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3020-2013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Assessmentspecificationonintegrationofinformatizationandindustrializationforindustrialenterprises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的编号:GB/T23020-2013。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共有51页,发布于2014-05-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L67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35.240
  • 实施日期2014-05-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51页
  • 文件大小816.61KB

以图片形式预览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国家标准 GB/T23020一2013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Asesmemtspecieatononintegrationfintomatizaionand iindustrializationforindustrialenterprises 2013-09-18发布 2014-05-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监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花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23020一2013 目 次 前言 引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基本原则与框架 导向 价值理念 原则 科学性 4.3.1 4.3.2实效性 4.3.3可操作性 可扩展性 4.3.4 评估框架 评估内容 5.1基础建设 5.1.1概述 .1.2资金投人 5. 5 .1.3组织和规划 5.1.4设备设施 5.1.5信息资源 55 .1.6信息安全 5.2单项应用 5 .2.1概述 .2.2产品设计 5 55 .2. .3 工艺设计 55 .2.4生产管理 55 .2. .5 生产制造 5D .2.6采购管理 .2.7销售管理 55 5 .2.8财务管理 .2.9质量和计量 5 . .2.10能源与环保 5.2.11安全管理 5.2.12项目管理 5.2.13其他经营业务管理 1 5.3综合集成
GB/T23020一2013 3.1 10 概述 5. 5. .3.2产品设计与制造集成 l 5.3.3管理与控制集成 5.3.4产供销集成 5.3.5财务与业务集成 5.3.6决策支持 协同与创新 5.4.1 概述 5.4.2产品协同创新和绿色发展 5.4.3企业集团管控 产业链协同 5.5 竟争力 5.5.1 概述 5.5.2质量提升与顾客满意 12 5.5.3业务效率 12 5.5.4财务优化 12 5.5.5创新能力 13 经济和社会效益 13 5.6.1 概述 13 5.6.2经济效益 13 5. .6.3社会效益 13 应用 13 附录A(资料性附录)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评估内容细化指南 15 A.1概述 15 A.2基础建设 6 A.3单项应用 19 A综合朱成 28 A 协同与创新 .5 31 A 竟争力 33 " 经济和社会效益 34 附录B(资料性附录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估分析方法 36 B.1概述 36 B.2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36 B.3加权评分方法 37 37 B.4综合评估分析方法 B.5综合水平判定规则 参考文献 45 图1评估框架 图2单项应用主要评估内容及其展开维度 图3综合集成主要评估内容及其展开维度 图4协同与创新主要评估内容及其展开维度
GB/T23020一2013 38 图B.1水平与能力评估分析框架 39 图B.2效能与效益评估分析框架 40 图B.3总体评估分析框架
GB/T23020一2013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清华大学、国家统计局统计科研所、钢铁工业协会、纺织工业联合 会、机械工业联合会、汽车工业协会、轻工业信息中心、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食品工业协会,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建筑材料工业信息中心煤破器材 行业协会、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包装联合会、电子企业协会、 通信工业协会,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船 舶工业集团、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九如,周剑、陈杰 本标准参与起草人;刘玉,田洁.沈波、朱孔源,郭和生.,祝,马晓雄、高明辉、邓腋玲,江源,杨绮英、 夏梁盛、李清、杨京英、刘希俭、杨祖一、,郑鸿、龙国键、郑朝松、葛江河、尹丹云,孙锋、林韩、郭利、陈希、 王涛、田玉鹏、肖琳琳、马冬妍、胡铂、周鹏、杨盼盼、邢腾飞、李君、魏轶彬
GB/T23020一2013 引 言 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部 署 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党的十八大又进一步提出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 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加快推进两化融合是应 对国际竞争格局调整的战略举措,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 工业和信息化部结合前期开展的 会的必然选择 作为科学引导,务实推进两化融合的重要举措之 35个工业行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试点,立足更加全面、科学、系统、务实地推进和规范工业企业两化融 合评估工作,联合相关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围绕两化融合的核心内涵,遵循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发展方向,引导工业企业把信息 化作为企业发展的内生要索,实现二者的协调、互动和一体化发展,是对企业围绕战略目标实现信息技 术与研发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的全面融合制定的框架性、规范性指南,是在基础设施、业务环节、业务流 程、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等方面,不断推动和深化两化融合环境下企业研发、生产与经营管理的优化、 变革和创新,全面推动工业企业创新发展、智能发展和绿色发展,帮助其持续获取竟争优势的一套思想 方法和框架体系,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能源资源优化配置水平和利用效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我国工业由大变强 本标准所描述的企业两化融合阶段性跃升的过程,也是企业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过程 本标准由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与框架,评估内容等章条,以及附录A和附录B组成 其中,评估 内容规定了企业开展评估的主要方面、关键要素以及各要素评估的要点 为了指导本标准的应用,附录A给出了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评估内容细化指南 附录B给出了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估分析方法
