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0299.1-2006

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第1部分:系统通用要求

Digitaltechniqueapplicationofbuildingandresidencecommunity-Part1:Systemgeneralrequirement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第1部分:系统通用要求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第1部分:系统通用要求的编号:GB/T20299.1-2006。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第1部分:系统通用要求共有44页,发布于2006-12-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L67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35.240.50
  • 实施日期2006-12-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44页
  • 文件大小1.70M

以图片形式预览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第1部分:系统通用要求

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第1部分:系统通用要求


国家标准 GB/T20299.1一2006 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 第1部分:系统通用要求 Digitalteehniqueapplieationofbuildngandresideneecommunity- Part1Systemgeneralrequirement 2006-12-01实施 2006-07-11发布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 国国家标准化管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20299.1一2006 目 次 前言 引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总体结构 .... 通信系统 信息网络平台与其他服务应用系统 信息安全 设备监控系统 10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安全防范系统 12综合布线系统 13基础系统集成 14电源与接地 15环境 16机房系统 + 25 家用电子系统 1 28 18IC卡应用 31 34 附录A资料性附录家用电子系统应用层功能实现要求 图1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框架 图2综合布线的分层结构 15 图3综合布线结构 15 图4集中式综合布线的结构 15 图5功能元素的安置 l6 图6设备和测试接口 18 图7带组合BD和FD的综合布线系统例子 19 图8平衡布线的信道、永久链路和CP链路 22 图9主干布线模型 22 图10主干/水平组合信道 23 图11无线覆盖区域的TO网格示例 29 图12家庭网络提供的典型服务 29 图13U和PI示意图 30 图14家用电子系统应用示例 30 图15住宅网关连接和接口示意图
GB/T20299.1一2006 17 表1最大信道长度 18 表2线缆分类 表3信道衰减 21 25 表4开机时机房温度要求 表5停机时机房温度要求 25 25 表6开机时机房湿度要求 25 表7停机时机房湿度要求 表8电源参数
GB/T20299.1一2006 前 言 GB/T20299《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分为四个部分 -第1部分;系统通用要求 -第2部分;检测验收 -第3部分:物业管理 -第4部分:控制网络通信协议应用要求 本部分为GB/T20299的第1部分 本部分由建设部和信息产业部共同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建设部信息中心、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北京宽网 社区数字化建设有限公司,成都长城宽带网络服务有限公司、北章经世博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日本理 光公司、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NTT),北京卡斯特信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国家电子计算机质量监督 检验中心、北京航天智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清华力合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航天二院通信中心、 浙江正原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共挤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东方英卡数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天 喻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三零卫士信息安全有限公司、太极计算机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立建、徐冬梅、王毅、李翔字、姥世全、黄家英、王辉、杨玉柱,朱照、程卫东、 孟亚平、张建军、成金爱、杜虹、曲天光、濮容声、汪宝森、赵英然、徐全平、王坤,赵晓光、周慧琳吴东亚、 黄景楠、刘吕刚、李勇
GB/T20299.1一2006 引 言 本标准GB/T20299一2006编制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和指导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建设,提高工程 . 设计和施工的质量,维护消费者利益 2. 本标准是面向建筑和居住区的数字化技术应用服务,规范建立包括通信系统、信息系统、监控系 统的数字化技术应用平台(见图1) 本标准的第1部分为系统通用要求,本部分支持物业数字 化服务 当前信息技术在建筑领域业已广泛引用,居民居住区社会化服务需求强烈,面向 wTO,相关行业和地方主管部门相互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建筑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和加强市场的 统一规范与管理是必要的 信息安全是指为防止内部或外部、人为或非人为、意外事故或恶意攻击对信息基础设胞、应用服 务系统和信息内容的破坏而进行的安全保护 信息安全工作应贯穿于信息系统整个生命周期 在攻防对抗中不断发展,为认真贯彻《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意见》 (中办法[2003]27号)的要求和2004年1月全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会议精神,因此本标准将信 息安全作为内容列人是非常必要的 4 本标准中的消防、信息安全和安全保密要求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及标准规定 N
