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30816-2014

工程用生物基复合材料术语

Terminologyforbio-basedcompositematerialsinengineering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工程用生物基复合材料术语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工程用生物基复合材料术语的编号:GB/T30816-2014。工程用生物基复合材料术语共有28页,发布于2015-02-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E60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59.100.01
  • 实施日期2015-02-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28页
  • 文件大小598.13KB

以图片形式预览工程用生物基复合材料术语

工程用生物基复合材料术语


国家标准 GB/T30816一2014 工程用生物基复合材料术语 Terminoloyforbhio-basedcomp0sitematerialsinengineering 2014-06-24发布 2015-02-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30816一2014 目 次 前言 范围 分类 术语和定义 3.1 -般概念 3.2分类 3.3基体,增强体和界面 制备方法 3.4 性能 3.5 3.6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索引 8
GB/T30816一2014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工程材料标准化工作组(SAC/SwG3)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全国工程材料标准化工作组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南京聚锋新材料有限公司、南京林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燕、朱宇宏、李伟华、李大刚、吴正元、余辉、郭静卓 m
GB/T30816一2014 工程用生物基复合材料术语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程用生物基复合材料的常用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适用于工程用生物基复合材料及其相关领域的标准化文件和技术文件,其他领域参照使用 本标准应研究其适用性 分类 本标准术语分为6类: 一般概念; a b 分类; e)基体,增强体、界面 制备方法 d 性能(物理、力学、化学、其他); e f 检测方法 术语和定义 3.1 -般概念 3.1.1 生物基材料bio-basedmaterials 以植物、动物、微生物或其代谢物等材料为原料,加工制成的材料 3.1.2 生物基复合材料bio-basedcompositematerials 生物基材料之间或生物基材料与其他材料复合而成的材料 3.1.3 s1 工程用生物基复合材料bto-basedcopositematerialsinengineering 应用于建筑、航空航天,交通、化工,能源等领域的生物基复合材料 3.1.4 天然高分子材料naturalnmaeromoleeulematerials 由自然界产生的非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包括有机天然高分子材料和无机高分子材料 3.1.5 仿生材料bomimeticmaterials 模拟生物结构或生物功能的材料 3.1.6 天然生物材料 lbiomaterials natural 在自然条件下生成的生物材料 主要包括天然纤维、生物体组织、结构蛋白和生物矿物等材料
GB/T30816一2014 3.1.7 smartbiomaterials;intelligentbiomaterials 智能生物材料 能感知生理环境及外部刺激,如温度、酸碱度,光、生物活性分子,场效应(力场、磁场、电场)或超声 波等,并做出特定适度响应的生物材料 3.1.8 生物质材料biomassmaterials 以木本植物、禾本植物和藤本植物及其加工剩余物和废弃物为原材料,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 高技术手段,加工制造性能优异、附加值高的新材料 3.2分类 3.2.1天然高分子生物基复合材料 3.2.1.1 天然高分子生物基复合材料bhiobaselnaturalpolymereompositematerials 以天然高分子材料为基体的生物基复合材料 3.2.1.2 淀粉基复合材料 stareh-basedcompositematerials 以淀粉或其衍生物为基体的生物基复合材料 3.2.1.3 木塑复合材料wodplasticcoposite 由木质纤维与合成树脂等塑料为主要原料通过挤出、注塑和模压等工艺加工复合而成的多相材料 [C/T2222一2014,定义2.1.1] 3.2.1.4 ositematerials 木基复合材料wood-basedcompon 以木质材料如单板,碎料,纤维为原料和其他材料复合制得的板材 3.2.2合成高分子生物基复合材料 3.2.2.1 合成高分子生物基复合材料biobasedsynthetiepolymercopositematerials 以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为基体的生物基复合材料 3.2.2.2 聚乳酸复合材料polylaetieacidcmpositematerials 以聚乳酸为基体的生物基复合材料 3.2.2.3 聚羚基脂肪酸醋基复合材料polyhydtirwyalkamates commp0sitematerials 以聚胫基脂肪酸为基体的生物基复合材料 3.2.2.4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基复合材料poly(butylenesuccinate)compositematerials 以聚丁二酸丁二醇酯为基体的生物基复合材料 3.2.2.5 对苯二甲酸1,3-丙二醇酯基复合材料polypropylene-terephthalate)copositematerials 以苯二甲酸1,3-丙二醇为基体的生物基复合材料
