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8047-2011

厅堂、体育场馆扩声系统听音评价方法

Methodoflisteningevaluationofsoundreinforcementofauditoriumgymnasiumandstadium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厅堂、体育场馆扩声系统听音评价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厅堂、体育场馆扩声系统听音评价方法的编号:GB/T28047-2011。厅堂、体育场馆扩声系统听音评价方法共有17页,发布于2012-02-01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M72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33.160.99
  • 实施日期2012-02-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17页
  • 文件大小430.43KB

厅堂、体育场馆扩声系统听音评价方法


国家标准 GB/T28047一2011 厅堂、体育场馆扩声系统听音评价方法 Methodoflisteningevaluationofsoundreinforcementof aditoriumgymnasiumandstadium 2011-10-31发布 2012-02-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
GB/28047一2011 目 次 前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规定 听音点的选取 节目源 节目源内容 节目源的编辑与制作要求 6,2 听音评价员 7.1听音评价员条件 7.2听音小组的组成 7.3听音小组人数 7.4听音评价员的工作时间 评价项目 8.1概述 8.2放声评价 8.3扩声评价 评分尺度与评分方法 9.1评分尺度 9.2评分方法 10评价程序 10.1系统的预备工作 10.2听音评价员须知与预备性训练 10.3评价顺序 10. .4 评价重复次数 评价结果的表示方法 1 11.1听音评价结果汇总表 11.2听音评价结果报告 附录A资料性附录听音点的分布及听音小组成员性别和年龄分布的建议 12 附录B(规范性附录扩声评价的模拟声源法 13 附录c规范性附录扩声系统听音评价数据统计方法
GB/T28047一2011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音频,视频及多媒体系统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SAC242)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演艺设备技术协会、南京大学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同济大学电子音响工业协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 设计研究院、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传媒大学传播声学研究所、建筑 科学研究院物理所、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交响乐团、国家体育总局体育 广播电视工程安装公司,北京天创奥维科技有眼公司、北京中大华堂 设施建设和标准办公室、北京中广 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华体联合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文学、刘芳、崔广中,南春立、沈勇、王季卿,张飞碧、马军、刘书兰,李晓东、 陈金京,林杰,孟子厚,陆宏瑶、李国琪、陈怀民、骆学聪、王世全、齐琪,朱峰、郑典勇、雷宁秋,任红雷 王连生、沈启清、邹玉环,刘海鹏、陈曦,张炎
GB/T28047一2011 厅堂、体育场馆扩声系统听音评价方法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对扩声系统音质进行听音评价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厅堂、体育场馆相对固定安装扩声系统的听音评价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785(所有部分电声学声级计 GB/T6278模拟节目信号(GB/T6278一1986,eqvIEC60268-1C;198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扩声系统 soundreinforcementsystem 扩声系统包括系统中的设备和声场环境 主要过程为;将声源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经放大,处理传 输,再还原于所服务的声场环境;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传声器、声源设备、调音台、信号处理器、声频功率 放大器和扬声器系统等 厅堂aditorium 以观演和会议为主要使用功能的建筑包括剧场、歌剧院、音乐厅、多用途厅堂、会议厅等 体育场馆stadiumandynasitumms 主要供体育竟赛及其他活动使用的室内外场所 3.4 isteningevaluation 听音评价 ist 听音试验 ;teningtest 通过听觉判断扩声系统的音质状况 受评系统systemunder 接受听音评价的扩声系统 3.6 空场unoceupied 现场设置与正常使用时相同,但没有观众和演员
