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6597-2011

光学纤维传像元件试验方法

Testingmethodoffiberopticdevicesforimagetransmission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光学纤维传像元件试验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光学纤维传像元件试验方法的编号:GB/T26597-2011。光学纤维传像元件试验方法共有13页,发布于2011-11-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N38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37.020
  • 实施日期2011-11-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13页
  • 文件大小384.58KB

光学纤维传像元件试验方法


国家标准 GB/T26597一2011 光学纤维传像元件试验方法 Testingmethodoffiberopticdevieesforimage transmission 2011-06-16发布 2011-11-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26597一2011 目 次 前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试验方法
GB/T26597一2011 前 言 本标准由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光学和光子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03)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山西长城微光器材股份有限公司、计量学院、北京理工大学、上海理工 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庄松林、倪国强、王玲玲、张淑琴、刘秀琴、高稚允、吕正中、金尚忠、陈斌、 董前民、陈钢
GB/T26597一2011 光学纤维传像元件试验方法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光学纤维传像元件的术语和定义,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像增强器,变像管、像增强型cCD等光电器件中使用的光学纤维传像元件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6920玻璃平均线热膨胀系数的测定 术语和定义 GB/T16920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光学纤维传像元件fiheroptiealdevieesforimagetransmission 由光学纤维按一定规则排列成型,能把图像从输人端面传输到输出端面的元件 本标准中光学纤维传像元件包括以下三种产品 光学纤维面板(简称光纤面板); 光学纤维倒像器(简称倒像器) b c)光学纤维能(简称光能 3.1.1 光纤面板riberopticalfaceplate 能把图像从输人端面传输到输出端面,图像大小,方向不发生改变的光学纤维传像元件 3.1.2 倒像器riberoptiealinverter 输出端面相对于输人端面整体绕中心轴扭转180'",从而使输出端面的图像与输人端面的图像互为 倒立的光学纤维传像元件 3.1.3 光锥fberopticaltaper 能使输出图像与输人图像具有一定放大/缩小比的锥状光学纤维传像元件 光学纤维;光纤opticalfiber 利用全反射原理,由纤芯和纤皮组成的独立的传光单元 3. 3 复合光纤mwltirber 按一定规则排列的光纤列阵 3.3.1 -次复合光纤mwlti-fiber 将单纤维按一定规则排列经拉制而成的光纤列阵
