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35536-2017

酵母浸出粉检测方法

Examinationmethodsofyeastextractpowder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酵母浸出粉检测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酵母浸出粉检测方法的编号:GB/T35536-2017。酵母浸出粉检测方法共有8页,发布于2018-07-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G66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07.080
  • 实施日期2018-07-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8页
  • 文件大小525.13KB

酵母浸出粉检测方法


国家标准 GB/T35536一2017 酵母浸出粉检测方法 Examinationmethodsofyeastextractp0wder 2017-12-29发布 2018-07-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35536一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87)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牛牛基因技术有限公司、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昌勤、牛刚、李啸、苏德模、马仕洪、杨美琴、伍业旭、杨馨、罗必英
GB/35536一2017 酵母浸出粉检测方法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酵母浸出粉作为培养基原料的质量检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药品、食品、化妆品或其他类别微生物检验用培养基中酵母浸出粉的质量检测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789.2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培养基和试剂的质量要求 GB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灰分的测定 GB5009.4 GB5009,11一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呻及无机呻的测定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 GB5009.12 GB5009.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的测定 GB5009.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 GB5009.4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氯化物的测定 GB5009.12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氨基酸的测定 GB/T668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235302009酵母抽提物 药典2015年版四部澄清度检查法通则0902 药典2015年版四部氮测定法(通则0704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酵母浸出粉yeastextraetpowder 新鲜酵母经自溶分解,提炼精制而成的黄色或棕黄色可溶性粉末,富含多肽、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 及碳水化合物的混合物,可作为培养基中微生物生长的营养源 3.2 耐热菌数countofheatresistantmicroorganisms 酵母浸出粉中存在的具有热抗性的微生物数量,主要为耐热芽袍菌 酵母浸出粉耐热菌数为10% 酵母浸出粉溶液沸水浴中处理30nmin后,接种至胰酪大豆陈琼脂(TSA)平板计数得到的菌落数,以 CFU/g表示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GB/T35536一2017 CFU;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units) TsA;胰酪大豆陈琼脂培养基(soybean-caseindigestagar) broth TsB,胰酪大豆膝液体培养基(soyte bean-caseindigest 标准菌株 5 铜绿假单胞菌(Pse eudomonasaergimosa)[CMCc(B)10104]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hyococcusaureus)[CMCc(B)26003] 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utews[CMCCc(B)28001] 枯草芽袍杆菌(Bacillussubtilis)[CMcc(B)63501 乙型副伤寒沙门菌(SsalmonellapararyphiB)[CMCC(B)50094] 白色念珠菌(Candidaabicans)[CMCc(F)98001] 6 试剂和溶液 6.1总则 除非另有规定,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在未特别注明时,按照GB4789.28规定执行 水应符 合GB/T6682三级水的规定 未注明何种溶液配制时,均指水溶液 未注明何种条件下灭菌时,均指 121、15min高压灭菌 6.20.5%磷酸氢二钾 称取5gK.HPO加水定容至1000ml 6.31mol/儿氢氧化钠 称取40gNaOH加水定容至1000mL 6.40.9%灭菌氯化钠溶液 称取9gNaCI加水定容至1000mL,灭菌后备用 6.51mol/1氢氧化钾 称取56只氢氧化钾加水定容至1000mL 6.61mol/1盐酸 取浓盐酸约90mL,加水适量使成1000ml,摇匀备用 6.7IsA 胰酪蛋白陈15g,大豆陈5g,氯化钠5g,琼脂15g,水1000ml 6.8ISB 胰酪蛋白陈17g,大豆陈3g,氧化钠5g,葡萄糖2.5g,磷酸氢二钾(钠)2.5g,水1000ml. 检测方法 7.1外观 取样品适量,置明亮处,自然光下肉眼观察色泽和性状
