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39411-2020

北斗卫星共视时间传递技术要求

TechnicalrequirementsofBeiDousatellitecommon-viewtimetransfer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北斗卫星共视时间传递技术要求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北斗卫星共视时间传递技术要求的编号:GB/T39411-2020。北斗卫星共视时间传递技术要求共有18页,发布于2021-06-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V04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49.020
  • 实施日期2021-06-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18页
  • 文件大小1.12M

北斗卫星共视时间传递技术要求


国家标准 GB/T39411一2020 北斗卫星共视时间传递技术要求 TeehnicalrequireentsofBeiDousatellitecommon-viewtimetransfer 2020-11-19发布 2021-06-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国家标涯花警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39411一2020 目 次 前言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3.2缩略语 共视设备 4.1功能 性能 4.2 接口 4.3 5 观测操作 5,1观测环境 5.2天线安装 5.3初始化设置 5.4同步观测 数据处理 6.1观测数据 6.2时延改正 6.3处理步骤 6.!处理结果 性能测试 7.1测试条件 7.2测试仪器 7.3测试方法 附录A规范性附录共视观测数据格式 参考文献 15
GB/39411一2020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北斗卫星导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卫星导航工程中心,海华电子企业()有限公 司、北京卫星导航中心、南京六九零二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首刚、高玉平,刘娜、王平利、焦文海、刘莹、徐劲松、张双成、陈朝晖、何家富、 廖丁毅、肖胜红,宋海娜,钟世广,张悦,李军
GB/39411一2020 北斗卫星共视时间传递技术要求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北斗卫星共视时间传递设备的功能、性能、接口、安装、观测操作、数据记录及处理等 技术要求以及性能测试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利用北斗卫星观测值进行共视时间传递的设备研制与应用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9267 北斗卫星导航术语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GB/T3926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卫星共视时间传递satellitecommon-viewtimetransfer 以北斗卫星信号作为公共观测源,两地用户在同一时刻测量本地钟与相同卫星钟的时间差,经比较 两地观测结果,计算得到两地时钟时间差的比对方法 注:也称卫星共视时间比对,简称共视法 3.1.2 定时偏差timingofset 接收设备输出的时间与北斗时之间的差值 3.1.3 卫星共视时间传递设备satelltecommon-yiewtimetransferequipment 利用卫星共视时间传递技术和方法实现时间传递和比对的设备 注:通常包括接收天线、主机单元、电缆等 3.1.4 设备时延timedelayofequipment 共视接收设备的硬件时间延迟 注;包括接收天线时延、电缆时延,主机单元时延(内部时延). 3.2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BD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Navgaion、 batelliteSystem) BDT: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时间(BDSimm me cGcS2000:2000大地坐标系(ChinaGeodeticCoordinateSystem2000o)
