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0483-2006

土地荒漠化监测方法

Landdesertificationmonitoringmethod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土地荒漠化监测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土地荒漠化监测方法的编号:GB/T20483-2006。土地荒漠化监测方法共有22页,发布于2006-11-012006-11-01实施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A47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07.060
  • 实施日期2006-11-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22页
  • 文件大小1.01M

土地荒漠化监测方法


国家标准 GB/T20483一2006 土地荒漠化监测方法 Landdesertificationmonitoringmethod 2006-11-01实施 2006-08-28发布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小 国国家标准化管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20483一2006 前 言 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气象局提出 本标准由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支克广、廉毅,孙力、任红玲,涂钢,王琪、吴锋
GB/T20483一2006 引 言 根据1994年通过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诸因素 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为了使我国境内土地荒漠化的评价工作和相关研 究具有合理的统一的基础资料,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明确了荒渎化各主要因子的监测季节、监测适用 装备和应使用的技术方法 同时提出了确定荒漠化斑块边界时应选择的方法及技术要求 荒漠化的发展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尤其是干旱,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本标准提出了测算各 地区气候变化情况、水分平衡程度、地下水位变化和记载人类活动应采用的资料和方法 土地的退化,主要表现为植被破坏,生产潜力下降 生物量的减少是荒漠化最明显的结果 本标准 提出了监测生物量的各种方法和在评估土地风蚀风积,盐化碱化、水分亏缺和水土流失等的严重程度 时,应使用的技术方法 土地荒漠化还会引起周围气象环境的恶化,如扬沙,沙尘暴增多,本标淮也提出 了对这些现象的监测和统计方法
GB/T20483一2006 土地荒漠化监测方法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在境内需要长期进行荒漠化状况监测的地区和每年实施监测工作的 时间 同时,规定了监测土地荒漠化发展程度、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应采用的技术方法和确定荒漠化斑 块边界应使用的技术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需要开展荒漠化监测工作的地区和部门 本标准不适用于荒漠地区 本标准不包括数据库建库和成图方法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9377天然草地退化、沙化、盐渎化的分级指标 LY/T1229森林土壤水解性氮的测定 1233森林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LY/T LY/T1236森林土壤速效钾的测定 NY/T53土壤全氮测定法 NY/T85土壤有机质测定法 Y/T88土壤全瞬测定法 NY/T89土壤全钾测定法 SL/T183地下水监测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荒漠desert 气候干早,降雨稀少(年降水量小于60mm或湿涧度小于0.05)、多变,植被稀疏低矮,土地贫瘠的 自然地带 荒漠按地表物质可分成岩漠、砾漠、沙漠、泥漠和盐漠等 3. 