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35655-2017

化学分析方法验证确认和内部质量控制实施指南色谱分析

Guidelineforverificationandvalidationofchemicalanalysismethodandinternalqualitycontrol—Chromatography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化学分析方法验证确认和内部质量控制实施指南色谱分析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化学分析方法验证确认和内部质量控制实施指南色谱分析的编号:GB/T35655-2017。化学分析方法验证确认和内部质量控制实施指南色谱分析共有73页,发布于2018-07-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A00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03.120.10
  • 实施日期2018-07-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73页
  • 文件大小4.71M

以图片形式预览化学分析方法验证确认和内部质量控制实施指南色谱分析

化学分析方法验证确认和内部质量控制实施指南色谱分析


国家标准 GB/T35655一2017 化学分析方法验证确认和内部质量控制 实施指南色谱分析 Guidelineforverifcationandvalidationfchemiealanalsismethodandinternal qualitycontrl-Chromatvgrapny 2017-12-29发布 2018-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利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疙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35655一2017 前 言 本标准为化学分析实验室检测方法验证确认和内部质量控制系列标准之一 该系列标准包括以下 标准 GB/T32464化学分析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利用控制图核查分析系统 GB/T32465化学分析方法验证确认和内部质量控制要求; GB/T32467化学分析方法验证确认和内部质量控制术语和定义 GB/T33464化学分析标准操作程序编写与使用指南; GB/T35656化学分析方法验证确认和内部质量控制实施指南报告定性结果的方法; GB/T35657化学分析方法验证确认和内部质量控制实施指南基于样品消解的金属组分 分析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质量监督重点产品检验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74)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院、中检华纳(北京)质量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中检 联盟(北京)质检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院、广东省东莞市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北京颖泰嘉和分析技术有限公司、四川理工学院、江苏联化科技有限公司、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成都宏亿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郑卫东、范志刚,黄瑛,余晓琴、张丽、付大友、谭文渊、林红,王俊芳,何雪芬、 赖毅东、李红霞、温华珍、程晓宏、李万清
GB/35655一2017 化学分析方法验证确认和内部质量控制 实施指南色谱分析 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基于色谱分析的方法验证确认和建立实施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体系的指南,包括总 则,方法验证确认技术,检测过程质量控制和分析系统核查 本标准适用于基于色谱分析的方法验证确认和建立实施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体系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379.1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第1部分:总则与定义 GB/T6379.42006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第4部分;确定标准测量方 法正确的基本方法 GB/T6379.6-2009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第6部分;准确度值的实际 应用 GB/T100922009数据的统计处理和解释测试结果的多重比较 GB/T14666分析化学术语 标准样品工作导则(2)标准样品定值的一般原则和统计方法 GB/T15000.3 GB17378.2-2007海洋监测规范第2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 GB/T1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GB 22554一2010基于标准样品的线性校准 GB 27407实验室质量控制利用统计质量保证和控制图技术评价分析测量系统的性能 GB 27411一2012检测实验室中常用不确定度评定方法与表示 GB/T32464一2015化学分析方法验证确认和内部质量控制利用控制图核查分析系统 GB 32465一2015 化学分析方法验证确认和内部质量控制要求 GB/T32467化学分析方法验证确认和内部质量控制术语及定义 GB/T33464化学分析标准操作程序编写与使用指南 JF1059.1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1sG11843-1检测能力;术语和定义(Capabilityofdetection一Part1;Termsanddefinitions) 分析测量中回收率信息应用一致性指南[IUPAcHarmonisedGuidehnesfortheUseofRecover lnformationinAnalyticalMeasurementIUPACTechnical 术语和定义 GB/T6379.1,GB/Tl4666,GB/T19000,GB/T32467和ISsOl1843-1中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 于本文件
GB/T35655一2017 总则 4.1实验室应按照GB/T32465一2015第4章的要求选用方法 42实验室应按照GB;/T32465一2015第5章的要求,明确对选用的方法采取验证还是确认以及验证 确认的具体性能指标 4.3实验室完成方法验证或确认后,应利用方法验证或确认得到的性能指标参数,按照GB/T33464 的要求,编制标准操作程序(standardoperationprocedures,sOP),并满足GB/T32465-2015第8章 的要求 实验室应按照GB/T324652015第9章的要求建立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实施检测过程质量控制 和分析系统核查 4.5实验室应按照GB/T32464一2015,GB/T27407规定的方法建立控制图,监控分析系统 5 方法验证确认技术 5.1分析系统适应性 5.1.1分析系统适应性的内容 实验室应从三方面考察方法分析系统适应性,包括;方法所要求的相关条件、分析的样品范围、分析 的目标组分范围和目标组分含量范围 5.1.2确定方法所要求的环境条件 实验室应识别检测方法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包括样品保管与处置、仪器设备、标准物质或标准溶液、 试剂药品等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应给出满足环境条件要求的方法,并在sOP中作出规定,包括所需环 境条件、满足环境条件要求的手段、监测环境条件的方案、环境条件监测记录的要求等 5.1.3确定方法所要求的仪器条件 实验室应识别检测方法要求的仪器条件 可根据GB/T32465-2015附录A的要求和调整方法 适当调整仪器参数获得最佳的仪器性能 实验室应比较方法要求的仪器条件与通过验证或确认获得的仪器参数有无差异 如果有差异,实 验室应评估这种差异对检测结果准确度的影响 实验室应在sOP中说明方法要求的仪器条件与通过验证或确认获得的仪器参数存在的差异 5.1.4确定适合分析样品范围和目标组分范围 当有关组织已经对范围进行了确认,发布了有关范围的参数,明确了样品范围和目标组分范围时 实验室应进行验证;当有关组织没有相关的确认结果,未给出样品范围和目标组分范围时,实验室应进 行确认 如果方法文本中给出的分析样品范围和目标组分范围较为宽广,在此情况下,实验室应结合自身的 工作,选择一个合适的范围加以验证或确认 注:当分析样品范围和目标组分范围较为宽广时,可以将分析样品范围和目标组分范围按照性质和检测特点进行 -个合理的分类,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和目标组分进行验证或确认 5.1.5目标组分含量范围的确定 实验室按5.1.4中确定的目标组分范围,进一步确定方法能准确检测的含量范围 目标组分含量
