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38590-2020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sforcontinuousforestinventory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程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程的编号:GB/T38590-2020。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程共有52页,发布于2020-10-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B65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65.020.40
  • 实施日期2020-10-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52页
  • 文件大小4.10M

以图片形式预览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程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程


国家标准 GB/T38590一2020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程 Ieehniealregulationsforcontinousforestinventory 2020-03-06发布 2020-10-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国家标涯花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38590一2020 目 次 前言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总则 4.1清查目的 4.2清查任务 4.3清查总体 清查周期 4,4 4.5精度要求 清查内容 5.l立地与土壤 5.2利用与覆盖 5.3林分特征 5.!森林结构 5.5森林健康 5.6森林生产力 5.7森林经营管理 5.8森林生态功能 5.9其他内容 清查方法 6.1基本方法 6.2准备工作 6.3固定样地布设 6.4固定样地测定 6.5样地因子调查 6.6样木因子调查 6.7其他因子调查 6.8遥感判读 质量检查 7.1质量管理 7.2准备工作监督检查 7.3外业调查质量检查
GB/T38590一2020 7.4调查资料检查验收 0 7.5遥感判读质量检查 7.6内业统计质量检查 8 分析评价 8.1数据处理 8.2统计分析 8.3专题评价 清查成果 12 9.1省级清查成果 12 9.2国家级清查成果 附录A规范性附录固定样地和固定样木复位技术要求 15 附录B规范性附录固定样地调查记录 附录c(规范性附录主要调查因子技术要求 22 附录D(规范性附录)森林质量与生态功能评价 12 附录E规范性附录)样地调查因子合格要求 16 参考文献 18
GB/38590一2020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森林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70)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调查规划设计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煜星、闫宏伟,黄国胜、曾伟生、党永峰、杨学云、陈新云、聂祥永、马克西、 陈振雄、张成程
GB/T38590一2020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程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总则、清查内容、清查方法、质量检查、分析评价和清查成果等 本标准适用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工作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781一2015森林抚育规程 GB/T15968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 GB/T17296土壤分类与代码 GB/T21010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LY/T1721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 LY/T1812林地分类 1954森林资源调查卫星遥感影像图制作技术规程 1955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技术规程 LY/T1956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技术规程 LY/T1957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处理统计规范 LY/T2012林种分类 LY/T2084国家级公益林区划技术规程 LY/T2908主要树种龄级与龄组划分 “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的规定(林资发[2004]14号 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林资发[2017]34号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 continuousforesiventory 以宏观掌握森林资源现状及其动态变化,客观反映森林的数量、质量、结构和功能为目的,以省(自 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或重点国有林区林管理局为单位,设置固定样地为主进行定期复查的森林资 源调查方法 简称一类调查 3.2 固定样地permanentplot 具有一定形状和大小,按一定的抽样方案布设、编号,并设置永久性标志进行定期复查的地块