GB/T39411一2020 UTC;协调世界时(CoordinatedUniversalTime 1PPs;秒脉冲(1PulsePerSecond 共视设备 4.1功能 北斗卫星共视时间传递设备的基本功能如下 a 接收北斗卫星导航信号;B1C,B1I,B2a,B3I; 测量本地钟相对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时间的时间差 b 按照规定格式自动记录及存储观测数据; c 自检和告警; d 设备应具有初始化功能,可输人并采用以下初始化信息进行相关设置和计算处理 e 位置坐标信息,以直角坐标(笛卡尔)形式或以大地坐标形式输人天线相位中心位置坐标; 2 共视星表信息,具有内部定时功能的设备则不需要此信息 33 设备时延信息,包括接收天线时延,天线电缆时延、主机单元时延(内部时延)和本地钟与 接收机连接电缆时延; ! 与观测相关的信息,包括坐标的参考系、接收机的类型、电离层时延的计算模型、初始化 时间 4.2性能 4.2.1通则 北斗卫星共视时间传递设备应具有接收和处理北斗卫星信号、提供符合要求的本地钟与北斗时之 差的测量结果 4.2.2设备时延稳定性 设备时延的年变化量应不大于3ns 4.2.3定时偏差 经过内部时延、天线电缆时延和本地钟电缆时延修正后,定时偏差应不大于100ns 4.2.4定时精密度 定时精密度应不大于20ns 4.2.5共视时间传递偏差 异地共视时间传递偏差应不大于10ns 4.2.6共视时间传递偏差精密度 异地共视时间传递偏差的精密度应不大于5ns 4.3接口 4.3.1信号接口 设备应具有至少一个时标信号(1PPS)输人接口
GB/39411一2020 4.3.2数据接口 设备应具有至少一个数据输出接口、一个数据输人接口 4.3.3观测数据记录格式 观测数据以文本文件存储,数据记录格式见附录A 观测操作 5.1观测环境 观测环境要求如下: a 接收天线周围仰角10°以上视野内宜无遮挡 接收天线周围无强磁干扰 b 接收天线周围无接收频率相同频段、邻近频段以及谐波频段的强辐射源; c d 避免容易产生多路径的环境 e 地质环境相对稳定 5.2天线安装 天线位置坐标误差应小于0.1m. 5.3初始化设置 初始化设置要求如下 a)输人共视星表; b 输人设备时延; c 输人天线坐标; d)输人初始化时间 5.4同步观测 同步观测满足条件如下 设备在锁定,跟踪卫星信号及进行相关计算时,均应以UTC为参考时间 a 每个共视跟踪周期为16nmin,其中前2min为准备时间,此后13min为观测时间,最后1min b 为计算时间,每天包含89个16min共视跟踪段; 在每个跟踪周期的观测时段中,连续跟踪13min,每秒观测一次,共观测780个数据,每一时段 共视观测数据的处理结果,用该段共视观测数据的首次观测的时刻来标记,日期采用约化儒略 日数-时刻采用UTC的时、分,秒标记 设备应具有连续观测能力,不同共视跟踪时段之间应连续,无间隙; d 跟踪开始时间和跟踪的卫星应与共视星表中的规定相一致,多通道接收机跟踪全部可视卫星; e 观测时数据采样率为1Hz fD 数据处理 6.1观测数据 观测数据应采用原始的伪距观测值或载波相位平滑伪距
GB/T39411一2020 6.2时延改正 对观测值进行以下时延改正 几何时延改正; a b 电离层时延改正 对流层时延改正; c d bagnac效应改正; 接收设备内部时延改正; e f 天线电缆时延和接收机主机到本地钟之间电缆的时延改正; 卫星钟差改正 8 6.3处理步骤 对每个观测时段的780个观测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应按如下步骤处理: a 按时间顺序将780个观测数据分成52组,每组15个数据,52组数据连续,不重叠 将步骤a)形成的52组数据分别进行最小二乘二次曲线拟合,取每组中间时刻的拟合值作为 b 该组数据的处理结果; 对步骤b)得到的52个处理结果进行所有误差项改正,并将经误差改正后的52个数据进行最 -乘线性拟合,得到13min(780s)观测时段中间时刻本地钟时间与BDT之差的拟合值、拟 合曲线斜率及拟合残差的均方根 将对流层延迟的模型改正值进行最小二乘线性拟合,得到13min(780s)观测时段中间时刻对 对电离层延迟的模型改正值进行最小二乘线性拟合,得到13min(780s)观测时段中间时刻电 离层时延模型改正值的拟合值及拟合曲线斜率; 对共视接收设备的电离层时延实测值进行最小二乘线性拟合,得到13min(780s)观测时段中 间时刻电离层时延实测值的拟合值、拟合曲线斜率及拟合残差的均方根 无电离层测量功能 的共视接收设备不涉及此项处理 6.4处理结果 数据处理结果应包括以下内容 跟踪卫星星号 a 观测日期;观测日期的约化儒略日 b 开始观测时间:13min观测中,获取第一个观测值的时刻 c 本次观测的观测时间长度:指数据处理所采用的连续观测数据的时间长度,一次完整的观测 d 其值为780s; 观测中间时刻的卫星高度角 观测中间时刻的卫星方位角; 数据处理得出的本地钟与卫星钟的时差结果 g 对g)进行线性拟合的斜率; 数据处理得出的本地钟与BDT的时差结果 对i)进行线性拟合的斜率; 对i)线性拟合残差的均方根; k 对流层时延模型改正; 对)进行线性拟合的斜率; m
