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39772.1-2021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和验收技术规范第1部分:建设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referencestationconstructionandacceptanceofBeiDouground-basedaugmentationsystem—Part1:Constructionspecification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和验收技术规范第1部分:建设规范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和验收技术规范第1部分:建设规范的编号:GB/T39772.1-2021。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和验收技术规范第1部分:建设规范共有64页,发布于2021-10-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U65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47.020.70
  • 实施日期2021-10-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64页
  • 文件大小5.26M

以图片形式预览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和验收技术规范第1部分:建设规范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和验收技术规范第1部分:建设规范


国家标准 GB/39772.1一2021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和 部分:建设规范 验收技术规范 Techniealspeeificationforrefereneestationconstretionand acceptanceofBeiDouground-basedaugentationsystem- Part1.Construetionspeifieatiom 2021-03-09发布 2021-10-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国家标涯花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39772.1一2021 目 次 前言 引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3.2缩略语 基准站总体 4.1分类和类型 4.2 土建设施组成 4.3设备组成 线路组成 4 A 设备的连接关系 4.0 数据流程 4.7 数据类型 5 基准站功能 5.1总体功能 5.2原始观测数据采集功能 5.3气象数据采集功能 5.!数据传输功能 5.5数据整理与存储功能 .6差分数据产品质量监测功能 .7运行状态远程监控功能 5.8维护保障功能 5.9安全防护功能 基准站性能 6.1频点信号 6.2观测数据采样间隔 6.3多路径影响 6.!周跳比 6.5 观测数据完整率 6.6观测数据发送间隔 6.7观测数据存储能力 6.8时间同步精度 6.9数据传输 6.10不间断电源供电时间
GB/T39772.1一2021 6.11防雷 6.12工作环境要求 基准站勘选 7.1基准站网布局 7.2选点 0 7.3点位 7.4选点作业 0 7.5 提交资料 8 12 基准站土建 12 8.1观测墩 15 8.2观测室 15 8.3防雷工程 8.!辅助工程 15 &.5其他土建要求 15 8.6提交资料 16 基准站设备与安装 16 9.1安装总体方案 16 17 9.2基准站接收机天线 9.3基准站接收机 17 监测接收机及天线 9.4 18 9.5原子钟 19 9.6气象设备 20 9.7集成机柜及机柜监控设备 20 9.8通信设备 21 9.9不间断电源 22 9.10计算机 2 9.11防雷设备 10基准站集成与调试 23 10.1设备集成调试 23 0.2提交资料 23 土建监理与质量检查 23 1.1土建监理 23 1.2质量检查 23 1.3提交资料 24 附录A资料性)点之记填写格式表 25 28 附录B资料性站点实地测试结果表 29 附录C资料性站点勘选技术报告 45 附录D资料性设备登记表 51 附录E资料性建站现场质量检查文档格式 57 附录F资料性建站资料质量检查文档格式
GB;/T39772.1一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GB/T39772《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和验收技术规范》的第1部分 GB/T39772 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第1部分;建设规范; 第2部分:验收规范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北斗卫星导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4)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兵器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北方信息控制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兵器科学 研究院、千寻位置网络(浙江)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麦绿波.徐学永、蔡毅、张勤熙、王清太,李戈杨、徐惠、张国林、邓斌、刘峻宁、 严后选、黄浩
GB/T39772.1一2021 引 言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是国家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用于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主要由基准站网、通信 网络系统、数据处理中心,运营服务平台、数据播发系统、用户终端、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备份系统等 组成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通过在地面按一定距离建立的若干基准站接收导航卫星发射的导航信号,经通 信网络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处理后产生导航卫星的轨道改正数、钟差改正数、电离层改正数,区域差分 数据,毫米级后处理数据等数据产品,通过卫星、数字网络(移动通信网、互联网等、数字广播等方式播 发,通过互联网提供后处理数据产品的下载服务,满足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服务范围内广域米级和分米 级,区域厘米级的实时定位和导航需求,以及后处理毫米级定位服务需求 为了系统性地优化、提升和固化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通信网络、数据处理、数据接口、数据播 发、运营服务等主体技术,使这些技术为国内外同类建设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和有益指导,构建了由《北斗 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和验收技术规范第1部分;建设规范》《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和验 收技术规范第2部分;验收规范X北斗地基增强系统通信网络系统技术规范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数 据处理中心技术要求X卫星导航地基增强系统数据处理中心数据接口规范《卫星导航地基增强系统播 发接口规范第1部分;移动通信网卫星导航地基增强系统播发接口规范第2部分;移动多媒 体广播卫星导航地基增强系统播发接口规范第3部分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北斗地基增强系 统基准站人网技术要求》等国家标准组成的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相互支持、协调配套的标准系列 本文件系统性地规定了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的建设内容,为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的建设 和验收提供依据 IN
