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33591-2017

智能变电站时间同步系统及设备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oftimesynchronismsystemandequipmentinsmartsubstation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智能变电站时间同步系统及设备技术规范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智能变电站时间同步系统及设备技术规范的编号:GB/T33591-2017。智能变电站时间同步系统及设备技术规范共有17页,发布于2017-12-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F21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29.020
  • 实施日期2017-12-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17页
  • 文件大小1.20M

智能变电站时间同步系统及设备技术规范


国家标准 GB/T33591一2017 智能变电站时间同步系统及 设备技术规范 Technicealspecifieationoftimesynehronismsystemand eguipmentinsmartsubstation 2017-05-12发布 2017-12-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33591一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电网运行与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46)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贵州电力设计研究院、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南方电网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国家电网公司电力调 度控制中心、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华中分部、电 力科学研究院、武汉中元华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 究院、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长宝、高吉普、彭志强、章翔朱海龙张小易、肖永、戴宇、王永福、陈波、张琦兵、 肖小刚、李劲松,陈新南、熊汉、熊春晖、沈健、李澄黄鑫、曾飞、宁楠、冯义、陈苏蓉、王晓燕、霍雪松 苏大威
GB/33591一2017 智能变电站时间同步系统及 设备技术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智能变电站时间同步系统(以下简称“时间同步系统”)的基本架构、配置方式,时间同 步系统及设备的功能、运行、性能、试验、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方面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110kV66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智能变电站,其他变电站可参照执行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2123.1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压A.低温 GB/T2423.2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 GB/T2423.3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Cab;恒定湿热方法 GB/T42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计算机场地安全要求 GB/T9361 GB/T11287电气继电器第21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振动、冲击、碰撞和地震试验 第1篇振动试验(正弦) GB/T14537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冲击与碰撞试验 GB/T14598.3电气继电器第5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绝缘配合要求和试验 GB/T17626.2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17626.3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GB 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T GB 17626.4电磁兼容 17626.5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GB GB/T17626.