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33685-2017

陆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landseismicexplorationdataprocessing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陆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陆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的编号:GB/T33685-2017。陆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共有13页,发布于2017-12-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E11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75.180.10
  • 实施日期2017-12-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13页
  • 文件大小1.01M

陆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国家标准 GB/T33685一2017 陆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Techniealspeeifieationsforlandseismicexporationdataproeessing 2017-05-12发布 2017-12-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33685一2017 10地震数据处理成果验收 0.1成果验收内容 0.2成果质量评价 1 归档 1.1归档的处理成果 1.2归档介质标签 1.3归档介质检查 1.4归档数据格式
GB/33685一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石油天然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5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石油集团大庆钻探工 程公司地球物理勘探一公司、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中石化石油工程 地球物理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蔡加铭、戴晓云、王兆磊、慕虹、钱忠平、王建民、贾友珠、杨继友
GB/33685一2017 陆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陆上地震勘探纵波数据处理、质量控制和成果验收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陆上包括水陆交互带)地震勘探纵波数据处理和成果验收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件 SY/T5314陆上石油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范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宽方位观测系统wideazimuthgeometry 在野外三维地震数据采集过程中,横向最大炮检距与纵向最大炮检距之比大于0.5小于1.0的观测 系统 3.2 全方位观测系统fnllazimuthgeometry 在野外三维地震数据采集过程中,横向最大炮检距与纵向最大炮检距之比等于1.0的观测系统 3.3 spreadsather 十字排列道集 cr0SS 由互为中垂线的一条接收线和炮线组成的排列称为十字排列,在此基础上,把每炮记录按炮点位置 重排所组成的三维道集 3.4 comonofrsetveetor 共炮检距矢量片oflsetveetn rtile或 具有大致相同炮检距和方位角的地震数据子集,通常被称为一个OVT(OffsetVectorTile)片或 cOv(CommonOffsetVector)片 3.5 螺旋道集snail ither 在一个具有炮检距和方位角信息的道集内,以炮检距的分组区间为第一关键字、以方位角为第二关 键字进行排序而形成的地震数据道集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CIP;共成像点(CommonlmmagePoint)