GB;/T39772.1一2021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和 验收技术规范第1部分:建设规范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总体、功能、性能、勘选、土建、设备与安装、集成与调试技术 要求及土建监理与质量检查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以下简称基准站)的建设和验收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175通用硅酸盐水泥 GB/T2423.17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Ka;盐雾 GB/T3482电子设备雷击试验方法 GB/T42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T6107一2000使用串行二进制数据交换的数据终端设备和数据电路终接设备之间的接口 -,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12897 国家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 GB 17671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连续运行基准站网技术规范 GB 285882012 GB/T37018一2018卫星导航地基增强系统数据处理中心数据接口规范 GB/T39267一2020北斗卫星导航术语 GB/T397232020北斗地基增强系统通信网络系统技术规范 GB50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343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50661钢结构焊接规范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GB/T39267一202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BeiDogrund-basedaugmentationsystem 通过在地面按一定距离建立的若干基准站接收卫星导航信号,发送给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数据处理 中心(以下简称数据处理中心),经数据处理中心处理计算生成轨道改正数、钟差改正数、电离层改正数、 区域差分数据、后处理数据等产品信息,播发给用户提高其卫星导航精度的系统,主要由基准站网、通信 网络系统、数据处理中心,运营服务平台、数据播发系统、用户终端、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备份系统等部分
GB/T39772.1一2021 组成,是卫星导航定位精度增强的地面基础设施 3.1.2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BeiDwroe nd-basedlaugmentationsystemreferencestation 在选择的点位上布设观测墩以及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接收机天线,测量型接收机、通信设备 等,具有基准坐标,用于长期连续观测、接收卫星导航信号,并将数据传输给数据处理中心,由数据处理 中心处理后播发差分数据产品等的卫星导航地面基础设施,简称基准站 3.1.3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网BeiDou uground-basedaugmentationsystemreferencestationnetwork 由若干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组成,提供站点坐标和接收的卫星导航原始观测数据的基准站网 络群,简称基准站网 3.1.4 框架基准站frameworkreferencestation 用于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网的坐标体系的建立与维持,为数据处理中心解算广域差分数据产 品提供原始观测数据、坐标等数据的卫星导航地面基础设施,是基准站网的核心站点为区域基准站提 供基准坐标,简称框架站 3.1.5 区域基准站regionalrefereeestatiom 用于增加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网的坐标体系密度,为数据处理中心解算区域差分数据产品提 供原始观测数据、坐标等数据的卫星导航地面基础设施,是基准站网的普通站点,简称区域站 3.1.6 差分监测接收机difrerentialmonitoringreceiver 接收卫星导航原始观测数据、数据处理中心的差分数据产品,并将原始观测数据、定位数据、差分数 据产品传回数据处理中心,用于进行差分数据产品质量和定位精度评估监测的接收机,简称监测接 收机 3.1.7 监测站monitoringstation 主要由差分监测接收机和监测接收机天线等设备组成,用于观测、存储、传输卫星导航信号以及进 行差分数据产品质量和定位精度评估的监测,并具有基准坐标的卫星导航地面基础设施 3.1.8 观测墩GNSsoservationpiar 基准站中用于安装和固定GNSS接收机天线的固定底座和标杆 3.1.9 原始观测数据rawobserationdata 接收机接收到导航卫星的测距信号后所获取的伪距、载波相位、多普勒、导航电文、载噪比等数据 3.1.10 完整观测值completeobservation 在某个历元时刻接收机对某颗卫星观测所得到的观测值(且观测值中伪距观测值和载波相位观测 值均没有缺失),为应包含的所有观测值 3.1.11 周跳比observationsperslip 在某时间段内规定时间间隔对所有可观测卫星观测,接收机观测数据中含完整观测值的历元数目 与其中发生周跳历元数目的比值
GB;/T39772.1一2021 3.1.12 观测数据完整率 obserVationdataintegrityrate 在某时间段内规定时间间隔对所有可观测卫星观测,接收机观测数据中含完整观测值的历元数目 与理论历元数目的比值 3.2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BD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 BDT:北斗系统时间(BeiDouSystemTimme' BINEX;二进制交换格式(BnaryExehangeFormat BNC同轴电缆连接器(BayonetNutConneetor) GALILEO: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 Galileo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 GL.ONASS;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 GP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 GNS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 