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30395-2013

草品种审定技术规程

Thecodeofpracticeforherbagevarietyregistration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草品种审定技术规程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草品种审定技术规程的编号:GB/T30395-2013。草品种审定技术规程共有28页,发布于2014-07-162013年第27号公告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B25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65.020.01
  • 实施日期2014-07-16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28页
  • 文件大小460.61KB

草品种审定技术规程


国家标准 GB/T30395一2013 草品种审定技术规程 Codeofpraeticeforherbagevarietyregistration 2013-12-31发布 2014-07-16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30395一2013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农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7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全国畜牧总站、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负旭疆,袁庆华、苏加楷、张文淑、李聪、齐晓、邵麟惠、马金星
GB/T30395一2013 草品种审定技术规程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牧草、草坪草及观赏草品种审定的内容及依据,品种试验和审定要求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草品种审定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草品种herbagevariety 经人工选育,在形态学,生物学和经济性状上相对一致,遗传性相对稳定,适应一定的生态条件,并 符合生产要求的草类群体 2.2 品种审定varietyregistratiom 由品种审定机构对品种进行审定的过程, 2.3 育成品种bredvariety 经过育种形成的新品种,与种内其他品种在一个或数个特征特性上有明显区别 2.4 地方品种 ocalvariety 在某一地区长期栽培,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具有良好经济和生态价值的品种 2.5 野生裁培品种eultivatedwildvariety 野生植物经过引种驯化,成功栽培,并具有利用价值的品种 2.6 引进品种introducelvariety 从国外引进,在国内试种成功,并具有优良的性状和利用价值的品种 丰产性yiedingability 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平均增(减)产的百分率和差异显著性 2.8 适应性adaptability 品种对其栽培地区气候、土壤及栽培条件的适应能力 抗逆性stresstoleranee 品种对寒,热、旱,涉,盐、碱、酸等逆境的耐受和抵抗能力 2.10 disease 抗病虫性 andpestresistance 品种对病、虫害的耐受和抵抗能力
GB/T30395一2013 2.11 饲用品质telinqitsy 牧草品种的适口性、营养价值、消化率等 2.12 草坪密度turfdensity 单位面积上草坪草个体或分莫(枝)的数量 2.13 草坪均一性turfuniformity 草坪表面均匀一致的程度 2.14 草坪质地turftexture 草坪草的柔软程度 2.15 草坪弹性turfelastieity 草坪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除去外力后变形随即消失的性能 2.16 观赏草 ornamentalgraSS 具有就赏价值可用于各种生境造园的不本科草为主的草类植物统称 2.17 观赏性ornamentalquality 观赏草的观赏性状,要求新、奇、特,叶形美观,叶色独特,花序新颖,株形优美 2.18 品种比较试验varietaleoparisontrial 在相同试验条件下参试品种与对照品种进行的比较试验 2.19 引种试验introducedvariety uriml 