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1646-2008

400MHz频段模拟公众无线对讲机技术规范和测量方法

Technicalspecificationandtestingmethodsforanalogpublicradiointerphoneon400MHzband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400MHz频段模拟公众无线对讲机技术规范和测量方法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400MHz频段模拟公众无线对讲机技术规范和测量方法的编号:GB/T21646-2008。400MHz频段模拟公众无线对讲机技术规范和测量方法共有27页,发布于2008-11-012008-11-01实施
  • 中国标准分类号(CCS)M36
  •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33.060.20
  • 实施日期2008-11-01
  • 文件格式PDF
  • 文本页数27页
  • 文件大小931.16KB

以图片形式预览400MHz频段模拟公众无线对讲机技术规范和测量方法

400MHz频段模拟公众无线对讲机技术规范和测量方法


国家标准 GB/T21646一2008 400MHz频段模拟公众无线对讲机 技术规范和测量方法 Ieehmiealspeeiffieationamdtestimgmethodsforamalogpublie radiointerphoneon400MIHzband 2008-04-11发布 2008-11-01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蹬委员会国家标准
GB/T21646一2008 目 次 前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技术要求 总体要求 4 发射机电性能 接收机电性能 试验条件 5.1检验和测量的大气试验条件 检测工作条件 试验信号 5.4 试验电压 测量设备 电性能参数测量方法 6.1 概述 发射机电性能参数测量 接收机电性能参数测量方法 环境试验要求 环境试验条件 8 常规环境试验条件 特殊选做环境试验条件 环境试验方法 9 6 进行试验的规则 试验程序 8 试验项目及顺序 8 试验方法 8 10标志、标签、使用说明书 10.1编写要求 0.2标志 8 10.3标签 1n 包装、运输、贮存 1.1包装 1.2运输 1.3贮存 19 20 附录A规范性附录测试场地与辐射测量的场地布置指南 20 A.1测试场地 20 A.1.1开阔测试场或半电波暗室
GB/T21646一2008 20 A.1.2全电波暗室 21 1 .2测量天线 21 A.3替代用天线 22 附录B(规范性附录辐射杂散发射的通用测量方法 22 B.1辐射杂散发射测量 22 B.2替代测量
GB/T21646一2008 前 言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信息产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通信标准化协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阐润田、王俊峰、宋起柱、朱扬荷、黄东辉、尹纪新、朱林、赵扬、李明、张科、 李丕兰、王华 N
GB/T21646一2008 400MHz频段模拟公众无线对讲机技术规范和测量方法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400MHz频段模拟公众无线对讲机主要技术参数、限值要求和测量方法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400MHz频段模拟公众无线对讲机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1912008,IsO780:1997,MOD) GB5296.1一1997消费品使用说明总则 GB9254一1998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idtCISPR22:l997) GB/T12192一1990移动通信调频无线电话发射机测量方法(neqIEC60489-2;1978) GB/T121931990移动通信调频无线电话接收机测量方法(neqIEC60489-3;1979) GB/T14436一1993工业产品保证文件总则 GB/T15844.2一1995移动通信调频无线电话机环境要求和试验方法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公众无线对讲机publicradiointerphoe 发射功率限定、工作频率指定,公众使用而无须领取电台执照和免收频率占用费的手持式无线对 讲机 3. 2 模拟公众无线对讲机analgpublicradiointerphone 使用模拟调制技术8K5F3E制式的公众无线对讲机设备 3.3 额定音频输出功率rated otputpowerofaudiofre equeney 由制造(供应)商规定的,当接收机在规定的工作条件下其输出端连接规定负载时得到的音频功率 特定值 3 音频负载adiofrqueneyload 对已装有音频输出换能器的设备,该音频负载就是输出换能器 3.5 标准信纳比standardSINAD 试验负载上信号、噪声、失真三者的功率之和与噪声、失真二者的功率之和的比值 S十N十D N十D
