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30245.1-2013

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用远程输入输出设备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Remoteinputandoutputinstrumentsforindustrialprocessmeasurementandcontrolsystems—Part1:Generaltechnicalconditions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用远程输入输出设备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用远程输入输出设备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的编号:GB/T30245.1-2013。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用远程输入输出设备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共有44页,发布于2014-07-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N18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35.100
  • 实施日期2014-07-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44页
  • 文件大小822.41KB

以图片形式预览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用远程输入输出设备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用远程输入输出设备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国家标准 GB/T30245.1一2013 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用远程输入 输出设备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Remoteimputandoutputinstrumentsforindustrialprocessmeasurement andeontrolsystems一Part1:Generaltechnicalconditions 2013-12-31发布 2014-07-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监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花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30245.1一2013 目 次 前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缩略语 基本要求 正常工作条件和要求 功能要求 电磁兼容性(EMC)要求 制造厂提供的资料 25 制造厂提供的电磁兼容性(EMC)信息 33 制造厂提供的安全信息 l0 3. 附录A(资料性附录)数字输人标准工作范围公式 34 附录B(资料性附录 -EMC抗干扰等级 C区 35 参考文献 图1输人/输出参数 图2电流阱输人的U-1工作区 1G 图3交流数字输出的瞬时过载波形图 图4直流数字输出的瞬时过载波形图 图5功能接地端子标记图 19 图6抗EMc区 21 表1工作环境温度 表2远程1/O的正弦振动工作条件 表3便携远程1/O和手持远程1/o自由跌落在水泥地面上 表4在制造厂原包装内的远程I/0部件自由跌落于水泥地面 表5输人电源的额定值及工作范围 表6电压中断(功能要求 表7数字输人(电流阱)的标准工作范围 表8交流电流源数字输出的额定值和工作范围 表9直流电流源数字输出的额定值及工作范围直流 表10直流输人与直流输出之间的相容性 表11模拟输人的额定值及阻抗限值
GB/T30245.1一2013 表12模拟输出的额定值及阻抗限值 表13常规耐介电强度试验 表14辐射限值 . 表15抗EMC区(关于浪涌的示例 表16抗EMC干扰的性能等级 表17外壳端口试验,A区和B区 表18抗传导性试验,B区 表19抗传导性试验.A区 表20 电压跌落和中断EMC要求 表21模拟输人静态特性的信息 26 表22模拟输人动态特性的信息 2 表23模拟输人通用特性的信息 2: 表24模拟输人其他特性的信息 2s 表25模拟输出静态特性的信息 3G 表26模拟输出动态特性的信息 36 表27模拟输出通用特性的信息 30 表28模拟输出其他特性的信息 3
GB/T30245.1一2013 前 言 GB/T30245(《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用远程输人输出设备》分为两部分: -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第2部分:性能评定方法 本部分是GB/T30245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一3o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24)归口 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西南大学 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西门子()有限公司、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眼公司、深圳市华邦德科技 有限公司、福建上涧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北京金立石仪表科技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渝,刘枫 本部分参加起草人;窦连旺,许斌,包伟华,段梦生、邹崇、戈剑宫晓东

