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33444-2016

固体矿产勘查工作规范

Specificationforexplorationofsolidmineralresources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固体矿产勘查工作规范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固体矿产勘查工作规范的编号:GB/T33444-2016。固体矿产勘查工作规范共有115页,发布于2017-07-01第1号修改单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D10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73.020
  • 实施日期2017-07-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115页
  • 文件大小1.61M

固体矿产勘查工作规范


国家标准 GB/T33444一2016 固体矿产勘查工作规范 Speeifieationforexplorationofsolidmineralresourees 2016-12-30发布 2017-07-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33444一2016 16 7.3基本程序 16 7.4基本内容 1s 7.5工作成果 19 地球物理勘查 19 8.1目的任务 8.2勘查方法 19 基本要求 8.3 8.4基本程序 8.5基本内容 20 8. 工作成果 20 8.7具体工作要求 21 地球化学勘查 21 目的任务 21 9.1 9.2基本要求 21 9.3基本程序 2 9.4基本内容 22 9.5工作成果 22 9.6具体工作要求 22 10 遥感地质调查 22 10.1目的任务 22 23 10.2基本要求 23 10.3基本程序 2: 10.4基本内容 2 10.5工作成果 矿点检查与评价 22 11.1目的任务 1.2报矿点检东 2 1.3矿化点检查 24 1l.4矿点检查与评价 25 12矿产勘查测量 26 12.1目的任务 26 12.2基本要求 26 12.3基本程序 26 12.4基本内容 26 12.5其他测量工作要求 21 12.6工作成果 27 探矿工程 13 27 2r 13.1地表山地工程 29 13.2钻探工程 33 13.3坑探工程 35 14采样与样品制备测试
GB/T33444一2016 35 14.1样品采取 14.2样品的布置原则 35 14.3样品规格及间距 36 14.4基本要求 36 14.5样品送检 37 14.6样品制备 37 14.7分析测试 38 15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 42 水文地质 15.1 42 15.2工程地质 43 15.3环境地质 43 其他开采技术条件 4" 15.4 4" 15.5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图的编图及着色原则 4" 16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研究 43 16.1目的任务 44 16.2基本要求 16.3基本程序 45 16.4基本内容 45 16.5工作成果 46 17 资源储量估算 46 17.1估算方法选择 46 17.2矿体的圈定 4" 17.3矿体的外推原则 48 50 7.4块段划分原则 I75 参数的选取 50 n 53 地质可靠程度的确定原则 7?仿算爱求 53 5 18可行性评价工作 5 18.1基本要求 54 18.2概略研究 5 18.3预可行性研究 18.4可行性研究 55 报告编写及资料提交 19 55 19.1预查报告 55 19.2普查,详查、勘探报告 55 附录A(资料性附录)矿产勘查设计书 57 附录B(资料性附录记录卡片示例 62 附录c(资料性附录)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及其应用 63 65 附录D资料性附录矿产勘查测量技术要求 67 附录E资料性附录地质编录基本内容
GB/T33444一2016 附录F资料性附录钻孔施工基本图表 7? 附录G资料性附录坑道施工(变更)竣工通知书 78 附录H资料性附录主要采样方法与工作基本要求 8G 附录1资料性附录样品制备台账及测试结果登记表 附录J资料性附录样品内、外检统计计算表 8: 附录K资料性附录抽水试验及涌水量预算 附录L资料性附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图的编图及着色原则 92 附录M(资料性附录选矿试验产品最终指标表 93 附录N资料性附录矿产资源储量估算软件及辅助软件一览表 附录o(资料性附录》特高品位处理合理性检验 95 附录P资料性附录 矿体厚度计算 96 附录Q(资料性附录)体积质量测试结果表 99 附录R(资料性附录)资源储量估算基础表 100 附录s(资料性附录)重大技术质量问题界定 102 附录T(资料性附录)勘查报告附图附表附件 103 参考文献 107
GB/T33444一2016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l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矿 产资源储量司、治金地质总局、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煤炭地质总局、黄金集团公 司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核工业地质局 本标准起草人;邓善德,杨强、万会、雍卫华、汪汉雨、白冶,袁琦、李剑、高利民、张明燕、张起钻、 王炳铃、程世洪、吴国强、杨兵,陈正国、杨志刚、周尚国、高同德、王婉琼、修艳敏、韩再生
GB/T33444一2016 引 言 本标准按照《矿产资源法》有关条款,依据《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 1999),结合《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一2002)、《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规范》 GB/T25283一2010)等技术标准,针对我国矿产勘查工作的特点及地质勘查单位工作实际,在总结历 年来固体矿产勘查实践及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制完成 为系统规范固体矿产勘查全流程工作,加强矿产勘查质量管理和监督管理,特编制本规范,作为地 质矿产标准体系中的通用技术标准,与相关技术标准配套使用
GB/T33444一2016 固体矿产勘查工作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固体矿产勘查各项工作的目的任务、基本内容,以及各勘查阶段、矿产勘查设计、地质 填图重砂测量,地球物理勘查(物探,下同,地球化学勘查(化探,下同,遥感地质调查,矿点检查与评 价、矿产勘查测量,探矿工程(地表山地工程、钻探工程、坑探工程,下同),采样与样品制备测试、矿床开 采技术条件研究、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研究,资源储量估算,可行性评价工作,报告编写及资料提交等 工作的基本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固体矿产勘查各阶段,是开展固体矿产勘查各项工作及其成果验收的依据之一,也是 固体矿产勘查监督管理的技术依据之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958区域地质图图例 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9649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GB/T12719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GB/T13908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7766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GB/T18341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 GB/T25283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规范 总则 3.1 目的任务 固体矿产勘查工作的任务是发现和评价可供进一步勘查或开采的矿床(体) 目的是为矿产勘查或 开发决策提供相关地质信息,最终为矿山建设设计提供依据,以降低矿床开发风险,取得最佳经济、社会 及生态环境效益 3.2基本内容 根据区域地质背景和成矿地质条件,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勘查技术方法及手段,获取相关地质信 息,研究期查区(含矿区.井田,下同)地质特征,发现、圈定与控制矿体,研究评价矿床(体)地质特征、矿 石物质组成及质量特征、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矿床开发经济意义,估算矿产资源 储量,编制勘查报告等 3.3基本要求 3.3.1坚持依法勘查、循序渐进、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环境允许、综合勘查与综合评价的原则