GB/T20299.1一2006 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 第1部分:系统通用要求 范围 GB/T20299的本部分规定了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平台,该平台由通信系统、信息系统与 监控系统以及支持这些系统工程的基础设施包括信息网络平台、综合布线系统,电源与接地、环境、机房 系统,基础系统集成等组成 本部分适用于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系统平台的设计和实施,也可作为建筑及居住区选择 数字化技术系统配置的依据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cGB;/T20299的本部分的引用面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目期的引用文 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 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 部分 注,为便于读者应用,本章中引用文件的排序为a),b),e)分别对应于4,5,6各章,不同章中引用同一标准 时.两章中可以同时出现 总体结构 a GB/T20299. 2006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第2部分;检测验收 2 GB/T20299.32006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第3部分;物业管理 G;B/T20299.4一2006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第4部分;控制网络通信协议应用要求 b)通信系统 GB/T1583964~1920kbit/s会议电视系统进网技术要求 有线电视系统技术规范 GY/T106 YD/T847视听电信业务中64一1920kbit/、信道的赖结构 YD.5032会议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YDN0651997邮电部电话交换设备总技术规范书 信息网络平台及其他服务应用系统 GB2312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 GB5007.1信息技术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24点阵字型 GB5007.2信息技术汉字编码字符集(辅助集)24点阵字型 GB5199信息技术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16点阵字型 GB13000.1信息技术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UCs)第一部分:体系结构与基本多文种平面 GB13000.1一1993,idtISO/IEC10646-1:1993) GB15629.11信息技术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息交换局域网和城域网特定要求第11部 分;无线局域网媒体访问控制和物理层规范(GB15629.11一2003,ISO/IEC8802-11:1999,MOD GB15629.11一2003/XG1一2006信息技术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息交换局域网和城域网 特定要求第11部分;无线局域网媒体访问控制和物理层规范第1号修改单 GB15629.1102信息技术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息交换局域网和城域网特定要求第11部 分:无线局域网媒体访问控制和物理层规范:2.4GH频段较高速物理层扩展规范
GB/T20299.1一2006 GB16793信息技术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I区汉字24点阵字型宋体 GB16794.1信息技术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I区汉字48点阵字型第1部分;宋体 GB17698信息技术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I区)汉字16点阵字型 GB18030信息技术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的扩充 GB/T18031信息技术数字键盘汉字输人通用要求 sO/IECTR8802-1信息技术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息交换局域网和城域网特定要求 第1部分;局域网标准概述 SO/IEC8802-2信息技术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息交换局域网和城域网特定要求第2部分 逻辑链路控制 SO/IEC8802-3信息技术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息交换局域网和城域网特定要求第3部分: 带碰撞检测的载波侦听多址访问(CSMA/CD)的访问方法和物理层规范 d信息安全 GB4943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GB49432001,idtIEC60950:1999) GB17859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 GB/T18336.1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第1部分;简介和一般模型 GB/T18336.1一2001,idtIso/IEC15408-1:1999) GB/T18336.2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第2部分;安全功能要求 (GB/T18336.22001,idtIsO/IEC15408-2;1999) GB/T18336.3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第3部分:安全保证要求 GB/T18336.32001,idtIS(O/1EC15408-3:1999 GB/T19716信息技术信息安全管理实用规则(GB/T197162005,Iso/IEc17799,MoD) GB/T20261信息技术系统安全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GB/T202612006,Iso/IEC21827 2002,MOD) 安全保密 e 设备监控系统 n GB/T50314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GB5004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11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T50314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161987 h)安全防范系统 安全防范报警设备安全要求和试验方达 GB16796 GB50198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综合布线系统 i GB/T18233信息技术用户建筑群的通用布缆(GB/T18233一,idtIsO/IEC11801:2002) ISO/IEC14763-1:1999信息技术用户建筑群布缆的实施和运行第1部分管理 1sO/IECTR14763-2:2000信息技术用户建筑群布缆的实施和运行第2部分;布铜缆的规 划和安装 ISO/IEC14709-1:1997信息技术用于应用的用户建筑群布缆配置第1部分:综合业务数字 网(ISDN)基本访问 1 即将发布
GB/T20299.1一2006 ISO/IEC14709-2:l998信息技术用于应用的用户建筑群布缆配置第2部分:综合业务数字 网(ISDN)基群访问 sO/IEC18010;2002信息技术用户建筑群布缆的通路和空间 j 基础系统集成 电源与接地 k 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000年修订版 GB/T50314一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JGJ/T16一199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环境 GB6566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 GB18580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瞪释放限址 溶剂型木器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 GB18581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 内墙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 GB18582室内装饰装修材料 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限量 18583室内装饰装修材料 木家具中有害物质限量 