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8208.3-2011

地震现场工作第3部分:调查规范

Post-earthquakefieldworks-Part3:Codeforfieldsurvey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地震现场工作第3部分:调查规范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地震现场工作第3部分:调查规范的编号:GB/T18208.3-2011。地震现场工作第3部分:调查规范共有48页,发布于2012-03-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P15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91.120.25
  • 实施日期2012-03-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48页
  • 文件大小620.62KB

以图片形式预览地震现场工作第3部分:调查规范

地震现场工作第3部分:调查规范


国家标准 GB/T18208.3一2011 代替GB/T18208.32000 地震现场工作 第3部分调查规范 Post-earthquakefieldworks一 Part3:Codeforfieldsrvey 2011-12-30发布 2012-03-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18208.3一2011 目 次 前言 引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人员伤亡调查 现场地震及强震动观测 地震烈度调查 地震宏观异常现象调查 场地震害调查 房屋震害调查 生命线工程震害调查 l0 重大工程、构筑物、工业设备震害调查 ll 地震次生灾害调查 12 地震地质调查 13 14地震地质灾害调查 15社会影响调查 16照片拍摄、图纸收集和调查报告编写 附录A(规范性附录人员伤亡调查表 附录B(规范性附录)人员伤亡调查汇总表 附录c规范性附录地震时人的感觉和器物反应现场调查表 附录D(规范性附录)房屋震害指数调查表 附录E(规范性附录)地震烈度调查表 附录F规范性附录地震宏观异常现象调查表 附录G规范性附录)房屋结构类型 附录H规范性附录典型房屋调查表 2: 附录1(规范性附录)抽样点各类房屋破坏汇总表 附录J规范性附录)各类房屋破坏比汇总表 24 附录K规范性附录生命线工程设施破坏调查表 25 附录L规范性附录设施破坏调查汇总表 26 27 附录M规范性附录各类管道调查表 28 附录N规范性附录管道破坏调查汇总表 29 附录O规范性附录储气(油)罐调查表
GB/T18208.3一2011 30 附录P规范性附录储气(油)罐破坏调查汇总表 31 附录Q规范性附录道路调查表 32 附录R规范性附录道路破坏调查汇总表 33 附录s规范性附录桥梁调查表 3 附录T规范性附录桥梁破坏调查汇总表 35 附录U规范性附录地震次生灾害调查表 36 附录V规范性附录地震地质灾害调查表 37 附录W资料性附录地震现场调查报告内容 参考文献 39
GB/T18208.3一2011 前 言 GB/T18208《地震现场工作》分为四个部分 -第1部分:基本规定; 第2部分:建筑物安全鉴定; 第3部分:调查规范; 第4部分;灾害直接损失评估 本部分为GB/T18208的第3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GBy/T18208.3一200(地震现场工作第3部分调查规范》. 本部分与GB/T18208.32000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人员伤亡调查”、“场地震害调查”、“地震次生灾害调查”和“照片拍摄、图纸收集和调查 a 报告编写”四章内容 “工程结构震害调查”一章拆分为“房屋震害调查”和“重大工程、构筑物、工业设备震害调 将 查”二章, 修改了部分术语的定义; 增加、删除和修改了部分条款 d 修改和补充了“规范性附录”中的调查表格 本部分由地震局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25)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云南省地震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孙景江、袁一凡、孙柏涛、苗崇刚、李山有、张令心、郭恩栋、周光全、林均歧 戴君武、景立平 本部分于2000年10月17日首次发布,本次修订为第1次修订 m
GB/T18208.3一2011 引 言 GB/T18208.3一2000实施以来,对地震现场调查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次修订是基于GB/T18208.3一2000实施以来所积累的经验及近年来地震、特别是泣川地震的 现场工作经验,目的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地震现场调查工作,提供能反映地震灾情的资料和数据,同时 为防震减灾工作积累震害基础资料
