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38823-2020

硅炭

Silicon-carbon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硅炭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硅炭的编号:GB/T38823-2020。硅炭共有17页,发布于2021-01-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Q50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29.050
  • 实施日期2021-01-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17页
  • 文件大小1.04M

硅炭


国家标准 GB/T38823一2020 炭 硅 Silicon-carbon 2020-06-02发布 2020-12-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国家标涯花警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38823一2020 目 次 前言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分类和代号 技术要求 5.1外观 5.2理化指标 试验方法 6.l外观 6.2粒度分布 6.3比表面积 6.4振实密度 6.5碳含量 硅含量 6.6 6.7压实密度 6.8水分含量 6.9磁性物质含量 6.1o微量金属元素含量 6.11首次放电比容量和首次库仑效率 6.12限用物质 检验规则 7.1采样方法 7.2检验分类 7.3验收规则 包装、标志,储存和运输 8.1包装 8.2标志 8.3储存和运输 附录A规范性附录碳含量的测定方法 附录B规范性附录硅含量的测定方法 附录C规范性附录微量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0 12 附录D规范性附录首次放电比容量和首次库仑效率的测定方法
GB/38823一2020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惠州市鼎元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国联汽车动 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市斯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贺雪琴、何鹏、陈南敏、任建国、岳敏、黄友元、王玉辉、郭愕明、张庆来、毛爱平、 杨连波郑景须、鲍海友,余章龙、杨娟玉、赵尚骞
GB/38823一2020 炭 硅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硅炭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和代号、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测规则及包装标志,运输与储存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锂离子电池用硅炭负极材料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2828.1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T2829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表(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 GB/T3782乙炔炭黑 GB/T4369 锂 GB/T5187铜及铜合金箔材 GB/T6388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 GB/T668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 T GB 13732粒度均匀散料抽样检验通则 GB 19077粒度分析激光衍射法 GB/T19587气体吸附BET法测定固态物质比表面积 GB/T21653镍及镍合金线和拉制线坏 GB/T24533锂离子电池石墨类负极材料 GB/T26125电子电气产品六种限用物质(铅,汞,锅,六价铬,多嗅联苯和多澳二苯)的测定 GB/T33827锂电池用纳米负极材料中磁性物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硅炭silieon-earbon 硅材料与炭素材料组成的复合粉体材料 硅炭与正极材料在一定体系下协同作用实现锂离子电池 多次充电和放电,在充电过程中,硅炭负极接受锂离子的嵌人,而放电过程中,实现锂离子的脱出 分类和代号 根据产品的首次放电比容量进行分类 主要分为五类 foo 0m.Ah/g<首次放电比容量<600m.Ah/g,用siCI表示; 600mAh/g<首次放电比容量<900mAh/g,用siC表示;
