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5805.4-2018

斑点叉尾鮰病毒病诊断规程

Codeofdiagnosisforchannelcatfishvirusdiseases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斑点叉尾鮰病毒病诊断规程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斑点叉尾鮰病毒病诊断规程的编号:GB/T15805.4-2018。斑点叉尾鮰病毒病诊断规程共有13页,发布于2019-02-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B41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65.020.30
  • 实施日期2019-02-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13页
  • 文件大小980.05KB

斑点叉尾鮰病毒病诊断规程


国家标准 GB/T15805.4一2018 代替GB/T15805.4一2008 斑点叉尾纲病毒病诊断规程 Codeofdiagnosisforehamneleatishvirusdiseases 2018-07-13发布 2019-02-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币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15805.4一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5805.4一2008《鱼类检疫方法第4部分;斑点叉尾酮病毒(cCV)》 本标准 与GB/T15805.4一2008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斑点叉尾酮病毒病的临床症状描述; -增加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斑点叉尾酮病毒抗原的方法 -改为酚氧仿法抽提病毒核酸; -PCR检测增加内控DNA,长度为186bp -增加了资料性附录C“斑点叉尾酮病毒病(CCVD)”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农业农村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56)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北京出人境检验检疫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吕永辉、张曼、王娜、谷强、余卫忠,景宏丽、张利峰,徐哗、周毅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5805.1一1995; GB/T15805.4-2008
GB/T15805.4一2018 Taq:水生栖热菌(h. hermusaquaticuus TBE:三胫甲基氨基甲婉棚酸乙二胺四乙酸缓冲液(tris-Borate-EDTA infectivedose TcD;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isite.culkure" TMB3,3',5,5'-四甲基联苯胺(3,3',5,5'-Tetramethylbenzidine Tis;三(羚甲基)氨基甲婉[uris(hydroymethy)aminomethane 试剂和材料 4.1Ta酶:5U/pL 一20保存,不要反复冻融或温度剧烈变化 4.2dNTP:含dCTP,dGTP,dATP,dTTP各2.5mmol/L,-20C保存 4.3无水乙醇;分析纯,使用前预冷到-20C 4.4琼脂糖:电泳级 4.5青霉素100mg/'ml. 4.6链霉素50mg/mL. 过氧化氢;3%. 4.7 4.8Tris饱和酚;pH8.0 氧仿,又称三氧甲烧,分析纯 4.9 4.10异戊醇;分析纯 4.11矿物油,PCR级 4.12澳酚蓝:分析纯 4.13水;应符合GBT6682中一级水的规格 4.14ccV参考株(阳性对照);由农业部相关部门指定机构提供 4.15羊抗ccV的lgG和抗血清;由农业部相关部门指定机构提供 4.16鼠抗ccV的单克隆抗体;由农业部相关部门指定机构提供 4.17斑点叉尾酮卵巢细胞,应符合sC/T7016.8的规定,培养液见附录A中A.1,细胞消化液见A.2 4.18内控DNA,是一段长186bp的人工合成DNA片段,其两端的序列和CCV的引物序列互补 由 检测实验室自己合成,或购买商品化试剂,序列参见附录B中B.1 4.19封闭液;1%明胶 4.20包埋稀释液;pH9.6,见A.3 4.21PBST;PBS(磷酸盐缓冲液,见A.4),加人0.05%Tween-20,见A.5 4.22TMB;显色液,配方见A.6 4.23底物缓冲液;pH5.0柠檬酸-磷酸缓冲液,见A.7,用于配制显色底物(见A.8) 4.24终止液;2mol/几的硫酸,见A.9. 4.25蛋白酶K缓冲液;0.5mg/mL,见A.10. 4.26TBE电泳缓冲液:pH8.0,见A.11 4.27引物;浓度为50pmol/L 引物序列: F;5'-TCATcCGAATcCGACAACTGA-3' R:5'-CCAAGATcGCGGAGAAAC-3' 扩增cCV蛋白激酶基因序列中136bp片段 5 器材和设备 5.1倒置显微镜
