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8341-2021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

Specificationsofsurveyforgeologicalandmineralresourcesexploration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的编号:GB/T18341-2021。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共有103页,发布于2021-12-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D10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73.020
  • 实施日期2021-12-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103页
  • 文件大小9.16M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


国家标准 GB/T18341一2021 代替GB/T18341一2001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 Speeifieationsofsurveyfogeologiealandmineralresoureesexploration 2021-05-21发布 2021-12-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国家标涯花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18341一2021 目 次 前言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总则 4.l 般规定 4.2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 4.3地形图基本要求 平面控制测量 -般规定 5.l 5.2导线测量 15 5.3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测量 高程控制测量 2 2 6.l -般规定 6.2设计、选点、埋石 22 6.3水准测量 22 6.4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 25 6.5GSS高程控制测量 26 6.6三角高程测量 2 跨越障碍物的高程测量 6." 28 6.8高程成果的检验和计算 29 地形测量 30 7.1 -般规定 30 7.2图根测量 30 7.3测站点增补 33 34 数字测图 7.5地形图测绘内容 34 37 7.6地形图修测 38 7.7地形图的拼接和检查 38 航空摄影测量 38 8.I 一般规定 38 8.2航摄资料要求 39 8.3像片控制点布设
GB/T18341一202 8.4像片控制点测量 40 8.5像片调绘 13 8.6空中三角测量 8.7数字高程模型(DEM)生产 43 8.8数字正射影像图(DOM)生产 45 15 8.9数字线划图(DLG)生产 16 8.10低空摄影测量 49 地质勘探工程测量 9.1 49 -般规定 51 9.2地形简测图测绘 51 9.3勘探网测量 52 9.4勘探线剖面测量 9,5勘探坑道测量 54 9.6定位测量 58 9.7矿区勘界测量 59 10地图编制 60 60 10.l -般规定 0.2地形图编绘 0.3地理底图编绘 10.4影像地理底图编绘 10.5专题地图编绘 测绘资料整理与验收 1.1观测成果记录与整理 1.2检查验收 1.3上交资料项目 1.4数据提交要求 附录A规范性大地坐标系地球椭球基本参数 66 附录B规范性各等级平面控制点标志、标石及埋设规格 6" 73 附录C(资料性)控制点点之记 附录D(规范性方向观测法度盘配置表 76 附录E资料性》 GNSS数据采集手簿 附录F规范性水准点标志、标石及埋设规格 79 附录G规范性水准测量观测记录内容与格式 82 83 附录H资料性地质勘探网(线)设计图(示例) 8 附录I资料性剖面测量成果(示例 89 附录J资料性勘探线上工程点偏离距、投影距的计算(示例) 90 附录K资料性勘探线端点距勘探线与方格网交点距离的计算(示例
GB/T18341一2021 91 附录L资料性剖面图的绘制 94 附录M资料性坑道连接测量 96 附录N资料性竖井高程传递 98 附录O(资料性坑道测量平面图(示例
GB/T18341一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18341一2001《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与GB/T18341一2001相比,除编辑性 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术语”,删除了“地图复制”(见第3章,2001年版的第10章); 修改了“总则”“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地质勘探工程测 量”“地图编制"“测绘资料的整理与验收"等内容(见第4章一第1章,20o1年版的第3章 第9章,第11章) "平面控制测量”中删除了三角测量和边角组合测量技术方法,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扩展 为GNSS测量,并增加了实时动态测量(RTK),连续运行卫星定位参考系统(CORS),精密单 点定位(PPP)控制测量方法;“高程控制测量”中增加了GNSS高程测量(见5.3,6.5,2001年版 的4.2.2、4.2.4、4.6、4.7.4、4.7.5、5.6、5.9.3) 、角度交会等方法布设图根点渊量,别除了平板仪渊图,增加了 -“地形测量”中删除了三角锁、 RTK平面和高程测量(见7.1、7.2、7.3,2001年版的6.1,6.2,6.3、6.4); “航空摄影测量”中删除了精密立体测图仪、解析测图仪和机助立体坐标测量仪测图方法,增加 了低空摄影测量,增加了数字高程模型、数字线划图和正射影像图制作,修改了像片调绘的内 容(见8.7、8.8、8.9、8.10,2001年版的7.17.11) “地质勘探工程测量”中删除了平板仪测图和光学经纬仪的使用要求,增加了RTK地形简测 图的作业方法及要求(见9.2,2001年版的8.2) “地图编制”删除了原图清绘,计算机制图内容,保留了“地图编绘”的相关内容,增加了地理底 图编绘、影像地理底图编绘、专题地图编绘内容(见10.1~10.5,2001年版的9.1一9.4) “测绘资料的整理与验收”中,针对规范技术方法的增删做了相应的变化,并增加了“数据提交 要求”(见11.3、l11.4,2001年版的11.3). 本文件由自然资源部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山东省地质测绘院、云南省地矿测绘院、湖南省地质测绘院、内蒙古自治区地质测 绘院、青海省地矿测绘院、北京华星勘查新技术有限公司,山东省地质调查院、福建省地质测绘院、广东 省地质测绘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潘宝玉、杨润书、范存国、刘嘉、宋明春、王国文、于晖、马景金、股兴青、傅文祥、 王兴国、田京祥,张西恩、许传新、李国庭、刘同文、刘军、谢建春、张杏清、谢荣安、董景利、王德强、 赵德良、谢晓峰、刘昊、李烁 本文件于2001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GB/T18341一2021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地质矿产勘查中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地质勘探工 程测量、地图编制和测绘资料整理与验收的术语定义和基本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地质矿产勘查专业进行控制测量、l:10001:5000比例尺地形测量,地质勘探工 程测量,并可供矿山设计及生产利用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注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7931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GB/ /T 12898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1392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 T 13977l;50001;1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GB 13989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 6818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 17798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 GB/T19710地理信息元数据 GB/T20257.1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l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GB/T20257.2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2部分:l;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 GB/T23236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空中三角测量规范 GB/T24356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测量控制网 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surveycontrolnetwork GNSS控制网 GNSScontrolnetwork 使用全球导航卫星定位技术建设的测量控制网 3.2 连续运行卫星定位参考系统continuouslyoperatingrefereneestationsystem coRS系统coRssstemm 由多个连续运行的GNSS-CORS站及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络等组成,用于提供不同精度、多种方式 定位服务的信息系统
