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35697-2017

架空输电线路在线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

General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on-linemonitoringdeviceonoverheadtransmissionlines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架空输电线路在线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架空输电线路在线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的编号:GB/T35697-2017。架空输电线路在线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共有132页,发布于2018-07-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K40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29.240.20
  • 实施日期2018-07-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132页
  • 文件大小9.14M

以图片形式预览架空输电线路在线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

架空输电线路在线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


国家标准 GB/T35697一2017 架空输电线路在线监测装置 通用技术规范 Generaltechniealspecificationforon-linemomitoringdeviee onoverheadtransmissionlines 2017-12-29发布 2018-07-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35697一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电力设备状态维修与在线监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21)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电工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运维检修部、电力科学研究院、中 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华东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公 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国网新疆电力公司、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 院、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厦门供电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于钦刚、李红云、周宏宇、李正、李喜来、李昊,赵文彬,姜文东、雍军、粱乃峰 刘振宇、陈继东、程登峰、严有祥、郭志广吴立远、毕建刚、杨细望、何红太,倪康婷、龚坚刚、王毅、张帆
GB/35697一2017 架空输电线路在线监测装置 通用技术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架空输电线路在线监测装置的分类与组成、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 装、运输和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110(66)kV及以上电压等级交直流架空输电线路在线监测装置,其他电压等级的 架空输电线路在线监测装置可参考执行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2314电力金具通用技术条件 GB/T2317.2电力金具试验方法第2部分;电晕和无线电干扰试验 GB/T2317.3电力金具试验方法第3部分:热循环试验 GB/T2408塑料燃烧性能的测定水平法和垂直法 GB/T2423.1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 GB/T2423.2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 GB/T2423.4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Db;交变遏热(12h+12h循 环) GB/T2423.6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二部分;试验方法试验Eb和导则;碰撞 GB/T2423.10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Fc;振动(正弦 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N;温度变化 GB/T2423.22环境试验 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Sa模拟地面上的太阳辐射及其试验导则 GB 2423.24环境试验 GB 2689.1恒定应力寿命试验和加速寿命试验方法总则 2689.2寿命试验和加速寿命试验的图估计法(用于威布尔分布) GB 3482电子设备雷击试验方法 GB 3512硫化胶或热塑性橡胶热空气加速老化和耐热试验 GB 42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 信息技术设备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4943.1 6388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 GB 6587电子测量仪器通用规范 GB GB/T9535地面用晶体硅光伏组件设计鉴定和定型 GB/T9969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 GB/T10125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 GB/T1l463电子测量仪器可靠性试验 GB/T13384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35697一2017 3.6 aqtstionmude 自动采集模式 aut0maticdata 监测装置按照设定的时间间隔进行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并将信息上传到主站系统 3.7 受控采集模式dataacguisitionmodeundercontrol 监测装置按照主站系统下发的指令进行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并将信息上传到主站系统 3.8 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eantimebetweenfailures;MIB 监测装置两次相邻故障间的连续工作时间的平均值 3.9 数据缺失率 missingmeasrerate 按照采样周期在一段时间内未能测得的数据个数与应测得的数据个数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3.10 额定容量ratedcapacity 室温(25C士5)下完全充电的蓄电池以10h率放电电流[IA]放电,达到放电终止电压时所 放出的容量(Ah). 