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2038-2018

汽车轮胎静态接地压力分布试验方法

Methodofautomobiletyrestaticcontactpressuredistribution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汽车轮胎静态接地压力分布试验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汽车轮胎静态接地压力分布试验方法的编号:GB/T22038-2018。汽车轮胎静态接地压力分布试验方法共有7页,发布于2019-11-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G41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83.160.10
  • 实施日期2019-11-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7页
  • 文件大小754.09KB

汽车轮胎静态接地压力分布试验方法


国家标准 GB/T22038一2018 代替GB/T22038一2008 汽车轮胎静态接地压力分布试验方法 Methodofautomobiletyrestatiecontaepressuredlistribution 2018-12-28发布 2019-11-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22038一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22038一2008《汽车轮胎静态接地压力分布试验方法》 与G;B/T22038一2008 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术语“径向力”的定义,加人轮胎受力坐标系(见3.1,2008年版的3.1) 修改了术语“接触面”的英文对应词,修改了接触面印痕的示意图(见3.,2,2008年版的3.2); -将术语“压力敏感胶片法”修改为“敏感胶片法”(见3.3,2008年版的3.3); -将术语“压力传感器法”修改为“传感器法”(见3.4,2008年版的3.4) -增加了术语“光吸收法”(见3.5); -增加了力/位移测量系统(见4.1.2.1); -增加了对压力分布测量系统的描述(见4.1.2.3); 将“偏差士1”改为“精度士0.05”见42.l,2008年版的4.2.1.1); -增加了对压力表精度的规定(见4.2.4); -增加了对位移测量系统精度的规定见4.2.5) 删除了设备的标定(见2008年版的4.2.2); 修改了试验条件中对各条件说明的先后顺序(见5.1,2008年版的5.1) 修改了对轮胎外观质量、试验轮绸、试验气压及试验负荷的规定(见5.1.2,5,1.3,5.1.4,5,1.6 2008年版的5.1.2、5.1.3、5.1.4、5.1.5) 删除了项目中对轮胎称重的要求(见2008年版的5.2.1). 增加了光吸收法的步骤要求,增加了径向加载速度的要求(见5.2.5), 增加了印痕形状矩形比的计算(见6.8). 增加了接地印痕花纹饱和度的计算(见6.10). 删除了压力分布曲线图的记录要求[见2008年版的第7章b)] 本标准由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轮胎轮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9)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三角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玲珑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万力轮胎股份有限公 司、安微佳通乘用子午线轮胎有限公司,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赛轮金宇集团股份有限公 司、双钱轮胎集团有限公司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森麟麟轮胎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轮胎股份有限 公司,山东华盛橡胶有限公司、浦林成山山东)轮胎有限公司、天津市万达轮胎集团有限公司、江苏通用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海大橡胶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科泰安轮胎有限公司、青岛致鉴检验有限公司、米 其林()投资有限公司、倍耐力轮胎有限公司、汕头市浩大轮胎测试装备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 车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泽山、邓世涛、陈少梅、卢振雄、陈志友、牟守勇,李淑环,朱新静,苏红斌、任绍文、 刘晶晶、尹智、肖圣龙、车明明、于振江、丁振洪、李贞延、夏欢、盛梦龙、陆奕、牛福相、陈迅、赵亮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220382008.
GB/T22038一2018 汽车轮胎静态接地压力分布试验方法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静态下测量汽车轮胎静态接地压力分布试验方法的术语和定义、设备的组成及精度、 试验条件、试验步骤及试验记录和数值的处理 本标准适用于轿车轮胎和载重汽车轮胎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21 轮胎外缘尺寸测量方法 GB/T2977载重汽车轮胎规格、尺寸、气压与负荷 GB/T2978轿车轮胎规格、尺寸、气压与负荷 GB/T6326轮胎术语及其定义 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HG/T2177轮胎外观质量 术语和定义 GB/T632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径向力radialforce 轮胎受到试验台垂直方向上的力 轮胎受力坐标系见图1 图1轮胎受力坐标系
