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1709.20-2009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

Standardizedmanipulation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Part20:Basictechniquesoffiliformneedle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的编号:GB/T21709.20-2009。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共有14页,发布于2009-08-012009-08-01实施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C05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11.120
  • 实施日期2009-08-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14页
  • 文件大小868.08KB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


国家标准 GB/T21709.20一2009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 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 standardizedmaniplatonsfaeupumctureandmsibuston Part20:Basicteechniquesoffiliformneelle 2009-02-06发布 2009-08-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蹬委员会国家标准
GB/r21709.20一2009 前 言 GB/T21709(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分为21个部分 第1部分:艾灸; 第2部分:头针; 第3部分:耳针; 第4部分;三棱针 第5部分:拔罐; 第6部分:;穴位注射; 第 7部分;皮肤针; 第8部分:皮内针; 第9部分:;穴位敷贴; 第10部分:穴位埋线 第 11部分电针; 第 12部分火针 13部分;芒针 第 14部分鳗针; 第 第 15部分;眼针; 第 16部分:腹针; 17部分;鼻针 第 第18部分:口唇针; 19部分;腕踝针 第 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 第21部分;毫针针刺手法 本部分为GB/T21709的第20部分 本部分的附录B附录D附录F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附录c、附录E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 本部分由针灸学会归口 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天津 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撂,东贵荣,王顺、刘清国、蔡玉颖、杜元濒 本部分参加起草人;孙忠人、邹伟、白妍,张倩、张忆虹、胡丙成、卢金荣、张雅丽、尚艳杰、申鹏 飞、 周振坤、滕雨虹、董建萍、刘金芝、谈太鹏
GB/T21709.20一2009 引 言 -般标准中所涉及的长度、宽度的计量都要求采用国际单位制,但是人体高矮胖瘦的差异很大,无 法采用绝对的标准值描述针灸喻穴部位,只有通过等分折量的方法一 骨度折量法描述喻穴部位,才能 适用于所有人群和所有个体 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在韩国汉城召开的国际会议上确定采用“寸”作为 针灸经穴标准计量单位 因此,本标准的喻穴定位采用这种计量单位