GB/T18341一2021 3.3 GNss高程测量GNSsheightsurvey 利用GNss技术测得的大地高,结合测量点的高程异常值.获得该点的正常高 3.4 实时动态测量 realtimekinematic;RTK 利用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与数据通信技术相结合的载波相位实时动态差分定位技术,实时提供 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 3.5 单基准站RTK测量singlerefereneestationforRTKsureying 只通过一个基准站,并通过数据通信技术接收基准站发布的载波相位差分改正参数进行的RTK 测量 3.6 networkRTK 网络RTK测量 在一定区域内建立多个基准站,对该地区构成网状覆盖,并进行连续跟踪观测,通过这些站点组成 卫星定位观测值的网络解算,获得覆盖该地区和某时间段内的RTK改正参数,用于对该区域RTK用 户进行实时RTK改正的定位方式 3.7 精密单点定位 preeisepointpositioning;Ppp 利用全球若干GNsS地面跟踪站的观测数据计算出的精密卫星轨道和卫星钟差,对单台GNSS接 收机所采集的相位和伪距观测值进行定位解算 3.8 low-altitude 低空摄影测量 ephotogrammmetry 采用2000万像素以上框幅式小像幅数码相机和超轻型飞行平台或无人驾驶飞行平台进行的相对 航高低于2000m的大比例尺航空摄影测量工作 3.9 像对 stereopair 从不同摄站获取的具有一定的重叠度,能够构成立体模型的一对影像 注;像对是立体像对的简称 3.10 地形简测图 topographicmapobriesurvey 具有与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相同的数学基础和图示表达方式,但制图精度要求低、要素综合尺度 大、仅用于满足无适用地形图区域开展大比例尺地质填图需要的地形图 3.11 地质勘探工程测量 prospectingengineeringsurvey 为地质勘探工程的设计,布设,施工和地质点定位等所进行的,为地质勘查,地质勘探工程设计、实 地定位及定线、指导掘进、编制地质报告和资源储量估算等提供资料的各种测量工作 3.12 勘探基线 prspectingbaseline 在勘探工作中,根据矿体和地形状况在实地选定某一基点及其至某一方向的线段 3.13 lineof esplaatim seetion 勘探线 勘探工程布置在一组与矿体走向基本垂直的铅垂勘探剖面内,从而在地表构成一组相互平行(有时
GB/T18341一2021 也不平行)的直线 3.14 勘探网esplorato默rid 勘探工程布置在两组不同方向勘探线的交点上,构成网状的工程总体布置方式 3.15 勘探坑道 exploratorytunnel 在勘探矿床时,为了揭露、追索和圈定矿体以及研究矿体地质所掘进的地下坑道 注:地下勘探坑道按其空间位置不同分为水平,倾斜,垂直勘探坑道 总则 一般规定 4.1 4.1.1本文件取2倍中误差为最大误差 4.1.2在满足本文件成果成图精度的前提下,应首选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技术方法,可采用本文件未列 人的新技术,新方法,但应在技术设计中明确规定 4.1.3测量工作开始前,应根据任务要求,充分收集、分析测区有关资料,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制定合 理的技术方案 作业过程中应加强内、外业的质量检查 工作结束后应及时组织对成果、成图的检查验 收,并做好测绘成果的资料整理和归档工作 4.1.4技术设计书应包含任务概述、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引用文件、成果主要技术指 标和规格、技术设计方案进度安排和经费预算、相关附录等内容 4.1.5技术总结通常由概述、技术设计执行情况、成果质量说明和评价、上交和归档的成果(或产品)及 其资料清单四部分组成 4.2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 4.2.1平面坐标系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其参考椭球基本参数应符合附录A的要求 困难地区, 当周围没有可供联测的国家坐标系控制点时,可采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建立独立坐标系 4.2.2高程控制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困难地区可暂用独立高程系,当采用独立高程系时,应尽量 与国家高程基准联测 4.3地形图基本要求 4.3.1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地形图分幅和编号应遵循以下规则 地形图按50em×50em或40cm×50em的正方形或矩形分幅; a b 地形图图幅以图廓西南角纵、横坐标值千米数编号,取至0.lkm,如4151.0556.5; c 带状或小面积测区,可在测区内按一定顺序进行编号 1:5000比例尺测图面积大于50km”时,其图幅的分幅和编号执行GB/T13989的规定 d 4.3.2地形类别 地形图的地形类别按图幅范围内绝大部分的地面倾角划分,规定见表1
GB/T18341一2021 表1地形类别 单位为度 地形类别 平地 丘陵地 山地 高山地 6~25 地面倾角 25 4.3.3基本等高距 基本等高距依据地形类别划分,规定见表2 -幅图内一般只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当基本等高距不能显示地貌特征时,应加测间曲线,必要时 可再加测助曲线 表2基本等高距 单位为米 比例尺 丘陵地 山地 高山地 平地 :1000 0,.5 1.0 1.0 2.0 1;2000 1.0 1.0 2.0(2.5 2.0(2.5 l:5000 l.0 2.0(2.5) 5.0 5.0 注,当所测制的基本比例尺地形图需缩小编绘时,可以使用表中括号内的基本等高距 4.3.4地形图精度 4.3.4.1图上地物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平地、丘陵地不超过图上0.6mm;山地、高 山地不超过图上0.8mma 4.3.4.2图上等高线插求高程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应符合表3的规定 当采用0.5m等 高距时,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士0.25m 表3图上等高线插求高程点高程中误差限差 单位为米 地形类别 丘陵地 平地 山地 高山地 高程中误差 13XH 1/2XH 2/3×H 1XH 注,H为基本等高距 4.3.4.3困难地区(大面积的森林、沙漠、戈壁、沼泽等)地物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按4.3.4.1放宽0.5 倍,高程中误差按表3放宽0.5倍 特别困难地区,无法按本文件规定的正常方法施测时,其成图精度 及施测方法可结合测区具体情况拟定技术规定,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5 平面控制测量 5.1 -般规定 5.1.1平面控制网可采用GNSS控制测量和导线测量 测量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测区面积、测图比例
GB/T18341一2021 尺、矿区发展远景及环境保护要求等因地制宜,做到技术可行、绿色环保、经济合理,确保质量 5.1.2平面控制网的设计,应充分搜集和分析有关资料,采用野外踏勘和图上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制定 出经济、合理的布网方案 对有特殊要求的工程施工控制网,应在考虑起始数据精度的基础上,进行工 程控制网的优化设计 5.1.3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分级布网的原则 其等级的划分,一般依次为三、四等 和一 二级 各等级平面控制网,根据矿区的规模均可作为首级控制网 加密网视具体情况,可逐级加 密布网、越级布网或同级扩展 5.1.4三、四等平面控制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应不超过士5cm;一、二级平面控制网中最 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应不超过士5cm 5.1.5平面控制点的密度应保持在图上500mm~1000mm的间隔内有一个点,且应能全面控制测区 的范围 5.1.6 三 、四等控制网的平差计算应采用严密平差法,一、二级平面控制网可采用简易平差法 当一 二级平面控制网作为测区首级控制时,应采用严密平差法 控制网的平差计算应采用功能齐全、经鉴定或工程验证过的程序 计算时,应对输人的数据进行认 真核对 