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35266-2017

纺织品织物中复合超细纤维开纤率的测定

Textiles—Determinationofsplittingratesofcompositemicrofibersinfabrics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纺织品织物中复合超细纤维开纤率的测定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纺织品织物中复合超细纤维开纤率的测定的编号:GB/T35266-2017。纺织品织物中复合超细纤维开纤率的测定共有15页,发布于2018-07-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W04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59.080.30
  • 实施日期2018-07-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15页
  • 文件大小8.96M

纺织品织物中复合超细纤维开纤率的测定


国家标准 GB/T35266一2017 织物中复合超细纤维 纺织品 开纤率的测定 Textiles一Determinationofsplittingratesofcomp0site microfibersinfabries 2017-12-29发布 2018-07-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35266一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纺织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09)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滨州亚光毛巾有限公司、苏州天华超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必维申美商品检 测上海)有限公司、中纺标(北京)检测认证中心有限公司,东莞市中港净化用品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铭、王红星、韩玉茹、刘雁雁、裴振华、王刑、庚伟洪
GB/35266一2017 纺织品织物中复合超细纤维 开纤率的测定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织物中剥离型复合超细纤维开纤率的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含剥离型复合超细纤维的织物 其他产品可参照执行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超细纤维复合长丝mierofibereompusitefilaments 由两种及以上化学或物理性质不同的聚合物复合纺丝而得到的化学纤维长丝,经过物理或化学方 法处理,各聚合物组分可相互分离而形成超细纤维 2.2 复合超细纤维eomp0sitemierofibers 超细纤维复合长丝织物经开纤处理后,所形成的单纤线密度小于0.33dtex的超细纤维 2.3 剥离型复合超细纤维splitcompositemierofibers 各组分共存且相互分离的复合超细纤维 2.4 开纤spliting 使织物中剥离型超细纤维复合长丝各组分互相分离而形成超细纤维的物理或化学处理过程 2.5 开纤率splitingrates 经开纤处理后,实际开纤分离的单纤数量(根数)占理论上复合超细纤维单纤数量即剥离型复合超 细纤维中楔形组分的裂离开纤、移位开纤和未开纤的单纤根数总和)的百分率 2.6 移位开纤shispliting 剥离型复合超细纤维各组分间完全分离,且各组分单纤发生相互位移的状况. 2.7 移位开纤率shiftsplittingrate 移位开纤的单纤数量(根数)占理论上复合超细纤维中单纤数量(根数)的百分率 2.8 裂离开纤craekspliting 剥离型复合超细纤维各组分间出现明显的裂缝,且彼此部分分离的状况 2.9 裂离开纤率cracksplitingrate 裂离开纤的单纤数量根数)占理论上复合超细纤维单纤数量根数)的百分率
