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4882-2010

松毛虫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forcontrollingpinecaterpillars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松毛虫防治技术规程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松毛虫防治技术规程的编号:GB/T24882-2010。松毛虫防治技术规程共有14页,发布于2011-01-012011-01-01实施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B16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65.020
  • 实施日期2011-01-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14页
  • 文件大小728.73KB

松毛虫防治技术规程


国家标准 GB/T24882一2010 松毛虫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forcontrolingpinecaterpillars 2010-06-30发布 2011-01-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蹬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24882一2010 目 次 前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发生类型 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 防治对策 防治技术 施药方法 防治要求 l0防治效果检查 附录A(规范性附录松毛虫发生类型划分标准 附录B(规范性附录松毛虫发生程度划分标准 附录c(资料性附录》仿生制剂及其参考用屋 1G 附录D(资料性附录)植物源杀虫剂及其参考用量
GB/T24882一2010 前 言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青海省东都县林业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昭平县 森林植物检疫站、辽宁省绥中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尤德康、柴守权、曲涛、梅丽娟、方国飞、赫传杰、黄北英、李娟、刘海秀、曾智坚、 辛忠,董晓波、邱立新、于海英,崔振强
GB/T24882一2010 松毛虫防治技术规程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油松毛虫(D.tabulaeformis)赤松毛虫 (D.spetahihis)落叶松毛虫(D.swpran),云南松毛虫(D.hoai)思茅松毛虫(D.ikuehi)等6种主 要松毛虫的发生类型、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防治对策、防治技术、施药方法、防治要求及防治效果检查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马尾松毛虫、油松毛虫、赤松毛虫,落叶松毛虫,云南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 的防治,其他种类松毛虫的防治可参照使用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5163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 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 GB/T15781 森林抚育规程 GB/T18337.