GB/T33685一2017 CMP;共中心点(CommonMiddlePoint) CRP;共反射点(CommonReflectionPoint) DMO;倾角时差校正(DipMoveout) P1/90;SEG推荐的地震勘探辅助数据记录格式(U.K.O.O.A.P1/90PostPlotPositioningData Format SEG;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家学会(SocietyofExplorationGeophysieists) SPs,SEG推荐的地震勘探辅助数据记录格式(ShelProcessingSupportFormatfor3Dsurveys) VSP:垂直地震剖面(VerticalSeismicProfiling 5 基础工作 5.1基础资料 用于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的基础资料包括地震数据、辅助数据和其他相关资料 地震数据应按 sY/T531的要求执行,辅助数据和其他相关资料分别包折 辅助数据主要包括 a 1) 仪器班报; 2 观测系统; 近地表调查成果数据或野外静校正数据; 3 4 测量成果数据 b 其他相关资料主要包括: 地震勘探工程设计; 2 地震采集随工设计和随工总结报告; 33 现场处理剖面; 4 以往处理成果和处理报告; 5 以往解释成果和解释报告,综合地质研究报告; 地质、钻井、测井、VvSP资料等 6 5.2基础资料检查 5.2.1按线(束)接收和检查地震采集数据 地震采集数据存储介质应完整无损,记录格式应符合SEG 地震数据格式标准,每个存储介质标签内容应与地震仪器班报相吻合 存储介质标签内容应包括;项目 名称,施工队号、胞工目期、线(束)号、存储介质顺序号、起止文件号、记录格式、记录长度和采样间隔 5.2.2辅助数据应按SPS或P1/90格式记录 未按SPS或P1/90格式记录的辅助数据应符合下列 要求 仪器班报;仪器班报内容齐全,准确,字迹清晰可辨,其内容应包括;项目名称,施工单位,施工 a 队号,施工日期、震源类型、仪器型号、线(束)号,文件号及地震记录采集有关参数 采用可控 震源施工的仪器班报除应符合上述要求外,还应包括扫描长度、扫描起止频率、扫描方式参数; b 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应正确标注每条(束)线激发点、接收点桩号和每个激发点所在位置的野外 文件号,特别应标注清楚炮点偏离设计激发点的准确位置 野外静校正数据;野外静校正数据内容齐全,能准确读取,并应提供静校正量“正”“负”号的含 义以及计算静校正量时采用的基准面高程和替换迷度资料: d 测量成果数据:测量成果数据应记录激发点和接收点的桩号、X坐标、Y坐标,地表高程信息
GB/33685一2017 5.3处理准备工作 5.3.1根据地震勘探工程设计和地质需求,明确地质任务和地震勘探数据处理要求 5.3.2了解地震数据采集情况,地表特征和地震采集原始数据品质 5.3.3根据以往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成果资料及处理报告,了解工区地震数据特点处理难点和以往主 要处理技术 5.3.4根据以往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和地质综合研究成果及报告,结合井资料、VvsP资料解释成果,了解 工区地质构造特征和速度变化特征 处理设计与试验 6.1处理设计 根据对工区地质任务,处理要求及主要问题的分析,应在项目实施的初始阶段编写处理设计报告. 设计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项目概况; 地质任务及处理要求; 原始资料分析; 处理重点及技术路线; 处理技术方案及流程, 试验内容及参数; 质量控制方案(设置项目执行过程的质量控制点、明确质量控制检查的运行文件及图件); 进度计划; 提交成果; -项目组人员构成及职责; 软硬件资源配置 6.2试验 选择能够综合反映工区地下构造特征、地表条件特征和资料品质特征,并具有代表性的地震勘探数 据进行试处理 试处理应包括以下项目 静校正; 叠前噪声压制 振幅补偿; 反褶积; 速度分析 动校正拉伸畸变切除; 偏移速度场 偏移方法及参数, 滤波和增益 分析试验资料,选择处理方法和参数,确定处理流程 处理技术要求 7.1数据解编或格式转换 7.1.1将地震数据正确解编或转换为地震数据处理系统使用的数据格式