HDOP;水平精度因子(HorizontalDiutionofPrecision) LAN;局域网L.ocalAreaNetwork MTBF: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eanTimebetweenFailures) MT'TR:平均修复时间(MeanTimetoRepair) NTRIP:互联网传输RTCM数据的协议(NetworkedTransportofRTCMviaInternetProtocolD PD(OP:位置精度因子(PositionDilutionofPrecision PPS:秒脉冲(PulsePerSecond RTD:实时伪距差分(Real-TimmeKinematicPseudorangeDiference) RINEX;接收机自主数据交换格式(ReceiverIndependentExehangeFormat RTCM;海事无线电技术委员会(RadioTechnicalCommissionforMaritimeServices) RTK;实时载波相位差分(RealTimeKinematie SMA;超小A型接口 (SuubMiniatureersionA 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InternetProtocol TCP/IP:传输控制/网络通信协议Tr erminalNodeController TNC;终端节点控制器(Te DatagramProtocol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UPS;不间断电源(UninterruptiblePowerSupply) UTC:协调世界时(UniversalTimeCoordinated USB;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serialBus) VDOP;高程精度因子(VerticalDilutionofPrecision 基准站总体 4.1分类和类型 4.1.1基准站按功能分为: 框架基准站; a b 区域基准站 4.1.2基准站按等级分为: A级基准站; a
GB/T39772.1一2021 b B级基准站 c C级基准站 4.1.3基准站的类型为 框架基准站应为A级基准站;区域基准站可为A级、,B级或C级基准站 4.1.4监测站按配置关系分为: 框架监测站 a b 区域监测站 4.2土建设施组成 基准站土建设施由观测墩、观测室、辅助工程等组成 4.3设备组成 基准站和监测站一般由观测监测、数据传输、状态监控、供电、防雷等设备组成 基准站和监测站 组成的设备见表1(如有特殊需要,可以加配其他设备). 表1基准站和监测站设备组成 监测站 基准站 序号 设备名称 数量 框架站 区域站 框架站 区域站 观测墩 基准站接收机天线 基准站接收机 监测接收机天线 监测接收机 原子钟 气象设备 集成机柜及机柜监控设备 通信设备 10 不间断电源 l 计算机 12 防雷设备 注1. "为必配项,“O”选配项,"o"为可共享或配置项,"-”为不配项 注2:由于观测墩是与天线密切匹配的土建设施,为了清楚地表达其与天线的配置关系,也将其放人基准站和监 测站设备组成表中 注3,基准站接收机天线和监测接收机天线统称时简称为接收机天线 注4:基准站接收机和监测接收机统称时简称为接收机 4.4线路组成 基准站线路由通信线路、电力线路、防雷线路等组成 通信线路主要是连接接收机天线、接收机原 子钟、气象设备,集成机柜及机柜监控设备,通信设备、不间断电源,计算机等的信号传输线路;电力线路
GB;/T39772.1一2021 主要是由市电连接不间断电源,以及由不间断电源连接基准站接收机、监测接收机、原子钟(数量不小于 0%)、气象设备、集成机柜及机柜监控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等的供电线路;防雷线路主要是连接避雷 针,其他防雷设备,以及防雷接地等的线路 4.5设备的连接关系 基准站设备的连接关系见图1,图1中的设备根据基准站的类型,功能和工作模式按照表1配置 基准站不选配计算机时,基准站接收机、监测接收机等设备直接连接至通信设备 气象设备 基准站按收机天线 监测站按收机天线 避雷针 室外 市电 220V 设备 室内 馈线防雷器 馈线防雷器 设备 原子钟 基准站按收机 监测按收机 计算机 集成机柜及机柜监控设备 通信线路 通信设备 网络防雷器 通信网络 电力线路 不间断电源 防浪涌插座 B+C防雷器 图 基准站设备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4.6数据流程 基准站和监测站的数据流程见图2 监测接收机天线 气象设备 基准站接收机天线 原子钟 射频信号 气象数据 时间频率信号 射频信号 集成机柜及机柜 监测接收机 基准站接收机 监控设备 差分数据产品 观测数据 机柜环境数据 观测数据 工作状态 不间断电源工作状态 工作状态 存储文件传输 设备查询控制命令 设备查询控制命令 设备查询控制命令 通信设备 通信网络 图2基准站和监测站的数据流程图
GB/T39772.1一2021 4.7数据类型 基准站和监测站的数据类型见表2 表2中接收的BDS卫星信号为北斗卫星导航全球系统的所有 民用信号 表2基准站和监测站的数据类型 项目 说明 类别 内容 协议及格式 频度 BDS(B1I、BIC、B21、B2a、2b、BB3I等),GPS 原始观测 11c/A、L1c,L.2C、L.2P,L5).GLONAss 数据 Ll,L2)GAL.l.Eo(E1,E5a、E5b)等的伪 观测数据 传输协议;TCP,NTRIP 距,载波相位、多普勒、导航电文、载噪比等 或UDP; 文件格式;RINEx 或 气象数据 30s 气压、温度、相对湿度等 BINEX格式; 广域增强数据产品(如卫星轨道、钟差,电离 数据格式.(GB/T37018 差分数据 层改正数等);区域差分数据产品(如RTD 2018规定的格式、BINEX 产品 改正值,RTK改正值等)等 或自定义格式 协议的 版本采用现行有效的普 监测数据 原始观测 BDs.GPs.GL.oNAss.G;ALLEo等的伪 遍使用版本 数据 距,载波相位,多普勒、导航电文、载噪比等 采集 经度、纬度、高度、PDOP、HDOP、VDOP、卫 数据 定位结果 星数等 机柜状态 温度、相对湿度,烟感,水浸等 监控与 环境数据 触发 告警数据 接收机及 接收机内存情况、天线状况等 天线状态 设备运行 不间断电源 输人电压、输出电压、电池剩余容量等 状态与 触发 工作状态 告警数据 通信链路 通信速率,调制解调器工作状态等 状态 采样间隔,文件的挑取与删除,其他参数设 控制指令 参数设置" 触发 指令 定等 触发 查询命令参数查询基准站各设备状态的查询等 5 基准站功能 5.1总体功能 5.1.1基准站和监测站应具备原始观测数据和气象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整理与存储、差分数据产 品质量监测、运行状态远程监控、维护保障以及安全防护等功能 5.1.2基准站和监测站应具备的功能见表3
GB;/T39772.1一2021 表3基准站和监测站功能 监测站 基准站 序号 功能 框架站 区域站 框架站 区域站 原始观测数据采集功能 气象数据采集功能 数据传输功能 数据整理与存储功能 差分数据产品质量监测功能 运行状态远程监控功能 维护保障功能 安全防护功能 注;“”为必备功能,“O”为可选功能,“”为不需要的功能 5.2原始观测数据采集功能 应能够全天候24h连续实时采集BDS,GPS,GLONAsS,GALILEO等四个系统的导航信号的伪 距、载波相位、多普勒导航电文、载噪比等数据 可根据需要扩展 5.3气象数据采集功能 框架站应能够采集气压、温度、相对湿度等气象数据 5.4数据传输功能 应能够对观测数据、监测数据、运行状态数据、告警及故障信息、数据文件按标准规定的传输协议与 数据格式传输 5.5数据整理与存储功能 5.5.1应具备对观测数据的本地数据整理功能 5.5.2应具有对观测数据的本地存储功能;观测数据文件可按天、小时或自定义时间间隔存储 5.5.3对下载的观测数据具有转换为RINEx格式、进行单点定位解算以及暂存文件的能力 5.6差分数据产品质量监测功能 监测站应具有接收原始观测数据以及接收卫星、数字网络(移动通信网、互联网等)、数字广播等方 式播发的差分数据产品的功能,对差分数据产品和差分定位结果进行质量监测 5.7运行状态远程监控功能 基谁站接收机,监测接收机、不间断电源,通信设备等的运行状态应能被远程自动监控,基谁站和监 测站的原始观测数据采集,运行环境数据采集、数据存储、传输,重启以及不间断电源切换等应能被数据 处理中心远程设置、控制 5.8维护保障功能 应具有对基准站和监测站远程和现场监控发现的问题及时或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解决和恢复正常工
