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1709.6-2008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6部分穴位注射

Standardizedmanipulations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Part6:Pointinjection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6部分穴位注射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6部分穴位注射的编号:GB/T21709.6-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6部分穴位注射共有9页,发布于2008-07-012008-07-01实施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C05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11.020
  • 实施日期2008-07-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9页
  • 文件大小583.85KB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6部分穴位注射


国家标准 GB/T21709.6一2008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6部分:穴位注射 Standardizedmanipulationsofacpunetureandmoxibustion- Part6:Pointinjeetion 2008-04-23发布 2008-07-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蹬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21709.6一2008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6部分:穴位注射 范围 GB/T21709的本部分规定了穴位注射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与 禁忌 本部分适用于穴位注射技术操作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21709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 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 部分 GB/T12346喻穴名称与定位 GB/T13734耳穴名称与定位 GB15810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 GB15811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 药典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T21709的本部分 3.1 穴位注射pointinjeetion 以中西医理论为指导,依据穴位作用和药物性能,在穴位内注人药物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3.2 揣穴 feelingpoints 用手指以按压、揣摸或循切的方式探索穴位 3.3 爪切定位nail-pressingloeation 以指甲在穴位上按掐一“十”字痕,便于取穴准确 操作步骤与要求 4.1施术前准备 4.1.1针具 根据病情和操作部位的需要选择不同型号的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和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 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和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应分别符合GB15810和GB1581的要求 4.1.2药物 4.1.2.1药物种类 穴位注射疗法常用药物包括中药及西药肌肉注射剂,注射剂应符合《药典》的规定