3.11 natedlenersy 额定能量 室温(25C士5C)下完全充电的蓄电池以I(A)电流放电,达到放电终止电压时所放出的能量 (Wh) 3.12 能量保持率eneryretentionrate 完全充电的蓄电池在一定温度下储存一定时间后,完全放电时的能量与额定能量的比值 3.13 10h率放电电流10hdisehargerate 蓄电池的数值为额定容量/10的放电电流,表示为lnA),单位为安培(A). 总则 4.1监测装置不应影响输电线路的运行安全 4.2监测装置应遵循简单,可靠、适用的原则,采用标准化、模块化、小型化以及低功耗设计,并满足输 电线路户外自然环境下长朋可靠运行的要求 监测装置与主站系统之间的信息通信应满足信息安全要求 4.3 4.4监测装置的选型和应用应遵循实用性、适用性和必要性的原则 5 分类与组成 5.1监测装置的分类 监测装置按照监测对象分为通道环境监测装置、线路本体监测装置两类,详见表1所示 典型监测装置的现场应用场景可参见附录A 5.2监测装置组成 监测装置通常由数据采集单元、数据监测终端和供电电源组成 数据采集单元一般按照传输方式
GB/T35697一2017 分为无线数据采集单元和有线数据采集单元,数据监测终端一般包括主控与处理单元,现场通信单元、 远程通信单元等,供电电源一般包括能量收集单元、蓄电池和控制器等 表1监测装置分类表 分类 监测对象 典型监测装置类型 说明 气象环境 气象监测装置 通道环境监 不限于通道监控,也可以用于 测装置 通道状况 图像监控装置、视频监控装置 线路本体监控 基础 基础沉降监测装置,地质滑坡监测装置 技术尚未成熟,暂不考虑 杆塔 杆塔倾斜监测装置 覆冰监测装置、微风振动监测装置、舞动监测装 导地线 置、导线温度监测装置、导线弧垂监测装置 线路本体 风偏监测装置,现场污秽度监测装置、泄漏电流泄漏电流监测装置技术尚未 监测装置 绝缘子串 监测装置 成熟,暂不考虑 金具温度监测装置 已与导线温度监测装置合并 金具 技术尚未成熟,暂不考虑 接地装置 接地电阻监测装置 技术尚未成熟,暂不考虑 附属设施 拉线张力监测装置 技术要求 6 6.1工作条件 监测装置的工作条件分为I、I、三种等级,其工作条件应满足表2的规定 表2工作条件要求 等级 相对湿度 大气压力 抗风等级 环境温度 工作温度 级 25'十45 -25十70 不低于线路 -40'C十45C 40C十85C 本体抗风 级 5%~100% 50kPa106kPa 等级 川级 55 十45 -55 +85C 6.2外观和结构 6.2.1外观应完整、整洁、无损伤 6.2.2监测装置的金属构件应采用耐腐蚀材料,非金属构件应采用耐老化材料 6.2.3应满足防腐蚀、防霉菌、防潮湿、防盐雾要求,并具有防止动物影响的措施 6.2.4各零部件及相应连接线应有防松措施 6.2.5应具有永久标识,铭牌,文字及符号应简明清晰 6.2.6监测装置的外壳为单层结构时,防护等级应满足GB/T4208中规定的lIP65要求;外壳为双层结 构时,外层防护等级应满足GB/T4208中规定的IP54要求,内层防护等级应满足IP65要求 6.2.7监测装置的外观和结构应与相应线路构件相匹配,监测装置安装时不宜改变线路本体结构 如
GB/35697一2017 改变,应符合线路设计规范 6.3功能要求 6.3.1数据采集 监测装置应具备自动采集模式和受控采集模式 6.3.2数据处理 监测装置应具备数据合理性检查分析功能,能对数据进行预处理,自动识别并剔除无效数据;宜具 备对原始数据的计算功能,得出直观反应输电线路状态的监测量 6.3.3数据通信 监测装置应利用公共网络或专用网络,将信息无线/有线远程传输到主站系统 6.3.4电源管理 监测装置应具备蓄电池自动浮充电能、过压保护,欠压保护,过流保护等管理功能,并具备随温 6.3.4.1 度变化自动调整充电电压功能 6.3.4.2监测装置应具备电量与负载分级管理功能;根据当前蓄电池电量、功耗等,按重要性宜分级切 断负载,并调整监测装置运行方式 6.3.4.3监测装置应具备对蓄电池电量、电池电压等供电电源状态进行监测功能,并向主站系统上传相 关信息 6.3.5远程维护 6.3.5.1监测装置应具备身份认证和远程程序升级功能,程序升级应具备向下兼容性 6.3.5.2监测装置应具备远程查询/设置参数、数据召唤、远程复位、远程对时等功能 6.3.5.3监测装置宜具备远程调试工作模式 6.3.5.4监测装置宜具备自检、自诊断和自恢复功能,并可把自检、诊断等信息传输到主站系统 6.4测量范围和准确度 监测装置的测量范围及参数准确度等技术指标应在专项产品标准中规定 典型监测装置的主要技 术指标应满足附录B要求 6.5信息存储 图像应循环存储至少30d,视频应循环存储至少60nmin,音频应循环存储至少2d,其他数据应循 环存储至少90d 6.6时钟性能 6.6.1监测装置内部时钟24h内走时误差应小于1s,并具有断电保护功能 6.6.2监测装置应具备网络对时功能,对时误差应小于5s 6.7 安全性能 6.7.1监测装置的机械、电击、能量等安全要求应符合GB4943.1的相关规定 6.7.2安装在导地线上的监测装置质量宜小于2.5kg,如单体质量超过2.5kg应经设计校核,其中导
GB/T35697一2017 地线微风振动采集单元的质量应小于1.0kg;应能承受导地线的振动,不应对导地线有磨损或其他机械 伤害,不应降低相间距离,对地距离和对杆塔的电气间隙,并满足设计要求 6.7.3安装在绝缘子串上的监测装置不应降低绝缘子串的绝缘特性和机械强度,且满足风偏要求和对 其他部件的安全距离,同时应能承受故障电流 6.7.4安装在杆塔上的监测装置应采取防振,防松措施,而且不应降低杆塔的机械强度 6.7.5安装在杆塔基础上的监测装置应采取防盗、防松,防水、防潮等措施,不应破坏杆塔基础的完 整性 6.7.6监测装置外接数据线应采用屏蔽线,数据线与电源线均应采用金属软管保护,且预留外接线不 宜过长;所有引线均应采用专用金具固定在线路本体上,并采取适当的防松措施 6.7.7塔上监测装置应采用满足输电线路户外运行环境的封装完好的天线,禁用塑料吸盘天线,天线 安装应牢固可靠 6.7.8线上监测装置应采用内置式封装完好的天线,禁用鞭状天线,并满足相应电压等级的电晕和无 线电干扰试验要求 6.8通信兼容性 6.8.1现场通信兼容性 数据监测终端与数据采集单元之间宜支持下列通信方式之一 串行通信; a) b 短距无线通信; 网络通信 c 6.8.2远程通信兼容性 监测装置与主站系统之间应支持下列通信方式之- 无线网络通信 a D)光纤通信; e 卫星通信 6.8.3信息安全 应采取信息安全措施 6.8.4应用层数据传输规约 现场使用环境下,监测装置与主站系统之间应用层数据传输规约应满足附录c或附录D要求 6.9供电电源性能 6.9.1在输电线路杆塔上,宜采用太阳能板加蓄电池等供电方式,供电电源应满足监测装置在当地环 境条件下连续工作要求 在输电线路导地线上,宜采用感应取能,太阳能或高能电池等供电方式,供电电源应满足监测装 6.9.2 置在当地环境条件下连续工作要求,并满足如下要求 对采用感应取能供电的数据采集单元,其最小启动电流不应大于50A; a) b)对采用太阳能供电的数据采集单元,其电池单独供电时间不应少于30d c 对采用高能电池供电的数据采集单元,其电池单独供电时间不应少于3年 6.9.3杆塔上供电电源应配置独立的充放电控制器,供电电源标称电压为IC十12V