GB/26597一2011 3.3.2 nultimulti-fiber 二次复合光纤mu 将一次复合光纤按一定规则排列再经拉制而成的光纤列阵 4 3. 纤外吸收absorptionoutsidethefibers 光学纤维传像元件中各单光纤之间及周围对杂散光的吸收 填隙式纤外吸收absrptimutsidletheribers withtheng" aterial 将纤外吸收材料以任意的或规则的方式放置在部分或全部光纤之间或周围所产生的光吸收 3.4.2 统计式纤外吸收statisticalabsorptionoutsidetheiberswithsubstitutingmateriat 用吸收材料取代单根光纤的全部或其截面的一部分,并将其以任意的或规则的方式放置在整个光 学纤维传光单元间形成的吸收 3.5 光纤中心距fiberpiteh;widthbetweenneighboribercenters 规则排列的相邻两根光纤的中心距离 3. 6 理论数值孔径theoreticalnueralaperture NA 理论数值孔径定义为(NA,),按式(1)计算: NA,=、一朋 式中: -阶跃光纤纤芯的折射率; -阶跃光纤纤皮的折射率 3.7 串光erosstalklight -根光纤进人到其他光纤中的光 从 3.8 斑点sput 同周围区域相比,透射比变化大于规定值的局部区域 3.9 鸡丝ehiekenwire 复合光纤边界明显视觉增强的、且宽度不大于两根光纤的线状图案 注:对形成比较完整的复合光纤边界的鸡丝,也称网格 3.10 剪切畸变sheardistortion 光学纤维传像元件对传递的直线图形产生的短小线段的位移或旋转 3.11 蛇形畸变snakeshapedistorton;grossdlistortion 光学纤维传像元件对通过端面中心传递的直线所产生的曲线图形对该直线的位移 12 枕形/桶形畸变barel/pineushiondistortion 从光学纤维传像元件输出端面观测到的图形相对于从其输人端面输人的基准正方形图形所产生的
GB/T26597一2011 枕形/桶形变形 3.13 像倒转角imageinversionangle 倒像器有效区内传输的图像围绕中心轴旋转的角度 理想像倒转角为180" 3.14 像位移frameru-out 以通过光学纤维传像元件输人端面中心的十字交叉点为基准,从输出端面所观察到的图形相对于 该基准的最大整体位移 3.15 放大率magnifieation 输出端面图形/图像与输人端面图形/图像的尺度大小的比值 3.16 放大率相对误差relatiemagnifieatonerror 所获得的输出端面图像与输人图像的实际放大率和理论放大率的差值与理论放大率之比值 3.17 透射比 missivity tranSm 光学纤维传像元件有效共轭传输区输出光通量与输人光通量之比值 3.17.1 准直光透射比collimatedtransmissivity 准直光垂直人射到光学纤维传像元件端面上的透射比 3.17.2 朗伯光透射比lambert'stransmisivity 朗伯光人射到光学纤维传像元件端面上的透射比 3.17.3 朗伯光光谱透射比lambert'sspectraltransmissivity 在适用光谐段内随波长变化的朗伯光透射比 18 3. 分辨力resolvingpower;resolution 可以区分观测到的目标上两点的最小间隔定义为分辨极限,其倒数即为分辨力,是分辨图像细节的 能力 3.19 真空气密性vacuumintegrity 当光学纤维传像元件一个端面处于一定真空状态,另一端面处于大气压状态时,在其端面的等效空 气泄漏率 3.20 耐热性thermalstability 光学纤维传像元件经规定温度处理后,其外形、几何尺寸,内部结构等主要性能与指标保持不变的 能力 3.21 热稳定性thermalsteadiness 光学纤维传像元件经受剧烈的温度变化而不破坏的性能
GB/26597一2011 3.22 刀口响应(效应kniflcedgeresponseefleet 通过光学纤维传像元件传递的标准测量刀口边缘的像在不透明区域内垂直刀口方向上的强度 分布 3.23 橘皮状rangpel 光学纤维传像元件表面粗糙 3.24 擦伤scratch 光学纤维传像元件表面划痕 3.25 残留物 residue 光学纤维传像元件表面粘附的杂质 3.26 污斑stains 像残留物一样出现在光学纤维传像元件表面,但无明显深度的物质 3.27 带状阴影banding 显现于光学纤维传像元件端面的明显带状亮影或暗影 3.28 裂纹eraek 由于机械、加热造成的,在光学纤维传像元件材料内部或表面产生的应力断面 3.29 破边chip 光学纤维传像元件边缘存在的缺口 3.30 雾状haze 光学纤维传像元件抛光表面出现的发雾现象 试验方法 4.1光纤中心距 4.1.1试验工具 金相/测量显微镜,读数分辨力1Am,物镜放大倍数不小于40倍,具有精确测试分划线的目镜放大 倍数不小于10倍 4.1.2试验程序 a)用漫射光垂直照射光学纤维传像元件的一个端面; b)从光学纤维传像元件的另一端面,用金相/测量显微镜上的分划线观察如另有规定,可用其 他适当仪器,如图像分析计算机),在有效的刻度范围内,测量一次复合光纤区域内沿直线连 续排列的光纤数量; 用该刻度除以所获得的光纤数量,即为在规定位置和方向上的光纤平均中心距 4.2斑点 4.2.1试验工具 投影仪或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不小于10倍
