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39341-2020

宇航用高速传输连接器通用规范

Generalspecificationforhighspeedtransmissionconnectorsforaerospace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宇航用高速传输连接器通用规范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宇航用高速传输连接器通用规范的编号:GB/T39341-2020。宇航用高速传输连接器通用规范共有38页,发布于2021-06-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V25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31.220.10
  • 实施日期2021-06-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38页
  • 文件大小2.83M

以图片形式预览宇航用高速传输连接器通用规范

宇航用高速传输连接器通用规范


国家标准 GB/T39341一2020 宇航用高速传输连接器通用规范 speeifieationforhighspeedtransmissioncomnectorsforaerospaee General 2020-11-19发布 2021-06-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国家标涯花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39341一2020 次 目 前言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要求 3.1总则 3.2材料 设计,结构和尺寸 3.3 3.4辅助零件 3.5性能 3.6破坏性物理分析DPA 3.7标志 3.8外观质量 质量保证规定 10 4.1总则 4.2检验分类 10 鉴定检验 4.3 10 4.4质量一致性检验 13 4.5检验方法 18 交货准备 29 5.1包装 29 5.2运输、储存 29 5.3标识 29 说明事项 30 6.1预定用途 30 6.2订购文件 30 6.3合格证 30 6.4环保材料 30 附录A资料性附录连接器的最大传输速率,基准频率 31 32 附录B资料性附录破坏性物理分析(DPA)
GB/39341一2020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全国宇航技术及其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2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群强、王旭、曹永泉、张义、王征、崔文君、赵阁
GB/39341一2020 宇航用高速传输连接器通用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宇航用高速传输连接器的通用技术要求、质量保证规定、交货准备和说明事项 本标准适用于宇航用高速传输连接器(以下简称连接器),其接触件类型为差分接触件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421.1一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概述和指南 GB/T2423.1一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 GB/T2423.2一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 GB/T2423.4一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Db;交变湿热(12h十 12h循环) GB/T2423.5-2019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Ea和导则:冲击 GB/T2423.10一2019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Fe;振动正弦 GB/T2423.16一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及导则:长霉 GB/T2423.17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Ka;盐雾 GB/T2423.22一2012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N:温度变化 GB/T2423.28一2005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T;锡煤 GB/T2423.56一2018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Fh;宽带随机振动和导则 GB/T5095.21997电子设备用机电元件基本试验规程及测量方法第2部分:一般检查、电 连续性和接触电阻测试、绝缘试验和电压应力试验 GB/T5095.5一1997电子设备用机电元件基本试验规程及测量方法第5部分;撞击试验自 由元件),静负荷试验固定元件),寿命试验和过负荷试验 GB/T5095.7一1997电子设备用机电元件基本试验规程及测量方法第7部分;机械操作试 验和密封性试验 GB/T5095.8一1997电子设备用机电元件基本试验规程及测量方法第8部分;连接器、接触 件及引出端的机械试验 S/T11104一2016金电镀层规范 Q1903一1990电连接器总规范 Q1558A2012真空条件下材料挥发性能测试方法 要求 3.1总则 连接器应符合本标准和相关详细规范规定的所有要求 当本标准要求与相关详细规范不一致时
GB/T39341一2020 应以相关详细规范为准 按本标准提交的连接器应是经鉴定合格的产品 3.2材料 3.2.1通则 材料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当未指明确定的材料时,应使用能使连接器及其附件满足本标准规定 的性能要求的材料 任何所使用材料的接收或批准,均不应解释为对成品的保证接收 禁止采用已经 有明确数据表明不适合的工艺、材料 3.2.2标准临界接口、材料、镀层和工艺 所采用的材料、镀层和工艺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以保证按本标准制造的连接器与同类型按行业 或国家标准制造的连接器之间有正确适配的接口,而无临界电气或机械接口产生的化学污染或不适配 机械接口产生的表面磨损物 允许承制方采用不同于相应标准规定的替代材料、镀层和工艺,但应由鉴 定机构批准,并作为鉴定程序的一部分;采用替代材料、镀层和工艺制造的连接器,其短期或长期性能和 可靠性不应低于采用标准材料、镀层和工艺所制造的连接器 采用替代材料,镀层和工艺所造成的短期 或长期失效或可靠性问题应由承制方负责 3.2.3禁限用工艺及材料 连接器镀层及材料应满足以下要求 禁止采用银底镀层的电镀工艺; a 禁止使用镐、锌、纯锡作为连接器外镀层, b 禁止使用锂、镁,汞等材料及有放射性的材料 c d 禁止使用真空下有害气体释放的非金属材料 禁止使用宇航领域禁限用的其他工艺、材料 3.2.4 回收、再生和环保材料 应采用能满足或优于工作和维修要求的循环利用、回收和环保优质材料,以提高经济效益、降低寿 命周期内的费用 3.2.5非磁性材料 除附件外的所有零件应由非磁性(相对磁导率不大于2.0)类材料制造 3.2.6模制塑料 除另有规定外,本体材料应符合相应标准规定,不准许采用再生材料 3.2.7界面密封件 界面密封件材料应为硅橡胶或氟硅橡胶 3.2.8焊剂 当使用焊剂时,应采用松香基锡焊液体焊剂
