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6148-2009

放射性核素摄入量及内照射剂量估算规范

Specificationforassessmentsofintakesandinternaldosesofradionuclides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放射性核素摄入量及内照射剂量估算规范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放射性核素摄入量及内照射剂量估算规范的编号:GB/T16148-2009。放射性核素摄入量及内照射剂量估算规范共有17页,发布于2009-12-012009-12-01实施,代替GB/T16148-1995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C57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13.100
  • 实施日期2009-12-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17页
  • 文件大小736.21KB

放射性核素摄入量及内照射剂量估算规范


国家标准 GB/T16148一2009 代替GB/T16148一1995 放射性核素摄入量及内照射剂量 估算规范 Speeificationforassessmentsofintakesand intenaldosesofradionuclides 2009-10-15发布 2009-12-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蹬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16148一2009 前 言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在修订中,主要参考了国际原子能组织IAEA的No.37安全标准《由于摄人放射性核素引 起的职业辐射剂量的估算方法2004年) 本标准代替GB/T161481995《放射性核素摄人量及内照射剂量估算规范》. 本标准与GB/T16148-1995相比,主要修改如下 在内照射呼吸道模型上,原标准是基于ICRP30号出版物的模型,而本标准是基于ICRP66 号出版物的模型; 在职业照射情况下,采用GBZ129一2002《职业性内照射个人监测规范》推荐的摄人量估算方 法替代了摄人滞留函数值或摄人排泄函数值进行估算的方法 在用摄人量进行内照射剂量估算时,采用了ICRP的67,69,71和72出版物推荐的待积组织 或器官剂量系数[hr(]和待积有效剂量系数[e(:)]取代了原标准中的摄人量剂量转换因子 [(DCF)0,下,(DCF). )]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庆芬,刘强、武权、樊体强、张良安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61481995
GB/T16148一2009 放射性核素摄入量及内照射剂量 估算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放射性核素摄人量的测量与估算、内照射剂量估算和方法以及不确定度估算中应考 虑的因素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性和公众照射的放射性核素摄人量及内照射剂量估算工作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 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 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129一2002职业性内照射个人监测规范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摄入量intake 进人人体的放射性核素的量 其进人途径有吸人,食人和通过伤口或完好皮肤 3.2 吸收量uptake 摄人体内后进人细胞外液的放射性核素的量 3.3 滞留量retention 摄人放射性核素后的不同时间,滞留在器官、组织或全身内的放射性核素量 被体液摄取的核素量 称作系统滞留量 系统滞留量和在呼吸道及肠胃道内的滞留量之和称全身滞留量 3.4 沉积depsition 摄人体内后.