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39288-2020

蓄热型电加热装置

Thermalstoragedevicewithelectricalinputandthermaloutput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蓄热型电加热装置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蓄热型电加热装置的编号:GB/T39288-2020。蓄热型电加热装置共有26页,发布于2021-10-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P46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91.140.10
  • 实施日期2021-10-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26页
  • 文件大小1.69M

蓄热型电加热装置


国家标准 GB/T39288一2020 蓄热型电加热装置 Thermalstoragedeyieewitheleetriealimputandthermaloutput 2020-11-19发布 2021-10-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国家标涯花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39288一2020 目 次 前言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分类与标记 -般要求 要求 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附录A(规粘性附录》蓄热型电加热装置的实验室热工性能试验方法 19 附录B资料性附录蓄热型电加热装置的现场热工性能试验方法
GB/39288一2020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暖通空调及净化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4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北京 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国家空调设 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沈阳世杰电器有限公司,大连天宇热能有限公司、安徽苏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烟 台卓越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添瑞祥德计量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新能乐业科技有限公司、大连 传森科技有限公司,辽宁大卯新能源供热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银河电气有限公司中科中蓝能源科技(西 安)有限公司北京燕开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江苏启能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江苏金合能源科技有限公 司贺迈新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北京宇田相变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筑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曼 瑞德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安泽电工有限公司、宁波高新区健坤电热技术有限公司、河北佳成能源科技发 山东鲁阳节能材料股份有限 展有限公司、中益能储热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沈阳飞驰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公司、北京圣福来科技有限公司、平湖伟蜂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赤峰暖捷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路宾、李爱松、李忠、孙成群,王馨,吴玉庭,徐超、谭羽非、罗勇、李著萱、刘宗江 贾春霞、阳春、朱建新、林军,潘伟、王真光、刘伟、陈琦、毛靖、王子乐,何明豹,张亚鹏刘国斌,李文 宋鹏飞、汪慰军、杜兔平、肖洪海、钟思奕、张竣业、龚旭、绑志军,王智慧、关振哲,刘超、王占军、倪跃良 别舒、丁胜
GB/39288一2020 蓄热型电加热装置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蓄热型电加热装置的分类与标记一般要求,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 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电为加热源进行蓄热、采用热能作为输出形式,且额定工作电压等级1kV以下、 标称蓄热电功率5kW及以上的蓄热型电加热装置(以下简称“装置”)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1热交换器 GB/T1234高电阻电热合金 GB/T1236工业通风机用标准化风道性能试验 GB2894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T42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4706.1一2005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5226.1机械电气安全机械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GB/T5959.1电热和电磁处理装置的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5959.4电热装置的安全第4部分;对电阻加热装置的特殊要求 GB/T10066.1一2019电热和电磁处理装置的试验方法第1部分:通用部分 