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1431-2015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Technicalcodeforinspectionoflightningprotectionsysteminbuilding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的编号:GB/T21431-2015。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共有62页,发布于2016-04-01第1号修改单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M04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33.100
  • 实施日期2016-04-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62页
  • 文件大小1.12M

以图片形式预览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国家标准 GB/T21431一2015 代替GT431-20o8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Iechniealcodeforinspectionoflightningprotectionsysteminbuilding 2015-09-11发布 2016-04-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21431一2015 目 次 前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检测分类及项目 检测要求和方法 定期检测周期 检测程序 6 检测数据整理及报告 附录A(规范性附录)爆炸危险环境分区和防雷分类 附录B(规范性附录 土壤电阻率的测量 25 附录c规范性附录)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与工频接地电阻的换算 25 附录D(规范性附录)三极法测量接地电阻值 31 附录E资料性附录检测中常见问题处理 32 附录F资料性附录磁场测量和屏蔽效率的计算 33 附录G(规范性附录)信号系统电涌保护器的类别和冲击试验分类 38 附录H(资料性附录)部分检测仪器的主要性能和参数指标 35 附录1(资料性附录)防雷装置检测业务表格式样 43 参考文献 57
GB/T21431一2015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214312008《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与GB/T21431一2008相比,除 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工频接地电阻、有效电压保护水平、开路电压等术语(见3.3.3.24和3.25); -删除了外部防雷装置、内部防雷装置、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防雷装置检查等术语 修改了检测分类(见4.1); 修改了接闪器的布置、材料规格、结构,最小截面和安装方式(见5.2.1.1,5.2.1.2); -修改了接闪器的检测依据(见5.2.2); 修改了引下线的布置、材料规格和安装方式(见5.3.1); -修改了引下线的检测依据(见5.3.2); S 修改了接地装置的布置、材料规格和安装方式(见5.4.1); 修改了接地装置的检测依据(其中原标准中“三极法测量接地电阻”的内容改为附录D;增加了 测量中的常见问题处理方法,见附录E)(见5.4.2); 修改了防雷区的划分要求(见5.5) 修改了电磁屏蔽的检测要求(见5.6.2); 修改了等电位连接的爱求(见伤7.1) 修改了等电位连接的检测依据(见5.7.2); 修改了电涌保护器的基本要求(见5.8.1); 修改了电源SPD的布置要求(见5.8.2); -增加了在SPD的检查中绝缘段处跨接的电压开关型电涌保护器或隔离放电间隙的检查要求 见5.8.4.11); 修改了在电源sPD的测试中压敏电压和泄漏电流的测试方法(见5.8.5.1,5.8.5.2); -增加了SPD绝缘电阻的测试方法(见5.8.5.3); 修改了定期检测周期(见第6章) 修改了检测程序的相关内容(见第7章) 修改了附录A中表A.1,A.2,A.3,A.4的内容; 增加了附录D“三极法测量接地电阻”和附录G,“信号系统电涌保护器的类别和冲击试验分类” 删除了原标准中的附录H“本规范用词说明”,并调整了附录的次序做了修改; -将原标准中未直接引用的标准改为参考文献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全国雷电防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58)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市防雷中心、安徽省防雷中心,天津市中力防雷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市避雷装 川
GB/T21431一2015 置安全检测中心、中山市新立防雷科技有限公司、湖北省防雷中心、浙江省防雷中心、湖南省防雷中心、 厦门大恒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曹和生、黄晓虹、梅勇成、程向阳,孙巍巍、宋平健、马立、王学良、张卫斌、 刘凤姣,李欣,宋海岩、王智刚、周韶雄,王新培,李剑,李政,张强、丁海芳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214312008
GB/T21431一2015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筑物防雷装置的检测项目、检测要求和方法、检测周期、检测程序和检测数据整理 及报告 本标准适用于建筑物防雷装置的检测 以下情况不属于本标准的范围 铁路系统 a 车辆、.船舶、飞机及离岸装置, b 地下高压管道,与建筑物不相连的管道,电力线和通信线 c)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目朋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朋的版本适用于本义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8802.12011 低压电丽保护器(sPD第1部分;低压配电系统的电诵保护器性能要R 和试验方法IEC61643-l;2005,MOD GB/T18802.21低压电涌保护器第21部分电信和信号网络的电涌保护器(sPD) 性能要 求和试验方法IEC61643-21:2000,IDT 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术语和定义 GB18802.12011,GB50057201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为方便使用,以 下重复列出了GB18802.1一2011,GB50057一2010中的一些术语和定义 3.1 )roeetionsystem;LPS 防雷装置lightnim ngpr 用于减少闪击击于建(构)筑物上或建(构)筑物附近造成的物质性损害和人身伤亡,由外部防雷装 置和内部防雷装置组成 [GB500572010,定义2.0.5] 3.2 接地earth;:ground -种有意或非有意的导电连接,由于这种连接,可使电路或电气设备接到大地或接到代替大地的某 种较大的导电体 [GB/T19663一2005,定义5.23] 注:接地的目的是:a)使连接到地的导体具有等于或近似于大地或代替大地的导电体)的电位;b)引导人地电流流 人和流出大地(或代替大地的导电体》. 3.3 工频接地电阻pwerfre requeneygroudlresistance 工频电流流过接地装置时,接地极与远方大地之间的电阻 其数值等于接地装置相对远方大地的