GB/T38823一2020 900mAh/g<首次放电比容量<1200mAh/g,用SiC皿表示 1200mAh/g<首次放电比容量<1500mAh/g,用SiC表示 首次放电比容量>1500mAh/g,用sic-V表示 技术要求 S 5.1外观 灰黑色粉体材料,无结块 5.2理化指标 硅炭的理化指标应符合表1的规定,产品指标应满足该类产品关键指标,否则不归于该类别 有特 殊要求的产品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性能要求和验收方式 表1硅炭技术指标 产品代号 技术指标 SiC-I SiC SiC皿 SiC SiC 9 小 9 Do 39 39 粒度分布/4m D 018 1018 1018 10~18 10~18 22一32 2232 2232 22一32 2232 5.0 6.0 比表面积/(m/g 0.8 >0.7 0.7 0.6 0.5 振实密度”/g/cm 碳含量质量分数/% >80.0 >70.0 >60.0 >50.0 30.0 压实密度”/g/enm' >1.2 >1.1 >1.0 >1.0 >1.0 硅含量(质量分数)"/% >2.0 >10,0 >20.0 >30.0 >40.0 水分含量(质量分数)/% 0.5 0.5 S0.5 S0.5 S0.5 理化性能 磁性物质含量(Fe+Co+ CrNi+Zn/ S0.l S0.l S0.1 S0.1 <0.l nmg/kg Fe 100 <100 100 100 100 Co 5 5 5 5 5 <5 <5 <5 <5 Cu 5 微量金属元素 Ni <5 <5 含量" <5 <5 <5 mg/kg Al <1o <10 <10 <10 <1o Cr <5 <5 <5 <5 <5 Znm 5 5 5 5 5 600900 9001200200l500 >1500 电化学性能p.1C首次放电比容量'/m.Ah/e400一600 扣式电池 0.1C首次库仑效率*/% >88,0 >86,0 >86.0 >86.0 >86,0 限用物质 通过 通过 通过 通过 通过 注带"的指标为关键指标,不带"的指标为参考指标
GB/38823一2020 试验方法 6.1外观 自然光条件下目视观察 6.2粒度分布 按照GB/T19077进行测定 测试条件:折射率2.61 6.3比表面积 按照GB/T19587进行测定 6.4振实密度 按照GB/T24533进行测定 6.5碳含量 按照附录A进行测定 6.6硅含量 按照附录B进行测定 6.7压实密度 按照GB/T24533进行测定 6.8水分含量 按照GB/T24533进行测定 6.9磁性物质含量 按照GB/T33827进行测定 6.10微量金属元素含量 按照附录C进行测定 6.11首次放电比容量和首次库仑效率 按照附录D进行测定 6.12限用物质 按照GB/T26125进行测定
GB/T38823一2020 检验规则 7.1采样方法 7.1.1取样 硅炭按GB/T13732粒度均匀散料抽样检验通则进行取样 用洁净的取样轩(不锈钢牌号316或 同等类型;直径;不大于30mm)沿轴线插人包装中,插人深度不得小于包装的4/5 在包装内物料中心 轴线周围20mm范围内取样 抽样按照GB/T2828.1和GB/T2829中的抽样相关规定进行 7.1.2样品标签 样品盛人塑料样品罐后,应在外壁贴上标签.标签包括下列内容 a 样品类别及编号; 总体物料批号及数量; 样品量; c 采样日期 d 采样者姓名 e 7.1.3样品的保存 样品应密封保存,并贮存在防破包,防雨、防潮等环境 备用样品有效贮存期为12个月 7.2检验分类 7.2.1出厂检验 对每批次比表面积、振实密度、压实密度,硅含量,磁性物质,微量金属元素,0.1C首次放电比容量、 0.1C首次库仑效率、限用物质检验合格后盖质量检验章 7.2.2型式检验 对本标准中规定的技术要求全部进行检验 在有下列情况之一时进行型式检验 原材料的型号、供货厂家等有变更时; a 生产工艺流程有变化时; b 生产设备停产半年以上,又开始生产时; c 客户有特殊要求时 d 正常情况下每年不少于1次型式检验 7.3验收规则 7.3.1产品符合表1中技术指标要求为合格品 若有1项指标达不到标准的要求,应从同批产品的取 样袋中加倍取样对不合格项复检,复检全部合格判为合格,有一项不合格判为不合格 7.3.2生产厂应保证出厂的产品符合本标准规定的要求,每批产品出厂时,随货附带检验报告 收货方复验期限为2个月,如有异议时,应双倍取样重新检验,如仍有争议由具有资质的第三 7.3.3 方检测机构检验