GB/T30245.1一2013 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用远程输入 输出设备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范围 GB/T30245的本部分规定了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用远程输人输出设备(以下简称“远程 Io")的通用技术条件.包括术语与定义.基本要求,正常工作条件相要求.功能要求,电磁兼容性 (EMC)要求,制造厂提供信息要求等 本部分适用于不含传感器和执行部件的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用远程输人输出设备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6一2007标准电压 GB3836.1爆炸性环境第1部分;设备通用要求 GB3836.2爆炸性环境第2部分;由隔爆外壳“d”保护的设备 GB3836.4爆炸性环境第4部分;由本质安全型“”保护的设备 GB4793.1一2007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5465.1一2009电气设备用图形符号第1部分;概述与分类 GB14048.52008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5-1部分;控制电路电器和开关元件机电式 控制电路电器 GB/T15969.1可编程序控制器第1部分;通用信息 GB/T16935.1 2008低压系统内设备的绝缘配合第1部分;原理、要求和试验 GB/T17799.1一1999电磁兼容通用标准居住、商业和轻工业环境中的抗扰度试验 GB/T17799.22003电磁兼容通用标准工业环境中的抗扰度试验 GB17799.42012电磁兼容通用标准工业环境中的发射 GB/T30245.2一2013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用远程输人输出设备第2部分;性能评定方法 IEc61000-4-18;2006电磁兼容第4-18部分试验和测量技术衰减振荡波抗扰度试验 [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EMC)Part4-18:TestingandmeasurementtechniquesDampedos cillatorywavesimmunitytest 术语和定义、缩略语 3.1 术语和定义 GB/T15969.1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模拟输入anaogueimput 把一种连续信号转换成供远程I/O使用的离散量的一个多比特二进制数的远程I/O.
GB/T30245.1一2013 3.1.2 模拟输出analogueoutput 把来自远程1/0的一个多比特二进制数转换成一种连续信号的远程1/O 3.1.3 lsmking 电流阱 current 接收电流的作用 3.1.4 类数字输入digtalinput,spe1 用于检测机械式接触开关元件(如继电器触点,按钮,开关等)信号的器件,它把一个两态信号转换 成一个单比特二进制数 3.1.5 e2 二类数字输入digitalin put,typ6 用于检测固态开关元件(如两线接近开关)信号的器件,它把一个两态信号转换成一个单比特二进 制数 3.1.6 ype3 三类数字输入digitalin ut, 用于检测固态开关元件(如两线接近开关)信号的器件,它把一个两态信号转换成一个单比特二进 制数 3.1.7 数字输出digitaloutput 把一个单比特二进制数字转换成一种数字信号的器件 3.1.8 电磁兼容性eleetrmagnelticcompatibility;EMC 个远程I/0或系统在其所处的电磁环境下能够令人满意地正常工作的能力,而对此环境中的其 他事物不产生不可容许的电磁干扰 3.1.9 手持设备 hand-heldeguipment -种可用一手提携而另一手操作的设备 3.1.10 封闭式远程I/oenelosedequipment 为了防止操作人员意外触及远程1/o中的带电部件或运动部件,防止大于或等于中12.5mm的固 体外物进人远程1/o,并满足机械强度、易燃性和稳定性(可用场合)的要求,除其安装表面外,其他所有 表面都封闭的远程1/o 3.1.11 模块module 包含确定功能(MPU,模拟输人等)可以插人底板或基板的远程1/o的组成部件 注,模块在GB/T15969.1中有定义,此处为针对本标准的改写 3.1.12 多信道模块mwtiehannelmodule 包含多个输人和/或输出信号接口的模块 这些信号接口彼此之间可以被隔离,也可以不被隔离
GB/T30245.1一2013 3.1.13 正常使用 normaluse 根据使用的指令或所期望的明确目的所进行的操作,包括后备(standby). 3.1.14 正常条件normalconditiom 所有防范危险的保护措施均完善的条件,即无故障条件 3.1.15 开放式设备openeqwpment 种含有可接触带电部件的设备,如主处理器单元 应将开放式设备装人到其他具有安全性的组 装件内 3.1.16 过电压类别线路或在电气系统内的oeroltagecategoryfacireuitorwithinaneeetrielsystem) 以限制(或控制)线路中(或一个具有不同标称电压的电气系统内)可能出现的瞬时过电压为基础 并依据用来影响过电压所采用的措施而进行的分类 按照GB/T16935.1一2008的具体条款 注1在一个电气系统中,从一个过电压类别降至另一个较低等级的过电压类别,其间的转换是通过适当的符合接 口要求的措施来实施的 这些接口要求可以是过电压保护器件或串并联阻抗,它们能够耗散,吸收或转换有 关浪涌电流的能量,以使瞬时过电压值降低到所期望的较低过电压类别的值 注2:本部分涉及的远程1/O将用于过电压类别l 3.1.17 远程输入/输出Remotelnputandoutput 远程1I/是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用远程输人/输出 3.1.18 微环境mier-enviromment 在所考察的电气间隙或爬电距离周围的环境条件 3.2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CRT,阴级射线管(CathodeRaTube) EUT;被测设备(Equipment UnderTest HMI:人机界面HumanMachineInterface Unit MPU:主处理单元(MainProcessing MTBF:平均失效间隔工作时间(MeanTimeBetweenFailures) PFVP:功能验证规程ProperFunctionalVerificationProcedures RFI:射频干扰(RadioFrequeneyInterference RTD:电阻温度计(ResistanceThermometerDetector 基本要求 远程1/0在工作过程和型式试验期间不应发生 硬件损坏,除非是试验所要求的; 操作系统和测试程序和交替的修改, -系统和被存储或交换的应用数据的非期望的修改; EUT的无规律或非期望的行为;