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种群ppulaton 月一地城内,相同生态条件下,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群 生活在同 3.2 增殖阶段multiplieativestage 松毛虫种群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一般经历初始、增殖、猖獗、衰退4个阶段 增殖阶段的特点 是;松毛虫种群数量显著增多,且继续上升,已开始由虫源地向四周扩散,林木已显现被害征兆,并有局 部严重受害现象,受害面积明显扩大,天敌种类、数量也相应增多 33 3 常发区 constantaream 林分结构单一,松林长势弱,自然控制能力较低,松毛虫经常发生或发生周期较短的区域 偶发区casualarea 林分有一定自然控制能力,一般年份不成灾,若遇干旱等适宜条件时才发生松毛虫灾害的区域 3.5 安全区satey area 林分条件良好,自然控制能力较强,没有松毛虫发生或虽有松毛虫发生但虫口密度长期处于有虫不 成灾水平的区域 3.6 防治 control 为使松毛虫种群保持在有虫不成灾的水平,所采取的各种预防和除洽措施的过程
GB/T24882一2010 pollution-freecontrol 无公害防治p0 对人、家畜及其他有益生物无明显伤害,对环境安全的防治措施 包括保护和招引自然天敌,人工 繁殖释放天敌,喷施生物制剂、仿生制剂、植物源杀虫剂,人工捕杀,物理机械防治,阻隔防治等 3.8 obstructcontrol 阻隔防治 利用松毛虫幼虫具有早春经过树干上树取食针叶、晚秋经过树干下树越冬和食性单一的特性,在树 干设置毒绳(环)或阻截障碍,使幼虫中毒致死或受阻后因饥饿致死 3.9 化学防治chemicalcontrol 利用菊酯类等化学药剂防治松毛虫的方法,特点是作用快效果好、使用方便、费用低,能在较短时 间降低虫口密度 3.10 天敌naturalenemy 对松毛虫种群有一定控制作用的生物-包括拟寄生物、寄生物捕食性生物和病原生物 发生类型 松毛虫发生类型分常发区,偶发区和安全区 划分标准见附录A 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 发生程度 5 松毛虫发生程度分轻度、中度和重度3个等级 划分标准见附录B 5.2成灾标准 以松树针叶损失量为依据 立地条件差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失叶1/3以上为成灾,其他地区失叶 2/3以上为成灾 防治对策 6.1防治思路 松毛虫防治要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因地制宜,分区治理,分类施 策 以营林措施为基础,无公害防治为主导,越冬代幼虫防治为重点,综合运用防治技术,有效控制增殖 阶段虫口密度,防止种群数量增长 保护天敌资源,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林分质量,改善生态条件,逐 步实现可持续控制 6. .2 分类施策 6 .2.1常发区 实行以林分改造等预防措施为基础,大范围无公害防治和局部菊酯类等低毒化学药剂应急防治压 低虫口密度的策略 主要预防措施: 对符合封育条件的,全面实施封山育林 a b)对虫源地,实施抚育管理、补植补造和营造混交林 连续接种式或低剂量喷施球抱白僵菌等生物制剂 c d)长期保护和招引益鸟,人工繁育、释放松毛虫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敌 主要防治措施 喷施球袍白僵菌等生物制剂或灭幼脉等仿生制剂、烟参碱等植物源杀虫剂; a
GB/T24882一2010 D)局部有限度地应急使用菊酯类等低毒化学药剂 6.2.2偶发区 实行保护与改善生态条件,采取预防措施为主,重点防治虫源地的策略 主要预防措施: 对虫源地,实施抚育管理、补植补造和营造混交林 a) b)连续接种式或低剂量喷施球袍白僵菌等生物制剂 c)长期保护和招引益鸟,人工繁育、释放松毛虫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敌 主要防治措施: 发现虫源地虫口显著增高时,喷施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制剂或灭幼等仿生制剂 6.2.3安全区 实行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长期维护自然控制的策略 防治技术 营林技术 封山育林 具体技术按GB/T15163和GB/T18337.3执行 7.1.2抚育管理 具体技术按GB/T15781执行 7.1.3补植补造 具体技术按GB/T15781执行 7.1.4营造混交林 具体技术按GB/T15776和GB/T18337.3执行 7 2 招引益鸟 在松林内设置人工巢箱招引益鸟,布巢时间和地点可视招引鸟类而定 挂巢箱2个/hm,均匀布 设 巢箱悬挂于地面2m以上的树冠中下部,巢口面向下坡;人工巢箱可选择惊鸟式,山雀式、半开口 式和树洞式 7.3保护天敌昆虫 避免对天敌昆虫的伤害,通过增加蜜源植物、林业技术等保护天敌昆虫 释放天敌昆虫 松毛虫赤眼蜂(Iriehogrammadendroimi 放蜂量根据卵块密度,健壮雌蜂45万头/hm'150万头/hm,放蜂点均匀设150个/hm',蜂卡固 定在第一轮枝树干背阴处 一次性放蜂,以越冬代成虫羽化率20%30%时释放;二次性放蜂,第一次 在成虫羽化5%时释放总蜂量的20%30%,成虫羽化率达30%时,再次释放总放蜂量的70%~80%. 