为鉴定引进品种对本地生态条件的适应性和在生产上的利用价值而进行的小区观察试验和品种比 较试验 2.20 区域试验 eeialirat 为确定草品种的适宜栽培区域而进行的多个地点的联合试验 2.21 生产试验 productivetrial 在大田生产条件下为评价草品种的经济性状和其他特性而进行的较大面积试验 内容及依据 3.1内容 3.1.1牧草品种审定的内容主要包括品种的特征特性、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抗病虫性、饲用品质和 栽培技术等 3.1.2草坪草品种审定的内容主要包括品种的特征特性、适应性、抗逆性、抗病虫性、杂草危害程度、成 坪速度、密度、均一性、色泽、质地、草坪弹性、绿色期、建坪以及养护管理技术等 3.1.3观赏草品种审定的内容主要包括品种的特征特性、观赏性、适应性、抗逆性、抗病虫性和栽培技
GB/T30395一2013 术等 3.2依据 3.2.13.1所涉及的审定内容以草品种审定机构认可的区域试验结果为主要依据,以品种申报者所提 供的资料为参考 3.2.2以品种的抗逆性和抗病虫性作为育种目标时,抗性性状的检测以草品种审定机构认可的专业机 构提供的鉴定结果为主要依据 品种试验 4.1 品种比较试验 4.1.1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不少于3次 4.1.2矮秆窄行条播牧草试验小区面积为15m一20m=;高秆宽行条播牧草试验小区面积为30m 40m= 草坪草和观赏草试验小区面积为4m'一8m' 种子产量试验小区面积为15m'一20m 全部 试验地块四周设1m一2m宽的保护行 4.1.3栽培措施和田间管理与当地大田生产相同 个试验组的同一项田间操作宜在同一天内完成 无法在同一天内完成时,同一区组的该项田 4.1.4 间操作应在同一天内完成 年生和二年生品种的试验时间不少于2个生产周期;多年生草本品种的试验时间不少于3个 4.1.5 生产周年;饲用灌木品种的试验时间不少于4个生产周年 4.1.6对照品种应是近年审定通过的品种,或当地生产上应用最广泛的品种,或在育种目标性状上表 现最突出的品种和亲本 参试品种应不少于3个(包括对照品种) 4.1.7 4.1.8基本情况、田间观测等所有与试验相关的内容应详细记载 观测项目与记载要求见附录A一附 录C 草坪草质量评价方法见附录D 观赏草质量评价方法见附录E 4.1.9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对产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并用新复极差法进行多重比较 4.2引种试验 4.2.1引进品种应先进行小区观察试验,矮杆窄行条播草品种小区面积2m一5m,高杆宽行条播草 品种小区面积5m'10m 可不设重复 4.2.2小区观察试验完成后,应按照4.1要求进行品种比较试验 4.3区域试验 4.3.1应根据品种适应性,安排3个以上含3个)不同地区的试验点 4.3.2符合4.1要求 4.4生产试验 4.4.1完成品种比较试验后,可在进行区域试验的同时安排生产试验 4.4.2符合4.3.1要求 4.4.3每个试验点的种植面积为1000m30001 m 4.4.4符合4.1.3、4.1.5、4.1.6和4.1.8要求
GB/T30395一2013 审定要求 5.1 牧草品种 5.1.1育成品种 5.1.1.1通过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与草品种审定机构已受理或审定通过的品种有明显区别,遗 传性状相对稳定,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相对一致的品种 5.1.1.2申报品种产量应高于近年审定通过的当地同类型主要栽培品种10%以上(杂种优势利用的杂 交种增产15%以上),并经统计分析(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增产显著;或其饲用品质,成熟期、抗逆性 抗病抗虫性等一项或多项指标表现突出 5.1.1.3育种者拥有可满足5hm播种量的原种种子 5.1.1.4有完整的品种选育报告和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报告 5.1.1.5品种命名时应与相同或者相近的植物属或者种中已知品种的名称相区别 5.1.2地方品种 5.1.2.1在当地栽培历史达30年以上的农家品种 5.1.2.2对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适应性强,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5.1.2.3现有栽培面积应达到70hm以上 5.1.2.4有完整的整理研究报告和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报告 5.1.2.5品种命名时应在种名前冠以主要栽培地区地名 5.1.3野生栽培品种 经人工驯化栽培成功的野生草 5.1.3.1 