GB/T10067.1电热和电磁处理装置基本技术条件第1部分;通用部分 GB/T10180工业锅炉热工性能试验规程 GB/T13306标牌 GB/T15543电能质量三相电压不平衡 GB/T17045电击防护装置和设备的通用部分 GB17625.1电磁兼容限值谐波电流发射限值(设备每相输人电流<16A GB/T17625.2电磁兼容限值对每相额定电流<16A且无条件接人的设备在公用低压供电 系统中产生的电压变化、电压波动和闪烁的限制 GB/Z17625.3电磁兼容限值对额定电流大于16A的设备在低压供电系统中产生的电压波 动和闪烁的限制 GB/Z17625.6电磁兼容限值对额定电流大于16A的设备在低压供电系统中产生的谐波电 流的限制 GB/T208o1.1压力管道规范工业管道第1部分:总则 GB/T22395锅炉钢结构设计规范 GB23971有机热载体 GB/T24747有机热载体安全技术条件 GB5005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T39288一2020 GB/50065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 GB50191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JB/T2379金属管状电热元件 JB/T4088日用管状电热元件 术语和定义 3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蓄热介质 thermalstoragemedlium 装置中用于储存热能的材料 3.2 蓄热体thermalstorageumit 容纳蓄热介质,用于储存热能的部件 3.3 显热蓄热型电加热装置sensiblethermalstoragedevicewithelectricalinputandthermaloutput 蓄放热过程不存在蓄热介质相变,以电为加热源直接或间接加热蓄热体,依靠蓄热体的温度提升形 成的显热变化来进行蓄热,并输出热能的装置 3.4 相变蓄热型电加热装置phase changethermmalstoragedevicewitheleetricalinputandthermmalout- put 蓄放热过程存在蓄热介质相变,以电为加热源直接或间接加热蓄热体,主要依靠相变蓄热介质的相 态变化进行潜热蓄热,同时存在相变蓄热介质的温度提升形成的显热蓄热,并输出热能的装置 3.5 复合蓄热型电加热装置compositethermalstoragedevieewitheleetriealinputandthermaloutput 蓄热体中包含相变蓄热介质和显热蓄热介质两种类型,以电为加热源直接或间接加热蓄热介质,在 蓄放热过程中存在相变蓄热介质相变过程和显热蓄热介质温度变化,并输出热能的装置 3.6 热输出介质 heatdischargemedium 由装置输出的向热用户供热的工作介质 3.7 传热介质 heattransfermedium 在装置内部进行热量传递或转移,不直接向用户供热的工作介质 3.8 蓄热体温度thermalsrae unittemperature 蓄热体内蓄热介质中的温度测点所测得的可反映蓄热体温度水平的温度值 注,单位为摄氏度(C. 3.9 标称蓄热温度 nomimalthermalstoragetemperature 由制造商为装置规定的用于控制装置蓄热过程终止的蓄热体温度 注;单位为摄氏度(C) 3.10 标称蓄热电功率 nominalthermalstorageelectricpower 由制造商为装置规定的蓄热阶段的电功率
GB/39288一2020 注:单位为千瓦(kw 3.11 hermalstrugeeetriepwwer 平均蓄热电功率 aVerage 在规定试验条件下,装置蓄热过程中蓄热电功率的平均值 注:单位为千瓦(kW 3.12 标称热输出功率 nominalheatdischargepower 由制造商为装置规定的热输出功率 注单位为千瓦(kw) 3.13 有效放热量aetivehentdischargeeapaeity 装置通过热输出介质放出的可有效利用的热量总和 注单位为千瓦时(kwh). 3.14 标称有效放热量 nominalactiveheatdischargecapacity 由制造商为装置规定的有效放热量 注单位为千瓦时(kw h. 3.15 maximuactiveheatdiscl 最大有效放热量 chargecapacity 在规定试验条件下,装置首先按标称热输出功率持续放热直至热输出功率不能达到标称热输出功 率,然后继续放热至热输出功率降低为标称热输出功率的75%时,可放出的热量总和 注:单位为千瓦时(kw). 3.16 thermalefrieieney 热效率 在规定试验条件下,装置的最大有效放热量与总耗电量的比值 3.17 mmaximumstaticheatemissionrate 最大静置热损失率 在规定试验条件下,装置在最大静置漏热试验过程的总耗电量与该试验时长下以平均蓄热电功率 计算得出的理论总耗电量的比值 3.18 标称压力损失 nomminalpressureloss 由制造商为装置规定的额定流量下装置进口和出口之间的热输出介质压力损失 注单位为千帕(kPa 3.19 auxiliam forheattransfer 传热辅助用电设备 iaryeleetricalmachin nery 装置内用于传热介质循环换热的用电设备 3.20 热输出辅助用电设备 discharge axiliaryelectricalachineryforheat 装置内用于热输出介质向外部供热的用电设备 3.21 标称蓄热体下限温度 nominalthermalstorageunitlowerlimittemperature 由制造商为装置规定的放热过程终止时的蓄热体温度 注单位为摄氏度(C
GB/T39288一2020 分类与标记 4.1分类 4.1.1蓄热型电加热装置按蓄热方式可分为: a 显热蓄热型电加热装置,代号为SH b 相变蓄热型电加热装置,代号为PC; c 复合蓄热型电加热装置,代号为CH 4.1.2蓄热型电加热装置按热输出介质类型可分为 热水输出蓄热型电加热装置,代号为wA; a b 热风输出蓄热型电加热装置代号为wI: 燕汽输出蓄热型电加热装置,代号为VA c d 有机热载体输出蓄热型电加热装置,代号为OF 4.2标记 蓄热型电加热装置的标记方式如下 标称蓄热温度(C) 标称有效放热量(kw.h) 标称热输出功率(kw 标称蓄热电功率(kw 额定工作电压(kV 热输出介质类型代号(wA-热水输出,wI热风输出、 VA-蒸汽输出.OF-有机热载体输出 蓄热方式代号(SH显热、,PC相变,CH-复合) -产品代号(XRD) 示例1 额定工作电压为380v,标称蓄热电功率为1000kw,标称热输出功率为470kw.标称有效放热量7500kwh,标 称蓄热温度为500C的热水输出显热蓄热型电加热装置,标记为 xRDsHHwA0.38-1000-470-7500-.500o 示例2 额定工作电压为220v,标称蓄热电功率为12kw,标称热输出功率为5.5kw,标称有效放热量85kwh,标称蓄 热温度为90C的热风输出相变蓄热型电加热装置,标记为: XRDPCwI0.22-12-5,.5-85-90 5 一般要求 5.1基本规定 装置应按批准后的图样和技术文件制造 属于特种设备的,应符合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要求