GB/T18208.3一2011 地震现场工作 第3部分;调查规范 范围 GB/T18208的本部分规定了地震现场调查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地震现场调查工作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7740一1999地震震级的规定 GB/T17742地震烈度表 GB/T24335一2009建(构)筑物地震破坏等级划分 GB/T243362009生命线工程地震破坏等级划分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地震烈度 seismicintensity 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 等震线isosesmalcontour 不同地震烈度或地面震动强度的分界线 3.3 极震区 meiz0seismalarea -次地震破坏或影响最重的区域 [GB/T18207.1一2008,定义3.8] 3 烈度异常区intensityanomalyarea 在同一烈度区内,烈度高于或低于本烈度区且有一定面积范围的局部区域 5 3 地震宏观异常macroseopicpre-earthquakeanoaly 非仪器观测到的异常现象 [GB/T18207.2一2005,定义4.6.7] 6 3. subsurfacefuid; 地下流体异常 anomaly 钻孔、井、泉,油气井等中的地下流体(液体或气体)出现的各种物理、化学动态异常变化现象
GB/T18208.3一2011 3.7 动植物习性异常animalandplantbehavtoranommaly 动物一反常态的行为和植物反常的生态现象 气候异常elimmatieanomaly 人们直接观察或感受到的气候宏观异常现象 3.9 地象异常naturlphenomenaanomaly 人们观察到的声、光、电、气、火、磁等自然奇异现象 3.10 发震构造seismogenicstrueture 曾发生和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 [GB/T18207.2一2005,定义3.3.3 3.11 地震地表破裂带earthquakesurlaeerupturezone 震源断层错动在地表产生的破裂和形变的总称,由地震断层,地震鼓包、地震裂缝、地震沟槽等 组成 [GB/T18207.2一2005,定义3.3.5 3.12 地震断层earthquakefault 震源错动在地表形成的断层 [GB/T18207.2一2005] 3.13 地震次生灾害secondarydisasterofearthquake 地震造成工程结构,设施和自然环境破坏而引发的灾害 例如火灾、爆炸,瘟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 以及水灾、泥石流和滑坡等对居民生产和生活区的破坏 [GB/T18207.12008,定义5.3] 3.14 地震地质灾害earthquakeindueedgeologiealdisaster 在地震作用下,地质体变形或破坏所引起的灾害 [GB/T18207.22005,定义6.1.7] 人员伤亡调查 4.1调查因地震造成房屋倒塌、设施破坏和地震地质灾害、地震次生灾害等各种原因造成的死亡人数 包括死亡原因,地点、时间、性别年龄 注明统计截止日期 4.2统计不能准确确定是否已经因地震致死的失踪人员的数量 注明统计截止日期 4.3统计需住院治疗的重伤人数 注明统计截止日期 4. 4 统计无需住院治疗的轻伤人数 注明统计截止日期 4.5调查人员应与医疗、民政以及政府有关部门沟通,认真核对数据 按附录A填写人员伤亡调查 表,并按附录B填写人员伤亡调查汇总表
GB/T18208.3一2011 现场地震及强震动观测 5 地震观测 5.1.1在地震现场应布设测震网点)和前兆流动观测网点) 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a)测定余震分布范围,余震震源参数,编制相应的地震目录; 观测震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地震序列的发展过程 b 5.1.2测震网(点)和前兆流动观测网(点)的数量,布设和仪器等技术要求见《数字地震观测网络 技术规程>JSGC01)和《地震及前兆数字观测技术规范》,震级测定技术要求应符合GB17740一1999 的规定 5.2强震动观测 5.2.1地震发生后,应汇总强震动固定观测台的记录,并根据需要补充布设流动观测台阵,获取强余震 的地震动记录 5.2.2宜根据地震现场的场地情况和技术条件,布设场地影响观测台阵、建筑或桥梁等结构反应观测 台阵 5.2.3根据强震动观测记录,宜绘制以地面运动加速度等为参数的等震线图 5.2. 