5.1.3.2对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适应性强,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5.1.3.3试种面积应达到70hm~100hm 5.1.3.4有完整的栽培驯化研究报告和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报告 品种命名时应在种名前冠以原采集地名以区别不同的生态类型 5.1.3.5 5.1.4引进品种 已在国外审定通过并合法引人我国的品种 5.1.4.1 5.1.4.2试种面积应达到70hm~100hm 5.1.4.3有完整的引种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报告 5.1.4.4应提供外国品种审定证书(或公布的品种名录) 申请品种为保护期内专利品种时,还应提供 品种权人授权在申请品种审定的证明文件 5.1.4.5品种命名时应采用原有名称,不能另立新名 5.2草坪草品种 5.2.1育成品种应符合5.1.1.1要求,具有可建植30000m'以上的原种种子或种苗,并符合5.1.1.4和 5.1.1.5要求 5.2.2地方品种应符合5.1.2.1和5.1.2.2要求,建植面积达到70000m以上,并符合5.1.2.4和5.1.2.5 要求 5.2.3野生栽培品种应符合5.1.3.1和5.13.2要求,试种面积达到70000mi100000m,并符合
GB/T30395一2013 5.1.3.4和5.1.3.5要求 5.2.4引进品种应符合5.1.4.1要求,试种面积应达到5.2.3对野生栽培品种试种面积的要求,并符合 5.1.4.3,5.1.4.4和5.1.4.5要求 5.3 观赏草品种 5.3.1育成品种应符合5.1.1.1要求,具有可建植25000m以上的原种种子或种苗,并符合5.1.1.4和 5.1.l.5要求 5.3.2地方品种应符合5.1.2.1和5.1.2.2要求,建植面积达到10000m?50000m'[矮小片植型观赏 草(自然株高二30cm)为5000m,高大丛植型观赏草(自然株高>1.5m)为1000m,中间型观赏 草为30000m],并符合5.1.2.4和5.1.2.5要求 5.3.3野生栽培品种应符合5.1.3.1和5.1.3.2要求,试种面积应达到5.3.2对地方品种建植面积的要 求,并符合5.1.3.4和5.1.3.5要求 5.3.4引进品种应符合5.1.4.1要求,试种面积应达到5.3.2对地方品种建植面积的要求,并符合5.1.4 3,5.1.4.4和5.l.4.5要求
GB/T30395一2013 附 录A 规范性附录 牧草及饲料作物观测项目与记载要求 A.1基本情况记载 A.1.1试验地概况 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海拔,地形,坡度,坡向、土壤类型、土壤pH值、土壤养分(有机质、速效氮、速效 磷,速效钾),土壤盐分,地下水位、前茬作物,底肥及整地情况 A.1.2气象资料记载 主要包括多年及试验年度的年降水量、年均温、极端最高温度、极端最低温度、最热月均温、最冷月 均温,无霜期、初霜日、终霜日、年积温(>0C),年有效积温(>10C)以及灾害天气的记载等 A.1.3播种情况 播种时气温、春播时地下5cm地温、播种期和移栽期、播种方法、株行距、播种量,播种深度,播种前 后是否镇压等 A.1.4田间管理 包括查苗、补种,间苗,定苗,中耕,除草,灌溉、排水、,追肥,防治病虫害等 田间观测记载 A.2 田间观测记载项目 A.2.1 禾本科牧草及饲料作物田间观测记载项目见表A.1,豆科牧草及饲料作物田间观测记载项目见 表A.2,块根(茎)类饲料作物田间观测记载项目见表A.3 表A.1禾本科牧草及饲料作物田间观测记载表 试验地点 草种名称: 试验年份 观测人 成熟期 抽穗 完熟 生育 生长越冬 抗病 选 出 期株 抗逆 期株 青 天数 天数夏 虫表 蜡 高 高 表现 期 率% d cm cm 注1:禾本科牧草成熟期应在“完熟期”栏中填写 注2:物候期以日/月标注 注3;“抗逆表现”和“抗病虫表现”均用文字表述
GB/T30395一2013 表A.2豆科牧草及饲料作物田间观测记载表 试验地点: 草种名称: 试验年份 观测人 现蕾开花期初花 成熟 越冬根颈 生长 根颈 生育 抗病 出" 桔 期株 期株 期株 夏 青 天数 直径 苗 天数 虫表 率 深度 高 高 瞒 现 现 cmm % cm cm cm cm 注1:物候期以日/月)标注 注2;“抗逆表现”和“抗病虫表现”均用文字表述 表A.3块根(茎)类饲料作物田间观测记载表 试验地点 草种名称 试验年份: 观测人 块根块根 小区 品种 母根种 生育天抗逆抗病虫 播种期出苗期茎 茎 编号 名称 植期 数d表现表现 膨大期收获期 注1:物候期以日/月)标注 注2;“抗逆表现”和“抗病虫表现”均用文字表述 A.2.2禾本科牧草及饲料作物田间观测记载说明 A.2.2.1出苗(返青)期 50%幼苗出土后为出苗期(50%植株返青为返青期 A.2.2.2分孽期 50%幼苗在茎的基部茎节上生长侧芽1cm以上为分孽期