2 荒漠化desert rtiftetm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涧干早地区的土地退化 土地land 具有陆地生物生产力的系统,由土壤、植被、其他生物区系和在该系统中发挥作用的生态及水文过 程组成 3. 4 土地退化landdegradation 单位面积土地生物生产力(或经济生产力)和多样性降低或丧失 其中包括;风蚀和水蚀致使土壤 物质流失;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自然植被长期丧失等
GB/T20483一2006 3.5 addry subhumidarea 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arid,semiarid 湿润指数于0.05一0.65之间的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 注,本标准以湿润指数作为划分地区干燥程度的指标 湿润指数是指年降水量与蒸发力之比 当其小于0.05为 极干旱区;0.05一0.20为干早区;0.200.50为半干早区;0.50 -0.65为亚湿润干旱区;大于0.65为湿润区 3.6 生物生产力biologicealproductivity 单位面积土地的生物在整个生育过程中累积的有机物质总量 包括根、茎、叶、花、果的干重和所载动物 3.7 景观landscape 具有单一地质基础,成因相同,能代表同一生态特征的一个自然区域综合体 尺度一般在几千米至 几十千米 3.8 样区sampleregion 在一景观区内,选作长期固定观测的地段 面积一般为0.1km'10l km' 3.g 测点measurementpoint 在样区中按指定规律或按随机方法选出进行测量的地点,或根据实际情况在样区外选择的流动的 测量地点 3.10 样方samplearea 在测点进行某些操作(如测量植物干重、植被覆盖率等)所选择的采样区 测量草地时,样方取 lm'4 nm=;测量灌木或灌丛.样方取10m=一20m;测量森林.样方取500mr 总则 监测样区和测点的选择 4.1.1原则 对于近30年(一般以1971年一2000年为基准)湿润指数<0.65的地区及其他有荒漠化倾向的地 区,应进行土地荒漠化监测 各县级行政区根据景观类型设置样区,每个景观类型设1一3个样区 样 区规划应经省级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选择样区主要考虑对景观区生态特征的代表性,包括地形,地质、 植被、土壤,也要考虑交通等条件,便于实施监测工作 4.1.2样区的选取 样区设置以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编绘的1:500000土壤图及近期编绘的荒漠化图为基础 以5km间距划分网格,按网格、行政区,气候区和土壤区兼顾的原则,用卫星影像或航测图片引导,参 考交通情况,建立样区 4.1.3测点的定位 在样区内根据实际自然条件,按梅花形、对角线形、蛇形、棋盘形等排列,选出3一20个测点 测点 中样方的面积视植被情况和测量项目而异 在样区外选择测点时也应重点考虑对其附近景观特征的代表性 样区和测点确定后,不设立标记,使用具有实时差分功能的卫星定位系统确定样区中线两端和测点 中心准确的经纬度,并把数据记录上报 定位精度应小于1m 4.2监测项目及方法 样区确定后应进行基础调查,内容包括表1、表2表3的全部项目,此后分年度在测点进行观测,其 中每年进行的项目见表1与表2 表1为所有地区都应进行观测的项目,表2为根据需要进行观测的 项目 每5年进行观测的项目见表3 表1、表2,表3中“A”表示适用
GB/T20483?2006 ? ? K ? K ? ? "