GB/38823一2020 包装、标志,储存和运输 8.1包装 8.1.1产品的包装应符合GB/T191的规定,净重由供需双方协商 8.1.2包装应在干燥环境条件下进行,先将产品装人防水包装袋(推荐用PE密封袋、铝塑密封袋) 特 殊的包装要求由供需双方商定 8.1.3包装好后的产品再用外包装材料包装,包装材料由供需双方商定 8.2标志 标志应符合GB/T6388的规定,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也可根据客户需求进行标志: 产品名称; a b 产品代号及规格; 本标准的编号; c d)净重; 生产厂名; e f 制造日期、生产批号或出厂日期、编号; 警示说明; g hh) 其他标识 8.3储存和运输 产品应储存在通风、干燥的仓库内 8.3.1 8.3.2产品堆放应整齐、清洁,生产批号等标志应能清晰辨认 8.3.3避免与可使产品变质或使包装袋损坏的物品混存,混运 8.3.4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应保证产品的包装清洁和不破损,凡漏出包外的产品,不得返人包内 8.3.5供方应提供本产品的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和安全标签
GB/T38823一2020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碳含量的测定方法 方法提要 A.1 在氧气流中燃烧将碳转化成一氧化碳和/或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在高温下被催化氧化成二氧化碳 利用氧气流中二氧化碳的红外吸收光谱进行测量 A.2仪器设备装置 A.2.1高频红外碳硫分析仪或碳测定仪,由红外源、独立的测量池和参比池等组成 A.2.2干燥器 电子天平:感量0.001g A.2.3 A.2.4瓷堆蜗,按照仪器厂商的规定,能够耐高频感应炉中燃烧,不产生碳的化学物质,空白值小于 0.002%,标准偏差小于0.0005% 注:碳的污染物通常可通过在空气中将堆蜗置于马弗炉中燃烧除去,1000燃烧时间不少于40min,1350燃烧 时间不少于15min 然后将堆取出,置于干净的耐热盘中,冷却2min3min,最后将堆蜗保存于干燥器中 A.2.5绀蜗钳,可夹住瓷堆蜗(见A.2.4) A.3分析步骤 警示与燃烧分析有关的主要危险是燃烧堆塌及由此产生的熔融状态时发生的燃烧,任何时候 都要使用堆蜗钳,并将用过的堆蜗存放在合适的容器中,打开氧气阀时要小心,燃烧过程中的氧气应从 仪器中清除掉,因为高浓度的氧气在狭小的空间中易造成火灾 A.3.1仪器状态确认:按照厂家说明准备操作、检查燃烧单元和测量单元的气密性 在校准仪器和测 量空白前,用能测出碳和硫含量的样品(添加助熔剂)至少测试5次,待仪器稳定后进行下一步操作 A.3.2仪器校准;选择有证标准样品按照仪器说明书规定方法校准仪器 对于碳含量分布范围较广的 样品建议采用多点法或线性校准仪器 A.3.3称样:根据样品碳含量的大小不同,用电子天平(见A.2.3)精确称取一定量的样品于陶瓷蜡蜗内 铺匀,并在软件中输人样品名称及质量(精确到0,0001g) 注,样品的称样量与选择的有证参考物质的碳含量有关系,样品的绝对碳含量在标准曲线范围内即可 A.3.4添加助熔剂添加多元助熔剂鸽、锡、铁)1.2g1.5g于堆蜗内 用堆蜗钳将A.3.4中所述堆蜗置于堆蜗托中,确认输人信息无误后开启测试程序 A.3.5 A.3.6待测试完毕,盛放样品的堪蜗自动从炉中退出,将测试结果记录于原始记录中 A.3.7热堆蜗处理;测试完成后用堪塌钳将热堆蜗放人统一的容器中冷却,防止起火 A.3.8关机 A.4结果计算和数据处理 读取仪器自动显示数据,平行测试2次取平均值,按照GB/T8170“四舍五人”的规定保留4位有效
GB/38823一2020 数字,即××.××% A.5试验报告 应包含以下内容: 样品名称、,批号、测试日期,试验使用仪器型号和操作人员等; a b 分析结果及表示方法; 在测定中观察到的异常现象; c d 任何不包括在本标准中的操作或是自由选择的试验条件
GB/T38823一2020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硅含量的测定方法 B.1方法提要 在氧气或空气环境下,硅炭材料经1200C高温灼烧,其中的碳与氧气反应生成cO气体排出,硅 与氧气反应生成siO.,材料最终全部转化为SO. 根据反应产物siO的质量,可计算出原样品中硅元 素的质量,从而得到硅炭材料中硅元素的含量 B.2 仪器与设备 箱式电阻炉或气银炉;可长期使用温度不低于1200七 B.2.1 B.2.2刚玉蜡蜗:可长期使用温度不低于1200C B.2.3电子天平:感量0.0001g B.2.4药匙 B.2.5堪蜗钳 B.2.6鼓风烘箱 B.2.7 干燥器 B.2.8不锈钢托盘 B.3分析步骤 B.3.1堆蜗预处理 测试前将刚玉堆蜗洗净烘干,并在箱式电阻炉或气氛炉见B.2.1)中1200C灼烧1h,温度降至 200以下取出,稍冷后放人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重 然后再次灼烧,至两次质量差不大于0.,3mg B.3.2样品称量 称量样品1.0000g~1.2000g至刚玉堪蜗中,准确至0.1mg,称量2个,进行平行试验 B.3.3测试 B.3.3.1将称量好样品的刚玉堆蜗依次放人箱式电阻炉或气氛炉(见B.2.1)中,刚玉堆蜗相互间不应 接触 默.3.3.2箱式电阻炉或气氛炉(见B.2.1)灼烧程序设置;升温速率不大于20C/min,从室温升至 1200C,1200C灼烧8h,然后停止加热 根据设备说明书或其他技术文件的要求,对箱式电阻炉或气氛炉进行预烘干处理,以防止仪器,堆 蜗发生破裂等故障 加热过程中样品、堆蜗若发生爆裂飞溅或被污染,可重新调整升温程序,重做试验 B.3.3.3启动加热程序,开始灼烧 B.3.3.4冷却、称量:当箱式电阻炉或气氛炉(见B.2.1)温度降至200C以下时,打开炉门,用堆蜗钳取 出堆蜗,放置于干净的不锈钢托盘中 冷却2min,将托盘及样品一起放人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 用