GB/T21431一2015 电压与通过接地极流人地中电流的比值 [GB/T19663一2005,定义5.187 3.4 自然接地极 naturalearthingelectrodes 具有兼作接地功能的但不是为此目的而专门设置的各种金属构件、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埋地金属 管道和设备等统称为自然接地极 [[GB/T196632005,定义5.44们 3.5 人工接地体artificialeartheleetrode 为接地需要而埋设的接地体 人工接地体可分为人工垂直接地体和人工水平接地体 3.6 共用接地系统 commonearthingsystem 将各部分防雷装置、建筑物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PE)、设备保护地,屏蔽体接地、防静电接地 和信息设备逻辑地等连接在一起的接地装置 [GB/T19663一2005,定义5.197 3.7 雷击电磁脉冲lightningeleetromagneticipulse;LEMP 雷电流经电阻、电感、电容耦合产生的电磁效应,包含闪电电涌和辐射电磁场 [GB500572010,定义2.0.25 3.8' 防雷等电位连接lightningequipotentialbondimg;LEB 将分开的诸金属物体直接用连接导体或经电涌保护器连接到防雷装置上以减小雷电流引发的电 位差 [GB50057一2010,定义2.0.19 3.9 电涌保护器surgproteetiondeyiee;SPD 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分泄电涌电流的器件 它至少含有一个非线性元件 也称浪涌保护器 注:改写GB50057一2010,定义2.0,29 3.10 过电流保护器overeurrentproteetiondeviee 位于sPD外部的前端,作为电气装置的一部分的电流装置(如,断路器或熔断器》 注改写GB18802.1-2011,定义3.36. 3.11 退耦元件 decouplingelements 在被保护线路中并联接人多级sPD时,如果开关型sPD与限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10m 或限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5m时,为实现多级SPD间的能量配合,应在SPD之间的线路上串 接适当的电阻或电感,这些电阻或电感元件称为退耦元件 注;电感多用于低压配电系统,电阻多用于信息线路中多级sPD之间的能量配合 3.12 ! I级试验class tests 电气系统中采用I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要用标称放电电流1n、1.2/50s冲击电压和最大冲击电 流I做试验 I级试验也可用T1外加方框表示,即T [GB50057一2010,定义2.0.35
GB/T21431一2015 3.13 I级试验elassItests 电气系统中采用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要用标称放电电流I.、1.2/504s冲击电压和8/204s电 流波最大放电电流I做试验 级试验也可用T2外加方框表示,即2 [GB500572010,定义2.0.37] 3.14 皿级试验eass皿tests 电气系统中采用川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要用组合波做试验 组合波定义为由2Q组合波发生器产 从开路电压U和8/20从、短路电流1 W级试验也可用T3外加方框表示,即 生1.2/50 GB500572010,定义2.0.39 3.15 最大持续运行电压 maximumcontinuousoperatingvoltage U 允许持久地施加在SPD上的最大交流电压有效值或直流电压 其值等于额定电压 注:改写GB18802.1一2011,定义3.11 3.16 实测)限制电压measuredlimitingvoltage U 在SPD试验中施加规定波形和辐值的冲击电压时,在SPD接线端子间测得的最大电压峰值 注;改写GB18802.12011,定义3.16 3.17 开关型sP的放电电压sparkovervoltageofavotageswitehingsPD 在sPD的间隙电极之间,发生击穿放电前的最大电压值 注,改写GB18802.1一2011,定义3.38. 3.18' 电压保护水平voltageproteetionlevel U 表征电涌保护器限制接线端子间电压的性能参数,其值可从优先值的列表中选择 电压保护水平 值应大于所测量的限制电压的最高值 [GB500572010,定义2.0.44] 3.19 SPD的直流参考电压direct-eurrentreferencevotageofSPD U(1mA 当sPD上通过规定的直流参考电流时,从其两端测得的电压值 一般将通过1mA直流电流时的 参考电压称为压敏电压U(1mA 3.20 泄漏电流leakagecurrent I 除放电间隙外,SPD在并联接人线路后所通过的微安级电流 在测试中常用0.75倍的直流参考电 压进行 注泄漏电流值是限压型sPD劣化程度的重要参数指标
GB/T21431一2015 3.21 总放电电流totalcurret IToal 多极SPD生产厂在产品上标注的多极SPD放电电流之和 此值用于在型式试验中流过多极(如 L,L、L、N)sPD到PE线的电流之和的检验 3.22 设备耐冲击电压额定值rtedimpulsewithstamdvolageofeupment U 设备制造商给予的设备耐冲击电压额定值,表征其绝缘耐受过电压的能力 3.23 防雷装置检测lightningproteetionsystemcheekupandmeasure 按照建筑物防雷装置的设计标准确定防雷装置满足标准要求而进行的检查、测量及信息综合分析 处理全过程 3.24 有效电压保护水平effeetiveproteetionlevel U, 电诵保护器连接导线的感应电压降与电诵保护器电压保护水平U,之和 [GB50343一2012,定义2.0.26] 3.25 开路电压open circuitvoltage U 在复合波发生器连接试品端口处的开路电压 [IEC61643-1:2005,定义3.1.23] 检测分类及项目 4.1检测分类 检测分为首次检测和定期检测 首次检测分为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防雷装置施工过程中的检测 和投人使用后建筑物防雷装置的第一次检测 定期检测是按规定周期进行的检测 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防雷装置施工过程中的检测,应对其结构,布置,形状,材料规格、尺寸,连接 方法和电气性能进行分阶段检测 投人使用后建筑物防雷装置的第一次检测应按设计文件要求进行 检测 4.2检测项目 检测项目如下 a)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接闪器 b c引下线; d)接地装置; 防雷区的划分; e f 雷击电磁脉冲屏蔽 等电位连接; g
GB/T21431一2015 h电涌保护器(SPD) 检测要求和方法 5.1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建筑物应根据建筑物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 分 类方法按GB500572010中第3章、4.5.1、4.5.2及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确定 5.2接闪器 要求 5.2.1 5.2.1.1接闪器的布置,应符合表1的规定 布置接闪器时,可单独或任意组合采用接闪杆,接闪带、接 闪网 表1各类防雷建筑物接闪器的布置要求 建筑物防雷类别 滚球半径/m 接闪网网格尺寸/m"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30 <5x5或<6×4 45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10×10或<12x8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60 <20×20或<24×16 5.2.1.2接闪器的材料规格、结构、最小截面和安装方式等应符合GB50057一2010中4.2.4、4.3.1、 4.4.1及5.2的规定 5.2.2检测 5.2.2.1首次检测时,应查看隐蔽工程记录 检查屋面设施应处于直击雷保护范围内,并应符合 GB50057一2010中4.5.7的规定 检查接闪器与建筑物顶部外露的其他金属物的电气连接、与引下线 的电气连接,屋面设施的等电位连接 5.2.2.2检查接闪器的位置是否正确,焊接固定的焊缝是否饱满无遗漏,螺栓固定的应备帽等防松零件 是否齐全,焊接部分补刷的防腐油漆是否完整,接闪器截面是否锈蚀1/3以上 检查接闪带是否平正顺 直,固定支架间距是否均匀,固定可靠,接闪带固定支架间距和高度是否符合GB50057一2010中5.2.6 的要求 检查每个支持件能否承受49N的垂直拉力 5.2.2.3首次检测时,应检查接闪网的网格尺寸是否符合表1的要求,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接闪器(网、 线)与被保护建筑物、风帽、放散管等之间的距离应符合GB50057一2010中4.2.1的规定 5.2.2.4首次检测时,应用经纬仪或测高仪和卷尺测量接闪器的高度、长度,建筑物的长、宽、高,并根据 建筑物防雷类别用滚球法计算其保护范围 5.2.2.5首次检测时,检测接闪器的材料,规格和尺寸是否符合GB50057一2010中第5章的规定 5.2.2.6检查接闪器上有无附着的其他电气线路 5.2.2.7首次检测时,应检查建筑物的防侧击雷保护措施是否符合GB500572010中4.2.4第7款、 4.3.9和4.4.8的规定 5.2.2.8当低层或多层建筑物利用女儿墙内,防水层内或保温层内的钢筋作暗敷接闪器时,要对该建筑 物周围的环境进行检查,防止可能发生的混凝土碎块坠落等事故隐患 除低层和多层建筑物外,其他建 筑物不应利用女儿墙内钢筋做为暗敷接闪器