在摄人器官内沉积下来的放射性核素量 例如在一次急性吸人之后沉积在胃肠道内 的放射性核素量 3.5 呼吸道模型humanrespiratorytraetmodel,HrM 用于估算通过呼吸方式摄人放射性核索的数学模式 HRTM分为鼻前部气道ET、咽喉ET.(由 鼻后部和口气道组成),气管和主支气管BB.细支气管b和小泡空隙AI(气体交换)5个区 ET和 ET合称头部气道ET,淋巴细胞与这个区有关 BB,bb和AI是胸部的三个区 3.6 trointestinaltractmodel,GITM 胃肠道模型gast 用于估算通过食人方式摄人放射性核素的数学模式 它系指ICRP胃肠道模型,通常分为胃、小 肠、上段大肠和下段大肠四个部分 在计算有效剂量时,这四个部分按独立的器官对待
GB/T16148一2009 直接测量direetmeasurements 全身或器官中放射性物质含量的直接测量技术 它是一种全身监测和局部体外监测 主要用于发 射特征X射线、y射线、正电子和高能日粒子的放射性核素,也可用于某些发射特征X射线的a辐射体 3.8 间接测量indireetmeasurements 监测人体排泄物及其他生物样品的测量技术 对于不发射射线或只发射低能光子的放射性核 素、发射高能、射线的辐射体,间接测量是合适的监测技术 在常规监测中,排泄物监测一般只包括 尿分析 3.9 空气动力学直径活度中值aetivitymedianaerodymamiediameter,AMAD 某个气溶胶粒子在空气中沉降时的滑流速度,与一个密度为lmg/em的球体在相同的空气动力 学条件下沉降时的滑流迷度相等.此球体的直径称为该气胶粒子的空气动力学直经 如果在所有的 气溶胶粒子中,直径大于和小于上述空气动力学直径的粒子各占总活度的一半,则此直径称为活度中值 空气动力学直径 3.10 空气热动力学直径活度中值aetivilymedianthermodynamiediameter,AMITD 它是一种空气动力学直径,对更小的微粒,它的沉积主要由开始的扩散产生,当微粒中空降放射性 50%来自小于AMAD的微粒,另50%来自大于AMAD的微粒 摄入途径和模式 采用1ICRP推荐的摄人、转移和排泄路径及通用模型,胃肠道数学模型和人体呼吸道数学模型(参 见附录A) 摄入量的测量和估算 5.1摄人量测量的主要方法 5.1.1应用直接测量(体外测量、间接测量(生物样品检测)和空气采样测量给出的全身、器官或组织、 生物样品和工作环境中放射性核素的测量结果,估算摄人量 5. 1.2直接测量或间接测量体内某一核素()是M(Bq)时,该核素的摄人量A..单位Bq)用式(1 计算 A, =M/mn() 式中: 摄人1q某核素1天时体内或器官内核素的含量(Bq),无量纲 m() M -放射性核素的测量结果,单位为贝可(Bg): -摄人核素到测量时的天数 5e 以上公式不适用于连续摄人的情况在连续摄人(例如职业照射)的情况,此时应用m(T/2)代替m" )进行计算,T为监测周期(d) 参数m()和m(T/2)可从GBZ129一2002中查出 除了测量结果M外,用式(1)计算摄人量还必 须有摄人途径和摄人时间的信息和数据 5.1.3当用个人空气采样方法估算通过呼吸道的摄人量时,用式(2)进行估算 A,服=C 式中: C空 核素在空气中的时间积分浓度(Bqs/m);
GB/T16148一2009 -摄人量的时间积分值 A;吸 B -人员呼吸率,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s). 本标准建议用个人空气采样的方法进行测量C,腔;推荐使用UNsCEAR建议的B 值,成人数据为 0.83m'/h,1岁以下、1岁、5岁,10岁和15岁的值分别取为0.13,0.23,0.37.,0.60,0.77nm/h 其他情况采用的方法参见附录B中第B.2章 5 2 内照射剂量估算及方法 6.1待积器官剂量Hr(r)和待积有效剂量E(r)的估算分别采用式(3)和式(4)计算 E(r)=A,e(: H()=A.()hr(? 