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9428.2-2014

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救援行动第2部分:程序和方法

Operationforearthquakesearchandrescueteam―Part2:Proceduresandmethods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救援行动第2部分:程序和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救援行动第2部分:程序和方法的编号:GB/T29428.2-2014。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救援行动第2部分:程序和方法共有16页,发布于2015-07-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P15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91.120.25
  • 实施日期2015-07-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16页
  • 文件大小444.24KB

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救援行动第2部分:程序和方法


国家标准 GB/T29428.2一2014 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救援行动 第2部分程序和方法 rescueteam1 Operationforcearthqakesearehamd Part2Proceduresandmethods 2014-12-22发布 2015-07-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29428.2一2014 目 次 前言 引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工作场地评估 搜索 营救 现场急救 附录A(资料性附录)常用建筑材料密度表 附录B(资料性附录)木料支撑系统参考数值 附录c(资料性附录)检伤分类方法 附录D(资料性附录)心肺复苏操作方法 附录E(资料性附录)创伤急救方法
GB/T29428.2一2014 前 言 GB/T29428《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救援行动》分为两个部分: -第1部分:基本要求; 第2部分;程序和方法 本部分为GB/T29428的第2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地震局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25)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 所、人民解放军66150部队,武警总部司令部、武警总医院、北京市公安消防局、四川省地震局、甘肃 省地震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卢杰、贾群林,、陈虹、顾建华、彭碧波、刘向阳,王亮、曲曼皓、王念法、韩文东、 何红卫、胡杰,吴新燕、程永,李尚庆杨阳,张健强 m
GB/T29428.2一2014 引 言 国内外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实践表明,地震灾情复杂,救援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由于参与救援的队伍 多,且队伍能力,技术和方法、装备、信息和安全管理各异,往往导致救援行动协调难度大,效率低,安全 风险高 GB/T29428旨在规范和协调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的救援行动,提高救援能力与效率,最大 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行动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科学施救,安全第一,营救与医疗救援相结合 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的主要任务是对因地震或其他突发事件造成建(构)筑物倒塌而被压理的人 员实施搜索和营救 GB/T29428的本部分在系统总结了汉川,玉树等一系列地震救援经验,研究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了国外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制定