GB/35655一2017 范围可结合考察线性性能指标一并进行 5.2选择性 5.2.1实验室通常使用的空白包括样品空白,试剂空白、标准溶液空白 5.2.2应检测上述空白,观察色谱出峰情况,确定是否存在干扰 也可以在空白中通过添加目标组分 或潜在的干扰物,确定是否存在干扰 如发现干扰,应从检测程序上查找干扰的原因 可采取优化仪器条件、改变色谐条件,改变前处 5.2.3 理、重新确定监测离子等措施来消除干扰 5.2.4对不能消除的干扰,实验室应考虑作为固定的偏倚,用于校正检测结果;或者作出方法不能准确 检测某些组分的判断 5.2.5实验室应在sOP中详细描述干扰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5.3稳定性 5.3.1稳定性考察的范围 应考察标准储备液、样品、样品处理液的稳定性 5.3.2考察周期设定 实验室应确定标准储备液、样品、样品处理液的稳定性考察周期,方法如下 根据标准物质的性质(如降解,分解等)确定标准储备液的稳定性考察周期 一般情况下,标 a 准储备液的稳定性考察周期为4周,检测时间间隔为1、2、4周 确定样品稳定性考察周期 一般情况下,样品的稳定性考察周期为12周 特殊情况下,如法 律法规和权威机构有规定,要求的样品存放周期更长 检测时间间隔为1,2、4、12周 确定样品处理液的稳定性考察周期 有的情况下,可能及时检测的结果跟放置一段时间后的 检测结果差异很大 实验室应确定样品处理液稳定性,以获得其合理的停放时间 间隔周期 由实验室根据样品情况规定 确定检测对象的分析时间间隔 实验室可根据自身情况并结合分析对象的特点和有关法律法 规要求来确定 5.3.3试样的准备 用于考察稳定性试样的制备应满足下列要求 a 在一20C、4C,20C三种保存条件,分别保存标准储备液、样品处理液和样品 b 试样的浓度应位于校准曲线工作范围中部,以获得可靠的检测结果 当样品处理液不在校准 曲线工作范围的中部浓度点时,应通过增加或减少样品量、浓缩或稀释处理液来调整试样的浓 度值 确定每个处理中所需样本份数 确定方法参见GBT 10092-2009附录A的规定 用公式 -十1(式中;n为每个处理的重复检测次数;为要求的最小自由度,为处理个数)计算 n 万" 每个处理重复检测的次数n 一般情况下,自由度应不小于15 假定检测4个时间间隔(4个 处理),那么每个时间间隔的重复检测次数不低于5次,试样的总份数不低于20份 5.3.4考察程序 应考察标准储备液、样品、样品处理液的稳定性,步骤如下 按照GB/T10092提供的方法进行试验设计和结果评价 a
GB/T35655一2017 注:如果多重比较的结果表明,在检测周期内,各组检测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则可以得出在设定的周期内,检测对 象稳定的结论;反之,在设定的周期内检测对象不稳定 b 评价结果表明样品、样品处理液和标准储备液的稳定性与保存方法和保存条件有关时,实验室 应按规定的要求提供保存条件,以获得最长的保存期 当实验室能确定造成样品、样品处理液和标准储备液不稳定的原因,不是标准物质和样品本 身,而是仪器设备的性能,环境或其他原因引起时,实验室应正确分析查找原因,并寻找改进的 措施 5.4耐用性 5.4.1概述 实验室应模拟影响检测结果准确度且在检测过程中又不能刻意有效控制的一些微小因素在实际检 测过程中的变化,以确定这些微小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程度 在实际模拟过程中,人为地对这些微小 因素做出改变,从而确定这些微小因素的改变对检测结果准确度的影响 通过耐用性试验,可发现对检测结果有较大影响的微小因素,这些因素需在检测过程中加以控制 5.4.2耐用性试验方案 用于考察方法的耐用性的试验方案有3种,第1种方案可考察7个微小因素,第2种方案可考察 1个微小因素,第3种方案可考察15个微小因素 采用第1种方案只需完成8组检测即可,推荐实验 室优先使用 5.4.3试验设计 实验室应仔细分析影响检测结果准确度且在检测过程中又不能刻意有效控制的一些微小因素,从 中选择7个因素作为考察对象 如果考察的因素多于7个,可设计多个方案;相反,可能考察的因素不 到7个,例如只考察6个因素,则最后一个因素可以设为常量而不必考察,但列为常量的因素也应纳人 后续计算和统计 5.4.4结果分析和评价 实验室应对结果进行分析和统计 通过耐用性试验,可得到对检测结果有较大影响的微小因素的信息,但是还不能获得在实际检测中 这些微小因素影响准确度的详细情况 实验室还应采用实物标样或者添加标准物质到样品中,设计试 验方案进行考察,以进一步确认日常检测的最佳条件 5.5线性及校准 5.5.1确定线性范围 应按下列要求确定方法的线性范围 当方法文本中给出了方法的线性范围时,实验室应直接使用 当方法文本中未给出方法的线 a 性范围时,实验室应考察方法的线性范围 如果在实际的检测工作中不需要方法更宽的线性 范围时,实验室只需给出方法线性范围大于检测所需范围的结论 b 如果响应信号与浓度存在线性相关关系,那么样品处理液中浓度增加或减少到某一个值时,浓 度与响应信号将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从检出限到不成线性相关的最高浓度点的范围为方法 的线性范围 在微量分析中,相关系数,不小于0.997,则校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合格 然而,此处判断的合格
GB/35655一2017 是对方法的线性范围考察合格,所得校准曲线还不能用于检测赋值 d 当存在基质效应时,应用试剂空白或样品空白来考察方法的线性范围 5.5.2确定工作范围 应根据考察的线性范围结果,确定校准曲线的工作范围 应按照GB/T32465一2015中7.6.1的要 求,结合检测目标组分在样品中常见含量范围来确定 校准曲线工作范围内至少设置6个标准溶液浓 度点(包含0点),0点以后的第一个低浓度点应高于定量限,尽可能等距离或等比例布点 5.5.3校准曲线的线性性能评价 实验室应按照GB/T22554一2010提供的方法实施校准曲线线性性能评价 通过校准曲线线性性能评价,确认校准曲线的剩余标准偏差满足常数剩余标准偏差的假设,还是比 例剩余标准偏差的假设,并得出正确拟合校准曲线的方法 通过校准曲线线性性能评价,获得三个信息;一是校准曲线各点的最佳浓度;二是剩余标准偏差为 常数还是与浓度成比例关系;三是正确拟合校准曲线的方法 实验室应利用这三个重要信息,在sOP 中作出严格规定,并运用到日常检测工作中 5.5.4校准曲线检验 校准曲线的检验方法和步骤如下 按5.5.3对校准曲线线性性能考察的结果,确定校准曲线中标准溶液点的个数和浓度,使用确 定的仪器条件检测标准溶液,得到信号响应值 以信号响应值对应的浓度值作图,得到校准 曲线 b 按照GB17378.2一2007中6.1.1.2的步骤检验校准曲线,包括标准系列各点测定值的检验和 检验直线是否通过原点 如果要求校准曲线通过原点,则应进行校准曲线是否通过原点的检验 如果检验结果证明校 准曲线没有通过原点,则应重新制作校准曲线,重新检验 5.5.5校准曲线的有效性检查 校准曲线使用一段时间后,测量系统漂移或变化可能导致校准曲线失效,不能用于检测赋值 实验 室应根据5.5.3识别的结果,按GB/T22554一2010中7.5.1的规定进行评估校准曲线的有效性 5.5.6基质效应 基质的存在可能会提高或降低仪器对目标组分的响应信号 实验室应按下列方法和步骤来评价、 消除或降低基质效应 评价基质效应的常用方法有柱后注射法、提取后添加法、相对响应值法、校准曲线测定法等 实验室可从以上方法中选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来评价方法的基质效应 b 校准曲线测定法的评价以样品空白、试剂空白和标准溶液空白为基体,分别制作校准曲线,用 检验法比较校准曲线之间的斜率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如果有显著性差异,则表明存在基质 效应;反之,则不存在基质效应 制作校准曲线的过程中应保持各浓度点应一致 通过评价,如不存在基质效应,可用溶剂或试剂直接配制标准溶液,制作校准曲线 d 如果存在基质效应,则需要采取措施 如空白基质匹配校正法、内标法、同位素内标法、优化色 谐或质谱条件,改进净化方法、采取最适用的进样方法,添加分析物保护剂、标准加人法等 注1:通常,与样品相同的基质较难获得,因此,有条件的实验室可评价代表基质用于检测,以消除或降低基质效应 判断代表基质与样品基质是否一致的方法有很多,通常,代表基质选用的标准是使其校准曲线的斜率与基质