GB/r21709.20一2009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 范围 GB/T21709的本部分规定了毫针基本刺法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及禁忌 本部分适用于毫针基本技术操作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21709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 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 部分 GB2024针灸针 GB/T12346胸穴名称与定位 GB15982医院卫生消毒标准 医疗垃圾管理办法卫生部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T21709的本部分 毫针filformneedle 针灸临床使用最多的一种针具,分为针尖、针体、针根、针柄、针尾5部分 3. 2 刺手puncturinghand 针刺治疗时,执针进行操作的手称为刺手,一般为右手 3.3 押手pressinghand 针刺治疗时,配合刺手按压穴位局部、协同刺手进针、行针的手称为押手,一般为左手 3 行针manupulatingneedlle 毫针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 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3.5 得气arrivingi 毫针进针后在喻穴部位所产生的痰、麻、胀、重等感觉,称为得气,又称针感或针刺感应,表示经气已 至针下
GB/T21709.20一2009 操作步骤与要求 4.1施术前准备 针具要求 针灸临床所使用的毫针应符合GB2024的规定 4.1.2针具选择 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和喻穴部位的不同,选用不同规格的毫针 短毫针主要用于皮肉浅薄 部位的喻穴,作浅刺之用;长毫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喻穴,作深刺,透刺之用;平柄针和管柄针主要 在进针器或进针管的辅助下使用 毫针的规格和分类参见附录A 4.1.3针具检查 为防止针刺意外事故的发生,多次使用的毫针与一次性毫针在每次使用前,均应严格检查,如发现 有损坏等不合格者,应予剔除 具体检查方法见附录B. 喻穴定位 喻穴定位应符合GB/T12346的规定 4.1.5毫针操作基本训练 针刺操作者在进行针刺治疗前,应经过指力和指感的训练,训练方法参见附录C 4.1.6体位选择 针刺时对患者体位的选择,应以术者能够正确取穴,施术方便、患者在留针和行针时感到舒适为原 则,患者常用的体位有卧位和坐位 卧位 4.1.6.1 4.1.6.1.1仰卧位;适用于胸腹部的喻穴 1.6.1.2俯卧位;适用于腰背部的喻穴 侧卧位;适用于侧身部的脸穴 坐位 仰靠坐位;适用于前额、颜面、上肢、颈前和上胸部的喻穴 4.1.6.2.2俯伏坐位;适用于头顶、枕项、肩背部的脸穴 4.1.6.2.3侧伏坐位;适用于头题、面颊、颈侧、耳部的喻穴 4.1.6.3特殊体位 视取穴的位置而定,以患者舒适、术者易于操作为原则 4.1.7消毒 针具器械消毒、接触物品消毒、术者手指的消毒、针刺部位消毒以及对治疗室及备品的要求均应符 合GB15982的规定 附录D给出了各类消毒的方法与要求 4.2施术方法 4.2.1持针法 4.2.1.1 两指持针法 用拇、食指指腹捏住针柄,或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侧指端捏住针柄 4.2.1.2三指持针法 用拇指、食指、中指指腹捏拿针柄,拇指在内,食指、中指在外,应三指协同 4.2.1.3持针体法 用拇、食两指拿一消毒干棉球,裹针体近针尖的部位,并用力捏住 4.2.2进针法 4.2.2.1爪切进针法 押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掐切喻穴皮肤,刺手持针,针尖紧靠押手指甲缘迅速刺人 4.2.2.2舒张进针法 押手食、中指或拇,中指将所刺喻穴部位皮肤撑开绷紧,刺手持针刺人 用于皮肤较松软处进针