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工 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9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17626.10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17626.1 12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振铃波抗扰度试验 GB/T17742地震烈度表 GB/T26866电力系统的时间同步系统检测规范 DL/T860.71电力自动化通信网络和系统第7-1部分;基本通信结构原理和模型 DL/T860.72电力自动化通信网络和系统第7-2部分;基本信息和通信结构抽象通信服务接 口(AcSID DL/T860.73电力自动化通信网络和系统第7-3部分:基本通信结构公用数据类 DL/T860.74电力自动化通信网络和系统第7-4部分;基本通信结构兼容逻辑节点类和数 据类 DL/860.81电力自动化通信网络和系统第8-1部分:特定通信服务映射(SCSM)-映射到
GB/T33591一2017 MMs(ISO9506-1和IsO9506-2)及IsO/IEC8802-3 DL/T1100.1一2009电力系统的时间同步系统第1部分;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有线时间基准信号wireltimerefereneesignal 以有线通信方式传播的时间基准信号 [DL/T1100.1一2009,定义3.4钉 3.2 1sytem 时间同步系统timesynchronization 能接收外部时间基准信号,并按照要求的时间准确度向外输出时间同步信号和时间信息的系统 [DL/T1100.l2009,定义3.5] 3.3 时间同步装置timesynehrotatindetitee 时间同步装置又称时钟装置,包括主时钟和从时钟 [DL/T1100.l2009,定义3.7] 3.4 时间准确度timeaccuraey 时间同步装置输出的时间与标准时间的一致性程度 [DL/T1100.1一2009,定义3.,14们 3.5 主时钟nmastercoek 能同时接收不少于两种外部时间基准信号,具有内部时间基准,按照要求的时间准确度向外输出时 间同步信号和时间信息的装置 [DL/T1100.12009,定义3.8] 3.6 从时钟saveeock 能同时接收主时钟发送的两路时间同步信号,具有内部时间基准,按照要求的时间准确度向外输出 时间同步信号和时间信息的装置,工程应用中也称为扩展时钟 [DL/T1100.1一2009,定义3.9] 3. 双主时钟doublemastereoek 由两台主时钟组成且互为冗余的主时钟配置方式 3.8 本地时钟internalcoek 时间同步装置配置的内部时间基准,实现同步或守时的基准信号输出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BD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NavigationSatellhiteSystem)
GB/33591一2017 GP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 RIGB.IRIGB码(IerRange lnstrumentation GroupB) NTP网络时间协议(NetworkTimeProtocol NetworkTimeProtocol sNTP简单网络时间协议(Simple 总则 5.1时间同步系统用于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同步授时,由主时钟、从时钟、传输介质组成,通过接收 无线和有线的时间基准信号,实现时间同步信号的输出 5.2时间同步系统应满足的总体要求如下 时间同步系统应以天基授时为主,地基授时为辅,建立天地互备的时间同步体系 a b 天基授时应以BDS信号为主,GPS信号为辅;地基授时应以地面有线基准信号为主,以主时钟 热备信号为辅; 智能变电站应配置一套全站统一授时的时间同步系统,采用双主时钟冗余配置方式 主时钟,从时钟宜采用模块化配置方式,输出信号的功能及性能应满足被授时设备的要求; d 主时钟,从时钟应采用统一的信息接口和数据模型,满足站端时间同步状态监测要求 e 时间同步系统可选配同步监测功能,实现对被授时装置和时间同步装置的时间同步监测要求 f 技术要求 6.1系统基本架构 6.1.1时间同步系统应采用双主时钟配置方式,由两台主时钟,多台从时钟和信号传输介质组成,基本 架构见图1 有线时间 有线时叫 基准信号 BDs信号 GPs信号 基准信号 BDs信号 GPs信号 热备信号 主时钟1 主时钟2 从时钟1 从时钟n" 被授时设备 被授时设备 被授时设备 被授时设备 图1智能变电站时间同步系统架构 6.1.2每台主时钟应能接收BDs信号、GPs信号、有线时间基准信号以及两台主时钟互联的热备 信号