GB/T30816一2014 3.2.3可降解生物基复合材料 3.2.3.1 radationm 降解degru 聚合物主链或侧基发生断裂导致分子质量下降的现象 3.2.3.2 iegradablematerials 生物基可降解材料bio-basedde 可再生天然生物质资源,经微生物发酵直接合成聚合物或由形成的微生物发酵生成的乳酸等单体 化学合成的聚合物 前者如聚胫基烧酸酯类(PHA,包括PHB,PHBV等),后者如聚乳酸(PLA)等 3.2.3.3 comp0sitematerials 可自然降解生物基复合材料degradablebhio-based 可自然降解的生物基复合材料 3.2.3.4 细菌降解生物基复合材料bcterialdegradationcompositematerials 在细菌作用下发生降解的生物基复合材料 3.2.3.5 生物降解生物基复合材料biodegradatiomcopositematerias 在细菌、霉菌等生物有机体作用下,发生降解的生物基复合材料 3.2.3.6 化学降解生物基复合材料chemicealdegradationcompositematerials 在化学试剂作用下发生降解的生物基复合材料 3.2.3.7 辐照降解生物基复合材料irradiationdegradationcopositematerials 在高能射线作用下发生降解的生物基复合材料 3.2.3.8 氧化降解生物基复合材料osidatiedegradationcommpositematerials 在氧化剂的作用下发生降解的生物基复合材料 3.2.3.9 热降解生物基复合材料thermaldegradatoncompositematerials 在热的作用下发生降解的生物基复合材料 3.2.3.10 热氧化降解生物基复合材料thermaloxidatiedegradatoncompositematerials 在热和氧的作用下发生降解的生物基复合材料 3.2.3.11 光降解生物基复合材料photodegradationcompositematerials 在光的作用下发生降解的生物基复合材料 3.2.3.12 光氧化降解生物基复合材料phot-oxidativedegradationcompositematerials 在光和氧的作用下发生降解的生物基复合材料 3.2.3.13 adation 水解降解生物基复合材料hydrolysisdegru 1compositematerials 在水溶液的作用下,化学键断裂,发生降解的生物基复合材料
GB/T30816一2014 3.2.3.14 力化学降解生物基复合材料 mechanoehemiealdegradationcompositematerials 在机械外力作用下发生降解的生物基复合材料 3.2.4生物基增强复合材料 3.2.4.1 天然纤维增强生物基复合材料riberrenforeementcommpositematerials 天然纤维作为增强体的生物基复合材料 3.2.5增强生物基复合材料 3.2.5.1 纤维增强生物基复合材料fiberreinforeedcomp0sitematerials 采用纤维增强基体的复合材料 3.2.5.2 颗粒增强生物基复合材料partielereinforeedleompositematerials 采用增强体颗粒增强基体的复合材料 3.2.5.3 织物增强生物基复合材料fabrilc-renforcedlcompositematerials 采用织物(机织、针织或编织)增强基体的复合材料 3.3基体,增强体和界面 3.3.1基体 3.3.1.1 复合材料基体 comp0sitemmaterialsmatrix 将增强体或功能体连接在一起形成复合材料整体的组分 起传递外力载荷与保护增强体和功能体 的作用 3.3.2增强体 3.3.2.1 生物基材料增强体bio- -basedreinforcemenmtcomp0sitematerials 生物基材料作为增强体的复合材料 3.3.2.2 天然纤维naturalfiherreinforcememt 自然界生长和存在的可用于纺织或用作增强材料的一类纤维 包括植物纤维、动物纤维和矿物纤 维等 3.3.2.3 植物纤维增强体plantriberrenforeement 由植物的籽、茎皮、叶等获得的天然纤维增强材料 3.3.2.4 织物增强体fabrierenforcememt 以纤维材料构成的特殊结构的织物形式的增强体
GB/T30816一2014 3.3.2.5 非生物基材料增强体 non-bio>-basedreinforeementcompusitematerials 除生物基材料以外的其他材料作为增强体的复合材料 3.3.2.6 人造纤维fiberreinforement 用某些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或其衍生物为原料制成的化学纤维 3.3.2.7 碉纤维增强体boronfiberreinforcement 将棚元素通过高温化学气相沉积在钨丝或碳芯表面上从而制得的高性能纤维增强材料 3.3.2.8 玻璃纤维增强体sas.terreinformemt 由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棚、氧化铁,氧化纳等构成的玻璃熔体拉制而成的、直 径几微米到二十几微米的纤维增强材料 3.3.2.9 晶须增强体whiskerreinforement 人工控制条件下以单晶形式生长成的一种短纤维增强材料 不含有通常材料中存在的缺陷,强度 接近完整晶体的理论值,其直径为微米、亚微米数量级 3.3.2.10 颗粒增强体partielerenforeement 为了改善复合材料性能而引人基体的异质颗粒状材料 分为延性颗粒和刚性颗粒增强体两种 3.3.2.11 金属丝增强体metalilamentreinforcement 加人基体中以提高复合材料的强度,韧性、抗蠕变性能的材料 主要有高强钢丝,不锈钢丝和难熔 金属丝(如鸽、钼等》. 3.3.2.12 片状增强体lakereinforcement 具有片状结构的多晶体增强材料的统称 通常为长与宽尺度相近的薄片 3.3.3界面 3.3.3.1 复合材料界面interfaceofcoposite 复合材料中组元材料相互间接触的区域 起到力或功能的传递作用,具有一定尺度 3.3.3.2 界面能interfacialenery 界面处原子排列混乱而使系统升高的能量 3.3.3.3 界面稳定性interfaeialstability 维持凝固界面平面形状的能力 3.3.3.4 interfacial 界面聚合 Ipolymerization 两种单体在两相界面处进行的聚合
GB/T30816一2014 3.3.3.5 erfacial 界面缩聚inte 1lpolycondemsation 利用高反应活性的单体在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界面处迅速进行的非均相缩聚 3.3.3.6 复合材料界面相容性interfaeialeompatihiltyfcmpusite 复合材料中增强体与基体相接触构成界面时,两者之间产生的物理和化学的相容性 如浸润性、反 应性和互溶性等 3.3.3.7 复合材料界面反应interfacialreaetionofcomposite 复合材料中增强体与基体相接触表面发生的化学反应 3.3.3.8 复合材料界面黏接强度bondingstrengthofcompositeinterfaee 复合材料中增强体与基体相接触面间物理作用力和化学作用力的综合度量 3.3.3.9 复合材料界面改性 modificationofcomp0siteinterface 为提高复合材料整体性能而采取的改善增强体与基体接触面性能的措施的总称 3.3.3.10 复合材料界面残余应力residualstressofcompositeinterface 复合材料中增强体和基体热物理性能的差异,固化成型后在两者接触面产生的内应力和热应力 之和 3.3.3.11 复合材料界面热应力thermo-stressofcompositeinterface 复合材料中增强体和基体热膨胀系数差异,固化成型后在两者接触面产生的应力 3.3.3.12 复合材料界面脱黏interfaeialdebondingofcomposite 复合材料中增强体与基体接触面分离的现象 3.3.3.13 复合材料界面力学meehaniesofcompusiteinterface 研究复合材料中增强体与基体界面或界面相的力学行为的一门分支学科 3.4制备方法 3.4.1 手糊成型handlay-upprocess 在涂好脱模剂的模具上,手工铺放增强材料并涂刷树脂胶液,直到所需要厚度为止,然后进行固化 的一种成型方法 也称接触成型 [GB/T3961一2009,定义3.4.107] 3.4.2 喷射成型spray-upprees 将树脂体系与短纤维(或晶须、颗粒)同时喷射到模具上成型复合材料制件的工艺方法 3.4.3 mding 模压成型compression 在封闭的模腔内,借助压力,一般尚需加热以成型复合材料制品的方法 [GB/T3961一2009,定义3.4.79]