GB/35536一2017 7.2理化指标 7.2.1pH 配制2%水溶液,采用玻璃电极测定灭菌后的pH值 同一样品两次测定值之差应不超过0.04 7.2.2水分 按照GB5009.3规定执行 7.2.3灰分 按照GB5009.4规定执行 7.2.4澄清度 取样品适量,制备2%水溶液,灭菌后放置至室温,按照《药典)2015年版四部澄清 度检查法(通则0902)第一法目视法)执行 7.2.5磷酸盐沉淀 取样品适量,以0.5%磷酸氢二钾(0.03molL)溶液制备成2%溶液,如需要,调节plH7.5士0.1,121 " 高压灭菌30nmin,置20C士10C冷却,冷却后平衡30min观察是否有沉淀 7.2.6碱性沉淀 取样品适量,配制成2%水溶液,以1mol/儿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H8.5士0.5,121C高压灭菌 30min,置20C士10C冷却,冷却后平衡30min观察是否有沉淀 7.2.7氯化钠 按照GB5009.44一2016中规定的第一法执行 7.2.8总氮 按照《药典》2015年版四部氮测定法(通则0704)规定的方法执行 7.2.9氨基酸态氮 按照GB/T23530-2009中6.5规定的方法执行 7.2.10总游离氨基酸 按照GB5009.124规定执行,取消水解步骤,样品称取后直接用pH2.2的缓冲液1mL溶解后供测 试用 分别测量各单个氨基酸后含量加和为总游离氨基酸 7.2.11总水解氨基酸 按照GB5009.124规定执行 分别测量各单个氨基酸后含量加和为总水解氨基酸 7.3卫生指标 7.3.1 总碑 按照GB5009.ll一2014规定的第一法执行
GB/T35536一2017 7.3.2 铅 按照GB5009.12规定执行 7.3.3汞 按照GB5009.17规定执行 7.3.4 镖 按照GB5009.15规定执行 7.4微生物指标 7.4.1耐热菌数 7.4.1.1供试液制备 取样品(待测酵母浸出粉)10g,加0.9%灭菌氯化钠溶液至100ml,摇匀,制成1:10供试液,置沸 水浴处理30min,冷却 7.4.1.2接种培养 取7.4.1.1中1:10供试液1ml至无菌平皿,倾注灭菌TSA约20mL,摇匀,每一供试液稀释级至 少平行制备2个TsA平板,凝固后倒置于33C士2C培养48h 7.4.1.3菌落计数 点计7.4.1.2培养后TsA平板上的菌落数(CFU),以同一稀释级TSA平板菌落数的平均值乘以稀 释倍数报告样品中的耐热菌数结果 若TsA平板无菌落,结果以<10CFU/g计 7.4.2细菌色素生成能力 7.4.2.1待测平板制备 取样品(待测酵母浸出粉)20g,氧化钠5g,琼脂15g,水1000ml,混匀,必要时,用1mol/儿氢氧 化钾或1nmol/L盐酸调节pH7.0土0.5,灭菌后室温放置至约45C,约20tmL/倾注无菌平皿,冷却, 制成待测平板 7.4.2.2对照平板制备 配制胰酪大豆陈琼脂培养基,灭菌后室温放置至约45,约20mL/皿倾注无菌平皿,冷却,制成对 照平板 7.4.2.3 工作菌悬液制备 分别接种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至TSB培养管,置33笔士2C培养22h士2h 后,以0.9%灭菌氯化钠溶液10倍倍比稀释制成系列浓度的菌悬液 分别取各稀释级菌悬液1ml至无菌平皿,随后参照7.4.1.2、7.4.1.3步骤操作,计数确定各稀释级 菌悬液中的菌数 选取系列菌悬液中计数为10CFU/mL稀释级的菌悬液作为工作菌悬液
GB/35536一2017 7.4.2.4接种培养 分别取7.4.2.3中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藤黄微球菌工作菌悬液(不超过0.2mL/皿) 同法涂布7.4.2.1中待测平板和7.4.2.2中对照平板,每种平板至少平行涂布3个 33C士2C倒置培 养36h士12h,培养期间观察各平板上的色素产生时间 7.4.2.5结果观察 36h士12h内,参照对照平板,观测接种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藤黄微球菌的待测平板 上是否出现明显色素 规定时间内,若对照平板未见色素表明检测体系有偏差,应重新检测 7.4.3 促生长能力 7.4.3.1 待测培养管制备 取样品(待测酵母浸出粉)适量,制备2%水溶液,必要时用1mol/L氢氧化钾或1mol/1盐酸调节 pH7.0士0.5,灭菌后无菌分装成10mL/管(中试管),或200nL/孔(96孔酶标板),作为待测培养管 7.4.3.2对照培养管制备 配制胰酪大豆陈液体培养基,灭菌后无菌分装成10mL/管,或200L/孔,作为对照培养管 7.43.3工作菌悬液制备 按照7.4.2.3方法制备藤黄微球菌、枯草芽袍杆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白色念珠菌系列菌悬液 按照7.4.2.3方法计数确定各菌悬液中的菌数 选取各菌株菌悬液中菌数在10CFU/ml100CFU/mL范围内的稀释级,以及再经0.9%灭菌氧 化钠溶液10倍倍比连续稀释2级的稀释级,分别作为10'CFU/ml,1o'CFU/ml、1CFU/ml3个稀 释级的工作菌悬液 7.4.3.4接种培养 分别取7.4.3.3中藤黄微球菌、枯草芽袍杆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白色念珠菌10'CFU/mL、 10CFU/mL、1CFU/mL3个稀释级的工作菌悬液各lmL,分别接种至7.4.3.1待测培养管(中试管, O mL/管)和7.4.3.2对照培养管(中试管,10mL/管) 每一稀释级工作菌悬液平行接种每一种培养管 均不少于3管 若采用96孔酶标板进行实验,上述工作菌悬液应依次上推一个稀释级,即采用相应10CFU/mL、 10'CFU/ml,10CFU/ml3个稀释级的工作菌悬液,每孔分别接人各稀释级工作菌悬液20AL,每稀 释级工作菌悬液平行接种不少于6孔 各培养管(孔)置33C士2C培养36h士12h,观察记录待测培养管和对照培养管阳性生长管 孔)数 7.4.3.5结果观察 在相同观察时间点分别累计每一菌株待测培养管和对照培养管的阳性生长管(孔)数,按式(1)计算 待测培养管对藤黄微球菌、枯草芽袍杆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白色念珠菌的促生长能力 ×100% R=
GB/T35536一2017 式中 促生长能力 R 待测培养管阳性生长管(孔)数; 对照培养管阳性生长管(孔)数

