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2472-2003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木制件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

GeometricalProductSpecifications(GPS)--Surfacetexture:Profilemethod--Surfaceroughnessparametersandtheirvaluesforwoodenpieces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木制件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木制件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的编号:GB/T12472-2003。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木制件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共有7页,发布于2003-11-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J04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17.040.20
  • 实施日期2003-11-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7页
  • 文件大小418.98KB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木制件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


国家标准 GB/T12472一2003 代替GB/T12472一1990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 表面结构轮廓法 木制件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 GeometriealProductSpeeifieations(GPS)- Surfacetexture:Profilemethod一 Surfaeeroughnessparametersandtheirvaluesforwoodepieces 2003-03-05发布 2003-11-01实施 出,旋金贴是 发布国家标准
GB/T12472一2003 前 言 本标准是对GB/T12472-1990(木制件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的修订 修订后的标准在技术 内容上与90年标准和产品儿何量技术规范(GPS)新标准体系一致,具有独创性的发展,满足了国内各 有关行业的需求 根据GB/T3505一2000对GB/T127421990作了相应的修改 在标准编写格式上按GB/T1.1一2000的规定作了相应的修改 本标准附录A是规范性的附录,附录B和附录C是资料性的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产品尺寸和几何技术规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机械科学研究院、哈尔滨理工大学,时代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欣玲、陈捷、王忠滨、王肇强 本标准于1990年9月首次发布
GB/T12472一2003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 表面结构轮廓法 木制件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评定木制件表面粗糙度的参数及其数值和 -般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木制件未经涂饰处理表面的粗糙度评定 本标准也适用于采用单板、复面板木质基材,胶合板,木质刨花板、中密度纤维板等制成的制件未经 涂饰处理表面的粗糙度评定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31一1993机械制图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及其注法(eqvIso13021992 GB/T1031一1995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neqIsG468;1982) GB/T35052000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表面结构轮廓法表面结构的术语、定义及参 数(eqvIs04287;1997)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涉及的下列术语如取样长度,中线轮廓算术平均偏差、轮廓最大高度、轮廓微观不平度的平 均间距等,其定义见GB/T3505 评定木制件表面粗糙度的参数及其数值 4.1本标准采用中线制评定表面粗糙度 4.2木制件表面粗糙度参数从下列二项中选取: 轮廓算术平均偏差; Ra 轮廓最大高度; Rs 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的数值规定于表1 表1 单位为微米 Ra 0.8 1.6 3.2 25 50 100 6.3 轮廓最大高度(R:)的数值规定于表2 表2 单位为微米 R 3.2 6.3 12.5 25 50 100 200 400 取样长度的数值和选用 5.1取样长度(r)的数值规定于表3
GB/T12472一2003 表3 单位为毫米 25 0,8 2.5 测量Ra和R:时,可按表4和表5选用对应的取样长度,此时取样长度值的标注在图样上或技术 5.2 文件中可以省略 当有特殊要求时,应给出相应的取样长度,并在图样上或技术文件中注出 表4 Ra/pm lr/mm1 0.8,l1.6,3.2 0,8 6.3,12.5 2.5 25,50 8,0 1o0 25 表5 R:/Am r/mm 0.8 3.2,6.3,l2.5 25,5o0 2.5 100,200 25 400 木制件表面粗糙度要求的一般规则 6.1在规定木制件表面粗糙度要求时,对Ra,R参数必须给出粗糙度参数值和测定时的取样长度两 项基本要求,必要时也可规定构造纹理、加工工艺等附加要求 6.2木制件表面粗糙度的标注应符合GB/T131的有关规定 6.3为了保证木制件表面质量,可按功能需要规定表面粗糙度参数值 6.4表面粗糙度各参数的数值是指在垂直于基准面的各截面上获得的 对给定的表面如截面方向与 由加工产生的微观不平度幅度参数(Ra,R:)最大值的方向一致时,可不规定其测量截面的方向,否则应 在图样上标出 6.5用Ra,R:参数评定木制件表面粗糙度时,一般应避开剖切导管较集中的局部表面 若无法避开 则应在评定时除去剖切导管形成的凹坑(见图1). 剖切木材导管后形成的凹坑 图1 .6对木制件表面粗糙度的要求不适用于表面缺陷 在评定时不应把表面缺陷《如裂纹、节子、纤维撕 ,表面碰伤,木刺等)包含在内,必要时,可单独规定对表面缺陷的限制 裂、