应测定观测站(点)经度、纬度和高程 宜采用1:50000的地形图和GPS技术对经度、纬度和 高程进行核定 5.2.5在台站强震动仪取得强震记录后,且强震记录加速度峰值大于或等于100cm/、时,宜对强震 动仪的仪器特性进行标定,并记录在案 5.2.6应观察、搜集、记录每个观测站(点)的地质、地貌资料,调查场地条件 必要时,可进行钻探 测试 地震烈度调查 应按照GB/T17742的相关内容进行烈度调查 6.2在V度及V度以下地区,重点调查地面上以及底层房屋中人的感觉,并调查器物反应等其他相关 现象;在I度X度区,重点调查房屋震害,并调查其他相关震害现象;在度和度区,重点调查房屋 震害和地表震害现象 农村和城市应分别进行调查 农村宜以自然村为基本单位进行调查;城市宜以居民小区或若干街 道围成的区域进行调查,调查面积宜为1knm左右 在震中区及地震烈度度及度以上地区,调查点 的密度宜包括所有自然村和城镇小区;其余地区可采用抽样调查;人口稀少地区宜调查到所有居民点 进人现场后应首先核定极震区,确定极震区的地震烈度 6. 6.5进行人的感觉调查时,一个调查点(自然村或小区)被调查的人数不应少于5人,并按附录c填写 调查表 房屋震害调查,应按房屋结构类型,将房屋的破坏程度按GB/T243352009划分的五个等级进 行评定,统计各破坏等级的房屋数量和所占房屋总数的比例;一个抽样点中破坏与未发生破坏的房屋均 应调查,并同时调查房屋的抗震设防水准 在调查房屋破坏的同时,宜根据每栋房屋的破坏等级按GB/T17742确定其相应的震害指数,并 计算该调查点各种类型房屋的平均震害指数和不同类型房屋的综合平均震害指数 一个调查点内某一类房屋的平均震害指数a,可按式(1)计算 6.7.1
GB/T18208.3一2011 可-"i 习n 式中: -第i类房屋破坏等级为级的震害指数; d -第类房屋破坏等级为级的房屋栋数 M 6.7.2一个调查点内综合平均震害指数D宜以砖砌体结构为准,把其他类型结构的震害指数折算为 砖砌体结构的震害指数,可按式(2)计算 习dN D= 式中: 第i类房屋平均震害指数折算为砖砌体房屋震害指数值,下标b指砖砌体房屋; 第i类房屋的栋数; N 全部统计房屋的栋数 N 按附录D填写房屋震害指数调查结果和调查点的综合平均震害指数或同种类型房屋的平均震 害指数 6.8调查水塔、烟囱,大型水利工程、桥梁和管线等震害,根据GB/T17742,作为评定地震烈度的参考 指标 调查地面变形和破坏情况,根据GB/T17742评定高烈度区的地震烈度 6 10 调查在同一地震烈度圈内高于或低于本区烈度的区域,当该区域面积相当或大于一个县城的区 域且M>6.5级时,或者面积相当或大于一个乡镇的区域且M<6.5级时,应圈定为烈度异常区 6d 11调查点的地震烈度经综合评定后,应将地震烈度值标明在大比例尺(1;5000001;l00000) 底图上,由极震区到外围,按等烈度值的外包线依次绘出地震烈度等震线 6 12 每一个地震烈度调查点的调查结果应填人附录E 地震宏观异常现象调查 7.1调查方法及技术要求 7.1.1出现各类宏观异常现象的异常程度、时间序列演化特征和空间分布范围 重点是震前异常,重 视调查宏观异常现象发生的准确时间 7.1.2宜进行震区异常现象普查.并选择一批异常突出、干扰较小、信度较高的灵敏点.建立临时性的 观测点或观察哨,并定时监测 对主震发生后新出现的宏观异常现象应进行调查落实,及时将落实结果通报地震现场调查指 挥部 7.1.4应对可观测到的地震宏观异常现象及其动态演化过程、地象现象留下的痕迹等进行拍摄,并附 文字说明 宜从当地气象,水文,农业等部门收集有关气温、气压、降水量、河流水位,地下水潜水面高低和 7.1.5 物理化学的动态变化、动植物生长和发育习性等日变、月变或年变观测数据,量化地下水、气候和动植物 习性等异常信息 7.2调查内容 7.2.1地下流体异常现象 7.2.1.1调查钻孔、水井,泉水等的水位、流量、水温,水色、水味,透明度等异常变化的量值,或翻花、冒
GB/T18208.3一2011 泡、出油、打漩等异常现象出现和恢复正常的时间 7.2.1.2调查油气井油气量变化的幅度,规模和持续时间等 宜对地下流体,特别是地下气体异常采 集必要的样品,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判定异常成分的来源(深部成因、浅部成因. 7.2.2动植物习性异常现象 调查动物一反常态的行为和植物反常的生态现象 7.2.3气候异常现象 调查震前,震时或震后反常的烈日、闷热、气压,大风、大雨,大雾、云彩、冰雹等异常值及其持续的 时间 7.2.4地象异常现象 地象异常现象(声、光、电、气,火、磁)出现的准确时间、地点和留下的痕迹等 重点调查通信中断、 广播电视信号受干扰等电磁异常 7.3调查结果 按附录下F填写地震宏观异常现象调查表 场地震害调查 8.1液化调查 调查液化场地的地下水埋深,液化和地基流滑的强弱程度;初步判别液化土层类别;调查液化区域 的分布;详细调查液化对房屋和其他工程结构的破坏影响 8.2震陷调查 调查软土震陷地点、沉降幅度(震陷量)、震陷区域分布和对房屋以及其他工程结构破坏的影响 8.3地形影响调查 调查地形变化,如突出的陡崖、山梁、山包、谷地和河流等对房屋和工程结构破坏的影响 场地资料 搜集和记录调查点的地质、地貌资料,调查场地条件 必要时可进行钻探和波迷测试 房屋震害调查 调查方法 9.1.1房屋震害调查应区别结构类型,并按附录G进行分类 g.1.2房屋的破坏程度应按GB/T24335一2009进行评定 9.1.3宜按照典型房屋和人员密集的公共房屋进行单体详细调查和群体房屋统计调查方法进行 9.1.3.1选择具有代表性破坏的典型房屋和人员密集的公共房屋(医院,学校等)进行单体详细调查 调查房屋的结构类型、层数,建筑年代、是否设防、震前状况、场地条件等,详细调查并记录破坏的构件、 部位、程度、特征和倒塌形式以及后果等,并收集相关图纸和场地资料 注意调查本次震害中特殊的破