GB/35697一2017 6.9.4杆塔上供电电源宜采用分体式设计,蓄电池及充放电控制器宜安装在独立的机箱内 在酷热 严寒地区使用时,机箱宜采取隔热措施 6.9.5电源机箱单体质量不应超过35kg 6.9.6电源和信号插口应采用防水航空插头,并采用防误插设计 6.9.7杆塔上太阳能电池板、蓄电池和充放电控制器的技术要求及容量配置见附录E. 6.10环境适应性 6.10.1 低温性能 I级应满足GB/T2423.1中规定的严酷等级为温度一25C、持续时间72h的低温试验要求;级 应满足温度一40、持续时间72h的低温试验要求;级应满足温度一55、持续时间72h的低温试 验要求 6.10.2 高温性能 级应满足GB/T2423.2中规定的严酷等级为温度70C、持续时间72h的高温试验要求;I级 和皿级应满足温度十85、持续时间72h的高温试验要求 6.10.3 交变湿热性能 应满足GB/T2423.4中规定的严酷等级为;高温温度为十55C,试验周期48h(2个循环)的交变 湿热试验要求 6.10.4温度变化(冲击)性能 应满足GB/T2423.22中规定的严酷等级为;低温为一40C,高温为十70C,暴露时间为3h,循环 次数为5次的温度变化冲击)试验要求 6.10.5覆冰性能 监测装置应能承受在环境温度为一7C-3C,表面覆冰厚度为20mm,保持时间48h的覆冰试 验要求 6.10.6盐雾腐蚀性能 应满足GB/T10125中规定的乙酸盐雾试验(AASS试验)或铜加速乙酸盐雾试验(CASS试验) 要求 6.10.7老化性能 应满足GB/T16422.3,GB/T16422.2,GB/T2423.24,GB/T3512中规定的荧光紫外老化、饭灯老 化、热老化试验要求 6.11电磁兼容性能 6.11.1静电放电抗扰度 应满足GB/T17626.2中规定的试验等级为4级的静电放电抗扰度要求 6.11.2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 应满足G;B/T17626.3中规定的试验等级为3级的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要求
GB/T35697一2017 6.11.3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 应满足GB/T17626.4中规定的试验等级为4级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要求 6.11.4浪涌(冲击)抗扰度 应满足GB/T17626.5中规定的试验等级为4级的浪涌(冲击)抗扰度要求 6.11.5工频磁场抗扰度 应满足GB/T17626.8中规定的试验等级为5级的工频磁场抗扰度要求 6.11.6脉冲磁场抗扰度 应满足GB/T17626.9中规定的试验等级为5级的脉冲磁场抗扰度要求 6.12电气性能 6.12.1 电晕和无线电干扰 对安装在导线和绝缘子串上的监测装置,其电晕熄灭电压和无线电干扰水平应满足相应电压等级 的架空输电线路金具的要求 6.12.2电流耐受性能 对于安装在导线上及采用感应取能供电方式的监测装置,应能承受导线最大允许工作电流,而无干 扰、无损坏,并能正常工作 6.12.3温升性能 对安装在导线上的监测装置,其夹具及表面的温升不应超过导线的温升 6.12.4雷击性能 对于安装在杆塔上的监测装置,在电源机箱任一电源进线与地之间施加波形为1.2/50!s,峰值为 6kV的冲击电压全波,在相同极性下,试验10次,每次间隔5s,应无飞弧或击穿现象 试验结束后,监 测装置应能正常工作 对安装在导地线上的监测装置,距离被检监测装置5m(对特高压等级电压,该距离为8m),对导 线施加相应电压等级绝缘子串耐受水平的标准雷电波各3次,试验期间及试验结束后监测装置应能正 常工作 6.13机械性能 6.13.1振动性能 在非工作状态下,非包装状态的监测装置应能承受GB/T2423.10中规定的如下试验等级的正弦 振动 频率范围;塔上监测装置5Hz一55Hz,线上监测装置10Hz一150Hz a 峰值加速度;10m/s; b 扫频循环次数:5次 c d 危险频率持续时间:10min士0.5min
GB/35697一2017 6.13.2垂直振动疲劳性能 安装在导地线上的监测装置应能承受振幅A=士0.5mm、频率f=25Hz50Hz、振动次数 N=1×10'次的垂直正弦振动 6.13.3碰撞性能 在非工作状态下,非包装状态的监测装置应能承受GB/T2423.6中规定的如下试验等级的碰撞 脉冲持续时间:16 ms aa b 每方向的碰撞次数:1000次; 峰值加速度:98m/、 c 6.13.4包装运输性能 包装后的监测装置应能承受如下试验要求 a)GB/T6587中规定的等级为2级的自由跌落和翻滚; b QJ/T815.2中规定的等级为三级公路中级路面或四级公路低级路面、连续2h的运输 6.14可靠性 6.14.1监测装置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不应低于25000h, 6.14.2监测装置的使用寿命不应少于8年,其中蓄电池的使用寿命不应低于4年,太阳能板的使用寿 命不应低于20年 6.14.3数据缺失率应小于1% 试验方法 7.1试验条件 除另有规定外,各项检验宜在如下条件下进行 环境温度;+15C+35C; aa b)相对湿度:不大于75%; 大气压力;86kPa一10kPa c 7.2试验项目及方法 7.2.1外观和结构检查 7.2.1.1试验方法 目测 7.2.1.2判定准则 应满足6.2等有关条款规定的相关技术要求 7.2.2质量和尺寸检查 7.2.2.1 试验方法 采用计量器具对监测装置的质量和结构尺寸进行测量
GB/T35697一2017 7.2.2.2判定准则 应满足6.7、6.9、附录E等有关条款规定的相关技术要求 7.2.3防护等级 7.2.3.1 试验方法 依据GB/T4208中规定的试验要求和方法进行检验 7.2.3.2判定准则 应满足6.2等有关条款规定的相关技术要求 7.2.4准确度检测 7.2.4.1气象监测装置准确度 7.2.4.1.1气温的准确度检测和判定准则应满足如下要求 气温准确度试验方法 a 应按照以下试验方法进行检测 测试点根据每个传感器相应的测量范围选取,但至少应包含以下7个点;一55C、一20、 1 一5C、,0C、十5C、十30C和十50 当标准器温度到达测试点并达到试验设备规定的稳定时间后方可读数; 2 在每个测试点上,读取标准器和气象监测装置上相应的温度示值,连续读取4次 3 用标准器四次示值的平均值加上修正值作为标准值,用被测温度传感器四次示值的平均 ! 值减去标准值作为该测试点的示值误差; 给出各测试点上的各示值误差值 5 用被测温度传感器在全量程各测试点的示值误差的最大值作为该被测温度传感器测量 6 误差 b)判定准则 测量误差:士0.5C 7.2.4.1.2相对湿度的准确度检测和判定准则应满足如下要求 相对湿度准确度试验方法 a 应按照以下试验方法进行检测 湿度传感器的测试点及顺序为30%、50%、70%、80%,90%、98%、90%,80%、70%、 50%、30%; 2 在升湿过程中不能有降湿趋势,在降湿过程中不能有升湿趋势; 当湿度点调好并经过10min的稳定后读数: 3 4 用气象监测装置的测量值减去标准器的示值得出示值误差,计算出各测试点上正反行程 时的示值误差平均值 5 用全量程中各测试点上示值误差平均值中的最大值作为被测湿度传感器测量误差 b) 判定准则 测量误差:士4%湿度<80%时);士8%湿度>80%时 7.2.4.1.3风速的准确度检测和判定准则应满足如下要求 a 启动风速试验方法 启动风速测试应根据传感器类型不同选择以下试验方法 10
GB/35697一2017 1 超声式风速传感器;将风速传感器安装在风洞内,在传感器处于任一静止状态下,起动风 机,使风速缓慢增大,记录下当传感器开始正常工作时的最低风速值 按以上方法重复测 试3次,取其中的最大值作为风速传感器启动风速的评定依据 三杯式风速传感器;将风速传感器安装在风洞内,在风杯处于任一静止状态下,起动风机 使风速缓慢增大,记录下当风杯开始启动并连续旋转时的最低风速值 按以上方法重复 测试3次,取其中的最大值作为风速传感器启动风速的测量误差 b)风速准确度试验方法 风速准确度应按照以下试验方法进行测试: m/s、30m/s 型式试验的测试点及顺序为2m/s、5m/s、10m/s、15 m/s、20m/s,25 35m/s、40m/s、50m/s,60m/s,50m/s、40m/s,30m/s、20m/s、10m/s,抽样试验和 出厂试验测试点及顺序均为2m/s,5m/s、10m/s、15m/s,20m/s,25m/s、30m/s、 35m/s、20m/s、10m/s; 每个测试点调好后,稳定2min; 22 33 根据微差压计的实测风压值(Pa)和流场温度、气压及相对湿度值,计算出风洞内的标准 风速值; 将风速传感器的测量值与标准风速值进行比较,计算出示值误差,取各测试点示值误差的 4 最大值作为测量误差 判定准则 c 风速应满足以下要求 测量误差;士(0.5十0.03u)m/s,为标准风速值 1 起动风速<0.5m/s 2 