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9823-2013

试验用空气焓值法试验装置检验方法

Ratingmethodsfortestairenthalpytestingfacility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试验用空气焓值法试验装置检验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试验用空气焓值法试验装置检验方法的编号:GB/T29823-2013。试验用空气焓值法试验装置检验方法共有47页,发布于2014-03-152013年第22号公告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J73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17.220.01
  • 实施日期2014-03-15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47页
  • 文件大小726.56KB

以图片形式预览试验用空气焓值法试验装置检验方法

试验用空气焓值法试验装置检验方法


国家标准 GB/T29823一2013 试验用空气恰值法试验装置检验方法 Ratingmethodsfortestairenthalpytestingfaeility 2013-11-12发布 2014-03-15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29823一2013 目 次 前言 引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检验规定 检验条件 检验项目 4.2 4.3通用性要求 技术性要求 标准器装置技术要求及组成 检验方法 10 5.1温湿度测量系统 5.2压力测量系统 5.3电参数测量系统 5.4数据采集单元 5.5数字显示仪表 18 5.6流量测量系统 5.7风速测量系统 20 5.8转速测量系统 21 检验周期 22 制冷量和制热量的计算 22 7.1制冷量的计算 22 7.2制热量的计算 2: 检验结果的不确定度 2: 8.1检验结果的不确定度概述 23 8.2检验结果的不确定度数学模型 2: 8.3不确定度评定 24 25 附录A规范性附录检验项目 26 附录B资料性附录各测量系统不确定度及制冷量不确定度评定实例 3 附录c资料性附录)检验记录和检验结果 附录D(资料性附录风量的确定 附录E资料性附录公式中使用的符号定义 参考文献
GB/T29823一2013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24)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上海佐竹冷热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家用电 器研究院、上海出人境检验检疫局、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浙 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计量学院、上海三萎电机、上菱空调机电器有限公司,大金空调(上海)有限公 司、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上海市在线检测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余国瑞.杜军、茅晓晨、陈曦徐鸿、傅培刚、李瑛、董造、吴静怡、孙健、余时帆、 陈乐、潘哗巍、陈杰、张智
GB/T29823一2013 引 言 试验用空气熔值法试验装置集成了众多测量仪表与系统,它作为测量空调器性能的试验装置,多年 来在空调器制造业得到广泛应用 由于空气烙值法的检验内容、检验工况等较为复杂,并且空调器性能 指标涉及的参数众多,长期以来对试验用空气嫦值法试验装置的检验方法尚未形成统一规范 为使试 验用空气烙值法试验装置各技术参数的检验方法规范统一,为便于各空调器制造企业使用规范统一的 空调器性能试验装置,有必要对试验用空气值法试验装置的检验方法进行标准化 本标准对试验用空气烙值法试验装置的检验过程所涉及各测量系统的检验方法进行了说明,并给 出了空气熔值法制冷量,制热量的计算以及制冷量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为规范检验试验用空气熔 值法试验装置提供了参考与指导
GB/T29823一2013 试验用空气恰值法试验装置检验方法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试验用空气嫦值法试验装置检验方法的术语和定义、检验规定、检验方法、检验结果 判别、检验周期和制冷量、制热量的计算以及检验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等 本标准适用于试验用空气烙值法试验装置的检验 标准所规定的检验方法,用于检验试验用空气 熔值法试验装置的温度、湿度,压力、电参数.流量.风迷、转速等测量系统及喷嘴 其他类似试验装置设备的检验也可参考本标准所规定的检验方法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7725一2004房间空气调节器 GB/T17758一2010单元式空气调节机 GB50155一1992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术语标准 JF1001一2011通用计量术语和定义 JF1004一2004流量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 JF10481995数据采集系统校准规范 术语和定义 GB501551992、,JJF1001一2011、JJF1004一2004和GB/T7725一2004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 于本文件 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GB50155 -1992、JJF1001201l、JJF10042004和 GB/T77252004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 测量误差 measurementerror,errorofmeasurement 测得的量值减去参考量值 [JJF1001一201l,定义5.3] 3.2 校准calibration 在规定条件下的一组操作.其第一步是确定由测量标准提供的量值与相应示值之间的关系,第二步 则是用此信息确定由示值获得测量结果的关系,这里测量标准提供的量值与相应示值都具有测量不确 定度 [JJF1001一2011,定义4.10] ofmeasureent 测量不确定度 measurementuncertainty,uncertainty 根据所用到的信息,表征赋予被测量量值分散性的非负参数 [JF1001一201l1,定义5.187