GB/T21646一2008 式中: -标准试验调制产生的有用音频信号的功率; 标准试验调制下的噪声的功率 N 标准试验调制下的失真的功率 信纳比单位用dBB(分贝)表示,通常称为信纳(SINAD) 标准信纳比的值规定为信纳12dB 3.6 -体化天线integralantenna 不需要50Q外接连接器而与设备直接相连的天线,并且是设备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体化天线既可以是内置天线,也可以是外置天线 3.7 不确定度uncertainty 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 3.8 连续单音控制静噪系统continuoustone-eontrolledsquelchsystem(CIcss 所用单音频率在话音频带(300Hz一3400Hz)之外的一种连续单音体制,一般为67Hz~ 250.3H2.利用此连续单音可控制静噪及进行选呼 3.9 置信概率confideneeleel 测量结果的误差处于某一范围内的概率为该结果的置信概率,也称置信水平,其值在0至1之间 技术要求 总体要求 工作频率 4.1.1 400MHz频段模拟公众无线对讲机应按表1指定的20个工作频率工作 表1模拟公众无线对讲机指定工作频率表 409.7500;409.7625;409.7750;409.7875; 409,8000;409.8125;409.8250;409.8375; 指定工作频率 409.8500;409.8625;409.8750;409.8875 MHz 409.9000;409.9125;409.9250;409.9375; 409.9500;409.9625;409.9750;409.9875 4.1.2调制发射制式 400MHz频段模拟公众无线对讲机信道间隔为12.5kHz,发射制式8K5F3E,通话工作方式为单 频单工 4.1 3 工作频率选用 400MHz频段模拟公众无线对讲机应按4.1.1指定的20个工作频率进行设置,经人工选取其中 任意1个频率通话 不允许设置频率编程操作功能以防止用户自行扩展频率范围 4.1.4电性能测试频率 400MHz频段模拟公众无线对讲机进行电性能测试时,分别在工作频率的低端频率、中间频率以 及高端频率选择测试频率,如409.7500MHz409.8750MHz和409.9875MHz三个频率,以保证设 备在全频段符合规定的技术要求 4.1.5CrCSS频点及频偏 为避免对讲机使用过程中不同组用户之间的相互影响,允许使用CTCSS或其他类似的静噪系统来区分 不同组的用户 CTCss的单音频率及编号可按表2规定来进行设定 CTCsS单音频偏为0.5kHz
GB/T21646一2008 表2CICSS频率及编号 编号 频率/Hz 编号 频率/Hz 编号 频率/HHz 67.0 107.2 27 167.9 14 15 28 71.9 110.9 173.8 16 29 74.4 114.8 179.9 77.0 17 18.8 3o 186.2 18 331 79.7 123.0 192. 82.5 19 127.3 32 203.5 20 33 85.4 131.8 21o. 334 218. 88.5 136.5 2 22 91.5 141.3 35 225. 1o 23 146.2 36 94.8 233. 1 97 24 151.4 37 24l.6 12 25 156.7 38 250.3 100.0 13 103,5 26 162.2 4.1.6天线端口开短路要求和天线端口阻抗 400MHz频段模拟公众无线对讲机的天线端口分别开、短路3min后,其电性能不变 天线端口阻 抗为50Q. 4.1.7工作电压及供电 400MHz频段模拟公众无线对讲机允许采用可充电蓄电池组或一次性电池组供电 供电工作电 压由产品自行规定 工作电压在标称工作电压的0.851.15倍值变化时,其电性能应符合规定的技术 要求 4.1.8辅助设备接口 400MHz频段模拟公众无线对讲机允许配置外接耳机和传声器接口.允许配置外接充电器和外接 电源的接口或端口 4.2发射机电性能 发射机的电性能指标应按表3要求执行, 表3发射机电性能 序号 项 目 指标要求 载波输出功率 0.5W(27dBm 载波频率容限 <5×10-" 调制限制 2.5kHz S0.6kHz CTC'SS频偏 音频失真 s10% 邻信道功率比 s一55dB 最低爱求kH-5GH-13dm(S0W 传导杂散发射 推荐要求;9kHz1GHz -36dBm(0.25w -30.dBnm(l.0w) 1GHz一5GHz 杂散发射 最低要求;30MHz~5GHzs一13dBm(50AW 辐射杂散发射 推荐要求:30MHzl1GHHz一36dBm(0,25W 1GHz5GHz -30dBm(1.0AW
GB/T21646一2008 4.3接收机电性能 接收机的电性能指标应按表4要求执行 表4接收机电性能 目 序号 项 指标要求 参考灵敏度 <0dBaV s0dBnV cTcss灵敏度 cTcss静噪开启闭锁时间 开启时间<1o0ms,闭锁时间<80ms 音频失真 <10% 邻信道选择性 >55dB 共信道抑制 一8dB 杂散响应抗扰性 >50dB 互调响应抗扰性 >50dB 150kHz~1GHz -57dBnm(2nw 接收机传导 杂散发射 GHz4GHz -47dBm(20nW 接收机杂散发射 30MHz1GHz 二一57d4Bm(2nw 接收机辐射 杂散发射 S一47dBm(20nw 1GHz4GHz 试验条件 检验和测量的大气试验条件 5.1.1标准大气试验条件 本标准所涉及的检验和测量均按如下试验条件进行 温度:l5C35C; 相对湿度:20%一75%; 气压86kPa106kPa 标准大气伸裁试验条件 5.1.2 当测量的技术性能因温度、湿度和气压等条件不同而产生分歧时,经制造厂与用户双方协商可采用 表5中任一组条件作为检测的大气试验条件 表5标准大气仲裁试验条件 组 别 温度/ 湿度/% 气压/kPa 20士1 6367 86106 23士1 4852 86106 25士1 4852 86106 27士1 6367 86106 5 检测工作条件 5 2 对被检测样品的要求 5.2.1.1被检测样品可以是制造商送检或检测部门按规定抽检的产品,凡送检或抽检的样品,制造商 必须提供检测所需的技术文件和检测辅助装置,方可进行检测 辅助检测装置包括;能够与标准的检测 仪器相连的射频转接头或射频线缆;需要连接外接电源的供电线缆;连接接收机音频输出端口和发射机 音频输人端口的音频线缆等 整个检测过程中,原则上不允许打开机壳进行测量 若需打开机壳测量
