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9726-2013

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Directivesofstrategicenvironmentalassessmentforthereclamationplanninginbays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编号:GB/T29726-2013。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共有49页,发布于2014-01-012013年第19号公告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Z04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13.020.30
  • 实施日期2014-01-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49页
  • 文件大小823.96KB

以图片形式预览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国家标准 GB/T29726一2013 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Direetivesofstrategieenvirommentalas9esmentor thereclamatiomplanninginbays 2013-09-18发布 2014-01-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监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花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29726一2013 目 次 前言 引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般要求 基础资料 规划需求分析与工况设计 评价内容与方法 评价成果 附录A(规范性附录)补充现场调查的基础资料 22 附录B(资料性附录评价方法 21 附录c资料性附录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格式与内容 参考文献 45
GB/T29726一2013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淮起草单位;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厦门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祥战 略研究所.海洋大学,福建海详研究所,国家海洋详局第一海详研究所,福建省海洋环境与通业资源监 测中心、河海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修德、李涛,张珞平,余兴光、刘容子、鲍献文、杨顺良、陈尚、陈伟琪,万艳、 王义刚,乔璐璐,罗美雪,林志兰、孔俊,吴婿娜、叶剑平,杨琳,柯淑云,张俊安,李荣欣,王萱、于华明
GB/T29726一2013 引 言 为贯彻《海洋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指导海湾围填海规 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参考国际上相关的战略环境评价指令,采取多学科综合评价方法,除了包括常规的水动 力、环境化学、生态以及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要求的公众参与等内容外,增加了战略环境评价对海洋 资源、社会经济和风险评价的内容;评价方法注重回顾性评价和累积效应的评价
GB/T29726一2013 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方法、程序和评价报告的编写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海湾围填海规划的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海湾外的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围填海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可参照使用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097海水水质标准 GBT12783所有部分》海详调规范 GB/T14914海滨观测规范 GB17378(所有部分)海洋监测规范 GB/T18190一2000海洋学术语海洋地质学 GB18421海洋生物质量 海洋沉积物质量 GB18668 H/T2.1一19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H]/T130200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 HU/T169-2004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JT/T233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 JTs149-1港口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术语和定义 GB/T18190-2000、HJ/T2.1一1993以及H/T130-200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 本文件 3.1 海湾bay;gul 被陆地环绕且面积不小于以口门宽度为直径的半圆面积的海域 3.2 围海seaenelosure 通过筑堤或其他手段,以全部或部分闭合形成围割海域,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行为 3.3 填海 seareclamation 筑堤围割海域形成陆域,完全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行为 3 围填海seaeneosureandreelamationm 围海和填海的总称
GB/T29726一2013 3.5 围填海规划plann uingfs SeareclamatiOn 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一海域统筹拟订的围填海规模和空间布局 3.6 围填海工况schemeofseareelamationm 对拟实施围填海规划所进行的各种围填海方案的设计组合 海洋环境容量marineenvirommentalcapacity 海洋环境容纳某种特定的活动或活动速率(如单位时间的排污量、倾废量或采矿量等),而不造成无 法接受的影响的能力 注,本定义引自联合国海洋环境保护科学问题联合专家组(GEsAMP,1986). 3.8 回顾评价 retrospeetiveassessment 评价特定范围内的人类活动(或某一类型的开发活动)对该区域已经造成的环境,生态、社会和经济 的影响,包括累积性影响 3.9 生态敏感区ecologicalsensitiveare0 具有典型生态环境意义的海洋生态要素或实体,在人为干扰下自我恢复能力较差,其改变将对海域 生态环境产生影响,需要加以控制或保护的区域 一般要求 4.1评价内容 4.1.1海湾围填海规划分析 分析海湾围填海规划的方案和类型,进行相关规划的协调性分析;根据规划方案和海洋功能区划设 计评价工况 4.1.2海湾环境现状评价 环境现状评价内容包括;海洋水动力(含冲淤变化),环境化学,生态、资源和社会经济等 4.1.3海湾围填海环境影响回顾评价 海湾围填海环境影响回顾评价的内容同4.1.2,重点考虑海湾历史围填海活动的累积性环境影响 4.1.4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在海湾环境现状评价和回顾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环境影响识别和评价方案制定,开展海湾围填海规 划方案(工况)对海洋水动力,环境化学,生态,资源和社会经济等影响的预测评价 4.1.5综合评价 综合考虑海湾围填海规划对海洋水动力、环境化学,生态,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影响(特别是累积性影 响),对围填海规划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并开展公众参与和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可行的规划方案,优化空 间布局,确定可接受的围填海规模和范围,提出减缓环境影响的措施,拟订监测和跟踪评价计划