GB/T33444一2016 3.3.2承担各项地质勘查工作的单位应具备相关工作背景,从事各项地质勘查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应 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勘查设计和勘查报告主编应具有相应的业务水平及相应矿类的勘查工作经历 3.3.3依据勘查项目任务及勘查区地质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有效的勘查技术方法及手段,统筹安排, 合理衔接,保护生态环境 倡导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3.3.4各勘查阶段的具体任务、工作内容及工作重点应根据勘查区的具体情况,在勘查设计中予以明 确 应按批准的勘查设计进行野外施工,开展相关工作 野外施工结束后,应及时组织野外验收,提交 野外验收报告 以勘查设计作为检查及验收工作的依据 3.3.5勘查工作应做到" 边勘查,边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边指导施工;及时整理原始地质 资料,及时编制各类过渡性及综合性图,表 、表,及时提交成果报告 ,全面,原始资料应真实,准确;分析推论与实际资料应厘清并相互支持;各项原 3.3.6野外编录应及时、 始资料应及时整理、互检、审查,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各项相关技术数据的完备程度应能满足相应阶段工 作的需要;原始资料的电子文档应有版本控制,不得更改 勘查项目应建立并全面实行各级质量检查验收制度 不符合要求的地质工作应返工重做,需要 3.3.7 更正原始数据或记录时,应严格执行有关制度,相关责任人逐级签字 3.3.8全面落实相关人员的岗位责任 各工作环节的相关资料均应由相关专业的技术负责人签字 项目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及勘查单位总工程师对项目成果与质量负责,项目相关管理及各专业技术 人员对所承担工作的质量负责 3.4基本技术方法 3.4.1勘查工作采用的基本技术方法及手段主要有地质填图,重砂测量、物探、化探、遥感地质调查、矿 产勘查测量、探矿工程,采样与样品制备测试,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及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研究等 3.4.2勘查工作采用的技术方法及其质量要求应按照所勘查矿种(类)的地质勘查规范及相应技术方 法的有关技术标准执行 相关矿种(类)尚无地质勘查规范时,可参照相近矿种(类)的规范,规程和规定 执行 采用尚无有关技术标准的新技术,新方法时,可在符合GB/T17766及GB/T13908原则的前提 下,按批准的勘查设计执行 3.5勘查工作程序 包括项目选区、立项及审查,勘查设计编制及审查,探矿工程布置与施工,采样测试,野外地质工作 验收,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试验研究,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矿床工业指标确定,矿体圈定及矿产资 源储量估算,矿床开发可行性评价,勘查报告(或阶段工作总结)编制等 3.6勘查阶段划分 3.6.1固体矿产勘查工作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和勘探四个阶段,一般分阶段循序进行,并根据需要提 交相应阶段的勘查报告(或阶段工作总结);结合地质条件和相关管理规定,也可合并阶段开展勘查 工 作 依据具体情况,可开展专门或专项勘查工作 3.6.2对矿体形态复杂,矿体厚度及品位变化大,构造、岩脉等对矿体影响和破坏大,用加密工程也难 以圈出探明的或控制的资源储量的矿床(体),可只开展详查(最终)或普查(最终)工作 3.7勘查类型确定 3.7.1普查阶段可与同类矿床类比,初步确定勘查类型并安排工作;详查、勘探阶段根据影响勘查类型 的主要地质因素,综合研究后确定勘查类型,部署勘查工作 3.7.2应以一个或几个主要矿体为主确定矿床勘查类型,对于规模巨大且构造和形态复杂的矿床(体 也可根据不同地段勘查的难易程度,分段确定勘查类型
GB/T33444一2016 3.7.3按矿床地质特征一般将勘查类型划分为I类型(简单)、类型(中等、I类型复杂)三个类型 鉴于地质因素的复杂性,允许有过渡类型存在 具体划分按相应矿种(类)地质勘查规范确定 3.8工程间距确定 3.8.1根据勘查类型和各矿种(类)地质勘查规范,确定基本工程间距 对于有类比条件的小型矿床, 可采用类比法确定最佳工程间距 对于探矿工程数量较多的矿床,可采用地质统计学或其他数理方法 确定最佳工程间距;对于大、中型矿床,一般应在详查阶段采用工程验证工程间距的合理性 3.8.2不同地质可靠程度、不同勘查类型的勘查工程间距,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密或放稀 当矿体 沿走向和倾向的变化不一致时,工程间距要适应其变化;矿体出露地表时,地表工程间距应适当加密 3.8.3预查阶段验证异常和矿化体的探矿工程极少,对工程间距不作具体要求 普查阶段根据验证异 常和初步控制矿体的需要,布置有限取样工程,一般以推断的工程间距的稀疏剖面控制矿体 3.8.4详查阶段应按基本工程间距布置系统取样工程对矿体沿走向和倾向加以控制,一般沿倾向深部 至少应有2个工程控制,基本确定矿体连续性 勘探阶段应在基本工程间距基础上加密一倍,以确定矿 体连续性 3.8.5确定的勘查工程间距应随着对矿床特征认识的深化,在施工过程中适时进行必要的调整 3.8.6勘查工程间距要求参见各分矿种(类)地质勘查规范 3.9综合勘查综合评价 3.9.1对矿床内的各类矿石,应根据各勘查阶段的要求,查定共生,伴生简称共伴生,下同)矿产的物 质组成与质量特征及有用、有益和有害组分的赋存状态,研究查明在产品中的走向、回收利用的途径及 效果 根据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研究成果,评价共伴生组分的回收利用情况 3.9.2同体共生矿产应随主矿产一起进行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工作 对达到工业利用要求,矿产资源储 量规模达到中型及以上的同体共生矿产,当揭露主矿产的工程达不到共生矿产相应要求时,可根据实际 需要和可能,按该矿种(类)的勘查规范要求,适当增加探矿工程或进行专门的勘查和评价工作 3.9.3异体共生矿产的勘查工作 般情况下应根据需要,利用揭露主矿产的工程或增加适当工作量 对矿体进行勘查和评价;对矿产资源储量规模达到中型及以上,揭露主矿产的工程达不到相应控制程度 的,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按该矿种的勘查规范进行专 的斯香 l评价工作 3.9.4对达到综合评价参考指标的伴生组分,应研究提出综合回收利用方案 若经过符合要求的矿石 加工选冶技术性能试验研究证明,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确不能回收利用的,应作出相应说明 对虽未 达到综合评价参考指标,以及未列人综合评价参考指标,但有可能在矿石加工选冶过程中单独出产品 或可能在某一产品中富集且达到计价标准的伴生组分,应研究提出综合回收利用的途径,并进行相应的 评价 3.9.5勘查工作中,应按规定开展放射性检查,存在放射性异常时应按要求采样测试,达到工业指标要 求的应进行专项勘查和评价工作 对矿体,矿体上部及近矿围岩放射性核素达到伴生组分评价要求但 不能综合回收利用,或矿石中核素含量虽低于伴生组分评价指标但超过允许限值,可能影响人身健康及 环境保护的,不宜转人后续工作 应对可能影响人身健康及环境保护的有害组分按有关要求进行查定并进行必要的评价 3.9.6 3.10矿床工业指标 3.10.1矿床工业指标确定 依据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方针及国家经济政策,科技水平和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综合 3.10.1.1 效益确定
GB/T33444一2016 3.10.1.2预查、普查阶段通常采用相应矿种(类)勘查规范推荐的一般工业指标,生产矿山深部及外围 也可根据矿山开发利用实际情况类比研究确定 3.10.1.3详查、勘探阶段一般应对矿床工业指标进行论证,按照有关管理规定确定后执行 3.10.1.4对具备制订综合工业品位条件的共(伴)生矿产,应研究制订矿床综合工业指标,具体原则和 要求按GB/T25283执行 3.10.2矿床工业指标的内容 3.10.2.1矿石质量方面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边界(际)品位、最低工业品位、矿床平均品位、综合工业 品位,伴生有用组分含量,有害组分允许含量、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有关物理和化学特性要求等,根据 不同矿种(类)可适当增减 3.10.2.2开采技术条件方面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最小可采厚度、夹石剔除厚度,最低工业米百分值 米克/吨值、含矿系数、剥采比(剥离比、剥离率,剥离系数,采掘比、露采边坡角、最小爆破安全距 离,最大开采深度、最小底盘宽度等 根据不同开采方式选择 3.10.2.3其他方面的要求;如含矿系数,饰面石材荒料率、板材率等 勘查阶段 4.1 预查 4.1.1目的任务 根据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全面收集预查区内的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重砂,探矿工程等各种 有关信息及研究成果,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类比及初步野外观测、地质填图和矿化点检查,采用物 探,化探等方法,必要时可投人极少量的工程进行追索,验证,初步了解预查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地 质特征和矿产资源远景并作出潜力预测,对是否具有进一步地质工作价值作出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提出 可供普查的范围 4.1.2工作内容 4.1.2.1对区域地质工作程度较低的地区(仅完成1;100000或更小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物探、化 探工作等),在系统收集和综合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开展野外踏勘、重砂测量、矿点检查、物 探、化探及其异常川级查证踏勘检查)等工作 4.1.2.2对区域地质工作具有一定基础或工作程度较高的地区(已完成1:50000区域地质调查、物 探,化探扫面工作),在系统收集和综合分析已有资料基础上,对成矿远景区开展野外地质填图(草测 异常】级查证(详细检查),确定具体勘查区 4.1.2.3对选定的勘查区进行1:50000~1;10000路线地质填图工作,根据地质,地形,地貌、覆盖物 情况及矿种特点,按需要选择开展相应的航空遥感地质调查,磁法、电法、重力、地震等有效的地球物理 勘查工作,重砂测量,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和岩石地球化学测量等地球化学勘查工作,对 发现的矿化)点或经类比认定为矿致异常及有意义的地质体进行研究,必要时可投人极少量工程进行 异常I级查证(工程验证),采集测试样品 4.1.2.4当寻找的矿产与地表(下)水关系密切时,应收集、分析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资 料,为开展下一步工作提供设计依据 4.1.2.5依据工作区成矿地质条件,矿化蚀变线索和(或)物探化探异常研究结果,初步的野外调查或地 质草测、极少量工程验证结果,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进行类比,圈出预测的矿化)体范围;当具备 估算资源量的必要参数时,可估算相应的资源量