GB/T30816一2014 3.4.4 缠绕成型rlamemt winding 在控制张力和预定线型的条件下,以浸有树脂胶液的连续纤维或织物缠到芯模或模具上成型制品 的一种方法 又称纤维缠绕成型 [GB/T3961一2009,定义3.4.7] 3.4.5 拉挤成型pultrusionproeess 在牵引设备的作用下,将浸溃树脂胶液的连续纤维或其制品,通过成型模加热使树脂固化,连续生 产复合材料型材的成型工艺 [GB/T39612009,定义3.4.707 3.4.6 真空袋成型veuba没moding 通过抽真空的方式使袋内复合材料坯件受到均匀压力来制备复合材料制件的 -种成型方法 3.4.7 树脂传递模塑成型resintransfermolding 将纤维或其预成型体预先装人模具内,再注人液态的树脂体系,经固化成型复合材料制品的工艺 方法 [GB/T3961一2009,定义3.4.108] 3.4.8 树脂膜渗透成型resinritminfusion 将基体树脂膜和增强材料预成型体预先装人模具中,通过加热加压,抽真空使树脂膜熔融浸渗增强 材料并固化成型的复合材料制造方法 3.4.9 真空辅助成型vaeuumassistedresininfusion 在真空状态下排除纤维预成型体中的气体,通过树脂的流动、渗透,并在室温下固化成型的工艺 方法 3.4.10 注射成型injeetonmolding 通过注塑机加热、塑化、,加压使液体或熔体物料间歇式充模冷却成型的方法 3.4.11 层压成型laminatemolding 在加热,加压条件下用或不用粘结剂将两层或多层相同或不同材料结合为整体的方法 [GB/T3961一2009,定义3.4.5 3.4.12 冷压和烧结法eoldpresssintering-dissolvingproeess 借鉴聚合物生产工艺中的挤压、吹塑、注射等成型工艺,为了快速生产的需要,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 将无机非金属和生物基体混合后,压制成型,除去有机黏结剂,然后烧结成制品的方法 3.4.13 渗透法0smosispress 在预制的增强材料坯件中使基体材料以固态、液态或气态的形式渗透制成复合材料的方法
GB/T30816一2014 3.4.14 溶胶-凝胶法solgelpress 采用合适的有机或无机盐配制成溶液,然后加人能使之成核,凝胶化的溶液,控制其凝胶化过程得 到具有球形颗粒的凝胶体,经一定温度嫩烧分解得到所需物相的方法 3.4.15 热压法hotpressingprocess 在真空或惰性气氛中依靠加热和加压使增强相和基体固结成完全致密的复合材料 3.4.16 微生物转化mierobinltransformation 某一微生物将一种物质底物)转化成为另一种物质(产物)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由此种微生物产生 的一种或者几种特殊的胞内或胞外酶作为生物催化剂来进行的一种或者几种化学反应 3.4.17 微生物发酵fermentationm 在适宜的条件下,利用微生物,将原料经过特定的代谢途径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 3.4.18 预浸料prepreg 用于制造复合材料的浸溃树脂基体的纤维或其织物经烘干或预聚的一种中间材料 [GB/T3961一2009,定义3.4.132 3.5性能 3.5.1物理 3.5.1.1 waterabsorbability 吸水性 材料吸收水分的性能 3.5.1.2 吸水率wateabsorptiom 在给定温度和压力下,绝干材料饱水后增加的质量与绝干材料质量或体积的百分比 分别以质量 吸水率或体积吸水率表示 用于表征材料自然吸水饱和的能力 3.5.1.3 密度density 单位体积的质量 3.5.1.4 relativedens 相对密度 nsity -定体积物质的质量与同温度情况下等体积的参比物质质量之比 3.5.1.5 溶解性solubility 物质(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能力 3.5.1.6 黏度viscsity 液体受内部阻力作用表现出黏滞性的一种度量 在稳态液体中黏度为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梯度之 比值
GB/T30816一2014 3.5.1.7 透气性breathability 气体对薄膜、涂层、织物等高分子材料的渗透性 3.5.1.8 透湿性moisture 液体及其蒸气对聚合物材料的透过性 3.5.1.9 分子质量分布relativemoleeularmassdistribution 又称“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聚合物中各分子质量与具有该分子质量的分子所占相对量的函数 关系 3.5.1.10 熔点meltimgpoint 物质受热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转变温度 3.5.1.11 膨胀系数espamsima coefficient 用来表征物体体积和各维长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变化程度大小的物理量 3.5.1.12 导热系数cerrieientofthermalconductiits 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通过的热量与温度梯度的比例系数 3.5.1.13 熔体流动速率mettlowratio;MrR 又称熔体流动指数(MFI)和熔融指数(MI),该项测定可用于判定试样处于熔融状态时的流动性 3.5.1.14 隔声性能soundinsulation 隔声材料所具有的降噪作用 3.5.1.15 折射率refractionindes 光在真空中的相速度与光在介质中的相速度之比值 3.5.1.16 透光率lighttransmittanee 通过透明或半透明体的光通量与其人射光通量的百分率 3.5.1.17 电阻eleetrieresistanee 不含电源的材料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其电流强度之比 3.5.1.18 介电性能dieleetriecperformanee 在电场作用下,表现出对静电能的储蓄和损耗的性质 3.5.1.19 介电强度dieleetriestrength 材料抵抗电击穿能力的量度 3.5.1.20 介电常数dieleetrieconstants 表征介质材料的介电性质或极化性质的宏观物理量
GB/T30816一2014 3.5.1.21 绝缘电阻 inSulationresistance 加直流电压于电介质,经过一定时间极化过程结束后,流过电介质的泄漏电流对应的电阻称绝缘 电阻 3.5.1.22 arcresistance 耐电弧性 材料抵抗由高压电弧作用引起变质的能力 3.5.1.23 摩擦系数frietioncoerrieient 摩擦力与摩擦面上的正压力(法向压力)的比例系数,分为静摩擦系数与动摩擦系数 3.5.1.24 复合材料吸湿平衡moistureequilibriumofcompwsite 在给定环境条件下,复合材料所含水分质量基本上保持不变的状态 3.5.1.25 复合材料平衡吸湿率 moistureeguilibriumcontentofcomp0site 在给定周围环境条件下,复合材料所能达到的最高所含水分增加的质量分数 3.5.1.26 复合材料吸湿率moisturecontentofcoposite 在大气或使用环境下,复合材料所含水分增加的质量分数 3.5.1.27 复合材料湿膨胀系数mostureexpansineeffielenfempsite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吸人水分增加1%质量所引起的长度相对改变量 3.5.2力学 3.5.2.1 屈服点yiedpoint 应力-应变曲线上应力不随应变增加而增加初始点 3.5.2.2 屈服效应yieldefreet 材料开始发生宏观塑性变形时,出现应力明显降低的现象 3.5.2.3 屈服强度yiedstrength 材料开始发生宏观塑性变形时所需的应力 对存在明显屈服效应的材料为其下屈服极限,记为 Ra;对不存在明显屈服效应的材料,一般规定塑性变形量达到0.2%时的应力为条件屈服强度,记 为Rm 3.5.2.4 挠度defleetiom 弯曲试验过程中,试样跨度中心的顶面或底面偏离原始位置的距离 3.5.2.5 压缩变形compressivedeformation 试样在压缩负荷作用下高度的变形量 10o