7.2.4.1.4风向的准确度检测和判定准则应满足如下要求 风向启动风速测试 aa 本试验方法仅适用于带风标的风向传感器,超声式传感器不需要测试风向启动风速 将风向传感器安装在风洞内,使风标与风洞轴线夹角先后成20"和340',从静止状态开始启动风速 并缓慢增加风速,使风标起动并向0°方向转动,记录下当夹角<5°时的风速值,按以上方法每个角度重 复测试两次,取其最大值作为风向传感器启动风速的评定依据 b)风向准确度测试 将风向传感器安放在0”360"度盘上,先对准0",然后每转动10”测试一点,读取度盘指示值和风 向传感器的测试值,并计算出示值误差,取示值误差最大值作为风向准确度的评定依据 判定准则 c 风向应满足以下要求 风向测量误差:士5° 2) 风向起动风速;<0.5m/s 7.2.4.1.5气压的准确度检测和判定准则应满足如下要求 试验方法 a 应按照以下试验方法进行检测 1将标准气压计与被测气压传感器用真空管与可调式气源连接; 2 测试点及顺序为1060hPa、1000hPa,950hPa、900hPa,850hPa、750hPa,650hPa、 550hPa、500hPa、650hPa、750hPa、850hPa,900hPa,950hPa、1000hPa、1060hPa; 3 在降(升)过程中不能有升(降)压趋势,气压变化应单调递减(增); 4 按要求调整好压力点,示值稳定后方可读数; 5 用气象监测装置的气压测量值减去标准气压计的示值,得到被测气压传感器在该测试点 11
GB/T35697一2017 上的示值误差,计算各测试点上正反行程时的示值误差的平均值,取各点平均示值误差中 的最大值作为测量误差 D)判定准则 测量误差:士0.3hPa 7.2.4.1.6雨量的准确度检测和判定准则应满足如下要求 10 mm降雨量试验方法 a mm/min和4mm/min 用314.16ml的标准容器向雨量计承水口注水,注水速度分别按0.5 两种降水强度进行,记录数据采集器上的雨量示值; 22 每种降水强度分别测试三次,计算降水强度的示值误差,用两种降水强度示值误差较大的 值作为最大误差 b)30mm 降雨量试验方法 1 mm/min和4mm/minm 用942.48ml的标准容器向雨量计承水口注水,注水速度分别按1 两种降水强度进行,记录数据采集器上的雨量示值; 每种降水强度分别测试三次,计算降水强度的示值误差,用两种降水强度示值误差较大的 值作为最大误差 c 判定准则 雨量测量误差;士0.4mm(<10mm时);士4%(>10mm时 7.2.4.1.7光辐射的准确度检测和判定准则应满足如下要求 试验方法 a 宜按照以下试验方法进行检测 计算当天10时以后的太阳高度角,在满足太阳高度角大于30下,将标准总辐射表与被测 1 传感器同放在室外平台上,接线柱朝北 在当天10时至14时之间进行测量,时间间隔为5nmin,同时记录下标准总辐射表与被测 22 传感器的读数,以及测量期间的平均气温、相对湿度等 计算各点平均测量误差中的最大值作为测量误差 3 b)判定准则 测量误差;士5% 7.2.4.2覆冰监测装置准确度 7.2.4.2.1拉力采集单元的准确度检测和判定准则应满足如下要求 a)试验方法 应按照JG455的示值检定方法及如下要求进行检测 检验点的选择;拉力传感器工作在线弹性范围内,测量下限为测量上限的5%,该点为检 1 验起始点 在5%20%测量范围内,选取5%、10%、15%,20%共4个点;在20%~ 00%测量范围内,选取20%、40%60%、80%、,100%等5个点,即在5%一100%测量范 围内共选取8个点 检验过程:将拉力传感器安装成工作状态,示值指示装置调至零点(或作为零点的起始位 置) 沿拉力传感器受力轴线逐点递增标准力值,至各检验点保持稳定后记录相应进程示 值,至测量上限后逐点递减卸载标准力值,至各检验点保持稳定后记录相应回程示值 该 检验过程连续进行3次,每次检验前均应将示值指示装置调至零点(或作为零点的起始位 置) 每一次检验结束卸载标准力值后相隔30s,记取拉力传感器的回零示值 检验范围;型式试验的检测范围为0%FS100%FS,抽样检验和出厂检验的检测范围均 为0%FS~50%FS. 12
GB/35697一2017 b)判定准则 测量范围误差等技术指标应满足附录B有关要求 7.2.4.2.2倾角采集单元的准确度检测和判定准则应满足如下要求 试验方法 a 应按照JF1083的示值检定方法进行检测 b)判定准则 测量范围误差等技术指标应满足附录B有关要求 7.2.4.3微风振动监测装置准确度 7.2.4.3.1试验方法 应按照以下试验方法进行检测 微风振动采集单元安装技术要求 a 应将微风振动采集单元固定在刚性支架上,且传感器探头尽量对准振动台台面中心;应对传感器探 头施加一定的预紧力,并在试验过程中注意监视传感器探头与台面的接触情况 b)频率响应检测 应按照JG676及以下试验方法进行频率响应检测;由振动标准装置给出某一固定的振动幅值[如 0.3mm(pp)],改变频率,测量不同频率下被检监测装置的示值 在0150Hz范围内,推荐在10,2o 30、40,60、80,110,130,150(单位;H2)各频率点,选取不少于7个(包括频率上限)下进行试验,选取以 上频率点中误差最大值作为频率测量误差 监测装置频率响应按式(1)计算其相对误差0, S S ,= X100% 式中 监测装置示值,单位为毫米(mm)(pp); S S 振动标准装置给出的标准值,单位为毫米(mm)(p-p) 幅值非线性度检测 c 应按照JJG676及以下试验方法进行幅值非线性度检测;选取某一频率(如40Hz)作为参考频率 点,在该频率不变的情况下,由振动标准装置给出不少于6个均匀分布的振动幅值,分别测量被检监测 装置在不同幅值下的示值 监测装置幅值非线性度按式(2)计算其相对误差o. -S ×100% L = S 式中: S -监测装置示值,单位为毫米mm)(pp); -振动标准装置给出的标准值,单位为毫米(mm)(pp). 7.2.4.3.2判定准则 微风振动测量范围、幅值非线性度、频率响应、频率测量误差等技术指标应满足附录B有关要求 7.2.4.4舞动监测装置准确度 7.2.4.4.1试验方法 应按照以下试验方法进行检测 13
GB/T35697一2017 舞动采集单元的安装要求 a 检测单个舞动采集单元时,应将舞动采集单元固定在舞动标准装置台面上某一位置,并在其对称位 置上配置平衡重块;同时检测多个舞动采集单元时,应以舞动标;谁装置台面为中心作对称布置 D)舞动监测装置频率响应 应按照JG676及以下试验方法进行频率响应检测;由舞动标准装置给出某一固定的舞动幅值(如 5m(pp)),改变频率,测量不同频率下被检舞动监测装置的示值 在02Hz范围内,推荐在0.1、0.3 0.5,0.7,0.9,1.1、l.4、1.7、2.0(单位;H2)等频率点,选取不少于7个(包括频率上限)下进行检测 舞动监测装置频率响应按式(3)计算其相对误差0, S 100% o 式中 S 舞动监测装置示值,单位为米(m)(pp); 舞动标准装置给出的标准值,单位为米(m)(pp) c 舞动监测装置幅值非线性度 应按照JG676及以下试验方法进行幅值非线性度检测:选取某一频率(如0.9Hz)作为参考频率 点,在该频率不变的情况下,由舞动标准装置给出不少于6个均匀分布的舞动幅值,推荐在1.0nm、 l.8m、2.6m,3.4m、4.2m、5.0m(pPp)下,分别测量被检舞动监测装置在不同幅值下的示值 舞动监测装置幅值非线性度可按式(4)计算其相对误差oL ×100% 式中 -舞动监测装置示值,单位为米(m)(pp) S -舞动标准装置给出的标准值,单位为米(m)(pp) 7.2.4.4.2判定准则 舞动测量范围、幅值非线性度、频率响应,频率测量误差等技术指标应满足附录B有关要求 7.2.4.5导线温度监测装置准确度 7.2.4.5.1试验方法 应按照JF1171及以下试验方法进行检测: 测试点应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测量范围内,包括零点和上、下限值,不得少于5个点; a b 当标准器温度到达测试点并达到试验设备规定的稳定时间后方可读数在每个测试点上,读 取标准器和导线温度监测装置上相应的温度示值,连续读取4次; 用标准器4次示值的平均值加上修正值作为标准值,用被测温度传感器四次示值的平均值减 去标准值作为该测试点的示值误差 给出各测试点上的各示值误差值; d e 用被测导线温度监测装置在全量程各测试点的示值误差的最大值作为该被测导线温度监测装 置测量误差 7.2.4.5.2判定准则 导线温度测量范围、误差等技术指标应满足附录B有关要求 14
