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2763.11-2007

海洋调查规范第11部分:海洋工程地质调查

Specificationsforoceanographicsurvey-Part11;marineengineeringgeologicalinvestigation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海洋调查规范第11部分:海洋工程地质调查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海洋调查规范第11部分:海洋工程地质调查的编号:GB/T12763.11-2007。海洋调查规范第11部分:海洋工程地质调查共有44页,发布于2008-02-012008-02-01实施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A45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07.060
  • 实施日期2008-02-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44页
  • 文件大小1.49M

以图片形式预览海洋调查规范第11部分:海洋工程地质调查

海洋调查规范第11部分:海洋工程地质调查


国家标准 GB/T12763.11一2007 海洋调查规范 第11部分:海洋工程地质调查 Specifieationsforoceanographicsurvey Part11:Marineengineeringgeologiealinvestigation 2007-08-13发布 2008-02-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蹬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12763.11一2007 目 次 前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基本规定 调查的目的与任务 目的 任务 1.2 调查内容 基本技术要求 调查图幅 技术定额 2 4.3. 测线布设原则 调查阶段的划分与要求 海洋工程地质调查阶段的划分 调查设计书编写 ++++++++ -- 成果 工程地球物理调查 导航定位 5.1.1技术要求 5.1.2 导航定位作业 5.1.3定位资料整理 水深测量 技术要求 5.2. 2 测量仪器 3 5.2. 海上测量 5.2.!资料整理 成果图件 侧扫声纳调查 5.3.1技术要求 2 5.3. 调查实施 资料整理 3. 3 5 5.3.4 成果图件 5.4地层剖面探测 5.4.1技术要求 5.4.2仪器设备 5.4.3 调查实施 5.4.4资料整理
GB/T12763.11一2007 4.5成果图件 5. 5.5多道数字地震调查 5.5.1技术要求 豆.5.2仪器设备 5.5.3调查实施 5.5.!资料整理 5.5.5成果图件 5.6磁法调查 .6.1技术要求 .6.2 调查实施 资料整理 5 .6.3 成果图件 海底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调查 6 工程地质取样 技术要求 表层取样 柱状取样 6. 现场编录和样品处理" 6. 6. 工程地质钻探 孔位布置原则 钻探基本要求 2 钻探班报和钻孔编录 2.3 钻孔成果资料与完井报告 2 工程地质试验 6.3 现场测试 6.3.2原位测试 6.3.3室内土工试验 区域地震安全性分析 16 主要工作内容 16 地震构造评价 16 7.2.1地震构造环境评价范围 16 7.2.2地震构造环境评价内容 l6 7.2.3工程调查区地震构造评价 l6 7.2.4!区域地震构造图编制 7.2. 地震区与地震带划分 .5 7.2.6综合评价 7.3地震活动性分析 .3.1地震目录编制 7 7 .3. 震中分布图编制 2 1" 7.3.3地震活动时空特征分析 17 7.4地震烈度与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 17 7.4.1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确定 18 7.4.2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确定
GB/T12763.11一2007 18 7.5潜在震源区划分 18 7.5.1潜在震源区划分步骤 18 7.5.2潜在震源区划分标志 7.6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 7.6.1地震活动性参数 了.6.2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原则 7.6.3潜在震源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原则 7.6.!潜在震源区地震烈度或地震动衰减长轴方向及其函数和本底震级的确定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 场点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的年超越概率的计算 20 地震危险性概率计算的不确定性校正 20 7.8地震区划 20 7.8.1地震区划的基本规定 20 地震区划的表述 地震区划分区界限的确定 20 地震安全性分析成果 20 20 成果 8 20 成果 资料汇编 8 基本要求 8 8 基本内容 2 成果图 8. 基本要求 .3. 21 主要图件 8. 21 3.2 8. 3.3综合工程地质图 21 调查报告 8 22 调查航次报告 22 8 4 综合调查报告 22 8 4. 2 8.4.3工程地质分区原则与命名 22 质量管理 23 贡量管理目的 质 23 9.l 9.2 质 贡量管理内容 23 质量管理过程和方法 . .3 23 97 .3.1调查设计管理 23 .3.2资源管理 23 23 .3. 外业调查实施管理 99 3 .3.4内业资料整理管理 23 24 9.3.5报告编写管理 9.3.6数据资料汇交管理 214 9.3.7 档案管理 214 25 附录A(规范性附录土试样质量等级划分与试验内容 26 附录B(资料性附录取样描述与现场测试记录表 21 附录c(资料性附录箱式/柱状采样记录表
GB/T12763.11一2007 28 附录D资料性附录粘性土、粉土的现场鉴别表 29 附录E(资料性附录粘性土状态的现场鉴别表 30 附录F(资料性附录工程地质钻探班报表 31 附录G(资料性附录钻孔野外编录表 32 附录H(资料性附录静力触探试验(CPT)班报表 33 附录I资料性附录标准贯人试验(SPT)记录表 34 附录J(资料性附录原位十字板试验记录表
GB/T12763.11一2007 前 言 GB/T12763《海洋调查规范》分为l1部分 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海祥水文观测; 第3部分:海洋气象观测 第4部分:海水化学要素调查; 第5部分:海洋声光要素调查; 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 第7部分;海洋调查资料交换; 第8部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第9部分;海洋生态调查指南; 第10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 第11部分;海祥工程地质调查 其中第9部分,第10部分和第1部分对应于GB/T12763一1991是新增部分 本部分为GB/T12783的第1部分应与其第1部分、第8部分和第10部分配套使用 本部分的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附录】和 附录」是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 本部分由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归口 本部分由国家海祥局第一海祥研究所,国家海祥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局、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和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共同起草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李培英、李萍、潘国富、郑志昌、尤惠川、叶银灿、石要红、曾宁烽、刘乐军、杜军、 莫建、陈俊仁、王文海

