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31911-2015

燃气燃烧器具排放物测定方法

Methodsfordeterminationofemissionsfromappliancesburninggaseousfuels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燃气燃烧器具排放物测定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燃气燃烧器具排放物测定方法的编号:GB/T31911-2015。燃气燃烧器具排放物测定方法共有20页,发布于2016-08-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P45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91.140
  • 实施日期2016-08-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20页
  • 文件大小476.84KB

燃气燃烧器具排放物测定方法


国家标准 GB/T31911一2015 燃气燃烧器具排放物测定方法 Methodsfordeterminatioofemisionsfromappliancesburminggaseousfuels 2015-09-11发布 2016-08-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31911一2015 目 次 前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测量系统、分析仪、辅助设备和附件 系统检验 取样 测试操作 计算方法 附录A(资料性附录)试验气及其特性 附录B(资料性附录)燃气燃烧排放物中NO,测定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实例 附录c(资料性附录)浓度单位换算及结果修正
GB/T31911一2015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20001.4一2001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燃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广东万家乐燃气具有限公司、迅达科 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尔热水器有限公司、博西 华电器(江苏)有限公司、北京菲斯曼供热技术有限公司,艾欧史密斯()热水器有限公司、广东美的 厨卫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成都前锋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浙江美大实业股份有限 公司、上海英盛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科恩电器有限公司、樱花卫厨(中 国)股份有限公司、创尔特热能科技(中山)有限公司、浙江帅丰电器有限公司、国家燃气用具质量监督检 验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斌、张金环,余少言,伍斌强、钟家淞,郑涛、刘松辉,李贵军、毕大岩,徐国平、 陈敦勇,徐德明、夏精,吴伟力、吴伟良.俞鲁锋,黄国金,夏国平,那于估、刘文博、于雪连 m
GB/T31911一2015 燃气燃烧器具排放物测定方法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燃气燃烧器具排放物中NO.,cO,cO和O测定的术语和定义,测量系统,分析仪、 辅助设备和附件,系统检验,取样,测试操作,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燃气燃烧器具的型式检验及其他检验中排放物的测定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6410家用燃气灶具 GB25034燃气采暖热水炉 C/T28中餐燃气炒菜灶 JF1059.1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JF1001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术语和定义 JF1001中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测量系统、分析仪、辅助设备和附件 4.1测量系统 4.1.1干法取样 测量系统见图1
GB/T31911一2015 " 店 11 说明: -取样器; -取样管路(带保温或伴热); 带冷凝水分离的冷凝器; -取样泵; 过滤器; 分配器 分析仪校准点 流量计; -烟气组分分析仪 10 -记录仪; 多余气体分流 1 图1干法取样测量系统图 4.1.2湿法取样 测量系统见图2 P 0 说明 -取样器; -取样管路(带保温或伴热); -取样泵; -过滤器; 分配器; 分析仪校准点 -流量计; -烟气组分分析仪 记录仪, 10 多余气体分流 图2湿法取样测量系统图
