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5279-2002

自动电话机技术条件

Thespecificationsofautomatictelephoneset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自动电话机技术条件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自动电话机技术条件的编号:GB/T15279-2002。自动电话机技术条件共有33页,发布于2002-12-012002-12-01实施,代替GB/T15279-1994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M40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33.040
  • 实施日期2002-12-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33页
  • 文件大小2.63M

自动电话机技术条件


国家标准作 GB/A15279一2002 代件GB;1279I97 自动电话机技术条件 Thespecifieationsofautomatietelephoneset 2002-07-18发布 2002-12-01实施 中华 民共,和国 发布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
GB/T152792002 目 次 前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符号 3.1术语、符号 3.2图形符号 技术要求 4.1使用条件 通话传输特性 4. 话机的拨号特性 电话铃特性 电话机的叉簧特性 5 4 4.6话机绳和手柄绳特性 “R”键 4.8外观、结构 安全性要求 4.10电话机对环境的适应性 4.11电话机的抗雷击性能 电话机的电磁兼容性能 12 4. 13电话机的功能要求 4 电话机的可靠性要求 试验方法 5.1试验条件 5.2响度评定值的测试 10 5.3电话机频率响应的测试 5.4电话机振幅特性的测试 14 5.5电话机非线性失真度的测试 5.6电话机噪声特性的测量 15 5.7电话机通断电时的最大声级测量 15 5.8电话机的振鸣检查 16 5.9电话机取机状态直流电阻的测试 16 5.10电话机挂机状态漏电流的测试 16 5.11稳定平衡回损和回声平衡回损的测试 5.12电话机拨号特性的测试 5.13电话机振铃特性的测试 20
GB/T152792002 5.14寿命试验 21 5.15话机绳和手柄绳的特性测试 22 22 .16“R”键作用时间和断开电阻的测试 5.17安装工艺与表面质量 2 18 电话机安全性能测试 23 23 5. 19基本环境适应性试验 .20电话机的抗雷击试验 5.21电磁兼容性试验 26 22电话机的功能检查 5. 心 206 标志、包装 26 6.1标志 2 6.2包装 附录A(规范性附录可靠性试验(电话机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的试验 28 28 A.1试验方案 A. 试验时间 心 28 A. 试验要求 A.3.1试验话机的要求 心 A.3. 试验条件 28 A.3.3试验方法 28 A.4失效判据 29 A 5 失效分析和检修 29
GB/T152792002 前 言 GB/T15279是自动电话机的基础标准,也是制定其他各种功能的模拟式电话机标准的依据 该标 准的修改参考了ITU-T的有关建议和一些典型的国外电话机标准,但标准的整体没有直接对应的国际 标准 本标准是对GB/T15279一1994《自动电话机技术条件)的修改,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T15279 1994 本标准与1994版标准相比较,主要修改如下 -删除了与碳粒送话器电话机有关的内容(1994年版标准中的4.2.4、4.2.5,5.1.6和5.5.3); 删除了脉冲拨号方式中有关快速脉冲(20个脉冲/秒)拨号的有关技术指标(1994年版标准中 的表4); 删除了旋转号盘的有关要求和测量方法(1994年版标准中的4.3.3、4.3.5和5.11.10); 删除了电话机手柄的推荐尺寸(1994年版标准中的4.8); 删除了1994年版标准中的第6章《检验规则》; 删除了1994年版标准中的第8章《可靠性试验》,将它变为本标准的规范性附录(1994年版标 准的第8章,本标准的附录A); 修改了对发送响度评定值(SLR)、接收响度评定值(RLR,和侧音掩蔽评定值(STMR)的指标 要求(1994年版标准表1,本版标准表1); 补充了对测试用仿真耳、仿真嘴的基本要求(本版标准的5.1.5和5.1.6); 修改了振幅特性的要求,分别提出了对发送和接收的振幅特性要求和相应的测试方达(1994 年版的4.2.生和5.4;本版的4.2.4 4.2.4和5.4); 修改了电话机非线性失真的要求,增加了对发送和接收激励电平较正常测试值分别增加10dB 的失真指标和相应的测试方法(1994版的4.2.5和5.5;本版的4.2.5和5.5); 修改了摘机状态下的直流电阻(1994年版的4.2.8;本版的4.2.9) 修改了回声平衡回损的计算公式和平衡回损的测试方法(1994年版的式(12);本版的式 11)); 增加了对发送和接收噪声的指标要求和测量方法(本版的4.2.7和5.6); 修改了抗雷击要求,直接引用YD/T993一1998《信终端设备防雷技术要求及实验方法1994 年版的4.13;本版的4.11和5.20) 修改了电磁兼容限值和测试方法,直接引用YD/T968《电信终端设备电磁兼容性限值及测试 方法(1994年版的4.14和5.22;本版的4.12和5.21); 修改了可靠性要求(1994年版的4.15;本版的4.14); 参考YD/T720一1998《电话机检验规程》对相关的测试方法进行了规范(1994年版的本标准 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信息产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广东步步高电子工业有限公司深圳市泰丰通讯电 子有限公司、TcL通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史德年,何健强、蒋京鑫,何桂立 本标准委托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负责解释 本标准于1994年12月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GB/T152792002 自动电话机技术条件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固定式自动电话机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可靠性试验及标志包装等方面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接人公众网模拟接口的脉冲和双音多频式手柄电话机.