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5776-2016

造林技术规程

Afforestationtechnicalregulations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造林技术规程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造林技术规程的编号:GB/T15776-2016。造林技术规程共有88页,发布于2017-01-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B64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65.020.40
  • 实施日期2017-01-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88页
  • 文件大小1.34M

造林技术规程


国家标准 GB/15776一2016 代替GB/T157762006 造 规程 Arforestationtechniealregulations 2016-06-14发布 2017-01-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监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花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15776一2016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5776一2006《造林技术规程》 本标准与GB/T15776一2006相比,主要有以下 变化 -修改了总则(第4章,见2006版第4章),补充了遵循自然规律、生态规律,突出保护自然、培育 健康稳定森林和提高造林效益等原则[第4章a),b),d),e),)]; -修订了术语和定义(第3章,见2006年版第3章); -修订了造林作业设计(第5章,见2006年版第5章); 删除了作业设计审批(见2006年版5.4)5 修订了造林分区(第6章、附录A,见2006年版8.3.1.1、附录A、附录B)并单独成章, 修订了造林树种(第7章,见2006年版8.1.1)独立成章; 修订了生态公益林混交造林比例(7.2.3,见2006年版10.3.1.3). 修订了苗木处理(8.5.2,见2006年版8.4.2); 修订了造林方法适用条件(第10章,见2006年版第6章) 修订了各种整地方法的适用条件(10.3,见2006年版8.3); 修订了施肥(10.5.l,见2006年版8.4.3); 修订了未成林抚育(第11章,见2006年版8.6); 修订了林冠下造林(第13章,见2006年版第9章); 修订了检查验收结果评价(第15章,见2006年版10.3); 修订了造林密度(附录C,见2006年版附录A,附录B); 修订了造林分区范围附录B,见2006年版附录C); ?加了造林密度的影响因素和确定原则,将造林密度独立成章(第9章,见2006年版8.1.3); 增加了造林作业(第10章). 增加了四旁植树(第12章). 增 加了造林地生境保护(第14章). 曾加了“造林区域自然条件及范围表”(附录A); 克 删除了“年均降水量400mm以下地区范围县名单”(见2006年版附录D)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营造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8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 北京林业大学,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林科院华北林业实验中心,新疆 维吾尔自治区林业调查规划院、河南省安阳市林业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良平、唐小平、王恩签、周洁敏、翁国庆、王君厚、牛牧、王道阳、王瑞辉、 郭文福,余新晓、谭学仁、杨文斌、孔庆云、王永平、王红春、郭玉生、李卫忠、边策、卞斐、王倩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5776一1995 GB/T157762006
GB/T15776一2016 造林技术规程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造林设计、造林分区,造林树种、种子和苗木,造林密度、造林作业、未成林抚育管护 四旁植树、林冠下造林、造林地生境保护造林成效评价和造林技术档案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适宜造林地段的人工造林,更新以及四旁植树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6000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7908林木种子质量分级 GB/T14175林木引种 主要造林树种林地化学除草技术规程 GB/T15783 GB/T18337.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毛竹林丰产技术 GB/T20391 容器育苗技术 1000 1058 日本落叶松速生丰产林 杉木速生丰产林 1384 1385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速生丰产林 红松速生丰产林 1435 1436柠檬校速生丰产林 1495杨树人工速生丰产用材林 1496马尾松速生丰产林 水衫速生丰产用材林 1527 1528湿地松速生丰产用材林 1557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建设技术规程 1559 红皮云杉人工林速生丰产技术 造林作业设计规程 1607 LY/T1880木本植物种子催芽技术 LY/T2083全国营造林综合核查技术规程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造林forestationm 在无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迹地和林冠下通过人工或天然方式营建森林的过程
GB/T15776一2016 3.1.1 无林地造林aforestatiom 在适宜造林的无林地、疏林地和需要改造的灌木林地通过人工方式营建森林的过程 3.1.2 forestbase 迹地人工更新artifieial regenerationincutingorburming 在采伐、火烧等的迹地上通过人工方式恢复森林的过程 3.1.3 四旁(零星)植树planting ngon“fouraroundaroundvillages,homes,rodsandrivers)” 在连续面积不超过0.067hm的村旁,宅旁,路旁和水旁栽植林木的过程 3.1.4 base 林冠下造林aforestationincanopy 为了伐前更新,或改善森林结构与功能、提高林地生产力,在林下通过人工措施营建森林的过程 包括伐前人工更新和有林地补植 3.2 造林方法forestationmethod 采用不同种植材料营建、恢复森林的途径 3.2.1 播种造林directseeding 利用林木种子作为种植材料人工直接播种的方法 3.2.2 植苗造林forestplanting 利用苗木作为种植材料直接栽植的方法 3.2.3 分殖造林vegetativereproduection 利用树木的部分营养器官如枝、干,根,地下茎等)作为种植材料直接造林的方法 3.2.3.1 托插造林plantingorslp 利用树木的一段树干,或树木或苗木的一段枝条做插穗,直接插植于造林地的方法 包括插条和插 干造林 3.2.3.2 地下茎造林afrorestationbrhizome 利用竹类等的地下茎进行造林的方法 3.3 伐前人工更新artifieialregenerationinadvanee 在主伐或更新采伐前通过人工措施进行森林更新的方式 纯林purestand 由一种树种组成,或虽由多种树种组成,但主要树种的株数或断面积或蓄积量占总株数或总断面积 或总蓄积量65%(不含)以上的森林 3.5 混交林mtxedstand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的森林,其中主要树种的株数或断面积或蓄积量占总株数或总断面积 或总蓄积量的65%含)以下 混交方式有株间混交、行间混交、带状混交、块状混交以及植生组混