GB/T31911一2015 4.2分析仪 4.2.1种类 本标准适用下列测量原理的分析仪 a 利用化学发光法原理测量NO,浓度的分析仪 b)当N.浓度大于100×10-乡m=/m时,利用红外或紫外吸收原理测量No,浓度的分析仪; 利用红外或紫外吸收原理测量co和co浓度的分析仪 c dD 利用顺磁原理测量O浓度的分析仪 4.2.2示值误差 分析仪的示值误差不应超过士5% 4.2.3重复性 分析仪的重复性不应大于2% 4.2.4响应时间 从加人标准气开始至显示90%标明浓度的响应时间不应大于20s 4.2.5稳定性 1h内示值变化不应大于5% 4.2.6干扰 分析仪测量应考虑co..o,和H.o的干扰 可利用制造商提供的修正数据或者相同浓度的标准 气校正干扰 4.3辅助设备 4.3.1取样器 4.3.1.1 -般要求 取样器应采用不与被测样品发生化学反应且无吸附或弱吸附的材料制作,并应保证试样均质性 4.3.1.2带排烟管的非平衡式排烟燃具 DNI00及以上的姻管宜采用图3所示的取样器;DNl00以下的炯管可采用图4所示的取样器 应 在距烟道出口200mm处采集燃烧排放物试样,如图5所示
GB/I31911一2015 单位为毫米 8x1 d=0.97D d=0.90. d=0.83D d=0.75n 山=0.66D d=0,.56 d,=0.43n =0.25D 20 说明 热电偶 图3DN100及以上烟管用取样器 图4DN100以下烟管用取样器
GB/T31911一2015 单位为毫米 图5带排烟管燃具取样器的安装位置 4.3.1.3带排烟管的平衡式排烟燃具 带排姻管的平衡式燃具取样器及其取样位置应符合GB25034中的规定 4.3.1.4家用燃气灶具 家用燃气灶具取样器及其取样位置应符合GB16410中的规定 4.3.1.5商用燃气灶具 商用燃气灶具取样器及其取样位置应符合C/T28中的规定 4.3.2冷凝器或渗透干燥器 与试样接触的冷凝器材料应选用玻璃,聚四氟乙烯或不锈钢等材质,其容量应与取样气体流量和水 蒸气的浓度相匹配 冷凝器或渗透干燥器出口烟气的露点温度应在环境温度以下,冷却温度适宜在 2C5C之间,并应能快速回收冷凝液,以减少与试样接触 不应使用干燥剂 当使用渗透干燥方法时,干燥器管的二分之一应加热至气体露点以上至少15K,并应符合制造商 吹扫空气的要求 4.3.3过滤器 过滤器应安装在冷凝器与分配器之间,与试样接触的材料应采用不锈钢或玻璃等材质 过滤器尺 寸应根据取样气体流量和制造商提供的每单位面积流量数据确定 过滤器滤径不应大于1m,并应避 免过滤器上的沾污物与气体反应 4.3.4分配器 分配器材料应使用不锈钢或聚四氧乙烯等材质体积应尽量小且流量上限应保证供给每台分析器 所需的试样流量 每种分析仪应能与其单独连接,并应有排放系统通至室外.
GB/T31911一2015 4.3.5流量计 流量计材料应采用耐腐蚀材料,测量范围应根据各分析仪所需试样流量选择 4.3.6取样泵 取样泵与气体接触的材料应使用不与试样反应的聚四氟乙烯、不锈钢等材质制成 泵流量应至少 为系统中各分析仪所需流量总和的1.1倍 4.4附件 与试样接触的辅助设备器件,如调节器,阀门,管路,接头等,应采用不锈钢、聚四氟乙烯,玻璃等不 吸附且不与其发生化学反应的材料 当试样温度高于250C且需测定No,组分时,与其接触的部位不 应使用不锈钢材料 管路的直径应根据试样流量确定,宜为4mm8mm,但不应小于4mm 系统检验 5.1气密性检验 常压条件下在图1中的点1输人常压标准气体后,再在校准点7通人标准气体,两点测量值的差值 不应超过示值的士5% 分析仪前端的取样管路气密性检验应每月至少检验1次 5.2线性检验 线性检验应控制分析仪量程的0%、20%,50%、80%四个测量点;对于非线性校准曲线,应至少控 制分析仪量程的10个测量点,其每一点的偏差不应超过士5% 线性检验应每年或在设备维修后进行 取样 条件 6.1 燃具应使用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要求的试验气,并在其相适应供气压力的热流量下运行,在达到热平 衡状态下进行试验 6.2方法 取样可采用下列方法 干式消除水蒸气)取样法; 湿式取样法 6.3干法取样和配置 冷酰器或干燥器的上游管线应进行温度控制,应至少保持在水露点温度和试样气体酸露点温度以 上15K 6.4湿式取样和配置 遏式取样要求除符合干法取样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取样管路上不应有冷却器及干燥器 b分析仪上游取样管路温度至少保持在水露点和试样气体酸露点以上15K;
GB/T31911一2015 分析仪采用专门设计 e d)对试样中的水燕气应进行修正 测试操作 7.1 仪器预热 测量前,应按照制造商提供的说明书的要求设置仪器并达到稳定状态 7.2调整 需要时应对试验系统进行调整,通过管线直接将标准气体引人分析仪图1,校准点7;图2,校准点 6)中 调节流量、温度和压力并应与测量时一致,且应处于制造商规定的正常范围内 按下列步骤调节分析仪: D将零点气通人分析仪并调零; 然后通人约为满量程80%的已知浓度的标准气体并调节读数 b 再次通人零点气并检查读数是否为零,如果不为零重复上述操作 e) 7.3测试 当分析仪读数稳定后,按照相应产品标准的要求读取测试数据 计算方法 8.1干法试样 8.1.1使用干式取样法时,按式(1)和式(2)或式(3)计算 100 V=Va 100 g[(CO.. X=V [(cO.)m 或 21 x=V 一[O 式中: 干姻气中被测组分的浓度,以百万分之一10-m'/m'或%计; Vna 部分干烟气(含部分水燕气)中被测组分的浓度,以百万分之一10-“m'/m'或%; V 部分干烟气中的水蒸气含量,以百分数%; 过剩空气系数a=1时干烟气中cO或NO,浓度,以百万分之一10-”m/m'; X CO. 理论干烟气cO,最大含量,以百分数% 干烟气中co实测值,以百分数% CO. 2)md 干烟气中O实测值,以百分数% O)mg 8.1.2理论干烟气中CO的含量参见附录A 当烟气中的o含量大于14%时,测试无效 8.1.3
