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3391.1-2009

玉米大、小斑病和玉米螟防治技术规范第1部分:玉米大斑病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controlofnortherncornleafblight,southerncornleafblightandasiancornborer-Part1:Northerncornleafblight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玉米大、小斑病和玉米螟防治技术规范第1部分:玉米大斑病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玉米大、小斑病和玉米螟防治技术规范第1部分:玉米大斑病的编号:GB/T23391.1-2009。玉米大、小斑病和玉米螟防治技术规范第1部分:玉米大斑病共有7页,发布于2009-10-012009-10-01实施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B16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65.020
  • 实施日期2009-10-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7页
  • 文件大小520.16KB

玉米大、小斑病和玉米螟防治技术规范第1部分:玉米大斑病


国家标准 GB/T23391.1一2009 玉米大、小斑病和玉米蜈防治技术规范 第1部分:玉米大斑病 Iechmicalspeeifieationforcontrolofnortherncornleafblight. southerncornleafblightandAsiancornborer PPart1:Northerncornleafblight 2009-03-27发布 2009-10-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蹬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23391.1一2009 前 言 GB/T23391《玉米大、小斑病和玉米蜒防洽技术规范》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1部分:玉米大斑病; 第2部分玉米小斑病; 第3部分:玉米螟 本部分是GB/T23391的第1部分 本部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农业部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陈捷、王振营、何康来、阎素
GB/T23391.1一2009 玉米大、小斑病和玉米蜈防治技术规范 第1部分:玉米大斑病 范围 GB/T23391的本部分规定了玉米大斑病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本部分适用于各类玉米的田间大斑病防治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23391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 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 部分 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 GB/T8321.2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二) GB/T8321.3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三 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四) GB/T8321.5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五 GB/T8321.6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六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于适用于GB/T23391的本部分 3.1 玉米大斑病northermleafbight Lenardss,无性态为大班突肮泡尚 由大斑刺球腔菌[Setoshaeriaturcicaluttrell Erserohilumturcicum(Pass,.Leonardetsuggs]所引起的以叶部症状为主的玉米病害 3.2 抗病品种diseaseresistantvariety 经人工接种鉴定确认对玉米大斑病抗性水平为中抗至高抗程度的玉米品种 agriculturalcontrol 农业防治 利用改进的耕作栽培技术达到控制玉米大斑病发生和发展的方法 化学防治chemiealcontrol 利用化学合成的杀菌剂控制玉米大斑病发生和发展的方法 玉米大斑病防治的原则 玉米大斑病防治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通过农业防治措施改善和提高品种抗病性、减轻病原菌对玉 米品种的侵染,必要时辅以化学防治措施
GB/T23391.1一2009 种植抗病品种 51抗病品种选择 品种抗病性应经过人工接种鉴定评价 品种抗病性的调查时期为玉米乳熟后期 玉米大斑病常发 区和重发区,应选择种植对大斑病表现为高抗、抗的品种 抗病品种含有不同的抗大斑病单基因(Ht1、 Ht2、Ht3和HtN)或基因组合 应针对当地的大斑病病原菌生理小种组成推广种植抗病品种,同时要 避免将含单一抗性基因品种过度大面积推广 品种对大斑病抗性评价 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病情分级采用9级制,观测部位为整个植株,重点在果穗上一叶和下二叶,并 依表1中的病情分级评价品种抗病性 表1玉米对大斑病抗性鉴定病情分级和抗性评价 病情分级 描 抗性评 价 述 叶片无病斑或仅在穗位下部叶片上有少量病斑,病斑占叶面积少于5% 高抗HR 穗位下部片有少量病斑,占叶面积6%10%,穗位上部叶片有零星病斑 抗R 穗位下部叶片病斑较多,占叶面积11%~30%,穗位上部叶片有较多病斑 中抗MR 穗位上部叶片有大量病斑,病斑相连,占叶面积31%70%,下部病叶枯死 感s 全株叶片基本为病斑覆盖,叶片枯死 高感HS 农业防治 适期早播 适期早播能够缩短植株后期处于多雨和低温阶段的生育日数,有明显的防病增产作用 育苗移栽 或覆膜栽培均可提早播种 6 合理密植 各地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地力状况和玉米品种特性,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 也可以采用宽窄行等 种植法或与其他作物间作的方式降低种植密度,达到改善田间通风状况、增强植株抗病性,抑制或减轻 大斑病发生的目的 6.3合理施肥 增施基肥施足腐熟有机肥,并配合施用一定数量的持效性化肥. 