GB/T33444一2016 4.1.2.6通过野外调查和综合研究,系统总结勘查区的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编制(或修编)区域地质图、 成矿预测图等相关图件 4.1.3工作成果 对预查区内的成矿远景区或找矿靶区作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提出可供普查的范围 编制预查报 告或地质工作总结 4.2普查 4.2.1目的任务 在综合分析、系统研究区内已有各类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预查阶段提出的普查区和物探,化探异 常区,开展地质填图,露头检查,采用有效的物探、化探,遥感、重砂测量等方法手段和数量有限的取样工 程,通过综合研究,确定成矿有利地段,大致查明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的地质特征,圈出矿体(化)地 段;大致控制矿点或主要矿体(层)的数量、规模、形态、产状,大致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大致查明矿石物质 组成及质量特征,类比研究矿石加工选治技术性能或开展必要的可选性试验,大致了解矿床开采技术条 件,进行概略研究,对是否具有进一步地质工作价值作出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可供详查的范围 4.2.2工作内容 4.2.2.1在预查工作基础上,通过1:25000~1:5000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和露头检查,大致查明区内 地质特征及成矿地质条件 通过1:10000~1:2000(1000)比例尺地质填图和有效的物探、化探、遥 感,重砂等方法手段及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大致控制主要矿体,地表应用取样工程稀疏控制,深部应有 工程证实,不要求系统工程圈定,大致查明其规模,形态、产状、厚度和分布规律 4.2.2.2大致查明矿石的物质组成、矿石质量,对发现的矿产,可与邻区同类型已开采矿山,从主要矿石 矿物、脉石矿物、结构构造、粒度大小,嵌布特征、有害组分及影响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等方面进行类 比研究,并对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作出概略评述;对不具备类比条件或新类型矿石应进行可选性试验 或实验室流程试验,为是否值得进一步工作提供依据 对饰面石材还应进行“试采” 大致查明共生矿 产,大致了解伴生矿产,并进行综合评价 4.2.2.3对有重要找矿意义的物探、化探异常进行II级验证,并结合地质成果逐一进行研究、,解释, 布设探矿工程进行查证 4.2.2.4大致了解区域和普查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 对开采技术条件简单的矿床, 可与同类型矿山类比并作出评价;对开采技术条件复杂的矿床,应进行适当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 了解地下水埋藏深度、水质水量以及近矿围岩强度等 4.2.2.5修编区域地质图,编制矿区地形地质图等相关图件 4.2.2.6通常采用一般工业指标圈定矿体,选用合适的方法估算资源量,编制资源量估算图 4.2.2.7依据普查所获得的地质矿产勘查成果及国内外市场情况,进行概略研究,研究有无投资机会及 是否值得转人详查 4.2.3工作成果 4.2.3.1编制普查报告或阶段总结报告,提出可供详查的范围和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4.2.3.2普查阶段推断以上的资源量比例一般不小于30% 作为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普查(最终)报 告,其推断的资源量占总资源量的比例一般应不少于50%,且开采技术条件查明程度及矿石加工选冶 技术性能研究程度应满足矿山建设设计要求
GB/T33444一2016 4.3详查 4.3.1目的任务 对经过普查工作证实具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详查区,采用大比例尺地质填图,通过有效的物探化 探工作及系统的取样工程,基本查明地层、构造、岩浆岩特征,控制矿体的总体分布范围及主要矿体规 模、形态、产状,基本确定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矿石的物质组成,矿石质量,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和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对可供综合利用的共伴生矿产进行相应的综合评价,估算主矿产及共伴生矿产的资 源储量,进行可行性评价,确定矿床是否具有工业价值及能否开发利用,推荐勘探区范围,为编制矿区总 体规划及矿山建设项目建议书提供依据 4.3.2工作内容 4.3.2.1在普查工作的基础上,对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详查区,根据矿体(层)特征合理确定勘查类型和 工程间距,开展相应的勘查工作 4.3.2.2工作部署应优先考虑矿化集中地段,兼顾详查区的总体控制和研究 凡是在普查找矿中尚未 查证的矿化线索、物探、化探重砂等各种异常及有找矿意义的地段,应尽可能进行查证 4.3.2.3矿区地形地质图比例尺一般为1:10000~1;5000地质简测,矿床地形地质图比例尺一般为 1:50001:2000(1000)地质正测,所勘查矿种(类)的地质勘查规范及相应技术方法的有关技术标 准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不同矿种可适当调整 4.3.2.4基本查明控制主要矿体的地层层序,含(控)矿岩系层位、岩性、厚度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等,研究其分布规律对矿床和矿体(层)的控制作用,对与成矿有关的地层应划分到组或岩性段(层) 4.3.2.5基本查明控制和破坏矿体(层)的地质构造类型、规模、性质、产状及对矿体的影响与破坏程度 4.3.2.6基本查明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和岩脉的类型、岩性、产状,形态,规模、空间分布、时代、相带以 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其变化规律、相互关系及对矿体(层)的控制和影响,破坏程度 4.3.2.7基本查明与成矿有关的变质岩岩类,岩性、,时代,相带以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其变 质程度和分布变化规律 4.3.2.8基本查明近矿围岩蚀变类型、岩性、物质组分,分带特征,研究其变化规律与矿体的相互关系 4.3.2.9基本查明砂矿床第四纪地质和地貌条件、含矿层位、岩性、岩相、结构构造、基底岩性和起伏变 化特征,研究其对矿体的富集,分布的控制作用 4.3.2.10基本查明矿体(层)产状、 ,规模,形态特征,研究其赋存规律;基本控制主矿体;基本查明矿体 层)的数量,连接对比条件和分布范围;基本查明夹石、顶底板围岩的岩性、厚度及分布范围等;基本查 明风(氧)化带、过渡带、原生带或火烧区的性质,类型及其分布范围,研究其成因条件;了解沉积矿床古 隆起冲刷带(区)、陷落柱等特征,研究其分布规律及对矿层的影响程度 4.3.2.11基本查明矿石物质组成、矿石质量,划分矿石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和品级,研究其分布规律;基 本查明共生组分,大致查明伴生有用、有益、有害组分的赋存状态及分布规律 4.3.2.12基本查明主要矿石类型的加工选冶技术性能 详查阶段一般应进行可选性试验或实验室流 程试验,难选冶矿石或新类型矿产应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在生产矿山深部和扩大区,有类比条件 饰面石材还应有代表性的试采资料 直接提供开发 的易选冶矿石可进行类比研究 利用时,试验程度应达到可供矿山建设设计的要求 收集邻区类似矿山充水条件,排水条件、涌水量和地下水动态资料;查明当地侵蚀基准面标 4.3.2.13 高,调查老窿位置及积水情况;在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 调查,基本查明矿床的开采技术条件 对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的矿床,应选择代表性地段对矿床充 水的主要含水层进行抽水试验,初步确定矿床充水的主(次)要含水层及其主要水文地质参数,估算矿坑
GB/T33444一2016 涌水量;对矿体,夹石及顶底板围岩进行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采样测试,初步确定矿体及围岩岩体质量 及主要不良层位;采集地表水,地下水水样,评价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研究区域稳定性,对矿床开采可 能造成的危害进行评价 指出影响矿床开采的主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对矿床开采技 术条件的复杂性作出评价 4.3.2.14根据详查区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和施工条件,因地制宜选用先进,有效的工作方 法和技术手段,按照所勘查矿种(类)地质勘查规范确定的勘查类型及工程间距,合理布置物探、化探、槽 探,井探,坑探、钻探等勘查工作 4.3.2.15在勘查主矿产的同时,对共生伴生矿产进行综合勘查综合评价 研究共伴生矿产的规模、物 质组分、赋存状态、含量及其共伴生关系,加工选冶技术性能,对共伴生矿产的综合回收利用可能性作出 评价,基本查明共生矿产的赋存状态和回收利用情况,大致查明具有回收利用价值的伴生矿产的赋存状 态;对多用途矿产和利用物性特征的非金属矿产,在查明矿石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构造、物性特征 的基础上,应视其主要用途,结合产品质量要求,对相应产品的加工工艺、技术性能进行分析、试验、研 究,初步确定其合理的利用方向 4.3.2.16依据有关规定确定矿床工业指标,圈定矿体,选用适宜的方法估算主矿产及共伴生矿产的资 源储量,编制相关成果图件 4.3.2.17依据所获得的矿产勘查成果及国内外矿产品市场情况进行可行性评价,为是否进行勘探和编 制矿区总体规划、项目建议书提供依据 4.3.3工作成果 编制详查报告或阶段总结报告,必要时圈出勘探区范围 4.3.3.1 4.3.3.2详查阶段控制的资源储量一般应不少于查明资源储量的30% 所勘查矿种(类)地质勘查规 范有相应规定的从其规定 作为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详查(最终)报告,控制的资源储量占查明矿产资 源储量的比例一般应不少于50%,且开采技术条件查明程度及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研究程度应满足 矿山建设设计要求 4.4勘探 4.4.1目的任务 4.4.1.1在详查工作的基础上,对具有工业价值的勘探区,通过必要的勘查手段及有效的勘查方法,相 应的地质,开采技术条件及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研究工作,加密探矿工程,详细查明矿床地质特征及 矿体(层)的连续性,确定矿体(层)的规模,形态、产状,空间位置和矿石质量特征,详细查明矿床开采技 术条件及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估算资源储量,进行可行性评价,为确定矿山生产规模,开采方式、开 拓方案,矿石加工选冶工艺、产品方案及矿山总体布置等提供地质依据 4.4.1.2勘探阶段的探矿工程布置应征求矿山建设设计单位的意见,重点布设在先期开采地段(首采 区),勘探区查明的资源储量应保证首期、兼顾中期、储备后期,探明的资源储量原则上应集中在先期开 采地段(首采区) 4.4.2工作内容 4.4.2.1通过1:10000~1:2000(必要时可用110001:500)比例尺地质填图,加密各种探矿工 程,开展相应的地质工作,详细查明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及其围岩蚀变等成矿地质条件及内在规 律,建立矿床(体)地质模型 4.4.2.2详细控制和查明主要矿体的规模、,形态,产状及其空间分布范围;详细查明矿石物质组成、赋存 状态,矿石类型,矿石质量及其分布规律;对破坏矿体、划分井(矿)田和矿山开采等有较大影响的断层、
