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36160.1-2018

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技术条件第1部分:制冷和供热单元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distributedenergysystemofcombinedcooling,heatingandpower—Part1:Refrigerationandheatingsubsystem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技术条件第1部分:制冷和供热单元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技术条件第1部分:制冷和供热单元的编号:GB/T36160.1-2018。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技术条件第1部分:制冷和供热单元共有17页,发布于2018-12-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F01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27.010
  • 实施日期2018-12-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17页
  • 文件大小1.32M

以图片形式预览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技术条件第1部分:制冷和供热单元

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技术条件第1部分:制冷和供热单元


国家标准 GB/36160.1一2018 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技术条件 第1部分制冷和供热单元 Ieehniealspecifieationtordistrlbtedenerysystemofcombinedlcoling heatingandpower一P'art1Rerigerationandheatingsubsystem 2018-05-14发布 2018-12-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币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36160.1一2018 前 言 GB/T36160《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技术条件》拟分为以下3个部分 -第1部分:制冷和供热单元 第2部分:动力单元; 第3部分:储能单元 本部分为GB/T36160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l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全国能量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59)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标准化研究院、清华大学、华东建筑设计 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 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上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 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北方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建设综合勘察 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崔原冷热系统()有限公司、远大空调有限公司、杭州源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周敏、成建宏、王媚芳,魏庆梵、叶大法、李著置、满孝新,王钊,张杰,赵鉴,樊祷 刘强、刘猛、隋军、崔俊奎、赵再、杨光耀、张贝维、刘月琴
