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7625-2011

红鳍东方鲀人工繁育技术规范

ThespecificationofthetechnologyofartificialbreedingforTakifugurubripes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红鳍东方鲀人工繁育技术规范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红鳍东方鲀人工繁育技术规范的编号:GB/T27625-2011。红鳍东方鲀人工繁育技术规范共有10页,发布于2012-04-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B51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65.150
  • 实施日期2012-04-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10页
  • 文件大小394.60KB

红鳍东方鲀人工繁育技术规范


国家标准 GB/T27625一2011 红鳍东方鲍人工繁育技术规范 SpeeifieationofthetechnologofartifieialbreedingforIakifugurubripes 2011-12-30发布 2012-04-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27625一2011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农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海水养殖分技术委员会(SAC/TC156/SC2)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大连天正实业有限公司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大连海洋大学、 渔业协会河豚鱼分会、辽宁省标准化协会、庄河出人境检验检疫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孟雪松、陈超、刘圣聪,周永,陈溪,刘忠强、李俊、王兰女、王敏,包玉龙、姜志强、 王明元、陈乃轩、王常玉、张涛,袁旭、于德强、孙俭
GB/I27625一2011 红鳍东方鲍人工繁育技术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红鳍东方吨(Taki/ugurubripes)繁育的环境条件,亲鱼培育、,人工繁殖,孵化和苗种 培育 本标准适用于红鳍东方鲍的人工繁育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l607渔业水质标准 GB/T18407.4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sc/T2017红鳍东方纯亲鱼和苗种 环境条件 3.1场地环境 应符合GB/T18407.4的规定 3.2水质要求 应符合GB11607的规定 亲鱼培育 4.1亲鱼选择 亲鱼的来源,年龄和质量要求应符合sc/T2017的规定 4.2培育设施 应包括培育池、控温设施、控光设施、充气设施、水处理设施及进排水系统 培养池形状为圆形或抹 角四方形 池底为坡度15"的倒圆锥形 面积为40m'~200nm',池深1.2m~1.6m. 4.3培育条件 培育用水为砂滤自然海水,每日至少换水一次,培育条件见表1
GB/T27625一2011 表1亲鱼培育条件 项 标 目 指 项 指 标 光照强度 盐度 500lx一1000lx 5一32 水温 15一28C 氨氮 S1mg/ 亚硝基氮 溶解氧 >5mg/1 0.1mg/L pH值 7.88.3 4.4亲鱼放养 亲鱼在繁殖前5个月一7个月放人亲鱼培育池,密度为1尾/m一2尾/m 4.5饵料 饵料以新鲜的玉筋鱼、鱿鱼和小杂鱼虾为主,日投喂量按亲鱼体重的2%一4%,日投喂2次 4 强化培育 6 春季温度回升时,人工控温(逐渐升至15C16C),控光(14h~16h,光强200lx300lx),投喂 优质饵料,并漆加大豆卵磷脂0.2%一0.3% 4.7疾病防治 亲鱼的疾病防治见附录A 人工繁殖 5.1促熟 触摸备选亲鱼腹部,性腺感觉明显,即可进行生理促熟 在雌、雄鱼胸鳍基部腹腔埋植或注射人绒 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熟,剂量为100IU/kg,药物使用应符合NY5071的规定 5.2催产 5.2.1催产季节 3月下旬至5月上旬 5.2.2催产亲鱼的选择 雌鱼腹部性腺轮廓明显,较柔软,泄殖孔略扩大,生殖突微红 雄鱼腹部有性腺轮廓,轻轻挤压下 腹,有线状乳白色精液溢出 5.2.3催产注射 在胸鳍基部腹腔注射常用渔用催产剂,催产剂量与注射方法见附录B,药物使用应符合NY5071 的规定
GB/I27625一2011 5.3人工授精 5.3.1授精时机判断 催产效应时间为48h一96h 轻轻挤压雄鱼腹部精巢,泄殖孔有乳白色精液溢出,遇水即散 雌鱼 腹部柔软,泄殖孔松开,生殖器红肿,轻挤腹部,有游离卵粒流出 取卵粒浸于过滤海水中2min~ 3min,逆光肉眼观察卵的形态,卵粒应晶莹透亮,形态规则,大小均匀 5.3.2人工授精方法 采用干法授精 取待产亲鱼,吸干鱼体体表水分,保持鱼头上斜,泄殖孔朝下,从前向后缓缓推及腹 部,按雌雄比例1:2,将精、卵顺次挤人已消毒、干燥,洁净、内表光滑的容器内用手轻微搅动,使精、卵 充分混合,静置10min一l5mm,加人新鲜海水-推绒搅动1min一2mim,倒出浑浊水.换上过逃新鲜海 水,重复洗卵2次一3次,直至水清为止,即可移人孵化器中孵化 整个过程应避免阳光直射 5.3.3亲鱼产后护理 应注射青霉素消炎,剂量为5×10'IU/kg15X10'IU/kg 培育池应弱光,水深1.5m,微流水. 并保持环境安静 孵化 孵化器 使用网箱和孵化桶进行循环水孵化 孵化网箱、孵化桶制作参见附录C 6.2孵化条件 适宜水温范围在16C18C,溶解氧不小于7mg/L,盐度范围3032 6.3孵化方法 先将鱼卵置于网箱中孵化,微流水 待鱼卵黏性消失后,移到孵化桶,水流以恰能冲起卵粒并使卵 粒均匀分布为宜 放卵密度为2X10粒/m'一3X10粒/m' 出现霉卵,应及时清除 在适宜水温条 件下,6d一7d后可以孵化 将孵化出膜仔鱼分离至培育池中进行培育 苗种培育 7.1前期培育 7.1.1培育条件 培育用水采用砂滤自然海水,培育条件见表2,培育池面积40m'50m',池深1.5m,培育密度 1X10'尾/m 培育期间投喂经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 轮虫密度为10个/ml一20个/ml 当仔鱼摄 食后,水体轮虫密度降至2个/ml一3个/ml时,再次投喂 投喂轮虫前,应对轮虫用0.5×10-" 1×10-的高缸酸钾水浸泡5min