GB/r21709.20一2009 4.2.2.3提捏进针法 押手拇、食指将欲刺喻穴两旁的皮肤提捏起,刺手持针从提捏的喻穴上刺人 用于皮肉浅薄处 进针 4.2.2.4夹持进针法 押手拇、食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使针尖接触喻穴,刺手持针柄,刺手、押手 同时用力,将针刺人 用于较长毫针进针 4.2.2.5捻转进针法 刺手持针,均匀捻转针柄,边捻转,边进针,捻转角度应小于90”角 4.2.2.6弹针速刺法 押手持针柄,留出针尾,将针置于喻穴上,用刺手食指或中指甲对准针尾弹击,使针迅速刺人 用于 较短毫针进针 4.2.2.7管针进针法 将针先插人用玻璃、塑料或金属制成的比针短7.5mm(3分)的小针管内,触及喻穴表面皮肤;押手 压紧针管,刺手食指对准针尾弹击,使针尖迅速刺人皮肤;然后将针管去掉,再将针刺人穴内 4.2.3针刺得气 4.2.3.1针刺得气的判断方法 针刺针下是否得气,可以从两方面来判断 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另一是医者对针刺手指 下的感觉 当针刺人喻穴得气时,患者有痰、麻、胀、重等感觉,有时还可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 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现象;医者的刺手可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 等反应 有关得气的指征参见附录E 4.2.3.2催气法 针后气不至,可用手指于所针喻穴之经上循摄、爪切,以催其气至,也可用提插捻转、震颤等手法 催气 守气法 4.2.3.3 进针得气后,为使针感能加强与持久,以押手拇指或食指压在所刺喻穴旁边,但不要压在经络上,并 向针刺部位用力 4.2.3.4调气法 将针刺人喻穴中得气之后,即可启动调气之枢机,由机体进行自身调节,以达到阴平阳秘,“其病”乃 治的目的;也指进针至地部,再提针至人部或天部.行捻转法,使气上行或下行的方法 4.2.4基本行针手法 4.2.4.1提插法 将针刺人喻穴一定深度后,将针向上引退为提,将针向下刺人为插 4.2.4.2捻转法 将针刺人喻穴后,用拇指与食、中指指腹持针柄或用拇指指腹与食指挠侧(食指尖向后)持针作左右 交替捻转(捻转角度要小于90”角 4.2.5透穴刺法 4.2.5.1横透法 喻穴确定后,将针尖朝向欲透刺的另一个喻穴方向,针体与皮肤呈15"角左右将针刺人第一个脸 穴,使针下得气,然后将针向第二个脸穴刺人,直到抵达第二个喻穴 4.2.5.2斜透法 胸穴确定后,将针尖朝向欲透刺的另一个喻穴方向针体与皮肤呈45"角左右刺人第一个喻穴,使 针下得气,然后将针刺向第二个喻穴,直到抵达第二个喻穴
GB/T21709.20一2009 4.2.5.3直透法 喻穴确定后,将针尖朝向欲透刺的另一个喻穴方向,针体与皮肤呈90"角左右垂直刺人第一个喻 穴,使针下得气,然后将针刺向第二个喻穴,直到抵达第二个喻穴 4.2.6针刺角度与方向 4.2.6.1直刺法 将针体与皮肤呈90”角左右,垂直刺人皮肤 直刺法适用于大多数穴位,浅刺与深刺均可 4.2.6.2斜刺法 将针体与皮肤呈45”角左右,倾斜刺人皮肤 斜刺法适用于控制针感方向 4.2.6.3横刺法 针体与皮肤呈15”角左右,横向刺人皮肤 横刺法适用于头面部,胸背及肌肉浅薄处 4.2.7 留针 将针刺人喻穴后,留置20min一30min左右,医生可根据病情来确定留针时间,在此期间可行针 4.2.8出针 留针时间已到,针下轻滑,即可出针;如针下仍沉紧者,则稍稍向上提针,待针下轻滑时即可 4.2.8.1 出针 4.2.8.2押手持消毒干棉球轻压针刺部位,刺手拇、食指持针柄,将针退出皮肤后,立即用棉球按压针 孔以防止出血 4.2.9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 针刺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如晕针、,滞针,弯针等,应按照附录下进行处理 注意事项 5.1废针处理参照《医疗垃圾管理办法》. 5.2施术过程中,如某些刺法需要触及针体时,应当用消毒棉球作间隔物,术者手指不宜直接接触 针体 5.3行针时,提插幅度和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等,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术者 所要达到的目的而灵活掌握 5.4头、目等部位应注意针孔的按压 对于头皮,眼周围等易出血的部位,出针时尤应注意,出针后急 用干棉球按压,此时按压要适度着力,切勿揉按,以免出血 对于留针时间较长的,出针后亦应按压 针孔 禁忌 6.1饥饿、饱食、醉酒、大怒、大惊、过度疲劳、精神紧张者,不宜立即进行针刺;体质虚弱,气血亏损者 其针感不宜过重,应尽量采取卧位行针 6 针刺时应避开大血管,喻穴深部有脏器时应掌握针刺深度,切不可伤及脏器 2 6 3 小儿囱门未闭合时,囱门附近的喻穴不宜针刺 由于小儿不易配合,所以一般不留针 6.4孕妇不宜刺下腹部、腰骶部以及三阴交、合谷、至阴等对胎孕反应敏感的喻穴 6 5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部位,除特殊治疗需要外,均不应在患部直接针刺 6.6有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应禁用针刺
