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33849-2017

接入网设备测试方法吉比特的无源光网络(GPON)

Testmethodforaccessnetworkequipment—Gigabit-capablepassiveopticalnetwork(GPON)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接入网设备测试方法吉比特的无源光网络(GPON)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接入网设备测试方法吉比特的无源光网络(GPON)的编号:GB/T33849-2017。接入网设备测试方法吉比特的无源光网络(GPON)共有87页,发布于2017-12-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M42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33.040.50
  • 实施日期2017-12-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87页
  • 文件大小6.30M

以图片形式预览接入网设备测试方法吉比特的无源光网络(GPON)

接入网设备测试方法吉比特的无源光网络(GPON)


国家标准 GB/T33849一2017 接入网设备测试方法 吉比特的无源光网络(GPON) Testmethodforaccessnetworkequipment Gigabit-eapablepassiveopticalnetworkGPON 2017-05-31发布 2017-12-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33849一2017 36 8.5安全防攻击功能 41 8.6组播功能 8.7oLT上联接口链路聚合功能 46 8.8RSTP功能 47 48 8.9ONU的二层隔离 49 ONU以太网/IP功能测试 9 49 9.1VIAN功能 安全防攻击功能 9.2 50 9.3组播功能 54 56 9.4对ONU用户端口MAC地址学习数目的限制 57 10OLTQoS功能测试 0.1业务流分类和优先级标记 57 0.2业务优先级标记处理 0.3业务流限速 62 0.4业务优先级调度策略 63 0.5Pause流控 65 10.6 66 下行流量整形能力 ONUQos功能测试 1 66 1.1业务流分类和优先级标记 1.2业务优先级标记处理 69 70 1.3业务流限速 1.4业务优先级调度策略 77 1.5Pause流控 72 12性能测试 72 12.1最大逻辑传输距离测试 72 12.2IP业务性能 7 12.3组播业务性能 7飞 76 12.4E1业务性能 76 12.5VoIP语音业务 70 12.6定时同步(可选 6 12.7设备稳定性测试 77 13网管测试 13.l 人机界面和基本功能 77 13.2配置管理 78 3.3性能管理 78 13.4故障和告警管理 7 13,.5安全管理 79 14其他 80 14.1环境测试 80 14.2电源测试 80 81 14.3电气安全测试 82 附录A资料性附录GPON系统中的带宽分配
GB/33849一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8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信息通信研究院、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国家质检总局信息中心、华为技术 有限公司武汉烽火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立伟、程强、魏颖昊、陈晓、郭醇、高波常宇光
GB/33849一2017 接入网设备测试方法 吉比特的无源光网络(GPON)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吉比特的无源光网络(GPON)局端设备(OLT)和用户侧设备(ONU)的接口,功能、 性能、操作管理维护等方面的测试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公用电信网环境下的GPON设备,专用电信网也可参照使用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9254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 GB/T761l1一2001数字网系列比特率电接口特性 通信用单模光纤 GB/T9771 GB/T16814-2008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缆线路系统测试方法 信息技术设备抗扰度限值和测量方法 GB/T17618 公用电话网局用数字电话交换设备进网检测方法 YD/T751 路由器设备测试方法边缘路由器 YD/T10982009 YD 以太网交换机测试方法 l141一2007 YD/T1156-2009路由器设备测试方法核心路由器 YD/T1240一2002接人网设备测试方法一基于以太网技术的宽带接人网 YD/T15312006接人网测试方法一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EPON) YD/T1532基于软交换的综合接人设备测试方法 YD/T1808接人网设备测试方法一第二代及频谱扩展的第二代不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2/2十) YD/T2278接人网设备测试方法第二代甚高速数字用户线(VIsL2) YD/T2756一2014接人网设备测试方法10Gbit/s无源光网络(xG-PON IEEE802.lad局域网和城域网虚拟局域网协议增补文件4;提供商网桥(L.ocalandmetro politanareanetworks-VirtualBridgedL.ocalAreaNetworksAmendment4:ProviderBridges) IEEE802.1D局域网和城域网MAC桥[l.ocalandmetropolitanareanetworks一Mediaacces controlMACBridges IEEE802.1Q局域网和城域网虚拟桥接局域网(L.ocalandmetropolitanareanetworksVirtual BridgedlocealAreaNetworks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ccessControlList) ACL;接人控制列表(A AF;适配功能(AdaptationFunection)