18584室内装饰装修材料 18585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壁纸中有害物质限量 GB18586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聚氯乙烯卷材地板中有害物质限量 GB18587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地毯、,地毯衬垫及地毯胶粘剂有害物质释放限量 GB18588混凝土外加剂中释放氨的限量 GB/T1888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50325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 机房系统 m 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GB/T2887 GB9361计算机场地安全要求 GB50052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000年修订版 GB5011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174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s/T107962001防静电活动地板通用规范 n)家用电子系统 S/T113102005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第1部分:基础协议 s/T11311一2005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第4部分;设备验证 SO/IEC10192-1信息技术家用电子系统(HES)接口第1部分;通用接口(U)类型1 so/IEC10192-2信息技术家用电子系统(HES)接口第2部分;简单接口(SI)类型1 sO/IECTR14543-1信息技术HES体系结构第1部分;简介 sO/IECTR14543-2信息技术HES体系结构第2部分;设备模块性 sO/IECTR14543-3信息技术HES体系结构第3部分;通信层和启动 ISo/IECTR14543-!信息技术HES体系结构第4部分;混合使用建筑中家庭和建筑的自动 控制 sO/IEC15045-1信息技术家用电子系统(HES)网关第1部分;用于HES的家庭网关模型 C卡应用 o GB/T16649. 识别卡带触点的集成电路卡第1部分物理特性(GB/T16649.1一2006 ISO/IEC7816-1:1998,MOD)
GB/T20299.1一2006 GB/T16649.2识别卡带触点的集成电路卡第2部分;触电的尺寸和位置(GB/T16649.2 2006,ISO/IEC7816-2:1999,IDT GB/T16649.3识别卡带触点的集成电路卡第3部分;电信号和传输协议(GB/T16649.3 2006,ISO/IEC7816-3:1997,IDT GB/T16649.5识别卡带触点的集成电路卡第5部分;应用标识符的编号体系和注册规程 GB/T16649.52002, ,neqISO/IEC7816-5:1994) GB/T16649.8识别卡带触点的集成电路卡第8部分;与安全相关的行业间命令 (GB/T16649.82002,ISO/IEC7816-8:1999,IDT S/T11230接口设备基本应用编程接口规范 CJ/T166一2002建设事业IC卡应用技术 IsoIEC7816-!识别卡带触点的集成电路卡第4部分用于交换的行业间命令 识别卡带触点的集成电路卡第9部分;附加的行业间命令和安全属性 SO/IEC7816-9 1so1IEc10373 识剔卡测试方法第G部分.接近式卡 So/IEc14443-1识别卡无触点的集成电路卡接近式卡第1部分-物理特性 sSo/Ec14482》识别卡无触点的集成电路卡接近式卡第?部分;射频接 Iso/IEc14443-3识别卡无触点的集成电路卡接近式卡第3部分;初始化和防冲突 识别卡无触点的集成电路卡接近式卡第!部分,传输协议 ISO/IEC14443-4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下列术语、定义和缩略语适用于本部分 3.1术语和定义 网络network 结点和互连分支的一种安排 3.1.2 计算机网络coputernetwork 为数据通信目的将数据处理结点互连起来的一种网络 3.1.3 局域网(LAN)localareanetwork(L.AN -种位于有限地理区域的用户宅院内的计算机网络 3.1.4 信息网络informationnetwork 运载各种信息应用的计算机网络 3.1.5 媒体访问控制(MMAC)nmedumaecesscontrol(AcC) 用来建立暂时控制传输媒体的数据站顺序的一种技术 3.1.6 过程接口proeessinterfaee(PI 家用电子系统中设备和网络之间的任何接口,在OS参考模型中位于第七层之上 3.1.7 通用接口universal linterlaee(U) 家庭网络和被连接的设备之间的标准化接口,置于网络层之上,UI规范包括必需的机械,电气、功 能和规程特性接口
GB/T20299.1一2006 3.2缩胳语 NAU网络连接单元 MAc媒体访问控制 MSDUMAc服务数据单元 G;RS智能互联,资源共享与协同服务 P网际协议 总体结构 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主要由通信系统、信息系统与监控系统及基础设施组成,见图1 建筑及居住区 数字花我来应用平台 通信系统 信息系统 监控系统 家 火灾自 程控 用 其他 c 电视 物业 动报警 广酒 应用 卡 网络 及消防 接入 系统 服务 管理 应 系统 系绕 系统 联动控 用 系统 制系绕 信息系 卫 防 家用电 统的基 子控 ic系统 本安全 要 组成 设备的 活动、风 求及安 组网以 险分析 及与外 食流 与评估 部网络 皮安全 的连接 体系 制 基础设施与技术信息网络平台、综合布线系统、电源与接地、机房系统、环境、安全保密、基础系统集成、控制网络通信协议 系统检测与验收 注,双方框表示不属于本部分内容 图1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框架 通信系统实现语音和视频通信,包括程控交换接人系统、电视网络系统和广播等子系统组成; a b)信息系统包括家用电子系统、物业管理系统、,IC卡应用、信息安全和其他应用服务系统; 监控系统包括安全防范、建筑设备监控和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等三个子系统组成, 基础设施包括信息网络平台、综合布线系统、电源与接地、机房系统、环境、安全保密,基础系 d 统集成等
GB/T20299.1一2006 信息系统中的物业管理部分参见本标准的第3部分:GB/T20299.3;与本部分对应的检测验收参 见本标准的第2部分;GB/T20299.2;控制网络通信协议通用要求参见本标准的第4部分 GB/T20299.4 通信系统 总则 本部分按程控交换系统、电视网络系统、广播系统及其接人系统四个子系统进行描述 5.1.2在通信系统中,应坚持采用先进、成熟,实用的技术,所采用的系统和设备应符合标准化、开放性 的要求,并具有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5.1.3应选用符合用户要求且本地区和有关部门允许人网的产品,与公网互联的设备还应符合相关公 网接口标准 5.2要求 5.2. 程控交换系统 本系统中所使用的电信设备应具有信息产业部或国家相关部门的人网许可证 5.2.1.2小区或建筑物内应根据用户需求,可设置相应容量的程控交换系统 程控交换系统可以是用 户小交换机,也可以是市话网的一个端局、支局或其他用户终端设备 5.2.1.3程控交换系统功能上应符合工程设计文件的要求,并具有高稳定性,高可靠性,便于扩充容纳 新业务和新技术 5.2.1.4电信设备应具有铜缆、光纤等各类接口,接口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及相关国家规范和标准,具 体接口规范见YDN065一1997第10部分的要求及规定 小区或建筑物内出现移动通信盲区时,应设置移动通信中继收发设备,以提高移动通信的覆 盖率 5.2.1.6通信线路是构成通信网的重要部分,线缆的种类和技术指标应符合工程设计文件的要求 5.2.2电视网络系统 小区或建筑物内如设置卫星电视、视频会议及视频点播等系统,应符合GB/T15839 YD/T847、YD5032及GY/T106的要求,并遵循相关管理部门的规定 5.2.2.2有线电视系统应采用双向传输方式,以适应交互式业务发展的需求 5.2.2.3视频点播系统应实现数字信息点播服务,例如;股票信息点播、教育信息点播,视频点播、有线 电视自动收费管理等 5.2.2.4视频会议系统应可通过具有视频压缩技术的设备向使用者显示图像并进行同步通话 .2.2.5根据承载视频会议的网络的不同,设备和网络间接口应满足相应通信网络接口的技术规范 广播系统 广播系统的功能应符合工程设计文件要求,能够向小区公共场所提供音乐节目和公共传呼信 5.2.3. ,并和紧急广播系统结合,在必要时进行紧急广播 炒 广播系统应提供外部接口,以利于与其他相关系统的连接 3. 广播系统要实施分区控制,分区的划分应与消防分区一致,并能够按一定的优先级控制播出 5.2.3.4对于广播系统与消防广播共用设备,应满足10.2的要求 5.2.4接入系统 5.2.4. 小区或建筑物内应设立宽带网络接人系统,网络类型可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或其组合 5.2.4.2接人系统应提供准确的计费服务,并支持用户开户、销户、暂停、访问记录查询、流量控制等 服务