GB/T15776一2016 交等 3.6 造林模式silviculturalmodel 在某一造林作业区,分别不同立地类型和培育目标,明确造林树种、种植材料、造林密度、配置方式、 整地、栽植和未成林地抚育管护,以及成林后的生长预估等造林要素的设计 3.7 造林密度plamtingdensity 单位面积造林地上的栽植(播种)点(穴)数,或造林设计的株行距 3.8 aration 整地siteprepa 造林前清理有碍于苗木生长的地被物或采伐剩余物、火烧剩余物,结合蓄水保饷需要,耕翻土壤和 准备栽植穴的作业过程 3.9 树种配置distributionofspeeies 营造混交林时各混交树种的比例及混交方式 3.10 种植点配置distributionofplantingpoint 播种点或栽植点在造林地上的间距及其排列方式 3.11 造林成活率thesurivalrateoftreesplanted 以小班为单元,造林一年或一个生长季后,造林地上成活苗木的穴数与作业设计的种植穴数的百 分比 3.12 造林株数保存率reseringrateofplanting 以小班为单元,对于某一年度的造林,达到有效造林标准或成林验收标准的造林株数与造林设计总 株数的百分比 3.13 造林面积保存率reservingraeofplantingarea 对于某一年度的造林面积,到成林年限或有效造林年限后达到成林验收标准或有效造林标准的面 积与该年度造林总面积的百分比 总则 造林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 造林活动不应对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不可逆的不利影响,充分保护造林地上已 a 有的天然林、珍稀植物、古树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 b)明确造林目标 造林活动应确定主导功能、生长、产出和生态经济效果 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 分别造林区、造林地的地形、土壤、植被等立地因子,划分立地类型、 进行立地质量评价,以此作为适地适树的基础,提高造林效果 遵循森林植被生长的自然规律 根据造林目标和树种的生物学特性,选择造林方式、造林方 法,设计造林模式 营造健康森林 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促进森林的健康稳定,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实行多树种、 乔灌搭配造林,避免大面积集中连片营造纯林
GB/T15776一2016 积极采用良种壮苗 采用优质种子或优质种子培育的优质苗木,实现人工林的遗传控制,保证 人工林的生产力,提高抗逆性 积极采用先进技术 引进和推广成熟的新技术,新成果,新材料,使用节水节地造林技术,合理 利用水资源 造林设计 连续面积0.067hm以上的造林应进行造林设计 工程造林执行LY/T1607的规定,非工程造林 可结合实际简化作业设计内容 6 造林分区 参照全国气候区划,依据显著影响林木生长发育的积温、降水、干燥度等水热条件,按照主导性、差 异性和一致性的原则,将全国划分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半干旱、干旱、极干旱、高寒 等九个造林区域 各造林区域特点见附录A,各造林区域所含县级行政区划名单见附录B 造林树种 7.1树种选择 7.1.1 -般原则 树种选择遵循定向、稳定、丰产、优质、高效等原则 a)根据水热条件和树种的生态学特性,选择与造林地立地条件相适应的树种 根据森林主导功能选择适合于经营目标的树种 b) 优先选择优良乡土树种; d慎用外来树种,需要引进外来树种时,应选择经引种试验并符合GB/T14175规定的树种 对容易引起地力衰退的速生树种,种植一、二代后,应更换其他适宜造林树种 e 7.1.2选择要点 7.1.2.1防护林 防护林树种选择要点如下 a)根据防护对象选择适宜树种,应具有生长快、防护性能好、抗逆性强、生长稳定等优良性状 b营造农田防护林及经济林园,苗圃和草(牧)场防护林的主要树种应具有树体高大、树冠适宜、 深根性等特点 经济林园防护林树种应具有隔离防护作用且与林园树种无共同病虫害或非中 间寄主 风沙地、盐碱地和水湿地区的树种应分别具有相应的抗逆性 c 在早区应优先选用耐干早、耐盐碱的灌木树种,亚乔木树种 d 严重风蚀,水蚀地区,应选择根系发达和固土能力强的树种 7.1.2.2用材林 应具有树干通直、生长快、产量高、抗病虫害等性状,以及符合用材目的、适应特定工艺要求等经济 特性,优先选用珍贵用材树种
GB/T15776一2016 7.1.2.3经济林 按照LY/T1557的规定执行 7.1.2.4能源林 能源林树种选择要点如下: a)适应性强 b木质燃料林树种应具有生长快,生物量高、萌芽力强、热值高、燃烧性能好等特性; 油料林树种应具有结实早、产量高、出油率高等特性 c 7.1.2.5特种用途林 树种应具备特种用途所要求的性状 7.1.3主要造林树种 各造林区不同用途的主要造林树种及适生条件见附录c 7.2树种配置 7.2.1 -般原则 树种配置一般原则如下 防护林应严格控制营造纯林,发展混交林; a b)优化空间配置,相邻地块宜采用有互助作用无相互感染病虫害的不同树种 7.2.2纯林 7.2.2.1适用条件 下列情况可营造纯林 培育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经济林的 a b 生态学特性适于单一树种栽培的 以景观营建、科学研究等为目的需要单一树种栽培的 7.2.2.2配置要求 纯林配置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a)同一树种或同一造林模式集中连片面积不宜超过100hm'; b同一树种或同一造林模式在同一造林年度集中连片面积不宜超过20hm' 两片同一树种或品系造林地块间应有其他树种、天然植被或非林地形成缓冲,林地形成的缓冲 c 区间不少于50m 7.2.3混交林 7.2.3.1适用条件 下列情况应营造混交林 以防护为目的 a b以培育大径材为目的、需要长周期培育的;