GB/T20483一2006 表2测点的选测项目 项目名称 土壤风蚀状况 土壤盐溃化状况土壤水蚀状况 冰蚀状况 蒸散量和水分平衡 观测季节 春秋季 春耕前 春秋秀 春耕前 生长不 适用方法 地面测量 近地面数码图像分析 航测图片 卫星影像 常规资料统计 表3每逢尾数为0和5的年份进行观测的项目 项目名称 植物干重g/m) 土壤机械组成 壤养 分 优势植物盛花期前后20天 观测季节 秋收后冬作物施底肥前 秋收后冬作物随底肥前 地面测量 荒漠化监测常用装备 必用装备 具有差分功能的卫星定位系统,定位误差应小于1m 4.3.1.2测高仪 计算机;其内存容量应允许图像处理软件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正常工作 一般要求配置为 256MB内存、40G以上硬盘、含有64MB显存的显卡等 4.3.1.4数码相机;像素100万以上,具有自拍功能 带有可将其支持至所需高度及保持所需角度的 支架 4.3.2选用装备 4.3.2. 常规气象观测设备;温、湿、降水、,风、总辐射、反射、净辐射等 4.3.2. 常规地下水位观测设备;测钟、浮子或压电传感器等地下水位测量仪 2 4.3.2.3常规土壤测量工具;采挖工具及土面标杆,土壤盐碱测量仪(EM38),土壤原位电导率仪、pH 计等 4.3. 2 常规测量工具:100m测绳,卷尺等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监测 5.1降水量、,温度变化的统计 5.1.1原始数据的滑动平均处理 在统计降水量和温度变化的趋势时,应使用九点二项滑动平均法(9-Pointbinomialfilter)对原始数 据做处理 把原始资料分成3段进行统计,得出一组滑动平均值,计算如式(1)式(3)所示 - (i=1,2.3,4) i=5.,6.7,,n 4 -站" 文
GB/T20483一2006 i=n,n一l,n一2,一3 习文 a6 式中 为原始资料序列 为滑动结果序列 为资料总数; 为系数 4一l.4一8.a一28.4,一5,4;=70.a.,=56.4,一28.,a;- aka =8,ag=l 5.1.2对原始资料的要求 资料的采集与处理应执行《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5.2湿润指数的计算 湿润指数的计算见式(4): S= 式中 -湿润指数; E 燕发力; -降水量 本标准推荐使用M.!H.布德科(byAMKo)综合法的公式计算蒸发力,见式(5). E=1.67(e,一e 式中 蒸发表面温度下的饱和水气压; 空气中的水气压 各项的计算方法参见附录B. 其他方法[包括由国际荒渎化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INCD)推荐的桑斯威特(Thornthwaite)法和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998年推荐的彭曼-蒙泰斯(Penman-Monteith)计算蒸散量的公式]可试用,取 得经验 5.3沙尘暴、扬沙日数和暴雨日数的统计 沙尘暴、扬沙和暴雨属于气象常规资料,资料来源应执行《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5.3.1沙尘暴 5.3.1.1一般规定 沙尘暴是由于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一种天气现 象,目前常用目视观测 根据出现沙尘暴时的能见度,沙尘暴分为三级 沙尘暴能见度;0.5km~<1.0km3 强沙尘暴能见度:0.05km<0.5km 特强沙尘暴能见度;<0.05km 部分地区已使用卫星等较先进的工具监测沙尘暴,取得良好的结果 这些方法将在推广普及后纳 人本标准 5.3. 1. 2 统计内容 要求分别统计每年出现各级沙尘暴的日数及总日数 扬沙 5.3.2. 一般规定 由于风大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大于或等于1.0km,小于10.0km.