打印输出的平差成果应包括起算数据、方向表、边长,坐标,方向(或边长)改正数、单位权中误 差、点位中误差、相对点位误差椭圆参数、边长相对中误差和方向中误差 5.2导线测量 5.2.1导线和导线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5.2.1.1各级导线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各级导线的主要技术指标 导线长度 平均边长 每边测距 测角中误差 导线全长 等级 相对中误差 相对闭合差 km km 三等 <30 <1/120000 士1.8 <1/60000 四等 二20 <1/80000 士2.5 <1/40000 -级 S10 <1/40000 士5.,0 <1/20000 0.5 二级 5 1/20000 士10,0 1/10000 5.2.1.2各等级导线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导线宜布设成直伸等边形状,相邻边长之比不应超过1:3 导线网用作首级控制时,宜布设 a 成多边形格网;作为加密网时,可布设成单一附合导线、单结点或多结点导线网等形式 b 导线网中结点与高级点间或结点与结点间的路线长度,不应大于表4导线长度的0.7倍 导 线边数不应大于10条 加密的一、二级导线,可布设无定向导线,无定向导线宜组成结点网 5.2.2选点、埋石 选点时应充分利用已有点位,并顾及点位分布均匀构网图形良好 5.2.2.1 5.2.2.2各等级平面控制点的位置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a 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观测视线距地面障碍物的距离,三四等网应在1.5m以上一、二级 网应在0.5m以上,并保证成像清晰、便于观测;
GB/T18341一2021 b 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的地方或坚固稳定的建筑物顶面上,便于埋设标石、标志和观测,并能水 久保存 三,四等点应取村名,山名,地名作为点名,并应于实地调查确定 一、二级点的点名可采用编 号方法 5.2.2.3控制点应按附录B的要求埋设永久性标石(标志) 控制点标石一般用混凝土灌制,有条件的 地区也可用相同规格的坚硬石料代替 三、四等点一般埋设双层标石,困难地区可埋设单层标石 在较发达地区,控制点密度较大,新建四 等控制点也可埋设经加固的单层标石 与旧点重合的控制点,应尽量利用原标石,若原标石只有一层 但坚固完整者,可直接利用 二级点一般埋设单层标石,位于铺装路面上的一、二级点,可采用其他能长期保存、坚固稳定的 标志代替埋设标石、标志 5.2.2.4控制点的标石埋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埋设双层标石时,两层标志中心应严格地在同一铅垂线中,最大偏差不应大于3mm,并应精 a 确量取各层标志面间的垂直距离(取至厘米) b 重埋标石时,要确保所埋设新标石的标志中心与原标志中心在同一铅垂线中,偏差不应超过3 mm,并精确量算出新、旧标志面之间的高差(取至厘米),重埋情况应通知原埋石单位 在控制点标石的柱石和盘石顶面中央均嵌人一个瓷质或金属标志,标志需安放端正,粘接 牢固 埋设标石时,应将坑底填以砂石,捣固夯实,然后埋下盘石和柱石 标石埋稳后,周围的土应夯 d 实,以防标石倾斜和位移 5.2.2.5各等级控制点埋石结束后,均应绘制较详细的点之记 各等级点之记绘制规格参见附录C 5.2.3水平角观测 各等级导线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的规定 5.2.3.1 表5各等级导线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 测回数 方位角闭合差限差 A果" 等级 三等 10 12 3.5 3.6、n 四等 10 5.0 5Vn -级 10.0 10n 二级 20.0 20厅 注:"为测站数;A阳=[左角]中十[右角]中一360" 5.2.3.2在观测时应以奇数测回和偶数测回(各为总测回数的一半)分别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和右 角 观测右角时.仍以左角起始方向为准变换度盘位置 5.2.3.3导线点观测方向多于两个时,应按方向观测法观测 5.2.3.4水平方向观测的技术要求及方向法观测的各项限差应符合表6的规定 当照准方向的垂直角 度超过士3°时,该方向的2c互差可按同一时段内的相邻测回进行比较,其限差按表6执行 按此方法 比较应在手簿中注明
GB/T18341一2021 表6水平方向观测的技术要求及方向法观测的各项限差 三等 四等 -级 二级 项目 上 J 6 P 24 半测回归零限差/(" 12 24 13 -测回内2c互差限差/(" 13 13 13 同 --方向值各测回互差限差/(") 12 24 12 24 5.2.3.5用于水平方向观测的仪器应进行下列项目检校 照准部水准器的检校; a b 光学对点器的检校; 视准轴误差(2e)的测定; c 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的测定; d 照准部旋转时仪器底座位移而产生的系统误差的检验; 补偿器补偿范围的测定; 补偿器补偿精度的测定 g 水平方向观测前的雅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5.2.3.6 a 在土质松软的地面观测时,应采取打脚桩或其他措施,保证脚架稳固 b 整置仪器,按选点图找好观测方向,辩认照准目标附近的地形特征,并检查视线旁离障碍物的 距离是否合乎要求; 方向观测要选择 一个距离适中,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的方向作为零方向 d 水平方向各测回间应将度盘位置变换一个角度,其计算公式如式(1): 180' “(/- -(i-l)+iG一1)+ m 式中; 度盘位置; 测回数; n 测回序号(=1,2m); 水平度盘最小间隔分划值 J型为4',型为10' -测微器格数 J型为60格,J,型为600" 二级导线点水平方向观测时,度盘变换位置可按式(2)计算 180" 一1)十i(j一1) 式中: 度盘位置; 测回数 测回序号(j=1,2. .1; 水平度盘最小间隔分划值 J型为4',J,型为10' 5.2.3.7各等级水平方向观测均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 晴睛天的日出、日落和中午前后 -个时间段内完成. 若成像模糊或跳动剧烈时不应进行观测 全部测回可以在一 5.2.3.8观测开始前,应根据观测目标调整好望远镜的焦距,在一个测回内要保持不变
GB/T18341一2021 5.2.3.9水平方向观测采用方向观测法 当方向数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 方向观测法一测回的操 作程序如下: 将仪器照准零方向目标,按附录D观测度盘表配置度盘; a b 顺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1周2周后精确照准零方向目标进行水平读数; 顺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精确照准2方向目标读数;顺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依次进行3,4、 方向的观测,最后闭合至零方向 n 纵转望远镜,逆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1周一2周后,精确照准零方向目标进行水平读数, d e 逆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按上半测回观测的相反次序依次观测至零方向 5.2.3.10在观测过程中,仪器不应受日光直射,气泡中心位置偏离整置中心不应超过1格 当气泡位 置偏离接近1格时,应在测回间重新整置仪器 有纵轴倾斜传感器校正的全站仪可不受此限 5.2.3.11观测时仪器转动应平稳、匀称 用望远镜垂直丝精确照准目标时,应将目标置于水平丝附近 照准各方向目标应在相同位置 使用微动螺旋照准目标时,最后旋动螺旋的方向应为旋进 5.2.3.12当方向总数超过7个时,应分两组观测 每组方向数应大致相等,且要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 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 两组观测的两个共同方向间的角值互差不应超过本等级测角中误差的两倍 两组观测结果分别取中数 分组观测的最后结果按等权进行测站平差 5.2.3.13当观测方向多于3个,在观测过程中若个别方向目标不清晰时,可先放弃,待清晰时补测,一 测回中放弃的方向数不应超过方向总数的1/3 放弃方向补测时,可只联测零方向 放弃方向的补测, 应在原基本测回测完后进行 如全部基本测回测完,有的方向尚未观测过,对这些方向的观测,则应按 分组观测处理 5.2.3.14 三.,四等导线观测,当垂直角超过士3"时,每测回应重新整置仪器,使水准气泡居巾,或者在观 测过程中读定水准器,加人垂直轴倾斜改正 5.2.3.15在高等点上设站观测低等方向时,应联测两个高等方向,且宜是与低等方向构成图形的高等 方向 在已经观测过的点上第二次设站观测时,应联测两个已测方向 一个点上同时或同人不同时进 行不同等级观测时,如能确保照准的高等方向正确无误,则在低等观测时可只联测一个通视良好、成像 清晰的高等方向 联测高等方向夹角的观测值和原观测值查不到原观测成果,则可用坐标反算值)之 差不应超过:士2、m十m(式中mi、m为相应的新、旧成果等级规定的测角中误差) 5.2.3.16水平方向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要求 a 凡超出本文件规定限差的结果,应进行重测 重测测回应在基本测回完成后进行 b 因对错度盘、测错方向读记错误、上半测回归零差超限、碰动仪器、气泡偏离过大或其他原因 重新观测,而不算做重测测回 而放弃未测完的测回,均可立即重 因2c互差或各测回方向值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 因测回互差超限而重 测时,除明显孤值外,原则上应重测观测结果中最大和最小值的测回 d 零方向的2c较差或下半测回的归零差超限,该测回应重测 方向观测法一测回中,重测方向 数超过所测方向总数的1/3时包括观测三个方向有一个方向重测),该测回应重测 在一个测站上,基本测回重测的方向测回数超过全部方向测回数的1/3时,应整站重测 方向观测法重测数的计算;在基本测回观测结果中,重测一个方向,算作一个方向测回;一测回 中有两个方向重测,算做两个方向测回;因零方向超限而全测回重测,算做(八-1)个方向测 回 一份成果的全部方向测回总数为(n一1)”m(式中"为该站方向总数,m为测回数) 方向重测时只需联测零方向 g h)基本测回结果和重测测回结果,应载人手簿 重测测回与基本测回结果不取中数,每一测回只 采用一个符合限差的结果