GB/T29823一2013 3.4 测量系统measuringsystem -套组装的并适用于特定量在规定区间内给出测得值信息的一台或多台测量仪器,通常还包括其 他装置,诸如试剂和电源 [JJF1001一2011,定义6.2] 3.5 测量仪器的准确度 uraeyofameasuringinstrument acCu 测量仪器给出接近于真值的响应的能力 [JJF10012011,定义7.18 3.6 变送器 transmitter 将敏感元件输出的信号转换成标准信号的装置 GB501551992,定义7.3.9 3.7 pwinttemperure 露点温度 dew 在大气压力一定,某含湿量下的未饱和空气因冷却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温度 GB501551992,定义2.1.7 3.8 相对湿度 relativehumidity 空气实际的水燕汽分压力与同温度下饱和状态空气的水蒸汽分压力之比,用百分率表示 [GB50155一1992,定义2.1.1o 3.9 差压dlirerentialpressure 当考虑了上游和下游取压孔之间的基准面的所有差别时,由节流装置所产生的压力差 CJF1004一2004,定义2.1.11] 3.10 喷嘴nozzle 与管道同轴,具有无突变曲线廓形且与同轴圆筒形喉部相切的收缩件 [JJF1004一2004.定义2.1.9 3.11 恰 enthalpy 物质所具有的一种热力学性质,定义为该物质的体积,压力的乘积与内能的总和 [GB50155一1992,定义6.1.197 3.12 空气炝值法airenthaplytestmethod -种测定空调器制冷、制热能力的试验方法 它对空调器的送风参数、回风参数以及循环风量进行 测量,用测出的风量与送风,回风烙差的乘积确定空调器的能力 [GB/T7725一2004,定义3.13] 3.13 制冷量制冷能力) totalcoolingcapacity 空调器在额定工况和规定条件下进行制冷运行时,单位时间内从密闭空间房间或区域内除去的热 量总和 单位:w [GB/T7725一2004,定义3.5]
GB/T29823一2013 3.14 制冷消耗功率 totalcoolingp0werinput 空调器在额定工况和规定条件下进行制冷运行时,所输人的总功率,单位;w [GB/T7725一2004,定义3.6] 3.15 制热量(制热能力heatin ingcapacity 空调器在额定工况和规定条件下进行制热运行时,单位时间内送人密闭空间、房间或区域内的热量 总和,单位:w [GB/T7725一2004,定义3.7] 3.16 制热消耗功率 heatngpweeimpt 空调器在额定工况和规定条件下进行制热运行时,所输人的总功率,单位.w [GB/T77252004,定义3.8 检验规定 4.1 检验条件 4.1.1环境温度:10c一30 4.1.2环境湿度;应不大于85%RH 4. .1.3电源电压和频率;电源电压变化应在额定值的士10%之内;电源频率变化应在额定值的士2% 之内 4.1.4负载条件:一般条件下,应空载进行检验,如果用户需要,也可在用户指定的负载条件下进行 4.1.5其他条件;设备周围应无强烈震动,无腐蚀性气体、液体,应避免其他冷、热源影响 4.2检验项目 检验项目包括;温湿度测量系统、压力测量系统、电参数测量系统、数字显示仪表系统,流量测量系 统、风速测量系统和转速测量系统 检验项目按照附录A的要求进行 4.3通用性要求 4.3.1温湿度测量系统 4.3.1.1温湿度测量系统概述 温湿度测量系统是由传感器、信号变换器,数据采集单元等组成,具有温湿度测量功能的系统 4.3.1.2铂电阻温度测量系统 铂电阻温度测量系统要求如下 各部分装配应正确,可靠,不得断路、短路 a b)铂电阻感温元件不得破裂,不得有显著的弯曲现象; 保护管应完整无损,不得有凹痕、划痕和显著锈蚀,外表涂层应牢固; d能实现铂电阻温度的显示,存储和修正等功能
GB/T29823一2013 3 4.3.1. 热电偶温度测量系统 热电偶温度测量系统要求如下 a)热电偶测量端焊点应牢固、表面光滑,无气孔,焊点直径约为电极直径的两倍 电极不允许有折叠、扭曲现象,外部应有绝缘层或绝缘保护管; b 能实现热电偶温度的显示,存储等功能; c d能同时检测多点热电偶温度,根据实际需要检测点数应是可扩展的 4.3.1.4露点温度 露点温度要求如下: 传感器不锈钢或PTFE保护套和金属格栅过滤器不得有破损; a b) 露点温度测量系统的工作环境温度应高于待测气体的温度,避免在露点测量系统的管路中 结露; 安装露点温度测量系统的室内压力等于大气压时,可直接测量露点温度值;当室内压力偏离标 准大气压(101325Pa)200Pa以上,但波动小于200Pa/A时,可用计算的方法对检定结果加以 修正(已配备了自动压力修正系统的除外 4.3.1.5湿度传感器 湿度传感器要求如下: a)湿度传感器不得破裂,不得有显著的弯曲现象; b 保护管应完整无损,不得有凹痕、划痕和显著锈蚀; e能实现湿度的显示,存储等功能 4.3.1.6干湿球法 干湿球法要求如下 a)各部分装配应正确,可靠,不得断路、短路 b 感温元件不得破裂,不得有显著的弯曲现象 e)保护管应完整无损,不得有凹痕、划痕和显著锈蚀,外表涂层应牢固 d 能实现湿度的计算、显示、存储和修正等功能 4.3.2压力测量系统 4.3.2.1压力测量系统概述 压力测量系统是由压力传感器/变送器、数据采集单元等组成,具有压力测量功能的系统 4.3.2.2绝压/表压 绝压/表压要求如下 a)应标注有测量范围、额定工作压力准确度等主要指标 b) 防爆产品应有相应的防爆标志 各零部件应完好无损,无锈蚀和霉斑; e用于绝压的测量系统,在压力变送器部分应有绝压的标志或符号 d)测量部分在承受测量压力上限时,不得泄漏 4.3.2.3差压 差压要求如下 应标注有测量范围、额定工作压力准确度等主要指标; a
GB/T29823一2013 各零部件应完好无损,无锈蚀和霉斑; b 压力输人端口处应有高压()和低压(L)的标志分别对应变送器的高低压力容室; c) d)变送器为额定工作压力时,不得泄漏 4.3.3电参数测量系统 4.3.3.1电参数测量系统概述 电参数测量系统是由各种电参数测量仪器、信号变换器等组成,具有电参数测量功能的系统 4.3.3.2电参数测量系统 电参数测量系统要求如下: 电参数测量系统应有适当的电气安全标注 b各引出端的标志应该清晰; 电压回路和电流回路公共端应采用相同的标志; c) 如果是多相功率测量系统,则相与相之间的互相影响可以忽略; d 各单相测量系统的引出端和地电位间在电气上应该是绝缘的; 防爆产品应有相应的防爆标志; 各零部件应完好无损,无锈蚀和霉斑 g h 测量系统应能实现功率的计算、显示、存储等功能 4.3.4数据采集单元 数据采集单元要求如下 a)数据采集单元外形结构应完好; b 开关、按键、旋钮等可正常操作,标志清晰明确,外露件不应有松动和机械损伤 供电电源的标志及电压和频率范围指示明确; d 数据采集单无应能连续24h无故障工作 其安全性和绝缘性良好,符合国家有关安全规定; f 人身感应、摆放位置和方向等对其性能的影响应可忽略不计 4.3.5数字显示仪表系统 数字显示仪表系统要求如下 a)数字显示仪表系统外形结构应完好 b 开关、按键可正常操作,标志清晰明确,外露件不应有松动和机械损伤 数字指示面板不应有影响读数的缺陷; c d各开关、按键在规定的状态时,应具有相应的功能和一定的调节范围 4.3.6流量测量系统 4.3.6.1喷嘴 喷嘴要求如下 a 应在喷嘴的明显部位清晰标明喉部直径,标明型号,喷嘴编号、设计流量、制造单位等 所选用 的材料应有较高的硬度并有较好的耐腐蚀性 不得有凹痕、气孔和杂质 喷嘴应有稳定的可复现的热膨胀特性,如果使用时的温度与测量喉部直径时的温度不同,可对 喉部直径进行适当的修正 喷嘴应按图1规定的结构尺寸加工安装