GB/T30395一2013 A.2.2.3拔节期 50%植株的第一个节露出地面1cm一2cm为拔节期 A.2.2.4孕穗期 50%植株出现剑叶为孕穗期 A.2.2.5抽穗期 50%植株的穗顶由上部叶鞘伸出而显露于外时为抽穗期 A.2.2.6开花期 50%植株开花为开花期 A.2.2.7 成熟期 不本科牧草成熟期是指80%以上的种子成熟 禾本科饲料作物成熟期分为三个时期,即乳熟期、 蜡熟期和完熟期 乳熟期是指50%以上植株的籽粒内充满乳汁,并接近正常大小;蜡熟期是指50%以 上植株籽粒接近正常,内呈蜡状;完熟期是指80%以上的种子完全成熟 A.2.2.8生育天数 由出苗(返青)至种子成熟的天数 A.2.2.9枯黄期 50%植株枯黄时为枯黄期 A.2.2.10生长天数 由出苗(返青)至枯黄期的天数 A.2.2.11越冬(夏)率 在同一区组的小区中随机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段3处,每段长1m 在越冬(夏)前后分别计数样段 中植株数量,计算越冬(夏)率 越冬(夏)率=越冬(夏)后样段内植株数/越冬(夏)前样段内植株数×100% A.2.2.12抗逆性和抗病虫性 可根据小区内发生的寒,热,旱,凿,盐,碱、酸害和病虫害等具体情况加以记载 A.2.2.13株高 从地面至植株的最高部位(芒除外)的绝对高度为株高 在每次割前、抽穗期和完熟期,在每小区 随机选测10株样株的株高,并计算平均株高,单位为厘米(e 平均株高数据记人表A.1 cm A.2.3豆科牧草及饲料作物田间观测记载说明 A.2.3.1出苗(返青)期 50%幼苗出土后为出苗期(50%植株返青为返青期
GB/T30395一2013 A.2.3.2分枝期 50%植株长出侧枝为分枝期 A.2.3.3现蕾期 50%植株有花蕾出现为现蕾期 A.2.3.4开花期 20%植株开花为开花初期,.80%植株开花为开花盛期 A.2.3.5结荚期 50%植株有荚果出现为结荚期 A.2.3.6成熟期 60%植株种子成熟为成熟期 A.2.3.7生育天数 由出苗(返青)至种子成熟的天数 A.2.3.8枯黄期 50%的植株枯黄时为枯黄期 A.2.3.9生长天数 由出苗返青)至枯黄期的天数 A.2.3.10越冬(夏)率 在同一区组的小区中随机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段3处,每段长1m 在越冬(夏)前后分别计数样段 中植株数量,计算越冬(夏)率 越冬(夏)率=越冬(夏)后样段内植株数/越冬(夏)前样段内植株数×100% A.2.3.11抗逆性和抗病虫性 可根据小区内发生的寒、热、旱、凿、盐、碱、酸害和病虫害等具体情况加以记载 A.2.3.12株高 从地面至植株的最高部位卷须除外)的绝对高度为株高 在每次刘割前、现蕾期、初花期和成熟 期,在每小区随机选测10株样株的株高,并计算平均株高,单位为厘米em) 平均株高数据记 人表A.2 A.2.3.13根颈入土深度和直径 根颈上部到地表的距离为根颈人土深度,根颈最粗处的宽度为根颈直径 每年人冬前,在同一区组 的每小区内随机选测10株样株的根颈人土深度和根颈直径,并计算平均根颈人土深度和平均根颈直 径,单位为厘米(cm) 平均根颈人土深度和平均根颈直径数据记人表A.2
GB/T30395一2013 A.2.4块根(茎)类饲料作物田间观测记载说明 A.2.4.1出苗期 50%幼苗出土后为出苗期 A.2.4.2块根(茎)膨大期 50%植株的块根(茎)膨大为膨大期 A.2.4.3块根(茎)收获期 80%植株的块根(茎)成熟,这一时期为收获期 A.2.4.4母根种植期 母根种植田间的时间,叫母根种植期 A.2.4.5萌发期 50%母根萌发后长出新叶为萌发期 A.2.4.6抽墓期 50%植株抽聋为抽摹期 开花期 A.2.4.7 50%植株开花为开花期 A.2.4.8结实期 50%植株形成果实为结实期 A.2.4.9成熟期 50%植株种子成熟为成熟期 A.2.4.10生育天数 从母根萌发到种子成熟的天数 A.3产草量的测定 产草量包括第一次刘割的产量和再生草产量 产草量的测定禾本科一般于分乘盛期或抽穗期,豆 科一般于开花初期进行 最后一次测定应在植物停止生长前的15d30d内进行 块根(茎)类饲料 作物在块根(茎)成熟时收获,分别对地上部茎叶和地下块根(茎)进行测产 产草量包括鲜重和干重[指 鲜草样品风(烘)干后的重量] 必要时可测定干物质重 测产时应除去试验小区两侧边行及小区两头 各50cm之内的植株 牧草及块根(茎)类饲料作物产量记载内容分别见表A.4和表A.5 10o
GB/T30395一2013 表A.4产草量登记表 试验地点: 草种名称: 试验年份 观测人 总产量 聘 一次川割 第二次川割 第三次川刚 kg/hm 产量 产量 产量 测产生育株高 测产生育株高 测产生育株高 kg/hm kg/hm kg/hm 鲜草干草 日期 期 日期期 日期期 cm cm cm 鲜草干草 鲜草干草 鲜草干草 注1:刘割次数超过3次者可续表填写 注2:测产日期以日/月)标注 表A.5块根(茎)类饲料作物产量登记表 试验地点 草种名称 试验年份 观测人 茎叶产量 块根(茎)产量 总产量 小区编号 测产日期 品种名称 kg/hm kg/hm kg/hm" 注测产日期以(日/月)标注 茎叶比的测定 A.4 茎叶比测定于第一次刘割或抽穗期,开花期进行 将从每个重复中随机取得的适量草样混合均匀,取 约1kg混合草样,将茎和叶(含花序)按两部份分开 待风(烘)干后称重量,求百分比 禾本科牧草的叶鞘 部份归于茎,穗部归于叶;豆科牧草的叶应包括叶片、叶柄及托叶三部分 茎叶比记载内容见表A.6. 11