GB;/T36160.1一2018 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技术条件 第1部分:制冷和供热单元 范围 GB/T36160的本部分规定了以气体或者液体燃料为主的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制冷和供热单元 的分类组成、评价指标、系统配置要求、运行优化及管理 本部分适用于采用气体或者液体燃料为一次能源的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制冷和供热单元的选 型,设计优化和运行管理 其中,楼宇分布式供能站原动机单机容量小于或等于10Mw;区域分布式供 能站原动机单机容量小于或等于25Mw 本部分所用评价指标以燃气为主液体燃料在相同技术条件下可参照执行 评价指标中不包括补 充冷热设备输出的能量和辅助系统消耗的能量 本部分不适用于已投人运行的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的测试统计评价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76工业锅炉水质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T2589 GB1327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T18362直燃型嗅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 GB 18431蒸汽和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 GB/T29044采暖空调系统水质 30577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余热锅炉技术条件 GB GB/T33757.1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的节能率第1部分;化石能源驱动系统 GB/T36160.2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技术条件第2部分;动力单元 GB/T34620 第 -类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 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9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028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GB50041 锅炉房设计规范 GB50050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 GB/T50155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术语标准 GB5018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736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1131燃气冷热电联供工程技术规范 DL/T5508燃气分布式供能站设计规范 GJ158蓄能空调工程技术规程
GB/T36160.1一2018 G/T299供冷供热用蓄能设备技术条件 TSGG0001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GB51131,GB/T50155,GB/T33757.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分布式供能站distributedenerystation" 设置冷热电联供能源系统设备和相关附属设施的区域或场所 3.2 楼字分布式供能站buldingdistribted energstation 布置在建筑物楼宇内或贴近楼宇,为一个用户提供冷热电负荷的分布式供能站 3.3 区域分布式供能站districtdistributedlenerystationm 布置在建筑楼宇内或外,独立于用户并靠近用户,为一个区域内的多个用户提供冷热电负荷的分布 式供能站 3.4 原动机primemover 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中,直接由一次能源驱动发电机,并产生余热的动力机械 3.5 发电机组geeratorset 由原动机、发电机以及辅助设备等组成的发电装置 3.6 余热exhaustheat 原动机冷却水热量及排炯热量 3.7 余热利用设备 exhaust-heatrecoeryequipment 直接利用原动机余热和利用余热锅炉产生的蒸汽或热水为热源的能源转换设备,包括余热锅炉,余 热吸收式冷(温)水机组、余热换热器、姻气冷凝器、余热吸收式热泵等 3.8 余热锅炉exhaust-heatrecoveryboiler 利用原动机的排炯热能,产生蒸汽或热水的设备 3.9 y-firedlexhaust-heatoiler 补燃型余热锅炉supplementarym 带有燃烧器的余热锅炉 3.10 余热吸收式冷(温)水机组exhaustheatabsorptionwaterchilers(heater) 利用原动机余热进行制冷、供热的机组 包括燕汽型、热水型冷水机组以及烟气型、烟气热水型冷 温)水机组 3.11 补燃型余热吸收式冷(温)水机组spplememtaury-lirel exhaust-heatabsorptionwaterehillers(heater 除利用余热外,还带有燃烧器,可通过直接燃烧气体或者液体燃料制冷、供热的余热吸收式冷温