GB/T33444一2016 破碎带应有工程控制其产状及断距;煤炭第一水平(先期开采地段)范围内的古河流冲刷、古隆起、较大 的陷落柱,断层等应有工程控制,条件具备时应采用二维、三维地震等有效手段;对首采(或先期开采)地 段主矿体上、下盘具工业价值的小矿体(层),应一并勘探,以供开采利用 4.4.2.3 对可供综合利用的共伴生矿产,应进行综合评价 共生矿产的助查程度应钱矿种的特征而定 同体共生矿产若需分采分选时,应分别确定矿石类型、圈定矿体并估算资源储量;异体共生矿产应单独 圈定矿体并估算其资源储量 详见GB/T25283 4.4.2.4详细查明矿区含(隔)水层、构造破碎带、风化带,岩溶带的水文地质特征,发育程度和分布规 律;详细查明地表水体分布范围和平水期,洪水期、枯水期的水位、流速,流量、水质、水深,水量、历年最 高洪水位及其淹没范围;详细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水质,地表水与含水层间的水力联 系;详细查明矿床主要充水因素及其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对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的矿床,应在 先期开采地段及代表性地段,针对矿床的直接充水含水层进行抽水试验,必要时对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 矿床应进行群孔抽水试验,预算先期开采地段(首采区或第一水平)的矿坑涌水量,预测下一开采水平涌 水量的变化趋势,评价其对矿床开发的影响程度;调查研究可供利用的供水水源的水量、水质和利用条 件,指出供水方向 4.4.2.5详细划分矿区工程地质岩组、,测定主要岩矿石力学强度 详细查明岩溶的发育程度、分布规律 和岩体风化、软岩和软弱夹层分布规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研究开采影响范围内的岩石、矿石稳固性和 露天开采边坡的稳定性;详细查明矿体顶板和底板基岩的可挖性;调查老窿和生产井碉)的分布情况, 详细圈定采空区或开采区范围;预测可能发生的不良工程地质问题,对矿区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评价 4.4.2.6评价矿区环境地质质量 详细查明岩石、矿石和地下水(含热水)中对人体有害的元素、瓦斯及 其他有害气体的成分、含量,放射性强度和地温情况;详细调查、了解矿区及邻区的地震,崩塌、滑坡、泥 石流等地质灾害发育状况;分析、预测矿床开采和疏干排水可能引起的地下水位变化以及地面地质灾害 的发育范围,预测其发展趋势,提出防治措施建议 4.4.2.7详细查明水文地质、 ,环境地质条件及影响矿床开采的主要问题,对矿床开采技术条 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和危险性预测,若存在突水危险,应编绘突水危险性分区图 4.4.2.8结合未来矿山建设设计要求,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详细查明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 可类 比的易选矿石可只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一般矿石应在实验室流程试验基础上,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 验;新类型矿石应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必要时进行半工业试验;极难加工选冶矿石应根据需要进 行半工业试验,必要时进行工业试验 4.4.2.9依据有关规定确定矿床工业指标,圈定矿体,选用适宜的方法估算主矿产及共伴生矿产的资源 储量,,编制相关图件 编制勘查线剖面图应在实测地形剖面的基础上进行 所勘查矿种(类)地质勘查 规范有相应规定的从其规定 4.4.2.10依据所获得的矿产勘查成果及国内外矿产 产晶市场情况进行可行性评价 4.4.3工作成果 4.43.1编制勘探报告,为矿山建设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4.4.3.2勘探阶段探明的控制的资源储量之和一般应占总资源储量的50%以上,资源储量规模为大 型以上的矿床可适当降低 探明的(预)可采储量应满足矿山建设还本付息的需要 所勘查矿种(类)地 质勘查规范有相应规定的从其规定 矿产勘查设计 5.1种类 -般包括预查、普查、详查、勘探的分阶段勘查设计和大型矿床的总体(年度)勘查设计,以及为矿山
GB/T33444一2016 建设设计服务的补充勘查设计,其他专业性地质工作(如物探,化探、探矿工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样品采集等)专项设计等 5.2基本原则 5.2.1设计依据充分,工作目标任务明确 5.2.2勘查方法及手段选用有效,因地制宜,合理选取,保护生态环境 5.2.3综合勘查,综合评价 5.2.4多方案比较,技术路线最佳,勘查投人经济合理 5.3 设计书基本内容 包括目的任务、矿业权设置、以往地质工作评述,勘查区地质、勘查工作总体部署,技术路线和年度 工作安排、主要工作方法手段及技术要求,“绿色勘查”要求、主要实物工作量及预期成果,经费预算,组 织管理及技术措施等 具体内容参见附录A 5.4基本要求 5.4.1编制勘查设计时,地质工作研究程度及工程控制程度按相应矿种(类)勘查规范要求执行,无该 矿种(类)规范的,可根据GB/T13908,参照相近矿种(类)的地质勘查规范执行;作为矿山建设设计依 据的,应征求有关设计单位的意见 5.4.2编制勘查设计前应收集有关地质资料,开展野外踏勘,做好前期工作 设计的勘查范围应在勘 查许可范围内 5.4.3根据项目任务书或勘查合同要求,结合矿区(床)地质条件编写勘查设计 设计的技术路线可 行,总体部署及阶段工作安排合理,方法手段选择及探矿工程布置恰当,技术人员专业配套,经费预算适 宜,预期成果明确,质量监控措施具体完备 对因特殊原因不能执行有关规范要求的,应予以特别说明 5.4.4经审查批准的勘查设计是进行矿产勘查、野外验收的主要依据 在实施过程中,因地质情况发 生重大变化,详查、勘探原设计的主要实物工作量变动大于三分之一以上,或因勘查类型、勘查主矿种、 勘查区段、勘查投人等发生变化,需进行重大工程变更的,应重新编制勘查设计,重新审查批准 详查、 勘探原设计的主要实物工作量变动小于三分之一或预查、普查设计工作量变动可由勘查单位提出变更 意见,经矿业权人认可 5.4.5有关部门针对勘查工作部署有具体要求(如勘查实施方案等)的,从其规定 5.5勘查工作部署 5.5.1勘查施工前应根据勘查设计对勘查区范围进行踏勘复查,探矿工程应布设在勘查许可证范 围内 5.5.2一般应遵循由浅人深,由稀到密、由已知到未知,区域展开、点面结合,重点突破,地质填图、遥 感、物探,化探,重砂测量先行的原则 5.5.3在合理确定勘查类型和综合研究工程间距的基础上,根据矿床类型、物性条件、地形条件和生态 环境条件选择适当,有效的勘查方法和手段 对于探矿工程,一般I勘查类型应以钻探为主;I勘查类 型应以钻探为主,辅以坑探进行验证;勘查类型应以坑探、钻探结合对矿体加以控制 一般情况下,地 形条件有利,矿体倾角较缓以钻探为主,矿体倾角较陡以坑探为主 条件适宜时,应优先选用有效的物 探、化探方法 5.5.4根据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勘查深度,不具备类比条件时,应结合设计单位经论证确定 勘查深 部矿体应适当加强开采技术条件研究 5.5.5依据GB/T25283的原则和要求,统筹安排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工作
GB/T33444一2016 5.5.6作为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勘查工作应重点部署在设计单位确定的先期开采地段(首采区),同时 应加强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研究 6 地质填图 6.1目的任务 在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填制各种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件,按各勘查阶段要求,研究勘查区 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蚀变带,矿化)体,主要含矿建造等其他各种地质体的分 布及特征,研究勘查区内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开采技术条件,为矿产勘查提供基础资料 6.2基本原则 6.2.1按批准的勘查设计开展地质填图 地质填图单位划分应视具体情况,根据岩石组合、岩性、岩 相,对工作目的层划分到组、岩性段(或层),其他与成矿无关的可划分到群(或组) 填图中应取全,取准 原始资料,并根据工程揭露情况不断修改和补充过渡性图件;详查和勘探阶段应填制正规地形地质图; 填图过程中应加强综合研究,发现问题应及时补救,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勘查设计 6.2.2填图比例尺的选择应以矿床的矿体规模、形态复杂程度以及各勘查阶段的要求为依据,根据具 体情况确定 预查阶段比例尺一般为1;500001;10000,普查阶段一般为1;25000~1;2000 1000),详查阶段一般为1;100001;2000(l000),勘探阶段一般为110000~1;2000(1000、 500),不同矿种必要时可适当放大或缩小 