式中: A -放射性核素的摄人量,单位为贝可(Bq); -每单位摄人量的待积组织或器官的辐射权重剂量,单位为希每贝可(Sv/Bq); hr 每单位摄人量引起的待积有效剂量,单位为希每贝可(Sv/Bq) e(r 本标准推荐的e()和hr:)值参见附录C 在低于剂量限值的十分之一的小剂量情况时,才可用工作场所的监测数据粗略估算内照射剂量,但 应至少要有以下信息核素、化合物的化学形态、气溶胶粒子大小(1Am或5Am),摄人方式和路径等 当待积有效剂量估计值低于1mSv时,不必用内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办法进行内剂量估算,这时 可用场所监测数据粗略计算 需要应用个体的特定受照时间和途径等信息,这时可得到 当待积有效剂量估计值高于5mSv时, 更为真实的剂量估算结果 6.2测量和估算时应对不同核素()分别测量,用式(1)估算摄人量,用式(3)和式(4)进行待积器官剂 量H()和待积有效剂量E()的估算后,按式(5),式(6)估算总剂量 H(F)=习A.(F)h,r() E(:) 6 习Ae,(c) 6.3内照射剂量估算的具体方法见附录D. 不确定度估算中应考虑的因素 检测结果引起的不确定度 所有量化放射性核素的操作程序都会引起随机和系统误差 体内和体外测量的不确定度来源应包 括样品体积和重量的量化、稀释和吸移管误差、溶液存放期间的蒸发、用于校准用标准活度及其稳定性、 空白校正、本底及其涨落,电子学稳定性、谱分辨率和峰交叠;样品污染和杂质,计算时源的位置、校准模 样的形状和密度、校准中同质性假设、统计计算误差等 7.2摄入特征引起的不确定度 时间模式是不确定度的一个主要来源,通常假定为急性摄人、短时间内持续摄人、长时期的延续性 摄人 在很多情况下,是既有吸人,也有食人,这时用单一路径假设解释生物检测数据会引起很大的 误差 生物动力学和剂量学模型不确定度 此类不确定度主要由随机变异,单个化合物吸收、转移和排泄值及其分布信息缺乏引起 模型对器 官的大小,形状、质量和几何关系的简化假设也是不确定度的重要来源 生物动力学模型基于参考个体形成群体的一个平均值,这些参数的组合也是不确定度的重要来源
GB/T16148一2009 附 录A 资料性附录 生物动力学和剂量学模型 A.1摄入、转移和排泄路径(图A.1 外力移出 吸入 呼出 呼吸道模型 淋巴结 皮肤 直接吸收 肠 肝 转移单元 皮下组织 模 伤口 型 肾 皮肤 其他器官 尿路膀胱 类 a)摄人、转移和排泄路径 呼吸道模型 胃肠道模型 吸入 粪排除 转移单元 a L 组织单元 组织单元 组织单元 组织单元 排除 胃肠道模型 尿路膀胱 尿路排出 粪排除 描述体内不同隔室单元中放射性核素动力学行为的通用模型 b 图A.1摄入,转移和排泄路径
GB/T16148一2009 用于摄入量和剂量计算的胃肠道数学模型图A.2 胃(ST 小肠(SI 大肠上段(U 大肠下段(LLD) 食入 体液 排洲泄 图A.2用于摄入量和剂量计算的胃肠道数学模型 A.3用于摄入量和剂量计算的人体呼吸道数学模型(图A.3 HRTM分为鼻前部气道ET、咽喉ET.由鼻后部和口气道组成、气管和主支气管BB,细支气管 bb和小泡空隙AI(气体交换)5个区(附录C) ET和ET,合称头部气道ET,淋巴细胞与这个区有 关 BB,bb和AI是胸部的三个区 前鼻通道 后鼻通道 胸腔外区 鼻部 咽 口部 胸区 BB 气管 支气管区 主支气管 支气管 细支气管 细支气管区 肺泡间质区 绷支气管 终末绷支气管 呼吸绸支气管 肺泡小管和小泡 图A.3用于摄入量和剂量计算的人体呼吸道数学模型 A.3.1吸入 A.3.1.1吸人的沉积和清除分别按HRTM处理 HRTM适用于所有人群,对职业人员、公众、婴儿
GB/T16148一2009 及儿童都应使用各自的参考值 A.3.1.2HRTM可用来计算肺的平均剂量和呼吸道其他组织的剂量,这时考虑了不同组织的辐射敏 感度 A.3.1.3在职业内照射剂量估算时,吸人的气溶胶粒子的大小取为54mAMAD A.3.1.4在内照射剂量估算推荐的物质溶解率分为F类(快)、M类(中度)和S类(慢): F类:几乎所有沉积在BB,bb和AI的F类物质都被迅速吸收,沉积在ET 区的50%通过粒 a 子输运被廓清到Gl道,另一半被吸收 所有物质被吸收的生物半排期为10" 典型的例 mn 子是艳和碘的化合物 b M类:沉积在BB,bb和AI的10%的M类物质和沉积在ET区的5%的M类物质被迅速吸 收,大约有70%沉积在AI区的最终被吸收到体液 被吸收的10%物质的生物半排期为 10min. 1,90%物质的生物半排期为140d,典型的例子是铀和锯的化合物; S类ET,BB或bb区吸收的很少,大约有10%沉积在AI区的最终被吸收到体液 被吸收的 0.1%物质的生物半排期为10min,99.9%物质的生物半排期为7000d 典型的例子是铀和 稣的不能溶解的化合物 