GB/T21431一2015 5.2.2.9接闪带在转角处应按建筑造型弯曲其夹角应大于90",弯曲半径不宜小于圆钢直径10倍、扁钢 宽度的6倍 接闪带通过建筑物伸缩沉降缝处,应将接闪带向侧面弯成半径为l00mm弧形 5.2.2.10当树木在第一类防雷建筑物接闪器保护范围外时,应检查第一类防雷建筑物与树木之间的净 距,其净距应大于5m 5.2.2.11烟囱的接闪器应符合GB50057一2010中4.4.9的规定 5.3引下线 5.3.1要求 5.3.1.1引下线的布置一般采用明敷、暗敷或利用建筑物内主钢筋或其他金属构件敷设 专设引下线 可沿建筑物最易受雷击的屋角外墙明敷,建筑艺术要求较高者可暗敷 建筑物的消防梯,钢柱等金属构 件宜作为引下线的一部分,其各部件之间均应连成电气通路 例如,采用铜锌合金焊、熔焊、螺钉或螺栓 连接 注:各金属构件可被覆有绝缘材料 5.3.1.2引下线的材料规格应符合GB50057一2010中5.3的规定 5.3.1.3明敷引下线固定支架的间距应符合GB50057一2010中5.2.6的规定 5.3.1.4各类防雷建筑物专设引下线平均间距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各类防雷建筑物专设引下线的平均间距 建筑物防雷类别 间距/m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S12 第二类防省建筑物 18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25 5.3.1.5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独立接闪杆的杆塔、架空接闪线的端部和架空接闪网的各支柱处应至少 设一根引下线 对用金属制成或有焊接、绑扎连接钢筋网的杆塔,支柱,宜利用其作为引下线 53.1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助闪电感应时.金属屋面周边每隔18m一2生m应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 现场浇制的或由预制构架组成的钢筋混凝土屋面,其钢筋宜绑扎或焊接成闭合回路,并应每隔18m 24m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 5.3.1.7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专设引下线不应少于2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和内庭院四周均匀对称布 置,其间距沿周长计算不应大于18m 当建筑物的跨度较大,无法在跨距中间设引下线,应在跨距两端 设引下线并减小其他引下线的间距,专设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18 m 当仅利用建筑物四周的钢 柱或柱内钢筋作为引下线时,可按跨度设引下线 5.3.1.8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专设引下线不应少于2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和内庭院四周均匀对称布 置,其间距沿周长计算不应大于25m 当建筑物的跨度较大,无法在跨距中间设引下线时,应在跨距两 端设引下线并减小其他引下线的间距,专设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25m 当仅利用建筑物四周的 钢柱或柱内钢筋作为引下线时,可按跨度设引下线 5.3.1.9烟囱的引下线应符合GB50057一2010中4.4.9的规定 5.3.1.10防接触电压措施应符合GB50057一2010中4.5.6的规定 5.3.1.11明敷引下线与电气和电子线路敷设的最小距离,平行敷设时不宜小于1.0m,交叉敷设时宜 不小于0.3m 5.3.1.12引下线与易燃材料的墙壁或墙体保温层间距应大于0.1m,当小于0.1m时,引下线的横截面 应不小于100 mm"
GB/T21431一2015 5.3.2检测 5.3.2.1首次检测时,应检查引下线隐蔽工程记录 5.3.2.2检查专设引下线位置是否准确,焊接固定的焊缝是否饱满无遗漏,焊接部分补刷的防锈漆是否 完整,专设引下线截面是否腐蚀1/3以上 检查明敷引下线是否平正顺直,无急弯,卡钉是否分段固定 引下线固定支架间距均匀,是否符合水平或垂直直线部分0.5m1.0m,弯曲部分0.3m0.5m的要 求,每个固定支架应能承受49N的垂直拉力 检查专设引下线、接闪器和接地装置的焊接处是否锈蚀 油漆是否有遗漏及近地面的保护设施 5.3.2.3首次检测时,应用卷尺测量每相邻两根专设引下线之间的距离,记录专设引下线布置的总根 数,每根专设引下线为一个检测点,按顺序编号检测 5.3.2.4首次检测时,应用游标卡尺测量每根专设引下线的规格尺寸 检测每根专设引下线与接闪器的电气连接性能,其过渡电阻不应大于0.2n. 5.3.2.5 5.3.2.6检查专设引下线上有无附着的电气和电子线路 测量专设引下线与附近电气和电子线路的距 离是否符合GB50057一2010中4.3.8的规定 检查专设引下线的断接卡的设置是杏符合 -200中5.3.厅的规定 测量接地电阳 5.3.2.7 GB50057一 时,每年至少应断开断接卡一次 专设引下线与环形接地体相连,测量接地电阻时,可不断开断接卡 检查专设引下线近地面处易受机械损伤处的保护是否符合GB50057一2010中5.3.7的规定 5.3.2.8 5.3.2.9采用仪器测量专设引下线接地端与接地体的电气连接性能,其过渡电阻应不大于0.2Q. 5.3.2.10检查防接触电压措施是否符合GB50057一2010中4.5.6的规定 5.4接地装置 5.4.1要求 5.4.1.1除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独立接闪杆和架空接闪线(网)的接地装置有独立接地要求外,其他建筑 物应利用建筑物内的金属支撑物、金属框架或钢筋混凝土的钢筋等自然构件、金属管道,低压配电系统 的保护线(PE)等与外部防雷装置连接构成共用接地系统 当互相邻近的建筑物之间有电力和通信电 缆连通时,宜将其接地装置互相连接 5.4.1.2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独立接闪杆和架空接闪线网)的支柱及其接地装置至被保护物及与其有 联系的管道、电缆等金属物之间的间隔距离应符合GB50057一2010中4.2.1第5款的规定 5.4.1.3利用建筑物的基础钢筋作为接地装置时应符合GB50057一2010中4.3.5、4.4.5和4.4.6的 规定 5.4.1.4各类防雷建筑物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或冲击接地电阻)值应符合GB50057一2010中第4章 的要求 其他行业有关标准规定的设计要求值见表3 表3接地电阻(或冲击接地电阻)允许值 接地装置的主体 允许值/Q 接地装置的主体 允许值/Q 汽车加油,加气站 天气雷达站 配电电气装置(A类)或配电变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 压器(B类
GB/T21431一2015 表3(续 接地装置的主体 允许值/Q 接地装置的主体 允许值/Q 卫星地球站 移动基(局)站 10 注1:加油加气站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电气设备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及信息系统的接地当采用共用接地装 置时,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 Q 注2;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宜将交流工作接地(要求<4n),交流保护接地(要求<4a).