GB/T12763.11一2007 海洋调查规范 第11部分:海洋工程地质调查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海洋工程地质调查的内容、方法与技术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1;l0万、l;25万和l;50万比例尺的区域海洋工程地质调查 大比例尺的海洋 工程地质调查可参照使用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12763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 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 部分 GB11884一1989弹簧度盘秤 GB12327一1998海道测量规范 GB/T12763 海洋调查规范第1部分:总则 . GB/T12763.8海洋调查规范第8部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GB/T12763.10 海详调查规范第10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调在 GB/T154061994土工仪器的基本参数及通用技术条件 GB/T50123199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SL237一1999土工试验规程 ASTMD57781995StandardTestMethodfor Performing ElectronicFrictionConeandPiezo- conePenetrationTestingofSoils AnnualBookofAsTMStandards Section4,SoilandRockI):D420-D5779,Volume 04.08,2000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T12763的本部分 3.1 海洋工程地质调查marineengineeringgeoogiealinvestigationm 在海洋工程规划或建设之前运用地质、工程地质及有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的技术方法,在预选 场址及其附近进行的海洋地质调查 区域海洋工程地质调查regiomalmarineengineeringgelogiealimvestigation" 大范围小比例尺1:10万1:50万)的海祥工程地质调查 基本规定 调查的目的与任务 4.1.1 目的 海洋工程地质调查目的
GB/T12763.11一2007 为海洋开发、规划与管理和海洋工程的选址、设计与施工等提供基础资料和图件; a b)为海洋工程地质研究积累资料 4.1.2任务 海洋工程地质调查任务为:查明调查区内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和灾害地质要素分布,进行海底工程地 质区划和工程地质条件综合评价 4.2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应包括 水深与地形地貌特征 a b) 地层岩性、结构、层序、厚度、分布等, 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空间变化等; d)灾害地质要素及分布特征 地震地质构造及地震安全性评价; e f 海底工程地质区划与工程地质条件综合评价 4 3 基本技术要求 4.3.1调查图幅 海洋工程地质调查应按国际图幅分幅,也可根据需要自由分幅 4.3.2技术定额 海洋工程地质调查的技术定额取决于调查区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研究程度和调查任务的要 求,可参照表1找行 表1海洋工程地质调查技术定额 单位为厘米 水深测量" 底质取样 侧扫" 地层剖面 工程地质 磁力" 现场 多道地震" 海区 声纳 调查 调查 测试 钻探 单波束多波束" 表层 柱状 类型 线间距线间距 线间距 线间距 线间距 线间距 点间距点间距点间距 点间距 5×5 10 简单 10X1010X10 40×40 中等 全覆盖 8×8 8×8 30X30 6×6 25×25 复杂 3×3 6×6 复杂区;是指资料不丰富且海底地形复杂,海洋动力条件变化剧烈的海域 资料较丰富且海底地形复杂,海 洋动力条件变化剧烈或海底地层复杂或构造活动发育区 简单区:是指海底地形平缓单调,海洋动力条件变化不大的海区 中等区;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海区 水深测量和侧扫声纳如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则另计工作量,并在同步作业后调整作业 线间距与点间距均指 图上距离 单波束测量按GB/T12763.10执行 选作项目 4.3.3测线布设原则 调查的测线应按下列原则布设 主测线在图上1em长取一测点值计算,主测线与检测线交点数应不少于调查区总点数 的5% 多波束测深调查主测线方向应平行于海底地形总体走向;其他方式调查,主测线方向应垂直 于海底地形走向 检测线与主测线垂直 现场进行初步解释 若发现有特殊或灾害性的地质现象,应在其附近增加测线,进一步查明并 确定其性质和分布范围
GB/T12763.11一2007 4.4调查阶段的划分与要求 4.4.1海洋工程地质调查阶段的划分 海洋工程地质调查应分为四个阶段 a)调查设计书编写阶段; 外业调查实施阶段; b 资料处理与测试分析阶段; c d)调查成果编制阶段 4.4.2调查设计书编写 调查设计书应按如下要求编写 在编写调查设计书之前,应尽量收集调查区的区域背景资料及前人调查研究成果 a b)外业工作开始前调查设计书应编写完毕并通过审查,未经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开展外业调查 调查设计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前言调查目的.任务、工作范围,工作内容,主要技术要求以及调查中应重点解次的问题等 区域概况:气候、海祥水文,水深地形,地貌、地质和地震等 2 3 调查内容,工作量和技术指标 调查船只和主要调查仪器设备 技术路线 5 6)预期成果 7) 工作进度 质量控制与管理 8) 健康安全与环境保护; 9) 人员组织 10 11经费预算 4.5成果 调查成果应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a)原始资料汇编 b 成果图表 e)报告 工程地球物理调查 5.1导航定位 55 1.1技术要求 [程地球物理调查导航定位的技术要求为 T a)定位方法采用实时差分GPS技术; b 同一条作业船上,导航软件应尽可能满足地球物理调查设备同步定位,并作好位置参数改正 记录; 定位准确度不大于士10m c D 坐标系采用wGS-84坐标系统,根据需要也可采用其他坐标系统;投影采用墨卡托投影,根据 需要也可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及UTM投影等; 工作前要求在已知点上进行G;Ps比测试验 若采用非wGS-84坐标系统,应在测区附近进行 至少三个已知国家等级控制点的比测试验,计算相应的坐标转换参数 5.1.2导航定位作业 导航定位作业应根据下列要求进行