GB/T27625一2011 表2前期苗种培育条件 项 标 目 指 项 指 标 光照强度 盐度 25一32 500lx~l000lx 水温 氨氮 18C一20C S1mg/L 溶解氧 亚硝基氮 5mg/L 0.1mg/L. pH值 7.8~8.3 7.1.2日常管理 每天定时监测记录溶解氧、pH值、温度,氨氮,亚硝基氮,使水质指标达到培育要求 注意观察鱼 苗活动情况,出现问题及时处理 每天换水一次,换水量50% 疾病防治见附录A 7.2后期培育 7.2.1培养方法 当鱼苗全长达51 1~6mm时进人后期培育,可分为工厂化培育和室外池塘培育 mm一 7.2.2工厂化培育 7.2.2.1培育条件 培育用水经267m(60目)筛绢过滤,培育条件见表3,培育池面积40m'50m=,池深1.5m,按 7.1.2的规定进行日常管理,每天吸底一次,清除粪便,残饵,死鱼等;每天换水1次2次,每次换水量 50% 疾病防治见附录A 表3后期苗种工厂化培育条件 项 目 指 项顶 标 标 光照强度 盐度 1532 500lx~1000lx 水温 氨氮 15"C28C 1mg/L 溶解氧 亚硝基氮 >5mg/L 0.lmg/1 pH值 7.88.3 7.2.2.2鱼苗放养 放养密度1000尾/m'2500尾/m' 7.2.2.3饵料投喂 应根据鱼苗生长情况调整饵料种类和投喂量,鱼苗生长规格与饵料种类、投喂量的关系见表4
GB/T27625一2011 表4鱼苗生长规格与饵料种类、投喂量的关系(饵料系列 鱼苗生长规格 饵料种类、投喂量 6mm8mm 以褶皱臂尾轮虫为主,并适量增加岗虫幼体 8mm10mm 以鲜活桃足类、卤虫幼体为主,密度保持在100个/一300个/L 以慷虾,玉筋鱼等肉糜为主,日投喂量按2kg/'万尾一4kg/万尾计算,日投喂4次一6次 10mm~15mm 15mm20mm 以杂鱼-杂虾为主找机庭找鱼体谷重的KIK开算H热电次一R饮 以冰冻玉筋鱼为主,适当补充杂鱼,杂虾,日投喂量按鱼体总重的30%80%计算,日 20mm以上 投喂6次一8次 7.2.3室外池塘培育 7.2.3.1 培育条件 培育用水及培育条件同7.2.2.1,池水透明度在0.2m~0.3m,培育池应进排水方便,池底平坦,不 渗漏 培育池面积0.2hm=~0.4hm*,水深1.0m1.5m 清塘、晒塘后,用生石灰2300kg/hm消 毒池塘.全池泼酒 放苗前一周,培育池注水0.5m一0Gm(注水前肥翻池底),随腐熟发雕井高温消毒 的粪肥350kg/hm'450kg/hm,加施复合肥150kg/hm,磷肥75kg/hm' 7.2.3.2鱼苗放养 当室外水温超过15C,水中轮虫数量达10个/mL时,投苗放养 同一池塘放养的鱼苗规格应一 致 密度为1.5×10尾/hm'3×10尾/hm' 7.2.3.3饵料 通过调节水量和肥水等方法,培养轮虫和枝角类等生物饵料 当鱼苗全长超过15mm时,开始驯 化小杂鱼虾等肉糜,经饵料诱集,定点投喂等驯化方法,一般5d7d完成驯化 日投喂6次8次,投 喂量按鱼体总重的50%~100%计算,以30min吃完为宜 日常管理 7.2.3.4 每天巡塘,观察水质及鱼的活动情况,及时清除杂草,脏物,检查鱼苗摄食、生长,并做好记录,发现 问题及时处理 鱼苗放养一周后,每3d一5d加注新水1次,每次注水提高水位0.1m左右 定期检测 溶解氧.,pH值、氨氮,亚硝基氮等水质指标,保持各项水质指标符合培育条件 疾病防治见附录A 7.3出池 鱼苗达到30mm一50mm,可以出池销售 出池时,用手抄网捞取或小拉网拖取,集中于容器中计 数后运输 鱼苗的运输应符合sC/T2017的规定
GB/T27625一2011 附 录A 规范性附录 红鳍东方鲍亲鱼和苗种常见疾病防治 A.1亲鱼常见疾病防治 A.1.1真菌性疾病防治 A.1.1.1防止机械损伤 A.1.1.2水温升至20C以上 A.1.2细菌性疾病防治 A.1.2.1减小放养密度,改善饵料、水质质量 A.1.2.2定期用2004g/g双氧水药浴,浸洗50min A.1.3寄生虫病防治 A.1.3.1发现病鱼应及时进行隔离 1.3.2用5004g/g双氧水药浴,浸洗50min. A, A.1.4营养性疾病防治 A.1.4.1不要长期投喂单一饵料 A.1.4.2定期添加维生素E和维生素C,用量为200mg/kg A.2苗种疾病防治 A.2.1清除培育水体内死伤鱼苗,经常吸污换水 A.2.2卤虫卵用含有效碘1%的聚维酮碘10mg/I30mg/L溶液浸泡15min一30min,充分冲洗后 再进行孵化 轮虫用小球藻或鱼油强化培养,无污染,用水请洗后使用 A.2.3 A.2.4鱼、虾等动物性饵料应确保来源安全,不含有毒,有害物质 A.3药物使用 渔药的使用和休药期按NY5071中的规定执行
GB/T27625一2011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红鳍东方鲍催产剂量与注射方法 B.1催产剂量 催产剂为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十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HLRH-A2),使用剂量为 200lU/kg十254g/kg B.2注射方法 为两次注射法,即注射量分两次注射(间隔1d2d) 注射方法为胸腔注射;把亲鱼上半部分托出 水面,在胸鳍基部无鳞的凹人部,将针头朝向前方,与体轴成45°一60"角度刺人,刺人鱼体的深度为 1.5cm2.0cm(针头插人不宜过深,防止刺伤鱼的心脏),徐徐注人催产药物
GB/T27625一2011 附录 资料性附录 孵化工具制作及使用 网箱 C.1 用2674m60目)或213Am(80目)筛绢做成的直径60cm、高60cm圆锥形网箱 吊挂在水泥池 内 箱体约2/3浸没在水中 C.2孵化桶 采用容积0.5n的玻璃钢桶,底部呈漏斗状,可连续充气和流水,并配套相应规格的支架 如 图c.1所示 单位为毫米 800 600 桶罩 桶身 进水口 图C.1孵化桶