GB/T20299.1一2006 5.2.4.3无线接人应能够提供高质量的话音、数据以及模拟和数字视频业务 信息网络平台与其他服务应用系统 6.1总则 6. .1.1信息网络平台包括局域网(含无线局域网)及其管理系统;应用系统包括内部信息服务,互联网 信息服务等 信息网络平台是数据传输、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 信息网络平台应具有同广域网连接的能力, 根据需要与lnternet连接 6. .1.3信息系统总体安全策略应符合国家有关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制度等的规定和要求 6.2要求 6.2.1局域网 局域网内主干网应具有高可靠性、灵活性、可扩充性和可管理性,其设计要有冗余度,并能支持多种 网络协议,根据需求随时扩充配置新的网络 局域网的类型选择和具体配置要根据社区用户数、实际应 用系统特性、流量变化特征、用户访问频度和网络覆盖范围等因素来进行 局域网相关技术参见ISO/IECTR8802-1、ISO/IEC8802-2、IsO/IEC8802-3,GB15629.11和 GB15629.l102 局域网应满足下列要求 为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充性,核心交换机宜具备灵活的端口扩充能力、模块扩充能力,局 a 域网的设计应该层次化 例如:大型社区局域网可采用三层结构:核心层、汇聚层和接人层 b)局域网和lnternet之间宜保持采用防火墙进行逻辑隔离;lnternet出口可考虑两路出口 局域网宜充分考虑利用模块冗余、设备冗余和链路冗余等技术手段,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局域网运行时,应避免冗余链路设计系统中的数据倾在系统中循环传送;同时也宜控制数据 帧的广播域; 局域网应具有用户接人认证和计费功能,尽可能避免用户冒用,并保证系统计费记录的完 整性; 无线局域网应根据社区用户的接人需求选择接人技术、确定系统容量,合理布放无线接人点, 并注意墙壁、窗户和电梯等所引起的信号吸收现象,尽可能减少无线接人的盲点; 局域网内任意两点之间的传输延迟宜要求不超过10ms,系统实际带宽不应低于系统设计要 g 求,并实现了系统设计的各项功能 局域网应具有支持多种业务应用服务的能力,例如web访问服务、ftp服务,电子邮件服务和 视频服务等等; P地址的规划与管理应该坚持四个原则统一性原则(地址分配应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管 理),层次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和唯一性原则; 为了加强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管理性,局域网至少应该保持系统设计文档、工程实施文档、工 程验收文档和工程监理文档等 k)系统的安全设计与实施应参照本部分第7章的规定 6.2.2局域网管理 局域网管理系统可支持的功能包括;配置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和帐户管理等 实际 设计与应用可根据实际的环境和设备需求,提供下面的全部或某些管理功能 配置管理应提供通信资源的标识、初始化、重新设置和关机、操作参数以及资源之间相互关系 的建立和发现
GB/T20299.1一2006 故障管理应提供故障的预防、检测诊断和纠正 bb 性能管理应提供对通信资源行为和通信活动有效性的评价; ce d)安全管理应提供资源的保护 帐户管理应提供成本的标识和分发以及费用设置 e 6.2.3其他应用服务系统 应用软件产品文档 6.2.3. 具有产品标识和运行环境说明 a b)具有安装和维护的有关说明 对程序中用户可调用的所有功能有完整的描述; c 提供产品正常运行的边界值范围 d" 用户文档的所有信息应正确,不能有歧义和错误的表达 f 用户文档自身内容间以及与产品实际运行结果间不应相互矛盾,术语的含义应处处一致 用户文档对用户是易于理解的 g hh 用户文档应便于浏览,有目录和索引 6.2.3.2功能性 应用软件系统在运行、功能、正确性和一致性上应分别满足下列要求 应用程序安装之后,应能正常运行 a b)用户文档中提到的所有功能应是可执行的 程序应按照用户文档中的给定形式、在规定的边 界值范围内使用相应的设施、性质和数据执行其功能 程序和数据应与用户文档中的全部描述相对应 程序和数据本身不能自相矛盾,并且同用户文档不能相互矛盾 每个术语应处处具有相同的 含义 提供给用户的交互界面及交互行为应有一致的结构 6.2.3.3可靠性 系统不应陷人用户无法控制的状态,既不应崩溃也不应丢失数据,即使用户未按用户文档中的描述 在规定的环境中使用合法的数据进行合法的操作 只有那些不能用任何程序捕获的硬中断和操作系统 中断除外 6.2.3.4易用性 易理解性;程序的问题、消息和结果应是易理解的 a b 易浏览性;产品应以易观察、易读的形式向用户提供信息;输人输出应设计清晰、易于浏览 可操作性;具有严重后果的功能执行应是可逆的,或应给出该后果的明显警告并在执行该命令 c 前要求确认 6.2.3.5效率 应遵循用户文档中的效率说明 6.2.3.6可维护性 应遵循用户文档中的可维护性说明 6.2.3.7可移植性 应遵循用户文档中的可移植性说明 6.2.3.8中文特性 软件产品涉及的中文编码应遵从中文编码标准GB2312、GB13000.1以及GB18030; a b)软件产品涉及的中文字型应遵从中文字型标准GB5007.1.GB5007.2.GB5199,GB16793 GB16794.1以及GB17698 软件产品涉及的中文输人法应遵从中文输人法标准GB/T18031
GB/T20299.1一2006 信息安全 7.1总则 7.1.1信息系统安全应符合国家有关安全法律、法规、制度等的规定和要求,对涉及人身安全的信息设 备,应有主管部门颁发的3C认证标志 设备安全应符合GB4943,信息系统安全应符合GB17859、 GB/T18336.1,GB/T18336.2.GB/T18336.3,GB/T19716及GB20261等标准 7.1.2应采取一定的信息安全措施,确保运营服务信息系统的安全,确保运营服务系统不会对用户造 成信息安全损害 7.1.3应明确系统本身可能受到的安全威胁以及可能对用户造成的安全威胁,采取措施应对和消除安 全威胁 7.2要求 信息系统基本安全活动 7.2.1 信息系统基本安全活动包括: 根据信息系统的特点和服务对象的需求,基于风险分析的结果,确定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 a 安全策略的制定,发布、教育、评价,修正等话动 b 建立信息安全相关的机构,设置相应的岗位,确定相关的责任,并建立相配套的管理,考核和奖 惩体系; 保障信息安全相关工作的人力资源投人,建立相关的人员选拔、考核、培训体系,并规划和实 施针对一般运营服务人员和普通用户的安全教育、,宣传活动 确定信息系统中的关键信息资产,并进行资产分类管理, 应根据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建立相应的物理和环境安全保护体系; 应根据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建立相应的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技术保障体系要求参见 g 7.2.3; h)建立和维护系统的运行安全体系,主要包括针对信息系统以及普通用户的应急响应体系,安 全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定期的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等; 应根据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对相应的信息系统承包商、信息软硬件产品进行安全资质审查、 实施过程的质量监督和控制 应根据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对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升级、完善等活动做好安全规划. 对系统的拆除应提前做好规划和处理 7.2.2风险分析与评估 应对信息系统进行风险分析,并将风险分析的结果作为确定相应系统安全等级的主要依据 a bb 应建立定期和不定期风险评估的机制 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估,宜由有相应资质的机构完成 c d)风险分析与评估宜采用适用的方法,对每一个识别出的信息资产,按照资产的“保密性”、“完 整性”、“可用性”和“可控性”四个最基本的安全要求,分析可能受到的威胁和后果,提出相应的 安全需求建议 7.2.3应制定明确的安全策略 安全策略应涉及: 物理安全策略;确定在物理访问、保护方面的安全规定 a b)访问控制策略;规定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以及内部网段之间的访问规定和策略要求 安全检测策略:规定对系统安全实施定期检查的周期、方法等 c d 审计与监控策略 网络防病毒策略