GB/T38590一2020 3.3 跨角林样地stradalingplot 优势森林覆被类型不为乔木林和疏林,但跨有外延面积0.0667hm以上有检尺样木的乔木林或 疏林的样地 也包括当优势森林覆被类型是乔木林或疏林,但与跨角的乔木林或疏林分界线非常明显 且优势树种不同或龄组相差2个以上,不宜划为一个类型的样地 3.4 每木检尺 treetaly 对样地范围内每株胸径达到起测标准(5.0enm)的样木,用围尺或其他测径工具测量其胸径的过程 3.5 立木类型 treetype 对胸径达到起测标准(5.0cm)的树木,按其生长和分布特性划分的类型 3.6 检尺类型 tallytype 对胸径达到起测标准(5.0em)的树木,在每木检尺时按其生长特性和复测属性划分的类型 以 总则 4.1清查目的 为制定和调整林业各类管理保护,利用方针和政策,编制林业发展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等提供科学依据,为国家层面的宏观决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4.2清查任务 定期准确查清全国和各省森林的数量、质量、结构,功能及其消长动态,分析森林资源发生变化的原 因,对森林资源及其生态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工作内容包括 a 制定一类调查工作方案、技术方案和操作细则; b)完成样地设置、外业调查和辅助资料收集 进行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的统计、分析和评价; e' d 定期提供全国和各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成果 建立和完善一类调查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 4.3清查总体 -般以省为总体进行 当总体内森林资源分布及地形条件差异较大时,可将总体划分为若干个副 总体,以提高抽样调查效率,但所划分的副总体应保持相对稳定 4.4清查周期 -般为5年 在5年清查周期基础上,鼓励实施年度监测,每年产出主要森林资源清查结果 4.5精度要求 4.5.1总体抽样精度 以全省范围作为一个总体时,总体的抽样精度即为该省的抽样精度(按95%可靠性,下同 一个 省划分为若干个副总体时,总体的抽样精度由各副总体按分层抽样进行联合估计得到
GB/38590一2020 4.5.2抽样精度要求 包括森林资源现状和动态两部分 森林资源现状 a -森林面积;森林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15%以上的省,精度要求在95%以上;其余各省在 90%以上 森林蓄积:森林蓄积量在5亿m'以上的省,精度要求在95%以上;北京、上海、天津在 5%以上;其余各省在90%以上 b 森林资源动态: -总生长量;森林蓄积量在5亿m以上的省要求90%以上,其余各省为85%以上 总消耗量;森林蓄积量在5亿m以上的省要求85%以上,其余各省为80%以上 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净增量:应做出增减方向性判断 4.5.3复位精度要求 固定样地复位率和固定样木复位率要求如下: 固定样地复位率要求达到98%以上; a 固定样木复位率要求达到95%以上 b 固定样地和固定样木复位的技术标准和条件按照附录A执行 5 清查内容 5.1立地与土壤 地理坐标,地貌、地形(包括坡向、坡度,坡位和海拔)基岩裸露、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砾石含 量、土壤厚度、腐殖质厚度、枯枝落叶厚度、林地质量等级等 5.2利用与覆盖 森林覆盖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类型、覆被类型面积等级、覆被类型变化原因,灌木覆盖度、灌木 平均高、草本覆盖度、草本平均高、植被总覆盖度等 5.3林分特征 起源、优势树种,年龄、龄组、径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优势高、郁闭度、自然度、密度、断面积、 蓄积量、毛竹株数、其他竹株数等 5.4森林结构 群落结构树种结构、林层结构林龄结构等 5.5森林健康 森林灾害类型、森林灾害等级、森林健康等级等 5.6森林生产力 活立木总蓄积、森林蓄积,疏林蓄积、散生木蓄积、四旁树蓄积,采伐蓄积枯损蓄积含枯立木和枯
GB/T38590一2020 倒木),森林生物量、森林碳储量,生长量、消耗量等 5.7森林经营管理 土地权属、林木权属、林地保护等级、公益林事权等级、公益林保护等级,商品林经营等级、,可及度、 人工林类型.抚育措胞、经济林产期,天然更新等级等 5.8森林生态功能 森林类别、林种,生态功能等级,以及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森林防护、生物 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功能和效益 5.9其他内容 各省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清查内容,增设调查因子 6 清查方法 6.1基本方法 基于抽样调查理论,采用以省为总体范围,设置固定样地(或配置部分临时样地)进行定期复查的森 林资源连续清查方法 6.2准备工作 6.2.1组织准备 成立一类调查组织领导机构,制定工作方案,组建专业调查队伍 6.2.2技术准备 制定技术方案和操作细则,开展技术培训 6.2.3其他准备 准备清查工作所需资料、仪器、工具和设备 6.3固定样地布设 6.3.1各调查总体的固定样地数量,应依据总体已有森林面积,森林蓄积等资料,按照精度要求确定 并根据样地数量确定样地布设间距 6.3.2固定样地按系统抽样布设在国家五万分之一或十万分之一地形图公里网交点上 6.3.3固定样地形状一般采用方形,也可采用矩形样地、圆形样地或带状样地 样地面积为 0.06hm'0.10hm',一般采用0.0667hm'(1亩) 同一调查总体或副总体范围内的样地,其面积和形 状应保持一致 6.3.4固定样地编号:以调查总体为单位,从西北向东南顺序编号,永久不变 6.3.5固定样地标志;对于方形或矩形固定样地,应当在西南,西北,东北,东南(或东,南、西、北)4个角 点设置固定标志;中心点是否设置固定标志,由各省根据具体情况自定 对于圆形样地,应当在中心点 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边界位置设置固定标志 6.3.6固定样地数量、位置和大小一经确定,原则上要保持稳定