GB/T26597一2011 4.2.2试验程序 用漫射光照射光学纤维传像元件的一个端面,用投影仪或显微镜,沿光学纤维传像元件的另一端面 的垂直方向进行观察,在规定的区域内测量斑点的大小和数量 4.3鸡丝 4.3.1试验工具 投影仪或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不小于10倍 4.3.2试验程序 用漫射光照射光学纤维传像元件的一个端面,用投影仪或显微镜,沿光学纤维传像元件的另一端面 的垂直方向进行观察,在规定的区域内测量鸡丝的大小和数量 4.4剪切畸变 4.4.1试验工具 投影仪或测量显微镜,放大倍数不小于10信 a 同 b 一间距和线宽的栅状测试分划板 4.4.2试验程序 将光学纤维传像元件放在测试分划板上,用漫射光垂直照射测试分划板 a b)通过投影仪投影或显微镜观察光学纤维传像元件另一端面输出的分划板图形,利用基准线测 量其最大偏移量 4.5蛇形畸变 4.5.1试验工具 a)投影仪或测量显微镜,放大倍数不小于10倍; 十字基准分划板及夹具 b 4.5.2试验程序 a)将光学纤维传像元件的一端面置于十字基准分划板的夹具中,用漫射光垂直照射测试分划板 通过投影仪投影或显微镜观察光学纤维传像元件另一端面输出的分划板图形; 旋转光学纤维传像元件,依据投影屏上的测量十字基准线与输出端面的有效区边沿的两端交 点,找到并测量垂直正向位移X 的绝对值|X:与垂直负向位移X的绝对值|Xl之和的最 大值max(IXl十|X:l),max(Ix十Ix.l/2即为蛇形畸变(见图1) X 图1 蛇形畸变示意图 4.6枕形/桶形畸变 4.6.1试验工具 a)投影仪,放大倍数不小于10倍 正方形网络十字基准分划板及夹具 b 4.6.2试验程序 a)将光锥的小端面置于正方形网格分划板的夹具中,用漫射光垂直照射测试分划板,通过投影仪 投影或显微镜观察光学纤维传像元件另一端面输出的分划板图形 在投影屏上选取与有效区内接的正方形测试图样,读取图样经测量件输出后正方形边长的最 b 大的变形量H或H,见图2a),图2b); 枕形畸变D与桶形畸变D.分别按式(2)和式(3)计算
GB/26597一2011 D=H/L1×100% D,=H:/L ×100% D)枕形畸变 b 桶形畸变 图2枕形/桶形畸变示意图 4.7像倒转角 4.7.1试验工具 a)投影仪或测量显微镜,角度分辨力为1',放大倍数不小于10倍 b十字基准分划板及夹具 4.7.2试验程序 调整分划板十字线在投影屏上的投影,使它与投影屏上的基准十字线完全重合,角度显示 a 清零; 将倒像器的一端置于十字基准分划板的夹具中,用漫射光垂直照射测试分划板,通过投影仪 b 投影或显微镜观察倒像器另一端面输出的分划板图形; 旋转倒像器,找到并测量投影屏上基准十字线与分划板十字线投影像之间的最大夹角,该夹角 与180"的代数和,即为像倒转角 4.8像位移 4.8.1像位移(光纤面板、光锥 4.8.1.1试验工具 a)投影仪或测量显微镜,读数分辨力1am,放大倍数不小于10倍; 十字基准分划板 b 4.8.1.2试验程序 a)调整分划板十字线在投影屏上的投影,使它与投影屏上的基准十字线完全重合,角度显示 清零; 将光纤面板一端面/光锥小端面置于十字基准分划板的夹具中,用漫射光垂直照射测试分划 b 板,通过投影仪投影或显微镜观察光纤面板/光锥另一端面输出的分划板图形 旋转光纤面板/光锥,使十字分划线X轴与投影屏上十字基准×轴完全重合,找到并测量十字 分划线Y轴与投影屏上的十字基准Y轴的最大距离D,即为所测像位移(见图3). 分划板 b》像位移 a 图3分划板与像位移示意图
GB/T26597一2011 4.8.2像位移(倒像器 4.8.2.1试验工具 a)投影仪或测量显微镜,放大倍数不小于10倍; b 带刻度的十字基准分划板及夹具 4.8.2.2试验程序 调整分划板十字线在投影屏上的投影,使它与投影屏上的基准十字线完全重合,角度显示 a 清零; 将倒像器的一端面置于十字基准分划板的夹具中,用谩射光垂直照射测试分划板,通过投影 b 仪投影或显微镜观察倒像器另一端面输出的分划板图形; 旋转倒像器,使十字分划线x(Y)轴与投影屏上十字基准x(Y)轴完全重合;测量十字分划线 Y(X)轴与投影屏上的十字基准Yx)轴的最大偏移位置;移动载物台使所成最大偏移线与投 影屏Y(x)基准轴重合,并标记零位; 再次旋转倒像器,找到Y(x)最大偏移;移动载物台使所成最大偏移线与投影屏Y(X)基准轴 重合,并记录这段偏移值D.D/"即为所渊像位移(见图) 第一次最大偏移 第三次最大偏移 标记“零”位 a分划板 b第一次偏移 e第二次偏移 图4像位移测量试验示意图 4.9放大率及放大率相对误差 4.9.1试验工具 a)投影仪或测量显微镜,放大倍数不小于10倍 b) 带刻度的十字基准分划板及夹具 4.9.2试验程序 a)将光纤面板、倒像器的一端面/光锥的小端面置于十字基准分划板的火具中,用漫射光垂直照 射测试特定长度为L的直线段,通过投影仪投影或显微镜观察另一端面输出的直线段图形 b在投影仪上读出经输出端面的该直线段的长度La 放大率M按式(4)计算: M=L/L 放大率相对误差AM按式(5)计算 d M-M AM,=" ×100% 5 M 式中 M 理想放大率 4.10准直光透射比 4.10.1试验工具 透射比测试仪