GB/39411一2020 电离层时延模型改正值; n o 对n)进行线性拟合的斜率; 每段观测中间时刻电离层时延实际观测值 P 对p)进行线性拟合的斜率 Q p)的实测值与拟合值之差的均方根; 每一行数据都对应于一个卫星同一观测时段的观测结果 s t 用于数据处理的模型、参数和常数应与最新版本的北斗卫星信号控制文件或相关标准化协议 相一致 性能测试 7.1测试条件 利用空中实际的北斗卫星信号进行测试 7.2测试仪器 对共视设备进行检定的测试设备要求如下 所有测试设备应有足够的分辨力、准确度和稳定度,其性能应满足被测技术性能指标的要求 a b)参照设备应与待测共视设备为相同类型,其内部时延、天线电缆时延和参考电缆时延已知; 所有测试设备应经过计量校准,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 7.3测试方法 7.3.1设备时延及其稳定性测试 7.3.1.1设备时延测定 采用如下测试步骤,测定设备内部时延 将被测设备的天线和参照设备的天线分别安装在2个相距3m~5m、周围开阔无遮挡,无射 a 频干扰且cGCS2000坐标已知的位置上,并按图1连接设备,被测设备和参照设备采用同一个 时间频率源作为观测参考; 所采用的参照设备应与待测设备为同类型,且内部时延已知; b 观测采用的时间频率源的频率准确度和稳定度均优于10-1 c 按被测设备产品规范,对被测设备输人正常工作所需的技术参数(天线坐标,设备内部初始时 d 延、天线电缆时延和本地钟电缆时延; 按参照设备产品规范,对参照设备输人正常工作所需的技术参数(天线坐标,设备内部时延,天 线电缆时延和本地钟电缆时延等); 被测设备和参照设备同时共视观测的时间不少于48h,对单通道接收设备至少观测获得 60组,每组780、数据,对多通道接收设备至少观测获得120组,每组780s的跟踪数据
GB/T39411一2020 被测设" 参照设备 1PPS 时间频率源 5MItz/10Mt 图1零基线检测的设备连接图 7.3.1.2数据处理 设备内部时延测试的数据处理方法如下 a 按公式(1)计算被测设备与参照设备第i次观测的内部时延相对偏差 (REFBDs一REFBDs 部 ;-文 式中 被测设备与参照设备第i次观测的内部时延相对偏差,单位为纳秒(ns) T 与观测时刻先后顺序一一对应的观测值的序列号; 被测设备与参照设备第i次观测所观测到的相同卫星的个数,对单通道接收 机n=1; 被观测卫星的标识,k=1,2,,n REFBDs" 被测设备第i次观测所测得的本地钟时间与卫星人播发的BDT的时差测量 值,单位为0.1纳秒(0.1ns). REFBDS;" 参照设备第i次观测所测得的本地钟时间与卫星人播发的BDT的时差测量 值,单位为0.1纳秒(0.1ns) b 按公式(2)计算设备内部时延: 习;-d dr=dr,十 式中 dlr -被测设备内部时延,单位为纳秒ns) 被测设备观测时所采用的内部时延,单位为纳秒(ns); dlr, 观测次数,对于单通道接收设备,m应大于60,对于多通道接收设备,m应大于120; 7 参照设备的内部时延,单位为纳秒(ns). d, 7.3.1.3设备时延变化测定 在相同测试环境条件下,一年内,分别按7.3.1.1测定设备内部时延,并比较其差值,应小于3ns 7.3.2定时偏差及精密度测试 7.3.2.1测试步骤 采用下列步骤测量定时偏差及精密度
GB/39411一2020 按图2所示连接设备; 天线 被测设备 5MH10MIHz 1pS 标准时间频丰源 图2定时偏差及精密度测试的设备连接图 以标准时间频率源输出的时间和频率信号为参考,标准时间频率源输出的时间与北斗系统时 b 之间的偏差小于1ns,标准时间频率源的频率准确度应优于10-!,稳定度应优于10-p 按被测设备产品规范,对被测设备输人正常工作所需的技术参数(天线坐标、设备内部时延、天 线电缆时延和参考电缆时延等); 被测设备观测48h以上,对单通道接收设备至少观测获得60组,每组780、数据,对多通道接 d 收设备至少观测获得120组,每组780s的跟踪数据 7.3.2.2数据处理 定时偏差及定时偏差精密度的数据处理如下 按公式(3)计算瞬时定时偏差: a REPBDst" 一4r, 0又一 式中: 被测设备第i次测定的定时偏差,单位为纳秒(ns) A -标准时间频率源第i次测定与BDT的偏差,4r,=LT一BDT,单位为纳秒(ns); Ar, LT -标准时间频率源的时间,单位为纳秒(ns); BDT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时间,单位为纳秒(ns) b)按公式(4)计算定时偏差平均值: 4, 式中: 定时偏差平均值,即为被测设备定时偏差的评定结果,单位为纳秒(ns) A c 按公式(5)计算定时标准偏差》, -习a一 5 式中: 定时标准偏差,即为被测设备的定时偏差精密度评定结果 7.3.3共视时间传递偏差及精密度测试 7.3.3.1测试步骤 共视法时间传递偏差及精密度的测试步骤如下