GB/T31911一2015 8.2 湿式试样 8.2.1 燃具无冷凝 燃具无冷凝时,按式(4)或式(5)进行计算修正 p[(CO)们] (4 X=Xm CO Va 或 21 (5 x =X 一[O 式中 -co或o,试验实测值.以百万分之 X 一10-看m/m计; Ve 理论湿烟气量以百万分之一m'/m Va -理论干烟气量,以百万分之一m'/m 8.2.2燃具有冷凝 燃具有冷凝时,按式(6),式(7)或式(8)进行计算修正 冷凝水量的修正 a 在理论空气量燃烧时产生的实际湿烟气量,按式(6)计算 M HI 273 M V =V V 6 0.,83036001000Q288 3.15210°Q 式中: V -理论空气量燃烧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实际湿烟气量,以百万分之一(m'/m')计; fwc M -燃具产生的冷凝水质量流量,单位为千克每小时(kg/h); H -燃气低位热值,单位为兆焦耳每立方米(MJ/m'); -燃具输人功率,单位为千瓦(kw) b)按照基准条件修正时,按式(7)或式(8)计算 [(cO), X=X l[CO门 或 21 Vfw X=X 8 -O 8.3试验测量不确定度 当对试验测试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时应符合JJF1059.1的规定,评定示例参见附录B 单位换算 8.4 浓度单位换算及结果修正参见附录c
GB/T31911一2015 附 录A 资料性附录 试验气及其特性 试验用燃气的类别,组分,热值和理论干烟气中co体积分数可按表A.1的规定取值 表A.1城镇燃气的类别及特性指标(15C,101.325kPau,干 热值/(MJ/m 相对密度 理论干烟气中 类别 试验气 体积分数/% CO体积分数/% H H H,) 0.4714 g(cH, 8.16 9,44 4.14 =8.7g( =50.9,p(N)=40.4 (N.)=41.2 0.501 9.03 10.37 5.38 g(CH)=12.7,g(H))=46.1l9( 3R g(CH,)=6.6,e(H.)=55.1,e(N)=38.3 0.445 7.87 9.16 3.33 e(CH.)=16.l,e(H)=31.7,e(N2=52.2 0.616 8.72 9.92 6.47 e(CH 62.9,g(N)=28.7 0.368 9.29 10,78 3.84 g(CH 13.3,g(H =57.5g(N)=29.2 0.396 10.40 l11.98 5.31 4R g(CH 5.9g(H)=67.3g(N)=26.8 0.339 8.88 0.37 2.90 oCH 41.3.e(N 40.6 0.522 10.38 1 1.83 6.64 19,e(H.)=54,e(N.)=27 0.404 11.98 13.71 6.54 e((CH 工 e(CH=25,e(H.)=48,e(N)=27 0.433 13.41 15.25 7.57 5R g(CH)=18,e(H2)=55,g(N)=27 0.399 11.74 13.45 6.34 煤 g(CH =29,g(H)=32,g(N =39 0.560 13.13 14.83 8.38 g(CH)=22,e(H.)=58,g(N)=20 0.356 13.41 15.33 6.95 p(CH)=29,g(H)=52,g(N)=19 0.381 15.18 17.25 7.97 6R 13.51 15.45 g(CH)=22g(H 0,347 6.93 CH=34,e(H 0.513 15.14 17.08 8.80 35e(N=31 g(G e(CH,=27,e(H. 60,e(N.)=13 0.317 15.31 7.59 17.46 g(CH)=34,e(H,)=54,g(N,)=12 0.342 17.08 19.38 8.34 7R g(CH)=25,g(Hg)=63,g(N,)=12 0.299 14.94 17.07 7.28 g(CH)=40,g(Ha)=37,g(N2)=23 0.470 17.39 19.59 9.23 g(CH)=32.5p(air)=67.5 0.855 11.06 12.28 l11.74 1.87 9(CH)=34.9,p(air)=65,1 0.845 13.19 11.74 3T 天 0.594 8.94 6.27 CH,)=16.0,g(H)5 4.2,g(N,) 10.18 34. 49.8 e(CH=30.1, 0.866 10.24 11.37 11.74 1,p(air)=69.9 然 e(CH)=41,g(air)=59 0,818 13.95 15,49 11.74 p(CH)=44,p(air)=56 0.804 14.97 16.62 11.74 4T 9(CH)=22,g(H)=36,g(N.)=42 0.553 1l.16 2.67 7.40 g(CH)=38,g(air)=62 0.831 12.93 14.36 l1.74