GB/39341一2020 3.2.9金属 3.2.9.1接触件及连接器附件 3.2.9.1.1插孔接触件和无极性接触件 插孔接触件和无极性接触件及接触件接线端应采用符合规定的铜镍锡合金、镀铜合金或磷青铜等 或接触件接线端采用符合规定的黄铜合金 3.2.9.1.2插针接触件及其接线端 插针接触件及其接线端应采用符合规定的铜镍锡合金、黄铜、磷青铜或镀铜合金 3.2.9.1.3连接器附件 导向销或导向套应采用符合规定的易切削铜合金或不锈钢 3.2.9.2铝合金 铝合金应符合有关规范的要求 3.2.9.3不锈钢 不锈钢应符合有关规范的规定 3.2.9.4镀层 3.2.9.4.1一般要求 除另有规定外,接触件应在合适的铜或镍底镀层上镀金 金镀层的厚度应至少为1.27m,镀层符 合s/T11104一2016 3.2.9.4.2镍底镀层 镍底镀层的厚度应为1.3Am3.81Am 3.2.9.4.3局部表面处理 只要符合下述条件,允许焊接处等部位选择局部电镀方法代替整体电镀 接触件插合端;符合3.2.9.4.1的规定 a 接触件接线端镀涂层;符合3.2.9.4.1的规定 b 非功能表面非功能表面不需覆盖镀涂层,但可按规定镀镍,其厚度应至少为1.34m c d 接触件以带料形式提供时,接触件落料切口处的非功能表面可以无镀层,但盐雾试验造成的腐 蚀不得渗人接触件插合面 3.2.10限用材料 3.2.10.1易燃,易爆或有毒材料 在工作温度范围内,制造连接器所用的材料应不易燃、不易爆并应无毒 3.2.10.2腐蚀材料 连接器及附件所用的材料应为耐腐蚀材料或经过耐腐蚀处理的材料
GB/T39341一2020 3.2.10.3含铁材料 含铁量大于5%的材料不应用作载流零件 3.2.11不相容金属 当不相容的金属互相直接接触使用时,应具有防止电解腐蚀的保护措施 3.2.12霉菌 连接器结构件所采用的材料应是防霉的 可采用材料的合格证书或按GB/T2423.16一2008规定 进行检验验证 3.3设计、结构和尺寸 3.3.1通则 连接器的设计、结构和尺寸应符合相关详细规范的规定 3.3.2接触件设计 接触件应保证连接器以正常方式插合或分离时免受损坏 3.3.3外壳设计 通则 3.3.3.1 外壳应设计成能可靠地固定绝缘安装板,其结构应使绝缘安装板不能卸出 3.3.3.2外壳定位 在插针与插孔啮合前,应通过非中心对称的外壳结构完成定位 3.3.3.3安装附件 安装附件应符合规定,除非另有规定,安装附件应与连接器分开订购并散装供货 3.3.4螺纹零件 所有的螺纹零件应符合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实用中,所有螺纹应为粗牙螺纹系列 细牙螺纹 系列只有在通过其使用能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时才可以使用 所有螺纹零件应至少啮合两整圈螺纹 3.3.5连接器组件 在规定的试验结束时,连接器组件的零件不应从其初始正常固定位置上产生永久性位移 接触件的设计应保证其正常工作不依赖于机械浮动,并保证在插人和分离过程中,传送至与互连体 接触的连接插合处的力最小 组装在印制电路板上的接触件,在组装后或在插人和分离循环过程中及 其后,不应有移动和松动现象 3.3.6接触件固定孔 连接器绝缘体上的接触件固定孔排列应符合相关详细规范的规定 安装接触件的每个接触件固定 孔应将接触件固定在限定的孔穴内,能防止意外拆卸,并达到各接触件包括接触件接线端可靠的对准
GB/39341一2020 接触件固定孔的顶部端面应高于插孔接触件顶部端面 3.3.7印制电路接线端 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的接线端定位应符合相关详细规范的规定 3.3.8接线式接线端 连接器接触件的接线式接线端的形状和尺寸应符合相关详细规范的规定 3.3.9接触件位置识别号 应在连接器本体的正面靠近每个接触件的位置及接线式接线端的正面和背面,采用模压、打印或蚀 刻的方法标出清晰的字母或数字标志接触件位置号 当正面和背面的空间不允许标志清晰的字符时, 可在连接器侧面打印标志接触件位置号 3.3.10本体设计 连接器本体的设计和结构应具有适当的截面或倒圆,使之在组装或正常使用时不会龟裂,碎屑或破 裂 每个插头或插座的绝缘体应为一极制整件或最多为由两部分黏合而成的整件 当采用凹憎来获得 较长的爬电距离时,凹槽不应造成连接器体的结构强度下降 3.3.11定位 在每个连接器组件中,应装有定位件以保证准确的插合 3.3.12对准 连接器应具有对准装置,对准装置应在插合前保证接触件已正确对准 3.3.13安装方法 安装方法应保证插合和分离已安装的连接器时所施加的力不会传送到印制电路连接端焊接结合 处 印制板安装的连接器除与印制电路锡焊连接外,还应采用辅助方法被固定在印制电路板上 3.4辅助零件 非电气机械零件,如;定位键,固定附件、,外罩电缆夹等应符合相关详细规范的规定 3.5性能 3.5.1额定值 3.5.1.1 工作温度 除另有规定外,连接器的工作温度最高应为125C,最低应为一55C 3.5.1.2额定电流 连接器单个接触件的额定电流应符合相关详细规范规定 3.5.1.3传输速率 连接器的最大传输速率、基准频率参见附录A
GB/T39341一2020 3.5.2互换性 给定型号的插座应能与符合本标准要求的相应插头插配 具有相应元件号或标识号的配对连接器 及单独的插头和插座,相互之间应能按本标准规定的安装和性能要求直接和完全地互换 3.5.3磁导率 连接器(附件除外)按4.5.3的规定进行测量时,相对磁导率应不大于2.0. 3.5.4介质耐电压 3.5.4.1海平面 按4.5.4.1的规定进行试验时,漏电流不大于5mA,且应无击穿或飞弧现象,电晕不应被认为是 失效 3.5.4.2低气压 按4.5.4.2的规定进行试验时,漏电流不大于5mA,且应无击穿或飞弧现象,电晕不应被认为是 失效 3.5.5绝缘电阻 按4.5.5的规定进行试验时,初始绝缘电阻应不小于1000M 潮湿试验、过载试验、抗辐照试验 后的绝缘电阻应符合相关详细规范的规定 3.5.6接触电阻 按4.5.6的规定进行试验时,接触件的接触电阻应符合相关详细规范的规定 3.5.7低电平接触电阻 按4.5.7的规定进行试验时,接触件的低电平接触电阻应符合相关详细规范的规定,正弦振动、随 机振动、冲击、盐雾、高温、低温试验后的低电平接触电阻应符合相关详细规范的规定 3.5.8特性阻抗 按4.5.8的规定进行试验时,特性阻抗应符合相关详细规范规定的要求 3.5.9近端串扰 按4.5.9的规定进行试验,近端串扰应符合相关详细规范规定的要求 3.5.10远端串扰 按4.5.10的规定进行试验,远端串扰应符合相关详细规范规定的要求 3.5.11误码率 按4.5.11的规定进行试验时,在相关详细规范规定的传输速率下,误码率应不大于10-8 3.5.12眼图 按4.5.12的规定进行试验时,眼图不应和图1中的眼图模板相交,具体参数(X1、X2、Y1,Y2)应符
GB/39341一2020 合相关详细规范的规定 -2 2 X 1-21-X1 图1 眼图模板 3.5.13插入损耗 按4.5.13的规定进行试验,插人损耗应符合相关详细规范规定的要求 3.5.14 回波损耗 按4.5.l4的规定进行试验,回波损耗应符合相关详细规范规定的要求 3.5.15差分对对内时延差(仅适用于差分对 按4.5.15的规定进行试验,差分对对内时延差应符合相关详细规范规定的要求 3.5.16外壳电连续性 按4.5.16的规定进行试验,探针应不刺破或损坏电连接器表面处理层 在插合好的电连接器两端 的接触电阻值应小于15mQ 3.5.17过载试验 应按4.5.17的规定进行试验,试验后,连接器恢复到常温,测量连接器的接触电阻、室温绝缘电阻 和介质耐电压(海平面)应分别符合3.5.6,3.5.5,3.5.4.1的要求 其中,多芯接触对额定电流下降率符 合QJ1903一1990的要求,具体见表1 表1接触件额定电流下降率 接触对数目 110 1120 2130 31~50 5180 81 l0 20 30 50 额定电流下降率/% 3.5.18插合力和分离力 按4.5.18的规定进行试验时,连接器的最大插合力和最小分离力符合相关详细规范要求 3.5.19接触件固定性 按4.5.19的规定进行试验时,具有印制电路接线端的接触件或其他类型接线端的接触件应能经受 的轴向安装负荷符合相关详细规范的规定,且不小于1.1N