GB/T39411一2020 在A、,B两地,按图3所示连接被测设备A和设备B; a BDS卫星 B3时到 PPSs PPSs 北斗共视时 北斗共视时 向传通设备 传设备 图3共视时间传递偏差及偏差精密度测试 b 按被测设备产品规范,对两地被测设备输人正常工作所需的技术参数(天线坐标、设备内部时 延、天线电缆时延和参考电缆时延等); 两地被测设备同时观测至少48h,对单通道接收设备至少观测获得60组,每组780、数据,对 多通道接收设备至少观测获得120组,每组780s的跟踪数据 7.3.3.2数据处理 共视时间传递偏差的数据处理如下 按公式(6)计算第i次观测的共视时间传递偏差 a REFBDsk'一REFBDs' 6 d4. 4_AB 一w,习 式中 两地设备第i次观测的共视时间传递偏差,单位为纳秒(ns)3 d公 A地被测设备第i次观测所测得的本地时间与卫星大播发的BDT的时差测量值 REFBDS 单位为0.1纳秒(0.1ns) -B地被测设备第i次观测所测得的本地时间与卫星大播发的BDT的时差测量值 REFBDS 单位为0.1纳秒(0.1ns) 两地钟第i次观测时的实际偏差,单位为纳秒(ns) ,A8 b)按公式(7)计算共视时间传递偏差平均值A v: 习d4 cv=一 2 式中: -共视时间传递偏差的评定结果,单位为纳秒ns). 4cv 按公式(8)计算共视标准偏差xcw: 、习 (d4,一A scy 式中 共视标准偏差,即为被测设备的共视时间传递的精密度评定结果,单位为纳秒(ns) s值 Scv 应不大于5ns(la)
GB/39411一2020 录 附 A 规范性附录 共视观测数据格式 观测数据结构 A.1 A.1.1观测数据结构 共视观测数据格式参考国际时频咨询委员会下属时间传递工作组(cGGTTS)制定的技术要求并 与之兼容 观测数据由以下部分组成 文件标识部分;第1行一第16行 a 空白行;第17行; b 数据类别行;第18行; co ) 数据量纲标识行;第19行 数据行:自第20行起开始记录观测结果,称为数据行;一个数据行对应一个观测结果,数据行 e 按时间先后排序;每个文件数据行的数量可以是任意的,只受数据存储介质的容量限制;每行 140列,并以回车符号作为结束标志;每一行都应有一个“校验和”参数 A.1.2缩写词 共视观测数据中文件标识部分及数据类别行中缩写词及其含义见表A.1 表A.1缩写词及其含义 序号 缩写词 含义 AZTH 每个观测时间段的中间时刻的卫星方位角 2 CL 共视类别 CK 校验和 DsG REFBDS的实测值与拟合值之差的均方根 ELV 每个观测时间段的中间时刻的卫星高度角 FR 卫星频率编号(频率通道号 FRc 进行伪距测量的载波频率以及调制码信息 Hc 接收机硬件的通道号 IOE 星历标识号 10 ISG MSIO的实测值与拟合值之差的均方根 11 MJD 约化儒略日 12 MDIO 每段观测中间时刻电离层的模型时延 13 MDTR 每段观测中间时刻对流层的模型时延 每段观测中间时刻电离层时延实际观测值 MSI(O l4 REFBDs 在每个观测时间段的中间时刻,本地参考时间与卫星系统时间之差 15
GB/T39411一2020 表A.1续) 序号 缩写词 含义 16 REFSV 在每个观测时间段的中间时刻,本地参考时间与卫星钟时间之差 17 SAT 卫星星号或波束号 18 对MDIO进行线性拟合的斜率 SMDI 对MDTR进行线性拟合的斜率 19 SMDT sMs 20 必 tMsIo进行线性拟合的斜率 21 SRBDS 对REFBDs进行线性拟合的斜率 22 对REFSV进行线性拟合的斜率 SRSV 23 STTIME 开始观测的时刻(参考UTC时间 24 TRKL 每段观测时间长度 A.2标识 A.2.1文件版本 第1行:“CGGTTS*BDS*DATE*FORMAT*VERSION关=关”N 共计34列(当N<100) A.2.2日期 第2行“REV*DATE兴=关”YYYY“-”MM“-”DD 共计21列 文件标识部分数据的修改日期,当文件标识部分中的参数变化时,它也随之改变 A.2.3接收机信息 第3行;“RCVR关=*”MAKER“,”TYPE“"SERIALNUMBER“,”YEAR“”sOFTwARENUM BER 包括:接收机生产厂家名称缩写,接收机类型,序列号,首次使用的年份,以及北斗共视接收机的软 件号 A.2.4接收机通道数 第4行;“CH米一”CHANNEL.NUMBER 北斗接收机的通道数,共计7列(当CH<100) A.2.5电离层测量信息 第5行:“IMS关=关sOFTwARENUMBER 包括;电离层测量系统的标识,如IMS=GNssPseudorangedifferences,若无电离层测量值,取 IMs 99999 A.2.6实验室名称缩写 第6行;“LAB二”L.ABORATORY 10