GB/r21709.20一2009 附 录A 资料性附录 毫针针具的结构、分类与规格 A.1毫针结构 A.1.1针尖 针体的尖端部分,又称针芒,是毫针刺人喻穴的关键部位 A.1.2针体 针尖至针柄间的主体部分,又称针身,是毫针刺人喻穴内相应深度的主要部分 A.1.3针根 针体与针柄连接的部分,是观察针体刺人喻穴深度和提插幅度的外部标志 A.1.4针柄 从针根到针尾的部分,,一般是用金属丝缠绕呈螺旋状,是术者持针、行针和施用手法的主要操作 部位 A .1.5针尾 针柄的未端部分,多为缠柄金属丝的延续,一般缠绕5环 A.2毫针分类 A.2.1环柄针 针柄用金属丝缠绕成环形并有环形针尾者 A.2.2平柄针 针柄用金属丝缠绕至针柄终端者 A.2.3管柄针 针柄用金属薄片制成者 A.3毫针规格 A.3.1毫针规格的区分 毫针的规格,主要以针体的直径和长度来区分 A.3.2毫针直径规格见表A.1 表A.1毫针直径规格表 22 24 26 32 34 28 规格/号数 30 直径/mm 0.5o 0.45 0.40 0.35 0.30 0.25 0.22 A.3.3毫针的长度规格(见表A.2 表A.2毫针长度规格表 规格/寸 0.5 1.0 l.5 2.o 2.5 3,0 4.0 5.0 75 长度/mm 13 25 40 50 60 00 125
GB/T21709.20一2009 B 附 录 规范性附录 毫针检查 B.1用刺手拇、食、中三指或拇、食二指夹持针柄.一边稍加捻转,一边用押手指端抵住针尖,频频试 探,若针尖卷曲,指端可有划刺的感觉 B.2已消毒的毫针,可用押手执消毒棉球,裹住针体下段,刺手拇食指持针柄,将针尖在棉球中边捻边 提插,如发觉有不滑利或退出时针尖上带有棉絮者,则说明针尖有毛钩 亦应注意检查针根是否滑利有 无毛刺 B.3同时检查几支毫针时,可用手夹持针柄,使针尖向上,针柄在下,于阳光充足处仔细观察针尖有无 毛钩现象 B.4检查针体和针根时,使针尖向上,针柄向下,手捏针柄,于阳光充足处仔细观察,看针体有无粗糙、 弯曲,折痕,斑剥、锈痕、上下是否匀称,以及针根有无剥蚀损伤及毛刺等 B.5检查针柄的缠丝有无松动时,可一手执住针柄,另一手紧捏针体,两手向相反方向用力拉送或作 相反方向捻转,如有松动,即可觉察
GB/r21709.20一2009 c 附 录 资料性附录 毫针操作基本训练 C.1纸垫练针法 用松软的细草纸或纸巾.折叠成厚约2cm,长和宽分别为8cm、5em的纸垫,外用棉线呈“井”字形 扎紧 练习时,左手拿住纸垫,右手拇食指或拇、食、中指持针,使针体垂直于纸垫,然后捻转针柄,将针 刺人纸垫内,捻转时手指向下渐加压力,待刺透纸垫背面后,再捻转退针,另换一处如前再刺 如此反复 练习直至针体可以垂直刺人纸垫,并能保持进针时针体不弯、不摇摆,进退深浅自如 做指力指感练习 时,在原处不停地做捻转针柄的动作,要求捻转的角度均匀 纸垫练针法初期可用1.0寸1.5寸长的 短毫针,待有了一定的指力后,再用其他型号的毫针练习 C.2棉线球或毛线球练针法 用棉线或毛线缠绕做成直径6cm7cm的圆球,亦可外包白布一层,即可练针 因线球较为松软, 可以练习提插,捻转,进针,出针等各种毫针操作方法 做提插练针时,将针刺人线球,作上提下插的动 作,幅度要均匀,针体宜垂直 在此基础上,可将提插与捻转动作配合练习,要求提插幅度上下一致,捻 转角度来回一致,操作频率快慢一致,达到动作协调 C.3守神练针法 毫针操作的基本训练是以练指力为重点,此守神练针则是以练指感,用来体察经气为主 也同时加 强了指力的训练,以便更有效的激发经气,驾驭经气,使气至病所 将粗糙的毛边纸3张5张,用直径 20cm的竹撑(即绣花用的竹撑)撑紧,或用纸板即小型包装箱之有瓦楞的纸壳)剪成10cm×10cm 大 小,厚度为0.2cm0.3cm,毛边纸及麻面纸板粗糙不平,厚薄不匀,每针下去感觉都会不同,或觉其中 间无物无阻抗,或觉针刺于纤维之中而紧涩坚韧 要针与针之间的间隔相等,要使针孔横坚排直 在这 种要求下练针时必能聚精会神 久之即可增强指感的觉察能力,又能提高指力及其运作技 巧 达到这样的程度才能较为准确地,较为迅速地判断出针下喻穴内经气的变化情况 汉郭玉说行 针时要“随气用巧”,在临床上应依据喻穴内经气的变化来施用手法的技巧 这种守神练针,一可提高指 感,体察经气的运行;二可增强指力,力贯针中,驾驭经气的运行 久之经验老到,技艺高超,自然会形成 行针时的一种动力规势,产生有效的调控反馈 针刺手法在临床应用中熟练了也必能巧自中生,针随意 动,只有力贯针中才能做到力随针人,力伴针行,意力合一,以意领气