GB/T23020一2013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两化融合评估的基本原则与框架和评估内容,给出了评估内容的具体要求,并提供了 评估内容细化指南以及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估分析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为工业企业、行业组织,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等开展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工 作提供指导和参考依据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2239200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integrationofinforatizatioandindustrializationforindustrial enterprises 工业企业围绕其发展战略目标,以信息化作为企业发展的内生要素,在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不断演 进、变革与交叉渗透的环境下,夯实工业自动化基础,推进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营销服 务的优化提升,推动业务系统综合集成,企业间业务协同以及发展理念和模式的创新,以提升创新能力、 能源资源优化配置水平和利用效率,实现创新发展,智能发展和绿色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竞争能力的 过程 3. 2 基础建设infrastructureconstruetionm 两化融合相关的资金投人,组织和规划、设备设施、信息资源和信息安全等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 建设 3.3 单项应用 applieatio dOmain i0n 信息技术在企业部门级单一业务环节中的应用 3.4 综合集成coprehensiveintegrationm 两化融合环境下企业内跨部门、跨业务环节的业务综合和业务集成 协同与创新colaboratonorimnovationm 两化融合环境下跨企业(法人)的业务协作和发展模式创新
GB/T23020一2013 3.6 社会贡献率s0eialeontrilbutionrate 企业为国家或社会创造或支付的价值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百分比值 注:企业为国家或社会创造或支付的价值总额,包括工资(含奖金、津贴等工资性收人、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 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净额,应交增值税,应交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所得税及其他税收、净利润等 基本原则与框架 导向 围绕企业战略目标,以业务发展需求为牵引,坚持技术应用的适宜性,讲求实效,突出两化融合的能 力建设,明确发展路径,引导企业通过两化融合实现创新发展、智能发展和绿色发展,获取和提升可持续 发展的竟争能力 4.2价值理念 本标准包括下述核心价值理念 创新能力;应对变化的需求,能够不断开展产品,技术、管理、服务和运行模式创新,持续提升企 a 业竞争能力 快速响应:企业对迅速改变的需求能够灵敏、快捷、准确反应,增强业务柔性,消除过程故障和 冗余,提高效率,以保持企业在竟争中的比较优势 精细管理:在不断完善标准化的基础上,将企业战略规划有效贯彻到每个业务环节,并规范执 行和发挥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减少浪费,降低成本,提升质量,提升企业 整体执行能力 全员提升: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内在潜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员工素质和活力,根本性推动员工与 企业共同发展 顾客满意;发现、满足和引导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为顾客创造更多价值,提升顾客对企业、产 品、服务和员工的认可程度,从而极大限度实现顾客和企业的价值双赢 合作共赢;整合外部优质资源,增强竟争优势,打造和提升核心竟争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扩 大市场容量,实现合作伙伴协同发展 节能环保;加强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制造以及物流配送等的绿色化,不断提升企业节能 降耗、减排,治污能力,将节能减排作为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从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4.3原则 4.3.1科学性 评估框架结构应相对稳定,能够反映两化融合发展阶段,指明发展路径 评估指标应能够表征两化 融合的内涵和特征 数据采集应准确可控 评估方法应能够有效支持两化融合水平与能力和效能与效 益的评估,分析,诊断和改进 4.3.2实效性 本标准借鉴先进实用的评估方法,吸取工业实践和企业典型案例经验,反映我国工业企业两化融合 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在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紧密结合环境下,应以评估企业两化融合的水平与能力和效 能与效益为重点,引导企业务实推进两化融合深人发展
GB/T23020一2013 4.3.3可操作性 本标准应具有广泛适用性 评估指标宜易于选取,指标体系宜易于构建 评估数据宜易采集,可分 析 评估方法宜便捷有效 4.3.4可扩展性 随着两化融合不断深人发展和工业企业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本标准应在总体框架相对稳定的前 提下进行适时调整和修订,实现不断优化和完善 4.4评估框架 4.4.1评估框架包括水平与能力评估和效能与效益评估两个部分(见图1) 水平与能力评估包括基 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等四个主要评估方面,提出各方面与不同水平与能力级别相关 的评估关键要素,并给出各要素的评估要点 效能与效益评估包括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等两个主要 评估方面,提出各方面与不同效能与效益提升结果相关的评估要素,并给出各要素的评估要点 两化融合 两化融合 水平与能力详估 效能与效益详估 协同与创新 好 阶 综合集成 --- 经济 段 中 竟 和 跃 捉 社会 开 力 高 效益 单项应用 基础建设 级别提升 能力增强 持续改进 图1评估框架 基础建设旨在通过评估两化融合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情况,衡量两化融合基本资源保障的水平与 能力级别,主要评估内容包括与“财”相关的资金投人、与“人”相关的组织和规划、与“物”相关的设备设 施、与“信息”相关的信息资源、与“安全”相关的信息安全等 44.2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的主要评估内容分别从产品,企业管理,价值链三个维度展开 单项应用旨在通过评估信息技术在企业部门级单一业务环节中的应用情况,衡量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 以及企业单项业务的结合和融合的水平与能力级别,主要评估内容包括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管理、 生产制造、采购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质量和计量,能源与环保、安全管理、项目管理,设备管理、人 力资源管理,办公管理等(见图2)
GB/T23020一2013 人力资源 财务 办公 管理 管玛 管理 能源 安全 项目 管理 环保 质量 设备 和 管理 计量 生产 管理 采购 销售 管理 管理 生产 价值链维 工艺 制造 设计 产品 设计 产品维 企业管理维 图2单项应用主要评估内容及其展开维度 综合集成旨在通过评估企业跨部门、跨业务环节的业务综合和集成情况,衡量两化融合环境下企业 内多业务综合集成和融合的水平与能力级别,主要评估内容包括产品设计与制造集成、管理与控制集 成、产供销集成、财务与业务集成、决策支持等(见图3) 决策支持 财务与业务 集成 管理与控制 集成 产供销集成 价值链维 产品设计与 制造集成 产品维 企业管理维 图3综合集成主要评估内容及其展开维度 协同与创新旨在通过评估跨企业的业务协同和发展模式创新情况,衡量两化融合环境下企业间业 务协同,创新和融合的水平与能力级别,主要评估内容包括产品协同创新和绿色发展,企业集团管控、产 业链协同等(见图4).