GB/39411一2020 A.2.7天线坐标信息 第7行:“X关二关"XcOORDINATE“m" 第8行;“Y关=来”Yc0oORDINATE“*m"” 第9行;“Z*=*”ZcOoORRDINATE“*m" 第7行、第8行、第9行为天线在CGCS2000坐标系中的X、Y、Z坐标值,单位为米(m),小数点后 至少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A.2.8天线坐标所属的参考框架 第10行:“FRAME*一关”FRAME 为天线坐标所属的参考框架 A.2.9天线坐标备注 第11行;“COMMENTS*二关”cOMMENTs 关于天线坐标的备注或说明 A.2.10接收机时延 第12行:“INT关DLY关=关”INTERNALDELAY“关ns” 为接收北斗卫星信号的接收机内部时延量,单位为纳秒(ns),小数点后至少一位数 A.2.11接收机天线电缆时延 第13行;“CABDLY关=*”cABLEDELAY“ns” 为北斗卫星信号从天线到接收机主机的电缆传播时延,单位为纳秒(ns),小数点后至少一位数 A.2.12本地钟电缆时延 第14行:“REF*DLY关=头”REFERENCEDELAY“关ns” 为时间信号从本地钟到接收机的电缆传播时延,单位为纳秒(ns),小数点后至少一位数 A.2.13参考时间标识符 第15行;“REF米一"REFERENCE 输人接收机的参考时间的标识符 A.2.14校验和 第16行:“CKsUM关=头”XX 数据校验和;用16进制表示,模256,包含完整的文件标识部分字符的ASCI码值,以第一行“cG GTTs”的“C”开头,包括所有以“关”表示的空格[对应的AsC码值为20(16进制],以第16行“=”号 后面的空格作为结束标志,处理空格之前字符的校验和 不包括所有的回车符和换行符 共计10列 A.3空白行 第17行:空白行 1
GB/T39411一2020 A.4数据类别 A.4.1无电离层时延测量值 第18行;标识数据行的数据类别,无电离层时延测量值时,数据类别行格式如下 “SATCL兴关MJD关关STTIME*TRKL*ELV关AZTH关关*REFSV关关关买关#SRsV兴关兴关*REFBDS关兴关* SRBDS×DSG 关IOE*MDTRxSMDTMDOxSMDI关FR关HC*FRCxCK” 共计113列 A.4.2有电离层时延测量值 第18行标识数据行的数据类别,有电离层时延测量值时,数据类别行格式如下 “SATxCL关关M]D关外ST'TIME关TRKL关ELV关AZTH×关关REFSV关关关关关关SRSV关关关关*REFBDS×关关关 SRBDS关关DSG *IO)E*MDTR*SMDT关MDIO)SMDI*MSIOxSMSI*ISG*FR*HC*FRCCK” 共计127列 A.5数据量纲标识 A.5.1无电离层时延测量值 第19行,标识数据行的数据量纲,无电离层时延测量值时,数据量纲标识行格式如下 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hhmmss关养s关×,ldg关.1dg关关关关1ns兴关关关关,lps/s关关×关关,1ns,lps/s,1ns,lps/s关关 A.5.2有电离层延迟测量值 第19行,标识数据行的数据量纲,无电离层时延测量值时,数据量纲标识行格式如下 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关hhmmss关关s关关.1dg关.1ldg关关关关.1lns关关关关关.lps/s关关关关关.1ns.lps/s.1ns.lps/s.1ns. ps/s,1ns关养 A.6数据行 A.6.1第1列一第101列的数据格式和内容 从第20行开始记录观测结果,每行对应1个观测结果,第1列第101列的数据格式和内容如下 第1列“1”,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代码,用“C”表示,无量纲 第2列一第3列“23”,被观测北斗卫星的星号(PRN:01-40),无量纲 第4列:空格,ASCI码值20(16进制. 第5列~第6列“12",CL,共视类别,16进制,无量纲;多通道接收机或A类接收机,用“FF"表示 第7列;空格,ASCII码值20(16进制 第8列第12列“12345",MJD,约化儒略日,无量纲 第13列;空格,AsCII码值20(16进制 第14列一第19列“121212”,STTIME,开始观测的时刻,UTc时间,以时,分、秒形式给出 第20列空格,AsSC码值20(16进制 第21列第24列“1234”,TRKL,跟踪观测的时段长度,单位为秒(s);对于一段完整的观测,其 12
