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7036.1-2009

充气轮胎内胎第1部分:汽车轮胎内胎

Innertubeofpneumatictyres-Part1:Innertubeofmotorvehicletures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充气轮胎内胎第1部分:汽车轮胎内胎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充气轮胎内胎第1部分:汽车轮胎内胎的编号:GB/T7036.1-2009。充气轮胎内胎第1部分:汽车轮胎内胎共有5页,发布于2010-10-012010-10-01实施,代替GB7036.1-1997根据2017年第7号公告和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结论,自2017年3月23日起,该标准转化为推荐性标准,不再强制执行。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G41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83.160.10
  • 实施日期2010-10-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5页
  • 文件大小447.75KB

充气轮胎内胎第1部分:汽车轮胎内胎


国家标准 GB7036.1一2009 代替GB7036.11997 充气轮胎内胎 第1部分:汽车轮胎内胎 mnertuheofpneumatiectyres一 Part1:Inner tubeofmotorvehicletyres 自2017年3月23日起,本标准转为推荐性 标准,编号改为GB/T7036.1-2009. 2009-12-15发布 2010-10-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蹬委员会国家标准
根据国家标准公告(2017年第7 号)和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结论,本标准自2017 年3月23日起,转为推荐性标准,不再强制执行 GB7036.1一2009 前 言 本部分的第4章、7.1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GB7036《充气轮胎内胎》分为两个部分: -第1部分:汽车轮胎内胎 第2部分:;摩托车轮胎内胎 本部分为GB7036的第1部分,本部分代替GB7036.1一1997《充气轮胎内胎第1部分;汽车轮 胎内胎》. 本部分是参照日本工业产品标准JISD4231一1995《汽车轮胎内胎》,并结合国内外同类产品先进技 术和实际需要,对GB7036.1一1997进行修订的 本部分与GB7036.1一1997的主要差异 -对范围进行了修改(1997年版和本版的第1章) 对规范性引用文件进行了删减(1997年版和本版的第2章); 对物理性能中天然胶内胎老化后拉伸强度变化率指标进行了修改(1997年版和本版的表l); 气密性能要求,增加了气密性能试验方法(本版的4.5,6.2); 对试验方法进行了修改(1997年版和本版的第6章); 对标志和包装要求进行了调整(1997年版和本版的第7章); 增加了运输、贮存要求(本版的第8章、第9章); 删除了1997年版的附录A(提示的附录)“内胎规格、主要尺寸,基本参数” 本部分由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轮胎轮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三角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李/、宋敬连、王波、王克先、徐丽红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7036一1986,GB7036一1989,GB7036.1一1997
GB7036.1一2009 充气轮胎内胎 第1部分:汽车轮胎内胎 范围 GB7036的本部分规定了轿车充气轮胎、载重汽车充气轮胎内胎的要求、检验规则、试验方法、包 装、运输、贮存 本部分适用于轿车充气轮胎、载重汽车充气轮胎内胎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7036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 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519充气轮胎物理性能试验方法 GB1796轮胎气门嘴 材料的种类 根据内胎制造通常所用的材料分为A类和B类 天然胶或天然胶并用胶为A类,丁基胶或丁基胶 并用胶为B类 要求 4.1厚度 4.1.1最薄厚度 内胎上最薄厚度不小于单层厚度的70% 4.1.2厚度均匀性 除接头外,采用GB/T519规定方法取样,相同部位任何一点的厚度不应超过同一部位4点测定结 果平均值的士17.5%即冠部中心4点平均值、基部中心4点平均值、上模中心4点平均值、下模中心 4点平均值). 4.2规格 内胎规格应符合相应外胎的配套要求 4.3气门嘴 内胎气门嘴性能、尺寸,要求应符合GB1796的规定 4.4物理性能 内胎物理性能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物理性能和指标 标 指 项 A类 B类 8.4 拉伸强度/MPa l4.7 老化后拉伸强度变化率的绝对值/% 10
GB7036.1一2009g 表1(续 标 指 项 A类 B类 扯断伸长率/% 500 450 25 热拉伸变形/% 35 8.3 3.4 接头强度/MPa 习 胶垫气门嘴与胎身粘合强度/kN/m 3,5 习 有底座气门嘴与胶垫粘合强度/(kN/m 3,5 80 无底座气门嘴与胶垫粘合力/N 4. 5 气密性能 内胎应进行气密性检验 可任选6.2规定的试验方法中的一种,应符合其气密性能要求 4.6外观质量 内胎不应存在伤痕、裂口、气泡、海绵状,杂质等影响使用的外观缺陷 检验规则 抽样 每一规格的内胎,如每周产量超过10000条,以每两周产量为一批;如每周产量不超过10000条, 以每20000条为一批;如从生产日期起六个月内产量不足20000条的,则以从生产日期起六个月内为 一批 每批内胎抽取两条,按本部分中规定的要求,一条用于检查内胎的最薄厚度、厚度均匀性、物理性 能,一条用于检查气密性能 5.2检验 内胎应按5.1的规定抽样检验 凡出厂交付使用的内胎,应逐条检查外观质量 凡出厂交付使用的内胎应符合本部分的规定,凡不符合本部分规定的内胎不应出厂投人使用 试验方法 6.1单层厚度和物理性能 单层厚度、拉伸强度,老化后拉伸强度变化率、扯断伸长率、热拉伸变形、接头强度、胶垫气门嘴与胎 身粘合强度、有底座气门嘴与胶垫粘合强度、无底座气门嘴与胶垫粘合力试验按照GB/T519的规定 进行 6.2气密性能 充气停放试验 6.2.1 对内胎进行充气,待同一位置内胎断面周长约为内胎双倍平叠断面宽度的l10%,停止充气,拧紧 气门芯,并停放不小于24b 然后测量内胎的断面周长.若内胎的断面周长值下降不大于1%.视为合 格 反之应更换气门芯再次进行试验 若再次出现断面周长值下降大于1%,则视为不合格 6.2.2水槽试验 对内胎进行充气.待同一位置内胎断面周长约为内胎双倍平叠断面宽度的110%时,停止充 6.2.2.1 气,拧紧气门芯 6.2.2.2将内胎放人水槽,使内胎全部浸人水中,待水平静后,开始观察内胎各部分有无气泡逸出,若 在1min内无气泡逸出,视为合格 2
GB7036.1一2009 6.2.2.3若在气门芯处有气泡逸出,应更换气门芯重新进行试验,若在2nmin内无气泡逸出,仍视为合 格 若内胎其他部位有气泡逸出,应取出内胎并对内胎进行检查,可重复进行一次试验,若在1min内 无气泡逸出,视为合格 反之,则视为不合格 6.2.2.4大规格内胎若完全进人水中有困难,可分段浸人水中进行试验 产品标志和包装 标志 每条内胎应有下列清晰标志,其中a)和b)为永久性标志 a) 规格; b)商标、厂名或地名; 检验标记 c 除天然胶内胎外,在其圆周上应标有不小于2m宽的色别线 丁基胶内胎,其色别线为蓝色 丁基胶并用卤化丁基胶内胎,其色别线为绿色 丁基胶并用三死乙丙胶内胎,其色别线为红色 7.2包装 包装应符合外胎产品的需要 运输 在运输过程中,应防止任何机械损伤 8.1 8. 在运输过程中,应防止阳光直射,雨雪浸淋,不应与油类、润滑脂、酸、碱等有损伤内胎质量的物质 2 接触 8. 装卸以及转运途中,应防止由于垛码过高或过重而损伤码垛下面的装箱以及其中的产品 3 贮存 与外胎作为整体销售或出厂的内胎,随外脸贮存 9.1 9.2贮存期间的温度应在常温以下,距离热源1m以上 在自然通风的环境中存放 不应有太阳光 直射,不应使用高紫外线的光源 9.3贮存室内不应有任何能产生臭氧的装置或可能通过光化学作用产生臭氧的可燃气体或有机物 蒸气 9.4产品在贮存期间,不应与油类、润滑脂、酸、碱等有损伤内胎质量的物质接触 9 5 贮存期间应防止生物对产品的危害