GB/T29726一2013 4.2评价程序 评价的工作流程见图1 评价目标确定与实施方案设计 资料收集、相关规划分析与围填海工况没计 补充现场调查 数值模型建立与验证 海湾环境现状评价 海湾围填海环境影响回顾评价 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围填海规划综合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风险评价 优选方案及其减缓措施 否 评价结论可行 拟订监测与跟踪评价计划 编写报告书 图1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流程图 基础资料 现状资料要求 现状基准年一般规定为开展评价工作最近(当年或前一年)的海洋环境化学、,生态调查和社会经济
GB/T29726一2013 调查年份 对于没有趋势监测的海湾,3年内的环境化学、污染源、生态资料,5年内的海洋水文、气象和 海底与海岸地形地貌资料和10年内的工程地质资料可认定为现状资料;对于资料欠缺的海湾应开展补 充调查和监测 5.2历史资料要求 回顾评价应尽可能收集长时间的历史资料,一般要求5年以上 回顾时间越长其评价效果越好 包括海洋水文(含冲淤变化),气象、地质地貌、环境化学、生态、,资源和社会经济等历史监测观测资料,并 注明资料来源 5.3补充现场调查 当现有的资料不能详尽全面地表明海湾水文,水质、沉积物和生态环境状况时,或所收集的历史资 料不能满足评价所需的要求时,应提出需进行补充现场调查的项目、内容和方案,并按GB/T12763、 GB/T14914和GB17378的规定组织综合或专题的现场补充调查监测 生态和水环境化学调查时间应尽量同步,调查时间和航次根据季节进行 沉积物质量和生物质量 调查根据条、款的具体要求,设定调查季节和次数 补充现场调查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见附录A 规划需求分析与工况设计 围填海规划需求分析 6.1.1分析方法 在充分理解各涉海规划的基础上,简要分析涉及围填海方案的各规划的编制背景、目标、规划对象、 规划内容,规划期限,明确相关法律法规,并阐明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采用叠加分析法,分析各规划 之间的协调性 6.1.2分析内容 1.2.1分析各涉海规划之间用海需求的协调性,分析围填海需求与海洋功能区划,近岸海域环境功 o 能区划、环境保护规划、保护区建设及生态敏感目标之间的协调性、需求紧迫性及顺序 6.1.2.2根据海湾相关规划的围填海需求,对围填海位置、面积,用海类型(如港口、临海工业、道路、围 海造地、围海养殖)等进行汇总、分析 6.2围填海工况设计 工况设计原则 6.2.1 6.2.1.1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 海洋保护区内严禁围填海;滨 海旅游区、重要水产增养殖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以及重要科研价值的渔业品种产卵 场,越冬场、索饵场和涧游路线等栖息繁行生境等海洋生态敏感区应严格控制围填海 6.2.1.2优势资源优先与统筹兼顾、重点突出相结合原则 根据海域的特征,保障海湾优势海洋资源 的优选利用 6. .2.1.3统筹规划和保障海洋经济持续发展原则 以海洋开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目标,以海洋 功能区划和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为依据,协调好各行业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海洋经济持续 发展 6.2.1.4可行性与必要性相结合原则 海域自然环境条件适宜,且围填海后对港湾环境和海洋资源影
GB/T29726一2013 响不大,使用功能明确,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在工况设计中应予以考虑 6.2.1.5前瞻性原则 从今后较长时间的用海要求、海湾环境压力等方面分析,围填海应为海湾将来 的海洋产业,社会经济发展和重大项目用海需求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6.2.2工况设计依据 工况设计依据应包括与海洋环境保护与开发有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已批准的海 洋功能区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海洋经济规划、保护区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港口规划,城市规 划渔业养殖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和海水综合利用规划等文件 6.2.3工况设计方法 海湾围填海工况设计宜采用叠加方法,设计如下 -按照工况设计原则和设计依据,结合用海需求与围填海方案,初步判别各围填海需求的轻重缓 急程度,围填海的类型和用途,以及对海洋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其对社会经济可能带来的作 用,并根据围填海区块需求强烈程度及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依次叠加 -在现有围填海工况的基础上依次叠加海洋功能区划,港口规划、临港工业规划等围填海需求, 依次组合成不同围填海工况,并完成各围填海工况图,表,说明各工况所包含的围填海区块的 位置、区块形状、面积等属性 6.2.4工况设计内容 工况设计内容与顺序要求如下 a)应以现有海岸线(围海区以海堤外缘线)作为工况0边界线; b在工况0基础上叠加在建或已批围填海(包括重力式码头)项目作为工况1; 在工况1基础上根据海洋功能区划中涉及围填海的功能区如港口区、围海造地区、其他工程 用海区,围海养殖区等)可能实施的时序,依次叠加组成不同工况 d)在上述工况的基础上再根据港口规划中可能实施的围填海需求时序,依次叠加组成不同工况 在上述工况的基础上再根据临港工业规划,围海规划等其他规划可能实施的围填海需求时序 依次叠加组成不同工况 评价内容与方法 7.1评价时间与空间界定 7.1.1现状评价时间界定 现状评价应以现状基准年进行,现状基准年一般规定在开展评价工作最近的年份(当年或前一年. 现状评价资料的收集要求见5.1 7.1.2 回顾评价时间界定 根据所收集的海洋水文、环境化学、生态,地质地貌、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历史资料确定,依从海湾围 填海的典型性和资料可获性原则,确定回顾评价的时间节点(年) 回顾评价基准年应能较好体现海域 的环境效应,一般要求回溯5年(含)以上,时间越长越好 7.1.3预测评价时间界定 预测的评价年限应以海洋功能区划和含有围填海需求的相关海湾规划的最长年限确定,以海洋开
GB/T29726一2013 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目标 7.1.4评价空间范围界定 评价空间应包含整个海湾范围,且现状,回顾和预测评价工作在同一空间范围内进行 为了使评价 工作更客观,数值计算海域一般需要延伸到湾口以外,尽可能减少数值计算结果受开边界位置选取的影 鉴于资源和社会经济的评价涉及周边区域,评价空间范围应涉及与海湾社会经济开发以及环境密 响 切相关的相邻海洋和海岸带陆域区域(包括输人海湾的流域) 7.2历史围填海状况评价 收集海湾历史围填海资料包括各围填海工程的地点,面积,类型(港口,临海工业,道路,其他围填 海等),建设年份和周期、投资规模、使用年限,获得的效益等,分析和评价海湾历史围填海状况和已产生 的影响,包括占用的空间、深水岸线、滩涂、浅海、生物及其他资源等 7.3水动力评价内容与方法 7.3.1评价内容 现状评价 7.3.1.1 在工况0条件下,采用实测资料验证数值模型,再分别进行以下评价 系统评价海湾现状水动力特征、悬沙分布及海底冲淤特征; -系统分析大、中、小潮海湾水交换特征和海湾纳潮量 选用染色数值实验、,粒子追踪或半交换周期等方法,评价海湾物理自净能力 7.3.1.2回顾评价 通过回顾工况的数值模拟,系统分析回顾工况下的水动力及泥沙分布特征 重点进行现状和回顾 工况结果的对比、定量分析与评价,内容包括 -分析海湾潮位变化 大,中,小潮海湾纳量的变化 流场的变化;包括大,中,小潮涨、落急流速和涨、落潮平均流速变化 大、中、小潮海湾水交换量变化 -海湾物理自净能力变化; 悬沙场分布及岸滩和海床冲淤变化 7.3.1.3预测评价 通过各规划设计工况的数值模拟,系统分析规划工况实施后的水动力及泥沙分布特征 重点进行 现状和规划工况结果的对比,定量分析与评价 水动力预测评价内容包括 -与现状比,规划设计工况实施后海湾潮位的改变; -与现状比,规划设计工况实施后海湾纳潮量的变化(大,中,小潮) -与现状比,规划设计工况实施后流场的变化 -与现状比,规划设计工况实施后海湾水交换量的变化 -与现状比,规划设计工况实施后海湾自净能力的变化 -与现状比,规划设计工况实施后悬沙场分布及岸滩和海床冲淤的变化 规划优选工况实施后,五十年或百年一遇台风造成的风,浪,,流联合作用下泥沙的运移和冲 淤结果