GB/T33849一2017 BER;比特差错率(BitErrorRate) estinationAddress) DA:目的地址(De DBA;动态带宽分配(D DynamicBandwidthAllocation 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 DynamieHostConfigurationProtocol FPS帧每秒(FramePerSecond) GE千兆以太网(GigabitEthernet GPON:吉比特无源光网络(GigabitCapablePassiveOptiealNetwork IGMP;互联网组管理协议lnternetGroup Protocol ,Management rnetProtocol P:互联网协议(Inte lPoE:以太网承载IP协议InternetProtocoloverEthernet) AccessControl MAC;媒质访问控制Medium MGCP;媒体网关控制协议MediaGatewayControlProtocol NE:网络单元(NetworkElement OAM:操作管理维护(Operations,AdministrationandMaintenance ODN:光分配网络OpticalDistributionNetwork OLT:光线路终端(OpticalLineTerminal OMC.ONU管理控制接口(OUManagementandControllnterface) ONU;光网络单元(OpticalNetworkUnit) PDU: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DataUnit) PMD物理媒质相关(子层)(PhysicalMediumDependent) P(ON;无源光网络(PassiveOpticalNetwork) PoTs;传统电话业务(PlainoldTelephoneService) PPPoE:以太网上传送点到点协议(PointtoPointProtocoloverEthernet) Qos;服务质量(QualityofService RR;轮询(Round-Robin) RsTP;快速生成树协议(RapidSpanningTreeProtocolD) M;单纵模(Single-l.ongitudinalMode) S-VLAN:业务VLAN(ServiceVIAN SA;源地址(SourceAddress) sL.A服务等级协议(Servicel.evelAgreement) SNI:业务节点接口(ServiceNodeInterface)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impleNetworkManagementProtocol SP;严格优先级(StrictPriority) STM同步转移模式(SynchronousTransferMode T-CONT:传输容器(Tr ransmissionContainer TC;传输汇聚(层(TransmissionConvergenee TCP;传输控制协议(Tr 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 TDM;时分复用(Tin Multiplexing) imeDiision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DatagramProtocoD UNI:用户网络接口(UserNetworkInterlace 2 VsL2;第二代甚高速数字用户线(VeryhighspedDgitalsubsriberLime VLAN虚拟局域网(VirtualL.ocalAreaNetwork ceoverlInternetProtocol VolP:互联网上的语音(Voie
GB/33849一2017 wDM;波分复用(wavelengthDivisionMultiplexing wRR;加权轮询(weightedRoundRobin) GPON设备的配置和参考模型 GPON系统由局端OLT单元、用户侧ONU单元,光分配网络(含光分路器)ODN和管理单元组成 对于局端OLT单元,GPON设备通过上联接口与汇聚网相连,并通过光接口同光分配网络ODN 相连 除了ODN适配功能外,GPONOLT单元还将实现PONTC成帧、媒质访问控制、OAM,交叉连 接和业务适配等功能 对于用户侧ONU单元,ONU通过上联光接口同ODN相连,并向下提供用户接口 除实现同 ODN的接口适配功能外,ONU还将实现用户业务的复用和解复用,并提供用户接口适配功能 GPON系统的oDN采用GB/T9771规定的单模光纤,上下行可采用单纤双向传输方式,并通过 一个无源的光分路器实现oLT到oNU的点到多点连接 oDN上下行分别使用不同的波长,其中上行使 用1260nm1360n波长(标称1310nm),下行使用1480nmm~1500nm波长(标称1490nm). GPON系统的参考模型见图1 图中 ONU侧的R/S接口为PON-R,而OLT侧的s/R接口为PON-C接口 wDM代表波分复用模块,如果不使用波分复用,则不需要此模块; 在使用波分复用时,oLT和ONU处使用不同波长的NE: AF功能模块有时可包含在ONU内.此时不需要(a)参考点 参考点是oL.r(下行)/oNu(上行)光连接点(即光连接器或熔接点之后的光纤点" S R参考点是ONU(下行/oLT(上行)光连接点(即光连接器或熔接点)之前的光纤点; PON-C是OLT侧S/R处的接口,是PON特有的接口,可支持oL.T和ONU之间传输所需 的所有协议单元 PON-R是ONU侧R/s处的接口,是PON特有的接口,可支持ONU和OLT之间传输所需 要的所有协议单元 如果不使用wDM,则不需要A/B这两个参考点; -AF是否是Q接口的操作对象取决于业务 接入网系统管理功能 SN S/R R/S UNI oDN 业务功能节点 OLT" ONU a参考点 光分路器 V参考点 PON-C 参考点 wDMoR wDM B点 A点 NE NE GPoN设备基本配置和参考模型