中期追肥:玉米生长中期追肥,以保证后期玉米的生长需要 6.4科学灌水 合理灌溉能够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性 注意田间灌溉和排水,防止干旱和凿灾 玉米田灌溉,要根 据各地的气候特点、品种需水特性、产量水平和土壤持水量等因素灵活掌握,重点灌溉时期为拔节期,大 喇叭口期、抽雄期、灌浆期 灌溉后0cm80cm土层的水分应保持田间持水量的65%75%. 6.5摘除病叶 玉米抽雄前若下部叶片已经显著发病,应及时摘除植株底部2片3片叶,携出田间销毁,以减少 田间黄源,促进田间通风,促使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6.6清洁田园 玉米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田间植株病残体,进行土壤翻耕,促使病残体分解腐烂 秸秆要集中处理, 用作堆返肥料的要经过高温发酵杀死病菌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开始喷药,以后每隔7d~10d喷一次,连续喷药2次3次 使用的药剂有50%多菌灵
GB/T23391.1?2009 500?;75%?300?;50%1000?;40%?8001000? ? 70%?п500?800?;50%?500800?62.5%600? ?GB4285GB/T8321.1,GB/T8321.2,GB/T8321.3,GB/T8321.4,GB/T8321.5 G;B/T8321.6涨?С?
GB/T23391.1一2009 附 录A 资料性附录 玉米大斑病症状和病原菌描述 A.1玉米大斑病田间症状 大斑病菌侵染玉米叶片、苞叶和叶鞘 叶片受侵染后,出现点状水浸斑 在比较感病品种上病斑沿叶 脉迅速扩展并不受叶脉限制,很快形成长梭型、中央灰褐色的大病斑,一般大小为(50mm100mm)× (5mm10mm)有些病斑长达200nmm 叶片上形成大量病斑时,常导致整叶枯死 在具有抗性的品种 上,发病初期为小斑点,以后沿叶脉延长呈窄梭形,表现为退绿斑 后期病斑中央出现褐色坏死,很少产生 霉状物 田间湿度大时,在病斑表面产生灰黑色霉状物,是病原菌的分生弛子梗和分生抱子 玉米大斑病病原菌 2 A. (Pa A.2.1无性态;大斑突脐袍菌[E.rserohilwmturcicum 'ass.l.eonardetSuggs] 在自然病斑上,病 原菌分生抱子梗单生,常2根~3根呈丛状,褐色,不分枝,直或为膝状弯曲,基细胞膨大,在顶端或膝状 弯曲处有明显的产弛后遗留的抱痕,具2个~8个隔膜,(354m160pm)×(GAm1l4m) 分生抱子 长梭形,褐色,两端渐狭,多数较直,顶细胞钝圆,基细胞锥形,具2个一7个假隔膜,脉点明显,突出于基 细胞外,(45pm~1264m)×(15pm一24Am A.2.2有性态:大斑刺球腔菌 [SetosphaeriatureicaLuttrellLeonardetSugg灯 在寄主组织表面 形成子囊座 子囊座黑色,椭圆形,外壁上部有短而坚硬的褐色刚毛 子囊腔内有侧丝 子囊圆桶形或 棍棒形具短柄,16lpmX27m,双层壁,内含1个一6个或2个一4个子囊袍子 子囊袍子无色透明 有时为褐色,近纺锤形,直或略弯,1个5个隔膜,多为3个隔膜,隔膜处缢缩,52.74m ×14.1Am,表 面被一长而薄的粘质鞘所包裹
GB/T23391.1一2009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玉米大斑病病原菌生理小种 B.1采用的鉴别寄主 选用遗传背景相同的单基因抗性品种为鉴别寄主,如黄早4、黄早4、黄早4I、黄早4N或 77、771le、771l、77N,以及其他含抗性基因的品种,如旅28、自330、H84、RB37、NN14Bytea H95,OH43等 B.2生理小种命名 根据在鉴别寄主上接种后的病斑类型确定抗性反应,以特定的反应组合划分生理小种(参见表B1) 表B.1玉米大斑病病原菌生理小种鉴别 抗性基因反应型" 毒力公式 生理小种名称 有效抗病基因/无效抗病基因 Htl Ht2 Ht3 HtN R R R Ht1lHt2Ht3HtN/0 R Ht2Ht3HtN/Htl R HtlHt3HtN/Ht2 S HtlHt2HtN/Ht3 N HtlHt2Ht3/HtN 12 Ht3HtN/HtlHT2 13 Ht2HtN/HtlHt3 lN Ht2Ht3/HtlHtN HtlHtN/Ht2Ht3 3 2N R R HtlHt3/Ht2HtN 3N HtlHt2/Ht3HtN 12N Ht3/HtlHt2HtN 13N Ht2/HtlHt3HtN 123N 0/HtlHt2Ht3HtN 123 HtN/HtlH2Ht3 Htl/Ht2Ht3HtN 23N 按照l.eonard1989的生理小种命名方法;"S”为萎薇型病斑,"R"为褪绿型病斑

干制红枣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干制红枣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干制红枣的编号:GB/T5835-2009。干制红枣共有10页,发布于2009-08-012009-08-01实施,代替GB/T5835-1986
玉米大、小斑病和玉米螟防治技术规范第2部分:玉米小斑病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玉米大、小斑病和玉米螟防治技术规范第2部分:玉米小斑病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玉米大、小斑病和玉米螟防治技术规范第2部分:玉米小斑病的编号:GB/T23391.2-2009。玉米大、小斑病和玉米螟防治技术规范第2部分:玉米小斑病共有6页,发布于2009-10-012009-10-01实施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