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7553.2-2011

塑料-青铜-钢背三层复合自润滑板材技术条件第2部分:带改性聚甲醛(POM)减摩层的板材

Specificationofplastics-bronze-steelbackingtriplelayerself-lubricatingmaterials-Part2:plasticoverlaywithmodifiedPOM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塑料-青铜-钢背三层复合自润滑板材技术条件第2部分:带改性聚甲醛(POM)减摩层的板材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塑料-青铜-钢背三层复合自润滑板材技术条件第2部分:带改性聚甲醛(POM)减摩层的板材的编号:GB/T27553.2-2011。塑料-青铜-钢背三层复合自润滑板材技术条件第2部分:带改性聚甲醛(POM)减摩层的板材共有9页,发布于2012-03-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J12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21.100.10
  • 实施日期2012-03-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9页
  • 文件大小416.83KB

塑料-青铜-钢背三层复合自润滑板材技术条件第2部分:带改性聚甲醛(POM)减摩层的板材


国家标准 GB/T27553.2一2011 塑料-青铜-钢背三层复合自润滑板材 技术条件第2部分带改性聚甲醛(POM 减摩层的板材 Speeifieationofplastieshromze-steelbackingtriplelayerselflubrieating modifiedPoN1 2:Plastieoverlay with materials一Part 2011-11-21发布 2012-06-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27553.2一2011 前 言 GB/T27553《塑料青铜-钢背三层复合自润滑板材技术条件》由以下两部分组成: -第1部分:带改性聚四氟乙烯(PTFE)减摩层的板材; 第2部分:带改性聚甲醛(POM)减摩层的板材 本部分是GB/T27553的第2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滑动轴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36)归口 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浙江长盛滑动轴承股份有限公司 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浙江双飞无油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中达轴承有限公司、北京市朝阳建华 无油润滑轴承厂、辽源市钢背轴承有限责任公司
GB/T27553.2一2011 塑料-青铜-钢背三层复合自润滑板材 技术条件第2部分;带改性聚甲醛(IOM 减摩层的板材 范围 GB/T27553的本部分规定了塑料(改性聚甲醛)-青铜-钢背三层复合自润滑板材的结构特点、技术 要求、试验方法 GB/T27553的本部分适用于塑料改性聚甲醛)-青铜-钢背三层复合自润滑板材(以下简称板材). 该板材可经后序加工制成卷制轴套、止推垫片、滑块、导轨等形式的产品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23.69钢铁及合金碳含量的测定管式炉内燃烧后气体容量法 金属材料布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GB/T231.12009,IsO6506-1 GB/T231.l 2005,MOD GB/T3960塑料滑动摩擦磨损试验方法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第2部分;磷含量的测定(GBy/T5121.2一2008. GB/T5121.2 1SO474l:1984,MOD) GB/T5121.10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第10部分;锡含量的测定(GB/T5121.102008, ISO311l:1975,MOD GB/T5121.11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第11部分;锌含量的测定(GB/T5121.11一2008 Iso4740;1985,MoD) GB/T6462 金属和氧化物覆盖层厚度测量显微镜法(GB/T6462一2005,ISO1463;2003 IDT GB/T12613.3滑动轴承卷制轴套第3部分;润滑油孔、润滑油槽和润滑油穴 结构特点 3.1板材结构 板材是由表面塑料层、中间烧结层、钢背层三层复合而成,结构如图1所示