GB/T35655一2017 匹配校准法的斜率相一致 注2:附录A提供了校准曲线线性评价示例 5.6回收率 5.6.1实验室宜按照《分析测量中回收率信息应用一致性指南》的要求对回收率进行评估 如果在检测过程中出现诸如样品基质,样品处理方法,试剂药品和仪器配件等变化应考察这些 5.6.2 变化对回收率的影响,重新确定方法在改变了条件下的平均回收率及回收率范围 5.6.3回收率分为替代物回收率和原有分析物回收率两种 多数情况下,这两种回收率会有差异 如 果可能的情况下,应在考察替代物回收率的同时考察原有分析物回收率,并确定两种回收率之间的差 异,便于在日常检测工作中正确应用 5.6.4实验室应对回收率进行检验 如果回收率与100%有显著性差异,则应使用回收率校正检测结 果并在sOP中规定 但是出现GB/T32645一2015中7.10.5的情况,可不用回收率校正 注,附录B提供了回收率显著性评价示例 5.7 检出限和定量限 5.7.1总则 方法文本中给出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只是实验室的一个参考,应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验室现有条件考 察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 有些情况下,检出限和定量限会随着基质的差异表现出检测对象基质差异很大或完全不同,需要独 立评估其检出限和定量限 注:通常方法的线性范围下限为检出限 5.7.2检出限的表达 检出限的计算和表达方法较多,包括空白检测结果标准偏差的倍数、信噪比法,逐步稀释法、仪 5.7.2.1 器灵敏度法、方法分辨率法、检测能力计算法等 本标准推荐用计算检测能力的结果和使用逐步稀释法 得到的结果表达检出限 IsO11843-2中给出了计算检测能力的方法,实验室可参照应用 5.7.2.2逐步稀释法计算检出限按下列步骤操作 a 实验室应结合方法的具体情况对检出限作出预测,以此作为参照,在空白基质中添加低浓度组 分,进行样品处理,得到包含检出限在内的系列低浓度的处理液 对上述系列处理液进行松测,得到相应的图谱信息.解新开定性判定 b 能准确定性的最小信号所对应的浓度(或量)可表达为检出限 c 5.7.3定量限的表达 在标准所限定的分析领域,推荐使用检测在基体中添加低浓度的分析物,对结果的平均值进行正确 度评价,满足正确度要求的结果作为方法的定量限 具体步骤如下: 空白基质中添加已知浓度的目标组分,得到检出限以上系列低浓度的检测样品,每个浓度点各 a 独立重复准备6个以上 检测上述样品,得到响应信号(如峰面积、峰高等)值并转换为相应的浓度(或量》. b 按5.8.4的要求,将上述各浓度点得到的检测结果平均值与接受参考值进行正确度评估 正确 c 度满足要求的最小检测结果可表达为定量限 注:附录C提供了检出限和定量限评价示例 5.8正确度 5.8.1实验室可以通过分析有证参考物质、方法比对、分析具有溯源性的参考物质和参加能力验证计
GB/35655一2017 划来获得正确度的结果,同时还可以结合回收率的考察结果评价正确度 5.8.2如果方法文本给出了方法的偏倚,实验室应验证此偏倚是否存在 5.8.3实验室偏倚包含了方法的偏倚,所以有时候实验室偏倚和方法偏倚不能分解 5.8.4评价检测结果正确度的方法可以是以下一种或几种方法的组合,方法如下 结果经回收率校正后的平均质量分数与接受参考值之间的偏差不能超过GB/T32465一2015 表1的要求 b 当分析方法的精密度已知时,在n次重复测量的精密度符合要求的情况下,测量结果的平均 值与接受参考值4,绝对差(实验室偏倚),即y一A不应超过95%的概率水平下的临界 差 临界差的表达式由GB/T6379.6一2009中4.2.3给出 CD= (2.8oR)'-(2.8a,° 回 式中: 重复性条件下的测量次数; 再现性条件下方法总体标准偏差; GR 重复性条件下方法总体标准偏差 o, 注,实际情况中,多数情况下总体标准偏差是未知的,精密度的估计值通过从总体中抽取少量样本通过协同实验来 进行估计并替代,此时.口符号用代替 当分析方法的精密度已知时,在n次重复测量结果的精密度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假定置信概率 为95%,偏倚的置信区间应包含0 实验室偏倚的置信区间的表达式由GB/T6379.4一2006 中5.5.2给出,表达式见式(2)式(4) 一A.口,<4<十A.d. -了一 Mol 1.96 Aw 元 式中: 实验室偏倚; 实验室偏倚的估计值; -n个测试结果的平均数 y 接受参考值; 从o A 统计量 重复性条件下总体标准偏差 o 若o,未知,则用其估计值s,代替 在设定的置信概率下,若置信区间包含0,则实验室不存在偏倚;反之则存在偏倚 当实验室能够通过采用标准物质,参加能力验证计划,与权威方法进行比对,得到方法的标准 d 偏差sD,可用s作为a,的无偏估计 此时可按GB/T27411一2012中5.2给出的方法,评估 实验室偏倚 表达式见式(5): (5 A|<2s 式中: 偏倚估计值 标准偏差 SD 若式(5)成立,则认为不存在偏倚;反之,则认为存在偏倚 其中4、,sD可在采用标准物质、能 力验证和权威方法验证或确认的三种情况下获得 当实验室对标准物质进行重复测量时,ll、sD由式6),式(7)给出
GB/T35655一2017 lA|一一RQy V+ SD= 式中 重复测量结果的平均值; -测量标准物质时得到的标准偏差; SD 实验室间的标准偏差; S -实验室的标准偏差,由n次重复测量获得; 重复两量次数傲;的不确定度小于0an 当实验室采用权威方法和验证或确认方法进行重复检测时,ll、sp由式(8),式(9)给出 V (4, /i+ ,SD 式中 采用权威方法的测量结果; 验证或确认方法的测量结果; y 第i次测量结果,i=l,2,3 ”71; 标准偏差; SD 实验室间的标准偏差; S1 ? 与y,差值的标准差 4 测量次数,使 的不确定度小于0.2sR 当实验室采用能力验证结果时.l4l、s由式(10),式(11)给出 y A= .(10 式中: y 能力验证给出的公议值; 实验室给出的测量结果; y y,与y差值的次数 公 SD三 -、/+ 式中 使用权威方法测量时得到的标准偏差; S 实验室间的标准偏差; s s4. y,与y差值的标准差 注:附录D提供了正确度评价示例 5.9精密度 5.9.1实验室首先根据5.5.3的评价结果确认标准偏差与浓度之间的关系
GB/35655一2017 5.9.2重复检测结果为.ri,rg,,r,,平均值和标准偏差由式(12)和式(13)给出: 十 十r十 12 13 *也 重复检测结果的平均值; 工 重复检测结果,i=1,2,n; 重复检测次数 n 重复检测结果的标准偏差 5.9.3如果标准偏差为常数,则在工作范围内选一浓度点,分别在重复性条件和再现性条件下进行多 次独立重复检测,利用检测结果按式(12)、式(13)计算标准偏差 如果标准偏差与浓度成比例关系,则在工作范围内选择适当的点(高、中,低浓度点),分别在重 5.9.4 复性条件和再现性条件下进行多次独立重复检测(次数规定),利用检测结果按式(12),式(13)计算各浓 座点的标准偏差 如果有可能,实脸室应对标准编差和浓度的美系进行报合 也可换算成相对标准铺 差后,考察其关系 5.9.5 -般情况下,重复性限为r=3s,,再现性限R=3sR" 5.9.6可采用以下方法评价精密度: 1-0.slee 将使用Horwita方程计算的结果用于评价精密度 Horwita方程CV=2" "式中;C为质 量分数,以10的幕次表示 在重复性条件下,实验室内的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通常在 Horwita方程计算结果的1/22/3之间 在再现性条件下,实验室内再现性相对标准偏差通 常不应大于Horwita方程计算的结果 b 当方法文本给出了精密度时,可以使用卡平方检验法,评价实验室通过5.9.3或5.9.4得到的 精密度与方法文本给出的精密度间的差异 见式(14). (N一1)s? X2 X.,( (14 式中: X 卡平方统计量; x-.() 自由度为(一=n一1)的X分布1一a分位数; 实验室标准偏差; 方法文本给出的标准偏差; 重复测量次数 当X'X-,(f),在a显著性水平下,实验室精密度,与方法文本给出的标准偏差口有显著性 差异 注,附录E提供了精密度评价示例 5.10测量不确定度 5.10.1应针对每一个检测方法编制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作业指导书,用于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5.10.2按照作业指导书的要求评定测量不确定度 5.10.3实验室应建立重复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程序及测量不确定度运用到质量控制中的方法