在HRTM模型中,吸人的气体或蒸气被分为三类 A.3.1.5 SR0类,不溶性和不反应的,忽略在呼吸道的沉积,例如"Ar,"Kr和"xe: a ssR-1类,可溶性和可反应的,在呼吸道可能沉积,例如,爪气,'co,I蒸气和"Hg蒸气 b e)SR-2类,易溶解和反应,全部沉积在ET,,例如,HTo. A.3.2食入 在内剂量估算时,食物在胃肠道模型的胃,小肠,大肠上段和大肠下段四段中的停留时间分别取为 1h、4h、I3h和24h 核素的吸收通常发生在小肠 通过GI道和呼吸道转移到体液后,一个元素将按适当的ICRP模式,或被沉积在器官及组织上,或 被排泄出体外 一般地说,在体液内的生物半衰期为6h A.3.3伤口和完好皮肤摄入 这时很多含放射性的物质可能保留在伤口处,可溶性物质可转移到血液当中,此时可近似的采用直 接摄人到血液(注射)的数据,但这是一个很粗的过高的估算;不溶性物质以很慢的速度转移到附近的淋 巴组织中,再逐渐溶解,最终转移到血液,这时可以不用计算
GB/T16148一2009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用直接和间接测量数据估算摄入量的方法 B.1直接和间接测量数据估算摄入量的方法(A)的逻辑框图图B.1 直接测量 间接测量 m( 体内/器官 排出率, mn(n 直按测量 含量,M 空气浓度 DC-h (g 剂量* 待积有效剂量 注;虚线表示可选用的其他方法 图B.1直接和间接测量数据估算摄入量的方法(A)的逻辑框图 B.2其他情况采用的方法 B.2.1突发事件引起的特殊生物样品检测,可以认为事件发生时间就是摄人时间的起始时间;连续性 监测通用近似将监测周期的中点视为摄人时间,然而当摄人和有效剂量高出剂量限值,就不应用这种近 似,而应使用摄人时间的实际值,此时应按GBZ129一2002的方法确定 B.2.2如果无法确定摄人时间,并且摄人还在延迟,这时可假定是慢性摄人的情况,对于n天的监测 间隔时间,每天的摄人为总摄人的1/n 尽管在工作场所中吸人是最常发生的摄人方式,但也确有食人和从伤口摄人的情况会偶尔发 B.2.3 生 原则上可通过吸人和食人的列表分析来确定摄人途径,从而可以确定需选用的m(),具体方法按 GBZ1292002的方法进行 用直接测量值进行放射性核素的估算时,肺的计算分析可用来区分吸人和食人,但放射性核素 B.2.4 是不可溶形态时,要分析和确定路径就十分困难,这时需要对排泄样品进行摄人后尽早检测和较长期的 连续检测 确定慢性长期照射的有效方达是让工作人员离开放射性工作场所15d后进行测量和分析 B.2.5 B.2.6应注意的是在吸人较大气溶胶粒子(例如:AMAD>l5m20am)时应按食人情况处理,此 时分析口腔和鼻擦拭物对确定路径也十分有用 B.2.7如果常规检测结果值预示是有潜在意义的摄人时,则应进行更加精确的特殊监测 B.2.8处理多次生物检测结果时,可以使用不加权的最小二乘法、加权的最小二乘法 当选用统计方 法时,应当考虑每次测量的数据的可靠性和可变性;如果测量不可靠或怀疑不可靠应当从分析中排除 B.2.9不加权的最小二乘法
GB/T16148一2009 这时的摄人量用式(B.1)计算: B.1 A =习Mm(A)/习[m(t)]” 式中: M -,时刻的生物检测结果 与相应的单位摄人生物检测的预定值 mn(, B.2.10加权的最小二乘法 当测量数据的不确定度不一致时,就应基于不确定度给出数据的权重因子(o)),这时上面的不加权 的最小二乘法只要稍加修改就是加权的最小二乘法,见式(B.2) A = B.2 习Mm(G>/习m(f)
GB/T16148一2009 附 录c 资料性附录 主要核素的剂量系数 主要核素的剂量系数见表C.1 C 表 有吸入和食入直接进入血液的不同核素的每单位摄入的待积有效剂量(剂量系数 吸人 食人 注人" eg)ia 种类 形式 e)iaeg eg) Sv/Bg Sv/Bq Sv/Bga AMAD=1AmAMAD=5Am H HTO 1.8×10 1.8×10 1.8×10 OBT 4.1×10- 4.2×10- Gas 1.8×10- 8×1om 显P 1.1×10-" 0.8 2.3×10-g 2.2×l0一 3.2X10 2.9×10" 10 一10 S5e 3.3×10 7.7X10 9.2X10- 0.1 3.0X10" M 3.7×10-" 3.3×10-g “Fe 2.2×10o 3.0×10 0. 1.8×10" 0. 