GB/T21646一2008 必须要在检测报告中进行说明 5.2.1.2对采用一体化天线设计的样品,制造商应提供一个经认可的、在整个测试频段范围内具有稳 定特性的辐射转换装置即具有把辐射发射信号转换为传导发射信号的功能),该辐射转换装置与检测 设备相连,代替辐射发射方式 若不能提供该装置,则应在本标准附录A规定的测试场地采用替代法 进行检测 5.2.1.3在进行发射机辐射杂散发射和接收机辐射杂散发射测试时,对采用一体化天线的样品,按正 常使用时的天线连接进行;对采用的非一体化天线的样品,需要匹配标称负载替换正常使用的天线 进行 5.3试验信号 5.3.1发射机电性能测试标准试验输入信号 发射机测试标准试验输人信号为一个信号频率和信号电平均符合如下规定的音频信号: a 由音频失真小于1%的音频信号发生器产生,并配有匹配负载接至发射机音频输人端(调制信 号输人端); b 信号频率为1000Hz; 信号电平为产生1.5kHz频偏所需的音频电压 5.3.2接收机电性能测试标准试验输入信号 接收机测试标准试验输人信号为一个信号频率,调制和信号电平均符合如下规定的调频射频信号. a)信号频率为被测样品接收机的标称工作频率; D) 调制信号为频率1000Hz、产生1.5kHz频偏的音频信号; 射频信号电平为60dBpV源电动势)或54dBpV(端电压 5.3.3标准编码试验输入信号 标准编码试验信号是一个信号频率、调制和电平均符合如下规定的调频射频信号 a)信号频率为被测样品接收机的标称工作频率; D) 调制信号频率为表2规定的任何一个频率,频偏为0.5kHz; 射频信号电平为60dBgAV源电动势)或54dBpV端电压) 5 4 试验电压 检测时样品的供电电压,按产品的技术文件中规定的标称工作电压值提供 5.5测量设备 测量设备所提供的测量结果必须满足表6规定的不确定度要求 表6测量不确定度的最大允许值 参 数 不 度 确定 射频频率 士50Hz 传导射频功率 士1.5dB 辐射射频功率 士6dB 士3dB 传导杂散发射(9kHz一5GHa) 辐射杂散发射30MHz5GHz 士6dB 士2dB 邻信道功率比 -路或两路信号参与的接收机测试(30MHz5GH2 士4dB 三路信号参与的接收机测试 士3dB 注:此处的不确定度为扩展因子k=1.96,置信概率为95%
GB/T21646一2008 6 电性能参数测量方法 6 概述 本条规定了按照4.2,4.3要求的电性能参数的测量方法 6.2发射机电性能参数测量 发射机电性能参数测量基本框图如图1所示 音频信号发生器 音频电压表; 被测发射机 连接/转换装置, 固定衰减器; 测量设备 试验负载 注:对于对讲机主体设备和天线装置可分离的被测发射机,连接/转换装置是指连接对讲机主体设备和测量设备的 连接装置;对于采用一体化天线的被测发射机,连接/转换装置是指将辐射发射信号转换为传导发射信号而饿 人测量设备的转换装置 图1发射机电性能参数测量基本框图 6.2.1载波输出功率 6.2.1.1概述 在未加调制情况下,发射机在一个射频周期内供给传输线的平均功率 6.2.1.2测量方法 按图1所示连接方式连接测试系统关闭音频信号发生器 测量设备可采用射频功率计、综合测试 仪或拥有有效值检波的赖谱分析仪 测试程序如下 采用合适的射频信号源校准测试图1中连接/转换装置在指定频段(频率)的插人损耗量值 a L(dB)校核固定衰减器的衰减量值La(aB); b)发射机不加调制,并在某个指定测试频率上以最大功率状态工作,从测量设备上读出被测发 射机载波输出功率P(dBm); 计算被测发射机实际载波输出功率值PEA(dBm)=P十L1十Lg,计算结果不得超过4.2规定 的载波功率的指标要求; D 根据测试要求,改变被测发射机工作频率,重复b)至c)的测试过程 载波频率容限 概述 实际发射所占频带的中心频率偏离指配频率,或发射的特征频率偏离参考频率的最大容许偏差 以百万分之几的相对偏差或若干Hz的绝对偏差表示 这里是指实际的未调制载波频率与指配频率 之差 6.2.2.2测量方法 按图1所示连接方式连接测试系统,关闭音频信号发生器 测量设备采用频率计数器或其他可进
GB/T21646一2008 行频率参数测量的测量设备 测试程序如下 被测发射机不加调制,在最大功率状态下工作,测量设备测得被测发射机的载波频率; a b)测试所得载波频率与标称频率之差,即为载波频率容限,此差值不得超过4.2规定的发射机载 波频率容限的指标要求; e)根据测试要求,改变被测发射机工作频率,重复a)至b)的测试过程 6 .2.3调制限制 6.2.3.1概述 发射机音频电路防止调制超过最大允许频率偏移的能力 6.2.3.2测量方法 按图1所示连接方式连接测试系统,测量设备可选用调制度分析仪、音频失真分析仪的联合体,或 采用包含有调制度分析仪、音频失真分析仪的综合测试仪测量设备 测试程序如下 a)发射机以最大功率状态工作,调节音频信号发生器以产生发射机测试标准试验输人信号; D 将音频信号发生器输出电平增大20dB,记录测量设备稳定时测得的频偏 c 音频信号发生器频率在300Hz3000Hz范围内变化,分别测试其最大频偏值,以上结果不得 超过4.2规定的调制限制的指标要求 根据测试要求,改变被测发射机测试频率,重复a)至e)的测试过程 d 6.2.4cIcSS频偏 .4.1概述 6 2. 为避免使用中不同组的用户之间的相互影响,允许使用连续单音控制静噪系统(CTcSS),CTcSs 频偏及频率是指发射机在不加其他音频调制下,发射机输出信号的频偏和音频信号频率 刮量方法 6.2.4.2 按图1所示连接方式连接测试系统,音频信号发生器关闭.