GB/T20483一2006 5.3.2.2统计内容 统计每年出现扬沙的总日数 5.3.3暴雨日数的统计 5.3.3.1一般规定 24h降雨量超过50mm时,定为暴雨 5.3.3.2统计内容 统计每年出现暴雨的总日数 4 5 地下水位的统计 5.4.1一般规定 地下水位资料应从同一景观区内的水利部门水位基本监测井网获取 统计内容包括,每年年末水 位资料和年末差(指年末监测值与上年同期监测值的差值). 5.4.2对资料来源的要求 5.4.2.1测井 水位资料应来自水利部门的水位基本监测井或统测井 不宜使用生产井 监测井附近不得有影响监调精度的天然水体或水利工程设随 监测井的结构、材料,施工应符合水利部sL/T183的规定 当必须自建水位观测井时,其高程的测量、井的设计与施工.仪器的精度及操作方法均应符合水利 部sL/T183的规定 5.4.2.2测具 测绳等测具的精度应符合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允许的误差规定 5.4.2.3观测时间 资料可选择12月1,6.,I1.16.21,26日8时(新疆,西藏、甘肃、青海可改为10时)的记录 5.4.3资料质量保证 测量单位应执行水利部sL/T183标准 5.5人类重要活动的记载 5.5.1记载内容 所在县级行政区当年人口,工业生产总值、,农林牧渔生产总值、耕地面积,主要作物单产(kg/hm=)、 牲畜头数及其他重大事件,包括;耕作制度的重大改革;水库、运河、公路、铁路建成;大、中型工业投 产等 5.5.2资料来源 统计部门(年鉴) 5.6极端自然灾害的记载 5.6.1记载内容 地震、火山爆发、干旱、暴雨、洪涉、雪灾、,冰雹、冻害、大风等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影响的特大灾害 记录内容包括时间、地点、范围,强度、危害 5.6.2资料来源 当地气象台站和地震、,水利部门 荒漠化属性的监测 6.1风烛沙化的监测 6. .1.1监测内容 风蚀沙化按表4中各项计算积分,然后按表注所列的指标,确定严重程度 监测项目包括土壤机械组成、植被覆盖率、覆沙厚度、覆沙面积等
GB/T20483一2006 表4吹蚀沙化程度 亚湿润干旱区 <10% 10%一29% 30%49% 50%69% >70% 植被 <10% 25%39% 40%59% 60% 覆盖干旱、半干早区 10%一24% 率 评分 40 30 20 l0 覆沙厚度/em1 5 5~19 20一49 50~99 >100 1m 评分 15 土壤质地 粘土 壤土 砂壤土 壤砂土 砂土 或砾石含量 1% 1%~14% 15%~29% 30%49% >50% 10 15 评分 20 平沙地或沙丘沙丘厚度2.1m 沙丘厚度5.1m戈壁、风蚀劣地裸土地或沙丘厚度 地表形态 厚度2m 5.0nm 10m 10m 评分 25 13 19 注;四项得分合计<18为非荒漠化.19一37为轻度,38一61为中度,.62一84为重度、>85为极重度 6.1.2监测方法 6.1.2.1吹蚀、吹积物调查 选择未经耕作破坏的区域做样方 埋设标志杆,记载风蚀深度或覆沙厚度,用于评价风沙活动和地 表形态;同时记载地面覆沙厚度 取同一测点各样方的平均值为该测点的值 1.2.2土壤机械组成分析 6 按选择的方式排列取土样方320个,取020cm土层的土样,多点混合,共取约1kg,妥善装 袋,内外各置标签一份,注明取样地点和日期,送有关部门用吸管法测定,执行国际制土壤质地分析 标准 盐溃化的监测 监测项目(见表5) 6.2. 监测方法 盐碱地应在每年春季土壤返盐高峰期采取土样 初次取样或每个尾数为零的年份,每个测点分层取至100cm(乌鞘岭-贺兰山以东0cm5cmm、 5cm~10cmm、10cm一20cm,以西为10cm~30cm,往下按自然土层划分)或至地下水,其余年份只采 0cm一5cm,5cm~10em,10cm一20em(以西为10cm一30em)土层 每块地多点混合共取土1kg, 对盐斑要另行取样,选中等大小的盐斑,在盐斑中心处按盐结皮、蓬松层和其他发生层次,分层取样至 20cm 盐碱土的土样应用塑料袋妥善包装,袋内外各有一份标签,注明取样地点、日期,深度 送到附 近的有关部门进行 送分析样品应及时,室内晾干,切忌晒干 化学分析的项目参见表5 表5中“A"表示应分析 表5土壤盐化和碱化化学分析项目 可溶性盐分组成(CI,SO,CO pH值 碱化度 项目 全盐 HCO,Nat,K+,Cad十,Mg'十 盐土和盐化土壤 碱土和碱化土壤 复区分布特征可以用丈量法或数码图像分析法测定 6.2.3盐化土壤分级指标 参见表6.
