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30407-2013

工业用缝纫机计算机控制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Industrialsewingmachine—Generalrequirementsforcomputercontrolsystem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工业用缝纫机计算机控制系统通用技术条件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工业用缝纫机计算机控制系统通用技术条件的编号:GB/T30407-2013。工业用缝纫机计算机控制系统通用技术条件共有21页,发布于2014-12-012013年第27号公告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Y17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61.080
  • 实施日期2014-12-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21页
  • 文件大小498.14KB

以图片形式预览工业用缝纫机计算机控制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工业用缝纫机计算机控制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国家标准 GB/T30407一2013 工业用缝纫机 计算机控制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ndustrialsewingmachine- Generalrequirementsforcomputercontrolsystem 2013-12-31发布 2014-12-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监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花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30407一2013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轻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缝制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52)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大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鲍麦克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宁波韵升工 业自动化公司、卧龙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安标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中捷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浙 江方正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钱毅、胡文海、徐蔚曾,叶维民、,严伟灿,万水良、楼俏军,王绪成
GB/T30407一2013 工业用缝纫机 计算机控制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用缝纫机计算机控制系统通用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 贮存和配套文件 本标准适用于为工业用途专门设计的缝纫机计算机控制系统设备(以下简称控制系统)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一2008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2423.17一2008电工电子控制系统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Ka;盐雾试验方法 GB4208一20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T4588.2一1996有金属化孔单双面印制板分规范 GB/T4588.4一1996多层印制板分规范 GB/T4677一2002印制板测试方法 GB4706.1 2005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 