红鳍东方鲀人工繁育技术规范GB/T27625-2011

红鳍东方鲀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因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备受消费者喜爱。但由于野生红鳍东方鲀资源日益减少,为了保护其资源并满足市场需求,人工繁育技术得到了广泛关注。

为了推进红鳍东方鲀人工繁育的健康、有序发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了《红鳍东方鲀人工繁育技术规范GB/T27625-2011》标准,该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鱼苗孵化技术

红鳍东方鲀鱼苗孵化技术是红鳍东方鲀人工繁育的基础,其孵化成功率和品质直接影响到后续养殖效益。标准中对鱼苗孵化场地、孵化器具、孵化水源、肥料、投料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

二、人工授精技术

红鳍东方鲀是性别分异明显的鱼类,人工授精是繁育高品质红鳍东方鲀种苗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标准中对红鳍东方鲀人工授精的操作流程、授精间隔时间、授精器具消毒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

三、育苗技术

红鳍东方鲀育苗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将鱼苗培养成鱼苗期生长良好、健壮的幼鱼阶段。标准中对育苗池大小、水源、水质、投放量、饲料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

四、养殖技术

红鳍东方鲀养殖技术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将鱼苗或幼鱼转化为成鱼、完成生长和繁殖。标准中对红鳍东方鲀养殖场场址、场地环境、设施设备、养殖方式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

总之,红鳍东方鲀人工繁育技术规范GB/T27625-2011的发布,对于推进红鳍东方鲀人工繁育的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具有重要意义。

红鳍东方鲀人工繁育技术规范的相关资料

    和红鳍东方鲀人工繁育技术规范类似的标准

    养殖红鳍东方鲀鲜、冻品加工操作规范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养殖红鳍东方鲀鲜、冻品加工操作规范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养殖红鳍东方鲀鲜、冻品加工操作规范的编号:GB/T27624-2011。养殖红鳍东方鲀鲜、冻品加工操作规范共有7页,发布于2012-04-01
    粮油检验小麦粉粉色、麸星的测定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粮油检验小麦粉粉色、麸星的测定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粮油检验小麦粉粉色、麸星的测定的编号:GB/T27628-2011。粮油检验小麦粉粉色、麸星的测定共有4页,发布于2012-04-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

    中国对虾

    三疣梭子蟹

    海带

    太平洋牡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