GB/T30816一2014 3.5.2.6 压缩应变compressivestrain 试样的压缩变性除以试样的原始高度 3.5.2.7 olding 压缩模量compressie 在应力-应变曲线的线性范围内压缩应力与压缩应变的比值 3.5.2.8 无缺口试样冲击强度umnotchedimpactstrength 无缺口试样在冲击负荷作用下,试样破坏时吸收的冲击能量与试样原始横截面积之比 3.5.2.9 缺口试样冲击强度notchedimpactstrength 缺口试样在冲击负荷作用下,试样破坏时吸收的冲击能量与试样原始横截面积之比 3.5.2.10 相对冲击强度relativeimpactstrength 缺口试样的冲击强度与无缺口试样的冲击强度之比或同类型试样A型缺口冲击强度与B型缺口 冲击强度之比 3.5.2.11 剪切应力 shearstress 试验过程中任一时刻试样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剪切负荷 3.5.2.12 屈服剪切强度yiedshearstrength 在剪切负荷-变形曲线上,负荷不随变形增加的第一个点的剪切应力 3.5.2.13 剪切弹性模量shearelasticmodulus 材料在比例极限内剪应力与剪应变之比 3.5.2.14 应力松弛stressrelaxatiom 在恒定形变下,物体的应力随时间而逐渐衰减的现象称为应力松弛 3.5.2.15 硬度hardness 表示材料抵抗其他较硬物体的压人能力,是材料软硬程度的有条件性的定量反映 3.5.2.16 疲劳fatigue 材料在交变的周期性应力或频繁的重复应力作用下,导致材料的力学性能减弱或破坏的过程称为 疲劳 3.5.2.17 断裂强度fracturestrengh 材料发生断裂时所承受的应力 3.5.2.18 比强度speeife" strength 材料在断裂点的强度(通过拉伸强度)与其密度之比 [G;B/T3961一2009,定义3.5.2] 11
GB/T30816一2014 3.5.2.19 冲击韧度impacttoughness 冲击试样缺口底部单位横截面积上的冲击吸收功 3.5.2.20 残余应力residualstress 当产生应力的各种因素不复存在时,由于形变、相变、温度或体积变化不均匀存留在构件内部而自 身保持平衡的应力 3.5.2.21 limit 蠕变极限creep 在规定温度下,引起试样在一定时间内蠕变总伸长率或恒定蠕变速率不超过规定值的最大应力 3.5.2.22 蠕变强度 creepstrength 材料在一定温度达到一定恒定应变速率时所需要的应力 3.5.2.23 持久强度stress-rupture 在规定温度下,试样达到规定时间而不断裂的最大应力 3.5.2.24 耐磨性wearing-resistaneeproperty 用体积磨损或质量磨损表征的材料抵抗磨损的性能指标 3.5.2.25 极限伸长率或断裂伸长率utimateeongationpereent 材料断裂时增加的长度/一占原始长度的百分数 3.5.3化学 3.5.3.1 耐溶剂性能solventresistance 高分子材料抵抗溶剂引起的溶胀、溶解、龟裂或形变的能力 3.5.3.2 耐腐蚀性corrosionresistance 材料抵抗周围介质破坏的能力,例如耐酸性、耐碱性、耐化学性、耐溶剂性,抗污染性等 3.5.3.3 耐化学性ehemiealresistanee 材料对酸、碱,盐、溶剂和其他化学物质作用的抵抗能力 3.5.4其他 3.5.4.1 生物基材料含量bio-basednmaterialseontent 生物基复合材料中生物基材料的质量分数或体积分数 3.5.4.2 纤维含量fibereontent 复合材料中纤维体积或质量所占总体积或总质量百分比 [GB/T3961一2009,定义3.4.122 12
GB/T30816一2014 3.5.4.3 luiad 复合材料耐介质性compositeresistaneeagainst 复合材料在一定使用环境下的耐介质特性 3.5.4.4 复合材料损伤阻抗 damugeresistaneeof composite 复合材料在与损伤事件相关的力,能量或其他参数作用下所产生损伤尺寸、,类型、严重程度的表征 3.5.4.5 复合材料黏弹性力学viseoelasticmechaniesofcomposite 复合材料中聚合物基体受剪时出现模量与时间相关关系,为此进行的力学行为分析的学科 通常 采用基体模量与时间呈线性关系而增强体模量与时间无关的假设计算复合材料有效模量 3.5.4.6 生物降解率rateofbodegradation" 生物降解性材料在微生物作用下,所含元素碳转变成气态碳(co.的百分比 3.6检测方法 3.6.1 analysis 碳同位素分析法carbon tope 碳同位素分析法是用来测定生物基复合材料中是否含有生物基材料以及生物基材料的含量 采用 相对合适的参考材料,分别确定"c/"C和"c"c同位素比值"c含量为0%裘示村料中缺少"C,即 表明该材料中不含有生物基材料,相反是由化石材料(例如,石油为基础的)构成的 3.6.2 DN检测法deoxyrihonueeicaciad 通过测量生物基复合材料中某种物质的DNA片段,来确定生物基材料的来源,是否来源于植物、 动物、微生物或是非生物基材料的方法 3.6.3 扫描电子显微术scanningeleetronmicroscopy 电子束以光栅状扫描方式照射试样表面,分析人射电子和试样表面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各种信息 来研究试样表面微区形貌、成分和晶体学性质的一种电子显微术 3.6.4 透射电子显微术transmissioneleetronmicroscopy 利用穿透薄膜试样的电子束进行成像或微区分析的一种电子显微术 能获得高度局域化的信息 是分析晶体结构、晶体不完整性、微区成分的综合技术 3.6.5 原子力显微术atomiecforcemicroscopy 利用一个固定在微悬臂上的针尖对样品表面进行扫描,通过测量针尖与样品表面间垂直方向微弱 的原子作用力的变化获得样品表面微区的三维结构化学组分和物理性能的分析技术 3.6.6 扫描热显微术scanningthermalmieroscopy 采用特殊的热探针,在样品表面扫描成像,测试复合材料界面热传导性能的分析技术 探针和样品 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是基于探针与样品表面的热传导 3.6.7 X射线衍射法X-raydifraetometry 根据X-射线穿过物质的晶格时所产生的衍射特征,鉴定物质成分与结构的方法 13