GB/T20299.1一2006 备份与灾难恢复策略 f 7.2.4安全体系方面 7.2.4.1信息安全措施 信息系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安全措施 a 建立明确的信息安全体系,包括明确的安全策略、网络系统配置安全服务和安全机制运行说 明,指明在哪些部位必须配置哪些安全服务和安全机制,以及规定如何进行安全管理 b 采取措施保护局域网; 采取措施保护基础通信设施; c d 采取措施保护边界 配置或依托公共信息安全基础设施; 具体安全措施的采取应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确定 7.2.4.2保护本地计算环境 本地计算环境可采取的安全措施有 保护机房环境,主机和外潇设备的物理安全 a 计算环境涉及的局域网络、主机设备,操作系统,应用支撑系统(包括wEB系统、数据库系统 b 等)和应用系统,都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在计算环境内存储,传输和处理的数据的保密性; 计算机环境涉及的局域网络、主机设备、操作系统、应用支撑系统和应用系统,都应该采取相应 的措施保护本地计算环境内存储、传输和处理的数据的完整性,以及系统的完整性 系统完整 性措施包括主机漏洞扫描、防病毒和补丁管理等; 确保本地计算环境内的网络平台,操作系统,应用支撑系统以及应用系统正常地运行,并使授 权用户得到所需的系统和应用服务 具有足够的防止内外人员进行违规操作和攻击的能力 7.2.4.3保护网络基础设施 可采取的保护网络基础设施的措施有 加强机房和通信缆线的物理环境保护; a b)保护骨干通信网络和网络基础服务系统的可用性,保证基础设施所支持的业务应用的可 用性 保护网络基础设施控制信息,保护网络基础服务系统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c d)根据用户需求提供物理隔离或逻辑隔离的网络体系 7.2.4.4保护边界 根据安全需求,可采取的边界保护措施有 建立网络访问控制体系,如防火墙系统,实现进出网络边界的访问控制; a bb 根据安全需求,在网络边界之间建立安全的通信连接,以保护通过边界传输的数据的保密性; 保证所有的边界节点都是合法的并在有效的安全管理控制之下 要考虑边界的冗余配置、容错和负载均衡机制,以及加强边界设备自身安全保护,保证通过边 界的通信的连续性; 建立系统远程访问安全系统,以保护系统边界远程访问的安全 建立基于网络的人侵检测系统以防止人侵者的攻击; 建立基于网络的防病毒系统,以防止病毒人侵; g h)建立漏洞扫描系统以改进系统的配置和功能设置 7.2.4.5支撑性安全基础设施 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可采用的支撑性安全基础设施有 公共密钥基础设施(PKI); a 1o
GB/T20299.1一2006 密钥管理系统 bb 安全管理系统 cc d)应急响应体系 安全保密 8.1总则 本章规定涉及国家秘密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筑数字化工程的安全保密要求,适用于涉及国家 秘密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筑住宅数字化工程 8.2要求 涉及国家秘密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建筑中涉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建设,涉密网和非涉密网建 设、专用电话(红机)布线,通信线、电源线,地线的布线以及涉密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测评均应按国家有关 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执行 设备监控系统 9.1总则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由监控网络(监控网络协议见本标准第4部分:GB/T20299.4一2006)和所 支撑的应用系统组成,按功能可分为空调与通风监控、,变配电监控,照明监控、给排水监控,热源和热交 换监控、冷源监控和电梯、自动扶梯监控等子系统,各子系统符合GB/T50314 监控系统用于对建筑及居住区中的各种机电设备进行监测、控制及自动化管理,达到安全、可 9.1.2 靠,节省资源、节省人力和综合管理的目的 9.1.3监控系统与有通信接口的设备以通信方式相连时,应保证通信数据的畅通 要求 9.2. 空调与通风监控系统 9.2. 对空调系统进行温度、湿度(温度、湿度要求见15.2.2)自动控制,应实现按预定时间表自动 启停和节能优化启停控制,应实现空调机组设备的联锁和保护控制 实现对空调设备运行状态,故障的监测,记录与报警 对变风量系统实现节能运行方式 对通风用送、排风机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控制,并可按空气环境参数要求自动控制启停 变配电监控系统 实现对变配电系统进行电压,电流、有功功率,功率因数、用电量等参数的测量与记录 9. .2.2. 2 对高,低压开关柜,直流电源柜,变压器、自备发电系统的工作状态和故障进行监视 照明监控系统 按照照度或预设时间表对公共照明设备包括开关、调光、场景等进行控制 9.2. 给排水监控系统 对给排水系统的运行状态与故障状态实行监控、记录,自动调整投运水泵台数 9. 2 4. 对中水系统的运行状态与故障状态进行监控 热源和热交换监控系统 9.2.5. 实现系统的负荷调节、预定时间表自动启停和节能优化控制 实现对热源和热交换系统设备的联动控制 9.2.5.3实现对供回水压差或供回水温度的自动控制 9.2.5.4实现对热源和热交换设备运行状态,故障等进行监视、记录与报警 11
GB/T20299.1一2006 9.2.6冷源监控系统 9.2. 6 实现系统的负荷调节,预定时间表自动启停和节能优化控制 9.2.6.2实现系统设备的联动控制 9.2.6.3实现对系统运行参数、状态、故障等的监视、记录与报警 9.2.6.4实现对供回水压差或供回水温度的自动控制, 电梯和自动扶梯监控系统 对电梯和自动扶梯系统运行状态和故障进行监控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10 10.1总则 0.1.1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由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及其所支撑的应用组成 10.1.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电气系统的一部分,系统设计首先应符合建筑电气设计的一般要求;同 时,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又是一种消防安全设备,必须符合安全方面的有关规定 相关规定见GB50116 10.1.3消防控制室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控制和信息中心,也是火灾时灭火作战的指挥与信息中心 消防控制的设置范围、位置、建筑耐火性等相关规定见标准GB50045和GB16一1987,消防控制室的 设备组成,安全要求、,设备功能,设备布置、联动控制要求见标准GB/T50314 10.2要求 10.2.