GB/T21709.6一2008 4.1.2.2药物剂量 -次穴位注射的用药总量须小于该药一次的常规肌肉注射用量,具体用量因注人的部位和药物的 种类不同而各异 肌肉丰厚处用量可较大;关节腔、神经根等处用量宜小;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葡萄糖 液、生理盐水等用量可较大;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乙醇,特异性药物如阿托品、抗生素等用量宜小 在一次穴位注射中各部位的每穴注射量宜控制在:耳穴0.1ml0.2mL,头面部穴位0.1 ml" 0.5mL.腹背及四肢部穴位1ml~2mL.腰臂部穴位2mL一5ml 4.1.2.3药物浓度 穴位注射用药浓度为该药肌肉注射的常规浓度 4.1.2.4药物质量 药物的包装应无破损,安瓶身应无裂缝,药液应无浑浊变色且无霉菌 4.1.3体位 选择患者舒适、术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 4.1.4穴位 根据病症选取相应的穴位,穴位的定位应符合GB/T12346及GB/T13734的规定 揣穴并爪切定位 当穴位位于关节四周时,牵拉运摇或上下屈伸肢体,活动关节,使穴位开放 注:操作时用力要柔和,以免皮肤破损 确定穴位后,息者肢体姿势不可随意变换,以防穴位移位或消失 4.1.5环境 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4.1.6消毒 术者应用肥皂水清洗双手,继以清水冲净后用75%乙醇棉签或棉球擦拭 亦可直接用消毒睹哩干 洗双手 患者注射区域局部用止血钳夹无菌棉球或用无菌棉签蘸取安尔碘,按无菌原则自中心向外旋转涂 擦5cmX5cm的区域,不留空隙 4.2施术方法 4.2.1取药及穿刺进针 按注射卡或医嘱本仔细核对科别,患者姓名、年龄,药名、浓度、剂量,时间、用法及用药禁忌 从包 装中取出注射器,将针头斜面与注射器刻度调到一个水平面旋紧,检查注射器是否漏气 遵医嘱取药 药液吸人针简后再次核对 将注射器内空气排尽,依据穴位所在的部位、注射器的规格等因素选择不同 的持针方式、进针方式及进针角度 附录A给出了各种持针方式、进针方式及进针角度 术者用前臂带动腕部的力量,将针头迅速刺人患者穴位处皮肤 进针后要通过针头获得各种不同 感觉、握持注射器的手指感应及患者的反应,细心分辨出针头在不同组织中的进程情况,从而调整进针 的方向将角度 各种针下感觉与操作参见附录B. 4.2.2调整得气 针头刺人穴位后细心体察针下是否得气 针尖到达所定深度后若得气感尚不明显,可将针退至浅 层,调整针刺方向再次深人,直至患者出现酸、胀的得气反应 4.2.3注入药物 患者产生得气反应后回抽针芯,无回血、无回液时即可注人药物 在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 反应 宜根据治疗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注射方法,附录C给出了各种注射方法 4.2. 4 出针 根据针刺的深浅选择不同的出针方式 浅刺的穴位出针时用左手持无菌棉签或无菌棉球压于穴位
GB/T21709.6一2008 旁,右手快速拔针而出 深刺的穴位出针时先将针退至浅层,稍待后缓慢退出 针下沉紧或滞针时,不 应用力猛拔,宜循经按压或拍打穴位外周以宣散气血,待针下感觉轻滑后方可出针 出针后如发现针孔 溢液或出血,可用无菌棉签或无菌棉球压迫0.5min2min. minl0min 最后整理用物,嘱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休息5 n,以便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注射的间隔时间及疗程参见附录D. 注意事项 5.1治疗前应对患者说明洽疗的特点和治疗时会出现的正常反应 5.2药物应在有效期内使用 5.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及配伍禁忌、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 注射操作均应在药敏试验结 束并合格的前提下进行 5.4回抽针芯见血或积液时应立即出针,用无菌棉签或无菌棉球压迫针孔0.5min2min 更换注射 器及药液后进行再次注射 5.5初次治疗及年老体弱者注射点不应过多,药量亦应酌情减少 5.6酒后、饭后及强体力劳动后不应穴位注射 5.7体质过分虚弱或有晕针史的患者不应穴位注射 5.8 孕妇的下腹、腰骶部不应穴位注射 5.9耳穴注射应选用易于吸收,无刺激性的药物 注射不应过深,以免注人骨膜内,同时也不应过浅而 注人皮内 5. .10眼区穴位要注意进针角度和深度,不应做提、插、捻、转 5.11胸背部穴位注射,应平刺进针,针尖斜向脊柱 12 下腹部穴位注射前应先令患者排尿,以免刺伤膀胱 5 禁忌 6.1禁止将药物注射在血管内 6.2禁针的穴位及部位禁止穴位注射 6.3表皮破损的部位禁止穴位注射
GB/T21709.6一2008 附 录A 规范性附录 持针方式、,进针方式及针刺方向 A.1持针 A.1.1执笔式 如手持钢笔的姿势,以拇指和食指在注射器前夹持,以中指在后顶托扶 适用于各种注射器的 操作 A.1.2五指握持式 以拇指与其他四指对掌握持注射器 适用于短小或粗径注射器的操作 A.1.3掌握式 用拇指、中指,无名指握住注射器,将食指前伸抵按针头,小鱼际抵住活塞;或用同样的方法握持长 穿刺针头 主要适用于穿刺、平刺 A .1.4三指握持式 拇指在内,食指、中指在外的方法握持注射器,主要适用于进针后的提插操作 进针 A.2.1单手进针法 以执笔式或五指挥持式握持注射器,针尖离穴位a.5cm,瞬间发力刺人,多用于短针 A.2.2舒张进针法 对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的部位,可将穴位两侧皮肤用左手拇,食指向两侧用力绷紧,以便进针 操 作时注意两指相对用力时要均衡固定皮肤,不能使锁定准的注射点移动位置 然后右手持针从两指之 