GB/28047一2011 3.7 满场oeeupiedl 观众出席率在80%以上时,视为满场 8 3. 节目段setionprgram 听音评价中,不间断(约20s45s)演示的一段音乐或语声 3.9 丰满度funess 声音丰满的程度,中,低音充分,高音适度,响度合适,听感温暖、舒适、有弹性 3.10 明亮度briianee 声音明亮的程度 高、中音充分,但不过分,听感明朗,声音透明、活跃,谐音丰富而有振铃感 3.11 清晰度articulation 声音清晰的程度 语言可懂度好,乐队层次分明,声音清楚,有清澈见底之感 3.12 柔和melow 声音松弛而不紧,中,低音能量充足,高音适量而不刺耳,听感亮而圆润,悦耳,亲切,舒服;有声音纯 正,力度恰如其分,音色优美之感 3.13 力度dlynamics 声音铿锵有力,出得来,有集体感,能反映声源的动态范围 3.14 平衡度balanee 节目各声部的比例协调,均匀的程度 3.15 真实感real 保持原有声音的本色与特点 规定 4 1 听音评价工作宜在满场条件下进行,也允许在空场条件下进行 4.2扩声系统应安装调试完毕,处在正常工作状态 4.3现场建筑声学环境应达到正常使用状态 听音点的选取 5.1在听众区所有听音点应离墙2m以上 5.2听音点的总数应根据观众区面积的大小而定,对于面积>1000m的场所,听音点的总数不应少 于5点;对面积<1000m的场所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少于3点,并且听音点的分布宜分散 3 5. 听音点的分布和要求见表1
GB/T28047一2011 表1听音点的分布和要求 听音区听音点分布点数 观 众 区 场所名称 其他区域 主席台 比赛场地,跑道等 池座区 楼座区 看台区 厅堂 无 35 23 无 体育场馆 无 无 " 46 注:各听音区的听音点应均匀分布 节目源 节目源内容 6.1.1评价用节目段 用于听音评价的节目段包括;语声、声乐,器乐和效果声四大类节目素材,其有13个15个 节目段组成,其中语言节目段有2个 6.1.1.2 每个节目段的持续时间约为20一45,每一节目段结束后,留有5=一15s无声段,用作听音 评价员评分和写评语 6.1.2 调整与检查信号 通道检查信号;语声或打击乐 6 1.2 6 极性检查信号:有低音和高音打击乐器的节目信号和测试信号 6 左右声道平衡信号:模拟节目信号按照GB/T6278规定 6 声级调整与测量信号;模拟节目信号按照GB/T6278规定 6 参考节目信号;可选编一些具有较完整的节目段,供系统调整时参考 6 调整与检查信号不作为正式听音评价节目使用 节目源的编辑与制作要求 6 2 所有节目段应在短混响和近距离的条件下拾取和录制 6 2 声乐和器乐节目段应选用由少量乐器组合演奏的片断 6 2.3节目源信号应为立体声信号,并具有良好的单声道兼用性 6 2 节目源的载体宜为CD光盘 听音评价员 7.1听音评价员条件 7.1.1听音评价员应具备正常的听力条件,并且两耳听力应基本一致 7.1.2在听音小组的人数应很少的情况下,听音评价员应符合以下条件;能够区别3dB的声压级变化 和1000Hz处1%的音调变化,以及能够准确判定声像位置 7.1.3听音评价员宜有临场听音经验,并对音乐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
GB/28047一2011 7.2听音小组的组成 7.2.1听音小组宜由有听音经验的人组成,可从音响师、录音师、音乐工作者、声学工作者等中选取 7.2. 2 当条件许可时,对听音小组成员的性别和年龄的分布宜以适当的比例构成(参见表A.1). 7.3听音小组人数 听音小组的人员总数宜为5人15人,当少于5人时,听音评价员应符合7.1.2的条件 听音评价员的工作时间 在听音评价时,听音评价员连续工作时间不得超过25nmin,每次休息时间至少等于工作的时间 包括工作和休息时间在内的一次听音活动不能持续3h以上 评价项目 8.1概述 扩声系统的听音评价包括放声评价和扩声评价两个部分 8.2放声评价 8.2.1评价方法 播放节目源节目段信号,节目源信号输出通过扩声系统进行扩大并放声,由听音评价员在各听音点 上对扩声系统重放声的音质进行听音评价,此时听音评价员所听到的声音除扩声系统的重放声以外,还 包括由建声环境所形成的声音 放声评价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 (舞台) 声控室 CD机 (来自扩声系统功放输出信号》 调音台 至扬声器系纳 声处理设备 功放组 扬声器系统 观众区 图1放声评价示意图以厅堂为例
