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7760-2019

印染布布面疵点检验方法

Inspectionmethodforprintedordyedfabricsurfacedefects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印染布布面疵点检验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印染布布面疵点检验方法的编号:GB/T17760-2019。印染布布面疵点检验方法共有10页,发布于2020-01-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W70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59.080.01
  • 实施日期2020-01-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10页
  • 文件大小746.32KB

印染布布面疵点检验方法


国家标准 GB/T17760一2019 代替GB/T177602009 印染布布面疵点检验方法 Inspeetionmethodforprintedordyedfabricsurfacedefects 2019-06-04发布 2020-01-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币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17760一2019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77602009《印染布布面疵点检验方法》,与G;B/T17760-2009相比主要技术 变化如下: -标准范围删除了用途条款(见2009年版第1章); 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 一删除了十分制评分法(见2009年版4.3.1.2)、计点法见2009年版4.3.2),对检验设备(见 4.2.3、4.2.4),破损性疵点计分(见5.1.1.2,5.1.1.3,5.1.1.4)要求做了补充,相关条款重新调整; 布面疵点的量计删除按轻重程度评分、计点(见5.3.5,2009年版4.5.3)内容; 增加了规范性附录A,规范性附录B. 本标准由纺织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纷织品标准化找术委员会(sAc/Tc9y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市纺织工业技术监督所、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新天龙集团有限公司、鲁丰 织染有限公司、愉悦家纺有限公司.江苏金太阳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盛发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浙 江捷凯实业有限公司,湖州纳尼亚实业有限公司、印染行业协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宝庆、刘艳、邱孝群、章金芳、张战旗、齐峰、丁可敬、杨皓、杨俊、戴顺华、 张怀东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7760-1999,GB/T17760-2009