直流工作接地(按计算机 系统具体要求确定接地电阻值,防雷接地共用一组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按其中最小值确定 注3:雷达站共用接地装置在土壤电阻率小于100Qm时,宜1Q;土壤电阻率为100Qm300Qn时, 宜<2Q;土壤电阻率为300Qm~1000Q”m时,宜<4Q;当土壤电阻率>1l000Qm时,可适当放宽 要求 人工接地体的材料、埋设深度和间距等要求应符合GB50057 5.4.1.5 -2010中5,4.15.4.7的规定 5.4.1.6对土壤电阻率的测量符合附录B的规定 5.4.1.7根据GB50057一2010中4.2.4、4.3.6和4.4.6的规定,第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的接地装置在 -定的土壤电阻率条件下,其地网等效半径大于规定值时,可不增设人工接地体,此时可不计及冲击接 地电阻值 5.4.1.8防跨步电压应符合GB50057一2010中4.5.6的规定 5.4.1.9第二类和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在防雷电高电位反击时,间隔距离应符合GB50057一2010中 4.3.8和4.4.7的规定 5.4.2检测 5.4.2.1首次检测时,应查看隐蔽工程记录;检查接地装置的结构型式和安装位置;校核每根专设引下 线接地体的接地有效面积;检查接地体的埋设间距、深度、安装方法;检查接地装置的材质、连接方法、防 腐处理;应符合GB50057一2010中5.4的规定 5.4.2.2检查接地装置的填土有无沉陷情况 5.4.2.3检查有无因挖土方、敷设管线或种植树木而挖断接地装置 5.4.2.4首次检测时,应检查相邻接地体在未进行等电位连接时的地中距离 5.4.2.5检查独立接闪杆的杆塔,架空接闪线(网)的支柱及其接地装置与被保护建筑物及其有联系的 管道、电缆等金属物之间的间隔距 离是否符合5.4.1.2的规定 5.4.2.6检查防跨步电压措施是否符合GB 50057一2010中4.5.6的规定 5.4.2.7用毫欧表测量两相邻接地装置的电气贯通情况,判定两相邻接地装置是否达到5,4.1.1规定的 共用接地系统要求或5.4.1.2规定的独立接地要求 检测时应使用最小电流为0.2A的毫欧表对两相 邻接地装置进行测量,如测得阻值不大于1Q,判定为电气贯通,如测得阻值大于1Q,判定各自为独立 接地 注:接地网完整性测试可参见GB/T17949.1一2000的8.3 5.4.2.8接地装置的工频接地电阻值测量常用三极法和接地电阻表法,其测得的值为工频接地电阻值, 当需要冲击接地电阻值时,应按附录C的规定进行换算或使用专用仪器测量 三极法测量接地电阻的 方法见附录D. 5.4.2.9每次接地电阻测量宜固定在同一位置,采用同一型号仪器,采用同一种方法测量 测量中的常 见问题处理方法参见附录E
GB/I21431一2015 5.4.2.10测量大型接地地网(如变电站,发电厂的接地地网)时,应选用大电流接地电阻测试仪 5.4.2.11使用接地电阻表(仪)进行接地电阻值测量时,应按选用仪器的要求进行操作 5.5防雷区的划分 防雷区的划分应按照GB50057一2010中6.2.1的规定将需要防雷击电磁脉冲的环境划分为 LPZ0A、LPZ0g、LPZ1LPZn1区,各防雷区定义见GB50057一2010中6.2.1 在进行防雷区的划 分后,应检查防雷工程设计中LPZ的划分是否符合标准 5.6雷击电磁脉冲屏蔽 5.6.1要求 5.6.1.1建筑物的屋顶金属表面、立面金属表面,混凝土内锅筋和金属门窗框架等大尺寸金属件等应等 电位连接在一起,并与防雷接地装置相连 5.6.1.2屏蔽电缆的金属屏蔽层应两端接地,并宜在各防雷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并与防雷接地装置 相连 如要求一端接地的情况下,应采取两层屏蔽,外屏蔽层应两端接地 5.6.1.3建筑物之间用于敷设非屏蔽电缆的金属管道、金属格栅或钢筋成格栅形的混凝土管道,两端应 电气贯通,且两端应与各自建筑物的等电位连接带连接 5.6.1.4屏蔽材料宜选用钢材或铜材 选用板材时,其厚度宜为0.3mm0.5mm间 5.6.2检测 5.6.2.1用毫欧表检查屏蔽网格,金属管(槽,防静电地板支撑金属网格、大尺寸金属件、房间屋顶金属 龙骨、屋顶金属表面、立面金属表面、金属门窗、金属格栅和电缆屏蔽层的电气连接,过渡电阻值不宜大 于0.2Q 首次检测时,用游标卡尺测量屏蔽材料规格尺寸是否符合5.6.1.4的规定 5.6.2.2计算建筑物利用钢筋或专门设置的屏蔽网的屏蔽效能,计算方法见GB50057一2010中6.3.2 的规定 5.6.2.3用仪器检测电磁屏蔽效能的方法参见附录F 5.6.2.4首次检测时,应检查按图施工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5.7等电位连接 5.7.1要求 5.7.1.1各类防雷建筑物等电位连接应符合GB500572010中4.1.2的要求 5.7.1.2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等电位连接应符合GB50057一2010中4.2.2和4.2.3的要求 5.7.1.3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等电位连接应符合GB50057一2010中4.3.4、4.3.5、4.3.7和4.3.8的 要求 5.7.1.4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等电位连接应符合GB50057一2010中4.4.4的要求 5.7.1.5电子设备的等电位连接应符合GB50057一2010中6.3.1和6.3.4的要求 5.7.1.6等电位连接导体的最小截面应符合GB50057一2010中表5.1.2中的要求 5.7.2检测 5.7.2.1大尺寸金属物的连接检测,应检查设备、管道、构架、均压环,钢骨架、钢窗,放散管、吊车、金属 地板、电梯轨道、栏杆等大尺寸金属物与共用接地装置的连接情况,如已实现连接应进一步检查连接质 量,连接导体的材料和尺寸 5.7.2.2对于第一类和处在爆炸危险环境的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中平行敷设的长金属物的检测,应检查
GB/T21431一2015 平行或交叉敷设的管道、构架和电缆金属外皮等长金属物,其净距小于规定要求值时的金属线跨接情 况,如已实现跨接应进一步检查连接质量,连接导体的材料和尺寸 5.7.2.3对于第一类和处在爆炸危险环境的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中长金属物的弯头,阀门等连接物的检 测,应测量长金属物的弯头,阀门、法兰盘等连接处的过渡电阻,当过渡电阻大于0.03Q时,检查是否有 跨接的金属线,并检查连接质量,连接导体的材料和尺寸 5.7.2.4总等电位连接带的检测,应检查由 区到LPZ1区的总等电位连接状况,如其已实现与防 LPZ0 雷接地装置的两处以上连接,应进 -步检查连接质量,连接导体的材料和尺寸 5.7.2.5低压配电线路引人和连接的检测,应检查低压配电线路是否全线穿金属管埋地或敷设在架空 金属线槽内引人 如全线采用铠装电缆穿金属管埋地引人有困难,检测电缆埋地长度,电缆金属外皮、 钢管及绝缘子铁脚等接地连接性能,连接导体的材料和尺寸,埋地电缆与架空线连接处安装的电涌保护 器性能指标和安装工艺 5.7.2.6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外架空金属管道的检测,应检查架空金属管道进人建筑物前是否每隔25m1 接地一次,进一步检查连接质量,连接导体的材料和尺寸 5.7.2.7建筑物内竖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的检测,应检查建筑物内竖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 物与建筑物内钢筋就近不少于两处的连接,如已实现连接,应进一步检查连接质量,连接导体的材料和 尺寸 5.7.2.8进人建筑物的外来导电物连接的检测,应检查所有进人建筑物的外来导电物是否在LPZ0区 与LPZ1区界面处与总等电位连接带连接,如已实现连接应进一步检查连接质量,连接导体的材料和 尺寸 5.7.2.9穿过各后续防雷区界面处导电物连接的检测,应检查所有穿过各后续防雷区界面处导电物是 否在界面处与建筑物内的钢筋或等电位连接预留板连接,如已实现连接应进一步检查连接质量,连接导 体的材料和尺寸 5.7.2.10电子设备等电位连接的检测,应检查电子设备与建筑物共用接地系统的连接,应检查连接的 基本形式是否符合GB50057一2010中6.3.4第5,6、7款的规定,并进一步检查连接质量、连接导体的 材料和尺寸 测量以下部位与等电位连接带(或等电位端子板)之间的电气连接情况 -配电柜(盘)内部的PE排及外露金属导体 -UPs及电池柜金属外壳; 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 设备机架,金属操作台; -机房内消防设施、其他配套设施金属外壳; -线缆的金属屏蔽层 光缆屏蔽层和金属加强筋; 金属线槽; -配线架 -防静电地板支架; 金属门,窗、,隔断等 5.7.2.11 等电位连接的过渡电阻的测试采用空载电压4V一24v,最小电流为02A的测试仅器进行 测量,过渡电阻值一般不应大于0.2Q. 5.8电涌保护器(SPD 5.8.1基本要求 5.8.1.1应使用经国家认可的检测实验室检测,符合GB18802.1一2011和GB/T18802.21要求的