GB/T39772.1一2021 作的能力;配备交流不间断电源,在市电中断的情况下,应能连续工作24h以上 全年运行间断累计时 间应不大于120h,次数一般不超过5次 5.9安全防护功能 5.9.1物理安全 应具有防盗,防火,防尘.防水,防鼠和防雷等的告警和防护能力 5.9.2数据安全 基准站和监测站到数据处理中心的数据应采用冗余线路双备份传输;具有对数据窃取、非法人侵的 自动告警功能 基准站性能 6 6.1频点信号 应能接收处理BDs(B1I、B1c、B21、B2a、B2b、B3I等.GPs(L1C/A、L1c、L2c、L.2P、L5、 GL.ONAss(L1、L2),GALILEEO(E1,E5a,Eb)等四个系统的至少八个频点的十六种导航信号 6.2观测数据采样间隔 原始观测数据采样时间间隔不大于1s;气象数据采样时间间隔不大于30s(时间间隔可调 6.3多路径影响 基准站各频点信号的多路径影响指标(未做平滑处理的) A级基准站<0.3m,高度截止角10°; a b)0.3mGB;/T39772.1一2021 观测数据存储能力不小于30天(1s采样间隔);15min存一个文件; a b 告警及故障状态数据存储能力不小于30天 6.8时间同步精度 接收机时钟与北斗系统时间(BDT)的同步精度应不大于50n 6.9数据传输 6.9.1应能对观测数据、监测数据,运行状态数据、告警及故障信息按表2规定的频度或触发指令实时 传输 6.9.2数据文件应能按约定时间间隔或指令定时传输;观测数据、监测数据、运行状态数据根据需要可 进行定时传输 6.10不间断电源供电时间 不间断电源(UPS)供电时间不小于24h 6.11防雷 防雷应满足GB50057,GB50343的要求 6.12工作环境要求 设备工作环境条件要求见表4 表4设备工作环境条件要求 项目 室外 室内 防腐蚀 沿海、海岛地区应按GB/T2423.17的方法进行盐雾试验,不出现腐蚀现象 工作温度 -45C+70C -30十55C 储存温度 -55C85C -4065 二95% 相对湿度 满足公路、铁路运输振动要求 振动 基准站勘选 7.1基准站网布局 7.1.1框架站网应大致均匀分布,覆盖全国 框架基准站每两个站点之间相隔一般应在300km 1000km之间,且基准站网形系数(一个基准站与其最邻近的两个基准站组成的三角形的最短边与最 长边之比)应不小于0.7,应能满足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提供广域实时米级、分米级精度服务所需的组网 要求 7.1.2区域站网应按地区各自的面积地理环境、人口分布,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行覆盖 每两个站点 之间的相隔一般不超过70km,且基准站网形系数应不小于0.7,应能满足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提供区域 实时厘米级、后处理毫米级精度服务所需的组网要求
GB/T39772.1一2021 7.2选点 选点应符合以下要求: 框架站应建立在稳定的地质构造条件的块体上,避开地质构造不稳定地区(如断裂带,易发生 a 滑坡、沉陷、地下水位变化较大等变形地区)和易受水淹的地区 区域站一般按框架站要求建立在稳定地质构造条件的块体上或结构稳定的屋顶上 b c 应建立在便于接人通信网络,具有稳定的供电条件及交通便利的地区,同时具有良好的保障环 境,便于站点长期连续运行; 建设应避开国家保护区和军事管制区, d 建设应选择周围地形、地物、电磁等环境变化较小的区域 建设应考虑与规划和未来发展相协调 f) 7.3点位 观测点位应按GB/T285882012中7.2.1的规定,要求如下 距离容易产生多路径效应的地物《如高大建筑、树木.水体、,海滩和易积水地带等)应大于 a 200m; b 应有基准站环境数据质量相应级别规定的高度截止角指标的卫星通视条件 距离微波站、微波通道,无线电发射台、高压线穿越地带等电磁干扰区应大于200mm c d 避开采矿区、轨道交通、公路等容易产生振动的地带; 观测点位到观测室的线缆长度不宜超过100 m 7.4选点作业 7.4.1勘选 站点实地勘选应按以下要求 勘选人员应是专业测量人员; a 勘选人员应根据设计进行勘选; b) 在实地勘选前,应对拟定站点进行情况调研,落实土地使用以及供电,通信、供水,站点安全防 c 护等基础设施支撑条件,制定勘选工作计划,准备好仪器设备和资料 在实地按7.3的要求选定点位,并在实地加以标定;当利用已有点位时,应检查站点现有的勘 d 选报告,符合要求方可利用 确定观测墩建设类型(基岩、,土层或屋顶等),明确环视条件,确定供电、通信线路架设,以及室 外工程(围墙、道路、绿化等)建设要求; 应对初选的建墩位置了解当地冻土层深度,判断冻土层深度是否适宜设置基准站 f) 勘选时,应同时按要求勘选1一2个备选站点,条件最优者,作为最终站点,备选站点情况资料 g -并提交;对于勘选选定的站点,填写站点勘选情况表地质地形勘选情况表站点建站条件 表,格式参见附录C中的表C.1、表C.2、表C.3; h 助选中需推摄6张照片,其中面对东,南,西、北方向拍摄4张远景照片照相机应尽可能与谢 试天线高度一致,水平拍摄),反映所选基准站的环视条件;拍摄站点近景照片1张,反映所选 站信息(点位标识牌)以及场地条件;拍摄站点远景照片1张,综合反映站点建设环境条件 7.4.2测试 站点实地测试应符合以下要求 10
GB;/T39772.1一2021 在选点地址上架设大地测量型扼流圈天线,天线架设的高度应与拟建观测墩的高度相同 a b 测量点位周围障碍物高度角,绘制站点环视图并详细注明障碍物位置,填人点之记中,点之记 格式表参见附录A中的表A.l; 确定站点概略坐标,将概略坐标填人点之记中; d 实地进行观测,设置基准站环境数据质量级别相应的高度截止角,以1s采样间隔记录卫星信 号观测数据,连续测试时间应不小于24h 下载观测数据并转换为标准文件,采用数据质量分析软件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测试结果 中各频点多路径影响、周跳比、观测数据完整率应达到基准站环境数据质量相应级别规定的指 标,将测试结果填人“站点实地测试结果表”,格式参见附录B中的表B.1 7.4.3标记 站点勘选标记应符合以下要求 站点命名规则为(省或直辖市)+(当地县,区,市级地名)+ “框架”/“区域”十“基准站”/“监测 站”+(序号)(一位阿拉伯数字)十“号站”,当县、区、市级地名名称较长时,在不会与其他名称 重复的情况下可以简称,如“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简称为“琼中县",站点命名为“海南琼中县 框架基准站1号站”;基准站和监测站应分别独立命名,无论基准站和监测站是否在一个站 点,是杏共用一个天线和观测墩" 站点代码采用字母和数字组合的九位数,第一位为拉丁字母的大写字母,表示站的功能类别 b “K”为框架站,“Q”为区域站,第二位为拉丁字母的大写字母,表示基准站的用途类别,“J”为基 准站,"C”为监测站,第三.,四.五位为阿拉伯数字,表示基准站所在省份(第一级行政区划)区 域码.第六、七、八位为阿拉伯数字,表示基准站所在县区域码,最后一位为阿拉伯数字,表示同 -区域建站顺序号,如“海南琼中县框架基准站1号站”代码为K]J4690301;基准站和监测站应 分别独立赋予站点代码,无论基准站和监测站是否在一个站点,是否共用一个天线和观测墩; 站点选定后,应设立一个标注有站名、观测墩类型(基岩、土层或屋顶等)的点位的标识牌,置于 所选基准站位置; 按要求的格式,填绘基准站或监测站点之记,格式参见表A.1 d 7.5提交资料 站点勘选提交的资料应包括以下资料: 勘选任务文件; a b) 勘选点之记 勘选站点照片; c 站点实地测试结果(观测数据一并提交); d 站点勘选技术报告(“站点勘选技术报告”撰写的封面格式,站点平面图、站点点位环视图参见 图C.1、图C.2和图C.3); 站点勘选中收集的其他资料含地质、交通、水电、通信网络等); fD 初步设计文件; g h 用地证明及相关建设许可证 11