GB/T29726一2013 7.3.1.4极端事件评价 对于泥沙来源丰富、台风灾害多发的海湾,应开展极端事件评价 评价内容应包括: 五十年或百年一遇台风极端增水的推算; 五十年或百年一遇台风浪条件下泥沙运移规律分析; 五十年或百年一遇台风浪条件下冲淤变化量分析; -洪水期最大悬浮泥沙输人对岸滩和海床冲淤变化分析 7.3.2评价方法 7.3.2.1技术方法 水动力环境评价采用数值模型方法,包括水动力模型、悬沙模型和水质模型 模型可以采用有限差 分法、有限元法、有限体积法等方法求解,计算网格可以采用矩形网格、三角网格、正交曲线网格等 推 荐方法可参见附录B的B.1 7.3.2.2技术要求 针对海湾特点,拟建立的数值模拟技术要求如下 水动力模型 a 1宜采用三维水动力模型,对于平均水深小于10m的海湾,也可采用二维模型,连续模拟 大、中,小潮; 2)海湾内模式的空间分辨率不大于100m,工程区的空间分辨率应不大于50m 水陆边界宜采用动边界,能够模拟海水的“漫滩”和“露滩”,如果滩涂面积超过海湾总面积 3) 的10%,水陆边界应采用动边界; 开边界的潮位边界条件,一般采用已知潮位或采用潮汐调和常数形式给出,在采用潮汐调 4 和常数形式给出时至少取K、O、,M、s,M和MS,6个分潮 5)模型应经不少于两个站位的潮汐、三个站位潮流实测资料验证 悬沙模型: b 宜采用三维悬沙输运扩散模型,对于平均水深小于10m的海湾,也可采用二维模型,连 续模拟大、中、小潮; 2海湾内模式的空间分辨率不大于100m,工程区的空间分辨率应不大于50m; 3)悬沙模型应考虑浪,潮、流的共同作用 模型应经不少于三个站位的悬沙浓度实测资料验证 4! 注,也可以参照JT/T233一1998执行 水质模型 c 1宜采用三维污染物输运扩散模型,对于平均水深小于10m的海湾,也可采用二维模型,连 续模拟大、中、小潮; 2)海湾内模式的空间分辨率不大于100m,工程区的空间分辨率应不大于50m; 3) 污染物排放口应采用近区模型或高分辨率模式计算,保证初始稀释度不大于100倍 4)应利用模型进行海湾内水交换模拟,并给出交换50%所需时间或一个月海湾水交换率; 污染物种类选择应与环境容量评价一致 5 模型应经不少于三个站位的主要污染物浓度实测资料验证 o 数值模型最大允许误差:
GB/T29726一2013 潮位最大误差不超过最大潮差的10%; 1 2) 潮流流速平均绝对误差不超过潮流振幅的30%,流向平均绝对误差不超过20°(不计转流 时刻流向偏差) 悬沙与污染物浓度分布模拟结果与连续站观测悬沙与污染物浓度趋势吻合,或与卫星遥 3 感结果有定性的一致性 7.4环境化学评价内容与方法 7 4.1评价内容 7.4.1.1现状评价 环境化学现状评价内容包括 a)评价海湾水环境质量状况,明确海湾主要水环境质量问题; b 评价海湾沉积物质量状况,明确海湾沉积物污染主要问题 评价海湾生物质量状况,查明评价海区生物体受污染的程度; 开展污染源调查和评价,确定输人海湾的污染源类型和负荷; d 根据海湾的主导功能、水质现状和水质管理目标,建立计算模型,计算海湾水环境容量,分析海 湾纳污能力和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 7.4.1.2 回顾评价 环境化学回顾评价内容包括: a)通过历史资料收集,对比分析不同时期评价海湾水环境质量、沉积物质量及海洋生物质量历史 变化趋势, b)根据评价海区历史围填海的状况,分析评价围填海造成的海湾环境化学指标的累积性影响 估算海湾水环境容量和纳污能力的变化,并分析与历史围填海的关系 c 7.4.1.3预测评价 环境化学预测评价内容包括: a)根据各海湾的污染特征(特征污染指标),确定预测评价所涉及的主要污染物,评价指标(计算 因子)的选择不少于2个; 根据设定的工况计算两种压力(围填海、,污染源强增加)下的环境容量变化,预测水体环境质 b 量(选定的计算因子)的变化 7.4.2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7.4.2.1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海水水质采用GB3097进行评价,海洋沉积物质量采用GB18668进行评价,海洋生物质量采用 GB18421进行评价 7.4.2.2环境质量评价因子 海湾环境质量评价因子见表1 根据各海湾的特征污染情况酌情增减评价因子
GB/T29726一2013 表1海湾环境质量评价因子表 评价因子 环境要素 H值、溶解氧、化学耗氧量、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铜、错、锌、、来、路、御、悬浮物 海水水质 等,以及海湾特征污染物 海洋沉积物质量 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铜、铅、锌、、永、铬,呻等,以及海湾特征污染物 石油姬、铜、铅,锌,锅,求、铬,呻等,以及海湾特征污染物 海洋生物质量 7.4.2.3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7.4.2.3. 评价方法 海湾水环境质量评价按照海域不同的使用功能和保护目标,采用单因子评价法进行评价,也可加上 “水质综合指数法”(wQI)评价 海湾沉积物环境质量和生物质量评价方法均采用单因子评价法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应给出样品超标率 7.4.2.3.2单因子评价法 单因子评价法按式(1)计算 P.= 式中: 力 -因子i在点的环境质量指数 -因子i在j点的实测浓度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Ci, -因子i的环境质量标准值限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S 其中溶解氧及pH单因子质量评价公式见式(2)一式(4) 溶解氧的环境质量指数为: O (DXO>XO 号贸 Po, O 馈ao DO, Po.=10-9× 式中: 心 -点的D0环境质量指数; P'D, 一抱和o浓度-单位为老克每开(mw几) 计算方法见cB个 12763.4; DO Do 点的D0实测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DO -D0的评价标准限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pH的环境质量指数为 pH一pH PH pH一pH, 式中 P -点的pH环境质量指数 pH 点的pH实测值; pH, -海水pH标准的上限值和下限值的平均值; -海水pH标准的上限值 pH 当尸,<1,表示未超标,当P,>l,表明已超标,而此时(P,,-1)可以表示超标信数
GB/T29726一2013 7.4.2.3.3水质综合指数(wQ)评价法 水质综合指数(wQI)计算方法见式(5) wQI 式中: -第i种因子的单因子环境质量指数 -所有参评水质的项数 wQ -水质综合指数 wQI<0.75,表示水质清洁;0.751.25,表示水质严重污染 7.4.3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7.4.3.1污染源调查内容 现状污染源调查应包括陆地点源和非点源(面源)污染源两部分以及海上污染源 点源污染源主要包括城镇集中人海排污口、工矿企业直接人海排污口,流域人海河口等集中人海污 染源 非点源(面源)污染源主要包括直接人海的城镇地表径流,农村地表径流 对小型且分散的点源污 染源(如分散的小型企业、集中式畜禽养殖企业等)以及非直接人海的集中式排污口等可归为非点源污 染源 海上污染源包括船舶污染源,海上水产养殖污染源,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和海洋倾废活动污染源 污染源调查的因子应包括化学需氧量(或BOD),总氮、总磷以及根据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所得出的 海湾主要的特征污染物(如石油类、重金属、农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 7.4.3.2现状污染源评价方法 7.4.3.2.1 点源污染源 直接收集已开展监测所得的资料整理,直接得到进人海湾的点源污染源的污染源总量和负荷及其 分布状况 必要时可应用H/T2.1一1993规定的等标污染负荷法开展污染源评价,确定海湾的主要 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7.4.3.2.2非点源(面源)污染源 采用实测法、经验系数法、排污系数法、非点源模型等计算方法 计算时应注意污染物的降解或衰减 作用,宜应用当地人海河口的监测资料(或补充监测)来验证估算结果 推荐方法参见B2.1~B2.3 7.4.3.2.3海上污染源 船舶污染源可参考JTs149-1计算 海上水产养殖污染源可根据养殖面积,类型、品种、布局、产量或产值,养殖污染源估算的基本参数 如饵料量,残饵率和利用率等)采用实测法、物料衡算法、经验系数法、排污系数法或根据文献研究结果 计算 推荐方法参见B.2.! 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和倾废活动污染源可根据实际调查结果计算,或根据(或类比)项目环境影响报 告书的结论得出 10