GB/T39341一2020 3.5.20接触件插入力和分离力 按4.5.20的规定进行试验时,连接器单个接触件的最大插人力和最小分离力应符合相关详细规范 的规定 3.5.21正弦振动 插合好的连接器按4.5.21的规定进行试验时,应不出现超过1!s的电不连续或电流中断现象 在 相关详细规范规定的最大传输速率下进行试验时,除非另有规定,误码率应不大于10" 3.5.22随机振动 插合好的连接器按4.5.22的规定进行试验时,应不出现大于1!s的电不连续性或电流中断现象 在相关详细规范规定的最大传输速下进行试验时,除非另有规定,误码率应不大于10- 3.5.23冲击 插合好的连接器按4.5.23的规定进行试验时,应不出现超过1!s的电不连续或电流中断现象 在 )一" 相关详细规范规定的最大传输速率下进行试验时,除非另有规定,误码率应不大于10 3.5.24机械寿命 连接器插合对按4.5.24的规定进行试验时,在相关详细规范要求的次数(不小于500次)插合和分 离循环后,应无影响连接器正常工作的机械或电气缺陷,插合力和分离力,低电平接触电阻应分别符合 3.5.18、3.5.7的规定 3.5.25绝缘安装板固定性 连接器按4.5.25的规定进行试验时,绝缘安装板应保持在外壳中的正确位置上,不应产生裂纹、破 碎、与外壳分离或零件松动现象 3.5.26压接抗张强度(仅适用于压接型接触件 压好线的接触件按4.5.26的规定进行试验时,应承受表2规定的轴向负荷,导线不应在压接处断裂 或拉脱 导线在非压接处拉断不构成失效 表2压接抗张强度 压接导线 最小抗张强度 线规号(AwG 导线直径/mm 20# 0.812(多股 l11.2 0.644(多股) 22井 66.7 24井 0.511(多股 44.5 26井 0,405(多股) 22.2 28井 0.321(多股 13.4 30井 0.255(多股 6.7 3.5.27温度冲击 按4.5.27的规定进行试验,试验后应无镀层起泡,剥落,起层或影响连接器工作的其他损伤,低电
GB/39341一2020 平接触电阻应符合3.5.7的规定,插合力和分离力应符合3.5.18的规定 3.5.28低温 按4.5.28的规定进行试验,试验后应无镀层起泡、剥落,起层或影响连接器工作的其他损伤,低电 平接触电阻应符合3.5.7的规定 3.5.29 高温 按4.5.29的规定进行试验,试验后应无镀层起泡、剥落,起层或影响连接器工作的其他损伤,低电 平接触电阻应符合3.5.7的规定 3.5.30潮湿 按4.5.30的规定进行试验,试验后,介质耐电压和绝缘电阻应分别符合3.5.4.1和3.5.5的要求 3.5.31耐焊接热 按4.5.31的规定进行试验,试验后,借助于10倍的放大镜进行外观检查,连接器应无绝缘材料的变 形或影响产品电气性能的机械损伤,并且尺寸应符合3.3的要求 可焊性 3.5.32 按4.5.32的规定进行试验,试验后,用10倍的放大镜进行检查,引出端的被浸溃部分至少有95% 的面积上覆盖上一层连续、均匀,光滑、明亮的新焊料层,其余5%允许有分散的针孔、空穴、不润湿或弱 润湿之类的缺陷,但这些缺陷不得集中在一块 3.5.33盐雾 插合好的连接器按4.5.33的规定进行试验时,应不出现镀层剥落或基体材料暴露的现象,低电平 接触电阻、接触电阻、插合力和分离力应分别符合3.5.7,3.5.6,3.5.18的规定 3.5.34液体浸溃 连接器按4.5.34的规定进行试验,试验后,标志应保持清晰,插合力应在3.5.18规定范围内,插合 到位 随后插合的连接器应采用合适的溶剂清洗,除去清洁溶剂和润滑油 3.5.35热真空释气 连接器的非金属材料按4.5.35的规定进行试验时,材料失重(其总重量损失)(TM)应不大于(样 品初始重量的)1.0%,收集的挥发冷凝物(CVCM)应不大于0.1% 并且挥发的冷凝物重量(VCM)应 不大于样品初始重量的0.1% 3.5.36抗辐照 按4.5.36的规定进行试验后,介质耐电压(海平面,绝缘电阻应分别符合3.5.4.1和3.5.5的规定 3.5.37 质量 连接器及其附件的质量按4.5.37的规定进行测量,应符合相关详细规范的相关规定 3.5.38接触件镀金层耐蚀性(仅镀金接触件散件 接触件按4.5.38的规定进行试验时,接触件除盲孔外,其余部位表面应无明显变色、无连续气泡
GB/T39341一2020 产生 3.5.39镀层厚度(仅镀金接触件散件 接触件按4.5.39的规定进行试验时,测量接触件的镀金层厚度应符合3.2.9.4的规定 3.5.40锁紧机构检查 带有安装螺钉或锁紧螺钉等锁紧机构的连接器,按4.5,40的规定对锁紧机构进行检查,螺纹旋合 应顺畅、无阻滞,旋紧后锁紧状态应牢固、不松动 3.6破坏性物理分析(DPA) 破坏性物理分析(DPA)参照附录B的规定进行试验 3.7标志 连接器标志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标志内容应包括;元件号,承制方名称或商标、生产日期、型号、批次、孔位号 b 连接器上的各种标志应清晰、牢固(激光标刻不适用); 孔位号应采用凸起、凹陷或其他方法标记的字符 字符的位置和排列应在较易识别接触件的 c 位置附近,允许只在每排的始末端作标志 3.8外观质量 连接器及附件的加工应使其质量一致,并应无毛刺、龟裂、破裂、空隙、小突起、碎屑、气孔、针孔、锋 利的切屑边缘和影响寿命,使用或外观的其他缺陷 当采用铆接、冷锁或旋压工艺时,应无由于铆接、冷锁或旋压所产生的材料疲劳或非加工表面变形 的现象 质量保证规定 4.1总则 连接器的质量保证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实施 连接器质量一致性检验试验项目、应力的设计原则,应 结合承制方的过程控制水平、已有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以往供货情况,可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优化 试验项目和试验条件 4.2检验分类 本标准规定的检验分为: 鉴定检验; a b) 质量一致性检验 4.3鉴定检验 4.3.1通则 鉴定检验应在鉴定机构认可的试验室进行,鉴定检验的项目按表3的规定,鉴定检验的样品应是在 生产中正常使用的设备和工艺所生产的产品 10
GB/39341一2020 材料的防霉菌要求的合格证书或检验验证结果是鉴定检验报告的组成部分 承制方的质量保证符合3.1规定,是鉴定合格和鉴定合格资格保持的先决条件 为保持鉴定合格资格,承制方应向鉴定机构证实有制造符合本规范性能要求的产品的能力,并应提 交保持本标准鉴定合格资格所需的文件 若检验数据表明已鉴定合格产品不符合本规范的性能要求 时,承制方应立即报告鉴定机构 表3鉴定检验 样本大小 组别 检验项目 要求章条号 检验方法章条号 外观和机械检查 3.3,3.7,3.8 4.5. 3.5.37 4.5.37 质量 互换性 3.5.2 4.5.2 磁导率 3.5.3 4.5.3 锁紧机构检查 3.5.40 4.5.40 介质耐电压 3,5,4 4.5.4 海平面 3.5.4.1 4.5,4.1 低气压 3.5.4.2 4.5,4.2 3.5.5 4.5.5 绝缘电阻 3.5.6 4.5.6 接触电阻 低电平接触电阻 3.5.7 4.5.7 外壳电连续性 3.5.l6 4.5.16 接触件插人力和分离力 3.5.20 4.5.20 4.5.18 插合力和分离力 3.5.18 ,27 .27 温度冲击 1组 3,5. 4.5. 3.5.30 4.5.3o 潮湿 3.5.4.1 4.5,4.1 介质耐电压(海平面 绝缘电阻 3.5.5 4.5.5 正弦振动 3.5.21 4.5,21 误码率 3.5.11 4.5.1 随机振动 3.5.22 4.5.22 误码率 3.5.l 4.5.1l1 3.5.23 4.5.23 冲击 3.5.11 4.5.l1 误码率 机械寿命 3.5.24 4.5.24 接触电阻 3.5.6 4.5.6 低电平接触电阻 3.5.7 4.5.7 接触件插人力和分离力 3.5.20 4.5,20 插合力和分离力 3.5.18 4.5.18 11