GB/39288一2020 5.2防护 5.2.1 装置的安全性能应符合GB4706.1一2005、GB/T5959.1、GB5959.4、GB/T5226.1和 G;B/T10067.1的相关规定 5.2.2装置的防护外壳应具有满足使用环境要求的抗冲击强度,宜采用金属材料 金属外壳应有可靠 的等电位联结措施和标识 5.2.3装置应设置符合GB/T17045规定的电击防护措施 5.2.4装置的配电保护配置应符合GB50054的相关规定 5.2.5装置应满足电气设备耐压水平要求,并应设置过电流保护,短路保护,漏电保护,过电压保护,缺 相保护和接地故障保护 52.8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应进行保护性接地,接地装置的连接形式及接地电阻值应符合 GB/T50065的有关规定 5.2.7装置应有保证电气部件、保温隔热材料和绝缘材料干燥的通风防潮措施 5.2.8蓄热介质为液体的装置应设置蓄热介质液位保护措施 5.3材料、,部件与结构 装置的电加热元件布置应安全可靠且传热良好,并应便于装拆、检查、清理和更换 电加热元件 5.3.1 采用高电阻电热合金时,应符合GB/T1234的相关规定;采用金属管状电热元件时,应符合B/T2379 的相关规定;采用日用管状电热元件时,应符合JB/T4088的相关规定;其他形式的电热元件应符合相 应产品标准的相关规定 5.3.2装置的金属制件表面应进行防锈蚀处理,管路和容器应有防腐蚀措施 5.3.3装置的管路和零部件的安装应牢固,可靠,动力部件应有防振动措施 装置运转时应无异常声 响,管路与零部件间不应相互摩擦和碰撞 在正常运行环境下,装置的蓄热介质性能应稳定可靠,并达到制造商明示设计寿命期的技术要求 5.3.4 5.3.5安装在建筑物内的装置应满足建筑物防火、电气安全和空气质量要求,在使用过程中不应对室 内人员和室内环境造成危害 5.3.6装置的热交换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热交换系统的受压元件材料及连接应满足使用条件下的强度、塑性、韧性及抗疲劳和抗腐蚀性 o 能要求;热交换系统的压力管道应符合GB/T20801.1的相关规定 蓄热体外独立设置的热交换器应符合GB/T151的相关规定 b 使用液体有机热载体时,应符合GB23971和GB/T24747的相关规定,有机热载体的最高允 许使用温度应至少高于其最高工作温度10C,其自燃点不应低于最高允许使用温度 应确保 在装置寿命期的任何情况下,热交换系统内任何一处的有机热载体温度均不超过其最高允许 液膜温度 当热交换温度高于介质汽化温度时,应有防止运行时热交换系统内介质汽化超压的安全装置 d 应有停电12h内汽化超压防护措施,应有液体介质泄漏汽化防护措施 5.3.7装置结构与保温隔热材料应符合以下规定 装置的支撑结构应满足工作温度下的荷载和稳定性要求,在寿命期内不应有损坏 a b 装置结构应牢固可靠,钢结构设计应符合GB/T22395的相关规定 装置结构抗震能力应符 GB50191和其他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合 蓄热体封装壳体材质应能保证在装置使用环境条件下长期运行不泄漏 d 装置保温隔热材料的允许使用温度应满足蓄热体温度要求,其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1级,对于 蓄热体温度大于100C的装置,保温隔热层应选用燃烧性能为A级的保温材料
GB/T39288一2020 5.3.8装置的电工电子元件应能承受装置运行时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和大气压力要求 5.4运行控制 5.4.1装置的运行控制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 a 安全防护;应具备电气保护温度保护,压力保护等安全保护措施,对于存在瞬时超压风险的装 置,还应设置防爆泄压装置; b 监测;应配置监测装置,对装置运行状态的电压,电流、电功率、蓄热体温度、热输出介质进口温 度和出口温度等参数进行实时采集与显示; c 自动调节;应具有根据设定参数对装置加热、蓄热、供热能力进行自动调节的功能; d 异常报警:应具有在装置运行异常时的自动故障报警功能 5.4.2装置的控温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a 应合理设置蓄热体温度测点种类、数量和布置方式,蓄热体温度测点最大允许误差不宜高于 士1C,测点元件应安全可靠且可拆卸更换,其布置方式应能合理反映蓄热体整体温度水平 b 应具有对蓄热体工作温度、热输出介质工作温度等核心参数的设定值输人,实时显示和调节控 制功能 应有超高温断电保护功能 标称蓄热温度大于100C的装置,对蓄热体应有不少于两组独立 的且与控温系统并行的超高温断电保护系统 对热输出介质应设置独立的超温保护装置 5.4.3装置对接人电网电能质量的影响应符合以下规定 a 谐波电流发射:对每相输人电流不大于16A的装置,应符合GB17625.1的相关规定;对每相 输人电流大于16A的装置,应符合GBZ17625.6的相关规定 b 电压波动与闪烁;对每相输人电流不大于16A的装置,应符合GB/T17625.2的相关规定;系 统电流大于16A时,电压波动与闪烁应符合GB/Z17625.3的相关规定 三相输人装置的电压不平衡:装置接人公共连接点引起的电压不平衡度应满足GB/T15543 的相关要求 d 装置宜具备投切容量控制功能 5.4.4装置应具备抗电磁干扰能力,运行时信号传输不应受到电磁干扰影响,执行部件不应发生误动作 6 要求 6.1外观 装置外观应无损坏和变形现象,表面平滑无尖锐凸起 6.2电气安全性能 6.2.1外壳防护 装置的外壳防护等级应满足使用环境条件要求,并应符合GB/T5226.1的相关规定,外壳最低防 护等级不得低于IP22. 6.2.2绝缘电阻 装置应有可靠的电气绝缘性能,带电回路之间以及带电回路与地之间的绝缘电阻不应小于1MQ 6.2.3泄漏电流 应根据装置的应用场所要求确定合适的泄漏电流安全等级,并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确保装置的泄