GB/T15776一2016 生物学特性宜混交、伴生的; c d 单一树种栽培易引发病虫害,火灾等灾害的 造林地上有培育前途的天然幼苗、幼树较多的 e 7.2.3.2配置要求 混交林配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应根据树种生物学特性和立地条件,选择适应性、抗逆性和种间相协调的树种混交,宜针叶树 种与阔叶树种、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喜光树种与耐荫树种、固氮树种与非固氮树种,深根性树 种与浅根性树种、乔木树种与灌木树种等混交 应根据立地条件,培育目标和种间关系等因素选择点状.行状,块状等适宜混交方式,也可与道 林地上已有的幼苗、幼树随机配置形成混交林 应采用多树种混交 热带区,亚热带区造林小班,组成树种宜5种以上 寒温带、中温带,暖温 带区,面积1hm'以上造林小班,组成树种宜3种以上;面积1hnm以下造林小班,以及半干旱 区、干早区、高寒区,组成树种宜2种以上 种子和苗木 -般原则 8.1 应采用具有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植物检疫证书、质量检验合格证书、产地标签的种子,苗木以 及其他优良种植材料 a)优先采用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等生产的优良种质材料 b优先采用优良种质材料培育的优质壮苗 c)不应使用来源不清、长距离调运、未经检疫、未经引种实验的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 d)0.067hm以上的成片造林不宜使用胸径5cm以上的树木 8.2种子 造林种子应满足以下要求: a)播种造林种子质量应按照GB7908的规定执行 b 宜使用同一种子区的种子 跨种子区或大跨度调拨种子应先进行种源试验 由北向南调拨 种子不宜跨纬度3",由南向北调拨不宜超过纬度2;东西向调拨经度不宜超过16 8.3苗木 8.3.1裸根苗 裸根苗应满足以下要求: 应使用GB6000规定的I、级苗木,优先使用优良种源、良种基地的种子培育的苗木以及优 a 良无性系苗木; b经济林苗木,执行LY/T1557的规定; GB6000没有规定的树种,可参照相应的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造林作业设计中的用苗要求 8.3.2容器苗 执行LY/T1000的规定
GB/T15776一2016 8.4种条 8.4.1插条 插条应满足以下要求: a)宜选用管理规范、质量可信的采穗圃、苗圃培育的插条; b宜从优良母树根基萌发的幼化枝条上选取插条 根部容易萌生不定芽的树种,可从发育健壮的母树根部挖取 8.4.2插干 可进行插干造林的树种,宜选用1年一3年生枝干 8.4.3竹莞和竹鞭 竹莞为带莞并截去竹尾的母竹 竹鞭为竹子的地下径 8.5种苗处理 8.5.1种子处理 8.5.1.1种子消毒 在病虫害比较严重的地区造林,特别是针叶树种子,在播种前可利用药剂进行拌种处理,或用药液 进行浸种或闷种;种皮厚的种子和小粒种子可用适度热水浸种 8.5.1.2种子催芽 按照1Y/T1880的规定执行 8.5.2苗木处理 8.5.2.1裸根苗 裸根苗可采用以下处理措施: 受伤的根系、发育不正常的偏根,可进行适当地修剪,短截过长主根和侧根, a b阔叶树种,毛竹,可在栽植前将根系蘸上稀稠适当的泥浆; 越冬过程中容易失水的苗木,栽植前可用清水或流水浸泡; 在病虫害危害严重的地段造林,可采用化学药剂蘸根 D 栽植后恢复期较长树种的苗木,或不易生根的种植材料,可采用促生根材料处理 可采用药剂或抗燕腾剂进行喷洒处理, 暂不造林的苗木宜采用假植、冷藏等措施保持根系湿润 8.5.2.2容器苗 容器苗宜采用可降解容器,栽植时应对生长出容器外的根系进行修剪 不易降解的容器,在栽植时 应进行脱袋处理
GB/T15776一2016 造林密度 9.1 确定密度因素 9.1.1树种特性 造林密度应根据树种特性确定 慢生、耐荫、树冠狭窄、根系紧凑、耐干旱瘠薄的树种可适当密植; a b速生,喜光、树冠开阔,水量消耗大的树种可适当稀植 9.1.2培育目的 造林密度应根据培育目的确定 防护林可适当稀植,护路林可以林木完全舒展的最大树冠为间距 a b培育大径材且不进行间伐的用材林可适当稀植,以培育中小径材为目的的用材林可适当密植; 乔木经济林可适当稀植,灌木和矮化经济林等可适当密植 c d)木质能源林可适当密植,油料能源林可适当稀植; 特种用途林按特殊要求确定,风景林可按林木完全舒展的最大树冠为间距 e g.1.3立地条件 造林密度应根据立地条件确定 a 立地条件好、土壤肥力高的造林地,可适当稀植; b)立地条件差、灌溉条件好的造林地,可适当密植; c)立地条件差、没有灌溉条件的造林地,可适当稀植; d)易生长杂草杂灌的造林地,可适当密植 g.1.4经营水平 造林密度应根据经营水平确定 林区作业道路密度高,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丰富、经营水平较高的,可适当密植 a 采伐年龄长与采伐年龄短的树种混交的,可适当密植, b c)未成林郁闭前需进行农林间作的,可适当稀植 9.2密度确定方法 造林密度应以小班为单位,综合考虑立地条件、树种特性,培育目的、经营水平等因素确定 测算单 位面积造林地上的栽植点或播种点(穴)数,同时考虑下列因素 石质山地、岩石裸露的造林地,应按实际情况扣除不能造林的面积后确定造林密度; b造林地上已有的苗木、幼树,可视其数量、分布以及混交特点,部分或全部纳人造林密度 c营造商品林时,造林地上已有的苗木,幼树可根据培育目标确定是否纳人造林密度; d)造林地上已有的苗木、幼树纳人造林密度计算的,应参加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计算 9.3造林密度确定 根据9.1,9.2和15.3.1.2的规定,造林密度确定如下: 各造林区域主要造林树种的最低造林密度见附录C 主要造林树种初植密度不宜低于附录C 的规定
GB/T15776一2016 b经济林造林密度执行LY/T1557的规定 速生丰产林的栽植密度执行GB/T20391、 LY/T1058、LY/T1384、L.Y/T1385、LY/T1435、L.Y/T1436、LY/T1495、L.Y/T1496 LY/T1527、LY/T1528、LY/T1559等的规定 10 造林作业 10.1 造林方法适用条件 10.1.1播种造林 适用大粒种子,或者发芽迅速,生长较快,适应性强的中小粒种子,且种子资源丰富的树种,以及土 壤湿润疏松、立地条件较好、鸟兽害较轻区域的造林地 10.1.2植苗造林 适用于各种立地条件以及可以人工培育苗木的各类树种 10.1.3分殖造林 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易于获取分殖材料,能够迅速产生大量不定根,地下茎的树种 a b 造林地水分、土壤条件较好; c造林季节水分蒸发量小于降水量的造林地 10.2种植点配置 10.2.1种植行的走向 种植行的走向按以下原则确定 a)在平地造林时,种植行宜南北走向; b在坡地造林时,种植行宜选择沿等高线走向; 在风害严重地区造林,种植行宜与主风向垂直 10.2.2配置方式 10.2.2.1正方形配置 正方形配置时,种植点位于正方形的四个角点 此种配置方式适用于用材林、经济林 10.2.2.2长方形配置 长方形配置时,通常行距大于株距,种植点位于长方形的四角点,有利于间种和机械化作业 此种 配置方式适用于平原地区造林以及机械化造林 10.2.2.3品字形配置 品字形配置时,相邻两行的各株相对位置错开排列成品字形或等腰三角形,种植点位于等腰三角形 的顶点 品字形配置适用于生态公益林 10.2.2.4正三角形配置 正三角形配置时,相邻植株的距离都相等,行距小于株距,种植点位于正三角形的顶点 本配置是