GB/35697一2017 7.2.4.6导线弧垂监测装置准确度 7.2.4.6.1试验方法 应按照如下试验方法进行检测: 将激光测距仪和监测装置一同安装在弧垂标准装置上; a b推荐5m.10, m.,0m.0m.Iom九个测量点,微光测距仪和监调装 m,15m、20m.25m,30n 置分别在各个测量点进行测量,每个测量点各测量3次; 分别计算测距仪的3次测量平均值和监测装置的3次测量平均值,再计算9个点的测量误差 7.2.4.6.2判定准则 导线弧垂测量范围误差等技术指标应满足附录B有关要求 7.2.4.7绝缘子串风偏监测装置准确度 7.2.4.7.1试验方法 应按照如下试验方法进行检测 将风偏采集单元固定于角度测量标准装置上; a 测试点根据量程均分12个测试点,包括量程下限、量程上限和零点在内 b 根据测试点数,依次调整角度测量标准装置至相应角度位置并读数,正,反向各试验一次,正、 c 反向读数减去各自起始读数为各测试点读数; 计算测试点的示值误差,其最大值作为测量误差 7.2.4.7.2判定准则 绝缘子串风偏测量范围、误差等技术指标应满足附录B有关要求 7.2.4.8杆塔倾斜监测装置准确度 7.2.4.8.1试验方法 应按照如下试验方法进行检测 将基于倾角测量原理的杆塔倾斜监测装置固定于角度测量标准装置上, a 测试点根据量程均分12个测试点,包括量程下限、量程上限和零点在内 b 根据测试点数,依次调整角度测量标准装置至相应角度位置并读数,正、反向各试验一次,正、 c 反向读数减去各自起始读数为各测试点读数; 计算测试点的示值误差,其最大值作为测量误差 d 7.2.4.8.2判定准则 杆塔倾斜监测测量范围误差等技术指标应满足附录B有关要求 7.2.4.9图像监控装置 7.2.4.9.1试验条件 宜采用如下检测设备和图像质量分析系统 反射标准光源系统四光源); a b 手持式测光表; 15
GB/T35697一2017 清晰度测试卡; c d 动态范围测试卡; es 噪点测试卡; fD 色彩还原测试卡; 透射光源桌冷白标准光源; 8 h) matest图像质量分析软件 7.2.4.9.2试验方法 宜按照如下试验方法进行检测 选择测试卡挂在背板上,同时将被测监控摄像头固定在支架上,镜头朝向测试卡,保持室内无 a 明显光线透人; 测量背板附近色温和光照,调节测试卡和镜头距离,使镜头可捕捉到测试卡上的全部定点 b 信息 将最终拍摄出来上送给主机的图像导人Imatest分析软件,进行图像质量分析,记录分析 结果 7.2.4.9.3判定准则 图像质量及等级等技术指标应满足附录B有关要求 7.2.4.10视频监控装置 7.2.4.10.1实时视频性能参数测试 按照现场配置方式组成视频监控系统,给监控装置通电,施加相应信号,分项检测监控装置是否具 有以下要求的各项性能: 视频参数设置 a bb 视频通道转换 eD 视频图像分辨率; d) 视频帧率、码流量、网络带宽 视频图像参数(色度、灰度、对比度,亮度); e 给定码流量上限情况下的视频图像质量(如差、普通、较好、好、最好) f 给定码流量上限情况下的码流控制(VBR,CBR). g h) 字幕叠加应统一格式,至少应包括位置信息,时间信息和可控标识 7.2.4.10.2云台和镜头控制性能 分项检测监控装置是否具有以下要求的各项性能 可设置: a 1) 每个摄像机云台的解码器协议类型; 2 每个摄像机云台的解码器地址参数; 33 每个摄像机云台的预置位; 4 串口通信速率参数 b 可控制: 云台:云台上、下、左、右移动及步长、速度控制,预置位,云台停止; 22 镜头:光圈调节、焦距调节、变倍调节控制等 16
GB/T35697一2017 按照制造商规定的技术条件进行充电,然后静置30min; b 在环境温度为25C士5C的条件下,对蓄电池进行标准放电 根据不同情况,标准放电可以 Io(A)电流对蓄电池进行恒流放电至制造商规定的放电终止电压,或按照制造商规定的技术 条件进行放电,然后静置301 min; c 参考GB/T22473方法,计算额定容量C和额定能量E; d 重复上述a)~e)步骤,共进行6次循环试验 7.2.6.1.2判定准则 额定容量/能量在第1次循环时不应低于90%的制造商标称容量/能量,且在第5次循环以前应达 到制造商标称容量/能量 7.2.6.230持续供电试验 7.2.6.2.1 试验方法 应按照如下试验方法进行检测 在环境温度为25C士5C的条件下,将供电电源与监测装置其他部件进行连接" a b 测试监测装置实际工作电流和待机(静态)电流各3次,分别取平均值,记录为!和; 监测装置工作时间和待机(静态)时间可以通过如下方式确定;测试监测装置实际工作时间和 待机(静态)时间各3次,分别取平均值,记录为t,和th; 断开供电电源与监测装置其他部件,对蓄电池进行标准充电 d 将供电电源与监测装置其他部件连接,仅依靠充满电的蓄电池供电,在采样周期为默认采样周 期、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以图1所示放电流程对蓄电池进行放电; 重复上述e)中试验流程,连续运行30d f) 测量蓄电池电压 g 7.2.6.2.2判定准则 蓄电池单独供电时间不应少于30d;连续完成30d放电试验后,蓄电池电压应高于制造商技术条 件中规定的放电终止电压 /mA Tminm 注:1 -监测装置实际工作电流;l 监测装置待机静态)电流 图1蓄电池持续供电试验放电流程 18
GB/35697一2017 7.2.6.3荷电保持及能量恢复能力试验 7.2.6.3.1试验方法 应按照如下试验方法进行检测: 对蓄电池进行标准充电; a b 蓄电池在环境温度为25笔士5C的条件下开路静置28d 不经充电立即对蓄电池进行标准放电,计算剩余容量C和放电能量E; d 蓄电池充满电后对蓄电池进行标准放电,计算恢复容量C 和放电能量Ea 以C/C×100%和E1/E×100%公式计算荷电保持能力; 以C./C×100%和E/E×100%公式计算能量恢复能力 7.2.6.3.2判定准则 应满足如下要求: 荷电保持能力:>95%; b)能量恢复能力:多90% 7.2.6.4高温能量保持率试验 7.2.6.4.1试验方法 应按照如下试验方法进行检测 对蓄电池进行标准充电 aa b)将蓄电池置于55C士2C环境模拟箱中,保持5h 对蓄电池进行标准放电,计算放电能量E c 以E,/E×100%公式计算高温能量保持率 d 7.2.6.4.2判定准则 高温能量保持率;>95% 7.2.6.5低温能量保持率试验 7.2.6.5.1试验方法 应按照如下试验方法进行检测 对蓄电池进行标准充电; aa b) 根据不同环境温度级别,将蓄电池分别置于不同低温环境温度中,静置48h以上 以A)电流对蓄电池进行恒流放电,至制造商规定的放电终止电压,计算放电能量Ea; c d 以E/E×100%公式计算低温能量保持率 7.2.6.5.2判定准则 低温能量保持率应满足表E.4的规定 7.2.6.6过充电保护试验 7.2.6.6.1试验方法 应按照如下试验方法进行检测 19
GB/T35697一2017 以I(A)电流继续对蓄电池充电,至电压达到制造商技术条件中规定的充电限制电压,控制 a 器应停止对蓄电池充电,观察1h; 对蓄电池进行标准放电,计算放电能量值为E b 7.2.6.6.2判定准则 应满足如下要求 蓄电池电压达到制造商技术条件中规定的充电限制电压时,应自动停止充电;蓄电池电压下降 a 到规定的充电限制电压以下后,应自动恢复充电 b 试验期间供电电源及蓄电池不应冒烟、爆炸、起火、漏液 放电能量E 不应低于蓄电池的制造商标称能量 c 7.2.6.7过放电保护试验 7.2.6.7.1试验方法 应按照如下试验方法进行检测: 蓄电池充满电后进行标准放电; a b以InA)电流对蓄电池进行恒流放电,至电压达到制造商技术条件中规定的放电终止电压, 蓄电池应停止放电,观察1h 计算放电能量值为En 7.2.6.7.2判定准则 应满足如下要求: 蓄电池电压下降到制造商技术条件中规定的放电终止电压时,应自动停止放电;蓄电池电压上 a 升到放电终止电压以上后,应自动恢复放电 b 试验期间,供电电源及蓄电池不应冒烟、爆炸、起火、漏液 放电能量E 不应低于蓄电池制造商的标称能量 c 7.2.6.8过电流保护试验 7.2.6.8.1试验方法 应按照如下试验方法进行检测 对蓄电池进行标准充电; a b) 使用带直流电度表的放电仪,接人供电电源的输出端,对供电电源进行放电放电电流从 100mA开始,按1A/nmin速率增加 7.2.6.8.2判定准则 在放电电流大于5A时,蓄电池应停止放电;放电电流小于5A时,蓄电池应恢复放电 7.2.6.9电源供电时间等效试验 7.2.6.9.1试验方法 应按照如下试验方法进行检测: 在环境温度为25C士5C的条件下,将供电电源与监测装置其他部件进行连接 a 20