GB/T38590一2020 6.4固定样地测定 6.4.1根据前期样地调查航迹、样地位置记录描述或已经采集的定位坐标,采用卫星导航、引线定位和 向导带路等多种方法找到固定样地位置,并采集样地西南角点或中心点的卫星导航定位坐标值(原来为 北京1954坐标,西安1980坐标或国家2000大地坐标,以后统一采用国家2000大地坐标 6.4.2当调整抽样设计方案新增固定样地或临时样地,或前期固定样地无法复位而必须改设时,原则 上要求采用引线定位,并进行周界测量,按要求设置固定样地标志,采集引点位置和样地西南角点(或中 心点)的卫星导航定位坐标值(国家2000大地坐标) 当采用差分定位技术[如基于全球导航定位系统 GNSS)的实时动态差分(RTK)技术]能确保定位精度达到1m以内时,可以直接进行样地定位 6.4.3样地定位后,依据保存的固定标志对周界进行复位,修复和补设固定样地标志 样地位置和样 地周界原则上必须与前期保持一致,并采用暗标和明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固定 6.4.4固定样地测定的有关情况,包括:样地引点位置、样地位置、样地引线测量、样地周界测量等,应 按B,2要求详细记载 6.5样地因子调查 固定样地调查因子应按照B.3所列的项目进行调查记载 -样地号;总体内布设的各类别样地统一编号,不得出现重号 样地类别:按样地所属的样地类别,用代码填写 样地类别代码见C.1 公里网纵坐标;地形图上样地所在公里网交叉点的纵坐标值,填写4位数记载到1km. 公里网横坐标;地形图上样地所在公里网交叉点的横坐标值,填写5位数,记载到1km. 实际纵坐标;样地所在位置(西南角点或中心点)的实际纵坐标值,填写7位数,记载到1m 实际横坐标;样地所在位置(西南角点或中心点)的实际横坐标值,填写8位数,记载到1m 县(局)代码各省县级行政单位采用国家颁发编码,林业单位采用国务院林草主管部门颁布的 编码 地貌;按大地形确定样地所在的地貌,用代码记载 地貌划分标准及代码见C.2 海拔;按样地所在公里网交叉点(西南角点或中心点),用海拔仪、导航仪测定或查地形图确定 海拔值,记载到1m. 坡向;按中地形确定样地所在坡向,用代码记载 坡向划分标准及代码见C.3 坡位;按中地形确定样地所在坡位,用代码记载 坡位划分标准及代码见C,4 坡度按等高线垂直方向测定样地平均坡度,记载到1 基岩裸露;调查样地基岩裸露面积所占的百分比,记载到1% 土壤类型;调查样地土壤所属土类,用代码记载 土壤类型代码见C.5 土壤质地:调查林地样地的土壤质地,用代码记载 土壤质地代码见C.6 土壤砾石含量;调查林地样地土壤中砾石所占的百分比,记载到5% 土壤厚度;调查样地的土层厚度,记载到1em 腐殖质厚度;调查样地的腐殖质厚度,记载到1cm 枯枝落叶厚度;调查样地上的枯枝落叶层厚度,记载到1 cm 植被类型;按面积优势法确定样地所属植被类型,用代码记载 植被类型划分标准及代码见 灌木覆盖度;样地内灌木树冠垂直投影覆盖面积与样地面积的比例,采用对角线截距抽样或目 测方法调查,按百分比记载,精确到5%(在40%左右时精确到1%)
GB/T38590一2020 -灌木平均高;样地内灌木层的平均高度,采用目测结合实测方法调查,以米(m)为单位,记载到 小数点后一位 草本覆盖度样地内草本植物垂直投影覆盖面积与样地面积的比例,采用对角线截距抽样或目 测方法调查,按百分比记载,精确到5% -草本平均高;样地内草本层的平均高度,采用目测结合实测方法调查,以米m)为单位,记载到 小数点后一位 植被总覆盖度;样地内乔灌草垂直投影覆盖面积与样地面积的比例,采用对角线截距抽样或目 测方法调查,或根据郁闭度与灌木和草本覆盖度的重叠情况综合确定,按百分比记载,精确 到5% 森林覆被类型;按面积优势法确定,用代码记载 对于前期按点(西南角点或中心点)确定地类 的省,仍可按前期的方法确定 森林覆被类型划分标准及代码见C.8. 土地利用类型:依据第三次国土调查结果或年度变更结果确定,用代码记载 土地利用类型划 分标准及代码见C.9 林地保护等级对于落在林地范围内的样地,确定林地保护等级,用代码记载 林地保护等级 划分标准及代码见C.10. 土地权属;确定样地所在土地的权属,用代码记载 土地权属代码见C.11 林木权属对于乔木林、竹林、疏林和其他有检尺样木的样地,以及灌木林、新造林和苗圃地,调 查林木权属,用代码记载 林木权属代码见C.11 森林类别;对于确定为林地的样地,参照各省已有的森林分类经营区划和天保工程区森林分类 区划成果确定森林类别(见C.12),用代码(林种分类代码的前1位)记载 林种;对于乔木林、灌木林、竹林,疏林,根据当地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结 果和森林经营方案等资料,确定林种和亚林种,用代码记载 林地范围外的森林,依据C.13中 的划分标准确定林种和亚林种,用代码记载(见C.13). 公益林事权等级和保护等级;对于森林(林地)类别确定为公益林(地)的样地,应利用各省已有 的森林分类区划界定资料确定公益林事权等级和公益林保护等级,用代码记载 公益林事权 等级和公益林保护等级代码见C.14和C.15 商品林经营等级;对于森林类别确定为商品林(地)的乔木林、灌木林、竹林和疏林,按C.16规定 的商品林(地)经营等级评定标准,根据经营状况调查确定经营等级,用代码记载 起源;对于乔木林、灌木林、竹林和疏林,调查确定起源,按c.17规定的代码记载 优势树种;对于乔木林、灌木林、竹林、疏林和新造林,调查确定优势树种,用代码记载 优势树 种代码见C.18 平均年龄;对于乔木林、疏林,人工灌木林和新造林,调查记载平均年龄 其中乔木林的平均年 龄为主林层优势树种平均年龄 -平均胸径:对于乔木同龄林,根据主林层优势树种的每木检尺胸径,采用平方平均法计算平均 胸径,以厘米为单位,记载到小数点后1位;对于异龄林,用占总断面积或蓄积65%或总株数 35%的较大径级林木计算平均胸径 对于竹林,调查记载平均胸径,采用3株平均竹的平方平 均值 平均树高;对于乔木林,根据平均胸径大小,在主林层优势树种中选择3株5株平均样木测 定树高,并按B.7要求记载,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平均树高,以m为单位,记载到小数点后一 位 对于竹林,调查和记载平均竹枝下高 -平均优势高:对于乔木林,在主林层优势树种中选择3株优势木(最高2株最大1株)测定树
GB/T38590一2020 高,并按B.7要求记载,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平均优势高,以m为单位,记载到小数点后一位 龄组;对于乔木同龄林,根据平均年龄与起源确定龄组,用代码记载 优势树种龄组划分标准 与代码见C.19 对于混交林,龄组的确定应综合考虑主要和次要树种的平均年龄 -径组:对于乔木异龄林,根据平均胸径确定径组,用代码记载 径组划分标准与代码见C.20. 