B5226.1一208机械电气安全机械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GB9254一2008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 GB:/T9969-2008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 GB/T14436一1993工业产品保证文件总则 GB/T17626,.2200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17626.4 200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17626.5200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GB/T17626.6-200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GB/T17626.1l一200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 试验 GB/T17627.1一1998低压电气设备的高压试验技术第一部分;定义和试验要求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工业用缝纫机industrialsewingmachine 适用于工业使用的,通过缝线将缝料缝合的机器
GB/T30407一2013 3.2 chine 工业用缝纫机计算机控制系统computercontrol lystemto orindustrialsewingmmaG 由控制、检测,驱动和执行装置组成以数字形式对工业用缝纫机缝纫过程中各机构动作进行控制的 系统 3.3 1类器具classIappliance 其电击防护不仅依靠基本绝缘而且包括一个附加安全防护措施的器具 其防护措施是将易触及的 导电部件连接到设施固定布线中的接地保护导体上,以使得万一基本绝缘失效,易触及的导电部件不会 带电 GB4706.12005,定义3.3.9] 3.4 电气间隙clearance 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或一个导电部件与器具的易触及表面之间的空间最短距离 GB4706.12005,定义3.3.14们 3.5 全极断开all-poledisconnection 个单触发动作造成两根电源导线断开;或对于三相器具,由一个单触发动作造成三根电源导线 由 断开 [GB4706.12005,定义3.8.1] 3.6 污染等级pollutiondegree 用数字表征微观环境受预期污染程度 a)污染等级1没有污染或只出现干的、不导电的污染,这种污染没有影响 污染等级2在正常情况下只出现不导电污染,但必须预料到凝露时会引起暂时导电 b e)污染等级3出现导电污染,或者由于出现不导电污染,而由于凝露会变成导电的污染 [GB/T16935.1一2008,定义3.13] 3.7 保护联结电路proteetiveboundingeireuit 参与防护接地故障不良后果的完整的保护导线和导体件系统 [GB5226.1一2008,定义3.44] 3.8 可靠性reliabilty 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区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GB/T3187一1994,定义3.4] 3.9 主轴电机spimde motor 通过皮带传动或直驱连接方式带动缝纫机上轴旋转的伺服电机或变频电机 3.10 电机额定转速 rated 1spelor m0t0r 在连续工作区内,电机额定功率点的转速 3.11 ofmotor 电机额定转矩ratedton orqe 连续工作制下,电机在绝缘等级温升限定下,额定转速时所允许的最大连续输出转矩
GB/T30407一2013 3.12 电机额定功率 ratedpowerofmotor 连续工作制下,电机在绝缘等级温升限制下,额定转速时所允许的最大连续输出功率 3.13 速度建立时间speelsetlingtimme 转速从零上升到达设定值且不超过设定转速士5%范围所需要的时间 3.14 转速波动speedfluctuation 电机稳态运行过程中最大速度值与最小速度值的差与两者和相除得到的百分数 3.15 停车超调角brakingovershoot 主轴停车最后一圈越过停车位置的最大角度 3.16 拖板feedplate 对缝料施加压力并带动缝料按图案轨迹运行的机构 3.17 接角度误差eontinuitystepangleerror 步进电机转动一步时理论步进角度和实际旋转角度之差 3.18 滞环角度误差anglehysteresiserror 对于同一个停止位置,步进电机由正转方向停止时和由反转方向停止时的位置差 3.19 针长降速deereasespeelystiteh -定花样针脚长度,缝制时主轴电机自动降低转速的控制能力 对于- 3.20 驻立式器具statomaryappliane 固定式器具或非便携式器具,工业用缝纫机计算机控制系统属于驻立式器具 [GB4706.12005,定义3.5.3 分类、型号 分类 4.1 按控制对象可分为平缝机、加固机、钉扣机、花样机、锁眼机,包缝机、绷缝机等控制系统 4.2型号 控制系统型号应由控制系统名称代号,性能参数代号和特征代号等部分组成 要求 5.1 制造质量 5.1.1外观要求 控制系统外形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金属(或塑料)外壳表面不应有凹痕、划痕、变形、毛刺、裂缝;表