GB/T30245.1一2013 -模拟输人/输出的偏差超出表22的第4)项和表26的第3)项中所规定的限值 5 正常工作条件和要求 用户的责任是保证不超出远程1/0的工作条件 用户必须保证安装条件符合本部分中给出的环 境条件 5.1气候环境条件和要求 5.1.1环境温度 远程1/0应适用于表1中给出的工作温度范围 工作环境温度 限值类别 封闭式远程1/O 开放式远程I/O 40C 55 Tm 温度范围 T C 5c 对于通过自然通风进行冷却的无通风的远程1/O,远程1/O周围的环境气温是在机壳中心点垂线上方 距离该远程1/0不超过5Omm处的水平面上测得的室温 对于有通风的远程1/O,远程I/O周围的环境温度是距离该远程1/0的气流进人点的平面不超过 50mm处进人空气的温度 某些型式的远程I/o(如HMI触摸屏等)可使用开放式和封闭式特性的组合 远程I/o耐高温、低温和温度变化特性应满足第4章的规定,试验方法详见GB/T30245.2一2013 的6.1.2和6.1.3 5.1.2相对湿度 远程I/O应适用于相对湿度范围从10%95%,无凝露 远程1/0耐交变湿热性能应满足第4章的规定,试验方法详见GB/T30245.2一2013的6.1.4 5.1.3海拔高度 远程1/O安装地点的海拔高度应不超过3000 m 不要求试验 5.1.4污染等级 除非制造厂另有规定,远程1/0应适用于污染等级2 机械环境条件和要求 5.2 5.2.1 概述 机械环境(振动、冲击和自由跌落)条件随安装和环境的不同差异很大,因此很难对此作出规定 本部分中,工作条件由下列适用于固定装置、无包装的便携和手持装置的试验要求来间接规定 5.2.3中的例外)经验表明,满足这些试验要求的装置适用于固定安装的工业应用 固定装置是永久性设施的一部分
GB/T30245.1一2013 5.2.2振动 抗振性要求见表2 表2远程1/0的正弦振动工作条件 频率范围"/H 连续的 随机的 1.75mm 位移,恒定振幅 位移,恒定振幅 3.5mmm 5f<8.4 8.4sf<150 加速度,恒定振幅 加速度,恒定振幅 0.5g 1.0g 所有振幅均为峰值 应将跨越频率(约8.4H)调整为从恒定振幅位移要求到恒定振幅加速度要求的连续平滑跨越 振动作用于3个相互垂直的每个轴上 制造厂应规定在试验远程!/o上安装便携和手持外围远程1I/o的方法 远程I/O抗振性特性应满足第4章的规定,试验方法详见GB/T30245.2一2013的6.2.1 5.2.3冲击 抗冲击要求是在三个相互垂直的每 一个轴上,随机振幅为11tms的半正弦波 包含CRT的远程1/0不在本要求之内 机电式继电器可短时承受15g的冲击 在试验期间,允许有暂时的误动作,但在试验后,远程1/o 应完全满足第4章的规定,试验方法详见GB/T30245.2一2013的6.2.2 5.2.4自由跌落(便携远程1I/o和手持远程I/oy 抗自由跌落的要求见表3 表3便携远程1/0和手持远程1/o自由跌落在水泥地面上 注 便携和手持(任意重量)耐 手持(任意重量(抗 a,bd 随机跌落 1000mm,2次 平直跌落 100mm,2次 受支撑跌落 30°或100mm,2次 着地时允许有暂时的误动作,但在试验后远程1/O应完全恢复正常工作 因此,如果跌落时远程1/O正在 工作,则因撞击可能引起误操作,这就需要操作者纠正 从预定的高度(使用中的正常位置)跌落,按GB/T30245.2一2013中表7 GB/T30245.2-2013中表7 随机跌落指跌落在任意边沿、表面或角落 平直跌落仅指跌落在表面上 受支撑跌落指仅跌落在边沿上 远程1/O耐/抗自由跌落性能应满足第4章的规定,试验方法详见GB/T30245.2一2013的6.2.3. 5.3 运输和贮存条件及要求 5.3.1概述 以下要求适用于放置在制造厂原包装内的远程I/o单元 无包装的便携远程I/o的运输和贮存不得超出5.2规定的要求
GB/T30245.1一2013 5.3.2温度 允许的温度范围是一40°C+70^C 但不推荐用于将来的设计 远程1/0抗运输和贮存温度性能应满足第4章的规定,试验方法详见GB/T30245.2一2013的6.1.2 5.3.3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范围是10%一95%,无凝露 远程I/o抗运输和贮存交变湿热性能应满足第4章的规定,试验方法详见GB/T30245.2一2013 的6.1.4 5.3.4海拔高度 运输的设计大气压应相当于0m一3000m海拔高度(不低于70kPa) 不要求试验 5.3.5自由跌落 表4对原包装内的远程1/O部件给出了耐自由跌落要求 试验后,这些部件应完全满足第4章的 要求,试验方法详见GB/T30245.2一2013的6.2.4 表4在制造厂原包装内的远程1/o部件自由跌落于水泥地面 自由跌落,,下落高度/mm 带包装的发运质量/ke" 跌落次数 带发运包装 带远程1o包装 1000 300 40 500 300 10一 40 250 250 5.3.6其他条件 对于本部分中未规定的机械条件,用户应与制造厂进行协商 这包括如超低温贮存,更高海拔高度 的运输等方面 5.4电气工作条件和要求 5.4.1交流远程1/o电源和直流远程!/o电源 详见6.1.1 5.4.2过电压类别,瞬时过电压的控制 远程1/O应具备不超过过电压类别的条件特性 在与远程1/0电源连接点上的瞬时过电压应控制在过电压类别以内,即不能高于与基本绝缘的 额定电压相对应的脉冲电压 远程1I/0或瞬时抑制器件应能吸收瞬时能量 5.4.3非周期性过电压 在工业环境中,由于大功率远程1/0的断路,可能在远程1/0电源上出现非周期性过电压峰值(例 如,三相线路中一相的熔断器烧断) 这就会在比较低的电压电平上引起大电流脉冲(接近2倍的峰值
GB/T30245.1一2013 电压) 用户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远程1/0遭受损坏例如,添加变压器) 5.5特殊工作条件和要求 当工作条件比5.1、5.2、5.3和5.4给出的条件更为恶劣,或存在其他不利环境条件时例如,由灰 尘,烟雾、腐蚀性或放射性颗粒、水蒸气或盐分造成的空气污染,霉变的侵蚀,昆虫或小动物的叮咬),用 户应向制造厂咨询以决定远程I/O的适用性或应采取的措施 功能要求 6.1工作电源和后备存储器要求 6.1.1交流电源和直流电源 6.1.1.1额定值和工作范围 远程I/以及由外部供电的1/0模块的输人电源的额定值和工作范围应如表5所示 表5输入电源的额定值及工作范围 电 率 压 频 推荐使用(R 规范的条款和注 容差 容差 额定u. 额定F 1/o信号" 电源 min/max min/max R D24V -15%/十20% R R DC48V DC125V AC24v均方根值t 注 均方根值 AC48V 注 R Ac100V均方根值 R Ac110V均方根值 50Hz AC120V均方根值 -15%/十10% 或 -6%/十4% R 注 60Hz AC200V均方根值 R R R AC230V均方根值 注 c240v均方根值 R R 均方根值 AC400V R ,(注 注这些额定电压可参考GB/T156一2007确定 除电压容差外,还允许存在一个峰值是额定电压5%的交流成分 绝对限值如下;对于c24V是Dc30/ 19.2V;对于DC48V是C60V 38.4V 如果有可能使用二类数字输人,则见表7中脚注e 对于那些在本表中没有给出的输人电压如Ic110V等,本表内给出的容差及其注也适用 这些电压容差 应被用来计算表7中输人限值,运用附录A中的等式计算 三相供电 关于模拟1/O的电源,见表23中的第5)项和表27中的第3)项