带有手柄功能的其他多功能 终端也可参照使用但对本标准未作规定的其他功能需按要求参照有关标准进行测试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 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2423.1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idtIEC60068-2-1: 1990 GB/T2423.2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idtIEC60068-2-2: 1974 GB/T2423.3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Ca;恒定湿热试验方法(eqvIEC60068-2- 3:1984 GB/T2423.6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Eb和导则:碰撞(idtIEC 60068-2-29:1987 GB/T2423.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Ed:自由跌落(idtIEC60068- 2-32:l990) GB/T2423.10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F和导则:振动(正弦)(idt IEC60068-2-6:1982 GB/T2828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适用于连续批的检查 GB/T3873一1983通信设备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5296.1一1997消费品使用说明总则 GB/T11o16.111016.4塑料绝缘和橡皮绝缘电话软线 GB/T18031一2000信息技术数字键盘汉字输人通用要求 YD/T577一1992室内电话机插头座 YD/T965一1998电信终端设备的安全要求和实验方法 电信终端设备电磁兼容性限值及测试方法 YD/T968 YD/T9931998电信终端设备防雷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本地电话系统灵敏度的测R ITU-TP.64 TU-TP,79电话机响度评定值的计算 术语和符号 3.1术语、符号 响度评定值; LR SL.R 发送响度评定值
GB/T152792002 RLR 接收响度评定值; ST'MR 侧音掩蔽评定值 响度评定值保护环位置; IRGP 用客观测量方法测得的发送灵敏度 Sm 用客观测量方法测得的接收灵敏度; S 用实际人耳测得的接收灵敏度 S旧 用客观测量方法测得的侧音灵敏度 -考虑到电话机耳承与人耳之间声泄漏的修正值 分别为计算sLR,RL尽和sTMR的加权系数; Ws、WR和Wn 平衡回损 BRL 稳定平衡回损 SBR 回声平衡回损 EBR 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 M'BF 3.2图形符号 -音频报荡器 选颖表 仿真嘴 频率表 Hzn 仿真耳 数字示波器 -放大器 交流电流表 直流电流表 馍电桥 直流电压表 仿真线 交流电压表 -可调仿真线 挂机状态的电话机 摘机状态的电话机
GB/T152792002 声级计(A计权 dB(A) 杂音计 下 直流电源 技术要求 4.1使用条件 a环境温度;-10C十40C; b相对湿度:10%一95%; c环境噪声;<60dB(A); d大气压力:86kPa~106kPa 4.2通话传输特性 4.2.1响度评定值 电话机接人模拟电话网测试系统,其发送、接收响度评定值和侧音掩蔽评定值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响度评定值 单位为dB 用户线长度 指标 0km 5km 项目 15 发送响度评定值(SL.R <2 接收响度评定值(RL.R 侧音掩蔽评定值(sTMR >6 >12 4.2.2发送频率响应 在0km用户线条件下,发送频率响应的典型曲线(图1中虚线)及其允差范围(图1中实线)如图1 所示 相对声级:dB 20 +13dB 允差上限 10 +6dB 3dB 3dB 3d过 6 26B0ct -10 -13dB 12dB/oct -17dB- -20 十无下刚 -30 000 300 20003000400050008000Hz 100 200 500 图1
GB/T152792002 4.2.3接收频率响应 在0km用户线条件下,接收频率响应的典型曲线(图2中虚线)及其允差范围(图2中实线)如图2 所示 相对声级:dlB 20" 允差上限 10 +8.5dB +5.5dB +3dB -0dB dB 5B -10 F12dB/oct 0呵 22dB/oet 18B允差下展" -2o -30 100 200 00 500 000 200030004005000 00Hz 图2 42.4振幅特性(响度随输入电平的变化 4.2.4.1发送振幅特性 当激励声压由一4.7dBPa降低15dB时,发送响度评定值(SL.R)的变化应不大于士2dB 4.2.4.2接收振幅特性 当输人开路电压由一12dBV降低15dB时接收响度评定值(RLR)的变化应不大于士2dB 4.2.5非线性失真 425.1发送非线性失真 a当激励声压为一4.7dBPa,基波频率范围为300Hz~1000Hz的单频信号时,其发送输出的非 线性失真应不大于7% 当激励声压增加10dB,基波频率为1000H时,其发送输出的非线性失真应不大于10%. b 4.2.5.2接收非线性失真 a)当输人开路电压为一12dBv,基波频率范围为300H~100H的单频信号时,受话器输出的 声信号的非线性失真应不大于7%. 当输人开路电压增加10dB,基波频率为1000Hz时,受话器输出的声信号的非线性失真应不 b 大于10% 4.2.6话机通断电时的最大声级 电话机通断电时的最大声级应不大于125dB(A) 4.2.7噪声特性 427.1发送噪声应不大于一60dBVp 4.2.7.2接收噪声应不大于一49dBPa 4.2.8话机正常使用时应无振鸣现象 4.2.9话机在摘机状态下的直流电阻应不大于350Q. 4.2.10话机在挂机状态下的漏电流应不大于25nA 4.2.11在300Hz3400Hz频率范围内,电话机通话状态下的交流阻抗相对于图3所示的平衡网络