GB/T18208.3一2011 坏形式 调查结果按附录H内容填写,并附调查房屋结构简图(或图纸资料)和破坏状态照片 9.1.3.2群体房屋震害调查时,宜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抽样点以自然村或城镇中若干相邻街道组成的 调查点为单位 城镇调查点的分布应考虑到覆盖整个城区 统计各类型房屋的不同破坏等级的数量和 比例,结果填人附录I和附录」的汇总表内 9.1.4宜采用对比调查方法,对比不同结构类型,建筑年代,场地条件,建筑材料等因素的影响;对比相 同条件下破坏程度差异明显的房屋;对比设防与否房屋破坏的差别,考察抗震构造措施的效果;注意总 结当地传统房屋的震害经验,调查抗震能力较强房屋的特点 9. .1.5调查房屋震害时,应区分强地震动作用影响还是地面破坏如地基液化、沉降、滑坡、崩塌等 影响 9.2调查内容 9.2.1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重点调查梁、柱、节点破坏情况,破坏处显露出的实际配筋情况;调查填充墙、楼梯电梯间、楼板,玻 璃幕墙、高层与低层毗连部分、屋顶附属结构的破坏情况 9.2.2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及框架-筒体结构 调查框架与剪力墙(或筒体)间的连梁破坏和剪力墙破坏;调查梁、柱、节点破坏情况,破坏处显露出 的实际配筋情况;调查填充墙、楼梯、电梯间、楼板、玻璃幕墙、高层与低层毗连部分、屋顶附属结构的破 坏情况 9.2.3砌体结构 调查房屋主要破坏发生楼层,墙体裂缝的走向(竖向、横向,斜向),预制楼板与现浇楼板房屋的破坏 差异,圈梁与构造柱或芯柱的设置情况和破坏形式 区分承重墙破坏和非承重墙破坏 9.2.4钢结构 调查的梁、柱和支撑杆件连接形式及破坏状况;梁、柱及支撑破坏是由塑性变形还是屈曲引起;调查 墙体、楼梯、电梯间、楼板、玻璃幕墙、高层与低层毗连部分、屋顶附属结构的破坏情况 9.2.5单层工业厂房 调查厂房屋盖结构及其支撑系统和柱间支撑的破坏状况;大型预制板屋面与其他屋面结构破坏的 对比;围护墙破坏与柱的连接情况的关系;牛腿、牛腿上柱和牛腿下柱以及斜撑的破坏形式;砖柱与扶臂 柱的破坏情况 9.2.6木构架房屋 调查围护墙破坏或倒塌形式,木柱与墙体的相互影响以及大梁(屋架)移位和破坏情况,梁,柱及椎 接处的破坏,有无虫蚁和腐朽现象 9.2.7 生土房屋 调查墙体裂缝、外闪或塌落,墙角开裂情况,屋架(盖)和屋面破坏,房屋倒塌形式
GB/T18208.3一2011 10 生命线工程震害调查 10.1调查方法 10.1.1生命线工程宜进行结构单体调查,系统全面调查 当桥梁、道路、管线和输电杆(塔)等破坏数 量较多时,可进行群体统计调查 10.1.2生命线工程结构单体调查时,应详细调查该工程的结构形式、建造材料、建筑年代、,设防水平 震前状况,场地条件等,并记录破坏的构件、部位、程度、特征;调查相应系统整体破坏状况、后果等 收 集相关图纸(单体结构图纸、系统网络图纸等)和场地资料 10.1.3生命线工程的破坏程度应按GB/T24336一2009进行评定 10.1.4应调查生命线工程各系统功能破坏程度,中断和恢复运行的时间,中断期间对应急救灾的影 响等 10.1.5宜调查各系统地震破坏的相互影响,如断电对供水、通信,燃气等系统的影响;交通中断对其他 系统运行的影响等 10.1.6调查生命线工程震害时,应区分强地震动作用影响还是地面破坏(如地基液化、沉降、滑坡、崩 塌等)影响 10.2调查内容 10.2.1 给排)水系统 调鑫水处理厂,暴站、蓄水池和水处理池、给(排)水管网.水塔.各种同门等破坏状况和做坏等级 调查管道泄漏情况、泄漏点数量及供水量下降幅度;管道破坏和接头破坏的程度与数量;水池池壁、盖 板,底板开裂和渗漏情况;各种阀门是否发生破坏;给(排)水系统设备破坏情况;调查支架式水塔的支架 及水柜破坏情况;调查简式水塔的支撑结构和水柜破坏 破坏情况及统计结果按附录K附录N的内 容填写调查表 10.2.2燃气系统 调查供气管网、压气站、储气罐、各种阀门等破坏状况和破坏等级 调查管道破坏部位,并区分管身 破坏,焊缝破坏和接口破坏 储气罐除了检查罐体破坏外,还应检查支承结构,连接部件和阀门的破坏 调查各种供气系统设备破坏情况 破坏情况及统计结果按附录K一附录P的内容填写调查表 10.2.3输油系统 调查炼油厂,输油系站,油库、输油管道,加油站、各种阀门等破坏状况和破坏等级 调查管道破坏 部位,并区分管身破坏,焊缝破坏和接口破坏 储油罐除了检查罐体破坏外,还应检查支承结构,连接部 件和阀门的破坏 调查各种输油系统设备破坏情况 破坏情况及统计结果按附录K一附录P的内容 填写调查表 10.2.4交通系统 调查公路、铁路、桥梁(详细见10.2.5)隧道、车站,机场、港口码头、轨道交通等破坏状况和破坏等 级 道路开裂,塌陷应有测量结果 道路震害情况和震害统计分别按附录Q和附录R的内容填写调 查表 10.2.5桥梁 调查桥梁桥面和桥墩破坏情况,裂缝宽度,特别注意桥面与桥墩连接部位破损情况并测量移位距