GB/T35655一2017 5.10.4在方法确认中获得了方法性能指标,且测量过程受控,可采用精密度法、线性拟合法、控制图 法、经验模型法及GUMguide totheexpressionofuncertaintyinmearsurement)法评定方法的测量不 确定度 实验室可按照GB/T27411一2012和JF1059.1给出的方法评定测量不确定度 注:附录F给出了精密度法、线性拟合法、控制图法,GUM法4种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示例 检测过程质量控制 6 6.1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应满足GB/T32465一2015第9章的要求 6.2对于每批分析样品,应附带检测1个试剂空白(或阴性样品、1个加标回收(或已知值)样品、1个 样品独立重复检测,并对这些样品的检测结果进行判断 假定样品检测结果分别为.r,和z!,应使误差 Ir1一ra|<重复性限r,回收率在方法验证或确认阶段得到的平均回收率估计范围内,才认为样品 的检测结果是可靠的 如果SOP规定要使用回收率校正检测结果,还应按照sOP的规定使用回收率 进行结果校正 实验室检测报告的审核人员应从上述规定的几个方面,核查质量控制结果是否满足 要求 6.3检测单个样品也应附带空白(或阴性样品加标回收(或已知值样品)、重复样品 除非实验室有 另外的可代替方法,并经过证明能满足质量控制的要求 6.4GB/T32465一2015中9,4对样品组批的原则和数量做了要求,实验室应遵循 本标准规定,在检 测最初阶段,可把加人空白或阴性样品、加标回收(或已知值样品,重复样品检测的间隔定为20个 如果一批样品不足20个也应带上空白(或阴性样品,加标回收(或已知值样品)、重复样品一同检测 运行一段时期后,如果分析系统核查结果表明系统稳定,可延长附带空白或阴性样品),加标回收(或已 知值样品,重复样品的间隔,比如将间隔加大为25个 相反如果分析系统核查表明,系统不稳定,则 应减少样品批量 6.5检测中,目标组分含量不能超出校准曲线的工作范围,不得任意外推 若样品处理液中目标组分 含量低于检出限,应该采取加大称样量、浓缩样品处理液等措施使其含量落在工作范围内,若这两项措 施不可行,则可报“未检出”及方法检出限;若样品处理液中目标组分含量高于校准曲线工作范围的高 限,应采取减少称样量,稀释样品处理液等措施使其含量落在工作范围内 分析系统核查 7.1总则 7.1.1实验室分析系统核查应满足GB/T32465一2015中9.6的要求 7.1.2分析系统核查分为外部核查和内部核查,外部核查的主要手段为参加能力验证计划、测量审核、 组织实验室间比对,内部核查主要手段为使用控制图核查分析系统 实验室应将两种手段结合起来使 用,缺一不可 7.2参加能力验证或测量审核计划 每年,实验室应制定参加外部机构组织的能力验证计划和测量审核的计划 以此作为核查分析系 统是否正常可靠的手段之一 如果能力验证计划或测量审核的结果是满意的,则证明实验室分析系统 稳定可靠,同时也可以证明实验室人,机、料,法,环可控 但是能力验证计划和测量审核不能代替内部 质量控制措施 7.3组织实验室间比对 7.3.1实验室应通过组织实验室间比对核查分析系统的可靠性,但要考虑参与比对实验室的能力,所 10
GB/35655一2017 以这种方法是有风险的 7.3.2从GB/T10092一2009中选择一个适当的多重比较方法,选择一个以上可靠实验室,将样品分发 给参与比对实验室同时独立重复检测 各实验室的独立重复检测次数,根据式(15)确定 15 大+" 式中 实验室重复检测样品的次数 -自由度,一般要求自由度>15; -参与比对的实验室个数 7.3.3如果没有标准物质或者可靠的质控物质用于实验室间比对,多重比较只能得出参与比对的实验 室检测结果是否一致的结论 所以最好准备实物标样或质控样,在结果分析中,将各实验室检测结果平 均值与接受参考值进行比较,得出检测结果平均值与接受参考值之间是否有显著性差异的结论 显著 性水平a宜选择0.01 虽然这样处理,使得发生统计学第I类错误的概率下降,同时增加了发生第类 错误的风险,但符合实验室间比对原则 7.3.4如果经过7.3.2的比较,所有实验室的检测结果平均值与接受参考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各 实验室的检测结果准确 如果某个实验室的结果与接收参考值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这个实验室的结果 不准确 7.3.5实验室应统一检测要求,保证样品均匀性和稳定性,充分说明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及相 应处理办法 必要时,可事先按照5.4给出的方法,针对影响检测方法准确性的所有可能因素,实施耐 用性试验 必要时,在耐用性试验的基础上安排后续的试验,确认如何控制这些因素,确保检测结果准 确可靠 7.4使用控制图核查分析系统 7.4.1实验室应按照GB/T32464一2015,GB/T27407建立和使用控制图 7.4.2用于质量控制的样品应满足下列要求 实验室使用的质控样应满足GB/T32465一2015中9.6.2的要求 a b S GB/T27407中规定了三种样品,一是质量控制样品(qualitycontro sample),是一种存储完 整、用量充足的稳定和均质化物料,其物理或化学特性与常规样品相同或充分相似,用于长期 监控分析系统的精密度和稳定性 二是核查样品(chv heckstandardsample),是质量控制检测 中附有接受参考值的物料,用来确定分析系统的准确度,该物料为有证标准物质或实验室间比 对赋予接受参考值的物料 三是审核样品(validationauditsample),是一种质量控制样品或 核查样品,用于验证日常质量保证检测中精密度和偏倚的估计值 根据上述定义,用于日常检测质量监控的质量控制样品不一定是附有接受参考值的样品,其值 的估计是在检测过程中,通过剔除离群值之后计算的平均数 而核查样品和审核样品都是附 有接受参考值的样品,这些样品有三个来源,一是有证标准物质,二是通过实验室间比对或能 力验证计划赋予接受参考值的样品,三是具有已知值的单一和纯组分物料或附有通过计算得 到的纯组分的简单重量和容量混合物 上述第三个来源的样品,其基体与检测所涉及的样品基体差异较大,在本标准所涉及的分析方 法范围内,不一定适合作为质量控制、核查和审核样品使用 上述三种样品都要保存在适当的条件下,尤其要注意影响稳定性的因素,例如湿度,如果将样 品保存在不能密封的环境下,可能会使样品水分含量改变,从而导致样品中目标组分含量改 变,样品失效 7.4.3如果没有有证标准物质,或者有证标准物质昂贵,也没有组织能力验证计划得到的样品,实验室 1
GB/T35655一2017 可按下列方法,通过组织实验室间比对或组织协作试验给样品赋值 a 按GB/T15000.3的要求,实施样品定值 GB/T15000.3是一个详细的标准物质定值指导文 件,实验室在质控样品定值工作中,可简化均匀性和稳定性研究程序 b 可通过协同试验的方法,以确定样品的接受参考值 7.4.4建立控制图应满足下列要求: 建立控制图之前,实验室应确认分析系统处于统计受控状态且过程稳定,均值只受随机因素影 a 响 样品的均值与接受参考值之间经过统计学评价没有显著性差异,或者即便存在偏倚,但此 偏倚是可以准确量化的,利用准确量化后的偏倚修正结果平均值后,与接受参考值没有显著性 差异 b GB/T32464一2015及该标准附录E提供了建立控制图详细过程,供实验室参考 7.4.5实验室质量控制部门或质量控制人员,应根据控制图的类型,以盲样的形式,向检验部门或检验 人员定期发送单质控样本或双质控样本 检测完毕后,收集质控样的检测结果,将之绘制于控制图上 按GB/T32464一2015中ll.1.1、l1.1.2的准则进行评定 注附录G给出了检测过程质量控制均值-方差控制图、移动极差控制图、指数加权移动平均值的叠加控制图的建 立和分析示例 12