GB/T30245.1一2013 6.1.1.2电压谐波 交流电压是指在远程1/0接人点处测得的总均方根电压值 小于10倍标称频率的真谐波(标称频率的整数倍)的总均方根值可能达到总电压的10% 更高频 率的谐波和其他频率含量可能达到总电压的2% 但为了取得恒定的比较结果,只应在3次谐波上对 远程1I/o进行试验(10%,在相位角0和180) 当供电电源的输出阻抗比远程1I/0电源的输人阻抗高时,远程1/o供电电源的总谐波含量可能受 到影响;因此,远程1/O的专用电源(如变换器)要求用户与制造厂所使用的电源必须完全一致,并应考 虑采用线性调节器 远程I/O的抗电源谐波特性应满足第4章的规定,试验方法详见GB/T30245.2一2013的6.3.1.2. 远程I/o的抗电压纹波和频率变化特性应满足第4章的规定,试验方法详见GB/T30245.2一2013 的6.3.1.1 6.1.1.3电压中断 对于短时电源扰动如表6中规定的),远程I/o应保持正常工作 对于较长时间的电源扰动,远程1/0或者维持正常工作,或者进人预先规定的状态,并且在恢复正 常工作之前具有一个明确规定的行为 注;由同一个电源供电的输出和快速响应输人将会对电源的这些变化作出响应 表6电压中断(功能要求 低压, 电源型式 严酷等级d 最大中断时间 U m至%U " C PS 0% 1ms D Ps2 0% 10ms Ac PS2 0% 0.5周期 任意相角,F,=50Hz或60Hz, U.是表5中最小容差时的u PS1适用于由电池供电的远程1/O系统 Ps2适用于由交流电源、整流的交流电源以及直流电源供电的远程1o. 电压中断是来自Umin 远程1/0的抗电压中断能力应满足第4章的规定,试验方法详见GB/T30245.2一2013的6.3.2.3 6.1.2后备存储器 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当能源在额定容量时,易失存储器的后备电源能保持所存储信息的时间应至少 为300h,在温度不高于25"C时,应至少为1000(对于需要更换的后备电源,额定容量是指示更换电 源的过程和时间间隔的值) 如与所述持续时间有异,则制造厂应规定与易失存储器相关的存储时间信息 在更换后备电源或向其充电时,应不丢失后备存储器部分中的数据 如果置有后备存储器电池,则应有“电池电压低”的警示 对后备存储器要求的试验详见GB/T30245.2一2013的6.3.1
GB/T30245.1一2013 6.2数字输入/输出要求 6.2.1概述 图1示出了一些输人/输出参数的定义 输入 输出 公共端 参考点》 节点产品 负载 电流阱 电流源 节点产品输入 节点产品物出 说明 c -输出;机械或固态触点(如继电器干触点,双向晶体管,晶体管或类似器件) -输人:输人阻抗; Ps -外部电源 注:某些应用中输人、输出和节点产品系统可以仅用一个电源共用端 图1输入/输出参数 数字输人/输出应符合下列要求 远程1/0至少应设有一种输人接口和/或一种输出接口,对这些接口在6.2.2、6.2.3和6.2.4中分 别作了规定 数字输人应符合6.2.2中给出的标准额定电压的要求 非标准电压数字输人应与附录A中给出设 计公式的计算结果一致 数字输出,交流应符合6.2.3.1中给出的标准额定电压的要求,直流应符合6.2.4.1给出的标准额定 电压的要求 通过正确选择上述数字输人/输出,应能使输人和输出互连,使远程I/O系统正确运行(必要时附 加的外部负载应由制造厂规定) 隔离的多信道交流输人模块应能由不同的相位馈电,因此这些模块应符合相与相之间可能出现的 最大电压差的要求,否则,用户手册中应加以说明,所有信道都必须由同一相位馈电 如果把多信道交流线路作多相使用,则线路应符合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要求,并使相间电压对应 于介电试验 远程1/0系统可以提供本部分中未包括的接口,如T和CM0s线路的接口等 在此情况下,制 造厂的资料中应给出与用户有关的全部资料 注:本部分中没有涉及某些应用需要的电流源输人和电流阱输出,在使用时应特别注意 在使用正逻辑电流阱输 人和电流源输出的场合,任何对参考电位的短路和断路都被输人和负载解释为“断开状态”;在使用负逻辑电流 阱输人和电流源输出的场合,接地故障被理解为“导通状态” 6.2.2数字输入(电流阱 数字输人要求依据GB/T30245.2一2013中的6.4.2进行验证 6.2.2.1数字输入工作区定义 图2用图示法表示了本部分中用以说明电流阱数字输人电路特性的各种限制和工作范围 工作区由“导通区”“过渡区”和“关断区”组成 脱离“关断区”必须使电流大于I个,同时电压大于
GB/T30245.1一2013 Umm;在进人“导通区”之前,必须使电流大于I目,同时电压大于UH 所有输人U-】曲线应保持 在这些边界条件内 低于零电压的区是直流输人“关断区”的有效部分 N l 0 U ," 过渡区 或" /mA 说明 U,和UHm是导通状态(“1"状态)的电压极限值; ln,和l是导通状态(“1"状态)的电流极限值 U下和U下是过渡状态(通或断)的电压极限值 1下和Ir是过渡状态(通或断)的电流极限值 Um和Um是关断状态(“o”状态)的电压极限值 L和I是关断状态(“0"状态)的电流极限值 是电流大于/等于I的nm U.U..,及U.是外部电源的额定电压及其上,下极限值 图2电流阱输入的U-1工作区 6.2.2.2数字输入(电流阱)的标准工作范围 电流阱数字输人应在表7给出的限值之内工作 6.2.2.3补充要求 每一输人信道都应设有一个指示灯或相应的器件,当指示器通电时表示输人为“1”状态 6.2.3交流电流(电流源)的数字输出 6.2.3.1额定值及工作范围(交流 数字交流输出应符合表8给出的额定值,输出电压由制造厂根据6.1.1.1指明 10
GB/T30245.1一2013 数字输入电流阱)的标准工作范围 第一类限值" 第二类限值"(注) 第三类限值" 额定 额定 限值状态“”过渡状态状态"1”状态"o”过渡状态状态"l”状态“0”过渡状态状态"" 注 频率 电压U. 形式 U U lUIU U Um U U U F,/HHz Ir In V v V mN m m m VmN m mAVmA m 15 15 15 15 30 15 maxh5/51515 1/530 30 303030 DC24V ND ND min 3 15 15 sS 30 sS 15 sS 15 60 15 max34/115 B0/130 30 0/1 DC48V ND 10 30 ND10 ND 34 30 min h0 10 Ac24v max4/515 1 15 21 15 l0/530 1030 30 15 15 15 50/6o 均方根值 10 min nax3/1d1534 5315 2930 5330 1530 53 AC48V 50/60 均方根值 min 10 34 10 29 10 30 74 79 AC100V 1579 15 15 30 7430 30 15 15 15 max U U U 20 20 20 AC110V 50/60 AC120V 79 74 202.5 min 20 20 均方根值 164 159 1. 159 1. 1.l AC200V 1516415 15 30 15 15 15 3015930 159 max /40 U 40 U 40 U AC230V 50/60 AC240V min 164 40 159 40 2.5159 均方根值 注:依据GB/T14048.10一2008与二线接近开关的兼容性能够与二类兼容 见脚注c 所有逻辑信号都是正逻辑 开路输人应被理解为“0”状态信号 求本表中各值所使用的公式,假设及附注 见附录A 给出的各电压极限值包括所有的交流电压分量 静止开关可能影响输人信号的真谐波的总均方根值,因而影响输人接口与接近开关的兼容性,特别是第二 类的交流24 tV均方根值 具体要求见6.l,l.1 建议作一般用途和供今后设计使用 连接到2线接近开关的第二类DC24V输人,其最小外部电源电压应高于IC20V,或U低于直流Dc 11V,以保证有足够的安全余量 随着当前技术的进步以及鼓励设计出与所有常用额定电压兼容的单一输人模块,极限值是绝对的并与额定 电压无关(UHm除外),根据附录A中的公式,分别为AC100V均方根值和AC200V均方根值 见3.1.4,3.1.,5,3.1.6的定义 ND=未定义 11
GB/T30245.1一2013 表8交流电流源数字输出的额定值和工作范围 额定电流("!"状态) I/A 0,25 0.5 注 20 minmAN 10[5] 100 100 “1”状态的电流范围 (在最大电压处连续 0.28 2.2 0.55 1.1 mmaX 无保护输出 naX “1”状态的电压降U 保护和耐短路 max abg 固态输出 5[3幻 maxmA 10 10 10 “0"状态的漏电流 2.5 2.5 2.5 2.5 机电式输出 maxm 固态输出 2 max 瞬时过载的工作 周期时间重复率 继电器输出 10 10 lo 10 电流和电压的均方根值 ]内的数字适用于没有Rc网络或等效浪涌抑制器的模块 所有的其他值适用于带抑制器的模块 固态输出的漏电流大于3mA,意味着要使用附加外部负载来驱动第二类数字输人 电流/A 10! 继电器输出 ,10N 固态输出 0.25A,1ls 0.5A-2A,42s 时间厂 说明: 在F 时的2个周期(F =额定电网频率), “导通”时间; “关断"时间(“关断”时间=“导通”时间). t, -工作时间 图3交流数字输出的瞬时过载波形图 6.2.3.2补充要求 6.2.3.2.1输出指示器 每一个输出信道都应设有一个指示灯或类似器件,当指示器通电时表示输出为“1”状态 12