GB/17760一2019 印染布布面疵点检验方法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印染布布面疵点检验方法的术语和定义、检验条件和操作规定、检验方法、检验报告 本标准适用于以棉、化纤,其他纤维纯纺或混纺的本色纱线为原料,机织生产的各类漂白、染色和印 花的印染布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50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 GB/T24250纺织品疵点的描述术语 术语和定义 GB/T2425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评分法pointasessing 以分值的大小来评定布面疵点的多少、轻重程度,并规定最大限度的方法 3.2 标疵法defeetmarkingmethod 用标记来显示布面上的某些疵点的位置和数量,并规定长度折让来取代疵点的方法 3.3 破损damage 破洞、破边、豁边.0.3cm以上跳花等 检验条件和操作规定 4.1检验条件 4.1.1检验时,布面上的照度不低于750lx,眼睛与布面的距离为55cm一60erm. 4.1.2采用平台检验时,以40w加罩青光日光灯管3根一4根,检验光源与布面距离为1.0m1.2m. 4 .1.3采用验布机检验时,验布板角度为45",验布机的最高线速度为40m/min 4.2操作规定 4.2.1采用验布机或平台检验 4.2.2检验布面疵点以布的正面为准盖梢印的一面为反面) 斜纹织物;纱织物以左斜“不"为正面, 线织物以右斜“”为正面,也可根据客户要求确认织物正面 4.2.3每一个疵点用量具测量布面疵点的长度,量具的分度值为1mm
GB/T17760一2019 4.2.4色差按GB/T250评定 4.2.5验布机和平台检验发生矛盾时,以平台检验为准 5 检验方法 5.1局部性疵点的检验 5.1.1评分法 5.1.1.1采用4分制评分法,评分规定按表1 表14分制评分规定 疵点长度 评分 疵点在8.0cm及以下 1分 疵点在8.0cm以上至16.0cnm 2分 疵点在16.0cm以上至24.0cm 3分 4分 疵点在24.0cm以上 5.1.1.2破洞不论大小,均评4分;距边2.0cm及以内的破损性疵点评2分 5.1.1.3优等品不允许有单独一处评4分的局部性疵点以及破损性疵点 5.1.1.4一等品不允许有破损性疵点 5.1.1.5布面疵点具体内容见附录A,疵点名称说明见附录B 5.1.2标疵法 5.1.2.1标疵次数规定如下 匹(段)长在30m以下,允许标疵1次 匹(段)长在30m及以上,不足60m,允许标疵2次:; 匹(段)长在60m及以上,不足80nm允许标疵4次; 匹(段)长在80m及以上,不足100m,允许标疵6次; 匹(段)长在100m及以上,允许标疵8次 5.1.2.2标疵范围规定按表2 表2标疵范围规定 序号 疵点名称和程度 标疵个数 3根及以上至2.0em的破洞,30.0em以上的破边,18.0em以上的荷叶边,粗度0.3em以上的 杂物织人 20.0cm以上经向明显线状疵点,4.0cm以上明显条状疵点,半幅以上的明显稀密路、锯状百 脚、明显块状疵点 影响外观0.2em及以内的分散疵点,深色布满15个,浅色布满10个 经向20.0cm及以内、序号1,2疵点4个及以内
GB/17760一2019 5.1.2.3标疵长度折让规定;疵点长度不超过20.0cm,长度折让20.0cm;疵点长度20.0cm以上至 50.0cm,按疵点实际长度折让 5.1.2.42.0cm以上的破洞、染整加工中的停车档、经向50.0cm以上的严重疵点,不能标疵,应开剪 5.1.2.5标疵位置都应在疵点存在的相应部位的布边上 5.2散布性疵点的检验 散布性疵点检验方法可按其程度的轻重,影响外观的总体效果,结合产品标准降等处理 5.3疵点的量计 5.3.1疵点长度按经向或纬向的最大长度量计 5.3.2经向疵点长度超过1m的,其超过部分另行量计,按表1再行评分 凡成曲形的疵点,按其实际影响的最大距离量计;重叠疵点按严重的评分 5.3.3 5.3.4在经向1m及以内,各种疵点同时存在时,应分别量计、累计评分 最大评分数,不超过4分;最 大标疵数,不超过1个 难以数清,不易量计的分散斑谴,根据其分散的最大长度和宽度,分别量计,累计评分 5.3.5 5.3.6在同一匹布内,存在相同的局部性疵点时,其累计分数不超过该项疵点的降等限度分 而同时 存在其他局部性疵点应累计评分时,可按已降等等级的起点分再加累计的局部性疵点的评分,作为该匹 布的总分 检验报告 检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检验依据(本标准编号,GB/T17760-2019); aa 被检产品的名称、规格、批号受检单位名称; b 被检产品的数量、检验结果; c 现场检验应说明的问题 d 检验日期、检验人员签名 e