GB/T29823一2013 0.6D) 椭医轴 喉部 椭圆过波 图1喷嘴尺寸及安装图 4.3.6.2液体流量测量 液体流量测量系统概述 4.3.6.2.1 液体流量测量系统是由流量传感器、信号变换器、数据采集单元等组成,具有液体流量测量功能的 系统 4.3.6.2.2液体流量测量系统要求 液体流量测量系统要求如下 在流动回路中没有泄漏,也没有未经计量的泄漏液体通过换向器; a b) 不会由于热的收缩(或膨胀)而使部分回路中积聚(或排出)液体,也不会由于含有未知的蒸气 或气体的体积变化而使流量回路中积聚液体 当换向器刚好通过水力中心时计时器正好启动和停止 4.3.7风速测量系统 风速测量系统概述 4.3.7.1 风速测量系统是由风速传感器、信号变换器、数据采集单元等组成,具有风速测量功能的系统 4.3.7.2风速测量系统要求 风速测量系统要求如下 风速测量传感器不得破裂,不得有显著的弯曲现象 a b)保护管应完整无损.不得有凹痕、划痕和显著锈蚀 4.3.8转速测量系统 4.3.8.1转速测量系统概述 转速测量系统是由转速传感器、信号变换器、数据采集单元/显示仪表等组成,具有转速测量功能的系统 4.3.8.2转速测量系统 转速测量系统要求如下
GB/I29823一2013 a)转速测量系统连接可靠,支架可调节; b)光电式转速测量传感器不得破裂,不得有弯曲现象; 接触式转速测量传感器的转轴应清洁,不得有油污,转动时无黏滞 4.4技术性要求 各测量系统的技术要求如表1所示 各测量系统检验结果的不确定度及制冷量不确定度评定实例 详见附录B. 表1试验用空气恰值法试验装置各测量系统技术要求 名称 测量范 最大允许误差 备油 -20C8o 铂电阻 士0.1 金属护套长度大于1001 mm 热电偶 -50C150 士1.0 长度大于1000mm 温湿度测量 系统 湿度传感器 10%RH95%RH 土3%RH 露点温度 -20C40 C 士0.6C 0.08MPa~0.12MPa 士0.1% 大气压 士0.4% 绝压(满量程误差) 0MPa一7MPa -0.1MPa7MPa 压力测量系统 士0.4% 表压(满量程误差 100Pa~100Pa 士3Pa 差压 一1000Pa1000Pa 士3Pa 差压 0V一600 V 士0.2% 电压 0A一20A 士0.2% 电流 电参数测量系统 0W12kWw 士0.5% 功率 0Hz~1kHz 士0.05% 频率 功率因数 0.11 -30V30V 士0.2% 数据采集单元 0Q一100kQ 士0.2% -300V~300V 士0.3% 0n100kQ 士0.3% 数字显示仪表 0V一600V 士0.3% 200C一400 士0.5 热电偶 l00C一600C 士0.3O 铂电阻 士0.001D 喷嘴直径 喷嘴 流量测量 1.5×10-"D(0,04 喷嘴表面粗糙度 Mm 系统 液体流量 0kg/h~1000kg/h 士0.5% 5m/s 士1.5m/s 取样器风速 风速测量系统 0m/s~10m/s 士5% 其他风速 转速测量系统 被测风机转速 0r/min一4000r/min 士10r/min
GB/T29823一2013 4.5标准器装置技术要求及组成 4.5.1各测量系统标准器及技术要求 各测量系统标准器及技术要求汇总表如表2所示 表2各测量系统标准器及技术要求汇总表 项目 测量范围 最大允许误差 备浊 -20"~8o 士0.06 铂电阻 热电偶 -50C150 士0.5 温湿度测量 系统 湿度 5%RH~95%RH 士2%RH 稳定性优于1%RH C 露点温度 -20"40 士0.3 0.08MPa一0.12MPa 士0.05% 大气压 绝压 0MPa一7MPa 士0.05% -0.1MPa一7MP 压力测量系统 士0.05% 表压 差压 100Pa100Pa 士2.5Pa 1000Pa一1000Pa 士2.5Pa 差压 0V一600V 士0.05% 电压 0A一20A 士0.05% 电流 电参数测量系统 0W12kWw 士0,1% 功率 0Hz~1kHz 士0.01% 频率 功率因数 0.1l -30V~30V 士0.03% 数据采集单元 0Q100kQ 士0.01% -300V一300V 士0.05% 0n100kQ 士0.03% 数字显示仪表 -200一400C热电偶 士0.3C -100一6o0铂电阻 士0.1 孔径千分尺 士(4Mm一64m) 士(44m一64m 喷嘴 50mm600mm 内径千分尺 士(6m~20m 士5% 表面粗糙度仪(或粗糙度样板 0.025m一6.3m 流量测量 o0min0s9h99min99.99、 士0.5s/d 时间 系统 (0~500)e 士0.5e" 液体流量 5002000).e 士1.0e e为检定分度值 2000~max)e" 士1.5e 风速测量系统 0m/s10m/s 士3% 转速测量系统 士0.1%n士1个分辨率 "为当前转速值 0r/min4000r/min
GB/T29823一2013 4.5.2各测量系统标准器装置组成 4.5.2.1温湿度测量系统 4.5.2.1.1铂电阻 标准器装置组成;温度源配二等标准铂电阻温度计(或标准水银温度计),其测量范围及最大允许误 差详见表2 温度源可以包括恒温槽、干井式温度炉或其他仪器 恒温槽插孔之间的最大温差优于士0.02C,有效工作区域内的垂直温差优于士0.02C,水平温差 优于士0.02"C 干井式温度炉,径向均匀性优于士0.05C,轴向均匀性优于士0.05C;显示准确度士0.1C 4.5.2.1.2热电偶 标准器装置组成;温度源或模拟温度信号发生器 a)温度源 恒温槽插孔之间的最大温差优于士0.2C,有效工作区域内的垂直温差优于士0.2C,水平温差优 于士0.2C; 干井式温度炉,径向均匀性优于士0.1C,轴向均匀性优于士0.1C;显示准确度士0.2C b)模拟温度信号发生器或工业过程校准器或其他检测设备 标准器装置的最大允许误差详见表2 4.5.2.1.3露点温度 标准器装置组成:精密露点仪,其测量范围及最大允许误差详见表2 4.5.2.1.4湿度传感器 标准器装置组成:标准湿度发生器,其测量范围及最大允许误差详见表2 4.5.2.1.5干湿球法 标准器装置组成见4.5.2.1.1 4.5.2.2压力 绝压/表压 4.5.2.2.1 标准器装置由压力标准装置组成,如数字压力计或标准压力发生器等,其测量范围及最大允许误差 详见表2 4.5.2.2.2差压 标准器装置由压力标准装置组成,如数字压力计或标准压力发生器等,其测量范围及最大允许误差 详见表2 4.5.2.3电参数 标准器装置组成单相或多相标准功率源,其测量范围及最大允许误差详见表2. 注;进行所有电参数检验时,标准器装置的基本误差应不大于被检验测量系统等级指数的1/4一1/10 建议标准器 装置的基本误差不大于被检验测量系统等级指数的1/10.