测量设备可选用调制度分析仪、音频失 真分析仪的联合体,或采用包含有调制度分析仪、音频失真分析仪的综合测试仪测量设备 测试程序 如下: 开启被测发射机的连续单音控制静噪系统(CTcSS),被测发射机在指定的工作频率下以最大 a 功率发射 用测量设备测试获得发射信号的稳定频偏,测试结果应符合4.2规定的cTcss频偏的指标 b 要求; e)根据测试的要求,可改变发射机的工作频率或cTCss的频率,重复a)至b)的测试步骤 6. .2.5音频失真 6.2.5.1概述 音频输人端加人标准音频信号时,在发射机输出端经解调测得的二次及以上音频谐波成分的总有 效值与整个信号的有效值之比,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6.2.5.2测量方法 按图1所示连接方式连接测试系统,测量设备可选用调制度分析仪、音频失真分析仪的联合体,或 采用包含有调制度分析仪、音频失真分析仪的综合测试仪测量设备 测试程序如下 a 发射机以最大功率状态工作,调节音频信号发生器输出电平以产生发射机测试标准试验输人 信号; b)由音频失真分析仪直接读出被测发射机的音频非线性失真度,结果不得超过4.2规定的音频 失真的指标要求 根据测试要求,改变被测发射机测试频率,重复a)至b)的测试过程 6.2.6邻信道功率比 6.2.6.1概述 在采用离散信道间隔的无线移动业务中,发射机在规定的调制条件下总输出功率中落在任何一个
GB/T21646一2008 相邻信道的规定带宽内的那一部分功率与落在指配信道规定带宽内的功率比值 6.2.6.2测量方法 按图1所示连接方式连接测试系统,测量设备采用拥有测量邻信道功率比功能的频谱分析仪或综 合测试仪 测试程序如下 a 发射机以最大功率状态工作,调节音频信号发生器,用1.25kHz的音频信号调制被测发射机 在某个测试频率上产生1.5kH2的频偏,固定衰减器以及测量设备的内部衰减器选择合适量 值,以确保测量设备工作在线性动态范围内; 设置测量设备参数,使用“均方根值(RMS)”检波方式,分辨率带宽选择100Hz,视频带宽选择 1kH,信道间陌为12.5kH,信道带宽为8.5kHz,中心频率为被测发射机的工作频率 由测量设备分别测试获得士12.5kHa信道,/士2×12.5kHHz信道对应的邻信道功率比 ACPRdB)(为被测设备工作频率),测试结果不得超过4.2规定的邻信道功率比的指标 要求; d)根据测试要求,改变被测发射机工作频率,重复a)至c)的测试过程 6.2.7杂散发射 6.2.7.1概述 杂散发射是指除了载波及其发射带宽附近的调制分量外,在离散频率上或在窄频带内存在的无用 电磁发射信号,降低其发射电平而不会影响有用信息的传送 这些杂散发射分量包括谐波、非谐波分量 及寄生分量 杂散发射的测量包括 a)传导杂散发射,是指通过设备天线端口以传导方式进行测试的杂散发射测量 辐射杂散发射,是指通过设备机箱端口以辐射方式进行测试的杂散发射测量 b) 6.2.7.2测量方法 6.2.7.2.1传导杂散发射 按图1所示连接方式连接测试系统,测量设备选用频谱分析仪 传导杂散发射的测量频段为 9kHz一5GHz,发射机工作频率点左右2.5倍信道间隔(2.5X12.5kHz=31.25kHz)的频段范围为传 导杂散发射的免测频段 频谱分析仪的分辨率带宽/视频带宽设置应按表7所示进行 表7传导杂散发射测量分辨率带宽/视频带宽设置 频率 频带 范 围 分辨率带宽 视 9kHz~150kHz 1kHz 3kHz 150kHz~30MHz 10Hz 30kHz 30MHzf 一1MHz 100kHz 300kkHz f一1MHz一f一 -250kHz 10kHz 30kHz 3kH2 -250kHz一f.一31.25kH 1kH f 十31.25kkHz 十250kHz 1kHz 3kHz z~e f 250kHzf +1MHz 10kHz 30kHz f 十1MHz~1GHz 100kHz 300kHz 1MHz 1GHz5GHz 3MHz 测试程序如下 a 被测设备工作频率为中间频率,发射机不调制并以最大功率状态工作,固定衰减器以及频谱分 析仪内部衰减器选择合适量值,以确保频谱分析仪工作在线性动态范围内; b 按照表7所示的各个频段设置频谱分析仪的起始频率和终止频率,频谱分析仪的分辨率带宽 设置和视频带宽设置要与表7规定的内容相一致;
GB/T21646一2008 频谱分析仪检波方式设置为正峰值检波,在各个测试频段搜索杂散信号,每一个杂散信号的功 率不得超过4.2规定的传导杂散发射的指标要求; 发射机以最大功率状态工作,调节音频信号发生器输出电平以产生发射机电性能测试标准试 D 验输人信号,重复a)至c)的测试过程 6.2.7.2.2辐射杂散发射 辐射杂散发射的测量频段为30MHz5GHz,发射机工作频率左右2.5倍信道间隔(2.5× 12.5kHz=31.25kHz)的频段范围为辐射杂散发射的免测频段.频谱分析仪的分辨率带宽/视频带宽 设置应按表8所示进行 表8辐射杂散发射测量分辨率带宽/视频带宽设置 分辨率带宽 率 范 围 视 带 宽 频 频 一1MH2 100kH2 300kIHz 30MHz 一 -1MHz一f 一250kH2 10kHz 30kHz2 一250kHz~f一31.25kH2 1kHz 3kHz f十31.25kHzf十250kHz 1kHz 3kHz f十250kHzf十1MHz 10kHz 30kHz Mt-1GH fe十1 100kHz 300kHz 1GHz5GHz 1MH2z 3MH2 测试程序如下 被测设备工作频率为中间频率,发射机不调制并以最大功率状态工作,采用附录A所描述的 a 测试场地和附录B所描述的测试过程,频谱分析仪检波方式设置为正峰值检波,在各个测试 频段搜索杂散信号,每一个杂散信号的功率不得超过4.2规定的传导杂散发射的指标要求 b)发射机以最大功率状态工作,调节音频信号发生器输出电平以产生发射机电性能测试标准试 验输人信号,重复a)的测试过程 6 接收机电性能参数测量方法 参考灵敏度 6.3.1.1概述 在规定的频率和规定的调制下,使接收机输出端产生标准12dB信纳(SINAD)的输人信号电平 6.3.1.2测量方法 音频信号发生器; 射频信号发生器, 被测接收机; -音频失真分析仪; 音频负载 注:音频信号发生器输出1000Hz的音频信号,其电平产生频偏1.5kHHz的调制 图2参考灵敏度测量基本框图