经济林产期;对经济林,调查产期,用代码记载 经济林产期代码见C.21 群落结构、树种结构、林层结构和林龄结构;对于乔木林、竹林,分别按C.22.C.23,C.24和C.25 规定的群落结构类型树种结构、林层结构和林龄结构划分标准进行调查,用代码记载 竹林 的林龄结构按异龄林填写 郁闭度;乔木林、竹林或疏林样地内乔木(竹)树冠垂直投影覆盖面积与样地面积的比例 采用 对角线截距抽样或目测方法调查,记载到小数点后2位 对于郁闭度达不到0.20,但保存率达 到80%年均降水量400mm以下地区为65%)以上生长稳定的人工幼龄林,郁闭度按0.20 记载 自然度;对于乔木林、竹林和特殊/木林,按C.26规定的划分标准调查确定自然度,用代码 记载 可及度:对于用材林近成过熟林,按C.27规定的划分标准调查确定可及度等级,用代码记载 森林灾害类型和森林灾害等级;对于乔木林,竹林和特殊灌木林,调查森林灾害类型,用代码记 载 森林灾害类型代码见c.28 根据受害立木株数,按C.29规定的评定标准,确定森林灾害 等级,用代码记载 森林健康等级;对于乔木林、竹林和特殊灌木林,按C.30规定的评定标准,调查确定森林健康 等级,用代码记载 毛竹株数;调查记载毛竹林和其他森林覆被类型样地内的毛竹(胸径大于或等于2cmm)总 株数 其他竹株数;调查记载样地内除毛竹以外的其他竹类(胸径大于或等于2cm)总株数 抚育措施;对于已郁闭的乔木林和竹林,通过查阅森林抚育规划设计,实施和验收报告等资 料,确定抚育措施,用代码记载 抚育措施代码见C.31 人工林类型:对于人工起源的乔木林、竹林和特殊灌木林,按C.32规定的划分标准,调查确定 人工林类型,用代码记载 天然更新等级;对于疏林、灌木林(特殊灌木林除外)和迹地,以及乔木林中的成过熟林,调查评 定天然更新等级,用代码记载 天然更新等级评定标准与代码见C.33 连片面积等级;按样地森林覆被类型的连片面积大小确定面积等级,用代码记载 面积等级划 分标准及代码见C.34 -覆被类型变化原因对于前后期发生变化的样地,要求调查覆被类型变化原因,用代码记载 变化原因划分标准及代码见C.35 -调查日期:按公历年月日顺序用6位数记载 跨角林样地还需调查跨角乔木林或疏林的面积比例以及跨角林的森林覆被类型、权属、林种、,起源、 优势树种、龄组、郁闭度、平均树高、径组、林龄结构、树种结构等因子,填写跨角林样地调查记录 见B.4) 面积比例按小数记载,精确到0.05 6.6样木因子调查 训查对象为乔木,起测胸径为50cm 乔木的认定标准为;有明显主干,且树高达到或将来能达 6.6.1 到5m以上 矮化经营的灌木型乔木不作为调查对象
GB/T38590一2020 6.6.2样木胸径测量位置为树干距上坡根颈1.3m高度(长度)处,应通过统一设置标牌高度来固定 6.6.3对样地内所有样木进行编号,并采用明标(如挂设样木标牌)或暗标(如采用不明显锯痕)的方式 进行固定 6.6.4样木因子按B.5调查记载 -样木号;以固定样地为单元进行编号,并长期保持不变 对新设样地,只要求对活立木进行编 号 固定样木被采伐或枯死后,其编号原则上不再使用,新增样木编号接前期最大号续编 当 号开始重新起编 样木号超过999时,应从1 立木类型;用代码记载 立木类型代码见C.36 -检尺类型;调查确定样木检尺类型,用代码记载 检尺类型代码见C.37 树种名称;按c.,18所列优势树种或各省操作细则所列树种(组)调查,用树种名和代码记载, 对于按20km×20km间隔系统抽取的2.4万个固定样地,样地内的所有检尺样木,应依据各 省树种名录进行树种调查,记载具体树种名称 胸径;胸径以cm为单位,记载到小数点后1位 本期确定的采伐木,枯立木,枯倒木的胸径按 前期调查记录转抄 林层;按C.24规定的林层结构划分标准,调查确定样木所属林层,用代码记载 -跨角森林覆被类型序号;确定样木所在的跨角森林覆被类型,并用序号记载 方位角、水平距离;每株样木均应测量方位角和水平距离 方位角以度(")为单位,水平距离以 米(m)为单位,均保留1位小数 也可以用纵坐标、横坐标代替方位角、水平距离对样木进行 定位 备注:补充记载一些有必要说明的信息,如:国家I、级保护树种和其他珍贵树种、野生经济 树种,分叉木,断梢木,同莞木等信息 6.6.5根据样木的方位角和水平距离(或纵坐标和横坐标),绘制样木位置图(见B,6). 6.7其他因子调查 6.7.1树高调查;对于乔木林样地,应根据样木平均胸径,选择主林层优势树种平均样木3株一5株,以 及优势木3株(最高2和最大1、最小径阶样木3株,用测高仪器或其他测量工具测定树高,记载到 o. m.对于竹林样地,选择3株平均竹,量测胸径、竹高(长),其中胸径记载到0.1cm,竹高(长)记载到 0.1m. 6.7.2竹林株数调查;对于竹林样地,应当调查样地内的竹类总株数 当调查工作量过大时,可分别散 生竹、丛生竹类型,设置10m×10m代表性样方或选择2个3个典型竹丛,调查毛竹或其他竹株数, 再推算样地株数 6.7.3森林灾害调查;对于乔木林,竹林和特殊灌木林样地,调查森林灾害类型、危害部位,受害样木株 数,评定受害等级 6.7.4植被调查;在按20km×20km间隔系统抽取的2.4万个固定样地上,通过设置样方进行植被调 查 样方布设在样地西南角向西2m处,大小为4m×4m 样方的四角应进行固定,样方所代表的植 被类型原则上应与样地一致 如果不一致,则按西北角(向北2nm、东北角(向东2m)、东南角(向南 2m)的顺序设置 在样方内调查以下因子 下木(胸径小于5cm,高度大于或等于2m的幼树)的树种名称、,高度、,胸径,按树种调查记载 灌木(含高度小于2m的幼树)的主要种名称、株数、平均高、平均地径、盖度,按主要灌木种 记载 -草本的主要种名称、平均高、盖度,按主要草本种记载
GB/T38590一2020 6.7.5天然更新调查;对于疏林、灌木林(特殊灌木林除外),迹地和成过熟乔木林,应设置样方调查天 然更新状况 样方调查方法由各省自定 6.7.6未成林造林地调查;调查记载造林树种、造林年度、苗龄、样地内造林株数、样地内成活株数、造 林密度、苗木成活(保存)率和抚育管护措施等 具体要求如下 -造林年度;按初始造林的实际年度填写 苗龄;按造林所用苗木的年龄填写 样地内造林株数;计数样地内的实际造林株数 样地内成活株数:计数样地内造林后成活(保存)的苗木株数 造林密度:根据样地内造林株数和样地面积换算,单位为株每公顷(株/hm'. 苗木成活保存)率;调查时成活苗木株数占实际造林株数的百分比 抚育管护措施:按灌溉、补植、施肥、抚育、管护五种措施调查记载 树种组成;根据样地内成活苗木株数按树种的分布情况,记载树种名称、株数和比例 6.7.7复查期内样地变化情况调查;调查记载样地前后期的森林覆被类型、林种,起源、优势树种,龄 组、植被类型变化情况,注明变化原因 6.7.8其他因子调查结果按表B.6一表B.12要求记载 6.8遥感判读 6.8.1遥感判读目的 遥感判读的目的主要有两个 作为地面调查的必要补充 当固定样地落在人力不可及的地域如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时, a 可基于遥感影像判读样地的森林覆被类型和主要的林分特征因子,用遥感判读结果参与统计 作为成果制图的重要手段 根据遥感区划判读结果,可以制作全国和各省的森林分布图及各 b 类专题图 6.8.2遥感数据选择 遥感数据应选择空间分辨率优于5m,与清查时间最接近的植被生长季节期间的卫星影像,一般不 超过1年 集中云层的覆盖面积少于5%,分散云层的覆盖总面积少于15% 6.8.3遥感图像处理 遥感图像处理包括几何精校正、图像合成、图像增强和地理信息叠加等环节 遥感图像经处理后, 应图像清晰、层次丰富、色调均匀、反差适中,可判读性好,地形,地物、境界及公里网套合较好 具体标 准按照GB/T15968、,LY/T1954执行 6.8.4判读标志建立 应根据不同时相、物候、地理位置和数据源分别建立成数在0.05以上各种类型的判读标志 选择 有充分代表性的地块建立判读标志,制作判读标志样片,并做好调查记载 6.8.5样地判读 对于落在人力不可及的地域或者落在干旱地区(包括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大面积林地 内且样地附近无乔灌植被分布的固定样地,可采用遥感判读方法进行调查 样地判读的基本因子包括:森林覆盖类型、优势树种、龄组、郁闭度、覆盖度等