GB/T29726一2013 7.4.3.3污染源预测 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预测估算进人海湾的主要点源污染源的分布和变化 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预测估算进人海湾的非点源污染源的分布和变化情况 估算方法同7.4.3.2 7.4.4水环境容量评价方法 应用已建立的海湾数值模拟的水质模型,根据海湾的主导功能、水质现状和水质管理目标计算海湾 水环境容量,并评价围填海活动对水环境容量的影响 环境容量的计算因子同7.4.1.3确定的预测因子 7.5生态评价内容与方法 7.5.1评价内容 7.5.1.1现状评价 生态现状评价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分析海湾叶绿素、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鱼卵及仔稚鱼的种 类组成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生态敏感区评价:包括海湾内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洞游通道、增养殖区、海洋自然保护 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养护区与保护区、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区,滨海草滩湿地,珊 瑚礁、红树林,海草(藻)床等 位于评价海湾外可能受围填海影响的生态敏感区也应评价; -珍稀濒危物种和渔业生物评价;珍稀濒危物种包括已列人红色物种目录的国家一、二类保护的 海洋物种;以及尚未列人保护清单,但是有重要科学、经济、人文价值的物种 渔业生物包括海 湾养殖、增殖以及天然具有经济价值的生物 7.5.1.2 回顾评价 生态回顾评价包括四个方面: -评价叶绿素、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鱼卵及仔稚鱼的种类组 成及其时空格局的变化趋势,识别支配这种变化趋势的影响因素,分析其与围填海活动的 关系; 评价生态敏感区的结构和重要功能的时间和空间格局变化趋势,分析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 因,分析其与围填海活动的关系; -分析珍稀濒危物种和渔业生物的数量和栖息地面积的时间和空间格局变化趋势,分析产生这 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分析其与围填海活动的关系; -评价历史围填海建设项目的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环境保护措施、生态补偿措施落实情况 7.5.1.3预测评价 生态预测评价包括三个方面 基于回顾评价结论和现状评价结果,结合水动力和环境化学的预测结果,分析围填海规划(各 工况)实施对叶绿素、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鱼卵及仔稚鱼 的影响;对围填海区的底栖生物损失量应进行定量估算 -基于回顾评价结论和现状评价结果,结合水动力和环境化学的预测结果,分析围填海规划(各 11
GB/T29726一2013 工况)实施对生态敏感区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基于回顾评价结论和现状评价结果,结合水动力和环境化学的预测结果,分析围填海规划(备 工况)实施对珍稀濒危物种和渔业生物的影响 7.5.2评价方法 7.5.2.1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和潮间带生物,鱼卵及仔稚鱼 评价指标包括生物群落的生物量,丰度,密度、优势种,指示种,关键种,物种多样性、均匀度、生物群 落演变速率 其中优势种、物种多样性、均匀度、生物群落演变速率的计算按GB/T12763.9的规定 执行 7.5.2.2生态敏感区 评价指标包括生态敏感区的结构指标和功能指标 生态敏感区的结构指标包括;面积,生物量,优势种,关键种、物种多样性等,按GB/T12763.9的规 定计算 生态敏感区的功能指标包括;初级生产力(按GB/T12763.9的规定计算),产卵场功能、涧游通道、 苗种采集,养殖功能,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等 分析围填海规划工况直接占用的生态敏感区的面积及其百分率,分析受围填海影响的生态敏感区 的结构改变,重要功能下降和丧失 7.5.2.3珍稀濒危物种和渔业生物 评价指标包括珍稀濒危物种和渔业生物的数量变化、栖息地面积变化、受破坏(受污染)的栖息地 面积 分析围填海规划工况引起的珍稀濒危物种和渔业生物的数量和栖息地损失 7.6海洋资源评价内容与方法 7.6.1评价范围 评价范围应包括海湾及与海湾社会经济开发、环境密切相关的相邻海域和海岸带陆域 7.6.2评价原则 保守性原则 对海祥资源价值量进行货币化评估时一般作保守性调整 如折现率,还原利率 7.6.2.1 的选择应遵循保守性原则 7.6.2.2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原则 海洋资源的实物量和价值量评价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估算相结合 的原则 7.6.2.3避免重复核算原则 在同一海湾自然立体空间内,有些资源类型在功能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交 叉重叠,应通过剔除同类或类似部分,避免重复核算 7.6.3评价内容 7.6.3.1评价内容及其类别 海资源评价应进行资源实物量和价值量的现状评估,对历史围填海活动以及围填海需求方案实 施后可能造成的海洋资源损耗进行实物量和价值量变化评估,作为海湾围填海活动社会经济综合影响 12
GB/T29726一2013 评价的重要因子 海洋资源评价主要包括以下类别港口及航道资源、浅海和滩涂资源,滨海旅游资源,海洋生物及海 业资源,滨海矿产资源,海洋能源等 对上述资源无法涵盖的海湾生态系统服务(如;环境容量等调节服 务、生物多样性等)的价值尽可能进行评估 受资料数据获取及其他条件限制的海湾,至少应对海湾特 征环境(污染)因子的环境容量(见7.4.4)价值的损失和变化进行评估 7.6.3.2现状评价 对海洋资源现存的实物量和价值量进行核算 资源的实物量和价值量的评价内容参见B.3.1和 B.3.2 7.6.3.3回顾评价 一个时段围填海活动造成的海祥资源实物量和价值量以及海湾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损耗进 对过去 行评价,对各类海洋资源(包括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累计损失额和全海湾的总损失额进行综合评估 海湾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价内容参见B.3.2 7.6.3.4预测评价 对围填海规划方案实施后在未来一个时段可能造成的海洋资源实物量和价值量以及海湾生态系统 服务价值的变化进行评价,并对未来一个时段各类海洋资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累计变化量和全海 湾的总变化量进行测算和综合评估 7.6.4评价方法 海洋资源评价应基于多年相关调查的基础资料及必要的补充调查资料 补充调查方法按 GB/T12763规定的相关内容执行 海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价方法包括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意愿评价法以及成果参照 法 不同海洋资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或价值量损失评估的推荐方法参见B.3.2 社会经济影响综合评价内容与方法 7.7.1评价范围 评价范围应涉及与海湾社会经济开发以及环境密切相关的相邻海洋和海岸带陆域区域(包括输人 海湾的流域) 具体评价范围视各海湾围填海规划的内容以及隶属关系确定一级或两级的行政区范围 7.7.2评价内容 7.7.2.1 现状评价 社会经济影响现状评价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对评价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因子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地方 财政收人、产业结构、人口、就业、收人、公共服务条件(如学校、医疗)等 结合评价区域范围内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海洋环境与资源(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基于海祥资 源实物量和价值量的现状评价结果,对海湾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开发潜力和应着重关注的海 湾环境与资源保护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13