GB/T30245.1一2013 6.2.3.2.2 保护输出 制造厂指定的需受保护的输出 该输出应能承受所有输出电流稳态值大于1.1倍额定值的输出,和/或有关的保护器件应能正 a 常工作,以保护这样的输出 b在复原或单独更换保护器件后,远程I/O系统应恢复正常工作; 可在以下3种类型中选择重启功能选项 自动重启保护输出:在消除过载后自动恢复的保护输出; 受控重启保护输出:通过信号(例如,远程控制)重新复原的保护输出 手动重启保护输出:靠人为动作恢复的保护输出(保护可以是熔断器,电子联锁等) 对本条的要求依据GB/T30245,22013中的6,4.3.2进行验证 注1:在过载状态下持续工作会影响模块的工作寿命 注2:保护输出不一定保护外部接线 需要时,用户自己负责提供保护 6.2.3.2.3耐短路输出 制造厂指定的需耐短路的输出 a)对于所有大于1.,和高达2倍额定值1 的输出电流,输出应能工作并耐瞬时过载 这种瞬 时过载的量值应由制造厂规定 对于所有可能超过20倍额定值的输出电流.保护器件应能工作 在复原或单独更换保护器件 b 后,远程1/0系统应恢复正常工作 对于在2倍一20倍I 范围内的输出电流,或瞬时过载超出制造厂所规定的限值[如a)]的输 出电流,模块可能需要修理或更换 对本条的要求依据GB/T30245.2一2013中的6.4.3.2进行验证 6.2.3.2.4无保护输出 制造厂指定的无保护输出,如果制造厂建议采用外部保护器件,则输出应满足对耐短路输出所规定 的所有要求 6.2.3.2.5机电式继电器输出 根据GB14048.5一2008,在AC-15使用类别(耐久性等级0.3)规定的负载条件下,机电式继电器输 出应能完成至少3×10次动作 如果继电器部件已被证明符合GB14048.5一2008的要求,就不需要做型式试验 6.2.4直流电源(电流源)的数字输出 对本条的要求依据GB/T30245.2一2013中6.4.3进行验证 6.2.4.1额定值及工作范围直流 数字输出应符合表9给出的额定值,输出电压由制造厂根据6.1.1.1指明 13
GB/T30245.1一2013 表9直流电流源数字输出的额定值及工作范围(直流 “"状态的额定电流 注 I./A 0,l 0.25 0,5 最大连续)电压下 A 0.12 0.3 0.6 1.2 2,4 maX "状态的电流范围 1 心 无保护输出 max 电压降U 心 保护和耐短路 max “0”状态的漏电流 0. 0.5 0.5 max mA 瞬时过载 见图4或按制造厂规定 maX 对1A A额定电流,如果具有相反极性的保护,则允许电压下降5V 这使输出与相同的额定电压的 和2A 类输人不相容 如果没有附加的外部负载,得出的直流输人与直流输出之间的相容性如表10. 加上适当的外部负载,所有直流输出可成为与所有一类直流输人、二类直流输人和三类直流输人相容 表10直流输入与直流输出之间的相容性 额定输出电流1./A 0,1 0,25 0.5 是 是 否 否 二类 是 是 是 是 是 三类 是 是 是 是 是 电流/A 2 时间/s 说明 浪涌时间-10ms i “导通”时间; t “关断”时间(“关断"”时间=“导通”时间); 1一 运行时间=1s 图4直流数字输出的瞬时过载波形图 6.2.4.2补充要求 除了以下方面以外,其他要求与6.2.3.2中对交流电流源输出规定的要求相同: a)保护输出;限值是1.21.而不是1.1I.; b)机电式继电器输出;以DC-13替代AC-15 14
GB/T30245.1一2013 6.3模拟输入/输出要求 6.3.1概述 可以给远程1/0提供本部分中未包括的接口,即特殊电路或器件等的接口 在此情况下,制造厂 的资料中应给用户提供相关的全部资料 对本条的要求按照GB/T30245.2一2013中的6.4.4模拟输人/输出试验的验证步骤进行验证 6.3.2模拟输入要求 远程I/O的模拟输人的信号范围及阻抗的额定值应符合表11的规定 表11模拟输入的额定值及阻抗限值 信号范围 输人阻抗限值 士10V >10kQ 0V~10V >10kQ 1V5V 5kQ 4mA~20mAN 300Q 0m.A一20mA(不推荐在今后的设计中使用 <300Q 模拟输人可以设计成与标准热电偶或标准电阻温度计(RTD)(如Ptl00传感器)相容 热电偶模 拟输人应提供冷端补偿方法 6.3.3模拟输出要求 远程1/0的模拟输出的信号范围及负载阻抗的额定值应符合表12的规定 表12模拟输出的额定值及阻抗限值 信号范围 注 负载阻抗限值/Q 士10V >1000 0~10V 1000 15v >500 4一20mA S600 0~20mA <600 电压模拟输出应能承受直至短路时的任何过载 电流模拟输出应能承受直至开路时的任何过载 不推荐在今后的设计中使用 6.4 通信接口要求 根据远程1/O使用说明书进行试验的配置,应装有适用的通信接口模块和由制造厂规定的通信 链路 对本条的要求按照GB/T30245.22013中的6.5进行验证 15
GB/T30245.1一2013 6.5远程输入/输出站(RIOS)的要求 远程输人/输出站(RIOS)是主处理单元(MPU)永久性设施的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对它们进行相应 的试验 但为了试验方便,在合适场合可对隔离的远程输人/输出站(RIOS)分开试验 电源的电压跌落和电源中断的各项要求完全适用于远程输人/输出站(RIOS) 这些要求在6.1. 中说明 当与主处理单元(MPU)的应用程序失去通信时,远程输人/输出站(RIOS)应能够在规定的延迟时 间内,而且不通过未作规定的状态,将其输出状态固定在规定的值上,并应能提供故障指示信号 主处理单元(MPU)系统应把有关远程输人/输出站(RIOs)当前状态的相关信息提供给用户的应 用程序 对本条的要求依据GB/T30245.22013中6.6进行验证 6.6外围远程I/o(PADT,TE.HN)的要求 不属主处理单元(MPU)的永久性部件的外围远程!/o,当其与操作系统进行通信或中断通信时, 应不引起系统的误动作 对本条的要求依据GB/T30245.22013中的6.2.5进行验证 用于外围远程I/o的连接器应具有防止极性误接的定位措施,或远程I/o应在设计上保证在极性 误接的情况下也不产生误动作 由外围远程1/0和主处理单元(MPU)组成的系统,应在设计上保证主处理单元(MPU)中执行的 编辑程序与外围远程I/o上显示的编辑程序在功能上是相同的 如果能通过外围远程1/0在线修改主处理单元(MPU)的应用程序和/或工作模式[即当主处理单 元(MPU)正在控制一种机械或一个工业过程时],则 外围远程I/O应自动地给出类似于“正处于在线修改,程序显示可能与应用程序不同;在某 时段(ms)内机械/过程的控制会被中断,等等”的明确警示; b外围远程I/O应询问操作者“你确实要执行该动作吗?”或某些类似问话,并只在操作者给出 肯定的回答后才执行这一命令; 应能将新的应用程序加载到制造厂提供的数据媒介上,并能在线验证这些记录在功能上的确 与应用程序相同 应提供相应的手段来防止非授权使用这些功能硬件或软件). d 对本条的要求依据GB/T30245.2一2013中的6.7进行验证 自检和诊断要求 制造厂应提供远程1/0实现自检和诊断的手段 这种手段应是远程1/O的内置服务,和/或为实 现预期应用而推荐的方法 应提供下列手段: a监控用户应用程序的手段[如监视(看门狗)定时器等]; b 检验存储器完整性的硬件或软件手段; 检验存储器、处理单元和输人/输出模块之间所交换的数据正确性的手段(如应用程序回送检 查); d 检验电源单元不超过硬件设计所允许的电流限值和电压限值的手段; 监控主处理单元(MPU)状态的手段 e 永久性安装的远程1/0应能在报警输出上给出报警信号 当检测到系统“功能正常”时,该报警输 出端应处于预先确定的状态 在其他情况下,则应处于相反的状态 制造厂应规定“功能正确状态”的 16