9 4×10 M 3.5×10" 3.2×10? Co 9.6×10" 7.1×10" 3.4×10-" 1.9×10 0.l 2.9×10-" 1.7×10-" 0.05 2.5×10-" G a.8XI0可 0.001 1.9×l10-l0 1.2X10 1.1×10-" -!0 M 2.3×10 2.8×10" 3,9×10-" 5.6×10-" 0.3 5.6×10 1.1×10 宁 7.7×10-" 6,4×10 0.01 3.3×10-" Sr 1.0×10-" 1.4×10-" 0.3 2.6×10 3.1×10 7,5×10" 5.6×10- 0.01 2.3×10-" 2.4×10" 3.0X10 0.3 2.8X10- 8.8×10 1.5X10 7.7X10" 0.01 2.7X10" 一10 防Zn 2.5×10" 3.0×10" 0.002 8.8×10 1.0×10-" 4.5×10" 3.6×10" 5,5×10 4.2×10-" 5Nb 1.4×10 1.3X10-" 0.01 5.8×10-" 2.1×10" 1.6×10" 1.3X10" mTe 又10 2.9X 0.8 7.8×10-10 8.7×10 l0 3.9X10" -m Tc 2×10 2.0X10 0.8 2.2×10 1.9×10 N 1.9×10- 2.9×10- 8. ,0×10 0.05 7.0×10 3.0×10 Ru 9,8×10 M 2.6×10-" 1.7×10- 1Sb 1.4×10-" 1.1×10 l.7X10 0.1 5.4X10 4,5×10- 3.3×10-" 123 7.6×10- 1.1×10- 2.1×10-" 2.2×10-" 2.1×10-" 124 F 4.5×10" 6.3×10-" 1.3×10" 1.3×10" v" 1,2X10"
GB/T16148一2009 表C.1续) 吸人 食人 注人" e(g)ia 形式 种类 eg) eg)ine Sv/Bg f Sv/Bq Sv/Bg AMAD=14mAMAD=5m1 125 5.3×10-" 7.3×10-" 1.5×10- 1.5×10" V 1.4×10" 7.6×1o" .1×10 2.2X10" 13l F 2.2×l0" 2.0X10 13C 9.6×10" 1.9×10" 9×10 6.8×10" 137C 4.8×10" 6.7×10" 1.3×10" 1.4×10 N iuCo 3.4×10 2.3×10 5×10 5.2×10 4.9×10" 2.9×10- 15Gd 2.1×10-" 2.5×10" 5×10 2.7×X10 8.6×1o M 1.4×10-" 1.9×10-" T 9.5×10- 8.7×10 4.7×10- 7.6X10 210Pb 8,9×10" 1.1×10" 0.2 6.8X10 3.5×10 3Po 6,0×10" 7.1×10 0.1 2.4×10 2. 4×10" M 3.0×10 M 2Ra 3,2×10" 0.2 2.8×10 22Ra 2.6×10 0." 6.7×10 3.4×l0 l.7×Xl0 四Th 3.1×10" 2.3×10 5X10 7.0X10" 5×10 l.2X10 3.9X10 3.2×10" 2×10" 3.5×10" 细Th 4.2×10 2.9×10 5×10 2.2×10" 5×10 4.5×10 2.3×10-" 1.2×10 2×10" 9.2×10" sU 5.5×10 6.4×10 0.02 4.9×10 2.3×10 3,1×10" 2.1×10-" 0.002 8.3×10" 8.5×10-" 6.8×10-" 3U 5.1×10-" 6.0×10 0.02 4.6X10- 2.1×10-6 0.002 8.3×10- 2.8X10 1.8X10 7.7×10 6.1×10" 3U 4.9×10" 5.8×10 0,02 4.4×10" 2.1×10" 2.6×10" 1.6×10-" 0.002 7.6×10" 7.3×10-" 5.7×10- 237Np 2.1×1o 1.1×10-" 5×10- 2.1×1o l.5×l0" 5×l0 Np 9.0×10-" .1×10" 5X10 8.0X10-m 5×10 3.8X10-1 238Pu 4.3X10 3.0X10 5X10 2.3X10 5×10- 4.5×10 l.5×10- 1.1×10 1×10- 8.8×10" 4.9×10-" 1×10" 29"Pu 4.7×10 3.2×10 5×10 2.5×10 5×10 4.9×10 M 1.5×10" 8.3×10- 1×10 9.0×10-" 5.3×10" 1×10-" P M 5×10" 5×10- 4.7×10 3.2×10-" 2.5X10- 4.9×10- 1.5×10" 8.3X10" 1×10" 9,0×10" 1×10" 5.3×10-" 2Pu M 8.5×10 5.8×10-" 5×101 4.7×1o 5×10- 9.5×10-" 1.6×10-" 8.4×10- 1×10-" .1×10-" 1×10- 9.6×10-" 10