GB/T29428.2一2014 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救援行动 第2部分:程序和方法 范围 GB/T29428的本部分规定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在工作场地开展评估,搜索、营救及现场急救 的程序和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救援行动,其他从事地震灾害救援授的队伍可参照使用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起重吊运指挥信号 GB50821985 GB/T29428.1一2012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救援行动第1部分;基本要求 术语和定义 GB/T29428.1一201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营救通道reseuepath 为营救受困人员选择或创建的安全路径, 3.2 支撑shoring 通过增加构件稳定建(构)筑物受损部位的过程 3.3 破拆breachimg 通过切割、钻凿、破碎、打孔等对障碍物进行拆除或局部分解的过程 3.4 顶撑uplfting 通过抬升、扩张障碍物,扩大空间的过程 3.5 移除 rem0ve 通过牵拉、吊升,起重等移动障碍物的过程 3.6 现场急救wmkingsieninlad 在工作场地对伤者进行稳定生命体征及创伤的止血、包扎、固定与搬运过程 检伤分类triage 对群体伤员伤情轻重程度进行快速分类及标识
GB/T29428.2一2014 工作场地评估 4.1评估程序 4.1.1救援队进人工作场地前,应首先确定工作场地范围,并设置警示带 警示带宜按图1方法设置 图1工作场地警示带设置方法 4.1.2救援队开展搜救行动前,应评估工作场地及相邻区域可能出现坍塌、坠落、危化品泄漏等危险的 区域,并沿危险区边缘设置警示隔离带 危险区警示隔离带宜按图2方法设置 图2危险区警示带设置方法 4.1.3工作场地评估后,救援队应按GB/T29428.1一2012附录B填写工作场地评估表 4.2评估方法 4.2.1救援队进人工作场地前,应评估工作场地及相邻区域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 宜采用下列方法 a)宜采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标注受损建(构)筑物及危险区域; b应向现场指挥部和当地居民询问工作场地及相邻区域信息 4.2.2对工作场地及相邻区域可能存在危险因索评估的内容包括 a)受困人数和位置; b)受损建(构)筑物对施救的不利影响; e)危险品及危险源 d)崩塌、滑坡、泥石流、洪水、台风等潜在危险因素 4.2.3救援队开展搜救行动前,应评估受损建(构)筑物结构,主要评估以下内容 用途; a b结构类型、层数 承重体系、基础类型; c D 空间与通道分布; 倒塌类型及主要破坏部位; 二次倒塌风险及影响范围, f g施救可能对结构稳定性产生的影响
GB/T29428.2一2014 4.2.4救援队开展搜救行动前,应侦检工作场地及相邻区域的危险品和危险源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氧气浓度; 物质或周围空气易燃性; b c)漏电; 毒性; d) e 可燃性气体浓度; f放射线 4.2.5救援队开展搜救行动前,应绘制工作场地草图,对建(构)筑物结构进行定位标记,定位标记宜按 下列方法进行: 建(构)筑物外部定位标记;建(构)筑物结构标有道路或有明显标识的一侧为第1侧面,其他侧 a 面从第1侧面开始沿顺时针方向计数,详见图3 第3面 受损建构筑物 第4i面 第2面 第1面 道路或有明显标识的一面 图3建(构)筑物结构外部定位标记 建(构)筑物内部定位标记;建(构)筑物内部被分成若干象限,象限按字母顺序从第一侧面和第 b 二侧面相交处顺时针标记,四个象限相交的中心区域定义为E象限通常为中心大厅),详见 图4; 第3象限 加2象则 第1象限 第4象限 图4建(构)筑物结构内部定位标记 建(构)筑物层数标记;多层建(构)筑物每一层应清晰标记,层序从地面一层开始,向上依次为 第二层、第三层等,从地面一层向下依次为地下一层,地下二层等,见图5 当层数从建(构)筑 物外部可以数出时,可不标记
GB/T29428.2一2014 3层 2层 1层 地下1层 地下2层 图5建(构)筑物层数标记 4.2.6救援队在开展搜救行动前,宜在工作场地安装结构稳定性监测装置,监测建(构)筑物二次倒塌 风险 搜索 5.1搜索程序 5.1.1开展搜索行动前,救援队应根据工作场地评估情况制定搜索方案 搜索方案主要包括以下 内容 a)按GB/T29428.1一2012附录C确定优先搜索区域 确定搜索方法; D 人员编组和任务分工; C d)搜索装备数量和性能要求; 搜救犬数暗和状态要求 e) 后勤,通讯保障和资源需求 f 信号规定 g h 紧急撤离路线 5.1.2开展搜索行动前,应控制工作场地及相邻区域的声源和振动源 5.1.3搜索人员确定受困人员位置后应向指挥员报告,并与营救人员交接受困人员及工作场地相关信 息,按GB/T29428.1一2012附录D填写搜索情况表 5.2搜索方法 5.2.1搜索人员开展搜索行动时,应将人工搜索,犬搜索和仪器搜索等方式结合使用,宜按人工、搜救 犬和仪器搜索的顺序展开 5.2.2人工搜索应询问知情者并核实信息 主要询问以下内容 a)是否存在受困人员; 如果有受困人员,应详细了解受困人员的数量、位置、姓名、性别及年龄等信息 b e)受困人员所处位置的危险信息 5.2.3采用敲击,喊话等方式进行人工搜索时,宜采用一字形、弧形或环形等队形,应多人反复监听 确认 5.2.4搜救犬搜索应采用多条搜救犬进行搜索确认,宜按先对整个工作场地进行快速搜索,确定重点 目标位置,再次确认的顺序进行搜索