GB/T33591一2017 6.1.3从时钟应能同时接收双主时钟的时间基准信号 6.2时间同步装置 6.2.1时间同步装置(以下简称“装置”)主要由接收模块、时间处理模块和输出模块三部分组成,见 图2. 脉冲信号 BDs信号 IRIG GPS信号 B(Dc)码 基准信号 I时间信号 本地时钟 选择 输出单元 串行口 有线时间基准信号 时间报文 网络时间 热备信号 报文 按收模块 时间处理模块 输出模块 图2时间同步装置基本组成 6.2.2装置在初始化阶段,不应输出时间信号 6.2.3装置输出的时间同步信号应包括脉冲信号,IRIG-B(IC)码、串行口时间报文、网络时间报文等 6.2.4人机接口应具备以下功能 应具有运行状态指示,基准信号状态指示,时间信息显示,故障指示等功能; a 应具有电源告警、故障告警功能; b c 应具有参数设置、软件版本查询、日志信息存储、查询等功能 6.2.5装置应采用独立双电源供电方式 6.2.6装置应具有独立以太网信息通信接口,且任何网络运行工况流量冲击下,装置均不应死机或重 启,不影响授时稳定性 6.2.7选配同步监测功能时,可通过网络时间报文交互或监测IRIG-B(DC)码、秒脉冲等方式实现时间 信号的监测 6.3传输介质 6.3.1传输介质应能满足被授时设备对时间信号质量的要求,宜采用多模光纤、同轴电缆、屏蔽控制电 缆,双绞线等传输介质 6.3.2天基授时接收天线,有线时间基准信号的传输应采用同轴电缆 6.3.3主时钟、从时钟之间的传输宜采用多模光纤介质传输 6.3.4IRIG-B(DC)码传输宜采用多模光纤或屏蔽控制电缆 6.3.5RS-232C,Rs-485静态空接点脉冲信号的传输宜采用屏蔽控制电缆 6.3.6网络时间报文的传输宜采用双绞线 6.4信息传输 主时钟之间、主时钟与从时钟之间的信息传输应采用IRIGBDc)码 6.4.1 与间隔层,过程层设备之间信息传输宜采用IRIGB(DC)码 6.4.2 6.4.3与站控层设备之间的信息传输宜采用sNTP或NTP
GB/33591一2017 6.4.4应支持DL/T860.72和DL/T860.81要求的报告服务,应能按6.6中的建模要求与客户端 通信 6.5时间同步输出信号 6.5.1脉冲信号应采用上升沿作为准时沿 6.5.2IRIG-B(DC)码格式按照DL/T1100.12009的规定执行,宜采用上升沿作为准时沿 串行口时间报文按照DL/T1100.12009的要求执行 6.5.3 6.5.4NTP和sNTP网络报文格式按照DL/T1100.1一2009的规定执行 6.5.5时间同步输出信号的时间质量码应满足以下要求 选择热备信号为基准信号时,本地时钟输出的时间质量码应在热备信号时间质量码的基础上 a 增加2; 从时钟输出的时间质量码应与接收的时间基准信号时间质量码一致; b 时间同步系统在自守时过程中,输出信号的时间质量码应根据守时时间逐渐增加 c 时间同步系统由守时转为跟踪基准信号过程中,输出信号的时间质量码应根据钟差减小逐渐 d 减少 6.6数据模型 6.6.1装置应按照DL/T860.71、DL/T860.72、DL/T860.73以及DL/T860.74所定义的数据模型、 服务进行建模,同一个功能对象相关的数据以及数据属性应建模在该功能对象中,其中也包括该功能对 象的一些功能扩展;多个功能相关或者同全系统功能相关的数据应建模在公共的逻辑节点或者逻辑设 备中 6.6.2装置逻辑设备实例化名为“TsMD",应至少包含LLN0,LPHD状态监测逻辑节点LcsM三个 逻辑节点,逻辑节点应满足如下要求 逻辑节点LLN0和LPHD应满足DL/T860.74的要求,且LPHD应提供装置型号、生产厂 a 商、软件版本等信息; 状态监测逻辑节点LCSM属性应符合附录A中表A.1 b 运行要求 7.1运行基准信号选择 7.1.1时间同步系统在进行基准信号选择时,应对基准信号的标志位、质量码、时间连续性等信息进行 判别,且应满足如下要求 Ds信号和GPS信号有效应满足锁定卫星数不小于4颗、时间标志位正确、时间数据连续且 a 无跳变 b)地面有线时间基准信号有效应满足时间标志位正确、闫秒信息正确、时间数据连续且无跳变; 热备信号有效应满足时间标志位正确、,时间质量码不大于15且优于本地时钟时间质量码、时 co 间数据连续且无跳变 7.1.2时间同步系统基准信号选择应满足如下要求 主时钟应按照基准信号优先级从高到低进行选择,排序依次应为;BDs信号,GPs信号、地面 a 有线时间基准信号、热备判断信号; b 从时钟应按照接收主时钟的时间信号的质量码高低进行选择,当两路输人信号质量一致时,应 保持当前优选信号为主 7.1.3基准信号选择方法可参见附录B