一次性使用非灭菌橡胶外科手套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一次性使用非灭菌橡胶外科手套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一次性使用非灭菌橡胶外科手套的编号:GB/T24787-2009。一次性使用非灭菌橡胶外科手套共有9页,发布于2010-10-012010-10-01实施根据2017年第7号公告和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结论,自2017年3月23日起,该标准转化为推荐性标准,不再强制执行。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影像测量仪的验收检测和复检检测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影像测量仪的验收检测和复检检测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影像测量仪的验收检测和复检检测的编号:GB/T24762-2009。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影像测量仪的验收检测和复检检测共有18页,发布于2010-09-012010-09-01实施 下一篇
相关推荐

航空轮胎表面质量

载重汽车翻新轮胎

轿车翻新轮胎

充气轮胎修补

标签
化工专用仪器仪表 橡胶、塑料用机械 非金属化工机械设备 化工设备 化工机械 化工机械与设备零部件 化工机械与设备综合 火工产品 工业气体与化学气体 其他化工产品综合 照相级化学药品 磁记录材料 感光材料 感光材料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水处理剂 水处理剂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催化剂 催化剂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化学助剂 化学助剂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生化试剂、临床分析试剂 一般有机试剂、有机溶剂 一般无机试剂 化学试剂综合 染料 染料中间体 染料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颜料 颜料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涂料辅助材料 涂料 涂料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炭黑 再生胶 其他橡胶制品 医用和食品工业用橡胶制品 胶乳制品 橡胶密封件 胶管、胶带、胶布 轮胎 橡胶制品综合 胶粘剂 胶粘剂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合成橡胶 合成橡胶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塑料型材 合成树脂、塑料 合成树脂、塑料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合成材料综合 农药 农药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化肥、化学土壤调理剂 化肥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煤焦油加工产品 一般有机化工原料 基本有机化工原料 有机化工原料综合 其他无机化工原料 氧化物、单质 无机盐 无机酸、碱 无机化工原料综合 卫生、安全、劳动保护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电子计算机应用 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技术管理 标准化、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