GB/T29823一2013 4.5.2.4数据采集单元 标准器装置组成;标准信号源,其测量范围及最大允许误差详见表2 4.5.2.5数字显示仪表 标准器装置组成;标准信号源,其测量范围及最大允许误差详见表2 4.5.2.6流量 4.5.2.6.1喷嘴 标准器装置组成;几何尺寸测量设备(如数显卡尺、内径千分尺,表面粗糙度仪,其测量范围及最大 允许误差详见表2 4.5.2.6.2液体流量 标准器装置组成计时器、称重容器、电子秤等,其测量范围及最大允许误差详见表2 称重容器,在每次测量期间液体所流人的容器应具有足够大的容量,以使时间的测量误差可忽略 不计 容器可以是任何形状的,但最基本的是必须完全防漏,并务必防止液体外溢; 4.5.2.7风速 标准器装置组成:标准风速仪,其测量范围及最大允许误差详见表2 4.5.2.8转速 标准器装置组成;标准转速表,其测量范围及最大允许误差详见表2 检验方法 5.1温湿度测量系统 5.1.1 铂电阻 检验点选取 5.1.1.1 检验点应均匀分布在整个测量范围内,不少于5个检验点 需要时,可根据试验用空气熔值法试验 装置的常用试验工况或用户要求增加检验点,常用试验工况参见表3 表3常用试验工况 室内侧干球温度 室内侧湿球温度 室外侧干球温度 室外侧湿球温度" 检验点 20 15 20 21 19 24 32 23 35 50 60 60 50
GB/I29823一2013 5.1.1.2检验步骤 检验步骤如下 标准器装置通电预热时间不少于30min a b将二等标准铂电阻温度计(或标准水银温度计)和铂电阻温度测量系统的感温元件插人温度源 中,并保证其在同一水平面上(感温元件应在插人前使用无水乙醇擦拭干净) 插人深度一般大于100mm 设定温度检验点,待温度稳定后(每个温度值至少稳定15min),按顺序分别读取二等标准铂 电阻温度计(或标准水银温度计)和铂电阻温度测量系统的温度值 如使用干井式温度炉,其等温块部分的插人直径应与铂电阻温度测量系统的感温元件的直径 误差小于3mm,铂电阻温度测量系统的感温元件与等温块底部距离小于3mm 当检验温度 低于室温时,为了消除等温块内外空气对流,在感温元件插人后需用脱脂棉或保温材料塞紧 管口 在检验过程中不允许对铂电阻温度测量系统进行调整,若进行了系统调整,则需要重复b) d)的检验步骤 5.1.1.3结果判定 按照5.1.1.2中的检验步骤分别记录温度示值,将二等标准铂电阻温度计(或标准水银温度计)的 温度示值作为标准值,铂电阻温度测量系统的温度示值作为指示值 当指示值与标准值的误差符合 表1的要求时,判定为合格 检验记录格式可参考附录C的规定 5.1.2热电偶 5.1.2.1 检验点选取 检验点应均匀分布在整个测量范围内(推荐一50C150),不少于5个检验点 需要时,可根据 试验用空气熔值法试验装置的常用试验工况或用户要求增加检验点 5.1.2.2检验步骤 5.1.2.2.1使用温度源标准装置 使用温度源标准装置检验步骤如下 a 标准器装置通电预热时间不少于30min; b热电偶温度测量系统的感温元件插人温度源中,插人深度应大于150mm:; 设定温度检验点,待温度稳定后(每个温度值至少稳定5min),按顺序读取热电偶温度测量系 统的温度值; 如使用干井式温度炉,当检验温度低于室温时,为了消除等温块内外空气对流,在感温元件插 人后需用脱脂棉或保温材料塞紧管口; 在检验过程中不允许对测量系统进行调整,若进行了系统调整,则需要重复b)c)的检验 步骤 11
GB/T29823一2013 5.1.2.2.2使用模拟温度信号发生器标准装置 使用模拟温度信号发生器标准装置检验步骤如下 标准器装置通电预热时间不少于30 a mln; b将热电偶温度测量系统(不接传感器)与模拟温度信号发生器相连接,见图2 模拟温度信号发生器输出模拟温度值,待温度稳定后(每个温度值至少稳定30s),按顺序读取 热电偶温度测量系统的温度值; 在检验过程中不允许对测量系统进行调整,若进行了系统调整,则需要重复b)e)的检验 步骤; 上述方法适用于无冷端温度补偿及冷端为冰瓶等温度为零度的测量仪表,对于带冷端补偿的 仪表用冰瓶等设备进行补偿 模拟温度 温度测端 系统显示 僧号发生器 出 mV(C) 图2热电偶温度测量系统连接图 5.1.2.3结果判定 按照5.1.2.2中的检验步骤分别记录温度示值,将标准装置的温度示值作为标准值,热电偶温度测 量系统的温度示值作为指示值 当指示值与标准值的误差符合表1的要求时.判定为合格 检验记录格式可参考附录C的规定 5.1.3露点温度 5.1.3.1检验点选取 检验点应均匀分布在一20C一40C范围内,不少于5个检验点 需要时,可根据用户的要求增加 检验点 5.1.3.2检验步骤 检验步骤如下 标准器装置通电预热时间不少于30min; a b)将被检露点温度仪与精密露点仪置人测试室中,在整个检验过程中保持测试室的压力稳定; 设定谢试室的温度值,从低到高 每个检验点在温度达到设定值并稳定0min后,每隔不少 C 于2min记录1组露点温度值,至少记录3组数据 然后做下一个检验点,至所有的检验点检 验完毕 5.1.3.3结果判定 按照5.1.3.2中的检验步骤分别记录露点温度值,将精密露点仪的露点温度的平均值作为标准值 被检露点温度仪的露点温度的平均值作为指示值 当指示值与标准值的误差符合表1的要求时,判定 12