GB/T12763.11一2007 GPS船台的架设 a 1) GPS接收天线应安装在调查船上净空条件好的部位,远离通信天线和雷达 2)计算地球物理调查设备传感器与GPS接收天线之间的相对距离,确定各传感器的真实 位置 b GPS定位: 1 差分GPS定位应至少能同时接收四颗GPs卫星的信号数据 22) 用于定位的卫星仰角应大于5",卫星几何图形强度因子(PD0OP)值应小于5 3 差分GPS数据更新率不大于1次每秒 调查船导航定位: 调查船应提前上线,延时下线,按要求匀速航行 2) 航迹与设计测线偏距不大于测线间距的5%; 3)值班记录应详细记录测线号,航向、起始与结束点号与时间、定位信号干扰、中断情况及处 理方案等 5.1.3定位资料整理 定位资料整理按如下要求进行 作业资料整理与检查 a 值班记录中应记录每日作业情况设备故障及作业中遇到的问题; ! 2) 导航定位值班记录应与地球物理调查值班记录和调查记录纸所记的测线号、点号、日期、 时间一致; 3)打印资料应注明内容,不得对其中的任何部分进行涂改或撕贴, 4 数据电子文件应包括如下要素;线号点号、日期、时间、经纬度、直角坐标及备注等;对数 字记录磁盘/光盘进行标识,包括调查海区、单位、日期、仪器名称和型号、测线号,起止点 号/炮号、记录格式等 内业资料整理和航迹图绘制 b 1) 严禁修改原始数据; 2) 编制工程地球物理调查航迹图 5.2水深测量 5.2.1技术要求 水深测量应按如下技术要求进行: a)测量准确度;水深不大于30m时,误差小于0.3m;水深大于30m时,误差小于实际水深 的1%; b) 测线布设 1D 单波束测深系统测深时,主测线应垂直等深线方向,检测线垂直于主测线,且其总长应不 少 于主测线总长的5% 2 多波束测深系统测深时,主测线应平行等深线的主方向,检测线垂直于主测线;全覆盖水 深测量,保证相邻测线间不少于10%的重叠; 基准面;深度基准面采用理论最低潮面,根据需要也可采用其他高程基准 c 2 5.2. 测量仪器 水深测量应采用单波束测深系统或多波束测深系统 根据需要同时使用单波束和多波束测深系统 a 单波束测深系统:工作频率10kHz一220kHHz,应同时采用数字和模拟记录方式; b)多波束测深系统;多波束测深系统应具有姿态校正和声速改正等功能 5.2.3海上测量 海上测量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GB/T12763.11一2007 a)水位控制:水位控制按GB12327一1998中6.1执行 b)测量实施 1 单波束测深系统按GB12327一1998的相应要求进行 根据需要使用涌浪补偿器; 2)多波束测深系统按G;B/T12763.8的相应要求进行 测量记录: 1 填写值班记录,记录测线开始和结束时间、调查船航行情况、各项仪器参数的变化、中断情 况、测量者、数据存贮文件名等; 测深模拟记录上应标注项目名称、调查日期与时间、仪器型号、测线号和测线起止点号及 记录人等 5.2.4资料整理 海上测量资料整理按如下要求进行 a)单波束测深系统按GB12327一1998的相应要求进行; b)多波束测深系统按GB/T12763.8的相应要求进行 5.2.5成果图件 海上测量成果图件应包括 纷制水深地形图 a) 根据需要编制三维地形图 b) 5.3侧扫声纳调查 5.3.1技术要求 侧扫声纳调查应按下列技术要求进行 a)根据调查比例尺和调查区海底地形的复杂程度选择合适的工作频率和量程; b) 全覆盖声纳测量时,相邻两测线的扫描重叠率不少于20%; e)侧扫声纳系统应具有航速校正和斜距校正等功能 d)模拟与数字记录同时进行; 拖鱼距海底的高度控制在扫描量程的10%一35%;测区水深较浅及在海底起伏较大的海域 拖鱼距海底的高度可适当增大; 海底扫描图像清晰; f g)漏测超过或等于3个定位记点,记录声图无法正确判读时,应进行补测 5.3.2调查实施 侧扫声纳调查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a)调查开始前,在作业海区附近调试设备,确定最佳工作参数; b 拖鱼人水后,调查船应保持稳定的航速(小于6kn)和航向,避免使用大舵角、停车或倒车 e)采用水下定位系统或传统方法进行拖鱼位置改正; d 模拟记录声纳图像标注,其内容包括项目名称,调查日期与时间、仪器型号、仪器参数变化情 况、测线号和测线起止点号等; 值班记录报表填写,其内容包括项目名称、调查海区、作业船只、记录人、海况、海面水体障碍 物,突发事件、仪器名称与型号、日期,时间、测线号、点号,航速、航向、量程、工作频率,拖缆投 人和人水长度、记录纸卷号和数字记录文件名等 5.3.3资料整理 侧扫声纳调查应按下列要求整理资料 检查值班记录、声纳模拟图像记录和数字记录是否完整、清晰;测线、点位、点号是否一致; a b剔除声纳图像记录上的干扰信号和噪声; 结合水深、沉积物等有关资料,解释海底地貌特征,分析海底表面灾害地质要素; c
GB/T12763.11一2007 d)确定海底目标物的位置、形状和分布范围; 根据需要进行声纳图像镶嵌 e 5.3.4成果图件 侧扫声纳调查应编制下列图件 a)综合其他有关资料编制海底地貌图; b)根据需要制作调查区局部的声纳图像解译图或镶嵌图 5.4地层剖面探测 5.4.1技术要求 地层剖面探测应按如下技术要求进行 a)根据调查任务需要选择浅地层、中地层或较深地层剖面探测 b 浅地层剖面探测地层分辨率优于0.3m,中地层剖面探测地层分辨率优于m,较深地层剖面 探测地层分辨率优于3m 记录剖面图像清晰,没有强噪声干扰和图像模糊间断等现象 仪器设备 5.4.2 地层剖面探测的仪器设备应满足以下要求 a)浅地层剖面仪的声源一般采用电声或电磁脉冲,频谱为500Hz一15kHz b) 中地层剖面仪的声源一般采用电磁脉冲或小型电火花,频谱为200H一5kH2; 较深地层剖面仪的声源一般采用电火花、气枪,水枪或枪阵组合,频谱为60Hz~2kHz; 发射机具有足够发射功率,接收机具有足够的频带宽和TvG增益调节功能,能同时进行模拟 d 记录剖面输出和数字采集处理与存贮 5.4.3调查实施 地层剖面探测应按如下要求实施 a)调查开始前,在作业海区附近调试设备,确定最佳工作参数; 拖曳式声源和水听器阵应拖曳于船尾涡流区外且平行列置;水听器阵稳定拖浮在海面以下 b 0.1m0.5m; 调查船航行要求按本部分5.3.2执行 c d)水深变化较大时,应及时调整记录仪的量程及延迟; 在风浪情况下,需用涌浪滤波器进行滤波; e) 保证测线剖面记录的完整性,漏测2个定位记点、记录图谱无法正确判读时,应进行补测 f 模拟记录图像标注,其内容包括项目名称,调查日期与时间、仪器型号、仪器参数变化情况、测 线号、测线起止点号和测量者等; h) 值班记录报表填写,其内容包括项目名称,调查海区、测量者、仪器名称与型号、日期,时间、测 线号、点号、航速、航向、量程、声源功率、接收增益、工作频率、拖缆人水长度、记录纸卷号和数 字记录文件名等 5 4.4资料整理 地层剖面探测应按如下要求进行资料整理 a)检查值班记录,地层剖面模拟图像记录和数字记录是否完整、清晰;测线、点位、点号是否一致 b识别地层剖面图像记录上的干扰信号; 根据剖面图像的反射结构,振幅、频率和同相轴连续性等特征,结合地质钻孔资料等,划分声学 地层层序,解释海底沉积物结构,地层构造,并推测其沉积物类型,沉积环境及其工程地质特性 等;分析地层中的灾害地质要素,确定其性质、大小、形态、走向及分布范围 依据钻孔层位对比、声速测井或其他测量方法获取的实际地层声速资料进行时间-深度转换; 没有实际地层声速资料时,可根据不同地层的深度采用1500m/s~1700m/s的假设声速进