放蜂前应了解未来7d内天气变化,尽量避免刚放蜂后遇大暴雨或连续雨天 enomusdendrolimusi 7.4.2松毛虫黑卵蜂Ielen 放蜂量按卵块密度,放蜂量15万头 30万头/hm',放蜂点均匀设60个/hm* 放蜂时间宜在 八hm” 清晨或傍晚,蜂卡挂在树冠下部背阴处 nastatusalbitarsis 7.4.3白酣平腹小蜂(Pseudai 宜和松毛虫赤眼蜂混放 松毛虫产卵前释放白附平腹小蜂1.5万头/Ahm'3万头/hm',再在产卵 高峰期释放松毛虫赤眼蜂15万头/Ahm'45万头/Ahm" 7.5喷施生物制剂 7.5.1球抱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 施菌量15万亿袍子/hm45万亿抱子/Ahm' 林间温度24C30时,采用地面喷粉、低容量喷
GB/T24882一2010 雾或飞机低容量、超低容量喷雾,地面人工放粉炮;预防性防治可采用人工敲粉袋,放带菌活虫等方法 干旱少雨季节不宜使用 7.5.2苏云金杆菌(Baeiwsthwrin ingiensis 施菌量6亿国际单位/hm一30亿国际单位/hm 林间温度20c一30C时,采用地面喷粉、常量 和低容量喷雾或飞机低容量喷雾 多雨季节不宜使用 7.5.3质型多角体病毒(CPV 施毒量1500亿多角体/hm'~3750亿多角体/hmm' 林间温度10C35C时,采用地面喷粉、低 容量喷雾或飞机低容量、超低容量喷雾 宜于早晨、黄昏或阴天时喷洒 7.5.4青虫菌 施菌量7.5万亿国际单位/hm~15万亿国际单位/hm 林间温度20C~28C时,采用地面喷 粉,低容量喷雾或飞机低容量喷雾 宜于黄昏或阴天时喷洒 7.6仿生制剂防治 仿生制剂及其参考用量参见附录C 7.7植物源杀虫剂防治 植物源杀虫剂及其参考用量参见附录D. 7.8人工捕杀 蛹期、卵期人工摘除茧蛹、卵块 处理时应注意对寄性天敌的保护 油松毛虫、赤松毛虫、落叶松毛 虫等具有下树越冬习性的种类,还可在12月份人工搂出树盘下越冬的幼虫冻杀或集中处理 7.9物理机械防治 7.9.1高压电网黑光灯防治 成虫期设置高压电网黑光灯诱杀 布置按产品使用说明操作 7.9.2频振式杀虫灯防治 成虫期设置频振式杀虫灯诱杀 布置按产品使用说明操作 7.10阻隔防治 7.10.1塑料薄膜环防治 刮去树干中部粗糙树皮,用宽10cm左右的塑料薄膜环绕树干一周,接口处用订书钉固定 7.10.2绑毒绳防治 清除树干胸径以下枝条,在树干胸径处用毒绳绑成一道封闭环 毒绳可用菊酯类药剂和废机油混 合浸泡制成 7.10.3喷毒环防治 用手动喷雾器在树干喷施菊酯类药剂成宽10cmm的封闭毒环 7.10.4画毒环防治 在树干胸径处,用毒笔画2道宽1cm的封闭毒环,两环间相距2cm5cm 毒笔可根据各地实际 用菊酯类药剂制作 7.10.5粘虫胶防治 粘虫胶的布置按产品使用说明操作 7.11化学防治 以菊酯类等低毒药剂为主,可采取喷雾、喷粉、喷(放)烟防治 浓度及施用方法应按农药管理的相 关规定和产品使用说明 施药方法 8 喷雾 包括飞机超低容量喷雾和低容量喷雾、地面机动低容量喷雾和常量喷雾,适用于水源方便的地区
GB/T24882一2010 超低容量喷雾应在气温30C以下、相对湿度50%以上,风速小于3m/s条件下作业 飞机喷雾应按有 关要求操作,地面机动喷雾应按不同机械使用说明操作 8.2喷粉 包括地面机动喷粉、布撒器发射、人工抛掷,适用于水源缺乏地区,宜在早晚有露水时或雨后作业 地面机动喷粉应按不同机械使用说明操作,布撒器发射应按布撒器安全使用规定操作 8.3喷(放)烟 包括地面机动喷烟、人工放烟,适用于人畜活动少,林分郁闭度大的偏远山区,宜在早晚无风或风速 小于2m/s、气流稳定或气温逆增条件下作业 地面机动喷烟应按不同机械使用说明操作,人工放烟时 应注意防火 防治要求 猖厥发生后期,或蛹寄生率大于等于70%且雌性比小于等于0.3时,或可食针叶不能满足幼虫完 成生长发育,或种群数量下降期,不应再进行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应在越冬幼虫上树前或上树取食初期,其他各代幼虫4龄前进行 