GB/T33591一2017 7.2系统运行 7.2.1系统在运行时,应以本地时钟守时信号为基准,采取步进方式跟踪外部时间基准信号,同时输出 时间信号应连续,无跳变 7.2.2系统应具有守时功能,当外部基准信号异常或丢失时,应采用本地时钟守时输出,且输出时间信 号应连续,无跳变 7.2.3系统在主钟,从时钟的基准信号切换时,输出时间信号应连续,无跳变 7.2.4系统应能正确处理闰秒,并输出闫秒预告,不应产生错误的时间信号,且输出时间信号应连续、 无跳变 7.2.5系统运行时应具有基准信号、时间信息、故障等运行状态指示 8 性能要求 8.1系统性能 系统基准信号切换时,系统输出时间信号的跳变应小于1 8.1.1 S 系统采用步进方式跟踪基准信号,滑动步进为0.2 8.1.2 丛s/s 系统对基准信号进行连续性判别时,差值在一14s14s内为连续 8.1.3 系统的守时性能在12h内应优于1s/h 8.1.4 8.2设备性能 8.2.1装置接收BDS信号应满足以下要求 灵敏度;捕获小于一130dBm,跟踪小于一140dBmm; a 捕获时间;热起动时小于2min,冷起动时小于20min b 接收频率:1561.098MHz e 8.2.2装置接收GPs信号应满足以下要求 灵敏度;捕获小于一130dBm,跟踪小于一133dBm; a 捕获时间:热起动时小于2nmin,冷起动时小于20min, b 接收频率;1575.42MHz c 8.2.3秒脉冲信号输出应满足以下要求: 脉冲宽度:10nms一200ms; a 静态空接点;上升沿时间不大于14s;时间准确度优于34s; b RS-485;上升沿时间不大于100ns;时间准确度优于1丛s; c d 光纤:上升沿时间不大于100ns;时间准确度优于1Ms 8.2.4IRIG-B(DC)码输出应满足以下要求 每秒1帧,包含100个码元,每个码元10ms; a b 脉冲上升时间;不大于100ns; 抖动时间:不大于200ns; c d 时间准确度;优于14s. 8.2.5网络时间协议输出的时间准确度应优于10 ms 8.2.6串行口时间报文的时间准确度应优于5ms 8.2.7多模光纤传输介质波长为850; nm
GB/33591一2017 8.3环境条件 8.3.1装置的工作环境条件如下 环境温度;-10~十45C; a b 相对湿度:5%95%; c 大气压力:86kPa108kPaa 8.3.2装置的贮存、运输环境条件如下: 装置在运输中允许的环境温度一40C+70C,相对湿度不大于85% a b 在贮存中允许的环境温度一25C+70C,相对湿度不大于85%,在不施加任何激励量的条 件下,装置不出现不可逆变化 8.3.3装置安装地点的周围环境应满足如下要求: a 场地符合GB/T9361规定的B类安全要求; b 使用地点应不出现超过GB/T1387规定的严酷等级为I级的振动;不发生GB/T17712规 定的烈度为度的地震; 使用地点应无爆炸危险的物质,周围介质中不含有能腐蚀金属、破坏绝缘和表面敷层的介质及 导电介质,没有严重的霉菌存在 8.4电源 8.4.1装置采用交流电源供电应满足以下要求 电压;220V,允许偏差为一20%十15% a 频率;50Hz,允许偏差士5%; b 交流电源波形为正弦波,谐波含量小于5% c 8.4.2装置采用直流电源供电应满足以下要求 电压;220v,110V,允许偏差为-20%~+15%; a 直流电源电压纹波系数小于5% b 8.5绝缘性能 装置电气间隙、固体绝缘应能承受GB/T14598.3规定的冲击电压 装置绝缘电阻在施加直流500V时不应小于100MQ. 8.6耐湿热性能 装置应能承受GB/T2423.3规定的恒定湿热的要求 8.7机械性能 8.7.1装置应能承受GB/T11287中规定的严酷等级为I级的振动的要求 8.7.2装置应能承受GB/T14537中规定的严酷等级为I级的冲击的要求 8.7.3装置应能承受GB/T14537中规定的严酷等级为I级的碰撞的要求 8.8电磁兼容 8.8.1装置应能承受GB/T17626.2中规定的严酷等级为级静电放电的要求 8.8.2装置应能承受GB/T17626.3中规定的严醋等级为皿级射频电磁场辐射的要求 8.8.3装置应能承受GB/T17626.4中规定的严酷等级为川级电快速瞬变脉冲群的要求 8.8.4装置应能承受GB/T17626.5中规定的试验等级为皿级浪涌冲击)的要求
GB/T33591一2017 8.8.5装置应能承受GB/T17626.8中规定的试验等级为皿级工频磁场的要求 8.8.6装置应能承受GB/T17626.9中规定的试验等级为皿级脉冲磁场的要求 8.8.7装置应能承受GB/T17626.10中规定的试验等级为级阻尼振荡磁场的要求 8.8.8装置应能承受GB/T17626.12中规定的严酷等级为级振荡波的要求 8.9结构及外观 装置结构及外观应满足以下要求 设备应采取必要的电磁兼容性措施,设备的不带电金属部分应在电气上连成一体,并具备可靠 a 接地点; b 金属结构件应有防锈措施 安装在室外的设备及其外壳防护等级不得低于GB/T4208中 IP54规定;安装在室内设备其外壳防护等级不得低于GB/T4208中IP20的规定 8.10连续通电 装置完成调试后,出厂前应进行常温100h(40,72h或50C,48h)的连续通电试验 试验期 间,装置工作应稳定可靠,动作行为、信号指示应正确,无元器件损坏、软件运行异常或其他异常情况 出现 试验 9 g.1主要功能及性能试验 时间同步系统功能及性能试验按GB/T26866中规定的方法进行,应包含以下内容: 装置基本功能检测 a b) 基准信号状态检测; 双主时钟、从时钟组网检测 c d 闰秒状态检测; 守时功能检测 e f 输出信号性能指标检测; g 状态监测功能检测 9.2温度影响试验 g.2.1低温试验按GB/T2423.1规定的方法进行 