GB/T12763.11一2007 行时间-深度转换,并在图上注明 5.4.5成果图件 地层剖面探测的图件应按如下要求编制 编制地层剖面解译图,其水平与垂直比例应合理,且纵横比例不应小于1:25;图面内容包括 a 地形剖面线、地层界面、岩性、灾害地质要素、主要地物标志、取样站位、钻孔位置及其柱状图和 测试结果等; b)编制主要层位的地层等厚度图和地层界面埋深图 5.5多道数字地震调查 5.5.1技术要求 多道数字地震调查应满足如下技术要求 道数不小于24道,道间距不大于25m,数据采样率不大于1 a mS; 不正常工作道数低于4%或低于4道测线空废炮率低于5% b 监视记录的计时线应请晰,道迹均匀,气枪同步信号和激发信号(TB)的断点清楚;每条测线的 c 首,尾炮及每隔40炮应显示一套纸质监测记录; d)测线布设尽量与其他地球物理测线一致,尽可能通过已有钻孔位置 5.5.2仪器设备 多道数字地震调查的仪器设备应达到如下技术性能 主机 a) 1 前放一致性;幅度差士2%;相位差士1ms; 2) 噪音;前放增益为2”时,噪音不大于0.13V;前放增益为2”时,噪音不大于0.19V;前 放增益为2'时,噪音不大于0.66V 3) 漂移;任何道的漂移0士1 N 4)串音;主放增益为1FP时,串音不大于一78dB;主放增益为2FP时,串音不大于一78dB 畸变;畸变不大于0.06% 5) 陷波;任何道的衰减大于40dB 6 A/D转换器纯正性;线性误差不大于0.02% 动态范围;动态范围大于78dB 8 9 脉冲响应;振幅差一2%~2%;相位差在2ms以内 b 震源: 1 采用小容量、小排量的气枪、水枪等; 枪工作压力不低于额定压力的95%或12410.6kPa; 2 3 枪控制器的准确度士0.1 ms 4! 震源子波的频带应保持足够的宽度,特别要注意低频丰满度; 5 组合气枪点火同步误差应控制在0.3ms以内,最大不超过0.5ms,超过0.3ms的数量 不应大于总数的20% 接收电缆电缆定深器可控范围3 m30m;根据需要配置带RGPS的尾标 c 5.5.3 调查实施 多道数字地震调查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采用水平迭加(共深度点)方法,其覆盖迭加次数与排列长度据实际需要而定; a 调查开始前,在作业海区附近调试设备,确定最佳工作参数; b 震源和电缆人水后,调查船保持稳定航速(一般不超过5.5kn)和航向 提前上线距离大于后 拖电缆长度包括尾标)的1.5倍,以保证在正式放炮前把电缆拖直 每条测线的首炮、尾炮和 每盘记录磁带的末炮及每40炮,均在作业班报上标记一次水深数值;
GB/T12763.11一2007 d)电缆的羽角应记录在现场作业班报上,至少每40炮记录一次,羽角不超过左右7?; e)回放和检查监视记录 填写作业班报,记录清楚,一式三份 记录磁带贴上标签,标注项目名称、调查海区、,调查船名 f 日期、测线号、盘号、起始和结束的炮号、坏炮数等 5.5.4资料整理 多道数字地震调查应按下列要求整理资料 a)检查仪器调试资料和原始记录资料是否齐全,标识是否清晰、详实; b)地震资料处理包括野外带解编、单炮与单道显示,坏炮与坏道编辑、叠前去噪、观测系统定 、滤波与振幅补偿、震源子波反褶积、静校正、多次波衰减和速度分析、动校正和迭加,迭后时 间偏移、时变滤波、动平衡、成果剖面和成果记录带等; 地震资料解释根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结构、振幅、频率和同相轴连续性等特征,结合地质钻孔资 料等,划分地震层序,解释海底沉积物结构、地层构造,并推测其沉积物类型,沉积环境及其工 程地质特性等;分析地层中的灾害地质要素,确定其性质,大小,形态、走向及分布范围; 根据速度分析,提取均方根速度或平均声速、层速度,用于时间-深度的转换 5.5.5成果图件 成果图件应编制地震剖面解译图,主要层位的地层等厚度图,地层顶界面埋深图和分层构造图(等 图或等深度图)等,其要求按54.5执行 5.6磁法调查 5.6.1技术要求 按GB/T12763.8中相关规定执行 5.6.2调查实施 按GB/T12763.8中相关规定执行 5.6.3资料整理 磁法调查应按如下要求进行资料整理 检查值班记录、模拟记录纸卷、数字记录,地磁日变观测记录等是否完整、清晰,测线、测点号是 a) 否 -致 b)对模拟记录纸卷、数字记录和地磁日变观测记录等进行标识,其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名称,调查 海区、日期、仪器名称与型号、测线号、船向和航速、测线起止点号和时间等; 地磁异常计算 地磁异常按下式计算: AT=T一T,一T一T 式中: T 地磁异常值,单位为纳特斯拉(nT); T -地磁场总磁场测量值,单位为纳特斯拉(nT) 地磁正常场值,单位为纳特斯拉(nT). T 地磁日变偏差值,单位为纳特斯拉(nT); T 船磁影响偏差值,单位为纳特斯拉(nT). 地磁正常场计算采用国际高空物理与地磁协会(IAGA)五年一度公布的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 d)磁异常解释;进行磁异常的地质解释,识别海底磁性地质体或物体,并确定其位置和范围等 5.6.4成果图件 磁法调查的成果图件应包括
GB/T12763.11一2007 磁异常AT)平面剖面图 a b)磁异常(AT)等值线图 海底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调查 6.1 工程地质取样 6.1.1技术要求 工程地质取样应按如下技术要求进行 a)取样站位按网格布设,其间距见表1; b)取样设备及样品质量等级见表2和附录A; 表2取样设备及样品质量等级 取样器 样品质量等级(土的扰动程度 蚌式取样器 完全扰动土 表层取样器 箱式取样器 1(不扰动土)l(轻微扰动土) 重力取样器 I(不扰动土)l(轻微扰动土) 柱状取样器 I(轻微扰动土)皿(显著扰动土 振动取样器 注:不扰动土系指原位应力状态业已改变,但土的结构、密度将含水率基本没变,能满足岩土工程的室内试验的各 项要求 轻微扰动土系指所取的原状样土的结构等已有轻微变化,但基本能满足岩土工程的室内试验的各项要求 显著扰动土系指所取的原状样土的结构等,已有明显变化除个别项目外已不能满足岩土工程的室内试验 要求 完全扰动土系指所取土样已完全改变原有土的结构和密度,只可做对土的结构、密度等没有要求的岩土 试验 取样时应两次定位,调查船到站和取样器到达海底时各测定一次: 一次取样样品重量达不到要求时,应重复取样,最多三次;样品重量达不到要求的则视为空 dD 站,空站率不大于5%; 先测水深,再进行取样;现场测试和编录,填写取样记录表(参见附录B);按规定数量采集样 品,按照6.1.4规定程序进行处理 6.1.2表层取样 表层取样应按如下要求进行: a 取样方法;粘性土表层取样应主要采用箱式取样器,其次为蚌式取样器;底质为基岩或碎石的 区域宜采用拖网取样 b 取样要求 样品重M不小于1000g 1) 2箱式取样深度不小于30.cm,达不到30.cm的作为扰动样 3)箱式取样器到达甲板后,在箱体内插管取原状样 6.1.3柱状取样 柱状取样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a)取样方法;柱状取样以重力取样为主,振动取样辅之 b 取样要求 1) 柱状样长度;软(粘)底质不小于3m,中等底质1m一3m,硬(砂)底质不小于0.5m: 2 硬(砂)底质区采用振动取样方法,样品长度不小于2m:; 3 样品直径不小于72 mm
