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41026-2021

极地科学考察术语

Polarscientificresearchandexpeditionterminology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极地科学考察术语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极地科学考察术语的编号:GB/T41026-2021。极地科学考察术语共有31页,发布于2022-07-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A22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01.040.01;07.060
  • 实施日期2022-07-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31页
  • 文件大小2.43M

极地科学考察术语


国家标准 GB/T41026一2021 极地科学考察术语 Polarseientifieresearehandexpediitionterminology 2021-12-31发布 2022-07-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国家标涯花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41026一2021 目 次 前言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极地科学考察活动 极区空间物理 极地大气 极地冰川 极地生物 7.1生态 7.2动物 12 7.3植物及地衣 7.4其他 8 极地地质 13 15 极地物理海洋 10极地测绘 17 极地人体医学 1 18 参考文献 20 索引 21
GB/41026一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自然资源部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极地研究中心、气象科学研究院、科学院寒 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黑龙江省测绘地 理信息局,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科学 院海洋研究所、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汤海荣、许莉莉、张文娜,秦嗣仁,陈波、隋军、陆龙葬效存德胡红桥、刘小汉、 刘森光、李占荣,李承森,王自兽林荣澄,何剑锋、李超伦、徐成丽、马志刚
GB/41026一2021 极地科学考察术语 范围 本文件界定了极地科学考察活动和学科常用基本术语及其定义 本文件适用于极地科学考察及其相关活动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极地科学考察活动 3.1 极地科学考察polar”scientifieresearchandexpeditiom 对极地特定地域或海域的特定科学要素带有探索、研究性的调查、勘察、观测和监测活动 注1:通常包括前往被考察地域或海域的路由调查活动和非现场的探测与内业活动 注2有时包括对濒临地域或海域,关联人文要素的调查,勘察活动 3.2 极地调查polarsurvey;polarinvestigation 对极地特定地域或海域的特征要素及相关要素进行观测,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时、空分布特性及其变 化与演变规律做出初步评价的过程 注极地调查通常针对特定地域或海域、特定要素的基本概况进行较小比例的观测和描述,以断面,走航、路由观测 为主 3.3 极地[环境]监测plar[enirmental]mmtrine 依据规定的技术法规,使用统一的、可比的采样和检测手段,在设定的时间内,获取特定极地地域或 海域内部分环境要素及其分布、变化的资料,以阐明其时、空分布,变化和规律及其对全球环境影响与对 策的全过程 3,4 极地观测polarohservation 对极地特定地域或海域的部分要素进行定量测量测定、分析)或定性描述(鉴定、估值),并将结果 汇总成数据文档(报表)的过程 极区空间物理 4.1 极区空间环境观测polarspaeeenvirommentobservation 在地球南北两极开展的与日地空间环境有关的观测 注观测要素包括极光,极区电离层,中高层大气,地磁与空间等离子波等
GB/T41026一2021 4.2 极光 aurora 太阳风与地球磁层相互作用产生的高能粒子沿磁力线沉降到大气层轰击高层大气成分,使其激发 或电离而产生的发光现象 注:不同能量的高能粒子沉降到不同高度与不同的大气成分碰撞产生不同颜色的极光,高度范围一般为60km 1000km,并以100km~250km最为常见 4.3 地磁共轭geomagneticeomjugaes 地球表面或空间中被同一根地球磁力线连接的两点 4.4 极尖区eusp 地球磁层南北半球高纬向阳侧两个磁场强度较弱的漏斗状区域 注,该区域是磁鞘等离子体直接进人地球磁层的通道 4.5 极隙区cleft 与极尖区在低纬侧相连接的,低纬边界层等离子体进人的区域, 注在高层大气中的投影为极尖区低纬侧晨昏延伸的月牙形区域 4.6 极光带auroralzone 围绕南(北)地磁极,极光现象频繁发生的带状区域 注通常指夜侧极光所在的区域 auroraloval 极光椭圆 极光卵 极光按纬度和当地地磁时间的全球统计分布图或全球瞬间分布图,表现为围绕南(北)地磁极的椭 圆形或卵形环状区域 4.8 极盖区polarcap 地球南北两极电离层中开放磁力线覆盖的区域 注操作层面常指极光椭圆所围绕的区域 极光活动指数auroraleleetrojetindex;AEindex 通过极光带附近多台站地磁水平分量测量得到的用于表征极光活动水平的指数 4.10 极光亚暴auroralsubstorm 磁尾能量爆发性释放并注人到极区电离层产生的极光突然增亮和极光活动性增强的现象 注由增长相、膨胀相和恢复相三个阶段组成 4.11 eosmicnoise 宇宙噪声 来自太空的宽频带无线电背景信号 注:宇宙噪声经过极区电离层的异常吸收现象被用于常天候监测高能粒子沉降 4.12 极光吸收 auroralabsorption 极光出现时,极区电离层对无线电波吸收增强的现象
GB/41026一2021 4.13 极盖吸收pareapabsptin 电离层D层的电子浓度突然增加造成的对极盖区无线电波的强烈吸收 注1,极盖吸收是由于高能太阳质子注人产生的,它始于太阳耀斑出现的几个小时之后,可以持续几天 注2:电离层D层位于电离层底部,距离地面高度约50km90km,是因太阳辐射和高能粒子沉降作用而部分电离 的大气层,该层电子密度较低,夜间基本消失除在极区有高能粒子沉降的区域外),它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吸收作用 4.14 极地中断polarblackout 由极盖吸收造成的无线电通信中断 4.15 极风polarwnmd 沿磁力线从极盖区向外逃逸的等离子体流 4.16 极区电离层对流polarionospherieeoveeton 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的水平漂移运动,由磁层对流电场沿磁力线投影到极区电离层后与本地磁场 作用产生的电漂移 5 极地大气 5.1 冰站气象观测meteoroogiealobseryationofieestation 在极地大型浮冰、固定冰或冰盖上对气象要素进行观测 5.2 极地平流层云polarstratosphericeoud;Psc 珠母云nacreouscloud 在极地平流层低于一87C条件下出现的,由硝酸、硫酸微粒或冰晶组成,外形似卷云或荚状高积云 的云 注:极地平流层云是形成南极臭氧洞和北极臭氧亏损的必要条件 当太阳略低于地平线时,其色彩最亮丽 5.3 极地海面蒸气雾poar seasmoke fog;polar steamm 当空气稳定且相对较冷时,在极地宽阔的水面上或海冰区一小块无冰水面上形成的雾 注:其中在南极或北极地区出现的,分别为南极海面蒸气雾或北极海面蒸气雾 5,4 北极霜Aretichaze 在北极地区,大量的极细微干气溶胶粒子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空气 普遍混浊现象 注:其高度可伸展到10km,背着太阳看为蓝灰色向着太阳呈红棕色 5.5 白化天气 whiteot;mikyweather 乳白天气 极地冰雪环境下,近地面飘浮有大量冰针时,因散射太阳辐射而引起天空淹没在一片均匀的白色气 辉中,地平线和云层都不可分辨的大气光学现象 注1,冰针是由空中水汽在极地低温条件下凝华增长所形成,飘浮在空中的微小薄片状或针状冰晶体 注2在极地冰盖上尤为常见