GB/T152792002 的稳定平衡回损和回声平衡回损应符合表2的要求 C=(100士5nF;R=(200士2)Q;R!=680士7)M 图3 表2通话状态阻抗 单位为dB 用户线长度 0knm 2knm 回损 稳定平衡回损 >l5 回声平衡回损 >11 >1l7 4.3话机的拨号特性 4.3.1直流脉冲信号特性 a话机发出的直流脉冲数应与所操作的号码数字相对应,其中“0"对应10个脉冲 b发号时的脉冲速率,断续比以及相邻两串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应符合表3的要求 话机发号时的接通电阻应不大于350Q,断开电阻应不小于100kQ c 表3电话机脉冲发号特性 脉冲速率/" 10士1 脉冲断续比 1.5t松i:l或2士0.2:1 >500 相邻两脉冲间的时间间隔/ms 4.3.2双音多频信号特性 4.3.2.1频率组合 号盘上的数字和符号所对应的标称频率组合见表4,其中“”键和“井”键用作功能键,A,B,C,D 为备用键 双音多频信号的频率组合 表 4 高频群频率/Hz 数字和符号 1209 1336 1477 633 低频群频率 697 770 852 941 4.3.2.2频率偏差 双音多频信号中,单一频率的偏差应在标称频率的士1.5%范围内 4.3.2.3信号电平 双音多频信号中,单一频率的电平见表5
GB/T152792002 双音多频信号的电平 表5 单位为dBm 80mA 35mA 18mA 环路电流 高频群 一7 -7士3 -7士 低频群 一9" -9士3 一9 4.3.2.4高低频群电平差 任一频率组合中,高频分量电平应比低频分量电平高2士1dB 4.3.2.5信号持续时间 电话机发号时,双音多频信号电平在达到稳定值的90%后,信号持续时间应不小于40ms,相邻的 两组双音多频信号的时间间隔应不小于40ms 4.3.2.6无用信号功率电平 电话机发号时,输出信号中无用频率分量的总功率电平应比双音多频信号中低频分量的功率电平 至少低20dB 4.3.27话机不发号时的单频信号电平 电话机不发号时,电话机输出端的双音多频信号每一单频信号的电平不大于一70dBnm 4.3.2.8话音抑制能力 电话机发号时,从送话器送人的话音电平应衰减60dB以上 4.3.2.9回授音 电话机发号时,受话器中的回授音应在65dB(A)85dB(A)范围内 4.3.3按键号盘 a盲人识别标志应设在“5”字键上,按压该键有明显的凸起手感 b)按键行程应在1 nmm3mm之间,将按键压到底时应具有明显手感,否则话机应设声或光显示 )号盘上的数字键、功能键和备用键应按顺序排列,键面的字迹应清楚.醒目.耐磨字体比例协 调 推荐的排列顺序如图4所示 使用数字键盘进行汉字输人的电话机终端可以采用标准GB/T18031一2000推荐的拼音字母 的键位设定 按键号盘的使用寿命应不小于3×10次 e y " B GH MN0 " C 8 6 # 必 D PQRsTUV w 8 力 a b 图4 4.4电话铃特性 4.4.1振铃功率灵敏度 电话机的振铃功率灵敏度应不大于100mVA 4.4.2振铃声级 a正常响铃时的铃声声级应不小于70dB(A) b具有铃声调节功能的电话机,其最低铃声声级应不小于55dBA. 若需设铃声关断功能,振铃时应有明显的视觉显示 c 4.4.3振铃阻抗
GB/T152792002 电话机在振铃状态下的阻抗应不小于3kn. 4.5电话机的叉簧特性 45.1电话机叉簧的启动压力与装有送受话器的手柄对叉簧的压力之比应不大于1:1.5 45.2当驱动叉簧时,叉簧的外露部分移动到全程的1/3一2/3时.叉簧应转换 45.3又簧经2×10次动作后仍能正常工作 46话机绳和手柄绳特性 46.1话机绳和手柄绳的端子采用插头座时,所用插头应符合YD/T577的要求 4.6.2推荐的话机绳和手柄绳采用塑包多股铜线话机绳的长度应不小于2nm 手柄绳如采用螺旋绳, 其能自然恢复成螺旋状态的最大伸长应不小于2m 46.3话机绳的抗拉强度应不小于6kg 4.6.4螺旋绳连续伸长10000次后,其长度变化率应不大于80% 4.6.5螺旋绳的其他要求参照GB/T11o16.1~GB/T11016.4中的相关规定执行 4.7“R”键 设“R”键的电话机,应明显标志“R”字,按下“R”键后,通话回路中断的时间应在90ms130ms之 间 “R”键作用时的断开电阻应不小于100kQ 4.8外观、结构 4.8.1电话机的外表面不应有损伤、毛刺,凹凸不平和裂纹,涂覆件的表面不能有脱漆,起泡、镀层脱 落、锈蚀等现象 4.8.2电话机的零部件均应按规定图纸正确装配,安装牢固,工作可靠,便于维护 4.9安全性要求 4.g.1耐压特性 电话机在正常使用条件下,承受频率为50Hz,有效值为500V的正弦交流电压1min,应无飞弧、 火花和击穿现象 4.9.2绝缘电阻 电话机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50MQ 4.10电话机对环境的适应性 4.10.1电话机经-10C低温和40C高温试验后,其发送、接收响度评定值允许偏离指标3dB,并应符 合电话铃声声级和号盘特性的要求 4.10.2电话机经一40C低温和55C高温储存,在正常大气压条件下恢复后,其传输指标、铃声声级和 号盘特性均应符合要求 410.3电话机经温度为40C,相对湿度为90%一95%的环境试验后,其发送、接收响度评定值允许偏 离指标3dB,铃声声级和号盘特性均应符合要求,绝缘电阻应不小于5MQ. 410.4电话机经频率范围10H一55H位移幅值0.35m扫频振动后,应无机械损伤和结构松动 现象,并且发送接收响度评定值,铃声声级、号盘特性均应符合要求 4.10.5电话机经峰值加速度100m/、脉冲持续时间16m、碰撞后,应无机械损伤和结构松动现象、 并且发送、接收响度评定值、铃声声级、号盘特性均应符合要求 4.10.6电话机从1m高度自由跌落于混凝土地面上仍能正常通话、振铃和发号,外壳和手柄应无 裂痕 4.11电话机的抗雷击性能 电话机的抗雷击性能应符合YD/T993一1998的要求,在承受5.20所规定的抗雷击试验后各项 功能应正常 4.12电话机的电磁兼容性能 电话机的电磁兼容性能应符合YD/T968的要求