GB/T30816一2014 3.6.8 红外吸收光谱法infrarelabsorptionspeetroscopy 研究红外辐射与试样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相互作用 利用红外吸收谱带的波长位置和吸收强度来 测定样品组成、分析结构等的分析方法 3.6.9 y;XPS 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X-" eleetronspectroscopy; -rayphot 以单色X射线为光源,测量并研究光电离过程发射出的光电子能量及相关特征的方法 能够给出 原子内壳层及价带中各占据轨道电子结合能和电离能的精确数值 3.6.10 电子自旋共振谱eleetrom 1spinresomanee;ESsR 研究物质中不成对电子的波谱学方法 可用于分析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动态信息 3.6.11 核磁共振nuclearmmagneticresonance;NMR 原子核在恒定磁场下对高频电磁场能量的共振吸收随其频率的变化现象 可提供有关物质结构的 重要信息 3.6.12 液体闪烁计数器分析法liquidscintillationcounter 用来测量已转化为苯的生物基样品的碳含量,从而确定生物基复合材料中碳源是否来自于化石资 源的方法 3.6.13 拉伸试验 tensiletest 测定材料在单向静拉伸力作用下强度与塑性指标的力学性能试验 3.6.14 压缩试验compressivetest 用静压缩力对试样轴向压缩,在试样不发生屈曲下测量力和相应的变形(缩短),测定其力学性能的 试验 3.6.15 弯曲试验bendingtest 对试样施加静弯矩或弯曲力.测量弯矩或弯曲力和相应的挠度.一般弯曲至断裂,测定其力学性能 的试验 3.6.16 压痕硬度试验indentationhardnesstest 在规定的静态试验力下将压头压人材料表面,用压痕深度或压痕表面面积评定硬度的试验 3.6.17 蠕变试验ereeptest 在规定温度及恒定试验力作用下,测量试样蠕变变形量随时间变化的高温力学检验方法 3.6.18 持久强度试验stress-rupturetest 测定在高温长时间载荷作用下材料断裂抗力(即持久强度)的一种高温力学性能试验 3.6.19 耐候试验 weatherresistancetest 将实验样品按规定要求置于耐候试验室(箱)内,用以评定试验样品承受外界气候条件变化能力的 试验 14
GB/T30816一2014 3.6.20 高温试验hightemperaturetest 将试验样品按规定温度和时间置于高温试验室(箱)内,用以评定试验样晶承受高温气候环境能力 的试验 3.6.21 低温试验low retest temperature 将试验样品按规定温度和时间置于低温试验室箱)内,用以评定试验样品承受低温气候环境能力 的试验 3.6.22 温湿度交变试验 emperatureandhumidityaltermatingchangetest 将试验样品按规定温湿度和时间,置于温湿度试验室(箱)内,用以评定试验样品承受温湿度交变气 候环境能力的试验 3.6.23 复合材料准静态压痕力试验eoneentratedquasFstatieindentationforeetestofcompsite 用准各向同性x/4均匀厚度层合板测定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对缓慢施加的集中压痕力按临界接 触力定量的损伤阻抗的试验方法 3.6.24 差示扫描量热法direrentialscanningealorinetry 在程序控制温度的条件下,测量样品与参与物的热流差(功率差)随温度的变化,反映加热过程中物 质发生的与吸、放热有关的各种变化的方法 3.6.25 复合材料超声c-扫描检验ultrasonicC-scaninspectionofcomposite 利用超声波(工作频率一般在1MHz~10MH2)纵波斜人射显示被检复合材料的纵剖面图形的快 速扫查制品缺陷的无损检测方法 3.6.26 盐雾试验saltspraytest 将试验样品置于具有特定温,湿度并充以雾状氯化钠溶液的实验室(箱)内,用以评定试验样品承受 腐蚀性能的环境试验 3.6.27 透水性试验waterspraytest 在规定温度和时间下,使试验样品内外侧保持一定的水压差,用以评定试验样品透水能力的试验 3.6.28 锥形量热分析conecalorimeteranalysis 材料在特定的热辐射条件下,试样燃烧热释放速率的测定 3.6.29 热重分析thermogravimetricanalysis 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待测样品的质量与温度变化关系的一种热分析技术,用来研究材料的热稳 定性和组分 3.6.30 气相色谱法guschromatography 用气体作为移动相的色谱法 根据所用固定相的不同可分为两类;固定相是固体的,称为气固色谱 法;固定相是液体的则称为气液色谱法 15
GB/T30816一2014 3.6.31 化学分析法echemicalanaysis 依赖于特定的化学反应及其计量关系来对物质进行分析的方法 3.6.32 分光光度计法specrophotometer 通过测定被测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收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 方法 16
GB/T30816一2014 参 考 文 献 1]GB/T2035塑料术语及其定义(GB/T2035一2008,IsO472;1999,IDT) [2]GB/T396纤维增强塑料术语 [a GB/T18374一2008增强材料术语及定义 JC/T2222一2014木塑复合材料术语 材料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材料科学技术名词.北京;科学出版社,201o [5 翁云宣.生物分解塑料与生物基塑料,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李坚.生物质复合材料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的7 张俐娜-陈国强,蔡杰,周金平.基于生物质的环境友好材料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I1. O7 欧阳平凯,姜眠,李振江,郭凯 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邸明伟,高振华.生物质材料现代分析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o. D mm ASTMD387807 Standardterminologyforcompositematerials [12]BsSPDCEN/TR15932一2010Plastics一Recommendationlor terminology andcharacteri sationofbiopolymersandbioplasties塑料生物聚合体及生物塑料的术语及表征化建议 13RichardPwool,XiuzhiSusanSun.Bio-basedpolymersandcomposites.Elsevieracademic preSS. 17