GB/T41026一2021 5.6 南极臭氧洞AntareticozoneHHole 南半球春季,在南极地区上空出现的,由人为排放的含氯和潦的污染物质与该地区特定气象条件共 同造成的,大气臭氧柱总量较常年平均值低30%一40%低于220DU)的臭氧层损耗现象 注:除有大气臭氧柱总量低值区数值低(小于220DU)外,还有低值区范围大数百万平方千米)、持续时间长(数 月)等特点 除南极外,北极在2019年前并未出现过臭氧洞,直到2020年春才首次出现北极臭氧洞 北极臭氧亏损AreticOzoneloss 在北极区域上空出现由人为排放氯和澳的污染物质与该地区特定气象条件共同造成的,大气臭氧 柱总量较当地同期平均值低40%一50%的臭氧层损耗现象 注1;北极臭氧亏损发生在3月前后,亏损的年际变化较大,与春季平流层的温度状况有密切关系 只有当臭氧亏 损很大,出现大气臭氧柱总量小于220DU的闭合区域时,才能确认出现了臭氧洞 注2北极很难出现低于220U的“臭氧洞",与北极春季平流层温度高于南极以及北极春季大气臭氧的本底值 450DU)高于南极有关 5.8 冰隙间光化学过程snowphotoehemistry 在太阳照射下,表层积雪内的化合物分解并释放出氮氧化物等痕量气体,参与近地层的大气光化学 过程 5.9 极地气团polarair 在高纬度地区停留多日而形成的气团 注1:其低层空气很冷,经常以不规则的时间间隔侵人较低纬度地区, 注2;来自南极大陆的气团为“南极气团” 来自北极地区的气团为“北极气团" 由极地大陆移至海洋上变性而成 的气团为极地海洋气团 5.10 极地高压polarhigh 极地反气旋polarantieyclone 在极区冷源上出现的移动缓慢的地面冷性高压气团 注影响南极的平均反气旋环流称为南极高压或南极反气旋,此时在对流层上部为空气净流人,近地面则为流出 它们通过南极大陆上的下沉运动而联结起来;春末、夏季和早秋在北极海盆上出现的弱高压称为北极高压或北 极反气旋,其发展与持续的负净辐射值有关,并向东南、朝内陆移动 5.11 极地低压polarlow 冬季主要形成于某些高纬海洋上、极地或北极气团中的小而浅薄的地面低压 注:其移动和其所在的气流的移动大致相同 5.12 绕极气旋ceireumpolareyeone 活跃在南北两半球绕极西风带的近地面锋面气旋系统 注:绕极气旋是形成近地面大风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对极地考察活动有重要影响 5.13 极地涡旋polarvortex 绕极涡旋 umpolar" circuT orteX 中心通常位于极地区域,绕极的高空(对流层中上层和平流层下部)气旋性、行星尺度的大型涡旋
GB/41026一2021 环流 注1,该环流冬夏季都存在,其风速在南北纬60"~70"最强 注2:北极极涡的强弱和位置变化对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天气有很大影响 冬春季大范围的持续低温与北 极极涡中心的位置偏向东半球有密切关系 5.14 极地黑夜急流polarniehtjestream 极夜急流polarnightjet 冬半球在高纬极地区域,平流层顶附近出现的,最大风速可达100m/s的强而窄的纬向气流 注:极夜急流只出现在冬季平流层极涡外围的极夜线附近,这种急流在南北极都可以观测到,北极极夜西风急流的 风速强度只有南极极夜急流的一半 其形成与极圈内大气在极夜期间强烈而持久的辐射冷却,而极圈外的大 气日夜正常交替,导致极圈南北空气的温度梯度加剧有关 5.15 极地东风带polareastwind2one 南极大陆附近大气底层存在较薄弱的弱东风的狭窄地域 5.16 南极涛动AntaretieOseillation;AAO 南极及其外围地区气压反相振荡的现象 注:南极涛动强度通常用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自然(经验)正交展开分解第一特征向量(南半球环形模)的时间系 数来表示 南极涛动与南方涛动显著相关 5.17 北极涛动Areticoseilation;Ao 北极及其外围地区气压反相振荡的现象 注,:北极涛动强度通常用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自然(经验)正交展开分解第一特征向量(北半球环形模)的时间系 数来表示 北极涛动与北大洋涛动显著相关 5.18 南极海冰涛动AntareticSea-iceOscilation 南极某两个地区海冰存在的此消彼长跷跷板式的反相振荡现象 注通常用罗斯海外围和别林斯高晋海两地区海冰密集度或海冰北界的差值,作为南极海冰涛动指数 南极海冰 涛动与南极涛动,南方涛动及厄尔尼诺有密切关系 5.19 下降风katabatiewind 极地冰盖上空堆积的冷空气,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向下流泄而成的风 注南极大陆上的下降风是地球上尺度最大的局地风,其中尤以东南极沿海地区最为显著,最大风速可达1 100m/s 5.20 苔原气候tundraelimate 最热月平均气温在0C10C,只有苔藓,地衣类植被生长的极地气候 注,为极地气候类的亚类之一,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濒临北冰祥的大陆沿岸 南半球因相应的纬度为大洋所围绕,除 个别岛屿外,基本不存在芹原气候 5.21 南极绕极波AntareticCireumpolarwave 在南大洋绕极流海域,存在于海洋和大气界面的,海平面气压,风应力,海面温度以及海冰范围等海 洋大气参数的大尺度绕极波动 注近50年来,南极绕极波为一自西向东的行波,每3年一4年绕南极一周
GB/T41026一2021 5.22 咆哮西风 bravewestwinds 40's65's间海洋和邻近地区,全年持续存在的强劲西风 极地冰川 6 冰川glacier 地球上由降雪和其他固态降水积累演化形成的处于流动状态的冰体 6.2 冰盖icesheet 面积大于5D0km",通常呈穹状.,冰流轨迹呈桶散状从中心地情演向边缘的冰川 注:地球上现存的两大冰盖是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 6.3 冰山iceberg 冰盖和冰架边缘或冰川末端崩解进人水体的大块冰体 注:冰山是淡水冰.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是冰山的主要来源区 冰山的形成受冰川运动、冰裂隙发育程度、海洋 条件,海冰范围和天气条件的影响 全球变暖对冰山有重要影响 6.4 iceshelt 冰架 冰盖前端延伸漂浮在海洋部分的冰体 注:现主要存在于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周边以及加拿大北极地区 南极罗斯(Ross)冰架和菲尔希纳-罗尼(Fileh nerRonne)冰架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冰架 6.5 冰盖排出量icesheetdischarge 由于重力作用,从冰盖中心地带流向边缘处的冰量 注:冰盖前缘的冰通过融化或崩解等方式汇人海洋 6.6 冰筏沉积iceraftedsediments 极地冰川前缘不断流出的浮冰承载着大小漂砾和碎屑(冰碱物),当浮冰倾覆或融化时,这些冰碱物 沉人洋底形成的浮冰碎屑沉积 6.7 蓝冰lueice 冰川和冰盖由雪不经相变而演变成的不含气泡的冰川冰体 6.8 冰架海腔iceshelfcavity 由冰架与周围基岩包围并被海水充填的巨大洞穴 注:海腔内存在复杂的温盐环流,以及冰架底部界面与海水的相互作用,造成冰架底部的大量融化与海水在局部地 方的再冻结,成为冰盖物质损失的重要方式 6.9 分冰岭ieedivide 冰川上具有相反冰流向的分界线 注;类似于河流流域的分水岭 分冰岭把冰川分成不同的冰川流域,但分冰岭与下伏基岩的分水岭并不完全重合
GB/41026一2021 6.10 粒雪firm 冰川积累区表面参与融水活动的雪 6.11 触地线groundingline 冰盖(或者冰川)的冰体流人海洋开始漂浮的初始位置构成的连线 注:为冰架与内陆着地冰体之间的分界线 6.12 冰芯记录ieeeorereeordl 利用冰钻在冰川上自上而下连续逐段取出的圆柱状冰雪样品,研究在一定时段内能连续反映气候 和环境变化的各类指标 注年层是冰芯显著的特征,也是冰芯研究的基础 6.13 冰裂隙探测icecrevassedetection 为了详细定位极地冰盖、冰架冰川上的冰裂隙位置、深度及宽度等特征而开展的探测活动 极地生物 7.1生态 7.1.1 南大洋食物链southernoeeanfondehain 在南大洋生物群落中,以南极大磷虾为核心,从浮游植物、细菌或有机物开始,经植食性动物至各级 肉食性动物,依次形成摄食者与被食者的营养关系 7.1.2 冰间湖生态系统polynyaeesystemm 冰间湖中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 统 -整体 7.1.3 冰缘水华iceedgebloomm 春季南、北极海冰退缩过程中,发生在海冰区和无冰区交接带海水上表层的浮游植物在短时间内大 量旺发的自然生态现象 注极地海域最为重要的生态过程之一 7.1.4 冰下水华under-icebloom 南、北极春季由于海冰融化阳光穿透大量海冰表面融池导致冰下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的自然生态 现象 7.1.5 北极植被Areticvegetation 北极圈内环北冰洋陆地包括岛屿上的植被的总称 注依据纬度和大洋暖流影响程度的不同,北极植被表现为岩石芜原、芹原,苔原草甸,以及灌丛草甸 7.1.6 南极植被Antaretiec vegtaton 南极和亚南极地区夏季冰雪融化后暴露于陆地上的植被的总称