GB/T39772.1一2021 8 基准站土建 8.1观测墩 8.1.1观测墩分类 基准站和监测站观测墩(标)分为 aa 基岩混凝土观测墩; b》 土层混凝土观测墩; 屋顶混凝土观测墩; al 屋顶钢标; 屋顶侧墙标; ee n 锚爪式钢标 8.1.2观测墩类型 8.1.2.1基准站和监测站观测墩依据建站地理、地质环境,选择合适的类型 8.1.2.2框架站的观测墩应采用基岩混凝土观测墩、土层混凝土观测墩 8.1.2.3 区域站的观测墩应采用基岩混凝土观测墩,土层混凝土观测墩、屋顶混凝土观测墩、屋顶钢标、 屋顶侧墙标或锚爪式钢标 8.1.3基岩混凝土观测墩 基岩混凝土观测墩建设应符合以下要求 基岩混凝土观测墩参见图C.4和图C.5建造 a b 清理基岩表面的风化层并从完整的基岩面向下开凿0.5m,基岩混凝土观测墩底部应打人 8根钢筋深人基岩坑底不小于0.2m,钢筋笼与打人的8根钢筋紧密的绑定,并紧密浇筑 基岩混凝土观测墩地下墩体应整体满灌浇筑,充分捣固; d 基岩混凝土观测墩地上墩体应置模板浇筑,充分捣固 观测墩地下墩体顶面(与地面平齐)应分别于四角埋设至少两个水准测量标志,以进行水准 测量; fD 观测墩与土层接合四周应做宽度不小于50mm的隔振槽,隔振槽与基岩混凝土观测墩的土层 同深,内填沙石,避免振动影响; 混凝土柱体外部进行保温和防风处理,并保护装饰,如不锈钢等,并加装气象设备安装支架 8 基岩混凝土观测墩到观测室的馈线应用内径不小于50mm管套防护,如不锈钢等; h 基岩混凝土观测墩顶面应浇筑安装强制对中标志,需利用经纬仪调整顶部的强制对中器位置 杆应垂直,垂直倾斜角应小于6' 基岩混凝土观测墩应采用GB50010规定的C25及以上强度的混凝土浇筑,应搅拌均匀,现场 浇灌,充分捣固,保证固结质量及外部光洁,同时保证墩体垂直和避免不均匀沉降,偏差不超 过5%; k 现场搅拌的混凝土应有监理方出具的监理报告,商品混凝土应出具开盘鉴定报告;水泥强度等 级应不低于GB175规定的42.5等级,并出具按GB/T17671试验合格的正式证明;钢筋应提 供正式的规格证明; D 观测墩土建工程完成后,至少一个月,方可进行测量 不在恶劣条件下施工; m 12
GB;/T39772.1一2021 基岩混凝土观测墩的设计施工应考虑防冻、防风、防雨雪的要求(有盐雾的地区需考虑防盐雾) n 8.1.4土层混凝土观测墩 土层混凝土观测墩建设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土层混凝土观测墩参见图C.6和图C.7建造; b 建造时应保证墩质心位于当地冻土线以下0.5m(进人良好受力土层的深度不小于0.5m),参 见图C.6; 土层混凝土观测墩地下墩体顶面(与地面平齐)应分别于四角埋设至少两个水准标志,便于水 准观测; d)土层混凝土观测墩地下墩体应整体满灌浇筑,充分捣固; 土层混凝土观测墩地上墩体应置模板浇筑,充分捣固; e f 观测墩与土层接合四周应做宽度不小于50mm的隔振槽,隔振槽与土层混凝土观测墩的地基 至地面的深度同高,内填沙石,避免振动影响 混凝土柱体外部进行保温和防风处理,并保护装饰(如不锈钢等),并加装气象设备安装支架; g m管套防护,如不铸解等 h)土层混凝土观测墩到观测室的馈线应用内径不小于50m 土层混凝土观测墩顶面应浇筑安装强制对中标志,需利用经纬仪调整顶部的强制对中器位置, 杆应垂直,垂直倾斜角应小于6' 土层混凝土观测墩应采用GB50010规定的C25及以上强度的混凝土浇筑,应搅拌均匀,现场 j 浇灌.并充分捣固,保证固件质量及外部光洁,同时保证墩体垂直和避免不均匀沉降,偏差不超 过5%; k)现场搅拌的混凝土有监理方出具的监理报告,商用混凝土需要出具开盘鉴定报告;水泥强度等 级应不低于GB/T17671规定的42.5等级,并出具规格证明;钢筋应提供正式的规格证明 观测墩土建工程完成后,至少一个月,方可进行测量; ID m土层内建设的观测墩,一般地区至少需要经过一个雨季,冻土地区至少还需经过一个冻解期 方可进行观测; n)不在恶劣条件下施工 土层混凝土观测墩的设计施工应考虑防冻、防风、防雨雪的要求(有盐雾的地区需考虑防盐 雾 8.1.5屋顶混凝土观测墩 屋顶混凝土观测墩建造要求如下 屋顶混凝土观测墩参见图C.8和图C.9建造; a 屋顶混凝土观测墩所在建筑应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物高度应考虑安全性和观测墩稳 b 定性 屋顶混凝土观测墩外观应平整、美观,有规定级别的高度截止角以上的开阔天空; e 屋顶混凝土观测墩顶部应浇筑安装强制对中标志,需利用经纬仪调整顶部的强制对中器位置 d 杆应垂直,垂直倾斜角应小于6'; 基座内部钢筋应与房屋主承重结构钢筋焊接,结合部分应不小于0.1m: 对屋顶混凝土观测墩基座需进行防水处理并修复原建筑物的防水层,并根据设计对基座进行 外装饰; 观测墩到观测室的馈线应用内径不小于50mm管套防护,如不锈钢等; g h 不在恶劣条件下施工; 屋顶混凝土观测墩的设计施工应考虑防冻、防风、防雨雪的要求(有盐雾的地区需考虑防盐雾. 13
GB/T39772.1一2021 8.1.6屋顶钢标 屋顶钢标(观测墩)建设应符合以下要求 屋顶钢标参见图C.10建造; a b 屋顶钢标所在建筑应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物高度应考虑安全性和观测墩稳定性 c 屋顶钢标外观应平整、美观,有规定级别的高度截止角以上的开阔天空; d 屋顶钢标安装完成后,需利用经纬仪调整顶部的强制对中器位置,使杆垂直,垂直倾斜角应小 于6'; 基座内部钢筋应与房屋主承重结构钢筋焊接,结合部分应不小于0.1n fD 对屋顶钢标基座需进行防水处理并修复原建筑物的防水层,并根据设计对基座进行外装饰; 观测墩到观测室的馈线应用内径不小于50mm管套防护,如不锈钢等; g h)屋顶钢标的设计施工应考虑防风、防雨雪的要求(有盐雾的地区需考虑防盐雾) 8.1.7屋顶侧墙标 屋顶侧墙标观测墩)建设应符合如下要求 屋顶侧墙标参见图c.11建造 a) 屋顶侧墙标所在建筑应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物高度应考虑安全性和观测墩稳定性; b 屋顶侧墙标外观应平整、美观,有规定级别的高度截止角以上的开阔天空; c 屋顶侧墙标安装完成后,需利用经结仪调整顶部的强制对中器位置,使杆垂直,垂直倾斜角应 d 小于6'; 上下固定件间隔距离应尽量大,不小于钢标三分之一的长度; 屋顶侧墙标应选择垂直承重墙侧安装,使用直径M10或以上的膨胀螺栓固定在墙体,墙体厚 度应超过20cm,墙面安装进行防水处理并修复原建筑物的防水层; 屋顶侧墙标应使用外涂漆(如丙熔酸聚氨酯漆)等做好防锈处理; 8 h)屋顶侧墙标到观测室的馈线应用内径不小于50mm管套防护,如不锈钢等; 屋顶侧墙标的设计施工应考虑防风、防雨雪的要求(有盐雾的地区需考虑防盐雾). 8.1.8锚爪式钢标 锚爪式钢标(观测墩)有基岩锚爪式钢标和土层锚爪式钢标类型,基岩错锚爪式钢标的稳定性一般好 于土层锚爪式钢标(土层锚爪式钢标的建设略) 基岩锚爪式钢标的建设应符合如下要求 锚爪式钢标参见图C.12和图c.13建造, a b锚爪式钢标应选择未经风化的基岩或者只有少量断裂的基岩,不得选择风化严重的基岩进行 建设 主支撑杆应采用直径不小于25mm的不锈钢管,地面以下长度不低于1.5m,长度1.5m一 l.8m为宜,地面以上长度不低于1m,长度1m~1.45m为宜,垂直支撑杆在交汇点上部延伸 长度不低于50mm:; dD 倾斜支撑杆应采用直径不小于25mm的不锈钢管,地面以下长度不低于1.5m,长度1.5m~ 1.8m为宜,地面以上长度不低于1.25m,长度1.25m1.75m为宜,倾斜支撑杆高度应对 齐,以便能交汇到主支撑杆上的同一个点,倾斜支撑杆两两间隔角度应为120'; 材料浇灌应在埋人支撑杆前,钻孔应采用双组份胶、快速固化、不收缩的环氧树脂进行填充,浇 筑环氧树脂固化剂过程中不能渗人空气气泡 fD 三根倾斜支撑杆应直接焊接到垂直支撑杆相同高度的交汇点,焊接水平应达到GB50661规 定的一级标准; 14