GB/T31911一2015 表A.1(续 热值/(MJ/m 相对密度 理论干烟气中 类别 试验气 体积分数/% CO体积分数/% H H. 2(N.)=46.6 0.747 18.16 20.18 10,65 (CH)=53.4,p( e(CH)=56.7,g(N)=43.3 0.733 19.29 21.42 10,77 6T e(CH)=41.3,g(H)=20.9,e(N,=37.8 0.609 16.18 18.13 9.36 g(CH)=50.2,g(Ng)=49.8 0.760o 17.08 18.97 10.51 天 0,2 (CH)=86,g(N)=14 0.613 29.25 32.49 11.52 燃 10T g(CH)=80,g(CH)=7,g(N2)=13 0.678 33.37 36.92 11.,92 27.89 C 0.629 30.98 =82,p(N 11.44 e(cH)=100 0.555 37.78 11.74 34.02 e(CH)=87,e(GH)=13 0.684 41.03 45.30 1.53 电 12T g(CH.)=77,e(H)=23 0.443 28.54 31.87 11.01 g(CH)=92.5,g(N.)=7.5 0.586 31.46 34.95 l1.63 0,l,3 g(CH)=100 l.550 88.00 95.65 13.76 19Y 2,3 g(CH)=100 l.476 82.78 88.52 15,06 g(C,Hm)=100 0,l 14.06 2.079 116.48 126.21 22 (CH.)=100 1.476 82.78 88.52 15.06 化 e(CH=100 1.550 88.00 95.65 13,76 e(CH,)=75,e(CH)=25 1.682 95.12 103,29 13.85 气 p(CH)=100 2.079 116.48 126.21 14.06 20y g(CH,)=100 1,476 15,06 82.78 88.52 g(CH,)=100 1.550 88.00 95.65 13.76 注1,空气的体积分数g(O.)=21%,p(N.)=79% 注2;试验气;0基准气1黄焰和不完全燃烧界限气,2回火界限气,3脱火界限气 10o
GB/T31911一2015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燃气燃烧排放物中No,测定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实例 B.1概述 B.1.1试验方法 按本标准第5章、第6章、第7章和第8章的要求开展试验,采用干式取样法试验气为天然气12T 的黄焰和不完全燃烧界限气 B.1.2评定依据 JF1059.1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CNAsGL.05;2011测量不确定度要求的实施指南 B.1.3检测使用的仪器设备 试验用设备性能如下: 气体分析仪: 检测的最大允许误差;士1%,分辨力1%;co检测的最大允许误差;士1%,分辨力0.5% NO, 标准气体;扩展不确定度丝=1%k=2). B.2测量模型 根据式(1)和式(3)可得式(B.1) [(cO).] X=Vm B1) ( ECO 式中: 过剩空气系数a=1时干烟气中cO或NO,浓度,以百万分之一(10-“m'/m')计; V, 干烟气中CO或NO,浓度,以百万分之一(l0m'/m')计; nmd (cO. 理论干烟气cO 最大含量,以百分数%)计; 干烟气中co试验实测值,以百分数(%)计 CO)m B.3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和预评定重复性 B.3.1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 综合各种因素的影响将各输人量(co),和v的重复性归人到输出量x的重复性中考虑,从 而不必分别求取各输人量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 燃气燃烧排放物中NO,测定结果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及其评定方法见表B.1 11