GB/T21646一2008 按图2所示连接方式连接测试系统,选用的音频失真分析仪能够提供有效值电压表 测试程序 如下: a 将接收机电性能测试标准试验输人信号加至被测接收机,其频率为被测接收机的接收频率 b)调节被测接收机的音量控制,以获得额定音频输出功率,记下此额定音频输出功率的值 改变输人信号电平大小,使得接收机的音频输出达到标准12dB信纳(SINAD),记下此时的输 人信号电平 如果步骤c)所获得的输出功率比步骤b)所记录的电平低3dB以上,应记下该现象 此时,可 提高输人信号电平,使音频输出功率比额定音频输出功率低3dB,记下所对应的输人信号 电平 步骤c)所记录的电平即为标准信噪比(12dB信纳)下的参考灵敏度,用dBpV为单位表示 若出现步骤d)情况,则使得输出音频功率比额定音频输出功率低3dB时的输人信号电平为参 考灵敏度 上述测试过程获得的被测接收机的参考灵敏度测量值不得超过4.3规定的接收机参考灵敏度 的指标要求 h根据测试的需要,改变接收机的接收频率,重复以上步骤 6.3.2CTCSS灵敏度 6.3.2.1概述 以标准编码试验输人信号调制,产生标准呼通概率(80%)的接收机输人信号电平 6.3.2.2测量方法 编码器或模拟编码器 射频信号发生器; 被测接收机 音频负载 图3CTcSS灵敏度测量基本框图 按图3所示连接方式连接测试系统,测试程序如下 用编码器调制射频信号源产生包含cTcss的射频信号,其频率为被测接收机的接收频率,信 号电平为54dBnv(端电压) b减小信号源的输出电平,直至呼通概率为80%为止记录信号电平,此值为cTcss灵敏度,测 试结果不得超过4.3规定的CTCss灵敏度的指标要求 根据测试的需要,改变接收机的接收频率和编码器的频率,重复a)和b)的步骤 c) 6.3.3cICSs静噪开启、闭锁时间 6.3.3.1概述 已调制的包含cTcSS信号的射频输人信号电平达到规定增加量或减少量的瞬时和音频负载两端 电压等于50%不静噪控制稳态值的瞬时,这两者之间的时间间隔 6.3.3.2测量方法 按图3所示连接方式连接测试系统,并有一种已校准水平扫描的示波器与音频负载并联,另一 a 10
GB/T21646一2008 种是电子控制的单极步进衰减器(其两档之间的衰减量差至少30dB)接在输人信号源与被测 接收机之间该衰减器的转换时间应比预期的静噪开启和闭锁的时间短 被测接收机在无输人信号下工作,如果被测接收机具有调节静噪控制,则将它调到静噪刚好 闭锁的位置 加人标准编码试验输人信号,使被测接收机在参考输出功率下工作,记下示波器上的该电 平值 将30dB单级步进衰碱器置于最大衰减量,调节至被测接收机的输人信号电平低于cTcSs最 小静噪闭锁电平约6dB值 使衰减器启动信号对示波器已校水平扫描取得1个同步脉冲 将步进衰减器由最大衰减变到最小衰减,测量并记下从改变衰减的时刻到音频负载两端的电 压增至步骤c)所记电压值的50%以上的时刻,这两者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CTCSS静噪开启 时间 将步进衰减器由最小衰减变到最大,测量并记下从改变衰减的时刻到音频负载两端的电压降 低到步骤)所记电压值的50%以上的时刻,这两者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cTcsS静噪团锁时 间 测试结果不得超过4.又规定的cTcss静噪开启,闭锁时间的指标要求 6.3.4 音频失真 6.3.4.1概述 接收机输人端加接收机电性能测试标准试验输人信号且在额定音频输出功率状态时,在接收机输 出端测得的二次及以上音频谐波成分的总有效值与整个信号的有效值之比,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6.3.4.2测量方法 按图2所示连接方式连接测试系统,选用的音频失真分析仪提供有效值电压表 测试程序如下 a)将一接收机电性能测试标准试验输人信号加至被测接收机输人端,并使被测接收机工作在音 频额定输出功率状态; b)由音频失真分析仪直接测量音频负载上的失真度,测试结果不得超过4.3规定的音频失真的 指标要求 6.3.5邻信道选择性 6 .3.5.1概述 在无线移动业务并采用离散信道间隔条件下,由于相邻信道的无用信号汇合到接收机输人端,使得 高出参考灵敏度3dB的有用信号产生的信噪比下降到标准12dB信纳(SINAD)时,无用输人信号电平 与参考灵敏度电平之比称为邻道选择性,以dB为单位表示 6.3.5.2测量方法 按图4所示连接方式连接测试系统,选用的音频失真分析仪提供有效值电压表 测试程序如下 关闭无用射频信号发生器输出,确保双信号汇合网络的阻抗匹配 将有用射频信号发生器提 a 供的有用测试信号加到双信号汇合网络的A端,调节有用射频信号发生器输出信号,获得参 考灵敏度电平值,用dBypV为单位表示 提高有用信号输人电平3dB,将无用射频信号发生器提供的无用测试信号加到双信号汇合网 络的B端,调节无用测试信号频率,分别使它高于或低于有用信号频率12.5kHz,调节无用射 频信号发生器输出信号电平以重新获得标准12dB信纳(SINAD),分别记下无用射频信号发 生器输出信号电平值,用dBnV为单位表示 分别计算步骤a)中到达被测接收机输人端口的绝对有用射频信号电平和步骤b)中到达被测 接收机输人端口绝对无用射频信号电平,无用信号电平与有用信号电平之比即为邻信道选择 性的测试结果,测试结果不得超过4.3规定的邻信道选择性的指标要求 11
GB/T21646一2008 有用音频信号发生器 有用射频信号发生器 无用音频信号发生器 无用射频信号发生器 双信号汇合网络 被测接收机; -音频失真分析仪; 音频负载 注1:有用音频信号是指1000Hz的正弦输人信号,其电平产生频偏1.5kHz的调制 注2:无用音频信号是指400Hz的正弦输人信号,其电平产生频偏1.5kHz的调制 注3:双信号汇合网络的构造可见GB12193一1990中4.7 图4邻道选择性测量基本框图 6.3.6共信道抑制 6.3.6.1概述 在无线移动业务并采用离散信道间隔条件下,由使用频率与有用信号标称频率之差小于等于12% 信道间隔频率值(即;偏离有用信号标称频率士1.5kHz)的无用信号汇合到接收机输人端,使得高出参 考灵敏度3dB的有用信号产生的信噪比下降到标准12dB信纳(sINAD)时,无用输人信号电平与参考 灵敏度电平之比称为共信道抑制,以dB为单位表示 6.3.6.2测量方法 测量方法同6.3.5.2,其中步骤b)调节无用信号频率与有用信号标称频率之差等于1.5kHz,测试 结果不得超过4.3规定的共信道抑制的指标要求 6.3.7杂散响应抗扰性 6.3.7.1概述 接收机抗拒单个无用信号在接收机输出端造成无用响应的能力,它表示为使得高出参考灵敏度 3dB的有用信号产生的信噪比下降到标准12dB信纳(SINAD)时,无用输人信号电平与有用输人信号 电平之比称为杂散响应抗扰性,以dB为单位表示 12