GB/T30407一2013 面涂镀层不应有气泡、龟裂,脱落,褪色、锈蚀、霉斑及永久性污溃等 5.1.2铭牌 控制系统应有包括型号、名称,制造商、制造日期、输人额定电压(相数,输人额定视在功率的铭牌, 文字应正确、清晰、耐久,铭牌的固定要牢固耐久,易于观察 5.1.3标志 控制系统包含的旋钮、指示灯、连接端口,熔断保护装置等应有表示功能和额定参数标志,应符合 GB4706.1一2005中7.6的规定,这些标志应正确、清晰、牢固、端正,形象化图形符号应在使用说明书中 说明 5.1.4颜色 控制系统使用的开关、按钮、指示灯颜色应符合GB5226.12008第10章的规定 防护等级 5.2 控制系统中,电控箱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20,电机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40,有特殊防护要求时供需 双方应在合同文件中规定 5.3导线和连接 5.3.1供电线路 控制系统应配备与外部供电装置配合的电源软线和插头,系统电源开关应采用全极断开装置 5.3.2导线的选用 采用铜质软导线,导线允许的最大载流容量应大于实际工作时的最大有效电流,导线最小截面积应 参照GB4706.1一2005表11的规定 5.3.3导线的敷设 内部布线应予以固定,布线通路应无锐利楞边,对于可能引起导线绝缘层损坏的接触部位应对导线 采取保护措施,例如加装套管并固定 动力线缆与信号线缆间应采取防止电磁干扰措施 5.3.4导线的标识 所有导线的端接部位应固定有表明连接关系的线路标识,标识应固定在线缆端部,且文字清晰耐 久,标识内容与随行技术文件的表述一致 5.3.5导线的端接 5.3.5.1导线和电缆在端接点之间不应有接头和拼接点,在端接位置应留有防止过渡弯曲的充足附加 长度,电缆端部应采取夹牢措施避免应力施加在导线端接位置 5.3.5.2导线的连接应保证沿线缆方向施加5oN拉力,端接装置不发生移动,旋动和脱落 5.4 电路印制板 电路印制板应符合GB/T4588.2一1996中第5章和GB/T4588.4一1996中第5章的规定
GB/T30407一2013 5.5环境条件 5.5.1气候环境 控制系统工作、贮运气候条件和标准大气条件见表1. 表1 项 目 工作气候条件 贮运气候条件 标准大气条件 环境温度 45C -20C55 15C35C 相对湿度 85%(无凝露 <93%(无冷凝水 45%~75% 大气压强 86kPa106kPa 86kPa~106kPa 86kPa~106kPa 海拔 2000m 5.5.2供电环境 交流供电电压在0.9~1.1倍额定电压范围内、频率在额定频率士1Hz范围内变化,控制系统应正 常工作 5.5.3机械环境 5.5.3.1振动和冲击 控制系统应能承受表2所列条件的工作振动和冲击环境 表2 工作振动正弦》 中 击 频率范围 10Hz一55Hz 冲击加速度 300n/、 扫频速率 冲击波形 正弦波 oct 振动强度(PP) 0.35mm 持续时间 18ms 振动方向 X、Y、2 方向 X、Y,Z 循环次数 0次/轴 冲击次数 3次/轴 5.5.3.2 包装跌落 根据包装件总质量应能经受表3规定的面、楞、角跌落各1次,跌落后控制系统外观、电性能应无 变化 表3 包装件质量/kg 跌落高度/mm S10 800 020 600 20一30 500
GB/T30407一2013 表3(续 包装件质量/ke 跌落高度/mm 3040 400 4050 300 50100 200 >100 100 5.5.4盐雾 控制系统应能在质量配比为5%(以溶液总质量100g为例,氯化钠5g,纯净水95g),pH在6.5~ 7.2(35c士2C)之间的氯化钠盐雾环境下贮存10h试验后控制系统内部电路印刷板和器件不应有锈 蚀,金属外壳允许在边角附近有轻微锈蚀痕迹 5.6电气安全性 5.6.1外壳 控制系统外壳应设计为用工具才能开启的形式,在外壳易见位置应标有符合GB5226.1一2008中 16.2.1的电击危险警告标志 5.6.2保护联结 保护接地应使用黄/绿双色铜质导线,绢导线最小截面积应不小于控制系统供电相线截面积 保护联结电路连续性;控制系统和工业用缝纫机所有外露可导电部位均应连接到保护联结电 路中,维修和拆移任何部件不影响余留部件的保护联结连续性,禁止开关电器接人保护联结 电路 控制系统内由外部供电系统提供保护接地端子应采用字母PE标识,并且PE接地端子应允许 连接2.5mm*一6mm标称横截面积的导线; 系统内支路保护导线的连接点应采用符号标识,控制系统电源中线(N)不得与保护联结端 连接 5.6.3泄漏电流 控制系统泄漏电流值应不大于3.5mA 5.6.4绝缘电阻 控制系统动力电路导线和保护联结电路间施加500Vd.c.时测得绝缘电阻应不小于50MQ;在经受 恒定湿热试验后在标准大气环境恢复2h,进行绝缘电阻测试,绝缘电阻应不小于1Mn 5.6.5耐电压强度 控制系统动力电路导线和保护联结电路间应经受1000Va.c.(50H2)至少5、的耐压试验,应无电 击穿或闪络现象