GB/T18341一2021 因方位角条件自由项超限而重测时,应进行认真分析,择取有关测站整站重测 水平方向观测记录及计算取位应符合表7的规定 j 表7水平方向观测记录及计算取位 和或中数 测回中数 记簿计算 方位角闭合差 等级 仪器 读数 0.1 三、四等 0.1 0.1 0,1 0. Ja J 二级 5.2.4距离测量 5.2.4.1各等级平面控制网的边长,均应采用相应精度的电磁波测距仪测定 5.2.4.2测距仪的精度分级,依测距仪出厂时的标称精度,按1km测距中误差划分为两级 T 级;mn<5mmm I级:5mmGB/T18341一2021 5.2.4.7各等级边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8的规定 表8各等级边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每 导线网等级 仪器等级 时间段 一时间段测回数 备注 三、四等 I、I 当四等导线边长小于2km时 可观测一个时间段 I、I 二级 注1,用往返测量代替不同时间段测量 时间段指上午,下午,夜间和不同的白天 注2;一测回指照准目标一次,读数四次 自定取平均值的仪器,每进行一次平均值测量为一测回 5.2.4.8各级测距仪观测结果的各项较差,不应大于表9的规定 不同时间段(或往返)测量的较差,应 将斜距化算到同一高程面上进行比较 表9各级测距仪观测结果的各项较差限差 单位为毫米 仪器等级 一测回读数较差 测回间较差 不同时间段或往返较差 厄(a十D 10 15 5.2.4.9气象数据的测定应符合表10的规定 表10气象数据的测定要求 最小读数 等级 测定时间 气象数据的取用 温度/C 气压/Pa 三,四等网边长 0,2 50(或0.5mmHg -测站同时间段观测的始末 测边两端平均值 二级网边长 或1 每边观测的开始 测站端的数据 0.5 100( mmHg 5.2.4.10利用天顶距计算高差和平距时,三、四等网边长和天顶距应对向观测.一、二级网可在一端测 定边长和天顶距 天顶距观测应符合6.6的规定 5.2.4.11 观测时间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应在大气稳定、成像清晰的气象条件下观测,晴天日出后与日落前半小时内不宜观测,中午可 a 根据地区、季节和气象情况留有适当的间歇时间 在雷雨前后、大雾、大风、雨雪天气及大气透明度很差的情况下不应作业 b 5.2.4.12距离测量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测距前应先检查电池电压是否符合要求 测距仪应有一定的预热时间,使之与外界温度相适 应 观测时,应用“电照准”获得最佳回光信号 b 睛天作业时应给仪器打伞遮阳,主要电子附件也应避免曝晒 严禁将仪器照准头对向太阳,亦 不宜顺光,逆光观测 在顺光观测时,当阳光与测线夹角小于30"时,也应给棱镜打伞遮光 应按仪器性能及距离选用棱镜组合,作业时使用的棱镜宜与检验时使用的棱镜一致 c 仪器和棱镜应严格对中,仪器及棱镜高量至毫米 d e 测距时,应暂停无线电通话 仪器和棱镜架设后,应有专人管护 5.2.4.13气象元素的测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0
GB/T18341一2021 测距前,应先打开干湿温度表和气压表,使其与周围温度一致; a b 气压表应放置水平,防止曝晒,读数前要轻轻敲击气压表盖,防止指针搁滞 温度表应悬挂在与测距视线同高、不受阳光辐射影响且通风良好的地方 自动通风干湿温度 表和手摇干湿温度表应按规定的要求正确使用 5.2.4.14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要求: 凡超出表9限差的观测成果,均须重测; a b)当一测回中读数较差超限时,可重测一个读数,若重测后读数较差仍超限,该测回重测 c 测回间较差超限时,应重测一测回,若重测后仍超限,该时间段重测; d 不同时间段(或往返测)较差超限时,应重测一个时间段的全部测回 5.2.5导线测量数据处理 5.2.5.1测距仪观测的斜距s,应进行气象改正,加常数改正,乘常数改正,周期误差改正及仪器说明书 中规定的其他改正,求得改正后的倾斜距离S 进行加常数、乘常数及气象改正时,可按测边的精度要 求和测距仪的性能在仪器中预置改正或计算改正 自动进行气象改正的测距仪,在进行三、四等边长测 量时,如果气象改正系统精度低于D×10-,应采用计算方法改正 气象改正数按式(4)计算: AD,=(n,一n)S 式中; D -气象改正数,单位为米(m); 仪器气象参考点的群折射率; n 作业时气象条件下的群折射率 -距离观测值,单位为米(m) 气象改正数也可利用仪器说明书中提供的精确公式、计算图表或计算盘进行计算 周期误差改正数按式(5)计算 -Anml(+” 5 D ×360° 式中: AD 周期误差改正数,单位为毫米(mm): A 周期误差振幅,单位为毫米(mm). -周期误差的初相角,单位为度("); go -距离观测值,单位为米(m); -测距仪精测调制频率波长,单位为米(m) 当A大于测距中误差绝对值的厄倍时,应进行此项改正 对于脉冲式测距仪不进行此项 改正 测距仪加常数和乘常数改正数按式(6),式(7)计算: 加常数改正数 D=C 式中 -测距仪加常数改正数,单位为毫米(mm); De 测距仪的加常数,单位为毫米(mm). 乘常数改正数: 11
GB/T18341一2021 ADR=R.s 式中 测距仪乘常数改正数,单位为毫米(mm) DR R 测距仪的乘常数,单位为毫米每千米(mm/km); -距离观测值,单位为千米(km). 5.2.5.2测距边水平距离D可利用测边两端点间的高差或天顶距计算 利用测距仪中心与反光镜中心的高差h计算,见式(8) a D=S一 式中 -测距边水平距离,单位为米(m): S 经各项改正后的斜距,单位为米(m); -测距仪中心与反光镜中心的高差,单位为米(m) b 边长往返测量时,可利用各相应的天顶距按式(9)进行平距计算,然后取平均数 利用单方向 的天顶距乙计算: D=S sin(Z一Z'" 9 (1一尺S sin: AZ" 2R 式中: 测距边水平距离,单位为米(m); -经各项改正后的斜距,单位为米(m); S z 天顶距,单位为度(); Z" 天顶距球气差改正值,单位为秒("); 当地的大气折光系数; R -测区地球平均曲率半径,单位为米(m) 常数,206265" 5.2.5.3当观测数据中含有偏心观测成果时,应进行归心改正计算 当偏心距e<0.4m时,按式(10)计算 a D=D 一e1 cosO ecos0. (10 式中 测距边水平距离,单位为米(m); D 偏心观测的水平边长;单位为米(m) 测站的偏心距;单位为米(m) e" 0 -测站的偏心角;单位为度(') 镜站的偏心距;单位为米(m): -镜站的偏心角,单位为度("). 当偏心距e>0.4m时,按式(11)计算 b 2D cos0 (11 D=V/D千 式中: D 测距边水平距离,单位为米(m); D 偏心观测的水平边长;单位为米(m); -测站的偏心距;单位为米(nm m; 12
GB/T18341一2021 -测站的偏心角,单位为度("). 5.2.5.4测距边水平距离D投影至参考椭球面的计算, 三、四等及一级网边长按式(12)计算 a H.十h D =D D 12 RA十H前h 式中 测距边水平距离D投影至参考椭球面的边长,单位为米(m); D. 测距边水平距离,单位为米(m); D H 测距边高出大地水准面的平均高程,单位为米(m); -测距边所在的大地水准面高出参考椭球面的高度由全国高程异常图上查取),单位为 hm 米(m)1 沿测线方向参考椭球面法截狐的曲率半径,按式(13)计算,单位为米(m) R .cos`B.cos2.A 一长-(-号 R 13 式中 R 参考椭球面测距边中点的平均曲率半径,单位为米(m). 参考椭球的第二偏心率; 测距边中点大地纬度,单位为度("); 测距边的大地方位角,单位为度("). 二级网边长可以用式(14)计算 b H 土h D,=D D (14 Rm 式中 -测距边水平距离D投影至参考椭球面的边长,单位为米(m): D 测距边水平距离,单位为米(m) H-测距边高出大地水准面的平均高程,单位为米(m) -测距边所在的大地水准面高出参考椭球面的高度由全国高程异常图上查取),单位为 hm 米(m); 参考椭球面上测边中点或测区中心处的平均曲率半径,单位为米(m). R 5.2.5.5归算到任意高程面的边长按式(15)计算 Hm一H D,=D D 15 RA十H 式中 测距边水平距离归算到任意高程面的边长,单位为米(m); D. D -测距边水平距离,单位为米(m); -测距边高出大地水准面的平均高程,单位为米(m); H 边长归算高程面的高程,单位为米(m); Rm -任意高程面上测边中点的平均曲率半径,单位为米(m) 二级网边长归算时可以用R 代替(RA+H.). 5.2.5.6归算到高斯平面上的边长按式(16)计算 .(16 D =D十 D R 13