药剂,药械使用应严 格遵守操作规程,保证作业者及人畜、鱼类、经济昆虫的安全 应尽量使用无公害药剂化学防治仅限应急使用 化学药剂,仿生制剂植物源杀虫剂防治效果应 保证大于等于95%,有效面积大于等于95%;生物制剂防治效果应保证大于等于50%,有效面积大于 等于70% 同一林地不宜多次(大于等于3次)使用同一化学药剂,应合理轮用不同杀虫机理的药剂 9.4大面积规划防治作业时,新发生区优先,防止扩散优先,补防优先 采取由外向内的包抄、围剿式 进行防治 防治效果检查 10 10.1检查内容 检查虫口减退率和针叶损失率 用虫口减退率和挽回针叶损失率表示防治效果 10.2检查时间 防治效果显现后进行 10.3计算公式 虫口减退率按式(1)计算,校正虫口减退率按式(2)计算,挽回针叶损失率按式(3)计算 y=[(r 一ri)/.r]×100% 式中: 虫口减退率,% 防治前虫口数; .ro 防治后虫口数 1 2 Y=[(X一X.)/100-X.]×100% 式中: 校正虫口减退率,% X 对照区虫口自然减退率; X 防治区虫口减退率 n 1o1 式中: 挽回针叶损失率 n -对照区针叶损失率; 防治区针叶损失率
GB/T24882一2010 附 录A 规范性附录 松毛虫发生类型划分标准 表A.1马尾松毛虫发生类型划分标准 发生区域 项 常发区 偶发区 安全区 发生特点 2年一4年大发生1次 5年l0年大发生1次 不发生或极少发生亦不会成灾 海拨<400m的丘陵,岗地、平原海拔400m一800m的低山区 海拔>800m的高山区 分布地区 集中连片的人工或天然次生中 集中连片的纯林,但有成片的混 幼龄纯林,土壤贫瘠,林相不齐 林相整齐且多为针阔混交林,林 林分特征 交林,林相比较整齐,林下植被 林下植被多为草本植物,郁闭度 下植被极为丰富,郁闭度>0.8 以灌木为主,郁闭度0. 60.8 <0.6 几乎没有蜜源植物,天敌种类和蜜源植物较丰富,天敌种类和数 种类和数量丰富,自然控制能 天敌资源数量低于本地区松林的平均值,量高于本地区松林的平均值, 有 力强 控制能力低 -定控制能力 表A.2油松毛虫、赤松毛虫和落叶松毛虫发生类型划分标准 发生区域 项 常发区 偶发区 安全区 发生特点频繁成灾,发生周期不明显 偶然发生,发生年间隔期长 长期不发生或有虫不成灾 海拔较低的山坡中下部、大沟系海拔相对高的近高山地区边缘、 分布地区 海拔较高的高山地带 的沟口,小地形的梁脊 山坡上部、大沟渠中上部 人工纯林集中连片,林相不齐,人工纯林不集中,呈小块状分 针阔乔灌混交,林相整齐,植被 林分特征植被多为耐旱的草本植物,郁闭布,林相比较整齐,植被以灌木 极为丰富,郁闭度>0.8 度<0.7 为主,郁闭度0." 70.8 种类和数量低于本地区松林的种类和数量高于本地区松林的种类和数量丰富,自然控制能 天敌资源 平均值,控制能力低 平均值,有一定控制能力 力强 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发生类型划分标准 表A.3 发生类型 项 目 常发区 偶发区 安全区 常年发生、易成灾,1年5年大常年发生、偶然成灾,6年~ 发生特点 长期不发生或有虫不成灾 发生1次 10年大发生1次 海拔相对高、开阔度中等的半阴 分布地区海拔较低、开阔度小的阳坡 海拔较高、开阔度大的阴坡 半阳坡 林分结构相对复杂,有成片混交林分结构复杂,林相整齐且多为 林分结构简单,林木长势差,土 林,林木长势较好,枯枝落叶层混交林,林木长势良好,枯枝落 林分特征壤贫瘠,林下植被稀少,多草本 及土层厚,林下植被多为灌木,叶层及土层深厚,林下植被丰 郁闭度<0.6 郁团度0.6 0.8 富,郁闭度 0.8
GB/T24882一2010 表A.3(续) 发生类型 项 目 常发区 偶发区 安全区 几乎没有蜜源植物,天敌种类和蜜源植物较丰富,天敌种类和数 种类和数量丰富,自然控制能 天敌资源数量低于本地区松林的平均值量高于本地区松林的平均值 力强 控制能力低 -定控制能力
GB/T24882一2010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松毛虫发生程度划分标准 表B.1马尾松毛虫发生程度划分标准 树冠级”对应虫口密度/头/株 发生 虫情级 程度 10 11 12 12 <16 <24 28 32 36 二40 二44 二48 20 中 4~3286412~9616~1282016o2419228~22432~256362884032044一5248384 32 64 -96 256 重 >128 >160 >192 -224 >288 >320 >352 >384 树冠级为树冠指数除以5商的整数 其中,树冠指数=枝盘数×树冠直径(树冠直径单位:m 