GB/T30407一2013 5.6.6电气间隙 控制系统应能适应在污染等级3的环境中工作,电气设计应依据工作时瞬态过冲电压保证管脚间、 线路间最小电气间隙符合表4的规定 表 额定电压/V 瞬态过冲电压/V 最小电气间隙/mm 500 50 0.8 >50且100 1500 0.8 >100且240 2500 .5 注:规定值仅适用空气中电气间隙 5.6.7绝缘材料阻燃性要求 控制系统中电路印制板、塑料外壳、绝缘材料等非金属材料应有阻燃性 5.7 保护 5.7.1主轴堵转保护 因电机或机械发生异常导致主轴电机发生堵转,控制系统应在5s含5s)内自动封锁各驱动端口. 停机并报警 5.7.2输出短路保护 控制系统驱动输出线路发生故障或电机绕组发生故障导致输出端短路时应自动停止运行并报警 5.7.3过热保护 控制系统应对电机提供过热保护功能 5.7.4过载保护 控制系统过载保护功能的电流-时间关系应在专用技术条件中作出规定 5.7.5过压保护 电源输人电压超过最大允许电压时应有安全保护措施并报警 5.7.6欠压保护 电源输人电压过低可能造成控制系统动作异常时应有安全保护措施并报警 5.8电磁兼容 5.8.1发射 控制系统工作状态下,箱体外壳辐射骚扰和交流电源端口传导骚扰应符合表5的规定
GB/T30407一2013 表5传导和发射限值 端口 限 值 注 释 频率范围/MH 30dEVm 30230 测量距离30m) 外壳 不包括现场测量 37dBAV/m 2301000 测量距离30m aBAVm)准峰m 0.150.50 脉冲噪声(咯叨声)小于5次/min时将不考 66dB(aV/m)平均他 虑其限值,对于经常大于30次/min的喀嘶 3dB(V/m)准峰值 交流电源 0.55 声采用所列限值,而对于530次/min喀嘶 0dB(aV/m)平均值 声,所则限值允许放宽20lg(30/N)dB.N指 73dB(V/m)准峰值 每分钟的咯晰声数 530 60dB(AV/m)平均值 5.8.2静电放电抗扰度 控制系统实际工作状态下,操作人员可触及的导电部位与保护接地端子(PE)间进行4kV接触放 电或8kV空气放电,性能判据为B类 5.8.3快速瞬变脉冲群干扰 控制系统在工作状态下,交流电源输人端口、信号线端口应承受表6规定的快速瞬变脉冲群干扰 性能判据为B类 表6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 环境 试验等级 单位(说明 备 基础标准 注 土2 对交流电源输人端口试验等级为 kV(峰值 士1 士2kV采用直接注人方式 快速瞬变脉冲群 GB/T17626.4 5/50 (T 对于信号端口试验等级为士1kV,采 T 用容性合方式 kHz重复频率) 5.8.4射频共模调幅干扰 控制系统在工作状态下,电源输人端口、信号线端口及功能接地端口应承受表7规定的射频共模调 幅干扰,性能判据为A类 表7射频共模调幅抗扰度 单位(说明 环境 试验等级 基础标准 1.试验等级被定义为接人150Q 0.1580 MHz" 的负载的等效电流 只在47MHz一68MH2ITU无 2, 10 V/m(未调制,均方根值 GB/T17626.6 射频共模调幅 线电频段时,试验等级应为3V 3.对交流电源输人端口采用直接 %调幅(1kHa) 80 注人方式;对于信号端口采用电磁 150 电源阻抗Q 钳合方式
GB/T30407一2013 5.8.5浪涌冲击)抗扰度 控制系统在工作状态下,应能承受在交流输人电源线之间叠加峰值为1kV的浪涌冲击)电压,在 交流输人电源线与保护接地端(PE)间叠加峰值为2kV的浪涌(冲击)电压,性能判据为B类 5.8.6电压暂降和短时中断抗扰度 控制系统在工作状态下,应能承受交流输人电源电压幅值降为额定值的70%,持续时间500ms,间 隔时间10s的电压暂降以及短时中断半个周波时间(50Hz/10tms),间隔时间10、的短时电压中断,性 能判据为B类 5.9性能要求 5.9.1针长降速 控制系统X、Y向自动降低缝速时对应针脚长度应在专用技术条件中作出规定 5.9.2转速控制刚度 主轴电机以0.5倍额定转速下空载运行时对电机突然施加0.5倍额定转矩,以及在0.5倍额定负载 运行下突然卸去负载,期间主轴电机转速波动范围应在专用技术条件中作出规定 5.9.3转速动态特性 控制系统空载在最高速度阶跃控制信号条件下,主轴电机转速从零到最高以及从最高到零随时间 变化过程的建立时间和最大超调应在专用技术条件中作出规定 5.9.4转速波动 电机50%额定带载、额定转速下运行,按式(1)计算转速波动K,值,K,应在专用技术条件中作出 规定 1mnx oiD K ×100% nmnx十nn 式中: K -转速波动; 转速瞬态最大值 川nmax -转速瞬态最小值 川mn 5.9.5停针精度 控制系统在正常运行情况下停车,针杆停止位置偏差角度应不大于士5,停车最大超调角度应不大 于5 5.9.6主轴堵转转矩 控制系统在额定输人条件和电机温升限制下,主轴被锁定且未开启堵转保护时输出的最大转矩应 在专用技术条件中作出规定 5.9.7主轴惯量适应范围 控制系统的主轴惯量适应范围应在专用技术条件中作出规定