GB;/T39772.1一2021 锚爪式钢标安装完成后,需利用经纬仪调整顶部的强制对中器位置,使杆垂直,垂直倾斜角应 g 小于6'; h)观测墩到观测室的馈线应用内径不小于50mm管套防护,如不锈钢等; 锚爪式钢标的设计施工应考虑防风、防雨雪的要求(有盐雾的地区需考虑防盐雾) 8.2观测室 8.2.1基准站设备存放一般采用观测室放置,观测室建设应按以下要求 观测室应具有保温、防雨等功能,满足仪器设备正常运行的要求 a b 观测室应按照抗当地地震烈度提高1"设计建设,使用年限原则上应大于50年; 观测室用于安置仪器设备,仪器设备应集成安装在机柜中; c d 观测室面积应满足机柜安置和人员操作要求; 观测室地基应牢固,周围考虑排水设计;顶部采取混凝土结构,结构中应预埋进出两种管线的 通道(电力和信号通道),并应有防鼠措施; 观测室屋顶应敷设防水层;还应敷设粗沙或煤渣等材料以达到吸波效果;还应满足排水、防风、 防雷等要求 观测墩位于观测室内时,观测室的女儿墙应不高于观测墩顶面 g 观测室外或女儿墙外侧应便于架设气象设备; h 观测室应安装防盗门,窗户应加装稳固防盗网,有要求的应加装监控告警设施; 观测室应接人稳定市电 k3 观测室内应设置等电位联结端子,位置便于机柜接地线连接 如果一体化机柜达到观测室的放置条件时,也可以采用一体化机柜,不必建设观测室 8.2.2 8.3防雷工程 防雷工程施工应符合以下要求 防雷工程包括建筑物防雷、供电防雷和等电位连接等工程,应由具备专业资格的工程人员依据 aa GB50057和GB50343标准设计和施工;观测墩和观测室雷电防护按(GB50057中第二类防雷 建筑物设计,建筑物内的电子信息系统雷电防护按GB50343中B级设计 b)防雷工程完成后,应由专业检测机构检测合格,并出具证明 8.4辅助工程 辅助工程包括道路、绿化、景观、围墙、台阶等室外工程,以及通信线路、电力线路和防雷线路等管线 敷设工程 8.5其他土建要求 土建工程其他要求如下 站点选定后,建站如需征地,所占用的土地应征得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同意,并依据相关规 a 定办理征地或用地手续; 土建工程应按照当地基建要求进行招标或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土建和监理单位进行施工和现 b 场监理; 观测墩和观测室地基建设,应选择少雨的季节完成; 站点建成后应委托当地有关人员对站点加以保管; 埋设的水准标志应按GB/T12897进行二等以上水准联测,水准标志与观测墩强制对中标志 间高度差的测定精度应不大于3mm;联测时水准标志应按照顺时针方向顺序编号,首个联测 15
GB/T39772.1一2021 的水准标志编号为“1”; 全部土建工程完成后,应进行土建质量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及试运行 8.6提交资料 土建工程完成后应提交施工图设计文件和施工(土建)文件 施工图设计文件包括以下资料 施工图设计任务文件; a b 施工设计招标材料和委托设计合同 施工图设计单位资质证书 d 施工图设计技术文件; 工程概(预)算书; 相关变更与批复文件; 施工图设计、工程预算书的审批文件 8 施工(土建)文件包括以下资料 建筑工程招投标材料和建设合同 a 用地证明及相关建设许可证; b 土建资质证书; 地质勘查报告; d 建站材料证明(钢筋混凝土等) e 混凝士配比证明 土建过程照片; g h 防雷检测报告; 变更申请与批复文件; 竣工图 k 施工报告; 建站后点之记 建站工作技术总结 m g 基准站设备与安装 g.1安装总体方案 g.1.1根据观测室面积、结构进行设备放置设计,应合理利用观测室空间,且利于设备安装及线路敷设 和设备散热 g.1.2安装的设备组成见表1 9.1.3对于在基准站同时配置监测站的模式,可以采用基准站和监测站共享天线模式和分设天线的模 式,分设天线模式应分别设立各自的观测墩,共享天线模式为基准站接收机和监测接收机共同使用基准 站天线 采用基准站和监测站共享天线模式还可以对通信设备、不间断电源、防雷等设备采用共享 方式 9.1.4设备安装的顺序一般可采用安装基准站接收机天线和监测接收机天线(有监测站并需单独天线 时,集成机柜及机柜监控设备电源设备、观测接收机和监测接收机(有监测站时,通信设备、原子钟、 气象设备、计算机与软件,防雷设备等的顺序 g.1.5设备安装前应整体统筹合理考虑通信线路、电力线路、防雷线路等线路的布设 16
GB;/T39772.1一2021 9.2基准站接收机天线 9.2.1技术指标 基准站接收机天线技术指标应符合以下要求 应能接收BDS(B11,Bc,I21,E2a,2b,IB31等),GPs(Llc/A、L1c、I2c、I2P,L5).GLONAss aa Ll、L2),GALIEEO(E1,5a,E5b)等四个系统的至少八个频点的十六种导航信号; b 天线应采用抗多路径效应的天线设备(如扼流圈、风火轮等类型的天线) 相位中心改正模型应具有第三方机构认证(有资质的独立测试机构)的天线,并提供各卫星系 统信号的相位中心改正模型, 天线相位中心偏差应小于1.5mm; d 工作环境应符合6,12要求 g.2.2设备安装 天线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安装的设备应取得专业检测机构的检定合格证书; 根据设备安装说明书进行安装 b 基准站接收机天线和监测接收机天线可以采用共用一根天线或分设天线的方式,具体的安装 方式按设计要求; d 基准站接收机天线防护翠的安装应平整、稳固,不应增加信号的延迟和多路径效应 天线应紧固于观测墩的强制对中杆上,天线定向指北标志与磁北方向差异应小于5"; 连接天线和电缆,外部缠绕防水防油胶布或安装防套管;敷设天线电缆时应尽可能直伸敷设 f 若需拐弯,则拐弯半径应大于0.3m;天线电缆剩余长度过长时,则应盘起; 天线电缆进人观测室内后,应加装防雷设备,并按照GB/T3482进行接地电阻测试: g h 天线电缆应采用专用的低损耗射电缆;若电缆根据需要延长时,不能满足性能指标,则应加 装相应的在线放大器; 天线的坐标计算应使用北斗坐标系; 安装(或更新)后拍摄照片,填写“基准站接收机天线安装登记表”,填写的格式参见附录D中 的表D.1 9.3基准站接收机 g.3.1技术指标 基准站接收机应采用安全可靠的基准站接收机,技术指标应符合以下要求 应能接收HDs(11,Bc,I21,2a,2b、,3I等),GPs(Llc/A、Llc,L2C,I2P,L5).GLONAss a L1,L2),GALI:O(E1,E5a,E5b)等四个系统的至少八个频点的十六种观测信号 原始观测数据应包含伪距、载波相位、多普勒、导航电文、载噪比等; b 信号通道不小于400个(并行通道): c d BDS观测值测量伪距精度:B1不大于20cm(2a),2不大于20cm(2a),B3不大于12 cm 2a);载波相位精度:B1不大于2.0mm(2),B2不大于2.0mm(2a),B3不大于2.0mm 2a);应具有可关闭平滑的功能 信号接收灵敏度不大于一133dBm; e f 采样频率为1Hz,5Hz,l0Hz,20H2可调 时间同步精度不大于50ns(基准站接收机输出的1PPS与北斗系统时间秒的同步精度); g h)端口至少应具有天线接口1个(TNC或SMA或BNC接口)、气象设备接口1个(GBT6107一 17
GB/T39772.1一2021 2000串口、电源接口1个(形式不限定、外接频标输人接口1个(可配5MHz或10MHz的 SMA或者TNC接口),1PPs接口(SMA或者TNC接口),USB接口1个(形式不限定)、,LAN 网口1个(J45)、检测调试接口1个(G;B/T6107一2000串口); 内部数据存储能力不小于30天(1、采样间隔》 i 远程控制应可远程升级、远程复位、远程参数设置 平均寿命不小于5年; k MTBF不小于20000h; D mMTTR不大于30nmin 外壳防护等级应符合GB4208规定的IP65等级; n 工作环境应符合6.12要求; o 电池应采用高容量电池,保证在工作环境温度下基准站接收机正常工作不小于12h p 9.3.2设备安装 基准站接收机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aa 安装的设备应取得专业检测机构的检定合格证书; b 根据设备安装说明书进行安装; 基准站接收机应合理放置于机柜内; c 安装完成后应通电进行功能测试 d 安装(或更新)之后拍摄照片,填写“基准站接收机安装登记表”,填写的格式参见表D.2 e 9.4监测接收机及天线 9.4.1技术指标 监测接收机及天线应采用安全可靠的接收机及天线,技术指标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应能接收HDs(BHll.BC,I21,B2a、2bB31等),GPs(L1C/A、LIC、L2C、I2P,L5),GLONAss (L1、L2),GALIEO(El、E5a、E5b)等四个系统的至少八个频点的十六种导航信号 b 应支持对广域单频伪距差分、广域单频载波相位差分、广域双频载波相位差分、区域双频载波 相位差分产品的监测; 应能接收伪距、载波相位、多普勒、导航电文、载噪比等原始观测数据; 应能接收卫星、数字网络、数字广播播发的差分数据产品; d 信号通道不小于400个(并行通道); e fD BDS观测值测量伪距精度;B1不大于20em(2),2不大于20em(2a),B3不大于12em 2a);载被相位精度,B1不大于2.0mm(2a),脱不大于2.0mm(2a),B3不大于2.0mm 2); 信号接收灵敏度不大于-133dBm; 8 h采样频率为1Hlz、5Hz、10Hlz、,20Hz可调 定位模式为广域单频伪距差分、广域单频载波相位差分、广域双频载波相位差分、区域双频载 波相位差分,以及单点定位模式 BDs单点定位水平精度不大于10m(2a),垂直精度不大于10m(2a); j BDS单频伪距差分水平精度不大于2m(2a),垂直精度不大于3m(2); k BDs广域单频载波相位差分水平精度不大于1.2m(2),垂直精度不大于2m(2), mBDs广域双频载波相位差分水平精度不大于0.5m(2a),垂直精度不大于1m(2) n GNSS区域双频载波相位差分水平精度不大于1cm+D×10-RMS),垂直精度不大于 1.5cem十Dx10-(RMs); 18