GB/T20483一2006 表6盐化土壤分级指标 单位为% 盐 土 主成分盐量 轻盐化 中盐化 重盐化 苏打为主 0.l0.3 0.310.5 0.510.7 >0.7 乌鞘岭-贺兰山以东 氯化物为主 0.2~0.4 0.410.6 0.61一1.0 >1.0 碗酸盐为主 0.510.7 0.3~0.5 0.71一1.2 >1.2 0,510.65 苏打为主 0.350.5 0.650.85 0.85 乌鞘岭-贺兰山以西 氯化物为主 0.911.3 1.311.6 0.7 l.6 硫酸盐为主 0.7~1.0 1.011.5 1.512.0 >2.0 6.2.4碱化土壤分级指标 参见表7 表7碱化土壤分级指标 碱 化学性质 轻度碱化 中度碱化 强度碱化 15,130 碱化度/% 5l5 30.l45 45 8.59.0 9,19,5 9,6~10.0 >10.o pH值 6.3水力侵蚀的监测 6.3.1监测项目 植被覆盖率、坡度和侵蚀沟比例 6.3.2监测方法 坡度可从近十年内测绘的地形图上量取,或用经纬仪及差分GPs测取 侵蚀沟比例可用丈量法或 数码图像分析、卫星和航测影像分析获得 6.3.3水蚀程度分级指标 参见表8. 表8水蚀程度评价计分表 植被覆盖率/% >70 6950 4930 29~10 <10 15 评分 30 60 坡度 3 35 68 914 >15 评分 10 15 20 二5 11~15 侵蚀沟比例/% 6l0 1620 20 评分 10 15 2o 注:三项合计<24为非荒漠化25~40为轻度、4160为中度、6184为重度、85为极重度 植被生物生产力的监测 6. 植被覆盖率的监测 般规定 4.1.1 自然植被是显示荒漠化过程的重要因子 有些地区自然植被难以寻觅,可用至少摞荒3年的土地代替 在地面监测植被覆盖率,对较高且分立可数的植被,应采用丈量法 对较低或融合成片的植被,应 采用数码图像分析法 各种类型植被混尔时,应按乔木,灌木、草三层分别测量和统计,总的植被覆盖韦 等于100减去裸地覆盖率,必须使用目测估计时,应在数据后注明(目测). 6.4.1.2丈量法 用测绳拉出样方的长度,在其两侧量出样方的宽度,得出样方面积 测量植物冠层的投影面积,计
GB/T20483一2006 算植被覆盖率 .4.1.3数码图像分析法 o 6.4.1.3.1图像的获取 相机应安装在支杆上,安装头使相机向下与支杆有一个小于5"的俯视角 支架的高度和相机的焦 距决定取得图像的实际面积 6.4.1.3.2图像处理 把摄到的图像按常规方法输人计算机,以样区号,测点号,年(取后3位)、月、日、序号组成文件名, 如0302003101105为3号样区、2号测点、2003年、10月、11日第5张照片 保存作为样片 在计算机中启动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7.0) 在测量植被覆盖率时,打开需要计算植被覆盖 率的图片,选出植被区,人工填充颜色增加反差如:把植被部分全部涂成白色;把背景部分中灰度较高 可能引起干扰读数的像素涂成黑色. 6.4.1.3.3读数 使用图像处理软件中的直方图GB/T20483一2006 把齐地面割取到的单位面积上的植物样品去除沾连的土块,剪切成小块,装人有标签并称过质量的 布袋内称取鲜重 标签上应记明名称,取样地点、时间、袋重 放人恒温干燥箱内加温,在100C 105C烘烤1h,杀青 以后维持70C80C,6h12h后第一次称重;以后每小时称质量一次,前后两 次质量差<0.05%时,停止烘烤,称出连袋干重 样品取出烘箱后如较长时间不能称质量,应放人干燥 器,避免吸收空中水气 6.4.5荒漠化发展程度与植被特征的参考关系 荒渎化发展程度主要用植被生产力衡量 需要用干重,鲜重品质或覆盖率、高度、种类等综合评 价 对植被退化的评价,应执行GB19377的规定 对荒漠化程度评价应根据表9,其中植被覆盖率,指 示植物数量用当年数据,高度降低率及总产草量用前5年(含当年)平均数,采用择重法,以表现最重者 的等级为准 表9植被特征与荒漠化程度参考关系 荒 潢 化 程 度 植被特征 非荒漠化 轻度 中度 重度 极重 植被覆盖率/% 29~1o 1o 70 6950 4930 高度降低率/%与1o 10 ll~20 2135 36~50 >50 年前相比) 指示植物株数/% 10 1120 2130 -3o 总产草量或干重减少 0 3650 50 ll一20 2135 率/%(与10年前相比 其他属性的监测 6.5.1水分平衡 土壤湿度的年际变化 6.5.1. 