GB/T12763.11一2007 取样管内应放塑料衬管 6.1.4现场编录和样品处理 工程地质取样的现场编录和样品处理按如下要求进行 -般要求 a 样品取出后立即进行现场编录; 1 2) 现场编录采用表格,一律用2H/H铅笔填写; 3)对样品进行照相等 b)现场编录内容参见附录B附录C,应包括如下各项内容 颜色和气味; 1 2) 状态和粘性; 3 物质组成; 结构构造; 5 土类名称 样品处理 扰动样装人样品袋,再套?层一3层塑料袋密封,塑料袋之间放样品标签; 2)柱状样品,按30em一50 cm间距截取样品两端加盖惴封盖,然后用胶带雏裹并蜡封;自 上而下编号和标记.按上下直立状态(原始)装人专用样品箱,严禁倒放或平放 3)箱式插管原状样的处理与柱状样相同 4样品应妥善装箱,样品与样品之间和样品与箱壁之间充填缓冲材料(如塑料泡沫);箱面标 注“此面向上”、“防碰”等醒目字样;样品箱置于安全地点;运输途中严格避免震动; 5)样品标注内容;项目名称、作业海区、取样站位、样品编号、取样时间、取样深度及上、下 端等 6.2工程地质钻探 6.2.1孔位布置原则 工程地质钻探应按如下原则进行 a)根据地质资料、物探资料确定钻探孔位 选择在地层出露较全且水深相对较浅的地段,并尽量 布设在声学地层剖面线上; 相邻图幅的工程地质钻孔应尽量连成大剖面,并且垂直于调查区的构造线 b) c)在地质现象复杂区适当增设钻孔 6.2.2钻探基本要求 程地质钻探应符合如下基本要求 工 a)实际钻探孔位与设计孔位距离图面上小于0.5mm: b 开钻前及终孔后均进行水深测量,并做潮位改正;钻进过程中每回次量测水深,以核定孔深 同一孔位钻两个孔时,一个孔用于原位测试,另一个孔用于全取芯,两孔间距不大于10m; 孔深;钻探孔深要求钻至目标层或基岩面下2.0m; 取芯方法:淤泥采用压人式法取芯,粘性土采用液压或干钻卡法取芯;砂性土采用锤击法取芯 或根据需要采用回转法取芯;风化破碎带与卵石层采用冲击回转法取芯;基岩可采用卡料卡法 取芯,对于易破碎岩石采用卡簧取芯 开孔前,先用液压法(粘性土)或锤击法(砂土)取芯,再下隔水套管 回次进尺不超过岩芯管长 度的三分之二,以保证岩芯的完整性;深孔开口直径不小于108mm,基岩处应不小于721 mm 钻孔要求全取芯,岩芯直径不小于72mm; 岩芯采取率;粘性土不低于80%,砂性土不低于60%,风化破碎带不低于50%,基岩不低 g 于70%; 10
GB/T12763.11一2007 h)深斜校正;进尺30m及终孔时应进行孔深校正;孔深误差小于0.3%,孔斜小于1" 6.2.3钻探班报和钻孔编录 钻探班报和钻孔编录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班报内容;施工日期、船名、海况、水深,孔位、开孔与终孔时间、回次起止时间、回次进尺、工作 a 内容、土层名称,施工情况及钻进异常等,参见附录F b)编录内容:土层名称、岩性、照相、取样深度、标贯位置、取样记录和现场测试记录等,参见附 录G 岩芯处理:从岩芯管内取出样品后,首先用保鲜纸或锡箱纸包好,然后再放至金属取样盒(铝质 或合金等)或硬塑料管封装,最后再用电工胶布缠绕并封蜡;样品应标示清楚编号取样深度、 上下关系等,并垂直放人样品箱中,再将样品箱放置船舱,以减轻震动,低温保存 6.2.4钻孔成果资料与完井报告 钻孔成果资料与完井报告应符合下列要求 完井资料 钻孔完井报告; ! 钻孔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 2 钻探班报 37 小 钻孔编录表; 5)现场测试图表 完井报告主要内容 b 钻探目的与任务; 施工时间、钻孔坐标、标高和水深等; 钻进方法和钻探工艺; 钻进中的异常情况; 钻孔质量验收情况 6.3工程地质试验 6.3.1现场测试 应按如下技术要求进行现场测试: a)技术要求 现场测试应按以下技术要求进行: 1) 样品取上后,首先进行肉眼鉴定和描述,然后在截取的岩芯样段的顶/底部或箱式原状样 中间部位,进行微型十字板剪切和微型贯人等试验; 现场进行样品的含水率(w)、密度p)试验,方法和程序按GB/T50123一1999中的4和 2 5.1执行; 3) 测试应避开试样中的硬质包含物和裂隙部位; 根据土质的软硬程度,选取不同类型的测头和不同测力范围的仪器 4 b 微型贯人试验 微型贯人试验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微型贯人仪弹簧的加工精度应符合GB11884一1989一级精度标准的规定; 1 2 贯人时应避开试样中的硬质包含物和裂隙部位; 3)贯人点与试样边缘之间的距离和平行试验贯人点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3倍测头直径; 4! 测头应匀速地压人土中至测头上刻划线与土面接触为止 压人时测杆与土样应垂直 5 平行试验不小于3次,剔除偏差较大的值后,取其平均值,作为测试结果 测试数据记录 于附录B和附录C中 1l
GB/T12763.11一2007 微型十字板剪切试验 该试验适用于均质饱和软粘土,试验操作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1 测试前检查仪器是否正常; 2)用切土刀修平被测土样表面;将剪力板垂直插人被测土样至剪力板翼片的高度 3将指针拨至零点,以1圈每分的速度匀速旋转勇力仪的扭简,直至样品被剪断,试验结束 若样品剪切强度超过仪器量程,试验结束 4)读出样品的试验读数,记录于附录B或附录C中,同时记录仪器型号和剪切板规格 6.3.2原位测试 根据底质特征、各种测试方法的使用条件、准确度和难易程度选择适宜的原位测试方法 标准贯人试验(sPT) 标准贯人试验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除坚硬土层外,测试前应先击人15cm,不记击数; 2)试验前清孔时,应避免对土层的扰动 下放贯人器时不得冲击孔底,孔底的废土高度不得 超过5cm 试验时探杆应拧紧,保持垂直,避免晃动 对不均质土层,应增加试验点密度 3 对于坚硬密实的土层和风化岩,标准贯人试验击数宜以50击为限,并记录其实际的贯人 深度,参见附录H, 标准贯人试验击数N值应按其测试深度标注于钻孔柱状图或地质剖面图上 绘制标准 贯人试验击数N与深度关系曲线 根据标准贯人试验击数,结合相关区域资料确定砂土的密实度、内摩擦角和粘性土的无侧 限抗压强度,进行地基承载力和土层液化可能性等评价 b静力触探试验(CPT 静力触探试验应按下列规定进行 般规定 钻孔式CPT,调查船上应装有波浪补偿器或者类似设备;座底式CPT电缆应具有足 够长度; 触探探头应定期标定,每次试验前也应进行标定,要求标定次数不少于三次 对可 测量孔隙水压力的探头,试验前应用硅油或甘油饱和,饱和度不小于95%, 传感器参数可参照表3 表3传感器参数规定 绝缘度 非线性 重复性滞后性 传感器准确度 灵敏度 取零误差 温度漂移 误差 误差 误差 新探头 旧探头 1% 1% 1% <1% 0.0005C 500M 200M 2)测试方法 -开始测试时,探头短程贯人,待探头的温度与地温一致后,记录其初始读数 测试结 束时,同样标定一次 二次标定数据差值应不大于1%,否则,废弃试验结果,并要求 重新调换或维修探头后再测;再次贯人时,在贯人一定深度后,再记录初始读数; 贯人速率应恒定为2cm/s,推力应为垂直方向; 每次触探连续进行,获得连续完整的锥端阻力、侧壁摩擦力或孔隙水压力等参数的深 度变化曲线 保存测试结果,填写测试记录表,参见附录H -仪器的标定、调试和测试步骤等按照AsTMD5778一1995执行 12
GB/T12763.11一2007 3 资料处理 原始记录曲线的修正,其内容包括初读数校正曲线形状校正和深度校正等; 测试完工后需提交测试报告、,测试曲线和图表、现场测试记录表和探头标定结果图表 等(含电子文本); 标准CPT的土层简单分类见图1 测试报告内容 目的与任务; -坐标、标高、水深; 作业时间 仪器型号和探头(编号); 测试结果曲线; 试验中的异常情况 根据锥端阻力和摩阻比等,进行工程地质分层; 测试质量验收 原位十字板测试 原位十字板测试应按以下要求进行 十字板的规格 1 十字板头叶片的两端可以是90",可以是带锥度; 十字板的规格按表生确定 鸟0ou 400 20ol 200 砂土 100 H10o LB0 6o H60 砂质粉十 0 H40 粘质粉土 20 20 粉质粘上 6 粘土 泥炭 序阻比/% 图1标准CPT的土层简单分类图 13