GB/T30245.1一2013 条件,以及为驱动该报警输出而执行的自检的条件 远程输人/输出站(RIOS)在掉电或者不能与主处理单元(MPU)正常通信的情况下,应能在报警输 出上(例如,通过一个数字输出模块)给出报警信号,并进人预先规定的状态(见6.5) 对本条的要求依据GB/T30245.2一2013的6.8进行验证 6.8安全常规要求 6.8.1耐介电强度要求 在隔离的电输出/输人端子之间、以及所有电输出/输人端子与保护接地端子之间施加表13所列试 验电压,试验期间应没有意外的“飞弧”闪烁或绝缘击穿现象 表13常规耐介电强度试验" 0一2000m的试验电压/V 线路的工作电压" 交流电压均方根值或直流电压/V 1.2/50s脉冲峰值" 交流2s 直流2s 无需试验 无需试验 无需试验 U.30 30U.s50s 500 350 500 50GB/T30245.1一2013 保护接地端子应使用方便,并应设计成在卸去外盖或任何可拆卸部件时仍保持远程I/O与保 护接地导体的连接 b)拟用电线连接的远程1/O应配备有一个与插头和插座组成一体的保护接地端子如可拆卸的 导线束). 保护接地端子应是螺钉、螺栓或压接型的,并且应由合适的耐腐蚀材料制成 c d)保护接地端子的夹紧远程I/O应充分锁紧以防意外松动,而且只能借助工具才能将其松开 保护接地端子和接地触点不应直接与远程1I/o内的中性线端子连接 这不能防止在保护接 地端子与中性线之间接人适当的标定容量的远程I/O如电容器或浪涌抑制器). f远程I/O的保护接地端子应符合GB/T30245.2一2013中8.2的试验 注:I类装置、l类装置见GB/T15969.2一2008. 6.8.2.2开放式远程1/0的保护接地要求 开放式远程1/O应符合6.8.2.1的要求,所不同的是其保护措施不是通过与外部保护导体连接,而 是通过与最外层外壳连接 6.9功能接地要求 功能接地端子,设有如抗干扰控制、射频干扰(RFI)保护等结构上的要求 6.10安装要求 应对远程1/0与支撑表面之间的紧固安装作出规定 不同的安装方法(如安装DIN轨)也应提供远程1/O的紧固安装 用来安装远程I/0部件的螺栓、螺钉或其他零件等,不得被用来紧固远程I/与支撑表面、DIN 轨等 -般标记要求 6.11 6.11.1概述 对于所有远程I/o,远程I/o上标出的信息至少应标明制造厂(向市场投放远程I/o的公司)和远 程I/0型号 其他信息应在远程!/0的数据单中提供 见第8章 以下信息应由制造厂提供 制造厂名称,商标或其他标识 a) 型式/系列号,型号或名称; b 软件系列号和/或版本等级; e) d)硬件系列号(或系列)和/或版本等级,以及日期代码或类似数据 对本条的要求依据GB/T30245,2一2013的6.9进行验证 6.11.2功能标识 每个输人/输出模块在插人其工作位置运行时,借助制造厂的标记应能方便无误地辨认 所有操作开关、指示灯和接插件应能被辨认,或具有识别措施 6.11.3模块位置和模块标识 在模块上或模块附近,应留出标注每个模块和输人/输出信道的标识符号的空间 18
GB/T30245.1一2013 6.11.4功能接地端子标记 对功能接地端子即用于非安全目的,如改善抗干扰性),应使用图5的符号作出标记: 注,正确的表示(尺寸大小)见GB/T5465,.1-2009 图5功能接地端子标记图 6.12防爆要求 防爆型远程1o应符合B3836.l.GB38362和cGB3836.4等标准的要求 6.13电气安全要求 远程I/O应符合GB4793.1一2007的要求 6.14外壳防护等级 远程I/O外壳防护等级不低于IP43. 6.15可靠性要求 远程1/0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最小值为30000h 6.16外观要求 远程1/0表面不应有明显的凹痕,划伤、裂痕、变形和污溃等 表面涂镀层应均匀,不应起泡、龟 裂,脱落和磨损 金属零部件不应有锈蚀及其他机械损伤 6.17正常工作和功能型式试验及验证的要求 正常工作和功能的试验及验证应由制造厂按GB/T30245.22013的第6章要求完成 6.18关于正常工作和功能方面信息的要求 关于正常工作和功能方面的信息应由制造厂按第8章的要求提供 电磁兼容性EMC)要求 7.1 概述 本章规定远程输人/输出站(R(OS),永久性/非永久性安装的外围远程I/o的电磁兼容性(EMC)要求 作为潜在的发射远醒1o,远程1o可能发射传导的辐豺的电嚣干扰. 作为潜在的接收远程1/o,远程1/o可能受到外部产生的传导干扰、辐射电磁场及静电放电的影响 7.2和7.3中的要求规定了远程1/O的EMC性能特性,这些是对制造厂职责的要求 制造厂建 议,用户负责所安装远程Io的电磁兼容性 由于远程1/O仅仅是整个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部件,因此本部分不涉及整个自动化系统的EMC兼 容性 如果可选的EMC外壳(如机柜)或其他保护器件(如滤波器)是由制造厂指定的,则它应属被测远 19
GB/T30245.1一2013 程1/0(EUT)的组成部分 EMC外壳端口是远程1/0的物理边界,电磁场可通过它发射或接收 7.2辐射要求 7.2.1概述 除非制造厂的资料另有规定,远程1/(设计为用于GB17799.4一2012涵盖的工业环境 7.2.2辐射的一般要求 7.2.2.1概述 对于辐射.表14中所列要求的目的是确保对无线电频谱的保护 7.2.2.2低频范围内的辐射限值 由于工业控制系统不与公共电网相连,因此频率低于150kHz的不作要求 7.2.2.3高频范围内的辐射限值 高频范围内的辐射限值见表14 表14辐射限值 端口 频率范围 严酷等级(标准) 严酷等级(可选 基本标准 在距离10m处测得 在距离30m处测得 外壳端口 30MHz一230MHz 40dBV/m)准峰值30dB(V/m准峰值 GB17799.4一2012 辐射 230MHz1000MH47dB(aV/m准峰值37dB(AV/m准峰值 79dB(AV/m准峰值 0.15MHz0.5MHz 66dB(av/m)平均值 交流电源端口 GB17799,42012 传导" 73dB(AV/m准峰值 0.5MHHz30MHz 60 dB(gV/m)平均值 若每分钟出现脉冲干扰的次数少于5次,则不予考虑 若每分钟出现脉冲干扰的次数多于30次,则这些限 值适用 若每分钟出现脉冲干扰次数的花围是5一20次,则允许限值的衰减为2olg(30/N(其中,N是脉冲 干扰的次数) 合格/不合格的准则可参阅GB4343.1 对本条的要求依据GB/T30245.2一2013中的7.4和7.5进行验证 7.3抗EMC要求 7.3.1概述 除非制造厂的资料另有规定,远程1/0设计为用于GB/T17799.2所覆盖的工业环境 图6所示图形说明了在一个工厂环境中EMc与耦合干扰的机制 区域的划分由电源配电、安装 的实际情况、输人/输出接线确定 C区:工厂电网通过专用变压器与公共电网隔离),第1级浪涌保护和严酷的耦合干扰 该区的工 业环境比GB/T17799.2所覆盖的一股工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严胎 B区:专用配电,第2级浪涌保护和中等等级的耦合工业干扰 该区的工业环境相当于GB/T 20
GB/T30245.1一2013 17799.2所覆盖的一般工业环境 A区;本地配电,被保护的和低干扰稠合 该区的周围是一般工业环境(B区) 通常采用的典型措 施有;短接线、受到良好保护的电源(SELV/PELV)、I/0阻抗限制、安装保护网络、交流/直流变换器、 隔离变压器,浪涌抑制器等 A区干扰环境类似于GB/T17799.1(轻工业环境 除非制造厂的资料另有规定,远程I/0设计为用于B区(GB/T17799.2所覆盖的工业环境) B区 包括A区 如果远程I/O将用于多个区域,则应按其所用区域的最严酷环境的综合要求对其进行设计和试验 B区 A区 室外 第三级 c区 保护 A区I0o 雷电 CD 保护 第二级 保护 三相输入电源 (公共电网 第一级 保护 室外设备 -班得上下 A区/o 保护网绒 合于 各应适合 降低从室外设备到 3区的严酷性等级l 对室外设 备的保护 保护网络应适合于降低从B区 工厂接地系统 到A区的设备严酷性等级 图6抗ENc区 图6中的虚线并不表示物理分隔或隔离 表15给出了抗EMC区关于浪涌的具体示例 表15抗EMc区(关于浪涌的示例 EMC区 EMC条件 工厂电网配电 极高电压合浪涌 C区 第1级浪涌保护 高额定电压 4000V 中等电压合浪涌 专用配电 第2级浪涌保护 B区 额定电压<300V I/0阻抗限制 2000V 本地配电 低压耦合浪涌 额定电压120V 1000V A区 800v 额定电压<100V /o阻抗限制 额定电压<50V 500V 7.3.2性能等级 抗EMC干扰的性能等级规定见表16 21