GB/T33849一2017 5 PoN接口测试 5.1概述 本章描述的测试方法主要针对单纤配置的GPON系统,但采用双纤配置的GPON系统也可参照 本章内容进行测试 5.2oLT侧的PON-C接口 5.2.1平均发射光功率 5.2.1.1指标 发射光功率的指标要求见表1 表1发射光功率指标 单纤系统 项目 下行速率 单位 B B C十 十5 十1.5 十3 十3 dBm 2.488Gb/s 平均发射光功率 最小) 1.244Gb/s 十1 十5 dBm 2,488Gb/s +9 十5 十7 7 dBm 平均发射光功率 最大 十9 1.244Gb/s 十6 dBm 5.2.1.2测试配置 测试配置如图2所示 光纤 被测设备 oLT 光功率计 发送端 图2PoN-C接口平均发射光功率测试配置 5.2.1.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按照图2连接设备; 1) 22 光功率计设置在被测光波长上,待输出功率稳定,从光功率计读出平均发射功率 5.2.1.4预期结果 符合指标要求 5.2.2发射波长 5.2.2.1指标 GPONPONC接口工作波长应为1480nm一1500nm(单纤系统》
GB/33849一2017 5.2.2.2测试配置 测试配置如图3所示 光纤 光纤 被测设备 OLT 图案发生器 光衰减器 光谱分析仪 发送端 图3PoN-C接口工作波长测试配置 5.2.2.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1)按照图3连接设备; 22) 调整光衰减器,使输出光功率在光谱分析仪(或光波长计)要求的范围内; 调整光谱分析仪(或光波长计),找到并读出主模中心波长 3 5.2.2.4预期结果 符合指标要求 5.2.3发射机眼图 5.2.3.1指标 OLT发射机眼图模板如图4所示,眼图参数指标见表2 0.5 幅 度 1U 图4oL.I发射机眼图
GB/T33849一2017 表2发射眼图参数指标 1244.16Mbit/s 2488.32Mbit/s 0.28/0.72 1 0.40/0.60 王:/ 0.2 r1一.工a 0.20/0.8o 0.25/0.75 y1/y" 注;2488.32Mbhit/速率时,矩形眼图模板的r 和. ,不需要相0U,1U处的垂直坐标等比例 允许偏差范 围待研究 5.2.3.2测试配置" 测试配置如图5所示 光纤 光纤 被测设备 图案发生器 光衰减器 光/电转换器 示波器 OLT 发送端 注:衰减器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使用 图5PoN-C接口眼图测试配置 5.2.3.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按照图5连接设备; 22 调整光衰减器,使光电转换器有合适的输人光功率; 3 调整示波器,根据线路速率调出相应的模框,并由人工调整或仪表自动对准,使波形与眼图模 板之间位置达到最佳 5.2.3.4预期结果 符合指标要求 5.2.4消光比 5.2.4.1指标 GPONPON-C接口消光比>10dB 5.2.4.2测试配置 见图5 5.2.4.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1 按照图5连接设备; 22 调整光衰减器,使光电转换器有合适的输人光功率;
GB/33849一2017 33 调整示波器,获得稳定的波形 4 用示波器读取消光比数值 5.2.4.4预期结果 符合指标要求 5.2.5SLM激光器一20aB谱宽 5.2.5.1指标 SLM激光器的-20dB谱宽<1nm. 5.2.5.2测试配置 见图3 5.2.5.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1) 按照图3连接设备; 22 调整光衰减器,使输出光功率在光谱分析仪要求的范围内 33 读出SLM激光器一20dB谱宽 5.2.5.4预期结果 符合指标要求 5.2.6SLM激光器边模抑制比 5.2.6.1指标 G;PONPON-C接口的最小边模抑制比为30dB. 5.2.6.2测试配置" 见图3 5.2.6.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按照图3连接设备; 1) 2)调整光衰减器,使输出光功率在光谱分析仪要求的范围内 3)读出sLM激光器最小边模抑制比 5.2.6.4预期结果 符合指标要求 5.2.7接收机灵敏度 5.2.7.1 指标 接收机灵敏度指标要求见表3
GB/T33849一2017 表3GPoNON-C接口接收机灵敏度(上行速率为1244Mbit/s 单纤系纷 项目 单位 B B十 接收机灵敏度 28 28 29 -32 dBm 5.2.7.2测试配置 测试配置如图6所示 光纤 光纤 光衰减器 被测设备 分波 合波 ONU 器 发送端 1:N 分路器 网络分 析仪 光纤 R 被测设备 突发模式 oLT 光功率计 接收端 图6PON-C接口接收机灵敏度测试配置 5.2.7.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1) 按图6连接设备,并关闭系统FEC功能; 2 通过网络分析仪向被测OLT的PON输人端口发送测试信号 33 调整光衰减器,逐渐加大衰减值,使网络分析仪在OLT的上联端口检测到的丢包率尽量接近 但不大于规定的BER所对应的丢包率,观察丢包率基本稳定后记录此时的丢包率;其中误码 率与丢包率之间的关系可由以下公式换算;丢包率=1-(1一BER)",其中n为帧长比特数; 用具有突发脉冲功率测试功能的光功率计直接测量R'点的突发功率 4 5.2.7.4预期结果 符合指标要求 5.2.8接收机过载功率 5.2.8.1指标 接收机过载功率指标要求见表4 表4GPOPON-C接口接收机过载功率(上行速率为1244Mit/s) 单纤系统 项目 单位 B B+ 接收机过载功率 12 dBm
GB/33849一2017 5.2.8.2测试配置 见图6 5.2.8.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1) 按图6连接设备 22 向被测OLT的PON输人端口发送测试信号; 33 调整光衰减器,逐渐减小衰减值,使网络分析仪在OLT的上联端口检测到的丢包率尽量接近 但不大于规定的BER所对应的丢包率,观察丢包率基本稳定后记录此时的丢包率;其中误码 率与丢包率之间的关系可由以下公式换算:丢包率=1-(1-BER)",其中n为帧长比特数 用具有突发脉冲功率测试功能的光功率计直接测量R'点的突发功率 5.2.8.4预期结果 符合指标要求 5.3ONU侧的PON-R接口 5.3.1平均发射光功率 5.3.1.1指标 发射光功率指标要求见表5 表5GPONPON-R接口平均发射功率(上行速率为1244bit/s) 单纤系统 单位 项目 B B十 平均发射功率最小) +0.5 2 +0.5 dBm 十3 十5 十5 平均发射功率最大) 5.3.1.2测试配置 测试配置如图7所示 光纤 oLT 1:N分路 光纤 图案发 突发模式 ONU 生器 光功率计 图7roN-R接口平均发射光功率测试配置