表B.2油松毛虫,赤松毛虫和落叶松毛虫发生程度划分标准 发生程度/[(头/株)或(粒/株] 林龄 虫种 虫态 年 中 正 轻 幼虫 >51o >20 l0 卵 >0.02一<0.05 >0.05~<0.30 >0.30 1530 30 幼虫 >5~<15 油松毛虫 1020 赤松毛虫 卵 >0.05<0.20 >0.200.50 >0,50 1525 幼虫 25 40 >21 卵 >0.10s0.30 >0.300.70 >0.70 >20<40 幼虫 520 40 s10 卵 >0.05<0.30 >0.30s0.70 >0.70 >10~30 >30<50 >50 幼虫 落叶松毛虫 >l0~20 卵 >0.1一<0,50 >0.50一0.90 >0.90 幼虫 >20<40 >40<70 >70 >21 >0.701.2o >0.200.70 1.20 表B.3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发生程度划分标准 发生程度/[(头/株)或(粒/株] 林龄/年 虫种 虫态 轻 重 中 <50 >50 越冬代卵 1020 203 <10 >1<5 >5~<1o >10 第1代幼虫 越冬代卵 >2050 >50<100 >100 云南松毛虫 10 20 第1代幼虫 >510 >1020 >20 越冬代卵 >30<60 >60<120 >120 21 第1代幼虫 >10<20 >20<40 >40
GB/T24882一2010 表B.3续 发生程度/[(头/株)或(粒/株] 虫种 林龄/年 虫态 中 轻 重 >15一<30 >30一<80 越冬代卵 80 10 >1一<8 >8~<16 >16 第1代幼虫 越冬代卵 >3080 >80<16o >160 思茅松毛虫 10 20 第1代幼虫 >816 >l632 >32 越冬代卵 >50~95 >95<190 >190 >21 第1代幼虫 ]6 32 <32 <64 >64 幼虫以2龄、3龄为统计标准;1年发生1代区,仅越冬代卵为划分指标
GB/T24882?2010 c ? ?? ?ο 25%?300g/hm'?450/hm,150g/hm?300g/hm; ??75g/hm150g/hm,5%10%?901Ч 25%???450g/hmm?600g/hm,??? 25%I??225mL/hm'300 ml/hm,0??? 9L/hm'~4.5L/Ahnm',?4.5L/hmm 16%?Ч???15 g/hmm?300g/hm',???,?θ? So ?? 150 20%I??110 0g/hm',泣 g/hm" 15%I??150g/hm 0g/hmm',? 200 20%N??150g/hm'200g/hm ,? 20%??150g/hm~300g/Ahm',5%10%?,泣 5%?22.5g/hm'~37.5g/hm', 3%?α?250g/Ahm~400g/Ahm=,5%10%?,? 1.8%??250g/hm'400g/hm,泣;1:40 ? 10
GB/T24882?2010 D ? ?? ???ο 1.2%?μ1:10~l:20?,6L/hm' 1.2%?μ???1:25?,22.5kg/hm 1.2%μ?750g/hm1500g/hm,?150g/hm?225g/hm 1.2%?μ?,7.5kg/hmm'30kg/hm',??5m. .0%μ?750g/hm900g/Ahm'

畜禽养殖污水中七种阴离子的测定离子色谱法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畜禽养殖污水中七种阴离子的测定离子色谱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畜禽养殖污水中七种阴离子的测定离子色谱法的编号:GB/T24876-2010。畜禽养殖污水中七种阴离子的测定离子色谱法共有6页,发布于2011-01-012011-01-01实施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连翘属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连翘属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连翘属的编号:GB/T24883-2010。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连翘属共有20页,发布于2011-01-012011-01-01实施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