GB/39288一2020 漏电流不致造成任何电事故的危险 装置的泄漏电流不应大于10mA 6.2.4绝缘耐压 按7.3.5的要求进行试验,试验期间不应出现击穿或闪络现象 试验后,性能满足本条要求的试验 机组,其绝缘电阻性能尚应符合6.2.2的规定 6.3热输出管路系统耐压性能 热输出管路系统应进行耐压试验和密封性检查,应无渗漏和其他异常 6.4热工性能 6.4.1热效率 装置的热效率不应低于表1中的限值 表1装置的热效率限值 标称有效放热量Q/(kwh) 热效率限值 85% Q160 160GB/T39288一2020 处理措施 7.2外观 装置的外观可采用目测方法检验 7.3电气安全性能 7.3.1试验条件 应在安装完毕并经充分干燥后进行电气安全试验,试验时不应接人会形成电通路的外部热输出介 质管路,且试验的环境条件应符合GB/T10066.1一2019中4.6的规定,参数测量应符合 GB/T10066.1一2019中第6章的规定 7.3.2外壳防护 应按GB/T4208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7.3.3绝缘电阻 应按GB/T10066.1l一2019中9.3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7.3.4泄漏电流 装置的泄漏电流应按GB4706.1-2005中第16章的规定进行试验 7.3.5绝缘耐压 绝缘耐压试验应在交付使用时或征得用户同意在制造商发货之前,待其安装完毕并经充分干燥后 进行 绝缘应经受频率为50Hz基本正弦波电压,历时1nmin,试验电压应符合表2的规定,并按 GB/T10066.1-2019中9.4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 表2电气强度试验电压 额定工作电压U/kV 试验电压(有效值kV 0GB/39288一2020 先采用附录A的试验方法;当试验条件不具备时,可采用附录B的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 8.1检验分类 装置的检验分为以下三类 出厂检验;分为整机出厂检验和现场出厂检验 整机出厂的装置应采用整机出厂检验;以部件 a 形式出厂并现场组装的装置,应采用现场出厂检验 b 型式检验 运行检验 c 8.2出厂检验 出厂检验项目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出厂检验项目表 项目 出厂检验 型式检验 要求 试验方法 外观 6.1 7.2 外壳防护 6.2.1 7.3.2 绝缘电阻 6.2,2 7.3.3 电气安全性能 6.2.3 7.3,4 泄漏电流 6.2.4 7.3.5 绝缘耐压 热输出管路系统耐压性能 6." 7.4 热效率 6.4.1 最大有效放热量 6.4.2 平均蓄热电功率 6.4.3 热工性能 7.5 最大静置热损失率 6,4.4 易接触部位最高外表面温升 6.4.5 6.4.6 压力损失 注:“o”为必检项目;“”为不检项目 8.3型式检验 8.3.1检验项目 装置的型式检验项目应按表3的规定执行 8.3.2检验条件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生产的试制定型鉴定; -对装置性能有重大影响的主要原材料或工艺方法变型设计产品; 产品停产两年后,恢复生产时;
GB/T39288一2020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有较大差异时 8.4运行检验 8.4.1检验项目 运行检验项目按用户与制造商的协议进行,应包含热工性能 8.4.2检验条件 装置的运行检验条件包括 新产品成批投产前或根据用户要求进行 a b)运行检验应在装置正常使用条件下进行,或按用户与制造商的协议进行 除非产品技术文件 另有规定或制造商和用户另有协议,装置运行检验应在装置累计正常运行168h后进行 9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9.1标志 9.1.1铭牌 装置应在明显部位设置请晰,牢圆的水久性铭牌,铭牌应符合GB/T1306的相关规定,铭脾内容 应至少包括下列内容 产品型号和名称; a) b 产品编号; 标称蓄热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c 标称热输出介质进口温度和标称热输出介质出口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d 标称蓄热电功率,单位为千瓦(kw); 标称热输出功率,单位为千瓦(kw) 额定工作电压,单位为千伏(kV);额定工作电流,单位为安(A); g 标称有效放热量,单位为千瓦时(kw h). h 额定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h);标称压力损失,单位为千帕(kPa) 尺寸,单位为米(m); 质量,单位为千克(kg); k 外壳防护等级 m制造商名称与商标; n)制造日期 g.1.2工作标志 装置相关部位上应设有指示、控制、操作等必要的表示名称、位置或状态的标志(如转向、流动方向、 指示仪表以及各种控制按钮等) 9.1.3安全标志 装置电气部件,高温部件应有当心高温、当心触电、接地、警告等安全标志,并应符合GB2894的相 关规定 10
GB/39288一2020 9.2包装 g.2.1产品的包装应适应其运输条件 g.2.2包装箱内随机文件应包括以下内容 产品合格证; a b 使用说明书; c 装箱单 9.2.3包装箱应满足产品的防锈、防潮、防振动以及防碰撞等性能相关要求 9.3运输和贮存 9.3.1装置在运输和吊装过程中,应防止剧烈震动,不应抛掷,碰撞等,防止雨淋及化学物品的侵蚀 9.3.2包装后的装置,应妥善地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场所,不得颠倒、侧放 9.3.3对临时露天存放的包装箱应采取防雨、,防潮和防止碰撞等措施 贮存仓库内应无酸、碱、易燃、易爆、有毒等化学物品和其他具有腐蚀性的气体及物品 9.3.4 9.3.5装置在运输及贮存过程中,应避免强烈电磁场作用 11
GB/T39288一2020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蓄热型电加热装置的实验室热工性能试验方法 参数测量一般要求 A.1 A.1.1应测试试验期间装置所处的环境温度 4个温度测点应分别布置在装置4个轮廓立面垂直中心 线上距立面各0.6m的位置,环境温度测试值为4个测点的算数平均值 A.1.2测试过程中各参数的采集间隔不应大于1min. A.1.3装置的耗电量应包含传热辅助用电设备的耗电量,不应包含热输出辅助用电设备的耗电量 A.1.4试验用各类测量仪器应在计量检定有效期内,其准确度应符合表A.1的规定 表A.1各测量参数准确度要求 测量参数 准确度 士02U 环境温度 热输出介质温度 士0,2 士0.1 热输出介质温差 士1.0% 液体流量 气体流量 士2.,0% 电量 士0.5% 电压及电流 士0.5% 士0.2% 时间 压差 士1.0% 士1.0% 饱和蒸汽湿度 A.2 热工性能试验系统要求 A.2.1热风输出蓄热型电加热装置 A.2.1.1试验系统由试验机组、连接管路、测试装置、测量仪表以及空气处理装置组成,并应按图A. 所示布置 12