GB/T33849一2017 5.3.1.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1) 按图7连接设备; ? 如有必要在ONU的用户侧接口接上图案发生器发送测试信号; 33 用具有突发脉冲功率测试功能的光功率计直接测量ONU的突发功率 5.3.1.4预期结果 符合指标要求 5.3.2发射波长 5.3.2.1 指标 工作波长指标要求见表6 表6GPONPON-R接口工作波长 上行速率(Mhit/) 单纤系统 1244 1260nm1360nm 1244(B十类 1290nm1330nm 1244(C十类 1290nm1330nm 5.3.2.2测试配置" 测试配置如图8所示 光纤 光纤 图案发 ONU oLT 光分路器 光衰减器 生器 光讲仪 图8oN-R接口工作波长测试配置 5.3.2.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1) 按图8连接设备; 2 设置ONU发射机工作在连续模式 33 调整光衰减器,使输出光功率在光谱分析仪(或光波长计)要求的范围内; 4 调整光谱分析仪(或光波长计),找到并读出主模中心波长 5.3.2.4预期结果 符合指标要求 10
GB/33849一2017 5.3.3发射机眼图 5.3.3.1 指标 发射机眼图见图9 l+y 幅 0.5 1U 图goN-R发射机眼图 发射机眼图参数指标要求见表7 表7PON-R发射机眼图参数指标 1244.16Mbit/s 0.22/0.78 0.40/0.60 0.17/0.83 ya/y 0.20/0.80 5.3.3.2测试配置 测试配置如图10所示 光纤 光纤 图案发 oNu OLT 光衰减器 光分路器 生器 光/电转 示波器 换器 注:衰减器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使用 图10PON-R接口眼图测试配置 11
GB/T33849一2017 5.3.3.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按照图10连接设备; 1 2) 调整光衰耗器,使光电转换器有合适的输人光功率; 如有必要在ONU的用户侧接口接上图案发生器发送测试信号; 3 调整示波器,根据线路速率调出相应的模框,并由人工调整或仪表自动对准,使波形与眼图模 4) 板之间位置达到最佳 5.3.3.4预期结果 符合指标要求 5.3.4消光比 5.3.4.1指标 消光比指标要求见表8 表8GPONON-R接口消光比 上行速率(Mhit/) 消光比(dB) 1244 10 5.3.4.2测试配置" 见图10. 5.3.4.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按图10连接设备; 1 2 调整光衰减器,使光电转换器有合适的输人光功率; 33 如有必要在ONU的用户侧接口接上图案发生器发送测试信号; 调整示波器,获得稳定的波形 4 5 从示波器上读出消光比值 5.3.4.4预期结果 符合指标要求 5.3.5SLM激光器一20dB谱宽 5.3.5.1指标 sLM激光器-20dB谱宽<1nm 5.3.5.2测试配置 见图8. 12
GB/33849一2017 5.3.5.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1) 按图8连接设备 22 调整光衰减器,使输出光功率在光谱分析仪要求的范围内 3 如有必要在ONU的用户侧接口接上图案发生器发送测试信号; ! 读出SLM激光器一20dB谱宽 5.3.5.4预期结果 符合指标要求 5.3.6SLM激光器边模抑制比 5.3.6.1 指标 GPONPON-R接口的最小边模抑制比为30dB. 5.3.6.2测试配置 见图8 5.3.6.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按图8连接设备 1) 2) 调整光衰碱器,使输出光功率在光谱分析仪要求的范围内; 如有必要在ONU的用户侧接口接上图案发生器发送测试信号; 33) 4 读出SLM激光器最小边模抑制比 5.3.6.4预期结果 符合指标要求 5.3.7接收机灵敏度 5.3.7.1指标 接收机灵敏度指标要求见表9 表9GPoNoN-R接口接收机灵敏度(BER<10-") 单纤系统 项目 下行速率 单位 P B十 25 26 1.244Gb/s dBm 接收机灵敏度 27 2.488Gb/s 2! 28 30 dBm 5.3.7.2测试配置 测试配置如图11所示 13
GB/T33849一2017 光纤 光纤 被测设备 ONU 光功率计 接收端 1:N 分路器 网络分 析仪 光纤 光衰减器 被测设备 分波 合波 OT 器 器 发送端 图11PoN-R接收机灵敏度测试配置 5.3.7.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1) 按图11连接设备; 通过网络分析仪向被测设备的ONU的PON接收端口发送测试信号; 2 33 调整光衰减器,逐渐加大衰减值,使网络分析仪在ONU的用户端口检测到的丢包率尽量接近 但不大于规定的BER所对应的丢包率,观察丢包率基本稳定后记录此时的丢包率;其中误码 率与丢包率之间的关系可由以下公式换算:丢包率=1-(1一BER)",其中n为帧长比特数; ! 读出并记录R'点的接收光功率,即为接收灵敏度 5.3.7.4预期结果 符合指标要求 5.3.8接收机过载功率 5.3.8.1指标 接收机过载功率指标要求见表10. 表10GPONON-R接口过载功率(BER<10-1o 单纤系统 项目 下行速率 单位 B一 2.488Gb/s dBm 接收机过载光功率 1.244Gb/s bm 5.3.8.2测试配置 见图11 5.3.8.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按图11连接设备: 14