GB/T31911一2015 表B.1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及其评定方法 序号 不确定度的来源 采用评定方法 NO 检测仪导致的标准不确定度a B类 .1 NO 检测仪允差导致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im 11.2 B类 No,检测仪分辨力导致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is 标准气体导致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 1l.3 B类 CO检测仪导致的标准不确定度ug 2.1 CO检测仪允差导致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a B类 B类 2.2 CO检测仪分辨力导致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经 标准气体导致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s B类 2.3 A类 测量重复性导致的不确定度u 此处可忽略 样品代表性不够导致的不确定度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公式见式(B.2): u.(X)=、a十u B.2 B.3.2预评定重复性 事先对燃气燃烧器具排放物中NO,进行10次重复独立测量,测量结果见表B.2,理论干烟气中 cO的含量为l1.53% 表B.2进行10次独立重复测量的测量值 炯气中CO实测值 烟气中NO,实测值 烟气中NG实际值 样号 CO)/% V/(10-看m/m' r;/(10-"m'/m' 48 4.2 131.7 4.2 46 126.,2 45 4.2 123,4 134. 4." 49 4?7 4.3 125.,9 42 4.1 118.0 4.I 45 126.4 4.3 47 125,9 4.3 48 128.6 10 45 4.1 126.4 126.7 算术平均值x 4.29) 实验标准差s() 采用贝塞尔公式计算其实验标准差s(.r),计算公式见式(B.3) 12
GB/T31911一2015 X3 .r s(.r (B.3 10 B.4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B.4.1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由测量重复性导致的标准不确定度为A类标准不确定度u入 实验数据 试验中进行了2次测试,具体数据见表B.3 表B.3实验数据 烟气中CO实测值 烟气中NO实测值 炯气中NO实际值 样号 cO./% Vmd/(I0”m'/m' r;,/(10-m'/m 4?7 4.1 132.1 45 4.1 126.4 算术平均值x 129.3 重复性引起的不确定度;测试结果取两次测试的算术平均值u,按式(B.4)计算 S(.r B.4) lA V1 式中 -为获得测试结果时的实际测试次数 m=2. 1 由式(B.4)计算得出的算术平均值uA,如下 4.29 =3.03 lA V区 由式(B.4)计算得出相对标准不确定度M,如下 3.03 =2.34% A 129.3 自由度u=10一1=9 B.4.2B类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B.4.2.1No检测仪导致的V测量的标准不确定度u B.4.2.1.1仪器误差导致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im NO,检测仪最大允许误差为士1%,服从均匀分布,包含因子k1=/,区间半宽度a1=1%,由此 导致的标准不确定度u,见式(B.5) a B5 ( u k1 ,如下 由式(B,5)计算得出的标准不确定度uir, 1% =0.58% l11 v 13
GB/T31911一2015 B.4.2.1.2分辨力导致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ia NO,检测仪分辨力为1%,服从均匀分布,包含因子k1!=/,区间半宽度a1g=0.5%,由此导致的 标准不确定度ui3,见式(B.6) a12 B.6 u12 k12 ,如下 由式(B.6)计算得出的标准不确定度Mn 0.5% =0.29% 12, V B.4.2.1.3标准气体引入的不确定度 检测仪器通过4点来建立标准曲线,根据证书给出每点的标准气体值的扩展不确定度,得到的区间 半宽度均a;=1%,包含因子k;=2,由此导致的每点的标准不确定度ui,ui,,见式(B.,7),式(B.8). u3,=a3/k1 B.7 由式(B.7)计算得出的标准不确定度 ,如下 M13" 1% =0.5% 13 2 B.8) 4i3 13 由式(B.8)计算得出的标准不确定度u,如下 u13,=1%(n=4 B.4.2.1.4各分量的合成 由于l a,和ui不相关,采用方和根方法合成得到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见式(B.9) 41lr\412r u=认十 (B,9 由式(B.9)计算得出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如下 ui=O.58%十O,29%干I%=1.19% B.4.2.2CO. 检测仪导致测量(co_的标准不确定度 B.4.2.2.1仪器误差导致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2n CO检测仪最大允许误差为士1%,服从均匀分布,包含因子k=,区间半宽度a=1%,由此 导致的标准不确定度u,见式(B.10): 42 B.10) ua k 由式(B.10)计算得出的标准不确定度u,如下: % 0.58% 21 B.4.2.2.2分辨力导致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co检测仪分辨力为0.5%,服从均匀分布,包含因子k;=.区间半宽度a=0.25%.由此导致 的标准不确定度u2,见式(B.ll): 14