GB/T152792002 4.12.1辐射发射电场的限值 见YD/T968 4.12.2传导发射的限值 见YD/T968 4.12.3抗扰度的限值 见YD/T968. 412.4静电放电抗扰性和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性试验后的判定准则 试验后电话机应能符合本标准规定的传输特性、发号,振铃,安全和功能的所有要求 4.13 电话机的功能要求 .13.1电话机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的功能应正常并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 4 13.2键钮应灵活可靠,无接触不良、卡键现象既能可靠发出,也不会出现连发 4. 3.3因特殊需要在电话机上设置呼出限制时,其设计应保证紧急电话的正常拨出和使用 4 13.4因特殊需要当电话机需使用外接交流电源时,设计时应考虑当去掉外接交流电源时,仍能保证 4. 最基本的拨号,通话和振铃功能 4.13.5电话机应设置使用指示灯(或显示),以表示电话机处于未挂机状态, 4.13.6在设置DTMF发号状态时,应能保证至少10个数字键和“关”“#”正常发号 13.7建议电话机设置“重拨"键、“R”键和接收音量手动调节功能 4. 4.13.8电话机具有本标准中未提出技术指标要求的其他附加功能时,按照相关标准执行 14 电话机的可靠性要求 电话机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BF')应不小于5000h 试验方法 5.1试验条件 5.1.1正常条件下的测试 除特殊规定外,所有测试均应在下列正常条件下进行 a环境温度:l5C35C; b相对湿度:45%75%; c)大气压力:86kPa106kPa; d试验周期的噪声声级应不大于55dB(A) 51.2测试用馈电桥电路 馈电桥线路如图5所示 图5中E为(48士1)V,C为(4士0.4)4F,L分为两组对称线圈,每组线圈 直流电阻与配接电阻之和为(200士2)Q,两组线圈串接总电感量应不小于10H(在通以直流60mA条 件下用频率为200Hz电压有效值为1V的正弦信号测定. 用户线或 中继线端 话机浓 图5 被测电话机的特性应与馈电桥输出电压的极性无关
GB/T152792002 5.1.3仿真用户线网络 试验用仿真用户线每公里网络按图6的规定制作,用以模拟=0.5mm芯线纸包绝缘电缆 C=(47士0.5)nF;R=(47士0.5)n 图6 公里数增加时,可将图6电路串联叠加. 5.1.4响度评定值保护环位置(LRGP)y 以下测试中所要求的响度评定值保护环位置(RGP)按ITU-T建议P.64定义,参数如图7所示 仿真嘴唇圈中心点 仿真嘴出声孔轴线方向 耳承平面中心点 耳承平面与手柄 对称平而的交线 话机手柄 图7响度评定值保护环位置(LRGP) 图7中: a=22”;=12.9°;=136 p=39°;0=13 mm; 受话器耳承平面与手柄对称平面的交线,与受话器耳承平面中心点与仿真嘴唇圈中心点连 线之间的夹角 手柄对称平面与头的垂直平面的交线和手柄对称平面与耳承平面的交线之间的夹角 手柄的 对称平面在a、?角和八线组成的三角平面上 耳承平面中心点与仿真嘴唇圈中心点的距离 受话器的旋转角,旋转轴为耳承垂直中心线(YY) 9 -手柄旋转角,旋转轴为手柄纵向轴线(XX) 5.1.5仿真嘴 仿真嘴应具有下列特性 a 仿真嘴出声孔附近的声压分布必须近似人嘴附近的声压分布 b仿真嘴的声阻抗必须模拟人嘴的情况,使电话机手柄的声障效应引起的声压增加与人嘴情况 相似 可以发出最大声级;仿真嘴能在MRP处产生的连续话音不低于十6dBPa c d)线性要求;MRP处的声级在一20dBPa至十6dBPa范围内,当激励信号变化6dB时,MRP处 声级变化应在(6士0.5)dB范围内
GB/T152792002 自由场声级的频响在采用均衡技术后仿真嘴输出自由场声压,以1020H为参考点.在MIR e) 处应能达到表6的要求 f谐波失真:满足表7的要求 表6MIRP处自由场声级的频响 频率范围/Hz 频响容差/aB 2004000 士1 十2/. 100 200 40008000 2/ 表7仿真嘴的谐波失真 谐 波 失 真 频率范围/H 二次谐波 三次谐波 100125 <10% <10% >125一200 4% 4% 2008000 5.1.6仿真耳 对仿真耳特性的要求: a在电话机手柄的实际使用条件下,仿真耳对电话机受话器所呈现的阻抗应与人耳相似 b仿真耳的灵敏度定义为测量传声器的声压灵敏度,在100Hz一8000Hz频率范围内的波动应不 超过士0.5dB 目前推荐使用IEC-318型仿真耳,必要时可使用ITU-TP.64中推荐的其他仿真耳 5.1.7带有接收音量调节功能的电话机 对带有接收音量调节功能的电话机在测试其接收响度评定值时,应将音量调节置于生产厂家指定 的位置,或者将音量调节置于接收响度评定值为(一6士1)dl的位置 当接收响度评定值达不到(一6士 1)dB时,则将音量调节置于接收响度最大的位置 5.2响度评定值的测试 5.2.1测试用仪表设备 测试响度评定值用的客观测量仪表应满足ITU-TP.64和ITU-TP.79的要求 5.2.2发送响度评定值的测试 5.2.2.1嘴参考点声压P". 的测量 测量按图8进行,将标准半英寸声压型传声器以90”人射方向安放在仿真嘴唇圈前25mm处 (MRP) 当采用正弦波扫频测量时,先在1kHz频率点将嘴参考点的声压调到一4.7dBPa 可采用仿真嘴均 衡技术减少该点声压的频响不均匀度 按1/3倍频程频率间隔测量各频率点的声压Pm,使其在200Hz 一4000H2范围内波动不大于1dB(以1kHz为参考) 当带宽扩展到8kHz时则要求在100Hz~ 8000Hz扩展频率范围内的波动不超出十2dB一5dB 10
GB/T152792002 H 25mm P--4.7dB(相对于1Pa 均衡过的声源 标准半英寸声压型传声器 图8嘴参考点声压P的测量 5.2.2.2本地电话发送输出电压V的测量 在图8中移去传声器,将电话机手柄按LRGP位置固定在头型架上 保持仿真嘴的驱动声源不变 将本地电话系统输出端终接600Q电阻 按图9所示,用电平表或频谱分析仪测量 测量频率范围为200Hz~4000Hz,中心频率间隔为1/3倍频程 被渊本地电话系统的发送部分 R=(600士6)n e为南止送 图9本地电话发送输出电压的测量 5.2.2.3发送响度评定值的计算 a按式(1)计算发送灵敏度/频率特性S S=20lg(V/P)dB 相对于1V/Pa) b按式(2)计算发送响度评定值(SLR) ×g心- " SIR=一 式中: W计算SL.R的加权系数,不同频率的Ww、见表8; 斜率参数,朋=0.175 7 5.2.3接收响度评定值的测试 5.23.1振荡器输出电压的校准 振荡器内阻为600n.输出正弦波电压用600Q终端测量,其输出电平应为一18dBV,在200H~ 4000Hz频率范围内的波动应不大于士0.1dB(相对于1kHz),输出正弦信号的谐波失真应不大于 0.5% 5.2.3.2受话器输出声压P的测量 测量按图10进行,此时振荡器开路电平E为一12dBV.将电话机手柄耳承稠合在IEC-318仿真耳 11