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设有手动和自动两种触发装置 自动触发装置,即火灾探测器,是系统中最基本的触发装置, a 它自动探测火灾;,产生和发出火灾报警信号并将火灾报警信号传输给火灾报警控制器 手动 触发装置,即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它是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b 火灾报警控制器容量和每一总线回路所在连接的火灾探测器即控制块(或信号模块)的地址 编码总数均宜留一定余量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备,应采用经国家有关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检验合格的产品 c 10.2.2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消防控制设备应由下列部分或全部组成 a 火灾报警装置 火灾报警控制器 2 3 自动灭火系统的控制装置 室内消火栓系统的控制装置; 防烟、排烟系统及空调通风系统的控制装置 水喷淋控制装置; 防火门、防火卷帘的控制装置 电梯返回控制装置; 88 火灾应急广播的控制装置; 9 10)火灾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标志的控制装置 消防控制设备的控制方式 b 消防控制设备应根据建筑的分类、工程规模、管理体制及功能要求综合确定其控制方式 并接收、显示其反馈信号 大型建筑群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控制 消防控制设备的控制电源及信号回路电压应采用直流24v 消防控制室要求见GB50116 12
GB/T20299.1一2006 11 安全防范系统 11.1总则 11.1.1安全防范系统应满足GB16796的要求,其主要由视频监控系统、人侵报警系统、巡更系统、出 人口控制(门禁)系统、汽车停车场管理系统及访客对讲或可视对讲系统等组成 11.1.2安全防范系统设计应根据“以防为主、打防并举”和安全防范工作实行“人防、技防、物防相结 合”的原则,既要考虑到技防设施的先进性,实用性和系统的可扩展性,以便不断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还 要考虑各种高科技的物防设施及管理和操作这些设备的工作条件,创造良好的人机界面和方便、舒适、 高效的人文环境 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安全防范技术,依靠计算机平台,将安防各子系统集成、 11.1.3 联网,使安全防范具有综合管理能力,构成先进、可靠、经济、配套的安全防范系统 11.2要求 11.2.1视频监控系统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应符合GB50198; a 主要功能包括,视频监控系统开通稳定运行、矩阵监控主机的自动/手动切换、,遥控、编程,巡 b 检、计算机对摄像机的控制记录、采集、编程等功能或数字硬盘的记录功能; 视频监控系统与安全防范各子系统的联动功能 c 11.2.2入侵报警系统 系统控制功能及通讯功能;包括报警管理和报警信息处理,报警探测器盲区; a b)系统联动功能;包括人侵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出人口控制(门禁)系统等相关安全防范系 统的联动功能; 控制主机的性能以及报警联网功能 c d)控制中心的电子地图上应显示所有报警点的位置 11.2.3巡更系统 电子巡更系统目前有离线和在线两种,在线联网式巡更系统一般应具有以下功能 实现巡更路线的设定和修改 a bb 实现巡更时间的设定和修改; 在重要部门及巡更路线上安装巡更站点 应具有对巡更时间,地点、人员和顺序等数据的显示、归档、查询和打印等功能; d 控制中心的电子地图上应显示出所有巡更站点所在位置,当保安人员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到达 指定地点巡逻时,控制中心即发出声,光提示信号 对在线联网巡更系统,还要检测与其他系统联动功能;离线式巡更系统具有信息钮和巡更棒的 防水性、抗干扰性 11.2.4出入口控制(门禁)系统 系统主机在线控制和离线控制情况下,一般应具有下列功能;出人口控制器工作的准确性、 实 a 时性和存储信息的功能;在线控制时,系统主机和出人口控制器之间的信息传输及数据加密功 能;系统对非法强行人侵及时报警的功能 应保证与本系统相关的综合管理、防盗及消防系统报警时的联动功能的正常运行 bb 11.2.5汽车停车场管理系统 汽车停车场管理系统包括人口管理系统、出口管理系统、计费系统和管理中心以及停车场的出人口 的安全性等功能 11.2.6访客对讲或可视对讲系统 访客对讲系统应具有联动功能 a 13
GB/T20299.1一2006 b)可实现住户与访客及管理中心之间的语音通话(或通话同时可视访客图像)的功能,通话语音 清楚,图像清晰 通过室内分机可以开启防盗门电控锁 d)门口主机可以利用密码、钥匙或感应卡开启防盗门电控锁, 停电时应由备用电源供电 e 室内紧急呼救按钮 室内每户安装紧急呼教按钮,与物业管理中心连网使用 11.2.8安全防范中心控制室 中心控制室应配置计算机,控制主机,该中心应能够监视和记录安全防范的各种信息,能够完 a 成防盗报警信息的自动搜索,自动记录和打印功能,对监控目标进行实时电视监控及实施图像 的切换、镜头光圈的控制、焦距的放大与缩小等功能,并能完成图像的录像 中心控制室的供电、接地、防雷见14章,机房要求见第16章 b 12综合布线系统 12.1总则 12.1.1综合布线系统由园区主干布线子系统,楼宇主干布线子系统和水平布线子系统组成,包括平衡 布线和光纤布线 综合布线支持话音、数据、文本,图像和视频等服务 12.1.2综合布线应符合GB/T18233的规定,同时可参照Iso/IEc14763-1:1999、Iso/IEcTR 14763-2;2000_、Is/IEC14709-1:1997、ISo/IECc14709-2:1998和Iso/IEC18010;2002 12.2要求 12.2.1综合布线系统的结构 2.2.1.1功能元素 综合布线的功能元素如下: 园区配线架(CD); a bb 园区主干线缆 楼宇配线架(BD); 楼宇主干线缆, d 楼层配线架(FD); 水平线缆 汇集点(CP) g h 汇集点线缆(CP线缆; 多用户电信插座(MUTO) 电信插座(TO). 综合布线系统由上述多个功能元素组成,每个功能元素都有其自身的功能 要形成一个综合布线 系统,不需要包括所有的功能元素,但最基本的元素是必不可少的 最基本的功能元素是楼层配线架 FD),电信插座(TO)和连接FD和TO的线缆 使用这三种功能元素,便可实现最简单的水平布线 系统 12.2.1.2系统结构 综合布线系统具有分层式星形结构,如图2所示 综合布线包括3个布线子系统,园区主干,楼宇主干和水平布线 多个布线子系统连接在 一起可建 立结构如图3所示的最大配置的综合布线系统 配线架提供一种配置布线的手段以支持不同的拓扑结 构,如总线形、星形及环形 l4
GB/T20299.1一2006 园区主干布线子系统 楼字主干布线子系统 水平布线子系统 OOO刚OOOO 可选线缆 图2综合布线的分层结构 终端设备 BD 园区主干 楼字主干 水平布线子系统 工作区布线 布线子系统 布线子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 图3综合布线结构 布线子系统之间的连接可以是有源的特定应用设备),或无源的 与特定应用设备的连接可采用 互连或交连方法 布线子系统之间的无源连接通常通过快接跳线或压接跳线用交(叉)连(接)实现 集中式布线是建立主干/水平组合式信道的布线技术 信道通过在配线架中的无源连接实现 这 种无源连接可以是交叉连接,也可以是互连连接 对于集中式光纤布线,可以在配线架中使用接合建立 连接,但这种方法无疑会丧失重新配置布线的能力 集中式布线的结构如图4所示 园区主干布线子系统 楼字主干布线子系统 水平布线子系统 ]向回回回回向回向回 To 可选配线架 可选线线 图4集中式综合布线的结构 12.2.1.2.1园区主干布线子系统 园区主干布线子系统从园区配线架延伸到园区内各楼宇的楼宇配线架 当存在多个楼宇时,该子 系统包括 a)园区主干线缆; b)楼宇人口设施内的布线部件 园区配线架中的压接跳线和快接跳线; c 终接园区主干线缆(园区或楼宇配线架处均有此终接)的连接硬件 d 设备跳线用来将传输设备连接到布线子系统,但本标准不将其当作布线子系统的一部分,因为这些 15