土壤湿度数据应使用生长季0~10cmm、10cm20em、20cem一30cmm、30em一40cmm、40cm 50em土壤湿度前5年(含当年)平均值 6.5.1.2蒸散量 水分平衡常用简化的公式式(6)来计算 P 十D+ET十Sw 式中: 为降水量,单位为毫米(mm); 为径流量,单位为毫米(mm); Ro 为渗漏,单位为毫米(mm); D ET 为蒸散量,单位为毫米(mm); sw 为土中保持的水量,单位为毫米(mm) 式(6)中渗漏,土中保持的水量可忽略,降水量、径流量可分别向气象,水文部门索取,蒸散量应在样 区实测 测量时可采用涡动相关法、梯度法、大孔径闪烁仪、蒸渗计等 应使用两种以上方法互相参照 其结果应有相同变化趋势,平均差值不超过10% 6.5.2土壤养分 6.5.2.1监测内容 测定项目应包括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磷、钾或其他怀疑其缺乏的微量元素 6.5.2.2监测方法 在秋收后冬作物未施肥以前采样,用土钻采取0cm~20cm全层土样(垄作区在垄台,垄沟各取一 半) 在每个样区中选择10个以上测点,混合后留1kg交有关部门分析 分析方法应符合NY/T53 l0
GB/T20483一2006 NY/T88,NY/T89,NY/T85和1Y/T1229,LY/T1233,LY/T1236的规定 6.5.3冰蚀及其他 根据植被覆盖率区分严重程度,轻度>50%70%,中度30%49%,重度10%29%,极重度 <10% 界定方法应遵照第7章的规定 荒漠化斑块界定 荒漠化斑块界定依据 确定荒漠化斑块边界的主要依据,对于一般地区是土地的生物生产力,常用自然状态植被覆盖率 高度、干重和植物种类来表示;对于沙化、盐溃化和水蚀地区,以沙化、盐溃化和水蚀的严重程度为主 界定时应以气候因素(湿润指数)为一级指标(标志应进行监测的地区);荒漠化类型为二级指标;荒漠化 程度为三级指标;土地利用或植被类型、人为因素(包括治理)为四级指标 当斑块面积小于(2mm/R)',或短边小于lmm/R时,可忽略 式中R为底图比例尺 定界前必须仔细了解过去已有的调查结果,并具有当地县级土壤分布图 7.2方法选择 地面实测和遥感相结合 在交通方便的地区,依靠地面调查;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依靠卫星影像和 航测图 当航片,卫片的定界与地面调查不符时,应以地面调查结果为准 7.3地面调查 7.3.1缩小网格法 在用5km网格测到的荒漠化与非荒漠化过渡地带缩小网格,在每个网格中设立测点,测定后以同 -类型网格的中心连线定出边界 7.3.2卫星定位测定法 选择交通比较方便的区域,使用手持卫星定位器,根据植被状况及土壤理化性质,沿其边缘,每隔 100m一500m定点记录经纬度读数,在底图上标出各点,在交通不便地区,参看卫星影像,连成边界线 7.3.3记录填写 把结果填写在附录A的表中 属性栏内容应包括类别;风蚀,水蚀、盐溃化、植被退化、其他(冰蚀 等)和主要指标 航测影像图的应用 7.4.1航测影像图的获取 航测图可向测绘部门索取 使用者应索要工作地区的数字正射影像图,比例尺最好选择 1:50000 选择影像图应考虑航摄季节和时间,测量植被应选择植被茂盛期的影像,对我国的监测地 区,多数应在当地优势作物开花期前后20d内进行;测量盐碱地应选择干旱季节后期的影像 选择数 字正射影像图的时间还应尽量与地面样区和测点进行的基准测试同步 所需图片的数量,可咨询提供 影像图的部门 7.4.2判读 根据样区、测点附近的地形、地貌、建筑物等的特点,确定这些观测点在航片上的位置 a bb 参照已收集到的地理,地质、植被,土壤等资料,特别是本区域已有的土壤普查图,掌握所在区 域的总体特征 使用图形编辑软件,根据影像的形状,纹理、色调,阴影、结构建立判读标志,以相同的标志划分 成斑块 使用Arclnfo,Maplnfo等GIS软件进行数据分折,统计等处理 按照先易后难,先明显后模 糊的原则,参考地面测站提供的数据,逐块读出监测工作所需的数据,如植被覆盖度、水蚀区沟 壑所占比例、沙土覆盖面积等,并定出荒漠化斑块的边界和属性 11