GB/35697一2017 b 测试监测装置实际工作电流和待机(静态)电流各3次,分别取平均值,记录为1 和I; 监测装置工作时间和待机静态)时间可以通过如下方式确定;测试监测装置实际工作时间和 得机(静态)时间各3次,分别取平均值记录为人和 断开供电电源与监测装置其他部件,对蓄电池进行标准充电 d 将供电电源与监测装置其他部件连接,仅依靠充满电的蓄电池供电,在采样周期为(1/41/10) 义默认采样周期、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以图1所示放电流程对蓄电池进行放电; 重复上述e)中试验流程,连续运行1/4×30d~1/10×30d; 计算蓄电池单独供电等效时间,并测量蓄电池电压 g 7.2.6.9.2判定准则 蓄电池单独供电等效时间不应少于30d;连续完成等效30d放电试验后,蓄电池电压应高于制造 商技术条件中规定的放电终止电压 7.2.7环境试验 7.2.7.1低温试验 7.2.7.1.1试验方法 应按照如下试验方法进行检测 应按GB/T2423.1中规定的试验方法和要求,在6.10.1中规定的严酷等级下进行试验, a b)监测装置数据采集周期设置如下:非图像/视频类监测装置采集周期为10min;图像类监控装 置采集周期为20min(设定3个预置位);视频类监控装置试验包含开关机控制、云台控制和 焦距调整等内容,每12h触发一次:; 统计试验期间数据缺失率 7.2.7.1.2判定准则 在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监测装置在规定的限值内性能正常,且蓄电池应无鼓包、裂纹、开裂等现象, 并应满足以下条件 非图像/视频类监测装置试验期间数据缺失率应小于1%; 图像类监控装置试验期间数据缺失率应小于1%,图像完整清晰; b 视频类监控装置所有指令执行正常,视频播放流畅 c 7.2.7.2高温试验 7.2.7.2.1试验方法 应按照如下试验方法进行检测 应按照GB/T2423.2中规定的试验方法和要求,在6.10.2中规定的严酷等级下进行试验 a b)监测装置数据采集周期设置如下;非图像/视频类监测装置采集周期为10min;图像类监控装 置采集周期为20min(设定3个预置位);视频类监控装置试验包含开关机控制、云台控制和 焦距调整等内容,每12h触发一次; 统计试验期间数据缺失率 21
GB/T35697一2017 7.2.7.2.2判定准则 在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监测装置在规定的限值内性能正常,且蓄电池应无鼓包、溢流、裂纹、开裂等 现象,并应满足以下条件 a 非图像/视频类监测装置试验期间数据缺失率应小于1%; 图像类监控装置试验期间数据缺失率应小于1%,图像完整清晰; b 视频类监控装置所有指令执行正常,视频播放流畅 c 7.2.7.3交变湿热试验 7.2.7.3.1 试验方法 应按照如下试验方法进行检测: 应按照GB/T2423.4中规定的试验方法和要求,在6.10.3中规定的严酷等级下进行试验; a b)监测装置数据采集周期设置如下非图像/视频类监测装置采集周期为10min;图像类监控装 置采集周期为20min(设定3个预置位)视频类监控装置试验包含开关机控制,云台控制和 焦距调整等内容,每12h触发一次; 统计试验期间数据缺失率 7.2.7.3.2判定准则 在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监测装置在规定的限值内性能正常,蓄电池及封口剂不应有裂纹、开裂、溢 流,发烟、燃烧和爆炸等现象,并应满足以下条件 非图像/视频类监测装置试验期间数据缺失率应小于1%; a 图像类监控装置试验期间数据缺失率应小于1%,图像完整清晰; b 视频类监控装置所有指令执行正常,视频播放流畅 c 7.2.7.4温度变化(冲击)试验 7.2.7.4.1试验方法 监测装置在非工作状态下,按照GB/T2423.22中规定的试验方法和要求,在6.10.4中规定的严酷 等级下进行试验 7.2.7.4.2判定准则 试验后监测装置在规定的限值内性能正常;外观应整洁,无损伤和变形;蓄电池及封口剂应无鼓包、 溢流、裂纹、开裂、发烟、燃烧和爆炸等现象 7.2.7.5覆冰试验 7.2.7.5.1试验方法 应按照如下试验方法进行检测 被试设备:整套监测装置,按现场工作方式布置,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a 覆冰方法;按照DL/T1247中规定的雨淞类型覆冰方法及气候室模拟的雨淞类型覆冰参数 b 将环境温度控制在一7C~-3,覆冰厚度达到20m后并保持保持时间48h; 覆冰厚度:监测装置的覆冰程度由固定和旋转圆柱体的覆冰厚度来表征 在覆冰水喷淋的有 22
GB/35697一2017 30 效区域内,分别设置固定和旋转的圆柱体,圆柱体的直径为25mm" mm,长度为600 mm, 旋转圆柱体的转速为1r/min3r/min 圆柱体表面的覆冰厚度为20mm; 监测装置数据采集周期设置如下非图像/视频类监测装置采集周期为10min;图像类监控装 置采集周期为20min(设定3个预置位);视频类监控装置试验包含开关机控制、云台控制和 焦距调整等内容,每12h触发一次; 统计试验期间数据缺失率 7.2.7.5.2判定准则 在试验期间,整套监测装置应运行正常、,通信稳定,在规定的限值内性能正常,并应满足以下条件 非图像/视频类监测装置试验期间数据缺失率应小于1%; a 图像类监控装置云台运转应灵活、无迟滞现象,图像完整清晰,试验期间数据缺失率应小 b 于1%; 视频类监控装置云台运转应灵活,无迟滞现象,所有指令执行正常,视频播放流畅 7.2.7.6盐雾腐蚀 7.2.7.6.1试验方法 按照GB/T10125中规定的试验方法和要求,对监测装置表面进行盐雾腐蚀试验 试验方法选取 如下二种之 乙酸盐雾试验;试验箱内温度为35C士2,溶液pH=3.1一3.3,保持144h(6d); a 铜加速乙酸盐雾试验;试验箱内温度为50C士2C,溶液pH=3.1一3.3,保持24h(d). b 7.2.7.6.2判定准则 目测观察,监测装置表面应无腐蚀产物,以及点蚀、裂纹、气泡等腐蚀缺陷 7.2.7.7老化试验 7.2.7.7.1试验方法 根据监测装置使用材料及电源线、信号线情况,选择如下一项或多项试验项目: 荧光紫外老化;按照GB/T16422.3中规定的试验方法和要求进行试验,暴露时间为168h; a b)饭灯老化:按照GB/T16422.2和GB/T2423.24中规定的试验方法和要求进行试验,暴露时 间为168h; 热老化:按照GB/T3512中规定的试验方法和要求进行试验,暴露时间为168h 7.2.7.7.2判定准则 目测观察,试验后监测装置表面应无发黏,变色、裂纹,龟裂、气泡、麻点、粉化或分离等缺陷 7.2.8电磁兼容试验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7.2.8.1 7.2.8.1.1试验方法 按照GB/T17626.2中规定的试验方法和要求,在下述条件下进行试验 监测装置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a 23