GB/T23020一2013 企业集团 管控 产品协同创新 和绿色发展 产业链 协同 价值链推 产品维 企业管理维 图4协同与创新主要评估内容及其展开维度 4.4.3起步建设、单项覆盖、集成提升、创新突破可共同表征企业两化融合不断跃升的阶段特征和内 涵,适用于工业领域各行各业 企业已经开始建设两化融合基础设施和条件,但其单项应用尚未开展或 刚刚起步,则企业处于两化融合的起步建设阶段 企业具备了一定的两化融合基础设施和条件,单项应 用对企业业务覆盖和渗透逐渐加强,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其综合集成尚未有效实现,则企业处于两化融 合的单项覆盖阶段 企业基础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单项应用基本成熟,综合集成有效实现,但其协同 与创新尚未有效开展,则企业处于两化融合的集成提升阶段 企业基础建设趋于完备,单项应用和综合 集成基本成熟,且协同与创新得到有效实现,则企业处于两化融合的创新突破阶段 企业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过程,就是不断实现上述阶段性跃升的过程 企业两化融合的四个发展阶段和四个水平与能力主要评估方面之间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最能体 现起步建设阶段特征的是与之相对应的基础到 应的基础建设评估方面的水平与能力 相似地,最能体现单项覆盖 阶段特征的是与之相对应的单项应用评估方面的水平与能力;最能体现集成提升阶段特征的是与之相 对应的综合集成评估方面的水平与能力;最能体现创新突破阶段特征的是与之相对应的协同与创新评 估方面的水平与能力 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等评估方面的水平与能力级别能够 逐级提高,从初级过渡到中级、再向较高级和高级迈进 企业两化融合下级发展阶段与上级发展阶段之 间是支撑和促进关系,下级发展阶段对应评估方面的水平与能力需提升到一定级别后才能实现向上级 发展阶段跃升;而跃升到上一级发展阶段后,其对应评估方面的水平与能力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到更高级 别;企业两化融合能够达到的发展阶段越高,其对应评估方面的水平与能力一般亦应达到相应更高 级别 竞争力旨在通过评估企业综合竞争力变化情况,衡量两化融合直接或间接带来的企业能力提升 效果,主要评估内容包括质量提升与顾客满意,业务效率,财务优化、创新能力等;经济和社会效益旨在 通过评估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水平变化情况,衡量两化融合直接或间接带来的企业效益提升作用,主要 评估内容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 通过与国内平均,国内先进或国际先进水平分别进行对比分析, 企业竟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水平可各分为四个层次;初级水平、国内平均、国内先进、国际先进 企业通过两化融合促进能力增强,实现竟争力提升,并进一步促进经济和社会效益提高,其提升作 用随企业两化融合发展阶段跃升而跃进,并与各阶段对应评估方面的水平与能力级别亦呈正相关性 企业所处的两化融合发展阶段及其对应评估方面的水平与能力级别,与竟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水 平相辅相成,可实现持续改进和螺旋式上升 4.4.5企业两化融合总体水平等级需综合水平与能力评估和效能与效益评估的结论,主要取决于企业 所处的两化融合发展阶段及其对应评估方面的水平与能力级别,以及两化融合效能与效益的水平层次 企业两化融合总体水平等级可分为:初级水平、中级水平、高级水平,卓越水平
GB/T23020一2013 4.4.6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评估内容细化指南参见附录A,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估分析方法参见附录B 评估内容 5.1基础建设 5.1.1 概述 基础建设主要应评估两化融合相关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的水平情况 重点评估: 企业在两化融合相关基础建设方面的基本现状和水平; a b)企业在两化融合相关基础建设方面的水平适度性; 企业依据其战略定位、业务应用需求,基于基础建设现状,制定和实施改进计划,持续改善两化 融合基础保障能力的情况; d)能否及时应对一定时期市场、技术,理念以及法律法规变化等给基础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5.1.2资金投入 应评估自动化,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运维以及研发(R&.D)投人等两化融合相关资金投人的水平 情况 重点评估 a 自动化(数控)设备、设施等构建和运行维护投人水平,适度性和持续性 b)在IT设备、软件与系统构建过程中,用于购置、租赁、项目实施、咨询、培训,服务外包等的投人 水平和适度性 在IT设备、软件与系统使用和运行维护过程中,用于购置、租赁、咨询、培训、服务外包等的投 人水平,适度性和持续性; D 研究开发的投人水平、适度性和持续性 5.1.3组织和规划 应评估与自动化和信息化相关的人员队伍,组织设置、领导和战略与规划制定等情况 重点评估 自动化和信息化专职人员队伍建设情况,研发、生产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相关程度 a b自动化和信息化相关组织的设置情况,自动化和信息化主管领导的层级; 自动化和信息化专职(责任)部门的职能定位,首席信息官(CIO)的职责定位,自动化和信息化 制度建设与执行情况; D 自动化和信息化相关规划的制定情况、战略一致性、内容覆盖,滚动和调整情况以及执行水平 信息化相关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情况 5.1.4 设备设施 应评估信息设备设施以及与信息化紧密相关的工业设施等设备设施水平 重点评估 计算机、服务器等信息设备的拥有情况,企业网络环境等信息设施的水平 b工业设备设施的信息化水平; 工业设备设施的网络化水平; c d 工业设备设施的智能化水平 5.1.5信息资源 应评估信息资源获取、标准化、积累、整合和集中管理等信息资源建设情况 重点评估:
GB/T23020一2013 a信息资源采集手段建设情况,信息资源获取水平 b 信息化标准的制定情况; e)信息资源的积累和整合情况: d)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情况 5.1.6信息安全 应评估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实施、计算机与网络安全、信息资源安全与灾备、,设备设施和系统安全、安 全管理和防范机制建设等信息安全保护情况 重点评估 a)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情况 b计算机和网络安全保护情况 e)信息资源安全和灾备建设情况 d)设备设施和系统安全保护情况 安全管理和防范机制建设情况 5.2单项应用 5.2.1概述 单项应用主要应评估信息技术在部门级单一业务环节中的应用情况 重点评估 企业在部门级单一业务环节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和水平 a 信息技术单项应用能否对企业相应业务形成良好支撑,满足企业业务需要, b 企业按照其战略与规划、业务发展需要等,改进和深化信息技术单项业务应用,不断提升对企 业业务及其发展的支持水平与能力 能否及时应对技术进步、管理提升等变化优化业务内容和形态,支撑企业各项业务发展 5.2. 2 产品设计 应评估产品数字化建模、数字化验证、综合设计与优化、智能化设计等信息技术在产品设计中的应 用情况 重点评估 a)数字化产品模型或原理样机的构建水平与能力; b 产品性能与功能的数字化验证水平与能力 e产品综合设计与优化的水平与能力 d 产品智能化设计的水平与能力 5.2.3工艺设计 应评估产品工艺流程设计或工艺规划、动态仿真分析,过程控制与参数优化、集成化智能工艺设计 等信息技术在产品生产工艺设计中的应用情况 重点评估 a)计算机辅助的产品工艺流程设计或工艺规划水平与能力 b)计算机辅助的工艺过程动态仿真与分析水平与能力; e)计算机辅助的工艺过程与参数优化情况 d)专用工艺装备的优化设计水平与能力,工艺设计的集成化、智能化发展情况 5.2.4生产管理 应评估生产管理环节生产计划与调度、物料需求计划,配送管理,外协计划与管理等信息技术在产 品生产管理中的应用情况 重点评估:
GB/T23020一2013 信息化生产计划与调度的应用覆盖范围业务内容和管理精度; a b 物料需求计划的业务覆盖情况和管理精细化水平; c 配送管理的业务覆盖情况和管理精细化水平; d外协计划和外协过程管理水平与能力. 5.2.5 生产制造 应评估生产制造环节过程控制、生产作业计划与车间调度、生产监控、生产制造过程与现场物流管 理等信息技术在产品生产制造中的应用情况 重点评估 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底层装备及生产线的应用情况 a 信息化生产作业计划与车间调度的覆盖范围与控制精度" b e信息化生产监控范围层级 生产制造过程与现场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 d 采购管理 5.2.6 应评估采购管理环节采购信息化管理、人场物流和原料库存信息化管理,供应商信息管理等信息技 术在产品采购管理中的应用情况以及采购电子商务应用水平 重点评估 a)采购信息化管理的业务范围和业务内容 人场物流和原料库存信息化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b e)供应商信息管理业务覆盖和水平层级; d 采购业务中电子商务应用程度和水平层级 5.2.7销售管理 应评估销售管理环节销售信息化管理,产成品库存、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信息化管理,客户信息管 理等信息技术在产品销售管理中的应用情况和销售电子商务应用水平 重点评估 a)销售信息化管理业务范围和业务内容; b 产成品库存、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信息化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e)客户信息管理业务覆盖和应用水平层级; d 销售业务中电子商务应用程度和水平层级 5.2.8财务管理 应评估财务管理环节会计账务管理、资金管理、财务报表与财务分析、成本管理、财务预算管理等信 息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水平 重点评估 a)会计账务与资金信息化管理的业务覆盖和应用水平 b 财务报表与财务分析的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水平; c 成本信息化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和水平 d)财务预算信息化管理的水平与能力 5.2.g质量和计量 应评估质量和计量环节计量信息化管理,质量检测与控制质量管理系统应用范围和业务内容质 量和计量信息在线采集情况等信息技术在质量和计量中的应用情况 重点评估: 计量管理信息技术应用情况; a b质量检测与控制精细化程度;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覆盖范围和业务内容; c
GB/T23020一2013 d)质量和计量信息在线采集情况 5.2.10能源与环保 应评估能源管理与环保监测环节能源管理和环保监测信息化的应用范围、手段建设情况,能源计划 与平衡调度、环保监测数据报警、能源和环保实时监管等方面信息技术在能源管理和环保监测管理中的 应用情况 重点评估: a)能源管理和环保监测信息化的应用范围和内容; 能源管理和环保监测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情况和应用水平 b 能源计划、平衡调度与考核的信息化情况和水平,环保监测数据报警与考核信息化情况和 c) 水平; d)能源和环保实时监管的情况和水平 安全管理 5.2.11 应评估安全生产环节安全信息化管理业务范围,安全管理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安全生产集成监控、 安全生产应急响应及重大危险源预测预警等方面信息技术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情况 重点评估 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的业务范围和业务内容 a b)安全管理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情况和应用水平 e)安全生产集中监控情况和水平; d)信息化条件下安全生产应急响应及重大危险源预测预警的水平与能力 5.2.12项目管理 应评估产品研制、工程建设等项目管理方面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和水平 重点评估 a)项目规划与立项信息化管理业务覆盖和应用情况; 项目设计、计划与预算信息化管理业务范围和内容; b) e)项目执行信息化管理的业务范围和内容; d 项目后评估信息化管理的程度和水平 5.2.13其他经营业务管理 应评估企业经营管理环节设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办公管理等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 重点 评估: a)设备管理 应评估设备管理方面信息技术应用情况 1 设备基本资料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情况 2 设备维护保养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情况; 设备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情况 37 4)设备运行在线管理的情况 人力资源管理 b 应评估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和水平 1) 人力资源规划与招聘信息化管理业务覆盖和应用水平层级 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信息化管理业务范围和业务内容; 2) 3)薪酬与福利信息化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4)绩效信息化管理能力,员工关系信息化管理程度和水平 办公管理:
GB/T23020一2013 应评估办公管理方面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和水平 1) 信息交流与发布信息化管理业务覆盖和应用情况; 公文信息化管理业务范围和应用情况; 2 日常活动信息化管理业务覆盖和应用情况; 3 4办公管理的集成应用水平 5.3综合集成 5.3.1概述 综合集成主要应评估两化融合环境下企业跨部门,跨业务环节的业务综合和集成情况 重点评估 a)企业在跨部门、跨业务环节集成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和水平; b两化融合环境下的综合集成水平能否满足企业发展现状和业务集成需求 企业按照其战略与规划业务集成发展需要等,深化信息技术应用,稳步改进业务集成发展,不 断提升企业业务集成程度和水平; D 能否及时应对技术创新、管理升级等变化,变革业务流程、推动企业业务深度优化和高效集成 化发展 5.3.2产品设计与制造集成 应评估产品数据交换、产品数据定义、产品数据管理等支撑产品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环节数据集成 和业务集成情况 重点评估: a)基于标准的产品模型数据定义水平与能力 b产品数据管理的水平与能力; c 产品设计、工艺与制造各环节之间进行产品模型共享,传递和关联维护的水平与能力; d)产品设计、工艺与制造的过程控制与优化的水平与能力 5.3.3管理与控制集成 应评估企业经营管理、车间生产制造执行、生产制造过程控制之间的信息交互、共享和业务集成等 方面管理层与控制层业务集成与融合的情况 重点评估 a)车间生产制造执行系统向经营管理系统上传信息的情况及其实时性 b 经营管理系统向车间生产制造执行系统下达指令的情况及其执行水平 生产制造过程控制系统向车间生产制造执行系统和经营管理系统上传信息的情况及其实 c 时性; d)车间生产制造执行系统向生产制造过程控制系统下达指令的情况及其执行水平 5.3.4 产供销集成 应评估按订单生产,优化排产和动态调度,供应链一体化运作、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等方面产供销 业务集成和融合的情况 重点评估 a)按订单生产、按订单自动排产并自动形成物料供应计划的情况 进行优化排产以及动态调度的水平与能力 b e覆盖供应链各业务环节的情况和集成运作水平; d) 对用户订单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水平,实现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的能力 5.3.5财务与业务集成 应评估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衔接,财务对采购和销售流程进行监控、产品完全成本的核算和管控、 10