GB/T30395一2013 表A.6茎叶比测定登记表 试验地点: 草种名称: 试验年份 观测人; 茎(风/烘干 叶风/烘干 茎叶总重 小区编号 品种名称 测定日期 风/烘干 重量 占茎叶总重 重量 占茎叶总重 注:测定日期以日/月)标注 12
GB/T30395一2013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草坪草观测项目与记载要求 B.1基本情况记载 B.1.1试验地概况 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海拔,地形、坡度,坡向、土壤类型、土壤pH,土壤养分(有机质,速效氮,速效 磷,速效钾),土壤盐分,地下水位、前茬作物、底肥及整地情况 B.1.2气象资料记载 主要包括多年及试验年度的年降水量、年均温、极端最高温度、极端最低温度、最热月均温、最冷月 均温,无霜期、初霜日、终霜日,年积温(>0C),年有效积温(>10C)以及灾害天气的记载等 B.1.3播种及种植情况 坪床准备、播种期和移栽期、播种量、播种方法和播种深度等 B.1.4草坪管理 包括修剪、灌溉、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 B.2田间观测记载 B.2.1 田间观测记载项目 草坪草田间观测记载项目见表B.1 表B.1草坪草田间观测记载表 草种名称" 试验地点: 试验年份: 观测人: 出雷 穗 越冬 完熟 生育 生长 抗病 小区品种播种期 分拔节孕穗抽穗期株开花成熟期株 枯黄 夏抗逆 天数 天数 虫 编号名称 《返青 期 期 高 期 期 表现 表现 % 期 cm cm 注1,物候期以(日/月)标注 注2“抗逆表现”和“抗病虫表现”均用文字表述 13
GB/T30395一2013 B.2.2 田间观测记载说明 出苗(返青)期 B.2.2.1 见A.2.2.1 B.2.2.2分莫期 见A.2.2.2 B.2.2.3拔节期 见A.2.2.3 B.2.2.4孕穗期 见A.2.2.4 B.2.2.5抽穗期 见A.2.2.5 B.2.2.6开花期 见A.2.2.6 B.2.2.7成熟期 见A.2.2.7 B.2.2.8生育天数 见A.2.2.8 枯黄期 B.2.2.9 见A.2.2.9 B.2.2.10生长天数 见A.2.2.10 越冬(夏)率 B.2.2.11 采用目测法 在人冬前及次年早春完全返青后分别估测草坪盖度,计算越冬率;根据当地最炎热的 季节之前与之后估测的草坪盖度,计算越夏率 越冬(夏)率一越冬(夏)后盖度/越冬(夏)前盖度×100% B.2.2.12抗逆性和抗病虫性 见A.2.2.12 B.2.2.13株高 从地面至植株的最高部位(芒除外)的绝对高度为株高 在抽穗期和完熟期,在每小区随机选测10 株样株的株高,并计算平均株高,单位为厘米(em) 平均株高数据记人表B.1 14
GB/T30395一2013 附 录c 规范性附录 观赏草观测项目与记载要求 C.1基本情况记载 c.1.1试验地概况 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海拔、地形,坡度,坡向、土壤类型、土壤pH、土壤养分(有机质、速效氮、速效 磷,速效钾),土壤盐分,地下水位、前茬作物,底肥及整地情况 c.1.2气象资料记载 主要包括多年及试验年度的年降水量,年均温、极端最高温度、极端最低温度、最热月均温、最冷月 均温,无霜期、初霜日、终霜日、年积温(>0C)、年有效积温(>10C)以及灾害天气的记载等 C.1.3育苗情况 播种育苗记载;播种时气温,播种期和移栽期,播种方法、株行距,播种量、播种深度等 无性繁殖育苗记载;无性繁殖方法、育苗时期、气温、基质,成苗率、移栽期等 C.1.4田间管理 包括间苗、定苗、中耕、锄草、灌溉、追肥、防治病虫害等 c.2田间观测记载 c.2.1田间观测记载项目 观赏草田间观测记载项目见表C.1 表c.1观赏草田间观测记载表 试验地点 草种名称: 试验年份 观测人 花序观 花序枯 绿色期 小区 品种 越冬率 越夏率 萌芽期初花期 盛花期 枯黄期 赏期 编号 名称 萎期 注,物候期以(日/月)标注 15
GB/T30395一2013 c.2.2 田间观测记载项目说明 c.2.2.1 萌芽期 越冬后,有50%的植株萌芽 C.2.2.2初花期 10%的植株花序展开的日期 C.2.2.3盛花期 60%的植株花序展开的日期 C.2.2.4花序枯萎期 50%的植株花序枯萎的日期 c.2.2.5枯黄期 50%的植株枯黄的日期 c.2.2.6花序观赏期 从初花期到花序枯萎期的天数 绿色期 C.2.2.7 在正常养护管理条件下测定品种从50%的植株荫芽到50%的植株枯黄的持续天数,单位为天(d). 采用目测法估计 c.2.2.8越冬(夏)率 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和区域试验时.在越冬(夏)前后分别计数全部小区中植株总数和萌芽数;进行生 产试验时,选择有代表性的样地3处,每处15nm=一20m',在越冬(夏)前后分别计数样地中植株总数和 萌芽数,计算越冬(夏)率 越冬(夏)率=小区或样地内萌芽数/小区或样地内植株总数×100% c3形态特征观测记载 C3.1形态特征观测记载项目 观赏草形态特征观测记载项目见表C.2 16