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工作(1:500001;500)应符合有 关勘查规范、规程中相应比例尺草测简测和正测的精度要求 分矿种(类)地质勘查规范有相应规定的 从其规定 6.2.3地质观测点应布设在地质界线上或有特殊意义的地方,并标注到地质实际材料图上 对于薄脉 状矿体(层),标志层及其他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应放大表示 6.2.4在综合分析研究中,应充分合理应用区内已有的遥感图像,地质、矿产,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学 特征等资料 6.2.5填图方法采用实测矿区图)和修编(区域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对已有符合精度要求的大比 例尺地质填图资料的地区,可以编为主,编测结合 6.2.6地质填图一般要求用相同或较大比例尺的地形图作为底图 预查、普查阶段在无相同比例尺地 形图的地区,可考虑草测和简测;详查、勘探阶段应有相同比例尺的地形测量成果 6.2.7不同地形条件,地质条件、矿床类型和研究程度的勘查区及不同比例尺填图的工作内容和要求 允许有所侧重和区别,但应以勘查设计为依据 6.2.8勘探阶段地质填图应结合矿山建设设计要求,为工业广场和尾矿堆放场的选址提供依据 6.2.9应根据填图比例尺大小、构造复杂程度,基岩出露情况、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确定地质观测点 密度及数量 勘查区内存在大面积第四系的区域可适当放稀,但应以有效控制勘查区的地质界线、构造 界线和地表矿化)体的分布等信息为准 6.3基本程序 6.3.1 确定比例尺 根据勘查区的地质特征及具体工作需要,确定合理的比例尺 6.3.2实测地质剖面 6.3.2.1 在地质填图前,应选定并实测1条2条基本穿越全区地质体的地质剖面,在研究实测地质剖
GB/T33444一2016 面的地层、岩体(包括围岩、构造和矿化)体基本特征和野外踏勘的基础上,根据各地质体的复杂程度, 再确定实测剖面的数量,以对比确定填图单位,厘定测区地层层序、岩相分带、变质相系及构造框架等 研究总结各地质体及测区地史演化、岩浆侵位、变形变质等特征,统一地层层序,统一填图单位,统一野 外岩石、矿石定名,统一对剖面测制的要求,统一图式图例等 6.3.2.2浅覆盖区可先行开展地质填图,在基本查明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空间分布的基础上,再开展实 测地质剖面工作 6.3.3基本要求 6.3.3.1填图工作中应及时绘制相应地质图件,编制地质填图说明书(或填图工作总结) 6.3.3.2地质图件应准确、合理、清晰、美观 地质填图时,可使用数据采集仪建立地质信息数据库 6.3.3.3 6.3.3.4地质填图说明书(或填图工作总结)应全面反映地质调查与研究的资料,突出新成果、新认识、 新技术,新方法,层次清楚,观点明确,论证有据,充分体现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做到图表化、数据化 和标准化 6.4基本内容 6.4.1沉积岩区 6.4.1.1应收集、反映工作区地层层序,厚度、沉积环境等地质资料 按各勘查阶段要求,研究岩石地层 单位的岩性,主要物质成分和地球化学特征,基本层序、化石种类、沉积特征(结构构造及组构特征),厚 度、产状,成因、含矿性,接触关系,时空分布变化等 6.4.1.2正确建立地层层序和填图单位,合理划分岩石地层单位,特别是大量使用和划分非正式地层及 单位,研究其与生物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的关系 6.4.1.3研究沉积环境、沉积建造(相,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岩层形成和发展演化历史 6.4.1.4重点研究与成矿作用有关的地层、岩石、构造等内容,其他内容可作为一般性要求 6.4.2侵入岩区 6.4.2.1按各勘查阶段要求,研究与成矿作用有关的侵人体的形态与规模、矿物成分、岩石化学和地球 化学特征、岩石类型、结构构造和组构特征(流动构造和变形构造、包裹体特征(捕虏体、残留体和深源 暗色包裹体)、脉岩(派生脉岩和区域性脉岩)的规模、形态、产状和组分等 6.4.2.2按各勘查阶段要求,研究侵人体内外接触带接触变质作用,交代蚀变作用、同化混染作用以及 分异作用的特征 对基性-超基性岩还应加强矿物组成化学组分的研究,尤其是对含铁矿物可选性能 的研究 6.4.2.3研究复式岩体内部的脉动、涌动和渐变过渡等接触关系,根据侵人体的相互接触关系、同位素 年龄资料,确定侵人体的侵人时代与顺序,并讨论它们的时空分布规律 6.4.2.4按岩石成分或结构构造,划分侵人体,必要时可根据侵人体内部矿物成分的分带性,蚀变矿物 的分带性和变形特征的分带性划分岩石(相)带,探讨岩浆作用的演化历史,研究侵人体的就位机制以及 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6.4.3火山岩区 6.4.3.1按各勘查阶段要求,研究与成矿作用有关的火山岩岩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和地球化学特 征,岩石类狠.结构糊造,产状.厚度.接触关系、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 6.4.3.2在研究划分火山岩和沉积夹层(注意寻找化石)的基础上,结合火山地层的结构类型,划分岩石 地层单位和火山喷发旋回,火山喷发韵律,建立地层层序,确定火山喷发时代 对与成矿作用有关的次 火山岩或潜火山岩应加强工程控制和地质研究工作 11
GB/T33444一2016 6.4.3.3依据岩石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特征及火山地质体的产出形态与分布,划分火山岩相类别,研究 各种火山岩相形成的地质环境 6.4.3.4按各勘查阶段要求,研究与成矿作用有关的火山活动相关的构造特征,结合火山岩岩性、岩相 资料,研究古火山机构,探讨火山作用与区域构造及成矿的关系 6.4.4变质岩区 6.4.4.1浅变质的沉积岩和火山沉积岩原则上按6.4.1要求进行 注意研究变质一变形作用的特征及 其相互关系;浅变质的侵人岩类,岩体可参照6.4.2的内容和要求开展工作 6.4.4.2按各勘查阶段要求,研究与成矿作用有关的变质岩石(包括变质构造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 造、岩石类型及主要变质岩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以及变形特征 6.4.4.3研究变质、变形作用特征类型,划分变质相带,研究其期次,时代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变质作用 发生、发展的地质环境 6.4.4.4研究与成矿作用有关的变质岩的原岩建造类型,探讨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以及变质作用和 成矿作用的关系 6.44.5根据变质作用、变形作用的特征及其复杂程度、岩石类型,研究和划分构造一地层单位、构造 岩层单位、构造一岩石单位,分别建立地层层序、变质岩层构造叠置序列,并研究其新老关系和岩石单位 的热动力事件演化序列 6.4.5第四纪地质 6.4.5.1当矿化与第四纪地质有关时,应按各勘查阶段要求,研究区内第四纪沉积物种类、物质成分、,厚 度、成因类型、接触关系和分布范围 6.4.5.2调查研究第四纪沉积物(海相沉积,河湖风,冰川等沉积)与地貌条件的关系,根据物质成分 及其所处的地貌部位划分地层单位,建立地层层序 6.4.5.3调查第四纪可能赋存的矿产、古风化壳、古土壤、古河床,研究各类第四纪沉积物形成时期及其 与年代地层单位的对应关系 6.4.5.4对区内具有观赏价值和重要科学意义的典型地质现象和地理地貌景观进行调查 6.4.6构造 6.4.6.1按各勘查阶段要求,研究与成矿作用有关的各种构造基本类型和主要构造形态,规模、产状,性 质、生成序次和组合特征,对其运动学,动力学特征作出分析 6.4.6.2建立区域构造格架,研究不同期次构造叠加、改造关系及演化序列 6.4.6.3调查研究新构造运动特征及其对成矿作用和地质环境的影响 6.4.6.4探讨构造运动与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及成矿作用的关系 6.4.7其他 6.4.7.1对区内已知矿产资源种类、分布及潜在价值进行了解;调查勘查区内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调 查采空区范围,收集相关开采资料;对新发现的矿化、蚀变现象进行观察记录,采集必要的测试样品 6.4.7.2调查收集对生命财产有危害的地质灾害的性质,类型、规模、特征、损失情况等资料 6.4,.7.3对区内新发现的自然资源,可再利用资源(尾矿等)进行必要的调查了解 6.5技术要求 6.5.1实测地质剖面 6.5.1.1实测剖面线应具有代表性 沉积岩剖面一般应选择在地层出露较完整、齐全,接触关系及标志 12
GB/T33444一2016 层、相带清晰,构造较清楚或相对简单,岩石变质或蚀变较浅,矿体(层)与围岩关系清楚的地段测制;变 质岩剖面应选择变质变形复杂,变质矿物相发育较全的地段;侵人岩剖面应选择在同源岩浆序列中各种 地质体出露较齐全的地段;侵人岩构造剖面应选择在侵人岩变形构造特征比较明显的地段;火山岩剖面 应选择岩相发育较全地区,并尽可能通过火山机构中心 6.5.1.2实测剖面线的数量应视实际情况而定 不同沉积地层、不同时代和不同类型的火山岩、侵人岩 单元和变质岩填图单位,一般至少应有2条3条实测剖面控制 或根据勘查区的地质构造复杂程度 已知的地质成矿条件及矿化分布特点等,布置几条贯穿全区,系统揭露地质特点的实测地质剖面,其数 量、距离及比例尺可根据矿区或矿床的具体情况确定,实测剖面比例尺应为平面比例尺的1倍5倍 并系统采集1套有代表性的、有正规的岩矿鉴定成果和详细描述的岩矿标本,并根据实际需要适时更换 和补充 6.5.1.3测制沉积岩地层剖面应研究沉积序列的岩石组成和结构、划分地层、建立填图单位,进行详细 分层,描述,系统采集岩矿,吉生物、岩石全分析等样品,为填图以及多重地层划分对比提供依据 必要 时采取人工重砂样品进行重矿物组合特征研究,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地层的地质特征,划分 岩石地层单位 测制侵人岩剖面应系统采集侵人体岩石和地球化学样品,选择代表性侵人体采集同位素年龄 6.5.1.4 测试样品,详细研究侵人体的各种基本特征,确定侵人的时代及其顺序,研究同源岩浆演化序列和侵人 体的侵位机制 6.5.1.5测制火山岩剖面应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样品及有选择地采集同位素年龄测试 样品 详细研究火山岩石,地层、岩相、岩石组合与演化序列、喷发旋回及喷发韵律等基本特征 划分火 山地层,建立火山岩填图单位,研究火山机构等 6.5.1.6测制变质岩剖面应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样品,必要时采集同位素年龄样品,确 