GB/T23020一2013 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提升财务管控能力等方面财务与业务集成和融合的情况 重点评估 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衔接、从业务系统直接获取源头数据的情况 a b财务系统通过价格和资金管理,对销售流程进行实时监控,对采购流程进行适时监控的情况 企业成本计划和控制能力,产品全成本的核算精度和水平; c d)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实现财务管控的水平层次 5.3.6决策支持 应评估业务信息采集与分析、知识挖掘与积累、企业业务决策、企业信誉建设和风险管控等方面决 策支持的情况 重点评估 a)在各项业务综合集成基础上,按需采集全面和准确的业务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的水平与能力; b)及时追踪企业内外部信息,进行知识挖掘和知识积累的水平与能力 运用信息化手段,支持企业进行决策的水平与能力 c) 运用信息化手段,支持企业进行自身信誉建设和风险管控的水平与能力 d 5.4协同与创新 5.4.1概述 协同与创新主要应评估两化融合环境下跨企业的业务协同和创新情况 重点评估 a)企业在两化融合环境下实现跨企业的业务协同和创新现状和水平; b)两化融合环境下企业的协同与创新水平能否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企业按照其战略与规划,业务发展需要等,创新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改进和提升跨企业的业务 协同和创新发展的水平与能力; 能否及时应对技术革新、管理变革等的变化,整体部署跨企业的业务协同与创新任务,深度支 撑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 5.4.2产品协同创新和绿色发展 应评估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跟踪反馈和集成服务、网络化协同设计与制造、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延 伸和管控、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等方面产品协同创新与绿色发展情况 重点评估 a)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产品状态信息跟踪与反馈能力; b)跨企业网络化协同设计与制造的能力与水平; 延长产品价值链,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延伸和管控的情况; c d两化融合环境下产品全生命周期实现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及循环利用等产品绿色发展方面的 情况 5.4.3企业集团管控 应评估企业集团信息管控平台,集团财务管控、集团战略管控、集团运营管控支持集团决策等方面 集团管控情况 重点评估 企业统一的信息管控平台建设及其覆盖分子公司情况; b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集团财务管控的水平与能力 e)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集团战略管控的水平与能力; 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集团运营管控的水平与能力 d e)运用信息化手段,支持集团决策的水平与能力 注;本条仅适用于集团型企业,其中集团型企业是指其下属公司具有法人地位(二级法人)的企业集团 各企业集 11
GB/T23020一2013 团可根据自身的管控模式选择相应的评估要求 5.4.4产业链协同 应评估产业链信息协同、资源协同业务协同,市场协同等方面产业链协同情况 重点评估 a)产业链企业之间信息交互和共享水平 b) 产业链企业之间资源共享、协同和整合水平; e)产业链企业之间业务协同和一体化程度; d 产业链企业之间协同创新,共同创造和扩大市场容量,引领市场需求发展的情况 5.5竟争力 5.5.1概述 竞争力主要应评估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直接或间接带来的质量提升与顾客满意,业务效率、财务优 化,创新能力等综合竟争能力变化情况 重点评估 企业竞争力的当前水平; a b 企业竟争力与国内平均水平的对比情况 c 企业竟争力与国内先进水平的对比情况 d)企业竞争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对比情况 5.5.2质量提升与顾客满意 应评估客户订单平均响应速度、平均交货周期、合同兑现率、按期交货率、客户变更响应速度、客户 异议平均处理时间、产品理赔率、产品质量合格率等和质量提升与顾客满意程度相关的情况 重点 评估 a)质量提升与顾客满意各项指标的当前水平; b)质量提升与顾客满意各项指标与国内平均水平的对比情况 质量提升与顾客满意各项指标与国内先进水平的对比情况; c d 质量提升与顾客满意各项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对比情况. 5.5.3 业务效率 应评估生产周期缩短率,综合成材率,设备综合效率、产能利用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等与企业各项业 务效率相关的情况 重点评估 业务效率各项指标的当前水平 a 业务效率各项指标与国内平均水平的对比情况 b e业务效率各项指标与国内先进水平的对比情况; d)业务效率各项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对比情况 5.5.4财务优化 应评估财务决算速度、库存周转率、资金周转率等与财务优化相关的情况 重点评估 a)财务优化的各项指标的当前水平; b财务优化的各项指标与国内平均水平的对比情况; e)财务优化的各项指标与国内先进水平的对比情况; d)财务优化的各项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对比情况 12
GB/T23020一2013 5.5.5 创新能力 应评估新产品研发周期、新产品产值率、产品信息化率,专利数量等与企业学习,成长与创新能力相 关的情况 重点评估 创新能力各项指标的当前水平 a b 创新能力各项指标与国内平均水平的对比情况; e)创新能力各项指标与国内先进水平的对比情况 创新能力各项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对比情况 d) 5.6经济和社会效益 5.6.1概述 经济和社会效益主要应评估企业两化融合直接或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企业效益水平 变化情况 重点评估 a)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当前水平; b)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与国内平均水平的对比情况; e)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与国内先进水平的对比情况; d)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对比情况 5.6.2经济效益 应评估销售收人增长,成本降低,利润增长等与企业经济效益相关的情况 重点评估 a)经济效益各项指标的当前水平; 经济效益各项指标与国内平均水平的对比情况 b c)经济效益各项指标与国内先进水平的对比情况 d经济效益各项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对比情况. 5.6.3社会效益 应评估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降低率、单位产品综合排放降低率、安全生产持续时间、安全事故损失率、 社会贡献率等与企业社会效益相关的情况 重点评估: a)社会效益各项指标的当前水平; b) 社会效益各项指标与国内平均水平的对比情况; e)社会效益各项指标与国内先进水平的对比情况" d)社会效益各项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对比情况 应用 本标准给出的是一个通用评估要求,可指导工业行业评估、行业标准制定、区域工业企业评估、工业 企业自我评估以及IT服务企业咨询,引导和促进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及其持续改进 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可通过应用本标准,分行业或分类型开展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 摸清两化融合总体现状和发展规律,统一认识,明确重点和方向,做出科学决策,提高各方工作的一 致性 和协副性,正确引导企业通过不断深化两化融合提升可持续竞争能力 工业行业宜依据本标准制定行业评估标准,细化和强调行业评估要素,共性要求,水平等级,加强分 类指导 各细分行业可依据行业评估标准制定符合自身特色和需要的细分行业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 13
GB/T23020一2013 法,指导和推动本行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测评工作 工业企业宜参照本标准和行业评估标准制定企业自用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开展企业自我 评估和诊断,依据企业战略和个性化需求,与本标准通用要求以及本行业共性要求相对照,明确企业两 化融合重点和发展方向,查找薄弱环节和突破口,进一步细化评估内容,要求和水平等级 IT服务企业宜参照本标准和行业评估标准进一步细化评估内容,在售前咨询,项目实施、售后价值 评估等服务全生命周期开展客户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引导和持续改进,通过定量评价和全面诊断,明确实 施重点路径和方向,为客户创造更好价值 不同类型的行业或企业在应用本标准时,可依据本身特点和需求,对本标准的各项要求进行必要的 细化和取舍,对本标准的细化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整或取舍 14