GB/T15776一2016 品字形配置的特殊情形 此种配置方式适用于经济林 10.2.2.5群状配置 植株在造林地上多以3株20株形成相对独立的群丛状分布,群之间距离显著大于群内植株间的 距离 此种配置方式适宜次生林改造或立地条件较差的造林地营造生态公益林 10.2.2.6 自然配置 自然配置适用条件如下 在造林地上随机配置种植点,适用于生态公益林; a b)依据造林地土壤分布条件配置种植点,适用于石质山地; 依据林间空地情况配置种植点,适用于林冠下造林、沙地造林 c 10.2.2.7行带式配置 宜以1一3行为一带,可乔灌草,灌草结合,适用于干早,半干早区造林 10.3整地 -般原则 0.3.1 应根据立地条件、林种、树种,造林方法等选择整地方式和整地规格 并遵循以下原则 a)保持水土 采用集水、节水、保土、保谪、保肥等整地方式 b) 保护已有植被 山地不应采用全面整地、炼山等破坏已有植被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整地方式 e)利用已有植被 利用已有林木、幼苗幼树,创造有利于造林苗木健康生长发育和森林形成的 生境 d)经济实用 采用小规格、低成本的整地方式,减少地表的破土面积 限制全面清林 除杂草杂灌丛生,采伐剩余物堆积,林业有害生物发生严重等,不进行清理无 法进行整地造林的造林地外,不应进行林地全面清理, 10.3.2整地方式 10.3.2.1穴状整地 穴状整地适用于各类林种、树种和立地条件,尤其山地陡坡,水蚀和风蚀严重地带的造林地整地 穴状整地采用圆形或方形坑穴,大小因林种、苗木规格和立地条件而异 10.3.2.2带状整地 带状整地适用于山地缓坡、丘陵和北方草原地区各林种的造林地整地,但不适用于有风蚀的地区 山地、丘陵带状整地应沿等高线进行,其形式有水平阶,水平槽、反坡梯田等 10.3.2.3鱼鳞坑整地 鱼鳞坑整地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坡地以及需要蓄水保土的石质山地的造林地整地,包括黄土 高原地区 鱼鳞坑为近似半月形的坑穴,外高内低,长径沿等高线方向展开,短径略小于长径 10.3.2.4沟状整地 沟状整地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造林地整地 在种植行中挖栽植沟,在沟内再按一定的株距挖 坑栽植,并较长期的保持行沟 10
GB/T15776一2016 10.3.2.5集水整地 集水整地适用于干旱,半干旱,极干旱区以及干热河谷和石漠化地区 在较平坦的造林地开沟,向 沟两边翻土,将沟两旁修成边坡,然后在沟内打横埔,两边坡与两横哽之间围成一定面积的双坡面集 水区 10.3.3整地季节 10.3.3.1在上年秋、冬季,或造林一个月前进行整地 在有冻拔害的地区和土壤质地较好的湿润地区, 可以随整随造 10.3.3.2旱区造林整地,应在雨季前或雨季进行,也可随整随造 10.3.4难利用地立地改良 10.3.4.1盐碱地 10.3.4.1.1物理改良 通过排碱渠排盐、洗盐、客土、抬高作业面、开沟筑垄、铺设盐碱隔离层,暗管排盐(碱)、树穴覆膜等 方法,对盐碱地进行改良 10.3.4.1.2化学改良 通过施用有机肥、风化煤、黄腐酚、沸石、黄铁矿渣及土壤盐分拮抗剂、熬合剂等土壤酸化剂进行盐 碱地改良 10.3.4.1.3 生物改良 通过种植耐盐植物、土壤活化微生物菌肥等生物措施进行盐碱地改良 先锋盐碱植物有白刺、怪 柳、罗布麻,金叶获等;作物有水稻、棉花等;绿肥植物有田菁、昔、大麦、决明子等 10.3.4.2石质山地 位于主要交通干线两侧、风景旅游区及周边土壤瘠薄,为改善生态景观而需要绿化的石质山地,难 以采用常规人工整地方法进行整地、绿化的,在岩体相对坚固的绿化地段可采用就地集土或客土进行立 地改良 覆土厚度根据绿化树种的主根系分布状况确定 10.3.4.3废弃矿山用地 10.3.4.3.1尾矿库 尾矿库造林前应进行造林地整理 主要措施为 a)污染治理 对受重金属污染的尾矿库,可采用隔离、植物修复、微生物分解等措施进行治理 客土 对没有污染的煤矿库和经过治理的尾矿库,采用客土覆盖 b 0.3.4.3.2挖损和塌陷地 挖损和塌陷地造林前应进行造林地整理 主要措施为 稳定边拨 对于采矿区塌陷地,应对边拨进行治理,稳定边拨,确保造林施工安全 a b 客土 对于没有土壤的挖损地和塌陷地,应在造林地表覆盖客土 客土厚度根据造林树种的 主根系分布状况确定 11
GB/T15776一2016 10.3.4.4流动,半流动沙地 流动半流动沙地改良执行GB/T18337.3一2001中4.1.3.4.1的规定 10.4播种和栽植 10.4.1播种造林 10.4.1.1播种量 播种量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种子质量,立地条件和造林密度确定 10.4.1.2播种造林方法 10.4.1.2.1穴播 在植穴中均匀地播人数粒(大粒种子)至数十粒(小粒种子),然后覆土镇压 覆土厚度宜为种子直 径的2倍3倍,土壤粘重的可适当薄些,沙性土壤可适当厚些 10.4.1.2.2条播 在播种带上播种成单行或双行,连续或间断,播种人土或播后覆土镇压 覆土厚度宜为种子直径的 3倍一5倍,土壤粘重的可适当薄些,沙性土壤可适当厚些 10.4.2植苗造林 10.4.2.1裸根苗栽植 根据林种、树种,苗木规格和立地条件选用适宜的栽植方法 栽植时应保持苗木立直,栽植深度适 宜,苗木根系伸展充分,并有利于排水、蓄水保谪 在旱区、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地区,栽植时,可施 用薄膜覆盖,保水剂等保水措施: 穴植法可用于栽植各种裸根苗和带土球苗木 穴的大小应略大于苗木根系 苗干应扶正 a 根系应舒展,深浅应适当,填土一半后提苗踩实,再填土踩实,最后覆上虚土 对于胸径3cm 以上的带土球苗木,可根据造林实际采用支撑措施 缝植法宜用于新采伐迹地、沙地栽植松柏类小苗 在已整地的造林地上用锄或锹开缝,放人 苗木,深浅适当,不窝根,拔出工具,踏实土壤 沟植法主要用于地势平坦、机械或畜力拉犁整地的造林地造林 将苗木按一定的株距摆放 在开好的沟里,再扶正、覆土,压实 10.4.2.2容器苗栽植 容器苗采用穴植,植穴应略大于容器规格 栽植时,应将不容易降解的容器除下 10.4.3分殖造林 10.4.3.1插干造林 10.4.3.1.1插条造林 托插宜用直插 对于落叶阔叶树种,在干旱,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造林时,应深埋插穗,使其刚好被 土覆盖;在水分条件较好或土壤含盐量较高的造林地造林时,则插穗可露出地面3cm5cm 对于常 绿针叶树种,插植深度可为插穗长度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 12
GB/T15776一2016 10.43.1.2插干造林 每穴直插插干一株,插植深度在30cm以上 在干旱,地下水位2m以下地区营造杨柳类树种,可 以采用机械钻孔深栽 10.4.3.2地下茎造林 10.4.3.2.1移栽母竹 从竹林外缘或竹丛周围挖取1年一2年生、保留有竹鞭的母竹,其中,来鞭30em40em、去鞭 40cm70 cm 栽植时注意使鞭根舒展,分层填土踏实,覆以厚层杂草 10.4.3.2.2移鞭 竹鞭可在造林前1个月挖出,尽量多带宿土,截成约100em长,平埋在挖好的沟内,覆土约10emm, 略高于地面,并踩实 10.4.3.2.3分莞造林 将挖出的母竹竹竿自地表以上20cm一30cem处截断,栽植竹莞,利用竹莞上的芽发育成林 10.4.4造林季节 10.4.4.1播种造林季节 播种造林季节主要为雨季和秋季 a 雨季适用于小粒种子播种造林 b)秋季适用于大粒、硬壳、休眠期长、不耐贮藏的种子播种造林 10.4.4.2植苗造林季节 植苗造林季节及其适宜性如下 a)除春季高温、少雨,低湿的川滇等部分地区外,全国其他地区可进行春季造林 b)雨季,秋季适合于全国各地造林 雨季造林宜选择蒸腾强度较小或萌芽能力强的树种,并掌握 好雨情,以下过一、二场透雨、出现连续阴天时为宜 在西北和北方地区,秋季造林可在树木已 经落叶至土壤冻结前进行,宜选择落叶阔叶树种造林 冬季造林主要适用于气温适宜、土壤不结冻的华南,西南地区 华中地区也可以适度开展冬季 造林 容器苗和带土坨苗木,可在土壤结冻期外的各季节造林 10.4.4.3分殖造林季节 分殖造林季节及其适宜性如下 插条和插干造林季节与裸根苗造林季节基本一致,随树种和地区不同,可在春季、秋季插植 a 常绿树种可随采随插,落叶树种可随采随插或采条后经贮藏再插 在水分条件不充足的地区, 插条造林在充沛的雨季进行 地下茎造林,除寒冷以及酷热天气外,其他季节均可小规模造林 大面积栽植时,单轴型竹类 b 可在生长缓慢的冬季和早春进行,合轴型竹类可在1月3月进行 13