GB/33849一2017 通过网络分析仪向被测设备的ONU的PON接收端口送测试信号 3 调整光衰减器,逐渐减小衰减值使网络分析仪在ONU的用户端口检测到的丢包率尽量接近 但不大于规定的BER所对应的丢包率,观察丢包率基本稳定后记录此时的丢包率;其中误码 率与丢包率之间的关系可由以下公式换算:丢包率=1-(1一BER)",其中n为帧长比特数; 读出并记录R'点的接收光功率,即为过载光功率 5.3.8.4预期结果 符合指标要求 5.3.9发射机无输入时的发射光功率 5.3.9.1 指标 ONU的PON-R接口光发射机在无输人信号时的漏光功率比灵敏度小10dB 5.3.9.2测试配置 测试配置如图12所示 光纤 被测设备 OU 光功率计 发送端 图12发射机无输入时的发射功率测试配置 5.3.9.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l)按图12连接设备; 2)ONU上电但无输人信号; 33 待ONU输出功率稳定,从光功率计读出无信号输人时在工作波长上的发送光功率 5.3.9.4预期结果 符合指标要求 PON基本功能测试 6.1最大分路比和最大传输距离 6.1.1指标 测试OLT与ONU在正常工作情况下,OLT与ONU间光纤所能达到的最大距离和能同时接人 的ONU的个数 GPON系统最大物理距离和最大分路比应符合类型1),可选支持类型2). 1 oL.丁和oNU之间的最大物理距离不小于20km.支持的最大分路比至少为132 OLT和ONU之间的最大物理距离不小于20km,支持的最大分路比至少为1;6! 22 6.1.2测试配置 测试配置如图13所示 15
GB/T33849一2017 网络分析仪 网管 光纤 控制台 ONU1 光纤 OLT N分路器 光纤 oNUn" 注1:配置中主干光纤长度为20km. 注2;如果需要,可在网络分析仪和oNU的用户端口之间串接一个以太交换机,将多个oNU的以太用户端口汇 聚到1个网络分析仪端口 图13最大分路比和最大传输距离测试配置 6.1.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按图13连接设备; 1) 2 在一路OLTPON接口下配置32个ONU; 启动OLT,同时接通所有ONU电源; 3 ! 记录是否所有ONU成功激活,业务是否正常; 5 在一路OLTPON接口下配置64个ONU; 6 启动OLT,同时接通所有ONU电源; 77 记录是否所有ONU成功激活,业务是否正常 6.1.4预期结果 所有ONU都能成功激活,业务运行正常 6.2最大差分距离 6.2.1指标 OLT与ONU正常工作情况下,不同ONU与OLTPON接口之间光纤距离差的最大值 6.2.2测试配置 测试配置如图14所示 16
GB/33849一2017 网络分析仪 网管 光纤 控制台 ONU1 光纤 OLT 1:N分路器 光纤 oNU2 图14最大差分距离测试配置 6.2.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按图14连接设备,光分路器采用1;32或1:64分路器,OLT与分光器间配置短距离光纤 (不超过5m),ONU1与分光器间配置短距离光纤(不超过5m),ONU2与分光器间配置 20km光纤 2个ONU应成功激活,业务正常 6.2.4预期结果 GPON系统应支持的最大光纤距离差至少为20km 6.3测距分辨率 6.3.1指标 测试OLT对ONU测距时能够侦测的最小距离变化 6.3.2测试配置 见图14 6.3.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1按图14连接设备,使系统在最大分路比下工作.ONU1.oNU2与oLT距离为0km(通过分 路器直连); 22 在OLT上查询ONU2测距值; 3)在ONU2的支路光纤上增加串接1m长的跳线,记录ONU2的新测距值; 4)在ONU2的支路光纤上移除1m长的跳线,记录ONU2的新测距值; 5 计算ONU2新测距值与旧测距值的差; 17
GB/T33849一2017 6 改变ONU2与OLT的距离为20km 7) 在OLT上查询ONU2的测距距离 在ONU2的支路光纤上增加串接1m长的跳线,记录ONU2的新测距值 8) 9) 在ONU2的支路光纤上移除1m长的跳线,记录ONU2的新测距值; 0)计算ONU2新测距值与旧测距值的差 6.3.4预期结果 系统在0km20km的测距范围内可以识别出增加1m光跳线引人的测距值变化 6.4oNU的自动发现和激活 6.4.1oNU自动发现 功能 6.4.1.1 测试ONU的自动发现功能 6.4.1.2测试配置 见图13 测试配置当中oDN的配置应保证最大分路比和最大传输距离的要求 6.4.1.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1) 按图13配置ONU,OLT; 在一路OLT的PON接口下满配ONU,但不为ONU配置用于认证的序列号 33 启动OLT,使能PON口自动发现功能; 4)依次打开所有ONU电源,在网管上观察是否能够接收到发现新的ONU的信息 6.4.1.4预期结果 步骤4)中应该能够依次收到不同ONU的自动发现信息 6.4.2oNU激活 6.4.2.1功能 测试ONU的激活机制 6.4.2.2测试配置" 见图13 测试配置当中oDN的配置应保证最大分路比和最大传输距离的要求 6.4.2.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1 按图13配置ONU,OLT和网络分析仪 22 在一路OLT的PON接口下满配ONU; 33 启动OLT,为所有ONU配置正确的序列号; ! 接通所有ONU电源,等待ONU成功激活; 5 依次关闭、打开一个ONU电源,等待该ONU成功激活; 18
GB/33849一2017 6 断开OLTPON接口光纤,然后接通,等待所有ONU成功激活; 77 断开一个ONU接口光纤,然后接通,等待ONU成功激活 6.4.2.4预期结果 步骤4),步骤5),步骤6),步骤7)中,ONU都能够成功激活 步骤5)中,当关闭一个ONU电源时,从网管上应当能够观察到ONU掉电的信息 步骤7)中,当断开一个ONU的接口光纤时,应能从网管上观察到ONU断纤的信息 6.5ONU认证 6.5.1功能 测试OLT对ONU接人系统时的设备认证 6.5.2测试配置 见图14 6.5.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1按图14配置ONU,OLT和网络分析仪;在oLT上配置ONU1为序列号认证,ONU2为序列 号十密码认证; 在OLT上不为ONU1,ONU2配置用于认证的序列号,检查ONU1和ONU2能否正常认证 2 激活 在oL.T上配置正确的ONU1序列号; 33 检查OU1是否正确完成认证;通过网管查看ONU1激活信息(如ONU1序列号等); ! 5 在OL.T上为ONU2配置正确的序列号和错误的密码 检查ONU2认证是否失败;通过网管查看ONU2认证失败原因; 6 7) 在oL.T上为ONU2配置正确的序列号和正确的密码,检查ONU2是否能够认证成功 6.5.4预期结果 步骤2)中,ONU1和ONU2可被自动发现,但都不能激活 步骤4)中,ONU1应能够正常认证激活 步骤6)中,ONU2因错误的密码而认证失败 步骤7)中,ONU2认证通过并成功激活 6.6I-COT上行动态带宽分配功能 6.6.1I-CoNTTYPE1上行带宽动态分配功能测试 6.6.1.1功能 测试上行带宽动态分配(DBA)中T-cONTTYPE1预留带宽的功能 6.6.1.2测试配置 测试配置如图15所示 19