GB/T29823一2013 为合格 检验记录格式可参考附录C的规定 5.1.4湿度传感器 5.1.4.1检验点选取 检验点应均匀分布在10%RH一95%RH范围内,不少于5个检验点 需要时,可根据用户的要求 增加检验点 5.1.4.2检验步骤 检验步骤如下 a)标准器装置通电预热时间不少于30min. b将湿度测量系统的湿度传感器置人湿度发生器的测试室中 在整个检验过程中保持测试室的 密封性 检验时,设定湿度发生器的温度值根据实验室具体情况设定) 当温度平衡后,再设定湿度发 生器的湿度值,一般按照从低湿度到高湿度的顺序 每个检验点在湿度达到设定值并稳定10min后,每隔不少于2min记录1组湿度值和湿度测 量系统的示值,至少记录3组数据 然后做下一个检验点,至所有的检验点检验完毕 如湿度传感器为固定式,无法拆卸放置至标准湿度发生器中,则需要在试验工况稳定后与标准 湿度计比对 5.1.4.3结果判定 按照5,1.4.2中的检验步骤分别记录相对湿度示值,将标准湿度发生器的湿度示值的平均值作为 标准值,湿度测量系统的湿度示值的平均值作为指示值 当指示值与标准值的误差符合表1的要求时 判定为合格 检验记录格式可参考附录C的规定 5.1.5干湿球法 对于干湿球法的湿度测量系统,其干球温度及湿球温度的指示值都是由铂电阻温度测量系统测得 检验步骤及结果判定参照5.1.1 5. 2 压力测量系统 5.2.1绝压/表压测量系统 检验点选取 5.2.1.1 检验点应均匀分布在整个测量范围内,不少于5个检验点 需要时,可根据用户要求增加检验点 5.2.1.2检验步骤 检验步骤如下 a)检验前,压力标准器装置与绝压/表压测量系统在使用环境下放置时间不少于30min,压力标 准器装置通电预热时间不少于30min,压力标准器装置与绝压/表压测量系统确认状态正常 13
GB/T29823一2013 用改变输人压力的方法对输出下限值和上限值进行调整,使其与理论值相一致 一般可以通 过变送器的“零点”和“满度值”或者系统软件修正来完成 在调整后的检验过程中不允许再对 压力测量系统进行修正 压力标准器装置和绝压/表压测量系统的压力变送器相连接 如标准器装置采用精密压力发 生器,则直接与绝压/表压测量系统的变送器相连接,连接方法参照图3 根据已选取的检验点,先按照压力上升的顺序,逐步增加压力到各检验点,读取压力测量系统 的指示值 然后按照压力下降的顺序,逐步降低压力到各检验点,读取压力测量系统的指 示值 在检验过程中不允许对测量系统进行调整,若进行了调整,则需要重复b)~e)的检验步骤 连接管路 压力标准器 压力测量系线 三通接头 压力发生器 图3绝压/表压测量系统连接图 5.2.1.3结果判定 按照5.2.1.2中的检验方法分别记录压力标准值和压力指示值,当指示值与标准值的误差符合 表1的要求时,判定为合格 检验记录格式可参考附录C的规定 5.2.2差压测量系统 5.2.2.1检验点选取 检验点应均匀分布在整个测量范围内,不少于5个检验点 需要时,可根据用户要求增加检验点 5.2.2.2检验步骤 检验步骤如下 a)检验前,压力标准器装置与差压测量系统在使用环境下放置时间不少于30min,压力标准器 装置通电预热时间不少于30min,压力标准器装置与差压测量系统确认状态正常 短接差压 测量系统的高压端(H)与低压端(L),进行变送器零位修正 在调整后的检验过程中不允许再 对压力测量系统进行修正 标准器装置和差压测量系统的压力变送器相连接,使导压管中充满传压介质,连接方法参照 根据已选取的检验点,先按照压力上升的顺序,逐步增加压力到各检验点读取压力测量系统 的指示值 然后按照压力下降的顺序,逐步降低压力到各检验点,读取压力测量系统的指 示值 14
GB/T29823一2013 d)在检验过程中不允许对测量系统进行调整,若进行了调整,则需要重复b)e)的检验步骤 压差变送器 高静压差压式 活来压力计 标准压1 标准压力2 灭 压力微调 压力微调2 真空泵 真空系统 压力源 图4差压测量系统连接图 5.2.2.3结果判定 按照5.2.2.2中的检验方法分别记录压力标准值和压力指示值,当指示值与标准值的误差(包括回 程误差)符合表1的要求时,判定为合格 检验记录格式可参考附录C的规定 55 3 电参数测量系统 5.3.1电参数测量系统分类 电参数测量系统分为单相功率测量系统和多相功率测量系统 电参数测量系统检验要求 5.3.2 电参数测量系统检验要求如下 单相功率测量系统的检验,将标准功率源与单相功率测量系统连接,标准功率源输出电压,电 a 流、功率、频率,功率因数等参数,对单相功率测量系统进行检验; b)多相功率测量系统的检验,也可采用a)方法逐相进行检验 5.3.3检验点选取 5.3.3.1 检验点选取要求 检验点应均匀分布在整个测量范围内,不少于5个检验点 需要时,可根据用户要求增加检验点, 但至少包括实际使用范围 5.3.3.2检验点选取参考 电参数测屋系统检验点选取参考如下, 电参数测量系统的电压检验点应优先在以下系列中选取 a 15V,30V,60V,100V,150V,200V,300V,400V,500V,600V 15
GB/T29823一2013 b电参数率测量系统的电流检验点应优先在以下系列中选取 0.1A,0.2A,0.5A,1A,2A,5A,10A,20A 电参数测量系统的功率检验点应与上述电压电流检验点相对应,也可根据日常工作给出相应 的检验点选取 电参数测量系统的功率因数范围和检验点应优先在以下系列中选取 0.5,1 电参数测量系统的频率检验点应优先在以下系列中选取: e 50Hz,60Hz,100Hz,200Hz 当以上各检验点的选取还无法满足要求时,可根据用户要求调整和选做,但至少包括实际使用 范围 检验步骤 检验步骤如下: a)标准器装置通电预热时间30min以上,标准器装置与被检验测量系统确认状态正常; b)将标准功率源与被检验测量系统相连接,如图5所示; 根据5.4.1.1选取的检验点,按照从低至高的顺序,分别记录由标准功率源输出的电压、电流 功率和频率的标准值,分别为Us、Is、尸、和fs,以及被检验测量系统电压、电流、功率和频率的 指示值Ux、I、尸、和fx; 功率因数的检验,在固定电流和电压下调节标准功率源的功率因数B,,记录被检验测量系统 功率因数的指示值B,; 电 功 参 功 U 最 被控验电参数渊疑系续 外壳 图5电参数测量系统连接图 连接时,被检验电压回路和电流回路的同名端连接在一起 如果被检验系统(或功率变换器 e 存在输出端,输出端的低端和被检验电参数测量系统的电压非同名端相接 标准功率源与被 检验系统(或被检验变换器)的外壳直接相接,并和地电位相接 地电位一般和被检验电参数 测量系统的电压非同名端相接 连接被检验电参数测量系统的电压和电流回路的引线回路面 积尽量小,并尽量减小两个回路之间的合 16