GB/T30407一2013 5.9.8步进牵出特性 控制系统中步进单元的牵出特性应在专用技术条件中依据机械装置负载和转速要求规定 5.9.9步进牵入特性 控制系统中步进单元的牵人特性应在专用技术条件中依据机械装置负载和转速要求规定 5.9.10步进接角度误差 步进电机在cw和cCw方向的接角度误差应在专用技术条件中作出规定 5.9.11步进滞环角度误差 对于同一停止位置,步进电机由正转方向停止和由反转方向停止时产生的位置误差应在专用技术 条件中规定 5.9.12电磁铁吸力扭矩 控制系统驱动电磁铁在允许动作时间内吸合过程中的最小吸力(最小转矩)应在专用技术条件中作 出规定 5.9.13电磁铁保持力(保持扭矩 控制系统驱动电磁铁衔铁在工作行程位置下的保持力(保持扭矩)应在专用技术条件中作出规定 5.9.14缝纫效果 缝纫效果应符合各类产品说明书要求 5.10效率 最高缝制速度下,控制系统输出电功率(有功)对输人电功率(有功)之比应在专用技术条件中作出 规定 5.11可靠性 控制系统连续工作无故障时间应不低于150h 5.12随行文件 5.12.1技术文件 制造厂向用户提供内容包括安装、连接、使用、维修等说明文件,说明文件应符合GB/T9969 2008的规定 5.12.2保证文件 制造厂应按GB/T144361993的规定,向用户提供合格证和保修单等文件,合格证应有该产品执 行的相关标准代号 5.12.3包装文件 制造厂应向用户提供装箱单,内容包括产品型号、名称、数量、随行附件的名称、型号、数量以及技术 10
GB/T30407一2013 文件的名称、数量等 6 试验方法 6.1制造质量 在光照度为(600土20o)1x下,检验距离不大于300mm,目测检查 6.2防护等级 按GB4208一2008的规定进行试验 6.3导线和连接 6.3.1供电线路 目测检查 6.3.2导线的选用 使用千分尺测量多芯铜导线单根芯线直径d,用式(2)计算导线截面积 (2 S -1Td. 式中 导线截面积; 导线芯数 n 单根芯线直径 6.3.3导线的敷设 在光照度为(600士200)1x下,目测和手感检查布线通路情况 6.3.4导线的标识 在光照度为(600士20o)lx下,检验距离不大于300mm,目测手感检查 6.3.5导线的端接 在光照度为(600士200)lx下,目视检测导线端接处预留长度和固定措施,用弹簧拉力计在距端接 位置20mm处沿导线敷设方向施加50N拉力,端接装置不应发生移动和脱落 6.4 电路印制板 由电路印制板生产单位按GB/T4677一2002的试验方法进行,并提供相关检测证明 6.5环境条件 6.5.1气候环境 6.5.1.1恒定湿热运行 将至少2套控制系统放人温湿试验箱,箱内温度保持在45C,相对湿度保持在85%,在额定负载、 11
GB/T30407一2013 最高转速条件下连续运行48h,并且每4h检查一次,在试验过程中,对供电电压和频率进行调节,其 24h的电压和频率波动见表8,试验期间控制系统工作正常 试验结束在标准大气条件下恢复2h后 进行绝缘电阻测试 表8 工作电压 额定电压 1.倍额定电压 额定电压 0.9 倍额定电压 额定频率十1Hz 额定频率 额定频率一1H 工作频平 额定频率 时间/h 6.5.1.2低温运行 将至少2套控制系统放人温湿试验箱,箱内温度保持5C,30min后上电,外接测试工装在额定功 率、最高转速条件下连续运行4h,试验期间控制系统工作正常 6.5.1.3低温贮存 将至少2套控制系统放人温湿试验箱,箱内温度保持一20,连续贮存4h后取出放置标准大气条 件恢复2h后上电运行应工作正常 6.5.1.4高温贮存 将至少2套控制系统放人温湿试验箱,箱内温度保持55C,连续贮存4h后取出放置标准大气条 件恢复2h后上电系统工作正常 6.5.2供电环境 在6.5.1恒定湿热环境试验中进行,对于多电压等级电源输人的控制系统,对每个额定等级电压分 别进行试验 6.5.3机械环境 6.5.3.1振动和冲击 控制系统固定在振动台上,通电运行,按表2给定的振动条件试验,扫频振动过程中记录共振频率 扫频试验后在共振频率点进行为期30min的定频耐久试验,上述试验期间工作应正常 振动试验后将控制系统固定在冲击试验台上按表2规定对控制装置(不通电)进行冲击试验,试验 后目视检查装置外观和内部PCB,电子器件及媒点应完好,然后上电运行1h工作正常 包装跌落 6.5.3.2 在包装跌落台上按5.5.3.2要求进行面、棱、角跌落各2次,试验后开箱目视检查控制装置外观应无 损伤,内部PCB,电子器件及焊点应完好,然后上电运行(期间用橡皮锤适当敲击外壳)1h工作正常 6.5.4盐雾 按GB/T2423.17一2008规定方法进行,试验后轻轻擦拭或冲洗干净电路板件,在标准大气条件下 恢复4h后检查壳体表面,金属部件,金属连接件,金属接插件等不应有大面积锈蚀,PCB板和电子器件 金属外壳、管脚、焊点不应有明显腐蚀情况,通电连续运行功能应正常 12