GB/T29726一2013 7.7.2.2回顾评价 社会经济影响回顾评价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历史围填海活动(工程)直接成本,即围填海工程的投人及其相关费用的估算; 历史围填海活动(工程)间接成本,即围填海工程造成的海洋资源(生态系统服务)的损失以及 其他社会费用(如当地的就业和收人的损失、公众利益冲突等)的估算或分析; -围填海活动(工程)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估算; 围填海活动(工程)带来的间接社会经济效益(如GDP,地方财政收人、产业结构、人口、就业、 收人、公共服务条件)的估算或分析; -基于上述的估算结果计算益损比,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角度对海湾历史围填海活动(工 程)进行综合评价 直接成本和直接经济效益应进行货币化估算,间接成本中的海洋资源(生态系统服务)损失应用 7.6.3的结果,其他的社会费用和间接社会经济效益可以定性分析为主 7.7.2.3预测评价 社会经济影响预测评价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估算实施围填海规划工况)预计的直接成本,即工程投资及其相关费用 估算或分析围填海规划(工况)实施后的间接成本,即围填海活动可能造成的海洋资源以及生 态系统服务的损失以及其他社会费用; 估算围填海规划(工况)实施后预期的直接经济效益; 估算或分析围填海规划(工况)实施后可能带来的间接社会经济效益; 基于上述的估算结果计算益损比,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角度对围填海规划(工况)进行综 合评价 直接成本和直接经济效益应进行货币化估算,间接成本中的海洋资源(生态系统服务)损失应用 7.6.3的结果,其他的社会费用和间接社会经济效益可以定性分析为主 7.7.3评价方法 7.7.3.1现状评价;收集评价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与分析,辅以现场 勘查 回顾评价.收集历史围填海活动的相关资料数据,着重进行围填海前后的对比分析 货币化 7.7.3.2 估算方法通常包括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意愿评价法以及成果参照法 不同类型海洋资源(生态系 统服务)价值估算或价值量损失评估的推荐方法参见B.3 益损比的计算公式见表6 7.7.3.3预测评价:收集海湾围填海规划的相关信息,对海湾周边地区的围填海需求按近、中、远期进 行整理归类,辅以现场勘查,确定拟评价的围填海工况 按照不变价格,根据围填海面积,投资规模建 设年限,使用年限使用方式等,采用直接成本和收益法估算直接经济效益和费用 围填海工况可能造 成的海洋资源以及生态系统服务损失的货币化估算方法参见B.3,益损比的计算公式见表6. 7.8综合评估 7.8.1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海洋水动力、环境容量、生态、资源、经济损益等五类指标,各类评价指标的评价 标准及对应的指数值权重参见表2一表6 14
GB/T29726一2013 表2水动力评价指标与标准 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指数值 计算方法及说明 5 26 特征点最 l0 13 7 大流速平 式中: 均改变量 20 与现状相比,第i个特征点最大流速改变量(e cm/s); u/cm/s 特征点数量,要求特征点选在工程区、敏感区、变化大的区域 5 26 Is 特征点冲 13 10 S 淤速率平 式中 均改变量 20 -与现状相比,第i个特征点冲淤速率的改变量(cm/a) S,(em/a 特征点数量,要求特征点选在工程区,敏感区,变化大的区域 2 26 T 工×100% r. 13 海湾纳潮 式中 百 量减少 -围海后海湾纳溯量; 分比T./% 10 -围海前海湾纳潮量 2 26 W 一w ×100% w 13 W" 水交换率 式中 减少百分 -围海后海湾水交换率 W 比w., "% 10 w -围海前海湾水交换率 以模拟30天为时段,计算海湾水交率 十Hs十Hr十Hw H 式中: H 特征点流速平均改变量评价指数; 水动力综 H 冲淤评价指数; 合评价指 -纳潮减少量评价指数 数H H 水交换率评价指数 分层次评价时,可参考水动力综合评价指数予以评价;当H>19时,可作为拟选工况,应用其他 指标进一步筛选;当19>H>10时,可作为慎重选择工况,应用其他指标进一步筛选;当H.<10时, 应考虑放弃该工况 表3环境容量评价指标与标准 评价指标 评价标准评价指数值 计算方法及说明 COD或共他特征 2 18 围填海造成环境容量损失的比例 污染物环境容量减 表中评价标准仅供参考,可依据各海湾生态环境敏感特征及环境容 少百分比 量的大小,在此基础上适当上下浮动 15
GB/T29726一2013 表4生态评价指标与标准 评价指标 评价标准 评价指数值 计算方法及说明 25 底栖生物量损失百分率 围填海造成底栖生物量损失占整 13 Ba/% 个海湾底栖生物量的比例 10 25 1 采用Shannon指数计算 按围填 底栖生物物种多样性指数 13 海区内最高站位计算 H 非下列保护区或重要经济价值区 25 具有重要经济(科学、人文)价值的海 生态敏感指数(生态敏感区洋生物的集中分布区,产卵区、育幼 13 及珍稀濒危物种分布指数区,重要生态敏感区 采用专家评判法 国家级保护生物分布区,红树林、海 草(藻)床,造礁珊瑚的集中分布区 E十E十E)3 E 式中: 底栖生物量攒失率评价指数 E 生态综合评价指数 Em 底栖生物物种多样性指数的评价指数; E 生态敏感指数的评价指数 E 当拟围填海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应放弃该工况 拟围填海区为重要经济或科学、 人文)价值的生物的集中分布区、产卵区,育幼区和其他重要生态敏感区时,作为慎重选 择工况,并用其他指标进一步筛选 表5海洋资源评价指标与标准 评价指标 评价标准 评价指数值 计算方法与依据 17 较少 渔业资源 中等 丰富 较少 17 港航资源 中等 丰富 采用专家评判法 17 较少 风景旅游资源 中等 丰富 较少 17 其他资源(浅海和滩涂资源 矿产资源、能源、具有保护价 中等 值的自然和历史遗迹等 丰富 16
GB/T29726一2013 表5(续 评价指标 评价标准 评价指数值 计算方法与依据 R十R十R十R R.a 式中 R -渔业资源评价指数; R -港航资源评价指数; 资源综合评价指数 R -风景旅游资源评价指数 Rn -其他资源评价指数 分层次评价时,当拟围填海区有港口资源、具有保护价值的自然和历史遗迹等资源 时应考虑放弃该工况;拟围填海区具有浴场、矿产资源、能源时可作为慎重选择工 况,并用其他指标进一步筛选 各海湾可根据优势资源和主导功能,在计算资源综 合评价指数(Rad)时适当调整权重 表6经济损益评价指标与标准 评价评价 评价指标 计算方法与依据 标准指数值 围填海效益按土地收益计算,采用当地基准地价;围填海成本包括当地围填海成本并增加 2%维护费)以及资源与环境(包括生态系统服务)的损失 1)单位面积围填海效益P 14 S P=P 十 式中 当地基雅地价,单位为元每平方米(元/m) P P 每年土地对经济的贡献,单位为元每年平方米[元/am],通常 0.75 取P,×10%; 折现率,统一按4.5%计算 (=1,2,,50 土地使用年限,取50年 2)单位面积围填海成本C 围填海 习 s.+>c+>>+> 益损比 C 1十i B 式中: -单位面积围填海成本,单位为元每平方米(元/nm'); ×2% -每年维护成本,单位为元每年平方米[元/am']; 折现率,统一按4.5%计算 1(=1,2,,50 土地使用年限,取50年; 0.5 分别为所估算的资源与环境(生态系统服务)的类型; 分别为所估算的资源与环境(生态系统服务)的类型数 川,刀 C 单位围填海面积造成的第类资源的年损失额,单位为元每年平方 米[元/(am']; -单位围填海面积造成的第人类环境(生态系统服务)的年损失额,单 k 位为元每年平方米[元/(am=] ,=P/c (a)A 往,池常王便用车限确定为商业用地0年、综合用地0年、宅用地0年、工亚用地5年 丽填海是一和 永久性占海行为,为了充分考虑围填海带来的损与益,土地使用年限取50年 17