GB/T18208.3一2011 离 调查结果按附录S内容逐项填写,并按附录T内容进行统计 10.2.6电力系统 调查发电厂房、各类设备、附属工程设施,调度通信以及变电站内的各类电气设备、输电线路、电杆 塔)等破坏状况和破坏等级 调查结果按附录K和附录L填写 10.2.7广播通信系统 调查广播电视大楼,通信邮政枢纽楼、中继站、卫星地面站、无线电发射和接收台站以及无线塔架 等;通信系统的交换机、载波机、中继设备、微波收发信机、卫星通信设备、天线、供电设备等各种通信设 备以及架空明线,地下电缆,光缆和微波通信线路等 调查结果按附录K和附录L填写 10.2.8热力系统 调查热力系统的锅炉房、热力设施、供热管道等的破坏状况和破坏等级 调查管道破坏部位,并区 分管身破坏,焊缝破坏和接口破坏 调查供热系统设备破坏情况 按照附录K一附录P填写调查 结果 重大工程、构筑物、工业设备震害调查 11 11.1调查方法 按第10.1条相关要求进行 11.2调查内容 11.2.1重大工程应调查核电站、,海洋采油平台、大型水坝、,大型港口码头等工程震害情况,详细记录破 坏状态及影响,编写专门调查报告 11.2.2构筑物、工业设备应调查电视塔和治金、采矿企业的高炉,井架、井塔,通廊,筒仓等的破坏情况 以及化工企业的各种罐、塔等 调查各类企业的机械、设备破坏;调查工业和民用水塔、烟囱破坏 1.2.3土工,水工及地下工程应调查土坝,堤防、挡土墙、闸门,水坝、扬水站、矿井,地下商场和人防工 程等 详细记录结构的裂缝走向、宽度、长度和深度;同时注意附近地面破坏和砂土液化 12 地震次生灾害调查 12.1地震火灾 调查地震火灾起因(易燃,易爆物品点燃,电线短路,炉具倒塌等);火灾引起的人员伤亡;起、止时 间;过火面积;建(构)筑物和设备等受损情况;火灾引起的经济损失 12.2有害有毒物质泄漏 调查泄漏的有害物质的种类;泄漏量及扩散情况;对生命及环境的影响,灾害后果;采取的应急 措施 12.3地震水灾 调查地震造成溃坝、决堤等引起的水灾,并统计相应的人员伤亡,受淹面积;建(构)筑物和设备等受 淹情况;水灾所引起的经济损失
GB/T18208.3一2011 12.4爆炸灾害" 调查地震引起爆炸的起因;爆炸造成的人员伤亡;爆炸造成的经济损失;影响范围以及其他后果 12.5震后瘟疫 调查地震后发生痛疫的种类;流行地区和面积;受感染人数;流行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治愈人数和 死亡人数;治理流行癌疫紧急措施建议和治理所需费用包括伤,死人员补助和治疗费用. 12.6表格填写 按照附录U填写次生地震灾害调查表 地震地质调查 1 13.1调查方法及技术要求 13.1.1应根据出现的地表破裂等现象开展地震的发震构造和地震地质构造背景调查 13.1.2 对地震地表破裂带应进行1:500001:1000比例尺的条带状地质填图和实测水平或垂直 位移 对地震地表做裂带的总体形变特征(空间展布,几儿何结构等)以及反映地震断层运动学性质的 13.1.3 构造现象(次级断层的儿何组合,标志地质体,地貌面或构造线的位移.各种典型伴生构造等)应进行详 细拍摄,并做必要的文字和声像说明 对地震期间发生位移的标志地质体,地貌面或构造线,应采集必要的年代或标本样品,用便揣 13.1.4 式GPs接收仪测定其经度、纬度,标绘在地震地表破裂带条带状地质图上 13.1.5野外调查结束之前,应对原始资料做如下核实 a)野外记录本检查;包括观察点、观察现象的描述和图表、样品编号及采样地点等是否完整准确" b样品整理;确定是否需要补采样品 e)重要平面图和剖面图的核查;地震地表破裂带条带状地质图,实测剖面图等是否完整准确 13.2调查内容 13.2.1调查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包括 a)地震地表破裂带几何结构和空间展布 发震断层的运动学性质; D 断层位移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c d)发震断层晚第四纪活动习性; 小型地堑,褶皱隆起,挤压性凹陷,地震鼓包、挤压垄脊等各种伴生构造的调查 e 13.2.2调查发震构造环境,包括 a)发震断层运动学性质、产状,规模、分段性、古地震复发模式、平均滑动速率等; b结合震源深部构造、震源机制和近场测震等资料,确定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1 地震地质灾害调查 14.1应收集与地震地质灾害相关的基础资料;包括地形图地质图,地貌图、遥感、历史地震地质灾害、 地层分布,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大地测量和强地面运动等资料 14.2应调查震区出现的地裂、滑坡,堰塞,崩塌等地震地质灾害
GB/T18208.3一2011 14.3应调查各类地震地质灾害形态、大小及其空间展布等特征 14.4应编制地震地质灾害分布图(图件比例尺1;200000~1;l0000)以及说明本次地震构造特征 的相关图件 14.5重要的地震地质灾害现象按附录V填写调查表 15 社会影响调查 15.1调查方法及技术要求 15.1.1调查抽样方式应根据当地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组织与管理结构来确定,也可采用分层抽 样方法 15.1.2调查样本的数量应根据当地人口数量和密度确定,总样本量应大于1000,调查区域内小区的 样本量应大于30 15.1.3在同一地点,对同一人群至少应进行两次调查 15.1.4调查的组织形式应保证调查对象总体中的各个单位都有相等的中选机会 15.1.5应对调查资料进行可能性分析,剔除错误的数据 15.1.6应对调查资料进行逻辑性检验 15.2调查内容 