GB/T33849一2017 网络分析仪 光纤 ONU1 ONU2 光纤 2xGE oLT l:N分路器 光纤 oNUN 图15GPONTCOT-TYPE1上行带宽分配功能测试配置 6.6.1.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按图15连接设备,其中ONU的数量和ONU的用户端口速率的配置应能保证N-2个ONU 1 就可以把PON口上行带宽拥塞 待各ONU激活成功且工作正常后执行以下操作 为所有ONU分配T-cONTTYPE!上行带宽,保证上行总流量大于GPON上行最大带宽 2 33 利用网络分析仪为所有OU发送最大可能上行流量; 记录流量的值;停止发送 ! 5 为ONU1和ONU2分配上行固定带宽(TcONTTYPE1)各为90M 网络分析仪测试ONU1和ONU2的上行带宽(包长随机,发送流量应大于90M); 6 停止向ONU1和oONU2的流量发送; 7 8 利用网络分析仪测试其他所有ONU可同时发送的最大上行流量 6.6.1.4预期结果 步骤6)中ONU1和ONU2各自只能获得90M的上行带宽,且带宽调度精度小于士5% 步骤8)中,ONU1和ONU2的带宽被预留后,不应被其他ONU共享 6.6.2T-CoNrTYPE2上行动态带宽分配功能测试 6.6.2.1功能 测试T-CONTTYPE2动态带宽分配功能 6.6.2.2测试配置 见图15 6.6.2.3 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20
GB/33849一2017 按图15连接设备,其中ONU的数量和ONU的用户端口速率的配置应能保证N-2个ONU lD 就可以把PON口上行带宽拥塞 待各ONU激活成功且工作正常后执行以下操作; 为所有ONU分配T-cONTYPE!4上行带宽,保证上行总流量大于GPON上行最大带宽 2 3 利用网络分析仪为所有ONU发送最大可能上行流量; 记录流量的值;停止发送; 4 为ONU1和ONU2分配上行保证带宽(T-CONTTYPE2)各90M; 5 用网络分析仪测试ONU1和ONU2的上行带宽(包长随机,发送流量应大于90M); 6 停止向ONU1和ONU2的流量发送; 7 利用网络分析仪测试所有其他ONU可同时发送的最大上行流量 8 6.6.2.4预期结果 步骤6)中ONU1和ONU2各自只能获得90M的上行带宽,且带宽调度精度小于士5% 步骤8)中,在ONU1和ONU2没有上行流量时,其释放出的带宽可以被其他oNU共享 6.6.3T-CONTTYPE3上行动态带宽分配功能测试 6.6.3.1功能 测试T-CONrTYPE3动态带宽分配功能 6.6.3.2测试配置 见图15 6.6.3.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按图15连接设备,其中ONU的数量和ONU的用户端口速率的配置应能保证N-2个ONU 就可以把PON口上行带宽拥塞 待各ONU激活成功且工作正常后执行以下操作; 为所有ONU分配T-CONTTYPE1上行带宽,保证上行总流量等于GPON上行最大可配置 带宽,其中ONU1和ONU2的所分配的固定带宽各为40M; 利用网络分析仪为所有ONU发送最大可能上行流量; 3 停止ONU1和ONU2的流量发送,并删除原有的T-CONT类型配置; 4 5 为ONU1分配上行最小保证带宽20M,最大带宽100M(TcONTTYPE3);为ONU2分配 最大值为100M的T-cONTTYPE4带宽 利用网络分析仪测试ONU1和ONU2的上行带宽(包长随机,发送流量各为100M)3 6 7) 停止向oNU的流量发送 利用网络分析仪测试ONU2可发送的最大上行流量; 8 停止ONU2的流量发送,并删除原有的T-coNT类型配置,再为ONU2配置上行保证带宽 9 为30M(T-CONTTYPE2) 0)利用网络分析仪测试ONU1和ONU2的上行带宽(包长随机,发送流量各为100M) l)停止向ONU2的流量发送,观察ONU1的上行流量 6.6.3.4预期结果 步骤6)中ONU1获得的上行带宽应当大于47M,而ONU2获得的上行带宽应该小于33M(具体 计算法参见附录A. 21
GB/T33849一2017 步骤8)中,在ONU1没有上行流量时,其释放出的带宽(包括最小保证带宽)可以被ONU2共享 ONU2此时可获得80M上行带宽). 步骤10)中,ONU1应得到50M的上行带宽,ONU2能得到30M的带宽 步骤11)中,ONU1可获得80M的上行带宽 6.6.4I-cONTTYPE4上行动态带宽分配功能测试 6.6.4.1 功能 测试T-CONTTYPE4动态带宽分配功能 6.6.4.2测试配置 见图15 6.6.4.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按图15连接设备,其中ONU的数量和ONU的用户端口速率的配置应能保证N-2个ONU 1 就可以把PON口上行带宽拥塞 待各NU激活成功且工作正常后执行以下操作; 为所有ONU分别分配最大上行带宽相同的TcoNTTYPE4保证上行总流量大于GPON 22 上行最大带宽; 利用网络分析仪为所有ONU发送最大可能上行流量; 33 停止向ONU和ONU2的流量发送 ! 5 利用网络分析仪测试所有其他ONU可同时发送的最大上行流量 6.6.4.4预期结果 步骤3)中ONU1和ONU2和其他所有ONU应当同时获得相等的平均上行带宽,且带宽调度精 度小于士5% 步骤5)中,在ONU1和ONU2没有上行流量时,其释放出的带宽可以被其他ONU共享 6.6.5I-coNTTYPE5上行动态带宽分配功能测试 6.6.5.1功能 测试T-cONTTYPE5动态带宽分配功能 6.6.5.2测试配置" 见图15 6.6.5.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按图15连接设备,其中ONU的数量和ONU的用户端口速率的配置应能保证N-2个ONU 1 就可以把PON口上行带宽拥塞 待各ONU激活成功且工作正常后执行以下操作; 为所有ONU分配T-cONTTYPE1上行带宽,保证上行总流量等于GPON上行最大带宽 其中ONU1和ONU2的所分配的固定带宽各为40M 33 利用网络分析仪为所有ONU发送最大可能上行流量; 4)停止ONU1和ONU2的流量发送,并删除原有的T-CONT类型配置 22