GB/T30395一2013 表C.2观赏草形态特征观测记载表 试验地点: 草种名称: 试验年份 观测人 株高 冠幅 生长速度 花序长度 小区编号 品种名称 花序数 cmm cm cm C.3.2形态特征观测记载说明 C.3.2.1株高 盛花期时,在每小区随机取10株,测量从地面至植株最高部位(芒除外)的绝对高度 所有样株绝 对高度的平均值为株高,单位为厘米(em). C.3.2.2冠幅 测得每株样株测量株高用的样株)冠幅大小后,其平均值为冠幅,单位为厘米(em) C3.2.3生长速度 从种植到盖度达到80%所需的天数,单位为天(d) c.3.2.4花序数 计数每株样株(测量株高用的样株)的花序个数后,其平均值为花序个数 C.3.2.5花序长度 测得每株样株(测量株高用的样株)花序长度后,其平均值为花序长度,单位为厘米(cm). 17
GB/T30395一2013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草坪草质量评价方法 D.1草坪草质量评价 D.1.1密度 在每小区内随机选择3个10cmX10cm的样方,分别计数各样方内植株个体或分孽(枝)的数量 计算小区密度,单位为分(枝)条数每平方厘米 同品种、不同小区密度的平均值为该试验品种的密 度 密度指标共分5级,采用9分制评分 分级及评分标准见表D.1 表D.1草坪草密度分级表 评分标准 等级 评分 分嘴(枝)条数/em 98 >3.5 6 2.6一3.4 45 1.62.5 2 0.6l1.5 <0.5 D.1.2均一性 均一性是指整个草坪的外貌均匀程度,是草坪密度,颜色,质地,整齐性等差异程度的综合反映 采 用目测打分法,分级及评价标准见表D.2 表D.2草坪草均一性分级表 等级 说明 评分 评分标准 9- 8 草坪的密度,颜色、质地、整齐性差异极小 很均匀 6 -7 均匀 草坪的密度、颜色、质地、整齐性差异不明显 4~5 较均匀 草坪的密度、颜色、质地、整齐性略有差异 草坪的密度、颜色,质地、整齐性差异较大 23 不均匀 极不均匀 草坪的密度、颜色、质地、整齐性差异很大 D.1.3色泽 采用目测打分法,分级及评分标准见表D.3 18
GB/T30395一2013 表D.3草坪草色泽分级表 等级 评分 评分标准 墨绿 深绿 67 绿 45 23 浅绿 黄绿 D.1.4质地 在每个小区内随机选取30片以上(含30片)叶片,测量叶片最宽处的宽度,求平均值,单位为毫米 mm) 分级及评分标准见表D.4 表D.4草坪草质地分级表 评分标准 评分 等级 mm 98 3 67 34 4.15 23 5.l6 6 D.1.5草坪弹性 用于足球场的草坪草,应测定该项目 以草坪回弹性作为草坪弹性的间接表示指标 参考国际足 球联合会的标准,将足球从3m高自由下落目测或用摄像机记录第一次回弹的高度,然后计算回弹, 重复6次,求平均值 分级及评分标准见表D.5. 表D.5草坪弹性分级表 评分标准 等级 评分 9 8 2050 67 1719,51一53 45 14~16,5456 2~3 l11~13,57~59 10.60 D.1.6绿色期 草坪绿色期用天数表示,采用目测法估计 在正常养护管理条件下测定品种从50%的植株返青变 19
GB/T30395一2013 绿到50%的植株枯黄的持续天数 D.1.7抗旱性 在自然干旱季节测定试验品种的抗旱性能 采用目测打分法,分级及评分标准见表D.6 表D.6草坪草抗旱性分级表 等级 评分 评分标准 98 较强 6" 中等 45 23 较驹 弱 D.1.8耐热性 越夏率数据可体现试验品种的耐热性 分级及评分标准见表D.7 表D.7草坪草耐热性分级表 评分标准越夏率 等级 评分 % 8 9 >90 67 75一90 45 50~74 23 3049 30 D.1.9抗寒性 越冬率数据可体现试验品种的抗寒性 分级及评分标准见表D.8 表D.8草坪草抗寒性分级表 评分标准(越冬率》 等级 评分 % 90 759o 45 5074 2~3 30~49 <30 心
GB/T30395一2013 D.1.10抗病性 病害发生较严重的季节草坪草病害发生情况 采用目测打分法,分级及评分标准见表D.9. 表D.9草坪草抗病性分级表 等级 评分 评分标准 8 高抗 9 ' 7 中抗 45 低感 2一3 中感 高感 D.1.11抗虫性 虫害发生较严重的季节草坪草的虫害发生情况 采用目测打分法,分级及评分标准见表D.10. 表D.10草坪草抗虫性分级表 等级 评分 评分标准 -8 9~ 高抗e 67 中抗 4~5 低感 23 中感 高感 D.1.12杂草危害程度 正常管理条件下,在杂草发生较严重的季节目测草坪草的受危害情况,以杂草盖度评价试验品种的 抗杂草侵占能力 分级及评分标准见表D.11 杂草危害程度分级表 表D.11 评分标准(杂草盖度 等级 评分 98 <10 67 1024 了 5 25~39 2一3 40一75 75 D.1.13成坪速度 比较参试品种与对照品种从建坪到草坪盖度达到85%的天数 分级及评分标准见表D.12 21