GB/T15776一2016 10.5造林辅助材料施用 10.5.1肥料 10.5.1.1施用原则 肥料施用原则如下 a)应根据培育目标和土壤营养条件,采用营养诊断配方施肥,或采用有关施肥试验结果,进行施 肥,做到适时,适度,适量 b 在水源地、水体周边等生态区位特殊地段,尤其在坡地,需施肥时,应施有机肥,避免水体 污染 10.5.1.2基肥 土壤贫瘠的造林地,可施用基肥改良土壤 基肥宜采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基肥在栽植前结合整 地施于穴底 10.5.1.3追肥 商品林可施用追肥 追肥宜采用复合肥和专用肥 追肥宜在栽植后1年3年施用 10.5.2防护材料使用 防护材料主要包括网围栏、支撑材料,越冬材料,防虫材料等 网围栏主要用于人,畜活动频繁处 防止人畜随意进人造林地,损毁苗木 支撑材料主要指木(竹)杆等杆形材料,用于定植后固定苗木、防 止苗木风倒 越冬材料主要为秸秆、草、塑料布等材料,用于包扎苗木,或铺于造林地,起防寒作用 防 虫材料主要指各种袋形、管形材料,套用于苗木基干部,可起到防虫、防旱等作用 10.6蓄水保谪措施 10.6.1地表防蒸发措施 地表防蒸发主要措施如下 a)地表覆盖材料有地膜,草纤维膜、秸秆,沥青和土面增温保谪剂,以及石块,瓦片等 b地膜 宜选用无色、透明的地膜,膜的厚度可根据使用方法选择;膜的大小可1m×1m或 60cm×60cm 为既提高地温又蓄水保谪,宜选用较厚的膜,并将地膜直接铺设在表面;以蓄 水保谪为主要目的,宜把地膜铺设在表土层下面,即把地膜铺设好后在上面压上2cm3cm 厚的土壤 铺在地下的,可选用较薄的膜 保谪剂 根据种子萌芽温度和播种时的天气确定土面增温保谪剂使用时间 春季播种造林较 正常播期可提前几天使用,宜选在晴天上午,可仅用于树木周围也可用于全造林地,有条件时 可在喷洒前浇水 使用土面增温保谪剂的区域地表应尽量平整 10.6.2土壤蓄水保谪措施 土壤蓄水保饷措施如下 a)旱区造林,可适当大规格深整地,春季造林宜在前一个雨季前整地,秋季造林宜在当年春季或 雨季前整地 b黄土高原地区造林,可在整地时施绿肥,或厩肥、过磷酸钙、锯末、土壤改良剂等的混合物 在沙区造林,可在深层铺设地膜,或在底层撒施防止水分渗漏的材料,如拒水粉、拒水土等,或 在底层撒施土壤改良剂,与土壤混合形成阻水层 14
GB/T15776一2016 11未成林抚育管护 1.1 未成林抚育 11.1.1间苗定株与补植 各造林方式的主要间苗定株与补植措施如下 a)播种造林 在苗木出土后一个生长季或一年,可进行间苗,在未成林期末完成定株 植苗造林 造林后一个生长季或一年内,应根据造林地上苗木成话状况及时补植 补植应在 b 造林季节进行,补植苗木不应影响造林地上的苗木生长发育 对具有萌芽能力的树种,因干旱、冻害、机械损伤以及病虫兽危害造成生长不良的,可采用平茬 措施复壮 11.1.2浇水 浇水应注意事项及主要设施如下 a)造林时应浇透定根水 b造林后可根据天气、土壤谪情、苗木生长发育状况等进行浇水 e)采用节水浇澈技术,限制采用漫灌方式 造林作业时可根据造林地面积和分布,所在区域的地形地势,水资源等状况,建设蓄水池、水 d) 窖、水渠、水井,提水设施、喷灌、滴灌等林地水利设施,配备浇水车、移动喷灌等移动浇水设备 11.1.3松土 因土壤板结等严重影响苗木生长发育甚至成活时,宜及时松土 松土应在苗木周围50em范围内 进行,并做到里浅外深,不伤害苗木根系 11.1.4除草 杂灌杂草影响苗木生长发育时,宜进行割灌除草,除蔓,除去苗木周边1m以内的杂灌杂草和藤 蔓 采用化学药剂除草的,应执行GB/T15783的规定 1.1.5以耕代抚 以耕代抚主要技术措施如下: a)适用于实行农林间作的新造林地 b) 以林为主方式 造林后3年5年,通过间种农作物或牧草,以耕代抚,促进苗木生长 林木 郁闭后,停止间作 作物间作不应影响苗木正常生长 以农(牧)为主方式 可长期实行间作 郁闭成林后,可间作高秆作物 11.1.6抚育次数 根据造林地苗木生长发育状况、立地条件、天气状况等确定抚育时间、抚育措施和抚育次数 每年 可抚育1次3次,用材林、经济林抚育次数可根据经营管理强度确定 实行林农间作的造林地,可以 结合间作作业进行抚育 有冻拔害地区的造林地,第一年可以除草为主,减少松土次数 11.2未成林管护 11.2.1综合管护 为防火、防人畜干扰等毁坏新造林地,应采取综合管护措施 15
GB/T15776一2016 a采用专人、专兼职或集中管护等方式 b 人畜干扰风险较高的地段宜在造林地周边设置网围栏、篱墙、防护沟等设施 c 设置管护碑等明示造林地管护范围,面积、目标,责任人等信息 d加强对森林防火通道保护,按照森林防火通道规划,建设要求,维护,建设生物防火林带 林地 清理的灌草、抚育采伐剩余物等宜及时清理,减少林地可燃物 抚育作业应禁止在施工现场用火,防止引发火灾 11.2.2有害生物防控 为确保幼苗正常生长发育,应加强未成林的有害生物防控措施 a开展造林地及周边林地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可设置病虫害预测预报样地、测报点等定期监测 b)及时隔离处理病虫危害木,减少病源;一旦发现检疫性病虫害,应及时伐除并销毁受害木 病虫害发生后宜采用物理、生物防治或综合防治方法,避免采用单一的化学防治方法 大规模 造林地宜配备诱虫灯、喷雾器、病防车等防治设备 11.2.3兽害防控 兽害防控可采取以下措施 可在苗木基干部涂(刷)白、涂抹泥沙等材料进行防护 a b)可在苗木基干部捆扎塑料布、干草把、芦苇等材料,或套置硬质塑料管,金属管等管状物,或设 置金属围网等防护物 可对苗木进行预防性处理,如施用防啃剂、驱避剂浸蘸根、茎等 11.2.4自然灾害防控 自然灾害防控可采取以下措施 a 因地制宜采用地膜覆盖、栽后树盘盖石板或盖草保谪、喷洒塑料或树脂制成的泡沫剂或成膜物 质的水乳液,铺撒地表后形成薄膜层等多种措施,实现保水保谪 b 在洪涉灾害易发地段可设置排水沟,提高造林地的抗涉能力,防止苗木受淹 风大、干燥、严寒地区或冻拔害严重地区,冬季可采取覆土、盖草(秸秆),包裹等防风防寒措施 c d)风沙区可采取设置风沙障,或在林缘迎风面挖壕等措施,防止风蚀沙埋造林地,并保护苗木 12 四旁植树 12.1树种选择 四旁植树宜根据栽植目的、四旁空间状况、当地乡风民俗等选择树种: a)宜选择具有抗性强,适应性好,寿命长等特性的乡土树种,优先选用濒危、珍贵树种 b景观或绿化树种宜选择树型优美、观赏价值高的树种 用材树种宜选择生长快、干形通直、冠幅较大,枝叶繁茂的树种 c d经济林树种宜选择产量高、质量好,效益高的树种 立地条件优越的四旁栽植地段,应发展珍贵树种,提高四旁植树综合质量 12.2树种配置 2.2.1单一型 单一型配置方式有单一乔木树种型、单一灌木树种型;或单一观赏树种型、单一用材树种型、单一经 16
GB/T15776一2016 济林树种型等 112.2.2组合型 即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一型在同一栽植地段上的配置,如乔木树种和滥木树种组合型,观赏树种和用 材树种组合型、观赏树种和经济林树种组合型等 12.2.3立体型 利用乔木、灌木和草本的生活型不同,形成栽植地上部乔木、下部灌木和地被草本植物的立体配置 12.3种植点配置 宜见缝插针、自然或不规则配置 同时,种植点之间的距离应充分考虑树木成熟后的树冠舒展 空间 12.4苗木 四旁植树宜采用多年生规格适度的苗木 12.5整地 宜采用大规格的穴状整地方式.穴的规格略大于苗木根系的伸展范围,或带土树兜的规格 土壤条 件差的栽植地,可采用客土 可提前整地或栽植时整地 12.6栽植 主要栽植措施如下 a)栽植方法宜采用穴植 b 栽植时应使苗木根系充分伸展,苗干垂直于地表 c 回填时宜先回填表土,再回心土和底土,分层将土壤压实 栽植的深度以覆土略高于苗木原土 痕为宜 d)栽植后应浇足头水,以后根据苗木缺水情况及时浇水 对于大规格、宜风倒的苗木,可采用木竿等材料固定苗木 e 四旁植树以春季为宜,旱区可在夏季或秋季造林 f 1 林冠下造林 13.1伐前人工更新 13.1.1适用条件 适用于天然更新等级不良或更新树种不符合培育目的,且郁闭度在0.7含)以下的近(伐前3年~ 5年),成过熟林 13.1.2造林方式 伐前人工更新宜以植苗造林为主、播种造林为辅 13.1.3树种选择 除了应按照7.1的规定选择树种外,还应选择幼龄耐庇荫、有价值的树种,能够在林冠下正常生长 17