GB/T17760一2019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各类布面疵点的具体内容 经向疵点 A.1 经向疵点的具体内容;竹节、粗经、错线密度、综穿错、箍路、箍穿错、,多股经,双经、并线松紧、松经、 紧经、吊经、经缩波纹、断经、断疵、沉纱、星跳、跳纱、棉球、结头、边撑疵、拖纱、修整不良、错纤维、油渎、 油经,锈经,锈溃、不褪色色经,不褪色色溃、水溃、污溃、浆斑、布开花、油花纱,猫耳朵、凹边、烂边、花经、 长条影、极光、针路、磨痕、绞边不良、方眼,木辐皱、荷叶边,毛点、偏绒,倒绒、厚薄段、刀路,边撑痕,条 花、压皱印、花纹不符、印染不匀、棉结杂质、深浅疵点、鱼鳞斑、漏割、补刀条、绒经缝补 A.2纬向疵点 纬向疵点的具体内容:错纬(包括粗、细、紧、松),条干不匀、脱纬、双纬、纬缩、毛边、云织、杂物织人、 花纬,油纬、锈纬、不褪色色纬、煤灰纱、百脚,破丝,抛花、缺芯丝,毛丝,开车经缩(印),刷毛档 A.3横档 横档的具体内容;拆痕、稀纬、密路、接档、刀档、对花不准 A.4严重疵点 严重疵点的具体内容:破洞、豁边、跳花、稀弄、经缩浪纹(三楞起算)、并列3根吊经、松经(包括隔开 1 根一2根好纱)、不对接轧梭、1lcm及以上烂边、金属杂物织人、缺绒、短绒、影响组织的浆斑、霉斑、损 伤布底的修整不良、经向8em整幅中满10个结头或边撑疵,包芯纱露底 A.5其他 A.5.1经向疵点及结向疵点中,有些疵点是这两类共同性的,如竹节、跳纱等 在分类中只列人经向批 点一类,如纬向出现时,应按纬向疵点评分 A.5.2如布面上出现上述未包括的疵点,按相似疵点评分
GB/17760一2019 录 附 B 规范性附录 疵点名称的说明 疵点名称的说明见表B,1 表B.1疵点名称说明 序号 疵点名称 疵点说明 竹 必 纱线上短片段的粗节 直径偏粗长5cm及以上的经纱织人布内 粗 经 错线密度 线密度用错工艺标准 综穿 没有按工艺要求穿综,而造成布面组织错乱 错 路 织物经向呈现条状稀密不匀 没有按工艺要求穿箍,造成布面上经纱排列不匀 箍穿错 多股经 两根以上单纱合股者 双 经 单纱(线)织物中有2根经纱并列织人 并线松紧 单纱加捻为股线时张力不匀 经 部分经纱张力松弛织人布内 10 松 l 经 部分经纱捻度过大 12 吊 经 部分经纱在织物中张力过大 13 经缩波纹 部分经纱受意外张力后松弛,使织物表面呈波纹状起伏不平 14 断 经 织物内经纱断缺 15 断 疵 经纱断头纱尾织人布内 由于提综不良,造成经纱浮在布面 16 沉 纱 117 星 跳 !根经纱或纬纱跳过2根一4根形成星点状的 18 纱 】根~2根经纱或纬纱跳过5根及以上的 1s 球 纱线上的纤维呈球状 20 结 头 影响后工序质量的结头 221 边撑疵 边撑或刺毛辐使织物中纱线起毛或轧断 22 拖 纱 拖在布面或布边上未剪去的纱头 23 修整不良 布面被刮起毛,起皱不平,经、纬纱交叉不匀或只修不整 错纤维 异纤维纱线织人 24 溃 织物沾油后留下的痕迹 2 油 经 26 经纱沾油后留下的痕迹 27 经 被锈溃沾污的经纱痕迹 28 锈 溃 织物沾锈后留下的痕迹 29 不褪色色经 被沾污而洗不清的有色经纱
GB/T17760一2019 表B.1续 序号 疵点名称 疵点说明 不褪色色渎 被沾污而洗不清的污遗 30 水 谈 织物沾水后留下的痕迹 31 污 32 溃 织物沾污后留下的痕迹 33 浆 斑 浆块附着布面影响织物组织 34 布开花 异纤维或色纤维混人纱线中织人布内 35 油花 在纺纱过程中沾污油渎的纤维附人纱线 纱 凸出布边0.5c及以上 36 猫耳朵 37 凹 边 凹进布边0.5cm及以上 38 烂 边 边组织内单断纬纱,一处断3根及以上的 由于配棉成分变化,使布面色泽不同 39 花 经 长 条影 由于不同批次纱的混人或其他因素,造成布面经向间隔的条痕 40 41 极 光 由于机械造成布面摩擦而留下的痕迹 42 针 路 由于点啄式断纬自停装置不良,造成经向密集的针痕 43 