GB/T38590一2020 6.8.6区划判读 按遥感影像特征,沿森林覆被类型分界线进行判读区划,勾绘提取乔木林、竹林、疏林、灌木林等林 地图斑,制作森林分布图 勾绘图斑界线须与遥感影像图上不同类型变更线吻合,并且闭合 最小图斑 面积应为相应比例尺上的4mm 质量检查 7.1质量管理 7.1.1实行国家级、省级、承担单位三级检查验收制度 7.1.2质量检查应由政治思想好,办事公正、坚持原则、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并具有丰富的一类调查 工作经验的专职技术人员承担 7.1.3质量检查应对准备工作、样地调查、遥感判读、内业统计各环节的质量进行评分,并按优、良、中、 差四个等级评定各环节质量等级 7.2准备工作监督检查 7.2.1采用平衡记分法,对清查工作组织、方案细则编审,队伍组建、技术培训、持证上岗和物质准备等 准备工作进行评分 7.2.2综合评分达到优秀,且对存在问题限期整改后,进人下一工序 7.3外业调查质量检查 7.3.1固定样地外业调查质量检查包括指导性检查和质量评定检查两部分 固定样地省级指导性检查执行“首件必检”制度,对每个工组进行检查;国家级指导性检查采取 a) 前期跟班作业的方式,指导性检查样地数量应占样地总数的0.3%以上,且不少于10块 b) 固定样地省级质量评定检查样地数量应占样地总数的5%以上;国家级质量评定检查样地数 量应占样地总数的1.5%以上 7.3.2质量评定检查按照随机抽样和典型选取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原调查的方法,按照E,1~E.4的A 类,B类、C类和D类调查因子合格要求进行检查 采用倒扣分法进行评分: A类因子,每错误1项扣20分,最多扣100分 a b) B类因子,仅错误1项扣7分;错误2项以上(含2项)的,每错误1项扣10分,最多扣100分 C类因子,错误项在4项以下的,每错误1项扣4分;错误4项以上(含4项)的,每错误1项扣 c 5分,最多扣100分 d D类因子,每错误1项扣4分,最多扣100分 样地评分100分为满分,评分80分以上(不含80分)者为合格样地,否则为不合格样地 7.4调查资料检查验收 国家和省级检查验收人员应采取逐项审查的方法,对全部固定样地调查记录(卡片)进行检查 采 用倒扣分法进行评分: 森林覆盖类型、纵横坐标,郁闭度、植被总盖度,以及每木检尺记录中错误率在3%以上,每错 a 误(或缺漏)1项扣20分,最多扣100分 D)样地号、样地类别、地方行政编码、平均直径,地貌,海拔、坡向、坡位,坡度、土壤名称,每错误 10
GB/T38590一2020 或缺漏1项扣5分,最多扣100分 c 其他因子每错误(或缺漏1项扣7分,最多扣100分 样地评分100分为满分,评分80分以上(不含80分)者为合格样地,否则为不合格样地 7.5遥感判读质量检查 7.5.1对人力不可及地域和大范围少林地区的遥感判读,分类型抽取部分样地进行检查,要求一致率 达到90%以上 7.5.2省级检查应抽取不少于判读样地总数的5%;国家级检查应抽取不少于判读样地总数的1.5% 7.6内业统计质量检查 7.6.1应建立内业统计结果检查审核机制,对内业统计的各环节进行自查自检 7.6.2在自查自检中发现统计结果异常或与复查省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应及时到现场进行检查核实 8 分析评价 8.1数据处理 对样地、样木调查因子进行数据录人、逻辑检查和数据预处理,具体方法按照LY/T1957 8.2统计分析 对各省清查结果进行现状统计、动态分析,对全国清查结果进行统计汇总,具体方法按照 LY/T1957 8.3专题评价 8.3.1森林质量评价 森林质量评价包括林地质量等级和乔木林质量等级评价两部分: 林地质量等级评价 选取多年平均降水量、湿润指数、年平均气温、>10C的积温、海拔,坡 a 向、玻度、坡位,土层厚度、腐殖层厚度枯枝落叶层厚度共1项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类 林地质量等级进行综合评定 林地质量等级评价方法按照LY/T1955 b 乔木林质量等级评价 对乔木林质量等级,从植被覆盖,森林结构、森林生产力,森林健康,森 林灾害等5个方面选取17项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特尔菲法,进行综合评定 乔木林质量 等级评价方法见D.2 8.3.2生态功能评价 生态功能评价包括森林植被生物量和碳储量计算、生物多样性评价,生态功能指数评定和各项生态 功能评价: 利用已经发布实施的LY22602264,LY26542661及相关文献资料,基于样地样木调查数 a 据,计算森林植被生物量和碳储量 目前乔木林的生物量和碳储量只考虑了乔木层,以后具备 条件了再扩展到灌木层和草本层 利用样地调查的乔木、/木树种数量,按森林类型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2个层次进行生物多样 b 性评价 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见D.2~D.4 选取森林生物量、自然度、群落结构、树种结构、植被总覆盖度、郁闭度、平均树高和枯枝落叶层 11
GB/T38590一2020 厚度共8项因子,采用专家咨询法,按D.5~D.7的技术要求,对森林植被的生态功能等级和生 态功能指数进行综合评定 从实物量和价值量2个方面,对森林植被的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保 d 护生物多样性等各项生态功能进行评价 具体方法按照1Y/T1721 清查成果 9 9.1省级清查成果 9.1.1文字材料 主要包括如下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成果报告; a b)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质量检查报告;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工作总结报告和技术总结报告 c d)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工作方案、技术方案、操作细则 g.1.2表格材料 主要包括如下 样地样木调查记录卡片; a b) 清查成果统计表,按照LY/T1957 9.1.3图面材料 主要包括如下 遥感影像图 a b)森林分布图; c 其他专题图 9.1.4专题数据库 主要包括如下 固定样地因子数据库(含遥感判读数据库和中间结果数据库); a 固定样木因子数据库(含模拟数据库) b) 9.2国家级清查成果 9.2.1文字报告 主要包括如下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报告, a) 森林资源报告(白皮书)1 b c 森林资源概况(宣传册); d 森林资源概述(中英文) 9.2.2其他成果 主要包括如下 12