GB;/T36160.1一2018 水机组 3.12 余热换热器exhaust-heatrecoveryexchanger 回收原动机冷却水和排姻余热的换热器,包括烟气-水、蒸汽-水、,水-水换热器 3.13 烟气冷凝器exhaustgascondensingeeonomizer 利用温度较低的水或空气冷却烟气,实现炽气温度降低,充分回收炽气中显热和潜热的装置 3.14 第一类吸收式热泵spel absorptionheatpump 依靠少量高温热源驱动,实现将热量从低温热源向中温热源转移,产生大量中温有用热能的设备, 也称增热型热泵,以下简称“吸收式热泵” 3.15 蓄能装置enerystoragedevice 由蓄能设备(如蓄冰槽、蓄冰罐、蓄水槽等)及附属阀门、配管、传感器等相关附件组成的蓄存冷量或 热量的装置 3.16 能源综合利用率emerutiltzatratn 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输出电量、热(冷)量之和与消耗气体或液体燃料输人热量的百分比 3.17 余热利用率exhaust-heatutilizationratio 发电余热中用于供热和制冷的热量与可利用热量的百分比 3.18 节能率energysavingratio 供应相同的电量,热(冷)量,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与常规供能方式相比减少消耗能量的百分比 分类与组成 4.1分类 4.1.1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制冷和供热单元,是指利用原动机余热通过各种余热利用设备产生蒸 汽、热水或冷水,提供供暖、制冷,生活热水等需求 4.1.2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制冷和供热单元包括;余热利用系统、辅助系统(烟气系统、排热和给水 系统)、控制和监测系统等;主要设备包括;余热锅炉、余热吸收式冷(温)水机组、余热换热器、蓄能装置 以及辅助设施 4.1.3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主要设备应设置于分布式供能站内,分布式供能站按照功能和规模 分为: 楼宇分布式供能站" a 区域分布式供能站 b 4.1.4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制冷和供热单元按照原动机不同分为 燃气轮机型; a b)微型燃气轮机型; 往复式内燃机型 c 4.1.5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余热输人、输出类型和参数以及余热利用形式,参见附录A
GB/T36160.1一2018 4.2组成 4.2.1燃气轮机型制冷和供热单元的设备及系统配置如下 系统余热为原动机排烟热量 a b 直接余热利用设备主要包括;余热锅炉,烟气型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烟气型吸收式热泵、烟 气-水换热器 间接余热利用设备主要包括:蒸汽型吸收式冷水机组、热水型吸收式冷水机组、蒸汽型吸收式 热泵,水-水换热器等,其热源为余热锅炉产生的燕汽或热水以及余热换热器产生的热水 系统典型配置 配置1:余热锅炉形式的直接余热利用系统,参见图B.l; 1 2 配置2;烟气型吸收式机组形式的直接余热利用系统,参见图B.2; 33 配置3;姻气-水换热器形式的直接余热利用系统,参见图B.3; 4)配置4;燃气-燕汽联合循环形式的间接余热利用系统,参见图B.4 4.2.2微型燃气轮机型制冷和供热单元的设备及系统配置如下 微型燃气轮机型制冷和供热单元利用余热形式、系统组成以及配置同燃气轮机型 a b 微型燃气轮机排烟温度适宜时,应优先采用烟气型吸收式冷温)水机组 4.2.3往复式内燃机型制冷和供热单元的设备及系统配置如下: 系统余热为原动机排烟热量和冷却水热量,冷却水主要有缸套水、中冷水,润滑油冷却水三种 a 形式 b 直接余热利用设备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排烟余热利用形式:余热锅炉、烟气型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烟气-水换热器 1 冷却水余热利用形式;热水型吸收式冷水机组、水-水换热器 2 33) 排烟-冷却水综合余热利用形式;烟气热水型吸收式冷温)水机组 系统典型配置 1 配置1:排烟-冷却水综合余热利用形式,参见图C.1 22 配置2;排烟和冷却水独立余热利用形式,参见图C.2 5 评价指标 5.1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年平均余热利用率应大于80%,并应按式(1)计算: Q十Q. X100% Q十Q 式中 年平均余热利用率,用百分数表示(%): V1 年余热供热总量,单位为兆焦(MJ); Q 年余热制冷总量,单位为兆焦(MJ); Q 排烟温度降至120C时烟气可利用的热量(全年),单位为兆焦(MJ); Q Q 温度大于或等于75 C冷却水可利用的热量(全年),单位为兆焦(MU) 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年平均能橡综合利用奉应大于70%,并应按式(c2)计算 5.2 3.6w+Q+Q ×100% B ×Q 式中 年平均能源综合利用率,用百分数表示(%);