GB/39288一2020 2.5D 3.5D 2.5D 说明: -空气处理装置; -压差测量装置; 电输人 干球温度测点 -空气流量测量装置; 温差测量装置 管道保温 10- -混流器 -电参数测量装置; -进风管路当量直径; D -试验机组; 散热装置 -出风管路当量直径 图A.1热风输出蓄热型电加热装置的热工性能试验系统示意图 A.2.1.2试验机组连接管路视情况可采用矩形管道或圆形管道,应保证试验机组进风段混流器至试验 机组进风口之间的连接管路尺寸等同于试验机组进风口尺寸,应保证试验机组出风口至散热装置之间 的连接管路尺寸等同于试验机组出风口尺寸 A.2.1.3试验机组进出口温差测点应采用空 气取样装置或等截面划分布置多个温度浏点取平均值的 方式,所用方式应能代表管道内空气温度的平均值 气流量喷嘴测量,使用其他方式时应可用空气流量喷嘴进行校准,空气流 A.2.1.4风量测量宜使用空 量喷嘴应满足下列要求: 喷嘴喉部速度应为15m/s35m/s a b) 喷嘴加工和安装应满足GB/T1236的相关要求; 穿孔板穿孔率应为40% c A.2.1.5宜采用散热装置出风口与空气处理装置进风口相连接的闭环测试系统 A.2.1.6空气处理装置应能保证整个测试过程中试验机组进口空气温度波动不应大于士1.0C A.2.2热水输出和有机热载体输出蓄热型电加热装置 A.2.2.1试验系统由试验机组、连接管路、测试装置、测量仪表以及预处理装置组成,并应按图A.2所 示布置 13
GB/T39288一2020 2.5D 5D Ie -k到 三一 说明: E -预处理装置; 试验机组; -温度测点; 电输人 流量测量装置; -压差测量装置; 1o -管道保温 -压力测量装置; 电参数测量装置, -进口管路当量直径; D 混流器 散热装置; D -出口管路当量直径; 图A.2热水输出和有机热载体输出蓄热型电加热装置的热工性能试验系统示意图 A.2.2.2流量测量装置宜采用称重法测量,当采用其他方法测量流量时,该方法应能用称重法验证 A.2.2.3宜采用试验机组出口管路与预处理装置进口相连接的闭环测试系统 A.2.2.4预处理装置应能保证整个测试过程中试验机组进口温度波动不大于士0.,6C A.2.3蒸汽输出蓄热型电加热装置 A.2.3.1试验机组前给水侧试验装置应符合A.2.2的规定,试验机组蒸汽出口侧管路应布置温度和蒸 汽相对湿度测点蒸汽温度测点的布置可采用A.2.1的方式蒸汽相对湿度测点布置可采用 GB/T1o180规定的相关方式 A.2.3.2应测试试验机组给水流量 A.3试验方法 A.3.1试验准备 A.3.1.1试验开始前,应将试验机组中非用于加热蓄热体的电加热元件关闭,并将控制系统调节到试 验所需参数设定值 A.3.1.2试验过程包括预运行试验、初次通电蓄热试验,最大静态漏热试验和放热试验4个部分,每个 部分均应实时连续记录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试验机组周围风速、试验机组热输出介质进出口温度和质 量流量(蒸汽输出装置为给水质量流量和取样质量流量)、试验机组电功率和耗电量等参数(蒸汽输出装 置还包括饱和蒸汽湿度 A.3.2试验环境条件 蓄热型电加热装置的热工性能试验应满足以下环境条件 试验机组所处环境温度维持在(20士1,相对湿度不大于75%; a b 试验机组周围风速不大于1.0m/s; 14
GB/39288一2020 试验地点海拔高度不高于1000m,高于1000m时应进行相应的修正 A.3.3预运行试验 A.3.3.1试验目的是为后期试验做准备,并验证控制系统的性能 A.3.3.2自控通电蓄热过程:试验开始时,首先将试验机组控温系统设定为标称蓄热温度,再以额定工 作电压为试验机组通电蓄热,控温系统依据蓄热体温度自动控制试验机组的通断电至控温系统首次自 动断电,继续该过程直至自首次自动断电时刻起的持续时间不小于4h A.3.3.3放热过程;自控通电蓄热过程后,停止通电蓄热,并启动放热过程,放热初期以标称热输出功 率放热,直至热输出功率低于标称值,然后持续放热至热输出功率降低至标称热输出功率的50%,放热 过程结束 A.3.4初次通电蓄热试验 A.3.4.1试验目的是为后期试验做准备 A.3.4.,2初次通电蓄热试验应在预运行试验结束后20min内进行 A.3.4.3试验开始时,首先将试验机组控温系统设定为标称蓄热温度,再以额定工作电压为试验机组 通电蓄热,当蓄热体温度达到标称蓄热温度时,控温系统自动断开电加热元件电源 记录电加热元件电源首次断开时的耗电量E,(kw h)和试验时长Tis) A.3.4.4 A.3.5最大静置漏热试验 A.3.5.1试验目的是为确定最大蓄热工况下试验机组的静置热损失 A.3.5.2试验应在初次通电蓄热试验结束后电加热元件电源自动断开时开始进行 自控通断电过程;控温系统应能在蓄热体温度达到标称蓄热温度时为电加热元件自动断电, A.3.5.3 且应能在蓄热体温度回落一定差值时为电加热元件自动通电,在该试验中,若制造商无特殊指定,该回 落温差=(标称蓄热温度一标称蓄热体下限温度)×2%,电加热元件自动断电时刻至下一次自动断电时 刻为一个周期 A.3.5.4当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时,试验过程应终止 试验时长不小于8h; a b)自控通断电过程进行了至少3个周期; 当自控通断电过程不少于3个周期、试验时长不小于8h时,若控温系统自动控制电加热元件 c 处于通电状态,则试验过程应在自动断电时刻结束 A.3.5.5记录试验过程的总耗电量E,(kwh)和试验时长r,(s) A.3.6放热试验 A.3.6.1试验目的是为确定纯放热方式下试验机组的最大有效放热量 A.3.6.2该试验应在最大静置漏热试验结束后立即开始进行 A.3.6.3第一次放热过程;启动用于传热介质和热输出介质循环换热的系或风机,并使试验机组以标 称热输出功率放热,直至热输出功率低于标称值,然后持续放热至热输出功率降低到标称热输出功率的 75%,该过程结束,关闭泵或风机 记录试验过程的总耗电量E.(kw h)和总试验时长r.(s). A.3.6.4第一次再通电蓄热过程:第一次放热过程结束时,立即开始该试验过程,以额定工作电压为试 验机组通电蓄热,第一次再通电蓄热过程至达到标称蓄热温度,且控温系统控制电加热元件电源自动断 开时结束 记录试验过程的耗电量E(kw h)和通电时长r(s) A.3.6.5第二次放热过程:第一次再通电蓄热过程结束时,立即开始该试验过程,启动用于传热流体循 环换热的泵或风机,并使试验机组以标称热输出功率放热,直至热输出功率低于标称值,然后持续放热 15