GB/35655一2017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校准曲线线性评价示例 A.1概述 本附录介绍了NY/T1380《蔬菜、水果中51种农药多残留的测定气相色谱一质谱法》中,确认检测 草莓中毒死婢残留量线性及校准性能的示例 计算依据:GB/T22554一2010,GB17378.2. A.2线性范围的确定 使用色谱纯99.5%(CatalogNumber:46026,Tolerance:士0.5%)毒死蟀配制草莓基质标液,配制 浓度梯度为0.004g/mL,0.05g/mL,0.104g/mlL,0.204g/mL,0.504g/ml、1.004g/mlL2.00"g/mL 4.004g/mL及8.004g/mL样品 使用气相色谱-质谱仪检测,每个浓度点的样品独立重复3次 定量 离子为197、定性离子为314和199 检测结果参见表A.1 表A.1毒死蟀标准溶液浓度梯度及检测数据 毒死卿峰面积/内标物峰面积 浓度(.r, H4g/ml ym3 0,00 0.000 0.000 0.000 0.05 0.0497 0.0507 0.0521 0.0998 0.1017 0.1004 0.10 0.20 0.2011 0,1998 0.1991 0.50 0.5122 0.4993 0.5026 l.00 1.0357 l.0180 1.0320 2.00 2.0279 2.0689 2.0532 4.00 4.1316 4.0720 4.1506 8.00 8.2525 8.3152 8.4181 选取不同范围浓度点进行方程回归 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厂参见表A.2 表A.2不同浓度点的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 浓度 校准直线 回归方程 相关系数r "g/ml 0.051.00 y=1.0294.r一0.0039 0,9999 0.052.00 y=1.0271.r一0.0032 0.9999 0.05~4.00 y=l.030l.r-0.0047 0.9999 0,058.00 y=1.0404.r一0.013" 0.9999 13
GB/T35655一2017 本例中毒死婢浓度达到8.00g/mL时,相关系数为0.9999,表现出良好的线性相关性,满足 GB/T324652015中7.6.2的要求 结论,使用气相色谱-质谱仪检测草莓中毒死蟀的线性范围高于8.004g/mL A.3工作范围的确定 GB2763未规定草莓中毒死婢最大残留限量 而国外各组织对草莓中毒死卿最大残留限量值规定 集中在0.20mg/kg~0.30mg/kg 如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和韩国(KOR)为0.30mg/kg,欧洲 联盟(EU)、美国(USA)和新加坡(sGP)为0.2mg/kg 本附录依据的检测标准中规定样品称样量为 10.0g,萃取剂用量为10.0ml 所以萃取液中毒死卿大致浓度范围为0.204g/ml0.304g/mL 通 常水果中的毒死婢含量存在超标现象因此确定草莓样品中毒死婢含量范围大致为0.10mg/kg 1.00mg/ks 响应信号越接近于回归直线的中心值,所得检测数据误差越小 因此,当样品中浓度范围在 0.10mg/kg1.00nmg/lkg区间时,本检测方法校准直线的工作范围应确定为0.00mg/kg一2.00mg/kg 当实验室已知样品的浓度范围时应调整校准直线的工作范围 A.4校准函数线性检验 A.4.1概述 GB/T22554!一2010第6章给出了标准偏差与浓度成常数和比例关系两种情况下,校准函数成线 性假定的检验方法 在本示例中,检测方法未提供标准偏差与浓度的关系,因此需进行确定,以明确标 准熊差与浓度的关系是常数还是比例关系 校准函数线性检验所需数据参见表A.1 A.4.2数据作图 将实验中获得的0.054g/ml.0,.104g/mL.0.20g/mL.0.504g/ml.l,.004g/mL及2.004g/ml 浓度点数据作图,参见图A.l 2.5- 2.0 1.5- 1.0 0.5 0.0 1.0 2.0 0.5 1.5 浓度/ (4g/mL) 表示第1次重复检测结果;表示第2次重复检测结果;表示第3次重复检测结果 图A.1三次重复测量数据叠加图 14
GB/35655一2017 图A.1中未发现实验期间测量系统存在明显的离群值或异常,初步判定校准函数线性假定成立 通过观察不能确定标准偏差与浓度的关系,故对标准偏差与浓度成常数还是成比例关系进行分别评估 A.4.3常数剩余标准偏差假定下线性校准函数的估计 残差、拟合值由式(A.1)一式(A.7)给出 -斗 A.1 - A.2 发 -上 A.3 一还)(了 一y A.4 r" =y一b A.5 y =abr A.6 e =y 式中: 浓度点数; 第n个浓度点,n=1,2N; 独立重复次数; 所有浓度值的草均值 第n个浓度点的K次测量结果平均值 -所有测量结果的平均值; 6 校准函数的斜率的估计值; 校准函数的截距a的估计值; 拟合值 -残差值 利用表A.3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到如下结果;N=6;K=3; r=0.64171g/ml;y=0.6558;a=一0.0033;b=1.027l; y.、y.、e参见表A.3 表A.3常数剩余标准偏差假定下的拟合值及残差值 残差值《a 浓度值" 拟合值 y "4g/ml e用l e用2 0,05 0.0509 0,048" 0.0016 0.0027 0.,004 0.0023 0.10 0.1006 0.0994 0.0004 0.0010 0.20 0.2000 0.2021 -0.001 0.0023 0.0030 0.50 0.5047 0.5103 0.0020 -0.0109 -0,0076 .0 1.0286 1.0238 0.019 一0.0058 0.0082 2.0 2.050o 2.0509 -0.0230 0.0180 0.0023 15
GB/T35655一2017 残差-拟合值图,参见图A.2和图A.3 0.020- 0.015- 0.010 0.005 0.000 2.0 -0.005 -0.010 一0.015- 拟合似 -0.020 -0.025- 回表示第1次重复检测结果;表示第2次重复检测结果;表示第3次重复检测结果 图A.2常数剩余标准偏差假定下拟合值的残差图 2.0- 1.5- 1.0 0.5- 0.0 a.0 .o 1.5 2.o 0.5 米度/egD) 图A.3标准浓度点的重复测量标准偏差图 图A.2是表示检测结果呈随机分布,且标准偏差随浓度值的增大而增大;图A.3表明标准偏差随 浓度值的增大而增大证实常数剩余标准偏差的假定不成立 为了进一步确定标准偏差与浓度的关系, 在A.4.4对比例剩余标准偏差的假定进行检验 A.4.4比例剩余标准偏差假定下线性校准函数的估计 加权残差、加权拟合值由式A.8)一式(A.16)给出: A.8 o .(A.9 y" 之 A.10 Z A.l1 之, R 16
GB/35655一2017 -喜 A.12 o)(:" A.13 o o" A.14 =3 4o =j十 A.15 , -aw A.16 M=义心 , 式中 浓度点数: N; 第n个浓度点,"一1.2 独立重复次数; 浓度值的倒数; o 所有浓度值倒数的平均; 第n个浓度第k次测量加权值; 第n个浓度K次测量加权值的平均值 -所有浓度测量加权值的平均值; a 校准函数的截距估计值; 校准函数的斜率估计值 加权拟合值; 加权残差值 ud 示例中N=6;K=3 计算得 -0.0030;b=1.0165 o=6.41674g/mL;-=1.0144;a w.、工、忽,、,、u参见表A.4 比例剩余标准偏差假定下的拟合值及残差值 表A.4 瞧加权拟合值 u.加权残差值 4g/ml 光 您n 4 u 0.05 20 0.0035 1.0105 0.9940 1.0140 1.0420 1.0170 -0.0165 0.0315 .o170 0.l0 10 0.0035 -0.0095 1.0135 0.9980 1.0040 1.0064 -0.,0155 I.015o1.005 0.20 0.9955 一0.0095 -0.0l95 0.9990 1.0000 -0.0160 .0159 1.0095 -0.0173 0.50 1.0244 0.9986 l.0052 0.0085 -0.0l07 1.032o 1,0 1,.0162 l.,0357 1.0180 1.0286 0.0195 0.0018 0.0158 0.5 2.0 1,.0164 l.,0140 1.0345 1.0266 1.0250 -0.0025 0,0181 0.0102 加权残差-加权拟合值图,参见图A.4 17
GB/T35655一2017 0.03 0.02 0.01 0.00 1.o175 I1.0100 1.0125 1.0150 -0.01 -0.02 加权拟合值 回表示第1次重复检测结果;表示第2次重复检测结果;表示第3次重复检测结果 图A.4比例剩余标准偏差假定下加权拟合值的加权残差图 图A.4表明,加权残差值随机分布,接受比例剩余标准偏差的假定 在确定标准偏差与浓度成比 例关系后,按比例剩余标准偏差模型对校准函数线性进行检验 校准函数拟合不足的评定 A.4.5 比例剩余标准偏差模型下的拟合不足与纯误差间比较的方差分析数值由式(A.17)式(A.21)给出: 剩余误差的平方和 wSsE- A.17 习习 (um) wsSP 纯误差的平方和 A.18 (二 wSSE-wSSP 拟合不足误差的均方 r" (A.19 N WSSP 纯误差的均方 A.20 T, NK F=i/r A.21 式中 浓度点数; 第n个浓度点,n=1、2,,N; K -独立重复次数 示例中N=6;K=3,,、了、,u已由表A.4给出,计算值参见表A.5 表A.5比例剩余标准偏差模型下的拟合不足与纯误差间比较的方差分析表 平方和ss 均方ss/ 误差来源 自由度 NK一2=16 wsSE 剩余误差 =0,0040 wsSE-wssP=0.0018 Ti=0,00044 拟合不足误差 ri/r;一 N一2=4 =2,44 纯误差 NK一N=12 wSSP=0.,0022 =0.00018 s(4,12)=3.26 由于求得的FGB/35655一2017 A.5校准直线统计检验 A.5.1检验依据 GB17378.2一2007中6.1.1.2提供了校准直线各点测定值是否异常和是否过原点的统计检验 方法 A.5.2计算相关统计参数 按下列各式计算相关统计参数 A.22 自变量总和:习r =.Z'1十.Z 因变量总和> A.23 y1十2十 自变量平方和;习r; =.xri十r十十.r; A.24 因变量平方和;习y;=y十 ****** 十y; A.25 变量乘积之和:习r,y 十r2y2十十.xmy A.26 自变量平均值;r A.27 因变量平均值;y 28 自变量均方;s 习r,)) A.29 A.30 因变量均方:s [[习yi一(习y.)2] A.31 交互作用:s [习r.y,-(习r)(习y)刀 残差:ld|=|Y一(a十br A.32 A.33 剩余标准偏差:sy A.5.3检验直线是否通过原点 采用检验法检验 按式(A.34)计算统计量 ao A.34 sy Sr 式中: 校准直线的截距; 原点的值此时为0 a 校准直线点数; 自变量平均值; 自变量均方" 剩余标准偏差 Sy 本检验的假设为a=a,备择假设为aa 取置信概率为力=95% a=0.05,自由度f=n-2 查双尾分布表得到相应的t( )J 19