GB/T12763.11一2007 表4野外十字板尺寸 单位为毫米 钻孔外径尺寸 直径 高度 叶片厚度 十字板钻杆直径 12.7 57.2 38.1 76.2 73.0 50,8 1o1.6 12.7 1,6 88.9 63.5 127.0 3.2 12.7 101.6 92.1 184.1 3,2" 12.7 十字板的实施 2 在取芯钻孔中作原位十字板测试 凡厚度大于1m的粘土层中均作十字板测试 厚层粘土每隔2m作一次测试 -每次测试,十字板头贯人粘土的深度至少是十字板头直径的5倍 十字板就位后施加的角速度小于0.6rad/s 通常土体破坏的时间2min一5nmin,较 硬土中很少变形就达到破坏,要降低角速度,以便应力应变参数能较好地测定; 十字板转动过程中,应保持恒定的标高,记录最大的转矩 测定最大力矩后,十字板快速转动10转以上,待重塑过程后一分钟开始测定重塑 强度; -在粉砂、砂或者砂砾与贝壳层中,不做原位十字板测试 十字板的资料应用: 抗剪强度(S)按公式(2)计算: S=KE”e 式中: K 十字板头系数 十字板工作前传感器率定系数 电阻应变仪读数 灵敏度(s.,)按公式(3)计算 S,=S./S 3 式中: S. 重塑土的抗剪强度 6.3.3室内土工试验 土样的室内土工试验按如下要求进行 a)试验内容 应根据项目要求和土的性质特点,确定试验内容和项目 b) 试验方法 试验操作步骤和试验仪器按照GB/T50123一1999和GB/T15406一1994执行,根据需要可按照 AnnualBookofAsTMStandards,Seetion4,SoilandRoek(I);D420-D5779,Volume04.08,2000 执行 e)试样制备 按GB/T50123一1999中第3章规定执行 d)常规试验 试验内容包括:比重、颗粒组成、天然密度、天然含水率、界限含水率、固结和抗剪强度等; 1 2)颗粒分析试验首先对溶液进行洗盐处理,当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试样总质量的 10%时,应先进行筛析法试验,然后经过洗筛,过0.075mm筛,再用密度计法或移液管法 进行试验分析; 14
GB/T12763.11一2007 3)界限含水率可采用液塑限联合测定法、76g圆锥仪法、碟式液限法和滚搓法 固结试验的稳定时间以24h为准,为缩短固结试验周期,可采用1h逐级加荷的快速试 验法; 5)抗剪强度试验可采用直接剪切试验或三轴压缩试验方法;三轴压缩试验应制备3个以上 性质相同的试样;根据土质情况选择合适的围压组合进行试验 动力学试验 应根据工作需要选择相应的动力学试验内容,试验方法按SL237一1999执行 土的工程分类 适用范围 本部分适用于近海工程非钙质海底土的分类; 2 -般规定 就下列特征作为分类依据 土颗粒组成特征; 土的塑性指标;液限(6 t)、塑限wp)和塑性指数Ip); 土中有机质含量 土的分类和定名 3 土的分类和定名按如下要求进行 -土按有机质含量可划分为无机土、有机质土、泥炭质土、泥炭 有机质含量小于5% 的土称为无机土;有机质含量大于5%小于10%的土称为有机质土;有机质含量大于 10%小于60%的土称为泥炭质土,有机质含量大于60%的土称为泥炭; 土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标可划分为碎石土、砂土、粉土和粘性土 碎石土定名标准见 表5,砂土、粉土、粘性土定名标准见表6 表5碎石土分类 土 的 颗粒形状 配 名称 颗粒级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漂石 粒径大于200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50% 块石 棱角形为主 卵石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50% 碎石 棱角形为主 圆砾 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50% 角砾 棱角形为主 表6砂土、粉土和粘性土的分类 颗粒组成 土的名称 孔隙比/e" 塑性指数Ip/% 天然含水率w/% 粒径/mm 含量/% 砾砂 25一50 >0.5 >5o 粗砂 砂土 中砂 s0.25 >50 细砂 >0.075 >85 粉砂 0.075 >50 15
GB/T12763.11一2007 表6(续 颗粒组成 土的名称 塑性指数Ip/% 天然含水率w/% 孔隙比/e" 粒径/mnm 含量/% >0.075 <50 砂质粉土 30.075 <50 粘质粉土 710 1017 粘性土 淤泥质粘土 >10 >液限w 1.010 >液限w >l.5 注1;定名时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注2;当砂土中小于0.005mm的土的塑性指数大于10时,应冠以含粘性土定语,如含粘性土粗砂等 资料整理 g 按GB/T50123一1999中附录A执行 成果 h 室内土工试验成果应包括以下内容 土工试验图表;包括土工试验成果表、剪切试验曲线、固结试验曲线、颗粒级配曲线等; 1 2 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3)试验报告 区域地震安全性分析 主要工作内容 海洋工程地质调查的地震安全性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 a)地震构造评价 地震活动性分析; D 地震烈度与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 c d 潜在震源区划分; 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 e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 地震区划 g 7.2地震构造评价 7.2.1地震构造环境评价范围 地震构造环境评价区域应取为对地震安全性有影响的海洋工程调查区域及其外延150knm的 范围 7.2.2地震构造环境评价内容 地震树造环境评价内容应包精;收集已有的地震,.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开展必要的工地球物理 调查,分析区域的地质构造与新构造特征、地球物理场与地壳结构特征、主要构造基本特征等地震构造 环境,编制区域地震构造图 7.2.3工程调查区地震构造评价 应在工程调查区开展必要的地球物理调查,对第四纪地质、断裂构造及其活动性进行分析,确定主 16
GB;/T12763.11一2007 要断层的规模、展布、活动性质、最新活动时代等参数,并判断其最大潜在地震的震级 7.2.4区域地震构造图编制 应依据实际调查和已有资料编制区域地震构造图,标注下列内容 a)第四纪晚期活动断层、第四纪断层、前第四纪断层及其性质、产状和活动性参数 新生代沉积盆地及其第三系和第四系的等厚度线或其底界面的埋深等深度图 b 破坏性地震的震级和震中位置; c d)现代构造应力场方向 7.2.5地震区与地震带划分 应按下列原则划分地震区和地震带 a)依据地球物理场与地壳结构、地质构造及其演化、地震活动的区域性差异划分地震区 b)依据构造活动与地震活动在空间分布上的成带性和一致性划分地震带 7.2.6综合评价 应依据7.27.3规定的工作结果,对区域地震构造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不同震级的具体地震 构造条件 7.3 地震活动性分析 7.3.1地震目录编制 应依据正式出版的地震目录和地震部门的地震报告,按下列原则编制地震目录: a)对不同版本地震目录有关参数的差异,特别是震级的系统偏差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地震参数的 取舍; b)历史地震应包括区域内自有地震记载以来的全部破坏性地震事件 e)现代地震应给出区域内自有台网观测以来的全部可定震中位置的地震事件,其震级下限可视 地区和工作要求而定,宜为2级或3级 7.3.2震中分布图编制 应依据区域地震目录.按下列规定编制地震震中分布图: a)以不同颜色区分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 以圆圈大小分级标示地震震级; b e标明大地震具体的发震时间和震级大小; 注明地震资料的起止年代 d 7.3.3地震活动时空特征分析 地震活动时空特征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 a)不同空域、不同时段各级地震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b)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活动构造的关系; c 地震的时间分布特征及未来地震活动趋势 地震烈度与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 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确定 可采用椭圆或圆模型确定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其形式为 1=C+CM+Clg(R十R+CR十e 式中: -地震烈度; C 回归常数(其中i=1,2,3,4); M 震级; R 震中距,单位为千米(km); R -近场距离饱和因子,单位为千米(km); 17