GB/T21646一2008 6.3.7.2测量方法指南 杂散响应可能出现在间隔2个工作信道之外的任何离散频率点上,而且任何频率的杂散响应抗扰 性均不允许超过4.3规定的杂散响应抗扰性的指标要求 但在实际测量中,接近接收机工作频率的某 个指定频段和指定频段外的某些离散频率,其出现杂散响应的概率远高于其他频率 本测量方法指南 就是确定指定频段的频率范围和某些离散频率点,作为杂散响应抗扰性测量的主要频段和频率 6.3.7.2.1指定频段的频率范围确定方法 指定频段的频率范围il)由接收机第一级混频器的本振信号频率(fio)、中频频率(ifn)、接 收机开关点频率(sr)确定,确定其频率范围的公式为 fo r/2)GB/T21646一2008 6.3.8.2测试方法 有用音频信号发生器; -有用射频信号发生器; 无用射频信号发生器; 无用射频信号发生器 -三信号汇合网络; 被测接收机 音频失真分析仪; 音频负载 注;有用音频信号是指1000Ha的正弦输人信号,其电平产生频偏1.5kHz的调制. 图5互调响应抗扰性测量基本框图 按图5所示连接方式连接测试系统,选用的音频失真分析仪提供有效值电压表 测试程序如下: 关闭无用射频信号发生器输出,确保三信号汇合网络的阻抗匹配 将有用射频信号发生器提 a 供的有用测试信号加到三信号汇合网络的A端,调节有用射频信号发生器输出信号,获得参 考灵敏度电平值 提高有用信号输人电平3dB,并将无用射频信号发生器产生的非调制无用信号加到三信号汇 合网络的B端和C端 调节无用测试信号频率,分别使它们高于有用信号频率12.5kHHz和 5kHz或低于有用信号频率12.5kHz和25kH2,调节两个无用射频信号发生器输出信号电 平以重新获得标准12dE信纳(SINAD),并使得两个无用信号发生器的电平相等,分别记下无 用射频信号发生器输出信号电平值,用dBpV为单位表示 分别计算步骤a)中到达被测接收机输人端口的绝对有用射频信号电平和步骤b)中到达被测 接收机输人端口绝对无用射频信号电平,计算无用信号与有用信号之比即为互调响应抗扰性 的测试结果,测试结果不得超过4.3规定的互调响应抗扰性的指标要求 6.3.9接收机杂散发射 6.3.9.1概述 接收机杂散发射是指通过接收机的机箱端口或天线端口,在离散频率上或在窄频带内存在的无用 电磁发射信号 杂散发射的测量包括 a)接收机传导杂散发射,是指通过设备天线端口以传导方式进行测试的杂散发射测量; b) 接收机辐射杂散发射,是指通过设备机箱端口以辐射方式进行测试的杂散发射测量 6.3.9.2测量方法 6. 3.9.2.1接收机传导杂散发射 按图1所示连接方式连接测试系统,测量设备选用频谱分析仪,传导杂散发射的测量频段为 9kHz~5GHz 频谱分析仪的分辨率带宽/视频带宽设置应按表9所示进行 14
GB/T21646一2008 表9传导杂散发射测量分辨率带宽/视频带宽设置 分辨率带宽 频 率 范 围 视 频 9kHz~150kHz 1kHz 3kH2 150kHz30MH2z 10kHz 30kHz 30MHzlGHz 100kH2 300kIH2z 1GHz5Gz 1MH2z 3MH 测试程序如下 a 被测设备工作于接收状态,固定衰减器以及频谱分析仪内部衰减器选择合适量值,以确保频谱 分析仪工作在线性动态范围内; b 按照表9所示的各个频段设置频谱分析仪的起始频率和终止频率,频谱分析仪的分辨率带宽 设置和视频带宽设置要与表9规定的内容相一致; 频谱分析仪检波方式设置为正峰值检波,在各个测试频段搜索杂散信号,每一个杂散信号的功 率不得超过4.3规定的传导杂散发射的指标要求 6.3.9.2.2接收机辐射杂散发射 辐射杂散发射的测量频段为30MHz5GHa,频谱分析仪的分辨率带宽/视频带宽设置应按表10 所示进行 表10辐射杂散发射测量分辨率带宽/视频带宽设置 频率范围 分辨率带宽 视频带宽 30MHz1GHz 100kHz 300kHz 1GHz一5GHz 1MHz 3MHz 测试程序如下 被测设备工作于接收状态,采用附录A所描述的测试场地和附录B所描述的测试过程; a) b)频谱分析仪检波方式设置为正峰值检波,按照表10所示的各个频段设置频谱分析仪的起始频 率和终止频率,频谱分析仪的分辨率带宽设置和视频带宽设置要与表9规定的内容相一致 在各个测试频段搜索杂散信号,每一个杂散信号的功率不得超过4.3规定的接收机辐射杂散 发射的指标要求 环境试验要求 7.1常温下各项技术要求检验合格的被测样机,在进行各项环境试验时,需进行初始,中间和最后三个 阶段的以下各项电性能测量 发射机载波频率容限; a b发射机载波输出功率; c)接收机参考灵敏度 7.2被测样机在进行高温、恒定湿热和低温试验中间进行测量时,7.1规定的电性能允许下降的限度 如下: 发射机载波频率容限应在7×10-以内; a 发射机载波输出功率比常温实测值下降不大于3dB; b e)接收机参考灵敏度对常温实测值的恶化不大于6dB 注:这里常温实测值是指环境试验的初始测量值 被测样机在进行高温、恒定湿热、低温和低温贮存试验完的最后测量,其按7.1规定所测电性能应 15