GB/T29726一2013 7.8.2评价方法 7.8.2.1 评价方法 对海洋水动力及生态具有重大影响的围填海工况,采用分层次筛选法进行评价,确定不宜围填的工 况;对难以确定围填海影响的方案采用综合评价方法评价围填海工况的综合影响,确定围填海方案的适 宜性 7.8.2.2分层次筛选法 海洋水动力,生态,环境容量、,资源、经济损益的指数权重可分别为26%、25%、18%、17%和14% 依次从权重高的指标,依据表2表6各类评价指标中的评价标准进行筛选,确定围填海工况适宜程 度 指数权重为推荐值,可根据各海湾实际情况采用专家评判法或层次分析法确定,表2表6的评价 指数值可进行相应的调整 7.8.2.3综合指数法 依据表2一表6各类评价指标体系中每种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得出每个指标及每类指标体系的 评价指数值(可用内插法赋值),并按式(6)计算围填海影响综合评价指数 E=H 十C 十E 十R十B 式中 E -围填海影响综合评价指数,范围为0~100 H 水动力综合评价指数值(见表2); C -环境容量评价指数值(见表3); E 生态综合评价指数值(见表4); Ra 海洋资源综合评价指数值(见表5); 围填海经济损益评价指数值(见表6) Bm 当E.>5时表明旧填海的影响轻微-可以适当进行,当7万>E>0时,表明围填海存在一定 的影响,应当慎重;当Em<40时,表明围填海影响严重,应当严格控制 将综合评价结果填人表7,比 较各种围填海设计工况的适宜度,推荐对环境影响最小的设计方案 表2表6各指标的评价标准为推荐值,可根据各海湾实际情况采用专家评判法或层次分析法 确定 表2表6中各评价标准值之间的评价指数值可采用线性内插法赋值,超过标准最大赋予值时评 价指数值为“0” 表7围填海综合评价结果表 水动力 环境容 生态 海洋资 经济损 综合 结论 指标 量指标 指标 源指标 益指标 得分 工况o 工况1 工况2 工况3 工况4 工况5 18
GB/T29726一2013 表7(续 海洋资 综合 水动力 环境容 经济损 生态 结论 指标 量指标 指标 源指标 益指标 得分 工况6 工况7 工况8 工况9 7.9公众参与 7.9.1公众参与的内容 公众参与的内容包括海湾围填海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两部分内容的环境信息发布,以及跟踪评价 及规划实施的监督,即 a)海湾围填海规划的目的、内容,方法和结果 b)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技术路线和评价结果(包括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的 公示; 跟踪评价及规划实施的监督 7.9.2公众参与的对象 公众参与的对象应包括涉海部门高层次管理者、相关专家、普通群众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 7.9.3公众参与的方法 公众参与的主要形式有 新闻和大众传媒; a 采用公告栏和意见箱的形式发布 b 公众访谈或问卷调查; c) 公众听证会 d e)有关专家和相关部门论证会 对于海湾围填海规划的信息发布采取a)或b)的任一种形式,但对于信息传播较差(如农村或偏远 地区应采用在当地(每个自然村)设立公告栏和意见箱的形式 规划结果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结果的公众参与必须采取e)或d)的任一种形式,应注重调查 或会议的代表性 最后应召开有关专家和相关部门论证会 7.9.4公众参与的时段 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时段应覆盖环境影响评价的全过程,包括前期的决策信 息发布,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的鉴别等;中期征求公众的要求和建议;后期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的公示,以 及规划实施的跟踪评价及监督 7.10风险评价 7.10.1环境风险评价的类型 风险评价类型一般包括:物理风险(如岸线崩塌、风暴潮灾害等);环境(污染)风险;生态风险(如赤 19
GB/T29726一2013 潮,灾害性物种灭绝、外来物种人侵等 7.10.2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 具体评价内容包括 a)环境风险回顾评价;本海湾因历史围填海已发生的环境事故的回顾评价; b)风险识别:在回顾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环境风险问题鉴别,包括风险类型风险源、风险 载体、,风险受体等的鉴别;应特别注意围填海规划的累积性效应以及规划的风险传导效应(如 对水动力、环境条件、生态系统、社会和经济系统的传导风险); 风险分析;在回顾评价和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进行风险分析,主要包括各种类型风险发生的不确 定性分析和概率分析重点是规划实施后可能的风险概率变化),以及各种风险压力或风险源 强的估算;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及风险排序;并确定环境风险评价的范围(包括时空范围、评价内 容和重点、评价的技术路线和方法等);应充分考虑极端情况下如五十年或百年一遇自然灾 害)的环境风险, 风险评估;在回顾评价,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环境风险的预 测评价(包括危害判定和暴露评价)、后果分析和风险表征 风险管理;包括环境风险替代方案、风险减缓措施、风险防范和管理计划以及风险事故的应急 措施 7.10.3环境风险评价的方法 环境风险评价的方法如下 环境风险回顾评价;主要采用统计分析法或类比分析法,也可采用逻辑分析法,如事件树分析 a 法、故障树分析法;若该海湾没有历史围填海引发的环境事故,或历史较短,可类比其他海湾 或引用国际上的统计数据; 风险识别:可采用专家评价法(专家评判法、智暴法、德尔菲法等、逻辑分析法(如事件树分析 法、故障树分析法等、情景分析法等; 风险分析;可采用统计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风险图法等,以确定各种类型 风险发生概率(特别是规划实施后可能的风险概率变化),以及各种风险压力或风险源强,并确 定环境风险评价的范围; 风险评估;环境风险的预测评价一般采用模型分析法或经验公式法进行危害判定;若涉及人 群健康或生态安全,应开展暴露评价,包括接触有害物质的强度(剂量,频率,持续时间及其 危害效果的评价;风险表征主要应包括“风险水平”及其“社会可接受程度”分析 风险水平的 “社会最大可接受水平"和"最大可忽略水早"可检索相参考国际统计结果 风险管理;应充分利用本海湾针对已发生的环境事故的回顾评价中已采取的措施的经验和教 训,以及国际上的经验和教训制订海湾围填海规划的环境风险替代方案、风险减缓措施、风险 防范和管理计划以及风险事故的应急计划和措施 评价方法可参考H/T169一2004,但应注意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本质差别以 及海洋的特点 7.11 监测与跟踪评价 拟订环境监测和跟踪评价计划和实施方案 监测计划应根据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对可能产生较大的,特别是累积性影响的内容制定跟踪监测 计划,并通过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等,监督规划的实施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跟踪评价包括 20
GB/T29726一2013 -监督环境影响评价所提出的建议和减缓措施是否得到有效的贯彻和实施 -评价规划实施后的实际环境影响; 进一步的改进意见 评价成果 评价工作完成后应编写评价报告书和图集,报告书的格式与内容参见附录C 21
GB/T29726一2013 附 录A 规范性附录 补充现场调查的基础资料 A.1数值模拟边界基础资料 遵循以下两点 -应收集评价海域不同时期的和最新的海图,水深图、地形图、遥感影像资料; -海湾岸线应使用最新海岸线修测成果 A.2水文泥沙资料 A.2.1潮汐潮流历史资料和现状调查 具体要求如下 a)海湾内或邻近海域长期验潮站潮位资料不少于1年 b湾口临时潮位观测站12个,连续观测时间1个月; 湾内临时潮位观测站不少于2个,连续观测时间1个月; d)25h潮流连续观测站不少于3个,大,小潮各观测一次; 潮汐,潮流观测原则上同步进行 A.2.2水温,盐度历史资料和现状调查 具体要求如下 海湾及其附近海域温度、,盐度的历史资料(5年以上); a b)温、盐大面站调查设断面不少于3个,每断面设站位不少于3个;连续观测站位与潮流站一致 原则上应进行冬,夏两季调查 A.2.3海浪历史资料 具体要求如下: a)海湾内部、湾口或湾外深水区逐月的波高、周期,波向统计资料 一个大风过程的海湾附近海域波高、周期、波向实测资料 b 涉海工程项目中的一些短期波浪观测资料及分析报告 c A.3气象资料 具体要求如下 a)资料应包括风速、风向、气温、气压、降水,相对湿度(1个站),历时不少于一年 b)最近三十年台风资料(中心气压、路径、最大风速等),以及其他灾害性天气资料 e)五十年或百年一遇台风场过程资料,历时72h,包括五十年或百年一遇的台风场、气压场和造 成五十年或百年一遇风暴潮的增水场资料 22