立变质岩构造一地(岩)层或构造一岩石填图单位,划分变质相系、变质带和区分不同的构造变形域,详 细研究各填图单位岩石类型及其矿物组分、接触关系、生成序次,变形变质特征浅变质沉积岩还应研究 沉积作用特征 6.5.1.7各类实测剖面一般应按相同比例尺进行放射性能谱测量 若小比例尺精测地质剖面已进行放 射性能谱测量,无放射性异常显示时,矿区大比例尺实测地质剖面可不重复测量 6.5.1.8为确保剖面精度,凡剖面线上浮土掩盖较多又难以短剖面平移拼接时,应使用必要的工程予以 揭露,对森林、沼泽浅覆盖区执行相应的技术标准 实测地质剖面记录卡片内容参见附录B 6.5.2划分填图单位 6.5.2.1沉积岩区的填图单位分正式和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两类: a)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包括正式命名的群(超群,亚群)、组、段、层,其中组是基本填图单位 比例 尺1:250001:5000的地形地质图,沉积地层应划分到组,只有与成矿无关或对区域地层 研究有必要和可能时,可以并组为群;比例尺1:;2000~1:500的地形地质图,则应划分到岩 性段或岩性层,以研究各岩层的分布及物质成分变化 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包括具有特殊标志,形态、成因或某种特殊意义的岩石单位,如局部性的 b 标志层、特殊的岩层,透镜体、岩舌、岩楔,某些礁滩沉积,含矿层、特征明显的化石富集层等,均 应作为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予以填绘 6.5.2.2侵人岩的填图应重点加强对侵人岩岩性、岩相、蚀变、矿化等变化特征的调查与研究 1:100001:5000地质图应填绘和控制岩体的形态、规模与产状变化,研究其岩相变化;1:2000 1:1000地质图应填绘已揭露和控制岩相变化、接触带的产状变化 在侵人体与周围地质体的接触 带,应按接触关系和变质现象以及变质作用的类型划分变质带,有条件的侵人体应尽可能划分出岩 相带 13
GB/T33444一2016 6.5.2.3火山岩填图单位可按地层学方法划分岩石地层单位,一般划分到组,必要时划分到段和层,亦 可按火山活动的规律性和火山地层的特殊性划分火山活动旋回,必要时可划分到韵律 中深变质的火 山岩应按变质岩的要求划分填图单位 6.5.2.4变质岩填图单位,在填图初期应按变质岩岩石类型和变质作用特征划分非正式填图单位 在 详细研究建造的基础上再确定正式填图单位 1:10000~1:5000地质图划分到变质带,在带内进一 步分层;l;2000~1:500地质图划分到变质级并根据岩性特点与构造特点分层 对沉积变质岩系,其变质地层间正常沉积接触关系,示顶标志清晰可靠,可按岩石地层单位的 划分原则建立组一级填图单位,并尽可能划分到段 对被区域性不整合或区域性热事件分割 或区域性构造作用及变质作用迥异的变质地层系统,可建立群一级填图单位,并尽可能划分到 组 对变质地层被变质构造(如滑断构造、韧性剪切带等)分割,且缺乏示顶标志的沉积变质岩 系,可参照上述原则分割建立岩群、岩组和岩段 对中深变质侵人岩系,可按照不同深成岩的分布情况,分别建立或划分片麻岩套或片麻岩杂 b 岩与片麻岩两级填图单位 6.5.3地质体标定 野外手图一般采用相同或大一倍比例尺的地形图,对具有典型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地质现象和 6.5.3.1 地质构造复杂地段,必要时可采用更大的比例尺填图进行详细研究 各种地质要素按GB958的规定 标定在手图上 比例尺较大的地质图,可根据勘查区的实际情况增减有关地质要素 6.5.3.2地质填图只标定图面直径大于1mm的地质体;图面宽度大于1mm、长度大于5mm的线状 地质体;图面长度大于5mm的断层,褶皱构造 对小于上述规模,但具有重要意义的地质体、控矿层、 含矿层和找矿标志以及其他特殊地质现象,可用相应的符号、花纹放大或归并表示 6.5.3.3基岩区内图面面积小于半个单元格和沟谷中宽度小于2mm的第四系,在图上不予表示仍按 基岩绘制 在大片第四系覆盖区进行填图时,应收集工程揭露资料,根据任务需要进行必要的物探、槽 探、浅井、浅钻施工,编制基岩地质图 6.5.3.4岩体,地层界线,矿(化)体及主要构造界线等地质点,在地质手图上所标定的点位与实际位置 误差一般不大于1 mm 6.5.4蚀变围岩,矿化带,矿体测定 6.5.4.1比例尺为1:100001:5000的地质图中,对蚀变围岩应揭露标示控制面状蚀变或带状蚀变 的分布;对矿体,矿化带、含矿层或含矿地质体的规模,形态、产状及其空间分布应揭露和控制 6.5.4.2比例尺为1:2000一1:500地质图中,对蚀变带应进一步按蚀变强度与矿物组合等详细分 带;对矿化带、矿体应揭露和控制其数量,规模,形态、产状和品位沿走向的变化情况,划分矿石的自然类 型和工业品级,研究矿石的物质成分及其变化等 6.5.4.3比例尺为1:10000~1;500的正测地质填图,应根据矿种(类),矿床,矿石的特点,结合物 探、化探成果及地形地貌特征,布置相应的探矿工程 6.5.5地质填图精度,地质观测点密度及数量 6.5.5.1地形地质图精度;根据矿种,矿床类型合理确定地形地质图精度 一般预查阶段矿区(点)为地 质草图,其地形地质图可采用1;50000精测图放大为1:10000草测底图;普查阶段一般为地形地质 简测,详查、勘探阶段为地形地质正测 6.5.5.2地质观测点密度;正测地质观测点的密度见表1 简测地质观测点密度及数量为正测的75% 草测为65%,界线点数与加密点数之和一般应达到地质点总数的70%以上 14
GB/T33444一2016 表1正测地质观测点密度 地质观测点个数/(个/km) 填图比例尺 点距/m 备注 构造简单 构造中等 构造复杂 探槽长每20m 1;10000 100200 40一60 6080 >80 可折合1个点 l:5000 50~100 8012o 120~15o >150 l:2000 2050 160240 240~300 >300 探槽长每10m 可折合1个点 1l:1000 1025 320480 480~600 >600 l:500 510 500~600 6001000 >2000 6.5.5.3经试验结果表明物探、化探等方法能有效地圈定某些地质界线或矿体时,地质观测点的数量可 酌情缩减10%一30%,但不允许用物探、化探等工作成果完全代替地质观测点和工程揭露 6.5.5.4地质体标定精度;根据不同比例尺要求,图面上不小于1mm的地质体均应表示 当矿化)体 和重要的地质体较小时,可放大至1mm表示 6.5.5.5定点精度及地质点定测;矿区填图比例尺较小时(1:25000~1:10000),矿体边界用仪器法 定测;填图比例尺较大(1:50001:1000)或大型沉积矿床的1:10000比例尺地质填图,重要地质 点均用仪器法精确测定,其他地质点可用手持GPS定位 6.5.5.6地质界线上的点距可根据相应矿种和勘查类型实际而定,布设重点应保证对重要地质界线的 有效控制 6.5.6观察路线的布置 6.5.6.1应以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和拟解决的主要地质问题为依据,在充分利用遥感图像资料解释的基 础上,根据基岩出露情况和通行条件精心布置 在露头良好区应结合遥感图像资料,一般以追索法为 主,以穿越法为辅,必要时可实行主干路线与辅助路线相结合的方法填图 对森林、沼泽覆盖区则以穿 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露头较差的地区可有针对性地布置稀疏路线 对重要地质体和矿化体、矿体赋 存地段的控制应达到相应比例尺的精度要求 路线间距及布署原则应在查设计书中具体规定 6.5.6.2所有重要的地质界线和地质体,如岩石地层单位的组(岩组)段(岩段)界线,一些有意义的特殊 非正式地层单位等,应有足够的观察点控制 在主干路线上应详细观察记录,采集必要的样品,取全、取 准各种数据 地质构造复杂或重要地质观察路线应有连续的路线剖面、路线小结及必要的素描与照相 资料 6.6工作成果 提交实测剖面小结,地质填图工作总结,实测地质剖面图,矿区综合地层柱状图、矿区地形地质图、 实际材料图(均为过渡性图件,待补充探矿工程及物探,化探等其他工作成果),记录手簿、各类数据表格 及数据库等 重砂测量 7.1目的任务 7.1.1重砂测量一般在预查,普查工作阶段进行,目的是为寻找非能源固体矿产(特别是稀有金属、贵 金属和重金属的原生矿与砂矿)提供地质依据,或为解决区域地质的某些问题提供地质资料 15
GB/T33444一2016 7.1.2重砂测量的任务是重点研究和查明重砂的矿物组成、含量、矿物组合及其分布、物质来源、富集 条件和变化规律 对重矿物来源的地质体应详细研究其岩性、岩相特征,矿物组合和含矿地质体的产 状、形态,分布范围等;对直接影响重砂的富集与变化的第四纪地质特征和地貌因素应详细查明 若地 质体较大,应明显表示在地质图上;若地质体较小,则应放大表示 7.2基本原则 7.2.1样品取样位置应布置在支流与冲沟中 取样时应用浅坑在距地表0.3m一0.5m砂层处取样,必 要时应挖到风化基岩,取风化基岩上部的松散堆积物 7.2.2取样的体积取决于拟寻找的原生矿与砂矿的种类和淘洗后重砂的质量(一般不少于20只30g). 在普查找矿阶段一般取0om一0.02m 寻找某些稀缺矿种时(如铂与金刚石等)其体积可相应 增大 7.2.3当样品数量多且分组测量时,样品可按全区统一顺序编号,也可用图幅代号及坐标编号 7.2.4样品应及时处置 在重砂取样与淘洗过程中,如发现重砂量增大,或重砂颜色有变化,或发现贤 金属矿物与稀有矿物等异常时,应立即加密取样点 7.2.5每个重砂样品均应保证逐级连续淘洗3次以上,并将灰砂合并装包,送重砂分析测试鉴定 7.2.6应重视研究重砂(贵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稀有矿物)粒度大小,形态变化、重砂量大小变化分 布规律,为加密取样和追索寻找原生矿源提供依据 7.3基本程序 7.3.1详细调查和研究区域地质条件,分析影响重砂分布、富集和变化的地质规律,选择适当比例尺的 地形图,编制重砂取样设计 7.3.2填制第四纪地质草图,布置重砂取样路线图和设计取样点 7.3.3按照重砂淘洗的有关规程淘洗重砂样品 7.3.4对重砂矿物进行室内鉴定并指导野外施工 7.3.5编制重砂成果图和重砂测量工作总结 7.4基本内容 7.4.1第四纪地质工作要求 7.4.1.1根据岩性、堆积特点,地貌因素及动力条件等,研究和确定第四系的成因类型 常见的有;残积 层,坡积层,崩积层、冲积层、洪积层、沼泽层等 7.4.1.2调查各成因类型第四纪堆积沉积物的厚度,物质成分,岩相变化及其分布情况,查找与第四纪 沉积有关的矿产,并研究其工业价值 7.4.13填制第四纪地质草图,如有条件应编制剖面图 在图上应划分第四纪各成因类型沉积层的分 布范围;根据动植物化石、层序及地貌条件的研究划分第四纪地层,表示其岩性特点及其他标志 编制 第四纪综合地层剖面时,其水平比例尺与垂直比例尺可根据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比例尺 7.4.1.4第四纪地质工作的精度要求及是否需要填制第四纪地质图,视区域找矿性质与砂矿远景而定 7.4.2地貌工作要求 7.4.2.1地貌形态观测应包括 a)形态成因类型的观测与描述;如河谷、各种成因类型的山地、各种堆积的平原、,以剥蚀作用为主 的各级夷平面等 单体形态的观测与描述:如阶地、斜坡、丘、坑、岗、冲沟等 b 形态的测量资料:;包括每个形体的长、,宽、高,深、界面的倾角、,形态的水平距离与垂直距离等 c 16