磨 痕 布面经向形成一直条的痕迹 绞边不良 因绞边装置不良或绞边纱张力不匀,造成2根及以上绞边纱不交织或交织不良 45 眼 织造时局部经纱张力过大,布面形成块状风格差异 方 46 木皱 坯布经过卷布棍时张力不当,织物在布棍中间部位处形成经向折皱 47 荷叶边 布边经纱张力较小或横向拉幅过度或不足,织物边缘呈起伏波浪状 多 48 毛 绒毛高出绒面或含在绒毛里,呈星点状 同卷割出的两层皱,一层薄,一层厚,为全幅偏绒 49 绒 倒 局部绒毛倒向不一致 50 绒 51 厚薄段 绒面呈现规律性或不规则状的绒毛段稀、段密、段高、段低的现象 52 刀 路 绒面绒毛高低不平,呈现规则或不规则的刀痕 边撑 边撑配套或调整不良,在布面留下明显痕迹 痕 53 54 花 经向延伸或断续的散布全匹(段),色泽有深浅的条状疵点(包括割绒条花 压皱印 不可恢复的折痕 55 56 花纹不符 花纹、颜色与确认样不一致 染色不匀 57 染色过程控制不当导致布面染色不均匀 棉结杂质 坯布上棉结、杂质没有完全处理,呈现在布面上的疵点 58 59 深浅疵点 能够辨别,呈现在布面上的各类疵点 60 鱼鳞坯 绒面呈现鱼鳞状的斑纹 6 漏 刚 割绒过程中,由于导针跳出等原因造成部分绒纬未割断的疵点 染整前后的绒纬漏割,经补割后形成的经向条状疵点 62 补刀条 织造过程中压绒经纱断缺,经缝补加压绒经,再经割皱及染整加工后形成的经向线状或 63 绒经缝补 条状疵点
GB/17760一2019 表B.1(续》 序号 疵点名称 疵点说明 直径偏粗、偏细,长5cm及以上的纬纱、紧捻、松捻纱织人布内 64 纬 65 条干不匀 叠起来看前后都能与正常纱线明显划分得开的较差的纬纱条干 66 纬 -梭口内有3根及以上的纬纱织人布内包括连续双纬和长5cm及以上的纬缩)》 67 双 纬 单纬织物一梭口内有2根纬纱织人布内 68 纬 缩 纬纱扭结织人布内或起圈现于布面(包括经纱起圈及松纬缩三楞起算 由于边剪作用不良或其他原因,使纬纱不正常被带人织物内(包括距边5cm以下的双纱 69 毛 边 和脱纬 70 云 织 纬纱密度稀密相间呈规律性段稀段密 飞花,回丝,油花,皮质、木质、金属《包括党器)等杂物织人 7 杂物织人 72 纬 于陈旧的纬纱,使布面色泽不同,且有1个~2个分界线 由 73 油 纬 纬纱沾油或被污染 74 锈 纬 被锈溃沾污的纬纱痕迹 75 不褪色色纬 被沾污而洗不净的有色纬纱 煤灰纱 被空气中煤灰污染的纱(单层检验为准,对深色油卡)》 76 7 百 脚 斜纹或缎纹织物一个完全组织内缺1根一2根纬纱包括多头百脚) 断裂起毛的长丝织人布内 78 破 丝 7"9 由于纹板损坏(多孔或少孔)等原因,造成纬纱组织错乱或纬纱断续浮于布面 花 80 缺芯丝 布面上包芯纱线长片段缺芯丝 络筒或织造过程中长丝的单根丝断裂,造成织物局部或散布性地呈现纤维端突出或茸毛 81 丝 毛 状外观 82 开车经缩印)开车时部分经纱受意外张力后松弛,使织物表面呈现块状或条状的起伏不平的开车痕迹 刷 档 结向由于间隔绒毛倒伏方向偏差或绒毛不同程度磨损造成的视觉差横档 83 毛 痕 拆布后布面上留下的起毛痕迹和布面揩浆抹水 84 85 纬 经向1cm内少2根纬纱(横贡缎织物稀纬少2根作1根计 86 经向0.5em内纬密多25%以上(纬纱紧度40%以下多20%及以上的 路 87 接 档 绒毛高低不平及细密不匀的横条 88 刀 档 绒面呈现一条纬向绒毛高低不平的刀痕 对花不准 拆布后,回头不清造成花型脱节,不连续 89 3根及以上经纬纱共断或单断经,纬纱(包括隔开1根~2根好纱的),经纬纱起圈高出布 90 破 洞 面0.3cm,反面形似破洞 边组织内3根及以上经、纬纱共断或单断经纱(包括隔开1根2根好纱) 双边纱2根 9 豁 边 作一根计,3根及以上的有1根算1根 92 跳 花 3根及以上的经、纬纱相互脱离组织,包括隔开一个完全组织 93 稀 弄 纬密少于工艺标准较大,呈“弄”现象
GB/T17760一2019 表B.1(续 序号 疵点名称 疵点说明 不对接轧梭 轧梭后的经纱未经对接 95 缺 绒 绒面局部无绒毛呈露底状及绒经并断3根及以上者 绒 短 绒面局部绒毛偏低 96 97 霉 斑 受溯后布面出现霉点(斑》 包芯纱中外包纤维没有全部包缠芯丝,以致芯丝部分外露或芯丝外无包缠纤维而使芯丝 包芯纱露底 98 全部裸露的疵点