GB/T30245.1一2013 表16抗EMC干扰的性能等级 性能等级 操作 性能等级 试验期间 试验后 EUT应按预期要求继续运行 按PFVP,没有功能或性 远程1!/o应按预期要求继续运行 能丧失 可接受的性能降低 示例:模拟值在制造厂规定的限值范围内变化,通信延 迟时间在制造厂规定的限值范围内变化,HMn 远程1/(应按预期要求继绩运行 暂时的 显示器上出现闪烁等 B 不改变操作模式 性能降低必须能自行恢复 示例:在通信中数据丢失或存在未纠正的错误,系统或试 验远程1/o等看到非期望的数字I/o状态的改变 按PFVP,被存储的数据没有不可挽回的数据丢失 可接受的功能丧失,但没有硬件或软件(程序或数据)的在手动重启或电源关断/开启后,远程1/O 应自动地按预期要求继续运行 破坏 7.3.3抗电磁干扰等级 抗电磁干扰等级规定见表17,表18,表19 表17外壳端口试验,A区和B区 环境现象 参考标准 试验等级 试验内容 性能等级 试验 注 士4kV 触点 GB/T30245.,2 静电放电 GB/T17799.2 士8kV 2013表20 空气 2.0GHz一2.7GHz 1V/m 80%AM GB/T30245.2 射频电磁 GB/T17799.2 lkHz 1.4GHz2.0GH2 3V/m 场调幅 2013表21 正弦波 80MHz1000MH2 10V/m 60Hz 30A/m 电源频率 GB/T30245.2 GB/T17799.2 磁场 2013表22 50Hz 30A/m 应将ESD静电放电)试验施加于 a)操作员可接触的远程1/0(例如,HMI、PADT和TE) 外壳端口; b 没有安装意外接触保护的可接触工作部分(例如,开关、键盘、保护接地/功能接地、模块外壳、带连接器 和金 属连接器的通信端口) 对于不带连接器的通信端口、I/O端口或电源端口,不进行ESD试验 本试验是试验远程1/o对一般在工厂产生的磁场的灵敏度 本试验只适用于包含对磁场敏感器件的远程 l1/O,例如,霍尔效应器件、CRT显示器、软盘驱动器、磁性存储器,以及类似远程I/O 基本远程1/O一般不 包含这类器件;但其他远程1/O(如HIMI)可能包含这类器件 本试验不模拟高强度磁场,例如,有关媒接和 感应加热过程的磁场 此要求可通过在远程1/o制造厂对敏感器件施加的试验来满足 偏差不得大于3A/m 若大于3A/m,制造厂应规定CRT显示接口的允许偏差 此等级并不代表在紧靠远程1/o处由收发器所辐射的场强 心
GB/T30245.1一2013 B区等级是最典型的工业环境等级 B区抗传导性试验条件和方法见表18 A区等级适用于安装保护措施使工业环境等级降低到低于B区的工业环境等级的场合 见图6 它们可能是保护网络的设施,交流/直流转换器,隔离变压器,浪涌抑制器,I/O阻抗限制,短接线,受良 好保护的电源(SELV/PELV)等 A区抗传导性试验条件和方法见表19 表18抗传导性试验,B区 环境现象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 高能量浪涌 射频干扰 参考标准 GB/T17799.2 GB/T17799.2 GB/T17799.2" GB/T30245,2一2013GB/T30245.2一2013GB/T30245,2一2013 试验内容 表23 表214 表25 性能等级 B 接口/端口 特定接口/端口 试验等级 试验等级 试验等级 数据通信用手1o 屏蔽电缆 1kV 1kVCM" 10V" 机架的Al,Ar;用于 外围远程1/0的Be 非屏蔽电缆 lkV 1kVCM 10V" Bi,E) 2kvcM" 交流I/O(非屏蔽 2kV" 0V" 1kVDM" 数字1/O和模拟1/O 模拟1/o或直流1/o c和D) lkV 1kVCM" 0V" 非屏蔽 1kV 1kVCM 10v 所有屏蔽线(对地 2kVCM 交流电源 2kV 1kVDM 10V 远程I/O电源(F) 0.5kVCM 直流电源 2kV V 0,.5kVDM 10 交流1/O和 2kVCM 2kV” 10V 1/0电源(J)和 交流辅助电源 1kVDM! 辅助电源输出(K) 直流1/O和 0.5kVCM! 2kVn" 10V 直流辅助电源 0,5kVDM 不适合于使用电池或可充电电池的输人端口,因更换电池或充电的需要必须把它们从远程Io上取出或断 开连接 对于使用交-直流电源适配器的输人端口,应在制造厂所规定的交-直流电源适配器的交流电源输 人上进行试验;如果制造厂未规定,则使用典型的交直流电源适配器 对于永久性连接的输人/输出端口 若电缆长度<3m,则不需要进行试验 对于规定电缆长度 不需要进行试验 30m的端口, 不适合于使用电池或可充电电池的输人端口,因更换电池或充电的需要必须把它们从装置上取出或断开连 接 对于使用交-直流电源适配器的输人端口,应在制造厂所规定的交直流电源适配器的交流电源输人上 进行试验;如果制造厂未规定,则使用典型的交直流电源适配器 对于不会接在DC分布电源网络中而且线 长总是小于30m的输人输出端口,则不需要进行试验 对于规定电缆长度<3m的端口,不需要进行试验 23
GB/T30245.1一2013 表19抗传导性试验,A区 环境现象 电快迷瞬变脉冲群 高能量浪诵 射频干扰 GB/T17799.1 GB/T17799.1 GB/T17799,1 参考标准 GB/T30245.22013GB/T30245.2一2013 GB/T30245.2一2013 试验内容 表25 表23 表24 性能等级 B 接口/端口 特定接口/端口 试验等级 试验等级 试验等级 数据通信用于I/o 通信屏敞电缆 0.5kV 3V 不试验 机架的Al,Ar; 用于外围远程 非屏蔽电缆 1/O的Be,Bi,E) 0.5kV 3V 不试验 交流1/O 2kVCM" 1kV 非屏蔽 kvDMe 3V 数字1/和模拟1/O模拟1I/O或直流1/O 不试验 0.5kV c和D) 3V" 非屏蔽 所有屏蔽线 不试验 0.5kV 3V 对地》 2kVCM 交流电源 1kV 1kVDM 3V 远程lI/O电源(F 0.5VCM 直流电源 0.5kV" 0.5kVDM 3V 交流I/O和 2kVCM" 1kV 1kVDM 3V 交流辅助电源 1/O电源(J)和 辅助电源输出(K) 直流I/O和 0.5kVCM 0.5kV 直流辅助电源 )5kVDM 不适合于使用电池或可充电电池的输人端口,因更换电池或充电的需要必须把它们从远程1/o上取出或断 开连接 对于使用交-直流电源适配器的输人端口,应在制造厂所规定的交-直流电源适配器的交流电源输 人上进行试验;如果制造厂未规定,则使用典型的交直流电源适配器 对于永久性连接的输人/输出端口 若电缆长度<3m,则不需要进行试验 对规定电缆长度30m的端口,不需要进行试验 不适合于使用电池或可充电电池的输人端口,因更换电池或充电的需要必须把它们从远程Io上取出或断 开连接 对于使用交-直流电源适配器的输人端口,应在制造厂所规定的交直流电源适配器的交流电源输 人上进行试验;如果制造厂未规定,则使用典型的交直流电源适配器 对于与直流电源配电网络永久性连 接的输人/输出端口,若电缆长度30m,则不需要进行试验 对规定电缆长度<3m的端口,不需要进行试验 使用条件可要求在C区中的设施 对本条的要求依据GB/T30245.2一2013中的7.6、7.7、7.8、 7.9、7.10和7.11进行验证 7.3.4电压跌落和中断电源端口 这些限制适用于电源接口/端口 24