GB/T41026一202 注:包括约300多种藻类,超过120种苔藓植物(其中藓类超过100种,苔类超过20种),2种一3种被子植物,以及 超过250种地衣 7.1.7 海冰生物区系seaieebiota 依托海冰表面、内部、底部或依托冰底界面生存,包括病毒、古菌、细菌、微藻,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 在内的生物类群的总称 7.2动物 7.2.1鱼类 7.2.1.1 雪鱼Gadiformfish 硬骨鱼纲纠形目鱼类的统称,体长型,口端位或亚端位,具须须;背鳍和臀鳍通常延长,或鳍的数目 较多,腹鳍细长,位于胸鳍下方或下前方(喉位或颖位) 注:涵盖9科83属615种,广泛分布于北纬87"至南纬72海域,多为冷水型底层鱼类,南北极合计约有65种 该类 群是世界重要经济鱼类 主要包括;黄线狭鲤(Gadi.chalogrammus),北极鲤(Arcogadwglacialis),北鲤 Boreogadussaida)等 7.2.1.2 南极鱼Notothenioideifish 鲈形目南极鱼亚目鱼类的统称,大多数体内具有抗冻蛋白,可在低温甚至零度以下的海水中生活 注:南极鱼业目涵盖8科46属156种,其中有130多种分布在南极洲大陆沿岸水域 推测在近渐新世向中新世过 渡时期(平均23.9Ma),由于冰期的影响和绕极流的隔岗作用,与其近缘物种分化,逐渐适应射至南极圈内 成为该海域特有的代表性鱼类 主要包括,侧纹南极鱼P/ewrugramaantaricwm) ,犬牙南极鱼 Disos/icehusspp),威氏棘冰鱼(C'haeodracowilsoni,裘氏鳄头冰鱼(Champcehal4sgunnari)等 7.2.2哺乳类 7.2.2.1 食肉类 carnivOre 食肉目犬科、熊科等动物的统称,犬齿发达、锐利,上颁最后一枚前臼齿和下颌第一枚白齿形成裂 齿 指(趾)端常具利爪,毛厚密,极地生活类群尤甚 注:极地食肉类动物包括北极熊(Urssmariim4s)、棕熊(Urssaretos,北极狼(白狼)(Canislupusaretos),北极 狐(白狐)(Aoperagops)、白(Mustelaerminea)等 7.2.2.2 鳍脚类pinnipedl 食肉目海象科、,海狮科、,海豹科等动物的统称 身体纺锤形,四肢特化为鳍状,后肢自脚踝处能向前 弯曲 肉食性,无裂街,皮下脂肪发达 善于潜水,海洋生话 注:极地常见鳍脚类包括海象(ooenusromarus),南极毛皮海狮(Artoephalugasella)、南象海豹(Mirounga ,豹形海豹(Hyururgaleponyr),威德尔海豹(Leprnychwesweddeli),食蟹海豹(Lobn leoina odo1carci nophagus),罗斯海豹(Ommnatophocarossi)、鞍纹海豹(Phocagroenlandica)、辑海豹(Erignathuusarbatus)等 7.2.2.3 啮齿类rodent 啮齿目动物的统称,上下额各具一对门齿,终生生长 无犬齿,门齿与前白齿间具有空隙 注:极地生活种类较少,是北极陆生动物食物网中重要的营养级 极地常见呐齿类包括欧旅鼠Lemus )等 leus
GB/41026一2021 7.2.2.4 rabbit 兔 兔形目兔科动物的统称,上颌2对门齿,后一对隐于前一对门齿后方 上唇具有唇裂,耳廓发达 注:极地可见北极兔(Lepusareticus),是北极陆地食物网中重要的组成 7.2.2.5 偶蹄类artiodaety 鲸偶蹄目偶蹄亚目动物的统称,第3、4指(趾)同等发育,其余各指(趾)退化 上门齿退化,白齿结 构复杂,适于草食 注:是北极大型陆生食草动物,极地常见偶蹄类包括麝牛(Oilosmoschalus)、驯鹿Rangifertarandus)等 7.2.2.6 鲸类cetaceans 鲸偶蹄目鲸河马亚目动物的统称,体型大,多呈梭性,体毛退化,汗腺和皮脂腺消失,前肢鳍状、后肢 消失 鼻孔位于头顶 一些种类仅分布于极地及附近水域 注1:鲸豚类分为须鲸类(Mystacoceti)和齿鲸类(Odontoceti) 须鲸外鼻孔一对,口内具有角雉鲸须;齿鲸鼻孔 个,颜上着生有圆锥形齿 注2极地分布的鲸类包括北极露脊鲸(Balaenamytietas),南极小须鲸(Balaenoprerabonereni),长须鲸(Bal aenoperuhysalus)、白鲸(Delphimaperusleucas)、虎鲸(Orcinusorca)、一角鲸(Monodomonoceros)、南瓶 鼻鲸(Hyero0doplani/rons)、座头鲸(Megapteraoaeangliae)等 7.2.3鸟类 7.2.3.1 birds 极地鸟类polar 在地球南、北两极地区进行产卵、孵化和育雏等繁殖活动的鸟纲动物 注:迄今已记录到50余种南极鸟类和120余种北极鸟类 7.2.3.2 雷鸟ptarmigan" cm40 鸡形目松鸡科雷鸟属鸟类,体长约30c cm,羽色多随季节而变化,冬季除尾部黑色之外通体 白色,春夏季羽呈褐色,眼上有红色裸皮,喙短呈黑色,脚趾上下均着生硬毛,繁殖于北极及附近区域 注:极地可见的雷鸟包括柳雷鸟(lagop4sagop4s)和岩雷鸟(Lagop4smulus) 7.2.3.3 andduck 雁鹏类go0se 雁形目鸭科鸟类的统称,喙扁平,前3趾间具璞,善于游泳 注:部分种类繁殖于北极地区 极地雁鸭类有王绒鸭(Somateriaspectabiis),欧绒鸭(Somateriamollissima)、长 尾鸭(C'angulahyemalis),粉脚雁(Anserbruehyrhynch4s)等 7.2.3.4 企鹅penguim 企鹅目企鹅科鸟类的统称,前肢鳍状,体羽呈紧密的鳞片状,腿短并移至躯体后方,体色黑白为主 分布于南半球 注企鹅是南极最重要的鸟类类群,一共18种 帝企鹅(Aprenodytesjorsteri)、阿德利企鹅(Pygoseisadeliae)仅 celis 繁殖于南极,白眉企鹅'ywose papua)、纹颊企鹅P'ygwreliantaria) 、长眉企鹅Eudyples chrywolophs),白颊黄眉企鹅(Eudyes.xchlege/i)繁殖于南极,其他繁殖于亚南极,澳洲、非洲,南美洲以及加 拉帕哥斯群岛 7.2.3.5 海燕storm-petrel 形目海燕科鸟类的统称,体小型,上体和头部多褐色或灰褐色,下体白色 鼻管状,位于喙背面,
GB/T41026一202 鼻孔愈合为一 飞行敏捷,似家燕 注:全球性分布,部分种类繁殖于南极 极地常见种类包括黄跳洋海燕(Okeanilesoceanicus)、黑腹舰海燕(Fregetla ropia)等 7.2.3.6 信天翁 albatr0ss 缠形目信天翁科鸟类的统称,大,中型鸟类,鼻孔位于喙的两侧,翼狭长,善飞行 注:全球性分布,部分种类见于南极,极地附近常见种类有皇家信天翁(Domedeaempomophora漂泊信天翁 Diomedeaerdlans),黑眉信天翁(Thalasarhemelaophris)等 7.2.3.7 蟆 petrel;fulmar 形目鳗科鸟类,大、中型鸟类,鼻管状,位于喙背面,与喙平行排列 注:极地鸟类区系中重要的组成类群,极地常见的科鸟类有南巨(Macn eus),银灰暴风缠(Fulmarw :romectesgigante Elacialoide),雪蟆(Pagodromanirea)、花斑蟆(Daptioncapense)、南极蟆(Thalasoicaantartica)、暴风转 Fulmarusglacialis),鸽锯箍(aequin0ct octialisPuchytiladesolala,灰Pu/n4sgriseus等 7.2.3.8 鸠鹊shag;commorant 鹌形目鸠科鸟类,大中型鸟类,体羽黑色,或下体白色,喙长,末端具钩,有喉囊 注:极地分布的鸠包括南极鸿鹊(Phalacrowcora.rbransffeldensis),蓝眼鸠(Phalacrocora.ratrieeps)等 7.2.3.9 鸭 owls 骋形目鸟类的统称,多为夜行性猛禽,眼大,双眼向前,眼周多具面盘,体羽柔软,飞时无声 以昆 虫、鼠、小鸟等为食 注,极地常见的鹦类有雪鸦(Buon" a)等 scandiaca 7.2.3.10 酌 sandpipers;smipes 鸽形目鹳科鸟类,体羽大多褐色具黑斑,喙多长直或下弯,在北极等北半球高结度地带繁殖 注:极地常见酌类有紫滨酮(Calidri、marilima)、岩滨耐(Calidristilocnemis),斑尾滕酌(Limoalaponica、三 趾鹅(Calidrisalha)等 7.2.3.11 seagulls 鸥 鸽形目鸥科鸟类统称,善于游泳和飞行 喙端具钩,翼长而宽,尾短而圆 体羽以灰、褐为主 注:全球分布 极地常见种类包括红腿三趾鸥(Rissbrewiros/ris)、灰背鸡(Lar4sschistisagus)等 7.2.3.12 燕鸥terns 鸽形目燕鸥科鸟类统称,善于游泳和飞行,喙直而尖,尾多叉形 体羽以灰为主,头具黑冠 注,全球分布 极地常见种类包括北极燕鸥(SermaAaradiuea),南极燕鸥(Serna uittatca )等 7.2.3.13 贼鸥skua:Jaeger 鸽形目贼鸥科鸟类,中大型,翅长而尖,通体灰色到棕色,上喙具钩 常掠食其他鸟类卵雏 注:是极地鸟类中顶级消费者 极地常见种类包括灰贼鸥(Catharactamaccormicki),棕贼鸥(Cathaructaantarcti ca),长尾贼鸥(S/ercorariuslongicaudws)等 7.2.3.14 海雀 auk 鸽形目海雀科鸟类,体型和颜色似企鹅,腿后移,善于游泳和潜水,也能飞行 10
GB/41026一2021 注:栖息于北极及附近的冷水水域 极地代表种类有北极海鹦(Fratorculaarctica)、厚嘴崖海鸦(Urialomvia),刀 嘴海雀(AM.aorda).自翅斑海鸽(ceppMw起riu)等 7.2.4其他代表性动物 7.2.4.1 堪察加拟石蟹KamchatkaCrab 红色帝王蟹Redkingerab 甲壳纲十足目石蟹科拟石蟹属 体色暗红,尾部呈扇形 右边的赘通常大于左边的赘,第5对附肢 演化为交配肢 幼体摄食浮游生物,成体以鱼、虾和其他底栖动物等为食 注:堪察加拟石蟹(Pa1 camschatis)主要分布于楚科奇海、白令海及巴伦支海等 成体通常生活在水深 ralith0cleS 200m以下的海底地带,喜泥砂质底;每年冬末初春从深水处迁移至50m或更浅的海区进行交配 个体大,可 长到足距1.8m,是重要的渔业资源 7.2.4.2 北极筐蛇尾Areticbaskestar 蛇尾纲蔓蛇尾目筐蛇尾科筐蛇尾属 主要特征为5条腕足,每一条分为2个小腕,而小腕又逐级二 分为更多的细小分支,常缠绕成团,中央盘及腕上不具骨板 活动时,腕伸展开像一个具有很多网目的 篮或筐,以捕捉小型浮游动物为食 注北极筐蛇尾(Gorgoephalw.arcdticu)主要分布在北极地区,此外在西北大西洋、墨西哥湾也有分布 是极地 大陆架和深海底栖生物的主要组成类群之 7.2.4.3 南大洋磷虾SouthernoeeanEuphausiids 甲壳纲磷虾目磷虾科 小型甲壳动物类群,约有23种磷虾分布在南极和亚南极海域,主要以浮游 植物为食,同时也是海洋哺乳类、鸟类,鱼类和头足类的直接或间接饵料 注1:是南大洋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关键类群,磷虾各种在形态,生命周期、群体迁移、食性、繁殖、捕食者等方面表 