GB/T33685一2017 7.1.2检查数据解编或格式转换的正确性 7.1.3对于未相关的可控震源地震数据,在互相关前,显示少量单炮记录全部通道包括辅助道)数据 确认扫描信号所在的通道号;显示全部扫描信号,确认其可用性 7.2观测系统定义 7.2.1激发点和接收点定义应与野外施工记录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7.2.2 显示二维地震测线观测系统图,显示三维地震观测系统激发点和接收点平面位置图、CMP面元 覆盖次数图及最小和最大炮检距图,其结果应与野外施工记录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7.2.3应用线性动校正或其他方法检查观测系统定义的正确性 7.2.4三维地震数据连片处理,应合理选择CMP面元的中心点位置、面元大小、方位角,使不同区块三 维地震数据在连片面元网格内覆盖次数、最小和最大炮检距的分布相对均匀 7.2.5 二维地震弯曲测线观测系统定义,应合理选择拐点和CMP面元中心点的位置、条带数及纵横向 跨度,充分利用地震呆集数锯信息,使cMP面无覆盖次数.炮检距的分布相对均匀 7.3处理极性 原始记录初至下跳(负值)为正常极性,反之为反正常极性 地震数据处理中应使用正常极性 7.3.1 对于没有明确提供极性信息的地震数据,应放大显示少许单炮记录初至,鉴定其极性 7.3.2 对反正 常极性的地震数据记录应进行反极性处理 7.4子波一致性处理 7.4.1采用不同震源(可控震源炸药震源、气枪震源等)或相同震源不同激发参数(如可控震源扫描起 止频率等)采集的地震数据,当地震子波存在差异时,应对地震数据进行子波一致性处理 7.4.2采用不同类型检波器或相同类型检波器不同检波器参数采集的地震数据,当地震子波存在差异 时,应对地震数据进行相位校正或子波一致性处理 7.4.3地震数据连片处理在区块间的地震数据存在频率、相位差异时,应做子波一致性处理 7.4.4子波一致性处理整形因子的求取应选在地震数据信噪比较高的层位段,子波一致性处理后应使 不同震源,不同检波器、不同区块的地震数据在频率,相位等特征上基本一致 7.5静校正 7.5.1应用基准面静校正量时,应检查炮点和检波点的静校正量,地表高程,低降速带(厚度,速度、高 速顶界面(高程,速度)数据;分析静校正量的变化趋势,修正异常值 7.5.2二维地震数据处理应做测线交点的基准面静校正量闭合差检查 7.5.3三维地震数据连片处理应进行全l 区基准面静校正的统一计算 75.4应用初至波计算静校正量时应准确拾取初至时间,根据近地表调查资料选择用于反演近地表 参 模型的低降速带初始速度、炮检距范围等处 参数;对于可控震源高效采集的地震数据,应避免拾取受 理 邻炮影响而不清晰的单炮初至时间 7.5.5反射波剩余静校正的计算时窗应选在反射波品质较好、构造相对简单的地震反射层位上 剩余 静校正后的剖面质量应不低于剩余静校正前的剖面质量 在地震数据满覆盖区内,90%以上的炮点、检 波点最后一次求得的剩余静校正量不应大于地震数据处理的一个时间采样间隔 7.5.6显示具有代表性的单炮、叠加剖面以及炮点、检波点静校正量平面图,检查静校正处理效果 7.6叠前噪声压制 7.6.1噪声(规则噪声、随机噪声)压制过程中应注意保持有效波振幅能量的相对关系
GB/33685一2017 7.6.2剔除不正常的炮、道和异常振幅值 7.6.3叠前噪声压制应遵循由强至弱逐步压制的原则,可在多域实现,并应注意保护有效信号频宽 7.6.4宽方位观测系统或全方位观测系统采集的地震数据里的相干噪声宜在十字排列道集上进行压制 7.6.5显示有代表性(具有不同噪声类型)的部分道集记录和叠加剖面,检查噪声压制处理效果 7.6.6噪声压制后的地震数据,信噪比应有提高,波组特征清楚,滤除的噪声数据中应无明显有效信号 7.7振幅补偿 7.7.1振幅补偿应采用振幅相对保持的处理方法 7.7.2振幅补偿处理后,地震记录浅、中深层的能量应基本均衡,并消除道间、炮间非地下地质因素引 起的明显能量差异 7.7.3地震数据连片处理的各区块间地震记录经振幅补偿处理后应无明显能量区间界限差异 7.7.4显示有代表性的部分道集记录、叠加剖面、时间切片、能量曲线或平面图,检查振幅补偿处理效果 7.8反褶积 显示反帮积处理前后有代表性的炮集(或CMP道集)数据、叠加剖面、自相关函数和频谱,有井 7.8.1 资料的地震工区还应检查井旁地震道与井资料合成记录的匹配程度,以检查反褶积处理方法、参数应用 的合理性 7.8.2地震数据反褶积处理后应达到压缩地震子波,提高分辨率,突出地震反射层波组特征的目的 7.9叠加速度分析 二维地震数据速度分析点间隔宜不大于500m,三维地震数据速度分析点网格宜不大于500m 7.9.1 ×500nm,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地质构造特征和地质任务,合理调整速度分析点的密度 7.9.2根据地震数据的信噪比,地层倾角,选取生成速度谱的CMP道集求和个数、频带;生成速度谱的 CMP道集应包含各种炮检距数据,并切除初至;速度扫描范围应大于实际地震数据可能存在的速度 范围 7.9.3在解释速度谱时,速度值应在强能量团上拾取,并且速度空间变化规律应与地下构造趋势基本 相符;在速度谱上拾取速度值时应注意识别多次波速度和异常高速 7.9.4当速度谱质量较差难以确定准确速度时,应采用速度扫描分析方法确定叠加速度 7.9.5显示速度剖面和速度切片,速度分析点上动校正后的CMP求和道集和叠加剖面,检查速度拾取 及速度场的正确性 7.10倾角时差校正(DMo 7.10.1倾角时差校正速度分析除应符合7.9的规定要求外,用于速度分析的道集应为倾角时差校正后 的CMP道集 7.10.2倾角时差校正应用的孔径应根据炮检距、反射时间、动校正速度和地层倾角确定,倾角参数应 大于实际资料存在的最大倾角 7.10.3倾角时差校正后的叠加剖面上的断面波、绕射波以及同一部位不同倾角反射波的叠加成像质 量应不低于倾角时差校正前的叠加成像质量 7.11叠加 7.11.1根据地层各向异性、检波点线排列长度和地震数据信噪比等特征,选择动校正方法和叠加方法 7.11.2合理切除CMP道集上因动校正产生的拉伸畸变 7.11.3最终叠加剖面的质量应优于中间过程叠加剖面的质量