GB;/T36160.1一2018 W -年净输出电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年余热供热总量,单位为兆焦(MJ) Q 年余热制冷总量,单位为兆焦(MJ): Q B 年燃气总耗量,单位为立方米(m'); 燃气低位发热量,单位为兆焦每立方米(M/nm') Q 5.3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发电设备设计最大利用小时数应大于2000h,并应按式(3)计算 W year 3 n= Cap 式中: 发电设备设计最大利用小时数,单位为小时(h). W -发电设备全年发电总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ywr Cap -所有发电设备的总装机容量,单位为千瓦(kw). 5.4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节能率应按5.5取值,并应按式(4),式(5)计算 100% .6w 3.6 Q COP × =122.9× 5 7o! M 式中 节能率,用百分数表示(%); 年燃气总耗量,单位为立方米(m'); 燃气低位发热量,单位为兆焦每立方米(MJ/m'); oG w 年净输出电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年余热供热总量,单位为兆焦(MJ); Q 年余热制冷总量,单位为兆焦(MJ); Q 常规供电方式的平均供电效率,用百分数表示(%) T -常规供热方式的燃气锅炉平均热效率,用百分数表示(%),可按GB50189取值 COP -常规制冷方式的电制冷平均性能系数,可按GB50189取值; 122.9 计算系数,单位为克每千瓦时(g/kwh),取自GB/T2589; 电厂供电标准煤耗,单位为克每千瓦时g/kwh),可取上一年全国统计数据; M 供电线路损失率,可取上一年全国统计数据 5.5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节能率应符合表1规定 表1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节能率 >15 115 系统发电规模/Mw 既有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的节能率限定值/% 21 18 15 新建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的节能率准人值% 29 23 26 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的节能率先进值/% 5.6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供热工况下的节能率应按式(6)、式(7)计算 n-/.十/n.- 6 Yh= -=l一 干 )e/ )h/7 )/eo十7h/7
GB/T36160.1一2018 =V一7 式中 供热节能率,用百分数表示(%); Y 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供电效率,用百分数表示%) ). -供热效率,用百分数表示(%). 7 5.7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制冷工况下的节能率应按式(8),式(9)计算 .0 二 Y = 7/o COP 7=) 十) cOP 式中 制冷节能率,用百分数表示(%); -等效发电效率,用百分数表示(%); cOP 余热吸收式冷水机组的平均性能系数,可按GB/T18431取值 COP -常规制冷方式的电制冷平均性能系数,可按GB50189取值 6 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设计原则 6.1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设计原则:以冷热定电,兼顾冷热电平衡;电量以自发自用为主,余热利用 最大化;设备配置和运行模式应技术经济合理 6.2分布式供能站设计应符合GB5006,(GB5041.GB50028.GB51131,DL/T5508等有关规定,其 中,楼宇分布式供能站中的原动机单机容量应不大于10Mw;区域分布式供能站中的原动机单机容量 应不大于25Mw 6.3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设计冷、热,电负荷应优先采用或参考实测,其次通过计算获得;冷,热负荷 应包括建筑和工艺负荷 6.4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的技术经济分析,应根据逐时负荷和运行模式计算全年制冷量,供热量、供 电量以及耗电量、燃料耗量 6.5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应优先利用余热进行制冷、供热,当余热不能满足冷热负荷时,应配置冷热 能供应补充设备 补充设备可采用压缩式冷水机组、热泵、锅炉,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等,并宜采用蓄 冷、蓄热装置 余热利用及辅助系统 7.1余热利用系统 7.1.1余热利用设计应符合下列原则: 余热利用应做到温度对口、梯级利用 a b 余热利用形式应根据项目的负荷特点和原动机余热参数,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当热(冷)负荷波动或需求时间与发电时间不一致时,宜设置蓄热(冷)装置 c 7.1.2余热利用可采用下列形式 原动机余热直接进人余热吸收式冷(温)水机制冷,供热 a b 原动机余热经余热禺炉或换热器产生蒸汽或热水间接制冷,供热 原动机各部分余热分别利用,烟气可进人余热吸收式冷温)水机制冷、供热;冷却水可进人换 热器或热泵供热水;