GB/T39288一2020 至热输出功率降低到标称热输出功率的75%,该过程结束,关闭泵或风机 记录试验过程中系或风机 的耗电量E.(kwh),该过程总试验时长r.(s)和放热至热输出功率低于标称值时刻的试验时长T s A.3.6.6第二次再通电蓄热过程:第二次放热过程结束时,立即开始该试验过程,以额定工作电压为试 验机组通电蓄热,第二次再通电蓄热过程至达到标称蓄热温度,且控温系统控制电加热元件电源自动断 开时结束 记录试验过程的耗电量E(kw h)和通电时长r,(s). A.3.7平均蓄热电功率的确定 实验室试验的平均蓄热电功率应按式(A.1)进行计算 E/,十E;/c ×3600 A.1 P= 式中 P 实验室试验的平均蓄热电功率,单位为千瓦(kw); 第一次再通电蓄热过程的耗电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E E 第二次再通电蓄热过程的耗电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一次再通电蓄热过程的通电时长,单位为秒(s) 第 T 第二次再通电蓄热过程的通电时长,单位为秒(s) A.3.8易接触部位最高外表面温升的确定 在初次通电蓄热试验结束时,使用红外成像设备确定试验机组2m以下高度范围内外壳最高温度 区域.在机组外壳表面该区域均匀布置不少于6个温度测点,在最大静置漏热试验和放热试验中连续监 测该区域表面温度,测点测得的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的最大差值即为最高外表面温升 A.3.9最大静置热损失率的确定 实验室试验的最大静置热掀失率应拨式(A.2)进行计算 E3600 ×100% (A.2 ehel一 P 式中 实验室试验的最大静置热损失率,% ehl E 最大静置漏热试验过程的总耗电量,单位为千瓦时(kw h); 最大静置漏热试验过程的时长,单位为秒(s); T P 实验室试验的平均蓄热电功率,单位为千瓦(kw). A.3.10最大有效放热量的确定 A.3.10.1应在第二次放热过程中测试最大有效放热量,燕汽输出装置实验室试验的最大有效放热量 应按式A.3)进行计算 Yo Qma小 m(h. -h ghY么r,/3600 00 (A.3 式中 蒸汽输出装置实验室试验的最大有效放热量,单位为千瓦时(kw ): Qmn N 试验开始至达到r,时长的总记录数; 给水质量流量,单位为千克每秒(kg/s) m1 16
GB/39288一2020 干饱和燕汽熔值,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kg); -给水熔值,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J/kg) h 汽化潜热,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ke)7 饱和蒸汽湿度,%; -测定蒸汽湿度时的取样量,单位为千克每秒(kg/s); ghum 第次记录的时间间隔,单位为秒(s),Ar不应大于60s Ar A.3.10.2热水输出、热风输出和有机热载体输出装置实验室试验的最大有效放热量应按式(A.4)进行 计算 (A.4 Qdl e,mu(t 一))Ar10‘/3.6 式中: Q 热水输出、热风输出和有机热载体输出装置实验室试验的最大有效放热量,单位为千瓦 mlse 时(kw h); N 试验开始至达到不时长的总记录数; 热输出介质的平均比热,单位为焦每千克摄氏度/(kgC]; C" -热输出介质的质量流量,单位为千克每秒(kg/s); md 试验系统测试的试验机组出口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试验系统测试的试验机组进口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第次记录的时间间隔,单位为秒(s),Ar不应大于60s Ar A.3.11热效率的确定 A.3.11.1燕汽输出装置实验室试验的热效率应按式(A.5)进行计算 Qml -×100% A.5 = E+E2+E 式中 蒸汽输出装置实验室试验的热效率,% 7 -燕汽输出装置实验室试验的最大有效放热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Qml -第一次再通电蓄热过程的耗电量,单位为千瓦时(kwh)3 E -第二次再通电蓄热过程的耗电量,单位为千瓦时(kw h) E E 第二次放热过程的耗电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A.3.11.2热水输出、热风输出和有机热载体输出装置实验室试验的热效率应按式(A.6)进行计算 Qmal ×100% A.6 7= E十E/2十E 式中 -热水输出,热风输出和有机热载体输出装置实验室试验的热效率,%; 7o 热水输出,热风输出和有机热载体输出装置实验室试验的最大有效放热量,单位为千瓦 Qml 时(kWh) A.3.12压力损失的确定 应在第二次放热过程试验中测试装置的压力损失,并符合下列规定 用于测试热风输出装置压力损失的压差测量装置的安装方式见图A.l; a b 用于测试热水输出和有机热载体输出装置压力损失的压差测量装置的安装方式见图A.2 17
GB/T39288一2020 A.3.13放热过程有效放热量 A.3.13.1蒸汽输出装置实验室试验的放热过程有效放热量应按式(A.7)进行计算: IN2 Yw Q.l (hL h ghY,/3600 100 (A.7 式中 Qm 蒸汽输出装置实验室试验的放热过程有效放热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N 试验开始至达到了.,时长的总记录数 给水质量流量,单位为千克每秒(kg/s) m 饱和蒸汽熔值,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J/kg); 给水熔值,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J/kg) h -汽化潜热,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J/kg); 饱和蒸汽湿度,%; -测定蒸汽湿度时的取样量,单位为千克每秒(kg/s); hunm -第次记录的时间间隔,单位为秒(s),Ar,不应大于60s r A.3.13.2热水输出、热风输出和有机热载体输出装置实验室试验的放热过程有效放热量应按式(A.8) 进行计算 e,( 一t)AT10"/3.6 (A.8 Qmdle 式中 热水输出、热风输出和有机热载体输出装置实验室试验的放热过程有效放热量,单位为 Qd 千瓦时(kwh); 试验开始至达到不.,时长的总记录数 N 热输出介质的平均比热,单位为焦每千克每摄氏度[J/(kgC] C" 热输出介质的质量流量,单位为千克每秒(kg/s); mhM -试验系统测试的试验机组出口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试验系统测试的试验机组进口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第次记录的时间间隔,单位为秒(s),Ar,不应大于60s Ar 18