GB/T38823一2020 电子天平(见B.2.3)称量冷却后的堆蜗及产物总质量 B.3.3.5恒重;将培蜗及产物再次放人箱式电阻炉或气氛炉(见B.2.1)中,按B.3.3.1~B.3.3.4步骤再次 灼烧和称量 比较与第一次灼烧后的质量差异,如果不超过0.3mg,则测试结束;否则重复本步骤,直 至两次灼烧后质量差异不超过0.3mg B.3.4结果计算 B.3.4.1按照B.3.3的步骤分别记录堪堆蜗质量ma样品质量m1,灼烧后堆蜗及产物总质量m!、恒重后 堆塌及产物总质量m,则样品中硅含量按式(B.1)计算 , 一mo、28.09 X100% (B.1 7s 60.09 m 式中 样品中硅元素的质量分数; w's 堆蜗质量,单位为克(g); m0 样品质量,单位为克(g); m -灼烧恒重后堆蜗及产物总质量,单位为克(g); ms 28.09 硅的相对原子质量; 60.09 二氧化硅的相对分子质量 B.3.4.2结果计算和数据处理:平行测试2次取平均值 质量保留4位小数即保留至0.1mg),硅含 量保留4位有效数字,即×X.××%或×.×××% 数字修约按GB/T8170“四舍五人”的规定 B.4试验报告 应包含以下内容 样品名称、批号、测试日期、试验使用仪器型号和操作人员等 b 分析结果及表示方法; 在试验中观察到的异常现象; c d)任何不包括在本标准中的操作或是自由选择的试验条件
GB/T38823一2020 录 附 规范性附录) 微量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C.1方法提要 样品加人王水(浓盐酸和浓硝酸按体积比3:1组成的混合物)后,用微波消解仪溶解,经过滤、定容 后,在酸性介质中,在选定的最佳条件下,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上进行测定 C.2试剂及材料 所用水应符合GB/T6682中一级水的要求 c.2.1硝酸:GR级 C.2.2盐酸(GR级 C.2.3氢气;纯度99.999%以上 C.2.4标准溶液,包括 a 铁标准溶液,标准号为GSB04-1726-2004,浓度为1000 4g/mL; b 钻标准溶液,标准号为G;SB04-1722-2004,浓度为1000 4g/mL; 铜标准溶液,标准号为GSB04-1725-2004,浓度为1000 从g/ml; d 镍标准溶液,标准号为GSB04-1740-2004,浓度为1000 Hg/mL; 铝标准溶液,标准号为GSB04-1713-2004,浓度为1000"g/" ml fD /mL 铬标准溶液,标准号为GSB04-1723-2004,浓度为1000 4g/ /mL 锌标准溶液,标准号为GSB04-1761-2004,浓度为10001 8 'g C.2.5贮备混合标准溶液(50mg/L);分别移取5mL铁、钻、铜、镍、铝、铬、锌标准溶液于100ml容量 瓶中,加人5ml硝酸,定容至刻度线,摇匀,备用 保存期限为1个月 C.3 仪器与设备 C.3.1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或等同性能的仪器 C.3.2加热装置;微被消解仪或等同性能的加热装置 样品容器:与加热装置配套 C.3.3 c.3.4分析天平;感量为0.000! g 系列混合标准溶液配制 C.4 分别准确吸取贮备混合标准溶液(见C.2.5)0mL,0.10mlL,0.20mL,0.50mL,1.00mL,2.00ml 置于6个100mL容量瓶中,各加人5mL硝酸,定容至刻度线,摇匀,配制成铁、钻、铜、镍、铝、铬、锌元 素浓度分别为0mg/L,0.050mg/L,0.10mg/L、0.25mg/儿L、,0.50mg/L、1.00mg/L的校准空白及系列 混合标准溶液 10
GB/38823一2020 C.5试样的制备 称取0.4000g一0.5000g试样,于清洗干净的样品容器中,加人3ml硝酸,9ml 盐酸,摇匀 拧 紧样品盖,置于微波消解仪内消解(消解温度不低于180C,时间不低于15mim) 消解完后,冷却至室 温,过滤,定容至100mL 同样方达制作一个试样空白 C.6测定 在选定的最佳工作条件下,待仪器稳定后,设置测定波长(可参考表C.1),输人样品信息,将校准空 白、系列标准溶液依次吸人,绘制标准曲线,然后再将试验空白及样品溶液以同样的方法直接测定 表C.1元素波长选择 元素 波长/nm 元素 波长" /nm 铁 238.204 396.153 228.616 267.716 铜 锌 327.393 213.857 镍 231.604 结果计算与数据处理 读取仪器自动显示数据,按GB/T8170“四舍五人”的规定修约至小数点后两位 C.8试验报告 应包含以下内容: 样品名称、批号、测试日期、试验使用仪器型号和操作人员等 aa 分析结果及表示方法; b 在试验中观察到的异常现象 c d)任何不包括在本标准中的操作或是自由选择的试验条件 11