GB/T30395一2013 表D.12成坪速度分级表 等级 评分标准 评分 明显快于对照品种 89 快于对照品种 6 45 与对照品种一样 23 劣于对照品种 明显劣于对照品种 D.2草坪草质量综合评价 将各单项质量评价指标得分对应评分时的月份填人表D.13 打分次数多于1次的评价指标其最 终评分为各次得分的平均值 各单项质量评价指标评分的平均分为总评分 表D.13草坪草质量综合评价表 观测人 试验地点 试验年份 品种名称 测定时间 评价指标 评分 1月 3月 4月 5月 6月 8月 9月 10月11月12月 密度 均一性 色泽 地 质 弹 性 绿色期 抗旱性 耐热性 抗寒性 抗病性 抗虫性 杂草危害程度 成坪速度 中( 总评 优 良( 差 家 注:总评中的优、良、中,差、劣分别对应总评分8分9分、6分7分、4分5分、2分3分和1分 22
GB/T30395一2013 附 录 E 规范性附录 观赏草质量评价方法 E.1观赏草抗性评价方法 E.1.1观赏草抗性评价 评价指标包括抗旱性、耐热性、抗寒性、抗病性、抗虫性等 评价方法同D.1.7~D.1.11 E.1.2观赏草抗性综合评价 将各单项抗性评价指标得分对应评分时的月份填人表E.1 打分次数多于1次的评价指标其最终 评分为各次得分的平均值 各单项抗性评价指标评分的平均分为总评分 表E.1观赏草抗性综合评价表 试验地点: 品种名称: 试验年份: 观测人: 测定时间 评价指标 评分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0月11月12月 抗早性 耐热性 抗寒性 抗病性 抗虫性 总评 良()中()差()劣 优 注:总评中的优、良、中,差、劣分别对应总评分8分9分,6分7分、4分一5分,2分3分和1分 E.2观赏草观赏性评价方法 E.2.1观赏草观赏性评价 E.2.1.1叶形 指叶形观赏价值,采用目测打分法,分级及评分标准见表E.2 表E.2观赏草叶形分级表 评分标准 等级 评分 观赏性高 67 观赏性较高 观赏性 般 观赏性较差 2 观赏性差 23
GB/T30395一2013 E.2.1.2叶色 指叶色观赏价值,采用目测打分法,分级及评分标准见表E.3 表E.3观赏草叶色分级表 等级 评分 评分标准 89 叶色美观 67 叶色较美观 4一5 叶色较一般 叶色较差 23 叶色差 E.2.1.3花序美感 指花序形状的观赏价值,采用目测打分法,分级及评分标准见表E.4 表E.4观赏草花序美感分级表 等级 评分 评分标准 8一9 较好 67 45 -般 23 较差 差 E.2.1.4花序颜色 指花序醒目与艳丽程度,采用目测打分法,分级及评分标准见表E.5 表E.5观赏草花序颜色分级表 等级 评分 评分标准 8一9 色泽美丽 色泽较美丽 67 色泽一般 色泽较差 色泽差 无花序 E.2.1.5花序长度 比较参试品种与对照品种的花序长度,分级及评分标准见表E.6 24
GB/T30395一2013 表E.6观赏草花序长度分级表 等级 评分 评分标准 89 明显长于对照品种 67 长于对照品种 45 与对照品种一样 23 短于对照品种 明显短于对照品种 E.2.1.6每株花序数 采用目测打分法,分级及评分标准见表E.,7 表E.7观赏草每株花序数分级表 等级 评分 评分标准 89 多且很美 67 多且美 N 5 适中 23 略少 少 花序观赏期 E.2.1.7 比较参试品种与对照品种的花序观赏期长短,分级及评分标准见表E.8 表E.8观赏草花序观赏期分级表 等级 评分 评分标准 89 明显长于对照品种 7 6' 长于对照品种 45 与对照品种一样 2一3 短于对照品种 明显短于对照品种 E.2.1.8绿色期 根据绿色期天数评分,分级及评分标准见表E.9. 表E.9观赏草绿色期分级表 等级 评分 评分标准 300天以上 89 260300天 25
GB/T30395一2013 表E.9(续》 等级 评分 评分标准 45 220~259天 23 180219天 180天以下 E.2.1.9生长速度 比较参试品种与对照品种的生长速度快慢,分级及评分标准见表E.10 表E.10观赏草生长速度分级表 等级 评分 评分标准 8g 明显快于对照品种 快于对照品种 67 样 45 与对照品种 23 慢于对照品种 明显慢于对照品种 E.2.2观赏草观赏性综合评价 将各单项观赏性评价指标得分对应评分时的月份填人表E.11 打分次数多于1次的评价指标其 最终评分为各次得分的平均值 各单项观赏性评价指标评分的平均分为总评分 表E.11观赏草观赏性综合评价表 试验地点 品种名称: 试验年份 观测人 测定时间 评分 评价指标 1月 2月 3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0月 12月 形 叶 叶 色 花序美感 花序颜色 花序长度 花序数 花序观赏期 绿色期 生长速度 总评 优 良( 中差( 劣( 注:总评分中的优、良、中、差、劣分别对应8分一9分.6分一7分、4分一5分2分一3分和1分 26