GB/33849一2017 5 为ONU1分配上行固定带宽为10M,最小保证带宽20M,最大带宽100MT-CONT TYPE5);为ONU2分配最大值为100M的T-cONTTYPE4带宽; 6 利用网络分析仪测试ONU1和ONU2的上行带宽(包长随机,发送流量各为100M); 77 停止向ONU1的流量发送; 8 利用网络分析仪测试ONU2可发送的最大上行流量 6.6.5.4预期结果 步骤6)中ONU1获得的上行带宽应当大于47M,而ONU2获得的上行带宽应该小于33M(具体 计算法参见附录A) 步骤8)中,在ONU1没有上行流量时,为ONU1分配的固定带宽(10M)不能被释放,而ONU1占 用的其余带宽可被释放为ONU2所共享(ONU2可获得70M上行带宽) 6.7同一oNU不同T-CoN之间的动态带宽分配 6.7.1功能 测试不同T-cONT类型之间的动态带宽分配是否符合各T-cONT类型特征 6.7.2测试配置 见图15 6.7.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按图15连接设备,其中ONU的数量和ONU的用户端口速率的配置应能保证N-2个ONU 就可以把PON口上行带宽拥塞 待各ONU激活成功且工作正常后执行以下操作; 22 为所有ONU分配T-cONTYPE1上行带宽,保证上行总流量等于GPON上行最大带宽 其中ONU1和ONU2的所分配的固定带宽各为40M: 利用网络分析仪为所有ONU发送最大可能上行流量; 3 停止ONU1和ONU2的流量发送,并删除原有的TcONT类型配置; 4 5 为ONU1的物理端口A分配上行最小保证带宽20M,最大带宽100M(TcONTYPE3): 为ONU2分配最大值为100M的T-cONTTYPE4带宽 利用网络分析仪测试ONU1和ONU2的上行带宽(包长随机,发送流量各为100M)3 6 停止向ONU1的流量发送,利用网络分析仪测试G U2可发送的最大上行流量; 77 N 为ONU1的物理端口B分配上行保证带宽为10M的T-cONTTYPE2带宽,利用网络分析 8 仪向ONU1的所有端口发送上行流(包长随机,发送流量各为100M) 停止向ONU1的所有端口的流量发送,利用网络分析仪测试ONU2可发送的最大上行流量 9 0为ONU的物理端口C分配上行固定带宽为10M的T-cONTTYPE1带寞,利用网络分析 仪向NU1的所有端口发送上行流(包长随机,发送流量各为100MM 停止向ONU1的所有端口的流量发送,利用网络分析仪测试ONU2可发送的最大上行 11 流量 6.7.4预期结果 步骤6)中,ONU1端口A获得的上行带宽应当大于47M,而ONU2获得的上行带宽应该小于 33M(具体计算法参见附录A. 23
GB/T33849一2017 步骤7)中,在ONU1没有上行流量时,ONU1释放的带宽为ONU2所共享(ONU2可获得80M 上行带宽 在步骤8)中,ONU1端口B所获得的上行带宽为10M,ONU1端口A所获得的上行带宽应大于 42M,ONU2所获得的带宽应小于28M 步骤9)中,在ONU1没有上行流量时,ONU1释放的带宽为ONU2所共享(ONU2可获得80M 上行带宽 步骤10)中,ONU1的端口C获得的带宽为10M,ONU1端口B所获得的带宽为10M.,ONU1的 端口A获得上行带宽为大于38M,而ONU2获得的上行带宽小于22M 步骤11)中,在ONU1没有上行流量时,除了端口C的固定带宽不能被释放外,其他ONU1所占用 的带宽可以为ONU2所共享(ONU2可获得70M上行带宽 6.8FEC功能 6.8.1功能 测试GPON系统的FEC功能对光通道预算的提高能力 其中GPON系统下行FEC增益为 3dB 6.8.2测试配置 测试配置如图16所示 网络分析仪 光纤 oNU 可调光衰减器 合波器 分波器 光纤 光纤 :N分路 OLT 器 可调光衰减器 图16FEc功能测试配置 6.8.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按图16连接设备; 2)配置设备为不启用上下行FEC功能 3 根据设备支持的最大光通道损耗,调整可变衰减器的值,保证ONU激活完成 发送数据流,观察设备的丢包率或误码率,此时应无误码或丢包 4 缓慢增加下行光路衰减值,直至刚出现下行数据误码或丢包等待误码或丢包率稳定一段时间 5 后(建议为10s),记录此时的衰减值为Al; 启用OLT和ONU的下行FEC功能; 6 24
GB/33849一2017 7? 下行误码或丢包现象应消失,再度缓慢增加衰减值,直至再次出现下行误码或丢包,误码或丢 包率应与步骤5处于同一个量级,记录此时的衰减值为A2; 8 缓慢增加上行光路衰减值,直至刚出现上行数据误码或丢包,等待误码或丢包率稳定一段时间 后(建议为10),记录此时的衰减值为B1; 9 启用OLT和ONU的上行FEC功能 10上行误码或丢包现象应消失,再度缓慢增加衰减值,直至再次出现上行误码或丢包,误码或丢 包率应与步骤8)处于同一个量级,记录此时的衰减值为B2 6.8.4预期结果 记录A2一A1和B2一B1,其中A2一A1和B2一B1应大于0 FEC增益符合指标 6.9保护倒换(可选 6.9.1主干光纤保护倒换 6.9.1.1 功能 测试OLT是否支持主干光纤保护倒换功能 6.9.1.2测试配置 测试配置如图17所示 网络分析仪 光纤 光纤 ONU1 ONU2 uLT 光纤 2:N分路 烈 光纤 ONU El性能分析仪 图17主干光纤保护测试配置 6.9.1.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按图17连接设备(N>2,且小于等于最大分路比),待各ONU激活成功且工作正常后执行以 下操作; 为每个ONU分配上下行带宽(T-cONTTYPE1),固定带宽为100M;如果OLT和ONU支 22 25
GB/T33849一2017 持E1业务,则为其一配置E1业务,连接E1性能测试仪 33 流量分析仪为OLT到每个ONU发送双向流,FPS=148810,帧长为64Byte: ! 断开主干主用光纤,记录保护倒换到备用光纤每个流的丢包数和E1业务倒换时间 6.9.1.4预期结果 根据仪表显示记录或换算IP业务的倒换时间和E1业务倒换时间 6.9.2全线路保护倒换 6.9.2.1功能 测试OLT是否支持全光纤保护倒换功能,且光通道保护倒换时间应小50 ms 6.9.2.2测试配置 测试配置如图18所示 网络分析仪 光纤 光纤 1:N分路 光纤 器 ONU1 oLT 光纤 ONU2 光纤 1:N分路 光纤 图18全线路保护测试配置 6.9.2.3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如下 1按图18连接设备,待ONU激活成功且工作正常; 2) 为ONU分配上下行带宽(T-cONTTYPE2),保证带宽为100M;如果OLT和ONU支持E1 业务,则为其配置E1业务,连接E1性能测试仪 流量分析仪为OLT到每个ONU发送双向流,FPS=148810,帧长为64Byte; 3 4 断开主用主干光纤,记录保护倒换到备用光纤的丢包数(和E1业务倒换时间): 恢复断开的主干光纤,断开ONU1的主用分支光纤,记录保护倒换到备用分支光纤的丢包数 5 和E1业务倒换时间. 26