GB/T26597一2011 4.10.2试验程序 用具有规定光谱特性和规定截面的准直光束垂直人射到具有规定相对光谱灵敏度的探测器 a 上 ,测量其输出信号S; b)将光学纤维传像元件规定端面垂直置于上述准直光束的出口处,用上述探测器测量通过该光 学纤维传像元件的输出端面的输出信号S; S和S之比为光学纤维传像元件的准直光透射比Te,按式(6)计算: T=S/S 式中: S -输人端面的输出信号; -输出端面的输出信号 Sm 4.11 朗伯光透射比 4.11.1试验工具 透射比测试仪 4.11.2试验程序 用具有一定光谱分布范围和规定截面的朗伯光束垂直人射到具有规定相对光谱灵敏度的朗伯 a 式探测器上,测量其输出信号sm b将光学纤维传像元件规定端面垂直置于上述朗伯光束的出口处,用上述探测器测量通过该光 学纤维传像元件的输出端面的输出信号s S和s,.之比为光学纤维传像元件的朗伯光透射比T,按式(7)计算 T=S/S 式中: 输人端面的输出信号; S. S 输出端面的输出信号 4.12朗伯光谱透射比 4.12.1试验工具 光谱透射比测试仪 4.12.2试验程序 a)采用一定波长间隔,具有不同波长和规定截面的朗伯光束垂直人射到具有规定相对光谱灵敏 度的朗伯式探测器上,测量其输出信号S.(入); b将光学纤维传像元件规定端面垂直置于上述朗伯光束的出口处,用上述探测器测量通过该光 学纤维传像元件的输出端面对应波长的输出信号S(a); S(a)和S.(A)之比为光学纤维传像元件随波长变化的朗伯光谱透射比T.(a),按式(8 计算 8 T.(a)=S(a)/S..(a) 式中: S.(a) -输人端面的输出信号 Ca S -输出端面的输出信号 4.13分辨力 4.13.1试验工具 a 分辨力测试仪 b经标定的基准分辨力粑标 4.13.2试验程序 将上述靶标放置到分辨力测试仪的出口处,把光学纤维传像元件测试端面紧贴于靶标的规定
GB/T26597一2011 位置; b 用分辨力测试仪的显微镜检测在光学纤维传像元件另一端面所形成的粑标图像; 以靶标上可目视分辨的最高空间频率作为被测光学纤维传像元件的极限分辨力 4.14真空气密性 4.14.1试验工具 a) 氨质谱检漏仪; b 超声波清洗机; c)烘烤炉 4.14.2 试验程序 用清洗液清洁光学纤维传像元件,放人无水乙醇中浸泡并用超声波清洗,将其脉干后放人烘烤 a 炉中,按规定的温度时间曲线烘烤; 使用灵敏度不低于规定值的检漏仪,在规定温度条件下将光学纤维传像元件的一端面用真 b -端面喷复气进行检漏,按检漏仪技术提供的公式计算光学纤维 空封脂密封在测试模具上,另一 传像元件的空气漏率 4.15耐热性 4.15.1试验工具 马弗炉 4.15.2试验程序 a)用清洗液清洁光学纤维传像元件,放人无水乙醇中浸泡并用超声波清洗,将其晾干后放人烘烤 炉中按规定的温度时间曲线烘烤; 使用灵敏度不低于规定值的检漏仪,在规定温度条件下,将光学纤维传像元件的一端面用真 b 空封脂密封在测试模具上,另一端面喷复气进行检漏,按检漏仪技术提供的公式计算光学纤维 传像元件的空气漏率 4.16热稳定性 4.16.1试验工具 马弗炉 4.16.2试验程序 将同批次的两块光学纤维传像元件,烘烤到规定的温度,分别将其迅速置于规定温度的空气或水中 冷却,观察其表面变化情况 4.17高压测试 4.17.1试验工具 耐高压测试仪 4.17.2试验程序 将导电橡胶板电极分别连接到光学纤维传像元件的两个端面,加上规定的电压,判断其耐高压 4.18刀口响应 4.18.1定义 通过光学纤维传像元件传递的标准测量刀口边缘的像在不透明区域内垂直于刀口方向上的强度 分布 18.2试验工具 W 刀口响应测试仪 4.18.3试验程序 a 将按规定方法制作的不透明刀口,按规定的位置和方向与光学纤维传像元件的一端面紧密 接触;
GB/T26597一2011 用具有规定光谱特性的朗伯光源,在规定的距离处垂直照射刀口和光学纤维传像元件端面的 规定区域,在该区域上获得满足要求的均匀朗伯光 按规定程序与操作方法,调节符合要求的、具有大数值孔径的显微物镜,使得在像面位置获得 经光学纤维传像元件另一端面输出的清晰刀口像; 在像面位置平面内用规定的扫描狭缝沿垂直于刀口的方向,对该刀口像扫描,并用具有规定 光谱灵敏度的测试系统测试刀口像通过扫描狭缝的光强分布; 以测得的光强最大值为100%,随着扫描狭缝位置坐标的变化,将相对光强降到50%时的位置 定为坐标原点,所测得的各个不同坐标下用百分比值表示的相对光强(%)即是对应的刀口响 应分布值 4.19橘皮状、擦伤、残留物、污斑、带状阴影、裂纹、破边、雾状外观质量 4.19.1试验工具 投影仪、显微镜或放大镜 4.19.2试验程序 观察光学纤维传像元件表面质量 10

