牛出血性败血病, 诊断技术, GB/T27530-2011

牛出血性败血病诊断技术GB/T27530-2011

添加时间:2023/8/16 10:11:19 阅读次数:

牛出血性败血病是一种由牛出血性败血病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致死率极高的疾病。该病毒分为两型:欧洲型和日本型。目前,我国仍主要流行着欧洲型。

病因

牛出血性败血病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病毒颗粒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约40-50nm。感染后,病毒可在体内多种组织和器官中复制繁殖,并破坏宿主免疫系统,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最终发展成败血症。

临床表现

牛出血性败血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10天,病程通常在1-3天内发展至死亡。临床表现主要包括:

  • 体温急剧升高,可达41℃以上;
  • 食欲减退,甚至厌食;
  • 乳汁减少或停产,牛群中多数乳牛同时发病;
  • 呼吸急促,咳嗽,流涕;
  • 眼结膜充血,角膜浑浊;
  • 四肢关节肿胀,行动不便。

诊断技术

针对牛出血性败血病的临床表现,GB/T27530-2011制定了一套诊断标准和方法。该标准包括:病例调查、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方面。

具体方法如下:

病例调查

对疑似牛出血性败血病的牛进行调查,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和死亡情况等。

病原学检查

利用PCR技术或ELISA技术检测牛出血性败血病病毒的基因或抗原。

免疫学检查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补体结合试验(CFT)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根据牛出血性败血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如发现牛出现高热、眼结膜充血、角膜浑浊、四肢关节肿胀等症状,结合病理检查可发现全身多处器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点、淋巴组织萎缩等特征,则可以初步诊断为牛出血性败血病。

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够治愈牛出血性败血病。常规治疗措施包括给予抗生素、消炎药和维生素等治疗,并加强对发病牛群的隔离和消毒管理。

预防控制

预防牛出血性败血病的最有效途径是接种疫苗。目前市场上有欧洲型和日本型牛出血性败血病疫苗可供选择。此外,加强养殖环境卫生管理、避免传染源的扩散、定期检查牛只健康情况等也是预防牛出血性败血病的重要措施。

结语

GB/T27530-2011制定的诊断技术为牛出血性败血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但在实际操作中,还需结合临床表现、病理检查等多方面因素来进行诊断和治疗。同时,加强预防控制措施,有效防范牛出血性败血病的发生,对于维护养殖业健康发展和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牛出血性败血病诊断技术GB/T27530-2011的第1页的缩略图

牛出血性败血病诊断技术GB/T27530-2011的第2页的缩略图

牛出血性败血病诊断技术GB/T27530-2011的第3页的缩略图

牛出血性败血病诊断技术GB/T27530-2011的第4页的缩略图

牛出血性败血病诊断技术GB/T27530-2011的第5页的缩略图

牛出血性败血病诊断技术GB/T27530-2011的第6页的缩略图

牛出血性败血病诊断技术GB/T27530-2011的第7页的缩略图

牛出血性败血病诊断技术GB/T27530-2011的第8页的缩略图

牛出血性败血病诊断技术GB/T27530-2011的第9页的缩略图

牛出血性败血病诊断技术GB/T27530-2011的第10页的缩略图

牛出血性败血病诊断技术GB/T27530-2011的第11页的缩略图

相关标准
马接触传染性子宫炎诊断技术GB/T27529-2011
上一篇 马接触传染性子宫炎是一种常见的马医学疾病,对马医学和兽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更好地控制和预防该病,国家制定了GB/T27529-2011标准,规定了马接触传染性子宫炎的诊断技术。
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病原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方法GB/T27531-2011
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用于检测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方法,该方法符合GB/T27531-2011标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