GB/T30816一2014 索 引 汉语拼音索引 DNA检测法 3.3.3.6 3.6.2复合材料界面相容性 3.5.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 3.6.9复合材料耐介质性 3.5.4.5 x射线衍射法 3.6.7复合材料黏弹性力学 复合材料平衡吸湿率 3.5.1.25 复合材料湿膨胀系数 比强度 3.5.2.18 3.5.1.27 3.3.2.8复合材料损伤阻抗 3.5.4.4 玻璃纤维增强体 复合材料吸湿率 3.5.1.26 残余应力 3.5.1.24 3.5.2.20复合材料吸湿平衡 层压成型 3.4.11复合材料准静态压痕力试验 3.6.23 差示扫描量热法 3.6.24 缠绕成型 3.4.4高温试验 3.6.20 3.5.2.23隔声性能 持久强度 3.5.1.14 持久强度试验 3.6.18工程用生物基复合材料 3.1.3 3.5.2.19光降解生物基复合材料 冲击韧度 3.2.3.11 光氧化降解生物基复合材料 3.2.3.12 导热系数 3.5.1.12 低温试验 3.6.21合成高分子生物基复合材料 3.2.2.1 电子自旋共振谱 3.6.10核磁共振 3.6.11 电阻 3.5.1.17红外吸收光谱法 3.6.8 淀粉基复合材料 3.2.1.2化学分析法 3.6.31 断裂强度 3.5.2.17化学降解生物基复合材料 3.2.3.6 对苯二甲酸1,3-丙二醇酯基复合材料3.2.2.5 极限伸长率或断裂伸长率 3.5.2.25 仿生材料 3.1.5剪切弹性模量 3.5.2.13 非生物基材料增强体 3.3.2.5剪切应力 3.5.2.11 分光光度计法 3.6.32降解 3.2.3.1 分子质量分布 3.5.1.9介电常数 3.5.1.20 辐照降解生物基复合材料 3.2.3.7介电强度 3.5.1.19 复合材料超声c扫描检验 3.6.25介电性能 3.5.1.18 3.3.3.4 复合材料基体 33.1.1界面聚合 复合材料界面 3.3.3.1界面能 3.3.3.2 复合材料界面残余应力 .3 .3.10界面缩聚 3.3.3.5 复合材料界面反应 3.3.3.7界面稳定性 3.3.3.3 复合材料界面改性 3.3.3.9金属丝增强体 3.3.2.11 3.3.2.9 复合材料界面力学 3.3.3.13晶须增强体 3.2.2.4 复合材料界面黏接强度 3.3.3.8聚丁二酸丁二醉酯基复合材料 3.2.2.3 3.3.3.11聚羚基脂肪酸酯基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界面热应力 3.2.2.2 复合材料界面脱黏 3.3.3.12聚乳酸复合材料 18
GB/T30816一2014 绝缘电阻 3.5.1.21人造纤维 3.3.2.6 溶胶-凝胶法 3.4.14 颗粒增强生物基复合材料 3.2.5.2溶解性 3.5.1.5 颗粒增强体 3.3.2.10熔点 3.5.1.10 3.2.3.3熔体流动速率 3.5.1.13 可自然降解生物基复合材料 蠕变极限 3.5.2.21 3.5.2.22 拉挤成型 3.4.5蠕变强度 拉伸试验 3.6.17 3.6.13蠕变试验 冷压和烧结法 3.4.12 力化学降解生物基复合材料 3.6.3 3.2.3.14扫描电子显微术 M 扫描热显微术 3.6.6 密度 3.4.13 3.5.1.3渗透法 模压成型 3.1.1 3.4.3生物基材料 3.5.1.23生物基材料含量 摩擦系数 3.5.4.1 3.2.1.4生物基材料增强体. 木基复合材料 3.3.2.1 木塑复合材料 3.2.1.3生物基复合材料 生物基可降解材料 3.2.3.2 耐电弧性 3.5.1.22生物降解率 3.5.4.6 耐腐蚀性 3.5.3.2生物降解生物基复合材料 3.2.3.5 耐候试验 3.6.19生物质材料 3. 1.8 3.4. 耐化学性 3.5.3.3手糊成型 耐磨性 3.5.2.24树脂传递模塑成型 3.4,7 耐溶剂性能 3.5.3.1树脂膜渗透成型 3.4.8 挠度 3.5.2.4水解降解生物基复合材料 3.2.3.13 黏度 3.5.1.6 碳同位素分析法 3.6.1 喷射成型 3.4.2天然高分子材料 3.1.4 棚纤维增强体 3.3.2.7天然高分子生物基复合材料 3.2.1.1 膨胀系数 3.5.1.11天然生物材料 3.1.6 疲劳 3.5.2.16天然纤维 3.3.2.2 片状增强体 3.3.2.12天然纤维增强生物基复合材料 3.2.4.1 透光率 3.5.1.16 气相色谱法 3.5.1.7 3.6.30透气性 屈服点 3.5.2.1透射电子显微术 3.6.4 3.5.1.8 屈服剪切强度 3.5.2.12透湿性 屈服强度 3.5.2.3透水性试验 3.6.27 屈服效应 3.5.2.2 缺口试样冲击强度 3.5.2.9弯曲试验 3.6.15 微生物发酵 3.4.17 热降解生物基复合材料 3.2.3.9微生物转化 3.4.16 3.6.22 热压法 3.4.15温湿度交变试验 热氧化降解生物基复合材料 3.2.3.10无缺口试样冲击强度 3.5.2.8 3.6.29 热重分析 19
GB/T30816一2014 液体闪烁计数器分析法 3.6.12 吸水率 3.5.1.2应力松弛 3.5.2.14 吸水性 3.5.1.1硬度 3.5.2.15 细菌降解生物基复合材料 3.2.3.4预浸料 3.4.18 3.6.5 3.5.4.2原子力显微术 纤维含量 纤维增强生物基复合材料 3.2.5.1 3.5.1.15 相对冲击强度 3.5.2.10折射率 相对密度 3.4.6 3.5.1.4真空袋成型 3.4.9 真空辅助成型 压痕硬度试验 3.2.5.3 3.6.16织物增强生物基复合材料 压缩变形 3.3.2.4 3.5.2.5织物增强体 压缩模量 3.5.2.7植物纤维增强体 3.3.2.3 压缩试验 3.6.14智能生物材料 3.1.7 压缩应变 3.5.2.6注射成型 3.4.10 盐雾试验 3.6.26锥形量热分析 3.6.28 氧化降解生物基复合材料 3.2.3.8 英文对应词索引 3.5.1.22 arcresistance 3.6.5 atomicforcemicroscopy bacterialdegradationeomp0sitematerials 3.2.3.4 3.6.15 bendingtest 3. .1.2 bi0basedcOmD0sitematerials 3.1.3 bio-basedcomp0sitematerialsinengineering degradablematerials 3.2.3.2 bi0 3.1. materialS 3.5.4.1 materialscontent natura comD0sitematerials T 3.2.1.1 materials 3.3.2.1 SSn 3.2.2.1 c0mp0Sitematerials 3.2.3.5 egradiationcOmD0sitematerials materials 3. 1.8 biomimeticmaterials 3.1.5 bondingstrengthofcomp0siteinterface 3.3.3.8 boroniberreinforceent 3.3.2.7 3.5.1.7 breathability carbonisotopeanalysis 3.6.1 ? 3.6.31 chemmicalanalysis 20
GB/T30816?2014 3.2.3.6 chemicaldegradationcomD0sitematerials 3.5.3.3 chemicalresistance coefficientofthermalconductivit3 3.5.1.12 3.4.12 coldpreSSsintering-diSSolvingprocesS 3.3.1.1 c0mmD0sitematerialsatriX 3.5.4.3 againstfluid 3.4.3 eSSi0n 3.5.2.5 deformatiOn 3.5.2.7 3.5.2.6 3.6.14 eS 3.6.23 quasi-staticindentation testfc0mD0site 3.6.28 analysis 3.5.3.2 cOrr0S1OnreSIStance 3.5.2.21 limit 3.5.2.22 creepstrength 3.6.17 creeptest 3.5.4.4 damageresistanceofcOmp0site 3.5.2.4 deIection 3.2.3.3 ddegradablebio-basedcomp0sitemmaterials 3.2.3.1 legradati0n 3.5.1.3 3.6.2 )oncleicacid 3.5.1.20 c0nstantS 3.5.1.18 3.5.1.19 strength 3.6.24 iferentialscanningcaorimetry 3.5.1.17 electricresistance 3.6.10 electronspinresonance ESR 3.6.10 expansioncoeffieient 3.5.1.11 3.3.2.4 fabricreinforcement fabric-reinforeedlcomp0sitematerials 3.2.5.3 fatigue 3.5.2.16 3.4.17 ferentation 3.5.4.2 fibercontent fiberreinforceent 3.3.2.6 3.2.4.1 iberreinforcementcompositematerials 21