GB/T35697一2017 b 接触放电; 在外壳和工作人员经常可能触及的部位; c 试验电压;8kV; d) 正负极性放电各10次,每次放电间隔至少1s e 7.2.8.1.2判定准则 在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监测装置的功能和性能应达到GB/T17626.2中规定的a级要求 7.2.8.2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7.2.8.2.1试验方法 按照GB/T17626.3中规定的试验方法和要求,在下述条件下进行试验 监测装置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a) b对外壳 c 频率范围80MHz~1000MHz; d 试验场强:10V/m 7.2.8.2.2判定准则 在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监测装置的功能和性能应达到GB/T17626.3中规定的a级要求 7.2.8.3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7.2.8.3.1 试验方法 按照GB/T17626.4中规定的试验方法和要求,在下述条件下进行试验 监测装置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a 对供电电源端口、保护接地,试验电压为士4kV;对输人/输出信号、数据和控制端口,试验电压 为士2kV 重复频率;100kHz c d 试验时间:1min; 施加试验电压次数;正负极性各3次 e 7.2.8.3.2判定准则 在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监测装置的功能和性能应达到GB/T17626.4中规定的a级要求 7.2.8.4浪涌(冲击)抗扰度 7.2.8.4.1 试验方法 按照GB/T17626.5中规定的试验方法和要求,在下述条件下进行试验 a 监测装置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b)对供电电源端口保护接地; 试验电压:4kV c 7.2.8.4.2判定准则 在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监测装置的功能和性能应达到GB/T17626.5中规定的a级要求 24
GB/35697一2017 7.2.8.5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7.2.8.5.1试验方法 按照GB/T17626.8中规定的试验方法和要求,在下述条件下进行试验 监测装置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aa b 对外壳; 稳定持续的磁场强度:100A/m:; c d s3s短时作用的磁场强度;l000A/m 7.2.8.5.2判定准则 在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监测装置的功能和性能应达到GB/T17626.8中规定的a级要求 7.2.8.6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 7.2.8.6.1试验方法 按照GB/T17626.9中规定的试验方法和要求,并在下述条件下进行试验 监测装置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aa b 对外壳; 脉冲磁场强度;l000A/m c 7.2.8.6.2判定准则 在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监测装置的功能和性能应达到GB/T17626.9中规定的a级要求 电气性能试验 7.2.9 7.2.9.1电晕和无线电干扰试验 7.2.9.1.1试验方法 针对安装在导线和绝缘子串上的监测装置,按GB/T2317.2中规定的试验要求和试验方法进行试 验,试验时间不少于30min,且监测装置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7.2.9.1.2判定准则 在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监测装置应满足6.12.1中规定的技术要求,且试验期间数据缺失率应小 于1% 7.2.9.2电流耐受试验 7.2.9.2.1试验方法 针对安装在导线上的监测装置,把监测装置安装在400mm及以上截面的导线上,处于默认采样 周期下正常工作状态,进行如下导线通流试验 将导线电流从零以800A/min速率升流至导线最大允许工作电流,然后以800A/min速率降 流至零,重复3次; b 对导线通以最大允许工作电流值的电流,连续运行48h; 统计试验期间数据缺失率; c d 对于采用感应取能供电的监测装置,记录最小启动电流 25
GB/T35697一2017 7.2.9.2.2判定准则 应满足如下要求 试验期间及试验结束后,监测装置应能正常工作,数据无干扰、电气系统无损坏; a b)试验期间数据缺失率应小于1%; 对于感应取能供电的监测装置,最小启动电流不应大于50A c 7.2.9.3温升试验 7.2.9.3.1试验方法 针对安装在导线上的监测装置,参照GB/T2317.3试验要求和试验方法进行 在环境温度为 20C士5C的条件下,将监测装置安装在400mm'及以上截面的导线上,对导线通以相应截面导线的 最大允许工作电流,测量导线表面温度、监测装置夹具及表面的温度 7.2.9.3.2判定准则 监测装置夹具及表面的温升不应超过导线的温升 7.2.9.4雷击试验 7.2.9.4.1试验方法 监测装置处于工作状态,在下述条件下进行试验; 线上监测装置按GB/T16927.1中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对被测导线施加相应电压等级 a 绝缘子串耐受水平的标准雷电波各3次,线上监测装置安装在模拟导线上,监测装置其他部件 距离模拟导线5m(对特高压等级电压,该距离为8m); 塔上监测装置按GB/T3482中规定的试验要求和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在6.12.4中规定的严酷 b 等级下进行试验 7.2.9.4.2判定准则 在试验过程中监测装置应无飞弧或击穿现象,试验后监测装置应能正常工作 7.2.10机械性能试验 7.2.10.1 振动试验 7.2.10.1.1试验方法 监测装置不包装、不通电,固定在振动试验台中央,按照GB/T2423.10中规定的试验方法和要求, 并在6.13.1中规定的严酷等级下进行试验 7.2.10.1.2判定准则 试验后,监测装置应无损坏,紧固件、连接件、模块及元器件无松动、脱落等现象,且通电后监测装置 在规定的限值内性能正常 7.2.10.2垂直振动试验 7.2.10.2.1试验方法 本试验通过模拟导线振动,检验安装在导线上的监测装置耐受垂直振动的能力和对导线的损伤 26
GB/35697一2017 参照DL/T1098规定的试验要求和试验方法进行 试验布置参见DL/T1098,将监测装置按要求固定在受张导线上,导线张力为10%一25% a CUTS =士0.5mm,振动次数 振动条件振动频率为25Hz一50Hz监测装置安装处导线振幅A b N=1×10次;同时测量监测装置夹头处的导线动弯应变值,不应大于允许值士100E 士120e 7.2.10.2.2 判定准则 应满足如下要求: a 在试验期间及试验后,监测装置应能正常工作; b) 试验后,监测装置各部件应无松动、无损坏,夹头无滑移,无明显磨损; 试验后,监测装置夹头处的导线未损伤 c 试验后,监测装置夹头的残余力矩不应小于安装力矩的60% d 7.2.10.3碰撞试验 7.2.10.3.1试验方法 监测装置不包装、不通电,固定在碰撞试验台中央按GB/T2423.6中规定的试验方法和要求,在 6.13.3中规定的严酷等级下进行试验 7.2.10.3.2判定准则 试验后,监测装置应无损坏,紧固件,连接件、模块及元器件无松动、脱落等现象,且通电后监测装置 在规定的限值内性能正常 7.2.10.4运输试验 7.2.10.4.1试验方法 应按照如下试验方法进行检测 包装完整的监测装置,按照GB/T6587中规定的试验方法和要求,并在6.13.4.1中规定的等 a 级下进行自由跌落和翻滚试验; 包装完整的监测装置,按照Q]J/T815.2中规定的试验方法和要求,并在6.13.4.2中规定的等 b 级下进行运输试验 7.2.10.4.2判定准则 试验后,包装应无破损、严重变形、磨损,监测装置应无损坏,且监测装置在规定的限值内性能正常 7.2.11 可靠性试验 7.2.11.1可靠性试验 7.2.11.1.1可靠性试验前的要求 可靠性鉴定试验前,应对监测装置的可靠性进行预计 27