GB;/T15805.4一2018 5.2生化培养箱 5.3普通冰箱和超低温冰箱 5.4离心机和离心管 5.5超净工作台 5.6PCR仪 5.7电泳仪 5.8凝胶成像仪 5.9酶标仪 临床症状和组织病理学特征 参见附录C 采样 7.1采样对象 斑点叉尾酮 7.2采样水温与数量 采样时水温应在20C以上 采样数量应符合sc/T7103的要求 7.3样品采集 按GB/T18088的规定执行 对有临床症状的鱼,体长4em的鱼苗,取整条鱼,若是带卵黄囊的 鱼应去掉卵黄囊体长4m一信cm的鱼首取内胜(包括侍)体长大于6cm的鱼则取肝.和脾 对无 症状的鱼取肝、肾和脾;成熟雌鱼还需取卵巢液;鱼卵则取卵膜 8 病毒分离 8.1样品处理 ccV的分离,无临床症状的成鱼,5尾一15尾为一个样品,有临床症状的成鱼每1尾为1个样品 先用组织研磨器将样品匀浆成糊状,按1:1的最终稀释度重悬于含有1000U/mL青霉素和 004g/mL链霉素的培养液中 25C下孵育2h一4h,或4C下孵育过夜,以释放病毒 8000g离 心20min,收集上清液 8.2病毒分离 8.2.1用细胞培养液对1:10的组织匀浆上清液再作2次10倍稀释,然后将1;10,1:100和 l;1000三个稀释度的上清液分别接种到生长约24h的CcO单层细胞上(96孔板中),每稀释度至少 2孔,每孔接种100AL 25C30C吸附1h后,不弃去接种液,直接加人100AL细胞培养液,置于 25C一30C培养 试验中要有2孔阳性对照(接种CCV参考株),和阴性对照(未接种病毒的细胞) 8.2.2阳性对照和待测样品都接种细胞后,用无菌封板膜封盖96孔板 10天内每天用40倍到100倍 倒置显微镜检查 8.2.3如果待检样品没有CPE出现,则还要盲传一次,然后进行鉴定
GB/T15805.4一2018 8.2.4盲传时,将接种了组织匀浆上清稀释液的细胞单层培养物冻融一次,80004C离心20 min, 收集上清液 将上清液接种到新鲜细胞单层,继续置于25C30C培养7天 每天用40倍100倍 倒置显微镜检查 8.3结果判定 在阴性对照细胞始终正常,阳性对照细胞出现了CPE的情况下,当接种了被检上清稀释液的细胞 出现CPE时,为病毒分离阳性,需要立即取病毒悬液用下述任意一种方法进行CCV鉴定 如果样品经 过接种细胞和盲传后均没有CPE出现,则结果判断为阴性 如果阳性对照也未出现CPE,则实验失败 应换用新的CCO细胞和一批新的组织样品重新进行病毒分离 中和试验 9.1收集出现CPE的待检样品病毒液,反复冻融2次后,2000g4C离心15min去除细胞碎片 9.2将含病毒的上清液系列稀释到10- 9.3 每稀释度的柄毒液与等体积的抗ccV抗血清混合同时另取这些病毒稀释液与等体积的细胞城 养液混合(中和抗血请使用前于58C灭话30min,效价拨50%蚀斑减少单位计算不少于1120o. g.4同时,取参考毒株作为阳性对照,取其他病毒株作为阴性对照,按照9.3的方法制备混合液 9.5各混合物在25下孵育1h g.6将上述混合物分别接种到生长约24h的cco单层细胞上(培养于96孔板中),每稀释度接2孔 每孔504L,于25C下吸附0.5h~1h 9.7吸附后每孔加人含有10%胎牛血清的pH7.37.6的细胞培养液50AL,于25C一30C下培养 9.8检查CPE发生情况 9.9按照ReedMuench法,计算并比较非中和对照组和中和试验组的TCID值 若病毒悬液被抗 ccV特异性抗血清处理后,CPE被抑制或被显著推迟,而未被处理的细胞培养液中CPE明显,导致二 者病毒滴度相差2个以上,则待测的病毒样品为ccV中和试验阳性 10 ELISsA检测 0.1用pH9.6的包埋稀释液(见A.3)适量稀释纯化的羊抗ccVlgG,包被ELIsA板,每孔100l 4C孵育过夜 0.2用PBST(见A.5)洗3次 0.3用1%明胶(溶于PBST中)封闭,每孔200AL 37C反应1h,用PBST洗3次 0.4加人待检的样品、cCCV参考毒株(阳性对照),未接种cCV的ccO悬液(阴性对照)和PBS(空白 对照),每组设2个平行对照孔,每孔100AL,37C反应1h 用PBST洗3次 10.5加鼠抗CCV单克隆抗体到小孔中,每孔100 ,37C反应1h 用PBST洗3次 l 0.6加人0.1%的H,O.(用蒸水稀释),每孔150AL,37C反应15min以便去除非特异性过氧化 物酶 用PBST洗2次 0.7加人标记辨根过氧化物酶的抗鼠Ig(G(酶标二抗),每孔100AL,37C反应1h 用PBST洗 3次 0.8加人底物底物缓冲液配制的TMB和过氧化氢,见A.8) 当阳性对照出现明显蓝色,阴性对照 无色时加人终止液(见A.9),在450nm波长下读取结果 如果用其他底物(如底物缓冲液配制的OPD 和过氧化氢)则需改用相应光波长(如490nm)测量 10.9结果判定 以空白对照的光密度值即OD值)为零,测量各孔的光吸收值 先计算阳性对照和