GB/T28047一2011 8.2.2评价内容 放声评价的评价内容包括节目源全部节目段,见表2 表2放声音质评价表 年 日 场所名称 评价日期 月 序号 得分 评语 评价内容 男声语言 女声语言 钢琴独奏 15 钟声 平均得分(由工作人员统计 听音评价员签名 听音点位置 听音点声压级 年 月 日 8.2.3评价要求 正式评价时,要求每个听音评价员按照表2的要求,对每一项评价内容,根据自己听评的实际情况 遵照本标准规定的评分尺度在得分栏内计分,同时,采用本标准规定的评价术语在评语栏内对音质的印 象进行描述和填写 8.2.4评价术语 当评价节目段内容时见表1),建议选用包括下列术语在内的评价术语 丰满度,明亮度,清晰度,柔和,力度,平衡度,真实度等 8.2.5评价条件 8.2.5.1声音处理设备的调整 在进行放声评价时,系统中的反馈抑制器应处在“直通”状态,均衡器以及调音台上的音调旋钮的位 置,按设计者的要求进行调整,若无要求时一般处在“平直”状态 8.2.5.2重放声级 在观众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听音点,该点的重放声级宜为86dB(A),声级的测量应采用粉红噪声 信号,以GB/T3785规定的声级计,用A计权曲线,慢时间常数测量 8.3扩声评价 评价方法 8.3.1.1自然声源法 在舞台上或在主席台处产生自然声,用扩声系统的传声器拾音,然后经扩声系统进行信号扩大并放
GB/28047一2011 声,由听音评价员在各听音点处对扩声系统的扩声质量进行听音评价 评价示意图如图2所示 自然声的内容主要是男女语言声和独唱,不排除采用简单乐器的合奏和合唱形式产生的自 a 然声; b)产生自然声的具体方法是:在舞台上或主席台处,由朗读人使用扩声系统的传声器,用汉语普 通话以正常的语速和音量朗读语言段落,朗读人应具备较标准的普通话水平 (自然声) 传声器信号 (舞台) 扩声系统传声器 调音台 声处理设备 扩声系统调音台输入 功放组 来自扩声系统功放输出信号) 至扬声器系统 扬声器系统 观众区 图2扩声评价自然声法示意图(以厅堂为例 8.3.1.2模拟声源法 见附录B 8.3.2评价内容 扩声评价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响度,语言清晰度、声音方向感、声反馈临界、系统噪声,声干扰以及 混响时间等内容(见表3),其中声干扰是指由建声环境引起的各种回声、机械震动声以及染色声等声缺 陷 另外,混响时间作为参考项,不进行评分 8.3.3评价要求 正式评价时,要求每个听音评价员按照表3的要求,对每一项评价内容根据自己听评的实际情况 遵照本标准规定的评分尺度在得分栏内计分(混响时间除外),同时,采用本标准规定的基本用语在评语
GB/T28047一2011 栏内对音质的印象进行描述和填写 表3扩声音质评价表 年 场所名称: 评价日期 得分 评语 序号 评价内容 响度 语言清晰度 声音方向感 声反馈临界 系统噪内 声干扰 混响时间 平均得分由工作人员统计) 听音评价员签名 听音点位置 采用评价方法 8.3.4评价用基本用语 在扩声评价正式听音评价中,建议采用表4所列的基本用语 表4扩声评价基本用语 说 明 评价内容 基本用语 响度 合适一不合适;满意一不满意 可以使用中间等级的基本用语 清晰一模糊 语言清晰度 声音方向感 准确一不准确;合理一不合理 声反馈临界 觉察不出一觉察得出 声干扰 觉察不出觉察得出 系统噪声 觉察不出觉察得出 可以使用中间等级的基本用语 混响时间 合适一不合适;太长一太短 可以使用中间等级的基本用语 8.3.5评价条件 8.3.5.1声音处理设备的调整 在扩声评价中,扩声系统中允许使用反馈抑制器,并以设计者的调整为准,对于系统中的均衡器及 调音台音调旋钮的调整同8.2.5.1的要求 8.3.5.2传声器的要求 a)自然声源法和模拟声源法都应使用扩声系统中的传声器; b在自然声源法时,宜使用两只传声器 模拟声源法时见附录B 在厅堂内,传声器的位置宜在离大幕线1m~2m,舞台中心线附近的区域内 传声器离人嘴 的距离符合正常使用状态,要求朗读人以正常音量朗读 模拟声源法时见附录B
GB/28047一2011 评分尺度与评分方法 9.1评分尺度 在放声评价和扩声评价中,要求听音评价员都按0~10的尺度报告评定结果,0表示最坏的质量, 10表示最理想的质量,评分最小间隔为0.5,评分时也可以采用百分制,评分最小间隔为5分 另外沿着评定尺度附以言词说明“优、良、中,差、劣”或转换成其他语言)将帮助听音评价员对受评 系统评分,评分尺度表示如下: 10 优 (很好 较妈 一般 (较差 (很差 9.2评分方法 单项得分的计算 9.2.1 根据听音评价员在表2和表3得分栏内的分数,用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出每一张音质评价表的平 均得分值(单项得分),具体计算见附录c 9.2.2总得分的计算 根据单项得分,采用算术平均的方法,分别计算出放声评价和扩声评价最后的总得分及对应的标准 偏差,具体计算见附录c l 评价程序 10.1系统的预备工作 10.1.1开启扩声系统使之处在正常工作状态
GB/T28047一2011 10.1.2用节目源的调整与检查信号对扩声系统进行调整与检查,如果发现问题,可现场进行调整,直 至满意为止 10.2听音评价员须知与预备性训练 10.2.1正式评价之前,听音评价员应明确评价目的,掌握评价方法和要求,特别是要理解评分尺度的 定义及怎样用它表示,事先准备的须知内容应同时以口述和书写的形式给出 10.2.2正式评价之前,听音评价员应进行一些预备性训练,用扩声系统放声节目源节目片段内容,使 min15 听音评价员对节目源的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以便适应评价情况,训练时间宜5 mino 10.3评价顺序 10.3.1放声评价的程序 10.3.1.1按8.2.5.2中的规定,测量重放声级 10.3.1.2播放节目源节目片段内容,按8.2的规定进行正式听音评价 10.3.2扩声评价的程序 10.3.2.1朗诵人应事先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并进行一些试播训练(5min左右). 10.3.2.2按8.2的规定进行正式听音评价 10.4 评价重复次数 10.4.1根据听音小组的要求,对表2和表3中的评价内容的评价可以重复,重复次数不宜超过2次 10.4.2当听音小组的人数少于听音点总数时,为保证每个听音点上都有听音评价结果,有的听音评价 员需要在几个点上进行听音评价,有的听音评价员仍在一个听音点上进行重复评价 10.4.3当听音小组的人数多于听音点总数时,在一个听音点前后左右的相邻座位处可以就座多个听 音评价员,或者在主要听音区增加新的听音点 评价结果的表示方法 11.1听音评价结果汇总表 见表5 1.1.1将放声评价和扩声评价的评价结果按表5的要求进行填写 表5听音评价结果汇总表 场所名称: 场所地点 建筑规模 楼座层数 座位数 面积: 容积: 听音小组人数 听音点数 节目源名称: 听 音 评 价 结 果 评价项目 评价结果 总评语 建议 放声评价 扩声评价 年 数据统计人员签名 月 日 听音小组签名 年 月