GB/T23020一2013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评估内容细化指南 A.1概述 为增强本标准在工业领域各行各业中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帮助各行各业方便地获取适合其需要 的细化指标,本附录对评估内容的各项要求进行了较详实的分解细化 不同行业或企业可依据自身特 点和需求,对本附录中的各项细化内容进行选择、修改或细化 A.2基础建设 A.2.1概述 基础建设评估具体可包括 企业在两化融合相关资金投人、组织和规划、设备设施、信息资源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现状和 综合水平, 企业两化融合相关资金投人的适度性;两化融合相关组织和规划建设是否具备企业战略一致 性,满足企业业务发展需求;企业设备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安全保护水平是否符合 企业战略、规划和业务需要; 依据企业战略定位、业务需求等,合理规划资金投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改革优化信息化相关 领导与组织设置,制定信息化相关战略与规划改进计划;合理升级信息设备设施,加强工业设 备设施信息化改造;提升信息资源的采集获取、标准化、积累整合和集中管理水平;加强计算机 与网络安全、信息资源安全与灾备,设备设施和系统安全,安全管理和防范机制建设; 及时应对一定时期市场、技术,理念以及法律法规变化等机遇和挑战,加强两化融合相关资金 投人;革新组织建设和规划内涵;及时调整信息设备设施和工业设施的建设规划;深人挖掘信 息资源和知识情报,支撑企业预测预警和战略决策,加速推动企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信息安 全可控、防范机制完备 A.2.2资金投入 资金投人评估具体可包括: a)自动化投人,包括 自动化(包括数控)设备设施资产情况 自动化(包括数控)设备设施升级改造的年度投人水平,近三年移动平均情况; 自动化投人对支撑企业战略和业务发展的适度性 信息化建设投人,包括 b 在IT设备、软件与系统等构建过程中,用于购置、租赁,项目实施、咨询、培训,服务外包等 的信息化建设年度投人水平,近三年移动平均情况 设备、软件与系统等升级改造的年度投人水早,近三年移动平均情况 信息化建设投人对支撑企业战略和业务发展的适度性 信息系统运维投人,包括 15
GB/T23020一2013 在IT设备、软件与系统等使用和运行维护过程中,用于采购、租赁、咨询,培训、服务外包 等信息系统运维的年度投人水平,近三年移动平均情况; 运维投人对支撑信息系统运行的适度性 d)研发R&.D)投人,包括 -在研究开发过程中,用于购置、软硬件开发、试验验证、监视与测量、咨询培训、劳务和委 托、差旅会议等的年度研发(R&.D)投人水平,近三年移动平均情况; -研发(R&.D)投人对支撑企业战略发展的适度性 注:在评估过程中,可取各项投人与企业销售收人或工业增加值的比值 A.2.3组织和规划 组织和规划评估具体可包括: a 人员队伍建设情况,包括 1自动化专职人员队伍建设情况 -可用及在用自动化专职人员占企业年末人员总数的比例,其逐年变化情况; -自动化专职人员中有业务工作和信息化工作经验的人员比例,其逐年变化情况 信息化专职人员队伍建设情况 -可用及在用信息化专职人员占企业年末人员总数的比例,其逐年变化情况 信息化专职人员中有业务和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比例,其逐年变化情况 3 研发、生产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相关程度: -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的研发人员占企业年末研发人员总数的比例,其逐年变化 情况 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的生产人员占企业年末生产人员总数的比例,其逐年变化 情况 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的管理人员占企业年末管理人员总数的比例,其逐年变化 情况 b组织与领导设置情况,包括 自动化及信息化相关组织的设置情况 1 企业设有自动化、信息化部门或相关外包服务部门; 自动化或信息化部门下属于其他业务部门; 自动化或信息化部门是专职的一级部门建制; 集自动化、信息化、流程与创新管理等职能于一体的专职一级部门建制 自动化或信息化专职主管领导的层级 2 -般管理者; 中层管理者; 高层管理者 c 组织与领导的职责定位及制度建设,包括 自动化专职(责任)部门的职能定位情况 1 -自动化设备购置、安装、,调试与改造; 自动化设备运维管理; -自动化技术服务和设备研发 信息化专职(责任)部门的职能定位情况 1 高层管理者指企业级办公会的正式成员如总经理办公会. 16
GB/T23020一2013 提供信息技术开发及运维服务; 部分或全面负责企业信息化管理 -推动企业管理变革、模式转型及业务流程优化 3)信息化专职主管领导的职责定位 全面负责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工作 -全面负责企业的信息化推进工作,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人员配备、资源调配等; 企业业务变革的领导人; -负责根据企业战略,提出企业的信息化战略 4 自动化或信息化制度建设与执行情况,包括(但不限于) -自动化或信息化规划及项目管理制度; 自动化设备或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 -自动化设备或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 -自动化或信息化相关标准化管理制度; 自动化设备或软件采购管理制度 d)规划、战略制定和实施,包括 1自动化或信息化相关规划的制定情况、战略一致性、内容覆盖、滚动和调整情况以及执行 水平: 是否制定自动化或信息化专项规划,并纳人企业总体规划 自动化或信息化规划的内容能否满足企业战略和业务发展的需要; 自动化或信息化规划制定周期及其滚动调整情况; 依据自动化或信息化规划制定信息化年度计划; 年度自动化或信息化计划的执行情况作为业务部门的考核指标等 信息化相关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情况: 在企业发展战略框架下是否有明确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并成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 部分 -信息化战略在企业规划和业务发展中的落实情况 A.2.4设备设施 设备设施评估具体可包括: a)信息设备设施建设,包括: 计算机服务器等信息设备的拥有情况: -计算机普及程度,如百人计算机拥有量; 服务器运算能力,如百人小型机拥有量(均按照运算能力折算为8路CPU小型机台 数,包括租用的运算能力等)等 2 企业网络环境等信息设施的水平 企业主干网分别覆盖生产和管理区域的情况; 企业主干网络带宽,包括区域内部主干网带宽和区域间主干网带宽; 企业主干网与互联网接口带宽等 b)工业设备设施的信息化水平,包括 -数控机床、数控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带数据接口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等 信息化加工设备占比; 信息化检测与监控设备占比 信息化仓储物流设备占比 17
GB/T23020一2013 -现场总线等工业通信网络建设情况 工业设备设施的网络化水平,包括 -与过程控制系统或制造执行系统直接连接的信息化加工设备占比情况 与检测和监控系统直连,实现信息自动采集和上传的信息化检测和监控设备占比情况 与仓储物流系统直连,实现信息自动转换和共享的信息化仓储物流设备占比情况; 与过程控制系统或制造执行系统等连接的数字化工业通信网络建设情况; 以上设备设施建设依据企业规划和业务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情况 d)工业设备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包括 智能化数控机床、数控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等加工设备智能化发展程度和水平; 自动优化数据采集、处理等功能的智能检测与监控设备应用情况: -运用新的智能传感识别技术,实现仓储物流设备智能化发展的情况 新一代现场总线、工业无线网络等工业通信网络建设情况 按照企业战略、应对技术、装备和业务发展,加强智能化装备的创新建设和应用的情况 A.2.5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评估具体可包括 信息资源采集和获取,包括 a 信息资源采集手段建设情况 主生产设备信息自动采集点占比 -从源头采集经营管理业务信息的手段建设情况 2)信息资源获取的水平与能力: 信息获取范围覆盖情况; 从源头直接获取的信息比例 自动获取的信息比例 b)信息化标准的制定情况,包括(但不限于). 信息编码的统一程度,包括: 信息编码的制定情况,含产品、物料、资产、组织、人员供应商、客户代码等; 信息编码的企业级统一情况 信息编码的集团级统一情况 注信息编码的集团级统一情况仅适用于集团型企业 信息交换标准的制定情况 企业内部系统之间信息交换与应用集成标准制定情况 与企业外部系统之间信息交换与应用集成标准制定情况等 其他信息化标准的制定情况 3 信息资源积累和整合情况,包括: 企业信息资源存档的历史保存期限与精细化水平; 企业基础数据与资源库的建设情况; 企业信息资源积累和整合的范围和程度 信息资源集中管理情况,包括 d 企业信息资源的过程管理情况和精细化水平; 企业信息资源的统一和集中管理程度和水平等 A.2.6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评估具体可包括 18