GB/T20483一2006 7.4.3实地验证 选择一定的路线,调查验证判读结果是否正确 验证面积应大于总调查面积的5%~10% 调查 过程要特别关注新产生、新扩展荒漠化斑块的界定 7.4.4数据的量算及储存 根据实地验证结果对判读结果进行修正,确定荒漠化斑块分布,并量算各种类型荒漠化土地的面 积 利用各图斑的数据成图 并把数据填人附录A的表3中 7.5卫星影像的应用 7.5.1卫星影像的收集 卫星影像分辨率的选择 卫星影像一般多用于省级和地、市级的遥感调查 省级调查用比例尺l;500000左右底图,多采 用TM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30m×30m);地、市级常用比例尺1100000或1:50000左右底图,适 于使用TM(空间分辨率30m×30m)、 ,ETM+(空间分辨率15m×15m),SPOT(空间分辨率5m× m)或更高分辨奉的卫星影像 7.5.1.2卫星影像数据适宜时相的选择 卫星资料时相应根据被调查区域的地理位置、环境特点,荒漠化土地的类型来选择 年份应与地面 观测相同;季节应符合4.2的规定 7.5.1.3卫星影像合成最佳波段的选择 为加强地面土壤、水分、植被的差异,使合成图像色彩鲜明反映地物内容丰富、纹理清晰,以便更准 确的判读与解译,应使用含有红外光谱通道的假彩色影像,如TM743,TM742或TM543等 7.5.2判读前的预处理 7.5.2.1投影变换与复合配准 借助卫星遥感处理软件将卫星影像投影变换为所需用投影类型和比例尺的卫星影像,比例尺 l500000的常选用兰伯特或亚尔勃斯圆锥投影,比例尺1:100000或1:50000的常选用高斯-克吕 格投影 在与卫星影像比例尺相同的地形图或电子地形图上选择配准点与卫星影像复合配淮,配淮点 多选用水系,大坝、桥梁等变化不大的地物 而后叠加公里网格,图幅号、经纬度、图廓线等信息 7.5.2.2建立影像判读标志和解译标志 对调查区进行概查,着重了解调查目标一景观一影响标志之间的关系,建立影像判读标志 由于同 -土壤、地貌、植被、潜水和水体在不同地区,特别是在不同的时相中会有变异,即同物异谱或同谱异物 因此必须认真分析解译对象的光谱特征,通过概查对解译对象和景观因素在影像上的反映有深人了解. 建立解译标志 可参照表10. 表10判读标志特征个例M742合成 判读标志 影像颜色 影像图型、纹理 百色 沙丘;有沙丘致理 砂性土壤 浅黄灰色(有部分植被 河床;线状缺口 海岸砂;与海岸平行 浅兰(轻盐遗化裸土) 絮块状;内陆盐土 灰兰重盐化裸土,盐土 盐渎土 大片状;滨海盐土及荒诙盐土 兰灰(滨海盐土 白色硫酸盐土 浅兰(裸土 草甸性土壤 红(生长植被 深兰(深而清的水体y 湖泊;片状 水体 浅兰(浅而浑的水体) 水库;有坝址整齐的儿何图型 河流;线状 12
GB/T20483一2006 7.5.3判读 复合配准,概查之后,在卫星影像上确定样区所在地点,判读该点的属性,包括土地利用类型、 a 荒漠化类型、荒漠化程度评价指标等 同时确定各测点的位置 b)在卫星影像上借助图像分析软件,进行人工判读 寻找与样区和测点性状类似的像元,画成 一个个图斑,确定界线 同时,根据样区和各测点取得的数据定出各图斑区的属性 7.5.4实地验证 在所有图斑中抽取5%10%的图斑进行实地调查,对所判读的内容进行实测 愈难判读的地区 抽取调查的比例愈高 7.5.5数据量算及储存 根据实地验证结果对判读结果进行修正,确定荒漠化斑块分布,并量算各种类型荒漠化土地的 面积 利用各图斑的数据成图 并把数据填人附录A的表中 13