GB/28047一2011 1.1.2表5中的听音评价结果,宜用“优、良、中,差,劣”中的某一级表示和填写 根据放声评价户值 和扩声评价的p值,对照9.1的评分尺度,当p值或p,值大于或等于8分时为“优”;在小于8分大于 6分区间为“良”;在小于6分含6分)大于4分区间为“中”;在小于4分含4分)大于2分区间为“差”, 2分(含2分)以下为“劣” 11.1.3表5中音质总印象评语和分析与建议的内容,由听音小组参照表2和表3进行编写 11.2听音评价结果报告 听音评价结果应做出专门报告,报告中应包括以下内容 a)本标准有关章条规定的内容; b听音评价结果汇总表; 每个听音评价员的音质评价表(原始记录). c 标准偏差值的大小及评价重复次数" d 听音小组人员名单、职业、工作单位等 e 10o
GB/T28047一2011 附 录A 资料性附录 听音点的分布及听音小组成员性别和年龄分布的建议 A.1听音小组成员性别和年龄分布 听音小组成员性别和年龄分布见表A.1 表A.1听音小组成员性别和年龄分布的建议 听音小组人数 性别和年龄 最少人数 推荐人数 最多人数 5人 7人 15人 男 4或3 8或? 性别 女 3或4 7或8 18一40岁 年龄 4060岁 60岁以上 注在听音评价时.最好有半数的听音评价员是经过专门的听音培训,尤其应对节目源要有充分的了解 11
GB/28047一2011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扩声评价的模拟声源法 B.1当没有条件实现自然声时,可采用模拟声源法进行扩声评价 具体方法是:在舞台上或主席台 处,用模拟声源播放节目源节目段内容,模拟声源的重放声由扩声系统的传声器拾取,然后经扩声系统 进行信号扩大并放声,由听音评价员在各听音点处对扩声系统的扩声质量进行听音评价 评价示意图 如图B.1所示 (来自模拟声源功放输出信号 声控室 传声器信号 (模拟声源音箱 舞台 调音台 CD机 (扩声系统传声器 小型调音台 声处理设备 (至扩声系统调音台输入 功放组 功放 来自扩声系统功放输出信号) |至模拟 至扬声 声源音箱" 器组 扩声系统 模拟声源 扬声然系统 观众区 图B.1扩声评价模拟声源法示意图(以厅堂为例 B.2模拟声源由CD唱机、调音台,功率放大器和扬声器系统组成(各一台/只),可以采用测量“传声增 益”指标时所使用的放声系统作为模拟声源,模拟声源设备的电性能和技术指标不应低于被评的扩声系 统,模拟声源扬声器系统建议采用专业用监听扬声器系统 B.3模拟声源放声的节目内容主要是语声节目段和歌唱节目段 B.4模拟声源法时,一般使用一只传声器,但应使用扩声系统中的传声器,传声器的高度一般为1 m一 1.5m B.5模拟声源法时,模拟声源扬声器系统的位置离传声器的距离为0.5m,要求传声器与扬声器系统 的声中心垂直对准 B.6模拟声源放声的声压级一般为85dB(A)90dB(A),声级的测量同8.2.5.2的要求 12
GB/T28047一2011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扩声系统听音评价数据统计方法 单项得分计算 C1 根据全体听音评价员的评价结果,由工作人员按式(C.1,式(C.2)和式(C.3)分别计算出放声评价 单项得分,扩声评价单项得分以及放声评价单项得分值对应的标准偏差 C.1 A一A" SA C.3) 式(C.1)式(C.3)中: -张放音评价音质评价表(表2)的平均得分值(小数点后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A -张扩声评价音质评价表(表3)的平均得分值(小数点后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A 表2或表3中评价内容的项目数(i=1,2,n); 表2中第i项评价内容对应得分栏内的分数 A 表3中第i项评价内容对应得分栏内的分数 A -A,值对应的标准偏差 S 当S值较大时,表明听音评价员个人在表2上的计分情况离散性较大,在计算总得分时该数据可 能会被剔除 C.2总得分的计算 P= C.4 mn A" (C.5 P C.6 (P A C.7 nn 13
GB/28047一2011 式(C.4)式(C.7)中: P -放声评价的最后总得分(小数点后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P -扩声评价的最后总得分(小数点后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音质评价表(表B.1或表B.2)的计算张数(=1,2,m); 第j张放声评价音质评价表(表B.1)的单项得分值由公式(C.1)计算出); -第j张扩声评价音质评价表(表B.2)的单项得分值(有公式(C.2)计算出); Ay S p值对应的标准偏差; S 值对应的标准偏差 若s,或s,值较大,表明听音评价员之间的评价结果离散性较大,必要时考虑重新评价 14