GB/T18341一2021 式中 D. -归算到高斯平面上的边长,单位为米(m); D 测距边水平距离D投影至参考椭球面的边长,单位为米(m); 测边两端点近似横坐标中数,单位为米(m); R 参考椭球面上测边中心的平均曲率半径,单位为米(m) 各等级边长可按仪器标称精度公式(3)计算测距中误差,进行一般精度衡量,单向观测的边长 5.2.5.7 进行较精确的精度评定,按GB/T16818有关条款执行;对向观测的边长精度评定按式(17)式(19) 计算 a -次测量的观测值中误差计算 dlal门 (17 nl0=士 2n 式中 -次测量的观测值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mo 化算至同一高程面的对向观测边水平距离之差,单位为毫米(mm); -对向观测差值的个数 D)对向观测平均值的中误差计算: T m0 mp=士 =士 18 =? V尼 式中: 对向观测平均值的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tm); mD -次测量的观测值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mo 化算至同一高程面的对向观测边水平距离之差,单位为毫米(mm)1 d 对向观测差值的个数 边长相对中误差计算 c m 19 长 D 一D丽 式中 -边长相对中误差分母; -对向观测平均值的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mD 测距边水平距离,单位为米(m). D 5.2.5.8 导线网水平角观测测角中谈差应符合表1的规定 渊角中误差可按下列两种方达计算 根据测站圆周角闭合差计算测角中误差,见式(20): mn=士 20 式中 测角中误差,单位为秒("); m 测站圆周角闭合差,单位为秒("); A 的个数 b 根据导线方位角闭合差计算测角中误差,见式(21): [ m= (21 士 14
GB/T18341一2021 式中: -测角中误差,单位为秒("): m 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环的方位角闭合差,单位为秒("); f" N ,的个数" -计算f时的测站数 5.2.5.9方位角条件自由项的限差,按式(22)计算: 22 w方=士2/m十 十m 式中: W 方位角条件自由项的限差,单位为秒("); 推算路线所经过的测站数 测角中误差,单位为秒("); m" 起始方位角中误差,单位为秒(") m"l、m"a 5.2.5.10图形条件自由项的限差,按式(23)计算 Ww围=士2mgV原 式中 图形条件自由项的限差,单位为秒(") Wm -相应等级导线规定的测角中误差,单位为秒(") m8 闭合图形的内角个数 5.3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测量 5.3.1精度分级 5.3.1.1GNSS控制网按相邻点间的距离和点位精度要求划分为三、四等和一级、二级 RTK平面控 制测量按精度划分为一级、二级 RTK测量控制点不应作为测区首级控制 5.3.1.2各等级GNSS控制网相邻点间弦长精度按式(24)表示 口=va干 24 式中 标准差(即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固定误差,单位为毫米(mm), 比例误差系数,单位为毫米每千米(mm/km) 相邻点间距离,单位为千米(km) 5.3.1.3各等级GNss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11的规定 表11各等级GNSS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 平均边长 固定误差a 比例误差系数b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等级 km mm mm/km 三等 二2 5 1/80000 四等 <10 5 1/45000 -级 10 1/20000 15
GB/T18341一2021 表11各等级GNSS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续 平均边长 固定误差a 比例误差系数6 等级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km mm mm/km 二级 八 1/10000 注;4表示固定误差;/表示比例误差系数 5.3.2布网原则 5.3.2.1GNsS控制网的布设应根据测区实际需要,技术条件和成果资料,预期达到的精度、,测区自然 地理及交通状况等,按照优化设计原则进行 在cORS系统覆盖的区域,可不进行控制测量,直接用 CORS系统进行地形图测量或地质工程测量 5.3.2.2GNSS控制网宜由一个或若干个异步观测环构成,也可采用附合线路的形式构成 各等级 GNss控制网中每个异步环或附合线路中的边数应符合表12的规定 表12各等级GNsS控制网中每个异步环或附合线路中的边数要求 等级 三等 四等 -级 二级 s10 异步环或附合线路的边数/条 s10 sl0 5.3.2.3三,四等网相邻点最小边长不宜小于平均边长的1/2,最大边长不宜超过平均边长的2倍 二级网最大边长可在平均边长的基础上放宽1倍,当边长小于200m时,边长中误差应小于士 2cm 5.3.2.4GNSS控制网的点与点之间不要求通视,但为方便常规测量方法加密时应用,每点至少有一个 以上通视方向包括与同等级以上国家控制点通视. 5.3.2.5布设GNSS控制网时,应联测附近已有的国家GNSS控制点和高等级平面控制点,联测点数 -般不应少于3个,困难地区不应少于2个,并应均匀分布于网内 附近有coRS系统的,提供的观测 数据可作为各等级GNSs控制网点的起算依据 5.3.2.6RTK平面控制测量可采用单基准站RTK测量和网络RTK测量两种方法进行 在有条件采 用网络RTK测量的区域,宜优先采用网络RTK测量 5.3.2.7在特别困难地区,可采用精密单点定位(PPP)方法来测定起算点的起算数据 5.3.3选点、埋石 点位应选在视野开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的地方,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宜大于15" 5.3.3.1 5.3.3.2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台,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应小于200m;远离高 压输电线,其距离不应小于50m. 5.3.3.3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物体,并应尽量避开大面积水域 5.3.3.4点位应选在基础稳定、利于长期保存,交通方便、施测安全以及便于用其他测量手段进行扩展 和联测的地方 5.3.3.5GNss点按相应等级埋设标石 GNss点的埋石应符合5.2.2.4的要求 5.3.3.6对符合要求的已有控制点,经检查点位稳定可靠的,宜充分利用 16
GB/T18341一2021 5.3.4数据采集与记录 5.3.4.1各等级GNSs控制网的数据采集应选用双频或单频GNSS接收机,其标称精度应不低于表11 的规定;同步数据采集的接收机数,三、四等应不少于4台,一,二级应不少于3台 5.3.4.2数据采集使用的GNSsS接收机应送相应的仪器检定机构检定合格方能使用 对于常规检验项 目,作业人员应经常进行校准 5.3.4.3各等级GNSS测量作业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3的规定 在低纬度地区不宜采用快速静 态模式进行数据采集 表13各等级GNSS测量作业的主要技术要求 c等级 项目 数据采集模式 三等 四等 -级 二级 >l5 >15 >5 15 静态 卫星高度角/") 快速静态 >15 >15 静态 >4 >4 >4 >4 有效数据采集同类卫星数" 个 快速静态 >5 >5 静态 >2.0 >l.6 >l.6 >1.6 平均重复设站数/次 快速静态 >1.6 21.6 静态 >45 =45 60 45 习 时段长度/min 15 快速静态 >15 静态 -30 1030 10~30 1030 l0一 采样间隔/s 快速静态 515 5~15 6 八 静态 <6 6 PD0P值 快速静态 8 天线高应在每时段数据采集前后各量取 次, 5.3.4.4天线安置需严格对中,对中误差不大于21 mm 量至毫米,两次量高较差不应超过士3mm,取平均值作为最后天线高 5.3.4.5各数据采集小组应确保各GNSS站数据采集时间同步 5.3.4.6数据采集手簿应现场记录各项数据,且应连续编印页码并装订成册,不应缺损 GNs数据采 集手簿格式参见附录E 5.3.4.7将接收机内存数据文件转存到其他介质上时,不应进行任何删除或修改,严禁对所采集的原始 数据实施重新加工 5.3.4.8外业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对基线解算质量进行检核(检核的项目和限值见5.3.5),当发现有成 果超限时,应分析原因后对有关站点重新采集数据 平差计算时,重新采集的成果与原成果不取中数 只采用符合限差的结果 5.3.4.9RTK测量时,GNSs卫星状况应符合表14的规定 17