GB/T21431一2015 产品 5.8.1.2SPD安装的位置和等电位连接位置应在各防雷区的交界处,但当线路能承受预期的电涌时, SPD可安装在被保护设备处 5.8.1.3SPD应能承受预期通过它们的雷电流,并具有通过电涌时的电压保护水平和有熄灭工频续流 的能力 5.8.1.4当电源采用TN系统时,从建筑物总配电盘(箱)开始引出的供电给本建筑物内的配电线路和 分支线路应采用TN-s系统 选择220V/380V三相系统中的电涌保护器,U 值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电涌保护器取决于系统特征所要求的最大持续运行电压最小值 低压交流配电接地型式 电涌保护器连接于 TT系统 TNC系统 TNs系统引出中性线的T系统无中性线引出的T系统 1.15U 1.15U 1.15U 每 -相线和中性线间 不适用 不适用 每 1.15U 1.15U 不适用 相间电压 -相线和PE线间 /U U U U 中性线和PE线间 不适用 不适用 每一相线和PEN线间 不适用 1.15U 不适用 不适用 不适用 注:U,指低压系统相线对中性线的标称电压,即相电压220V 5.8.1.5电源SPD的有效电压保护水平U应低于被保护设备的耐冲击过电压额定值U、.,U 值可参 见表5 其中.U,=U,十U,-U=L祟为sPD两端引线上产生的电压,户外线进人建筑物处可按 1kV/m计算(8/20!s,20kA时) 表5220V/380V三相系统各种设备耐冲击过电压额定值U. 配电线路和最后 设备位置 电源处的设备 用电设备 特殊需要保护设备 分支线路的设备 耐冲击过电压类别 类 类 类 I类 耐冲击过电压额定值/kV 2.5 1.5 -需要将瞬态过电压限制到特定水平的设备,如含有电子电路的设备,计算机及含有计算机程序的用 注I类 电设备; I类 -如家用电器(不含计算机及含有计算机程序的家用电器、手提工具、,不间断电源设备(UPSs)、整流 器和类似负荷: 类 -如配电盘、断路器、包括电缆、母线、分线盒、开关、插座等的布线系统,以及应用于工业的设备和永 久接至固定装置的固定安装的电动机等的一些其他设备 -如电气计量仪表、一次线过流保护设备,波纹控制设备 类 5.8.1.6当被保护设备的U、与U的关系满足5.8.1.5时,被保护设备前端可只加一级SPD,否则应增 加第二级sPD乃至第三级SPD,其U,值应符合GB50057一2010中6.4.7的规定 5.8.1.7选择电子系统信号电涌保护器,U 值一般应高于系统运行时信号线上的最高工作电压的 1.2倍,表6提供了常见电子系统的参考值 11
GB/T21431一2015 表6常用电子系统工作电压与SPD额定工作电压的对应关系参考值 序号 额定工作电压/V SPD额定工作电压/V 通信线类型 DDN/X.25/顿中继 6或4060 8或80 18 xDSL 6 2M数字中继 <5 6.5 40 80 SDN 模拟电话线 <110 180 5 100 M以太网 6.5 同轴以太网 5 6.5 18 RS232 12 RS122/485 5 10 视频线 <6 6,5 现场控制 1 24 29 5.8.1.8SPD两端的连线应符合5.7.1.6中连接导线的最小截面要求,SPD两端的引线长度之和宜不大 于0.5m,SPD应安装牢固 连接导线的过渡电阻应不大于0.2Q. 5.8.2电源SPD的布置要求 与LPz1区交界处,在从室外引来的线路上安装的sPD应选用符合I级试验的电 5.8.2.1在IPZ0 涌保护器,每一相线和中性线对E之间sPD的冲击电流1值宜不小于12.5kA;采用3十1形式时 中性线与PE线间宜不小于50kA(10/350s) 对多极sSPD,总放电电流IT叫宜不小于50kA (10/3504s) 当进线完全在LPZ0,或雷击建筑物和雷击与建筑物连接的电力线或通信线上的失效风 险可以忽略时,宜采用级试验的sPD 5.8.2.2当雷击架空线路且架空线使用金属材料杆含钢筋混凝土杆)并采取接地措施或雷击线路附近 时,SPD1可选用级和级试验的产品 5.8.2.3在LPZ1区与LPZ2区交界处,分配电盘处或UPS前端宜安装第二级SPD,其标称放电电流 1,不应小于5kA(8/20 s 5.8.2.4在重要的终端设备或精密敏感设备处,宜安装第三级sPD,其标称放电电流I,值不宜小于 3kA(8/204s>) 无论是安装一级或二级,乃至三或四级sPD,均应符合历.s.1.l和历.8.1.2的规定 5.8.2.5当在线路上多处安装SPD时,电压开关型sPD与限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不宜小于10m., 若小于10m应加装退元件 限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不宜小于5m,若小于5m应加装退鹏元 件 当sPD具有能量自动配合功能时,sPD之间的线路长度不受限制 5.8.2.6安装在电路上的sPD,其前端宜有后备保护装置 后备保护装置如使用熔断器,其值应与主电 路上的熔断器电流值相配合,宜根据SPD制造商推荐的过电流保护器的最大额定值选择,或应符合设 计要求 如果额定值大于或等于主电路中的过电流保护器时,则可省去 5.8.2.7SPD如有通过声,光报警或遥信功能的状态指示器,应检查SPD的运行状态和指示器的功能 5.8.2.8连接导体应符合相线采用黄、绿、红色,中性线用浅蓝色,保护线用绿/黄双色线的要求,其截面 积规格应符合GB50057一2010中表5.1.2的规定 5.8.3电信和信号网络sSPD的布置要求 5.8.3.1 连接于电信和信号刚络的sPD其电压保护水平U,和通过的电流1,应低于被保护的电子设 12
GB/T21431一2015 备的耐受水平 5.8.3.2在LPZ0区或LPZ;区与LPZ1区交界处应选用1值为0.5kA2.5kA(10/3504s或 10/2504s)的SPD或4kV(10/7004s)的sPD;在LPZ1区与LPZ2区交界处应选用U 值为 0.5kV10kV(1.2/50s)的sPD或0.25kA一5kA(8/204s)的sPD;在LPZ2区与LPZ3区交界处 应选用0.5kV1kv1.2/50)的sPD或0.25kA一0.5kA(8/20s)的sPD 电信和信号网络sPD 性能指标和试验波形见附录G 5.8.3.3网络人口处通信系统的SPD应满足通信系统传输特性 5.8.3.45.8.1的基本要求适用于电信和信号网络的SPD 5.8.3.5信号电涌保护器(sPD)应设置在金属线缆进出建筑物(机房)的防雷区界面处,但由于工艺要 求或其他原因,受保护设备的安装位置不会正好设在防雷区界面处,在这种情况下,当线路能承受所发 生的电涌电压时,也可将信号电涌保护器(sPD)安装在保护设备端口处 信号电涌保护器(SPD)与被 保护设备的等电位连接导体的长度应不大于0.5m,以减少电感电压降对有效电压保护水平的影响 连接导线的过渡电阻应不大于0.2Q. 5.8.4检查 5.8.4.1sPD运行期间,会因长时间工作或因处在恶劣环境中而老化,也可能因受雷击电涌而引起性 能下降、失效等故障,因此需定期进行检查 如测试结果表明sPD劣化,或状态指示指出sPD失效,应 及时更换 用N-PE环路电阻测试仪,测试从总配电盘(箱)引出的分支线路上的中性线(N)与保护线 5.8.4.2 (PE)之间的阻值,确认线路为TNC或TNCS或TNS或TT或IT系统 5.8.43检查并记录各级SPD的安装位置,安装数量型号、主要性能参数(如U.、In、Im、Imm,U,等) 和安装工艺(连接导体的材质和导线截面,连接导线的色标,连接牢固程度 5.8.4.4对SPD进行外观检查,SPD的表面应平整、光洁,无划伤、无裂痕和烧灼痕或变形 SPD的标 示应完整和清晰 5.8.4.5测量多级SPD之间的距离和SPD两端引线的长度,应符合5.8.1.1.6和5.8.1.3.5的规定 5.8.4.6检查SPD是否具有状态指示器 如有,则需确认状态指示应与生产厂说明相一致 5.8.4.7检查安装在电路上的SPD限压元件前端是否有脱离器 如SPD无内置脱离器,则检查是否 有过电流保护器,检查安装的过电流保护器是否符合5.8.2.6的规定 5.8.4.8检查安装在配电系统中的SPD的U 值应符合表4的规定 5.8.4.9检查安装的电信、信号SPD的U 值应符合表6的规定 5.8.4.10检查SPD安装工艺和接地线与等电位连接带之间的过渡电阻 5.8.4.11检查输送火灾爆炸危险物质的埋地金属管道和具有阴极保护的埋地金属管道,当其从室外进 人户内处设有绝缘段时,在绝缘段处跨接的电压开关型电涌保护器或隔离放电间隙应符合GB50057 2010中4.2.4第13,14款的规定 5.8.5电源sPD的测试 5.8.5.1压敏电压U,的测试 压敏电压Um的测试应符合以下要求: 测试仅适用于以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MoV)为限压元件且无串并联其他元件的sPD: a b 可使用助雷元件测试仪或压敏电压测试表对srD的压敏电压U进行测量 首先应将后备保护装置断开并确认已断开电源后,直接用防雷元件测试仪或其他适用的仪表 测量对应的模块,或者取下可插拔式SPD的模块或将SPD从线路上拆下进行测量,SPD应按 13
GB/T21431一2015 图1所示连接逐一进行测试; 合格判定;首次测量压敏电压Um时,实测值应在表7中SPD的最大持续工作电压U 对应 的压敏电压Um,的区间范围内 如表7中无对应U 值时,交流sSPD的压敏电压Um值与 U 的比值不小于1.5,直流SPD的压敏电压Um值与U 的比值不小于1.15; 后续测量压敏电压Um时,除需满足上述要求外,实测值还应不小于首次测量值的90% 表7压敏电压和最大持续工作电压的对应关系表 最大持续工作电压U 标称压敏电压UN 交流(r.m.s) 直流 82 50 65 100 85 60 120 75 100 150 95 125 180 115 150 200 130 170 220 l40 180 240 150 200 275 175 225 300 250 195 330o 210 270 360 230 300 390 250 320 430 275 350 470 300 385 320 4l10 510 56o 350 450 62o 385 505 680o 420 560 750 460 615 820 510 670 910 550 745 1000 625 825 1100 680 895 1200 750 106o 注:压敏电压的允许公差士10% 14