GB/T21709.20一2009 附 录D 规范性附录 各类消毒方法与要求 D.1针具器械消毒 D.1.1高压蒸汽灭菌 将针具用布包好,放在密闭的高压蒸汽锅内灭菌 一般在1.0kg/em'1.4kg/em的压力, 115C123C的高温下保持30min以上 D.1.2药液浸泡消毒 将针具放人75%乙醉内浸泡30min一60nin,取出用消毒巾或消毒棉球擦干后使用 也可置于一 般器械消毒液内浸泡,如84消毒液,可按相关规定浓度及时间进行浸泡消毒 D.2接触物品消毒 直接和毫针接触的针盘、针管、针盒、锻子等,可用2%苏尔溶液或1:1000升汞溶液浸泡1h~ 2h D.3术者手指消毒 在针刺操作前,术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后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施术手指 D.4针刺部位消毒 在患者需要针刺的胸穴皮肤上用75%乙醉棉球或0.5%的碘伏棉球擦拭 D.5治疗室内消毒 针灸治疗室内消毒,包括治疗床上用的床垫、枕巾,毛毯、垫席等物品,要按时换洗晾晒;提倡采用 用消毒垫布、垫纸、枕巾 治疗室也应定期消毒,保持空气流通,环境卫生整洁 D.6一次性针灸针 使用一次性毫针,要注意保质期
GB/r21709.20一2009 附 录 E 资料性附录 得气的指征 E.1自觉指征 是指接受针刺者的主观感觉和反应 主要是疲、麻、胀、重、凉、热、触电感、蚁走感、水波感和不自主 的肢体活动,以及特殊情况下的疼痛感等针感 针感的性质与机体反应、疾病的性质和针刺部位有密切 关系 一般是敏感者反应强,迟钝者反应弱 指趾末端多痛,四肢与肌肉丰厚处多痰、麻,胀,重,向上下 传导,远端扩散等 腹部多为沉压感,腰部多疫胀感 E.2他觉指征 是施针者感觉和观察到的现象 针刺得气后,针下可由原来的轻松虚滑,变为沉紧,出现如鱼吞钩 饵等手感;用手触摸喻穴周围,可感到肌肉由原来的松弛变为紧张,有的还会感到肌肉跳动或蠕动,某些 原来因病而痉挛的肌肉可由紧张变为松弛等
GB/T21709.20一2009 附 录 F 规范性附录 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 F.1晕针 F.1.1症状 在针刺过程中,患者突感头晕、目眩、心慌、恶心欲吐;重者出现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心慌 气短,脉细弱而数,甚者出现晕厥 F.1.2处理 立即停止针刺,或停止留针,将已刺之针迅速起出,让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 轻 者给予热水饮之,静卧片刻即可恢复 重者可选取水沟、合谷、足三里等穴点刺或指压 出现晕厥现象 时,应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处理 F.1.3原因 多见于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可因情绪紧张、体质虚弱、劳累过度、饥饿或大汗之后均可引起晕针; 患者体位不当,施术者手法过重,也能出现晕针 F.1.4预防 对于初次接受针灸治疗和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 对初次就诊者,尽量采取卧位,取穴不 宜过多,刺激切勿过重 对于饥饿、过度疲劳者,应待其进食、体力恢复后再进行针刺 在行针时医生要 密切注意患者,见稍有晕针征兆,如面色有变化、额角微见汗,语言应对蹇涩等,应立即点刺水沟,令其平 卧,则可解除晕针于前兆之中 F.2滞针 F.2.1症状 行针或留针后,术者感觉针下涩滞,提插、捻转、出针均感困难,有时病人感觉剧痛 F.2.2处理 滞针时切忌强力捻转、提插和出针 若因患者精神紧张,或肌肉痉挛而引起的滞针,可安抚患者令 其放松,术者在滞针之邻近部位予以循按,或弹动针柄,或在附近再刺1针,即可缓解 F.2.3原因 