GB/T31911一2015 a22 B.11 u22 k2 由式(B.11)计算得出的标准不确定度u,如下: 0.25% =0.14% l22r V3 B.4.2.2.3标准气体引入的不确定度 检测仪器通过4点来建立标准曲线,根据证书给出每点的标准气体值的扩展不确定,得到的区间半 宽度均aa=1%,包含因子ka=2,由此导致的每点的标准不确定度ua,us,见式(B.12、式(B.13): (B.12 423=a23/尺3 由式(B.12)计算得出的标准不确定度u,如下 1% =0.5% u237 B.13) ( u13n uis 由式(B.13)计算得出的标准不确定度uir,如下 ,=1% u13r" B,4.2.2.4各分量的合成 由于u,u,和u,不相关,采用方和根方法合成得到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见式(B,14) (B.14 =干u十u 由式(B.14)计算得出的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如下 u=、O.58%O.14%%=.17% B.4.2.3B类标准不确定度ue" B类标准不确定度uw可用式(B.15)求得 uw=/,十4 B.15) 由式(B.15)计算得出的B类标准不确定度u,如下: =1.67% ur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 B.4.3 由下式计算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e,见式(B.16) =、干u (B.l16 lucr 由式(B.16)计算得出的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如下 u=2.34%干(.7%T=2.62% B.4.4相对扩展不确定度评定 取包含因子人=2.NO,浓度检测结果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 u=kue,=2×2.62%=5.24% 所以u=6%(k=2 B,4.5不确定度汇总 表B.4汇总了NO.测量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 15
GB/T31911一2015 表B4No测量不确定度汇总表 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序号 符号 数值 不确定度来源 类型 分布 包含因子 2.34% 重复性导致的不确定度 正态 LdA, NO检测检测仪导致的标准不确定度 NO,检测检测仪允差导致的标准不确定度 B y感 2.1 均匀 0.58% (11 2.2 NO检测检测仪分辨力导致的标准不确定度 B 均匀 y5 0.29% u12r 2.3 标准气体引人的标准不确定度 B 正态 1% l13 检测检测仪导致的标准不确定度 C(O 0.58% 检测检测仪允差导致的标准不确定度 均匀 3.1 CO B V ual B 0.14% 检测检测仪分辨力导致的标准不确定度 均匀 3.2 CO V u地 标准气体引人的标准不确定度 B 正态 1% 3.3 u2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2.62% e 相对扩展不确定度u=6% B.5报告检测结果和扩展不确定度 燃气燃烧器具排放物中No,的测量结果为:Xi=129.3×10-"m/m; 其扩展不确定度为u一6%,包含因子人" =2 16
GB/T31911一2015 附 录c 资料性附录 浓度单位换算及结果修正 C.1浓度单位换算 C.1.1将浓度10-!m/m换算为mg/Mw 将浓度单位10-“m'/m换算为mg/M可按式(C.1)计算 Va X =0.948×X .C.1 mm×d× nme/ 厅 式中: X 以mg/MJ为单位的浓度值 eg/MU 以10-"m'/m'为单位的浓度值; X m) 被分析组分的密度,co为1.251kg/m',No,为2.054kg/m(以NO,计 d c.1.2将浓度10-nm/m换算为mg/kwh) 将浓度单位为10-m/nm换算为mg/(kwh)可按式(c.2)计算 V =3.413×X×d× X[me/kw.h] (C.2 H 式中: -以mg/kW h)为单位的浓度值 X四aw 空气温度,湿度对No,测量的影响 燃烧空气的温度、湿度对NO浓度均有影响,将N的测量值修正到空气温度20C,湿度10g/kg 状况下,以此避免由于空气状况的差异所造成的No浓度值的差异,修正公式见(C.3) a.02xNO-0.34 No.=No. + -×(hm一10)十0.85×20一Tm (C.3 -0.又 -I可 式中: NO. 空气温度20C,湿度10g/kg时的NO浓度值,单位为毫克每千瓦时[mg/kw h)] NO, -实测值NO,浓度值,适用范围50mg/(lkWh)~300mg/(kw h),单位为毫克每千瓦 时[mg/(kw h)]; -实测时的空气温度,适用范围15C一25C,单位为摄氏度(C) h, -实测时的空气湿度,适用范围5g/kgl5g/kg,单位为克每千克(g/kg).