间刺人穴位 多用于腹部和颜面部的穴位进针 A.2.3夹持进针法 戴无菌手套或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无菌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右手握注射器,将针尖对 准穴位,在接近皮肤时,双手配合用力,迅速刺人皮肤内 主要用于长针或皮肤致密的部位 A.2.4提捏进针法 左手拇食指按着所要刺人的穴位两旁皮肤,将皮肤轻轻提起,有手持针从捏起部位的前端刺人 多 用于皮肉浅薄的部位 注:各种进针法均要求速刺,手法需熟练 A.3针刺方向 A.3.1直刺法 将针体垂直刺人皮肤,使针体与皮肤成90°角 适用于人体大多数穴位,浅刺和深刺都可应用 A.3.2斜刺法 将针倾斜刺人皮肤使针体与皮肤成45角 适用于骨骼边缘和不宜深刺的穴位,为避开血管、肌 腱以及瘢痕组织也宜倾斜进针 A.3.3横刺法 又称沿皮刺,是沿皮下进针横刺穴位的方法,针体与皮肤成15"角 适用于头面胸背,腹部穴位以 及皮肉浅薄处的穴位 在施行透穴注药法时常用
GB/T21709.6一2008 B 附 录 资料性附录 针下感觉与操作 B.1患者感觉 麻木感、触电感及放射感,表示刺中神经,术者应退针少许 B.2术者感受 B.2.1弹性阻抗感,表示刺中肌鞘,筋膜层 B.2.2硬性阻力感,表示刺中骨膜 B.2.3落空感,表示针尖通过组织进人某种空隙或腔隙 在危险区域注射时,该感觉往往提示下面可 能有重要脏器,继续进针时应小心谨慎 B.2.4致密感,表示刺中韧带 B.2.5突破感,表示针尖穿过筋膜、韧带、囊壁或病灶部位 此处上下往往是推注药物治疗的重点 部位 B.2.6搏动感,表示针尖位于大动脉近旁,当回抽有血时表明刺中血管,应退针调整
GB/T21709.6一2008 c 附 录 规范性附录 注 射 方 法 C.1探寻注药法 用于针下有危险或空隙的区域 进针到一定的预警深度,接近危险部位时,暂停进针,改为间断式 进针,即停针后推注少许药物试探阻力,如果有阻力,则可再进针少许,再停针推药少许试压,如此数次, 如果阻力变小或突然消失,则表明已抵达注射部位或已绝对靠近危险部位 注意间断式进针的距离不 宜过大,防止直接刺人危险部位 进到预定注射部位后,可用止血钳紧贴表皮夹持固定针身,防止注药 时针身滑动刺中危险部位 同时嘱患者固定身体姿势 注;当针刺危险或重要部位时,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和危险,可先进针到与穴位相邻的组织,如骨骼、韧带,神 经等处,并以此为参照物测定进针深度,方向和探索周围情况,然后在周围反复试探进针,或根据参照物退针到 浅层改变针尖方向再进针,直至所需部位 临床上用于危险和重要部位及穴位的准确注射,有校正进针方向的 作用 C.2分层注药法 将针刺人穴位深部或病灶反应部位,待得气后推注人大部分药液,然后退针少许,将剩余药液推人 以扩大药物的渗透作用层面 注意分清主次层面,主要部位用药较多,次要层面则用药量较少 C.3快推刺激法 将针刺人穴位深部或病灶反应部位,待得气后加大压力快速推进药液,加大刺激量 分离粘连一般 选用较粗的针径,以便药液快速进人组织,增加内压 如果单纯为了分离粘连,药液剂量可以酌情加大 柔和慢注法 将针刺人穴位深部或病灶反应部位,待得气后缓慢柔和的推进药液, c.5退针匀注法 针刺到穴位一定的深度或病灶部位在得气后推注一定量的药物,然后在匀速缓慢退针的同时均 匀地推注药物直至浅部 退针与推药要同步协调,行走成一条直线,保持平稳,推药要有连贯性,不可时 断时续 C.6透穴注药法 先将针刺人某穴,再将针尖刺抵相邻的另一穴位,推注部分药物,然后在匀速缓慢退针的同时,均匀 地推注药物直至浅部 在头面、背部、腹部操作时,多用横刺沿皮透穴,在四肢内外侧或前后侧相对穴位 间,可沿组织间隙直透
GB/T21709.6一2008 D 附 录 资料性附录 注射的间隔时间及疗程 D.1同一组穴位两次注射间宜相隔1d~3d D.2穴位注射两个疗程间宜相隔5d~7d D.3穴位注射疗法一个疗程的治疗次数取决于疾病的性质及特点.以3次10次为宜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7部分皮肤针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7部分皮肤针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7部分皮肤针的编号:GB/T21709.7-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7部分皮肤针共有5页,发布于2008-07-012008-07-01实施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5部分拔罐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5部分拔罐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5部分拔罐的编号:GB/T21709.5-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5部分拔罐共有9页,发布于2008-07-012008-07-01实施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