现出相似的特征,但在成体大小,寿命和对温度的适应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注2:南极大磷虾(Euphausiasuperba)是南大洋海域分布最为广泛、个体最大(42mm一65mm,2g)、生物量最高 的磷虾 环极分布,幼体或成体常以集群方式出现 7.2.4.4 鱿螺shelledpterop0d 海蝴蝶seabutterfly 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翼足目 足背部发育成翅膀状的翼状瓣,且内部器官不对称的微型浮游软体 动物 注:螺(Limacinahelieina)广泛分布在南北极海域,有多个亚种,该物种在水深1000m以内丰度较高 南极半 岛和普利兹湾周边海域是该物种在南极的主要分布区域 7.2.4.5 pelaeetumieate 南极纽鳗槽Antaretie 海槽纲半肌目组蟋博科 单体无性生殖或者集群有性生殖,口在前端,泄殖孔在后端,几条体肌围 绕身体 注,南极纽飓梢(Sa/athompwni)是南大洋近表层浮游动物的代表类群 7.2.4.6 尖角似哲水蚤Antaretieealanoideopepodl 桃足纲哲水蚤目哲水蚤科,南大洋浮游桃足类的代表物种 雌性体长可达5em左右,头胸部狭长, 向前渐趋狭小,额部向前突出,呈圆尖状,甲壳薄而透明 注;尖角似哲水蚤(Calaoidesaculs)是南大洋分布最为广泛的浮游足类 在繁殖季节是具有巨大生物量的优 势类群;也是南大洋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磷虾,肉食性大型浮游生物,头足类动物、各种幼鱼等直接摄食 1
GB/T41026一2021 7.3植物及地衣 7.3.1 藻类algae 单细胞,多细胞聚合或多细胞叶状体,以光合作用产生能量,无根、茎、叶分化的生物 注:是极地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 极地地区主要分布于海洋,河流或冰雪中 极地地区藻类主要包括;极 地雪藻(Chlamydoonsmivualis)和南极冰藻 7.3.2 地衣L.ichens 由真菌和藻类形成的共生复合体 注:根据形态分为壳状地衣,叶状地衣和枝状地衣三种类型 由于其对极端环境有着较强的适应性,是极地生态系 统重要组成部分 南极地区分布的特有地衣主要包括;墨里黄烛衣(Candelariamwrayr),巢状地图衣(Rhis0 南极石耳(Umblicaria.anlarcthia)、 ),玛乌松石黄衣( ,南极松萝(U5 carbo1iadliic1 Xanthorieae'sonii、 snea antarctica 7.3.3 苔藓植物Bryophyta 仅有茎叶的分化,无维管组织,以袍子繁殖的小型绿色植物 注包括芹纲、藓纲和角芹纲,是极地生态系重要组成部分 南极地区分布的芹藓植物主要包括纤细拟大普 Cebhaloiellaeriliflora 、南极角齿藓(C" eratocdloIantarctics、 南乔治亚牛毛藓Ditrih huastro georgicum),南极卷毛藓(Dicranoweisiaantaretica). 7.3.4 被子植物 angi0Sperm 有真正的花,子房(果实)包被胚珠(种子)的植物 注1:南极地区仅有两种被子植物,分布于南极半岛地区,包括:南极发草(Des ,南极漆姑草 rchapsiaantarctica、 (Colobnthsgitensis 注2:北极地区约有100余种被子植物,常见的主要包括:斯瓦尔巴德罂粟Paaerdahlianum)、北极柳Salir arctica)、北极棉Eriophorumscheucheri)、北极毛(Raunculushyerboreus)、北极蒲公英Tara.rdcum arcticm)北极卷耳(ceratiuarticum),北极毛花马先蒿(Pdcularisdasyantha),北极岩须(Casiopeter raxoa),北极尊劳(D ,北极繁缕( Sielariahumi/wa),北极委陵菜(1 Pwntillahyurtiw),北极 rababelli 子草(Slene/furcatasubs.Angustilora. 7.3.5 化石植物fossilpants 地质历史时期曾经生长的植物 注1,现今极地地区都有化石植物的发现,对于认识极地地区环境演变,大陆演化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注2;南极乔治王岛上的化石植物主要包括沈氏密锥蕨(Thy7 yrpterissheni),南极狄戎苏铁(Dion otarcica、少 脉假山毛桦(Nothofagusoligophlebia)等 7.4其他 7.4.1 极地生物勘探bioprospeectinginpolarregions 对南极和北极地区自然发生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具有商业价值的基因和生物化学资源的探查 注有些生物探勘活动可由原来的非商业性生物科学研究经过深人研发发现具有商业价值后转化或延伸为某种带 有商业意义的探查活动,如某些微生物调查活动 12
GB/41026一2021 7.4.2 晴冷细菌pychrophile bacter ta;pyehrphile 适于生长在温度条件为0C~20C,在0C及以下能够生长繁殖,最适生长温度不高于15C,最 高生长温度不超过20C的细菌 注:根据生长温度的不同嗜冷菌分为专性嗜冷菌和兼性嗜冷菌 专性嗜冷菌是生长温度不超过20的一类微生 5 物,最适生长温度不超过 ,C,在0C及以下可以生长繁殖;兼性嗜冷菌最高生长温度可以超过20C,在 05C的环境中可以生长 [[来源.GB/T159192010,3.10,有修改] 7.4.3 适冷菌P'sychrotolerantbacteria;Psychrotolerant 能够耐受低温环境,最低生长温度小于7C,最适生长温度高于20C,最高生长温度大于25C的 菌类的总称 注适冷菌在长期生物进化中形成了一系列适应低温的机制 7.4.4 抗冻蛋白antifreezprotein;AFP 能抑制冰晶生长、具有提高生物抗冻能力的蛋白质或糖蛋白质的总称 注:抗冻蛋白是最初从南极与北极地区的海洋鱼类血清中发现的一种能与冰晶相结合的特异性蛋白质,它能阻止 体液内冰核的形成与生长,维持体液的非冰冻状态 先后从极区鱼类,昆虫、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中发现 现 已发现五种,包括抗冻糖蛋白、抗冻蛋白I、抗冻蛋白Il、抗冻蛋白I、抗冻蛋白V, 7.4.5 抗过冷性supercoolingtolerance 极地变温动物对过冷环境温度的忍耐特性 注,是衡量极地无脊椎动物环境适应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极地海洋(包括沿海海祥性盐湖)无脊椎动物的抗过冷能 力,对动物适应外部水体冰冻形成初期的环境温度超常变化有着重要意义 8 极地地质 8.1 南极洲板块Antaretieplate 以南极大陆为核心,包括四周大陆架和大洋地壳的大型板块 注:全球六大板块之一 南极洲板块以太平洋中脊、,印度洋中脊和大西洋中脊离散型板块边界与其他板块相邻,是 地球上唯一全部以洋中脊为边界的板块 南极洲板块又位于地球旋转轴上,相对固定,因此常被当作参照系 以计算其他板块运动的速度矢量 8.2 东南极地盾EastAntarcticshiedl 早古生代早期(约5.5亿年前)的泛非运动固结形成,以东南极大陆为主的古老地盾 注该地盾曾是冈瓦纳古陆的核心陆块 8.3 nicbelt 横贯南极山脉造山带Iransantaretiecorogenm 大体沿东,西南极的分界线,横贯南极山脉展布,基底由元古宇高级变质岩和寒武纪的中,浅变质岩 系以及古生界火山-沉积岩系两个构造层组成,其间为不整合接触的造山带 8.4 西南极褶皱带westAntaretiefoldedbhet 由于中、新生代太平洋板块持续向东俯冲作用,形成南极半岛岩浆弧及其伴生的褶皱构造带 13
GB/T41026一2021 注:西南极褶皱带由两个构造层组成 下构造层下部为晚元古代至早古生代的绿片岩相及绿帘角闪岩相变质岩, 上部为强烈褶皱的晚古生代板岩,硬砂岩或沉积-火山岩构成 上构造层主要由中生代休罗系,白要系和新生 代第三系中-基性火山岩系组成,与下构造层不整合接触 8.5 埃尔斯沃思造山带E:lsworthorogenicbet 展布于南极横断山脉与南极半岛之间的埃尔斯沃思山脉地区的造山带 注:主要由古生界岩石组成,二叠纪后期经历强烈褶皱作用,三叠纪晚期至休罗纪则发生大规模花岗岩侵人 8.6 普里兹造山带Prydzorogemicbelt 泛非事件时期印度-南极陆块与澳大利亚-南极陆块拼合成为冈瓦纳大陆过程中形成的造山带 8.7 冈瓦纳古陆Gondwanaland 南方大陆 奥地利地质学家E.休斯(1885)用以命名地史的,形成于约5亿年前的泛非运动的南方原始古 大陆 注:范围包括现在的南美洲、非洲、南极洲、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亚洲的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也有专家认为包 括拉萨地块、羌塘地块,扬子地块和华南地块) 8.8 泛非造山运动Pan-Afrieanorogeny 科学界基于非洲可靠的RbSr和K-Ar年龄数据而提出的5.5亿年前的一次大规模构造热事件 注:这是导致冈瓦纳古大陆形成的重大事件 这一时期的事件亦称泛非期构造热事件 8.9 罗斯造山作用Rossorogeny 主要表现于约5亿年前南极横贯山脉东侧的构造运动 注:造山运动发生于早期裂谷边缘的沉积-火山建造及其高级变质基底,主要表现为新元古上部边缘盆地地层和寒 武系下部碳酸盐岩建造的构造缩短作用 8.10 埃里伯斯火山Eribursvoleano 位于东南极罗斯海沿岸罗斯岛,地球位置最南的活火山 注除了火山口外,常年被冰雪覆盖,周边广泛发育冰塔、冰洞及风穴等奇特的火山冰川地貌现象 8.11 兰伯特裂谷 Lambertrift 位于东南极伊丽莎白公主地西侧,长约400km、宽64km的断陷谷地 8.12 欺骗岛火山Deception Volcan0 南极洲东北南设得兰群岛中的一座活火山 注,残留的火山机构形如马蹄,环形的山脊南侧有一个巨大缺口,形成三面环山一侧与海水相连的半封闭海湾 8.13 杜费克杂岩体Dnfekeoplex 位于彭萨科拉山脉北段,面积约5X10km',厚达8000m9000m的巨型层状杂岩体 注:仅次于南非布什维尔德杂岩的世界第二大基性侵人岩体 岩体伴生铬、镍、钻、铂、铜、铁矿等,具有可观的多金 属矿产资源远景 8.14 甘布尔采夫冰下山脉Gamburtsev subglacialmountains 位于东南极冰盖腹地冰穹A地区北部,冈瓦纳古大陆形成期间的古老山脉 注;中新世后逐渐被巨厚的冰层覆盖 14