15.2.1调查救灾工作情况,包括;灾民生活安置工作、社会秩序恢复工作、医疗救护、物质供应分配等 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15.2.2调查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包括:公众对地震科学的认识、地震时避震措施和防震减灾知识的普 及情况等 15.2.3调查公众行为,包括;震时和震后行为,利他行为和越轨行为等 15.2.4调查机构和团体的灾时反应和行为,包括;震前社会组织的防震状态,震时和震后社会组织在 维护社会稳定和救灾工作中的作用等 15.2.5调查震后灾区人民自救,包括:自救形式、自救方法等 15.2.6调查地震信息传播,包括;地震知识的传播,公众对地震信息的反应,震后地震信息的传播及传 播渠道等 调查地震的心理反应,包括;震后的情绪反应,地震的关注程度,震后心理创伤等 15.2.7 调查地震谣言,包括;地震谣言的内容、演变、传播和社会影响等 15.2.8 照片拍摄、图纸收集和调查报告编写 16 16.1调查报告编写 现场调查结束后,参照附录w的提要编写地震现场调查报告 16.2照片拍摄要求 16.2.1房屋和工程结构破坏以及地质灾害照片,应包括能反映本次地震震害特点的各类典型震害和 特殊的破坏现象 16.2.2各类房屋和工程结构破坏应有全景和局部破坏照片 全景照片应能显示结构的总体破坏状态 和局部破坏所在位置,局部破坏应说明震害特征 应有能说明拍摄地点的照片或另有标志说明地点,例 如拍摄或记录村镇街道或单位名称等 1o
GB/T18208.3一2011 16.2.3地质调查和地质灾害应有全景和细部照片,注明镜头朝向;有参考物件或明示尺寸、比例,并注 明或另有标志说明地点 16.2.4每张照片应有下列说明拍摄地点、拍摄对象名称及所属、拍摄日期,拍摄内容简要说明、拍摄 地点地震烈度、拍摄者姓名 16.3 图纸资料收集 搜集典型结构的建筑和结构图纸以及场地勘探资料 建筑图纸应包括建筑说明、结构平、立、剖面 图;结构图纸应包括结构说明、各主要平面图、结构和配筋等图纸 生命线工程除搜集上述图纸、资料 外,还应搜集网络系统分布图纸,构件(管线等)尺寸,连接形式等 场地方面应搜集当地地形图和场地 勘探测试资料等 11
GB/T18208.3一2011 附 录A 规范性附录 人员伤亡调查表 表A.1人员伤亡调查表 编号 地点 烈度 该地点总人口 失踪人数 重伤人数 轻伤人数 死亡人数 备注;(说明死亡和受伤的原因,是因建筑物破坏或惊吓或次生灾害等所致,以及定为失踪人员的原因等 调查人姓名 调查日期 审核人姓名 审核日期 12
GB/T18208.3一2011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人员伤亡调查汇总表 表B.1人员伤亡调查汇总表 序号 编号 地点 烈度 该地总人口 死亡人数 失踪人数 重伤人数 计 填表人姓名 填表日期 审核人姓名 审核日期 13
GB/T18208.3一2011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地震时人的感觉和器物反应现场调查表 表c.1地震时人的感觉和器物反应现场调查表 姓 名 年龄 职业 被调查人 此前是否 震时所在地点 经历地震 反应类别 反应方式 反应程度和细节 晃动 强烈、中等,微弱,无感觉 人的感觉 被抛起 强烈、中等、微蜗,无感觉 砖石块,茶杯,水壶,小家具等物件 抛起物 被抛离距离 Im 搁置物滚落 少量、部分,多数,全部(电视机、仗水机,花盆、瓶罐、花瓶、书籍等 悬挂物 电灯摆动、墙上挂画、乐器、小型家具掉落 器物反应 家具声响 轻微、较响、剧烈 物品(家具等)移动、倾倒 物品 移动 m、移动 后倾倒、原地倾倒、滚动 m IlI 名称 响声大小 强烈、中等、微弱,无 地声 方向 东,南,西,北.,东南,两北,西南,东北 被调查人震 在室内(第 层楼),在室外 时所在位置 调查人姓名 调查时间 调查点烈度 注:调查人根据被调查人的陈述在“反应程度和细节”栏目中对应位置打勾 14
GB/T18208.3一2011 附 录D 规范性附录 房屋震害指数调查表 表D.1房屋震害指数调查表 自然村或 地址 小区(社区)名称 单位名称或住户 破坏情况措述 震害指数 编号 设防烈度 平均震害指数 综合平均震害指数 评定烈度 调查人姓名 调查日期 年 月 日 15
GB/T18208.3一2011 附 录 E 规范性附录 地震烈度调查表 表E.1地震烈度调查表 地震地点 震级 时间 总号 编 号 调查地点 场地条件 房屋破坏情况 人,器物反应 其他工程结构 破坏情况 地面破坏情况 宏观异常现象 小组意见 调查时间 烈度评定 调查队意见 调查人姓名 调查日期 年 月 注1,每调查一个居民点填写此表一张 照片用同样大小的纸贴好与表装订在一起 注2;“编号”指小组编号.“总号”指各小组汇总后统一编号 注3:场地条件栏指调查点所在地的地层岩性,地貌、土质条件,地下水等情况 注4;房屋破坏情况栏,应对房屋进行分类,填人调查房屋数量,各破坏等级所占比例 对典型房屋的震害应进行 详细描述和拍摄 注5:人,器物反应栏,填写地震时人和器物所在位置(室外或室内楼层数),人的感觉程度及占人数比例,人员伤 亡等情况 器物反应要写明现象及发生数量 注6,其他工程结构破坏情况栏,填写除房屋以外的其他工程结构的破坏情况、数量及所占比例 16