GB/T27553.2一2011 说明: 表面塑料层; 中间问烧结层; 钢背层 3” 经供需双方协议,钢背层可采用铜镀层或无镀层 图1板材结构图 3.2塑料层成分、厚度和油穴形式 表面塑料层是聚甲醛和填充材料的混合物,其厚度为0.2mm0.5mm,在塑料层上轧有润滑油 穴,润滑油穴形式按GB/T12613.3中的N1B型式 3.3烧结层材料化学成分及厚度 中间烧结层的材料为CuSnl0或QFQSn8-3,其化学成分应符合表2的规定,其厚度为0.2n mm一 0.4mm 表1中间烧结层化学成分 化学成分/% 牌 Co Sn Zn 余量 CuSnl0 9一1 QFQSn8-3 余量 3.4钢背层材料 钢背层材料为优质碳素结构钢,碳的含量通常小于0.25% 技术要求 4.1钢背层硬度 钢背层硬度为HBw60HBw120. 4.2压缩永久变形量 试验方法按5.4规定 板材试样的压缩永久变形量应符合表2规定
GB/T27553.2一2011 表2压缩永久变形量 试样尺寸/mmXnmXmm) 水久变形量/mm 压缩应力/(N/mm') 10Xl0X2.0 140 0.05 4.3摩擦磨损性能 板材在5.5规定的试验和润滑条件下,其摩擦磨损性能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摩擦磨损性能 试验形式 润滑条件 摩擦因数 磨损量/mm" 磨痕宽度/mm 端面试验 油脂润滑 0." 0.02 圆环试验 油脂润滑 0.1 注:由于两种试验方法不一样,所以板材摩擦磨损性能可从表中任选一种 4.4结合强度 按5.6的试验方法,弯曲5次,允许有裂纹,不允许有分层、剥落 4.5外观质量 表面塑料层目视无色差,毛刺,剥落,夹杂等缺陷;钢背层表面无氧化黑斑、锈斑等缺陷,不允许有影 响使用的划伤 4.6厚度尺寸和极限偏差 板材厚度尺寸和极限偏差见表4 表4厚度尺寸丁和极限偏差 单位为毫米 厚度范围 1.0Ts1.5 1.5GB/T27553.2一2011 5.2.2中间烧结层厚度的测试 按GB/T6462的规定进行,在放大倍数为70倍的情况下,测量一个视场中的最厚点 钢背层硬度的测试 试验条件为HBw2.5/62.5,环境温度1824C,试验方法按GB/T231.1的规定进行 压缩变形试验 5.4.1试验设备 试验在压缩试验机或其他压力加载机构上进行 压板工作表面应平整并磨光,压板硬度不低于55HIRC 试样的制备 5.4.2 本试验采用正方形试样,试样尺寸为10mm×10mm×2.0mm,试样几何精度要求按图2规定 单位为毫米 10 塑料层 Io.01 .a 图2试样几何精度要求 5.4.3试验程序 试验开始前,测量试样的厚度h.,将试样放在压缩试验机或压力加载机构的中心位置 每次压缩试验前,两压板应涂少许润滑脂 以最大不超过30N/mms)的应力增量对试样连续加载,直到应力达到表2规定的最高应力 试验机压力达到14kN),保持10s,卸载 从试验机上取出试样,静置30min,测量试样厚度 5. .4.4永久变形量测定;采用壁厚千分尺,于试验前在试样正中部位测量厚度3次,取算术平均值;试 验结束卸载30min后,在同样部位再测量厚度3次,取算术平均值,前后两次厚度之差为压缩永久变 形量 5.5摩擦磨损性能试验 5.5.1端面摩擦磨损性能试验 5.5.1.1端面摩擦磨损性能试验是在端面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进行 原理见图3
GB/T27553.2一2011 图3端面摩擦磨损性能试验原理图 5.5.1.2试件要求;尺寸为37mm×37mm×2.0mm,试样的几何精度要求按图4规定 单位为毫米 37 5 塑料层 I0.01 图4试样几何精度要求 5.5.1.3对磨件要求;材料为45钢,硬度为43HRC47HRC,对磨件儿何精度要求按图5规定的 单位为毫米 表面粗糙单位为微米 ZD 22H7 430'?" d0.02 0.02 图5对磨件几何精度要求 5.5.1.4润滑条件;试验开始前,在试件摩擦面上涂满2号锂基润滑脂,试验过程中,不再对试件进行润滑 5.5.1.5试验方法:采用定速定载试验,试验时间为3h,极限温度为100C,载荷为1144 N (3.5N/mm=),线速度0.4m/s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试验提前终止,产品判定为不合格:
GB/T27553.2一2011 温度达到试验规定的极限值; a b 摩擦因数超过限定值 通过计算机打印出摩擦因数数据,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5.5.1.6摩擦磨损量测定方法 试验开始前,用壁厚千分尺在图3所示的阴影部位测量4点以上,取算术平均值,试验终止后,在磨 损部位测量4点以上,取算术平均值,磨损前后壁厚差值即为磨损量 5.5.2 圆环摩擦磨损试验方法 圆环摩擦磨损试验方法除应符合以下各点外,其余应符合GB/T3960的规定 5.5.2.1 试样厚度 试样厚度2.0mm 5.5.2.2试样夹具 试样夹具槽深度按标准夹具减少2.0 mm 5.5.2.3载荷 试样的试验载荷为196N 5.5.2.4润滑条件 油脂润滑;用不锈钢锻子挑出少量2号锂基润滑脂,在钢轮外圆及试样表面仔细涂覆一薄层 5.5.2.5摩擦力矩 摩擦力矩值以第二小时内所记录的平均值为准;如波动很大,则应记录第二小时内的最大值和最小 值 通常采用A十B两个重锤和500Ncm标尺 5.6结合强度试验 5.6.1试样尺寸120mm×20mmX(板材实际厚度)mm 5.6.2试验装置:用台虎钳垫两块有R5圆角的专用夹具,如图6所示 单位为毫米 变曲试样 台虎钳 图6板材层间结合试验装置
GB/T27553.2一2011 5.6.3操作步骤 a 按图6安装试样,并将其夹紧; b)将试样首先朝塑料面方向按60"角弯曲,然后再朝钢背方向弯曲60"为一次,如此共计5次; c 每弯曲一次,仔细观察试样不应有分层、剥落等现象; d)如在中途出现分层、,剥落,试验即中止,产品判定为不合格 板材厚度的测量 测量点选择距板材宽度边缘15mm处,每点反复测量3次,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这一点的厚 度值