GB/T33685一2017 7.12叠后时间偏移 7.12.1根据地震资料特征和试验分析结果,确定偏移算法和偏移速度场 7.12.2当地层倾角较大,偏移可能产生假频时,应在偏移前做地震道插值处理 7.12.3偏移成果剖面上反射波断面波归位应合理,绕射波应收敛,断点应清晰,应无空间假频及影响 地震资料解释的画弧现象 7.13叠前时间偏移 7.13.1用于叠前时间偏移的道集数据应做相对振幅保持处理,道集上无明显的噪声干扰,偏移目标线 的选取应具有代表性和可控性 7.13.2用于叠前时间偏移的道集数据在满覆盖面积区域的各个面元内,应具有相对均匀的覆盖次数 和炮检距分布 不满足上述条件时,应依据具体缺失情况与地质需求,选择性地做数据规则化处理;当 地震数据为宽方位观测系统或全方位观测系统采集且需要保留方位角信息时,宜选择五维(X、Y、Z、炮 检距、方位角)道插值或共炮检距矢量片(OVT或cOV)域数据规则化处理方法 7.13.3应根据地震资料的构造特征、地层各向异性特征和勘探目标选择偏移方法和偏移参数 偏移 孔径和偏移倾角参数的选择应能够保证工区内最陡倾角地层的归位;选择去除假频参数应避免出现反 射同相轴相干过度的现象 134踪合利用叠加速度谱.,副井资料.vsP贤料以及相关地震地质信息,建立与构造特征相符的初 始速度模型;各向异性问题严重的地区,还应建立各向异性参数初始模型 7.13.5分析目标线上具有代表性的CRP道集,速度谱或剩余速度谱,以及目标线的偏移叠加剖面,检 查偏移速度场和各向异性参数的正确性 7.13.6检查叠前时间偏移最终速度场,CRP道集、切除参数的合理性 7.13.7叠前时间偏移成果剖面上反射波、断面波归位应合理,绕射波应收敛,断点应清晰,应无空间假 频及影响地震资料解释的画弧现象 7.14叠前深度偏移 7.14.1用于叠前深度偏移的道集数据应做相对振幅保持处理,道集上无明显的噪声干扰,偏移目标线 的选取应具有代表性和可控性 7.14.2用于叠前深度偏移的道集数据在满覆盖面积区域的各个面元内,应具有相对均匀的覆盖次数 和炮检距分布 不满足上述条件时,应依据具体缺失情况与地质需求,选择性地做数据规则化处理;当 地震数据为宽方位观测系统或全方位观测采集且需要保留方位角信息时,宜选择五维(X、Y、Z、炮检 距,方位角)道插值或共炮检距矢量片(OVT或cOV)域数据规则化处理方法 7.14.3应根据地震资料的构造特征、地层各向异性特征和勘探目标选择偏移方法和偏移参数 地表 起伏较大的山区宜从近地表圆滑面做叠前深度偏移;地层各向异性问题严重的地区应选择各向异性偏 移算法;偏移孔径和偏移倾角 1参数的选择应能够保证工区内最陡倾角地层的归位 选择去除假频参数 应避免出现反射同相轴相干过度的现象 7.14.4利用叠前时间偏移的均方根速度或其他方法得到初始的速度模型,并综合地震速度、测井速 度,VSP速度以及地质信息,建立与构造模式相符合的初始速度模型和各向异性参数初始模型 7.14.5分析目标线上具有代表性的CIP道集、,速度谱或剩余速度谱,以及目标线的叠前深度偏移叠加 剖面;根据深度域CIP道集、剩余速度谱能量聚焦、偏移归位效果和井数据,检查速度场和各向异性参 数场的合理性 7.14.6检查最终深度/层速度模型,速度模型纵,横向变化规律应与测井速度形成的速度场变化趋势 相符;检查CP道集是否校平;检查切除参数应用的合理性
GB/33685一2017 7.14.7叠前深度偏移成果剖面上反射波、断面波归位应合理,绕射波应收敛,断点应清晰,应无空间假 频及影响地震资料解释的画弧现象,深度剖面地层的相对高低关系应与钻井资料一致 在地震数据具 有较高信噪比的情况下,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成果和已钻井深度误差宜小于2% 7.15共炮检距矢量片(oT或coV)域地震数据处理 7.15.1宽方位观测系统或全方位观测采集的地震数据宜做共炮检距矢量片(OVT或COV域数据处理 7.15.2共炮检距矢量片(OVT或COV)域数据集缺道、覆盖次数不均现象严重时,应在偏移前做地震 数据规则化处理 7.15.3共炮检距矢量片(OVT或COV)域叠前偏移后显示螺旋道集,检查螺旋道集是否校平;若螺旋 道集中的同相轴存在波浪现象,应进行方位时差校正,经方位时差校正后的叠加成果应优于方位时差校 正前的叠加成果 7.16叠前反演道集数据处理 7.16.1用于叠前反演的道集数据应做振幅相对保持处理 应用振幅相对保持的噪声压制技术,压制叠前道集上的各种噪声(含多次反射干扰波等》. 