GB/T12763.11一2007 -随机变量 确定具体模型及其参数时,宜采用有仪器记录的地震烈度资料,并应体现近场烈度饱和,且长、短轴 衰减关系在震中处的烈度差别应小于半度;区域范围和构造差异较大时,可分区确定地震烈度衰减关 系,以体现不同区域的地震烈度衰减差异 7.4.2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确定 确定基岩地震动衰减关系,应考虑加速度峰值在大震级和近距离的饱和特征,其形式为: lgY=C十CM+CM"+Clg(R十R,(M))C,R十e R(M=Cexp(CM 式中: 地震动参数 R(M -近场距离饱和因子,单位为千米(km); C(i=1,2,),MR和的意义见7.4.1. 应依据工作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以及参考区的地震烈度和地震动衰减关系,换算与确定工作区 的地震动衰减关系,其标准差不应小于参考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的标准差 7.5潜在震源区划分 潜在晨源区划分步张 7.5.1 潜在震源区划分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a)划分出不同特点的地震区(带) 在地震区(带)内,依据构造活动和地震活动特征,确定构造应变能的主要释放带,作为未来破 b 坏性地震的潜在震源带; 在潜在震源带内,依据构造类比和地震重复性确定各潜在震源带的分段性特点及高震级潜在 震源区所在段落 d)最终依据不同震级地震发生的构造环境和标志,依次划分出具有不同震级上限的潜在震源区 7.5.2潜在震源区划分标志 按下列标志,并依据本章7.2.5规定得到的区域地震构造环境评价结果,划分潜在震源区 a)破坏性地震的震级与震中位置; b) 小震和微震的密集带; 地震空间分布的特征地段; 大型构造块体和新构造活动的边界 dD 第四纪断陷盆地及其规模,结构和断陷幅度 第四纪断层及其性质,规模、特殊结构和活动性 j地震相关的深部构造和地球物理场异常变化部位; g h 依据地震分布图像和构造几何特征确定潜在震源区边界 7.6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 7.6.1地震活动性参数 地震活动性参数应包括地震带、潜在震源区和本底地震的下列参数: a)地震带的震级上限; b 地震带的b值; 地震带的地震年平均发生率; 地震带的起算震级 潜在震源区的震级上限; 潜在震源区各震级档的地震年平均发生率的权系数 潜在震源区地震烈度或地震动衰减长轴取向及其方向性函数; g 18
GB/T12763.11一2007 h本底地震的震级和年平均发生率 7.6.2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原则 应按下列原则确定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参数 依据地震带内历史地震最大震级和地震构造特征,综合确定地震带的震级上限 有古地震资 a 料的地区,可按古地震遗迹所显示的规模进行确定; 依据地震目录,并考虑地震资料的完整性、可靠性、代表性及必要的样本量,删除前、余震后统 计地震带的b值 依据地震带的b值以及当前所处的地震活动时段和未来的地震活动趋势确定地震带的地震年 平均发生率; 各地震带的起算震级宜取为4.0级 7.6.3潜在震源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原则 应按下列原则确定潜在震源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 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依据潜在震源区内的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特征确定,考虑的因素包括 历史地震最大震级、古地震强度、构造类比标志和地震活动图像判别结果 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按0.5级分档,潜在震源区内各震级档的地震年平均发生率按式(7 b 确定 v;M,=UMfi.M 式中: 第i个潜在震源区、第个震级档的地震年平均发生率; U,,M 地震带内第个震级档的地震年平均发生率; U f.M -第i个潜在震源区、第个震级档的地震年平均发生率的权系数,采用包括潜在震源区的 构造活动及其可靠性程度、历史地震和古地震活动特征、中长期地震预测结果和面积大小 等多因素综合确定 7.6.4潜在震源区地震烈度或地震动衰减长轴方向及其函数和本底震级的确定 应按下列原则确定潜在震源区地震烈度或地震衰减长轴方向及其函数和本底震级: a)依据活动构造的几何结构和断层走向确定各潜在震源区地震烈度或地震动衰减长轴的取向及 其方向性函数 本底地震震级可取为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的最低值碱0.5级,其年平均发生率依据实际资料 b 统计得到 7.7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 7.7.1场点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的年超越概率的计算 场点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的年超越概率的计算按式(8)进行 P(Z>)=1一exp w,,P(2>=lE)f(0daA》 斗, 8) 式中: 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 给定的地震烈度值或地震动参数值 地震烈度值或地震动参数值大于等于某一给定值的概率 P(Z 第i个潜在震源区的方向性函数 f(0) 可能的主破裂方向; A -第i个潜在震源区的面积,单位为km'; P(Z>:|E) 第i个潜在震源区内发生所考虑的地震时,场点地震烈度值或地震动参数值超过某一 19