GB/39411一2020 值应为780s 第25列:空格,AsCI码值20(16进制. 第26列第28列“123”,ELV,每一观测时段中间时刻的卫星高度角,单位为0.1度(0.1) 第29列;空格,ASC码值20(16进制 第30列~第33列;“1234”,AZTH,每一观测时段中间时刻的卫星方位角,单位为0.1度(0.1). 第34列;空格,AsCI1码值20(16进制 第35列第45列“十1234567890”,REFsV,为数据处理得出的本地钟与北斗卫星钟的时差结 果,单位为0.1纳秒(0.1ns) 第46列;空格,ASCI码值20(16进制) 第47列一第52列;“十12345”,sRsV,数据处理得出的REFsV斜率结果,单位为0.1皮秒每秒(o. 1ps/s) 第53列;空格,AsC码值20(16进制) 第54列一第64列“十1234567890”,REFBDs,数据处理得出的本地钟与BDT的时差结果,单位 为0.1纳秒(0.1ns) 第65列:空格,AsC码值20(16进制) 第66列一第71列-“十12345”,sRBDs,数据处理过程得出的REFIBDS斜率结果,单位为0.1皮秒 每秒(0.lps/). 第72列:空格,AsCI码值20(16进制) 第73列第76列“1234”,DsG(DataSigma),线性拟合残差的均方根,单位为0.1皮秒每秒 (0.1ps/s) 第77列:空格,AsCI码值20(16进制. 第78列第80列“123”,IOE,3位16进制编码(0~255),指示用于计算的星历,无量纲 第81列空格,AsSC码值20(16进制) 第82列第85列“MDTR”,对流层延迟模型改正,单位为0.1纳秒(0.1ns) 第86列:空格,ASCII码值20(16进制) 第87列第90列“+123”",SMDT,模型化对流层延迟改正的斜率,单位为0.1皮秒每秒(0.lps/s) 第91列;空格,AsC码值20(16进制 第92列一第95列;“1234”,MDO,模型化电离层延迟改正,单位为0.1纳秒(0.1ns). 第96列;空格,AsCII码值20(16进制. 第97列一第100列;“十123”,sMD1,模型化电离层延迟改正的斜率,单位为0.1皮秒每秒 0.1ps/s) 第101列;空格,AsCI码值20(16进制) A.6.2数据行第102列第140列的数据格式和内容 A.6.2.1无电离层时延测量值 第102列一第103列:对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其值为零,无量纲 第104列:空格,AsC码值20(16进制) 第105列一第106列.Hc,接收机硬件通道号,0一99,无量纲 第107列:空格,ASCII码值20(16进制) 第108列第110列“123”FRC,进行伪距测量的信号的载波频率及调制码信息 第111列:空格,AsCI码值20(16进制) 第112列第113列“12”,CK,数据行第1列第1l1列的字符校验和校验和为16进制编码, 13
GB/T39411一2020 模256 第114列第140列“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可选择的数据行注释,包含了CK未予校 验的字符 A.6.2.2有电离层时延测量值 第102列第105列“1234”,MsIO,电离层时延测量值,线性拟合结果,单位为0.1纳秒(0.1ns). 第106列:空格,ASCII码值20(16进制) 第107列一第110列" “+123”,SMSI,电离层时延测量值的斜率,线性拟合结果,单位为0.1皮秒 每秒(0.lps/s) 第1l1列:空格,AsCI码值20(16进制. 第112列一第114列“123”,IG,线性拟合残差的均方根,单位为0.1纳秒(O.1ns). 第 115列;空格,AsCII码值20(16进制) 第1l6列第117列;对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其值为零,无量纲 第 AsCII码值20(16进制 第119列~第120列:IHc,接收机硬件通道号,无量纲 第 121列:空格,ASCII码值20(16进制. 第 "FRc,进行伪胜渊量的信号的载波频半及调制吗信息 122列第124列:“123” 第125列:空格,AS ,ASCII码值20(16进制 第 126列一第127列“12”,CK,数据行第1列一第125列的字符校验和;校验和为16进制编码 模256 第128列第140列;“1234567890123”可选择的数据行注释.包含了CK没有包含的字符 A.7其他 A.7.1缺失的数据项其数据位以9填充 A.7.2当一个数据项的分配列数多于该项数据实际应占列数时,剩余的列数以空格代替 14
GB/39411一2020 参考文献 [1]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公开服务信号B1l(3.0版)[EB/OL].(2019-02 4,pd. 27)[2019-09-16].htp://www,beidou.gov.cn/xt/Etxx/'201902/P020190227592987952674 [2]AllanDw,ThomasC.TeehnicalDireetivesforStandardizationofGPsTimeReceiver Software[] Metrologia,1994,31(1):69-79. [3]DefraigneP,PetitG.CG;GTTs-Version2E:anextendedstandardforGNSsTimeTransfer [] Metrologia,2015,52(6):Gl-Gl.