GB;/T15805.4一2018 阴性对照的OD值之比即P/N值) 如果P/N>2.1,表明对照成立 再计算待测样品孔和阴性对照 孔的P/N值之比 当P/N>2.1时,判为CCVELISA阳性 11 CR检测 11.1DNA提取 取490L待检样品,加人10ML蛋白酶K缓冲液(见A.10),56C孵育1h 11.1.2 加人500ALTris饱和酚和500AL氧仿:异戊醉(24:1),振荡混匀 13000!离心10min 11.1.3吸取上层水相,加人新的1.5mL的离心管中 注意不要吸到中间层和下层,以免混人蛋白质 1.1.4水相中加人不少于1.5倍体积预冷的无水乙醉,混匀后一20C放置过夜 13000离心10min 11.1.5 11.1.6弃上清,沉淀在室温下晾至半干,50L.水溶解,-20C保存备用 11.1.7也可以用采用其他DNA抽提方法,或相应的试剂盒来抽提病毒DNA 1.2CR扩增DNA 1.2.1应在单独的工作区进行PCR加样工作 每次PCR检测都应设置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 1.2.2反应体系;l0×bufer104L25mmol/L的MgSO10AL,dNTPs(2.5mmol/儿Leach)4AL、每 条引物(50pmol/AL)各0.8!lL、Taq酶(5U/L)0.6AL,内控DNA0.6AL,模板6"L,加水到总体积为 100L 如果PCR没有热盖,每管还需加人50Al矿物油,否则可以不加 短时间低速离心让试剂集 中在底部 再将反应管置于PCR扩增仪 11.2.3反应条件;先934min,再93C30s,6030s,72C30s,30次循环,然后72C10min 最后4保温 1.3琼脂糖电泳 用TBE电泳缓冲液(见A.11)配制3%的琼脂糖(含0.54g/mlEB见A.12)平板 将10Al样品 和2L样品缓冲液(见A.13)混匀后加人样品孔 在电泳时设立DNA标准分子量作对照 100mA 恒流电泳,溴酚蓝到达凝胶底部停止电泳 在紫外灯下或者凝胶成像仪中观察核酸带并判断结果 11.4设立对照 在11.1样品处理过程中,设立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 -取含有已知cCV参考株的细胞悬液作为阳性对照; 取未接毒的扣胞悬液作为阴性对照" 取等体积的水代替模板作为空白对照 11.5结果判定 11.5.1内控DNA会扩增出186bp的DNA片段,ccV病毒DNA会扩增出136bp的DNA片段 11.5.2PCR后,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会出现186bp的DNA片段,阳性对照会出现186bp和136bp 2条DNA片段 如果对照中ccV浓度较高,186bp的DNA片段有可能很弱或消失,此时应该稀释 CCVDNA浓度后重新试验 11.5.3待测样品PCR扩增后,能在相应186bp和136bpDNA位置上有2条带,可判为PCR阳性 仅出现186bp的条带,无136bp条带或带的大小不是136bp判为PCR阴性 如果待测样品产生的 DNA带大小异常或无法准确判断大小,需要将片段进行基因测序,并与已知标准基因序列比较 参见B.2)
GB/T15805.4一2018 2综合判定 12.1疑似病例的判定 鱼体有临床症状,或组织病理学特征,或接种后的细胞产生CPE,判定为疑似病例 12.2确诊病例的判定 符合12.1疑似病例的判定,且中和试验、ELISA,PCR任何一项检测结果为阳性时,为确诊病例 若无临床症状和组织病理特征,当接种后的细胞产生了CPE,且中和试验、ELISA、PCR任何一项 检测结果为阳性时,则判定为CCV携带者
GB;/T15805.4一2018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试剂及其配制 细胞培养液 A.1 使用M19(earle'、salts)或DMEMI培养基,按说明书的要求,用一级水配制,然后加人10%经 56C30min灭活的胎牛血清,用NaHCO粉末将培养液调pH为7.27.4 过滤除菌,分装后一20C保 存 在开放系统使用时,需要加人过滤除菌的HEPES,使其在培养液中的终浓度为0.02mol/I A.2细胞消化液(EDrA0.02%、胰酶0.06%的PBS缓冲液 NaCI 8g KC 0.2 g KH,PO 0.1 NaHPO 12Ho 2.3g EDTA 0.2g 胰酶 0.6g 加人NaHcO.(大约0.4只一0.6g),调pH=7.4一8.0(pH<7.4时EDTA难溶) 充分搅拌直到无 不溶物为止 过滤除菌,分装后一20保存 A.3包埋稀释液(pH9.6 NagCO. 1.59g NaHcO 2.93g 1000 水 ml A.40.01mol/LPBspl7.2~7.4) Na,HPO 1.19g NaH,PO. 0.22g NaCl 8.50g 1000m 水 充分搅拌帝解后,4七保存 A.5洗涤液PBSr0.01mol/LpH=7.4磷酸盐缓冲液,含0.05%的Iween-20) NaCI 8.0 g Na,HPO12H.O 2.9 g KH.Po 0.2g KCI 0.2g 水 1000ml