GB/T35266一2017 原理 从织物样品上拆取复合超细纤维纱线进行切片,显微镜下放大拍照,在复合超细纤维截面图像上计 数移位开纤、裂离开纤和未开纤的单纤数量,通过公式计算移位开纤率和裂离开纤率 试剂 4.1甘油水混合液或液体石蜡等,也可使用其他具有类似黏稠效果的适用溶液 注:在水中混人少许甘油可增加黏度,甘油和水的混合比例不作限制,推荐甘油比例为30%以下 4.2香柏油 又称油镜油,可提高显微镜使用油镜时的分辨率 5 仪器设备 5.1哈氏切片器或其他可以满足试验要求的切片装置 5.2显微镜;放大倍数大于640倍 5.3拍照设备;像素在600万以上数码照相机或高级显微镜自动成像系统,能够获得足以辨别区分剥 离型复合超细纤维横截面的开纤情况,并易于统计计数 6 试样制备 从经过开纤处理的复合超细纤维织物上裁取1块有代表性的样品,尺寸约为10cm×10 cm 从样 品沿对角线方向约等间距的3个位置上分别拆取纱线试样 每个位置分别拆取不同组织的纱线如经 纱,纬纱,面纱或底纱等)各2根 将在3个位置拆取的同一组织的6根纱线混合为一组,作为独立 试样 将独立试样6根纱线依据网络点的位置错开摆放(见图1),用羊毛或其他纤维包裹成足够粗细的 纤维束,尽量保持纱线试样的松散自然状态,置于切片装置(5.1)中,进行纤维横截面切片 将切片置于滴有甘油水混合液或液体石蜡(4.1)的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避免产生气泡 从每组独立试样中选取3个具有有效横截面观察区域的有效切片 注:具有有效观察区域的切片是指超细纤维截面形态可清晰观察面积大于70%的切片 网络点 切片界面 图1切片时复合超细纤维的摆放
GB/35266一2017 试验步骤 7.1显微镜放大拍照 将切片置于显微镜(5.2)下放大,放大倍数大于640倍 生物显微镜宜采用油镜,在盖玻片上滴加 一小滴香柏油(4.2),调节获得清晰切片截面图像,用数码照相机(5.3)对有效切片进行拍照 可对同一 有效切片的不同区域进行拍照,累加的可辨析图片总面积应尽量涵盖切片总面积 除用数码相机拍照外,也可采用计算机自动成像系统获得横截面切片图片,以辨析开纤状况 7.2开纤纤维数量计数 用计算机画图程序或其他软件打开有效切片图片,采用不同颜色或者不同形状的画笔,对开纤的单 纤根数进行标记和计数 开纤状态的辨别可参见附录A 对移位开纤、裂离开纤和未开纤的单纤根数分别进行计数 若一个有效切片有多张图片,则分别将 不同图片的移位开纤、裂离开纤和未开纤的单纤根数求和后计算该有效切片的开纤率 计数和计算方 法示例参见附录B 结果计算和表达 8.1有效切片的开纤率 移位开纤率(R,)和裂离开纤率(R.)分别按式(1)和式(2)计算,数值以百分数(%)表示,结果精确 到0.1% N -×100% R N.千N 千N R -×100% =N,+N N 式中: N 移位开纤的单纤根数; N -裂离开纤的单纤根数; N 未开纤的单纤根数 8.2结果表达 按式(1)和式(2),分别计算不同组织纱线试样的3个有效切片的移位开纤率和裂离开纤率数值,然 后分别求平均值,得到单一组织纱线的移位开纤率和裂离开纤率,结果精确到0.1% 如需要,可根据各不同组织纱线在织物中的质量分数(%).计算不同系统纱线各开纤率的加权平均 值,作为织物的移位开纤率和裂离开纤率,结果精确到0.1%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下列信息 本标准编号及试验日期; a b 样品描述,应包括剥离型复合超细纤维的线密度、各组分名称将复合形式 设备型号、切片图片放大倍数和切片方式;
GB/T35266一2017 d 单一组织纱线的移位开纤率和裂离开纤率的平均值; e 如需要,织物的移位开纤率和裂离开纤率; fD 任何偏离本标准的细节
GB/35266一2017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复合超细纤维开纤示例 开纤状况示例 A.1 以涤锦剥离型复合超细纤维横截面光学显微镜照片图A.1图A.4)为例,涤纶组分呈楔形,锦纶 组分呈米字形,8个涤纶组分分别嵌人锦纶的米字形支架中 经过开纤处理,涤纶组分与锦纶组分分 离,成为超细纤维 移位开纤:在图A.la)中,楔型组分与位于复合纤维中间米字形组分完全分离并且移位,为移位 开纤 裂离开纤:在图A.lb)中,楔形组分两侧均与米字形组分产生明显裂缝,为裂离开纤 未开纤;在图A.le)中,楔形组分和米字形组分之间有一侧或两侧粘结紧密,没有明显裂缝和移位 的,为未开纤 单侧裂缝也是未开纤 b 注分图a)中三角形“A”标记的组分为移位开纤;分图b)中圆点“e”标记的组分为裂离开纤;分图e)中正方形 ”标记的组分为未开纤 图A.1米字形涤锦复合超细纤维不同开纤状况示例图 注图中三角形“丛”标记的组分为移位开纤;圆点“”标记的组分为裂离开纤;正方形“因”标记的组分为未开纤 图A.2米字形涤锦复合超细纤维不同开纤状况示意图
GB/T35266一2017 A.2移位开纤示例 由图A.3和图A.4可见,楔形组分已和米字形组分完全分离并且移位,成为截面为楔形的单纤和 截面为米字形的单纤,为移位开纤 图A.3米字形涤锦复合超细纤维移位开纤的横截面电镜照片 图A.4米字形涤锦复合超细纤维移位开纤的横截面照片
GB/35266一2017 裂离开纤示例 由图A.5可见,复合超细纤维两组分之间产生了较为明显的裂缝,此为裂离开纤 图A.5米字形复合超细纤维裂离开纤的横截面照片 由图A.6中可见 ”标注的组分两侧产生了较为明显的裂缝,为裂离开纤,其他未标记的组分为 未开纤 图A.6米字形复合超细纤维裂离开纤和未开纤的横截面照片 A.4开纤状况视觉判断的显微镜照片示例和说明 开纤状况主要是评价楔形组分与相邻米字组分的分离情况,评价按以下原则进行区分 楔形组分完全移出米字结构,两侧均未与米字组分连接,视为移位开纤 a b 楔形组分两侧均与米字组分产生明显裂缝,或楔形组分两个外角与米字组分产生部分位移,说