GB/T12472一2003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评定木制件表面粗糙度的附加参数和数值 根据表面功能的需要,除表面粗糙度幅度参数(Ra、R)外,可再用轮廓微观不平度的平均间距 A.1 RSm)作为附加的评定参数 A.2轮廓微观不平度的平均间距(RSm)的数值规定于表A.1 表A 单位为毫米 RSnn 0.4 0.8 1.6 3.2 6.3 12.5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评定木制件表面粗糙度的Rpv参数和数值 B.1为减小木材导管被剖切形成构造不平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本附录给出评定木制件表面粗糙度 参数Rpv,该参数主要适用于有较粗管孔材表面粗糙度的评定 B.2单个微观不平度高度和在测量长度上的平均值(RD) 在给定测量长度(L)内各单个微观不平度的高度(h,)之和除以该测量长度见图B.1),以单位 表示 其计算公式为: Am/mm Rpu= a 图B.1 12001 B.3测量长度(L)规定为20 -般情况下选用200mm,若被测表面幅面较小或微观不 mm mm 平度均匀性较好时可选用20mmm B.4Rp的数值见表B.1. 表B.1 单位为微米每毫米 6.3 50 100 Rpu 12.5 25
GB/T12472一2003 附录 C 资料性附录 不同加工方法不同材质所能达到的粗糙度数值范围 本附录给出手光刨、砂光、机光刨车削、纵钝、平刨、压刨等不同加工方法和柞木,水曲柳,刨花板、 人造柚木,柳楼、红松等不同材质所能达到的粗糙度数值范围,见表C.1 表C 参数值范围 加工方法 表面树种 Ra/Am R:/m Rpu/m/mm 水曲柳 12.525 50200 12.5" 25 3.2~25 25200 柞木 12.5一25 6,3~25 樟子松 3.225 25100 落叶松 6.3一25 25100 12.5一5o 25200 12.5~25 手光刨 柳校 350 美松 2550 6.325 33 .212.5 3.2~25 25200 12.5一25 红杉 3.212.5 2550 12.5~25 红松 3 .212.5 2550 色木 6.3一25 25200 柞木 6.325 25l00 水曲柳 6.3一50 25200 25~100 6. 刨花板 350 50200 12.5~50 砂光 25 25100 人造柚木 12.5一200 50200 25~100 柳校 6.350 红松 3.2~12.5 25l00 12.5~50 6.3一25 25l00 12.5一25 柞木 红松 6.3一25 50~100 12.5~25 樟子松 的 25100 12.5~25 3 机光刨 落叶松 6,325 25100 12.525 6.326 红杉 25~l00 12.5~50 美松 6.3 25~100 12.5一50 25l00 红松 225 3.2~12.5 25~l00 落叶松 车削 樟子松 3.225 25~l00 红杉 12.525 50l00 美松 3.225 50100
GB/T12472一2003 表C.1(续 参数值范围 加工方法 表面树种 Ra/Am R/m Rpu/am/mm 樟子松 3.212.5 25~100 12.5~25 美松 33 .2~12.5 25100 12.5~25 纵铁 红松 6.3~12.5 25l00 12.5一25 12.5~25 25~l0o 落叶松 25 3.212.5 25100 12.5一25 红杉 6.3一50 50200 12.5一5o 水曲柳 柞木 -50 50200 12.550 麻栎 3.225 25200 12.550 2 桦木层压板 12.5一50 12.5一25 6.350 12.5" 柳校 50~200 25l00 樟子松 25 12.525 平刨 25~l00 12.5~25 红松 25 12.5 25~l00 12.5~25 美松 枫杨 325 25l00 12.5~50 3.2~25 25100 12.5~25 落叶松 红杉 350 50100 12.5~25 榜木 6.325 50200 12.5一25 25一20o 水曲柳 50 12.550 -25 25200 12.5一5o 柞木 3.2~25 25~100 12.5~5o 麻栎 桦木层压板 2 的 25100 12.5~25 柳校 6.350 50200 12.5~50 6. 压刨 美松 325 25l00 12.5~25 樟子松 3.2~12.5 25l00 12.5一25 3.212.5 25l00 12.5~25 红杉 3.212. 5 25l00 12.5一25 美松 落叶松 3.225 25100 12.5~25 柞木 6.325 25~100 12.5一25 注;除砂光、机光刨及手光刨的测量方向垂直于木材构造纹理外,其他加工方法的测量方向均平行于木材构造纹 理方向

工业用氯化聚氯乙烯(PVC-C)管道系统第3部分:管件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工业用氯化聚氯乙烯(PVC-C)管道系统第3部分:管件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工业用氯化聚氯乙烯(PVC-C)管道系统第3部分:管件的编号:GB/T18998.3-2003。工业用氯化聚氯乙烯(PVC-C)管道系统第3部分:管件共有11页,发布于2003-10-012003-10-01实施
极限与配合尺寸至18mm孔、轴公差带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极限与配合尺寸至18mm孔、轴公差带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极限与配合尺寸至18mm孔、轴公差带的编号:GB/T1803-2003。极限与配合尺寸至18mm孔、轴公差带共有13页,发布于2003-11-012003-11-01实施,代替GB/T1803-1979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