9.2.2高温试验按GB/T2423.2规定的方法进行 9.3电磁兼容性能试验 9.3.1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按GB/T17626.2中规定的方法进行 9.3.2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按GB/T17626.3中规定的方法进行 9.3.3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按GB/T17626.4中规定的方法进行 g.3.4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按GB/T17626.5中规定的方法进行 9.3.5 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按GB/T17626.8中规定的方法进行 9.3.6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按G;B/T17626.9中规定的方法进行 g.3.7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按GB/T17626.10中规定的方法进行 9.3.8振荡波抗扰度试验按GB/T17626.12中规定的方法进行
GB/33591一2017 g.4直流电源影响试验 按GB/T26866中规定的方法进行 9.5耐湿热试验 按GB/T2423.3中规定的方法进行 9.6机械性能试验 9.6.1振动试验按GB/T11287中规定的方法进行 9.6.2冲击试验按GB/T14537中规定的方法进行 g.6.3碰撞试验按GB/T14537中规定的方法进行 9.7绝缘性能试验 g.7.1绝缘电阻试验按GB/T14598.3中规定的方法进行 9.7.2介质强度试验按GB/T14598.3中规定的方法进行 9.7.3冲击电压耐受试验按GB/T14598.3中规定的方法进行 10 标识、包装、运输和贮存 10.1标识 S 0.1.1每台装置应在机箱的显著部位设置持久明晰的标志或铭牌,其内容包括 制造厂全称及商标; a 产品型号、名称; b c 制造年,月和出厂编号 d 装置的额定值及主要参数 e 安全标志根据实际情况挑选使用 10.1.2包装箱上应有不易洗刷或脱落的涂料作如下标记: a 发货站名、产品型号,名称; b 收货单位名称、地址、到站; 包装箱外形尺寸及毛重; c d) “防潮”“向上”“小心轻放”等标记; 规定叠放层数的标记 e 0.1.3产品执行的标准应标记 0.1.4标志和标识应符合GB/T191的规定 10.2包装 产品应有内包装和外包装插件插箱的可动部分应锁紧扎牢,包装应有防尘、防雨、防水、防潮、防震 产品合格证书和装箱清单中各项内容应齐全 等措施 10.3运输 产品应适于陆运、空运、水运(海运),运输装卸按包装箱的标志进行操作,不应有剧烈振动、冲击、暴 晒雨淋和倾倒放置等
GB/T33591一2017 10.4贮存 产品在储存期间,应放在空气流通,温度在一25C~十55C之间,月平均相对湿度不大于90%,无 腐蚀性和爆炸气体的仓库内,在储存期间不应淋雨、暴晒、凝露和霜冻 0
GB/33591一2017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状态监测逻辑节点 状态监测逻辑节点LCSM见表A.1 表A.1状态监测逻辑节点LCSM 主时钟 从时钟 属性名 属性类型 中文语义 M/O 公用逻辑节点信息 Mod INC M 模式 Beh INS M 行为 Health INS M 健康状态 NamPlt LPL M 逻辑节点铭牌 状态信息 HostReflAlarm SPS M BDS信号状态 M HostRe2Alarm SPS GPS信号状态 HostRe3Alarm SPS M 有线时间基准信号 主时钟1信号 M HostRef4Alarm SPS HostRef5Aarm SPS M 主时钟2信号 M SPs 热备信号 HostRef6Alarm SPs 第"路时源(根据实际数量配置)信号状态 HostRefnAlarm INS GPS定位搜星颗数 Host(GpsNum HostBdINunm INs BDS定位搜星颗数 M HostAnt1Alarm SPS 天线状态(BDS) HostAnt2Aarm M SPS 天线状态(GPS) HostRcvlAlarm SPS M 第1路接收模块(BDS)状态 M HostRcv2Alarm SPS 第2路接收模块(GPS)状态 HostContlAlarm SPS M M 第1路时间跳变侦测状态 M M HostCont2Alarm SPS 第2路时间跳变侦测状态 HostContnAlarm SPs M M 第n路时间跳变侦测状态 M M HostTimeSee INS 基准信号选择 品振驯服状态 M HostOscAlarm M SPS SPs HostiniAlar M M 初始化状态 SPs M 电源模块1状态 HostPowerlAlarm M M SPs HostPower2Alarm M 电源模块2状态 SPs 间秒预告 HostlspAlarm 注1:所有Alarm均为单点状态信息,"0”表示正常,"1”表示异常 注2;“M"为必选,"o"为可选,"-"为不存在 注3,状态信息数据类型使用sPs(单点状态信息),时间源选择等信息数据采用INs(整型状态信息》. 注4,基准信号选择中;“0"表示“BDs信号","!"表示“GPs信号";“2"表示“有线时间基准信号";“;”表示“热备 信号”;“4”表示“本地时钟” 1