GB/T38823一2020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首次放电比容量和首次库仑效率的测定方法 D.1 方法提要 D.1.1首次放电比容量(脱锂 以金属锂为负电极组装扣式电池,在23士2C的条件下,按照电池充放电测试仪器操作规程测 试出的扣式电池首次放电比容量(脱锂 D.1.2首次库仑效率 以金属锂为负电极组装扣式半电池,在23C士2C的条件下,按照电池充放电测试仪器操作规程 进行测试,测试出的扣式电池首次放电比容量C脱锂)除以首次充电比容量(嵌锂)得到首次库仑效率 D.2试剂及材料 D.2.1导电剂:乙快黑(按GB/T3782)或相同类型导电炭黑 D.2.2粘结剂;聚内熔散(PAA》,型号为LAI133,或同等性能粘结剂 D.2.3纯水;应符合GB/T6682中三级水的要求 金属锂片或锂带;应符合 4369中金属锂片或锂带的要求 D.2.4 GB/T D.2.5硅炭集流体铜箱按GB/T5187)或相同类型集流体 D.2.6锂集流体;镶网(按GB/T21653)或相同类型集流体 D.2.7 腿;PEP复合股或相同类围隔膜 D.2.8电解液:lmol/LLiPF6的EC碳酸乙烯酯)/DMC碳酸二甲酯/EMC碳酸甲乙酯EC与 DMc与EMD体积比为l'11)电解液或相同类型电解液 D.3仪器与设备 电池测试仪 D.3.1 电池测试仪(电流精度;0.1%RD+0.1%Fs;电压精度;0.1%RD+0.1%FS)或相同类型测试仪 D.3.2扣式电池模具 正极壳、负极壳 D.3.3手套箱 个标准大气压,99.999%的惰性气体,水分含量小于或等于1nmg/m'、氧气含量小于或等于 mg/'m或相同类型手套箱 D.3.4真空干燥箱 真空干燥箱(真空度<100Pa,温度范围50C250)或相同类型干燥箱 12
GB/38823一2020 D.3.5鼓风干燥箱 鼓风干燥箱(温度范围:室温250C)或相同功效干燥箱 D.3.6干燥器皿 相对湿度<25%或相同类型干燥器皿 D.3.7天平 感量:0.0001g和0.00001g,或相同类型天平 D.3.8搅拌器 2000r/min或相同类型搅拌器 D.3.9涂膜涂布器 200m或相同类型涂布器 D.4试样的制备 D.4.1将试样和导电剂放人烘箱中在120C烘烤4h后,转到在干燥器皿内冷却 称取4.55日试样 和0.15只导电剂的混合物粉末(准确到0.0001g)至容量50mL的小烧杯中,然后在该烧杯中加人6.0g 浓度为5%的PAA水溶液,最后采用行星式搅拌机调制成膏状物(搅拌时间15min,搅拌速度 2000r/min) 注,参考试样,粘结剂导电剂质量比为91:63的比例称量 D.4.2将D.4.1中的膏状物均匀涂抹于铜箔上,用2004m涂膜涂布器将膏状物刮在铜箔上,直至表面 光滑,然后放人鼓风干燥箱中在100C烘烤2h,或者等同类型的涂布方式获得单面面密度为 60 g/m'~100g/m的极片 D,4.3烘烤的极片经裁片、压片成各种形状的电极(长方形带状,条状或圆形等),准确称重后准确到 0.00001g),放人真空干燥箱中,真空条件下,在120C烘烤8h 制得硅炭工作电极 D.4.4在缸气气氛手套箱中,将金属锂载剪制成长方形带状,条状或圆形等,然后将上述裁勇好的金属 锂压制到已裁剪成条状的镍网或其他同等性能的集流体)末端,制成对电极(或者直接以金属锂为对电 极 D,4.5以上述步骤制成的正极材料电极和对电极,与1mol/LLiPF6的EC碳酸乙烯酯/DMC碳酸 二甲酯)/EMc(碳酸甲乙酯)(EC与DMc与EMD体积比为1:1:1)电解液(或其他同等性能的电 解液),在手套箱中组装成密封完好的符合电极体系的半电池 注试样极片在干燥房间内制备,温度23C士2C,相对湿度<35% 试样电池在手套箱内制备,温度23士 2C,水分含量小于或等于1mg/m,氧气含量小于或等于1" mg/m' D.5分析步骤 将扣式电池在电池程控测试仪上进行充电一放电循环 计算4个扣式电池数据平均值 首次放电 比容量和首次库仑效率的测试条件如下:充放电倍率为0.1C,电压范围为0.005V一1.5 13
GB/T38823一2020 D.6结果计算与数据处理 D.6.1试样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和首次库仑效率,按式(D.1),式(D.2)和式(D.3)计算 (D.1 Qt》-Cuda n (D.2 n Q=C,an" E (D.3 Qdla/Qd×100% 式中 Qda -以0.1C倍率电流充放电时首次充电比容量,单位为毫安时每克(mAh/g); Cds -以0.lC倍率电流充放电时首次充电容量,单位为毫安时(mAh); -活性物质质量,单位为克(g); m 以0.1C倍率电流充放电时首次放电比容量,单位为毫安时每克(mAh/E) Qdi的 以0.1C倍率电流充放电时首次放电容量,单位为毫安时(mAh) 1(die) E 首次库仑效率 D.6.2按照GB/T8170“四舍五人”的规定修约 首次放电比容量和首效均保留至小数点后一位 D.7试验报告 应包含以下内容 样品名称、批号、测试日期、试验使用仪器型号和操作人员等; a 分析结果及表示方法; b 在试验中观察到的异常现象, c 任何不包括在本标准中的操作或是自由选择的试验条件 d 14