GB/T15805.4?2018 Tween-20 0.5 ml ??,4C(10??洢. A.6TB? 250 TMBTMB mg DMF(N,N-Dimethylformamide5mL/?25ml C??档 ??(pH5.0-?? A.7 (CH,O,H,O 1.02g Na2HP(O12H.(O 3.68g 100 ? ml A.8? ?? 10ml 0,1ml TMB? 30%H.O 4AL~5l A.9?? 2mol/L? A.10?K? ?,??;50mmol/LKCl,15mmol/LTris-HCl(pH8.3)0.5%NonidetP40? ?0.5mg/mL?K A.115TBE??(5?? 54 Tris g 27.5g EDTA 2.922g ? 1000ml 5moLLHClpH8.0 A.12EB(?? ??10mg/'mL????10mL???м1l. A.13?? ?100ml.??к;0.25g,40g
GB;/T15805.4一2018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扩增产物的参考序列 内控NA的参考序列(186p) B.1 其中带下划线的基因片断为扩增引物 TCATCCGAATCCGACAACTGAGCCGTCTGTCGTATCCAGcTGCAAACTTcCAGACAACGT 61 GCAACANTCAGCTATNTCGCGACGTATCGTGANTNTGGTT!ACATAAACGATGCACGTTG 21GCATGGTTGTCGTCTCTAGGTATCTTGAACcCACTAGGTATAGTGTGGGTTTCTcCGCGA 181TCTTGG B.2cCV扩增产物的参考序列(136bp 其中带下划线的基因片断为扩增引物 TCATCCGAATCCGACAACTGACGCGTCGGTAGCcCGACCGATCCGTNTGTTACGGGTGCG 67 GGGGYTCGACACCGTGCTCGCCGCGAT(GAGGCT(GACCGCGGACACGGGGGGTCCCCCTCGT 21TCTCCGCGATCTTGG 参考序列来源:OIE《水生动物疾病诊断手册》2006版)第2.1.6章;斑点叉尾鲷病毒病
GB/T15805.4一2018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斑点叉尾组病毒病(ccwD) C.1 疾病描述 斑点叉尾酮病毒病发现于美国地区,由斑点叉尾酮病毒感染斑点叉尾酮等温水鱼而引起的病毒性 疾病,死亡率可达100% 该病曾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水生动物疾病诊断手册(2006)列为必须申 报的疫病,我国农业部公布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C.2宿主 近几年报道的自然暴发该病仅仅限于斑点叉尾酮(Icta ledtaluruspuncdtalws)的鱼苗和鱼种 也有研究 结果证明,ccV还能感染南方大口射和加州鲈,并能造成感染鱼的迅速死亡 C3流行水温 该病在夏季水温25C以上时会发病,流行适温为28C一30C,会出现斑点叉尾剿鱼苗大量死亡 在28C时14天内死亡率达94%,19笔时仅14% 人工感染鱼苗,水温2535C,在一星期内出现 症状;水温低,则症状出现较慢 C.4临床症状 病鱼表现为摄食活动减弱,痉挛式旋转游动,头上尾下悬挂于养殖池边缘,最后沉人水底衰竭而亡 病鱼皮肤及鳍条基部出血,腹部膨大,腹水增多,呈现淡黄色;蟋丝苍白或出血,眼球突出 内脏病变包 括:肾苍白肿大,肌肉、肝、肾、脾出血,肝、肾、脾肿大,胃内充满黏液样分泌物,腹膜水肿,腹腔内充满黄 色渗出物 C.5 组织病理学 组织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肾脏、肝脏肿大,脾脏充血,胃肠道水肿;造血组织和胃肠道内出现巨噬 细胞聚集区;有些肠壁的粘膜、粘膜下层发生坏死、脱落;有些鱼的肠粘膜下层及绒毛严重出血,甚至血 漏人肠腔;骨骼肌出血,胰脏坏死,神经细胞核出现空泡,周围神经纤维肿大 C.6病原 病原为斑点叉尾酮病毒(CCV) 病毒为20面体双链DNA病毒,有囊膜 病毒粒子直径1751 nm 200nm 病毒只一种血清型,但采用单克隆抗体发现不同株间有不同抗原决定簇,并存在毒力的差异 和基因序列的差异 CCV仅能在BB,CCO,KIK细胞株上复制生长,最适温度为25C30C 10
GB;/T15805.4一2018 cCV对乙酥、氧仿,酸、热敏感,在甘油中失去侵染力;-20C冷冻后解冻3次,每次将失去兵~4 侵染力,因此必须用新鲜组织分离病毒;病毒在含有10%血清,pH为7.68.0培养液中,一75C以下 保存时间最长 25笔时病毒在池水中能生存2天,在曝过气的自来水中生活11天;4C时病毒在池水 中能存活近1个月,在曝过气的自来水中近2个月;病毒在池底淤泥中迅速失活 斑点叉尾酮成鱼带有的cCV是传染源,感染途径尚不清楚 水平传播主要来自罹病的濒死鱼 nmoribunddiseasedfish)排出的病毒