GB/T39341一2020 表3续) 要求章条号 检验方法章条号 样本大小 组别 检验项目 盐雾 3.5.33 4.5.33 接触电阻 3.5.6 4.5.6 3.5.7 4.5." 低电平接触电阻 2组 3.5.18 4.5.18 插合力和分离力 接触件固定性 3.5.19 4.5.19 外观和机械检查 3.7、3.8 4.5.1 液体浸溃 3.5.34 4.5.34 插合力和分离力 3,5,18 4.5,18 3组 3.5.25 4.5.,25 绝缘安装板固定性 3.7、3.8 4.5.1 外观和机械检查 低温 3.5.28 4.5.28 低电平接触电阻 3.5.7 4.5.7 高温 3.5.29 4.5.29 低电平接触电阻 3.5.7 4.5.7 特性阻抗 3.5,.8 4.5.8 回波损耗 3.5.14 4.5.14 4组 3.5,13 4.5,13 插人损耗 近端串扰 3,5,9 4.5,9 远端串扰 3.5.10 4.5.1o 误码率 3.5.11 4.5.l 差分对对内时延差 3.5.15 4.5.l5 眼图 3.5.12 4.5.12 3.5.17 4.5,17 过载试验 3.5.6 4.5.6 接触电阻 5组 3.5.5 4.5.5 绝缘电阻(常温) 介质耐电压海平面 3.5,4.1 4.5.4.1 接触件固定性 3,5,19 4.5.19 可焊性 3.5.32 4.5.32 6组 耐媒接热 3.5.31 4.5.31 4.5,.19 接触件固定性 3.5.19 连接器非金属材料 7组 热真空释气" 3.5.35 4.5.35 备 30g 8组 抗辐照 3.5.36 4.5.36 9组 霉菌" 3.2.12 12
GB/39341一2020 表3(续) 组别 检验项目 要求章条号 检验方法章条号 样本大小 3.5.26 4.5.26 压接抗张强度 连接器对应的同批次 10组 镀层厚度 3.5.39 4.5.39 散件接触件各5只 接触件镀金层耐蚀性 3.5.38 4.5.38 11组 破坏性物理分析(DPA 3,6 附录A 从上一次鉴定以来,只要工艺和材料不改变,对鉴定维持不要求 当材料有霉菌试验的鉴定检验结果时,可以作为鉴定检验报告的组成部分,不再单独抽产品做试验 4.3.2检验条件 除另有规定外,所有检验应在GB/T2421.l一2008的5.3规定的条件下进行 4.3.3样品数量 4.3.3.1连接器 综合考虑系列产品的安装方式,外壳结构,产品接触件尾端的端接方式以及产品接触件的排数等因 素,对鉴定检验样品的抽取 所有鉴定检验样品应组装好附件,详细抽样规格需符合相关详细规范的相关要求 4.3.3.2接触件 各抽取15只的插针插孔接触件分3组进行镀层厚度、接触件镀金层耐蚀性试验、压接端抗张强度 试验 4.3.3.3测量的接触件样本大小 除另有规定外,各组中每个样品至少测量6个接触件孔位 等于或少于6个接触件的连接器,所有 接触件孔位都应测量 4.3.4检验程序 鉴定检验按表3规定的项目和顺序进行 1组样品经受试验后分为4个组,分别经受2组、3组、4组、5组的试验,6组、7组、8组、9组、10 组、l1组检验重新抽取样品,分组数量见表3 4.3.5不合格 -个或一个以上样品失效,则鉴定检验不合格,不应给予鉴定批准 经过鉴定试验的样品不应作为合格品供货 4.4质量一致性检验 4.4.1产品交货检验 4.4.1.1 检验批 -个检验批应由在相同条件下生产并同时提交检验的所有连接器组成 13
GB/T39341一2020 4.4.1.2A组检验 4.4.1.2.1检验项目 A组检验应由表4规定的检验项目组成,并按所示顺序进行 当A组检验无任何缺陷时,则判A 组检验合格;若A组检验不合格时,承制方应对该批产品进行分析,找出缺陷原因,返修该批产品以纠 正缺陷或剔除有缺陷的产品(返修产品数量<整批产品数量的5%),并重新提交检验 重新提交检验 批应标明为复验批,并应与新检验批分开 若重新检验合格,仍判该批产品的A组检验合格,否则该批 检验不合格 表4A组检验 检验项目 要求章条号 试验方法章条号 抽样方案 3.7、3.8 外观和机械检查 4.5.1 互换性 3.5.2 4.5.2 质量 3,5.37 4.5,37 100%检查 锁紧机构检查 3.5.40 4.5.40 介质耐电压(海平面 3,5,4.1 4.5,4,1 绝缘电阻(常温) 3,5.5 4.5,5 4.4.1.2.2抽样方案 每 -检验批应进行表4规定的检验,并对全部产品进行检验 4.4.1.3B组检验 4.4.1.3.1检验项目 B组检验使用已经受过A组检验并合格的样本单位进行,并按表5规定的项目和顺序进行 表5B分组检验 检验项目 抽样方案 要求章条号 试验方法章条号 接触电阻 3.5.6 4.5.6 3.5.7 4.5. 低电平接触电阻 见表6 接触件插人力和分离力 3.5.20 4.5.20 3.5.18 4.5.18 插合力和分离力 特性阻抗 3.5.8 4.5.8 1只 插人损耗 3.5.13 4.5.13 试验后产品状态发生改变时,该只样品不可按合同发货 4.4.1.3.2抽样方案 每一检验批应进行表5规定的检验,抽样样品数量按照表6中的抽样方案 14
GB/39341一2020 表6批量和样品数量 批 量 样品数量 2~13 100% 13 14150 151280 20 281500 29 34 501一1200 42 12013200 3201~10000 50 1000135000 60 74 35001150000 150001500000 90 >500001 102 4.4.1.3.3失效 若一个或一个以上样品B组检验不合格,则样本的B组检验不合格 4.4.1.3.4拒收批 若一个检验批被拒收,承制方可以返修该批产品,在纠正其缺陷或剔除有缺陷的产品后,再提交重 新检验 重新提交检验的批应用样品数加倍 这样的批应与新的批分开,并应清楚地标明为“重新检验 批” 4.4.1.3.5样品的处理 如果该批被接收,已完全通过B组检验的样品,可以按合同交货 4.4.2周期检验 4,4.2.1通则 周期检验由C组检验组成 已经通过A组和B组检验的产品,不应推迟到周期检验得出结果后交 货,如果周期检验结果表明不合格,则应按44.2.2.5处理 C组检验应由表7规定的检验项目组成,并 按所示顺序进行 C组检验的样品应从已通过A组和B组检验的样品中抽取 表7C组检验 组别 检临项目 要求章条号 检验方法章条号 样本大小 外观和机械检查 3.3,3.7、3.,8 4.5, 3.5.37 质量 4.5.37 组 互换性 3.5.2 4.5.2 磁导率 3.5.3 4.5.3 15
GB/T39341一2020 表7续) 要求章条号 检验方法章条号 样本大小 组别 检验项目 绝缘电阻 3.5,5 4.5.5 接触电阻 3.5.6 4.5.6 3.5.7 4.5." 低电平接触电阻 接触件插人力和分离力 3.5.20 4.5.2o 插合力和分离力 3.5.18 4.5.18 温度冲击 3.5.27 4.5.27 潮湿 3.5.30 4.5.30 介质耐电压(海平面) 3,5,4.1 4.5.4.l 3.5.5 4.5.5 绝缘电阻 3.5.21 4.5.21l 正弦振动 误码率 3.5.11 4.5.1 1组 随机振动 3.5.22 4.5.22 误码率 3.5.lm 4.5.l 冲击 3.5.,23 4.5.23 误码率 3.5.lml 4.5.l 镀层厚度 3.5.38 4.5.39 接触件镀金层耐蚀性 3.5.37 4.5.38 3.5.,24 4.5.24 机械寿命 接触电阻 3.5.6 4.5.6 低电平接触电阻 3.5.7 4.5." 接触件插人力和分离力 3.5.20 4.5.20 插合力和分离力 3.5.18 4.5.18 3.5.33 4.5.33 盐雾 3.5.6 4.5.6 接触电阻 低电平接触电阻 3.5.7 4.5,7 2组 插合力和分离力 3.5,18 4.5.18 接触件固定性 3,5,19 4.5.19 外观和机械检查 3,7,3,8 4.5.1 液体浸溃 4.5.34 3.5.34 3.5,.25 4.5,.25 3组 绝缘安装板固定性 3.7、3.8 4.5.1 外观和机械检查 低温 3.5.28 4.5.28 4组 4.5.7 低电平接触电阻 3.5.7 高温 3,5.,29 4.5.29 16
GB/39341一2020 表7(续) 样本大小 组别 检验项目 要求章条号 检验方法章条号 3.5.7 4.5.7 低电平接触电阻 特性阻抗 3.5.8 4.5.8 回波损耗 3.5.14 4.5.14 插人损耗 3.5.13 4.5.13 4组 近端串扰 3,5.9 4.5.9 远端串扰 3.5.10 4.5.10 误码率 3.5.l 4.5,l1 3.5.15 4.5,15 差分对对内时延差 眼图 3.5.12 4.5.12 接触件固定性 3.5.19 4.5.19 可焊性 3.5.32 4.5.32 5组 耐炽接热 3.5.31 4.5.31 接触件固定性 3.5.19 4.5.19 压接抗张强度 3,5.26 4.5.26 连接器对应的同批次 3.5.39 4.5.39 组镀层厚度 散件接触件各5只 3.5.38 4.5.38 接触件镀金层耐蚀性 4.4.2.2C组检验 4.4.2.2.1概述 C组检验应由表7规定的检验项目组成,并按所示顺序进行 c组检验应在已经通过A组和B组 检验的基础上进行 若按相关详细规范的规定,只对未装到连接器本体上供货的接触件进行试验时,应 将接触件装到一个已鉴定合格的连接器本体上,并作为一个连接器进行试验 4.4.2.2.2抽样方案 C组检验应从通过A组、B组试验的合格样品中抽取8套产品进行试验,其中6套产品经受C1组 试验后分3组,分别进行C2到C4组试验,2套产品经受C5组试验,压接接触件抽取连接器对应的同批 次散件接触件5只进行C6组试验,每12个月进行一次 4.4.2.2.3不合格 如果一个或多个样品不合格,则认为C组检验不合格 44.2.2.4样品的处理 经过C组检验的样品,不应按合同或订单交货 4.4.2.2.5不合格处理 如果样本未能通过C组检验,承制方应向鉴定机构和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失效情况,并根据不合格 17