GB/T21431一2015 5.8.5.2泄漏电流的测试 泄漏电流的测试应符合以下要求: a)测试仅适用于以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MOV)为限压元件且无其他串并联元件的SPD b)可使用防雷元件测试仪或泄漏电流测试表对SPD的泄漏电流I.值进行测量; 首先应将后备保护装置断开并确认已断开电源后,直接用仪表测量对应的模块,或者取下可插 拔式SPD的模块或将SPD从线路上拆下进行测量,SPD应按图1所示连接逐一进行测试 合格判定依据;首次测量,时,单片Mo构成的sPD,其泄漏电流1.的实测值应不超过生 1_时,实测值应不大于20A 多片Mov 产厂标称的1.最大值;如生产厂未声称泄漏电流1 并联的sPD,其泄漏电流I.实测值不应超过生产厂标称的I最大值;如生产厂未声称泄漏电 流I时,实测值应不大于20A乘以MOv阀片的数量 不能确定阀片数量时,sPD的实测 值不大于20uA; 后续测量I,时,单片MOV和多片MOV构成的SPD,其泄漏电流1.的实测值应不大于首 次测量值的1倍 L2 L L L3 测试仪器 测试仪器 b3+NPE a4P 图1SPD测试示意图 5.8.5.3sPD绝缘电阻的测试 sPD的绝缘电阻测试仅对sPD所有接线端与sPD壳体间进行测量 先将后备保护装置断开并确 认已断开电源后,再用不小于500V绝缘电阻测试仪正负极性各测试一次,测量指针应在稳定之后或施 加电压1min后读取 合格判定标准为不小于50MQ. 5.9检测作业要求 5.9.1检测土壤电阻率和接地电阻值宜在非雨天和土壤未冻结时进行 现场环境条件应能保证正常 检测 5.9.2应具备保障检测人员和设备的安全防护措施,雷雨天应停止检测,攀高危险作业应遵守攀高作 业安全守则 检测仪表、工具等不能放置在高处,防止坠落伤人 5.9.3应使用在检定合格有效期内的检测仪器 5.9.4检测时,接地电阻测试仪的接地引线和其他导线应避开高、低压供电线路 5.9.5每一项检测需要有两人以上共同进行,每一个检测点的检测数据需经复核无误后,填人原始记 录表 5.9.6在检测爆炸火灾危险环境的防雷装置时,严禁带火种、手提电话;严禁吸烟,不应穿化纤服装,禁 止穿钉子鞋,现场不准随意敲打金属物,以免产生火星,造成重大事故 应使用防爆型对讲机、防爆型检 测仪表和不易产生火花的工具 5.9.7现场检测时,应严格遵守受检单位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5.9.8检测配电房、变电所的防雷装置时,应穿戴绝缘鞋,绝缘手套,使用绝缘垫,以防电击 15
GB/T21431一2015 5.10测量仪器要求 测量和测试仪器应符合国家计量法规的规定,部分检测仪器介绍参见附录H 定期检测周期 具有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的防雷建筑物检测间隔时间为6个月,其他防雷建筑物检测间隔时间为 12个月 检测程序 7.1检测前应对使用仪器仪表和测量工具进行检查,保证其在计量认证有效期内和能正常使用 7.2首次检测应按4.2中的全部检测项目实施检测 对受检单位的定期检测,应查阅上次检测的记录,并现场勘查受检单位防雷装置有无变化 7.3 在受 检单位防雷装置无较大变化时,可不进行4.2中a),b)中的接闪器保护范围e)和D项的检测 7.4现场检测时宜按先检测外部防雷装置,后检测内部防雷装置的顺序进行,将检测结果填人防雷装 置检测原始记录表 部分检测业务表格式样参见附录I 7.5对受检单位出具检测报告和整改意见书 检测数据整理及报告 检测结果的记录 8.1 8.1.1在现场将各项检测结果如实记人原始记录表,原始记录表应有检测人员、校核人员和现场负责 人签名 原始记录表应作为用户档案保存两年 8.1.2首次检测时,应绘制建筑物防雷装置平面示意图,定期检测时应进行补充或修改 8.2检测结果的判定 用数值修约比较法将经计算或整理的各项检测结果与相应的技术要求进行比较,判定各检测项目 是否合格 8.3检测报告 8.3.1检测报告按8.1和8.2的内容填写,检测员和校核员签字后,经技术负责人签发,应加盖检测单 位检测专用章 8.3.2检测报告不少于两份,一份送受检单位,一份由检测单位存档 存档应有纸质和计算机存档两 种形式 16
GB/T21431一2015 附 录A 规范性附录 爆炸危险环境分区和防雷分类 A.1爆炸危险环境分区 表A.1列举了0区、1区、2区、,20区、21区和22区共6种爆炸危险环境分区的定义和示例,用于按 GB50057一2010中第3章的规定对建筑物进行防雷分类 表A.1爆炸危险环境分区的定义和示例 定义0区应为连续出现或长期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石油库:储存易燃油品的地上固定顶油罐内未充惰性气体的油品表面以上空间;储存易燃油品的地上 易 卧式油罐内未充惰性气体的液体表面以上的空间;易燃油品灌桶间中油桶内液体表面以上的空间 燃油品灌桶棚或露天灌桶场所中油桶内液体表面以上的空间;铁路、汽车油罐车灌装易燃油品时油罐 0区 示例 油品人工洞石油库油罐内液体表面以上的空间;有盖板的易燃油品隔油池内液体表面以上的空间;含 易燃油品的污水浮选罐内液体表面以上的空间;易燃油品覆土油罐内液体表面以上的空间 汽车加油加气站:埋地卧式汽油储罐内部油品表面以上的空间;地面油罐和油罐车内部的油品表面以 上空间 1区应为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定义 氢气站制氢间,氢气纯化间,氢气压缩机间、氢气灌瓶间等爆炸危险间 乙站;发生器间.乙压缩机间、灌瓶间、电石渣坑、丙酮库、乙汇流排间,空瓶间、实瓶间、贮罐间、 电石库,中间电石库,电石渣系间乙块瓶库、露天设置的贮罐,电石渣处理间,净化器间 I加氢站;加氢机内部空间;室外或罩棚内储氢罐或氢气储气瓶组;氢气压缩机间的房间内的空间;撬装 式氢气压缩机组的设备内 石油库;易燃油品设随的爆炸危险区城内地坪以下的坑,沟;储存易燃油品的地上固定顶油罐以通气口 为中心、半径为1.5m的球形空间;储存易燃油品的内浮顶油罐浮盘上部空间及以通气口为中心、半径 为1.5m范围内的球形空间;储存易燃油品的浮顶油罐浮盘上部至罐壁顶部空间;储存易燃油品的地上 1区 卧式油罐以通 半径为1.5m的球形空间;易燃油品梨房、阀室易燃油品系房和阀室内部空 示例 、半径为1.5m的球形 空间;铁路、汽车油罐车卸易燃油品时以卸油口为中心,半径为1.5m的球形空间和以密闭卸油口为中 心、半径为0,5m的球形空间 3m的 m 球形并延至地面的空间;铁路、汽车油罐车密闭灌装易燃油品时以油罐车灌装口 的球形空间和以通气口为中心 以通气口为中心、半径为3m的球形空间;通风不良的人工洞石油库的洞内空间;无盖板易燃油品的隔 油池内液体表面以上的空间和距隔油池内壁1.5m、高出池顶1.5m至地坪范围以内的空间;含易燃油 品的污水浮选罐以通气口为中心、半径为1.5m的球形空间;易燃油品覆土油罐以通气口为中心、半径 为1.5m的球形空间油罐外壁与护体之间的空间,通道口门盖板)以内的空间;距阀易燃油品阀门井 内壁1.5m、高1.5m的柱形空间;有盖板的易燃油品管沟内部空间
GB/T21431一2015 表A.1(续 汽车加油加气站:汽油,L.PG;和LNG设施的爆炸危险区域内地坪以下的坑或沟;埋地卧式汽油储罐人 孔(阀)井内部空间,以通气管管口为中心,半径为 1l.5m(0.75 n)的球形空间和以密闭卸油口为中心,半 n 径为0.5m的球形空间;汽油的地面油罐、油罐车和密闭卸油口以通气口为中心,半径为1.5m的球形 ;汽 空间和以密闭卸油口为中心,半径为0.5m的球形空 间 油加油机壳体内部空间;LPG加气机内部空 1区 示例 间;埋地LPG储罐人孔(阀井内部空间和以卸车口为中心,半径为1m的球形空间;地上LPG储罐以 卸车口为中心,半径为1m的球形空间;LPG压缩机,泵,法兰,阀门或类似附件的房间的内部空间 CNG压缩机、阀门、法兰或类似附件的房间的内部空间;存放CNG储气瓶组的房间的内部空间;CNG 和LNG加气机的内部空间;LNG卸气柱的以密闭式注送口为中心,半径为1.5m的空间 2区应为正常运行时不太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或即使出现也仅是短时存在的爆炸性气 定义 体混合物的环境 石油库;储存易燃油品的地上固定顶油罐距储罐外壁和顶部3m范围内及储罐外壁至防火堤,其高度 为堤顶高的范围内;储存易燃油品的地上卧式油罐距储罐外壁和顶部3m范围内及储罐外壁至防火 堤,其高度为堤顶高的范围内;易燃油品灌桶间有孔墙或开式墙外3m以内与墙等高,且距释放源 4.5m以内的室外空间,和自地面算起0.6m高距释放源7.5m以内的室外空间;易燃油品灌桶棚或露 天灌桶场所的以灌桶口为中心、半径为4.5m的球形并延至地面的空间;易燃油品汽车油罐车库、易燃 油品重桶库房的建筑物内空间及有孔或开式墙外1 与建筑物等高的范围内;燃油品汽车油罐车棚 易燃油品重桶堆放棚的内部空间;铁路、汽车油罐车卸易燃油品时以卸油口为中心、半径为3m的球形 并延至地面的空间和以密闭卸油口为中心,半径为1.5m的球形并延至地面的空间;铁路、汽车油罐车 灌装易燃油品时以灌装口为中心,半径为7.5m的球形空间和以灌装口轴线为中心线、自地面算起高为 7.5m、半径为15m的圆柱形空间;铁路、汽车油罐车密闭灌装易燃油品时以油罐车灌装口为中心、 ,半径 为4.5m的球形并延至地面的空间和以通气口为中心,半径为3m的球形空间;通风良好的易燃油品人 ,半径为7.5m的球形空间、人工洞 泵房 及以通气口为中心 工洞石油库的洞内主巷道、支巷道、油 阀室 口外3m范围内空间;距隔易燃油品的油池内壁4.5m、高出池顶3m至地坪范围以内的空间;距含易 燃油品的污水浮选罐外壁和顶部3m以内的范围;以易燃油品覆土油罐的通气口为中心,半径为4.5m 