GB/38590一2020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统计表 a 森林分布图; b 遥感影像图 c d)其他成果(多媒体宣传片、网站等) 13
GB/T38590一2020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固定样地和固定样木复位技术要求 固定样地复位 固定样地复位率要求达到98%以上 样地复位标准为;样地四个角桩(或坑槽)、四条边界完全复 位 考虑到影响因素的存在,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也视为样地复位 复位时能找到定位树或其他定位物,确认出样地的一个固定标桩(或坑槽)和一条完整的边界 a 分辨出样地内样木的编号和胸径检尺位置,并通过每木检尺区别出保留木、进界木,采伐木、枯 立木和枯倒木等; b 前期样地内的样木已被采伐且找不到固定标志,但能确认如利用前期的卫星定位坐标)原样 地落在采伐迹地内 对位于大面积无蓄积的灌木林,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迹地内的固定样地,复位时虽然找不到 固定标志,但仍能确认其样地位置不变; d 对位于急坡和险坡,不能进行周界测设的固定样地,复查时能正确判定两期样点所落位置无 误,且森林覆被类型、植被类型的目测也确定无误 固定样木复位 固定样木复位率要求达到95%以上 样木复位标准为;凡固定样地内前期样木的编号及胸径检尺 位置能正确确定,并经胸径复测,前期树种,胸径均无错测者为复位样木 考虑到特殊情况的存在,满足 下列条件之一者,也视为样木复位: a 能确认前期样木已被采伐或枯死者 b)样木编号能确认,但因采脂、虫害,火灾等因素,引起间隔期内胸径为“负生长”即后期胸径小 于前期胸径)的样木,以及前期树种判定有错和胸径测量有错的样木 样木编号已不能确认,但依据样木位置图(或方位角和水平距),按样木与其周围样木的相互关 系及树种、胸径判断,能确定为前期对应样木者 A.3复位率 样地复位率和样木复位率定义如下 样地复位率;本期复测样地和目测样地总数占前期清查的固定样地总数的百分比. a b样木复位率;本期复位样木总株数占前期清查的活立木总检尺株数的百分比 其中,复位样木 包括保留木、采伐木、枯立木、枯倒木、多测木,胸径错测木和树种错测木 14
GB/38590一2020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固定样地调查记录 B.1样地基本信息 总体名称 样地号 样地面积 样地形状 样地地理坐标;纵 样地间距 地方行政编码:口口口口口口 林业行政编码:口口口口口口 地(市,州 林业企业局 县(市,旗): 自然保护区 乡镇): 森林公园: 国有林场 村: 小地名 集体林场 工作单位 调查员 向 导: 单位及地址 工作单位 检查员: 调查日期 检查日期 15
GB/T38590一2020 B.2 样地定位与测设 该部分包括样地定位和样地周界测量,需按如下格式完成时间记录、位置图绘制见图B,1和 图B.2)和样地引线及周界测量记录(见表B.1和表B.2). 样地号 驻地出发时间 找到样点标桩时间 N 坐标方位角 磁方位角 引线距离 罗差 名称 编号 方位角 水平距 名称 编号 方位角 水平距 样地 引点 西南角 定位物 定位物 树 树 样地特征说明: 引点特征说明: 注特征说明指引点或样地附近的小路,山谷,山峰,建筑洼;特征说明指引点或样地附近的小路,山谷,山峰、建筑 物、输电线路等有利于寻找的信息 物、输电线路等有利于寻找的信息 图B.1样地引点位置图 图B.2样地位置图 表B.1样地引线测量记录 测站方位角倾斜角斜距水平距累计 测站方位角倾斜角斜距水平距 累计 表B.2样地周界测量记录 测站 斜距 方位角倾斜角 斜距 水平距 累计 测站 方位角 倾斜角 水平距 累计 绝对 相对 周长误差 闭合差 闭合差 16
GB/T38590一2020 B.3样地因子调查 该部分包括对63项样地因子的调查和记录,具体内容见表B.3和表B.4 表B.3样地因子调查记录表 43径组 样地号 l22灌木平均高 2样地类别 23草本覆盖度 44产期 公里网纵坐标 24草本平均高 45森林群落结构 公里网横坐标 25植被总覆盖度 46树种结构 实际纵坐标 26森林覆被类型 7林层结构 27 6实际横坐标 土地利用类型 l8林龄结构 县(局)代码" 38林地保护等级 9郁闭度 I8地貌 29土地权属"" 50 自然度" I9海拔 30林木权属"" 51可及度 31 10坡向 森林类别 52森林灾害类型 11坡位 32林种" 53森林灾害等级 12坡度 3公益林事权等级"" 4森林健康等级 基岩裸露 34公益林保护等级"" 5毛竹株数 土壤类型 5商品林经营等级 6其他竹株数 15土壤质地” 36起源” 57抚育措施"" 58人工林类型 6土壤砾石含量 37优势树种 土壤厚度 59天然更新等级 38平均年龄 18腐殖质厚度 I39平均胸径 60覆被类型面积等级 19枯枝落叶厚度 平均树高 1覆被类型变化原因 10 20植被类型" 平均优势高 2有无特殊对待 21灌木覆盖度 2 63调查日期 龄组 注:13、15、16只调查林地样地;带"的因子依据现有相关资料确定和填写,不带”的因子现地调查填写;带号的 因子同时用代码和文字填写,不带”号的因子直接用调查数填写,下表同 表B.4跨角林调查记录表 l样地号 l6林木权属" 11郁闭度 I2跨角类型序号 l7林种" 12平均树高 3面积比例 l8起源" 13径组 4森林覆被类型" I9优势树种" 14林龄结构 5土地权属 10龄组 15树种结构 注带"号的因子斜杠上方填写代码,斜杠下方填写文字 17
GB/T38590一2020 B,4样木因子调查 该部分包括对树种、胸径等样木因子的调查、记录和绘图,见表B.5和图B,.3 表B.5每木检尺记录表 样地号 树种 胸径 样木 检尺 跨角类 木 林层 方位角水平距 备注 号 类型 类型 型序号 名称 代码 前期 本期 10 11 12 13 l4 l 16 17 18 19 20 21 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8
GB/T38590一2020 样地号 10 12 固定标志说明: 注,包括样地固定标志保存,前期有无错误处理,本期固定标志补设,中心点暗标设置,挖土壤坑槽等情况 图B.3样木位置图 19
GB/T38590一2020 B.5其他调查 其他调查内容还包括树竹)高调查测量、植被调查、下木调查,森林灾害调查,天然更新调查,未成 林造林地调查,以及复查期内样地变化情况调查,见表B.6表B.12 表B,6树(竹)高调查记录表 样木号 胸径 树高 说明 样木号 树高 说明 树种 树种 胸径 平均大 优势木 平均大 优势木 平均大 优势木 平均大 小径木 平均大 小径木 平均 小径木 注乔木树种测量胸径和树高,毛竹测量胸径和竹枝下高 表B.7植被调查记录表 草 植被类型 灌木 本 地被物 植被名称 平均高/m 覆盖度/% 表B.8下木调查记录表 胸径 胸径 名称 高度 名称 高度 名称 高度 胸径 表B.9森林灾害调查记录表 受害等级 受害样木 序号 灾害类型 危害部位 株数/% 轻微 中等 严重 20