GB;/T39772.1一2021 定位更新率为1Hz、5Hz、10Hz、20Hz可调 o 数据输出至少应包括伪距观测值、载波观测值,多普勒、导航电文、载噪比、轨道/钟改正数,电 p 离层改正数、单频伪距差分定位结果、单频载波相位差分定位结果、双频载波相位差分定位 结果; 端口至少应具有天线接口1个(TNC接口或SMA或BNC接口),电源接口1个(形式不限 Q 定),USB接口1个(形式不限定),LAN网口1个(J45)、移动通信天线接口各1个(SMA 卫星/数字广播差分数据接口1个(GB/T6107一2000串口)、检测调试接口1个(GB/T6107 2000串口); 内部数据存储能力不小于30天(1s采样间隔): r 远程控制应可远程升级、远程复位、远程参数设置; s 平均寿命不小于5年; t MTBF不小于20000h; u v MTTR不大于30min; w外壳防护等级应符合GB4208规定的IP6等级 工作环境应符合6.12要求; X 电池应果用内置高容疑电池.保证在工作环境温度下监测接收机正常工作不小于12e y 监测接收机天线的技术指标应符合9.2.1 Z 注:D为基线长度,单位为公里(km) 9.4.2设备安装 监测接收机及天线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安装的设备应取得专业检测机构的检定合格证书 a b)根据设备安装说明书进行安装; 监测接收机天线的安装可以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独立安装监测接收机天线,一种是与基准站接 收机共用天线;独立安装天线时按9.2.2;与基准站接收机共用天线时,应使基准站接收机天线 与监测接收机相连; d 监测接收机应合理放置于机柜内; 安装完成后应通电进行功能测试 e f 安装(或更新)后拍摄照片,填写“监测接收机天线按安装登记表”及“监测接收机安装登记表”, 填写的格式参见表D.3和表D.4 9.5原子钟 9.5.1技术指标 原子钟技术指标应符合以下要求 频率准确度北斗锁定状态小于10-1,无北斗状态小于5×10-; aa 频率稳定性分别小于3×10-/s、小于2×10-1!/10s,小于1×10-12/100s; b 漂移率小于5XI0-/d. c d 工作环境应符合6.12要求; MTBF不小于50000h g.5.2设备安装 原子钟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19
GB/T39772.1一2021 安装的设备应取得专业检测机构的检定合格证书 a b 根据设备安装说明书进行安装; 置于机柜中与基准站接收机进行连接; c d 检查连接是否正常可靠,对原子钟进行开机运行,测试基准站接收机是否以原子钟频标正常 工作 安装(或更新)后,填写“基准站原子钟设备安装登记表”,填写的格式参见表D.5 9.6气象设备 9.6.1技术指标 气象设备技术指标应符合以下要求 a 采样时间间隔不大于30s(采样时间间隔可配置) b 气压测量: 1 范围:500hPa~1100hPa; 分辨率;士0lhPa 22 33 准确度:士0.3hPa 温度测量: 范围一45C一70C; 1 22 分辨率:0.1C; 准确度;士0.2 33 相对湿度测量 d 范围:0%RH100%RH; 1) 分辨率;1%RH 33 准确度:士3%RHH 配备防阳光辐射罩和安装支架 e 具备可与基准站接收机连接的数据通信接口,可进行实时或定时数据传输 f 9.6.2设备安装 气象设备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安装的设备应取得专业检测机构的检定合格证书; a 根据设备安装说明书进行安装 b 传感器架设高度应与基准站接收机天线上平面高度相同,高度误差不大于1m,平面位置距离 小于5m 根据需要可加装数据传输线防雷设备 d 与基准站接收机进行连接,测试基准站接收机是否正常转发和存储气象数据 e fD 安装(或更新)后拍摄照片,填写“基准站气象设备安装登记表”,填写的格式参见表D.6 9.7集成机柜及机柜监控设备 9.7.1技术指标 集成机柜及机柜监控设备技术指标应符合以下要求 散热能力前后通孔率不小于70%; a b 机柜外壳应接地,接地电阻一般应不大于4Q; 温湿度传感器、烟感探测器,水浸传感器、门磁传感器,不间断电源等设备的监控指标应符合设 c 20
GB;/T39772.1一2021 计要求 d 工作环境应符合6.12要求 9.7.2设备安装 集成机柜及机柜监控设备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根据设备的安装说明书进行安装; aa 应放置于通风良好、干燥、避光的位置 b 机柜应固定于观测室地面,并做好接地保护; c d 设备一般应安装于机柜内,并分层次安放 电力、,通信等线缆应连接和捆扎到位,走线应合理; e 根据设备安装说明书进行测试, f 安装(或更新)后拍摄照片,填写“集成机柜安装登记表”和“机柜监控设备安装登记表”,填写的 g 格式参见表D.7,表D.8 g.8通信设备 9.8.1技术指标 通信设备技术指标应符合GB/T397232020,并满足以下要求: 通信协议采用TCP/IP; a 通信链路采用有线专线; b 通信速率不小于1Mbit/s c d误码率小于10-8; 链路可用性大于95% e g.8.2设备安装 通信设备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根据设备的安装说明书进行安装; a b 通信设备安装的重点是路由器 从预留的管线通道将有线线路引人观测室;若通信线路外露过长,则应在通信线路上加装信号 线防雷设备; d 连接通信设备,并进行联通测试 安装(或更新)后,填写“通信设备安装登记表”,填写的格式参见表D.9 e 9.9不间断电源 9.9.1技术指标 不间断电源技术指标应符合以下要求 市电供电,电压为220V交流电,并配备电池(作为后备电源); aa b 后备电源(电池)单独供电时,在额定功率下可连续工作24h; 电源线路具备电涌防护能力,电池组应具有抗电、抗浸水能力 c 不间断电源主机应具有接人机柜监控设备的数据接口,可通过网络进行远程监控 d 工作环境应符合6.12要求,电池组应能在规定的工作环境温度条件下使用 g.9.2设备安装 不间断电源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21
GB/T39772.1一2021 根据设备的安装说明书进行安装; a b 电源线路应做接地保护并加装电涌防护设备; c 安装通流容量为20kA40kA的三相防浪涌插座 单独供电区域,应加装电力线防涌设施 d 不间断电源与市电相通,基准站内全部设备由不间断电源供电; 安装后应进行不间断电源实时监控功能测试; e fD 安装(或更新)后,填写“不间断电源安装登记表”,填写的格式参见表D.10 9.10计算机 9.10.1技术指标 计算机及其软件的技术指标应符合以下要求: a 计算机应具备4个以上的数据通信接口,包括GB/T6107一2000接口,USB、LAN等; 计算机应不小于500GB存储容量,至少应具有能连续存储1年采样率为1H的观测数据的 b 存储能力; 应用软件应具有数据下载格式转换、自动存储、自动传输,.设备监控等功能 c d MTBF不小于20000h; e MTTR不大于5min 9.10.2设备安装 计算机及其软件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根据计算机及其软件的安装说明书进行安装; a b) 计算机安装后应进行软件安装 软件安装后应进行其功能、性能测试 c 安装(或更新)后,填写“计算机安装登记表”,填写的格式参见表D.11 d g.11防雷设备 9.11.1技术指标 防浪涌插座最大负载电流大于10A.最大放电电流10kA.5个以上插口.浪涌保护及滤波峰 a 值电流通用模22kAmps b馈线防雷器最大放电电流20k.A,电压保护级别小于120V,响应时间小于100ns,插人损耗小 于0.3dB; 网络接口RJ45的防雷器,最大放电电流5kA,工作电压小于15V,最大工作电流不大于 0.5A,电压保护级别小于20V,响应时间小于10ns g.11.2设备安装 防雷设备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根据设备的安装说明书进行安装 a 防雷设备的安装过程按8.3; b 按b)安装后安装馈线防雷器; d 需要时加装通信线路、电力线路等的电涌防护设备和建筑物雷电防护设备; 根据防雷的等级要求进行测试; e fD 安装(或更新)后拍摄照片,填写“防雷设备安装登记表”,填写的格式参见表D.12 22