GB/T35655一2017 比较'和ta)f,若1t.,f,否定原假设,直线没通过原 点 此时应重新制作校准直线 校准直线的检验结果参见表A.6 表A.6校准直线是否通过原点的统计检验结果 校准函数 y=1.0165.r-0,0030 2.776 0,6417 2.8321 2.9087 2.9875 0.0877 0.05 0.181 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校准直线通过了原点 校准直线的截距与0无显著性差异 A.5.4各浓度点检测结果检验 按式(A.35)计算检验检验统计量 ld M= .(A.35 式中 M -检验各浓度点是否为异常值的统计量; d 残差; 剩余标准偏差 Sy M统计量的计算结果参见表A.7 表A.7校准直线各浓度点的M统计量 浓度 0.,05 0.10 0.50 0.20 1.0 2.0 1g/ml 0.037 0.141 0.197 M 0.004 0.008 0.034 根据GB17378.2一2007的规定;若M<1.5,则校准直线中各点无异常值 表A.7中所有的结果都 小于1.5,说明校准直线中各点均无异常值存在 A.6校准函数有效性检查 A.6.1概述 校准函数使用一段时间后,测量系统漂移或变化这种变化或漂移可能导致校准函数失效 为了识 别和消除这种变化,使用控制图技术监测一组0.14g/mL,0.54g/mL、14g/ml三个浓度点标准样品 的测量值,来识别系统的异常变化或漂移 A.6.2校准函数的建立 表A.8标准浓度点及测量数据 峰面积比 浓度 4g/ml 均值 0.05 0.0473 0.0468 0.0470 0,0977 0.0967 0.0972 0.10 20
GB/35655一2017 表A.8(续》 峰面积比 浓度 4g/ml 均值 0.2064 0.20 0.l947 0.2006 0.4984 0,4895 0.4939 0.50 1.0 1.0264 1.0128 1.0196 2.0 2.1253 2.1015 2.1134 根据A.4.A.5的步骤对校准函数和校准直线进行检验(此处省略计算过程),检验结果表明校准 直线各浓度点测定值无异常且通过原点;校准函数y=1.0260.r一0.,0046线性成立,可以用于随后的测 量赋值 上控制限和下控制限的计算 A.6.3 GB/T22554一2010中7.2给出了上控制限U 和下控制限L 计算的计算公式,见式(A.36)一式 (A.38) A.36 U,='手(NK一3 2 A.37 克a5(NK WSSE A.38 NK 式中 测量系统相对精密度的度量; 具有U 和L 界限的单个标准样品的显著性水平,由此得到所有朋个标准样 品的上下限的总显著性水平a 的计算a较小时): n-a exp( (NK一2 自由度NK一2的1分布的(1-)分位数; tl- NK一2 的自由度; -校准函数的斜率 选择a=0.05,根据式(A.17),式(A.36)式(A.38)计算如下 =0.00062;NK 一2=10;m=3;=0.017,查!分布表,分布表中无tw(10)对应的数值,从控 制的角度选择最接近tas(10)的ta9.(10)=2.228 v0.0006 由此得到控制限U ×2.228=0.054;L =一0.054 .260 A.6.4数据获取与作图 每天对这两组样品共6个样测量 将测量信号按校准函数变化为浓度值r,并计算变换值与接受 值之间的差值d及控制值ci 连续测量7天数据及变换值参见表A.9 21
GB/T35655一2017 表A.9校准函数样品7天检测数据及变换值 浓度r 结果i 时间 d=.r =d/.r 4g/mL 4g/ml 0.0994 -0,0006 -0.0066 0.l 0.4850 -0.0150 -0.0301 0,5 0,9982 -0,0018 -0.,001 8 一0.0010 -0.0099 0.1 0.0990 -0.0194 -0.0388 0.5 0.4806 0.9865 -0.0135 -0,0135 0.1 0.0978 一0.0022 -0.0220 0.5 0.4958 -0.0042 -0.0085 l.0511 0.051" 0.0511 -0.0017 -0.0168 0. 0.0983 8 0.5 0.494l -0.0059 -0.011 1.0927 0.092" 0.0927 0. 0.1041 0.004l1 0.0410 0.5 0.5097 0,0097 0.0194 1.1037 0.1037 0.1037 0.1 0.1032 0,0032" 0.0317 0.0606 0,5 0.5303 0.0303 1.1022 0.1022 0.1022 0.l14 0.014 0.ll38 0.l 0.5 0.5594 0.0594 0.1189 0.1068 l.l068 0.l068 按时间顺序,在控制图中绘制控制值,校准函数有效性的控制图参见图A.5 0.14- 0.12- 0.10 0.08一 0.06- =0.054 0.04 0.02 0.00 时间(天 -0.02 -0.04 l=-0.054 -0.06- 表示0.1 4e/mL; 参表示0.54g/ml;表示1.04g/ml 图A.5检查校准函数有效性控制图 22
GB/35655一2017 从图A.5可以看出;不同浓度值的有效性是有区别的 高浓度1.04g/mL在连续使用3天后就超 出控制限;中浓度0.54g/ml在连续使用5天后就超出控制限;低浓度0.14g/ml在连续使用7天后 超出控制限 因此实验室应根据样品浓度值的范围确定校准函数使用的合理有效期间 基质效应影响评价 A.7.1数据及统计值 以分析过程中最可能选择到的草莓基质、试剂本底、纯乙晴本底得到的校准直线为研究对象,通过 校准直线的斜率来评价基体对校准直线的影响 根据确定的校准直线范围配制浓度为(0.05,0.1,0.2、 0.5、1、2)g/mL的三组本底标准样品,每个样品独立重复2次 测量数据参见表A.l0 表A.10三种本底校准直线溶液检测数据 浓度 0.05 0.1 0.2 0.5 1.0 2.0 4g/ml 0,0531 0.1046 0,1974 0,5748 1.1860 2,3664 峰面积比 乙睛本底 0,0484 0.0984 0.2028 0,5308 1.1478 2.3080 均值 0,0507 0.1015 0.2001 0.5528 1.1619 2.3372 0.0902 0.1829 0.4963 0,0454 1.0595 2.0906 峰面积比 试剂本底 0.0417 0.0879 0.2015 0.512 2.1223 1.0734 0.1922 0.5038 1.0664 均值 0.0436 0.0890 2.l064 0.,0511 0.1005 0.2023 0.5191 1.1230 2.1887 峰面积比 草莓基质 0,0535 0,.1084 0.,1923 0.5436 1.0916 2,2470 均值 0.0528 0.1045 0.1973 0.5314 1.1073 2.2178 注:峰面积比指毒死郫峰面积/内标物峰面积 根据A.4、A.5步骤的对三组数据得到的校准函数和校准直线进行检验(此处省略计算过程),检验 结果表明;校准直线各浓度点测定值无异常且通过原点;校准函数线性成立 得到的三组校准函数参见 表A.11 表A.11不同基质的校准函数 校准直线及编号 校准函数 乙晴本底,l书 y=1.1264.r一0.0075 试剂本底,2井 y=1.0383.r-0,0099 草莓基质,3# y=l.0752.r一0,0025 A.7.2基质影响评价 A.7.2.1评价方法的说明 当斜率之间的差别较大,可根据经验判断其影响 当斜率之间的差别根据经验不易评价时,利用响 应信号的随机误差计算斜率的标准偏差,再对斜率进行显著性检验 当计算的统计量大于临界值时,可 23