GB/41026一2021 极地物理海洋 9. 北冰洋表层水Arcetic0ceansurfacewater 位于北冰涕30m一50m以浅,主要由融冰水及沿岸径流汇人形成的低盐水体 9.2 北冰洋中层水Aretieoeeanintermediatewater 北冰洋大西洋水 位于北冰洋200m900m深度,由进人北冰洋的相对高温、高盐的大西洋水冷却而成的水体 注:温度高于一0.2C,盐度变化范围34.5~34.93 9.3 北冰洋深层水AretieOeeandeepwater 位于北冰洋中层水以下至洋底的水体 注温度变化范围一0.95笔-0.2C,盐度变化范围34.9一34.99,变化缓慢 9.4 穿极流transpolarcurrent 从楚科奇海进人北冰洋,流经北极点后又从格陵兰海流出,并注人大西洋的海流 注:该海流为影响北冰洋水文特征的两大海流之一,流经格陵兰海的一段为东格陵兰洋流 9.5 波弗特环流Beaufort yre 加拿大海盆中约75”N85”N、170”E~130”w海域内,由风力驱动的顺时针涡流 注北冰洋表层主要祥流体系为穿极流和波弗特环流 9.6 环极边界流Aretieeireumpolarboundarycurrent 环绕北冰洋中心海盆的沿陆坡流动的边界流 注:该海流是北冰洋大西洋水的主要输运通道 9.7 南极陆架水Antareticshelrwater 南极大陆周围因流冰群渐次形成的,位于南极陆架之上,季节跃层之下的冷水体 注:冰下水体温度约为一l.9,盐度可增大到34.7,由此密度增大而下沉 通常以盐度34.6为闻值分为低盐陆架 水和高盐陆架水 9.8 亚南极表层水Subantareticsurfaeewater 副热带南极表层水Subt tropiealantareticsurlacewater 在南大洋极地锋面带以北海域的表层,较南极表层水暖且咸,厚而均匀的水体 9.9 南极绕极流Antaretieeireumpolarceurent 35"'s65's,受西风带影响,与西风带平均范围一致,自西向东环绕南极大陆,深达海底的整个水层 的海流 注1:该流上部为风生漂流,下部为地转科氏力)流 注2:除小股流速很弱的南极沿岸流外,南大洋海流主要为自西向东环绕南极大陆,宽阔深厚而强劲的南极绕极流 9.10 南极绕极水 Antarcticcireummpolarwatermass 南极绕极流中,介于表层水和底层水之间的水体 15
GB/T41026一2021 注:该水体的特征是绕极环流中最厚,温度和盐度较高的水层 9.11 南极中层水Antaretieintermediatewater 西风和地球自转偏向力使南极表层水北流,由于冬季深对流在亚南极区下沉至密度较小的亚南极 表层水之下,形成的可达三大洋赤道以北(在北大西洋远达25”N)的北流水体 9.12 亚南极模态水Subantaretiemodewater 由冬季冷却作用在亚南极区上层形成的,位于南极表层水和南极中层水之间,平均深度为100m 700m的特定水团 g.13 绕极深层水eirepolardeepwater 为等量补偿北流的南极底层水,形成的叠加其上,深度为数百米至4000m之间,向南流动的水体 注1:该水体温度为0.5C2.5C、盐度为34.70~34.76;分上下两层,上层出现温度最大值和溶解氧最小值,温度 最高值在" 一600m水层,下层是该水团的主体,在700m~130o )m水层呈现盐度最大值;温、盐最大值 500m一 饶极分布均匀,差别甚微 注2源自北大西洋深层水,在南大祥从2500m一4000m的深度上升到接近海面 9.14 南极底层水Antareticbottomwater 由南极陆架水与绕极深层水混合形成,下沉到3km4km以下的南极海盆底部海底的低温、高密 度水体 注该水团终年温度约为-0.5C,盐度为34.6一34.7,高密度使其向北呈三角形展开流人三大祥的洋盆,对各大洋 的总热量至关重要 流出的水体由等量的流人水体补偿,形成了叠加其上、向南流的绕极深层水 g.15 南极沿岸流Antaretiecoastaleurent [南极]极地东风流currentofeastwindinpolar 在极地东风的作用下,65°s以南南极大陆周围较窄的海域内向西流动的微弱海流 注1南极沿岸流向极一侧为南极大陆的辐聚带 东风流背极、与西风带毗邻的一侧是南极辐散带 注2;南极沿岸流并非均匀分布,最强处位于威德尔海东部20E30E处 9.16 front 南大洋极锋sSouthernoceanpolar 南极锋Antaretiecfront 变动于48S62'S之间的稳定环绕南极洲,南北范围约几十公里海面下沉,海流、水温、盐度、营养 盐及生物跃变的锋面 注:2000年,国际水文地理组织将60'S定义为南大洋的北界就是以南大洋极锋为南大洋的北界作出的 g.17 海冰密集度seaieeeoneentration 海冰覆盖面积与观测区面积的比值 g.18 seaicethickness 海冰厚度 从冰面至冰底的垂直距离 9.19 海冰区边缘线seaieeedge 海冰分布区域的廓线 注,即冰水分界线 l6
GB/41026一2021 9.20 雪冰snowice 积雪融化或被海水倒渗后,重新冻结形成的海冰 9.21 重叠冰rafteliee 筏冰 海冰形成过程中,当浮冰具有一定动量,冰层发生破碎,一块冰叠置在另一块冰上形成的变形冰 9.22 冰脊ieeridge 在挤压作用下破碎的冰上隆而形成的冰线或冰墙 9.23 一年冰firstyearice 当年冰 只经历了一个冬季生长期的海冰 注;一年冰由初冰发展而成,无变形的一年冰厚度在30cm200cm,发生动力变形的1年冰可以达到2m以上 9.24 多年冰 multi-yearice 至少经历一个融冰季节的海冰 注以化学和物理(冰结构)的性质区分多年冰和一年冰,而非厚度 多年冰的盐度比一年冰低,表面经受了更多的 风化作用 9.25 陆源冰ieeoflandorigin 漂浮在海中,在陆地或冰架上形成的冰 [来源:GB/T159202010,2.6.2 9.26 潮汐缝tidalerack 由于潮汐作用,海平面的频繁上升和下降在固定冰区形成的裂缝 注潮汐缝为企鹅和海豹进出海祥提供了通道 9.27 融池metpond 因积雪或海冰表面融化,在海冰表面低洼区域聚集的水体 9.28 冰间湖ieeeearing;polynya 达到结冰温度的天气条件下仍长期或较长时间保持无冰或仅被薄冰覆盖的冰间开放水域 注,由于风和上升流所形成的发生在极区的一种中尺度海冰现象 按照其形成机制分为潜热冰间湖和感热冰 间湖 0极地测绘 10.1 CARG!S会战sCARGsEpwethCampauigns 为了在南极建立和维持一个高精度的测量参考框架,自1995年起,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组织 17
GB/T41026一202 实施的全南极国际GPS联测 注:我国的长城站于1995年,中山站于1997年开始,也参加了该会战 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ientifiecCom miteeonAntareticReearch)要求参与国均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随测,并实现会战数据获取共享 每年的1月 20日2月10日会战 10.2 极方位投影polarazimnlthalprojeetionm 用垂直于地轴的平面与地球的两极之一相切或相割,将球面上的经纬网投影到平面上,能保持由投 影中心到任意点的方位与实地一致的投影 注;特点为经线为放射直线,纬线为同心圃 10.3 mbols 极地地图符号polarmapsyn 在极地地图上,表达极地地区地理要素内容的最基本的点、线、面和体状符号 10.4 冰下地形测绘subglacialtopgraphysureying 获取和处理用于描绘极地冰下地形地貌的空间数据与信息的过程与技术 注:通常采用冰雷达、GPS等硬件设备及专业软件集成冰下地形测绘系统 现有南极冰厚与冰下地形数据库(Ant arctieBedrock! .Bedmap2 k.Mine." 10.5 长城站天文大地原点GreatwalstationAstrogeodetieorigin 在长城站附近的西山包上采用天文大地测量方法建立的测绘原点 注:建于1985年我国建立长城站时,是该地区测绘的大地坐标起算点 该点坐标;58"57'52"w,62'12'59"S. 0.6 中山站天文大地原点ZhongshanStationAstrogedeticorigin 在中山站附近的友谊山上采用天文大地测量方法建立的测绘原点 注建于1989年我国建立中山站时,是该地区测绘的大地坐标起算点 该点坐标;76"22'24"E,69"22'29"s. 10.7 中山站卫星跟踪站ZhongshanSatelliteTrackingStation 建立在南极中山站北侧,连续跟踪导航卫星信号的基础设施 注主要目的是确定该水久性地面观测站的精确坐标及其随时间变化速度 中山卫星跟踪站不仅是该地区各项测 量工作的精确位置基准,还是地壳运动研究以及导航卫星轨道确定的基础设施 其主要的卫星观测磁坐标 76'21'47"E,69'22'12's. 11 极地人体医学 11.1 越冬综合征winererSsyndrome 南极考察人员越冬期间出现的包含睡眠障碍、认知受损、消极情感以及人际关系紧张和冲突的症 候群 11.2 极地T3综合征PlarT3sydire 在南极持续居住5个月以上的人员,其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并与负性情绪 增加,认知能力下降,睡眠障碍相伴的症候群 注1:与亚临床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许多特征类似 注2;T3为triodothyronine(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缩略语 18