GB/T20299.1一2006 跳线是专门针对应用的 园区主干布线可提供楼宇配线架之间直接连接 当这样使用时,这一布线应 是基本分层结构布线的附加部分,见图2 12.2.1.2.2楼宇主干布线子系统 楼宇主干布线子系统从楼宇配线架延伸到楼层配线架 当它存在时,子系统包括 a)楼宇主干线缆; bb 楼宇配线架中的压接跳线和快接跳线; 终接楼宇主干线缆(楼宇配线架或楼层配线架均有此终接)的连接硬件 c 虽然设备跳线用来将传输设备连接到布线子系统,但本标准不将其当作布线子系统的部分,因为这 些跳线是专门针对应用的 楼宇主干布线可提供楼层配线架之间直接连接 当这样使用时,这一布线 应该是基本分层结构布线的附加部分,见图2 12.2.1.2.3水平布线子系统 水平布线子系统从楼层配线架延伸到电信插座 该子系统包括: 水平线缆 a b)楼层配线架中的压接跳线或快接跳线; 电信插座处水平线缆的机械终接 楼层配线架处水平线缆的机械终接,包含例如互连或交叉连接在内的连接硬件 d 汇集点(可选) 电信插座 f 尽管工作区和设备跳线分别用来将终端和传输设备连接到布线子系统,但本标准不将其当作布线 子系统的一部分,因为这些跳线是专门针对应用的 水平线缆应该连续地从楼层配线架延伸到电信插 座,除非安装了汇集点 2.2.1.3功能元素的安置 图5示出一个楼内如何安置功能元素的举例 配线架的安置要求可参考Iso/IEcTRl4763-2:2000. 电信间 FD Io CDBD FD 园区主干线缆 外部刚络 设备间 楼宇入口设施 图5功能元素的安置 线缆使用线槽或线管敷设 线缆在线槽或线管的敷设管理要求可参考IsoEc18010,;2002. 配线架放置在设备间或电信间 电信插座位于工作区 12.2.1.4接口 12.2.1.4.1设备接口和测试接口 连接综合布线的设备接口位于每个子系统的末端,任何配线架可有在任意端口连接到外部服务的 设备接口,汇集点不提供到综合布线系统的设备接口,图6示出了与水平和主干布线子系统的可能设备 接口 16
GB/T20299.1一2006 与综合布线的测试接口位于每个子系统的末端及汇集点(存在的话) 图6示出了与水平布线子系 统的可能测试接口 印 日 El 水平布线 EQP TI TT E EI El EI 主干布线 EQP IE T T -终端设备口 EI设备接口;EQP传输设备;T测试接口;TE -连接 图6设备和测试接口 12.2.1.4.2信道和永久链路 信道是LAN交换机/集线器(图6中的EQP)等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的传输通路 典型的信道将 由水平子系统及其工作区和设备跳线构成 对于更长的可达距离.信道将由两个或更多个子系统(包括 工作区和设备跳线)构成 信道的性能不包括专门针对应用的设备的连接 永久链路是包括已安装线缆末端处的连接硬件的该安装布线子系统传输通路 在水平布线子系统 中,永久链路由电信插座、水平线缆、可选CP和楼层配线架处的水平线缆终端接点组成 永久链路包 括已安装布线末端处的连接 12.2.1.4.3外部网络接口 在外部网络接口处为提供公用电信服务而进行的与公用网络的连接 12.2.1.5尺寸和配置 12.2.1.5.1配线架 综合布线实现中包括的子系统数目和类型取决于园区或楼宇的布局、尺寸及用户的策略 通常,每 个园区中应该有一个园区配线架,每个楼宇一个楼宇配线架、每个楼层一个楼层配线架 如果建筑物仅 包含很小的单个楼宇,单个楼宇配线架就足够为其提供服务,就不需要园区主干布线子系统 同样,较 大的楼宇可通过园区配线架互连多个楼宇配线架实现 楼层配线架设计应保证快接跳线/压接跳线和设备跳线的长度最小,管理应保证工作期间保持设计 长度 信道最大长度如表1表示 表1最大信道长度 道 长度/m 10o 水平 水平十楼宇主干十园区主干 2000 注:在水平布线子系统的某些实现中,FD到TO的最大距离可能小于100m. 每个楼层应至少设置一个楼层配线架 对于超过1000m的楼层空间,对当作办公用的每 1000m'楼层空间提供至少一个楼层配线架 如果楼层空间人员稀少(例如,大堂),允许使用放置在相 17
GB/T20299.1一2006 邻楼层的配线架 可以对多个配线架的功能进行组合 图7示出了综合布线的例子,图7中前面的楼 宇给出每个配线架分开放置的例子,后面的楼宇给出楼层配线架和楼宇配线架的功能已经组合成单个 配线架的例子 H FFD FD 图7带组合BD和FD的综合布线系统例子 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安全和可靠性,布线设计中可以使用冗余 12.2.1.5.2线缆 包括平衡线缆和光缆 具体分类见表2 表2线缆分类 线缆类别 屏蔽双绞线 4对100a平衡线缆 非屏蔽双绞线 单模光缆 光缆 多模光缆 具体性能见12.2.2 12.2.1.5.3连接硬件 综合布线中涉及的连接硬件为两类: 平衡线缆连接硬件; a 光缆连接硬件 bb 其中,平衡线缆连接硬件是指电信插座、转接面板、汇集点连接器、接合和交叉连接 光缆连接硬件 是指sC-D连接器,SFF连接器和与连接器相配合的光合器 工作区跳线和设备跳线 12.2.1.5.4 工作区跳线连接电信插座和终端设备,设备跳线连接设备和综合布线的配线架 两者都是非永久 的 信道设计时应考虑这些跳线的性能 12.2.1.5.5快接跳线和压接跳线 快接跳线和压接跳线用于配线架的交叉连接,信道设计中应考虑这些跳线的性能 18
GB/T20299.1一2006 12.2.1.5.6电信插座To) 综合布线设计应保证在整个可用的楼层空间安装电信插座 当电信插座密度高时,将增强布线适 应变化的能力 电信插座可单独或成组地存在 每个单独的工作区应至少有两个TO. a b)第一个插座宜是终接4对平衡线缆 第二个插座可以是: 光纤; 1) 2)4对平衡线缆 d)每个电信插座应有用户可见的永久标识 e 如果使用不平衡变换器和阻抗匹配适配器等装置,应该处于插座的外部 12.2.1.5.7汇集点 在开放办公室环境中,在楼层配线架和电信插座之间的水平布线中可安装汇集点 FD和任意To 一个汇集点 汇集点应该只包含无源硬件并且不应作为交又连接使用 之间允许有 另外,在使用汇集点的地方 放置汇集点以便每个工作区组至少由一个汇集点提供服务; a 一个汇集点最多供12个工作区使用 b 汇集点应位于易操作的位置 c d 对于平衡布线,汇集点的位置距楼层配线架至少有15m 汇集点应该是管理系统的一部分 e 12.2.1.5.8电信间和设备间 设备间应该为放置其中的无源部件、,有源装置和外部网络接口提供所有设施(空间电源,环境控制 等) 每个电信间应该直接访问主干布线子系统 设备间是放置设备的楼宇内的一个区域 由于设备(例如,PBX、或扩展性的计算机装置)的特征 和复杂性,因此,设备间与电信间区别对待 设备间中可放置多个配线架 如果电信间供多个楼宇配线 架使用,它应当作为设备间 12.2.1.5.9楼宇入口设施 在建筑及居住区主干、公用和专用网络线缆(包括来自天线的线缆)进人楼宇,以及对内部线缆转接 时,则要求有楼宇人口设施 楼宇人口设施包括楼宇外部的人口点和通向园区配线架或楼宇配线架的通 路 在终接外部线缆的地方,本地法规可能要求特殊设施 在此终接点可以发生外部到内部线缆的变化 12.2.2综合布线的性能 12.2.2.1平衡布线 12.2.2.1.1概述 本条规定通用平衡布线的最低性能 针对信道,永久链路和CP链路规定了平衡布线的性能见图8). 信道 水久链路 CP链路 EOP 口口 E 中口口 快接跳线/压接跳线 设备跳线 CP线缆 工作区跳线 一连按 图8平衡布线的信道,永久链路和CP链路 19
GB/T20299.1一2006 平衡布线要求如下 信道的物理长度不超过100m; a b)永久链路水平线缆的物理长度不超过90m 当跳线,设备和工作区跳线的总长度超过10m 时,允许的固定水平线缆的物理长度相应减少; 如放置汇集点,距楼层配线架至少有15m;: c 当使用多用户To组件时,工作区跳线的长度不应超过20m; d 压接跳线/快接跳线线缆的长度不应超过5m e 对于平衡布线,性能规范分成6个类别A至F,见12.2.2.1.3) 12.2.2.1.2布局 信道性能是有源设备之间的连接的性能 信道仅包括线缆的无源部分,连接硬件、工作区跳线、设 备跳线和快接跳线 不考虑连接有源设备硬件接口处的连接 应用支持仅取决于信道性能,信道依次取决于线缆长度、连接数量、连接器终接的质量和性能 在 信道比较长的情况下,通过使用较少的连接或使用更高性能的部件可能获得等价的信道性能 12.2.2.1.3平衡布线分类 本部分规定下列平衡布线类别 A类;规定高达100kHz B类;规定高达1MHa C类:规定高达16MHz D类;规定高达100MHz" E类;规定高达250MHz么 F类;规定高达600MHz 规定A类信道以便它能提供最低传输性能来支持A类应用 同样,B.c.,D,E和F信道提供传输 性能分别支持B,C、,D、E和F类应用 安装水平布线中的信道,永久链路和CP链路应该提供至少D类性能 12.2.2.1.4平衡布线的性能 本条规定的参数适用于屏蔽或非屏蔽线缆部件、有或无整体屏蔽的信道 信道的标称阻抗是100Q 该阻抗通过合适的设计和适当选择布线组件达到(不对应于布线各组 件的标称阻抗) 要求性能项目如下 回波损耗; a b) 插人损耗/衰减; 近端串扰衰减(NEXT 线对到线对的NEXT 22) 功率和NEXT(PSNEXT) 哀减与串扰比(ACR 线对到线对的ACR 1D 功率和ACR(PSACR 等电平远端串扰衰减(ELFEXT) 线对到线对的ELFExT 功率和ELFEXTPSELFEXT 直流(d.c.)回路电阻 20