GB/T33591一2017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基准信号选择判据 B.1主时钟基准信号选择判据 B.1.1主时钟初始化(开机)基准信号选择 主时钟初始化(开机)阶段,应选择合适的时间源作为初始基准信号,参见表B.1 热备信号在主时 钟初始化(开机)阶段不参与基准信号选择 表B.1主时钟初始化(开机)基准信号选择 BDS GPS 有线时间BDs信号与GPS信号BDS信号与有线时间GPS信号与有线时间 基准信号选择 信号 信号 基准信号 的时间差 基准信号的时间差 基准信号的时间差 小于5 无要求 无要求 选择Ds信号 无要求 有效 选择Ds信号 有效 有效 大于5s 小于5 As 大于5s 大于5s 小于54s 选择GPSs信号 有效 小于5As 有效 无效 选择BDS信号 有效 无效 有效 小于5!s 选择BDS信号 无效 有效 有效 小于54s 选择GPS信号 其他情况 保持初始化状态 注 ”表示该值不存在 在主时钟仅能收到一个信号特殊情况下,进行不少于2h的累积判断后,若无第二个有效可用信号,可选择唯 -有效信号进行初始化;在主时钟收到二个以上基准信号,且不满足表中初始化要求时,进行不少于2h的累 积判断后,可按照优先级从高到底的顺序选择有效信号进行初始化 B.1.2主时钟运行状态的基准时间信号选择 主时钟正常运行时,应以本地时钟守时信号为基准,选择出合适的时间源作为跟踪基准信号,参见 表B.2 跟踪基准信号应采用步进方式,同时输出连续、无跳变 表B.2主时钟运行状态的基准信号选择 本地时钟守时信号的钟差 与 有线时间 BDS GPS 热备信号 基准信号选择 BDS G;PS 有线时间 信号 信号 基准信号 热备信号 信号 信号 基准信号 小于5As 无要求 选择BDS信号 有效 无要求 无要求 无要求 无要求 无要求 大于5Hs 无要求 小于54s 无要求 有效 无要求 无要求 无要求 选择GPs信号 或不存在 12
GB/33591一2017 表B.2(续) 与本地时钟守时信号的钟差 BDS GPS 有线时间 热备信号 基准信号选择 BDS GPS 有线时间 信号 信号 基准信号 热备信号 信号 信号 基准信号 大于54s大于54s 无要求 选择有线时间基准信号 小于54s 无要求 无要求 有效 无要求 或不存在或不存在 大于5!s大于5As大于54s 无要求 无要求 无要求 有效 小于5s 选择热备信号 或不存在或不存在或不存在 其他情况 参照表B,3 选择热备信号为基准信号时,本地时钟输出时间信号的时间质量码应在热备信号的时间源质量码基础上增 加2 表B.3主时钟守时状态跟踪基准信号的时间信号选择 BDs GPS 有线时间BIDS信号与GPS信号BHDS信号与有线时间GPs信号与有线时间 基准信号选择 信号 信号 基准信号 的时间差 基准信号的时间差 基准信号的时间差 有效 有效 有效 小于5"s 小于5 小于5s 选择Ds信号 有效 有效 无效 小于54s 选择BDS信号 有效 无效 有效 小于54s 选择BDS信号 无效 有效 有效 小于5As 选择GPS信号 其他情况 保持守时状态 "表示该值不存在 注: 在主时钟仅能收到一个信号特殊情况下,进行不少于24h的累积判断后,若无第二个有效可用信号,可选择 -有效信号作为基准信号进行跟踪;在主时钟收到二个以上基准信号,且不满足表中基准信号选择要求时, 唯 进行不少于24h的累积判断后,可按照优先级从高到底的顺序选择有效信号作为基准信号进行跟踪 B.2从时钟基准信号选择判据 B.2.1 从时钟初始化(开机)基准信号选择 从时钟初始化(开机)阶段,应在对来自2个主时钟的时间信号进行判别,选择合适的时间源作为初 始基准信号,参见表B.4 表B.4从时钟运行状态的基准信号选择 基准信号选择 主时钟1信号 主时钟2信号 主时钟1信号与主时钟2信号的时间差 有效 有效 小于54s 选择时间质量高的信号 其他情况 保持初始化状态 如果两个信号的时间质量码一样,保持M次优选信号 13
GB/T33591一2017 B.2.2从时钟运行态参考时间源选择 从时钟正常运行时,应以本地时钟守时信号为基准,选择合适的时间源作为跟踪基准信号,参见表 B.5 跟踪基准信号应采用步进方式,同时输出连续,无跳变 表B.5从时钟运行状态的基准信号选择 主时钟1主时钟2主时钟1信号与主时主时钟1信号与本地主时钟2信号与本地 基准信号选择 信号 信号 钟2信号的时间差 时钟守时信号的钟差时钟守时信号的钟差 小于5 选择时间质量高的信号" 无要求 无要求 5As 大于5Hs 小于54s 小于54s 选择时间质量高的信号 有效 有效 大于5Hs 小于5Hs 大于54s 选择主时钟1信号 大于54s 小于5s 选择主时钟2信号 大于54s 大于54s 大于5!s 大于5从s 保持守时状态 有效 无效 无要求 选择主时钟1信号 无效 有效 无要求 选择主时钟2信号 无效 无效 保持守时状态 注 -”表示该值不存在 如果两个信号的时间质量码一样,保持前次优选信号 14