GB/T18341一2021 表14GNSs卫星状况的基本要求 观测窗口状态 15"以上的卫星个数 PDOP值 良好 <4 可用 6 不可用 6 5.3.4.10RTK平面控制测量宜选用固定误差不超过10mm,比例误差系数不超过2mm/km的双频 接收机 5.3.4.11RTK平面控制点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5的规定 表15RTK平面控制点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相邻点间 与基准站间的距离 等级 测回数 点位中误差 边长相对中误差 起算点等级 cm 平均边长m km -级 1500 士5 1/20000 四等及以上 800 1/1o 000 -级及以上 二级 士5 注1:网络RTK测量可不受起算点等级流动站到单基准站间距离的限制 注2相邻点间距离小于该等级平均边长的1/2时,边长较差不大于2cmm. 注3:点位中误差指控制点相对于最近基准站的误差 5.3.4.12经度、纬度记录取位应到0.00001",平面坐标记录取位到0.001m,天线高量至0.001 m 5.3.4.13坐标系转换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已有转换参数时,可直接输人 a b 已有3个以上同时具有地心和参心坐标系的高等级控制点成果时,可直接将坐标输人数据采 集器,求解转换参数" 已有3个以上参心坐标系的控制点成果时,可采用直接输人参心坐标,在控制点上采集地心坐 标,求解转换参数; 计算转换参数的控制点应分布均匀,且能控制整个测区 d e 平面坐标转换的残差绝对值应不超过2cm 5.3.4.14RTK平面控制点测量基准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自设基准站应设置在高等级控制点上; a 基准站的卫星截止高度角设置不应低于10" b c 选择无线电台通信方法时,数据传输工作频率应按约定的频率进行设置 d 应正确设置随机软件中相应的仪器类型、电台类型、电台频率,天线类型,数据端口,蓝牙端口 等设备参数 应正确输人基准站坐标、数据单位、尺度因子、投影参数和坐标转换参数等有关参数 e f 基准站数据采集手簿格式参见附录E 5.3.4.15RTK平面控制点测量流动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观测开始前应对仪器进行初始化,并得到固定解 当时间超过5min仍不能获得固定解时,宜 a 断开通信链路,再次进行初始化 b 开始作业或重新设置基准站后,应至少在一个已知点上进行检核,平面坐标分量较差不应大于 18
GB/T18341一2021 cm c 测回间应对仪器重新进行初始化,测回间的时间间隔应大于60s, 流动站测量时应采用三脚架对中、整平,每测回采集历元数不少于20个,采样间隔2s5s,备 d 历元采集的平面坐标分量较差不应大于4cm,取平均值作为一测回的结果; e 测回间的平面坐标分量较差不应超过2em,取各测回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观测成果 5.3.4.16RTK控制测量外业数据采集记录采用仪器存贮设备,记录项目及输出成果包括下列内容 转换参考点的点名(号、转换参数、残差 a b 基准站流动站的点名(号天线高、数据采集时间; 基准站发送给流动站的基准站地心坐标、地心坐标的增量 d 流动站的平面和高程收敛精度; 流动站的地心坐标,平面和高程成果 采用网络RTK时,a)d)项可根据项目要求内容提供 5.3.4.17精密单点定位(PPP)数据采集应不少于2个时段,时段间隔应不小于2h,时段长应不少于 60min,数据采样间隔为10s一30s 同类卫星数不少于5颗,PDOP值不大于4,卫星高度角大于15 5.3.5GNSS观测数据处理 5.3.5.1GNSS控制网基线解算可采用随机软件或商用软件解算;控制网平差计算应采用经权威机构 认定的平差计算软件 基线向量解算应注意以下问题 5.3.5.2 当使用不同型号的接收机共同作业时,应将所采集数据转换成标准格式后,再进行基线解算; a 同一时段采集的数据剔除率不宜大于20%,否则应分析原因后重新采集有关数据" b 可采用多基线解或单基线解; c d 数据采集值应加人对流层延迟修正 对流层延迟修正模型中的气象元素可采用标准气象 元素; 基线解算采用双差固定解; 处理结果中应包括相对定位坐标及其方差阵、基线及其方差-协方差阵等平差所需的元素 f 5.3.5.3采用同一种数学模型解算的基线,网中任何一个三边同步环闭合差应满足式(25)式(29)的 规定 区 W, 后" S w 26 W 3 28 w<了" w=、/WWW 式中: W -X坐标分量闭合差;单位为毫米(mm); 标准差(即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5 Y坐标分量闭合差;单位为毫米(mm); Wy 19
GB/T18341一202 w么 Z坐标分量闭合差;单位为毫米(mm); w -环闭合差;单位为毫米(mm. 5.3.5.4异步环或附合线路坐标闭合差应满足式(30)一式(34)的规定 30 wx<2、na w,<2na 31 w;<2na 32 33 ws<2no 34 w=V/W干W干W 式中 W -x坐标分量闭合差;单位为毫米(mm) 闭合环边数 标准差即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w Y坐标分量闭合差;单位为毫米(mm). 乙坐标分量闭合差;单位为毫米(m W mm; ws -环闭合差;单位为毫米(mm) 5.3.5,5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应满足式(35)的规定 d、<2厄o 35 式中: 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单位为毫米(mm):; ds 标准差即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5.3.5.6数据检核中,当重复基线、同步环、异步环或附合路线中的基线较差超限时,应舍弃超限基线后 重新检核直至合格 但每个点应有不少于2条合格基线,否则需要重测、补调 5.3.5.7用RTK测量的控制点应进行100%的内业检查和不少于10%的外业检测,外业检测可采用相 应等级的GNSS静态测量检测,也可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边长、角度测量等方法检核 RTK平面控制点 检测结果应符合表16的规定 表16RTK平面控制点检测要求 边长检核 角度检核 坐标检核 等级 测距中误差 测角中误差 角度较差限差 坐标较差中误差 边长较差的 相对中误差基 mmm cm 1/14000 级 士15 士5 士5 二级 士15 1/700o0 二士1o 24 二士5 5.3.5.8基线向量各项质量检核符合要求后,宜采用独立基线组成GNSS空间向量网,三维基线向量及 其相应方差-协方差阵作为观测信息,并确定一个点的地心系三维坐标为起算,进行无约束平差 无约 束平差应提供三维坐标,基线向量,改正数精度信息 在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各分量的改正数绝 对值应符合式(36)式(38)规定 36 Vx<3a Va 3o 37 3o V用 38 20
GB/T18341一2021 式中: Vx、V,V -基线分量的改正数绝对值;单位为毫米(mm); -标准差(即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5.3.5.9在无约束平差确定的有效观测值基础上,在国家坐标系或勘查区独立坐标系内进行二维约束 平差 约束平差的精度应符合最弱点点位中误差和最弱边相对中误差的规定 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 的改正数与无约束平差结果的同名基线相应改正数的较差应符合式(39)式(41)的规定 39 Vx<2a dVay2o 40 dVs2a 41 式中: Vx,dVy,dV 同一基线约束平差基线分量的改正数与无约束平差基线分量的改正数的较 差;单位为毫米(mm); 标准差(即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5.3.5.10精密单点定位(PPP)的三维坐标成果解算,应采用经权威机构认定的软件进行 每个时段解 算结果的平面位置较差不超过0.5m,大地高较差不超过0.7 m 高程控制测量 6.1 -般规定 6.1.1测区的高程基本控制应为三、四等水准或四等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 小面积测区且无发展远景 时,亦可布设等外水准和等外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 当利用GNSS进行高程控制测量时,经计算分析 符合四等或等外水准测量精度要求的,可代替相应等级的水准测量 6.1.2各等级高程控制网(水准网、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GNSS高程测量)最弱点高程中误差,相对于 起始点不应超过士0.05m. 6.1.3各等级控制点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士1/20等高距;当采用0.5m等高距时,不应超过士1/10等 高距 6.1.4 当测区甚小 测区的基本高程控制,应与测区范围相适应,满足加密需要,并与国家水准点联测. 且无发展远景,又距国家水准点甚远时,可不联测 6.1.5各等级水准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的技术指标不应超过表17、表18的规定 表17各等级水准,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的技术指标(一) 单位为千米 等级 闭附)合线路长度 结点线长 支线长度 50 三等水准 200 140 四等水准、四等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 80 60 15 等外水准、等外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 35 25 21