GB;/T36160.1一2018 d)低温余热利用宜采用热泵机组 7.1.3余热锅炉和余热吸收式冷(温)水机的排烟宜配置烟气热回收装置,利用后的排烟温度应低于 120C 7.1.4在往复式内燃机冷却水余热利用系统中,余热利用设备出口温度宜低于75C,且应满足原动机 对冷却水回水温度的要求 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应根据介质设计要求相运行参数,果取防止腐蚀的稍施 对于余热利用 7.1.5 系统排炯温度低于露点时,相应的烟气侧应采用耐离蚀材质 7.1.6原动机排烟和冷却水系统上应设自动调节装置 7.1.7余热利用系统中自动调节阀的调节特性应满足原动机和余热利用设备的要求,自动调节阀应采 取安全环境下的余热利用设备优先控制策略 7.2烟气系统 7.2.1烟气系统的烟道和烟囱设置应根据原动机和余热利用设备的形式及布置方式确定,设置位置、 高度应符合GB13271和GB50028的有关规定;烟道和烟囱应采用钢制或钢筋混凝土构筑 7.2.2烟气系统应进行水力计算,并应校核原动机排气背压,满足机组正常工作要求;当不满足要求 时,应配置相应辅助设备 7.2.3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应独立设置烟气系统;发电机组间宜分设烟道,当合用烟道时,应采取防 止炯气相互影响和出现倒流的措施,且烟气不得流向停止运行的设备 7.2.4烟气系统应根据负荷和系统运行特点,合理设置余热利用设备的姻道旁通装置 用气设备和余热利用设备的烟道上以及容易集聚烟气处应装设泄爆装置,泄爆装置泄压口应设 7.2.5 在安全处 7.2.6烟道、烟囱的低点处应设置雨水和烟气凝结水收集与排水设施 7.3排热和给水系统 7.3.1余热利用系统应设置排热装置 7.3.2原动机冷却水排热装置可采用水冷或风冷方式,冷却水处理应符合GB50050的有关规定,严寒 和寒冷地区应对排热装置采取防冻措施 7.3.3余热利用水系统的工作压力不应高于设备承压能力,水质应符合设备的要求 7.3.4空调冷热水系统、冷却水系统、补给水系统的配置应符合GB50736,GB50019以及GB/T29044 的有关规定 7.3.5余热锅炉系统的给水设备及水处理应符合GB50041和GB/T1576的有关规定 余热利用设备 8.1 般规定 8.1.1余热利用设备的能效等级应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8.1.2原动机与余热利用设备宜采用 -对应配置;对于单机容量较小的微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可 采用多对一形式,且发电机组宜选用相同型号的模块化组合 8.1.3余热利用设备应根据原动机余热参数(参见附录A)确定,温度高于120C的烟气热量和温度高 于75C的冷却水热量应进行余热利用 8.1.4当用户负荷主要为制冷、供热负荷时,余热利用设备宜采用吸收式冷温)水机组;当用户负荷主 要为蒸汽或热水负荷时,余热利用设备宜采用余热锅炉和换热器 8.1.5余热锅炉和余热吸收式冷(温)水机应优先利用余热,当不能满足负荷需求时,宜配置补燃装置,
GB/T36160.1一2018 燃气轮机余热利用设备的补燃宜采用烟道式补燃方式 8.1.6蒸汽轮机形式的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宜采用余热锅炉的低压蒸汽或汽轮机抽/排汽进行制 冷、供热 8.1.7发电机组,冷温)水机组,换热器等设备水系统人口处,应按设备精度要求设置过滤装置 8.1.8原动机和补燃装置应依据项目地区的环保排放标准进行设备选型 8.2余热锅炉 8.2.1余热锅炉的选型和技术要求应符合GB/T30577和TSGG0001的有关规定 8.2.2 余热锅炉的形式、台数以及容量应按照以下原则确定: a 原动机和余热锅炉宜采用 -对应的配置方式; 5 余热锅炉循环方式,布置形式以及压力等级应依据项目情况,并经技术经济分析后确定; e 余热锅炉容量应与原动机排烟特性相匹配 8.2.3余热锅炉的额定参数应按照以下原则确定: 余热锅炉的额定工况应与原动机年平均气象工况的排气参数相匹配,并处于最佳效率范围,并 a 应校核最热月和最冷月环境下的热量、温度、压力以及效率 b 余热锅炉蒸汽参数应综合考虑汽轮机的进汽参数和用户用汽参数,并经技术分析后确定 8.3余热吸收式冷(温)水机组 8.3.1余热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的参数和性能应符合GB/T18431和GB/T18362的有关规定 8.3.2选用余热吸收式冷温)水机组时,余热参数宜满足: 烟气型吸收式冷(温)水机组双效型烟气温度>300C,单效型烟气温度>200C;烟气热水型 a 双效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烟气温度>300,热水温度>75 