GB/T29428.2一2014 5.2.5仪器搜索应根据工作场地环境采用声波(振动,光学、,热成像,电磁波等探测仪器 营救 6.1 营救程序 6.1.1救援队应根据搜索信息和评估情况制定营救方案,营救方案应由工作场地指挥员、结构工程师、 医疗人员共同制定,营救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D营救通道 b) 营救方法 e)作业编组和任务分工; 营救设备; d e)后勤、通讯保障和资源需求; 信号规定 g)进人和紧急撒离路线 h 医疗救援措施 意外事件应对措施 6.1.2营救行动前,应在工作场地及相邻区域划分营救功能区 主要包括下列区域 a)指挥区; b 紧急撤离区 e) 装备存放区 d)医疗处置区: 供电和照明区; e f搜救犬活动区 6.1.3营救过程中,安全员应巡查工作场地,检查安全防护装备,监视震损建(构)筑物二次倒塌,次生 灾害等风险,发现危险或潜在危险时应发出警报 哨子及其他鸣笛应按以下规定发出警报: a)紧急撤离;三声短,每秒一次,每次间隔1s,连续3次,重复到疏散完毕( 停止行动或保持安静:一声长,持续3sG b 重新行动;一声长,持续3s,间隔1s,一声短,持续1s( c 6.1.4营救受困人员时应根据受困环境创建营救通道 6.1.5营救行动结束后应按GB/T29428.l一2012附录E完成救援行动标记,按GB/T29428.1一2012 附录F填写营救情况表,按GB/T29428.1一2012附录G填写受困者救出信息表,按GB/T29428.1 2012附录H填写遇难人员处置信息表 6.2营救方法 移除障碍物应按下列方法和要求进行 6.2. a)参照附录A评估障碍物的重量,选择移除装备, b宜按从外到里,从小到大,从轻到重的原则进行移除; e)移除作业应避免障碍物周边构件发生位移 d 起重吊运作业应按GB5082一1985指挥移除作业 6.2.2支撑加固不稳定建(构)筑物应按下列方法和要求进行 应根据支撑位置和荷载确定支撑点 a b支撑点应避开结构松动、移位和悬挂的部位 根据支撑环境和支撑荷载宜采用垂直、水平、斜向、组合等支撑方法;
GB/T29428.2一2014 d)木料支撑材料宜选用松木或杉木,斜向支撑支柱与底部基础角度宜切割成45°一60"之间,木料 支撑参考数值参见附录B 6.2.3顶撑障碍物应按下列方法和要求进行 参照附录A评估障碍物重量,选择顶撑装备; a b应根据顶撑位置和顶撑荷载确定顶撑点; 顶撑作业应避免障碍物周边构件发生位移; d)顶撑障碍物应边顶撑边支撑 6.2.4 破拆作业前应确认作业场地无易燃、易爆物质,并全程监测 a b狭小空间、密闭空间破拆作业,应采取通风、降尘措施 破拆作业时,应防止废墟掉落,避免造成人员伤害 6.2.5建立绳索救援系统应按下列方法和要求进行 应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锚定点,荷载应分配在多个锚定点上,错定点应能够承受所有荷载; a 绳索救援系统各部件应能够承受所有简载 b 应建立垂直升降或穿越建(构)筑物的救援通道; c 应运用担架、吊带、绳索等对受困人员进行固定,保护和转移 dD 现场急救 7.1现场急救程序 7.1.1当发现群体受困人员时,医疗人员应根据伤情记录在检伤分类卡上,卡片应固定在受困人员的 肢体或额部、胸部明显位置,检伤分类方法及优先等级参见附录c 7.1.2在营救通道内接近受困人员时,医疗人员应检查受困人员伤情,全程参与移出受困人员,应包括 以下内容 a)对受困人员开展心理支持与医疗救护; b 伤情严重的受困人员应先急救再移出 e对有肢体挤压的受困人员应先进行液体复苏,防止发生挤压综合征,经医疗人员评估后再 移出; d)对狭小空间内受困人员采取个体化医疗救助 e)移出受困人员前应遮挡眼睛; f 受困人员颈椎,腰椎损伤应固定保护,平稳移出; g受困人员移出前,应做好急救、转移、后送准备 7.1.3当现场发现受困人员出现心跳呼吸骤停时,应对其立刻实施心肺复苏 7.1.4对活动性出血或四肢骨折的受困人员应进行创伤急救 7.1.5受困人员移出后,应转移至医疗处置区 7.1.6对伤者采取医疗处置后应按GB/T29428.1一2012附录1填写现场医疗处置记录 7.2现场急救方法 7.2.1心肺复苏操作方法参见附录D. 7.2.2创伤急救方法参见附录E
GB/T29428.2一2014 附 录A 资料性附录 常用建筑材料密度表 常用建筑材料密度见表A.1 表A.1常用建筑材料密度表 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 材料名称 密度 材料名称 密度 普通粘土砖 18001900 木纤维板 200l000 刨花 板 900~1450 粘土空心砖 300一600 耐火 砖 普通玻瑞 2550 1900一2200 12001500 25002700 花岗 土坯砖 岩 砂 子 普通混凝土 22002450 14001700 毛 石 泡沫混凝土 600800 1700 550750 钢 材 加气混凝土 7850 水 泥 1250~1450 铸 铁 7250 铜 松 木 500一600 8500一8900 400500 铝 2700 木 600700 2800 硬杂木 朋 合 软木板 250
GB/T29428.2一2014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木料支撑系统参考数值 木料支撑系统参考数值见表B.1、表B.2、表B.3,表B.4 表B.1垂直支撑参考数值表 100mm×100mm支柱系统 150mm×150mm支柱系统 支撑高度 支柱间距 竖向承载力 支撑高度 支柱间距 竖向承载力 m m kN m m kN 2.4 1.8 36 3.6 1.8 3.0 1.5 5.0 1.5 6.0 3.6 1.2 1.2 表B.2水平支撑参考数值表 最大间距 水平条 墙板 支柱 mm? mm m m 3.0 150X100 175×50 100×100 150×150 175×50 100×100 4.5 6.0 150×150 250×50 100×100 表B.3斜撑参考数值表 支撑高度 支柱规格 墙板规格 底板规格 撑杆规格 m mm mmm" mm" mm" 100×100 250×75 250×75 4.5 100×50 250X75 250X75 l00×50 6,0 125×125 7.5 150×15 250×75 250×75 150×100