GB/T39341一2020 的原因,对材料或工艺或对两者采取纠正措施,以及对用基本相同材料和工艺制造的和认为经受相同失 效的全部产品采取纠正措施 在采取鉴定机构认可的纠正措施之前应暂停产品的验收和交货 在采取 纠正措施之后,应对追加的样品重新进行C组检验由鉴定机构决定进行全部项目的检验或进行原来 样本失效项目的检验) 同时,可以重新开始A组和B组检验,但在C组复验表明纠正措施是成功的之 前,不得进行最后的验收和交货 若复验后仍然失效,则应将有关失效的资料提供给鉴定机构和有关主 管部门 4.5检验方法 4.5.1外观和机械检查 目测连接器的外观质量应符合3.8的规定,结构应符合3.3的规定 用精度合适的量具对连接器进行测量,其外形尺寸应符合3.3的要求 4.5.2互换性 -个插头和三个插座或一个插座和三个插头插合和分离,当样品数少于三只时,所有的插头和插座 互换 4.5.3磁导率 应采用满足要求的仪器对连接器进行磁导率测试 连接器可以接线或不接线,但不传输电流 4.5.4介质耐电压 4.5.4.1海平面 插合好的连接器应按GB/T5095.21997中试验4a的规定进行试验,试验时应采用以下细则 试验方法;方法B; a b) 试验电压;按相关详细规范规定 施加电压时间1min A组检验时,施加电压持续时间至少为10s c 4.5.4.2低气压 插合号的连接器应按GB/T5095.2一1997中试验4a的规定进行试验,试验时应采用以下细则 试验方法:方法B a b) 试验电压;按相关详细规范规定; 气压值;按详相关细规范规定; c 施加电压时间:1min d 4.5.5绝缘电阻 插合的连接器应按GB/T5095.2一1997中试验3a的规定进行试验,试验时应采用以下细则 试验方法;方法B; a b 测试电压;按相关详细规范规定 4.5.6接触电阻 插合好的连接器应按GB/T5095.2一1997中试验2b的规定进行试验,试验时应采用以下细则 a 测试点;每个受试连接器中的接触件应最少测量20%,但不少于6个,接触件数不足6个时应 全部测量; 18
GB/39341一2020 b 连接方法;在接触件尾部末端,连接电流-电压的引线 压接接触件,电流-电压引线应连接到 最靠近接触件接触点的位置,当需要通过导线引出后进行测量时,应排除导线上的直流电 阻值; 测试电流;额定电流,按3.5.1.2的规定 4.5.7低电平接触电阻 插合好的连接器应按GB/T5095,.2一1997中试验2a的规定进行试验,试验时应采用以下细则 测试点:按4.5.6中a)的规定 aa b) 连接方法;按4.5.6中b)的规定 测试电流:100mA ce 4.5.8特性阻抗 4.5.8.1测试设备 频域法测试设备;矢量网络分析仪十快速傅里叶转换软件(FFT) 设备应有足够的动态范围,一般 应不小于测试值20dB;对于差分测量,可采用由于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的多端口网络分析仪 时域法测试设备;时域反射计(TDR)探头(必要时) 设备应有足够的系统上升沿时间;对于差分 测量,可呆用由于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的多端口时域反射计 4.5.8.2测试夹具 当受试样品不能直接与测试设备连接时,应准备标准精密的测试夹具 除另有规定外,测试夹具应符合以下要求 测试夹具的阻抗应在受试样品标称阻抗的士5%以内 aa b 时域法测试夹具应具有可及时确定样品近端和远端的特性,校准面应尽可能靠近样品 频域法测试夹具应具有能进行开路、短路和负载测量的特性 c d 测试夹具以及连接线,终端电阻、附装的接收器或信号源的阻抗应与测试设备的阻抗匹配,单 端测量50Q,差分测量100Q 阻抗匹配的误差应在测试设备阻抗和受试样品标称阻抗的 士5%以内 当平衡测量时,如果测试设备不能提供平衡测量,应具有平衡-不平衡转换器 e 夹具应具有足够的接地端口,单端应采用1:1的信号-接地比,差分应采用2:1的信号-接 f 地比 匹配的负载在测试频率范围内电抗应尽可能小,减小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hh) 建议在传输延迟大于两倍测量系统上升沿时间的受试样品后加一段传输线 4.5.8.3测试程序 频域法检测连接器的差分特性阻抗,试验时应采用以下细则 4.5.8.3.1 将插头、插座分别安装到可与矢量网络分析仪互连的试验夹具上,并插合连接器; a b)启动矢量网络分析仪,并校准设备; c 将测试夹具连接到测试设备上,相邻线路全部端接负载,如图2所示; d 设置测试频率:按相关详细规范的规定 随机抽取5对差分对,测试其S参数,并调用软件运算差分特性阻抗值(连接器部分),保存图 片,当信号对小于5对时,所有信号全部测试 4.5.8.3.2时域法检测连接器的差分特性阻抗,试验时应采用以下细则 19
GB/T39341一2020 将插头、插座分别安装到可与时域反射仪互连的试验夹具上,并插合连接器 a b 启动时域反射仪预热,并校准设备 将测试夹具连接到测试设备上,相邻线路全部端接负载,如图2所示; c d 设置上升沿时间:按相关详细规范的规定; 随机抽取5对差分对,记录差分特性阻抗值(连接器部分),并保存图片,当信号对小于5对时, 所有信号全部测试 负载C 口负载 负载C 口负载 受试样品 输出 接收 夹具 同轴接口 同轴接口 图2测试原理图 4.5.9近端串扰 4.5.9.1 测试设备 频域法测试设备:矢量网络分析仪 设备应有足够的动态范围,一般应不小于测试值20dB;对于 差分测量,可采用由于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的多端口网络分析仪 时域法测试设备;时域反射计(TDR)探头(必要时 设备应有足够的系统上升沿时间,在对应频 带内的动态范围应不小于测试值15dB以上;对于差分测量,可采用由于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的多端口 时域反射计 4.5.9.2测试夹具 当受试样品不能直接与测试设备连接时,应准备标准精密的测试夹具 除另有规定外,测试夹具应符合以下要求 测试夹具的串扰应不小于受试样品的串扰20dB a b) 测试夹具以及连接线、终端电阻、附装的接收器或信号源的阻抗应与测试设备的阻抗匹配,单 端测量50Q,差分测量100 Q 阻抗匹配的误差应在测试设备阻抗和受试样品标称阻抗的 士5%以内 当平衡测量时,如果测试设备不能提供平衡测量,应具有平衡-不平衡转换器 c d 夹具应具有足够的接地端口,单端应采用1;1的信号-接地比,差分应采用2;1的信号-接 地比 e 测试夹具应能通过校准或测量计算消除和评价夹具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匹配的负载在测试频率范围内电抗应尽可能小,减小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f 4.5.9.3测试程序 频域法检测连接器的近端串扰,试验时应采用以下细则 4.5.9.3.1 将插头、插座分别安装到可与矢量网络分析仪互连的夹具上,并插合连接器, a b)启动矢量网络分析仪预热,并校准设备 将测试夹具连接到测试设备上,相邻线路全部端接负载,测试原理如图3所示 c 20