GB/T29823一2013 5.3.5结果判定 按照5.3.4中的检验步骤分别记录的U、!s、P和,当符合表1的要求时,判定为合格 检验记录格式可参考附录C的规定 5. 数据采集单元 4 5.4.1数据采集单元检验方法概述 本检验方法适用于检验数据采集单元的示值误差 对于其他性能,如采集速率,线性度,时间漂移 通道间串扰等按照JJF1048一1995进行 数据采集单元可与各种类型的传感器相连接,构成测 量温度、压力、流量等物理量的测量系统 数据采集单元典型结构如图6所示 其核心部分是电 量的测量 被 传感器 信号调理器 量 多 传感器 信号训调理器 量 电源 控制逻 存储器 计算机 输出设备 图6数据采集单元结构 5.4.2 检验点选取 选定数据采集单元的通道和量程,检验点应均匀分布在整个测量范围内,不少于5个检验点(一般 包括量程的上限和下限) 当无法满足需要时,可根据用户要求调整和选做,但至少包括实际使用范围 5.4.3 检验步骤 检验步骤如下: a)标准器装置通电预热时间30min以上,标准器装置与数据采集单元确认状态正常; b)标准信号源与数据采集单元相连接如图7所示,信号线长度不大于2m:; 根据5.4.1选取的量程和检验点,按照从低至高的顺序,由标准信号源输出标准信号;分别记 录数据采集单元的指示值; 变换通道和量程,重复b)~e)的检验步骤,至所有通道检验完毕 17
GB/T29823一2013 数 信号源 元 说明: 信号源输出信号 图7数据采集单元连接图 结果判定 5.4.4 按照5.4.3中检验步骤分别计算误差 当误差符合表1的要求时,判定为合格 检验记录格式可参考附录C的规定 5.5数字显示仪表 5.5.1数字显示仪表检验方法概述 数字显示仪表在试验用空气熔值法试验装置中用于控制和显示各项参数,可根据需要进行检验 5.5.2检验点选取要求 检验点选取要求如下 选择基本量程,对于多测量范围的仪表,一般选择准确度等级最高的量程作为基本量程,其他 量程作为非基本量程 对于基本量程,检验点应均匀分布在整个测量范围内,不少于5个检验点(一般包括测量范围 的上限和下限);对于非基本量程,检验点应均匀分布在整个测量范围内,建议不少于3个检验 点(一般包括测量范围的上限和下限):; 也可根据用户要求增加检验点 5.5.3检验步骤 检验步骤如下: a)标准器装置通电预热时间30min以上,标准器装置与数字显示仪表确认状态正常; b)标准信号源与数字显示仪表相连接,信号线长度不大于2m; 根据5.5.1选取量程和检验点,按照从低至高的顺序,由标准信号源输出标准信号;分别记录 数字显示仪表的指示值; 改变量程,重复b)e)的检验步骤,至所有的检验点检验完毕 18
GB/T29823一2013 5.5.4结果判定 按照5.5.3中的检验步骤分别计算各参数或量程的误差,符合表1的要求时,判定为合格 检验记录格式可参考附录C的规定 5.6流量测量系统 5.6.1 喷嘴 5.6.1.1 喷嘴概述 喷嘴是与管道同轴,具有无突变曲线廓形且与同轴圆简形喉部相切的收缩件 喷嘴尺寸要求如图 1所示 5.6.1.2检验项目 外观检验 5.6.1.2.1 用目测的方法检查喷嘴表面,标明喉部直径,所选用的材料应有较高的硬虔并有较好的耐腐蚀性, 不得有凹痕、气孔和杂质 5.6.1.2.2喉部直径尺寸检验 喉部人口平面处直径用孔径千分尺或内径千分尺进行检验,至少测量大致等角分布的四个直径,取 其平均值作为喉部直径 5.6.1.2.3表面粗糙度检验 喷嘴的表面粗糙度Ra一般用表面粗糙度仪或粗糙度样板检验 5.6.1.3结果判定 按照5.6.1.2中的检验项目分别记录喷嘴实测值和标称值,当符合表1的要求时,判定为合格 检验记录格式可参考附录C的规定 5.6.2液体流量 5.6.2.1检验点选取 检验点应均匀分布在整个测量范围内,不少于5个检验点,或者在测量范围内选取最常用的3个测 量点以及上/下限值作为检验点 需要时,可根据用户要求增加检验点 5.6.2.2 检验步骤 检验步骤如下: a系统的连接方法参照图8 b为了消除剩余液体留在容器底部或依附在壁上的影响,应有足够量的液体首先注人称重容器 (或者在上一次测量之后排水的最终时剩留下来)以达到电子秤动作的临界值; 在换向器把液体引人贮水池和流量趋向稳定时记录该初始质量; 通过流量控制阀调节流量至检验点,当流量达到稳定后,操作换向器,使液体注人称重容器,同 D 时换向器的动作自动地启动计时器; 19
GB/T29823一2013 当收集到适当的液体后,操作换向器向相反方向动作使液体回到贮水池内,并自动停止计时 器,从而确定注水时间; f当容器内液体的振荡平息后,记录称重容器的最终质量,然后使称重容器排水计算出流量, 重复b)的检验步骤,至所有的检验点检验完毕; g h)对每一个流量值,至少测量两次 恒液位高位容器 流量控制阀 被校仪表 换向器 谁壮请 称重容器 贮水池 图8液体流量测量连接图 5.6.2.3结果判定 按照5.6.2.2中的检验步骤分别记录并计算出流量值,将计算得出的流量值作为标准值,液体流量 测量系统的示值作为指示值 当指示值与标准值的误差符合表1的要求时,判定为合格 5.7风速测量系统 5.7.1风速测量系统检验方法概述 本检验方法适用于对一段时间内平均风速的检验 关于风量的检验请参考附录D. 5.7.2取样器风速 5.7.2.1检验步骤 检验步骤如下: 风速传感器在空气流中的定位 风速传感器的正确位置按如下方式摆放;使气流流向垂直于传感器,并且与传感器顶部的箭头 方向一致,在气流中轻轻转动传感器时,指示值会随之发生变化,当读数达到最大值时,表明传 感器处于正确测量位置 b开启系统的风速控制,等待风速至相对稳定 每隔不少于2min记录一组标准器风速仪的指示值,至少记录3组数据 c 2o0