GB/T33444一2016 7.4.2.2研究地貌的成因类型、,地形演变,为查明砂矿富集条件和成矿规律提供依据 7.4.2.3在重砂测量中应着重观测河谷、阶地与古夷平面等特点 a 河谷的观测与研究应确定河谷类型,区分河谷种类,如侵蚀河谷、构造河谷及侵蚀-构造河谷 等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河谷的袭夺作用,以发现古河床和寻找砂矿可能的富集地点 1 2 研究河床倾角的变化,纵剖面的各种特点,纵剖面转折引起的河谷横剖面的变化,以及阶 地在纵剖面上的变化等 3)由新到老划分河床阶地级别,研究河谷发展史的重要依据等 4)对河谷应观测如下内容;河谷横剖面的形状(槽形谷,梯形谷,V形谷等);谷坡的对称情 况,形状,高度与倾角;谷坡的切割程度与性质,风化和冲刷的情况;河床纵剖面的变化特 点;支流纵剖面与主流河谷的相互关系(如一致谷或悬谷等》. b)阶地观测应包括以下内容 对阶地形态的观测,应重点观测表面起伏的性质,从一个阶地面到另一个阶地面的性质 陡、缓,过渡或冲刷等),阶地与现代河流的关系及其存在位置,阶地的分布,阶地堆积物 的物质成分及其特点 形态测量资料应注重阶地各部位(前缘、中部、后缘等)距现代河床的高度,阶地面的面 2 积,阶地面的形态,阶地基岩的地质特征等 夷平面应注意观察与测量各级夷平面的高度、堆积物的物质成分及其特点,夷平面的分布范围 及其特点等 应编制地貌综合剖面图以表明区域地貌发展特点,并根据需要和可能,决定是否填制地貌图 D 7.4.3重砂观测与取样要求 7.4.3.1观测点内容 重砂观测点应布置在第四纪发育,地貌有利重砂富集的部位 一个重砂观测点应进行地质,第四纪 地质、地貌及砂样特点等方面的观测,可含数个重砂样,并说明编号、位置、观测时间 其观测内容应 包括 a)地质,地貌特点,成因类型,形态特点描述,各种测量数据,地貌形态与重砂富集的关系等 第四纪松散堆积物的特点;成因类型、堆积特点、岩性变化、物质成分、厚度及分布情况等 b 重砂样的编号,取样位置、取样深度、取样方法,取样体积、淘洗时的砾石成分及重砂特点的肉 眼鉴定等 地貌写生图、照片或取样位置的素描图 野外重砂取样登记卡片参见附录B dD 7.4.3.2取样密度 应根据区域地质、地貌及第四纪地质条件,由勘查目的、选用的比例尺及区域水系的复杂程度确定 重砂取样密度 水系愈复杂,取样点应相应加密 重砂观测点及取样密度要求见表2 表2重砂观测点及取样密度表 地质图比例尺 重砂观测点/(个/km= 重砂样/(个/lkm 35 1:50000 1l:25000 816 1l:10000 1020 2030
GB/T33444一2016 7.4.3.3自然重砂取样位置及要求 7.4.3.3.1壮年期河谷取样 壮年期河流的河漫滩很宽,河流的侵蚀作用已很不明显,取样重点应放在细砂层下部与淤泥层 a 上部的砂砾中 b 在河床基岩上部的砂砾层中取样 需要对河谷进行工作时,应在河谷由窄变宽处,横剖面由陡变缓处和平面上河谷转弯处取样 预查阶段一般不作系统采样 d)在河谷的支流和冲沟处取样 7.4.3.3.2复活期或幼年期河谷取样 应注重河床与流速的变化,重砂点取样应布置在河床开始变宽的地方、河床转弯的内侧、河床 由陡变缓处、河床低洼处或河床斜坡的其他不平处 在小支流出口处的上游、河滩的下部、砂嘴的头部或障碍物的上部、冲积堆等处取样 b e)在冲积层中取样也应注意取样点的分布均匀程度,在河床、,河谷的支流及冲沟都应采样,并在 支流的下方作适当的控制 7.4.3.3.3阶地取样 河漫滩阶地或古老的阶地都应取样 如阶地较厚应采取刻槽的办法,在整个堆积物中连续分段取 样;如阶地堆积层层理清楚,应分层取样 7.4.3.3.4残积,坡积和洪积层中取样 应根据找矿性质与地质,地貌条件而定 松散堆积层中的取样点应布置在浅井中,用刻槽法取样 7.4.3.4比例尺1:10000~1:2000的重砂取样 在浮土掩盖地区,为了寻找某些原生矿床(如金,锡或金刚石等),或是发现规模较大的稀有金属风 化壳砂矿时,可采用1:100001;2000的重砂取样进行普查、详查或勘探的前期工作 在残积层,坡 积层及风化壳中可用浅井分段取样,刻槽的规格应满足淘洗体积(0.01m'0.05m=)的要求,浅井的布 置应根据矿床地质构造,第四纪地质及地貌等特点采用方格网、矩形网或是沿等高线布置 重砂取样网 度要求见表3 表3重砂取样网度要求表 比例尺 线距/nm 点距/m l:10000 200~100 80~40 1;5000 100~80 40~20 1;2000 50一40 2010 7.4.3.5人工重砂取样 7.4.3.5.1目的是查明岩矿石中有用矿物的物质来源,研究侵人岩的副矿物、岩石中的重矿物、某些稀 有无索与分散元素,同位素地质年龄,进行矿物刻蚀年龄测定等 应根据人工重砂的研究目的确定取样地点、取样方法与取样量 一般人工重砂的质量为 7.4.3.5.2 10k一20ke,每个人工重砂应同时选出岩矿鉴定标本与有关测试样品 人工重砂应根据样品特征,目 的矿物的嵌布粒度确定破碎的程度,过粗不易分选,过细容易破坏需要研究的目的矿物 7.4.3.5.3对重砂矿样要进行矿物鉴定和重矿物量的测量重砂鉴定),不能直接用原矿样的化学分析 18
GB/T33444一2016 换算为矿物量 7.5工作成果 7.5.1编制重砂取样登记表和重砂取样成果图 7.5.2对重砂取样地质工作进行文字总结,研究和分析勘查区内重砂矿物种类,来源,圈定各种重砂矿 物异常分布范围,规模大小 7.5.3分析重砂矿物特征,形成过程与找矿意义,对重砂异常区进行评述,并提出进一步工作的意见 地球物理勘查 目的任务 8.1 用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地下物质(岩石或矿体)的物理性质(密度、磁性电性、声传播性能、自然 放射性等)差异引起的某些物理现象为研究对象,用不同的探测方法和仪器,探测天然或人工地球物理 场的特征,并通过对各种物理场特征的分析,研究,推断和解释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情况,为地质矿产勘 查提供有益的地球物理信息,从而解决某些需要确定的地质问题 8.2勘查方法 8.2.1一般有航空物探(航空重力、航空磁法,航空电法航空天然放射性等,地面物探(重力、放射性 测量、磁法、电法、电磁法,人工地震等),测井(密度测井,电测井、核测井,声测井、磁测井,井径测井、重 力测井、工程测井、水文测井等)、井中物探(井中磁测、井中激电、井中电磁法、井中透视法、井中声波、井 中或井地电法等)和地-井测量等 8.2.2根据勘查目的、矿床类型、地质条件和地质体的地球物理特征,选择适宜的物探方法或方法组 合,以经济合理地达到最佳地质效果 8.3基本要求 8.3.1从全局出发,坚持面中求点,点面结合、以点带面 既要重视强、中异常,又要重视弱、缓异常;既 要重视直接找矿,又要重视间接找矿 8.3.2确保仪器设备性能符合规范要求 在同一个地区应做到三统一即统一基点、统一精度、统一坐 标),保证第一性资料的真实可靠 8.3.3确保数据采集质量 野外原始记录、干扰物、干扰场记录应清楚、工整、齐全,地面物探应准确记 录物理点的坐标和高程,以便进行地形校正(静校正)和点位校正;现场应及时打印当天原始数据纸质文 件,并备份原始数据电子文件;野外期间应及时绘制参数量图并建立工作日志 明确需要解决的地质问题,重视物探找矿效果,加强地质、物探、化探的综合分析与研究,做好物 8.3.4 探异常的推断解释工作 及时开展异常验证工作,随时总结经验,重视探矿工程施工后的异常解释工 作,提高地质解释水平和找矿效果 8.3.5物探技术人员和地质技术人员在勘查工作中应密切配合,做到四共同(即共同设计部署、共同推 断解释,共同查证异常,共同编写报告) 8.4基本程序 8.4.1物探工作开始前,应收集有关资料(包括测区岩,矿石物性资料),进行踏勘,并根据矿种,地质及 地球物理条件,预选一种或多种物探方法,编写技术工作设计 8.4.2施工前应对物探方法进行方法有效性试验(测井应针对勘查矿体物性特征选择测井参数和方 法),同时选择较好的激发和接收技术参数;只有确认方法有效时,方能编制勘查设计和进行物探工作 19
GB/T33444一2016 施工过程中,若发现观测结果达不到预想要求时,应进行补充试验 8.4.3工作结束后应及时综合整理物探资料、图件,编写物探工作报告,提出异常解释和异常验证意见 建议,分析评价使用物探方法的有效性和找矿效果 野外工作按设计完成后,应进行野外验收,达到目 的方可撤离 8.5基本内容 8.5.1收集区内历年投人的各种物探工作量及质量所获得的物探异常特征、异常验证情况、找矿效果、 结论及存在问题;收集历年本区投人的地质工作和已有的地质资料 8.5.2研究勘查区地质概况;包括区域地质矿区地质,矿体和矿化特征等有关情况,以及对矿区的主 要认识和需要解决的主要地质问题 研究勘查区地球物理特征;列表说明勘查区的岩石,矿石物性参数特征,分析在各种地质构造和 8.5.3 地质体上可能观测到的各种物性响应,提出勘查区对工作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预计完成设计任务的可能 性和主要技术措施 确定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根据对前人资料或试验结果的分析研究,选择合理有效的物探方达 8.5.4 说明投人各种方法的目的、物探工程布置的原则,测网选择的依据 提出各工种的技术要求、精度要求、 适用的观测仪器和技术参数,测试手段,保证质量的措施、各级的检查工作量等 8.5.5野外工作结束后应列表统计各种物探方法的工作量(包括试验点、基点联测,质量检查等辅助工 作量和质量统计表),计算不同方法的台日数 8.5.6室内资料整理及综合研究工作;室内工作包括野外观测数据测试结果或原始记录的整理计算、 观测结果的各种校正、图件的绘制等,并根据室内综合研究,对工作的组织措施、内容及方法,预期效果 等进行评判 8.5.7收集及编制物探工作附图;包括工作地区的交通位置图、地形地质图、基测线布置图,以往地质、 物探、化探综合平面图,已知矿体上的综合剖面图和本次成果图件 8.6工作成果 8.6.1航空物探,地面物探和井中物探在工作结束后应提交物探工作总结或物探报告 内容包括: 简述任务来源,完成情况及程度、投人方法的有效性及取得的主要地质效果、存在问题;简述工 作过程,野外工作时间、设计工作量的改变情况及原因,室内工作日期及结束时间 简述勘查区地质工作程度,地质概况、历年地质工作历史、工作量、已有的几种主要地质图件、 b 地质认识及物探工作配合情况等 详细总结勘查区地球物理工作程度、历年投人物探工作单位、时间、工作方法、测网、完成工作 量、质量情况,列表说明物探异常分布特征、异常验证情况、找矿效果、结论性意见和存在问题 根据以往工作成果和本次工作资料,列表说明不同岩石,矿石的物性参数,变化范围,常见值 或几何平均值) 叙述矿区内各种岩层、火成岩的背景值,异常下限;矿区内各种干扰因素、各 种地层、构造及矿体引起的地球物理场的特征 论述各种工作方法、参数测定、室内资料整理情况,采用各种仪器和技术参数分析手段、工作 质量评述,完成测量工作量情况,基线,测线、精测剖面,点的联测,埋设永久性标志的工作量 每个地区投人的方法、测网、比例尺,完成的面积、点数等 根据地质规律及参数测定成果,结合其他地质工作手段,定性分析及研究区内物探异常,说明 不同地质现象所引起的各类物探异常特征;对物探异常进行整理,分类,优选出有地质找矿意 义的重要异常,进行推断解释工作 具备条件的异常应进行定量解释,说明定量计算采用的方 法、依据、步骤、精确度等,列出每个异常定量计算的成果,推断异常源(体)的埋深、产状、厚度、 延深等;并综合地质等资料对异常的性质作出判断 进行异常的初步验证,并继续对异常进行 心