GB/T152792002 上,以防止声泄漏 按1/3倍频程间隔,在频率范围200Hz4000Hz内测量各中心频率点的声压P 被测本地电话系统的按收部分 H 图10受话器输出声压P的测量 5.2.3.3接收响度评定值的计算 a按式(3)计算接收灵敏度/频率特性S S=2olg(P./0.5E)dB相对于1Pa/V 3 b考虑到人耳实际收听电话时的声泄漏,应减去修正值Le,实际人耳测得的接收灵敏度S为 S S尼- 按式(5)计算接收响度评定值: c 0 10瑞S尼-"e RLR=一 ×lg m 式中: Ww -计算RLR的加权系数,不同频率的W见表8 斜率参数,m=0.175 表8响度评定值加权系数 频带序号八 中心频率/1Hz 发送加权系数" 接收加权系数" 耳承声泄漏系数L w- N 200 76.9 85.0 8.4 250 62.6 74.7 4.9 315 62.0 79.o 1.0 400 44.7 63.7 -0.7 -2.2 500 53.1 73.5 630 48.5 69. 2.6 800 47.6 68.0 -3.2 1000 50.1 68 12 125o 59.1 -1.2 75.1 13 6o0 56.7 -0.1l 70.4 14 2000 72.2 81.4 3.6 15 2500 72.6 76.5 7.4 16 3150 89.2 93.3 6.7 17 4000 117.o 113.8 8.9 5.2.4侧音掩蔽评定值(STMR)的测试 5.2.4.1嘴参考点声压的测量 12
GB/T152792002 嘴参考点的声压P的测量按照5.2.2.1进行,测试频率范围应扩展到100Hz8000Hz 5.2.4.2受话器输出侧音声压的测量 受话器输出侧音声压P的测量按图11进行 将被测电话机手柄按照LRGP位置固定在测试头型 架上,同时将手柄耳承合到1EC-318仿真耳上以防止声泄漏,按1/3倍频程间隔,在100Hz 8000Hz频率范围内,测量受话器侧音输出声压 Hz R=(600士)9 已均衡声源 被渊本地电话系统 图11受话器输出侧音声压P的测量 5.2.4.3侧音掩蔽评定值的计算 a按式(6)计算侧音灵敏度SmsT SmsT=2olg(P./P,)dB(相对于1Pa/Pa) b)按式(7)计算侧音掩蔽评定值 10 S'NMR ×lg1o票w-"," m 式中 计算.STMR的加权系数,不同频率的Ww见表9; W 斜率参数,m=0.225 mn 表9侧音加权系数 中心频率 侧音加权系数 中心频率 侧音加权系数 频带序号 频带序号 w Hz WM Hz 100 11 000 l10.4 49.l 125 107.? 12 125o 50.6 16o 104.6 13 1600 51.o 14 200 98.4 2000 51.9 250 94.0 15 2500 51.3 315 89.8 16 3150 50.6 400 4000 84.8 51.0 500 5000 49.7 75.5 18 630 66.0 19 6300 50.0 800 57.1 8000 52.8 l0 20 13
GB/T152792002 5.3电话机频率响应的测试 5.3.1发送频率响应 电话机发送频率响应的测量按5.2.2.2进行,并按式(1)计算发送灵敏度/频率特性 频率间隔可用 1/3倍频程,仲裁时可用1/12倍频程或更密的频率间隔 53.2接收频率响应 电话机接收频率响应的测量按5.2.3.2进行,并按式(3)计算接收灵敏度/频率特性 频率间隔可用 1/3倍频程,仲裁时可用1/12倍频程或更密的频率间隔 5.4电话机振幅特性的测试 5 .4.1发送振幅特性 按5.2.2的方法测SL.R,然后将仿真嘴激励声级从一4.7dBPa降低15dB一19.7dBPa,测出此 时的SR,求其与正常激励声级时SL.R的差值 5.4.2接收振幅特性 按5.2.3的方法测RL.R,然后将输人开路信号电压由-12dBV降低15dB-27dBV,测出此时 的RL.R,求其与正常激励电压为-12dBV时的RL.R的差值 5.5电话机非线性失真度的测试 5.5.1发送非线性失真度的测试 5.5.1.1测试按图12连接,正弦信号发生器发出不同频率的正弦信号,其嘴参考点的自由场声压P 与测量发送灵敏度时相同,为一4.7dBPa 四-|是口广立 R=(600士6)Q c=(100土5)F 图12发送非线性失真度的测量 5.5.1.2馈电桥应符合5.1.2的规定,仿真用户线长度为0km,5km,测试频率为300Hz、500Hz和 1000Hz 5.5.13从选频表上分别读取在不同长度的用户线时,各测试频率点的基波电平值X和二,三次谐 波电平值X,X 5.5.1.4发送非线性失真丫按式(8)计算 V十ys y 式中:yh=1o,/其中X 为选频表上的电平值,n=1,2,3 5.5.1.5将仿真嘴的激励声压提高10dB,测试信号频率设定为1000Hz,在0km和5km用户线条 件下测量基波电平X和二、三次谐波电平X、X,按公式(8)计算在此条件下的发送非线性失真 5.5.2接收非线性失真度的测试 5.5.2.1测试按图13连接,正弦信号发生器发出不同频率的正弦信号,其电平与测量接收灵敏度时的 电平相同,信号源内阻为6o0Q. 14
GB/T152792002 图 113接收非线性失真度的测量 5.5.2.2馈电桥应符合5.1.2的规定仿真用户线长度为0km,5km,测试频率为300Hz,500Hz和 1000Hz 5.5.2.3测量时,手柄耳承应紧贴仿真耳,以防止声泄漏 5.5.2.4从选频表上分别读取在不同长度的用户线时,各测试频率点的基波电平值xX和二,三次谐 波电平值X,X 5.5.2.5接收非线性失真按式(8)计算 5.5.2.6将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电压提高10dB,测试信号频率设定为1000Hz,在0knm和5km用户 线条件下测量基波电平X和二、三次谐波电平X.,X.,按公式(8)计算在此条件下的接收非线性失真 5.6电话机噪声特性的测量 5.6.1发送嗓声的测量 电话机输出端接600Q电阻,测量按图14进行 将杂音机设置为输人高阻抗、以dBV校正,杂音计 的加权系数符合ITU-T0.41建议中表1的规定 在无激励声压和环境噪声不大于40dB(A)的条件 下,测量三次周期大于1s的平均值,取其最低值 巨-)A R=(600士6)O C=(100士5)F 图14发送噪声的测量 5.6.2接收噪声的测量 电话机输出端接600Q电阻,在无激励电压和环境噪声不大于40dB(A)的条件下,按图15测量受 话器输出的噪声,测量放大器按dBPa校正 测量三次周期大于1s的平均值,取其最低值 图15接收噪声的测量 5.7电话机通断电时的最大声级测量 5.7.1测量按图16连接 15