GB/T30816?2014 fiber-reinforcedcompositematerials 3.2.5.1 filamentwindling 3.4.4 flakereinforeement 3.3.2.12 3.5.2.17 strength 3.5.1.23 frictionc0efficient gaschromatography 3.6.30 sfiberreinforceent 3.3.2.8 glass handlay-upprocess 3.4.1 hardness 3.5.2.15 3.6.20 temDeraturetest hieh 3.4.15 hotpressingprocess hydrolysisdegradationeompositematerials 3.2.3.13 3.5.2.19 impacttoughness h3rdnesstes 3.6.16 3.6.8 abS0rpti0nSpectrO0ScOp 3.4.10 molding resistance 3.5.1.21 3.1.7 biomaterials 3.3.3.1 comD0site 3.3.3.6 3.3.3.12 IU ofcomp0site 3.3.3.2 3.3.3.5 3.3.3.4 Dolv1erization 3.3.3.7 interfaeialreactionofcomp0site interfacialstability 3.3.3.3 3.2.3.7 irradiatiiOndegradatiOncOmp0sitematerials laminatemolding 3.4.11 3.5.1.16 lighttransmittance 3.6.12 liquidscintillationcounter 3.6.21 lowtemperaturetest meehanicsofcop0siteinterface 3.3.3.13 3.2.3.14 mechanochemicaldegradationcomp0sitematerials 3.5.1.13 nmeltflowratio meltingpoint 3.5.1.10 metalfilamentreinforeement 3.3.2.11 22
GB/T30816?2014 MR 3.5.1.13 3.4.16 microbialtransformmation 3.3.3.9 I ieationofcomp0siteinterface 3.5.1.8 I 3.5.1.26 17 contentofeomp0site contentofcommp0site 3.5.1.25 3.5.1.24 cOmp0Site 3.5.1.27 moistureeXDansionc0eficientofcOmp0site 33 .1.6 naturalbiomaterials 3.3.2.2 naturaliberreinforcement 3.1.4 naturalmacromoleculematerials NMR 3.6.11 non-biobasedreinforcemmentcomp0sitematerials 3.3.2.5 notchedimpaestrength 3.5.2.9 3.6.11 nuclearnmagnetic 3.4.13 osm0sisprocess 3.2.3.8 oxidativedegradationcomp0sitematerials particlereinforcement 3.3.2.10 positematerials 3.2.5.2 Darticl materials 3.2.3.11 up0sitematerials Drcement 3.2.2. Dol leneSuccinatec0mD0sitematerials 3.2.2.5 Dol propyleneterephthalatecomp0sitemmaterials 3.2.2.3 nydroyalkanoatescomp0sitematerials polylacticacidcomp0sitematerials 3.2.2.2 3.4.18 prepreg 3.4.5 pultruSi0npr0ceSS rateofbiodegradation 3.5.4.6 3.5.1.15 refractionindeX 3.5.1.4 relativedensity elati 3.5.2.10 impaetstrength 3.5.1.9 H2 molecularmassdistribution 3.5.2.20 residualstress esidualstressofcompositeinterface 3.3.3.10 resinfilminfusion 3.4.8 resintransfermolding 3.4.7 23
GB/T30816?2014 3.6.26 saltspraytest sanningelectron 3.6.3 3.6.6 Scanningthermal 3.5.2.13 sheaelasticm0dulus 3.5.2.11 Dbiomaterials 3.1.7 3.4.14 Sol-gelpr0ceSS S 3.5.1.5 3.5.3.1 SOIVent 3.5.1.14 inSu [i0n 3.5.2.18 SDeci strengt 3.6.32 3.4.2 Spra pr0ceSS 3.2.1.2 cOmp0SsitematerialsS 3.5.2.14 stresSrelaXat Xation 3.5.2.23 D 3.6.18 streSS-rupturetest 3.6.22 temperatureandhumidityalternatingchangetest 3.6.13 tensiletest thermaldegradationeomp0sitematerials 3.2.3.9 3.2.3.10 0XidativedegradationcomD0sitemaaterials 3.6.29 metricanalysis stressofcompositeinterface 3.3.3.11 3.6.4 ranSmissiOnelectrOnmicr0ScOp 3.5.2.25 imateeongationpercent nltrasonicC-scaninspectioofcomp0site 3.6.25 3.5.2.8 notchedimpactstrength acuumassistedresininfusiom 3.4.9 aeuumbagmoling 3.4.6 wisc0elasticmechanicsSofcomD0site 3.5.4.5 3.5.1.6 viscosity waterabsorbability 3.5.1.1 3.5.1.2 waterabsorption 3.6.27 waterspraytest wearing-resistancepropert 3.5.2.24 3.6.19 eatherresistancetest 2
GB/T30816?2014 whiskerreinforcement 3.3.2.9 3.2.1.3 w00dplasticcomp0site 3.2.1.4 wo0d-basedcomp0sitematerials XPS 3.6.9 diffr 3.6.7 X-ray ractometry 3.6.9 X-rayphotoelectronspectroscopy yieldeffeet 3.5.2.2 3.5.2.1 yielpoimt 3.5.2.12 yield shearstrength yiedstrength 3.5.2.3