7.16.2 应校平CRP或CP道朱上的有效反射同相输,并尽可能多地保留大反射角的反射被信息 7.16.3 7.17叠后数据处理 7.17.1对叠加和偏移后的地震数据,可适当进行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处理 7.17.2提高信噪比处理后的地震剖面,应不模糊断点,无明显的过度相干现象, 7.17.3提高分辨率处理后的地震剖面,波组特征应清楚,同时应保持必要的信噪比和波组相对强弱 关系 7.18滤波和增益 7.18.1根据地震数据的有效频带范围选择滤波方法和参数对地震数据进行滤波处理时,宜多保留地 震数据的有效频宽 7.18.2根据地震数据反射信号特征选择增益方法和参数,增益处理后的最终成果剖面,有效反射波组 特征应清楚,应有利于地震资料解释 7.19地震数据处理最终成果剖面显示 地震数据处理最终成果剖面上应标注有剖面标签,内容通常包括 用户名称 项目名称; -测线名称和测线方向; 剖面类别 地震数据采集主要参数; 地震数据处理流程和主要参数; 线号、道号; 测线端点坐标(弯曲测线拐点坐标); 速度函数; 覆盖次数; -地表高程,基准面高程、静校正量曲线 -测线交点和过井井号;
GB/T33685一2017 极性说明; 显示比例 数据处理单位、处理系统名称及版本; 处理员姓名、检验员姓名 处理日期 通常线号,道号,速度函数,地表高程、基准面高程、静校正量曲线,测线交点和过井井号位于剖面上 方,覆盖次数位于剖面下方,其他参数集中放在剖面的左边或右边 质量控制 8 8.1处理员和项目长的质量检查 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处理员和项目长应检查每一步作业运行文件、质量控制图件和中间成果,并 达到第7章规定的各项技术要求 8.2质量控制部门的质量检查 8.2.1项目运行过程中,应由质量控制部门对处理设计中设置的质量控制点的内容进行检查,并达到 第7章规定的各项技术要求 质量控制部门的质量检查内容主要包括 单炮线性动校正资料或能够说明观测系统定义正确性的资料; aa b 二维地震弯曲测线带有激发点、接收点位置的cMP平面分布图 oD 三 三维地震工区激发点和接收点平面位置图、最大和最小炮检距图,CMP面元覆盖次数图 d 初叠加、静校正、噪声压制反褶积振幅补偿,速度分析的叠加数据 最终叠加成果; e 二维地震测线最终叠加、偏移剖面的测线交点闭合时差; 偏移速度场速度剖面或速度切片; g 叠前偏移控制点位置道集; h 叠前偏移目标线的偏移结果 二维和三维地震测线的剖面检查比例分别为 8.2.2 二维地震测线全部检查 a b 三维地震测线检查比例不少于总线数的30% 9 地震数据处理成果 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的最终成果宜包括 最终叠加的纯波数据和成果数据 a 最终偏移的纯波数据和成果数据: b 最终叠前道集数据(CMP道集或CRP道集或CIP道集); c d 最终叠加和偏移速度场数据 最终应用的静校正量数据(应标注基准面和替换速度) 地震数据处理报告(文字和多媒体) 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 项目概况; 22 地质任务和处理要求; 完成处理工作量; 3 原始资料分析 4 5 试验内容及参数;
GB/33685一2017 6 处理过程中应用的主要技术 处理流程及效果分析, 77 处理过程质量控制 8 9 认识及建议 0地震数据处理成果验收 10.1成果验收内容 成果验收内容包括 二维/三维地震数据处理最终叠加、偏移成果; a b 叠前偏移输出的道集数据(控制点位置); c 叠加及偏移速度场数据; 地震数据处理报告(文字和多媒体). d 0.2成果质量评价 地震数据处理成果质量评价按合格品、不合格品评价: 合格品应满足: 1处理流程合理,参数选择符合工区的地震地质特点 2 观测系统定义正确" 基准面静校正数据应用正确,地震剖面无明显长波长静校正问题 3 ! 叠加速度解释正确,深度偏移速度模型符合地质构造特征; 道集上有效反射同相轴平直,远道拉伸和干扰被去除; 5 成果剖面上主要勘探目的层波组特征清楚,偏移剖面上地震有效波归位合理,无明显空间 6 假频及影响解释的画弧现象,信噪比和分辨率基本达到地震解释需要由于地下地质原因 或原始资料品质造成的无法成像情况除外) b)达不到10.2a)所规定的任一条件者为不合格品 归档 1 1.1归档的处理成果 归档的处理成果见第9章 11.2归档介质标签 归档的介质上应粘贴标签 标签内容应包括;用户单位、项目名称、线号或区间、成果类型、处理道 长和采样间隔、记录格式、处理单位、处理日期、介质顺序号 标签内容填写要字迹工整、清晰可辨读,并 可长期保存 1.3归档介质检查 归档前对地震数据存储介质的标签和记录内容进行一致性检查,确保归档成果正确 11.4归档数据格式 最终叠加、偏移和道集的归档数据采用sEGY记录格式;迷度数据,静校正量数据采用文本格式