了解硅炭GB/T38823-2020标准

什么是硅炭?

硅炭是由二氧化硅和石墨等原材料经过高温反应制得的冶金原料,它主要分为石墨硅炭和非石墨硅炭两种类型。在冶金行业中,硅炭通常用作还原剂和脱氧剂,可以有效地提高金属的纯度和品质。

GB/T38823-2020标准介绍

GB/T38823-2020《冶金用硅炭》标准是我国冶金行业中的一项指导性规范,该标准主要规定了硅炭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包装、标志以及运输要求等内容。该标准的发布旨在规范硅炭的生产、加工和使用,提高硅炭的质量,促进冶金行业的发展。

GB/T38823-2020标准内容

根据GB/T38823-2020标准规定,硅炭应当符合以下技术要求:

  • 化学成分:硅碳含量不得低于95%。
  • 粒度:应当按照用户需求进行调整。
  • 电阻率:应当符合用户规定的范围。

此外,标准还规定了硅炭试验的方法,如样品采集、检验和评定等,以确保硅炭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硅炭的应用

硅炭作为一种重要的冶金原料,在冶金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可以用作钢铁冶炼中的还原剂和脱氧剂,可以有效地降低钢水中的杂质含量,提高钢的纯度和品质;同时,硅炭还可以用于铸造、耐火材料、化工等领域。

总结

GB/T38823-2020《冶金用硅炭》标准对于规范我国冶金行业中的硅炭生产、加工和使用具有重要意义。在硅炭的质量控制、技术检验和标准化方面,该标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硅炭的质量和效益,推动冶金行业的发展。

硅炭的相关资料

和硅炭类似的标准

硅炭

金属材料蠕变-疲劳试验方法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金属材料蠕变-疲劳试验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金属材料蠕变-疲劳试验方法的编号:GB/T38822-2020。金属材料蠕变-疲劳试验方法共有19页,发布于2021-01-01
软炭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软炭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软炭的编号:GB/T38824-2020。软炭共有8页,发布于2021-01-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