塑料-青铜-钢背三层复合自润滑板材技术条件第2部分:带改性聚甲醛(POM)减摩层的板材GB/T27553.2-2011

塑料-青铜-钢背三层复合自润滑板材技术条件第2部分:带改性聚甲醛(POM)减摩层的板材是一种新型材料,具有优异的耐磨性、耐腐蚀性和高温稳定性。该板材主要由三个层次组成,中间为结构强度较高的钢背,外层为耐磨性较好的青铜,内层则为自润滑性能更好的改性聚甲醛减摩层。

在实际应用中,该板材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船舶、机械设备等领域,尤其是在高温、高速和重载工况下具有较好的表现。其中,改性聚甲醛减摩层是该板材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优异的自润滑性能可以有效减少摩擦和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GB/T27553.2-2011是该板材的标准,规定了其生产和检验的技术要求,包括材料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能、外观质量、尺寸允许偏差、检验方法等方面。符合该标准的板材可以保证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并且可以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

总之,塑料-青铜-钢背三层复合自润滑板材技术条件第2部分:带改性聚甲醛(POM)减摩层的板材GB/T27553.2-2011是一种优秀的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相信该板材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塑料-青铜-钢背三层复合自润滑板材技术条件第2部分:带改性聚甲醛(POM)减摩层的板材的相关资料

    和塑料-青铜-钢背三层复合自润滑板材技术条件第2部分:带改性聚甲醛(POM)减摩层的板材类似的标准

    塑料-青铜-钢背三层复合自润滑板材技术条件第1部分:带改性聚四氟乙烯(PTFE)减摩层的板材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塑料-青铜-钢背三层复合自润滑板材技术条件第1部分:带改性聚四氟乙烯(PTFE)减摩层的板材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塑料-青铜-钢背三层复合自润滑板材技术条件第1部分:带改性聚四氟乙烯(PTFE)减摩层的板材的编号:GB/T27553.1-2011。塑料-青铜-钢背三层复合自润滑板材技术条件第1部分:带改性聚四氟乙烯(PTFE)减摩层的板材共有9页,发布于2012-03-01
    滚动轴承带座外球面球轴承技术条件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滚动轴承带座外球面球轴承技术条件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滚动轴承带座外球面球轴承技术条件的编号:GB/T27555-2011。滚动轴承带座外球面球轴承技术条件共有6页,发布于2012-03-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