GB/T35266一2017 明楔形组分已经与米字组分分离;或楔形组分内角已经与两侧米字组分产生了部分位移,说明 楔形组分已经与米字分离,视为裂离开纤; 楔形组分两侧与米字组分连接,或有一侧与米字组分连接,视为未开纤; c d 当少数辨别不清分离状况时,介于移位和裂离之间的情况评定为裂离,介于裂离和未开纤之间 的情况评定为未开纤;当成片模糊不易辨别时应舍弃,不进行评定 复合超细纤维开纤状况示例参见表A.1 表A.1复合超细纤维开纤状况示例 示例图片 开纤状况说明 移位开纤 上侧裂缝,下侧内角与米字组分产生了位移,视为裂离开纤 下侧与米字连接,视为未开纤 -锲形组分两个外角与米字产生较大位移,说明楔形组分已经与米 字分离,视为裂离开纤 左侧没有米字,右下侧与6之间有米字连接,视为未开纤 -两侧都有米字连接,但是与米字整体单独分离出来,视为未开纤 -两侧均没有米字,视为移位开纤 大部分米字瓣与楔形分离,视为裂离开纤 两侧均没有米字连接,视为移位开纤 下侧可见米字瓣,上侧楔形内角与米字瓣一头不在一起,有位 移,认为两者是分离的,视为裂离开纤 两侧米字瓣均与楔形分离,视为裂离开纤 下侧辨不清,视为未开纤 -内角已经与两侧米字瓣产生了部分位移,证明已经分离,视为裂 离开纤 未开纤 1、3,5 楔形内角与米字产生位移,则两侧应已分离,视为裂离开纤 -侧与米字连接,无可见明显缝隙,视为未开纤 28 4,6、7 两侧均与米字产生裂缝,视为裂离开纤
GB/35266一2017 表A.1(续》 开纤状况说明 示例图片 -整个米字已变形,并且移出很大的位移,移出的楔形 组分已完全不在原位,这种情况为移位开纤 右侧米字瓣弯曲变形,应该已经与楔形分离,为裂离 开纤 3、4、5 -视为移位开纤 -两侧均未见明显裂缝,为未开纤 6,8、12、17、19 0、11、14 两侧都有明显裂缝,为裂离开纤 7,18 -单侧裂缝,为未开纤 楔形被挤出,为裂离开纤 13 上侧裂缝,下侧在外角处似有一米字连接,分辨不是 很清楚,为未开纤 15、16 -侧没有米字瓣,另一侧可见楔形内角与米字瓣有明 显位移,为裂离开纤 -楔形内角位移,但没有完全移出,所以为裂离开纤 -两侧均有裂缝,左侧裂缝较小,但依稀可见,为裂离开纤 -侧裂缝,另一侧无裂缝,为未开纤 4、5、7 -两侧均可见裂缝,为裂离开纤 上侧没有分离裂缝,为未开纤 -侧裂缝,另一侧楔形遮挡米字瓣,说明楔形和米字分 S 离,为裂离开纤 两侧都有裂缝,为裂离开纤 23、4、5、67 有一侧无明显裂缝,为未开纤 -两侧均没有明显裂缝,为未开纤, 4、5、6、7、8 -两侧裂缝,为裂离开纤
GB/T35266一2017 表A.1续 示例图片 开纤状况说明 、23,6 有一侧没有裂缝,为未开纤 8 -两侧都有裂缝,但下侧部分与米字连接,为未开纤, 右侧明显裂缝,左侧楔形外角与米字瓣有明显位移,为裂离 3 开纤 -两侧都有裂缝,为裂离开纤 -右侧裂缝,左下侧楔形遮挡米字瓣,为裂离开纤 注:楔形组分的内角和外角:涤纶楔形组分最尖锐的角为内角,其他对称两角为外角 0
GB/35266一2017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开纤纤维数量的计数和计算示例 B.1标记和计数 将数码相机切片照片在电脑上用画图程序或其他软件打开,选用合适的软件工具和颜色,对各纤维 组分以不同的形状或颜色标记并区分,进行组分状况的辨析和计数 例如:“A”标记移位开纤的涤纶组 分,“e”标记裂离开纤的涤纶组分,“”标记未开纤的涤纶组分 图B.1,图B.2和图B.3为一个有效切片所拍摄的3个不同区域,对这同一切片的3个区域的照片 分别进行不同开纤状况单纤的根数计数,然后将不同开纤状况的单纤根数分别进行累加,再计算该有效 切片的开纤率 图B.1中,移位开纤(“A”标记)根数N,为47,裂离开纤(“”标记)根数N 为73,未开纤(“圈”标 记)根数N 为31 图B.1涤锦复合超细纤维同一有效切片拍摄区域1的开纤数量计数示例 11
GB/T35266一2017 图B.2中,移位开纤(“A”标记)根数N,为111,裂离开纤(“"标记)根数N 为5,未开纤(“圈”标 记)根数N 为8. 图B.2涤锦复合超细纤维同一有效切片拍摄区域2的开纤数量计数示例 12
GB/35266一2017 图B.3中,移位开纤(“A”标记)根数N,为11,裂离开纤(“”标记)根数N 为74,未开纤(“”标 记)根数N 为27 该有效切片的移位开纤率(R.)和裂离开纤率(R.)计算示例为 47十111十1 ×100%=43.7% R ×100%= 5 N十N 十N w7+II73 74十31十8十27 十 N 73十5十 74 R = -×100%= -×100%=39.3% N.干N干N 47十+)+(73+5+74)十31十8十27 图B.3涤锦复合超细纤维同一有效切片拍摄区域3的开纤数量计数示例 13