GB/T15776一2016 发育,并与林地上已有的幼苗、幼树共生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13.1.4种子和苗木 种子和苗木符合8.28.3,8.4的规定 种子和苗木的处理符合8.5的规定 13.1.5栽植密度与种植点 栽植密度参照第9章的规定,根据天然更新幼苗幼树数量和分布状况综合确定 单位面积人工栽 植的株数和已有的目的树种幼苗幼树的有效株数之和,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 应根据林地上的林木,幼苗和幼树的分布情况进行种植点配置 同时,宜预留集材通道,防止林木 采伐对苗木的大面积损害 13.1.6整地 伐前更新造林宜采用穴状整地,穴的深度、宽度不宜超过50em 在穴状整地前可在穴的周边适当 清林 13.1.7栽植 植苗造林方法采用穴植或缝植 栽植时间执行10.4.4的规定 13.2有林地补植 13.2.1适用条件 适用于郁闭度在0.4(不含)以下且依靠自然力难以提高郁闭度并需改善林分结构的中幼龄林 13.2.2补植方式 宜采用植苗方式 13.2.3树种选择 除应根据7.1的原则选择树种外,还要选择耐庇荫的珍贵树种,能够在林冠下正常生长发育,并能 与已有林木形成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 13.2.4种子和苗木 种子和苗木符合8.2,8.3,8.4的规定 种子和苗木的处理符合8.5的规定 13.2.5补植株数与补植点 补植株数应根据已有林木的树种、培育目的、株数、年龄、立地条件、林隙以及补植树种的特性确定 根据已有林木的分布确定补植点,宜配置在林间空地、林木分布稀疏处 13.2.6整地 宜采用穴状整地,穴的深度、宽度根据苗木规格和树种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确定 在穴状整地前可 在穴的周边适当进行林地清理 13.2.7栽植 植苗造林方法采用穴植或缝植 栽植时间见10.4.4.2的规定 18
GB/T15776一2016 14 造林地生境保护 14.1 -般原则 为尽量减少人工造林破坏生境,并有利于生境恢复和人工林健康稳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a)积极保护 对造林地实行全方位生境保护,禁止改变景观格局的造林活动 b 全过程保护 生境保护理念贯穿于造林全过程的各个环节 保护与恢复相结合 在保护生境理念指导下,通过造林措施恢复森林景观 c 14.2缓冲带管理 缓冲带设置原则和主要措施为 在潮怕,沼泽地、水库周边及河流溪沟两槲,.山脊线或临近自然保护区.人文保留地、自然风景 a 区、野生动物栖息地、科研实验地等地带,应留出一定宽度的缓冲带 b缓冲带内应以封山育林、自然恢复森林植被为主 缓冲带自然恢复植被困难的,可采取人工造林措施恢复,但不宜采用高强度整地 14.3造林作业保护措施 为减少造林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应采取造林作业保护槽施 a)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造林应先设置沙障 b整地、除草松土,施肥等应按照第10章的规定执行 陡坡地段应限制清林,减少整地作业面 积,并将割除的杂草藤本沿等高线铺垫或在穴周围覆盖,避免土壤裸露 山地挖穴时,穴面宜与坡面持平或稍向内倾斜,以便更好地蓄水拦土 挖开植穴的表土均要回 填 对于换填客土的,被替换的、未填完的土壤应妥善处理 不宜在雨季整地,缩短整地与栽植间隔期 对于整地后暂不造林的,整地后应采用杂草覆盖挖 出的表土 在山地,未成林抚育过程中的松土、扩穴,施肥应在植穴周边进行 f 施追肥时,不宜直接施于林木(苗木)根部,也不宜超过树冠投影的外缘 施肥深度应到林木 苗木)根系的密集部位,并覆土压实 14.4水土保持措施 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应设置截水沟、蓄水池,集水坡、植物篱等水土保护设施: a)截水沟;在山地的山体坡面沿等高线布设,截水沟间距可根据坡度、土质和暴雨径流情况综合 确定 植物篱:在陡急坡岸,水土流失严重地段,沿等高线每隔一定距离密植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灌 草带(植物篱笆 蓄水池;布设在山顶或山体中部低凹处 山顶蓄水池与引水设施终端连接;山中蓄水池与一个 或多个截水沟终端连接 蓄水池位置应根据地形有利、岩性良好、蓄水容量大、工程量小,施工 条件便利等原则确定 蓄水池容量根据地形,坡面径流量、蓄排关系,水浇面积和修建省工,使 用方便等原则确定 集水坡;利用植株行间地建造微型集水坡面,提高集水点接受的实际径流量 植株行下沿等高 线用土或石块筑梗拦蓄径流,行间集水坡表面采用不同方法或材料处理以减少雨水渗透 19
GB/T15776一2016 14.5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14.5.1保护栖息地 应注意对区域内古树名木生态环境、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保护,保留鸟巢、兽 洞(穴)周围、野生动物隐蔽地的林木 营造纯林时,应适当保留天然植被作为生态廊道 14.5.2外来物种控制 优先使用当地乡土树种 需要引进外来树种的,引进树种应先进行种植试验,证明未造成对当地物 种、生态系统负面影响时方可使用 14.5.3珍稀濒危树种保护 严格保护造林地的珍稀濒危树种、古树名木 在林地清理、未成林地抚育作业中,严格保留珍稀树 种苗木和林木,为珍稀、濒危树种的母树下种提供条件 14.5.4混交林营造 提倡营造混交林 在以针叶林为主的地区,应背造一定比例阔叶林,可采取块状(景观)镶嵌等方 式,避免大面积单一树种人工林 14.6地力维护措施 为维护林地生产力,促进未成林生成发育,应采取以下地力维护措施: 保护林地、林下非干扰性植被和枯落物 a b) 用材林造林地应实行轮作,在同一造林地上,同一树种造林不应连续超过两代 在造林地上,可套种固氮植物,以改良土壤 c) d)造林地需要施肥的,应采取营养诊断和配方施肥,提高肥料使用效率 造林地不宜使用除草剂 经济林,速生丰产林等造林确需使用除草剂的,应严格控制用量,注 意混合、交替使用除草剂,不在水源区或下雨前使用除草剂 备用的燃料、油料以及其他化学制剂应存放固定场地,作业机械维修场地和排放的无毒废液应 远离水体 无毒无害固体废物应集中转移或深埋地下 g 对有害废弃物应进行无毒化处理,或集中转移至专门的处理区域 h i 机械设备应避免燃料,油料溢出 14.7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为合理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应采取以下措施: a在水源地造林,若需要施肥时,应施用有机肥,避免对水源造成污染 为防止肥料流失,应避免大面积的陡坡施肥 b) e)加强对缓冲带的保护,应将易造成水源污染的废弃物移出缓冲带 15 造林成效评价 15.1 -般原则 造林成效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20
GB/T15776一2016 a分别无林地造林、林冠下造林和四旁植树评定造林成效 b)造林一年或一个完整的生长季后进行年度造林质量评价,造林3年5年后进行造林成效 评价 以小班为评价单元,以行政区划单位或造林工程项目实施单位为造林结果评定单位 c d)依据造林区域的基本情况,分区域确定评价标准 15.2年度造林质量评价 15.2.1无林地造林质量评价 15.2.1.1评价指标 15.2.1.1.1按作业设计施工率 造林面积、树种,密度、苗木规格、整地方式和规格等主要指标按作业设计施工面积与作业设计面积 的百分比,见式(1). X100% L= 式中: -按作业设计施工率,%; -符合作业设计的施工面积; S 作业设计面积 S 15.2.1.1.2造林成活率 成活株(穴)数与设计株数的百分比 见式(2) N P一 ×100% 式中: 造林成活率,% 成活株(穴)数 N 设计株数 N, 15.2.1.1.3混交林的混交比 混交林中各树种株数的比例为混交比,用十分法表示 15.2.1.1.4混交树种个数 混交林中的树种个数 15.2.1.2评价标准 15.2.1.2.1纯林造林小班合格标准 纯林造林小班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为造林合格小班 按作业设计施工率在95%含)以上 a 旱区,高寒区、热带亚热带岩溶地区、干热(干旱)河谷等生态环境脆弱地带,造林成活率在 b 70%含)以上;其他地区造林成活率在85%含)以上 造林生境未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21
