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白血病, 诊断技术, GB/T26436-2010

禽白血病诊断技术GB/T26436-2010

添加时间:2023/8/23 9:51:28 阅读次数:

禽白血病是一种由禽白血病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该病对于养禽业来说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因此早期的诊断和防控至关重要。

定义

GB/T26436-2010《禽白血病诊断技术》是由中国农业行业标准制定的国家标准,适用于家禽及其产品中禽白血病病毒的检验与诊断。

应用范围

GB/T26436-2010适用于鸡、鸭、鹅、鹌鹑等家禽及其产品中禽白血病病毒的检验与诊断。

检测原理

GB/T26436-2010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PCR技术对禽白血病病毒进行检测。其中,ELISA技术是通过检测禽白血病病毒抗原或抗体来判断样本是否感染了该病毒;荧光PCR技术则是通过检测禽白血病病毒的DNA序列来诊断该病毒感染。

方法和步骤

GB/T26436-2010中规定了两种诊断方法: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下面以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为例介绍其具体步骤:

  1. 取样:从家禽体内取样,包括血清、淋巴组织、器官、粪便等。
  2. 标本处理:将样品置于含有禽白血病病毒抗原的孔板中孵育,使样品与抗原结合。
  3. 洗涤:将孔板洗涤干净,去除不结合的物质。
  4. 添加检测抗体:向孔板中加入特异性检测抗体,与样品中的抗原结合。
  5. 再次洗涤:将孔板洗涤干净,去除未结合的检测抗体。
  6. 加入荧光素底物:向孔板中加入荧光素底物,使其与检测抗体结合,从而产生发光信号。
  7. 读板和分析:通过ELISA阅读仪对孔板进行扫描,分析信号强度,判断样品是否感染了禽白血病病毒。

除此之外,GB/T26436-2010还规定了荧光PCR技术的检测方法和步骤,具体可参考标准文本。

总结

禽白血病是一种严重威胁家禽养殖业的传染病,其早期诊断和防控至关重要。GB/T26436-2010作为中国国家标准,提供了两种有效的诊断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和荧光PCR技术,为禽白血病的准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禽白血病诊断技术GB/T26436-2010的第1页的缩略图

禽白血病诊断技术GB/T26436-2010的第2页的缩略图

禽白血病诊断技术GB/T26436-2010的第3页的缩略图

禽白血病诊断技术GB/T26436-2010的第4页的缩略图

禽白血病诊断技术GB/T26436-2010的第5页的缩略图

禽白血病诊断技术GB/T26436-2010的第6页的缩略图

禽白血病诊断技术GB/T26436-2010的第7页的缩略图

禽白血病诊断技术GB/T26436-2010的第8页的缩略图

禽白血病诊断技术GB/T26436-2010的第9页的缩略图

禽白血病诊断技术GB/T26436-2010的第10页的缩略图

禽白血病诊断技术GB/T26436-2010的第11页的缩略图

禽白血病诊断技术GB/T26436-2010的第12页的缩略图

禽白血病诊断技术GB/T26436-2010的第13页的缩略图

禽白血病诊断技术GB/T26436-2010的第14页的缩略图

禽白血病诊断技术GB/T26436-2010的第15页的缩略图

禽白血病诊断技术GB/T26436-2010的第16页的缩略图

禽白血病诊断技术GB/T26436-2010的第17页的缩略图

禽白血病诊断技术GB/T26436-2010的第18页的缩略图

禽白血病诊断技术GB/T26436-2010的第19页的缩略图

禽白血病诊断技术GB/T26436-2010的第20页的缩略图

禽白血病诊断技术GB/T26436-2010的第21页的缩略图

相关标准
饲用微生物制剂中枯草芽孢杆菌的检测GB/T26428-2010详解
上一篇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饲用微生物制剂逐渐成为提高畜禽养殖效益的重要手段。而枯草芽孢杆菌作为一种重要的饲料添加剂,在其中的含量检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介绍饲用微生物制剂中枯草芽孢杆菌的检测GB/T26428-2010标准。
畜禽饲料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强饲法
本文主要介绍了用表观代谢能技术规程GB/T26437-2010测定鸡饲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方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