GB/T152792002 dB(A 图16电话机通断电时的最大声级的测量 5.7.2馈电桥应符合5.1.2的规定 5.7.3测量时手柄耳承应紧贴仿真耳.以防止声泄漏 57.4将声级计置于A计权,均方根值、快档,保持位. 57.5将电话机通电5后断电读取声级计指示值,共做三次,取三次读数的最大值 5.8电话机的振鸣检查 5.已.1测试按图17连接 .图17中电话机应为同一型号电话机,并处于摘机供电状态下,负载话机手柄 侧放 5.8.2将被测电话机的手柄反复摘、挂机并侧放、俯放于硬质桌面上检查是否有振鸣现象 口H臣口- 图17 5.9电话机取机状态直流电阻的测试 5.9.1测试按图18连接 H 图18电话机取机状态的直流电阻的测量 5.9.2仿真用户线为5km 在不加声激励状态下,读取电压V和电流1值 5.9.3电话机取机状态直流电阻R按式(9)计算 R=V/I 9 5.10电话机挂机状态漏电流的测试 5.10.1测量按图19连接 5.10.2馈电桥应符合5.1.2的要求 5.10.3接通电源,电话机处于挂机状态,读取电流值 5.10.4将电话机的极性反转后,测试此时电话机的漏电流 16
GB/T152792002 图19电话机挂机状态的漏电流的测量 5.11稳定平衡回损和回声平衡回损的测试 5.11.1测试按图20连接 阻抗测量仪表 图20电话机通话状态交流阻抗的测量 5.11.2馈电桥应符合5.1.2的规定,但其中电容C=(400士20)4F,在中继线端考虑增加适当的保护 措施,以保护阻抗测量仪表的输人端 5.11.3测量时,电话机手柄位置应符合5.2.2的要求,并固定在头型架上,手柄耳承应紧贴仿真耳,防 止声泄漏 5.11.4阻抗测量仪表测试信号开路输出电压为-12dBV(有效值),仿真用户线长度为0km和2km 测量频率为300Hz、500Hz、1000Hz、1500Hz2000Hz、2500Hz、3400Hz 5.115在每个测量频率点上,测量出电话机的阻抗 各频率点的平衡回损BRL按式(10)计算 么" BRI (10 20lg 式中: z 电话机的阻抗; Z 平衡测试网络的阻抗 5.11.6电话机的稳定平衡回损SBR取各频率点的平衡回损BRL的最小值 5.11.7电话机的回声平衡回损EBRL按式(11)计算: EBRL =3.24一1lg习!十A)×lIg(/f-) 式中: -Rl,/10 4 一在频率月点的平衡回损功率比.A=10 在频率f=300Ha点上的平衡回损功率比 A A 在频率.=3400Hz点上的平衡回损功率比 5.12电话机拨号特性的测试 5.12.1直流脉冲信号 5.12.1.1脉冲数、脉冲速率、断续比和相邻两脉冲间的时间间隔的测量 a)测量按图21连接 b将直流稳压电源的输出调至(48士1)V 17
GB/T152792002 图2l中电阻八=4682士10a.从=(40士1n.s在1和2两种状态时进行测. c 小)按下数码键"1""0",读取脉冲数 e)按下数码键“o”读取速率和断续比 f在500ms时间内连续按任意两个数码键,从测试设备上读取相邻两串脉冲间的时间间隔 图21电话机脉冲发号特性的测量 5.12.12电话机发号时的回路接通电阻和断开电阻的测量 测量按图21连接 其中电阻R=(940士10)Q,R=(400士4)Q. 5.12.12.1接通电阻 a将直流稳压电源的输出电压调至(48士1)V b)电话机处于取机状态,将开关S置于2位,按下数码键“5”,用数字示波器(见图22)记录电阻R 两端的电压波形,求R上的导通电压Vaa 电话机发号时,回路的接通电流I按式(12)计算 I=Vm/R (12 d)电话机发号时,回路的接通电阻R按式(13)计算 尺m=(V一V/I一R 13) 式中: V 电源电压 中间点 中间点 图22脉冲波形图 5.12.1.2.2断开电阻 a将直流稳压电源的输出电压调至(48士1)V b电话机处于取机状态,将开关S置于2位,按下数码键“5”,用数字示波器(见图22)记录电阻R 18
GB/T152792002 两端的电压波形,求R上的断开电压V.m 电话机发号时,回路的断开电流L按式I4)计算 c (14 =V/R I. d电话机发号时,回路的断开电阻R按式(15)计算 =(V一V.n)/I.群一R (15 R= 式中: 电源电压 注1:导通电压V.的选取;取电话机发号导通时间中间点左右各5个点(时间间隔取2ms)的电压算术平均值 注2:断开电压V的选取:取电话机发号断开时间中间点左右各5个点(时间间隔取2ms)的电压算术平均值 5.12.2双音多频信号(DTMF 5.12.2.1双音多频信号的频率组合,频率偏差,信号电平及无用频率分量的总功率电平的测量 a测量按图23连接 在以下步骤中,选频表在接收到双音多频信号10ms后开始取样测量,建议 取样时间为30ms一50ms C=(100士5)F;R=(600士6)n 图23电话机双音多频发号性能的测量 b依次按下“1”“0"各数码键,检查所发号码的频率组合是否符合要求 c 调节电阻R,使电流分别为18 m ,35mA和80mA时,按下数码键“8",读取频率值和电平值 A 然后计算频率偏差和高频信号与低频信号的电平差 d调节电阻R,使电流分别为18mA,35mA和80mA时,按下数码键“8”,在200Hz4000Hz 范围内,从选频表上读取无用频率分量的电平值,无用频率分量的总功率电平按式(16)计算 (16 "-I.十a十a十十 式中 无用频率分量的电平值 P,Pg,P;,,P 电话机发号时输出信号中无用频率分量的总功率电平与双音多频信号中低频分量的功率电平 e P之差按式(17)计算: P=P一P 17 5.12.2.2电话机不发号时,双音多频信号中每一单频信号电平的测量 a)测试按图23连接 b调节电阻R,使电流为35mA c)按任一数码键,选测该信号频率组合中低频分量或高频分量的频率,并将选频表保持在这一频 率上 19
GB/T152792002 小)释放该键,从选频表上读取电话机不发号时双音多频信号中单频信号的电平 5.12.23电话机发号时,信号持续时间和相邻两组信号间时间间隔的测量 a)测试按图24连接 b)调节电阻R使馈电电流为35mA 以最末一组号码重拨方式发出一组双音多频信号,读取数 字示波器上波形的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 R C=100士5AF;R=600士6Q 图24信号持续时间和相邻两组信号间时间间隔的测量 5.12.2.4电话机发号时,对送话器传入的话音电平衰减能力的测量 a)测试按图24连接 b将电话机馈电电流调至35mA e)信号发生器送出一固定频率在1040Hz~1100Hz范围内的单频正弦信号,仿真嘴参考点处 的声压为一4.7dBPa,将电话机手固定在测试头型架上,由选频表读取在电话机不发号时,该 信号通过电话机后的电平值 小)按下任一数码键,读取电话机在发号时,该频率下的信号电平值P 电话机发号时的话音电平衰减能力按式(18)计算 6 (18 =P一(dB) 5.12.25发号时电话机的回授音测试 a测试按图25连接 b调节电阻R,使馈电电流为35mA 电话机手柄耳承紧贴仿真耳 e)按下任一数码键,读取声级计在A计权时的指示值 dB(A C=(100士5)F;R;=(600士6)Q 图25电话机的回授音测试 5.13电话机振铃特性的测试 5.13.1振铃功率灵敏度的测量 20