GB/T38590一2020 表B.10天然更新调查记录表 株数 树种 健康状况 破坏情况 高<30cm 30高50em 高>50cm 未成林造林地调查记录表 表B.11 树种组成 抚育管护措施 造林 样地内 样地内 初植密度 苗木成活 苗龄 年度 造林株数成活株数株/Ahm保存)率/%溉补植施肥抚育管护树种株数比例 表B.12复查期内样地变化情况调查记录表 项目 森林覆被类型 林种 起源 优势树种 龄组 植被类型 前期 本期 变化原因 样地有无 特殊对待 及其说明 样地调查结束时间 返回驻地时间 21
GB/T38590一2020 C 附 录 规范性附录) 主要调查因子技术要求 C.1 样地类别 样地分固定样地和临时样地2类,其中固定样地包括复测样地、增设样地改设样地、目测样地,遥 感样地和放弃样地6种(见表c.1) 复测样地;达到复位标准,已复位的地面实测样地; a b) 增设样地;本期新增设的地面固定样地 改设样地;前期设置的地面样地,本期复查未复位而重新设置的地面固定样地; c 目测样地;由于地形条件限制无法进行周界测量和每木检尺,只能用目测方法测定林分主要因 d 子的样地 e 遥感样地;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或其他条件限制无法进行实地调查,只能用遥感方法判定林分主 要因子的样地 fD 放弃样地;由于某种特殊原因如落人军事禁区等地段)无法进行现地调查的样地 表C.1样地类别代码表 固定样地 样地 临时样地 类别 复测样地 增设样地 改设样地 目测样地 遥感样地 放弃样地 1 12 13 14 15 19 代码 20 地貌类型 C.2 地貌类型划分标准见表C.2 表c.2地貌类型划分标准及代码表 划分标准 地貌类型 代码 极高山 海拔>5 5000 m的山地 海拔为3500m~5000m的山地 高山 海拔为1000m3500m的山地 中山 海拔<1000m的山地 低山 丘陵 没有明显的脉络,坡度较缓和,且相对高差小于100m 平原 平坦开阔,起伏很小 C.3坡向类型 坡向类型划分标准见表C.3 22
GB/T38590一2020 表C.3坡向类型划分标准及代码表 坡向类型 划分标准 代码 坡向类型 划分标准 代码 北 方位角337.5"~22.5 方位角202.5"一247.5” 西南 方位角22.5"67.5” 方位角247.5"292.5” 东北 西 方位角67.5"112.5” 西北 方位角292.5"~337.5° 方位角112.5°~157.5” 无坡向 坡度<5"的地段 东南 方位角157.5°一202.5° t C.4坡位类型 坡位类型划分标准见表C.4 表c.4坡位类型划分标准及代码表 划分标准 代码 坡位类型 山脉的分水线及其两侧各下降垂直高度15m的范围 脊 从脊部以下至山谷范围内的山坡三等分后的最上等分部位 中 三等分的中坡位 下 三等分的下坡位 谷 汇 水线两侧的谷地,若样地处于其他部位中出现的局部山洼,也应按山谷记载 处在平原和台地上的样地 平地 C.5土壤类型 土壤类型划分标准见表C.5 表c.5土壤类型划分标准及代码表 土纲 代码 土纲 类 代码 土类 砖红壤 101 燥红土 121 土 赤红壤 102 褐 122 铁铝土 红壤 103 半淋溶土 灰褐土 123 黄壤 124 104 黑土 125 黄棕壤 l1m 灰色森林土 12 131 黑钙土 黄褐土 113 栗钙土 132 棕壤 钙层士 淋溶土 暗棕壤 114 栗褐土 133 白浆土 115 黑坊土 134 棕色针叶林土 1l6 棕钙土 14l 干旱土 灰化土 117 灰钙土 142 23
GB/T38590一2020 表c.5(续 土纲 土类 代码 土纲 土类 代码 灰漠土 沼泽土 151 191 水成土 152 192 漠土 灰棕漠土 泥炭土 草甸盐土 153 201 棕渎土 黄棉土 161 海滨盐土 202 红黏土 162 酸性硫酸盐土 203 盐碱土 初育土 新积土 163 漠境盐土 204 龟裂土 164 寒原盐土 205 风沙土 165 碱土 206 166 211 石灰(岩)土 水稻土 167 212 人为土 灌淤土 火山灰土 紫色土 168 灌漠土 213 初育土 磷质石灰土 169 草毡土 221 粗骨土 170 黑毡土 222 17 石质土 寒钙土 223 草伺土 s 224 冷钙土 高山土 182 225 潮土 冷棕钙土 半水成土 183 226 砂姜黑土 寒漠土 184 林灌草甸土 冷漠土 227 山地草旬土 185 寒冻土 228 土纲、土类名称根据GB/T17296的有关规定确定 C.6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划分标准见表C.6 表C.6土壤质地划分标准及代码表 土壤质地 划分标准 代码 嘉颗直径小m的王菜柳万青量以工,莎颗 0.002mm~2.0mm含量40% 黏土 以下 干时常为坚硬的土块;湿润时极可塑,通常有黏着性,用手可撮捻成较长的可塑土条 黏粒含量30%60%,沙粒含量70%40% 干时成块;湿润时成团,有一定的可塑性,甚 壤土 至可以撮捻成条但往往受不住自身重量 黏粒含量20%30%,沙粒含量80%70% 干时手握成团,用手小心拿不会散开;润时手 砂壤土 握成团后,一般性触动不至散开 黏粒含量10%一20%,沙粒含量90%一80% 干时手握成团,但极易散落;润时握成团后 壤砂土 用手小心拿不会散开 黏粒含量I0%以下,沙粒含量90%以上 能见到或感觉到单个砂粒,干时抓在手中,稍松开 砂土 后即散落;湿时可捏成团,但一碰即散 24
GB/38590一2020 植被类型 植被类型划分标准见表C.7 表C.7植被类型划分标准及代码表 类别 植被型组 植被型 代码 备注 分布于北温带或其他带有一定海拔高度地区,主要由冷杉属、 寒温性针叶林 1l1 云杉属和落叶松属的树种组成的针叶林 分布于中温带和南温带地区平原、丘陵,低山以及亚热带,热带 2温性针叶林 112 中山的针叶林 113 温性针阔混交林 上述地区针叶树与叶树交的森林 分布于 1针叶林 14 暖性针叶林 分布于亚热带低山,丘陵和平地的针叶林 5暖性针混交林 115 分布于上述地区针叶树与阔叶树混交的森林 6热性针叶林 1l6 分布于北热带和中热带丘陵平地及低山的针叶林 7热性针悯混交林 117 分布于上述地区针叶树与阔叶树混交的森林 1落叶闹叶林 121 以落叶阔叶树种为主的森林,落叶成分所占比例在七成以上 常绿落叶阔叶混 以落叶树种和常绿树种共同组成的森林,落叶或常绿的比例均 122 交林 不超过七成 常绿阔叶林 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的森林,常绿成分所占比例在七成以上 123 以壳斗科栎属中高山栎组树种组成的森林,叶绿色革质坚硬 4硬叶常绿叶林 124 叶缘常具尖刺或锐齿 