GB/T21646一2008 符合本标准规定的电性能要求 7.4被测样机在进行振动、碰撞、跌落等机械试验完的最后测量,其按7.1规定所测电性能应符合常温 下电性能要求 7.5被测样机在进行气候和机械试验后,各部分不应出现锈蚀现象和机械损伤 环境试验条件 8.1常规环境试验条件 被测样机常规环境试验条件要求如表l1所示 表11常规环境试验条件 试验项 量 目 内 容 计 单 位 求 试验 要 贮存温度 25 贮存持续时间 恢复时间" 低温 工作温度 10 试验持续时间a 恢复时间 贮存温度 十55 则贮存持续时间a 高温 工作温度 十50 试验持续时间s 恢复时间 十40 贮存温度 恒定湿热 % 93 相对湿度 1200 跌落高度 mm 自由跌落 次数 次 10 频率 Hz 30 2 位移幅值(单振幅 1, mm 振动正弦 正常工作方向 振动方向 时间 0.5 8.2特殊选做环境试验条件 因特殊需要制造方与使用方可协商选择下列试验项目:温度冲击、碰撞、低气压、长雷、烟雾、砂尘、 浸水,淋雨等试验 特殊试验条件可参照GB/T15844.2一1995中4.2、4.3、4.4、4.5、4.6、4.7、4.8等 执行 环境试验方法 1 9. 进行试验的规则 常温测试条件 9.1.1 环境试验进行前和结束后的常温测试条件应符合GB12192一1990中3.3.1、3.3.2、3.3.3等 规定 试验条件容差 试验条件容差如下 a 温度容差;试验样品除必要的支撑点外,应完全被空气包围 试验区所测温度与包围试验样品 的空气各处温度容差是:高温为士2C,低温为士3C 16
GB/T21646一2008 气压容差:士1kPa(气压值等于或大于55kPa) D 湿度容差:士5% c d)振动正弦)振幅容差:士15% 振动频率容差;士2%频率大于50H2),士1Hz(频率5Hz50Hz). e f跌落高度容差:士2cm. 9.1.3温度变化速率 在进行温度试验时,试验箱(室)温度变化速率的平均值应在每分钟1C以内,达到平稳,均匀变化 温度要求 9.2试验程序 9.2.1试验样品安装 试验样品的安装应遵循如下原则 a)样品在安装试验前,试验箱(室)应处于正常大气条件; 为保证适当的空气葡环,试脸箱《室)应留有足够的空间.井将试验样品置于试脸箱《室)的中 b 间位置; 在进行机械试验时(如振动),样品应按要求固定安装正确,保证不因安装不当造成样品故障或 损坏 9.2.2初始试验 在任何一项试验开始前,应在正常大气条件下,对受试样品按规定进行一般要求.电性能测量及功 能检查,并记录数据作为与试验中试验后的数据进行比较 如果两项试验间隔时间未超过72h,则前项试验后的检验结果可作为后一项试验的初始试验前的 检查 中间检测 .3 9.2. 当环境试验进人持续时间2h后,方可进行试验中间测试 为保证试验中间测试结果准确性,应尽 可能在试验箱(室)内进行,若需要拿出箱外测试,应对受试样品增加保温、保湿的措施(如保湿套),尽量 避免箱外环境影响 测试时要尽量缩短时间 试验中断处理 试验中因故中断时,按如下原则处理 9.2.4.1容差范围内的中断 若在中断期间其试验条件的改变未超过本标准中所规定的值,其中断时间仍作为总试验时间的 部分 9.2.4.2容差范围外的中断 若在中断期间已超出了容差范围,并低于试验条件要求,则应从容差超出点给予恢复,并达到给定 的试验条件后,计算试验时间 若在中断期间超出容差范围,并高于试验条件要求,则应停止试验,选用新样品进行试验,若原样品 恢复后经检验达到试验要求也可用原样品继续重新进行试验 2.5最后检验 9 经过试验后的样品,在给定的恢复时间后,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按7.1规定的电性能进行检测,其检 测结果与初始、中间、最后试验检验的结果进行比较,是否符合本标准的规定,以判定样品试验后的 结果 9.2.6检验项目 受试样品在进行环境试验时其初始和最后检验按7.1的规定 受试样品在进行低温、高温和恒定湿热试验中间测量时,其电性能允许变化值应符合7.2的规定 按表1l的要求进行跌落试验后,要求受试样品发生机械损坏而影响使用的数量不得超过2/5 17
GB/T21646一2008 9.3试验项目及顺序 被测样机的环境试验分为必须进行的试验项目和特殊要求协商选择的试验项目 g.3.1必须进行的试验项目及顺序 被测样机应进行如下项目及顺序: 低温试验一高温试验一自由跌落试验一振动试验恒定湿热试验-抗静电干扰试验 9.3.2特殊选做的试验项目 特殊选做试验项目要求按8.3规定执行 注:抗静电干扰试验可选做 试验方法 9 4.1低温试验方法 9. 低温试验方法按照GB/T15844.2一1995中5.1执行 9.4.2高温试验方法 高温试验方法按照GB/T15844.2一1995中5,2执行 4 3 恒定湿热试验方法 9. 恒定湿热试验方法按照GB/T15844.2一1995中5.9执行 .4.4振动(正弦)试验方法 o 振动(正弦)试验方法按照GB/T15844.2一1995中5.7执行 9. .4.5抗静电干扰试验方法 抗静电干扰试验方法如下 a)选取被测样机易受静电损坏的部位,如按键、前后盖缝隙、显示屏电池盒等位置; 用静电发生器对所选的部分,分别施加士12kV电压,分别进行空中放电五次, D) 试验前后按本标准规定检验其电性能和功能是否符合8.2和8.3要求 9. .4.6特殊需要选择的试验项目的试验方法 特殊需要的试验项目其相应试验方法可参照GB/T15844.2一1995中5.3、5.4、5.55.8、5.10、 5.l1,5.12,5.13,5.14等执行 标志、标签、使用说明书 1 10.1编写要求 10.1.1标志、标签、使用说明书的起草与表述应符合GB5296.11997的规定 10.1.2标志、标签、使用说明书要明示的内容如下 产品名称、产品标准编号、商标及生产序号等 a D) 企业名称,详细地址、产地; e)应标明产品品种,规格、等级、型号、主要参数; d)应标明产品的“新三包”期限 当使用不当容易损坏产品时,应规定警示标志或警示说明 其他特殊标志 10.2标志 10.2.1应在适当的显著位置有清晰的铭牌标志,标志上应标明制造厂的名称、型号、生产序号、工作频 率及核准代码等 10.2.2外壳上都应有商标 3 10.2. 电池盒内应标明电池的极性 10.2. 4 产品的运输包装箱上应有下列标志 产品名称、型号、制造厂的名称和详细地址; a 18