斑点叉尾鮰病毒病诊断规程GB/T15805.4-2018解读

斑点叉尾鮰病毒病是一种由斑点叉尾鮰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斑点叉尾鮰和其他同属鮰科的淡水鱼类。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分布,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根据GB/T15805.4-2018《斑点叉尾鮰病毒病诊断规程》,该病应当依据临床表现、病理学检查、血清学检测、病原学检测等方面进行综合诊断。

病原体特征

斑点叉尾鮰病毒属于Birnaviridae科双链RNA病毒,其直径为60-70nm,具有两个立体对称的正二十面体外壳。该病毒在中性或微碱性条件下稳定,能够在4℃下存活数周至数月。

传播途径

斑点叉尾鮰病毒主要通过水体、食品以及养殖工具等方式进行传播。其中,感染鱼类的主要途径是暴露在含有病原体的水中,而人为因素如运输、移植、饲料等也可能成为病原体传播的途径之一。

临床表现

斑点叉尾鮰病毒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症状包括:呼吸急促、皮肤发黑、脱鳞、出血、肝脏和脾脏肿大等。在实际诊断过程中,需要结合病理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诊断方法

根据GB/T15805.4-2018《斑点叉尾鮰病毒病诊断规程》,该病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临床表现
  • 病理学检查
  • 血清学检测
  • 病原学检测

其中,病原学检测是本病的唯一确诊方法。目前常用的病原学检测方法包括:RT-PCR、ELISA等。在病毒分离和纯化方面,也有一些新的技术正在逐步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总之,斑点叉尾鮰病毒病的诊断过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也需要加强对该病的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以减少其对水产养殖业的影响。

斑点叉尾鮰病毒病诊断规程的相关资料

和斑点叉尾鮰病毒病诊断规程类似的标准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诊断规程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诊断规程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诊断规程的编号:GB/T15805.3-2018。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诊断规程共有15页,发布于2019-02-01
金属钪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金属钪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金属钪的编号:GB/T16476-2018。金属钪共有6页,发布于2019-04-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