GB/T152792002 )测量按图26连接 振铃信号源输出频率为25H 调节铃流信号发生器输出.从零逐渐增加到电话机发出无中断的均 匀铃声(机械铃的铃锤应敲击到两个铃碗或单铃碗的两边),读取此时电压U和电流!值 b)振铃功率灵敏度按式(19)计算 P=I.U (19 式中: P -振铃功率灵敏度,单位为毫伏安(mVA) 图26振铃功率灵敏度的测量 5.13.2振铃状态阻抗的测量 a)测试按图26连接 b振铃状态阻抗Z按式(20)计算,式中U、I为5.13.1所测得 Z=U/I 20 5.13.3振铃声级的测量 a测量按图27连接 B(A) 信号源E=(75士2Vrms;频率为25Hz;R=(1700士17)n 图27振铃声级的测量 b)具有铃声调节功能的电话机,应调至高铃声位 e)桌机;将桌机置于高度约80cnm,桌面不大于40cm×40em,厚度不小于2cm,无共振体的桌子 中央,电话机四周2m内不应有与测量无关的物体,将声级计(A计权)的传声器置于电话机正 前方,距电话机的儿何中心o.5m处,并与电话机底板处在同一平面上 墙机;将墙机挂于距地面1.5m(以电话机底板的几何中心计)的砖墙上,声级计(A计权)的传 声器置于电话机底板正前方0.5m处 具有铃声调节功能的电话机,低铃声声级的测量;将铃声调节钮调至低铃声位,按c)项或d)项 e 进行 f对设铃声关断的电话机,在“关断”状态下,观察振铃显示是否正常 5.14寿命试验 5.14.1叉簧的寿命试验 a)将电话机按工作位置安装在试验专用设备上,试验按图28连接,图中仿真用户线长度为5km 21
GB/T152792002 图28叉簧、按键寿命试验 b)取机后,以(40一60)次/分钟的速率拍动叉簧,其作用力及动程应保证叉簧可靠通断,试验2x 10次后,按5.2.2,5.2.3及5.12.1.1、5.12.2.1的相关规定进行测试 5.14.2按键的寿命试验方法 a将电话机固定在专用试验设备上试验按图28连接 图中仿真用户线长度为5km b)取机后,任意选两键进行按键试验,其作用力及动程应保证可靠按键发号,其速率应能保证每次 按键后键粒能充分回弹复位 c)试验每5×10次后,检查一次发号功能是否可靠 小)试验3×10次后,按5.12.l.1,5.12.2.1的相关规定进行测试 按键寿命试验可以根据设备情况与叉簧寿命试验同时协调进行 5.15话机绳和手柄绳的特性测试 55 15.1用精度不低于士1%的长度量具测量话机绳和手柄绳的长度 5 15.2测试话机绳的抗拉强度时,应将绳的一端固定,绳身垂直悬吊,在绳的另一端加6kg重锤持续 1min,检查话机绳是否有损伤,断裂或断线等 15.3进行手柄螺旋绳的疲劳试验时,应先把手柄绳垂吊,测其自垂长度L,然后以(30士5)次/min 5 的速率拉长至原来的4倍并自由复原,连续1×10次,放置30min后再测其自垂长度l. 长度变化率d 按式(21)计算 d一 100% 21 5.16“R"键作用时间和断开电阻的测试 5.16.1测量按图21连接 其中电阻R=(940士1o)Q,R;=(400土4)Q. 5.16.2将直流稳压电源的输出调至48士! 5.16.3电话机处于取机状态,S置于2位,按一下“R”键,用数字示波器记录取样电阻两端电压,并测 量波形上升沿幅值50%处至下降沿幅值50%处之间的间隔时间 5.16.4回路断开时,读取断开电压V.值 5.16.5“R”键作用时,断开电流I.按式(22)计算 22 =Vn/R lo 516.6“R”键作用时,断开电阻R按式(23)计算 R咐=(V一Va)/I.一R 23 式中 电源电压 5.17安装工艺与表面质量 5.17.1以主观检验方法进行 5.17.2检验要求与方法 5.17.2.1以主观检查方法进行,手柄,机身、,固定件应牢固;表面无明显划痕和凹凸及开裂现象 用手 分别摇动手柄和机身,内部应无异物碰撞或器件松动现象 5.17.2.2检查手柄连线、信号引出线的插头插座,应无松动、损坏,接触不良和插接困难等现象 5.17.2.3检查各插孔、键钮等,应有明显、正确的标志 外观应看不到无用孔洞等 22
GB/T152792002 5.17.2.4检查各键钮应灵活可靠,在任何方位按下数码键、功能键时,都不应出现卡住现象 5.17.2.5将机壳打开检查,电路板应固定可靠、各元器件结构应合理,电路板上各器件应排列整齐、燥 接可靠,并印制器件编号、图形;各种跳线、排线应连接良好,有防折断措施 用目测法检查电话机的外 观、标志和是否有装配错误 5.18电话机安全性能测试 5.18.1耐压性能 a)测试在电话机外线端子和电话机表面的导电零件间进行 b将交流电压击穿表的电压调至500V,击穿判断电流为2mA,试验时间为1min 5.18.2绝缘性能 在耐压测试之后进行,测试部位与5.18.1中a)项相同,测试电压为250V直流值 5.19基本环境适应性试验 试验按低温试验-高温试验-振动试验-碰撞试验-湿热试验-跌落试验顺序进行 5.19.1低温试验 按存储温度和工作温度一次连续试验 a试验方法按GB/T2423.1中相关规定进行 b将电话机置于正常大气条件下1h2h,初始检测按5.2、5.12.1.1、5.12.2.1和5.13.3进行 测试 条件试验;电话机不包装,不馈电,以正常工作位置放置放人试验箱内,开动冷源,使温度降至 c 一40C,温度稳定后保持8h,然后使箱温按平均值为不大于1C/min的变化速度升到一10C 保持4h d条件试验结束后,将电话机取出,立即按5.2.2、5.2.3,5.12.1.1、5.12.2.1和5.13.3进行 测试 电话机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2h后,按5.2.2,5.2.3,5.12.1.1、5.12.2.1和5.13.3进行 e 测试 5.19.2高温试验 按存储温度和工作温度一次连续试验, a 试验方法按GB/T2423.2中相关规定进行 b条件试验:电话机不包装,不馈电,以正常工作位置放置放人试验箱内,开动热源,使温度升至 55C,温度稳定后保持8h,然后使箱温按平均值为不大于1C/min的变化速度降到40C,保持 4h 条件试验结束后将电话机取出,立即按5.2.25.2.3,5.12.1.1、5.12.2.1和5.13.3进行 测试 d电话机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2h后,按5.2.2,5.2.35.12.1.1、5.12.2.1和5.13.3进行 测试 5.19.3振动试验 a试验方法按GB/T2423.10中相关规定进行 条件试验;电话机不包装,不馈电,固定在试验台上,安装方式符合GB/T2423.10中3.2的要 b 求 在频率10Hz一55H范围内,振幅值为0.35mm,按三个轴向各扫频振动5次,每个轴向的 试验时间为25min e)条件试验结束后,按5.2.2,5.2.3,5.12.1.1,5.12.2.1和5.13.3进行测试 5.19.4碰撞试验 a)试验方法按GB/T2423.6中相关规定进行 b条件试验;电话机不包装,不馈电,固定在试验台上,安装方式符合GB/T2423.6中3.3的要 23