GB/T18208.3一2011 附 录 ! 规范性附录 地震宏观异常现象调查表 表F.1地震宏观异常现象调查表 地震地点 震级 调查地点 时间 总号 编 号 调查点烈度 1)地下水;(2)动植物习性;(3)各种物理化学现象;(4)其他 异常种类 被调查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 者情况 异常现 象描述 调查落 实情况 异常原因 初步分析 异常可信度 调查人姓名 月 年 日 调查日期 注1:每个调查点的每一类宏观异常现象填一张表 若某个点存在多种异常则分别填写,附相应的照片和录像 资料 注2;“被调查者”栏,如果人数较多,仅填写其中2一3名被训查者 注3:有关“地下流体异常现象”“动植物习性异常现象”、“气候异常现象”、“地象异常现象”等方面的内容填写 “异常现象描述”栏 注4:对有形迹或留下痕迹的异常现象,进行简单的现场测试或取样(水样、土样、气样进行实验室化学成分测 定,填写在“调查落实情况"栏,实验室化学测定结果应做详细记录,并附在调查表后 注5;“异常原因初步分析”栏,要求调查者对了解到的异常现象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对是否与地震有关做出初步 判断,以供分析预报组织参考 注6:凡能到现场落实的异常现象,在“异常可信度”栏填写1,其他异常可信度根据被调查者情况在01之间 取值 17
GB/T18208.3一2011 附录 G 规范性附录 房屋结构类型 G.1房屋结构分为如下类型 a)高层钢筋混凝土框简和筒中筒结构 高层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 b e)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d)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 多层砖砌体结构; 底框架多层砌体结构 多 层空心砌体结构 多层内框架结构 多 层砖木结构; 多 层空斗墙结构; 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 m)单层砖柱厂房 单层钢结构厂房; n 单层空旷房屋; o p)砖木平房 q 砖砌体平房; 木构架房屋 生土房屋 t 土坯窑洞 黄土崖土窑洞 u 碎石,片石砌筑房屋 18
GB/T18208.3一2011 附录 H 规范性附录 典型房屋调查表 表H.1砌体结构破坏调查表 房屋名称 房屋地址 设防 建造 砌体 砂浆强 破坏前 破坏 场地 地震 内墙厚 外墙厚 层数 烈度 烈度 年代 材料 度等级 状况 等级 条件 破坏情况描述 平面简图(注明尺寸) 剖面简图(注明尺寸 附结构外观照片和破坏处照片 月 调查人姓名 调查日期 19
GB/T18208.3一2011 表H.2底框架多层砌体结构破坏调查表 房屋名称 房屋地址 地震 设防 建造 砌体 砂浆强 破坏前 破坏 场地 内墙厚 外墙厚 层数 烈度 烈度 年代 材料 度等级 状况 等级 条件 底框架 混凝土 纵向抗震墙 横向抗震墙 层数 强度等级 长度及厚度 长度及厚度 破坏情况描述 平面简图注明尺寸 剖面简图(注明尺寸 砖砌 体结 构部分 底框 架结 构部分 附结构外观照片和破坏处照片 调查人姓名 调查日期 20
GB/T18208.3一2011 表H.3单层厂房破坏调查表 房屋地址 房屋名称 柱的混凝土 地震 设防 建造 屋面 屋面系统 破坏 场地 破坏前 强度等级或 柱高 类型 等级 烈度 烈度 年代 支撑情况 条件 状况 砂浆等级 破坏情况措述 平面简图 剖面简图 注明柱截面尺寸、跨度、柱距 注明大柱、小柱尺寸,屋架形式 附结构外观照片和破坏处照片 年 调查人姓名 调查日期 月 日 21
GB/T18208.3一2011 表H.4钢筋混凝土结构破坏调查表 房屋名称 房屋地址 地震 设防 建造 设计 混凝土 场地 地下层 烈度 烈度 年代 单位 强度等级 数及形式 条件 地上层数及高度 破坏前状况 地基情况 结构形式画、或说明 1框架 框架-剪力墙 2 3剪力墙 4框筒/筒中筒 5)其他(说明结构形式》 结构构件 破坏情况 非结构构件 其他包括装修等) 附结构外观照片和破坏处照片、结构设计或施工图纸,如搜集全套图纸闲难,可附一张标准层平面图和一张剖面图 或立面图 年 调查人姓名 调查日期 月 日 心
GB/T18208.3一2011 附 录 规范性附录 抽样点各类房屋破坏汇总表 表1.1抽样点各类房屋破坏汇总表(按面积或栋数) 抽样地点名称 地震烈度 统计单位;m”或栋 严重 结构建造 设防基本轻微中等 序号 房屋名称或地址 层数 毁坏 备注 类型 年代 水平 完好 破坏 破坏 破坏 10 计 调查日期 月 调查人姓名 复核人姓名 年 注1地震烈度栏填写该调查小组建议的该调查点的烈度水平 注2:房屋较特殊的破坏现象在备注栏中简要描述 注3;调查人姓名可填多名,也可填调查小组名称 23
GB/T18208.3一2011 附 录J 规范性附录 各类房屋破坏比汇总表 表J.1各类房屋破坏比汇总表 抽样地点名称 地震烈度 统计单位;nm或栋 基本完好 轻微破坏 中等破坏 严重破坏 毁坏 数量 结构类型 或栋 m 数量百分比数量百分比数量百分比数量百分比数量百分比 调查人姓名 复核人姓名 调查日期 日 注1:地震烈度栏填写该调查小组建议的该调查点的烈度水平 注2:百分比指各种破坏状态的房屋数量占该类型房屋调查数量的比例 注3:调查人姓名可填多名,也可填调查小组名称 24