GB/T16148一2009 表C.1续) 吸人 食人" 注人" eg)a 形式" 种类 eg)ne ega Sv/EBg f Sv/Bg Sv/Bq ANMAD=1mAMAD=5m 2nAm NM 3,9×10-" 2.7×10 5×10- 2.0×10 5×10- 4.0×10 2e 5X10 14X10 4.8X10" 3.7×10" 5×10" 1.2×10" 2.5×10- 2uCnm M 1.7×10- 5×10- 1.2X10- 5×10- 2.4×10- a仅用于食人 直接摄人到血液 f仅用于稣通过小肠在循环的情况,其他情况无效 对肺吸收类型 d对于气体和燕汽 AMDM不能用于这种情况 eHTO;爪水 OBT;有机结合爪 1l
GB/T16148一2009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摄入量和内照射剂量估算举例 D.1摄入量和内照射剂量估算举例 示例1(生物样品检测的例子 -个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受到UF和UOF的照射,它们属F类吸收,在完成一项特殊任务后的1d,他提供了 24h的尿样和粪样,分别测得U的值为;360Bq/24h和140Bq/24h,尿样和粪样的体积和质量与24h的排泄量一 致 在第一次采样后,第二天,第四天(在假定摄人后的第三天和第五天)也进行了尿样和粪样的采样,并进行了生物样 品监测 其测量结果列在表D.1中 表D.1尿样和粪样抽样结果 摄人后天数 尿样 粪样 Bq/24h Bq/24h 12 90 12 10 要估算这次内污染的剂量的首要问题是确定摄人的路径 因此,这一估算问题的首要问题是进行 摄人路径分析 为了能解释生物样品监测的结果和进行剂量估算,确定其射人路径是十分必要的 为 此,我们对摄人后的尿样和粪样测量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将结果列在表D.2中 表D.2摄入后的尿样和粪样测量结果分析(摄入量估算 摄人后的天数 活度 m( 摄人量估算结果 样品 Bq/24h Bq/Bg B 36o .8×10- 2000 尿样 14o 1.1×10-" 1273 粪样 12 4.6×10 尿样 2609 粪样 90 8.4×10-" 1071 尿样 10 4.2×10- 2381 粪样 12 l.4×10- 857 平均(尿 2330 在第一天摄人后,尿样的放射性测量结果比粪样高,这是在食人的情况中不应有的情况 在摄人后 的第五天,尿样的放射性测量结果与粪样结果差别不大,这也是在食人的情况中不应有的情况 因此、 可以认为,这个工作人员接受的是8U的F类吸人照射 假定AMAD=5um,我们就可以查相应的 m()值(见GBZ129一2002的附录A 可按如下的方法计算sU引起的有效剂量,从附录C中可得到U,F类吸人时的e(:)=5.8× 10-7Sv/Bgq,这时应使用几次尿样测量结果的平均值(2330Bo)做为摄人量(A,),则 E(50=2330×5.8×l10-" ~1.4mSv 天然铺的组成是.0.489U.0.02U和0.489u. 从附录C中可查出U和UF类吸人时的e()分别为6.4×10-7Sv/EBq和6.0×10-了Sv/Bq 12
GB/T16148一2009 天然铀的E(50)=2330/0.489×0.489×6.4×10-7十2330/0.489×0.022×6.0×10了十1.4 1.5十0.1+1.4 3.0mSv" 示例2(体外全身测量的例子) 通过常规的全身计数器测量,发现甲、乙两名工作人员的体内存在着Cs和Co内污染,其活度分别为: 甲rCs52Bq;"Co192q 乙e Cs133Bq;Co48Bqa 根据回忆和有关记录,推测出事故是发生在去年10月15日的一次爆炸事故中的吸人污染事故 全身计数器测量是今年10月15日进行的,因此从吸人到测量之间的时间的间隔!