GB/T23020一2013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情况,包括 信息安全等级设定情况. -信息安全等级认定情况 注,相关要求参见GB/T22239- -2008 计算机和网络安全保护情况,包括 b 1)计算机安全保护情况 个体防病毒软件建设情况 区域统一防病毒软件建设情况; 企业防病毒体系建设情况 网络安全保护程度 2 -网络分区保护情况 服务器人侵检测情况; 数据文件加密情况 网络准人管控情况; 互联网出口安全审计、安保情况等 信息资源安全和灾备建设情况包括 c) 信息资源安全保护程度 -信息资源安全保护的范围; 信息资源本地备份情况 信息资源异地备份情况等 2)灾备建设水平 同城异地灾备情况 异城灾备情况等 d设备设施和系统安全保护情况,包括 1设备设施安全保护水平 防盗防毁水平; -防电磁信息辐射泄漏水平; 防线路截获水平; 抗电磁干扰和电源保护水平; 关键设备设施冗余备份情况 系统安全保护水平 -网络结构安全保护水平; 操作系统安全保护水平; 工业控制系统、管理软件系统等系统安全保护情况 安全管理和防范机制建设情况,包括 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安全应急响应机制建设情况 安全防范意识培养情况; 关键设备设施、应用系统供应商承诺制建设及执行情况 A.3单项应用 A.3.1概述 单项应用评估具体可包括 19
GB/T23020一2013 企业分别在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管理、生产制造、采购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质量和 a 计量、能源与环保、安全管理、项目管理、设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办公管理等部门级单一业务 环节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和综合水平; b)与产品,企业管理,价值链三个维度相对应,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 方面的单项应用是否符合信息化发展规划,其业务覆盖和业务内容能否对企业相应业务形成 良好支撑,满足企业业务发展需要; 按照企业战略与规划、业务发展需要等,不断改进和深化信息技术在各单一业务环节的应用 提高产品综合设计优化的水平与能力;提高生产制造的过程控制水平;提高经营管理业务优化 水平和管理精细化程度持续提升对企业业务及其发展的支持水平与能力 及时应对技术进步、管理提升的机遇和挑战,推动产品的设计智能化;加强生产制造全过程的 数字化和信息化;优化经营管理的业务内容和形态,支撑企业各单项业务深人发展 A.3.2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评估具体可包括 数字化产品模型或原理样机(包括几何样机、电子电路原理图等)的构建水平与能力,其中 a 1离散行业 二维产品模型构建能力及占比 三维产品模型构建能力及占比 数字化预装配与装配检查的水平与能力; 数字样机构建水平与能力 电子行业还应考虑以下内容 -数字化电子电路原理图设计水平与能力 印制电路板(PCB)数字化设计水平与能力 流程行业 产品配方信息化建模水平与能力 采掘行业 3 -矿体建模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和水平 矿产资源建模水平与能力 b)产品性能与功能的数字化验证水平与能力,其中: 离散行业 零件级性能与功能仿真水平与能力; 零件级可制造性分析水平与能力 部件级、产品级性能仿真水平与能力 产品数字化测试(试验)水平与能力 电子行业还应考虑以下内容 电子电路原理图仿真水平与能力 -数字化冲击试验和热分析的水平与能力 流程行业 -产品数值模拟水平与能力 -产品性能仿真分析水平与能力 3)采掘行业 -地质测量仿真分析水平与能力 储量估算仿真分析水平与能力 20
GB/T23020一2013 产品综合设计与优化的水平与能力,包括: -单学科设计与优化的水平与能力; 多学科综合设计与优化的水平与能力 电子行业还应考虑以下内容: 在电子产品设计中,应用FPGA(现场编程门阵列、AsIc(专用集成电路)SOc(片上系 统)的水平与能力 d)产品智能化设计的水平与能力,包括 -产品设计的知识库建设情况,以及知识管理水平与能力; 流程驱动型产品设计的水平与能力; 多学科设计信息自动流动及优化的水平与能力 A.3.3工艺设计 工艺设计评估具体可包括 计算机辅助的产品工艺流程设计或工艺规划水平与能力,包括 a 1离散行业 信息化工艺流程规划水平与能力; 工艺文件自动生成的水平与能力 材料定额制定的水平与能力; 工时定额制定的水平与能力; 信息化工装设计水平与能力 流程行业 2 工艺流程库建设水平(如钢铁的冶金规范); -信息化工艺流程设计的水平与能力(如订单的质量设计); -过程控制工艺数学模型的构建水平与能力 b计算机辅助的工艺过程动态仿真与分析水平与能力,包括 1离散行业 -加工工艺动态仿真与分析水平与能力 装配过程动态仿真与分析水平与能力 产品维护过程动态仿真与分析水平与能力 流程行业: 2 -过程控制工艺数学模型的应用仿真分析水平与能力 计算机辅助的工艺过程与参数优化情况,包括 计算机辅助的工艺流程优化水平与能力: 计算机辅助的工艺参数优化水平与能力 dD 专用工艺装备的优化设计水平与能力,工艺设计的集成化、智能化发展情况,包括: -专用工艺装备的优化设计水平与能力; -专用工艺装备设计对产品制造需求的满足能力; 工艺专家系统建设和应用情况 -企业整体层面的工艺资源自动优化配置水平与能力 A.3.4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评估具体可包括 信息化生产计划与调度的应用覆盖范围、业务内容和管理精度,包括 a 21
GB/T23020一2013 企业级生产计划与调度信息系统的产品覆盖率 物料需求计划的业务覆盖情况和管理精细化水平,包括 系统自动生成的物料需求计划比例 -覆盖在制品库存和生产过程的物料信息动态跟踪能力 物料需求计划的精细化程度和动态水平 物料配送管理的业务覆盖情况和管理精细化水平,包括 系统自动生成的物料配送计划比例 -覆盖在制品库存和配送过程的物料信息动态跟踪能力; -物料配送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和过程动态管理水平 d)外协计划和外协过程管理水平与能力,包括 系统自动生成的外协计划比例 外协过程信息动态跟踪能力 -外协过程监管的水平与能力 A.3.5生产制造 生产制造评估具体可包括 自动化和信息化底层装备及生产线的应用情况,其中 a 离散行业 -CNC,DNC、FMC,FMS的覆盖和应用情况 自动化生产线的覆盖和应用情况 -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应用情况等 流程行业 -PLc,DCs工序覆盖率及各控制子系统的联网比例 过程控制数学模型生产线覆盖率 -生产制造过程集成化最优智能控制情况等 b信息化生产作业计划与车间调度的覆盖范围与控制精度,包括 -生产作业计划与车间调度的业务覆盖范围 作业计划自动编制及优化排程的比例 自动下达的作业指令比例 -生产作业计划与车间调度精细化控制到工艺过程、生产线、工序或设备的情况 生产作业计划与车间调度可调整和响应变化的能力 信息化生产监控范围层级,包括 车间监控的情况; 生产线监控的情况; 工序监控和设备监控的情况; 生产监控的精细化程度与及时(实时)性等 d)生产制造过程与现场物流管理,包括 制造过程信息跟踪能力、及时(实时)性与控制水平 制造现场物流配送和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及时性与优化能力; 实现生产制造全过程信息化的情况 采掘行业还应考虑以下内容 采掘工作面的现场监控与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22