GB;/T39772.1一2021 10基准站集成与调试 10.1设备集成调试 设备的集成调试应符合以下要求 对各设备间进行互联,测试各设备的连接是否正常可靠 b 测试基准站接收机采集数据质量; c 测试基准站与数据处理中心之间的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d 测试数据处理中心对基准站的监控能力,包括通过数据通信网络监视和控制接收机、路由器、 机柜监控设备,不间断电源等的工作状况,参数配置、数据采集和传输等 拍摄集成调试后的照片 10.2提交资料 设备集成调试完成后,应根据设备配置情况提交以下资料 基准站接收机天线安装登记表 a 基准站接收机安装登记表; b 监测接收机天线安装登记表; 监测接收机安装登记表; d 原子钟设备安装登记表; te 基准站气象设备安装登记表 集成机柜及机柜监控设备安装登记表; g 通信设备安装登记表; h 不间断电源安装登记表; 计算机安装登记表; j kk 防雷设备安装登记表; 设备安装照片和集成调试后的照片; 设备安装技术总结 m 1 土建监理与质量检查 11.1土建监理 土建监理按相关要求执行,主要对观测墩、观察室、隐蔽工程等施工过程和主要材料进场等进行现 场监理和记录 土建监理应提交开工报告、支付证书、监理报告、隐蔽工程记录、主要材料进场记录 观测室土建监理按照一般房屋监理要求执行 1.2质量检查 1.2.1承担单位质量检查 承担单位应对承建的全部工程进行100%质量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现场质量检查和资料质量检查 1.2.2法人单位质量检查 法人单位应在承担单位质量检查完成后组织进行质量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现场质量检查(按比例进 23
GB/T39772.1一2021 行,原则应不低于30%)和建站资料质量检查(100%检查) 11.2.3建站现场质量检查 建站现场质量检查主要对观测墩、隐蔽工程、观测室、防雷工程、辅助工程等进行检查和现场记录, 填写建站现场质量检查记录表,格式参见附录E中的表E.1;对检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提交现场质量检查报告,并对建站现场质量进行评分,格式参见表E.2 11.2.4建站资料质量检查 建站资料质量检查主要是对勘选资料、施工设计资料施工土建资料、监理资料、设备安装资料,承 担单位质量检查报告等建站资料进行完整性和规范性检查 建站资料检查的完整性项目参见附录F 中表F.1,表F.1中缺少一项将停止质量检查,资料补全后再进行规范性检查;建站资料的规范性问题检 查扣分参见表F.1的“资料评分"栏进行扣分,参见表F.2进行评分并汇总 检查结束后应出具建站资料质量检查报告,提出整改意见,要求承担单位进行整改,直到合格为止 11.3提交资料 基准站(或监测站)的质量检查应提交以下五大项资料所包含的所有资料(参见表F.1): 11.3.1 勘选文件; a) b 初步设计; e 施工图设计文件 d 施工(土建)文件; 监理文件 e 11.3.2基准站(或监测站)监理涉及的主要监理文件如下 土建监理合同(招投标材料) a 监理公司资质证书; b 开工令; c 支付证书; d 土地监理报告; e 隐蔽工程监理报告; fD) 承担单位质量检查报告 g 24
GB;/T39772.1一2021 附 录 A 资料性) 点之记填写格式表 A.1点之记填写格式表参见表A.1 表A.1点之记表 点名 点号 类别 等级 所在图畅 点位略图 概略纬度 概略经度 概略高程 所在地 最近住所 供电情况 电信情况 比例尺;l;5000 地类 土质 冻土深度 解冻深度 交通路线图 最近水源 石子来源 沙子来源 交通情况 地址概要,构造背最 地形地质构造图 25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和验收技术规范第1部分:建设规范GB/T39772.1-2021

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不断完善,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基准站建设是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核心,对于保证其正常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规范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的建设和验收工作,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部门共同制定了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和验收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其中第1部分为建设规范,标准号为GB/T39772.1-2021。

该标准详细规定了基准站的建设条件、技术要求、设备选型和安装、验收测试等方面的内容,并提供了相关的标准、规范和参考文献。同时,该标准还强调了基准站建设需要遵循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和安全保障措施。

根据该标准,基准站建设需要经过勘察设计、材料采购、现场施工、设备测试和验收等多个环节。其中,验收测试是关键步骤之一,需要对基准站的位置精度、信号传输质量、数据处理能力等方面进行测试并评估其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基准站建设和验收涉及到多个专业领域的知识,需要各方面协同配合。同时也需要对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应用场景和需求有深入的了解,才能真正完成一台高效可靠的基准站。

综上所述,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和验收技术规范第1部分:建设规范GB/T39772.1-2021的发布为确保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指导。

半导体发光二极管光辐射安全第2部分:测试方法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半导体发光二极管光辐射安全第2部分:测试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半导体发光二极管光辐射安全第2部分:测试方法的编号:GB/T39771.2-2021。半导体发光二极管光辐射安全第2部分:测试方法共有12页,发布于2021-10-01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和验收技术规范第2部分:验收规范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和验收技术规范第2部分:验收规范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和验收技术规范第2部分:验收规范的编号:GB/T39772.2-2021。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建设和验收技术规范第2部分:验收规范共有25页,发布于2021-10-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