燕汽型吸收式冷水机组双效型蒸汽压力>0.4MPa,单效型燕汽压力>0.1MPa;其中,蒸汽温 b 度一200C,蒸汽过热度10C 热水型吸收式冷水机组双效型热水温度>150,单效型热水温度>90 供热量的匹配应符合GB50736的规定 8.3.3余热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的制冷 8.3.4烟气热水型吸收式机组制冷额定综合性能系数应按式(10),式(11)计算 COPXg十COP.Xg+COPXBxQ×1000 10 cOP QBQX1000P 或 1l COP,=COP,×+COP,×y+COP× 式中 COP -烟气热水型吸收式机组制冷额定综合性能系数 COP -烟气发生器性能系数 COP -热水发生器性能系数 COP 补燃发生器性能系数; 排烟温度降至120笔时可利用的热量,单位为千瓦(kw); q7 温度大于或等于75C冷却水可利用的热量,单位为千瓦(kW); B -补燃燃气耗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s); Q -燃气低位发热量,单位为兆焦每立方米(MJ/m=) 驱动热源输人热量,单位为千瓦(kW); -消耗电功率,单位为千瓦(kw); -烟气热量占热源消耗量比例,用百分数表示(%); -发电机冷却水热量占热源消耗量比例,用百分数表示(%);
GB;/T36160.1一2018 -燃气热量占热源消耗量比例,用百分数表示(%) 8.4余热吸收式热泵机组 8.4.1余热吸收式热泵机组的参数和性能等应符合GB/T34620的有关规定 8.4.2选用余热吸收式热泵机组时,余热参数宜满足 烟气型吸收式热泵机组双效型烟气温度>300C,单效型烟气温度>250C a b 蒸汽型吸收式热泵机组双效型蒸汽压力>0.4MPa,单效型蒸汽压力>0.2MPa;其中,蒸汽温 度<200笔,蒸汽过热度<10C 8.4.3余热吸收式热泵机组进行烟气全热回收时,应配置烟气冷凝器,烟气出口温度宜>30 8.4.4余热吸收式热泵机组的技术参数,应按用户使用参数和热泵的性能合理选择 8.5余热换热器 余热换热器有以下几种形式 8.5.1 回收原动机冷却水余热的水-水换热器 a b)回收原动机排烟余热的姻气-水换热器 回收低温烟气余热的烟气冷凝器; c d)采用余热锅炉蒸汽的汽-水换热器 余热换热器可采用管翅式,壳管式、板式、,螺旋板式等多种结构形式 8.5.2 烟气冷凝器设计选用原则如下 8.5.3 烟气冷凝器烟气侧和水侧的温度参数,应根据用户使用需求确定;烟气冷凝器烟气侧进口的温 度二200C,烟气侧出口温度>30 b)烟气冷凝器宜选用板式或管翅式气-水换热器 烟气冷凝器水侧余热宜优先用于各式热泵低温热源和加热生活热水补水,其次用于制取生活 c 热水,无以上需求时则用于制取中、高温供暖热水 8.5.4姻气冷凝器换热量计算按照式(12) 12 Q=Q十Q 式中 烟气冷凝器换热量,单位为千瓦(kw); Q 烟气温度从T降至T时显热热量,单位为千瓦(kw). Q -烟气温度从T降至T,时潜热热量,单位为千瓦(kw) Q. T 烟气冷凝器烟气进口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根据余热吸收式机组烟气出口温度确定; T 烟气冷凝器烟气出口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根据排烟需求温度确定 8.6蓄能装置 8.6.1为保证用户冷、热、电使用平衡,同时提高余热利用率和利用廉价谷电,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 宜设置蓄能装置 8.6.2蓄能装置的选型和技术要求应符合JG158和JG:/T299的有关规定 8.6.3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中应优先选用水蓄能形式,其次选用相变蓄冷或蓄热形式;蓄能系统宜 采用冷、热兼蓄 监测与控制 g.1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的监测与控制应符合GB50028和GB51l31的有关规定
GB/T36160.1一2018 9.2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的各供,需能源环节应设置计量监测装置,同时应在燃料、烟气,热水、冷水 以及冷却水等系统设置计量,计量仪器(表)宜具有数据远传功能 g.3能耗监测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和要求 对消耗的燃量(包括补燃)和电量,余热利用的水(气)温度和流量以及输出的电量和冷热量,进 a 行监测计量与分析 b)对主要设备的能效进行监测,应包括且不限于原动机的发电效率和制冷,供热设备的能效 c 对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的评价指标进行监测与分析,评价指标应主要包括能源综合利用率、 余热利用率、节能率,发电设备最大利用小时数 d 对能源成本与运行费用进行实时计算与分析 9.4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的主要设备应配备完善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应能实现不同季节和不同工 