酵母浸出粉检测方法GB/T35536-2017

酵母浸出粉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原料,在食品工业中有广泛应用。然而,由于其易受污染以及存在过期变质的可能性,酵母浸出粉在生产和销售中需要进行检测。为了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度,我们采用了符合GB/T35536-2017标准的检测方法。

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样品制备:将待测样品加入到含有缓冲液的管中,振荡混匀后离心分离。
  2. DNA提取:使用DNA提取试剂盒对上述沉淀物进行提取。
  3. PCR扩增:采用特异性引物对DNA进行PCR扩增。
  4. 凝胶电泳:将PCR扩增产物进行凝胶电泳,通过比对标准质控品的带型,确定样品中是否含有目标酵母。

该检测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 高灵敏度:该方法可以检测到非常低浓度的酵母浸出粉,提高了检测的可靠性;
  • 高准确性:采用高度特异性引物,能够识别目标DNA并避免误报;
  • 快速便捷:整个检测过程不需要耗费太多时间和人力成本,适用于大规模生产和销售场合;
  • 经济实用:该方法所需试剂和设备价格相对较低,适用于各类企业。

总之,酵母浸出粉检测方法GB/T35536-2017是一种高效、准确、可靠的检测方法,为食品工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大豆、油菜中外源基因成分的测定膜芯片法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大豆、油菜中外源基因成分的测定膜芯片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大豆、油菜中外源基因成分的测定膜芯片法的编号:GB/T35535-2017。大豆、油菜中外源基因成分的测定膜芯片法共有18页,发布于2018-07-01
高通量基因测序结果评价要求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高通量基因测序结果评价要求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高通量基因测序结果评价要求的编号:GB/T35537-2017。高通量基因测序结果评价要求共有8页,发布于2018-07-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
标签
化工专用仪器仪表 橡胶、塑料用机械 非金属化工机械设备 化工设备 化工机械 化工机械与设备零部件 化工机械与设备综合 火工产品 工业气体与化学气体 其他化工产品综合 照相级化学药品 磁记录材料 感光材料 感光材料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水处理剂 水处理剂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催化剂 催化剂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化学助剂 化学助剂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生化试剂、临床分析试剂 一般有机试剂、有机溶剂 一般无机试剂 化学试剂综合 染料 染料中间体 染料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颜料 颜料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涂料辅助材料 涂料 涂料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炭黑 再生胶 其他橡胶制品 医用和食品工业用橡胶制品 胶乳制品 橡胶密封件 胶管、胶带、胶布 轮胎 橡胶制品综合 胶粘剂 胶粘剂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合成橡胶 合成橡胶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塑料型材 合成树脂、塑料 合成树脂、塑料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合成材料综合 农药 农药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化肥、化学土壤调理剂 化肥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煤焦油加工产品 一般有机化工原料 基本有机化工原料 有机化工原料综合 其他无机化工原料 氧化物、单质 无机盐 无机酸、碱 无机化工原料综合 卫生、安全、劳动保护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电子计算机应用 基础标准与通用方法 技术管理 标准化、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