GB/T30407一2013 6.6电气安全性 6.6.1外壳 目视检验 6.6.2保护接地 -目视检验导线颜色并按6.3.2测量导线截面积 -目视检验保护电路连接,并按GB5226.1一2008中18.2.2试验1保护联结电路连续性的检验 方法进行; 目视检验保护接地标识 6.6.3泄漏电流 试验方法按GB4706.1-2005中第13章的有关规定进行,控制系统按I类驻立式器具对待 6.6.4绝缘电阻 不接人电网,闭合电源开关,用500Vd.c.准确度为1.0级兆欧表在控制系统动力电路导线和保护 联结电路之间施加500Vd.c.电压1min,测量绝缘电阻值 6.6.5耐电压强度 不接人电网,闭合电源开关,在控制系统动力电路导线和保护联结电路之间施加1000Va.e (50Hz)》电压至少5s,应无击穿或闪络现象 6.6.6电气间隙 不接人电网,闭合电源开关,将控制系统动力线端口端接一起,将信号端导线端接一起,确保两组线 间无电气连接,在两组线路之间按照表4规定的瞬态过冲电压值施加试验电压,试验电压具有与 GB/T17627.1一1998规定的1.2/50us标准脉冲一致的空载波形,由一个有效阻抗为12Q的脉冲发生 器提供,脉冲试验电压以不小于1s的间隔施加3次,试验过程中电路不应有闪烙和击穿现象,试验后 上电运行应正常 6.6.7绝缘材料阻燃性要求 按GB4706.1一2005中30.2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 保护 6." 6.7.1主轴堵转保护 外力固定机头主轴,开启脚踏板开关,用秒表计取控制系统进人保护的时间 6.7.2输出短路保护 控制系统空载运行,使任意两根驱动输出相线之间突然短路直至出现短路保护,恢复后重新启动应 能工作正常 6.7.3过热保护 控制系统在常温条件下空载运行,利用加热设备提高受保护功率器件附近温度,用温度传感器监测 13
GB/T30407一2013 加热区域温度,温度达到保护温度士5C范围内时应执行保护动作,试验后在正常大气条件下冷却 30 min重新上电应工作正常 6.7.4过载保护 过载保护试验应按照产品专用技术条件的过载保护电流-时间关系进行检查试验,试验时将主轴电 动机转速调整在0.1倍最高缝制转速,用示波器检测主轴电机相电流,将负载增加到规定的过载能力 同时用秒表计时,记录过载发生到执行保护动作的时间 6.7.5过压保护 由调压器为控制系统供电,用示波器监视输人电压,分别在准备状态和运行状态下测试,测试时先 将调压器调至240Va.c.,然后按5Va.c./10、的速度向上调到300Va.e.止,中途保护或调到300Va.c 仍未报警应立即调回正常电压,记录保护发生时的输人电压 6.7.6欠压保护 由调压器为控制系统供电,用示波器监视输人电压,在额定电压启动运行,逐渐降低调压器输出电 压,直至发生保护动作,记录保护发生时输人电压 6.8电磁兼容 6.8.1发射 按GB9254一2008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 6.8.2静电放电 静电放电按GB/T17626.2一2006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试验位置应考虑操作面板、按键、按 钮、箱体等手能触及到的部位 外露可导电部位采用接触放电测试,不知表面漆膜是否是绝缘材料时, 则发生器尖端应插人漆膜采用接触放电,非外露可导电部位采用空气放电测试 6.8.3快速瞬变脉冲群 按GB/T17626.4一2008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 6.8.4射频共模调幅 按GB/T17626.6-2008的规定 6.8.5浪涌(冲击 按GB/T17626.5一2008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 6.8.6电压暂降和短时中断 按GB/T17626.11一2008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 6.9 性能要求 6.9.1针长降速 在最高缝制速度设定条件下缝制不同针脚长度图案,用专用检查工装监测主轴转速变化 14
GB/T30407一2013 6.9.2转速控制刚度 由测功机施加负载转矩,在0.5倍额定转速条件下,主轴电机由空载突然施加0.5倍额定转矩,稳定 后突然卸去该负载,记录转速变化的时间响应曲线,转速波动 6.9.3转速动态特性 使用专用工装,主轴电机处于空载零速状态,输人对应额定转速的速度阶跃信号,记录正阶跃输人 的时间响应曲线;在最高转速下,输人阶跃速度信号为零,记录从阶跃信号开始至最低转速时负阶跃输 人的时间响应曲线 读出两曲线的建立时间和最大超调 6.9.4转速波动 控制系统在专用测试平台上,记录电机额定速度设定下实际转速的瞬态最大值和最小值,按式(1 计算转速波动系数K, 6.9.5停针精度 在缝制设备上,分别设置控制系统为最低转速、,50%最高转速、最高转速条件,各转速条件下分别停 车10次,检测主轴停止位置偏差和停车超调角 6.9.6主轴堵转转矩 控制系统在专用测试平台上,将电机轴锁定,记录额定输人条件下主轴电机发生堵转时输出的 转矩 6.9.7主轴惯量适应范围 在主轴电机轴端带有最大允许的惯量负载条件下,然后将转速逐渐提高至额定值,在全部转速范围 内不应出现故障 6.9.8步进牵出特性 在小惯量测功机上进行测试,在固定驱动脉冲频率条件下逐渐对电机加载,目测观察电机发生失步 时刻的负载转矩为该频率下的牵出转矩,用相同方法测量其他频率条件下的牵出转矩,在整个调速范围 内步进电机牵出转矩 6.9.9步进牵入特性 用砝码作负载进行测试,砝码通过弹性很小的绳索绕在电机机轴上,在给定的脉冲频率下启动电 机,逐渐增加砝码,直至出现起动失步的情况,此转矩为对应起动频率的牵人转矩,用相同方法测量其他 起动频率条件下的牵人转矩,在整个起动频率范围内步进电机牵人转矩 6.9.10步进接角度误差 在电机轴端加装高分辨率编码器,在50Hz指令下驱动电机在cw和ccw方向空载旋转,用数据 采集器记录电机每转动一步对应编码器输出连续脉冲数目,换算为单步步进角 6.9.11步进滞环角度误差 在电机轴端加装高分辨率编码器,在50Hz指令下驱动电机空载旋转,在每100个控制脉冲处进行 15