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用远程输入输出设备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GB/T30245.1-2013

近年来,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在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远程输入输出设备则是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本文将从技术条件方面介绍远程输入输出设备的相关内容。

一、什么是远程输入输出设备

远程输入输出设备是指位于远离控制器的地点,通过数据传输线路与控制器相连,完成数据采集、处理、存储、转换及控制信号输出等功能的装置,是工业领域中常见的一种设备。

二、远程输入输出设备的通用技术条件GB/T30245.1-2013

GB/T30245.1-2013是我国针对远程输入输出设备制定的通用技术条件标准,该标准规定了远程输入输出设备的基本要求和技术指标。

1. 远程输入输出设备的基本要求

  • 设备应具有稳定的性能和可靠的工作能力;
  • 设备应具有足够的传输距离和传输速率;
  • 设备应能与控制器良好地配合使用,确保系统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 设备应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兼容性,满足不同应用需求。

2. 远程输入输出设备的技术指标

GB/T30245.1-2013还规定了远程输入输出设备的技术指标,包括:

  • 输入信号类型和接口;
  • 输出信号类型和接口;
  • 传输介质和传输距离;
  • 工作环境和可靠性等。

三、远程输入输出设备在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远程输入输出设备在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例如:

  • 在物流行业中,使用远程输入输出设备可以实现对仓库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的远程监控;
  • 在能源行业中,使用远程输入输出设备可以实现对发电机、变压器等设备的远程监控和控制;
  • 在制造业中,使用远程输入输出设备可以实现对生产车间的无人化控制。

四、总结

远程输入输出设备是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通用技术条件GB/T30245.1-2013为其提供了基本要求和技术指标,广泛应用于物流、能源、制造等领域。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远程输入输出设备在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中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

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用远程输入输出设备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的相关资料

    和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用远程输入输出设备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类似的标准

    个人位置导航电子地图物理存储格式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个人位置导航电子地图物理存储格式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个人位置导航电子地图物理存储格式的编号:GB/T30292-2013。个人位置导航电子地图物理存储格式共有132页,发布于2014-07-15
    中国出版物在线信息交换图书产品信息格式规范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中国出版物在线信息交换图书产品信息格式规范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中国出版物在线信息交换图书产品信息格式规范的编号:GB/T30330-2013。中国出版物在线信息交换图书产品信息格式规范共有256页,发布于2014-07-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
    标签
    气象仪器 水文与水利仪器 海洋仪器 地球科学仪器 X射线、磁粉、荧光及其他探伤仪器 超声波与声放射探伤仪器 工艺试验机与包装试验机 力与变形测试仪器 机械振动、冲击设备与动平衡机 金属材料试验机 试验机与无损探伤仪器综合 真空检测仪表与装置 声学仪器与测震仪 实验室用玻璃、陶瓷、塑料器皿 实验室基础设备 实验室仪器与真空仪器综合 质谱仪、液谱仪、能谱仪及其联用装置 电化学、热化学、光学式分析仪器 色谱仪 物性分析仪器 物质成分分析仪器与环境监测仪器综合 缩微复印机械 照相机与照相器具 投影器、幻灯机 测试设备与检验片仪器 镜头 放映设备及其配件 制片设备 电影、照相、缩微、复印设备综合 光学设备 光学测试仪器 光学计量仪器 电子光学与其他物理光学仪器 放大镜与显微镜 望远镜、大地测量与航测仪器 光学仪器综合 电工参数检验及电源装置 综合测试系统 交直流电工仪器记录仪器 数字显示仪表 电能测量和负荷控制系统 电测模拟指示仪表 电工仪器、仪表综合 其他自动化装置 工业控制机与计算技术应用装置 自动控制与遥控装置 执行器 调节仪表 显示记录仪表 机械量仪表、自动称重装置与其他检测仪表 流量与物位仪表 温度与压力仪表 工业自动化与控制装置综合 卫生、安全、劳动保护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仪器、仪表用材料和元件 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