印染布布面疵点检验方法GB/T17760-2019

印染布是指经过印染工艺处理的织物,常用于服装、家居纺织品等领域。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印染布的表面可能会出现一些疵点,如斑点、污渍、缺陷等。这些疵点会影响印染布的美观度和品质,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检验和分类。

GB/T17760-2019是国家标准《印染布布面疵点检验方法》,详细规定了印染布的疵点检验方法和分类标准,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了科学的检验标准。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该标准的内容:

一、检验方法

GB/T17760-2019标准规定了两种检验方法:目视检验和仪器检验。其中,目视检验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印染布,主要是通过肉眼观察印染布表面的疵点进行检验;仪器检验则适用于细棉支数或高档面料等需要更严格检验标准的印染布,如光学显微镜、数字图像分析仪等。

二、分类标准

GB/T17760-2019规定了印染布表面疵点的分类标准,将其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疵点指影响外观和使用的缺陷;B类疵点指影响外观但不影响使用的缺陷;C类疵点指不影响外观和使用的缺陷。

具体来说,A类疵点包括:

  • 色差
  • 错花
  • 漏印、重印
  • 污渍、斑点
  • 破洞、结头
  • 起球、毛羽

B类疵点包括:

  • 小坑、小斑点、印花不齐
  • 无底色、色块少、轻微色差
  • 轻微花型错位、少数断纬、小油点
  • 轻微缩纹、斜纹等

C类疵点包括:

  • 织物边缘的褶皱
  • 少量的色差、缺花、漏印、破洞
  • 轻微斑点、污渍、毛羽等

三、检验方法的具体流程

GB/T17760-2019标准对目视检验和仪器检验的具体流程也作了详细规定。

目视检验的流程包括:准备样品、检查外观、记录疵点和分类判定、统计疵点和编制检验报告。

仪器检验的流程包括:准备样品、选择合适的检测仪器、校准和调试仪器、检验并记录数据、比对标准值进行判定、统计结果等。

四、注意事项

在进行印染布布面疵点检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检验前应仔细阅读相关标准和方法,了解疵点的分类标准和检验要求
  • 检验环境应保持整洁、明亮、无干扰光源等条件
  • 检验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并具备一定的视力和色觉能力
  • 检验前应对检测仪器进行校准和调试,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在记录疵点时,应准确描述其位置、大小、形状、颜色等信息,避免遗漏或误判
  • 在编制检验报告时,应清晰、完整地记录检验结果,包括样品名称、规格、检验日期、检验结果等信息

总之,GB/T17760-2019为印染布布面疵点检验提供了科学的标准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印染布的质量和品质,并满足市场需求。相关从业者应按照该标准进行检验,确保印染布产品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

和印染布布面疵点检验方法类似的标准

精梳涤棉混纺印染布

棉印染布

灯芯绒棉印染布

γ辐照装置设计建造和使用规范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γ辐照装置设计建造和使用规范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γ辐照装置设计建造和使用规范的编号:GB/T17568-2019。γ辐照装置设计建造和使用规范共有20页,发布于2020-01-01
梯子第6部分:可移动式平台梯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梯子第6部分:可移动式平台梯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梯子第6部分:可移动式平台梯的编号:GB/T17889.6-2019。梯子第6部分:可移动式平台梯共有22页,发布于2020-01-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