GB/T30407一2013 反转,反转100个控制脉冲,用数据采集器记录编码器正转反转的脉冲数,得到对应100个脉冲的正向 转角0'和反向转角0",按式(3)计算 A=0'一0" 式中 02 滞环角度误差; -正向转角 02 0" -反向转角 6.9.12电磁铁吸力(或转矩 使用推拉力计(或扭矩仪)测量电磁铁吸合过程衔铁受到电磁力(或转矩)大小 6.9.13电磁铁保持力(保持扭矩 使用定滑轮装置对处于通电保持状态的电磁铁衔铁施加与电磁力相反方向的拉力(扭矩),拉力(扭 矩)由砝码提供,在到达保持力(保持扭矩)附近时,微调砝码重量直至发生衔铁从吸合位置发生移动(转 动),此时砝码总质量对应重力(扭矩)为电磁铁保持力(保持扭矩). 6.9.14缝纫效果 缝纫效果应按照各类产品说明书要求操作 6.10效率 在工业缝纫机上进行,空载运行(不使用缝料和线),用功率分析仪分别测试控制系统输人有功功率 和主轴驱动、拖板驱动输出有功功率,两者之和作为输出总功率,根据效率公式(4)计算 PoT ×100% 方 PN 式中: 效率; -输出有功功率; Pur P 输人有功功率 'N 可靠性 6.11 标准大气环境,在70%额定负载条件下连续工作150h,目测判定,故障判定应依据附录A的规定 6.12随行文件 目视检查 检验 控制系统检验分定型检验、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检验项目分类见表9. 16
GB/T30407一2013 检验分类 序号 检验项目 要求 试验方法 定型 型式 出 5.1 制造质量 6.l 防护等级 5.2 6.2 供电线路 5.3.I 6.3.1 导线的选用 5.3.2 6.3. 导线的敷设 5.3.3 6.3..3 导线的标识 5.3.4 6.3.4 导线的端接 5.3.5 6,3,5 5.4 6.4 电路印制板 恒定湿热运行 6.5.1.1 10 低温运行 6.5.1.2 5.5.l1 低温贮存 6.5.13 12 高温贮存 6.5.l.4 供电环境 5.5.2 6.5.2 振动和冲击 6.5.3.l 5,5.3.l 5.5.3.2 6.5.3.2 15 包装跌落 盐雾 6.5. 5.5,4 17 外壳 5.6.1 6.6.1 18 保护接地 5.6.2 6.6.2 泄漏电流 5.6.3 6.6.3 绝缘电阻 20 5.6.4 6.6.4 耐电压强度 2 5,6.5 6.6.5 5.6.6 6.6.6 22 电气间隙 6.6.7" 绝缘材料阻燃性 5.6.7 23 24 主轴堵转保护 5.7.1 6.7.1 25 输出短路保护 5.7.2 6.7.2 26 过热保护 5.7.3 6.7.3 过载保护 27 5.7.4 6.7.4 28 过压保护 5.7.5 6.7.5 29 5.7.6 欠压保护 6.7.6 30 发射 6.8.1l 5.8.1 31 静电放电 5.8.2 6.8.2 32 快速瞬变脉冲群 5.8..3 6.8.3 33 射频共模调幅 5.8.4 6.8.4 17
GB/T30407一2013 表9(续 检验分类 序号 检验项目 试验方法 要求 定型 出 型式 34 浪涌冲击 5.8.5 6.8.5 35 电压暂降和短时中断 5.8.6 6,8.,6 针长降速 36 5.9.1 6.9.1 37 转矩动态特性 5.9.2 6.9.2 38 5.9.3 6.9.3 转速动态特性 39 转速波动 5.9.4 6.9.4 40 停针精度 5.9.5 6.9.5 4l 主轴堵转转矩 5.9.6 6.9.6 42 主轴惯量适应范围 5.9.7 6.9.7 步进牵出特性 43 5.9.8 6,9,8 步进牵人特性 5.9.9 6.9.9 44 6.9,1o 5.9,.10 45 步进接角度误差 46 步进滞环角度误差 5.9.11 6.9,11 47 电磁铁吸力 5.9.12 6.9.12 48 电磁铁保持力 5.9.13 6.9.13 49 缝纫效果 5.9.14 6.9.14 56 效率 5.10 6.10 57 可靠性 5.l1 6.l1 58 5.12 6.12 随行文件 包装、贮存与运输 8.1包装 包装箱应符合要求 -包装箱应牢固可靠,包装材料应使用环保材料,有防潮、防震、防碰撞措施 -包装箱面应有小心轻放、向上、怕湿、堆放极限、防雨等图形标志,所有标志均应清楚、明显,并 符合GB/T191一2008的规定; -包装箱应写明型号、编号、数量、名称、重量、尺寸等,并有装箱单 8.2贮存 控制系统存贮条件应符合5.5.1规定,不要放置在露天的车厢及仓库中,在制造厂存放超过一年的 产品应重新作出厂检验,合格后方能出厂 8.3运输 包装好的控制系统应适应公路、铁路、水运及航空等运输,长途运输应采取防雨,防尘措施 18