GB/T15776一2016 15.2.1.2.2混交造林小班合格标准 营造混交林的造林小班除执行15.2.1.2.1的规定外,还应同时满足 一造林树种株数占总株数比例低于65%(不含). 任一 a b)混交树种个数应符合7.2.3.2e)的规定 15.2.1.3结果评定 15.2.1.3.1年度造林合格面积 符合合格标准的造林小班面积之和,为评定单位年度造林合格面积 15.2.1.3.2年度混交造林合格面积 符合合格标准的混交造林小班面积之和,为评定单位年度混交造林合格面积 15.2.1.3.3年度造林需补植面积 造林成活率达不到合格标准规定,但成活率在41%(含)以上的年度造林小班面积之和,为评定单 位年度造林需补植面积 15.2.1.3.4年度造林失败面积 造林成活率低于41%(不含)的年度造林小班面积之和,为评定单位年度造林失败面积 15.2.2林冠下造林质量评价 15.2.2.1伐前人工更新年度质量评价 伐前人工更新年度质量评价按照15.2.1的规定执行 15.2.2.2有林地补植年度质量评价 15.2.2.2.1评价指标 15.2.2.2.1.1按作业设计施工率 按15.2.1.1.1的规定执行 15.2.2.2.1.2补植成活率 实际人工补植的苗木成活株数与设计补植株数的百分比 15.2.2.2.2评价标准 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为有林地补植合格小班 a)按作业设计施工率达到95%以上 补植成活率达到85%以上 b 造林作业未对现有林木造成破坏 15.2.2.2.3 结果评定 15.2.2.2.3.1年度补植合格面积 符合15.2.2.2.2规定的补植合格小班面积之和,为评定单位年度补植合格面积 22
GB/T15776一2016 15.2.2.2.3.2年度需再补植面积 补植成活率达不到15.2.2.2.2b)的规定,但成活率在41%含)以上的年度补植小班面积之和,为评 定单位年度需再补植面积 15.2.2.2.3.3年度补植失败面积 补植成活率低于41%(不含)的年度补植小班面积之和,为评定单位年度补植失败面积 15.2.3四旁植树质量评价 15.2.3.1 评价指标 四旁植树成活率;成活株数与实际造林株数的百分比 15.2.3.2评价标准 四旁植树成活率达到90%含)以上 15.2.3.3结果评定 15.2.3.3.1有效株数 评定单位年度四旁植树成活率90%以上时,实际成活株数即为四旁植树有效株数 15.2.3.3.2需补植株数 评定单位年度四旁植树成活率在90%(不含)以下时,将四旁植树总株数与实际成活株数的差值 作为四旁植树需补植株数 15.3造林成效评价 15.3.1无林地造林成效评价 15.3.1.1评价指标 15.3.1.1.1小班评价指标 郁闭度或盖度 15.3.1.1.2评定单位评价指标 造林面积保存率 15.3.1.2评价标准 达到以下条件之一的造林小班,为有效造林小班: a 郁闭度造林3年5年后,干旱区、半干旱区、高寒区,以及热带亚热带岩溶地区、干热(干 旱)河谷等地区小班郁闭度达到0.15(含)以上;极干旱区小班郁闭度0.10含)以上;其他区域 小班郁闭度0.2(含)以上 b 盖度造林3年5年后,极干旱区小班盖度20%含)以上,干旱区小班盖度25%含)以上, 其他区域小班盖度达到30%(含)以上 23
GB/T15776一2016 15.3.1.3结果评定 15.3.1.3.1评定单位造林保存面积,造林3年5年后,达到15.3.1.2规定的有效造林小班面积之和 15.3.1.3.2评定单位造林面积保存率:造林保存面积与当年度造林面积的百分比 15.3.2林冠下造林成效评价 15.3.2.1伐前人工更新成效评价 伐前人工更新成效评价按照15.3.1的规定执行 15.3.2.2有林地补植成效评价 115.3.2.2.1评价指标 补植小班评价指标 15.3.2.2.1.1 郁闭度 15.3.2.2.1.2评定单位评价指标 有效补植率 15.3.2.2.2评价标准 补植3年一5年后,郁闭度达到0.6(含)以上的补植小班,为有效补植小班 15.3.2.2.3结果评定 有效补植率;补植3年一5年后,达到15.3.2.2.2规定的有效补植小班面积之和与当年度有林地补 植面积的百分比 15.3.3四旁植树成效评价 株数保存率;四旁植树3年一5年后,保存株数与当年度植树株数的百分比 15.3.4造林成效评价方法 造林成效评价方法执行LY/T2083的规定 l 造林档案 16.1建档要求 获得政府扶持的各类造林,都应分门别类建立造林技术和管理档案 16.2建档主要内容 造林作业设计文件,图表,造林面积,整地方式和规格,林种,造林树种,立地条件,造林方法、密度 种苗来源(包括产地、植物检疫证书质量检验合格证书和标签等,规格和处理,保水材料和肥料,未成 林抚育管护,病虫兽害种类和防治情况,造林施工单位,施工日期,监理单位、监理人员、监理日期,施工 监理的组织、管理、成效评价,各工序用工量及投资,造林招投标资料,资金支付单据等 24
GB/T15776一2016 附 录A 规范性附录 造林区域自然条件及范围表 造林区域自然条件及范围表见表A.1 表A.1造林区域自然条件及范围表 气候地 编号区域 范围 自然条件 理区 本区西北界和东北界为陆地国界线 本区属大兴安岭北部山系,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 600 东南界依据>10C年积温1 主 气候属寒温带季风区,为显著大陆性气候 属 等值线;西南界依据400mm降水等 寒温于东西伯利亚植物区系,区内植物种类贫乏,寒温 值线,>10C年积温1600C等值 带区带明亮针叶林是本区的主体部分 本区>10的 线,并参照寒温性树种兴安落叶松的 天数<105d,>10C年积温<1600C,降雨量 分布而定 范围包括黑龙江省西北 <450mm,极端低温<一45C 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 本区地貌以山地丘陵和平原为主体,其中山地是东 北中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的主要分布区,本区的东北 订 平原,又称松辽平原,由松嫩平原 ,辽河平原和 本区西北界与寒温带区相接;东北 松i 分水岭地带组成,是我国三大平原之 本区气候界,东界为陆地国界线;南界走向基 本按>10C年积温3400C等值线 风气候的特征 植物区 具有海祥湿润型温带手 系 中温 西部以海拉尔一齐齐哈尔一大兴安 为长白植物区系分布区的核心部分,地带性植被为 带区 东部不 岭东随一线为界与半干旱区相接 [分布也行政范围涉及黑龙江省,吉林省中东 风区 为主构成的针阔叶混交林,区内植被的垂直分 较明显 本区>10C的天数106d~180d,>10 部、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 600一3400,降雨量400mm700mm. 年积温1 45 极端低温 本区地处我国第三、第二阶梯上,从灞海、黄海之滨 的海平面向西递升到黄土高原 从北到南分布着 其北界与中温带区和半干旱区相接, 辽河,海河、黄河和淮河四大水系 地势是西高东 东界以海岸线为界线(含沿海岛屿); 低,由于地形的影响,温度东高西低、由海洋季风型 南界基本按>10年积温4800C 气候向大陆季风型气候转变 总的特点是,春季千 暖温 等值线;西界基本按年降水量400 mm 早多风,夏砂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山地、丘 等值线 行政区域包括辽宁,北京、 带区 条件较好,森 .盆地、平原并存,大部分地区光热 事 天津、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 林景观为冬季落叶的阔叶林 本区>10的天数 宁夏,甘肃、江苏,安徽12个省(直精 181d一225d,>10笔年积温3100一4800c. 市 降雨量400mm一1000mm,极端低温一25 25