草品种审定技术规程GB/T30395-2013解析

草是一类重要的植物资源,在农牧业生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草品种的审定,则是保障草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目前,国家已经制订了一系列的草品种审定技术规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GB/T30395-2013标准。

草品种审定的意义

草品种审定是对草种质资源进行鉴定和认证的过程,其主要目的在于评价草种的经济特性、适应性和稳定性等方面的表现,以确保该草种品种纯度、稳定性、一致性以及遗传纯度等指标达到规定的要求,进而促进我国草业的可持续发展。

草品种审定技术规程

草品种审定技术规程是指对草品种审定所需的技术要求和评价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以便于实施和监督。目前,国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技术规程,如牧草(禾本科)属、竹属草种、豆科牧草等品种的审定技术规程。

GB/T30395-2013标准

GB/T30395-2013标准是我国对草品种审定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文件之一,它规定了草种鉴定、品种描述、品种名称、品种纯度、品种稳定性、品种一致性、遗传纯度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和测定方法。此外,该标准还对草品种的申请、审查和批准等环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以确保草品种审定工作的公正、公平、科学和规范。

结语

草品种审定技术规程和GB/T30395-2013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为保障我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和技术支撑。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草品种审定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公正性,更好地促进草业的发展。

和草品种审定技术规程类似的标准

牛冷冻精液包装、标签、贮存和运输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牛冷冻精液包装、标签、贮存和运输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牛冷冻精液包装、标签、贮存和运输的编号:GB/T30396-2013。牛冷冻精液包装、标签、贮存和运输共有8页,发布于2014-07-162013年第27号公告
搬家服务规范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搬家服务规范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搬家服务规范的编号:GB/T30351-2013。搬家服务规范共有6页,发布于2014-07-012013年第27号公告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