GB/39288一2020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蓄热型电加热装置的现场热工性能试验方法 B.1参数测量一般要求 B.1.1应测试试验期间装置所处的环境温度 4个温度测点应分别布置在装置4个轮廓立面垂直中心 线上距立面各0.6m的位置,环境温度测试值为4个测点的算数平均值 B.1.2测试过程中各参数的采集间隔不应大于1nmin. B.1.3装置的耗电量应包含传热辅助用电设备的耗电量,不应包含热输出辅助用电设备的耗电量 B.1.4试验用各类测量仪器应在计量检定有效期内,其准确度应符合表B.1的规定 表B.1各测量参数准确度要求 测量参数 准确度 环境温度 士0,5 热输出介质温度 士0,5 士0.2 热输出介质温差 士1.0% 液体流量 空气流量 士2., .0% 0.5% 电量 士 士0.5% 电压及电流 时间 士0.2% 压差 士l.0% 饱和蒸汽湿度 士1.5% B.2试验准备 现场试验应保证试验机组在测试周期内的供热量为额定值的80%以上 B.2.1 B.2.2试验开始前,应将控制系统调节至试验所需参数设定值 B.2.3试验运行模式可采用单蓄热-单释热模式或供蓄热并用运行模式,运行模式应标明 B.2.4试验过程应包括预运行试验、第一次蓄放热试验和第二次蓄放热试验3个部分,每个部分均应 实时连续记录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试验机组周围风速、试验机组热输出介质进出口温度和质量流量 蒸汽输出装置为给水质量流量和取样质量流量,试验机组电功率和耗电量等参数(蒸汽输出装置还包 括饱和蒸汽湿度 B.3试验环境条件 蓄热型电加热装置的热工性能试验应满足以下环境条件 19
GB/T39288一2020 试验机组所处环境温度为(20士5)C,相对湿度不大于85%; a b 试验机组周围风速不大于1.0n m/S; c 试验地点海拔高度不高于1000m,高于1000m时应进行相应的修正 传感器和测量仪表的布置 B.4 B.4.1环境温度传感器的布置应符合B.1.1的规定,其他环境参数的传感器布置位置不应远于被测装 置边界1m,且高度应为试验机组主体高度的1/2. B.4.2电力参数计量仪表应布置在操作安全且易于观测的位置 B4.3试验机组热输出介质温度传感器的布置应尽可能分别靠近试验机组的进、出接口,传感器与装 置接口间的管路长度不宜大于1.0m且应进行保温处理 B.4.4热输出介质管路流量传感器的布置应满足其对管路形式的要求 B.5预运行试验 B.5.1试验目的是为后期试验做准备,并验证系统的运行调节性能 B.5.2预运行试验开始时,首先将试验机组控温系统设定为标称蓄热温度,再为试验机组通电蓄热,预 运行试验应为完整的蓄放热周期,蓄热过程以装置监测的蓄热体温度达到标称蓄热温度且控温系统自 动断开蓄热电加热元件电源为结束点,放热过程以热输出功率降低到标称热输出功率的75%为结 束点 B.6初次通电蓄热试验 B.6.1初次通电蓄热试验应在预运行试验结束后20min内进行 B.6.2试验开始时,首先将试验机组控温系统设定为标称蓄热温度,再为试验机组通电蓄热,当蓄热体 温度达到标称蓄热温度时,控温系统自动断开电加热元件电源 B.7最大静置漏热试验 B.7.1试验过程按A.3.5的规定进行 B.7.2记录试验过程的总耗电量Eu(hw.h)试验时长Tu(s). B.7.3最大静置漏热试验结束后,试验机组应放热至热输出功率降低到标称热输出功率的75% B.8第一次蓄放热试验 B.8.1第一次蓄放热试验应以最大静置漏热试验放热结束为起始点,为试验机组通电蓄热 B.8.2蓄热过程以装置监测的蓄热体温度达到标称蓄热温度且控温系统自动断开蓄热电加热元件电 源为结束点,记录蓄热过程的耗电量E(kw ),试脸时长了 1s) B.8.3放热过程以热输出功率降低到标称热输出功率的75%为结束点,记录放热过程的耗电量E- kw),该过程总试验时长了-,(s)和放热至热输出功率低于标称值时刻的试验时长了,(s) B.9第二次蓄放热试验 B.9.1第二次蓄放热试验应以第一次蓄放热试验结束为起始点,为试验机组通电蓄热 20
GB/39288一2020 B.9.2第二次蓄放热试验运行方式应与第一次蓄放热试验相同 记录蓄热过程的耗电量E kw ),试验时长-(s);记录放热过程的耗电量E-,(kW h),放热过程总试验时长r-,(s)和放 .(s) 热至热输出功率低于标称值时刻的试验时长了回- B.10平均蓄热电功率的确定 现场试验的平均蓄热电功率应按式(B.l)进行计算 Pn十P P= ×3600 B.1) 式中: -现场试验的平均蓄热电功率,单位为千瓦(kw) 按额定电压修正的第一次蓄放热试验的平均蓄热电功率,单位为千瓦(kw); Pn 按额定电压修正的第一次蓄放热试验的平均蓄热电功率,单位为千瓦(kw) Pe” 第一次蓄放热试验的平均蓄热电功率应按式(B,2)进行计算 E ×3600 B.2 Pn一 T- 式中 P8 -第一次蓄放热试验的平均蓄热电功率,单位为千瓦(kw); E-第一次蓄放热试验蓄热过程的耗电量,单位为千瓦时(kw); -第一次蓄放热试验蓄热过程试验时长,单位为秒(s) T1- 第二次蓄放热试验的平均蓄热电功率应按式(B,3)进行计算 E Pe ×3600 (B.3 了" 式中: P -第二次蓄放热试验的平均蓄热电功率,单位为千瓦(kw) B E -第二次蓄放热试验蓄热过程的耗电量,单位为千瓦时(kw h); 2 -第二次蓄放热试验蓄热过程试验时长,单位为秒(s). T?2一 B.11最大静置热损失率的确定 现场试验的最大静置热损失率应按式(B,4)进行计算 Ehk3600 (B.4 ×100% ehef rhePm 式中: 现场试验的最大静置热损失率,%; ehe -现场试验的最大静置漏热试验过程的总耗电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Ehed -现场试验的最大静置漏热试验过程的时长,单位为秒(s); rhdl P -现场试验的平均蓄热电功率,单位为千瓦(kw). B.12最大有效放热量的确定 B.12.1蒸汽输出装置现场试验的最大有效放热量应按式(B.5)进行计算 Q 十QQ土Q v-1" Qmdl (B.5 21
GB/T39288一2020 式中 燕汽输出装置现场试验的最大有效放热量,单位为千瓦时(kw h); Qmdle 蒸汽输出装置第一次蓄放热试验蓄热过程的放热量[按式(A.3)的方法进行计算],单位 Q- 为千瓦时(kwh); -燕汽输出装置第一次蓄放热试验放热过程的放热量[按式(A.3)的方法进行计算],单位 Q- 为千瓦时(kwh): 蒸汽输出装置第二次蓄放热试验蓄热过程的放热量[按式(A.3)的方法进行计算],单位 Q.2- 为千瓦时(kwh): -燕汽输出装置第二次蓄放热试验放热过程的放热量[按式(A.3)的方法进行计算],单位 Q2一 为千瓦时(kwh) B.12.2热水输出、热风输出和有机热载体输出装置现场试验的最大有效放热量应按式(B.6)进行 计算 Qa-1十Qa-2Qe-!Qe B.6 Qmdlo 式中 热水输出、热风输出和有机热载体输出装置现场试验的最大有效放热量,单位为千瓦时 Qmi kWh); Q.- 热水输出,热风输出和有机热载体输出装置第一次蓄放热试验蓄热过程的放热量[按式 A.)