GB/T35655一2017 判断其有显著性影响 A.7.2.2斜率标准偏差的计算 斜率标准偏差按以下公式计算 习(y A.39 A.40 式中 -响应信号的随机误差; Syl -残差 yi一y, -自由度; .S -斜率的标准偏差 根据式(A.39),式(A.40)计算出斜率的标准偏差,参见表A.12 表A.12不同本底校准直线的标准偏差 校准直线及编号 乙胁本底l# 0.012" 0.0076 试剂本底,2# 0.0303 0.018 0,0110 草莓基质, .3井 0.0066 A.7.2.3斜率的显著性检验 对实验值进行两两比较,检验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两组值分别记为r1、r,假设这两组 ,备选假设H i:u千ue 当它们的标准偏差之间不存在显著性 值为同一结果,即有原假设H o:1=u2 差异,那么合并标准偏差s -1)si十n 1)s ! A.41 n1十n一2 的自由度为ni十n 1=(.r (A.42 一V 在显著性水平a=0.05,95%置信概率时,当值小于临界值ti-士-2,接受原假设,即测量结果 与接受参考值无显著性差异 用草莓本底得出的斜率与用乙晴和试剂为本底得出的斜率分别比较,数 据参见表A.13. 表A.13乙睛、试剂、草莓本底斜率比较表 不同曲线的斜率 标准偏差的F检验 合并标准偏差s 3井与1# 0.0135 1.152 6.63 3井与2# 2.727 0.0071 15.51 2井与1井 2.368 0,0138 10,08 取a=0.05,查表A.15,得Fa,(5,5)=5.05,表A.14中的F值均小于该值,说明两样本标准偏差无 显著性差异,可合并标准偏差; 24
GB/35655一2017 取a=0.05,查表A.l4中P(2),得ws(10)=2.228,表A.14中的1值均大于该值,说明乙睛,试剂、 草莓本底斜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存在基质效应 表A.141值表 P(2 0,50 0.20 0.10 0,05 0.02 0.01 0.005 0,002 0.001 0.05 0.025 0.,005 P(1 0.25 0.10 0,01 0.0025 0.001 0,0005 3.078 6.314 12.706 31.821 63.657 27.321 636.619 1.000 318.309 0.816 1.886 2.920 4.303 6.965 9.925 14.089 22.327 31.599 0.765 1.638 2.353 3.182 4.54l 5.841 7.453 10.210 12.924 0,74l 1.533 2.132 2.776 3.747 4.604 5.598 7.173 8.610 0.727 1.476 2.015 2.571 3.365 4.032 4.773 5.893 6.869 0,718 1.440 1.943 2.447 3.143 3,707 4.317 5.,208 5,.959 0.711 .415 1.895 2.365 2.998 3.499 4.029 4.785 5.401 0.706 1.397 1.860 2.306 2.896 3.355 3.833 4.501 5.04 0,703 1.383 1.833 2.262 2.821 3,25o 3.690 4.297 4.781 1e 0,700 1.372 1.812 2,228 2,764 3.169 3.581 4.144 4.587 m 0.697 1.363 1.796 2.201 2.718 3.106 3.497 4.025 4.437 12 0.695 1.356 1.782 2.179 2.681 3.0555 3.423 3.930 4.318 1.771 13 0,691 1.350 2.160 2.,650 3.012 3.372 3.852 4.221 .345 1.761 3.737 2977 14 0.692 3.326 4.140 2.l45 2.624 0.691 1.341 1.753 2.131 2.602 2.947 3.286 3.733 4.079 5 0.690 1.337 1.746 2.120 2.583 2.921 3.252 3.686 4.015 6 17 0,689 1.333 1.740 2.1110 2.567 2.898 3.222 3,646 3,965 1.734 18 0.688 1.330 2.101 2.552 2.878 3.197 3.610 3.922 19 0.688 1.328 1.729 2.093 2.539 2.861 3.174 3.579 3.883 20 0,687 1.325 1.725 2.086 2.528 2.845 3.153 3.552 3.850 0,686 1.323 1.721 2.080 2.518 2,831 3.135 3.,527 3,819 0.686 1.321 1.717 2.074 2.508 2.819 3.119 3.505 3.792 2 0.685 .319 1.714 2.807 3.104 2.069 2.500 3.485 3.768 23 0.685 1.318 1.71m 2.064 2.492 2.797 3.091 3.467 3.745 25 0.681 1.316 1.708 2.060 2.485 2.787 3.078 3.450 3.725 26 0.684 1.315 1.706 2.056 2.479 2.779 3.067 3,435 3.707 27 0,681 1.314 1.703 2.052 2.473 2.771 3.057 3,421 3.690 8 0.683 3.674 1.313 1.701 2.048 2.467 2.763 3.047 3,408 29 1.31l 1.699 2.045 2.462 2.756 3.038 3.396 3.659 0.683 30 0,683 1.310 1.697 2.042 2,457 2.750 3.030 3.385 3,646 331 0,682 1.309 1.696 2,040 2,453 2.744 3.022 3,375 3,.633 25
GB/T35655一2017 表A.14(续》 P(2 0.50 0.20 0.10 0.05 0.02 0.01 0.005 0.,002 0.001 P( 0,25 0.1o 0.05 0,025 0,01 0.005 0,0025 0,001 0,0005 32 0.682 1.694 2.037 2.738 3.015 3.365 3.622 1.309 2.449 0.682 1.308 1.692 2.445 2.733 3.003 3.611 33 2.035 3.356 34 0.682 1.307 1.691 2.032 2.441 2.728 3.002 3.348 3.6o1 35 0.682 1.306 1.690 2.030 2.438 2.724 2.996 3.340 3.591 36 0.681 1.306 iG1.688 2.028 2.434 2.719 2.990 3.333 3.582 37 0,681 1.305 1.687 2.026 2.431 2.715 2.985 3.326 3.574 2.980 38 0,681 1.304 1.686 2.024 2.429 2.712 3.319 3,566 39 0.681 1.304 1.685 2.023 2.426 2.708 2.976 3.313 3.563 40 0.681 1.303 1.684 2.021 2,423 2.7004 2.971 3.307 3.551 50 0.679 1.299 .676 2.009 2.403 2.768 2.937 3.261 3.496 60 0.679 1.296 1.671 2.000 2.390 2.660 2.915 3.232 3.460 70 0.678 1.294 1.667 1.994 2.381 2.648 2.899 3.21l 3.435 1.664 3.195 3.416 80 0,678 1.292 1.990 2.374 2.639 2.887 1.987 0.67 90 .291 1.,662 2.368 2.632 2.878 3.183 3.402 0.677 2.871 3.174 100 1.290 1.660 1.984 2.364 2.626 3.390 200 0.676 1.286 1.653 1.972 2.345 2.601 2.839 3.131 3.34o 1.648 1.965 2.586 500 0,675 1.283 2.334 2,820 3.107 3.310 1000 0.675 1.282 1.646 1.962 2.330 2.581 2.813 3.098 3.300 0.6745 1.2810 1.6449 1.9600 2.3263 2.5758 3.8070 3.0902 3,2905 注:P(2)是双侧的概率,P(l)是单侧的概率,f是自由度 表A.15!分布的0.95分位数F0.95(n,n2)表 6 10 12 15 20 24 30 40 60 120 18.5119,0019,1619,2519.3019,3319,3519.3719.3819,4o19,4119,4319,4519,4519,4619,4719,4819,4919,50 10.139.559.289.129.018.948.898.858.818.798.748.7o8.668.648.628.598.578.558.53 6,946.596.396.266.166.096.01 6.005.965.915.86 5,.8o5,775,755,725.695.665.63 7.71 6.615.795.415,195.054.954.884.824.774.744.684.624.564.534.5o4.464.434.4o4.37 5.995.144.764.534.394.284.214.154.1o4.064.003.943.873.843.813.773.743.703.67 5.594.744.354.123.973.873.793.733.683.643.573.513.443.413.383.343.303.273.23 5.324.464.073.843.693.583.503.443.393.353.283.223.153.123.083.043.012.972.93 5,124.263,863.633,483.373.293.233.183.l43,073,012.942.902.862.832.792.752.71 26