的球形空间、以通道口的门盖板)为中心、半径为3m的球形并延至地面的空间及以油罐通气口为中 心,半径为15m,高0,6m的圆柱形空间;距易燃油品阀门井内壁1,5m,高1,5m的柱形空间;无盖板 的易燃油 h品管沟内部空间 汽车加油加气站;埋地卧式汽油储罐距人孔阀)井外边缘1.5m以内,自地面算起1m高的圆柱形空 2区 间、以通气管管口为中心,半径为3m(2m)的球形空间和以密闭卸油口为中心,半径为1.5m的球形并 示例延至地面的空间;汽油的地面油罐,油罐车和密闭卸油口的以通气口为中心,半径为3m的球形并延至 地面的空间和以密闭卸油口为中心,半径为1.5m的球形并延至地面的空间;以加油机中心线为中心 线,以半径为4.5m(3m)的地面区域为底面和以加油机顶部以上0.15m半径为3m(1.5m)的平面为 顶面的圆台形空间 汽车加油加气站;lPG加气机的以加气机中心线为中心线,以半径为5m的地面区域为底面和以加气 机顶部以上0.15m半径为3m的平面为顶面的圆台形空间;埋地LPG储罐距人孔(阀)井外边缘3 m 以内,自地面算起2m高的圆柱形空间、以放散管管口为中心,半径为3m的球形并延至地面的空间和 以卸车口为中心,半径为3m的球形并延至地面的空间 LPG储罐以放散管管口为中心,半径为 ;地上 3m的球形空间、距储罐外壁3m范围内并延至地面的空间、防护堤内与防护堤等高的空间和以卸车口 为中心,半径为3m的球形并延至地面的空间;露天或棚内设置的LPG系、压缩机、阀门、法兰或类似附 件的距释放源壳体外缘半径为3m范围内的空间和距释放源壳体外缘6m范围内,自地面算起0.6m 高的空间;LPG压缩机、泵、法兰、阀门或类似附件的房间有孔、洞或开式外墙,距孔、洞或墙体开口边缘 3m范围内与房间等高的空间;室外或棚内cNG,储气瓶组(包括站内储气瓶组、固定储气井,车载储气 瓶)以放散管管口为中心,半径为3m的球形空间和距储气瓶组壳体(储气井)4.5m以内并延至地面的 空间露天C棚设置的cN压缩机.同法兰或类似附件的里压新机、网达兰或类似附件呢体 7.5m以内并延至地面的空间;距CNG和LNG加气机的外壁四周4.5m,自地面高度为5.5m的范围内 空间LNG储罐区的防护堤至储罐外壁,高度为堤顶高度的范围内;当露天设置的LNG系设置于防护 I堤内时,设备或装置外壁至防护堤,高度为堤顶高度的范围内;当露天设置的水浴式1NG;气化器设置 于防护堤内时,设备外壁至防护堤,高度为堤顶高度的范围内以LNG卸气柱的密闭式注送口为中心 半径为4.5m n的空间以及至地坪以上的范围内 18
GB/T21431一2015 表A.1(续 发生炉煤气站;煤气发生炉的加煤机与贮煤斗连接,,贮煤层为封闭建筑的主厂房煤气排送机间及煤气 净化设备区;煤气管道的排水器室 乙站;气瓶修理间、干渣堆场 加氢站;以加氢机外轮廓线为界面,以4.5m为半径的地面区域为底面和以加氢机顶部以上4.5m为顶 面的圆台形空间;室外或罩棚内储氢罐或氢气储气瓶组的以设备外轮廓线为界面以4.5m为半径的地 面区域、顶部空间区域;设备的放空管集中设置时,从氢气放空管管口计算,半径为4.5m的空间和顶部 2区示例以上7.5m的空间区域;氢气压缩机间的以房间的门窗边沿计算,半径为4. 5m的地面,空间区域;氢气 间区域;以撬装式氢气压 压缩机间的从氢气放空管管口计算 4.5m的区域和顶部以上7.5m的空 为半径的地面区域、顶部空间 缩机组的外轮廓线为界面,以 氢气站:;从制氢间、氢气纯化间、氢气压缩机间、氢气灌瓶间等爆炸危险间的门窗边沿计算,半径为4.5m 的地面、空间区域;从氢气排放口计算,半径为4.5m的空间和顶部距离为7.5m的区域;从室外制氢设 备、氢气罐的边沿计算,距离为4.5m,顶部距离为7.5m的空间区域;从室外制氢设备、氢气罐的氢气排 放口计算,半径为4.5m的空间和顶部距离为7.5 7.5m的区域 定义20区应为空气中的可燃性粉尘云持续地或长期地或频繁地出现于爆炸性环境中的区域 粉尘云连续生成的管道、生产和处理设备的内部区域;持续存在爆炸性粉尘环境的粉尘容器外部 20区 示例 I贮料槽、简仓等;旋风集尘器和过滤器;除皮带和链式运输机的某些部分外的粉尘传送系统等;搅拌器、 粉碎机、干燥机、装料设备等 定义21区应为在正常运行时,空气中的可燃性粉尘云很可能偶尔出现于爆炸性环境中的区域 含有一级释放源的粉尘处理设备的内部;由一级释放源形成的设备外部场所,在考虑21区的范围时 通常按照释放源周围1n的距离确定 当粉尘容器内部出现爆炸性粉尘/空气混合物时,为了操作而频繁移动或打开最邻近进出门的粉尘容 器外部场所;当未采取防止爆炸性粉尘/空气混合物形成的措施时,在最接近装料和卸料点,送料皮带、 21区 卡车卸载站、皮带卸载点等的粉尘容器外部场所;如果粉尘堆积且由于工艺操作,粉尘层可能 示例取样点 被扰动而形成爆炸性粉尘/空气混合物时,粉尘容器外部场所;可能出现爆炸性粉尘云(当时既不持续, 也不长时间,又不经常)的粉尘容器内部场所,例如自清扫时间间隔较长的简仓内部(如果仅偶尔装料 焦油系房和焦油库 22区应为在正常运行时,空气中的可燃粉尘云一般不可能出现于爆炸性粉尘环境中的区域,即使出现 持续时 区的范围应按超出 级释放源形成的场所,22 21区3m及二级释放源周围3m的距离确定 来自集尘袋式过滤器通风孔的排气口,如果一旦出现故障,可能逸散出爆炸性粉尘/空气混合物;很少 世漏的设备附近场所,如 时间打 备附近场所,或根据经险由于高于环境压力粉小喷出面易形成池世 状产品的储存袋,在操作期间,包装袋可能 气动设备或挠性连接可能会损坏等的附近场所;装有很多粉状 散;通常被划分为21区的场所,当采取措施时,包括排气通风,防止爆炸性粉尘环境形 成时,可以降为22区场所,这些措施应该在下列点附近执行:装袋料和倒空点、送料皮带、取样点、卡车 222区 卸载站、皮带卸载点等;形成的可控制清理)的粉尘层有可能被扰动而产生爆炸性粉尘/空气混合物的 示例 场所 发" 炉煤气站 分间、运煤栈桥 受煤" 室、输确 提皮带走廊、破碎筛 燃" 内的粉碎机、胶带通廊、转运站、配煤室、煤库和贮焦间 气制气车间:制气车间室 燃气制气车间直立炉的室内煤仓、焦仓和操作层 燃气制气车间水煤气车间内煤斗室、,破醉筛分间和运煤胶带通廊 露天煤场 注:表A.1中内容选自GB50058一2014,GB50031一1991,GB50028一2006,GB50156一2012,GB500742014、 GB501952013,GB505162010,GB50177一2005及GB12476.32007等标准 19
GB/T21431一2015 A.2烟花爆竹工厂的危险场所类别和防雷类别 见表A.2 表A.2生产,加工,研制危险品的工作间(或建筑物)危险场所分类和防雷类别 危险场所 防雷分类 序号危险品名称 工作间(或建筑物)名称 类别 药物混合硝版仰与碳,碗球磨),潮药装模(或潮药包片),压药,拆模(撕 Fo 片),醉片,造粒,抛光,浆药,干燥,散热,筛选,计量包装 黑火药 单料粉碎,筛选、干燥、称料,碗,碳二成分混合 F2 药物混合 造粒,筛选,制开球药,压药,浆药,干燥,散热,计量包装 F0 药柱(药块),湿药调制,炯雾剂干燥、散热、包装 烟火药 氧化剂,可燃物的粉碎与筛选、称料(单料 F2 引火线 制引,浆引,漆引,干燥,散热,绕引,定型裁刚,拥扎,切引,包装 1 F0 装药 燥 竹 F1 插引(含机械插引,手工插引和空筒插引),挤引,封口,点药,结鞭 包装 F2 装药,筑(压)药,内筒封口(压纸片、装封口剂 Fo 组合烟花 已装药部件钻孔,装单个裸药件,单发药量>25g非裸药件组装,外筒封 类、内筒型 Fl 口(压纸片 小礼花类 F2 蘸药,安引,组盆串引(空筒),单简药量<25【非棵药件组装,包装 装球,包药 Fo 礼花弹类 组装(含安引,装发射药包、串球),剖引引线钻孔),球干燥,散热,包装 Fl 空壳安引,糊球 F2 装(筑)药 Fo 吐珠类 F2 安引(空筒),组装,包装 装药,筑(压)药 Fo 升空类 含 Fm 包药,装裸药效果件(含效果药包),单个药量>30g非裸药件组装 双响炮 安引,单个药量<30g非裸药效果件组装(含安稳定杆),包装 F2 装药将筑(压)药 Fo 旋转类旋 已装药部件钻孔 FI 转升空类) 安引,组装(含引线、配件,旋转轴,架),包装 P2 Fo0 装药,筑(压)药 喷花类和 F1 已装药部件的钻孔 10 架子烟花 安引,组装,包装 F2 装药 Fo 11 线香类 干燥,散热 Fl 粘药,包装 F2 20
GB/T21431?2015 A.2( Σ? Σ? () ? Fo ?,??,? 12 ? е?? F1 ??,???,?,? F2 ??,(?)? FO 13 ,? Fl ,,?,? F2 Fo ??(?)? F1 ?? 14 ,?,? F2 ? ??,(),,? F2 15 ?;A.2?GB50161?2009 ??Σ? A.3 A.3?A.4 A.3?Σ??()Σ?? Σ? Σ? () ? ??? ()????,??,???,? FI ?? F2 ?顢 ? FI ??????,???,? ?? F2 ?, ?? ? F1 ?,? ?? Fl ?? F1 ?,?,??,? F1 ?,? ?? ?? ?顢 F2 ?????? Fm ??? ?顢?? F2 21