GB/T33444一2016 再解释、再验证工作 通过井中信息反馈,对验证效果作出评价 总结各种方法的有效性及取得的地质成果,说明选用测网及区段布局是否正确,对直接找矿和 间接找矿方面的作用,以及对今后地质工作和物探工作的意见建议等 8.6.2提交的主要图件包括 工作程度图:l:100000和1:50000地质及物探工作程度图(标明历年来工作范围、面积、测 a 网、投人方法、异常分布情况、本次工作位置等) b)基础成果图;实际材料图、剖面图、剖面平面图、平面图等 推断成果图;综合剖面图、地质物探综合平面图、建议验证工程布置图等 c) 8.6.3提交的主要附表包括 a)测量成果表(附有基线端点、异常埋桩、总基点、分基点、校正点、验证钻孔的X、Y、Z坐标值) b) 物探异常一览表或异常卡片,列出异常编号、特征、引起原因,验证情况等 8.6.4提交的原始资料包括有关质量检查分布图质量对比图、仪器一致性检定、各种常数测定图件、 原始测井曲线,班报表等 8.7 具体工作要求 各种物探方法的具体工作要求参见相应规程,规范 煤炭地质勘查工作中地震勘探具体工作要求 执行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等 地球化学勘查 9.1 目的任务 以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有关介质的取样,以近代物理-化学的高灵敏度分析方法为手段,系 统测量天然物质(如岩石,疏松覆盖物,水系沉积物、水,生物与空气)中指示元素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 研究其迁移与变化规律,发现矿床的地球化学分散晕,圈定化探异常,对元素分布及配分特征调查,揭示 矿床形成和破坏时,矿床周围介质中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提供地球化学找矿信息,为矿产预测和工程 布置提供依据 9.2基本要求 9.2.1正确选择化探方法 应根据不同的地球化学环境、地质任务,选择不同的化探方法如水系沉积 物地球化学测量、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水地球化学测量、植物地球化学测量等) 地 球化学勘查方法及其应用参见附录C 9.2.2进行方法试验 在采用某种找矿方法前,应按有关规范进行地区地球化学找矿方法试验,研究 ,采样深度,采样质量和采样粒级,对不同的矿种还应进行样品制备 决定采样点距.呆样密度、 、采样层位、 的方法试验,研究决定加工流程、粒度范围,加工K值的确定和样品最终质量等 9.2.3正确选择背景值 对每一个新勘查区,都应依据分析数据,研究各测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背景值 及其分散、富集特征,调查本区各地层、岩石的地球化学正常含量范围及其变化特征,研究和总结勘查区 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等 9.2.4圈定异常范围 及时整理、研究地球化学找矿的成果资料,统计确定各元素(或其他地球化学信 息参数)的背景值和异常下限;研究地质背景与地球化学找矿方法的密切关系,总结各成矿元素的地球 化学规律,圈定化探异常区及找矿有利地段,进行异常验证 9.3基本程序 9.3.1搜集和研究工作地段矿床地质特征,自然地理特征(气候、雨量、蒸发量、地貌、第四纪地质,植被 21
GB/T33444一2016 发育特征和风化作用强度),前人工作程度、质量及经验教训,从中分析成晕成流条件和特点,分析投人 化探工作的前提和依据 g.3.2通过现场踏勘和补做必要的试验工作,补充和更正上述分析判断,选择最优的方法和措施 如 比例尺、取样点布设方法,采样对象,采样深度和层位,为采集代表性样品应采取的特殊措施、确定合理 的分析方法、确定开展研究的技术课题和措施等 9.3.3编制化探勘查设计并组织各类化探采样工作 9.3.4开展化探样品加工分析测试、数据处理及资料的整理分析 9.3.5在确认化探异常后,应配合其他方法、结合找矿标志,组织异常验证工作,推测引起异常的原因 追索异常的来源 9.4基本内容 9.4.1根据获取的各类化探资料,研究元素在不同成矿时期、不同空间及不同对象中的分配特点.不同 成矿期元素分布和配分的差异性,区分成矿期异常和非成矿期干挠异常,正确选择指示元素和确定合理 的工作方法,提高异常解释和推断的准确性 9.4.2研究原生晕和次生晕的关系和不同元素组合,研究利用原生晕与次生晕寻找隐伏矿体的可能 性 研究矿体,矿床乃至矿田不同部位(如上部及前缘、下部及尾部、上盘及下盘、深部及浅部或矿体不 同标高、距侵人体远近、矿区的不同地段等)元素分布及配分的差异性,总结矿化富集的趋势和规律,探 讨矿床的成因 9.4.3研究找矿评价指标、计算各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值和异常下限值,不断扩大化探应用范围和找矿 效果 9.4.4系统收集和研究岩浆岩化学成分变化规律及对成矿元素分散富集的控制作用;研究元素的分带 性,物质来源,可能的迁移方式,迁移演化方向,富集趋势及矿化元素沉淀成矿条件(如温度、压力、组分 和体积、pH-Eh值等),不断改进化探工作方法和提高化探工作效果 9.4.5研究异常验证情况、异常位移大小,见矿异常特点或未见矿的原因等 9.5工作成果 9.5.1编制各类原始数据图,包括采样点位图和原始数据图,地质化探剖面图,平面剖面图 9.5.2编制各类异常地球化学图,包括单(多)元素地球化学图,综合异常图或组合异常图,并附全区和 各子区元素含量分布直方图等 g.5.3编制各类异常解释推断图,包括异常图(单元素或综合元素异常图,各种多变量分析图,各种数 学模型图和推断(预测)图,地质化探综合平面图,各种不同地质体或矿体之间多种元素含量对比图、成 矿预测图等 9.5.4建立异常登记卡片 9.5.5提交化探工作总结或化探报告,具体内容架构可参照8.6. 9.6具体工作要求 各类化探方法的具体工作要求参见相应规程,规范 遥感地质调查 l 10.1目的任务 通过从遥感图像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关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地层、构造、矿产等信息,研 究各种地质体、地质现象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推断地质作用过程及其运动状态等,以有效地布置野 22
GB/T33444一2016 外调查研究工作,提高填图效率及质量,深化区域地质认识 10.2基本要求 10.2.1应尽可能选用多种类型、多种时相的航天,航空遥感图像、数据 一般应有地面分辨率优于 30m,10m,2.5m等多波段的航天遥感图像、数据和比例尺大于150000的航空摄影图像 10.2.2航天,航空遥感图像一般应无云覆盖、无云影、无感光处理缺陷,影像清晰、反差适中,像片内部 及相邻相片间无显著偏光、偏色现象 10.2.3航天,航空遥感图像在填图开始前应参照区调解释,进行全区性图像和数据的处理;在遥感详 细解译和填图过程中,针对所研究的地质问题还应进行局部性处理 10.2.4遥感解译应贯穿于遥感任务确立之后到最终资料整理之前的地质工作过程中 一般在任务确 立之后进行区域解译和初步解译,在正式野外填图之前完成详细解译 10.2.5勘查区确定之后一般应进行踏勘性实况调查,在岩石、地层、构造地质剖面测制和重大地质问 题研究过程中应进行解译标志专题研究性实况调查,在野外地质填图过程中进行检查、验证性实况 调查 10.2.6遥感调查与编图一般在详细解译基础上进行,在正式进行野外填图之前初步完成,在野外地质 填图过程中加以完善 10.3基本程序 遥感工作程序包括遥感资料收集,图像、数据处理,遥感解译,实况调查及室内遥感地质编图等 10.4基本内容 10.4.1航空遥感图像处理 当比例尺过小或过大不利于填图应用时,可根据需要将像片适当放大或 缩小;当图像反差过大,过小,色彩平渎或影像清晰度欠佳不利于地质信息提取时,一般应进行计算机图 像增强处理,对图像反差进行调整、改善图像色彩;必要时可编制航空摄影像片平面图 10.4.2航天遥感图像处理 将遥感图像的投影从原方式变换成6"分带、1980西安平面坐标系的高斯 克吕格投影方式;区域性基础图像彩色合成,一般采用波长为0.7m~0.94m,1.5Am1.8Am或 2.04m2.4Am,0.6am~0.7am三个波段分别赋予红,蓝、绿三色的假彩色合成方式(一般TM741或 TM541较TM473组合为好),而不采用标准假彩色合成方式;图像各波段之间相关度高时,应进行主组 分分析处理,选择其中区分地质体,地质现象能力强的组分进行合成;线状影像的增强和提取,一般采用 单向滤波模式进行处理 10.4.3遥感解译应从地质研究程度高、地质资料丰富的地区开始,从区域性宏观解译逐渐向局部性微 观问题研究过渡,从直观地质信息提取逐渐向复杂因素组成的地质体的信息提取过渡,从定性地质信息 提取向定量地质信息提取过渡,循序渐进、反复解译,逐步深化,提高区域地质认识 10.4.4遥感解译根据工作进程有所侧重 区域解译一般在包含调查区在内的1:500000,1;200000 区域性航天遥感图像上进行,主要研究调查区内所处区域构造背景及提出下一步应解决的区域地质问 题;初步解译一般在比例尺为1:1000001:50000的航天航空遥感图像上进行,重点是提取内含地质 构造和三大岩类时空分布信息的环状和块状影像,对调查区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和褶皱,断裂构造进 行初步研究;详细解译一般在比例尺为12500,lI0000的航空遥感图像上进行,重点是研究各种 正式、,非正式填图单位的分布,岩性、岩相及厚度横向变化情况,褶皱形态及演化特点,断裂性质,规模及 相对关系等 10.4.5实况调查分为踏勘性、解译标志专题研究性、检查性和验证性实况调查,应在图像处理和遥感 解译基础上进行,一般采用路线观测,观察点控制方式进行,在点上、点间应取全,取准第一性资料;应探 索开展遥感图像与物探化探,地质信息的综合解释,以提取更多的地质、找矿信息 23

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通则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通则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通则的编号:GB/T33411-2016。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通则共有5页,发布于2017-04-01
中间馏分油、柴油及脂肪酸甲酯中总污染物含量测定法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中间馏分油、柴油及脂肪酸甲酯中总污染物含量测定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中间馏分油、柴油及脂肪酸甲酯中总污染物含量测定法的编号:GB/T33400-2016。中间馏分油、柴油及脂肪酸甲酯中总污染物含量测定法共有11页,发布于2016-12-23 下一篇
相关推荐

钻探工程名词术语

岩溶地质术语

水文地质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