况下的节能优化控制策略与功能,应满足冷热电能量供应与需求的平衡和能源的高效利用 g.5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的发电机组应能根据冷、热,电负荷的变化,适时调整发电功率 9.6当发电量与余热需求量不同步时,应通过控制系统自动切换工况,进行系统合理储能 9.7当余热利用设备部分负荷或停止运行时,控制系统应具备自动保护和调节功能,将余热利用系统 的烟气旁通或缸套水切换至外设冷却装置 分布式冷热电能鄙系统的主要运行数据和记录保存应不少于5年 9.8 10运行管理 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的运行应符合GB51131的有关规定;运行前期应预先设计一种或几种运 10.1 行模式,运行模式的选择应考虑系统的安全稳定、节能环保、经济简便等因素 10.2为充分利用余热,余热利用系统的运行应按下列顺序利用热能 姻气热量; a b) 缸套水热量; 补充热量; c 发电机中冷水 d) 0.3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运行中,应依据一次能源和用户需求及时对运行模式进行优化;优化应综 合考虑以下因素 原运行模式中存在的缺陷 a 用户端实际冷,热、电负荷 b 设备的运行特点、实际效率以及耗能 c 节能环保政策法规的变化: d 能源价格的变化 e 系统综合经济效益; 系统操作的简化 8 0.4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启动前应对燃气系统、通风系统、汽水系统、烟气系统、润滑油系统、冷却 系统、电气系统、控制系统、消防系统、余热利用系统等进行检查,全部合格后方可启动 检查项目应包 括下列主要内容 水、电、气等外部市政条件满足启动要求 a 各系统中的设备、管道及附件完好,转动灵活; b 用于润滑或冷却的油、液应满足使用要求; c d 阀门和仪表处于复位状态或启动位置; 燃气系统、发电系统、高压电气系统等重要或涉及安全运行的系统,应有操作票 e 10
GB;/T36160.1一2018 0.5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应按下列顺序启动 a 配电系统; b 通风系统; 燃气系统; c d 汽水系统; 烟气系统; e fD 润滑油系统、冷却系统; 发电机组; g h)电力并网 余热利用系统 10.6发电机组运行应符合GB/T36160.,2(动力单元)的有关规定,余热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的运行应 符合下列规定 设备真空度应达到规定值; a b 溶液应定期进行取样分析,当不符合要求时应进行调整 水质管理应按设备技术手册执行; c 值班人员应掌握设备的应急情况处理,不得发生冻管,结晶等设备事放 d 设备可采用无人值守管理方式,但应定期进行巡视,巡视间隔不大于24h e 10.7利用烟气余热的设备应能安全接受烟气余热,当余热利用设备停止运行时,烟气应能经旁通直接 排放 当烟气余热总量超过余热利用设备的正常需求,应自动或手动调节烟气进人设备的流量 11
GB/T36160.1一2018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余热利用系统输入和输出典型参数 余热利用系统输人和输出典型参数见表A.1 表A.1余热利用系统输入和输出典型参数 输人;发动机组 " 原动机形式 烟气温度/" 冷却水温度/ 可利用的余热形式 12080(高温 往复式内燃机 550350 排烟、冷却水 4050(中温 燃气轮机 650450 排烟 微型燃气轮机 300200 排烟 输出;余热(直接)利用设备 利用烟气温度 烟气排放温度 利用冷却水温度冷却水排放温度 余热利用形式 场所 >300(双效》 烟气型吸收式 制冷/供暖 120 冷(温)水机 生活热水 >200(单效 烟气热水型吸收 满足原动机对 制冷/供暖 >300双效 120 >75 式冷(温)水机 回水温度的要求 生活热水 >300(双效 <120制冷 烟气型吸收 制冷/供暖 式热梨机 生活热水 >250单效 >30制热 >150(双效) 热水型吸收 <75 制冷 式制冷机 90(单效 烟气换热器 <100C热水 300 120 显热 烟气冷凝器 吸收式热泵 二200 >30 供暖/生活热水 全热 水-水换热器 60 供暖/生活热水 联合循环 120 >450 (4.0MPa蒸汽 余热炉 供暖/生活热水 >195 120 1.4MPa蒸汽 输出;余热(间接)利用设备 蒸汽参数 场所 燕汽压力/MPa 蒸汽温度/" 燕汽型吸收式 制冷机 >0.4双效 200 制冷 0.1(单效 >0.4(双效 蒸汽型吸收式 200 供暖/生活热水 热泵机 >0.2(单效 注:燃气温度1000C1100C 12
GB;/T36160.1一2018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典型燃气轮机(微燃机)能源系统制冷和供热单元配置示例 典型燃气轮机(微燃机)能源系统制冷和供热单元配置示例见图B.1~图B.4 蒸汽型吸收式 一制冷 冷水机 烟气 蒸光 -水换热器 一生活热水/供暖 发心机 燃气轮机 余热钢炉 补燃 蒸汽型吸收式 -生活热水/供暖 热梨 低温热水 图B.1配置1余热锅炉形式的直接利用余热系统 低温热水 烟气型吸收式热泵 -生活热水/供暖 烟' 发电机 燃气轮机 烟气型吸收式冷温 水机 一制冷/供热 补燃 图B.2配置2烟气型吸收式机组形式的直接利用余热系统 热水型吸收式 制冷 冷水机 热水 烟气 发电机 燃'气轮机 烟'气-水换热器 水-水换热器 -生活热水/供暖 图B.3配置3烟气-水换热器形式的直接利用余热系统 13