GB/T29823一2013 5.7.2.2结果判定 按照5.7.2.1中的检验步骤分别记录相应风速示值,当取样器风速实际值符合表1时判定为合格 检验记录格式可参考附录C的规定 5.7.3其他风速 检验点选取 5.7.3.1 检验点应均匀分布在整个测量范围内,不少于5个检验点,同时根据管道或房间空间的形状确定检 验位置 需要时,可根据用户要求增加检验点及调整检验位置 5.7.3.2检验步骤 检验步骤如下; 风速传感器在空气流中的定位 风速传感器的正确位置按如下方式摆放;使气流流向垂直于传感器,并且与传感器顶部的箭头 方向一致,在气流中轻轻转动传感器时,指示值会随之发生变化,当读数达到最大值时,表明传 感器处于正确测量位置; 风速传感器测量过程应在管道的直线部分进行 流体截面不得有任何遮挡(如棱角,重悬物 等; 如管道采用栅格设计,通常在栅格前20em处,气流较为稳定;风速传感器应放置在距栅格约 20cm的位置 开启系统的风速控制,调节风速至检验点,等待风速至相对稳定 每隔不少于2mm记录一组标准器风速仪的指示值(平均风速),至少记录3组数据 然后做 下 一个检验点,至所有的检验点检验完毕 根据事先约定的位置要求,改变风速传感器位置,重复a)~e)的检验步骤,直至完成所有位置 dD 的风速检验 5.7.3.3结果判定 按照5.7.3.2中的检验步骤分别记录相应风速示值,将标准风速仪的示值作为标准值,风速测量系 统的示值作为指示值 当指示值与标准值的误差符合表1的要求时,判定为合格 检验记录格式可参考附录C的规定 5.8转速测量系统 5.8.1转速测量系统检验方法概述 本检验方法适用于对被测风机转速测量系统的检验 5.8.2检验点选取 检验点应均匀分布在整个测量范围内,选取不少于3个检验点 需要时,可根据用户要求增加检 验点 5.8.3检验步骤 检验步骤如下 21
GB/T29823一2013 正确安装转速测量系统,开启转速,确认转速系统正常、安全、可控 a b将标准转速表对准被检旋转体,一般手持式标准转速表的表盘工作位置应呈水平状态;固定式 标准转速表的表盘工作位置应呈垂直位置;频闪式标准转速表的闪光灯与被检旋转体之间的 距离应不小于200mm;光电式传感器的反射头与被检旋转体的距离应不小于8mm. 开启转速系统至检验点,待转速稳定后,分别读取标准转速表的指示值和转速测量系统的指示 值,一般按照从低速到高速的顺序 重复b)~c)的检验步骤,直至所有的检验点检验完毕 5.8.4结果判定 按照5.8.3中的检验方法分别记录相应转速指示值,将标准转速表的指示值作为标准值,转速测量 系统的示值作为指示值 当指示值与标准值的误差符合表1的要求时,判定为合格 检验记录格式可参考附录c的规定 检验周期 试验用空气熔值法试验装置的检验周期不超过一年 制冷量和制热量的计算 7.1制冷量的计算 7.1.1室内侧;基于室内侧数据的制冷量、显冷量、潜冷量分别按照式(1)式(3)进行计算 中e一 十Ap W Cma二e 十公 中 TwN Kq.Ww-w = =pd 中m V'(1十W 式中: 室内侧测量的总制冷量,单位为瓦(w); pd 显冷量(室内侧),单位为瓦(w); 中et 潜冷量(室内侧),单位为瓦(w); a 空调器室内测点的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s); t 空调器室内侧回风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6 空调器室内侧送风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t2 空调器室内侧回风空气的熔值,单位为焦每千克(J/kg)(干); ha1 空调器室内侧送风空气的熔值,单位为焦每千克(J/kg)(干); h, w -空调器室内侧回风空气的含湿量,单位为千克每千克(kg/kg)(干) w 空调器室内侧送风空气的含湿量,单位为千克每千克(kg/kg)(干); W 测点处湿空气比容,单位为立方米每千克(m'/kg); w -测点处空气的含湿量,单位为千克每千克(kg/kg)(干); 空气的比热容,单位为焦每千克开/(kgK)](干) C 22
GB/T29823一2013 -空调器室内侧试验装置的漏热量,单位为瓦(w); 中 K 2.47×10'(此值为15C士1C时的蒸发潜热),单位为焦每千克(/kg) 注试验装置的漏热量是空调器送风口到空气取样装置之间的漏热量 7.1.2室外侧;基于室外侧数据的制冷量、基于冷凝水不燕发的空调器的制冷量分布按照式(4)和式 (G)进行计算 P十A中 中=W骨 aGa二s S 5 P十 o= "1十W. 式中: 室外侧的总制冷量,单位为瓦(W); 中oo 空调器室外测点的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s); go 空调器室外侧回风空气的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taa 空调器室外侧送风空气的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ta 空调器室外侧回风空气的熔值,单位为焦每千克(J/kg)(干). haa 空调器室外侧送风空气的熔值,单位为焦每千克(/kg)(干); ha 空调器室外侧试验装置的漏热量,单位为瓦(w); Ap 空调器的总输人功率,单位为瓦(w) P 注:试验装置的漏热量包括送风口到空气取样装置之间的漏热量和管路损失的漏热量 7.2制热量的计算 7.2.1室内侧;基于室内侧数据的制热量按照式(6)进行计算; 二a mte2一 iC 十 中= G干W., 式中: 室内侧测量的总制热量,单位为瓦(w) 夕i 7.2.2室外侧:基于室外侧数据的制热量按照式(7)进行计算 g.h.一h P,十 pl=V.G十W带 式中: -室外侧测量的总制热量,单位为瓦(w. 检验结果的不确定度 检验结果的不确定度概述 检验结果的不确定度主要取决于各个直接测量参数的不确定度,但是为了更完整地进行不确定度 评定,还需要考虑其他重要因数,如温湿度场的不均匀性、湿球温度测量中的取样风速,纱布包裹情况、 水质等影响因素以及计算公式中近似计算的误差因数等 8.2检验结果的不确定度数学模型 检验结果的不确定度数学模型见式(8). Qa=中 十予 23