GB/T29428.2一2014 表B4斜撑支柱长度计算表 单位为毫米 60'斜撑支柱(升高) 45"斜撑支柱(升高) 升 高 300 500 430 600 85o 700 900 1050 128o 1200 1390 1700 1500 1740 2130 1800 2080 2550 2100 2430 2970 2400 2770 3400 382o 2700 3120 3000 3 470 4250 3300 3820 4670 3600 4160 5100 3900 4510 5520 4 200 4850 5940 6370 4500 5200 5550 679o 4800 5 100 5890 7220 5400 6240 764o 5700 6700 821o 8490 6000 6930
GB/T29428.2一2014 c 附 录 资料性附录 检伤分类方法 检伤方法按照脉搏、呼吸和意识3项生理指标作为参数进行评分,具体内容见表c.1、表C.2 表C.1检伤方法 生理指标 判断信息 观察受困人员的面色、神志和伤口的情况,判断出血状况;触摸伤员的颈动脉判断是否有搏动及搏动 脉搏 的频率与强度;检查甲床微循环,判断回流时间 观察受困人员的胸廓是否因呼吸运动而起伏;俯身靠近受困人员的鼻孔.感受受困人员是否存在呼 呼吸 吸及呼吸频率的快慢与强弱;受困人员是否因呕吐而产生气道堵塞 意识 通过询问及检查判断受困人员的意识情况,即清配、昏迷或死亡 表C.2检伤分类优先等级 类别 优先级 标识 处置 描 述 严重伤员,经现场生命支持并迅速运送至当地医院积极救治多可存 应紧急 红色 I类 第一优先 活 如头部受伤不省人事,大量出血(>40%),休克、颈椎受伤,腹部 处置 或胸部穿破、呼吸道灼伤、严重病患(心脏、中风、中暑等 重伤员.伤情比I类伤员轻,一定时间内多不致死亡 如严重烧伤、脊 可延缓 I类 第二优先 黄色 处理 椎受创清醒的头部创伤中度失血(>15%),多处骨折等 可自行走动、可步行,经处理后暂不需要紧急后送的轻伤员 如小的挫伤或软组织 第三优先 类 绿色 延级处理 伤、小型或简单骨折 死亡或处于濒死状态的危重伤员,脉搏停止,没有呼吸,即使优先救治 类 死亡/放弃 黑色 死亡、放弃 和运送仍难免死亡 如特重型颅脑伤、心脏伤、胸腹腔内大血管伤 10o
GB/T29428.2一2014 附 录D 资料性附录 心肺复苏操作方法 D.1评估 D.1.1评估意识:拍受困人员面颊或肩部并呼唤“喂!怎么了?” D.1.2立即呼救;当判断受困人员无意识,无呼吸时,应求助其他队员帮助,并请求需要“除颤器(仪)” D.1.3救护体位;对于意识不清者,让其仰卧位(脸朝上),放在坚硬的平面上如水泥地面等),快速解 开受困人员衣领口、领带等 D.1.4评估呼吸;耳贴近受困人员口鼻,头侧向其胸部 直接扫视有无呼吸或正常呼吸,检查时间不超 过10s D.1.5评估循环;触摸颈动脉,用食指和中指指尖触及受困人员气管正中部,旁开两指 D.2胸外按压 D.2.1抢救者左手掌根放在受困人员两乳头连线中点处,右手掌叠放在左手背上 D.2.2两臂绷直,双肩在受困人员胸骨上方正中,垂直向下用力按压,使胸廓下陷至少5cm,然后放 松,按压间歇期胸壁完全回弹 D.2.3按压频率至少100次/n min D.3开放气道 开放气道;清除受困人员口鼻内的污泥,土块,痰、呕吐物等异物,然后用一手压受困人员的前额,另 手托起受困人员的下巴,二手同时用力使头后仰,打开气道,保持呼吸道畅通 D.4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连续吹气两次 用按于受困人员前额的拇指、食指捏紧受困人员鼻孔,平静吸气后将受 困人员的口(已垫纱布)完全包在操作者的口中,将气吹人;一次吹气完毕后,松手、离口,观察受困人员 胸廓回复 紧接着做第二次吹气,每次吹气时间大于1s D.5效果判断 D.5.1胸外按压及人工呼吸比例为30:2,两个队员配合完成 D.5.2复苏(复苏操作2min或进行5个复苏循环)再次评估受困人员的呼吸与循环 D.5.3为保证复苏效率,每2min更换队员进行复苏操作 D.5.4复苏成功标准:心音及大动脉搏动恢复;收缩压>90mmHg;肤色转红润;自主呼吸恢复 11
GB/T29428.2一2014 附 录 E 资料性附录 创伤急救方法 E.1止血 E.1.1对有明显活动性出血者,现场可采取指压,加压包扎、上止血钳夹,填塞或上止血带等方法止血 E.1.2上止血带后要做出明显标记,记录上止血带时间 每隔1h(上肢或下肢)放松2min3min. 此后在之前位置之上重新上止血带 放松期间,应用指压法暂时止血 寒冷季节时应每隔30min放松 -次 E.2包扎 E.2.1包扎物品可根据创伤不同部位采用急救包、三角巾、四头带、丁字带等 如无上述材料可就地取 材,使用干净毛巾、衣物、布料等 E.2.2包扎中接触伤口应使用消毒敷料 E.2.3包扎伤口可以和加压止血同时进行 E.2.4常用包扎方式有螺旋法、反折法等 E.3固定 E.3.1凡是骨折,关节损伤,大面积软组织损伤者均应予以临时固定 有条件时选用医用器械,无条件 时也可以就地取材 E.3.2四肢长骨骨折时,固定范围应包括伤部附近的上下关节 E.3.3固定时应将肢体末端外露,以便观察肢体血运 E.3.4遇有伤员主诉患肢剧痛、麻木或发现肢体末端苍白、发凉、青紫时,应及时检查,松开固定器械及 内层的绷带,重新固定 E.4搬运 E.4.1在搬运地震伤员时,应将伤员衣袋中硬质物品掏出,在骨突部位加用棉垫,防止发生压伤 对脊 柱损伤的伤员,禁止使用一人抬肩一人抬腿的错误搬运法 E.4.2颈部损伤伤员,应设专人负责头部牵引固定,使头部与躯干成直线位置,或用颈托维持颈部不 动,再实施搬运操作 将伤员平放在担架上,取仰卧位,始终让脊柱保持同一轴线平移平放;或将伤员固 定在脊柱板或硬质担架上,取仰卧位 12