GB/T23020一2013 A.3.6采购管理 采购管理评估具体可包括: 采购信息化管理的业务范围和业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a 采购寻源应用情况和水平; 采购成本管理应用情况和水平; 采购计划生成与发放应用情况和水平; 采购合同管理应用情况和水平; 采购报表分析应用情况和水平 采购索赔应用情况和水平 人场物流和原料库存信息化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包括 b 人场物流的信息化出人库管理; 人场物流的信息化配送管理; 场物流的信息化批次管理情况和水平 原料库存信息化管理的区域覆盖情况 原料库存管理的自动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 供应商信息管理业务覆盖和水平层级,包括 供应商基本信息管理情况和水平, 供应商准人管理情况和水平 -供应商评价管理情况和水平 采购业务中电子商务应用程度和水平层级,包括 d 采购电子商务在电子采购,网上招标等方面的业务覆盖范围 通过电子商务与供应商在采购需求计划、订单交互、网上询报价,库存、物流、网上结算等 方面的业务应用水平; 通过电子交易实现的网上采购率 A.3.7销售管理 销售管理评估具体可包括 销售信息化管理的业务范围和业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市场信息管理应用情况和水平; 销售计划管理应用情况和水平; 售前活动管理应用情况和水平; 销售合同管理应用情况和水平 销售订单处理和跟踪应用情况和水平 销售分析等应用情况和水平 销售(分销)渠道管理应用情况和水平 b产成品库存、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信息化管理情况,包括: 产成品库存信息化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产成品库存的自动化、信息化管理覆盖率和应用水平 物流配送信息化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在成品发运、配送过程,产品交付等物流配送管理方面的信息化水平 售后服务信息化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23
GB/T23020一2013 在呼叫中心、维修服务、售后质量(质量异议管理,质量问题统计分析、索赔管理、召回 管理配件管理(售后配件需求计划和采购、售后配件仓库优化调配、售后配件交付 管理)等售后服务管理方面的信息化情况和水平 客户信息管理业务覆盖和应用水平层级,包括 客户基本信息管理的应用情况和水平; 客户分析的应用情况和水平; 客户评估的应用情况和水平 销售业务中电子商务应用程度和水平层级,包括 销售电子商务在电子销售、在线客户应答、客户分析等方面的业务覆盖范围; 通过电子商务与客户在销售意向、订单交互,网上报价、电子单据,物流、网上结算、客户个 性化服务等方面的业务应用水平 通过电子交易实现的网上销售率 A.3.8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评估具体可包括 会计账务与资金信息化管理的业务覆盖范围和应用水平,包括(但不限于) a 总账; 固定资产; 应收应付 -资金管理, -项目会计 存货 b财务报表和财务分析信息化情况,包括 财务报表信息化管理水平 在财务报表自动生成、财务报表报送、合并报表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与应用水平 财务分析信息化水平 在资金运作分析、财务政策分析、经营管理分析、投融资管理分析以及财务分析报告 生成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 成本信息化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和水平 在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方面的信息 化管理精细化程度与应用水平 财务预算信息化管理水平与能力,包括 d -财务预算信息化管理的业务覆盖情况 -财务预算的编制执行与控制,考核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与能力等 A.3.9质量和计量 质量和计量评估具体可包括: 计量管理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包括: 计量管理的信息技术业务应用范围和水平 -计量数据上传比例; -计量装备在线监控比例 检化验的信息技术业务应用范围和水平: 检化验数据上传比例; 2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GB/T23020-2013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为规范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评估方法,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发布了《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GB/T23020-2013,该规范为企业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提供了科学的评估体系。

规范的背景和内容

GB/T23020-2013是我国首个面向工业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领域的评估规范,该规范旨在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评估体系,为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提供指导和支撑。该规范的内容包括:评估体系框架、评估流程、评估指标、评估结果输出等方面。

规范的意义

GB/T23020-2013评估规范对于促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该规范提供了科学的评估指标和流程,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估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水平和发展情况,为企业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提供依据。其次,该规范有助于促进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工业生产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提高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最后,该规范能够帮助企业识别和弥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从而实现更快、更好、更可持续的发展。

评估方法探讨

GB/T23020-2013评估规范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和流程,详细介绍了评估指标的内容和方法。其中,评估指标主要包括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基本情况、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应用水平、信息技术在产品制造中的应用水平、信息化支撑下的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评估流程分为确定评估目标、制定评估计划、收集评估数据、填写评估报告、输出评估结果等步骤。

总结

GB/T23020-2013评估规范是我国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领域的重要标准,对于促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可以根据该规范,对自身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和措施,以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优势。同时,政府部门也可以利用该规范为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提供更加科学、规范的管理和指导。

总之,GB/T23020-2013评估规范对于推动我国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具有重要作用,将会促进我国制造业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发展。

滚动轴承防锈包装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滚动轴承防锈包装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滚动轴承防锈包装的编号:GB/T8597-2013。滚动轴承防锈包装共有11页,发布于2014-06-01
信息技术射频识别800/900MHz空中接口协议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信息技术射频识别800/900MHz空中接口协议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信息技术射频识别800/900MHz空中接口协议的编号:GB/T29768-2013。信息技术射频识别800/900MHz空中接口协议共有85页,发布于2014-05-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