GB/T29823一2013 式中: 制冷量的计算公式; 制冷量的计算公式中近似计算引人的修正 8.3不确定度评定 针对一次检验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实例见附录B 本标准公式中所使用的符号定义按照附录E的规定定义 24
GB/T29823一2013 附 录A 规范性附录 检验项目 检验项目如表A.1所示 表A.1检验项目列表 检验类别 检验项目 首次检验 周期检验 搬迁/改造后检验 铂电阻 温湿度测量系统 热电偶 湿度 大气压 压力测量系统 绝压/表压 差压 电参数测量系统 数据采集单元 数字显示仪表系统 喷嘴 流量测量系统 液体流量 取样器风速 风速测量系统" 其他风速 转速测量系统 表中、表示检验项目;×表示不检验项目;表示可选择项目 检验项目根据实际情况检验 25
GB/T29823一2013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各测量系统不确定度及制冷量不确定度评定实例 B.1各测量系统的测量扩展不确定度 B.1.1温度测量系统 B.1.1.1铂电阻温度测量系统的温度测量扩展不确定度U=0.1(k=2). B.1.1.2热电偶温度测量系统的温度测量扩展不确定度U=0.8c(h=2). B.1.2湿度测量系统 B.1.2.1采用湿度传感器的湿度测量系统的湿度测量扩展不确定度U=3%RH(k=2) B.1.2.2采用露点温度法的湿度测量系统的温度测量扩展不确定度U=0.6C(b=2). B.1.3压力测量系统 B.1.3.1绝压/表压测量系统的压力测量相对扩展不确定度U=0.1%(k=2) B.1.3.2差压测量系统的压力测量相对扩展不确定度U=0.1%(k=2). B.1.4电参数测量系统 B.1.4.1功率测量系统各参数测量不确定度见表B.1 表B.1功率测量系统各参数测量相对扩展不确定度 测量参数 测量相对扩展不确定度(k=2) 电压 U=0.10% =0.20% 电流 U U=0.25% 功率 频率 U=0.05% B.1.4.2数据采集单元各参数测量不确定度见表B.2 表B.2数据采集单元各参数测量扩展不确定度 测量参数 测量扩展不确定度(k=2) 电压 U=0.06% 电阻 U=0.06% 温度(热电偶) U=0.3C U=0.1" 温度(铂电阻 26

试验用空气焓值法试验装置检验方法GB/T29823-2013

试验用空气焓值法试验装置是一种用于测量热量特性参数的设备,主要包括加热器、冷却器、流量计等部件。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经常需要对物质的热量特性进行测试和分析,而这些测试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工艺的稳定性。因此,《试验用空气焓值法试验装置检验方法GB/T29823-2013》标准的制定意义重大。

该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术语和定义:为了使得标准的理解更加准确,该标准首先对于试验用空气焓值法试验装置相关的术语进行了明确定义。
  • 检验规范:该标准详细规定了试验用空气焓值法试验装置的检验方法,包括检验前的准备工作、试验装置参数的检验、流量计的检验等。
  • 检验结果评定:该标准还对试验结果的评定方法进行了说明,包括评定指标、评定方法等。
  • 检验报告编制:根据检验结果,该标准规定了检验报告的编制要求,包括主要内容和格式等。

通过遵循《试验用空气焓值法试验装置检验方法GB/T29823-2013》标准,企业可以更好地掌握试验设备的质量状况,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和试验用空气焓值法试验装置检验方法类似的标准

制冷试验装置

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用仪表可靠性技术报告编写导则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用仪表可靠性技术报告编写导则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用仪表可靠性技术报告编写导则的编号:GB/T29821-2013。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用仪表可靠性技术报告编写导则共有16页,发布于2014-03-152013年第22号公告
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风压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风压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风压的编号:GB/T2423.41-2013。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风压共有13页,发布于2014-03-072013年第22号公告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