燃气燃烧器具排放物测定方法GB/T31911-2015

燃气燃烧器具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类家用电器,它们能够为我们提供热水、热气等实用功能。然而,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于燃气燃烧器具的排放物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在此背景下,GB/T31911-2015标准应运而生,该标准规定了燃气燃烧器具排放物的测定方法。

标准内容

GB/T31911-2015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术语和定义
  • 实验室环境
  • 试验样品
  • 测试设备
  • 数据处理

测试过程

在进行燃气燃烧器具排放物的测定时,需要按照GB/T31911-2015标准的要求进行以下测试:

  1. 静态点火试验
  2. 动态点火试验
  3. 部分负荷试验
  4. 维持稳定燃烧试验
  5. 低温启动试验

测试结果解读

通过上述测试,我们可以得到燃气燃烧器具排放物的多种数据指标,包括CO、NOx、SOx、PM等。在对这些指标进行解读时,我们需要了解它们的意义和标准限制。

  • CO:一氧化碳,可引起中毒和窒息,标准限值为每千瓦时不超过100mg。
  • NOx:氮氧化物,会产生酸雨并加剧光化学烟雾,标准限值为每千瓦时不超过80mg。
  • SOx:硫氧化物,可引起眼部刺激和哮喘,标准限值为每千瓦时不超过50mg。
  • PM:颗粒物,可影响空气质量和健康,标准限值为每千瓦时不超过30mg。

结论

燃气燃烧器具排放物的测定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家用电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因此,在使用燃气燃烧器具时,我们需要选择符合GB/T31911-2015标准的产品,并定期进行排放物测定。

和燃气燃烧器具排放物测定方法类似的标准

户外燃气燃烧器具

绝热材料最高使用温度的评估方法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绝热材料最高使用温度的评估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绝热材料最高使用温度的评估方法的编号:GB/T17430-2015。绝热材料最高使用温度的评估方法共有9页,发布于2016-08-01
玻璃纤维耐化学介质分析方法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玻璃纤维耐化学介质分析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玻璃纤维耐化学介质分析方法的编号:GB/T31957-2015。玻璃纤维耐化学介质分析方法共有6页,发布于2016-08-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