纺织品织物中复合超细纤维开纤率的测定GB/T35266-2017

纺织品织物中的复合超细纤维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新型材料,其开纤率是评估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GB/T35266-2017《纺织品织物中复合超细纤维开纤率的测定》国家标准规定了该指标的测定方法,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仪器设备

1. 电子天平:分度值为0.1mg,称量范围为0~200g;

2. 显微镜:放大倍数不小于50倍,视野直径不小于φ15mm;

3. 均码器或短距离计:分辨率为0.01mm。

二、试样制备

将待测复合超细纤维织物在室温下放置24h,使其达到平衡状态。然后从中任选一个长为100mm的样本,在显微镜下选择一条光滑、无磨损、无缺陷的单根纤维作为测试对象。

三、测试步骤

1. 用均码器或短距离计测量所选纤维的长度l0,并记录下来;

2. 将该纤维固定在显微镜下,用显微镜观察并调整该纤维的位置,使其在视野中尽可能地垂直于目镜光轴,并调整焦距,保证该纤维清晰可见;

3. 用电子天平称量该纤维的质量m0,并记录下来;

4. 使用微剪刀或其他工具沿着选定的纤维长度方向将其剪断,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纤维两端的长度l1、l2;

5. 计算开纤率Kf=(l1+l2)/(2l0)×100%。

四、测试结果处理

1. 测量三根纤维,取其平均值作为开纤率的测试结果;

2. 若三个测试结果之间差异较大,则需重新选取试样进行测试。

五、结论

按照GB/T35266-2017标准测定复合超细纤维织物的开纤率,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测试结果。该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各种复合超细纤维织物的开纤率测试。

聚丙烯(PP)塑料回收料的表征特性及检测方法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聚丙烯(PP)塑料回收料的表征特性及检测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聚丙烯(PP)塑料回收料的表征特性及检测方法的编号:GB/T35265-2017。聚丙烯(PP)塑料回收料的表征特性及检测方法共有9页,发布于2018-07-01
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聚四氟乙烯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聚四氟乙烯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聚四氟乙烯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的编号:GB/T35268-2017。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聚四氟乙烯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共有11页,发布于2018-07-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