GB/T22038一2018 3.2 接触面 contactpatch 轮胎表面与刚性平面接触的所有区域 图2为一个接触面印痕的示意图 说明 -周向; y 轴向 图2接触面印痕的示意图 3.3 敏感胶片法methodofprescalefrilm 利用压力敏感胶片在不同压力作用下的颜色浑度不同,通过标定不同颜色深度与压力的关系曲线, 将压力敏感胶片上的颜色深度分布转换为压力分布的方法 3.4 传感器法methodofsensor 用压力传感器测量轮胎静态接地压力分布的方法 3.5 光吸收法methodoflightabsorption 光学棱镜和平坦地面或粗糙橡胶表面之间某一点的光吸收量或光散射度是压力的丽数,利用这一 规律,把接地面内的这种光的明暗分布转换成压力分布的方法 设备的组成及精度 4.1设备的组成 4.1.1加载和定位装置 加载装置为任意的能够给充气轮胎提供径向力并能够保持负荷的装置 定位装置为任意可对轮胎旋转轴与刚性平台间相对垂直位移进行测量和定位的装置
GB/T22038一2018 4.1.2测量系统 力/位移测量系统 4.1.2.1 该测量系统应可测量轮胎的径向力和轮胎旋转轴与刚性平台间的垂直距离或距离的变化 4.1.2.2接地面积测量系统 该测量系统应可测绘出加载系统给定了目标负荷后轮胎与刚性平台的平台接触部分的图形,可测 量出印痕面积、接地面积、接地长度和接地宽度 4.1.2.3压力分布测量系统 该测量系统可辨识出径向力在轮胎接地面积内的分布(以压强表示) 4.1.3刚性平台 刚性平台应具有一个光滑平面.且能够满足如下要求 平台能够完全容纳整个接触印痕; 平台应具有足够的刚度,使加载到设备最大负荷的情况下平台不会发生变形 b 4.2试验设备的精度 4.2.1径向力加载方向与刚性平台角度值为90',精度为士0.05" 4.2.2加载装置能够使径向力精度为满量程的士1.0% 4.2.3接地面积测量系统所测的接地长度和接地宽度的精度为士2 mm 4.2.4压力表精度为士5kPa. 4.2.5位移测量系统的测量精度为士0.5mm 试验条件和步骤 5.1试验条件 5.1.1测试的轮胎在硫化后应停放至少24h,充气前,应在室温为18C36C的实验室内停放至少 3h 5.1.2轮胎外观质量宜符合HG/T2177的规定 5.1.3试验轮绸宜符合GB/T2978和GB/T2977规定的测量轮绸,或按试验申请者指定轮绸进行 试验 5.1.4试验轮胎的气压宜符合GB/T2977和GB/T2978规定的标准气压,载重汽车轮胎的气压宜为 最大负荷对应的气压(当规定有单、双胎两种使用条件时,则用单胎负荷相对应的气压),或按照试验申 请者指定气压进行试验 气压允许偏差:士5kPa 5.1.5轮胎充气后,在18C36C室温下停放至少24h 将停放后的轮胎气压重新调整至5.1.4规定 的气压,再停放15min后即可进行测试 若在同一点重复进行试验,应先检查气压是否在规定气压的 标准偏差以内 停放30min后即可进行下一次测试 径向加载负何宜参考GBT97和GB/T2978规定的标准负有(当规定有单.双胎两种使用杀 5.1.6 件时,则用单胎负荷),或按照试验申请者指定负荷进行试验
GB/T22038一2018 5.2试验步骤 5.2.1对轮胎表面的泥土、碎屑以及其他污染物进行清理,并修剪排气胶须和模缝胶边;然后将轮胎装 配到5.1.3要求的轮铜上,充以5.1.4规定的气压,按5.1.5的规定停放 5.2.2将试验轮胎和轮剌组合体固定在试验机上 5.2.3在轮胎的胎侧标出需要的试验点 5.2.4按照GB/T521的规定,测量轮胎的充气外直径和断面宽度 或施加径向力<50N,记录轮胎旋 转轴与刚性平台间的垂直距离作为轮胎充气外直径的一半 5.2.5在轮胎与刚性平台间放置压感胶片或带有传感器的压力毯或特定的反光纸.以(50土2.5)mm/min 的径向加载速度施加径向负荷至5.1.6的规定值,该速度应确保压感胶片或压力传感器受压部位不起 皱,加载至规定负荷后保持2min以上 测量负荷下轮胎的静负荷半径和断面宽度 5.2.6对压力分布测量系统取得的数据按要求进行处理 试验记录及数值计算 6.1记录实验室温度、试验用轮试验负荷,试验气压以及轮胎的充气外直径和断面宽度 6.2记录轮胎静负荷半径R、和负荷下的断面宽度 6.3测量并记录负荷下轮胎的印痕面积,接地面积,接地长度和接地宽度 下沉量按式(1)计算 6.4 ,=D/2一Rs 式中 下沉量,单位为毫米(mm); D -轮胎充气外直径,单位为毫米(mm); R -静负荷半径,单位为毫米(mm). 6.5下沉率中按式(2)计算 =./(D/2一D/2×100% 式中 D 轮胎充气外直径,单位为毫米(mm): 轮绸名义直径,单位为毫米(mm); D o 下沉量,单位为毫米(n mm 6.6硬度系数H,按式(3)计算 H,=Q,/A 义尸,)X1o 式中 Q: 试验负荷,单位为牛顿(N); 接地面积,单位为平方厘米(cm=); Ae 试验气压,单位为千帕(kPa). P 6.7接地系数F 按式(4)计算 F =L/w 式中 接地长度,单位为毫米(mm); W 接地宽度,单位为毫米mm)
GB/T22038一2018 6.8印痕形状矩形比R 按式(5)计算 80%W 图3印痕形状 R =2CL/(ISL十O)SL 式中: CL 接地印痕中心接地长度(见图3),单位为毫米(mr m; ISL -内侧胎肩部(80%接地宽处)的接地长度(见图3),单位为毫米(mm) OSL -外侧胎肩部(80%接地宽处)的接地长度(见图3),单位为毫米(mm) 平均接地压力P(kPa)按式(6)计算; 6.9 P=Qe/Ae×10 式中: 试验负荷,单位为牛顿(N); Q A -接地面积,单位为平方厘米(cm') 6.10接地印痕花纹饱和度s按式(7)计算 S=Ae/AG×100% 式中: 接地面积,单位为平方厘米(cmf)5 Ae Aa -印痕面积,单位为平方厘米(cm) -他,66.我了,68计算结果修约到小数点之后两 6.116.4,6.5,6.9,6.10计算结果修约到小数点之后- 测量和计算结果按GB/T8170的规定进行修约 位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第6章记录和计算的数值 a b)压力分布色彩图