陆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GB/T33685-2017解读

陆上地震勘探是获取地下构造信息和资源矿产等方面重要手段,而在地震勘探中,数据的质量和处理方式直接影响着勘探效果。为了规范地震勘探数据的处理流程,提高勘探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国家出台了《陆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GB/T33685-2017》。

规程主要内容

《陆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GB/T33685-2017》主要包括了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的基本原则、流程、方法、工具以及实施要求等内容。其中,规程提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 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时效性、实用性;
  • 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的流程:数据预处理、数据质量控制、数据分析与解释、数据存储管理;
  • 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的方法:包括信号处理、图像处理、地震波反演等方面的方法;
  • 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的工具:包括地震勘探数据处理软件、工具箱等;
  • 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的实施要求:包括对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人员的要求、数据处理流程的要求以及数据处理质量的要求等。

应用场景

《陆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GB/T33685-2017》适用于各类陆地地震勘探项目,涵盖了基础地震勘探、矿产资源勘探、环境地质勘探等领域。尤其是在地震活动频繁地区和复杂地质构造地区,规程可以指导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人员进行正确的处理流程,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技术指南

除了规程本身,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技术指南,帮助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规程。这些技术指南主要包括:

  • 《地震波速度与层析成像处理技术》:介绍地震波速度模型的建立、地震波速度分析和层析成像等方面的内容;
  • 《地震数据处理软件操作手册》:详细介绍了常用的地震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
  • 《地震数据质量控制手册》:介绍如何进行数据质量控制以及如何识别和排除异常数据等。

总结

《陆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GB/T33685-2017》是地震勘探领域的重要规范,对于提高勘探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遵循规程中的基本原则、流程、方法、工具以及实施要求,并结合各项技术指南,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人员可以更好地进行数据处理工作,从而为地质勘查、资源开发等领域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支撑。

和陆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类似的标准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规程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规程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规程的编号:GB/T33684-2017。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规程共有38页,发布于2017-12-01
煤矿水水质分析的一般规定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煤矿水水质分析的一般规定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煤矿水水质分析的一般规定的编号:GB/T33686-2017。煤矿水水质分析的一般规定共有6页,发布于2017-12-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