GB/T36160.1一2018 蒸汽型吸收式 一制冷 冷水机 低压蒸汽 汽-水换热器 生活热水/供吸 蒸汽型吸收式 生活热水/供吸 烟气 高压蒸汽 热电联供 热泵 燃气轮机 发电机 余热锅炉 汽轮机 低温热水 发电机 图B.4配置4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形式的间接利用余热系统 14
GB;/T36160.1一2018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典型往复式燃气内燃机能源系统制冷和供热配置示例 典型往复式燃气内燃机能源系统制冷和供热配置示例见图C.1、图C.2 烟气 燃气内燃机 烟'热水型吸收式冷水机 制冷/供热 发电机 缸套冷却水 图c.,1配置1排烟-冷却水综合余热利用形式 低温热水 燕汽型吸收式 烟气型吸收式 制冷 制冷机 热系 生活热水/供暖 生活热水/供吸 汽-水换热器 制冷/供热 -低温热水 烟气型吸收式 蒸汽型吸收式 -生活热水/供吸 温水机 热系 蒸汽 余热锅炉 烟气 燃气内燃机 发电机 烟气-水换热器 热水 热水型吸收式 一制冷 制冷机 缸套冷却水 水-水换热器 生活热水/供暖 热水型吸收式 -制冷 制冷机 图C.2配置2排烟-冷却水独立余热利用形式

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技术条件第1部分:制冷和供热单元GB/T36160.1-2018解读

随着人们对节能减排和环保的不断追求,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越来越受到关注。而制冷和供热单元则是这一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将从技术条件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读。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制冷单元。根据GB/T36160.1-2018的规定,制冷单元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1. 制冷量稳定可靠:制冷单元应当在整个制冷季节内,能够稳定且可靠地提供所需的制冷量。 2. 能耗低:制冷单元应当具有较高的能效比,能够在保证制冷量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耗电量。 3. 维护保养简单:制冷单元应当具备易于维护和保养的结构设计,以及相应的操作、维护手册等文档资料。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供热单元。根据GB/T36160.1-2018的规定,供热单元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1. 供热量稳定可靠:供热单元应当在整个供热季节内,能够稳定且可靠地提供所需的供热量。 2. 热效率高:供热单元应当具有较高的热效率,能够在保证供热量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热能损失。 3. 维护保养简单:供热单元应当具备易于维护和保养的结构设计,以及相应的操作、维护手册等文档资料。 总之,制冷和供热单元是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具备稳定可靠的性能,才能够为用户提供舒适便利的使用体验。同时,高效的能耗和简单的维护保养也是这两个单元需要具备的重要特点。

建筑用铝及铝合金表面阳极氧化膜及有机聚合物膜层、性能、检测方法的选择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建筑用铝及铝合金表面阳极氧化膜及有机聚合物膜层、性能、检测方法的选择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建筑用铝及铝合金表面阳极氧化膜及有机聚合物膜层、性能、检测方法的选择的编号:GB/T36159-2018。建筑用铝及铝合金表面阳极氧化膜及有机聚合物膜层、性能、检测方法的选择共有16页,发布于2019-02-01
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技术条件第2部分:动力单元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技术条件第2部分:动力单元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技术条件第2部分:动力单元的编号:GB/T36160.2-2018。分布式冷热电能源系统技术条件第2部分:动力单元共有16页,发布于2018-12-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