地震现场工作调查规范GB/T18208.3-2011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经常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在地震发生后,为了有效地开展救援和重建工作,需要对地震灾区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分析。而GB/T18208.3-2011《地震现场工作 第3部分:调查规范》就是地震现场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规范。

该规范主要涉及地震现场调查的内容、方法、步骤等方面,其目的是为了统一和规范地震现场调查工作,保障地震现场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规范的主要内容

GB/T18208.3-2011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

  • 地震现场调查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 灾情报告的编写要求;
  • 灾情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和存档;
  • 现场勘查、测量和监测的方法和步骤;
  • 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的方法和标准;
  • 分析和研究地震灾害原因和发展趋势的方法和步骤;
  • 调查报告的编写要求。

规范的应用意义

GB/T18208.3-2011规范的应用,可以保障地震现场调查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可靠性,有利于:

  • 全面了解地震灾区的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情况、房屋倒塌情况等;
  • 评估地震灾害对当地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 指导救援和重建工作的开展;
  • 提高地震防灾减灾能力和抗灾能力。

总结

GB/T18208.3-2011规范是地震现场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规范,其内容包括地震现场调查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灾情报告的编写要求、灾情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和存档、现场勘查、测量和监测的方法和步骤、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的方法和标准、分析和研究地震灾害原因和发展趋势的方法和步骤以及调查报告的编写要求。规范的应用可以保障地震现场调查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可靠性,有利于全面了解地震灾区的受灾情况,指导救援和重建工作的开展,提高地震防灾减灾能力和抗灾能力。

和地震现场工作第3部分:调查规范类似的标准

棉铃虫测报调查规范

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南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南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南的编号:GB/T15624-2011。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南共有7页,发布于2012-04-01
地震现场工作第4部分:灾害直接损失评估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地震现场工作第4部分:灾害直接损失评估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地震现场工作第4部分:灾害直接损失评估的编号:GB/T18208.4-2011。地震现场工作第4部分:灾害直接损失评估共有48页,发布于2012-03-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