工程用生物基复合材料术语GB/T30816-2014

概述

工程用生物基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兴的材料,由于其可持续性和环保性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GB/T30816-2014是中国对于这种材料的标准,下面将为您介绍其中的重要术语。

术语解释

  1. 生物基树脂(Bio-based resin)

    指以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等生物质为原料制成的树脂。相对于传统石油基树脂,生物基树脂更加环保,同时也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

  2. 生物基纤维(Bio-based fiber)

    指以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等生物质为原料提取的纤维。与传统的玻璃纤维相比,生物基纤维更加环保,同时也具有较好的强度和刚度。

  3. 自然纤维复合材料(Natural fiber composites)

    指以天然纤维为增强体,以生物基树脂、石油基树脂或其它树脂为基体制成的复合材料。自然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环境友好性和生物降解性。

  4. 生物基聚酯(Bio-based polyester)

    指以植物或微生物等生物质为原料制成的聚酯。相对于传统石油基聚酯,生物基聚酯更加环保,同时也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

  5. 生物基聚乳酸(Bio-based polylactic acid)

    指以玉米淀粉、蔗糖或其它含有光氧化剂的生物质为原料制成的聚乳酸。与传统聚乳酸相比,生物基聚乳酸更加环保,同时也具有较好的可降解性。

结论

工程用生物基复合材料是一种可持续性和环保性更好的新型材料,其应用前景广阔。本文介绍了其中的重要术语,希望能为您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种材料。

玩具安全第4部分:特定元素的迁移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玩具安全第4部分:特定元素的迁移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玩具安全第4部分:特定元素的迁移的编号:GB6675.4-2014采。玩具安全第4部分:特定元素的迁移共有24页,发布于2016-01-01
机械安全安全防护的实施准则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机械安全安全防护的实施准则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机械安全安全防护的实施准则的编号:GB/T30574-2014。机械安全安全防护的实施准则共有36页,发布于2014-12-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