GB/T15776一2016 表A.1(续》 气候地 编号 区域 自然条件 范围 理区 本区地貌的类型复杂多样,平原、盆地、丘陵、高原 和山地皆有,北部和中部的地貌单元可分为秦岭 淮阳山地、四川盆地、青藏高原东南部、长江中下游 平原和江南丘陵、东南沿海丘陵;南部的地貌单元 可分为云贵高原、南岭山地和台湾山地、丘陵、平原 本区地处华东,华中,华南、西南以及 及列岛 青藏高原东南局部地区 西北界以 西部用 热 森林分布线为主要指标与青藏高原 山脊向东至伏牛山 相接,北界沿秦岭 从南到北依次出现高原亚热带、温带、 主脉南侧,转向东南,沿分水岭至淮 类型 从整体上讲,东南部气候受海洋季风影响较 河主流,通过洪泽湖;东界为东南海 大,越往西,北部, 气温逐渐降 岸和台湾岛以及所属的沿海诸岛屿 低,降水逐渐减少,呈现出从温暖湿润逐步向寒冷 亚热干早过渡的气候特征 8000C积温线.以南岭南坡山 N 带区季降温显著,但稍干燥 ,总的 规律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本区东部和中 界,与热带区相邻;西南界为陆地国 部属于湿润、半湿润森 界线 在行政区域上,本区共涉及西 常绿阔叶林! 区或和亚热带西部半湿 涧常绿阔叶林 撇 .青海、甘肃,陕两,河南、安散,江 区域 苏、上海、四川、重庆、湖北、浙江、贵 亚热带湿润森林植物区系为主,西部青藏高原东南 州、湖南、江西、福建、云南、广西、广 东部季 部及云贵高原属泛北极植物区的 喜马拉 东,香港,澳门,台湾22个省(自治区、 风区 雅森林植物亚区 本区中东部区域>10C的天数 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226d,>10笔年积温4800笔一8000C,降雨量 000mm1700mm,极端低温一10C10 而本区西北部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区域. ,>10的 天数>50d,>10年积温>3000C,降雨量 500mm 本区处在我国地势的第二和第三台阶上,西高东 低,明显分为东西两个不同的部分 地貌类型复杂 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大陆地区有雷州半岛和平 原、台地、盆地、谷地等 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受东 本区位于我国南方热带地区,北界与 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气候高温多雨,与典型热 亚热带区相接,东、南、西界均为国界 热带带气候相比,具有明显的早季 在植物地理分区中 线 行政范围共涉及西藏、云南、广 区 基本属于古热带植物区,其植物区系组成以热带东 西、广东、海南和台湾6个省自治区、 南亚成分为主体,其次是热带的其他成分和亚热带 直辖市)及南海诸岛 成分,温带成分极少,仅见于热带山地的高海拔处 地带性森林植被为热带季雨林,雨林 本区>10C 的天数365d,>10年积温>7500,降雨量 700tmtm,极端低温10C~18C 26
GB/T15776一2016 表A.1(续》 气候地 编号区域 自然条件 范围 理区 年干燥度介于1.5~3.5之间,年降水 量200mm一500mm,且位于4000m 本区地貌呈以高原为主,山地、丘陵、平原和风沙地高原面以东的地区,包括海拉尔 齐 貌相间分布的复杂格局 本区深居内陆,全境属中齐哈尔一大兴安岭东施一燕山 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且时空分布不均,水资行山一陕北一甘宁南部一线以西,锡 源短缺且地域分异突出,光热资源较丰富且过渡明林郭勒一呼和浩特一贺兰山 半干 显,风大风多且灾害严重 地带性植被与地理气候山一线以东的广大地区 此外新疆 旱区 条件一样呈现明显的过渡性,分为森林草原地带和北部天山山脉北施、阿尔泰山脉、准 草原地带 植物区系以中亚东部成分和蒙古草原 喝" 盆地西部也属半干旱区 共涉 成分为主 本区>10C的天数106d~180d,降雨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 mm500mm,年干燥度1.5一3.5 宁,吉林、黑龙江.山东,诃南、四川 量200 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 新疆 本区属半荒渎地带,地域江阔,地貌类型多样,高 原,山地、沙漠,戈壁广泛分布,还有大面积发达的 农业灌区 乔木林主要分布在山地,荒淡、半荒淡 年干燥度介于3.520之间,年降水 天然灌丛广泛分布 本区城东西,南北跨度大,包 mm250mm,且位于4000m 量100n 括暖温带、中温带、高原温带和高原亚寒带,气候相 西北 高原面以北的地区,包括新疆的准喝 干早对复杂 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夏季干热,冬季 早区 尔盆地、塔里木盆地西北部、巴里坤 区 寒冷,大风日数多、沙尘暴频发 降水稀少、变率 山以北地区,天山,昆仑山,青藏高原 之 大,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 100mnm250mmm 北部,甘肃的河西走廊,宁夏北部以 间,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天然植被以灌木,草本为 及内蒙古高原中西部 主,山地、河流两岸分布有乔木树种 本区>10 的天数106d一225d,降雨量100mm一250mm,年 干燥度3.520 本区处于欧亚大陆深处,是我国气候最干旱的地 区 降水稀少,燕发量大、日照多,太阳辐射强、昼夜 温差大,夏季干热,冬天寒冷,多大风、沙尘暴频发 年干燥度大于2,年降水量小于 是本地区气候显著特点 本区大部分区域年降水 100mm,且位于4000m高原面以北 量不足100mm,塔克拉玛干沙谈腹地、哈密、敦煌、 极干 的地区,包括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东南 柴达木东部等地不足50mm,降水主要集中在夏 早区 部吐哈盆地、昆仑山北麓,甘肃的安 季 本区域地表水资源匮乏,仅靠盆地周边山地的 西-敦煌盆地以及内蒙古阿拉善高原 降水及冰川融水形成的季节性河流滋润着绿洲,山 的西部 前平原贮藏着较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本区>10 的天数106d一225d,降雨量<100mm,年干燥 度>20 27

发酵法氨基酸良好生产规范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发酵法氨基酸良好生产规范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发酵法氨基酸良好生产规范的编号:GB/T32689-2016。发酵法氨基酸良好生产规范共有14页,发布于2017-01-01
钼粉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钼粉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钼粉的编号:GB/T3461-2016。钼粉共有6页,发布于2017-05-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