GB/T20299.1一2006 直流(d.c.)电阻不平衡 g h 电流运载容量 工作电压 功率容量; k) 传播延迟 延迟偏差 m)不平衡衰减; n)耦合衰减 12.2.2.2光纤布线性能 12.2.2.2.1概述 本部分规定光纤的四种类型来支持各种应用类别.3种多模光纤类型(oM1.oM2和OM3)和一种 单模光纤类型(OS1) 同时规定下列布光缆类别 在上述引用的光纤类型上,OF-300类型的信道支持的应用最短为300m 在上述引用的光纤类型上,OF-500类型的信道支持的应用最短为500m 在上述引用的光纤类型上,OF-2000类型的信道支持的应用最短为2000m 12.2.2.2.2组件选择 需要的信道长度,被支持的应用和布线的估计寿命将确定对光纤组件的选择 光纤信道的性能要 求基于使用每个规定传输窗口中的单个光波长 在应用标准中可找到波长多路复用和解多路复用组件的要求 对涉及波长多路复用的综合布线没 有特殊要求 12.2.2.2.3信道衰减 信道衰减应不超过表3中所示的值 该值基于总分配给连接硬件的1.5dB 如果应用的功率预 算允许,可以使用附加的连接器和接合 在规定的波长上,信道和永久链路的衰碱不应超过在那个波长 上对部件规定的衰减值的和(一定长度的光缆衰减由光缆衰减系数乘以光缆长度获得. 表3信道衰减 信道衰减 dB 多模 单模 信道 850nm 1310nm 1550nm 1300nm OF-300 2.55 1.95 1.80 l.80 OF-500 3.25 2.25 2.00 2.00 O)F-2000 8.50 4.50 3.50 3.50 12.2.2.2.4信道拓扑 图9和图10模型适用于水平和主干光纤布线 应注意用来终接光纤布线的连接系统可包括配合 的连接硬件和接合(永久的或可重复使用的),并注意该交叉连接可由可重复使用的接合组成 把光纤敷放到To通常不需要在FD处的传输设备(除非主干布线子系统的光纤设计与水平布线 子系统不同) 这允许创建如图10所示的主干/水平组合信道 这三个图示出了跳线连接式信道.接合 式信道和直通式信道(它不需要使用FD) 用眺线连接的信道和接合的信道的设计也可应用于园区" 楼宇主干组合信道 采用永久接合的信道和直通信道可用作减少信道衰减和集中配线的手段 然而,集中配线可能降 低综合布线的整体灵活性 21
GB/T20299.1一2006 信 主干线缆 FDorBD BDorCD 句Eop EO四口回 快按跳线/压按跳线 快按跳线/压接跳线设备线缆 设备跳线 EQP设备;c一连接;FD楼层配线架;BD楼宇配线架;cD园区配线架 图9主干布线模型 信道 主干线缆 固定的水平线缆 FD BD lE EQP ,回回 口口口 CP o 设备钦线快接跳线压接跳线 接跳线/压接跳线 CP线绩工作区跳线 EOpc TE To 固定的水平线缆 连接 跳线连接式信道 信道 主干线缆 固定的水平线缆 FD EQP 口;口 TE ,口口 设备软线快接跳线压接跳纱 CP线须工作区跳线 O回口 O 固定的水平线须 -连接 -接合 接合式信道 b 信道 主干/固定水平线线 BD F 回回 TE O回口 口 C 设备软线快接跳线/压接跳线 CP线缆工作区跳线 TE 可口口 EOP 7定平线须 [c -连按 直通式信道 图10主干/水平组合信道 为了适应用于给定类别的信道中配合连接和接合数量的不断增加信道的总长度可能不得不减少 以适应附加的衰减 12.2.2.2.5传播延迟 对于某些应用,了解光纤信道的延迟很重要 这可保证与由多级联信道组成的复杂网络的端到端 延迟要求的适应性 由于这个原因,知道光纤信道的长度很重要 根据线缆性能可计算传播延迟 22
GB/T20299.1一2006 12.2.2.3屏蔽实施、电磁性能、接大地、管理 12.2.2.3.1屏蔽实施 本条适用于屏蔽线缆元素 为电气安全和电磁性能两者提供充分的接地所必需的规程可参照国家 或行业标准,并应符合所用产品厂商的规定 12.2.2.3.2电磁性能 为了获得优化的EMC性能,布线屏蔽体应等电位联结到大地 形成屏蔽信道部分的所有布线组 件应加以屏蔽,并满足屏蔽要求 屏蔽布线链路应满足屏蔽布线的要求 线缆屏蔽体应通过满足布线 屏蔽要求所必需的足以维护屏蔽连续性的低阻抗连接进行终接 应向供应商索取如何接人低阻抗终接 的说明书并遵守之 工作区.设备跳线和设备连接宜加以屏蔽,这样做才能挺供屏蔽的连续性 12.2.2.3.3接大地 应该按照第14章要求接大地并进行连接 线缆的全部屏蔽体应被连接在每个配线架上 通常,这 些屏蔽体被连接到设备机架,而设备机架被依次连接到楼宇大地 注:高的工作频率和/或高的寄生电流或寄生场要求用低阻抗接大地,该低阻抗可以用网状系统来实现 连接的设计应能确保 大地通路应该是永久,连续和低阻抗的 建议每个设备机架各自连接,以便保证大地通路的连 a 续性 线缆屏蔽体对它所互连的布线系统的所有部分提供连续的大地通路 b 该连接确保:感应到布线的电压(通过来自电力线的或其他干扰源的任何干扰)直接通往楼宇地线, 不会引起对所发送信号的干扰 在楼宇内不同系统的所有接地电极引线应连接在一起,以减少地线电 位差的影响 在该网络上任何两条地线之间,该楼宇接地系统不应超过1v(r.m.s)的接地电位差极 限值 12.2.2.3.4管理 管理是综合布线的基本方面,只有正确地管理布线和使用,才能充分发挥综合布线的灵活性 管理 包括准确标识和记录构成布线系统的所有组件以及通路、配线架和安装它的空间 当布线进行变更时 应该记录它们的所有变化 对于大型的安装,极力推荐用计算机管理记录 12.2.3无线接入点的综合布线 在设计无线接人时,水平布线应考虑以下几点: 最少的配置、结构和拓扑 a b)永久链路和信道的性能要求; TO的覆盖区域和位置; c d与无线接人点的接口 无线覆盖区域的TO网格示例见图11 O 无线接入 罚盖区域 lTo TO 12m To O To TO 图11无线覆盖区域的To网格示例 23
GB/T20299.1一2006 3 基础系统集成 13.1总则 13.1.1基础系统集成是通信系统、信息系统、监控系统和基础设施及技术的集成,该集成包括多网(信 息,语音,视频、监控)融合的结构模式 3.1.2集成是实现协调调度与综合优化控制,使整个建筑数字化工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达到信息 综合,资源共享的目的 13.2要求 13.2.1设备的通信协议和接口应符合国家或国际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3.2.2集成系统工作的准确性,可靠性 被集成的各子系统与集成系统之间通信应准确无误,各子系统应能物理的、逻辑的互连,实现 a 信息共享、协同工作; b)集成系统对各子系统有很好的控制功能 系统运行中,在正常.满负载的条件下应具有很好的响应和可靠性 c 14电源与接地 14.1总则 14.1.1电源与接地关系到保证建筑物内各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安全,应保证其可靠性和安全性 14.1.2电源与接地应符合GB50057、GB/T50314及JGJ/T16一1992 14.2要求 电源系统 14.2.1.1供电电源质量或采取稳频稳压及不间断供电等措施后的电源质量应满足GB/T50314中对 电源的要求 14.2.1.2两路供电电源的自动切换应满足设计要求 14.2.1.3应急电源的启动和投人应满足设计要求 14.2.1.4不间断电源的工作状况和工作时间应满足设计要求 14.2.1.5数字化系统的总控制室应设置专用配电箱,各子系统电源应可独立控制,电源的容量和出回 路应留有余量并要求整个电源系统有备用容量 14.2.1. 电力干线与弱电干线宜分别设置独立的竖井 14.2.1.7电源插座应采用带有接地极的插座,并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14.2.2接地 14.2.2.1建筑物应采用总等电位联结,各数字化系统的接地应引至建筑物联合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 应大于1Q. 14.2.2.2防雷保护接地,应按国家标准GB50057(2000年修订版)执行 5 环境 15.1总则 15.1.1环境包括建筑物的室内空调环境、空气环境质量、空间环境、视觉照明环境和室内电磁干扰 环境 15.1.2智能建筑的环境工程主要指为用户创造舒适性的条件,包括天花板、墙壁、地板、照明,空气调 节-躁声的控制等方面 建筑物和场馆用建筑及装饰装修材料应符合GB18s5so.cB185a1.cGa1s82. GB18583,GB18584,GB18585,GB18586,GB18587,GB18588和GB6566等标准要求 24

柿子产品质量等级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柿子产品质量等级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柿子产品质量等级的编号:GB/T20453-2006。柿子产品质量等级共有9页,发布于2006-12-012006-12-01实施
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第2部分:检测验收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第2部分:检测验收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第2部分:检测验收的编号:GB/T20299.2-2006。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第2部分:检测验收共有96页,发布于2006-12-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