GB/T20483一2006 附 录A 规范性附录 记录表格式 A.1动态监测项目区域名 E E 年 样区号 位置1 时间 植被覆盖率/% 植被高度 测点号 经度纬度观测日期 样方号 优势植物指示植物 草 em 灌木 乔木 合计 合计 合计 总计 平均 重要人类活动和 湿润指数和平均土壤年末地下 扬沙和沙尘暴 年末工业生产农林牧 牲畜头数 水分平衡 湿度/%水位/cenm 总日数 人口 总值渔总值 极端自然灾害 14
GB/T20483一2006 3 选测和调查项目 A, N 年 区域名 样区号 位置1. 时间 土壤机 植物鲜重 测点号 经度结度观测日期样方号选测项目1选测项目土壤肥力 植物品质 械组成和干重/s" 合计 合计 合计 总计 平均 A.3荒漠化区域界定测点记录 区域名 时间 属 性 测点号 经度 纬度 地面 实测 点 10 12 15
GB/T20483一2006 表(续 属 性 测点号 经度 纬度 10 遥感 12 13 1 15 16 17 18 19 20 21 2 23 24 16
GB/T20483一2006 附 录 资料性附录 布德科综合法计算蒸发力 布德科综合法计算蒸发力的公式为式(B.1) E=1.67(e一e, B.1 式中 E -燕发力 -燕发表面温度下的饱和水气压; 空气中的水气压 的月平均值可从气象月报表中取得 e用式(B.2)计算得出: e R,一G一d=(e,一e,'十0.8(T,一T) B.2 式中 空气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气压; 空气饱和差; d -计算得出的潮湿表面的辐射平衡值 R -地热通量 -空气温度 下垫面温度 T 式中T,e',d可从气象台站资料取得,R,可根据辐射平衡公式算出,G可以忽略,T,和e.有一已 知关系,因此,就可以求出e值,然后根据式(B.1)求得蒸发力 更详细的具体方法可查阅地理学报33 卷2期《我国最大可能蒸发量的计算和分布》 我国最大可能蒸发量分布图如图B.1所示 单位;毫米 O 000 1000 800 900 800 700 I000 比例尺 T000 4000公里 海诸 年 图B.1我国最大可能蒸发量分布图 n
GB/T20483一2006 参 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全国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技术规定(2004). [[2]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土壤普查技术(1992):风沙土与风蚀沙化土壤调查方法、灌区土壤 盐渎化调查的内容与方法、土壤侵蚀调查方法 [3]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 [4]高等植物科属检索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5]我国最大可能蒸发量的计算和分布.地理学报.33(2). 18

猪组织中四环素族抗生素残留量检测方法微生物学检测方法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猪组织中四环素族抗生素残留量检测方法微生物学检测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猪组织中四环素族抗生素残留量检测方法微生物学检测方法的编号:GB/T20444-2006。猪组织中四环素族抗生素残留量检测方法微生物学检测方法共有6页,发布于2006-11-012006-11-01实施
脂松节油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脂松节油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脂松节油的编号:GB/T12901-2006。脂松节油共有7页,发布于2007-03-012007-03-01实施,代替GB/T12901-199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