GB/T29726一2013 A.4海底冲淤变化与底质类型资料 应收集最新和历史的地形图,海图,地貌图海湾志及关于近岸泥沙来源,沉积物类型和海底冲淤变 化相关资料 A.5悬浮泥沙资料及调查 具体要求如下 a海湾及其附近海域悬浮泥沙的历史资料; b)泥沙连续观测站与潮流站一致,垂直采用标准层次,或六点法,应进行冬,夏两季调查 A.6环境化学资料 A.6.1水环境质量调查资料 具体要求如下 a)大面调查要素;pH值,溶解氧,化学耗氧量、无机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活性无机 磷、总氮、总磷、悬浮物、石油类,铜,铅,锌,,汞,呻,六价铬、总铬;注重海湾的特征污染物 b连续站调查要素:溶解氧、化学耗氧量、无机氮、活性无机磷、总氮、总磷, 大面观测站位和观测时次;设断面不少于3个,每个断面设站位不少于3个 选择有代表性两 c 季小潮各调查一次; 连续观测站和观测时次;不少于3个观测站,时间间隔不多于3h 选择有代表性两季小潮各 调查一次 站位可考虑与水文周日观测站站位相同 A.6.2沉积物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具体要求如下 a)调查要素;硫化物、有机碳、铜、铅、锌、锅、汞,呻、铬、石油类;注重海湾的特征污染物 b)潮间带站位;根据具体情况设断面至少3个,每断面设站位3个(在典型生态区设断面1个); e)潮下带站位;同水质化学大面观测站位; 观测时次;选择有代表性的季节观测一次 d A.6.3生物质量现状调查资料 具体要求如下 调查要素总来,错、锅、铜、锌,铭、呻,以及粪大肠菌群等指标;注重海湾的特征污染物, a 调查方式;采集贝类生物样分析生物质量 b 观测时次:选择有代表性两季各观测一次 c 生态资料 A.7.1生物调查 具体要求如下 大面站调查要素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网采样,水采样浮游动物种 a 23
GB/T29726一2013 类和数量、底栖生物种类和数量、潮间带生物、鱼卵和仔鱼 可选调查要素:渔业生物、微生物(细菌总数)、外来海洋生物种类等 大面站布设;设断面不少于3条,每条断面设站位不少于3个 连续站调查要素(可选:叶绿素a、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浮游动物种类和数量 连续站调查不少于3个,时间间隔不多于3h 连续站调查为可选项目,可根据海湾生态特征 和评价目的而定 潮间带调查要素;底栖生物种类和数量 潮间带调查;设断面不少于3条 其中,每个典型生态区设断面至少1条 每条断面在高溯 区、中潮区和低潮区至少各布设2个站位 大面站调查和潮间带调查的日期一般在春、夏、秋、冬四季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两季进行,季节选择应 考虑敏感生物的繁殖、游等特殊要求 A.7.2其他生态数据 根据评价海湾的生态特征和评价重点,收集或者补充竭查必要的生态数据,包括插 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养护区与保护区、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区的地 理位置、分布、保护对象、级别、开发和保护情况等相关信息; b)增养殖区的位置分布、面积、,养殖生物种类,产量产值及相关数据等; 滨海湿地、珊瑚礁、红树林,海草(藻)床的位置、分布,面积,开发与保护等相关数据,湿地植物 和动物等数量和分布数据; d)珍稀濒危海洋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保护及其受损情况等相关数据 重要海洋渔业生物的种类、资源量,捕捞量,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徊游通道等相关数据 A.8污染源资料 A.8.1直接入海排污口污染源 排污口应包括市政污水人海排污口、污水处置工程人海排污口,临海工厂企业独立人海排污口和混 合人海排污口等 资料应包括调查排污口位置,排放污水人海量(日平均),主要污染物和特征污染物的 平均浓度及排海量,排污口附近海域功能及污染损害情况 A.8.2入海河流污染源 应包括主要人海河流名称、长度、流域面积,年径流量,河口区海域功能及环境状况 河口监测断面 监测点数,监测频率和参数,主要污染物种类、平均浓度及人海通量 A.8.3陆域沿海非点源污染 应包括区域土地利用,农业耕种类型、面积、产量和产值,农田林区使用化肥、农药的品种、数量、及 其使用方法和施用强度,水土流失面积和流失强度,畜禽养殖地点和数量,区域常住人口数,城市地表径 流的径流量及主要污染物浓度 A.8.4海上移动污染源 应包括各类机动船舶的吨位,进港艘次,港内停泊时间等 船舶事故排污的污染物种类、人海量及 污染损害情况 2
GB/T29726一2013 A.8.5海水养殖污染源 应包括滩涂养殖、浅海养殖、围海养殖及网箱养殖面积,类型,种类、产量和产值,养殖污染源估算的 基本参数如饵料量,残饵率和利用率等、污染物排放总量,以及养殖水域邻近海域功能及污染损害情 况等内容 A.9海洋资源资料 应包括以下各类海洋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利用现状和历史变化等资料 海洋生物及渔业资源;主要包括游泳动物,底栖生物、鱼卵仔鱼等种类及种群数量,分布、捕捞 产量产值;养殖区的分布、面积,养殖生物种类、产量产值等年际变化 港口及航道资源:主要包括岸线类型(自然,人工)及长度,港口数量和规模,航道和锚地,港航 资源历史变化深水岸线开发情况.围填海对港口航道资源的影响 海洋能源;主要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温差能盐梯度能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分 布、蕴藏量以及开发利用情况等; -浅海和滩涂资源;主要包括滩涂和浅海海域,以及围填海对浅海和滩涂资源的直接占用量、改 变量、变化量面积; 滨海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沿海的岛屿、海水浴场、沙滩、沿海岸线等自然景观,风景名胜区、滨海 公园、滨海大道等人工景观,沿海历史古迹,地质遗迹(址),文化遗产等的位置,分布,面积及开 发利用情况等,以及围填海对这些资源的影响情况 -滨海矿产资源;主要包括储藏于海滨和浅海的金属矿、非金属矿,油气资源等各类矿产资源的 分布,储量和开发利用情况等 A.10社会经济资料 A.10.1社会发展资料 应包括行政区划及其建制沿革,人口变化(数量、密度、结构受教育程度、迁移城乡就业等),基础 设施建设(铁路、公路、航空等的交通运输情况,邮电通讯,输油管线等),城镇建设(规模、建成面积、规划 等,城乡居民人均收人和可支配收人等 A.10.2区域经济资料 应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GDP,产业构成比例,土地(耕地)增减(平衡)状态,农业生产情 况总产值,增加值,种植业,水产养殖业、畜牧业,林业等产业的产值,产量和效益等),工业生产情况总 产值,增加值,产业结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主要产业部门及其产值和效益),财政收人情况,固定资 产投资情况(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更新改造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能源情况(供应,类型特点、市 场概况、存在问题等 A.10.3区域涉海规划资料 应包括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港口建设发展规划交通运输规划、临港工业发展规划电力发展建设规 划、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城镇体系建设规划,旅游业发展规划,农业发展规划、林业发展建设规划、渔港建 设规划浅海滩涂水产养殖规划沿海滩涂围填海规划、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红树林保护与发展规 划、沿海湿地保护与恢复规划等 25
GB/T29726一2013 A.10.4历史围填海资料 应包括已建和在建的围填海项目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环境影响报告等;围 填海位置、面积、堤岸长度、时间;开发利用状况,社会经济效益;围填前后水动力、泥沙、污染物扩散变化 情况等 A.11环境事故资料 具体要求如下 本海湾历史(特别是由于围填海活动所引起的)已发生的环境事故的原因,类型、频率,造成的 a 后果、影响范围和程度;包括赤潮等生态事件 本海湾历史(特别是由于围填海活动所引起的)已发生的环境事故所采取的措施、效果及其经 b 验和教训 26