GB/39341一2020 d)设置测试频率;信号传输速率按相关详细规范的规定,测试频率与速率的关系参见附录B e 随机抽取5对差分对,检测其周围相邻的信号对该信号的近端串扰,并保存图片,当信号对小 于5对时,所有信号全部测试 4.5.9.3.2时域法检测连接器的近端串扰,试验时应采用以下细则 a 将插头,插座分别安装到可与时域反射仪互连的夹具上,并插合连接器; b 启动时域反射仪预热,并校准设备 将测试夹具连接到测试设备上,相邻线路全部端接负载,测试原理如图3所示 c d 设置上升沿时间:按相关详细规范的规定; 随机抽取5对差分对,检测其周围相邻的信号对该信号的近端串扰,并保存图片,当信号对小 于5对时,所有信号全部测试 口负载 接收 口负载 受试样品 口负载 输出 口负载 同轴接口 图3近端串扰测试原理图 4.5.10远端串扰 4.5.10.1测试设备 同4.5.9.1 4.5.10.2测试夹具 同4.5.9.2 4.5.10.3测试程序 4.5.10.3.1频域法检测连接器的远端串扰,试验时应采用以下细则 将插头,插座分别安装到可与矢量网络分析仪互连的夹具上,并插合连接器; a b 启动矢量网络分析仪预热,并校准设备 将测试夹具连接到测试设备上,相邻线路全部端接负载,测试原理如图4所示; c d 设置测试频率:信号传输速率按相关详细规范的规定,测试频率与速率的关系参见附录B; 随机抽取5对差分对,检测其周围相邻的信号对该信号的远端串扰,并保存图片,当信号对小 于5对时,所有信号全部测试 4.5.10.3.2时域法检测连接器的远端串扰,试验时应采用以下细则 将插头,插座分别安装到可与时域反射仪互连的夹具上并插合连接器 a b 启动时域反射仪预热,并校准设备 将测试夹具连接到测试设备上,相邻线路全部端接负载,测试原理如图4所示 c d 设置上升沿时间按相关详细规范的规定; 随机抽取5对差分对,检测其周围相邻的信号对该信号的远端串扰,并保存图片,当信号对小 e 于5对时,所有信号全部测试 21
GB/T39341一2020 负载 接收 负载 受试样品 ]负载 输出 夹具 夹具 口负载 同饷接口 图4远端串扰测试原理图 4.5.11误码率 4.5.11.1 测试设备 设备应具有以下功能 具有输出码型和接受判断的能力;当有要求时,可采用能调整上升沿时间的脉冲码型发生器; a 测量系统(样品除外)的上升沿时间应小于样品实际应用上升沿时间的70% b 测量系统(样品除外)的固有抖动应小于测量样品预期抖动的50% c 4.5.11.2测试夹具 当受试样品不能直接与测试设备连接时,应准备标准精密的测试夹具 除另有规定外,测试夹具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测量差分相应时,应确保分别连接在差分对两线路间的测试夹具和测试电缆的时延和相位匹 配,以尽量减少时延差 测试夹具的偏斜失真应小于位周期的5% b 测试夹具以及连接线、终端电阻、附装的接收器或信号源的阻抗应与测试设备的阻抗匹配,单 端测量50Q差分测量100Q 阻抗匹配的误差应在测试设备阻抗和受试样品标称阻抗的 士5%以内 c 测试夹具的误码率应小于受试样品误码率两个数量级 d 夹具应具有足够的接地端口,单端应采用1;1的信号-接地比,差分应采用2:1的信号接 地比 4.5.11.3测试程序 误码率测试系统检测连接器的误码率,试验时应采用以下细则 将插头、插座分别安装到可与误码率测试系统互连的夹具上,并插合连接器; a b 启动误码率测试系统预热,并校准设备; c 将测试夹具连接到测试设备上,相邻线路全部端接负载,测试原理如图2所示 d 设置信号的码型、传输速率;按相关详细规范的规定; 试验时间:按相关详细规范的规定 e fD 随机抽取5对差分对,检测误码率,并保存图片,当信号对小于5对时,所有信号全部测试 4.5.12眼图 4.5.12.1 测试设备 设备应具有以下功能: 具有时钟输出,能产生规定上升和下降时间及数据图形信号的高速图形发生器; a 22
GB/39341一2020 D)具有外部时钟输人,能无限余晖显示的信号分析仪,通常为一具有采样头的数字采样示波器 DsO),优选具有模板功能的数字采样示波器; 测量系统(样品除外)的上升沿时间应小于样品实际应用上升沿时间的70% c d 测量系统(样品除外)的固有抖动应小于测量样品预期抖动的50% 4.5.12.2测试夹具 当受试样品不能直接与测试设备连接时,应准备标准精密的测试夹具 除另有规定外,测试夹具应符合以下要求 测量差分响应时,测试夹具的偏斜失真应小于位周期的5% aa b)测试夹具以及连接线、终端电阻、附装的接收器或信号源的阻抗应与测试设备的阻抗匹配,单 端测量50Q.差分测量100n 阻抗匹配的误差应在测试设备阻抗和受试样品标称阻抗的 士5%以内 夹具应具有足够的接地端口,单端应采用1:1的信号-接地比,差分应采用2:1的信号-接 地比 4.5.12.3测试程序 用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或其他类似功能的设备检测连接器的眼图,试验时应采用以下细则 将插头、插座分别安装到可与测试系统互连的夹具上,并插合连接器; a b 启动测试系统预热,并校准设备 将测试夹具连接到测试设备上,相邻线路全部端接负载,测试原理如图2所示 c d 设置信号传输速率,幅度、上升沿时间、传输速率;按相关详细规范的规定; e 随机抽取5对差分对,检测眼图,并保存图片,当信号对小于5对时,所有信号全部测试 4.5.13插入损耗 4.5.13.1测试设备 频域法测试设备;矢量网络分析仪 设备应有足够的动态范围,一般应不小于测试值20dB;对于 差分测量,可采用由于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的多端口网络分析仪 时域法测试设备;时域反射计(TDR)十快速傅里叶转换软件、探头(必要时) 设备应有足够的系 统上升沿时间,在对应频带内的动态范围应不小于测试值15dB以上;对于差分测量,可采用由于平衡- 不平衡转换器的多端口时域反射计 4.5.13.2测试夹具 当受试样品不能直接与测试设备连接时,应准备标准精密的测试夹具 除另有规定外.测试夹具应符合以下要求 测试夹具的插人损耗应小于受试样品的插人损耗 a b 测试夹具以及连接线、终端电阻、附装的接收器或信号源的阻抗应与测试设备的阻抗匹配,单 阻抗匹配的误差应在测试设备阻抗和受试样品标称阻抗的 端测量50Q,差分测量100Q 士5%以内 当平衡测量时,如果测试设备不能提供平衡测量,应具有平衡-不平衡转换器 d 夹具应具有足够的接地端口,单端应采用1;1的信号-接地比,差分应采用2;1的信号-接 地比 测试夹具应能通过校准或测量计算消除和评价夹具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23
GB/T39341一2020 匹配的负载在测试频率范围内电抗应尽可能小,减小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4.5.13.3测试程序 4.5.13.3.1用频域法检测连接器的插人损耗,试验时应采用以下细则 将插头、插座分别安装到可与矢量网络分析仪互连的夹具上,并插合连接器 a b) 启动矢量分析仪预热,并校准设备 将测试夹具连接到测试设备上,相邻线路全部端接负载,如图2所示 c 设置测试频率:信号传输速率按相关详细规范的规定.测试频率与速率的关系参见附录B d 随机抽取5对差分对,记录插人损耗,并保存图片,当信号对小于5对时,所有信号全部测试 如果校准时没有消除测试夹具的误差,结果中应除去测试夹具的插人损耗 f 4.5.13.3.2用时域法检测连接器的插人损耗,试验时应采用以下细则 将插头、插座分别安装到可与时域反射计互连的夹具上,并插合连接器; a b 启动时域反射计预热,并校准设备; c 将测试夹具连接到测试设备上,相邻线路全部端接负载,如图2所示; d 设置上升沿时间:按相关详细规范的规定; 随机抽取5对差分对,测试其脉冲激励的时域传输响应度,并调用软件运算插人损耗,保存图 e 片,当信号对小于5对时,所有信号全部测试 fD 如果校准时没有消除测试夹具的误差,结果中应除去测试夹具的插人损耗 4.5.14 回波损耗 4.5.14.1测试设备 频域法测试设备;矢量网络分析仪 设备应有足够的动态范围,一般应不小于测试值20dB;对于 差分测量,可采用由于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的多端口网络分析仪 时域法测试设备时域反射计(TDR)十快速傅里叶转换软件、探头必要时) 设备应有足够的系 统上升沿时间,在对应频带内的动态范围应不小于测试值15dB以上;对于差分测量,可采用由于平衡- 不平衡转换器的多端口时域反射计 4.5.14.2测试夹具 当受试样品不能直接与测试设备连接时,应准备标准精密的测试夹具 除另有规定外,测试夹具应符合以下要求 测试夹具的回波损耗应不小于受试样品的回波损耗15dB a b) 测试夹具以及连接线、终端电阻、附装的接收器或信号源的阻抗应与测试设备的阻抗匹配,单 端测量50Q,差分测量100n 阻抗匹配的误差应在测试设备阻抗和受试样品标称阻抗的 士5%以内 当平衡测量时,如果测试设备不能提供平衡测量,应具有平衡-不平衡转换器 d 夹具应具有足够的接地端口,单端应采用1:1的信号接地比,差分应采用21的信号-按 地比 e 测试夹具应能通过校准或测量计算消除和评价夹具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fD 匹配的负载在测试频率范围内电抗应尽可能小,减小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4.5.14.3测试程序 4.5.14.3.1用频域法检测连接器的回波损耗,试验时应采用以下细则 24