GB/T21646一2008 b商标名称、注册图案及产品执行的标准号; 出厂日期:年、月、日; c d 包装件质量;kg; 包装件最大外部尺寸:L×D×H(m mm; f印有怕湿、向上、小心轻放、堆码层数等贮运标志,应符合GB/T191; g 其他特殊标志 10.2.5标志要牢固、清晰,不因运输和自然条件的影响而褪色或脱落 10.3标签 10.3.1产品合格证 产品合格证的编写应符合GB/Tl4436一1993的规定 10.3.2装箱单 运输包装件内应附有装箱单 10.3.3使用说明书 使用说明书应符合GB5296.1一1997的规定 包装、运输、贮存 11 包装 包装产品应有检验部门签发的合格证 附件、备件,使用说明书等应包装在一起 产品应有牢固包装箱,并有防震,防潮措施 包装材料和包装容器应保持干燥,清洁,不允许采 11. 用对产品的有损害的材料 11.1.3装箱产品外表面应进行清洁处理 11.2运输 在避免风雨直接浸淋的情况下,可用任何运输工具运输 11.3贮存 11.3.1应放置在温度一10C十40C,相对湿度45%75%的条件下,且周围空气中无酸性、碱性及 其他腐蚀性气体和通风干燥的库房中 11.3.2在库房中的存放位置应离开地面30cm,距墙40cmm 19
GB/T21646一2008 附 录A 规范性附录 测试场地与辐射测量的场地布置指南 A.1测试场地 A.1.1开阔测试场或半电波暗室 开阔测试场或半电波暗室要符合GB9254一1998对测试场地的相应要求 在1GHz以下频段,测试收发天线的测试距离不小于3m 在1GHz以上频段,选择合适的测试距 离 被测设备大小应小于测试距离的20% 被测设备架高或替代用天线架高要求为1.5m,测量天线 架高要求在1m一4m范围内调整 为确保因测试场地附近有障碍物而产生的反射波信号对测试结果没有影响,测试场地必须满足如 下条件 测试场地近处不能有直径大于测试最高频率入/4(A为电波波长)的导电物体存在 a b)连接电缆要尽量短 电缆要尽量沿地板表面铺设,最好铺设在地板下面,低阻抗电缆要采用 屏蔽电缆 典型的测试布置如图A.1所示 1m4m l1.5m 地板 被测设备 -测量天线 -滤波器组; -频谱仪或测量接收机 图A.1测试布置图 A.1.2全电波暗室 全电波暗室是一种室内装有射频吸收材料的全屏蔽室,用来模拟电磁波传播的自由空间环境,它是 完成设备辐射发射测量的替换场地 测量天线、被测设备和其替代用天线的测量布置同开阔测试场相 似,但它们离地板的架设高度是固定的 关于全电波暗室屏蔽效能和墙面反射损耗的指标要求见表A.1,表A.2 要求全电波暗室内被测 设备到测量天线的空间传输损耗与在自由空间环境下的传输损耗的偏差在士4dB以内 20
GB/T21646一2008 表A.1全电波暗室屏蔽效能指标要求 屏蔽效能最低限值/dB 频率范围 10kHz10o1 )kH 60 100kHz一30MHz 80 30MHz~10GHz 105 表A.2全电波暗室墙面反射损耗指标要求 频率范围 反射损耗最低限值/dB 10 30MHz100MHz 100MHz300MH2 22 300MHz~10GHz 30 A.2测量天线 测量天线的物理尺寸不能超过测试距离的20% 测量天线应适合于极化波的接收,应安装在水平 臂的末端,应允许天线能按测量电场的水平分量或垂直分量来定位安装 当按垂直极化取向及在最低 位置安装时,天线的低端应至少离地0.3m. j 替代用天线 A 替代用天线的增益精度在士1dB以内 21
GB/T21646一2008 B 附 录 规范性附录 辐射杂散发射的通用测量方法 本附录提供使用附录A测试场地和场地布置的模拟公众无线对讲机的辐射杂散发射的通用测量 方法 B.1辐射杂散发射测量 辐射杂散发射测量要在全电波暗室内按照如图B.1的布置进行 进行测量时,测量天线要正对被 测设备的最大辐射电平方位,将测量方位记录在测试报告中,并在该方位上进行相关的测量 1m4m Im4m 地板 被测设备; 2--测量天线; 3- 频谱分析仪 图B.1测量布置示图一 辐射杂散发射测试程序如下 a 测试场地要满足指定测试频段的测试要求,被测设备放置在标准转台(或支架)上,除非特别要 求,测量天线要垂直极化正对被测设备,天线高度与被测设备的高度相同 设置频谱分析仪为峰值检波方式 在规定的辐射杂散发射测量频段内进行扫描,搜索除免测 频段以外的由被测设备产生的有效杂散发射频谱分量 若有必要,对测量天线在较小范围内 进行升降,使频谱分析仪获得有效输出频谱分量的最大功率读数 旋转被测设备,使频谱分析仪获得最大电平读数 若有必要,再次对测量天线在较小范围内进 行升降,使频谱分析仪在上述最大电平读数基础上获得更大电平读数,记录有效频谱分量的频 率和最大电平读数在测试报告中 将测量天线设置为水平极化位置,重复上述测量过程 B.2替代测量 用上述B.1的测试方法获得的测试数据并非最终的测试结果,被测设备产生的杂散信号的实际发 射电平需要用替代测量来确定 替代测量的原理是用已知的信号发生器替代被测设备,从而定量给出 22
GB/T21646一2008 被测设备产生的各个信号的发射电平,测试连接如图B.2所示 替代用天线替代被测设备放置在原位 置处,并且是垂直极化方式,信号发生器频率调谐至B.1测试过程中的各个信号的测量频率 调整信 号发生器输出功率大小,使得测量频谱分析仪获得与在B.1测量过程中记录的测试电平相同,则对应 频率信号的辐射发射功率即为信号发生器输出电平与替代用天线的增益之和减去连接电缆损耗后的计 算值,这样就得到了各个频率信号的实际辐射功率 1m一4m 1m4" 地 替代用天线; -测量天线; 3-频谱分析仪; 信号发生器 图B.2测量布置示图二 23

高低温试验箱技术条件
上一篇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高低温试验箱技术条件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高低温试验箱技术条件的编号:GB/T10592-2008。高低温试验箱技术条件共有14页,发布于2008-11-012008-11-01实施,代替GB/T10592-1989
基于IP网络的视讯会议系统总技术要求
本文分享国家标准基于IP网络的视讯会议系统总技术要求的全文阅读和高清PDF的下载,基于IP网络的视讯会议系统总技术要求的编号:GB/T21639-2008。基于IP网络的视讯会议系统总技术要求共有62页,发布于2008-11-012008-11-01实施 下一篇
相关推荐