智能变电站时间同步系统及设备技术规范GB/T33591-2017解读

随着现代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升级,智能变电站作为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兴起。而在智能变电站中,时间同步系统就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可以实现各种设备之间的时间同步,从而确保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GB/T33591-2017技术规范的制定对于推动智能变电站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概述

GB/T33591-2017技术规范主要针对智能变电站时间同步系统及设备的设计、制造、检验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和标准化,旨在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该技术规范适用于在变电站内部或变电站与上级电网之间建立时间同步的各种设备,包括GPS卫星时钟、IEEE1588时间同步协议、PTP时钟等。通过该规范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对这些设备进行管理和控制,确保它们能够在智能变电站中稳定运行。

主要功能

智能变电站时间同步系统的主要功能有:

  • 确保各个设备的时间同步:智能变电站中有大量的设备需要进行时间同步,如保护设备、测量设备、通信设备等。通过时间同步系统,可以将各个设备的时钟同步到一个统一的标准时间,避免因为时钟不同步而导致的各种故障。
  • 提高系统的精度和稳定性:时间同步系统采用各种高精度时钟源和时间同步算法,能够有效地提高系统的精度和稳定性,从而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 实现自动校对:时间同步系统支持自动校对功能,能够自动检测设备的时间偏差并进行校对,避免了人工干预带来的误差和漏洞。

应用场景

智能变电站时间同步系统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变电站,包括发电厂变电站、输电变电站、配电变电站等。它可以与各种类型的设备进行配合,如保护设备、断路器控制设备、开闭所控制设备等,从而保证整个智能变电站的正常运行。

除此之外,时间同步系统还可以在多个智能变电站之间进行同步,确保整个电力系统的同步性和安全性。

结论

GB/T33591-2017技术规范的出台,标志着智能变电站时间同步系统及设备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智能变电站时间同步系统作为智能电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GB/T33591-2017技术规范的实施,将推动智能变电站时间同步系统及设备的提升和发展,为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术语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术语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术语的编号:GB/T33590.2-2017。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技术规范第2部分:术语共有26页,发布于2017-12-01
分布式电源并网运行控制规范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分布式电源并网运行控制规范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分布式电源并网运行控制规范的编号:GB/T33592-2017。分布式电源并网运行控制规范共有9页,发布于2017-12-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