GB/41026一2021 11.3 SeasonalAffeetiveDisorder;sAD 季节性情感障碍 以每年秋冬季节抑郁症状反复发作,而春夏季节症状完全缓解为特征的一类情感障碍 注1:这种抑郁症与白天的长短,或环境光亮程度有关 纬度越高,发生率越高 注2;采用美国国立精神卫生所研制的季节性行为模式调查表(Seasonalpaternassessmentquestionmnaire,SPAQ)作 为SAD的一种广泛性筛选工具,用于回顾性评价情绪和行为的季节性变化 SPAQ提供的主要信息是综合 季节变化得分((Ss),包括睡眠时间 情绪状态、社交活动、体重、食欲、体力6项指标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的程度,每项(0一4)分,总共(0- 注3:1989年Bartko和Kasper提出SAD诊断标准;季节性行为模式调查表(SPAQ)的综合季节变化得分(GS)>10. 其情绪和行为的季节性变化对生活工作造成中度及中度以上不利影响,可诊断为sAD 亚季节性情感障碍综合征SubsyndromalSeasonalAffteetiveDisorder;s-SAD 通常在高纬度地区冬季出现的,与季节性情感障碍(SAD)相似,但未达到SAD诊断标准的症状 注1989年Kasper提出ssAD诊断标准:季节性行为模式调查表(sPAQ)的综合季节变化得分(Gss)大于或 等于10,且情绪和行为的季节性变化对生活工作没有不利影响或仅有轻微的不利影响;或者(Gss=8或Gss=9, 且情绪和行为的季节性变化对生活工作造成轻微或轻微以上的不利影响,可诊断为ssAD. 19
GB/T41026一2021 参 考 文 献 GB/T15919一2010海洋学术语海洋生物学 [1] [叮 GB/T15920一2010海祥学术语物理海洋学 [时 编委会,大气科学辞典[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 [打编委会,海祥大辞典[.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陈阜东、李学东,刘家照南极非尔德斯半岛首鲜植物手册[M门.北哀;海详出版社,1994 [o1 地球科学大辞典编委会.地球科学大辞典(基础学科卷[M门.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m 姜椿芳等.大百科全书-地质学[M].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T 乐昌硕.岩石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 莫杰 ,李绍全.地球科学探索[M].北京:海祥出版社,2007 o1 玛丽.A.麦克惠妮编,高玉香等译.南北极研究的现状和未来[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1. 秦大河等.冰冻圈科学辞典[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4. "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测绘学名词(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 [13]沈炎彬.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地层及古生物研究[I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t 1的 涂传论日地空间物理学C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1 AndersAngerbjorn,BengtArvidson,ErikNorenandLasseStromgren,TheEffectofwinter FoodonReproductionintheArcticFox,Alopexlagopus:AFieldExperiment,JournalofAnimalEcol ogy.Vol.60,No.2,1991,pp.705-714 16BartholomewGAJr.HoelPG.ReproductivebehavioroftheAlaskafurseal,Callorhinusur sinus.JournalofMammalogy.1953.PP 436. CirculationandClimateChange,ISBN1-85233-648-X,2000 [17]Bischof,Jens.lceDrift Ocean ofwhitewhales(Delphinapterusleucas)inwesternHudsonBay. [18]D.E.Sergeant,Biologsy JournaloftheFisheriesResearchBoardofCanada,1973,30(8):1065-1090. [19]D.F.Alderdice,C.R.Forester,EfectsofSalnity,Temperature,andDissolvedOxygenom EarlyDevelopmentofthePaeifcCod(Gadusmacrocephalus),CanadianJournalofFisheriesandA quaticSciences,1971,28(6):883-902 [20 Paetkau etal.MicrosatelliteanalysisofpopulationstructureinCanadianpolarbears MoleeularEcology,1995.Volume4,Ilsse3,pages347-354. w.M [21]PallHersteinssonandDavid MlaeDonald,InterspeeifieCompetitionandthe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ofRedandAreticFoxesVupesVulpesandAlopexlagopus,Oikos,Vol.64,No.3,Sep. 1992,pp.505-515. [[227 R Reed,H.L.,E.D.Silerman,etal.ChangesinserumtriodothyronineT3kinetiesafter prolongedAntareticresidence:thepolarT3syndromme.TheJournalofClinicalEndoerinologyandMe- tabolish;70(4)1990;965-974 [[23]RobinM.RG Ross,etal.HowProductiveareAntarcticKrillBioscience.1986,36:264-269. [[24]SilvermanH,DunbarM.Aggressivetuskusebythenarwhal.Nature,1980.284:57-58. [25]ThomasG.Smith.Polarbearpredationofringedandbeardedseal、intheland-fast seaice habitat,CanadianJournal ofZoology,1980.58(12):2201-2209,10.1139/z80-302 20
GB/41026一2021 索 引 汉语拼音索引 9.21 重叠冰 6.11 触地线 8.5 9.4 埃尔斯沃思造山带 穿极流 8.10 埃里伯斯火山 当年冰 9.23 5.5 地磁共轭 4.3 白化天气 地衣 北冰洋表层水 9.1 7.3.2 北冰洋深层水 9.3 8.2 东南极地盾 北冰洋中层水 9.2 杜费克杂岩体 北极臭氧亏损 5. 多年冰 9.24 北极筐蛇尾 北极霜 5.4 北极涛动 5.17 泛非造山运动 8.8 北极植被 7.1.5 分冰岭 6.9 被子植物 7.3.4 冰川 6.1 冰筏沉积 6.6 甘布尔采夫冰下山脉 8.14 冈瓦纳古陆 冰盖 6.2 8.7 冰盖排出量 6.5 H 冰脊 9.22 冰架 6.4 海冰厚度 9.18 冰架海腔 6.8 海冰密集度 9.17 冰间湖 9.28 海冰区边缘线 9.19 冰间湖生态系统 7.1.2 海冰生物区系 7.1.7 冰裂隙探测 6.13 海蝴蝶 7.2.4.4 6.3 海雀 7.2.3. 14 冰山 冰隙间光化学过程 5.8 海燕 7.2.3.5 冰下地形测绘 10.4 横贯南极山脉造山带 8.3 冰下水华 7.1.4 红色帝王蟹 7.2.4.1 冰芯记录 6.12 螺 7.2.4.4 冰缘水华 7.2.3.7 7.1.3 冰站气象观测 5.1 化石植物 7.3.5 波弗特环流 9.5 环极边界流 9.6 10.5 3.3 长城站天文大地原点 极地[环境]监测 9.26 11.2 潮汐缝 极地13综合征