GB/T18341一2021 表18各等级水准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的技术指标(二 单位为毫米 往返测高差、环线或附合路线闭合差 检测已测测段 等级 高差之差 -般地区 山区 15、T 三等水准 20、 12 四等水准,四等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 30VI 20 25 等外水准、等外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 35 50 注L为路线长度,单位为千米(kn Km 6.1.6当采用水准支线引测高程时,引测路线的观测等级应高于测区的基本高程控制等级,起算点应 水准支线的路线长度可按表17的规定放长0.5倍 进行检测 6.1.7本文件所列的四等水准与四等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等外水准与等外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允 许同等级混合使用,但在同一测段中只能使用一种方法 6.1.8水准点的间距应保持为2km一6km,测区外可适当放宽到4km8km 6.1.9 三、四等水准测量应使用精度不低于S3型水准仪;等外水准测量应使用精度不低于s10型水 准仪 四等和等外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应使用不低于I级电磁波测距仪及J2型经纬仪,也可使用精 度相应的全站仪 6.2设计,选点,埋石 6.2.1水准路线的布设形式,应满足高程加密、地形测图、地勘工程测量的要求 一般可在高等点间布 设单一路线、高程网或支线,特殊情况下基本高程控制网也可根据引测的高程点布设独立水准网 6.2.2水准点、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点的点位,应距铁路不少于50m,应距公路不少于20m,且地面基 础应坚固稳定,以便于观测和长期保存 6.2.3水准点标石的规格应符合附录F的要求 等外水准点一般不需要埋石 水准线路中的各级控 制点标石,均可利用为同等级的水准点标石 6.2.4山地、荒漠地埋设水准点标石应挖掘护沟、堆土,并埋设指示盘 6.2.5埋设三、四等水准点标石,应详细填写水准点点之记,实地量测点位至方位物点的距离 6.2.6GNSs高程控制测量点的点位除符合上述要求外,还应满足5.3.3的有关规定 6.3水准测量 6.3.1水准仪及水准标尺检验 6.3.1.1新购或经过大修的水准仪要进行全面检验,其项目为 检视水准仪及脚架的完好性; a 望远镜光学性能的检验; b 圆水准器和符合水准器水准轴一致性的检验;自动安平水准仪补偿性能与安平精度的检验; c 符合水准器分划值及符合精度的测定 d 倾斜螺能效用正确性相分划值的渊定, fD 十字丝的正确性及视距常数的测定; 22
GB/T18341一2021 光学测微器分划值及使用正确性的测定; g h) 调焦透镜运行正确性的测定; 视准轴与水准轴相互关系的检验;自动安平水准仪视准轴位置正确性的检验 iD 对于电子水准仪应进行a)、b),h)i)项检验或测定以及c)中“自动安平水准仪补偿性能与安平精 度的检验”、b)中“十字丝的正确性”的检验或测定 6.3.1.2使用新的标尺应进行下列项目的检验 检视水准标尺是否牢固无损; aa b 标尺水准器的检查及校正; 标尺弯曲差的测定; c -对标尺零点不等差及基辅分划常数差的测定; d 水准标尺每米真长的测定 水准标尺分米刻划误差的测定 对于因瓦条码水准标尺,应进行a),b),e)项检验或测定,以及d)中“一对标尺零点不等差”的测定 6.3.1.3每期作业前,三,四等水准按6.3.1.1中a),c)、g)、i)四项检查水准仪,按6.3.1.2中a)、b)、d) e)四项检查水准标尺 等外水准只进行6.3.1.1中i)项,6.3.1.2中e)项检查 6.3.2水准测量 6.3.2.1三,四等水准观测应在标石稳定后进行,观测时应成像稳定清晰,避免阳光直接曝晒仪器 6.3.2.2开始观测的第一周内,每天作业前应检校“;”角,待“”角稳定后可每隔15天检校一次 补偿式 自动安平水准仪的视准轴位置正确性应每天检验一次 6.3.2.3三等水准使用中丝法往返观测或单程双转点法观测,四等及等外水准用中丝法单程观测,水准 支线应往返观测 6.3.2.4三等水准观测每站照准标尺的顺序为后,前、前、后,四等及等外为后、后、前、前 6.3.2.5工作间歇应在固定水准点上结束观测,也可以间歇在三个固定木桩或两个固定的岩石点上 间歇后应进行检测,高差之差不应超过表19的规定 表19水准观测的技术指标 单位为毫米 限差 等级 基辅(红黑)分划 基辅(红黑)分划 左右路线转点差 间歇点高差之差 常数差 高差之差 光学测微器法 l.0 l.5 3,0 3.0 2.0 中丝法 3.0 四等 3.0 5.0 5,0 5.,0 等外 4.0 6.0 6.0 6.0 6.3.2.6临时水准点应在手簿中编号,各项观测要求与一般水准点相同 6.3.2.7观测前,应使仪器和标尺的温度与外界温度一致 观测时,应使用白色测伞遮蔽阳光 迁站 时,宜罩以白色仪器罩 6.3.2.8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的三角架时,应使其中两脚与水准路线的方向平行,第三脚应轮换 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 23
GB/T18341一2021 6.3.2.9观测的视线长度和高度应符合表20的规定,不应将尺台放进沟渠或坑洼中以满足视线高的要 求 当使用电子水准仪时,视线长度应小于仪器标称测距范围 表20各等级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和高度要求 单位为米 视线长度 每站的前后 等级 前后视距差 视线高度 仪器类型 视距 视距累计差 DS <75 三等 三丝能读数 2.0 5.0 DS,DS <100 Ds <100 四等 <10.0 3.0 三丝能读数 DS,DS <150 DS 120 等外 s10.0 50.0 Ds 80 6.3.2.10当使用电子水准仪观测时,标尺被外物遮盖率不应大于望远镜视场内标尺截距的30% 三等水准观测同一站不准许两次调焦,转动仪器倾斜螺旋或测微鼓时最后应为旋进方向 6.3.2.11 6.3.2.12 每 一测段中测站数应为偶数,由往测转人返测时,两标尺应互调位置,并重新整置仪器 6.3.2.13 三 三等水准测站至标尺的距离应上下丝读数,四等及等外可直读视距 6.3.2.14水准观测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19的规定 6.3.2.15水准观测使用电子计算器记录时,水准记录的程序应具备下列功能 每项数据输人后,能按观测限差进行核算,显示超限数据,提示作业员调整或重测 a 能识别往、返向及奇、偶站编号,进行往测或返测记录; b 能做观测间歇检查记录,独立地对第一或第二检查站进行检查及合并检查; c d 能做退站处理,做上下标志记录和做短跨距渡河水准记录; 能够打印成果或生成文本文件 e 6.3.2.16等外水准使用的程序功能,至少应包括6.3.2.15中的a),e),e)三项 水准测量记录,应按附录G规定打印装订成册 无打印装置时,可抄录计算器显示的各项信 6.3.2.17 息,填写在手簿相应位置上 6.3.2.18水准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下列规定 凡超出表18,表19表20限差规定的结果,均应进行重测 a b)测站观测限差(表19,表20)超限时,可随即重测 测段往返闭合差超限时,先就可靠性较小的测段进行重测 若重测结果与同方向原测结果比 较未超限,且取中数后和反向原测结果比较也未超限,则可取中数为该单程成果,否则取用重 测结果 6.3.2.19水准观测、计算取位应符合表21的规定 表21水准观测,计算取位要求 单位为毫米 等级 测站读数 往返测高差总和往返测高差中数正高、尺长改正数 高程 0.1 三等 0.1 0.1 0.l 24
GB/T18341一2021 表21水准观测、计算取位要求续 单位为毫米 等级 测站读数 往返测高差总和往返测高差中数正高、尺长改正数 高程 四等 等外 0 6.4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 6.4.1 -般要求 6.4.1.1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的边长测量应符合同等级导线的测边要求 6.4.1.2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的路线长度、往返测高差较差及路线闭合差按表17、表18执行 6.4.1.3天顶距观测应采用觇牌为照准目标,用J,型经纬仪按中丝法观测(测回数按表22的规定执 行),两次读数差不应大于3",天顶距测回差和指标差较差均不应大于6" 电磁被测距高程导线的视线长度及观测测同数应符合表2的规定 6.4.1.4 表22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的视线长度及观测测回数要求 视线长度 m 最大倾角 作业方法 等级 观测测回数 山区 -般地区 平均 最大 平均 最大 15 四等 复规 400 600 800 1300 15 单舰 400 600 l000 400 等外 600 900 1300 2000 15 复视 6.4.2单规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观测 6.4.2.1仪器设置在前后反光镜中间,仪器站和镜站的距离应符合表22中视线长度的规定 根据测距头安置在经纬仪上的结构形式和反光镜与觇板是否倾斜,对其所产生的测距头和反光镜 偏心,应在测距中分别进行偏心改正 6.4.2.2在测段两端点或联测的控制点上,应使用经过检验的量测杆精密量取觇点高两次,读至毫米 丈量较差不应超过士2nmm 当使用照准杆安置反光镜观测时,应保证观测过程中觇板高的变动不超过 士2mm,照准杆应树立在牢固的尺垫上 6.4.2.3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的布设,在高级点间加密或成闭合环时,可单程观测,支线采用往返测 6.4.2.4每测段的测站数应为偶数 由往测转人返测时,前后镜站应调换位置并重新整置仪器 6.4.2.5当测距仪视线和经纬仪视线不平行时,应按式(42)进行高差改正 h=ecosZ 42 e=(i一i (l一1 式中: h -测距仪视线和经纬仪视线不平行时的高差改正值,单位为米(m); 25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GB/T18341-202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需求的增加,对地质矿产的勘查测量工作日益重要。该规范标准的出台,旨在统一勘查测量过程中的技术要求和规范化操作,提高勘查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保证勘查成果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该标准主要涉及到以下方面:

一、勘查测量的范围

该标准规定了勘查测量的对象、内容、目的和阶段,包括矿产资源勘查前期地质调查、区域地质勘查、矿区内勘探和采矿工程测量等。

二、勘查测量的基本原则

该标准规定了勘查测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如科学性、准确性、实用性、经济性和保密性等。

三、勘查测量的技术要求

该标准详细规定了勘查测量需要遵守的技术要求,包括测量仪器的选用、测量方法的选择、数据处理和成果报告等方面。同时还规定了各种测量数据的计算公式和校核方法。

四、勘查测量的质量控制

该标准强调了勘查测量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包括人员素质的要求、检定和校准的方法以及勘查测量质量评价等方面。

五、勘查测量的管理与组织

该标准还规定了勘查测量的管理与组织,包括勘查测量项目的编制、任务分配、进度控制和勘查测量报告的编制等方面。

总体来说,《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GB/T18341-2021》为我国地质矿产勘查测量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对保障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的相关资料

和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类似的标准

运输船舶能源利用监测评价方法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运输船舶能源利用监测评价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运输船舶能源利用监测评价方法的编号:GB/T17751-2021。运输船舶能源利用监测评价方法共有15页,发布于2021-12-01
取水定额第1部分:火力发电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取水定额第1部分:火力发电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取水定额第1部分:火力发电的编号:GB/T18916.1-2021。取水定额第1部分:火力发电共有11页,发布于2021-12-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

钻探工程名词术语

岩溶地质术语

水文地质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