的方试进行计算],单他为千瓦时(kw" h); Q- 热水输出、热风输出和有机热载体输出装置第一次蓄放热试验放热过程的放热量[按式 A.4)的方法进行计算],单位为千瓦时(kw h); Q2 热水输出、热风输出和有机热载体输出装置第二次蓄放热试验蓄热过程的放热量[按式 A.4)的方法进行计算],单位为千瓦时(kw h); 热水输出热风输出和有机热载体输出装置第二次蓄放热试验放热过程的放热量[按式 Q" A.4)的方法进行计算],单位为千瓦时(kw h B.13热效率的确定 B.13.1蒸汽输出装置现场试验的热效率应按式(B.7)进行计算 2Q Qmll ×100% (B.7 7iv= 日 十E-十E十E 式中 蒸汽输出装置现场试验的热效率,% 7 Qan -燕汽输出装置现场试验的最大有效放热量,单位为千瓦时(kw h); 第一次蓄放热试验蓄热过程的耗电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E! -第一次蓄放热试验放热过程的耗电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E -第二次蓄放热试验蓄热过程的耗电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E -第二次蓄放热试验放热过程的耗电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E B.13.2热水输出,热风输出和有机热载体输出装置现场试验的热效率应按式(B.8)进行计算 2Qm ×100% B.8 a=云 E+E+E+E 式中 热水输出、热风输出和有机热载体输出装置现场试验的热效率,%; 7o 22
GB/39288一2020 Qmln -热水输出、热风输出和有机热载体输出装置现场试验的最大有效放热量,单位为千瓦时 (kwh) B.14易接触部位最高外表面温升的确定 在预运行试验蓄热过程达到标称蓄热温度时,使用红外成像设备确定试验机组2m以下高度范围 内外壳最高温度区域,在机组外壳表面该区域均匀布置不少于6个温度测点,在第一次蓄放热试验和第 二次蓄放热试验中连续监测该区域表面温度,测点测得的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的最大差值即为最高外 表面温升 B.15压力损失的确定 应确定热水输出热风输出和有机热载体输出装置热输出介质进口和出口间的压力损失 在预运 行试验时,调节试验机组流量达到额定值,通过设置于试验机组热输出介质进口和出口的压差测量仪器 测试得出 B.16放热过程有效放热量 B.16.1蒸汽输出装置现场试验的放热过程有效放热量应按式(B.9)进行计算 Qll-2十Qig一 B,9 Qa 式中: Qi -蒸汽输出装置现场试验的放热过程有效放热量,单位为千瓦时(kw h); -次蓄放热试验放热过程装置放热开始至热输出功率低于标称热输出功率时刻的放 Qal- 第一 热量[按式(A.7)的方法进行计算],单位为千瓦时(kw h); 第二次蓄放热试验放热过程装置放热开始至热输出功率低于标称热输出功率时刻的放 Qal2- 热量[按式(A.7)的方法进行计算],单位为千瓦时(kwh) B.16.2热水输出、热风输出和有机热载体输出装置现场试验的放热过程有效放热量应按式(B.1o)进 行计算 Qalo1-2十Q.al2- B.10) Qalo 式中: 热水输出、热风输出和有机热载体输出装置现场试验的放热过程有效放热量,单位为千 Q 瓦时(kwh) 热水输出、热风输出和有机热载体输出装置第一次蓄放热试验放热过程装置放热开始 Qa- 至热输出功率低于标称热输出功率时刻的放热量[按式(A.8)的方法进行计算],单位为 千瓦时(kwh).; 热水输出、热风输出和有机热载体输出装置第二次蓄放热试验放热过程装置放热开始 Qalh- 至热输出功率低于标称热输出功率时刻的放热量[按式(A.8)的方法进行计算],单位为 千瓦时(kw h).

蓄热型电加热装置GB/T39288-2020标准解读

随着能源危机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蓄热型电加热装置作为一种高效、节能、环保的加热设备,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规范蓄热型电加热装置的设计、制造和应用,中国标准化委员会于2020年发布了蓄热型电加热装置GB/T39288-2020标准。

该标准从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方面对蓄热型电加热装置进行了全面规定,旨在提高我国蓄热型电加热装置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环保性。

从技术要求方面来看,该标准对蓄热型电加热装置的热媒、储热材料、加热元件、控制系统、温度测量和调节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规定。例如,对于储热材料的要求包括储热能力、导热系数、压缩强度等指标,以及储热材料的选用、填充方式等要求。

在试验方法方面,该标准提供了多种试验方法,如储热性能试验、耐久性试验、灵敏度试验等,并对试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试验结果评估等方面进行了说明。此外,该标准还对蓄热型电加热装置的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

总之,蓄热型电加热装置GB/T39288-2020标准的发布,将为我国蓄热型电加热装置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同时,各相关企业应认真贯彻执行该标准,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蓄热型电加热装置的相关资料

和蓄热型电加热装置类似的标准

蓄热型电加热装置

城市轨道交通永磁直驱车辆通用技术条件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永磁直驱车辆通用技术条件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城市轨道交通永磁直驱车辆通用技术条件的编号:GB/T39426-2020。城市轨道交通永磁直驱车辆通用技术条件共有16页,发布于2021-06-01
气体焊接、切割和类似作业用复合塑料软管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气体焊接、切割和类似作业用复合塑料软管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气体焊接、切割和类似作业用复合塑料软管的编号:GB/T39389-2020。气体焊接、切割和类似作业用复合塑料软管共有18页,发布于2021-06-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