GB/T41026一2021 5.11 6.7 极地低压 蓝冰 极地地图符号 10.3 雷鸟 7.2.3.2 极地调查 3.2 粒雪 6.10 极地东风带 5.15 鸠鹳 7.2.3.8 极地反气旋 5.10 陆源冰 9.25 极地高压 5.10 罗斯造山作用 8.9 极地观测 3.4 5.3 极地海面蒸气雾 5.14 极地黑夜急流 9.16 南大洋极锋 极地科学考察 3.1 南大洋磷虾 7.2.4.3 7.2.3.1 极地鸟类 南大洋食物链 7.1.1 5.2 极地平流层云 南方大陆 8.7 极地气团 5.9 南极臭氧洞 5.6 极地生物勘探 7.4.1 99.14 南极底层水 极地涡旋 5.13 .16 南极锋 4.14 极地中断 5.18 南极海冰涛动 0.2 极方位投影 9.15 [南极]极地东风流 4.15 极风 9.7 南极陆架水 4.8 极盖区 南极纽鲤模 7.2.4.5 4.13 极盖吸收 南 极 绕极波 5.21 4.2 极光 9.5 南极绕极流 46 极光带 9.0 南极绕极水 49 极光活动指数 5.16 南极涛动 4 极光卵 9.15 南极沿岸流 极光椭圆 南极鱼 7.2.1.2 极光吸收 4.12 南极植被 7.1.6 极光亚暴 4.10 南极中层水 g.11 极尖区 4.4 南极洲板块 8.1 极区电离层对流 4.16 啮齿类 7.2.2.3 4.1 极区空间环境观测 极隙区 4.5 极夜急流 5.14 7.2.3.11 鸥 季节性情感障碍 11.3 7.2.2.5 偶蹄类 尖角似哲水蚤 7.2.4.6 鲸类 7.2.2.6 5.22 咆哮西风 普里兹造山带 8.6 堪察加拟石蟹 7.2.4.1 抗冻蛋白 7.4.4 抗过冷性 7.4.5 欺骗岛火山 8.12 7.2.2.2 鳍脚类 7.2.3.4 8.11 兰伯特裂谷 企鹅 22
GB/41026一2021 7.2.3.9 鸭 R 7.2.3.6 信天翁 5.12 9.20 绕极气旋 雪冰 7.2.1.1 绕极深层水 9.13 鳍鱼 5.13 绕极涡旋 9.27 融池 5.5 11.4 亚季节性情感障碍综合征 乳白天气 9.8 亚南极表层水 亚南极模态水 10.1 7.2.3.3 SCARG;PS会战 雁鸭类 7.4.3 适冷菌 燕鸥 嗜冷细菌 7.4.2 年冰 9.23 食肉类 宇宙噪声 7.2.3.10 越冬综合征 11.1 苔藓植物 7.3.3 苔原气候 5.20 兔 7.2.2.4 藻类 7.3.1 贼鸥 7.2.3.13 中山站天文大地原点 10.6 西南极褶皱带 8.4 中山站卫星跟踪站 10.7 下降风 珠母云 5.19 5.2 英文对应词索引 5.16 AAO AEindex 4.9 7 AFP 4.4 7.2.3.6 albatross 7.3.1 algae 7.3.4 angi0Sperm g .14 bottommwate 7.2.4.6 alanoid 9.9 circupolar .10 ttarcticcircumDolawater g 5.21 tarcticCireumDolar 9. .15 ntarctiec0astalcurrent 9.16 ntarcticfront 9.11 Antarcticintermediatewater AntarectiOscillation 5.16 AntareticOzoneHole 5.6 23
GB/T41026?202 7.2.4.5 Antareticpelagictunicate 8.1 Antareticplate AntareticSea-iceOseillationm" 5.18 9.7 Antarcticshelfwater 7.1.6 egetation 7.4.4 reezepr0tein 5.17 7.2.4.2 basketsta circumDolarb0undarycurrent 9.6 5.4 9. deepWater 9.2 intermediatewater 9.1 SuIriaceWater 5.17 lati0n 5.7 I0SS 7.1.5 7.2.2.5 0dacy 7.2.3.14 5T 4.2 AI2 absorption 49 2I2 electrojetindex 4.7 22 0Val 4.10 substorm ar0ral 4.6 auroralzone g.5 Beaufortyre 7.4.1 bioprospectinginpolarregions 6.7 blueice 5.22 bravewestwinds 7.3.3 Bryophyta 7.2.2.1 caivore 7.2.2.6 cetaceans 5.12 circumpolarcyclone rumDolardeepwater g.13 5.13 circumpolarvorteX 4.5 7.2.3.8 m0rant 4.11 c0smicnoise wimndinpolar 9.15 currentofeast 4.4 cISD 24
GB/41026?2021 8.12 volcan0 Deeeptiom 8.13 Duftekcomplex E EastAntareticshied 8.2 EIlsworthorogenicbelt 8.5 Eribursvolcan0 8.10 irn 6.10 irstyearice 9.23 ossilplants 7.3.5 ulmmar 7.2.3.7 Gadiformfish 7.2.1.1 Gamburtsevsubglacialmountains 8.14 geommagneticconjugaG3 4.3 glacier 6.1 Gondwanaland 8.7 g00seandduck 7.2.3.3 GreatWallStationAstrogeodeticOrigin 10.5 groundingline 6.11 9.28 iceclearing 6.12 icecorerecord 6.13 ieecrevassedeteetion 6.9 icedivide 7.1.3 iceedgebloom 9.25 iceoflandorigin 6.6 iceraftedsediments .22 9 iceridge 6.2 icesheet 6.5 icesheedischarge iceshelr 6.4 shelreavity 6.8 ice 6.3 iceberg 7.2.3.13 Jaeger 25
GB/T41026?2021 K KamchatkaCrab 7.2.4.1 katabaticwind 5.19 Lambertrift 8.11 Lichens 7.3.2 M meltpond 9.27 meteoroogicalobservationoficestation 5.1 milkyweather 5.5 multi-yearice 9.24 nacreouscoud 5.2 Notothenioideifish 7.2.1.2 owls 7.2.3.9 Pan-Africanorogeny 8.8 penguin 7.2.3.4 7.2.3.7 petrel 7.2.2.2 pinniped 5.9 polarair 5. .10 polaranticyclone 102 polar 2A ulthalprojection 7.2.3.1 polarbirds 414 polarlackout 4.8 polarcap A13 polarcapabsorption 5.15 polareastwindz0ne 5.10 Dolarhigh 3.2 polarinvestigation 4.16 Dolarion0Sphericconvectionm 5.1m polarlow 10.3 polarmapsymbols 5.14 polarnightjet 5.14 polarnightjet stream 3.4 polarobserVation 26
GB/41026?2021 polarscientifieresearehe\peditom 3.1 5.3 polarseasmoke 4.1 polarspaceenvironmentobserVation 5.3 polarsteamfog 5.2 polarstrat0sphericclod 3.2 polarSurVey Polar 11.2 SndrOme 5.13 polarV0rteX 4.15 Dolarwind 3.3 p0lar 9.28 p0lmya 7.1.2 p0lynyaec0SyStem Prydzorogenicbelt 8.6 PSG 5.2 psychrophile 7.4.2 hrophilicbaceria 7.4.2 7.4.3 'SychrOtolerant Psychrotolerantbacteria 7.4.3 ptarmigan 7.2.3.2 R rabbit 7.2.2.4 raftedie 9.21 Redkingcrab 7.2.4.1 rodent 7.2.2.3 RoSsorogeny 8.9 11.3 SAD 7.2.3.10 Sandpipers 10.1 SCARGPSEp0chCampaigns 7.2.4.4 seabutterfl 7.1.7 seaicebiota 9.17 seaiceconcentration g.19 seaiceedge 9. .18 seaicethicknesS 7.2.3.11 seagulls SeasonalAfreetiveDisorder 11.3 7.2.3.8 shag 7.2.4.4 sshelledpterop0d 7.2.3.13 skua 7.2.3.10 Snipes 9.20 Sn0Vice 27
GB/T41026?2021 5.8 Snowphotochemistry 7.2.4.3 SouthernOcean 7.1.1 SouthernOceanfo0dchain 9.16 Southern0ceanpolarfrOnt 11.4 7.2.3.5 water 9.12 9.8 10.4 SubglacialtOp0graphySurVeying SeasonalAffeetiveDisorder 11.4 ndr0ma 7.4.5 Superc00lingtolerance 7.2.3.12 ternS tidalerack 9.26 Iransantareticorogenicbbet 8.3 9.4 ranSp0larcurren tundraelimate 5.20 under-icebloom 7.1.4 WestAntarcticfoldedbelt 8.4 whiteout 5.5 Winter-overSyndrome 11.1 0.7 ZhongshanSatelliteTrackingStation 0.6 ZhongshanStationAstrogeodeticOrigin 28