光学纤维传像元件试验方法GB/T26597-2011

1. 背景

光学纤维传像元件是一种将图像信号通过光学纤维传输的装置。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保证光学纤维传像元件的质量和性能,需要通过一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测试和评估。

2. 试验方法

根据GB/T26597-2011标准,对光学纤维传像元件进行试验时,应该采用以下方法:

  • 外观检查:检查传像元件的表面是否存在明显的缺陷,如划痕、气泡等。
  • 光学特性测试:测试传像元件的透过率、反射率、折射率等光学特性。
  • 机械特性测试:测试传像元件的硬度、耐磨性、抗压性等机械特性。
  • 耐环境测试:测试传像元件在高温、低温、潮湿等环境下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3. 试验设备

常用的光学纤维传像元件试验设备包括:

  • 光谱仪:用于测试传像元件的透过率、反射率等光学特性。
  • 显微镜:用于观察传像元件表面是否有划痕、气泡等缺陷。
  • 万能材料试验机:用于测试传像元件的硬度、耐磨性、抗压性等机械特性。
  • 环境测试箱:用于测试传像元件在高温、低温、潮湿等环境下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4. 试验步骤

根据GB/T26597-2011标准,对光学纤维传像元件进行试验时,应该采用以下步骤:

  1. 将传像元件放置在平坦的试验台上,进行外观检查。
  2. 使用光谱仪等设备测试传像元件的光学特性。
  3. 使用显微镜等设备观察传像元件表面是否有缺陷。
  4. 使用万能材料试验机等设备测试传像元件的机械特性。
  5. 将传像元件放入环境测试箱中,进行耐环境测试。

5. 总结

通过GB/T26597-2011标准规定的试验方法、试验设备和步骤,可以对光学纤维传像元件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测试评估,确保传像元件的质量和性能达到要求。

光学纤维传像元件试验方法的相关资料

和光学纤维传像元件试验方法类似的标准

无损检测仪器工业用X射线管性能测试方法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无损检测仪器工业用X射线管性能测试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无损检测仪器工业用X射线管性能测试方法的编号:GB/T26594-2011。无损检测仪器工业用X射线管性能测试方法共有23页,发布于2011-11-01
纯血马DNA亲子鉴定技术规程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纯血马DNA亲子鉴定技术规程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纯血马DNA亲子鉴定技术规程的编号:GB/T26612-2011。纯血马DNA亲子鉴定技术规程共有10页,发布于2011-11-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
标签
气象仪器 水文与水利仪器 海洋仪器 地球科学仪器 X射线、磁粉、荧光及其他探伤仪器 超声波与声放射探伤仪器 工艺试验机与包装试验机 力与变形测试仪器 机械振动、冲击设备与动平衡机 金属材料试验机 试验机与无损探伤仪器综合 真空检测仪表与装置 声学仪器与测震仪 实验室用玻璃、陶瓷、塑料器皿 实验室基础设备 实验室仪器与真空仪器综合 质谱仪、液谱仪、能谱仪及其联用装置 电化学、热化学、光学式分析仪器 色谱仪 物性分析仪器 物质成分分析仪器与环境监测仪器综合 缩微复印机械 照相机与照相器具 投影器、幻灯机 测试设备与检验片仪器 镜头 放映设备及其配件 制片设备 电影、照相、缩微、复印设备综合 光学设备 光学测试仪器 光学计量仪器 电子光学与其他物理光学仪器 放大镜与显微镜 望远镜、大地测量与航测仪器 光学仪器综合 电工参数检验及电源装置 综合测试系统 交直流电工仪器记录仪器 数字显示仪表 电能测量和负荷控制系统 电测模拟指示仪表 电工仪器、仪表综合 其他自动化装置 工业控制机与计算技术应用装置 自动控制与遥控装置 执行器 调节仪表 显示记录仪表 机械量仪表、自动称重装置与其他检测仪表 流量与物位仪表 温度与压力仪表 工业自动化与控制装置综合 卫生、安全、劳动保护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仪器、仪表用材料和元件 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