GB/T30407一2013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故障判定和计入原则 A.1故障定义 控制系统在试验中丧失标准规定的任一项功能时,即为故障 A.2故障分类 故障类型可分为关联性故障和非关联性故障: a)关联性故障由控制系统本身条件引起的故障,在评价检验结果时必须计人 b 非关联性故障不是控制系统本身条件引起的,而是试验要求之外因素所造成的故障,在评 价检验结果时不计人 A.3关联性故障的判断 控制系统在检验过程中出现如下具体情况,均应视为关联性故障 应更换元器件,机械结构或附属设备才能排除的故障 a 需要对接插件,电缆、印制电路板等进行维修,以消除断路、短路和接触不良,方可排除的 b 故障; 在检验过程中,出现测试、,操作上的不安全或造成控制系统和设备损坏而应立即中止检验的故 障 对此类故障出现,应立即作出停止整个试验或拒收判定; 运行检验程序检验时,出现偶然停止或运行失常现象,但经再次启动就能恢复正常运行,这种 偶然事件如累积达两次,应计为关联性故障;不足两次则可视为非关联性故障处理, 非同一因素引起而同时发生两个以上的关联性故障 A.4非关联性故障 A.4.1 从属性故障 由于试验设备故障而直接引起的控制系统故障,或者由于试验条件变化已超过规定的范围造成的 故障 A.4.2误用性故障 由操作人员过失而造成的故障 A.4.3诱发性故障 维修期间确因维修人员的过失而造成的故障

工业用缝纫机计算机控制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B/T30407-2013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引入计算机控制系统,而工业用缝纫机也不例外。为了保证缝纫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工业用缝纫机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规范。

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GB/T30407-2013《工业用缝纫机计算机控制系统通用技术条件》。该标准规定了工业用缝纫机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性能指标、测试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基本要求

根据GB/T30407-2013的规定,工业用缝纫机计算机控制系统应具有以下基本要求:

  • 系统应稳定可靠,且具有良好的抗干扰和自适应能力。
  • 系统应具备通用性,可适用于各种不同型号、规格的缝纫机。
  • 系统应易于维护和升级,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性能指标

除了基本要求外,GB/T30407-2013还规定了工业用缝纫机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其中包括:

  • 系统的速度、精度和稳定性等方面的要求。
  • 系统对缝纫材料的兼容性和适应性。
  • 系统的功耗、噪声等环保性指标。

测试方法

为了保证工业用缝纫机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质量和性能,GB/T30407-2013还规定了一系列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这些标准主要包括:

  • 系统的静态测试方法:检测系统是否符合性能指标。
  • 系统的动态测试方法:模拟实际生产过程,检测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系统的环境适应性测试:检测系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总结

GB/T30407-2013是工业用缝纫机计算机控制系统必须遵循的重要标准,它对于保证工业用缝纫机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通用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设计和生产工业用缝纫机计算机控制系统时,必须严格按照该标准的要求进行。

和工业用缝纫机计算机控制系统通用技术条件类似的标准

植物纤维模塑制品通用技术要求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植物纤维模塑制品通用技术要求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植物纤维模塑制品通用技术要求的编号:GB/T30406-2013。植物纤维模塑制品通用技术要求共有8页,发布于2014-12-012013年第27号公告
计算机控制家用多功能缝纫机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计算机控制家用多功能缝纫机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计算机控制家用多功能缝纫机的编号:GB/T30408-2013。计算机控制家用多功能缝纫机共有17页,发布于2014-12-012013年第27号公告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