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救援行动第2部分:程序和方法GB/T29428.2-2014

1. 救援行动程序

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应该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救援行动:

  • (1)接到报警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和设备赶赴现场;
  • (2)到达现场后,根据现场环境和灾害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的安全;
  • (3)了解灾区情况,掌握受灾群众的基本情况和需求,制定救援方案;
  • (4)展开救援行动,将受灾群众转移至安全地带、提供紧急救助、搜救被埋人员等;
  • (5)在救援行动结束后,回收应急物资和设备,并进行总结评估。

2. 救援行动方法

根据GB/T29428.2-2014标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的救援行动方法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组织协调: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分工合作,统筹协调各方资源,确保救援行动的顺利进行;
  • (2)快速响应:在接到报警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赶赴现场开展救援行动;
  • (3)科学救援:依据灾情变化和受灾群众实际需求,采取恰当的救援措施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风险;
  • (4)信息共享:及时掌握灾害情况和受灾群众需求,加强信息共享和协作,提高救援效率;
  • (5)风险评估:在救援行动中,密切关注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的安全状况,进行风险评估和监测,确保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总之,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需要具备科学的救援方案和方法,以及快速响应、科学救援、信息共享和风险评估等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灾害带来的影响。

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他们有着非凡的使命和责任。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每个人都需要尽己所能,共同应对挑战,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家园,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救援行动第2部分:程序和方法的相关资料

    和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救援行动第2部分:程序和方法类似的标准

    机械产品计算机辅助工程有限元数值计算术语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机械产品计算机辅助工程有限元数值计算术语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机械产品计算机辅助工程有限元数值计算术语的编号:GB/T31054-2014。机械产品计算机辅助工程有限元数值计算术语共有21页,发布于2015-10-01
    馆藏青铜质和铁质文物病害与图示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馆藏青铜质和铁质文物病害与图示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馆藏青铜质和铁质文物病害与图示的编号:GB/T30686-2014。馆藏青铜质和铁质文物病害与图示共有13页,发布于2015-07-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