汽车轮胎静态接地压力分布试验方法GB/T22038-2018

试验原理

汽车轮胎静态接地压力分布试验是通过在胎面上布设测点,采集轮胎胎面与地面接触点处的接地压力分布数据,以评估轮胎性能的一种试验方法。

试验时,将轮胎安装在标准轮辋上,使之与地面接触,然后在轮胎胎面上布设测量点,并通过测量传感器采集轮胎胎面在不同位置处的接地压力分布数据。最终根据采集到的数据对轮胎的静态接地压力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从而评估轮胎的性能。

试验步骤

  1. 将轮胎安装在标准轮辋上,使之与地面接触,调整轮胎充气压力和轮辋侧向跳动量至符合要求。
  2. 在轮胎胎面上布设测点,并通过测量传感器采集轮胎胎面在不同位置处的接地压力分布数据。
  3. 根据采集到的数据对轮胎的静态接地压力分布情况进行分析,评估轮胎的性能。

试验要求

  • 试验应该在干燥、平整的地面上进行。
  • 轮胎充气压力和轮辋侧向跳动量应该符合相关标准规定。
  • 测量传感器的精度应该符合相关标准规定。
  • 测量数据应该记录并加以处理,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轨道交通机车车辆受电弓特性和试验第4部分:受电弓与地铁、轻轨车辆接口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轨道交通机车车辆受电弓特性和试验第4部分:受电弓与地铁、轻轨车辆接口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轨道交通机车车辆受电弓特性和试验第4部分:受电弓与地铁、轻轨车辆接口的编号:GB/T21561.4-2018。轨道交通机车车辆受电弓特性和试验第4部分:受电弓与地铁、轻轨车辆接口共有9页,发布于2019-07-01
互感器试验导则第1部分:电流互感器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互感器试验导则第1部分:电流互感器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互感器试验导则第1部分:电流互感器的编号:GB/T22071.1-2018。互感器试验导则第1部分:电流互感器共有61页,发布于2019-07-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

航空轮胎表面质量

载重汽车翻新轮胎

轿车翻新轮胎

充气轮胎修补

标签
化工专用仪器仪表 橡胶、塑料用机械 非金属化工机械设备 化工设备 化工机械 化工机械与设备零部件 化工机械与设备综合 火工产品 工业气体与化学气体 其他化工产品综合 照相级化学药品 磁记录材料 感光材料 感光材料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水处理剂 水处理剂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催化剂 催化剂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化学助剂 化学助剂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生化试剂、临床分析试剂 一般有机试剂、有机溶剂 一般无机试剂 化学试剂综合 染料 染料中间体 染料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颜料 颜料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涂料辅助材料 涂料 涂料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炭黑 再生胶 其他橡胶制品 医用和食品工业用橡胶制品 胶乳制品 橡胶密封件 胶管、胶带、胶布 轮胎 橡胶制品综合 胶粘剂 胶粘剂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合成橡胶 合成橡胶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塑料型材 合成树脂、塑料 合成树脂、塑料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合成材料综合 农药 农药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化肥、化学土壤调理剂 化肥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煤焦油加工产品 一般有机化工原料 基本有机化工原料 有机化工原料综合 其他无机化工原料 氧化物、单质 无机盐 无机酸、碱 无机化工原料综合 卫生、安全、劳动保护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电子计算机应用 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技术管理 标准化、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