为365d 从GBZ1282002的附录A中,我们可以查出/=365d时全身测量情况下CoM类和s类的 m()值分别取为0.07和0.05,rCs的m()值取为0.4,从而用式(1)可推算出甲,乙两名工作人员的 摄人量A,如下 甲rCs130Bq;Co2743Bq(M类),3840Bq(S类) 乙1rCs333Bq;Co686Bq(M类),960Ba(S类) 由附录B中可查出此类情况下C和"Co的e(>)值分别为!6.7×10-'sw/和7.1X10-”sw/Bq" 再利用式(4)可推算出甲、乙两名工作人员此次情况下所接受的待积有效剂量如下 y;"co 甲Cs0.87Sv;" 19.5Sv(M类),27.3Sv(S类) "c rC、2.23Sv; 4.9Sv(M类),6.8Sv(S类) 无论是按上面的剂量评价,或摄人量评价来看,本事故中甲、乙两名工作人员所受到的1C、和"Co 混合内照射均是比较轻微的 D.2摄入爪水的直接剂量估算 衰变仅发射一个弱日粒子(平均能量5.7keV),并且仅能用排泄物进行放射性摄人探测 因为 尿中的爪浓度很快的接近身体里水里的水平,分布这些水的软组织的剂量率可从尿样来估算,如果必 要每天可测量几次 用E=0.0057MeV和m=68.8kg,每单位放射性活度的比有效剂量率可按如下 方法计算:总爪每贝可引起的每天剂量是1.15×10-1Sv. 在整个监测期间(通常为2周),设监测期内第!天检测的尿中的浓度为C,(Bg/L).l天检测的尿 中的浓度为C(Bq/L),则,95%置信水平在监测期内的有效剂量(E)可用式(D,1)计算 E ×4.8×10-l D.1 式中E的单位为Sv 在最后一次测量后的一段时间内由累积丰度引起的待积有效剂量E(Sv)可用的一个简单的估算方 法估算,这个方法是用最后一次尿样参量结果C ,并应用连续沉积时的半衰期的默认值推导求出的 在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半衰期可以用10d 其计算公式见式(D.2): 4.8X10C =6.9×10-1C (D.2 E= 21o 式中E的单位为Sv 摄人HTO中大约有1%~3%由于代谢而会在组织中被束缚在碳上,并假定以40d为半衰期翻转 为HTO 由于被束缚的爪在整个循环过程对待积有效剂量的贡献仅10%,而且,通常也难以单独测量 束缚的爪,它对剂量的作用通常使HTo的剂量系数增加10%,这时每单位(Bq/L)束缚爪和总饥的剂 量分别增加到每天5.3×10-lS和7.6×10-"sv 作为一个例子,表D.3列出了一个工作人员六周内的尿浓度测量值,表中也列出了每一个抽样 期接受的待积有效剂量[按式(D.1)计算,对剂量系数考虑了上述的束缚修正] 用式(D.2)计算最后一次抽样的待积有效剂量为0.76mSv(剂量系数考虑了上述的束缚修正) 13
GB/T16148一2009 监测期T)内接受的总剂量=0.34/2+0.45+0.35+0.56/2=1.25mSv 表D.3工作人员尿中的气浓度测量 尿中的爪浓度 抽样期间的有效剂量 日 期 mBq/L mSv 2001年12月28日 0,40 2002 年1月5 日 0.34 1.20 0.70 2002年1月14日 0.45 2002年1月25日 0.50 0.35 2002年2月8日 1.00 0.56 14

洁净室用灯具技术要求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洁净室用灯具技术要求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洁净室用灯具技术要求的编号:GB/T24461-2009。洁净室用灯具技术要求共有6页,发布于2010-12-012010-12-01实施根据2017年第7号公告和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结论,自2017年3月23日起,该标准转化为推荐性标准,不再强制执行。
机电产品湿热带防护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机电产品湿热带防护包装通用技术条件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机电产品湿热带防护包装通用技术条件的编号:GB/T13126-2009。机电产品湿热带防护包装通用技术条件共有10页,发布于2010-03-012010-03-01实施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