GB/39341一2020 将插头,插座分别安装到可与矢量网络分析仪互连的夹具上,并插合连接器 a b 启动矢量分析仪预热,并校准设备 将测试夹具连接到测试设备上,相邻线路全部端接负载,如图2所示; co ) 设置测试频率;信号传输速率按相关详细规范的规定,测试频率与速率的关系参见附录B 随机抽取5对差分对,记录回波损耗,并保存图片,当信号对小于5对时,所有信号全部测试 ee 4.5.14.3.2用时域法检测连接器的插人损耗,试验时应采用以下细则: 将插头、插座分别安装到可与时域反射计互连的夹具上,并插合连接器; a 启动时域反射计预热,并校准设备 b 将测试夹具连接到测试设备上,相邻线路全部端接负载,如图2所示 c 设置上升沿时间:按相关详细规范的规定 d 随机抽取5对差分对,测试其脉冲激励的时域传输响应度,并调用软件运算回波损耗,保存图 e 片,当信号对小于5对时,所有信号全部测试 4.5.15差分对对内时延差(仅适用于差分对) 4.5.15.1 测试设备 时域反射计(TDR)、探头(必要时) 设备应有足够的系统上升沿时间;对于差分测量,可采用由于 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的多端口时域反射计 4.5.15.2测试夹具 当受试样品不能直接与测试设备连接时,应准备标准精密的测试夹具 除另有规定外,测试夹具应符合以下要求 测试系统(包括夹具和滤波器)的上升沿时间应小于或等于受试样品测量的上升时间的70% a b 测试夹具以及连接线,终端电阻、附装的接收器或信号源的阻抗应与测试设备的阻抗匹配, 单 端测量50Q,差分测量100 0Q 阻抗匹配的误差应在测试设备阻抗和受试样品标称阻抗的 士5%以内 当平衡测量时,如果测试设备不能提供平衡测量,应具有平衡-不平衡转换器 夹具应具有足够的接地端口,单端应采用1:1的信号-接地比,差分应采用2:1的信号-接 d 地比 测试夹具应能通过校准或测量计算消除和评价夹具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4.5.15.3测试程序 用时域法检测连接器的差分对对内时延差,试验时应采用以下细则: 将插头,插座分别安装到可与时域反射仪互连的夹具上,并插合连接器 bb) 启动时域反射仪预热,并校准设备, 将测试夹具连接到测试设备上,相邻线路全部端接负载,如图2所示 c d设置上升沿时间:按相关详细规范的规定 随机抽取5对差分对,记录差分对对内时延差,并保存图片,当信号对小于5对时,所有信号全 e 部测试 4.5.16外壳电连续性 插合好的电连接器按照GB/T5095.2一1997中试验2的规定进行试验,并采用以下细则 测试点从插头外壳上靠近接触区一点至插座法兰盘上一点; a 25
GB/T39341一2020 b 测量组装好、插合好的连接器外壳间接触电阻值 4.5.17过载试验 连接器按以下细则进行试验 a 测试电流;额定电流(按3.5.1.2的规定)的1.5倍,多芯连接器额定电流降额见表1; D)试验方法;所有接触件串联接通测试电流,保持30s,然后断开90s,作为一个循环,共进行 5次循环,总计10" min, ,在最后一次循环结束后,立即用适当的检测设备来测量连接器的内部 温度应不大于100C; 测试温度;25C 4.5.18插合力和分离力 连接器应按GB/T5095.7一1997的13b的规定进行试验,试验时应采用以下细则 试验时,应以能使配对连接器正常插合和分离的方法牢固地安装好连接器,并安装能测量规定 a 力的测力计; 应保证连接器插头与插座对准,在进行测量前,应首先进行3次插合和分离循环,第3次循环 b 时,测量插合力和分离力 插合和分离的速率;使用定速加力机时应不超过6次循环每分钟 c 连接器插合到位 d 4.5.19接触件固定性 连接器应按GB/T5095.7一1997的15a的规定进行试验,试验时应采用以下细则 试验样品数量;每单个连接器(插头或插座)中全部接触件的20%应进行试验,但不应少于6个 a 接触件,接触件数不足6个时应全部测量 在接触件的两个方向加上规定的轴向力,施加轴向负荷速率应不超过10N/s,直至达到3.5.5 b 的规定值,负荷保持时间至少10s 在施加负荷中和卸除负荷后,接触件相对绝缘安装板的轴向位移量应不超过详细规范中的 规定 4.5.20接触件插入力和分离力 连接器的弹性接触件GB/T5095.7一1997的16e的规定进行试验,试验时应采用以下细则 对于弹性接触件,刚性试验对接端应以合适的位置安装或固定,以便均匀增加施加的轴向负荷 a 使弹性接触件与刚性试验对接端插人和分离; 弹性接触件在最大直径试验插孔(针对弹性插针)或最小直径试验插针(针对弹性插孔)中插人 b 和分离3次,在第3次循环时,最小分离力应符合3.5.20的规定; 弹性接触件在最小直径试验插孔(针对弹性插针)或最大直径试验插针(针对弹性插孔)中插人 和分离3次,在第3次循环时,最大插人力应符合3.5.20的规定 4.5.21正弦振动 插合好的连接器按GB/T2423.102019的规定进行试验,试验时采用以下细则: 安装;将连接器的插头,插座固定安装在合适的夹具上,然后整体固定到振动台上;对于电缆组 a 件类,连接器应与对接端锁紧到位,电缆适当绑扎、固定,防止试验时发生甩动 在试验过程 中,抽取一对差分对按照4.5.1l的试验方法进行误码率监测,不进行误码率监测的接触件串 联在一起进行瞬断检测 26
GB/39341一2020 b 试验条件;按相关详细规范的规定 4.5.22 随机振动 插合好的连接器按GB/T2423.56一2018的规定进行试验,试验时采用以下细则 安装;按4.5.2la); a b)试验条件;按相关详细规范的规定 4.5.23冲击 插合好的连接器GB/T2423.52019的规定进行试验,试验时采用以下细则 安装:按4.5.2la); a b 试验条件;按相关详细规范的规定 4.5.24 机械寿命 连接器按GB/T5095.5一1997的规定进行试验,插头与插座插合和分离次数按相关详细规范的 规定 4.5.25绝缘安装板固定性 未插合的连校器应按GuTo5.了一197的15b的规定进行试验,试狼时应采用以下细则 作用力:在绝缘安装板的插合端上施加344.7kPa的轴向负荷,绝缘安装板相对于外壳位移 a 0.l3mm; 应采用施加空气压力或等效方法来完成施加负荷,在达到最大负荷时保持60s b 4.5.26压接抗张强度(仅适用于压接型接触件) 压接上导线的接触件应按GB/T5095.81997的16d的规定进行试验 4.5.27温度冲击 插合好的连接器应按GB/T2423.222012的规定进行试验,试验时应采用以下细则 试验条件:低温应为一55_gC,高温应为十125+;C,转换时间最多1nmin.暴露持续时间 a 30min,试验循环数为5; 连接器恢复到常温后进行检查 b 4.5.28低温 插合好的连接器按GB/T2423.1一2008的规定进行试验,将连接器放人试验箱内,降温至 -55C土2并保持2h后,连接器外观应无明显变形 4.5.29高温 插合好的连接器按GB/T2423.2一2008的规定进行试验,将连接器放人试验箱内,升温至125C士 2C或符合相关详细规范的规定,持续时间为16h,连接器外观应无明显变形 4.5.30潮湿 插合好的连接器按GB/T2423.4一2008的规定进行试验,试验时采用以下细则: a 试验条件;温度和循环次数按相关详细规范的规定; b 试验循环;方法2; 27