GB/35655一2017 表A.15(续 n 20 12 15 24 30 40 60 120 1o 1o4.964.1o3.713.483.333.223.1l43,073.022.982.912.852.772.742.702.662.622.582.54 4.843.983.593.363.203.093.012.952.902.852.792.722.652.612.572.532.492.452.40 12 4.753.893.493.263.113.002.912.852.802.752.692.622.542.512.472.432.382.342.30 13 4.673.813.4l3.183.032.922.832.772.712.672.6o2.532.462.422.382.342.302.252.21 14 4.603.743,343.l12.962.852.762.702.652.602.532.462.392.352.312.272.,222.182.13 15 4.543.683.293.062.902.792.712.642.592.542.482.402.332.292.252.202.162.l12.07 2.85 2.662.592.542.49 2.06 4.493,633,243.,01 2.352.282.242.192.15 2.01 3.593.2o2.962.812.7o2.61 2.552.492.452.382.31l2.232.19 2.1o2.062.01 .96 18 4.413.553,162.932.772.662.582.512,462,412.342.272.192.152.112.062.021.971.92 19 4.383.523.132.902.742.632.542.482.422.382.312.232.162.1l2.072.031.981.931.88 20 4.353.493.102.872.712.602.512.452.392.352.282.202.122.082.041.991.951.901.84 21 4.323.473.072.842.682.57 2.422.372.322.252.182.1o2.052.011.961.921.871.8 22 4.303.443.052.822.662.552.462.402.342.302.232.152.072.031.981.941.891.841.78 2.372.322.272.20 2.052.0" 1.96.9l 234.283,423,032.802.642.53 l.861.811.76 2.031.98 L.73 1.891.84 3.403,012.782.622.512.422.362.302.,252.18 1.73 25 4.243.39l2.992.762.602.49l2.402.342.282.24l2.162.092.011.961.921.871.821.771.71 26 4.233.372.982.742.592.472.392.322.272.222.152.071.991.951.9o1.851.8o1.751.69 27 4.213.352.962.732.572.462.372.312.252.202.132.061.971.931.881.841.791.731.67 28 4.2o3.342.952.712.562.452.362.292.242.192.122.041.961.911.871.82 1.711.65 29 4.183.332.932.702.552.432.352.282.222.182.102.031.941.901.851.811.751.701.64 30 3.322.922.692.532.422.33 2.212.162.092.011.931.89l.841.791.741.681.62 1.841.791.741.691.641.581.51 3.232.84|2.612.452.342.252.182.122.082.0o1.92 40 60 4.003,152.762.532.372.252.172.1o2.041.991.921.841.751.701.651.591.531.471.39 1203.923.072.682.452.292.172.092.021.961.911.831.751.661.611.551.5o1.431.351.25 3,843,002.6o2.372,212.1o2.011.941.881.831.751.671.571.521.461.391.321.221.00 注:n1=分子的自由度,川;=分母的自由度 27

化学分析方法验证确认和内部质量控制实施指南色谱分析GB/T35655-2017

GB/T35655-2017是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的一项关于化学分析方法验证确认和内部质量控制实施指南的标准。该标准主要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化学分析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原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分析、质谱分析、色谱分析等。

在GB/T35655-2017标准中,化学分析方法验证确认和内部质量控制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其中,化学分析方法验证确认旨在确定分析方法是否能够准确、可靠地进行样品分析;内部质量控制则旨在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结果的可比性。

在进行色谱分析时,GB/T35655-2017标准中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技术要求,包括选择合适的分离柱、优化色谱条件、正确设置检测器、对样品进行前处理等。此外,该标准还详细介绍了色谱分析方法的验证过程,包括样品制备、浓度确定、检测限和精密度等方面的验证。

除了色谱分析技术外,GB/T35655-2017标准还涉及到其他许多化学分析方法的验证确认和内部质量控制实施指南。例如,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原子吸收光谱仪、调整气体流量、校准仪器等方面;在荧光光谱分析中,则需要选择合适的荧光探测器、选择适当的激发波长等方面。

总的来说,GB/T35655-2017标准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化学分析方法验证确认和内部质量控制实施指南,为化学分析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和化学分析方法验证确认和内部质量控制实施指南色谱分析类似的标准

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编号:GB/T35654-2017。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共有14页,发布于2018-07-01
化学分析方法验证确认和内部质量控制实施指南报告定性结果的方法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化学分析方法验证确认和内部质量控制实施指南报告定性结果的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化学分析方法验证确认和内部质量控制实施指南报告定性结果的方法的编号:GB/T35656-2017。化学分析方法验证确认和内部质量控制实施指南报告定性结果的方法共有27页,发布于2018-07-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