架空输电线路在线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GB/T35697-2017解读

一、引言

“十三五”期间,能源转型和智能电网建设已成为我国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架空输电线路在电力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着电网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在线监测装置的研发和应用被认为是当前输电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GB/T35697-2017概述

GB/T35697-2017是国家电网公司组织制定的架空输电线路在线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于2017年正式发布实施。该标准针对架空输电线路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断线、飞跳、树木碰撞等故障情况,制定了详细的在线监测要求和技术指标。

该标准规定,架空输电线路在线监测装置应具备以下基本功能:

  • 对主要部件进行实时监测,包括导线、地线、绝缘子串、金具和杆塔等;
  • 能够自动检测并报警,提供故障诊断和定位分析功能;
  • 能够远程通信,支持数据传输和存储;
  • 能够进行人机交互操作,提供用户界面。

三、在线监测装置的应用和前景

在线监测装置在架空输电线路中的应用已经得到广泛推广。其主要作用是提高运行效率、降低故障率、延长设备寿命,从而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未来,随着5G、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线监测装置的智能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同时,针对不同的故障类型,也会有更多的在线监测装置投入使用,从而提高整个电网的智能化水平。

四、结论

GB/T35697-2017作为架空输电线路在线监测装置通用技术规范,在当前电力系统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线监测装置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并且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其发展前景也十分广阔。

船舶交流中压柴油发电机组及控制系统要求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船舶交流中压柴油发电机组及控制系统要求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船舶交流中压柴油发电机组及控制系统要求的编号:GB/T35696-2017。船舶交流中压柴油发电机组及控制系统要求共有19页,发布于2018-07-01
船舶电站监控系统技术条件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船舶电站监控系统技术条件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船舶电站监控系统技术条件的编号:GB/T35699-2017。船舶电站监控系统技术条件共有14页,发布于2018-07-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