厅堂、体育场馆扩声系统听音评价方法GB/T28047-2011

扩声系统是在大型活动场所中广泛应用的音响设备,其作用是将讲话或演唱声音扩散到整个场馆内,确保听众能够听到清晰、自然的声音。而厅堂、体育场馆等场所,由于环境复杂,声学特性各异,因此需要对扩声系统进行听音评价,以评测系统的性能并进行调整和优化。

目前国内关于扩声系统听音评价的标准有多种,其中GB/T28047-2011是较为常用的一种。该标准主要包括了以下几方面内容:

  • 音响场所分级
  • 听音评价的方法和步骤
  • 评价指标
  • 评价结果的判断和分级

根据该标准,听音评价主要包括场地测试、设备测试和声学参数测试三个方面。其中,场地测试主要是对场馆的空间特性(如反射、吸声等)进行评测;设备测试主要是对扩声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如话筒、功放、喇叭等)进行评测;声学参数测试主要是对扩声系统输出的声音信号进行评测。

在具体实施时,听音评价需要使用一些专业的测试仪器和软件来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同时,评价结果也需要通过合理的图表或指标来展示并进行判断和分级。

总之,厅堂、体育场馆等大型场所需要使用扩声系统来保证声音的传递质量,而听音评价则是对扩声系统进行调整和优化的重要手段。在评价过程中,可以参考GB/T28047-2011标准,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调整,以使扩声系统达到最佳的效果。

和厅堂、体育场馆扩声系统听音评价方法类似的标准

纳米材料生物效应的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方法通则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纳米材料生物效应的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方法通则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纳米材料生物效应的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方法通则的编号:GB/T28044-2011。纳米材料生物效应的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方法通则共有6页,发布于2012-02-01
厅堂扩声特性测量方法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厅堂扩声特性测量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厅堂扩声特性测量方法的编号:GB/T4959-2011。厅堂扩声特性测量方法共有32页,发布于2012-02-01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