接入网设备测试方法吉比特的无源光网络(GPON)GB/T33849-2017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人们对网络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宽带接入市场,传统的xDSL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无源光网络(GPON)应运而生。

GPON是一种基于光纤传输的非对称数字通信技术,具有高速率、高容量、低时延等优势。在接入网中广泛应用,成为未来宽带接入的主流技术。

然而,在接入网中使用GPON需要进行设备测试,以确保其正常工作。GB/T33849-2017是我国制定的专门针对GPON技术开展测试的标准,包括硬件测试、软件测试和性能测试三个方面。

硬件测试

硬件测试是对GPON设备的物理特性进行测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 端口测试:测试GPON设备的所有接口是否正常
  • 光功率测试:测试光模块和连接器的传输性能是否满足要求
  • 环境适应性测试:测试GPON设备在不同温度、湿度等环境下的工作情况

软件测试

软件测试是对GPON设备中的各种软件功能进行测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 协议测试:测试GPON设备对于ITU-T G.984标准的支持程度
  • 功能测试:测试GPON设备各项功能是否正常
  • 安全测试:测试GPON设备的安全性能是否合格

性能测试

性能测试是对GPON设备的性能进行测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 带宽测试:测试GPON设备的带宽是否达到标准要求
  • 时延测试:测试GPON设备的时延是否满足要求
  • QoS测试:测试GPON设备对服务质量的支持程度

总体来说,GPON设备测试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确保其在运行过程中不出现问题,并且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使用GB/T33849-2017标准进行测试,可以更好地保证测试的精度和可靠性。

作为网络行业从业者,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各种网络技术,并掌握相应的测试方法,以确保我们的工作得到最佳的结果。

信息技术中间件术语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信息技术中间件术语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信息技术中间件术语的编号:GB/T33847-2017。信息技术中间件术语共有7页,发布于2017-12-01
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编号:GB/T33850-2017。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共有84页,发布于2017-12-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