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GB/T29726-2013解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选择通过围填海方式扩大土地面积。但是,围填海工程会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关的评价技术标准。《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GB/T29726-2013》就是为此而制定的一项标准。

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GB/T29726-2013简介

《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GB/T29726-2013》是由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的,于2013年发布实施。该导则旨在规定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程序、方法及评价标准,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围填海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导则主要包括五个部分:范围、术语和定义、评价内容、评价程序、评价标准和评价报告。其中,评价内容包括水文学、水动力学、水质学、海洋生态学等方面,评价标准涵盖了底质污染、水体污染、生态系统等多个方面。

导则要求对围填海工程进行全面准确的环境影响评价,包括预测、评价、防控和补偿四个环节,以确保围填海工程不会给海洋生态环境造成过大的损害。

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GB/T29726-2013意义

《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GB/T29726-2013》的实施,对于海湾围填海工程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围填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导则要求进行全面准确的环境影响评价,以避免或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 促进围填海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执行导则规定的评价程序、防控措施和补偿机制,可以有效地降低围填海工程的环境风险,从而实现围填海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 提高围填海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执行导则规定的评价程序和标准,可以帮助围填海企业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品牌声誉,增强企业的社责任感。

结语

《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GB/T29726-2013》的实施,对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围填海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围填海企业应当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强自身管理,按照导则要求进行评价和防控措施实施,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和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类似的标准

海湾扇贝

旅游规划通则

商业网点规划术语

取水计量技术导则

节约型企业评价通则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节约型企业评价通则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节约型企业评价通则的编号:GB/T29725-2013。节约型企业评价通则共有7页,发布于2014-02-012013年第19号公告
铸造铜及铜合金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铸造铜及铜合金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铸造铜及铜合金的编号:GB/T1176-2013。铸造铜及铜合金共有21页,发布于2014-06-012013年第19号公告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