患者精神紧张,或捻针不当使肌肉缠针,或进针后患者体位挪动,局部肌肉挛缩,以致滞针 F.2.4预防 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顾虑 注意患者的体位和针刺的强度 F.3弯针 F.3.1症状 弯针是指将针刺人喻穴后,针体在穴内发生弯曲 轻者形成钝角弯曲,重者形成直角弯曲 F.3.2处理 出现弯针后,不可再行提插,捻转 如系轻度弯曲,可按一般拔针法,将针慢慢地退出 若针体弯曲 较大,则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 如弯曲不止一处,须视针柄扭转倾斜的方向,逐渐分段退出,切勿急 拔猛抽,以防断针 F.3.3原因 多由于术者进针方法不熟练,用力不均匀或用力过猛所致,或针下碰到坚硬组织,或在留针时改变 10
GB/r21709.20一2009 体位,或针柄受外力碰击,或滞针处理不当均可导致弯针 F.3.4预防 术者进针手法要熟练,运针要轻巧 患者的体位要选择恰当,并嘱其在留针时不要随意变动体位 F.4折针 F.4.1症状 折针,即断针,可在进针、行针或出针时出现,或部分针体浮露于皮肤之外,或全部没于皮肤里 F.4.2处理 术者应沉着,安抚患者不要恐惧,一定保持原有体位,以防残端隐陷 如皮肤外尚露有残端,可用锁 子钳出 若残端与皮肤相平,折面仍可看见,可用押手拇、食两指在针旁按压皮肤,使之下陷,以使残端 露出皮肤,再用慑子将针拔出 如残端没于皮内,可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取出 F.4.3原因 多由于针的质量不佳,或针体、针根有剥蚀损伤,术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体全部刺人,或行针时 强力提插、捻转所致 F.4.4预防 针前应仔细检查针具,特别是针根部分,更应认真刮拭 凡接过脉冲电针仪的毫针,应定期更换淘 -定的长度 行针和退针 因针根部是最易折针的地方,针刺时不应将针体全部刺人喻穴.,体外应留一 汰 时,如果发现有弯针,滞针等异常情况,应按规定方法处理,不可强力硬拔 F.5出血和皮下血肿 F.5.1症状 出血是指出针后针刺部位出血;皮下血肿是指出针后针刺部位出现肿胀,继之皮肤呈现青紫色 F.5.2处理 出针时出血者,可用干棉球按压出血部位,切忌揉动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出现局部小块青紫时 -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 若局部肿胀较重,青紫面积较大者,可先作冷敷以止血,24h后再做热敷 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F.5.3原因 刺伤血管所致 F.5.4预防 针刺时应避开血管,行针时避免手法过强,并嘱患者不可随意改变体位 对于易于出血穴位如眼区 周围穴位,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只能按压,切勿揉动

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空中三角测量规范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空中三角测量规范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空中三角测量规范的编号:GB/T23236-2009。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空中三角测量规范共有13页,发布于2009-06-012009-06-01实施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9部分:腕踝针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9部分:腕踝针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9部分:腕踝针的编号:GB/T21709.19-2009。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9部分:腕踝针共有12页,发布于2009-08-012009-08-01实施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