自然 分布于北热带,中热带有周期性干,湿季节交替地区的一种森 5季雨林 125 植被 林类型,特征是干季部分或全部落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2阔叶林 分布于北热带,中热带高温多雨地区,由热带种类组成的高大 6雨林 126 而终年常绿的森林植被 7了珊瑚岛常绿林 分布于珊瑚岛屿上的热带植被类型 127 [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潮间带或海潮能够达到的河流人海 8红树林 口,附着有红树科植物或其他在形态上和生态上具有相似群落 128 特性科属植物的林地 竹林 129 附着有胸径 2cm以 上的竹类植物的林地 分布于西部高山地区,由耐寒的中生或旱中生常绿针叶灌木构 常绿针叶灌丛 131 成的灌丛 由耐寒的、中旱生的常绿革叶灌木为建群层片,苔藓植物为亚 2常绿革叶灌丛 132 建群层片组成的常绿革叶灌丛 3灌丛和 133 灌草丛 落叶阔叶灌丛 由冬季落叶的阔叶灌木所组成的灌丛 4常绿阔叶滥丛 134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由常绿阔叶灌木所组成的滥从 I以中生或旱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要建群种,包括有散生灌 5灌草丛 135 木的植物群落和无散生灌木的植物群落 25
GB/T38590一2020 表c.7(续 类别 植被型组 植被型 代码 备注 由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时为旱生小半灌木)为主组 草原 141 成的植物群落 4草原和 在热带干旱地区以多年生耐旱的草本植物为主所构成大面积 稀树草原 2稀树草原 的热带草地,混杂期间还生长着耐早灌木和非常稀疏(郁闭度 142 0,10)的孤立乔木 在具有稀少的降雨和强盛燕发力而极端干早的,强度大陆性气 5荒漠 荒漠 15 候的地区或地段上所生长的以超旱生小半灌木或灌木为主的 包括肉质 群落 刺灌丛 I2肉质刺灌丛 152 西南干热河谷以肉质、具刺的仙人掌和大戟科植物组成的灌丛 自然 高海拔寒冷、湿润气候与寒冻土壤条件下发育的,由耐寒小灌 植被 6冻原 161 高山冻原 木、多年生草类、藓类和地衣构成的低矮植被 高山垫状植被 17 在高海拔山地由呈垫状伏地生长的植物所组成的植被 7高山稀 分布于高山植被带以上、永久冰雪带以下,由适应冰雪严寒生 2 高山流石滩稀疏 疏植被 172境的寒旱生或寒冷中旱生多年生轴根性杂类草以及垫状植物 植被 等组成的亚冰雪带稀疏植被类型 181 8草甸 1草甸 I由多年生中生草本植物为主体的群落类型 沼泽 191 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以沼生植物占优势的植被类型 9沼泽和 水生植被 192 2水生植被 生长在水域环境中的植被类型 大田作物型 211 旱地或水田以农作物为经济目的 1草本 2蔬菜作物型 212以蔬菜为经济目的 类型 3草皮绿化型 213以绿化环境为目的 1针叶林型 221 由针叶乔木树种组成的人工植被 2针混交林型 222 由针叶和阔叶乔木树种组成的人工植被 栽培 2木本 由阔叶乔木树种组成的人工植被 3阔叶林型 223 植被 类型 224 4灌木林型 由灌木树种组成的人工植被 225 5其他木本类型 由竹类植物或红树植物组成的人工植被 1农林间作型 231 农作物和除果树外的其他树种间作 3草本木本 l2农果间作型 232农作物和果树树种间作 间作类型 3草木绿化型 233 以绿化环境为目的的人工草木结合植被 注:主要依据《植被》分类系统 C.8森林覆被类型 森林覆被类型划分标准见表C.8 26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程GB/T38590-2020解析

森林资源是我国珍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在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保护森林资源,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其中就包括《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程GB/T38590-2020》标准。

该标准的制定旨在明确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基本原则、方法、程序和要求,为实现全面、准确、科学地掌握森林资源状况提供技术支撑。

该标准适用于针叶林、阔叶林、灌木林、竹林、沙漠及荒漠化区域等多种森林类型。标准主要内容包括:

  • 术语和定义
  • 规划与设计
  • 采样设计
  • 清查项目与方法
  • 数据管理
  • 统计分析
  • 报告编制

从实施要求方面来看,该标准强调了连续清查的重要性,并规定了森林资源清查的周期、范围和规模等方面的要求。标准还明确了清查人员的资质要求、职责和工作流程,以及清查数据的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总之,《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程GB/T38590-2020》标准的发布将为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各级森林部门应当加强对该标准的推广和应用,不断完善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

和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程类似的标准

耐蚀合金棒材、盘条及丝材通用技术条件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耐蚀合金棒材、盘条及丝材通用技术条件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耐蚀合金棒材、盘条及丝材通用技术条件的编号:GB/T38589-2020。耐蚀合金棒材、盘条及丝材通用技术条件共有12页,发布于2020-10-01
金精矿化学分析方法第1部分:金量和银量的测定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金精矿化学分析方法第1部分:金量和银量的测定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金精矿化学分析方法第1部分:金量和银量的测定的编号:GB/T7739.1-2019。金精矿化学分析方法第1部分:金量和银量的测定共有15页,发布于2020-11-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