GB/T12763.11一2007 给定值的概率; N -震级分档档数; Ns -潜在震源区总数 7.7.2地震危险性概率计算的不确定性校正 衰减关系不确定性校正可按式(9)进行 E==lo)d P(Z>:)= 9 式中 常数,可取3; 衰减关系的标准差; 回归分析中不确定性的随机变量; 的概率密度函数 E f(e 其他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可采用多种方案、参数调整进行敏感性分析与校正 7.8地震区划 7.8.1地震区划的基本规定 地震区划应符合如下基本规定 a)依据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结果和海底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分区结果编制地震区划图 b) 地震区划图可以以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表示; c)计算网格场点间距不大于地理经纬度0.05 在结果变化较大的地段,宜适当加密控制点 7.8.2地震区划的表述 地震区划的表述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a)地震烈度区划图以整度分区; 用超越概率水平表述,超越概率水平应依据工程要求确定,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为 b 基本烈度, 地震动区划图用超越概率水平的等值线分区表述,其数值以不大于50%的迷率递增 c 7.8.3地震区划分区界限的确定 依据计算结果确定地震区划的分区界限时,应考虑下列因素进行适当调整与修饰 潜在震源区和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可变动范围及其对地震区划结果的影响; a 地形地貌差异及其可能影响; b 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的准确度 地震安全性分析成果 海洋工程地质调查的区域地震安全性分析成果应包括: a 地震震中分布图及说明书; b)区域地震构造图及说明书; 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及说明书 c 视海祥工程地质调查要求、比例尺大小和复杂程度,上述三幅图件可以综合编绘成一幅 成果 8. 1成果 海洋工程地质调查成果应包括以下三部分 资料汇编; a b 系列图件 c)调查报告 20
GB/T12763.11一2007 8.2资料汇编 8.2.1基本要求 资料汇编应按以下基本要求进行 a)数据准确、资料齐全 分门别类、先表后图,并做简要说明; b c)图表均应注明编制者、校对者、审核者,图表编制时间; d)成果形式;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 8.2.2基本内容 资料汇编应包括如下内容 a)设计测线、站位和实际测线、站位 b 试验成果图表; 钻孔与柱状岩芯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 典型侧扫声纳图像及解译图 D 典型地层剖面图像及解译图 f 灾害地质要素登记表; 水文气象观测报表与成果表 8.3成果图 8.3.1基本要求 应按以下基本要求编制成果图 a)图面内容数据准确,资料齐全,表述规范" b) 图面层次清楚-内容丰富比例协调,图例清晰; e)涉及陆地的图件标明岸线,主要河流,主要城市和国界等基本地理要素; d 按有关规范要求标注基准面、投影、比例尺,、编图单位、责任人和编图日期等; 8.3.2主要图件 海洋工程地质调查应编制以下成果图 a)实际材料图;标注测线、测线号、测点号、航迹方向、取样站位和工程地质钻孔等; b) 水深地形图;标注水深值、等深线 海底地貌图;标明海底地貌分区、基本地貌类型以及海底构筑物和障碍物等; c d)海底表层岩土类型图:标明海底表层岩土类型分布及分区; 地层等厚度和埋深图:编制主要层位的顶界面埋深图和地层等厚度图 地震震中分布与地震区划图:标明主要地震断裂,地震震中和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 钻孔柱状图;标明层位、岩性、结构构造、接触关系,时代、岩性描述和主要土工试验与原位试 验数据等 h 灾害地质图:标明各种灾害地质要素及其分布 综合工程地质图;根据上述基础图件编制 8.3. 综合工程地质图 3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面应包括工程地质平面图,剖面图、综合柱状图和工程地质分区简表等,并按以 下原则编制 综合工程地质图的图面配置: a 图面中央为工程地质图;主图左侧为综合工程地质柱状图,右侧为图例;主图下方为工程地质剖面 图;工程地质分区简表放在合适位置; b工程地质图图面内容: 海底岩土类型; 21
GB/T12763.11一2007 工程地质分区; 2 3) 钻孔、原位测试站位和工程地质剖面线等; 主要水深等深线; 5 主要海祥水文要素; 6 主要灾害地质要素 工程地质剖面图: 1选1条2条剖面线,应跨越调查区主要岩土类型,地层、钻孔和工程地质分区,能够反映 区内海洋工程地质条件的总体规律; 2) 浅层构造、典型灾害地质要素,地层及接触关系等; 3)钻孔位置、取样站位、原位测试位置及有关参数等 4)水平比例尺与主图一致;水平比例尺与垂直比例尺相协调 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 d e)工程地质分区简表;阐明调查区内工程地质大区、区、亚区基本特征 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应分别编写调查航次报告和综合调查报告 调查航次报告 调查航次报告主要内容应有: D绪言;调查目的与任务 b) 调查区域概况气象与气候、海祥水文,地形地貌和区域地质概况 航次计划;调查范围、勘测项目与工作量、工作方法及主要技术指标、调查船,时间安排、人员组 织和设计测线与站位等; 调查船调查设备;调查船、导航定位系统、,地球物理调查设备、取样与钻探设备、原位测试和实 D 验室分析设备等 调查实施 e) f 基本认识与建议 4 2 综合调查报告 8. 综合调查报告主要内容应包括: a)绪言;调查任务与目的、区域调查研究史及现状; b 区域概况;气象与气候、水文、区域地质、地形地貌和资源等 调查程序与方法;调查设计、调查仪器设备、技术依据、工作量、工作进度、项目组织和分工等; 地形地貌;地形特征和地貌类型、分布及发育等; dD 声学地层 及第四纪地层;地层层序、结构构造及空间分布和地质构造特征等; 海底岩土的基本 特征:工程地质层序,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灾害地质特征及分布规律;种类,规模,分布和可能产生的危害 区域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构造环境、地震活动性、地震烈度及区划等; 工程地质条件综合评价;区域构造背景、第四系岩性、工程地质分区、工程地质单元与岩土特 性、灾害地质要素和海底稳定性等; 结论与建议; j k参考文献 8.4. 3 工程地质分区原则与命名 工程地质分区应在综合归纳测区内工程地质条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其相似性和差异性而进 行分区,其主要依据是地质构造、地形与地貌单元、岩土地质特征和灾害地质要素等 依次分为大区、区 和亚区: 22

海洋调查规范第10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海洋调查规范第10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海洋调查规范第10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的编号:GB/T12763.10-2007。海洋调查规范第10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共有48页,发布于2008-02-012008-02-01实施
海洋调查规范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海洋调查规范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海洋调查规范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的编号:GB/T12763.2-2007。海洋调查规范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共有44页,发布于2008-02-012008-02-01实施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