GB/T152792002 求,峰值加速度为100m/s',脉冲持续时间为16nms,每个轴向各碰撞1000士10次,碰撞作用力 沿三个相互垂直的方向进行 e)条件试验结束后,按5.2.2,5.2.3,5.12.1.1,5.12.2.1和5.13.3进行测试, 5.19.5湿热试验 a试验方法按GB/T2423.2中相关规定进行 b条件试验;电话机不包装,不馈电,以正常工作位置放置放人试验箱内,在40C条件下预热4h, 再将湿度调到90%一95%,保持48h c条件试验结束后,按5.2.2,5.2.3,5.12.l.l,5.12.2.1和5.13.3进行测试 5.19.6跌落试验 a试验方法按GB/T2423.8中相关规定进行 b条件试验;电话机不包装,不馈电,将手柄与机身相对固定,以正常工作位置放于试验台上,台 面距地面1m,在初速度为零的情况下,自由跌落至地面二次 c条件试验结束后,检查发送、接收以及振铃功能,按5.2.2,5.2.3,5.12.1.1,5.12.2.1和5.13.3 进行测试 5.20电话机的抗雷击试验 5.20.1设备要求 5.20.1.1雷击试验冲击波发生器 雷击波形采用10/700!s的单极性冲击电压全波 雷击试验冲击波发生器电路如图29所示 Ue 图29雷击试验冲击波发生器电路 图29中电路参数为;主电容C;=204F;波前电容C:=0.2AF;波尾电阻R=50Q;波前电阻R:= 15Q;防振电阻R,=25Q. 雷击试验冲击波发生器试验电压U 可调,调节范围不小于1kV4kV,误差小于士3% 雷击试验 冲击波发生器产生的10/7004s单极性冲击电压全波波形实测值与标称值之差应在下列范围内 a视在波前时间T:(10士3)4s; b视在半峰值时间T:(700士140)s c)接近峰值的电压波动或振荡,以其单个的波峰的幅值不大于峰值的5%为限度 波前起始部分 峰值的50%以下)的振荡以其单个波峰的幅值不大于峰值的25%为限度 5.20.1.2馈电桥 馈电桥应符合5.1.2的要求 5.20.1.3去糯电路 能保证对馈电桥的可靠保护,并且不影响电话机雷击试验的实施 5.20.2试验要求 a对“非暴露”,“暴露”环境的规定参见YD/T993一1998 b对非暴露环境下使用的电话机做非暴露横向试验 24
GB/T152792002 o对非暴露环境下使用的有保护接地点的电话机加做非暴露纵向试验 d对暴露环境下使用的电话机做暴露横向试验 e)对暴露环境下使用的有保护接地点的电话机加做暴露纵向试验 f电话机应在正常工作状态下进行雷击试验,对电话机的摘机、挂机免提答录、报警、自动接通 等各种状态都应分别做雷击试验 g雷击试验后放置1h,等恢复后再检查电话机的发送,接收、振铃、拨号及各种附加功能应正常 电话机拨号性能应满足表10和表11中的指标要求 表10雷击试验后电话机脉冲拨号性能 项 脉冲断续比 脉冲速率/s 脉冲数 号盘类别 1.3:1)(2.2:1 相符 每秒10个脉冲 812 表11雷击试验后电话机双音多频拨号性能 项 目 低频群 高频群 频率组合 性能 信号电平 -4-14.5)dBmm 一5-15.5)dBm 相符 率偏移 2%十2% 相符 5.20.3试验方法 试验前应先测试电话机下列各项电气性能合格 a响度评定值; b发号特性; c)振铃声级特性; d绝缘电阻 每一次试验完后先检验电话机的发送、接收、,振铃和发号功能,四项功能都具备时再继续做下一试 验,否则可终止该电话机的试验 5.20.3.1非暴露横向试验 a试验电路按图30连接 电话机外线端子或接线众 去榻电路 15 R.259 气体放电管 R C C -500 0.2F 20MP 图30非暴露横向试验接线图 b试验电压为1.5kV,试验次数为10次,相邻两次试验电压极性应相反,时间间隔不小于60s 5.20.3.2非暴露纵向试验 a试验电路按图31连接 图31中A接1端,B接1端 b试验电压为1kV,试验次数为10次,相邻两次试验电压极性应相反时间间隔不小于60s 5.20.3.3暴露横向试验 a)试验电路按图31连接,图31中A接1端,B接地端 b)试验电压为4kV,试验次数为10次,相邻两次试验电压极性应相反、时间间隔不小于60s 25
GB/T152792002 c)将图31中A接地端,B接1端,重复5.20.3.3中a)项的试验 5.20.3.4暴露纵向试验 a试验电路按图31连接 图31中A接1端,B接!,端 b试验电压为4kV,试验次数为10次,相邻两次试验电压极性应相反,时间间隔不小于60s 电请机外线端子或接线众 去概电路 25Q 15o R25 气体放电管 R 50? 20HF 0.2F 图31非暴露纵向试验和暴露横向、纵向试验接线图 注;E是电话机外接地端子或接线盒的保护接地 5.21电磁兼容性试验 电话机电磁兼容性的测试要求及测试方法参照YD/T968的相关条款执行 5.21.1辑射发射电场的测量 见YD/T968 5.21.2传导发射的测量 见YD/T968 5.21.3抗扰度的测量 见YD/T968 5.21.4静电放电抗扰性和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性试验 见YD/T968 5.22电话机的功能检查 5.22.1设备要求 a实际电话线两条 bb 电话机专用测试仪一台 5.22.2检查要求和方法 根据电话机说明书所提供的功能,逐项对电话机进行检查,电话机所具备的功能应与说明书中描述 的功能相符,且符合电话机有关标准及电话网的要求 标志,包装 6.1标志 6.1.1经检验合格后的电话机上应标志;电话机型号,商标,批准人网的进网标志、生产日期等 6.12每部电话机包装盒上的标志内容包括;电话机型号和名称,商标,生产厂或公司名称,电话机颜 色以及执行标准 6.13多部电话机的包装箱标志内容包括 a 电话机型号.名称、商标、颜色和数量; 出厂编号及箱号(或合同号》 b e)箱体最大外形尺寸(长×宽×高),单位为厘米(cm); d毛重,单位为千克(kg); 26

单水平和多水平计数连续抽样检验程序及表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单水平和多水平计数连续抽样检验程序及表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单水平和多水平计数连续抽样检验程序及表的编号:GB/T8052-2002。单水平和多水平计数连续抽样检验程序及表共有48页,发布于2002-12-012002-12-01实施,代替GB/T8052-1987
印制板用漂白木浆纸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印制板用漂白木浆纸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印制板用漂白木浆纸的编号:GB/T1913.2-2002。印制板用漂白木浆纸共有7页,发布于2002-12-012002-12-01实施,代替GB/T1913.2-1990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