北斗卫星共视时间传递技术要求GB/T39411-2020

随着北斗卫星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其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北斗卫星的共视时间传递技术是其关键技术之一。共视时间传递技术是指将卫星钟差传递到用户终端,并通过数据处理技术对其进行校正,以确保卫星导航系统的高精度定位服务。

针对北斗卫星共视时间传递技术的要求,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20年发布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共视时间传递技术要求》(GB/T39411-2020)标准。该标准规定了北斗卫星系统共视时间传递技术的要求和测试方法,涵盖了卫星钟差传递、数据处理、测量误差控制等方面,为北斗卫星系统的应用提供了标准化的技术支持。

根据GB/T39411-2020标准,北斗卫星系统共视时间传递技术的要求包括:

  • 卫星钟差传递误差要求:不超过0.3纳秒
  • 数据处理方法要求:采用双向差分延迟观测量来进行时间传递
  • 测量误差控制要求:对信号接收机和数据处理进行精确控制,使其误差不超过20皮秒

通过遵循GB/T39411-2020标准的相关要求,可以有效保障北斗卫星系统在高精度定位服务方面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导航体验。

和北斗卫星共视时间传递技术要求类似的标准

北斗卫星导航术语

电子商务交易主体统一标识编码规则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电子商务交易主体统一标识编码规则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电子商务交易主体统一标识编码规则的编号:GB/T39319-2020。电子商务交易主体统一标识编码规则共有7页,发布于2021-06-01
电镀污泥减量化处置方法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电镀污泥减量化处置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电镀污泥减量化处置方法的编号:GB/T39301-2020。电镀污泥减量化处置方法共有8页,发布于2021-10-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