GB/T21431一2015 表A.3(续》 危险场所 序号危险品名称 工作间(或建筑物)名称 防雷分类 类别 工业炸药 梯恩梯粉碎、炸药熔药、混药、凉药、包装 F1 浆状炸药 硝酸粉碎 F2 制粉、装药,包装 F1 粉状乳化、乳胶基质冷却 F2 硝酸铵粉醉、硝酸钠粉碎 F2 乳化 8 炸药 乳化、乳胶基质冷却、乳胶基质贮存、敏化、敏化后的保温(凉药,贮存、 F2 胶状装药,包装 硝酸铵粉碎、硝酸钠粉碎 F2 黑梯药柱 熔药,装药,凉药、检验,包装 F1 注装 Fl 梯恩梯药柱压制 压制 检验、包装 Fl 太乳炸药制片、干燥、检验,包装 F1 工业雷管 F1 黑索今或太安的造粒、干燥、筛选、包装 火雷管干燥、烘干 Fm 继爆管的装配,包装 Fl 二硝基重氮酚制造(中和,还原,重氮、过滤 FI 二硝基重氮酚的干燥,凉药、筛选、黑索今或太安的造粒、干燥、筛选 FI 火雷管 火雷管装药、压药 F1 电雷管、 F1 电雷管、导爆管雷管装配、雷管编码 12 导爆管雷管、 F 雷管检验,包装,装箱 继爆管 雷管试验站 FI 引火药头用和延期药用的引火药剂制造 F1 引火元件制造 Fl 延期药混合、造粒、,干燥,筛选、装药、延期元件制造 FI 二硝基重氮酚废水处理 F2 工业索类火工品 Fo 黑火药三成分混药、干燥,凉药、筛选,包装 导火索制造中的黑火药准备 F2 导火索 13 导火索制造、盘索烘干、普检、包装 F2 硝酸钾干燥、粉碎 Fl 22
GB/T21431?2015 A.3( Σ? Σ? () ? ?? F1 ????? ????? F1 14 ????? F1 Fl ???顢,?? FI 15 ? F2 ? F1 ??,? 16 ? ??? FI ???(??? F ???桢??? Fl ? 17 ? ??? Fl O ? F1 ?????????????顢? ???,??顢? Fm ???? Fl ? б 18 ? FI ?? FI ??????,??顢? Fl ?? 19 F2 ??,? ?1:A.3?GB50089?2007 ?2:Σ?()Σ???,??? A.4Σ??Σ???Σ?()? Σ? Σ??(?) ??н??ζ????????? Fo ()??,???,??,??,??? ?????,???,????黯?? F ? 23
GB/T21431?2015 A.4( Σ? Σ??(?) F1 ?黯?? F ?(??????? ? ()?? 1 ? F F ???? F2 ?A.4?GB50089?2007 24
GB/T21431一2015 B 附 录 规范性附录 土壤电阻率的测量 B.1总则 B.1.1测量目的 为解决本标准中涉及土壤电阻率p的相关规定和计算公式中的要求,附录B引用了 GB/T17949.1一2000的相关内容 B.1.2一般原则 B.1.2.1土壤电阻率是土壤的一种基本物理特性,是土壤在单位体积内的正方体相对两面间在一定电 场作用下,对电流的导电性能 一般取每边长为10 mm的正方体的电阻值为该土壤电阻率o,单位为 Qm 土壤电阻率的影响因子有;土壤类型、含水量、含盐量、温度、土壤的紧密程度等化学和物理性 B.1.2.2 质,同时土壤电阻率随深度变化较横向变化要大很多 因此,对测量数据的分析应进行相关的校正 本 标准只对接地装置所在的上层(几米以内)土壤层进行测量,不考虑土壤电阻率的深层变化 B.1.2.3在进行土壤电阻率测量之前,宜先了解土壤的地质期和地质构造,并参见表B.1,对所在地土 壤电阻率进行估算 表B.1地质期和地质构造与土壤电阻率 白墅纪 寒武纪 石炭纪 寒武纪前 第 第四纪 奥陶纪 土壤电阻率/Q mm 三纪 三叠纪 和寒武纪 第四纪 泥愈纪 1(海水 (特低 砂质黏出 10 30 甚低 黏土 白 白墅 低 100 暗色岩 300中) 辉绿岩 000(高 页岩 3000(甚高》 页岩 石灰石 石灰石 砂岩 砂省 砂岩 石英岩 大理石 板石岩 花岗岩 片麻岩 10000(特高 表层为砂砾和石 子的土壤 25
GB/T21431一2015 B.1.2.4土壤电阻率的测量方法有:土壤试样法,三点法(深度变化法),两点法(西坡Shepard土壤电阻 率测定法,四点法等,本标准主要介绍四点法 B.1.2.5在采用四点法测量土壤电阻率时,应注意如下事项 a)试验电级应选用钢接地棒,且不应使用旱纹杆 在多岩石的土壤地带,宜将接地棒按与铅垂方 向成一定角度斜行打人,倾斜的接地棒应躲开石头的顶部; b)试验引线应选用挠性引线,以适用多次卷绕 在确实引线的长度时,要考虑到现场的温度 引 线的绝缘应不因低温而冻硬或跛裂 引线的阻抗应较低; 对于一般的土壤,因需把钢接地棒打人较深的土壤,宜选用质量为2kg~4kg的手锤; 为避免地下埋设的金属物对测量造成的干扰,在了解地下金属物位置的情况下,可将接地棒排 dD 列方向与地下金属物(管道)走向呈垂直状态 在测量变电站和避雷器接地极的时候,应使用绝缘、绝缘手套,绝缘垫及其他防护手段,要采 取措施使避雷器放电电流减至最小时,才可测试其接地极; 不要在雨后土壤较湿时进行测量 B.2测量方法(四点法 B.2.1等距法或温纳(wenner)法 将小电极埋人被测土壤呈一字排列的四个小洞中,埋人深度均为b,直线间隔均为a 测试电流I 流人外侧两电极,而内侧两电极间的电位差V可用电位差计或高阻电压表测量,如图B,1所示 设a 为两邻近电极间距,则电阻率《拨式(B.1)计算 2a p=4ruR/1十 B.1 a十4 十" 小 式中 土壤电阻率,单位为欧姆米(Qm); R 所测电阻,单位为欧姆(Q); 电极间距,单位为米(m) 电极深度,单位为米(m). 图B.1电极均匀布置 当测试电极人地深度b不超过0.1a,可假定b=0,则计算公式可简化为式(B.2) =2xaR (B.2 B.2.2非等距法或施伦贝格一巴莫(Sehumberger一Palmer)法 主要用于当电极间距增大到40m以上,采用非等距法,其布置方式见图B.2 此时电位极布置在 相应的电流极附近,如此可升高所测的电位差值 这种布置,当电极的埋地深度b与其距离和 相比较甚小时,则所测得电阻率可按式(B.3)计算, B.3 p=xc(c十d)R/d 26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21431-2015

建筑物防雷装置是为保护建筑物及其内部设备不受雷击而设置的一种重要的安全设施。在进行建筑物防雷装置的检测时,需要按照一定的技术规范来进行,这就是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21431-2015。

一、技术规范的适用范围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21431-2015适用于所有种类的建筑物防雷装置的检测和评定。包括新建建筑物、既有建筑物以及对建筑物防雷装置进行改造升级的情况。

二、检测内容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应包括以下内容:

  • 建筑物防雷装置的接地体系统检测
  • 建筑物防雷装置的避雷针或接闪器检测
  • 建筑物防雷装置的引下线或引接线检测
  • 建筑物内部设备与建筑物防雷装置之间的连通性检测

三、检测周期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的周期根据建筑物所处地区的气象条件、建筑物周围环境和建筑物防雷装置的使用情况而定,一般不超过3年。

四、检测报告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完成后,应出具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检测报告。检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 建筑物防雷装置的设计情况和实际情况对比
  • 建筑物防雷装置各项检测指标的测试结果
  •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建议

总之,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21431-2015的实施有利于保障建筑物及其内部设备不受雷击的安全,提高建筑物防雷装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的相关资料

和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类似的标准

热处理生产燃料消耗计算和测定方法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热处理生产燃料消耗计算和测定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热处理生产燃料消耗计算和测定方法的编号:GB/T19944-2015。热处理生产燃料消耗计算和测定方法共有11页,发布于2016-04-01
反应气中杂质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影响的测试方法第1部分:空气中杂质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反应气中杂质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影响的测试方法第1部分:空气中杂质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反应气中杂质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影响的测试方法第1部分:空气中杂质的编号:GB/T31886.1-2015。反应气中杂质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影响的测试方法第1部分:空气中杂质共有11页,发布于2016-04-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