极地科学考察术语GB/T41026-2021解读

GB/T41026-2021是我国首个针对极地科学术语的标准化文件,共收录了约500条术语及其定义,覆盖了极地地理、极地气象、极地生物、极地环境等方面。以下列举了一些重要的术语并进行解读:

南极协定

南极协定是于1959年12月1日在华盛顿签署的一项国际条约,旨在确保南极洲只用于和平目的,并禁止任何军事活动。该协定为南极洲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法律保障。

北极理事会

北极理事会是一个由8个国家和6个原住民组成的政府间组织,旨在协调各国在北极地区的政策和行动。其关注领域包括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海洋保护等。

冰川

冰川是一种大规模的冰体,由积雪经过压实、重结晶而形成。冰川通常在高山或极地等寒冷地区出现,是一种重要的水资源储备。全球分布有大约1600万平方公里的冰川,其中南极洲和格陵兰岛的冰盖占据了绝大部分。

极光

极光是一种自然现象,通常在地磁极附近的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是因为太阳活动引起的带电粒子进入地球大气层与气体碰撞而产生的,形成美丽的彩色光带。极光不仅是一种自然奇观,还是研究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的重要手段。

海冰

海冰是指在海洋表面形成的冰层,通常在极地气候条件下出现。海冰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包括反射太阳辐射、影响海洋循环、影响生物多样性等。

以上仅是极地科学考察术语GB/T41026-2021中收录的一小部分术语,但这些术语已经涵盖了极地科学研究的众多领域。希望本文能够为专业人士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术语。

冰架

冰架是一种海洋运动的冰川,通常在南极洲的海岸线上出现。冰架由形成在陆地上的冰流滑入到海洋中而形成,是南极洲周边海域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南极洲世界最大的冰架之一,兰伯特冰架上发生了大规模破裂事件。

极地科学站

极地科学站是用于极地科学研究的设施,通常由船只、飞机或者雪地车等交通工具进行补给。极地科学站在探索极地科学、天文学、气象学、地质学、海洋学等领域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在南极洲拥有中山站、昆仑站等多个极地科学站点。

极地生态系统

极地生态系统是指在极地地区形成的生态系统,包括极地海洋、冰盖和高山等环境下的各种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极地生态系统不仅对全球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着重要影响,还是探索地球生命演化、生态适应机制等方面的重要研究领域。

极地气候

极地气候是指北极圈和南极圈地区的特殊气候条件。由于接受的太阳辐射量非常少,这些地区年平均气温极低,且极端天气现象频繁。同时,由于海洋和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极地气候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本文介绍的仅仅是GB/T41026-2021标准中的一部分术语,而这些术语都与极地科学研究密切相关。希望通过本文,专业人士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术语,为极地科学研究提供更加准确和规范的专业术语支持。

极地科学考察术语的相关资料

和极地科学考察术语类似的标准

极地科学考察术语

膜分离技术 术语

蛋鸭营养需要量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蛋鸭营养需要量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蛋鸭营养需要量的编号:GB/T41189-2021。蛋鸭营养需要量共有76页,发布于2022-07-01
城镇排水用塑料检查井技术要求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城镇排水用塑料检查井技术要求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城镇排水用塑料检查井技术要求的编号:GB/T41048-2021。城镇排水用塑料检查井技术要求共有30页,发布于2022-07-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