宇航用高速传输连接器通用规范GB/T39341-2020解析

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宇航领域对高速传输连接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进一步规范宇航用高速传输连接器的设计和制造,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于2020年发布了宇航用高速传输连接器通用规范GB/T39341-2020。

规范内容

该规范共分为6个章节,分别是:引言、范围、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要求、检验、包装、标志和质量证明。下面我们将逐一进行解析:

引言

引言部分对规范的背景、目的、适用范围以及相关标准进行了说明。本部分旨在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规范,并正确应用。

范围

范围部分对规范适用的对象、规范的要求以及规范的限制进行了说明。本部分为读者确定该规范是否适用于自己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依据。

引用文件

引用文件部分列出了该规范涉及到的其他标准、规范以及技术文献,读者可以根据需要自行查阅。

术语和定义

术语和定义部分对该规范中使用的术语、缩略语以及定义进行了解释说明。本部分旨在统一各项术语的含义,避免因不同理解产生误解。

要求

要求部分是该规范的核心内容,包括了宇航用高速传输连接器的设计要求、工艺要求、性能要求以及环境适应要求等方面。具体包括:

  • 外观要求
  • 接触电阻要求
  • 绝缘电阻要求
  • 耐电压要求
  • 机械性能要求
  • 热性能要求
  • 化学性能要求
  • 电磁性能要求
  • 可靠性要求

检验、包装、标志和质量证明

检验、包装、标志和质量证明部分对宇航用高速传输连接器的检验方法、包装方法、标志方法以及质量证明文件的编制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部分旨在确保产品符合规范,并有足够的质量保证。

结语

GB/T39341-2020宇航用高速传输连接器通用规范是宇航领域内使用高速传输连接器必须遵守的规范,通过本文的介绍和解析,相信读者已经对该规范有了更全面的了解,适用于高速传输连接器的设计、生产和检验等各个环节。因此,专业人士在进行宇航用高速传输连接器相关工作时,务必要认真遵守GB/T39341-2020规范要求,保证产品质量和可靠性。

高密度聚乙烯无缝外护管预制直埋保温管件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高密度聚乙烯无缝外护管预制直埋保温管件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高密度聚乙烯无缝外护管预制直埋保温管件的编号:GB/T39246-2020。高密度聚乙烯无缝外护管预制直埋保温管件共有20页,发布于2021-10-01
高精度齿轮抗疲劳制造通用技术要求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高精度齿轮抗疲劳制造通用技术要求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高精度齿轮抗疲劳制造通用技术要求的编号:GB/T39332-2020。高精度齿轮抗疲劳制造通用技术要求共有20页,发布于2021-06-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